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3 15:54: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耳机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耳机调查报告

篇1

为了解我国残疾儿童的现状,掌握残疾儿童的发生率、致残原因、康复现状与需求,为制定残疾儿童的相关政策以及为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下,卫生部、公安部、中国残联和国家统计局于2001年组织了中国0~6岁残疾儿童抽详调查。对我省漯河市、西华县进行了听力、视力、智力、肢体、精神等五类残疾的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范围根据全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实施计划要求,我省随机抽取中等经济发展水平漯河市(地级市)、西华县调查。在抽取的市、县内采用多阶段分层、不等比例、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根据漯河市和西华县统计局颁布的1999年各街道(乡、镇)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排序,分成三层,漯河市和西华县分别按经济发展水平随机抽取经济发达、中等发达和欠发达的街道(乡、镇)各一个。漯河市经济发达和欠发达的街道各抽取12个整群,中等的街道抽取16个整群(125名儿童为一整群);西华县经济发达和欠发达的乡(镇)各抽取6个整群,中等的抽取8个整群(250名儿童为一整群)。据此,漯河市抽取40个整群,西华县抽取20个整群,总样本量为10000人。抽取样本时采取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保证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代表性。

1.2调查对象被抽中地区在调查时点以前出生的0~6岁儿童为本次调查对象,男女性别不限,但要注意男女比例。

1.3调查内容和方法

1.3.1调查内容(1)掌握被调查地区各类0~6岁残疾儿童的数字、致残原因;(2)听力、视力、智力、肢体、精神残疾儿童发生率;(3)残疾儿童目前康复状况及今后康复服务需求。

1.3.2调查方法市、县调查流程基本一致,首先编制调查底册,以集中调查为主,入户调查为辅进行现场调查。填写《残疾儿童筛查表》,分别对听力、视力、智力、肢体、精神残疾进行筛查。对于筛查可疑者进一步做专科检查,使用国家标定的相应诊断标准,进行最终诊断。为了保证调查质量,除对参加抽样调查的各类人员进行分级分批培训外,并对调查各个阶段进行严格质量控制。现场调查后,随机抽取5%的筛选阴性户进行复查,由非原调查人员重新入户筛查。两次调查的符合率不低于95%。市、县调查资料按5%抽查验收,要求《残疾儿童筛查表》、《残疾儿童诊断表》填写项目总差错率小于2%;五种残疾筛查率不应小于10%;五种残疾误诊率和漏诊率小于10%。

1.4调查工具和诊断标准使用国家标定的相应诊断标准。听力:行为测听及听力计诊断;视力:视觉功能的测量评估;智力:丹佛发育筛选测验、盖塞尔量表;肢体:整体功能评价;精神: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1987年残疾人抽样调查使用的残疾人定义和残疾标准。

2结果

2.1调查人数本次调查0~6岁儿童10044名,其中漯河市4999名,男童2701名、女童2298名;西华县5045名,男童3056名、女童1989名。各年龄组调查人数见表1。

表1河南省0~6岁儿童年龄、性别构成

2.2筛查及现患情况

2.2.1筛查阳性率及现患率本次共调查0~6岁儿童10044人,筛查出可疑残疾儿童301人,筛查阳性率为3.00%;确诊残疾儿童183人,残疾现患率为1.822%。表2显示了0~6岁残疾儿童筛查阳性及现患情况。

2.2.2五类残疾现患率0~6岁儿童五类残疾筛查阳性率、现患率见表3。

注:*含综合残疾,调查总儿童数10044人(漯河市4999人,西华县5045人)2.2.3综合残疾现患情况本次调查共确诊综合残疾儿童34人,综合残疾现患率为0.34%。表4显示了综合残疾儿童的现患率及构成情况。

2.3五类残疾构成及残疾严重程度

2.3.1五类残疾构成本次调查共确诊残疾儿童183例,儿童残疾217例次(含综合残疾),听力残疾26例,占儿童残疾的11.98%,视力残疾10例,占儿童残疾的4.61%,智力残疾110例,占儿童残疾的50.69%,肢体残疾57例,占儿童残疾的26.27%,精神残疾14例,占儿童残疾的6.45%。0~6岁残疾儿童五类残疾构成见表5。

2.3.2单一残疾和综合残疾构成本次调查共确诊残疾儿童183例,其中单一残疾儿童149例,占81.42%,综合残疾儿童34例,占18.58%。0~6岁残疾儿童单一残疾和综合残疾构成见表6。

