人口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3 15:54: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口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口调查报告

篇1

1、残疾人数量11.3万人,占全市人口比例4.01%

2、农村人均纯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为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城镇以市民政局确定低保线以下为城镇贫困户和贫困人口。

3、低保标准人均农村25元/月、城镇人均65元/月。

4、贫困残疾人3.6万人,可扶持残疾人2.16万人。

5、贫困残疾人城乡未享受低保人数17624人。

6、贫困残疾人危房、险房和无房户5202户。

7、肢残贫困残疾人需要解决代步车的2670人,家中没有彩电的18970户。

8、贫困残疾人患病拖着看不起病比较普遍。

9、贫困残疾人子女上学费用主要靠政府减免和社会救助助学,衣服、用具、家电多数靠亲朋好友换代废弃不用的,大部分家庭的贫困残疾人都在初中以下学历。

10、近年贫困残疾人家庭绝对数在增加。

从近年低保中残疾人在年报表中的数量比例变化可看出,如西丰县2002年残疾人占低保总数的30%,2004年末这个比例上升到40%多,3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经过多年的扶贫,残疾人家庭脱贫后又返贫的比例也较大,相对贫困数在扩大,有60%贫困残疾人家庭通过扶贫手段无法脱离困境,但享受低保又受指标限制。

二、贫困原因

1、孤寡和一户多残占低保户的约1/3;

2、因残疾而丧失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子女也困难,无能力照顾高龄化的残疾老人;

3、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特别是残疾而且还有疾病占比例也较大;

4、企业转型下岗失业、及取缔残疾人机动三轮车营运,车主未有合适就业机会,福利企业残疾职工工资标准偏低等。

三、已采取措施和办法

1、已初步建立了城乡实施最低保障制度,在城镇几次提高低保标准,对重度残疾人提高10%标准享受,保障了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2、城里职工实行医疗保险,农村一些地区开展了初级养老保险;铁岭县、昌图县农村试行了合作医疗保险,贫困残疾人受益较大。

3、全市实施了5年的残疾人"十项爱心工程",以及开展的"光明行动"、"公益金资助贫困残疾人建房",在省里争取了百万元的残疾人专项扶贫资金,市里在棚户区改造,取暖费补贴都对残疾人给予了关怀和照顾。

4、开展了按比例残疾人就业;

5、省市县各级政府拨专款为特困残疾人口建房;

6、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扶贫帮困"一帮一"活动。

7、采取了定期救助和临时救济,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趋于完善。

8、市里今年4月份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对贫困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救助操作性强。

四、下一步解决残疾人贫困问题的想法

1、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真正做到"应保尽保"特别是扶贫救助在农村是核心,要加大资金力度开展农村养老保险。

2、省、市将享受低保的残疾人保障标准提高一定比例。市财政每年划出一定资金为残疾人建房。

3、全面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意见》关于残疾人的救助措施,尽快出台铁岭《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于1月24日转发省财政厅等13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意见》对残疾人在扶贫、就业再就业、税费减免、生活保障、养老保险、住房采暖、医疗救助、教育资助、法律维权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4、解决农村残疾人医疗保障问题,像城镇职工一样享受;

篇2

然呈现一再和漏失踪现象,直接影响生齿资料的切确性,甚至导致生齿普查工作的失踪败。

一、生齿普查查询拜访对象的历史变迁

开国以来的五次生齿普查,除1964年的第二次普查按户口地址地挂号外,其他四次都是按常住生齿进行挂号,这对于在打算经济系统体例下防止一再和漏失踪、切确地普查生齿、正确反映生齿规模和结构方面的根基国情,为科学抉择妄想起到了主要浸染。但在社会高度开放的今天,市场经济机制已经根基完美,财富结构急剧调整,常住地与户籍地址地分手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就限制了以常住生齿为对象的普查资料所能阐扬的社会效益。改良生齿普核对象,已是形势成长的客不美观需要。

二、“五普”查询拜访对象的利与弊

第五次生齿普查的查询拜访对象是具有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自然人,每小我必需在独一的常住地进行挂号。共分五款人:

1、栖身在本乡、镇、街道,并已在本乡、镇、街道打点常住户口挂号的人;

2、已在本乡、镇、街道栖身半年以上,常住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以外的人;

3、在本乡、镇、街道栖身不满半年,但已分开常住户口挂号地半年以上的人;

4、普查时栖身在本乡、镇、街道,常住户口待定的人;

5、原住本乡、镇、街道,普查时在国外工作或者进修,暂无常住户口的人。

常住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但已分开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在户口地址地只挂号人数,不计入户口地址地的常住生齿内。

第五次生齿普查是我国由打算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代进行的普查,其查询拜访对象根基上是延用传统的常住生齿查询拜访,加上过于复杂的查询拜访指标系统,客不美观上造成了第五次生齿普查的瑕疵。

篇3

1、领导重视,营造良好环境。区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把流动人口作为促进我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明”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崛起的重要力量。今年年初,区委分管计生工作的易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区直各部门的负责人参加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会议,重点研究流动人口计生综合治理工作。流动人口计生工作被列为各部门检查的重要内容。区政府机构改革在整体编制压缩的情况下,给计生委增加了编制,增设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近年来,我区相继制定了《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区区直各部门计划生育工作职责及考评办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意见》、《区计生委关于贯彻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在完善政策的同时,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列入区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考核,同时作为争先创优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2、加大宣传,转变婚育观念。做好流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关键是要让育龄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近几年来,我区利用各种形式、借助各种媒体利用流动人口流出前、中途回乡、“双节”返乡等有利时机,进行宣传教育。一是发挥乡村两级人口学校作用,开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课。二是大力营造舆论宣传氛围。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开办流动人口专题栏目;优化户外宣传环境,制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单、小折页,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三是借助奖励扶助宣传月活动,以现身说法、典型事例宣传计划生育政策。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加大了在群众的影响力,提高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3、加强管理和服务。对流出人口实行“五个一”管理和服务,即签一份计划生育合同、发放一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资料、落实一项可靠的避孕节育措施、免费办理一本《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每季寄回一份规范的环孕检证明。对流入人口也实行“五个一”管理和服务,即每间隔四个月查验一次《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每季做一次环孕检、签订一份不违反计划生育合同、建立一份信息登记卡、每季返回户籍地一份已婚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单。通过加强管理,我区外出流动人口办证率达98%以上,流入人口验证率达90%以上,寄回有效的环孕检证明达98%以上。

4、强化部门协调配合。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和协调机制,定期沟通协调、定期检查考核,促进公安、工商、城建、卫生等与流动人口工作紧密相关的单位和部门履行计生职责,配合计生部门共同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5、充分发挥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的作用,沟通两地信息。自2003年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信息平台建设:一是建立信息平台专人负责、及时上网按时反馈制度。二是建立信息平台运行情况单通报制度,对信息交换秩序提出规范化要求。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了“两地”信息沟通,提高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

6、开拓进取,创新工作模式。为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我区计生部门根据我区靠近市区和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比较多的特点,创新工作模式。针对贸易广场管理无序、服务断档的情况,我区高度重视,召开民政、工商、公安、河东街道、贸易广场物业公司参加的协调会,成立了贸易广场社区居委会,制订出一系列措施,设立了计划生育办公室,配备了专职人员、对贸易广场及城区流动人口全面登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完善机制,规范工作程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还存在一些死角。目前,我区对“三无”人员的生育问题,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由于这部分人来历不明,生育状况不清,一般居住在非法搭建的窝棚和废弃的工棚,民房之中,除了经常清理外,还难以根本上防止计划外生育,另外,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处理措施也往往很难落实。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一些规章制度不够健全,一些部门在配合做好计生工作方面的措施,还不够落实。计生证照不统一,假证多,难查处。

2、缺乏有效的商品房住宅小区计划生育规范化管理服务。由于我区涉及市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房住宅小区的建设也日新月异,大多数的商品房都存在计划生育“死角”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方面是因物业管理市场体制不理顺,小区内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到位,计划生育更是无人管理;另一方面是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属地管理不明确,小区内计划生育工作不落实。

3、与流出地计生部门的联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的难点之一是情况不明,信息不清,各地的生育政策和管理方法也不尽一致,因此,加强流入地和流出地的沟通和联系显得非常重要。现在我区流动人口逐步增多,在与流出地,计生部门的分工合作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我区对一些可疑证明的查证工作常常得不到流出地计生部门准确、及时的答复。个别地区为了便于劳务输出,甚至为已婚人员出具未婚证明,致使假证、伪证泛滥,难以及时查处,给我们掌握外来人员的生育动态带来很多困难。

