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5: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很多病人都知道,乙肝免疫球蛋白难买,太难买了。电视上、报纸上、网络论坛上,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求救信息,可谓一药难求,千金难买。
万能的天涯,请给我一条“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线索吧
朋友们,孩子要出生了,他妈妈是个乙肝小三阳,孩子必须在出生12小时后打乙肝免疫球蛋白。请大家帮帮忙,给我点线索吧,焦急地等待中!!!
――天涯论坛网友
满城难买乙肝免疫球蛋白
我老婆是乙肝患者,现在怀了宝宝,年底就要生了。合肥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生告诉我们,宝宝出生24小时内就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医生说乙肝免疫球蛋白很难进得到货,现在合肥市妇幼保健院也没有,她也不能保证孩子出生的时候医院里有。这几天,我几乎跑遍合肥的医院,都找不到乙肝免疫球蛋白。眼看着老婆就要生了,我现在非常着急,想向社会求助,尽早找到乙肝免疫球蛋白。
――《江淮晨报》
“乙肝妈妈”难寻乙肝免疫球蛋白
市民李女士致电本报反映她是个乙肝病毒携带者,上个月刚生下宝宝,孩子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一支乙肝免疫球蛋白,第二个月再注射一支。但就是这两支针剂,她的家人跑断了腿才买到。记者今天采访我市12家医院,只有两家医院有该针剂,但存货极少,药店更是买不到,已确实到了一针难求的地步。
――《济南时报》
血液制品,制作复杂
HBIG属于血液制品,是国家严格规定的处方药。购买时,必须持有医生处方,一般药店不出售,要在有授权的医院药房才能买到。
制作HBIG需要健康人的血液。首先,用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给健康人接种,让健康人体内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然后采集他们的血液,从血液中提取抗-HBs,再进行病毒灭活处理,把可能存在的病毒消灭掉,这样才能制成对乙肝病毒具有特殊疗效的HBIG。
显而易见,在制造过程中,健康人事先须注射乙肝疫苗,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保护性抗体(即抗-HBs);没有接种乙肝疫苗的健康人,由于体内没有足够的抗-HBs,其血液就不能制造HBIG。然而,含有抗-HBs的健康人的血液来源不是那么丰富,因此,使用他们的血液制成的HBIG就显得金贵了。
HBIG三大用处
HBIG主要用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注射HBIG就相当于给人注射“保护性抗体――抗-HBs”。
HBIG的三大具体用处:
一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二是意外暴露乙肝病毒的急救;
三是肝移植手术后预防乙肝的感染。
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凡是乙肝两对半检查中HBsAg为阳性的孕妇(说明已感染乙肝病毒),在生下小孩后,立即(不得超过12小时)给新生儿接种一次乙肝疫苗,同时注射HBIG。这两针不能一起注射,要分开,并在不同部位注射。孩子在20~30天后,可再注射一次相同剂量的HBIG;在小儿1个月、6个月时,还须各接种1针。
意外暴露急救
所谓“意外暴露”,就是健康者的伤口意外地被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所污染。这时,乙肝病毒可能直接进入健康者的血液中,造成感染。这是十万火急的事情,必须补救。
根据我国《乙肝指南》要求:(1)立即检测健康者的HBsAg、抗-HBs、转氨酶(ALT)等,并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2)如果健康者已接种过乙肝疫苗,而且已知“抗-HBs”效价≥10mIU/ml,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果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虽然接种过乙肝疫苗,但体内的“抗-HBs”<10mIU/ml,或者“抗-HBs”水平不详,应当立即注射HBIG 200~400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微克),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20微克)。这样,意外暴露的人就比较安全了。另外,如果既是HBsAg阳性者,又发生了“意外暴露”,就不需要注射HBIG和接种乙肝疫苗。
肝移植后预防感染
乙肝病人进行肝脏移植后,最怕的是再度感染乙肝病毒。如果真的感染了,移植就前功尽弃,所以要千方百计地预防再度感染。现在专家主张在术后长期使用抗病毒药拉米夫定和小剂量HBIG,第一周每天注射HBIG800IU,以后每周注射800IU,至每个月注射HBIG800IU;在注射HBIG后,还要检测血液中的HBIG水平,并根据“抗-HBs”水平调节HBIG用量,一般要求抗-HBs在血液中最低值应>100~150mIU/ml,术后半年最好达到500mIU/ml。如此可保证术后不会再感染乙肝病毒。
HBIG VS乙肝疫苗
很多人常将HBIG跟乙肝疫苗搞混,以为它们都是治疗乙肝的药物,没多大区别,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物质。HBIG和乙肝疫苗经常“联合作战”,两者之间具有互补作用,但在应用上还是有区别的。
给人体接种乙肝疫苗,是让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从而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因为是自己身体产生的抗体,所以叫做“主动免疫”;而注射HBIG,是直接给予人体外源性补充抗-HBs,以达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目的,这叫做“被动免疫”。但是,主动免疫时需要一个“诱导”过程,不能立即产生抗-HBs,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一般需要一个月以上才能产生足够对抗HBV的抗-HBs,没有“应急”功能。比如一个人受了外伤,伤口被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污染,他的血液中很可能已经有乙肝病毒入侵,这时接种乙肝疫苗就没多大预防作用。只有立即注射HBIG,其中高效价抗-HBs很快中和入侵的乙肝病毒,才可起到救急作用。
HBIG比乙肝疫苗强?
从前面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HBIG能够“应急”,而乙肝疫苗属于慢热型,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但这并不代表HBIG就比乙肝疫苗强。HBIG也有不足的地方,它注射到人体内只能维持20天左右的作用,然后就消失了,但乙肝疫苗接种后,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HBs,虽然慢一点,但是一旦产生抗体,就能够维持几年到十几年。
因此,乙肝疫苗后劲非常强,而HBIG应急能力强。所以,好钢要用到刀刃上,二者各司其职,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HBIG可治慢乙肝?