2.3.3五类残疾儿童残疾严重程度构成本次调查确诊的儿童残疾217人次中,极重度(包括一级聋、一级盲、一级智力残疾、一级肢体残疾)3人次,占1.38%;重度(包括二级聋、二级盲、二级智力残疾、二级肢体残疾、重度精神残疾)37人次,占17.05%;中度(包括一级重听、一级低视力、三级智力残疾、三级肢体残疾、中度精神残疾)52人次,占23.96%;轻度(包括二级重听、二级低视力、四级智力残疾、四级肢体残疾、轻度精神残疾)125人次,占57.60%。表7显示了0~6岁五类残疾儿童严重程度构成情况。

2.4.1地区分布本次调查10044名0~6岁儿童,确诊残疾儿童183名,其中漯河市94人,占残疾儿童的51.37%,现患率为1.88%;西华县89人,占残疾儿童的48.63%,现患率为1.76%。0~6岁残疾儿童分布情况见表8。

2.4.2性别分布本次调查确诊的183名残疾儿童中,男性109人,占59.56%,现患率为1.89%;女性74人,占40.44%,现患率为1.73%。0~6岁残疾儿童性别分布情况见表9。

2.4.3年龄分布在本次调查的183名残疾儿童中,0岁11人,现患率为0.93%,占6.01%;1岁19人,现患率为1.14%,占10.38%;2岁20人,现患率为1.34%,占10.93%;3岁19人,现患率为1.38%,占10.38%;4岁、5岁、6岁分别为39人、41人和34人,现患率为2.87%、2.58%、2.49%,占21.31%、22.40%和18.58%。0~6岁残疾儿童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0。

2.4.43~6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分布本次调查3~6岁残疾儿童133名,其中76名接受了学前教育,3~6岁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为57.14%。其中3岁、4岁、5岁和6岁分别为13人、19人、24人、20人,接受学前教育率分别为68.42%、48.72%、58.54%和58.82。3~6岁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状况见表11。

2.5五类残疾致残原因听力、视力、智力、肢体、精神五类残疾儿童前五位致残原因见表12。

2.6五类残疾儿童康复现状与需求本次调查确诊残疾儿童183人,儿童残疾217人次(含综合残疾)。其中得到康复的146人次,占67.28%,其康复形式现状见图1;没有得到康复的71人次,占32.72%。在康复需求调查中,发现所有残疾儿童都有康复需求,其康复形式现状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对医院治疗、特殊机构和普通机构的需求与现状之间差异最大,见图1。

本次调查还对听力、视力、肢体残疾儿童康复器具现状与需求进行了调查,其中有康复器具的15人,占16.13%;没有康复器具的78人,占83.87%。所有听力、视力、肢体残疾儿童都有康复器具需求,其现状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见图2。

2.70~6岁残疾儿童一般危险因素分析

2.7.1残疾儿童一般危险因素将0~6岁儿童按是否残疾与居住地、性别、民族、是否接受学前教育、父母是否近亲婚配、是否是独生子女、年龄、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状况、家庭年人均收入以及儿童抚养状况等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3。

表13可见,儿童年龄、是否接受学前教育、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年人均收入、父母婚姻状况以及儿童抚养状况都对儿童残疾有影响。

2.7.2综合残疾一般危险因素0~6岁儿童按是否综合残疾与居住地、性别、民族、是否接受学习教育、父母是否近亲婚配、是否是独生子女、年龄、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婚姻状况、家庭年人均收入以及儿童抚养状况等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4。

表14可见,居住地、民族、是否是独生子女、年龄、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年人均收入和儿童抚养状况等都对儿童综合残疾有影响。

注:*P<0.05,**P<0.01;[1]职业:0=不在业,1=专业技术人员,2=机关干部,3=办事人员,4=商业人员,5=服务人员,6=农林牧渔,7=工人,8=军人,9=其他;[2]文化程度:1=大学大专,2=高中中专,3=初中,4=小学,5=文盲/半文盲;[3]婚姻状况:1=初婚,2=再婚,3=丧偶,4=离婚,5=其他;[4]家庭年人均收入:1=<1000元,2=1000元~,3=3000元~,4=5000元~,5=7000元~,6=9000元~;[5]抚养状况:1=父和母,2=父或母,3=祖父母,4=其他亲属,5=国家集体,6=其他