三、几点建议

1、应加强对人口流动的客观调控,综合施治,使人口流动合理、有序,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治安、就业、计划外生育等负面影响,主要是人口无序流动造成的。充分发挥计划、劳动、工商、民政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劳务人才市场,加强劳务输出地和劳务输入地的沟通联系,避免大量民工的盲目流动及由此带司参加的协调会,成立了贸易广场社区居委会,制订出一系列措施,设立了计划生育办公室,配备了专职人员、对贸易广场及城区流动人口全面登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完善机制,规范工作程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还存在一些死角。目前,我区对“三无”人员的生育问题,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由于这部分人来历不明,生育状况不清,一般居住在非法搭建的窝棚和废弃的工棚,民房之中,除了经常清理外,还难以根本上防止计划外生育,另外,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处理措施也往往很难落实。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一些规章制度不够健全,一些部门在配合做好计生工作方面的措施,还不够落实。计生证照不统一,假证多,难查处。

2、缺乏有效的商品房住宅小区计划生育规范化管理服务。由于我区涉及市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房住宅小区的建设也日新月异,大多数的商品房都存在计划生育“死角”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方面是因物业管理市场体制不理顺,小区内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到位,计划生育更是无人管理;另一方面是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属地管理不明确,小区内计划生育工作不落实。

3、与流出地计生部门的联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的难点之一是情况不明,信息不清,各地的生育政策和管理方法也不尽一致,因此,加强流入地和流出地的沟通和联系显得非常重要。现在我区流动人口逐步增多,在与流出地,计生部门的分工合作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我区对一些可疑证明的查证工作常常得不到流出地计生部门准确、及时的答复。个别地区为了便于劳务输出,甚至为已婚人员出具未婚证明,致使假证、伪证泛滥,难以及时查处,给我们掌握外来人员的生育动态带来很多困难。

三、几点建议

1、应加强对人口流动的客观调控,综合施治,使人口流动合理、有序,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治安、就业、计划外生育等负面影响,主要是人口无序流动造成的。充分发挥计划、劳动、工商、民政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劳务人才市场,加强劳务输出地和劳务输入地的沟通联系,避免大量民工的盲目流动及由此带司参加的协调会,成立了贸易广场社区居委会,制订出一系列措施,设立了计划生育办公室,配备了专职人员、对贸易广场及城区流动人口全面登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完善机制,规范工作程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还存在一些死角。目前,我区对“三无”人员的生育问题,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由于这部分人来历不明,生育状况不清,一般居住在非法搭建的窝棚和废弃的工棚,民房之中,除了经常清理外,还难以根本上防止计划外生育,另外,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处理措施也往往很难落实。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一些规章制度不够健全,一些部门在配合做好计生工作方面的措施,还不够落实。计生证照不统一,假证多,难查处。

2、缺乏有效的商品房住宅小区计划生育规范化管理服务。由于我区涉及市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房住宅小区的建设也日新月异,大多数的商品房都存在计划生育“死角”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方面是因物业管理市场体制不理顺,小区内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到位,计划生育更是无人管理;另一方面是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属地管理不明确,小区内计划生育工作不落实。

3、与流出地计生部门的联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的难点之一是情况不明,信息不清,各地的生育政策和管理方法也不尽一致,因此,加强流入地和流出地的沟通和联系显得非常重要。现在我区流动人口逐步增多,在与流出地,计生部门的分工合作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我区对一些可疑证明的查证工作常常得不到流出地计生部门准确、及时的答复。个别地区为了便于劳务输出,甚至为已婚人员出具未婚证明,致使假证、伪证泛滥,难以及时查处,给我们掌握外来人员的生育动态带来很多困难。

三、几点建议

篇4

(一)积极开展宣传工作,确保《条例》宣传到位。

通过这次检查感到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宣传贯彻实施《条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阵地宣传。充分发挥县委党校、人口学校等宣传阵地作用,先后举办各类培训16次,组织研讨8次,培训人员达上万人次。二是借助媒体宣传。每逢世界人口日、男性健康日等计划生育重要节日,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条例》和计划生育相关政策。三是利用载体宣传。在全县各村屯设立永久性宣传标语450块;涂刷宣传标语400余幅;出动宣传车100 余台次;成立计划生育文艺宣传队,开展《条例》主题宣传活动百余次;印发宣传资料10万多份,宣传品入户率达98%以上。四是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多渠道扩大宣传成果。计生局与宣传部、团县委、县妇联、司法局、公安局等部门密切配合,联合开展宣传咨询活动10余次。五是实施入户宣传。及时对早婚、计划生育管理重点对象入户面对面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教育,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对《条例》的知晓率达到95%以上,计划生育意识明显增强。为我县依法管理计划生育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依法行政,切实保护群众合法权益

一是依法管理,规范生育行为。一方面,严格执行生育证审批制度和持证生育制度,另一方面对采取避孕措施失效和拒绝落实避孕措施造成计划外怀孕的人员动员落实人流引产等补救措施。对拒绝落实补救措施造成违法生育的人员给予严肃处理。二是严格把关,规范审批行为。严格审批程序,依法确定奖励资格,并在村组进行公示,做到该奖的一个不漏,不该奖的一个不奖。三是健全机制,规范流动人口管理。按照统一管理、优质服务的要求,为流动人口及时办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明》1200余件,做到了与常住人口在生殖保健、技术服务、宣传教育、药具提供、信息咨询等方面一样对待。四是集中整治,严格控制性别比升高。深入开展打击两非专项活动,重点对医疗机构、计生站、药店使用终止妊娠药品和人工终止妊娠的行为开展拉网式大检查;健全完善b超检查和人工终止妊娠登记制度,建立b超使用准入制度技术服务机构责任书、医务人员承诺书签定制度,规范医疗行为,有效地控制了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三)关注民生,认真兑现计划生育奖扶政策

(四)加大投放,不断夯实基础建设

二、存在问题

一是我县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抓落实的紧密性、主动性还不够。目前达到低生育水平主要是依靠行政制约措施来实现,群众的生育意愿与现行的生育政策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单凭计生部门宣传还不能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多数站室技术力量比较薄弱,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需求。

三是村级服务室建设标准低,服务环境差,个别村目前还没有专用服务室,还不能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四是个别计生干部素质能力有待于进步提高。

五是县乡村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速度较慢,不能更好、更快地发挥作用。

三、针对以上问题,对县政府及职能部门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建议县政府对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坚

持稳定低生育水准,逐步建立稳定低生育的长效机制,增强各部门抓计划生育主动生、协调性、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坚持保持低生育水准。

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保健工作,基本做到了有病治病,没病预防。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计生人员技术能力,以此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需求。

篇5

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速度持续加快,势必对经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年抚养比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老年人养老金支出总额将不断增大;二是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消费人口和生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等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催生老龄产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三是老年阶段慢性病取代了急性病和传染病,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医疗模式向侧重长期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转变,高龄人口的增加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迅速增加;四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和高龄老人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将引起代际关系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部分向社区和社会养老转移已成为必然,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加大;五是在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老年人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我市老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市委、市政府以及民政、社保等职能部门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制定了一系列的老龄政策,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政策不断得到调整、补充和规范,已渐成体系,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得到了较大发展,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总的说来,该体系尚不完善,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老龄事业的总体要求和老年人的期盼与需求还不尽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本养老保险空账运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试行的是现收现付加部分积累的统帐结合制度,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时,政府没有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去发放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十几年来一直处于空帐运行状态,财政承受的现收现付运营方式的压力很大。

二是老年社保总体水平不高。我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覆盖了城乡全体居民。尽管能够将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全部纳入在内,但当前能够实行的只是广覆盖、保基本的低水平保障,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与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相比,城乡居民养老金基数太低,仅能起到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

四是老年社会救助能力偏低。当前,严格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于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排除在外,且由于老年医疗保障整体水平较低,少数老年人家庭还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而在社会慈善事业还没有完善的社会捐赠法规、未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在老年社会救助方面的能力还偏低。

五是公共服务力度仍需加大。我市实行老年社会优待政策以来,受到了广大老年朋友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受当前公共服务能力的制约,再有,由于部分服务场所属于非政府投资主办或控股,在对老年人提供免费、优惠服务方面,还缺少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因此对老年人的优待力度还比较小。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几点建议

据专家分析预测,2020年2050年,我国将进入加速老年化阶段,预计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1%以上。我市老年化进程相对全国来得会更早,来势会更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民生目标,营造关心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老龄事业,促进老有所养制度化、常规化。白潮来势很猛。老龄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个人、老年人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必须着眼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充分认识解决老龄问题的艰巨性、长远性,在现阶段老龄化形势相对缓和的条件下,未雨绸缪,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以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一是加强政策研究。吃透国家关于养老、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精神,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普惠政策,逐步完善养老金支撑体系。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基金筹集模式。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单位建立企业和职业年金,鼓励个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增加养老储蓄,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社会养老事业的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在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纳入到保障范围中。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改革公费医疗制度,提高城镇居民大病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水平,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二是加快设施建设。建议市及各市区政府拿出部分资金,抓紧对现有养老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对一些农村敬老院,要由市民政局制定统一的改造标准,统一进行资金调拨和改造验收,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机构承载能力。要有计划地投资兴建一批示范性老年设施,根据实际需要,修建集居住、休闲、文化、康复、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颐养中心、养老院、敬老院等。对一些闲置的场地如空闲的托儿所、小学、培训中心等,可转办成为养老设施。三是加大扶助力度。完善社会敬老优待政策,适当扩展优待项目,适度扩大优待人群,以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便捷、优惠的社会敬老优待服务。制定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和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责任感,建立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拓展慈善资金劝募方式,拓宽老年社会救助面。建立贫困老人应急救助制度,对因突发事件陷入特殊困难(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老年人给予应急救助。