注:*P<0.05,**P<0.01;[1]职业:0=不在业,1=专业技术人员,2=机关干部,3=办事人员,4=商业人员,5=服务人员,6=农林牧渔,7=工人,8=军人,9=其他;[2]文化程度:1=大学大专,2=高中中专,3=初中,4=小学,5=文盲/半文盲;[3]婚姻状况:1=初婚,2=再婚,3=丧偶,4=离婚,5=其他;[4]家庭年人均收入:1=<1000元,2=1000元~,3=3000元~,4=5000元~,5=7000元~,6=9000元~;[5]抚养状况:1=父和母,2=父或母,3=祖父母,4=其他亲属,5=国家集体,6=其他3讨论

本次调查获得了我省2001年0~6岁儿童听力残疾、视力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现患率及致残原因,目前康复现状与今后康复需求,调查结果和国内资料符合。通过本次调查所得各项资料,为制定残疾儿童工作政策提供了实际依据。

调查10044名0~6岁儿童中,经专业诊断方法的确诊,确诊残疾儿童183人,0~6岁儿童的残疾现患率为1.822%。听力残疾现患率为0.26%、视力残疾现患率为0.10%、智力残疾现患率为1.10%、肢体现患率为0.57%、精神残疾现患率为0.08%、综合残疾现患率为0.34%;在五类残疾中,智力残疾所占比例最高,其他依次顺位为肢体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精神残疾。

从0~6岁残疾儿童分布看,有城乡和性别差异,城市残疾儿童现患率为1.88%,农村残疾儿童现患率为1.76%,城市高于农村,男性残疾儿童现患率为1.89%,女性残疾儿童现患率为1.73%,男性高于女性。从年龄分布看,儿童残疾现患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0岁组最低,4岁组最高。

智力残疾现患率最高,其致残原因依次是产时窒息、不详、早产、伴发精神病和宫内窒息。新生儿窒息和早产儿同属高危儿童。产时窒息时胎儿向新生儿呼吸、循环的转变受阻,由于严重缺氧、缺血、酸中毒、最后导致肾、脑、心、肺、多脏器不可逆器官损伤[1],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734例新生儿窒息和2266例非窒息儿在3岁半至5岁半时随访,智能异常者在重度窒息中占4.1%,轻度窒息占2.6%,而非窒息占1.7%[2]。但从有产伤、窒息史的智力低下小儿,经过前瞻性研究分析,其中许多并非是智力低下的直接原因,而可能是胎儿原有脑疾患的结果[3]。早产儿中约有15%于新生儿期死亡,另有8%虽能存活但留有智力障碍或神经系统后遗症[4]。智力残疾病因复杂,原因不明的智力残疾仍占相应比重,本次调查病因不详占20%,同1985~1990年全国0~14岁儿童智力低下流行学调查病因不明占21.9%相接近,这是因为许多轻型智力低下常无临床异常所见,找不到生物医学原因之故[5]。

肢体残疾致残原因依次为先天性骨关节病、不详、脑瘫、小儿截肢。先天性骨关节病中,不少是先天遗传性,有待进一步检查。脑瘫不仅影响儿童运动功能,并同时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语言、听力、视力障碍,严重影响儿童健康。近年国内外对脑瘫的病因作了更深入的探讨,对脑瘫病因学的研究已转入胚胎发育生物学领域,一致认为胚胎早期阶段的发育异常,很可能就是导致婴儿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易有围生期缺氧缺血等事件的重要原因[6]。重视对受孕前后与孕妇相关的遗传、环境、疾病因素探讨,为今后早期干预提供途径。

听力残疾致残原因主要是孕期感染药物和后天耳毒性药物。临床常见是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该类药物无论全身或局部以任何方式应用或接触,均有可能经血循环、脑脊液或窗膜等途径直接或间接进入内耳,损害内耳可蒂器内、外毛细胞的能量产生及利用,引起细胞膜上Na+-K+-ATP酶功能障碍,造成毛细胞损伤。同时由于血——迷路屏障的存在,造成药物在内耳液和内耳组织中蓄积,使内耳感觉细胞中毒变性而致耳毒性聋。孕妇应用后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损害听觉系统[5~7]。要注意妊娠期用药,尤其是妊娠早期正是受精卵细胞分裂和器官形成时期,必须严格遵守孕妇用药原则[8]。

视力残疾主要是虹膜、脉络膜缺损、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均为先天疾病所致。精神残疾发现婴儿孤独症、不典型孤独症各7例。我国陶国泰(1982)首次报道4例[9],我省在调查中发现该病尚属首次。婴儿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疾病,其原因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所致[10]。