二、扶持培育老龄产业,促进老有所养市场化、社会化。老年人群是夕阳人群,而老龄产业却是货真价实的朝阳产业。 不断壮大的老年群体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消费大军,无论是对食品、饮品、保健品、医疗药品、保健器械还是娱乐用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从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能力,推动老龄产业理性发展着眼,当前应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发展规划。把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列入服务业整体发展中综合运筹,在制度规范、政策引导、计划协调、经费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建设用地上早做打算,提前编制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将养老服务项目需要的土地指标落实到空间布局上。各级政府设立的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中,应安排给养老服务业一定份额,主要用于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二是鼓励社会投资。启动社会投资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包括给予政策扶持,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如优先审批建设用地、享受减免税政策、优惠贷款、优惠用水用电等,鼓励养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三是发展相关产业。随着老年人需求层次的提高,养老服务形式和内容将逐渐走向社会化、多样化。要顺应老年人物质、文化消费等需求,引导支持各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等服务,引导支持家政服务业,开展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服务等等,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镇(街道)敬老院、老年公寓要努力扩大服务范围,向居家老人提供日间托养、短期寄养、配送餐等服务,开放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集供养、寄养、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

三、着力规范老龄行业,促进老有所养专业化、规范化。当前为老年服务的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落实各项老龄政策,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需要大力加强老龄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篇6

[作者]刘纯彬,南开大学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晨,南开大学经济系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2-0154-007

一、移出地与移入地的背景条件分析

(一)移出地――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

1、区位资源与产业状况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段,东西长95.8公里,南北宽48.5公里,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沟壑纵横,崇山峻岭,土地贫瘠,灾害频繁,以缺水缺矿为主要特征,森林、草原覆盖面积小。

化隆辖6镇19乡,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39298人,其中农业人口21828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22%。化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县共有回、汉、藏、撒拉、土、东乡、哈萨克、满、保安、蒙古、彝、朝鲜、侗等13个民族成分,人数以回、藏、汉、撒拉族为多。其中汉族人口4843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24%;少数民族人口19086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9.76%。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人口为129419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67.81%。

据2006年化隆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数据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116.13元,仅为同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084元的31.81%。2006年化隆县国内生产总值12242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8232万元,占14.89%;第二产业生产总值76441万元,占62.74%;第三产业生产总值27755万元,占22.67%。

2、收入水平与经济状况化隆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多,截止2003年底,全县21.6万农村人口中尚有15.5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73%,其中人均纯收入不足625元的绝对贫困人口有8.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0%;人均收入在625元-800元之间的低收入贫困人口有7.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3%。而且有不少乡贫困人口所占比例高达90%以上。

据化隆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04元,比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低1483元,仅为后者的58.66%。全县19个乡镇中,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为群科镇2300元,但仍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低1287.04元,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64.12%;最低的为初麻乡1681元,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低1906.04,仅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46.86%。此外,在农民人均支出中,用于生活支出的比重大,2006年化隆县农村恩格尔系数为50.68%,明显高于同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水平43.0%。

3、“拉面经济”脱贫模式

近年来,化隆县提高了劳动力输出的规模与速度,仅2006年一年,外出人员便达到68937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58.70%。外出往县内乡外的有19038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27.62%;往省内县外的有24853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36.05%;往国内省外的有23349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33.87%。在全县19个乡镇中,劳动力外出率达到50%以上的乡镇有13个,其中以雄先乡为最高,达到95.36%,最低的牙什尕镇也达到了12.76%。到2007年8月底,化隆县5.4万劳动力在全国56个大中城市经营牛肉拉面馆7300多家,劳务输出总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14%,以“拉面经济”为主体的劳务经济收入占化隆县农民年收入的“半壁江山”。天津市在2006年也迎来了化隆县回民拉面馆的进驻潮,迄今为止,化隆回民已在天津开设了300多家拉面馆,进津人员已达2000多人。天津市的18个区县中,每个区县都有化隆回民经营的“西北风味兰州拉面”,其中,以河西区、南开区居多。

“拉面经济”模式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化隆县脱贫致富的步伐,改善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788元增加到2006年的2104元。农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农牧业收入为主,转化为以工资性劳务收入为主。以巴燕镇下胡拉村为例,人均工资性收入由2000年的65元增加到2004年的938元。现在天津市北辰区经营拉面生意的化隆县群科镇向东村回族农民朱强说:“我开的馆子共有5个人,2个面匠,3个小工,我包吃住,面匠每个月可以拿到600元工资,小工每月400元,除去各项开支,我自己每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应该注意到的是,化隆县进城从事拉面生意的农民大体分做两部分。少部分人是“老板”,是经营者,他们的收入一般每年可达到几万元,有的可达到十几万元。而大部分人是“打工仔”,是工资很低的农民工。上面我们的调查对象朱强老板,他给工人的工资低于天津市最低工资标准。因此,从事拉面经济的人均收入水平是有很大不同的。

(二)移入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

1、天津市整体发展状况

(1)区位资源与产业状况。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环渤海湾的中心,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市域面积11760.26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天津市共辖18个区、县,2006年底,全市常住人口为10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4.28%,非农业人口81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5.72%。天津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都市,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成分共有51个,少数民族人口26.38万人。其中与本次课题调研相关的回族常住人口为172358人。

2006年天津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163元,远远高于同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084元的水平,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2.56倍;2006年天津市国内生产总值4359.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18.2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2.71%;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488.2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7.08%;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752.6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0.21%。在2006年中国城市GDP排名中位列第六。

(2)收入水平与经济状况。2006年天津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283元,为化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7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42元,比化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5838元。据天津市农村居民收支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29元,

农村恩格尔系数38.0%,比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水平43.O%低5个百分点,比化隆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低12.68个百分点,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恩格尔系数标准衡量,天津市农民生活已达到富裕阶段水平。

2、天津市北辰区发展状况天津市北辰区是天津市回族人口的重要聚居区之一,单是居住在北辰区南部、北运河两侧的回族人口就有2万多人。是本课题样本对象的重要采集区,43%的回族样本来自于北辰区。是什么因素吸引着少数民族外来人口不远万里来到沿海城市天津务工呢?我们进一步对劳动力移入地――天津市北辰区及劳动力移出地――青海化隆县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北辰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区北部,是天津市的四个环城区之一。总面积478.5平方公里,辖3街、9镇。2006年末户籍人口34.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6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7.39%,农民人均纯收入9665元,是化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4.59倍。

北辰区各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16.48亿元,是同年化隆县生产总值的17.83倍。第一产业生产总值6.62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145.28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64.57亿元,分别为化隆县的3.64倍、19.02倍、23.23倍。从产业结构来看,化隆县第二产业比重占了62.44%,几乎接近北辰区,其中主要原因是作为化隆县第三产业的“拉面经济”,绝大部分拉面馆开设在县外,主要分布在全国五十多个大中城市,其产值和税收留在拉面馆的属地。这才使得总量很小的化隆工业却显出了很高的产业结构比重。

二、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外来人口在天津市的就业与生活状况

(一)个人基本信息

1、宗教语言该样本群体均来自青海省化隆县,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使用的语言为青海汉语,与普通话差别较大。

2、文化教育状况在接受访问的回族农民工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42人,占样本总体的58.33%,初中文化程度者有30人,占样本总体的41.67%,没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调查样本受教育情况与化隆县整体教育水平是一致的,据化隆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化隆县110581名乡村从业人员中,不识字和识字很少者42918人,占38.81%;小学文化程度者39838人,占36.03%;初中文化程度者17950人,占16.2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9875人,占8.93%。

3、性别与年龄 被访回族务工群体中,男性有60人,占83.33%,女性有12人,占16.67%;年龄最大者为43岁,年龄最小者为15岁,样本平均年龄26.07岁。其中,20岁以下者24人,占33.33%;20岁-29岁29人,占40.28%;30岁-39岁12人,占16.67%;40岁以上者7人,占9.72%。被访者告诉我们,目前青海省化隆县9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经出来打工了,留在家乡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

(二)就业与收入状况

1、外出务工的渠道及时间在接受访问的回族务工人员中,有18人来津之前没有在其它城市工作过,占样本总体的25%,来津之前曾在其它城市工作过的有54人,占样本总体的75%,这些城市主要以上海、杭州、厦门、广州等沿海大中型城市为主。样本对象中,有60人选择了投奔亲朋老乡,占样本总体的83.33%,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只与自己的老乡交往,很少与务工地外族人深交,人际圈子范围狭小。

化隆回民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的时间长短与其年龄大小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这一点在35岁以下年龄段的群体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被访化隆回民中,外出务工时间最长者已达到了15年之久。样本中不到20岁时就外出务工的有49人,占样本总体的68.06%。被访问者来津务工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者为2年,最短者仅1个月。

2、工种与工作时间青海省化隆县这一回族务工群体在天津经营的都是带有民族特色个体性质的清真餐饮业,即“西北风味兰州正宗牛肉拉面”,面店门脸的名称标牌、店内墙上的菜品价格及宣传照片均为统一,店内的装潢设计也十分相似。72个样本对象中,拉面馆老板有42人,占样本总体的58.33%;普通店员有30人,其中面匠4人,占样本总体的5.56%;小工26人,占样本总体的36.11%。不论是老板,还是小工,由于他们所从事的都是民族特色很强的饮食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这一群体对“民族属性对就业带来的影响”一题的选择上,73.61%的样本认为民族属性对自身就业没有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样本对象理解的“就业”仅指从事拉面行业,当抛开拉面行业,考虑去其它行业就业时,几乎全部样本都认为其民族属性对就业起到阻碍作用。

据调查问卷统计,回族样本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达到了14.17小时。化隆县驻天津办事处主任朱刚先生告诉我们:由于所有“西北风味兰州拉面”都是24小时营业的,因此,面馆老板以及店员伙计需要交替倒班进行休息,即使如此,每天仍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有两位被访问的面馆老板的日工作时间甚至达到20个小时。

3、收入及工资给付(1)年收入情况。由于外出务工时间长短及经营状况差异,样本家庭人均年收入差距也较为悬殊。大体情形为:拉面馆老板家庭人均年收入明显高于普通店员家庭人均年收入,且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与外出务工时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老板家庭人均年收入最高者为4000元,最低者为1800元,老板样本家庭人均年收入均值为2773.81元;普通店员家庭人均年收入最高者为2300元,最低者为1000元,普通店员家庭人均年收入均值为1243.33元;样本总体家庭人均年收入为2136.11元。从被访者2006年的总收入情况来看,回民老板的年收入最多者为45000元,最少者为12000元,年均收入为25738.10元;普通店员年收入最多者为8000元,最少者为2500元,年均收入为4566.67元。应该注意到的是,这里说的家庭收入仅是拉面从业者的收入,当然这是其家庭的主要收入,但并非全部,还应包含其家乡保留的耕地收入以及其他可获收入。因此,对大多数拉面者来说,其家庭总收入应多于其从事拉面工作的收入。

(2)月收入情况。回族样本的月收入水平大体划分为三个等级:面馆老板最多,其次是面匠,最少的是小工。当然,根据经营状况的好坏及拉面技术水平的不同,每个等级的月收入也会呈现一定差异。具体情况为:面馆老板中月收入最高者为3500元,最低者为1000元,老板样本人均月收入为2144184元;面匠中月收入最高者为800元,最少者为600元,面匠样本人均月收入为675元;小工中月收入最高者500元,最低者300元,小工样本人均月收入430.45元。样本总体的人均月收入水平为1409.72元。

(3)工资发放情况。由于店员样本均由亲戚朋友介绍而来,与老板之间互为同族老乡,因此该

群体没有发生过工资拖欠的现象,这与他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亲缘、地缘、拟亲属式的传统关系网络有一定关系。

4、未来就业打算。尽管工作很辛苦,用于放松身心的闲暇娱乐时间极少,但是绝大多数被访者仍然对在津的就业生活现状表示比较满意,占样本总体的91.67%,对在津生活现状表示不满的只有6人,占样本总体的8.33%。然而在“对未来就业的打算”上,仍有24人(33.33%)表示不会长期务工于天津,其中12人选择回家乡创业,12人选择了去其他城市工作。

(三)基本生活状况

1、居住多数样本对象居住在拉面馆内,拉面馆根据其店面面积及所处地段繁华程度的不同,租金也有所差异。从天津拉面馆的店面租金来看,塘沽区是最贵的,有的店面已经达到月租10000元以上,而在我们的被访者中,店面月租金最多的为每月5000元,最少的也要每月3000元。

2、返乡在津务工的青海化隆回民都很少返乡,大部分被访者都是两三年才回老家一次。样本中没有人选择“过节”和“农忙”回乡,全部被访者都是当家里有急事时才会返乡。

3、娱乐回族样本每天的工作时间很长,工作强度也较大,绝大多数被访者都表示十分疲劳。因此,在对“工作之后有何娱乐活动”进行回答时,有48位被访者都选择了“没有娱乐活动”,占样本总体的66.67%,其余24位被访者选择了“外出游玩逛街”,占样本总体的33.33%,没有一人选择“读书看报”。可见,化隆县回族样本娱乐活动贫乏,由于文化程度所限,没有一个样本利用工作之余读书学习。

4、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这一选项调查中,有6人认为与天津人民关系良好,占样本总体的8.33%;其余66位被访者都选择的是中间项,即与天津人民的关系一般,占样本总体的91.67%:没有人认为与天津人民关系冷淡。问卷信息显示,48个调查样本认为在天津务工期间和风俗习惯得到了尊重,占样本总体的66,67%。但仍有24个样本认为自己在天津市务工期间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在某些方面曾受到了一些歧视,占样本总体的33.33%。

(四)子女教育与权益保障

1、子女教育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是天津市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87.5%的化隆回族样本反映:他们的孩子或弟弟妹妹在青海化隆当地上学,学费是完全免除的,但想在天津上学则需要缴纳较高的学费。由于许多被访者的子女或弟妹的年龄较小,送到离其工作居住地点很远的民族学校会产生诸多不便,因此被访者希望他们的子女或弟妹能够就近上学。但是,多数学校总以“人员已满”等理由不予接受,个别学校虽然同意接收孩子,但是不信任青海当地的教育质量,进校学习必须以降两三个年级为前提条件,孩子们顶着“降班生”的帽子进行学习。心理压力非常大。几位曾在广州经营拉面馆的老板告诉我们:“广州市一些学校在外来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做的就比较好,他们不仅愿意接收我们的孩子们,而且还给我们减免了许多学费、书本费,还设有专车对孩子上下学进行接送,完全免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当然,天津市也有好学校好老师,津南区咸水沽第三中学的校长就接收了我们的孩子,为我们减免了学费,还免费给孩子提供了书包和校服,我们十分感激。但是,至今为止也就只有这一所学校这样做,孩子们多数还是没有学校接收,我们向有关部门呼吁很久了,但孩子上学的问题仍没得到解决,孩子们只能每天呆在家中,没法学习知识,我们非常着急。”由此可见,以化隆县回族样本为代表的部分天津市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十分渴求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2、权益维护状况调查问卷对权益维护状况的反馈信息:在72位被访的回族务工人员全部都选择“寻求本民族同胞的帮助”和“寻求驻津机构帮助”两项;有42人选择“寻求当地政府帮助”,占全部样本总数的58.33%;有30人选择“寻求法律帮助”,占全部样本总数的41.67%;有1人选择“寻求新闻媒体帮助”,占全部样本总数的1.39%;没有人选择“沉默妥协”。被访者对我们讲:“我们想好好的做生意,但时不时地总会碰到一些人不尊重我们、在我们的店里闹事。有时情况紧急,我们必须打电话叫我们的同族老乡过来壮大我们的势力,否则他们就会欺负我们。”同时,72位被访者也全部都选择了“寻求驻津机构帮助”一项,这里的“驻津机构”指的就是青海省化隆县驻天津的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就是协助我们进行调研的朱刚主任。可见,少数民族地区的外派办事处在为当地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解决纠纷,保护其利益,维护其合法权益上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三、政策启示

篇7

以下公布的为本次调查经加权处理后的数据(截至2006年6月1日零时)。

1、老年人口基本背景情况

(1)老年人总数及城乡分布

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657万人(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到2006年底增长为14901万人)。其中城市老年人3856万人,占26.3%,农村老年人10801万人,占73.7%;按户籍分类,非农业老年人口4019人,占27.5%,农业老年人口10619人,占72.5%。

(2)老年人性别和年龄结构

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8.9%,女性占51.1%,女性老年人略多于男性老年人。

按照年龄结构分组,全国60-64岁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的比例为30.3%,65-69岁占25.5%,70-74岁占20.6%,75-79岁占13.1%,80岁及以上占10.5%。

(3)老年人口的教育程度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城市没上过学的老年人占16.4%,私塾占2.4%,小学占34.1%,初中占23.9%,高中(中专)占15.9%,大专以上占7.3%;农村没上过学的老年人占51.4%,私塾占4.1%,小学占34.7%,初中占8.3%,高中(中专)占1.3%,大专以上占0.2%。农村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市。

2、老年人家庭结构及居住意愿

(1)老年人家庭户结构

城市老年人独立居住的比例占49.7%,其中独居户占8.3%,夫妻户占41.4%,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0.3%;农村老年人独立居住的占38.3%,其中独居户占9.3%,夫妻户占29.0%,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1.7%;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增加较快,农村中与其他家庭成员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比例明显高于城市。