儿童残疾现患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这可能与某些残疾随着儿童年龄增大后才逐渐被发现有关,也可能与年龄增大暴露易损伤的风险增多或目前使用的筛查、诊断量表对年龄较小的儿童不够敏感有关。调查发现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农村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情况与城市残疾儿童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调查中对0~6岁残疾儿童和综合残疾儿童一般危险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调查显示居住地、儿童年龄、民族、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接受学前教育、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年人均收入、父母婚姻状况以及儿童抚养状况都对儿童残疾有影响。

综上所述,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提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社会宣传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广泛持久地开展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将党和国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方针政策,出生缺陷的严重危害和预防措施,作为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的重点,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二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各级卫生部门和残疾人组织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和《中国残疾人保障法》,加大执法力度,有效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三是制定法律法规,规范管理。研究制定有关残疾儿童生存和康复服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规章,规范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的康复服务行为;四是大力开展早期干预,减少残疾发生。各级相关部门和卫生机构,进一步加强婚前保健、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高危儿的随访和加强产科危重症、儿科高危儿的抢救监护等多项工作;在全省各级妇幼保健部门建立、健全出生缺陷监测体系,在重点人群中,积极开展残疾预防和早期干预;五是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工作。利用社会化的工作方式,整合康复资源,全面开展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与服务,最大可能挖掘残疾儿童的潜在能力,补偿其身心缺陷,为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接受教育创造条件。最终形成社会关注、措施到位、保障有力的工作局面,降低残疾儿童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8-467.

2金汉珍,黄德珉,宫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39.

3左启华,雷贞武,张致祥,等.全国0~14岁儿童智力低下,流行学研究.中国优生优育,1991,2:56-57.

4冯国银.妇幼保健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59.

5黄选兆.耳鼻咽喉科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195,282.

6杨宝峰.药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8.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制.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5-6.

篇2

3、Ames实验,阴性。

应用二氧化氯的优势:

易溶于水,但不水解,溶解度是氯气的5倍

杀菌力强

能迅速地杀死病毒、细菌、原生生物、藻类和真菌

能有效地杀死贾弟虫孢子、隐孢子和孢子形成菌

PH适应范围广,能在很宽的PH范围内保持很高的杀菌效率

不会产生有机氯化物,不会形成三卤甲烷

不会与氨反应

能快速去除水中铁及锰

能破坏酚、硫化物、氰化物和其它许多有机物

具有漂白脱色作用

腐蚀性低

ClO2结构中有一个带有孤对电子的氯氧双键结构,极不稳定,光反应会产生氧自由基,具有强的氧化性。下表列出了二氧化氯与其它氧化类消毒剂的氧化能力,亦即杀菌能力的比较(用有效氯表示)。

氧 化 剂

ClO2

H2O2

NaClO2

KMnO4

Cl2

NaClO

氧化能力

263%

209%

157%

111%

100%

93%

国外大量的实验研究显示,二氧化氯是安全、无毒的消毒剂,更无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同时在消毒过程中也不与有机物发生氯代反应生成可产生三致作用的有机氯化物或其他有毒类物质。

由于二氧化氯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在高浓度时(500mg/l)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当使用浓度低于500mg/l时,其影响可以忽略,在100mg/l以下时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的影响,包括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对皮肤亦无任何致敏作用。事实上,二氧化氯的常规使用浓度要远远底于500mg/l,一般仅在几十mg/l左右。因此,二氧化氯被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

稳定性二氧化氯通过活化释放出游离态二氧化氯,游离态二氧化氯不稳定释放出新生态氧原子;新生态氧原子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其通过氧化微生物、细菌细胞中可溶性部分(包括酶系统)而达到快速抑制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杀灭细菌、病毒的目的。

国内外许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在极低浓度(0.1mg/l)下,即可杀灭许多种诸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即使在有机物等干扰下,在使用浓度为几十mg/l时,也可完全杀灭细菌繁殖体、肝炎病毒、噬菌体和细菌芽胞等所有微生物。而且二氧化氯的杀菌效果受环境条件(如温度、pH和有机物等)的影响比较小,因此,二氧化氯被公认为是最新一代的广谱、高效的灭菌剂。

作为第四代消毒剂的二氧化氯,高效、安全、无污染,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A1级消毒剂 。