(2)老年人居住意愿

城市老年人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的为37.2%,无所谓21.0%,不愿意的为40.8%;农村老年人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的为54.5%,无所谓24.0%,不愿意的为20.5%;农村老年人更倾向与子女生活在一起。

(3)愿意入住养老机构比例

城市地区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6.1%,平均每月可承担费用为710元;农村地区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5.2%,比城市略少,但平均每月可承担费用仅为121元,对比城市则有巨大落差。

3、老年人收支情况及养老保障覆盖率

(1)老年人领取退休金(养老金)的比率

城市老年人为78.0%,农村为4.8%。城市享受退休(养老)金的老年人平均月退休金为990元;农村684元。

(2)老年人平均年收入和支出情况

城市老年人平均年收入为11963元,支出为10028元,其中由自己承担的医药费平均885元;农村老年人平均年现金收入为2722元,支出为2691元,其中由自己承担的医药费平均287元。

4、老年人健康和医疗保障状况

(1)老年人健康状况自我评估

城市老年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差的占4.2%,较差的占15.6%,一般的占52.3%,较好的占22.9%,很好的占5.0%;农村老年人认为自己健康状况很差的占5.8%,较差的占20.7%,一般的占50.4%,较好的占19.2%,很好的占3.9%。城市老年人自我评价的健康状况好于农村老年人。

(2)医疗保障覆盖率

城市老年人享受各类医疗保障的占74.1%,不能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为25.9%。农村老年人享受各类医疗保障的有44.7%,不能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为55.3%。可见农村老年人缺医少药、看病难、看不起病的现象还很严重。

5、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及照料、服务需求

(1)生活自理能力

城市老年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85.4%,能部分自理的占9.6%,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5.0%;农村老年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79.0%,能部分自理的占14.1%,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6.9%。城市老年人生活自理状况好于农村老年人。

(2)日常生活照料需要

城市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为9.9%,79岁以下的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占6.7%,而80岁以上则为33.1%;农村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为9.3%,79岁以下的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为7.5%,而80岁以上则占30.4%;高龄老人需求明显高于总体水平。

6、老年人的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

城市老年人中感觉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占56.9%,差不多的占39.4%,较不幸福的占3.7%;农村老年人中感觉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占33.1%,差不多的占56.2%,较不幸福的占10.7%;城乡差异明显。

城市老年人对自己生活满意的占56.8%(非常满意的10.5%),一般的占32.3%,不满意的占10.9%(很不满意的4.3%);农村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满意的占42.0%(非常满意的5.0%),一般的占45.5%,不满意的占12.5%(很不满意的4.1%);城市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好于农村老年人。

7、基层老龄工作和为老服务状况

调查的1000个城市居委会(社区)中,66%有老年人活动场地,77%举办过健康知识讲座,49%定期组织老年人体检,77%组织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67%组织志愿者服务,81%开展过普法宣传;在调查的1000个村委会中,30%有老年人活动场地,31%有老年人活动室,24%举办过健康知识讲座,48%开展过普法宣传,21%定期举办老年文化娱乐活动,22%有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人员。

调查的320个城市街道中,有77%开展过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知识讲座,有56%组织老年人定期体检,有82%开展过普法宣传,有69%组织过志愿者服务,有85%开展过慰问老人活动;在调查的320个乡镇中,有53%能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有41%能为老年人减免相应收费,有72%能为特困老年人提供生活补贴,有49%能向特困老人提供医疗救助。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80个城市老龄工作部门都组织发放了《老年人优待证》;在80个县老龄工作部门中,有72%组织过为老年农民提供农副业技术服务。

二、城乡老年人基本状况的变化与改善(2000年至2006年)

将2000年和2006年两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城乡老年人基本状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与提高。基于调查数据,做出以下几点基本判断:

1、老年人口规模及其社会人口学特征发生显著变化

从2000年到2006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从1.26亿增长到1.49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从10.2%提高到11.3%;全社会的老年抚养系数从15.7%增长到16.4%;8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从1199万增长到1619万,增加了35.0%,占老年总人口的比例从9.2%增至10.7%,年龄结构的高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我国城乡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未上过学的老年人比例从2000年的26.7%下降到2006年的16.4%,同期农村从60.7%降到51.4%;城市老年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从2000年的39.7%提高到2006年的47.1%,农村同期从5.6%提高到9.8%。

2、养老保障和收入水平提高,基本生活有保障

城市老年人享受退休金(养老金)的比例由2000年的69.1%上升到2006年的78.0%,年平均收入从7392元提高到11963元,增长了61.8%;同期老年人年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比例由2000年的4.9%下降到2006年的3.5%;认为自己经济有保障的比例由74.7%上升到80.5%;农村老年人享受退休金(养老金)的比例由2000年的3.3%上升到2006年的4.8%,年平均收入同期从1651元提高到2722元,增长了64.9%。同期老年人年收入低于当地救助标准的比例同期由31.9%下降到23.9%。绝大多数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3、老年人医疗保障得到一定改善

近年来社会普遍反映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较为突出。党和政府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得到很大改善。2000年到2006年,城市老年人各种医疗保险覆盖率从51.6%上升到74.1%,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从48.4%降为25.9%;农村推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障同期也从8.9%上升到44.7%,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老年人比例从91.1%降到55.3%。比较而言,农村医疗保障覆盖率虽然上升很快,但城乡间差距仍很显著。

4、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不断发展

各项养老社会化服务,在城市都有较大提高,在农村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从2000年到2006年,城市老年人享受各种社会福利补贴和社会救助的比例由16%上升到19.3%,农村老年人则由15%上升到19.7%;城市老年人领取老年优待证并享受各种优待的比例由40.5%上升到63.9%,享受到特困救助的城市老年人由1%上升到2.4%,得到政府救助的农村老年人比例从5.4%提高到8.9%。

城市社区增加了老年人活动室和托老所,覆盖的老年人分别由51.2%和11.7%上升到70.8%和31.2%;城乡社区都增加了运动健身场地,提高了覆盖老年人的比例,城市由41.7%提高到64.5%;农村则由10.6%提高到18.4%。

5、老年人居住和生活环境改善

老年人现居住的房屋产权属于老年人自己或配偶的比例,在城市由67.6%上升到75.4%,在农村由38.8%上升到56%;对自家住房状况不满意的比例,城市由22.3%下降到15%,农村由21.6%下降到15.1%。

居所附近提供家政服务所覆盖的老年人比例,城市由45.6%提高到68.2%,农村由3.6%提高到6.8%;附近有提供上门护理服务所覆盖的老年人比例,城市由36%提高到55.1%,农村由3.6%提高到8.2%;城市社区提供老年人饭桌或送饭服务的覆盖率由7.6%提高到19.5%。城乡老年人居住区的各项服务设施进一步规范和便利,社区服务功能得到加强和改善。

6、老年人社会参与水平逐步上升

调查显示,城乡老年人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参加社区活动、表达群体诉求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在逐步增强。从2000年到2006年,城市老年人参加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的比例由38.7%上升为45.1%;农村老年人了解集体经济状况的比例从11.9%上升到18.8%;愿意与周围有困难的老人聊天解忧的老年人比例,城市同期由50%上升到60.7%,农村的升幅不大,从66.1%升为67.5%;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老年人活动的比例,城市同期由56.4%上升到66.2%,农村从54.0%上升到61.4%;城市中愿意代表老年人向上级组织反映实际问题和心声的同期由52.7%上升到65.5%。

城市老年人继续工作和再就业的比例不是很高,但他们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能力增强,很多人仍以各种方式更加活跃地参与指导生产、参与投资、炒股等社会经济活动;农村老年人很多仍在以各种方式经常性地参与经济活动,坚持干农活的占45.5%,比2000年多1.2个百分点;务工、做生意的占5.4%,比2000年多2.5个百分点,增加了近1倍。

三、城乡老龄事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1、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约相当于整个欧洲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且老龄化增长速度快,年均增长率高达3.2%,几近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结果,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1.74亿,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进一步增至2.48亿,占17.2%,呈加速增长之势。老年人口数量剧增必然要对养老保障制度和为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加速的趋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是巨大的,特别是2030年以后将进入最严峻的时期。那时人口红利期也将结束,人口总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双双冲高,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2、全社会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益亟需作出妥善的制度安排

数量剧增且规模巨大的老年群体,最首要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养和医的基本保障。调查表明,从2000-2006年,城乡老年人在养老保障的选择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把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养老意愿首选的比例,城市由23.4%升至50.3%,农村由5.1%升至11.8%;而优先选择依靠子女养老的比例同期均有大幅度下降,城市由52.3%降至18.4%,农村由80.8%降至64.6%。这不仅反映出传统的养老观念正在改变,而且更表达出老年人对社会养老保障的期望。可实际上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目前还处于建立过程中,不仅覆盖面窄,而且保险金额较低,特别是广大农村基本上还被排除在制度保障的范围之外。调查表明,城市老年人养老金(退休金)保障覆盖率2000年男性为85.6%,女性为53.6%,2006年男性为89.1%,女性为64.6%。而农村则仅有4.8%的老年人享有养老金保障;城乡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收入的总体水平和增长幅度仍然偏低。城市中有近20%的老年人年收入处于不足4600元的低水平,低于城市老年人年均中位收入的50%,并且仍有135万城市老年人的收入低于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农村中有27%的老年人年收入处于不足750元的低水平,低于农村老年人中位收入的50%,并且仍有2160万农村老年人收入低于农村困难救助的水平。调查中农村老人非常担心没有生活费来源的同期从12.4%升至14.2%。

从我国老年人2000-2006年消费结构的变化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老年人收入偏低的状况。消费主要还是以温饱为主。2000年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支出在消费结构中占63.3%,农村老年人占77.2%;到2006年以日常生活支出为主的消费结构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仍分别占64.2%和75.5%。

医疗保障方面,城市老年人的医疗保障离全覆盖尚有较大差距,而农村则不足一半。2000年到2006年,城市中的男性老年人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从67.3%增加到82.9%,女性从36.9%增加到65.9%;农村中的男性老年人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从10%增长到44.2%,女性从7.9%增长到45.2%;2006年城市老年人医疗费支出(已扣除非本人承担医药费)在消费结构中占8.8%,农村老年人更占到10.7%;农村老年人中非常担心生病时没钱医治的比例同期从17%上升到了20%。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仍然比较匮乏,城市社区居委会中,有59%缺乏全科医生,56%缺乏护理指导人员,49%缺乏护理员,38%缺乏照料人员,34%缺乏志愿者。农村村委会和自然村在这些方面更是亟待建立和加强。这说明建立切实保障全社会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制度还任重道远。

3、老年人的长期专业护理和社区照料服务需求迅速增加,而社会的为老服务体系还未能真正建立健全起来

老年人对多种多样的养老服务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不仅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料和专业护理的需求十分迫切,而且众多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对社区服务和社区照顾的需求也更加强烈。

就长期照料和专业护理的服务需求来讲,近年来城乡日常生活完全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的相对量虽然变化不大,但绝对数量和规模却明显增加,随之而来的需求也急剧增长。

2000-2006年,随着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增多,城市由2000年的42.0%上升到2006年的49.7%,农村同期由37.9%微升至38.3%;城乡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全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已由6.6%升至9.8%,其中城市由8%升至9.3%,农村由6.2%升至9.9%;全国目前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由799万增加到940万,其中城市由154万增加到194万,农村由645万增加到746万;部分失能老年人同期由1461万增加到1894万,其中城市由260万增加到370万,农村由1201万增加到1524万。由此使得家庭和社会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料与护理的责任明显加重。城乡愿意到养老机构长期住养的老年人总量增加,按照调查测算,对机构养老床位的潜在需求量从2000年的1821万张上升到2006年的2261万张。但我国社会养老机构现有的床位数仅为149万张,与此相差甚远,尚不及需求的1/12。

相对于少数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是绝大多数。当由家庭成员无法承受全部或部分老年人照料服务时,必然期待着社会及社区提供照料服务和指导,以弥补家庭照料功能的不足或缺失。城市老年人对热线服务、老年饭桌(送饭)等服务的需求分别上升了6.1和3.5个百分点,农村老年人非常担心需要时没人照料的从11.3%升至13.4%。这些都给以社区为依托的老年人长期照料和社会为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我国社区服务和社区照顾的发展状况且很不乐观,调查表明,城市社区居委会中,有老年人活动场地的占66%,农村村委会中则仅有30%设有较为简陋的老年人活动场地,31%设有老年人活动室;城乡社区中能够提供家政服务所覆盖的居家老年人比例,城市为68.2%,农村仅为6.8%;城市社区提供老年人饭桌或送饭服务的覆盖率仅为19.5%;能够提供上门包护服务所覆盖的老年人比例,城市为55.1%,农村仅为8.2%。

所有这些都表明,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面临着老年人长期照料的严峻挑战,建立包括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健康护理和精神慰藉在内的全方位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4、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和精神需求需要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切

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之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能否改善显得尤为重要。总体上,我国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是健康积极的,而且还在不断改善中;但是,我们依然要看到他们还有许多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的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重视。

调查表明,城乡老年人感到自己越来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比例到2006年时仍高达73.6%,只比2000年下降1.2个百分点,并且单就农村来讲,这个比例反有上升;目前,常感孤独的老年人,在城市为18%,农村为30.9%;特别是不喜欢结交朋友的老年人比例五年来有所上升,城市从2000年的20.4%上升到2006年的23.0%,农村同期从26.8%升至29.8%;有过自杀念头的老年人,在城市占2.6%,农村为4.9%。

说明老年人在心理和精神健康方面需要关怀、辅导的要求迫切,社会有义务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积极参与社会、促进代际和谐。

总之,调查中反映出的老年人在相关自身养老问题上的种种担忧,一方面表明了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形势下,老年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给传统养老模式带来的冲击还未完全适应,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在养老保障制度和为老服务体系建设上存在的严重滞后和明显缺陷。这些问题正是我们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不断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点课题,也是我国老龄事业努力创新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发展城乡老龄事业的政策性建议

1、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城乡老年人基本生活权益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在建设“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把广大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摆到重要位置,当前要着力解决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问题,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发展和完善遗属保险、护理保险、以房养老等新的保证措施,使城乡老年人都能尽快做到最基本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努力构建城乡兼顾、全方位的社会为老服务体系

要在加强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和加强为老服务与管理等方面下工夫,构建覆盖城乡全体老年人的为老社会服务网络,真正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供养为补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要坚决贯彻十七大精神,“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行公共财政政策,加大政府对老龄事业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老龄事业的投入,按照社会福利社会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城乡老年院舍及专业护理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为老服务网点、文化娱乐场所、健身场所及路径等设施的建设,为满足老年人的多种服务需求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亟需要把“爱心护理工程”的建设摆上日程,尽快为众多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的长期照料和护理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对各项为老服务内容的设计推行、服务过程的控制监督和服务结果的评估检查等项管理,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实现服务质量的全员管理和全过程控制,保证老年人的多种服务需求都能得到有效的满足。

3、全力推动边远落后地区和广大农村老龄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篇8

一、调查背景

近年来,珠三角经济圈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经济贡献力之一,各行各业对外发展、共同交流合作逐渐增多,而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已被视为国际通用语言,即与多国往来需使用英语,所以对英语口译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为了解企业的口译员需求现状、寻求解决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探讨创新口译员培养方式,本文以问卷方式和访谈方式调查了三十余家珠三角地区企事业英语口译人才需求现状,从而发现珠三角地区企事业口译员需求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口译员需求计划,并对提高口译员口译能力和水平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二、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了解珠三角地区企事业单位英语口译员现状,了解未来需求容量,需求质量,深入分析企事业需求存在的问题,并围绕如何提高译员口译能力提出相关建议。

(二)调查时间、调查对象

本文于2014年7月至9月初期间展开调查,调查对象包括珠三角地区的国企、事业单位、私企及中外合资企业等不同规模的企业单位与个人。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对企业职员进行问卷调查和采访。其中,问卷调查因为地域问题以电子版为主,以书面版为辅。总计发放问卷共45份,回收问卷32份,回收率71.1%,其中有效问卷31份,有效率为96.9%。

(四)调查内容

1.不同规模的国企、事业单位、私企、中外合资等企业对英语口译人才需求现状的基本情况及急需的口译类型。

2.企业口译工作的基本情况及遇到的困难。

三、企事业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单位性质与规模及所从事的行业类型较单一

表1 单位属性、规模、所从事行业三维表

据调查数据获悉,珠三角地区口译需求单位主要集中在私企单位,占本次课题调查的65%,其次是中外合资单位,国企所占百分比略低。再者,这些单位规模集中在50人以下的占32%,50―100人与100―500人百分比相同,为16%,而1000人以上占了26%。另外,单位所从事的行业以贸易为主,百分比为42%,而与之相近的是制造业,百分比26%,翻译机构和IT行业百分比都为6%,而教育行业百分比极低,只有3%。这些数据展现了珠三角地区口译人员分布的现状,可供还未进入职场的学员作参考,使其在未来求职路上多些向导,同时,若职场职位目标明确,学员便可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与该职场所需技能,更好地融入职场。调查数据如上表。