二氧化氯是一种高效氧化剂,而不是氯化剂。它的氧化能力约为氯的2.5倍。二氧化氯对细胞壁有较强的吸附和穿透能力,可以快速地抑制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来破坏微生物。因此,二氧化氯除对一般细菌有杀死作用外,对芽孢、病毒、藻类、铁细菌、硫酸盐还原菌和真菌等均有很好的灭杀作用。经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和美国环境保护署(FPA)的长期科学实验,二氧化氯被确认为是医疗卫生、食品加工、食品(水产品、果蔬)保鲜、环境、饮水和工业循环水等方面杀菌消毒、除臭的理想药剂,也是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所确认的一种安全、高效的杀菌剂,国际上公认的氯系消毒剂最理想的更新换代产品。

技术指标:

外观:无色或淡黄色,无悬浮物。

含量:ClO2含量2.0%、4%、6%。

pH值: 8.29.2

二氧化氯(ClO2)含量的测定方法

1。试剂

(1)KI溶液:10%。

(3)H2SO4溶液:2 mol/L。

(6)丙二酸:20%溶液(100克丙二酸加无离子水溶解成500ml)。

2.实验步骤

(1)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标定

重复测3次,取3次平均值进行以下计算。

式中:M表示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的浓度,mol/L。

V表示滴定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毫升数。

W表示碘量瓶中样液的毫升数。

工艺流程:

稳定性二氧化氯生产设备主要由供料系统、反应系统和吸收系统组成。氯酸钠、浓硫酸和双氧水(或甲醇)经供料系统进入反应系统,在一定条件下混合反应生成二氧化氯气体,二氧化氯气体进入吸收塔经稳定剂吸收,生产出稳定性二氧化氯水剂。

主要原料:氯酸钠、浓硫酸、双氧水、碳酸钠或氢氧化钠。

南京理工水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南京理工大学科技产业股份制企业。公司秉承南京理工大学在二氧化氯研究领域的系列成果,和近十年的产业化实践,追求创新与活力,已快速、稳健地发展成为国内二氧化氯领域的龙头企业。近年来,水夫公司又率先开发并生产出液体稳态二氧化氯、可直接溶水使用的固体稳态二氧化氯、能维持药效58小时的长效缓释型固体稳态二氧化氯等消毒产品,其技术性能、使用性能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篇3

儿童:龋病;口腔健康

为了了解我县儿童口腔疾病的分布规律,以便更好地开展防治二作,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笔者于2005年5月利用我院组织医务人员对我县两所幼儿园进行健康检查的机会,对其中751名4~6岁儿童进行了较全面的口腔健康检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象为西吉县城两所幼儿园4~6岁儿童751名,在室内自然光线下,使用统一检查器械,对龋病、牙龈炎、牙牙合畸形、口腔卫生习惯、舌系带异常进行了较全面的检查和记录。

2 调查结果

各年龄组患龋情况、城乡不同性别患龋情况及城乡不同性别龋齿充填情况分别见表1,2,3。

21 调查患有不同程度牙龈炎的儿童171人,患病率为228%。

22 咬合畸形285人,患病率为379% ,其具体情况见表4。

23 口腔卫生情况 通过询问被调查者,多数儿童均坚持刷牙,但刷牙与否与龋病、牙龈炎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另外,多数儿童未到医院接受过口腔治疗,而且年龄越小,口腔治疗率越低。

24 舌系带过短41例,占546%。

3 讨论

龋齿是世界范围内需要重点防治的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也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疾病。儿童患龋后不仅疼痛,而且影响食欲、咀嚼和消化功能,从而使儿童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1]。在造成乳牙患龋率很高的因素中,有细菌,食物,乳牙本身的形态、结构、位置,其中食物还是应引起相当重视的因素,因现在的独生子女享有优越的生活,饮食含糖量高,质精细而又较粘稠,最易在口腔内发酵产酸,腐蚀乳牙;其次刷牙是去除牙菌斑,保持口腔清洁的重要自我保健,训练宝宝刷牙,必须有科学的方法,选择牙刷、牙膏也很关键[2]。本文调查我县儿童患龋率为2383% ,龋均0487,说明我县学龄儿龋病发病率不是很高,但是经过充填治疗的牙齿只占龋齿总数的49%,表明我县在儿童龋病预防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儿童的就医行为仍很差,有待提高。龋均和患龋率城乡比较无统计学差别,表明学龄前儿童城乡因素对乳牙患龋情况影响不大;龋齿充填率城市高于农村,这与城市居民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口腔保健意识相对较高,同时城市地区口腔卫生机构相对完善有关,表明在今后的口腔卫生保健工作中,农村仍是考虑的重点,提高农村人群的口腔保健意识,改善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系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后应更加努力地开展该方面的工作。牙龈炎的发病与年龄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随年龄增长而呈增高趋势,但从本调查结果看,我县儿童牙龈炎发病率在各年龄阶段无明显差异。

篇4

二、调查的对象、方法、步骤及时间

(一)对象:全园教师。

(二)调查方法:个别调查法。

(三)调查步骤:

1.根据中央教科所幼教室编写的“对世纪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丛书《幼儿教育──自我评价手册》”拟定调查的题目;

2.分别以我园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与策略、教育环境等的认识水平进行个别调查,同时,对我园教师1998年以来论文情况和参加评好课情况进行统计,为创新教育研究提供依据。

三、结果分析

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和25岁以上中青年教师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百分比分别为54.6%和46.6%,2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 25岁以上的教师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高出8%。我们认为,这一结果说明青年教师虽然年轻,但她们思想领域比中青年教师宽,敢于开拓,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创新意识较强,而年龄较大的教师虽然兢兢业业,但常常以经验来开展工作,比较保守,因此,在认识上和青年教师存在一定的差距。

结果还显示,我园教师在回答“当幼儿的兴趣、关注点与你想要进行的活动发生冲突时,你的做法是什么?”这题时,正确率达85.5%。说明我园教师通过“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实验和近几年的教育改革,能认识到: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儿童的人格和基本需要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

结果提示:为了使孩子能主动地学习,我们要改变以往以集体教育为主渠道的教育组织形式,改变以传授式为主的教育教学策略,使幼儿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和体验来认识事物;教师要因人施教,要给幼儿创造自由选择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起点、速度和水平学习知识。

对教育环境的认识调查显示,我园教师教育环境的认识不足,答题的正确率只为57.5%。说明多年来,我们教师虽然也是本着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对幼儿进行教育,也对教育环境进行了创设,但忽视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忽视幼儿要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才能获得发展、忽视创设发挥教育作用的环境体系、忽视良好精神环境的创设。

百分比统计说明,我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对环境的认识差异不大,百分比分别为58%和57.2%。

我园教师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等几个方面的前测情况比较中,答题的正确率差异不大,经统计检验,无显着差异。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总答题的正确率分别为55%和52.l%,经统计检验,无显着差异。可见,我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创新教育研究前测水平总的来说是均衡的。

四、结论

根据以上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园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等的认识较差;

2.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前的认识水平总体来说是均衡的。经统计检验,天显着性差异;

3.从1998年以来我园教师文章的发表情况和评好课获奖情况看出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研能力不够理想,有待提高。

五、措施

1.根据我园教师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方式和策略、教育环境的认识较差的实际情况,首先要在教师中树立创新观念;树立以人的生存发展为本的全局性的多样性教育观;树立起尊重、赏识、唤起幼儿主体意识、发挥幼儿主体精神变“学会”为“会学”的良好教育观念。教师要认识到儿童是人,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主体;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尊重和满足幼儿的需要,要看到幼儿独特的认识特点,看到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要把儿童看做主动的学习者,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从周围环境中选择学习的内容。同时要使教育目标需求化,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教师要从只注重教材和教师既定的目标与内容,转变为注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原有水平,并不断调整和生成新的教育目育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从而更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其次,要为幼儿营造创新的环境。要促进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就要为幼儿提供环境、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使幼儿在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环境的创新是为了孩子的发展,孩子们需要的是活的环境,而不是摆设。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与环境发生积极的交互作用。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物化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材料的提供方式应易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活动,使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从而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再次,教育的组织方式与策略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的关键。作为教师,要改变以传授式为主的教育教学策略,在引导孩子主动学习的同时,教师应支持、鼓励幼儿猜想并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物体相互作用,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识。只有幼儿真正愿意学的东西,才能真正学得好。

2.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根据我园青年教师和中青年教师对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认识有一定差异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虽然青年教师在某些认识上成绩高于中青年教师,但不管是青年教师还中青年教师都要正确地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也就是说,教育创新一方面必须重视对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必须对教学内容及组织策略进行改革,活化教育过程。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中青年教师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要敢于创新,要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青年教师在敢于创新、敢于开拓的同时,要吸收好的经验。

3.加强教师教育科研水平,走出一条“科研育师求创新”的路子。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幼儿园必须以科研为先导,在学校总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一些子课题的研究,可以班或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科研组织网络,形成科研制度,科研活动做到有内容、有重点、有专题发言、有共同研究、有共同提高,形成科研的规范管理,使教师的科研水平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提高。

2016年农村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2016关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西部农村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