(二)单位口译员性别、年龄差异较大

据调查数据显示,专职口译员与兼职口译员的比例为76:23,从中可以看出工作单位偏向于招聘长期正式口译人员为其服务。而专职口译员男女性别比例为11:27,兼职口译员男女比例为8:15,女性口译员都远远多于男性口译员,可以看出,女性口译员以其独特优势比男性口译员更能胜任口译员这一工作。女性口译员工作细致谨慎、善于应变、记忆力好、沟通能力强,忍耐力强,因此在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更应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再有,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可得,单位现有口译员平均年龄集中在25~30岁这一年龄段,百分比为51%,在25岁以下年龄段的为23%,在31~35岁年龄段为16%,而在36~40岁和41岁以上年龄段的百分比为零。通过数据比较,明显可以看出,口译员的工作年龄在25~30岁这个年龄段。口译员越是经验丰富,学习、应变运用能力越强,为单位作出巨大贡献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英语专业学生应意识到,除了在校学到多而广的知识之外,也要积累一定的可应用的相关经验。调查数据如下表。

表2 单位现有专职、兼职男女口译员(人)统计饼状图

(三)单位口译员所学专业及工作内容情况

此次接受调查的单位口译员为英语专业的占大量比重,百分比为81%,经济贸易专业的为3%,而其他如日语,韩语等专业的为16%。可以看出,单位招聘对象都集中在英语专业的员工(学生),这也为英语专业学生进入口译职场提供较多机会。单位招聘非英语专业的口译员比重较少,也说明英语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更适合这个工作岗位。口译员在工作中从事较多的是商务接待,占58%。商务接待一般建立在商业谈判或者商业合作上,就拿商品贸易程序做例子,一笔交易通常由四个步骤构成,即询盘―报盘―还盘―成交。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就涉及报价、支付方式、保险、装船、包装等专业知识,遇上特殊情况还将碰到索赔、申诉、仲裁等专业术语,仅支付方式一项,就有汇付、托收和信用证作为支付方法供买卖双方洽商选择,而以上三种支付方式又可以细分为许多种。(何恩,1999)为了使口译工作得心应手,口译员就必须了解该方面工作流程,掌握此类专业术语,抓住细节。其次主要是陪同翻译,百分比是23%,交替传译和笔译百分比各为16%和13%。陪同翻译主要是在商务陪同或旅游陪同时提供翻译,需要发音纯正,翻译准确、流利,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的人员,并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还需要积累大量商务和旅游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口译员还应学会辨别各地区域性口音,避免会错意,达不到翻译目的。不难发现,英语口译员要胜任多项工作就必须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调查中,同声传译所占比例为零,同声传译需要译员有扎实的双语能力和语言功底、广博的百科知识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高,难度大,一般为大型、国际会议所需。这就为英语口译专业学生指明了一定的择业方向,而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对此有针对性地提高交传和笔译能力,能力突出拔尖者可以朝着同传发展。调查数据如下表。

表3 单位现有口译员所学专业及工作内容三维表

(四)单位对口译员的要求及待遇

接受调查的单位对口译员学历的基本要求集中在本科学历的占65%,大专学历则为32%,而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所占百分比很低甚至为零。可以看出,单位对本科生口译员设置的门槛相对不高,单位认可本科水平员工的口译技能,本科程度的口译员具有单位所需的足够的能力及知识,足以胜任单位下达的任务。另外,正式录用的中小企业口译员月薪为3001―5000元一个月,占研究的52%,而外企的正式口译员月薪达到5001―8000元一个月,占研究的32%。较之“广东省2013年第一季度就业白皮书”,本科毕业生平均工资为2795元/月,口译员的薪资略高于此,可见英语口译相较其他行业是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其次,企事业单位认为口译员必须持有的英语能力证书集中在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和大学英语六级证书,百分比分别为39%和32%,随后是英语专业四级证书和大学英语四级,百分比分别为13%和16%。可见,获得英语能力证书是就业的前提,是能力的证明,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尽量取得其相应英语能力认证的证书。而从长远来看,外语的普及会像计算机一样,会被运用到各行各业、各个岗位,几乎每个人都要能说会写但也会如计算机的普及一样。虽说各行各业都在用,但要求有高低之分。所以说,那些只有复合型、合型人才才能胜任的高薪职位,只靠在课堂上学的那点外语知识是绝对胜任不了的。换句话说高层、高薪的职位必须达到一定的外语口译水平(任淑楸,2003)。再者,企事业单位对口译员必须持有的口译证书并无特定要求的占较大比重,百分比为65%,这意味着企事业单位在设立最低门槛后,往往较重视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即英语口语和翻译技巧方面的能力,而非一纸之证。然而,少数单位要求较高,认为必须持有上海高级口译证书和教育部三级口译证书的百分比分别为10%和13%,其目的是招聘能力较强的口译人才。

企事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会优先考虑有相关经验的人员几乎占全数,百分比为97%,只有3%的单位认为经验有否都可以。可以发现,为了减少培训成本,增加盈利,多数单位首选有相关经验的人员,这个放之四海皆知的道理也就提醒口译学员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多接触与专业相关的实训实习,积累相关经验,增加应聘成功的筹码。最后,招聘过程中单位会考虑应聘者的口译基本功、中英文化修养、知识面宽广度、应变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自信心及翻译经验等整体素质,从中可以看出,单位是需要综合能力强、全方位的全能人才,这也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要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现下竞争激烈的21世纪,获得更多实力公司的青睐,实现自我价值。调查数据如下表。

表4 企事业单位对口译员学历要求及待遇三维表

四、调查反馈与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反馈,单位的在职口译员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口译员没有自己的职业地位,在公司内一人出示多角,容易使口译员分内工作(口译工作)完成得不达标,也让他们缺少时间和空间提升自己的技能。第二,口译员能力较差,知识面不够广博,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如器械、电子、制药方面,翻译效率及准确度不高。第三,口译员对特定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相关文字的英文缩写及表达方式上,对中英文化的差异了解不够深入,同时口译员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措辞不地道,中式英语频繁出现,在缺乏与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员沟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表达交流传递信息不够准确或使听众产生误解。第四,口译员交际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不高,自信心不足,心理素质不高。

针对以上调查反馈,结合各企事业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分析,根据企事业需求,为提高口译员能力,解决就业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就给出相应的建议如下:首先,口译是在笔译技能技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语言运用的实践能力,虽翻译形式不同,但有许多共同的基本原理。(管艳郡,2013)这就要求口译员是优秀的笔译员,应具备扎实的翻译技能与语言能力,双语转译准确流畅,语言应地道自然。扎实的笔译基础使口译员能够顺利完成口译,尤其在执行与数量、数字、金额类等相关的口译任务时,做到准确无误,避免错译漏译。这就要求译员在在校期间训练及平时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做到熟能生巧,轻松完成两种语言的转换。其次,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在相当多的高校或培训机构中,承担翻译课程的教师,自己没有任何翻译实践经验,更不懂如何教授口译,他们教授口译只是因为他们的外语口语不错(刘和平,2007)。在此背景下,口译员(学生)应该争取参加实训实习观摩口译的机会,增进自己对于真实口译的理解,了解各类口译,如陪同翻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等,而不单是纸上谈兵。再次,译员应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广阔的知识面,扎实的专业功底。随着新的知识领域不断扩展,新的术语和表达方式日益增多,译员在执行口译任务时,在熟悉本行业的传承下相关知识如:医学、化学、科学、物流和服装等,做到翻译时言简意赅,专业精确,还应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手段(朱徽,2012)。除此之外,译员应具备广阔的跨文化知识,对英语国家文化有深入了解,从而在陪同翻译或商务接待过程中能够做到文化相容、创新、规避甚至渗透。最后,口译员应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自信不怯场。且译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在口译过程中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应对突发状况能够独当一面,化解问题及冲突。

五、结语

从珠三角地区企事业对英语口译员需求的调查及分析可见,企事业单位对口译员能力的满意程度有待提高。口译员也应结合市场需求及自身发展做出相应调整,加强专业知识、翻译技能和实践方面的综合训练,从而实现企业与口译员直接对接。

参考文献:

[1]何恩.浅谈“如何做好商务口译工作”[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1999(12).

[2]任淑楸.口译――今朝“稀缺”抢眼,他日“能人”必备[J].成才与就业,2003(10).

[3]刘和平.口译培训的定位与专业建设[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5).

篇9

1、与责任村村委主任、书记建立联系,确定公共卫生联络员,移交公共卫生联络员台帐,健全通畅责任村公共卫生信息管理联络渠道;

2、熟悉责任村基本卫生情况和居民健康状况,掌握责任村常住人口数、季度出生人数、季度人数、儿童人数、60岁以上老年人数、慢病人数、孕产妇人数、流动人口 数,重点是流动儿童和孕产妇信息;

3、根据卫生院公共卫生年度总体部署制订工作计划,按照责任医生台帐要求,规范填写责任医生台帐日志;掌握责任村60岁以上老年人群、慢病人群基数情况,高血压、糖尿病人分级管理,完成第一季度随访工作;

4、完成责任村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报告、结核病人督导用药、新发精神病人的线索调查排查、从业人员信息收集报告等工作;刊出春季传染病防治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开展第13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工作,发放外来建设者健康手册资料50份;

5、3月底前上报公共卫生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第二季度: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二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完成社区居民花名册填写,掌握参保人数,为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工作打下基础;

3、熟悉农民健康档案信息软件,完善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信息数据,及时将随访信息记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4、完成责任村流动人口调查摸底,完成责任村从业人员调查摸底,完成查螺筛查工作;

5、做好社区惠民政策宣传,配合做好一卡通的发卡工作;

6、规范填写各类台帐表册,迎接公共卫生半年度考核;

第三季度: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三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根据半年度考核情况查漏补缺;

3、完成责任村改水改厕工作,落实水质监测;

4、配合完成中小学生健康体检。

第四季度: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三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完成本年度责任医生全部工作,包括各类台帐表册,责任村家庭和个人档案建档率达到80%,重点人群建档率达到85%,慢病随访信息整理,健康档案信息化合格率80%以上,对各类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做好年度工作总结,积极迎接卫生局考核评估。

农民健康体检:

篇10

2、完成社区居民花名册填写,掌握参保人数,为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工作打下基础;

3、熟悉农民健康档案信息软件,完善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信息数据,及时将随访信息记录入信息管理系统;

4、完成**流动人口调查摸底,完成**从业人员调查摸底,完成查螺筛查工作;

5、做好社区惠民政策宣传,配合做好一卡通的发卡工作;

6、规范填写各类台帐表册,迎接公共卫生半年度考核;

第二季度:1、与**村委主任、书记建立联系,确定公共卫生联络员,移交公共卫生联络员台帐,健全通畅**公共卫生信息管理联络渠道;

2、熟悉**基本卫生情况和居民健康状况,掌握**常住人口数、季度出生人数、季度人数、儿童人数、60岁以上老年人数、慢病人数、孕产妇人数、流动人口数,重点是流动儿童和孕产妇信息;

3、根据卫生院公共卫生年度总体部署制订工作计划,按照责任医生台帐要求,规范填写责任医生台帐日志;掌握**60岁以上老年人群、慢病人群基数情况,高血压、糖尿病人分级管理,完成第一季度随访工作;

4、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报告、结核病人督导用药、新发精神病人的线索调查排查、从业人员信息收集报告等工作;刊出春季传染病防治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开展第13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工作,发放外来建设者健康手册资料50份;

5、3月底前上报公共卫生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第三季度: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三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2、根据半年度考核情况查漏补缺;

3、完成**改水改厕工作,落实水质监测;

4、配合完成中小学生健康体检。

第四季度:

1、常规工作:制定每月工作计划,完成结核病、精神病督导,完成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每月上门服务访视≥90户,完成第三季度重点人群的随访指导工作;每月根据安排刊出健康宣教黑板报一期,组织大型多媒体健康宣教一次;按时参加例会,及时上报各类信息报表,完成领导委派的各项临时指令性工作;

篇11

新疆是西部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国属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近几年来在党与国家的关怀下,经济增长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不容忽视。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将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随着新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消费发生变化、应高度重视、抓住时机,灵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完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

一、人口老龄化及产业结构的相关涵义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总体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过程,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国际上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产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经营上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企业或单位及其活动的集合。我国采用的是2003年5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具体为: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具体包括: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总之,现代经济在增长过程中,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动总是同各国的工业化或工业的现代化过程相互联系。

二、新疆人口老龄化现状

新疆远离全国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同时新疆多民族杂居,经济、社会、民族和人口本身发展的特点不同,这些因素导致了新疆地区老龄化趋势具有较大特殊性。

新疆人口老龄化总体水平较低,但增长速度较快。2008年中国社科院人口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以新疆最低。这份全国人口调查表明,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8.51%,而新疆只有5.43%。与全国人口老龄化的相比处于较低水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新疆全区常住人口为21813334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350269人,占6.19%,同比第五次人口普查上升1.52个百分点;比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了1.66个百分点。新疆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呈现增长趋势。

农村老龄化高于城镇。新疆地区60%以上的老年人口生活在农牧区,加上多数青壮劳动力流向城镇,使得其农村人口老龄化逐渐快于城镇。

少数民族老龄化人口数量高于汉族。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近60%,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数量也相对多。

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乐观。由于城乡卫生条件限制,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尤其少数民族老龄人口多聚集在南疆、北疆经济不发达地区,文化水平低,加上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健康状况更不乐观。

但是,新疆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计划生育开展的时间晚于全国其他多数地区。汉族人口是在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实行计划生育,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直到1988年才开始进行,并且新疆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是比汉族多一胎的政策。这样的计划生育政策,客观上使新疆人口老龄化的步伐相对于内地大多数省区要慢得多,使得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与内地相比相应地小些,这对于新疆应付未来老龄化的挑战是有利的。

三、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调整对策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对产业结构的制约主要表现为:劳动者队伍整体的体力和精力的衰退,往往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下降,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差,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变迁等,这些最终会影响到产业结构高级化;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加重社会负担、减少社会积累,同样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甚至会对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导致社会对老年保障服务的需求强烈,会使社会的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消费的很大一部分,将用于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以及娱乐消费中,这将给生产领域提供一个比较广阔的市场和产业前景。目前新疆老龄化程度较低是比较有利的。新疆总人口距离进入老龄化社会还有一个较长的缓冲时期。在这段期间,可充分借鉴我国在解决老龄问题上的成功经验,把人口老龄化给新疆社会经济各方面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在客观上要求老年市场需求增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强有力的针对老年人群的服务产业,第三产业是老年消费最集中的产业,从消费角度看,老龄化对第三产业将产生超强需求。其中:

第一,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服务、心理咨询等产业必须加强;

第二,文化性、娱乐性消费行业要尽快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而不仅仅是建立一些行政性的老干部活动中心;

第三,扩大老年照料、护理业等劳务消费的比重,加强社会服务行业使老年家庭的家务劳动社会化。

参考文献:

篇12

美国心理学教授Marcs・Schuiz博士调查发现,那些对婚姻生活满意程度较高的女性,和那些对婚姻生活不满意的女性相比,会更多地随意发泄自己的愤怒,尤其是对着丈夫大喊大叫。

丈夫们的表现则恰恰相反,只有那些对婚姻生活不满意的男性,才习惯向妻子发火。而对婚姻很满意的丈夫,在工作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回到家多表现为态度冷淡。

Schuiz博士解释说,感情好的夫妻,妻子在丈夫面前通常比平时更放松,她们会随意地把各种内心情绪发泄出来,对婚姻不满意的女性则认为自己必须在丈夫面前抑制怒火;而丈夫对婚姻家庭越满意,就越认为自己有责任支持妻子,他们宁愿多做家务,自己承担高压。

(摘自《健康之家》)

夫妻常牵手更长寿

日本科研人员对世界长寿老人的调查报告表明,生活中爱牵手的夫妻更长寿。

日本某省一个人口调查结果显示:离婚者、丧偶者与和睦美满、经常牵手的夫妻相比,女性寿命平均少5岁,男性寿命平均少12岁;夫妻不和、经常争吵,女性易患乳腺癌、食道癌等疾病,男性易患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等。

专家指出,牵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也是一种肌肤相亲、互相搀扶、相互关照,更重要的是,牵手可以拉近夫妻心灵之间的距离,这样有利于避免恶性情绪刺激,增强肌体免疫力,延缓组织器官老化。

(摘自《苏州日报》)

高个女性更易生双胞胎

想要双胞胎,努力长高个儿吧!一位专门研究多胎生育的美国研究人员证实,身材高的女性生双胞胎的可能性更大。

高个的女性拥有更多胰岛素增长因子,这种因子与身高有关,而身高又和双胞胎受孕几率相关。产科医师加里斯坦曼博士比较发现,胰岛素增长因子是一种为了适应生长激素由肝脏释放的蛋白质,它能提高卵巢的灵敏性,刺激卵泡发育,增加排卵。

加里斯坦曼博士说,胰岛素增长因子会刺激长骨骨干细胞的增长,还可以帮助晶胚在发育早期存活下来。加里斯坦曼博士发表的一项声明表示,女性身材高的国家,双胞胎生育率更高。

(摘自《山西商报》)

橘红是最浪漫的颜色

性学家们指出,黑暗的环境不利于性生活质量,因为黑暗会抑制。而颜色温暖的灯光则有助于增加情趣,其中,橘红色是最佳选择。

近日,美国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男女两性能够达成一致、都认为最具性感意味的颜色依次是:橘红色、深蓝色、紫色、黄色、绿色、褐色和灰色。橘红色之所以成为首选,是因为其既能够营造性感的意境,又不会因为过于明亮而引起女性的反感。因此,在过程中亮一盏橘红色的灯,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

(摘自《婚育与健康》)

可杀死感冒病菌

多数人都认为当自己患上普通感冒或者流感后,最好避免夫妻生活,以免过于亲密的接触可能会把感冒传染给对方。但瑞士的专家最近提出了治疗感冒的又一新方法,即夫妻双方之间的激情亲吻及和谐的性关系,原来这也是杀死感冒病菌的良好途径。

科学家通过一组实验发现,性生活不仅会对男女双方身体的各个系统产生积极影响,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可以帮助人体远离各种疾病的烦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