我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自1994年致力于乙肝母婴传播和阻断的研究。现对2种阻断方案效果进行总结、比较和分析,以确定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剂量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初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和随访的839例hbsag阳性母亲及其分娩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hbac)10 μg 269例,母亲孕期注射hbig,设为a组;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20 μg 570例,设为b组,b组孕期注射hbig 496例,设为b注射组,未注射hbig 74例,设为b未注射组。a、b 2组孕妇年龄、孕产次、分娩孕周、首次发现hbsag阳性时间、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喂养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a组、b注射组孕妇于20周始实施宫内阻断,即孕20、24、28、32与36周分别注射hbig 1次,孕妇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或乙肝病毒含量(hbvdna)>103拷贝/ml孕期注射hbig 400 u/次;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或hbvdna>103拷贝/ml孕期注射hbig 200 u/次,a组及b注射组孕妇孕期均注射hbig 3~5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未注射组由于就诊时间晚未能进行宫内阻断。a组新生儿分娩后0.5 h内臀部注射hbig 200 u,另侧上臂三角肌部位注射hbac 10 μg,同时沐浴,母血hbeag(+)或hbvdna>103拷贝/ml,新生儿半月龄注射hbig 200 u,1、6月龄注射hbac 10 μg,抽脐血查hbvdna及hbvm,6、12月龄采静脉血查hbvm。b组新生儿接种程序同a组,仅hbac剂量不同,为20 μg。检测hbvm:使用北京万泰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酶联免疫试剂。hbv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操作步骤按说明书,hbvdna>103拷贝/ml为阳性。
1.3 诊断标准[1]
乙肝表面抗体(hbsab)>10 u/ml为阳性;出生时静脉血hbsag(+)或hbvdna(+),并持续至1月龄为宫内感染,持续至12月龄hbsag(+)或hbvdna(+)且hbsab(-)判断为免疫失败;12月龄hbsag(-)且hbsab(+)判断为免疫成功;12月龄hbsag(-)、hbsab(-)、hbvdna(-)亦为阻断成功。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a组和b注射组12月龄比较
见表1。表1 a组和b组注射组12月龄比较例(略)注:与a组比较,p<0.01
由表1可见,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增加新生儿接种hbac剂量,对降低乙肝宫内感染率无效。2组hbsab阳性率b注射组虽然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增加新生儿接种hbac剂量,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脐血hbsag(+)或hbvdna(+)28例,a组复查静脉血仍阳性并持续至12月龄6例。b注射组11例,故用脐血诊断宫内感染并不准确。复查新生儿静脉血仍阳性者,再注射hbig 200 u,半月龄注射hbig 200 u,结果2组婴儿仍有17例免疫失败,此17例婴儿出生时均静脉血hbvdna>105拷贝/ml,为宫内感染。母血hbeag(+)或hbvdna(+)a组占29.73%,b注射组占4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及hbsab阳性率,如将此因素加之比较,b注射组hbsab阳性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b注射组和未注射组12月龄比较
见表2。表2 b注射组和未注射组12月龄比较例(略)
由表2可见,2组母血hbeag(+)或hbvdna(+)所占比例比较,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及2组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中未注射组样本小(n=74),可能影响与注射组(n=496)比较效果。观察注射组母血hbvdna(+)者孕20周前与分娩前乙肝病毒含量变化,发现注射组82%注射hbig后hbvdna拷贝数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5例hbvdna(+)转为阴性,有3例脐血hbvm中出现hbsab(+)。说明孕期注射hbig可提高乙肝婴阻母断率,同时提高新生儿hbsab阳性率。b组免疫失败16例,hbsag(+)、hbeag(+)、hbvdna(+)同时阳性14例,hbsag(+)、hbeag(-)、hbvdna(+)者2例,剖宫产(临产前)5例,剖宫产(临产后)3例,阴道分娩8例。说明选择性剖宫产并不能降低宫内感染率。
3 讨论
3.1 hbig与hbv宫内感染的阻断
hbv母婴传播有宫内感染、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对于后2种传播方式运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已基本可以阻断,但对宫内传播目前的预防措施难以奏效,使其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hbig应用于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机制,目前正在探讨之中。可能机制如下:(1)妊娠20周后,胎盘滋养细胞具有主动将igg型抗体转给胎儿的功能。刘海英等[2]对hbsag阳性孕妇在孕28、32、36周各注射hbig 200 u,结果新生儿脐血中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提示hbsag阳性孕妇孕期注射hbig,hbsab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胎儿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而减少hbv感染。本研究b注射组有3例脐血hbsab阳性,从而印证上述机制成立的可能。(2)hbig对机体hbv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状态有调节作用,hbig通过增加th1型细胞的活化,促进体内干扰素γ、白介素12的分泌,有利于孕妇体内hbv的清除,降低体内hbvdna的含量,有效降低胎儿hbv感染率。(3)另有研究表明,hbv携带孕妇产前多次肌内注射hbig,能显著降低hbsag滴度和病毒数量。原因为hbig在体内可与hbv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快速清除hbv。本研究b注射组82%hbvdna拷贝数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5例hbvdna阳性转变为阴性,支持上述论点。
本文采用自孕20周始注射hbig,婴儿12月龄阻断率为97.78%,高于未注射组;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87.70%,高于未注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未注射组样本小有关。余敏敏等[3]报道于孕28周始实施宫内阻断,即孕妇每月注射hbig 200 u共3次,新生儿分娩后0、1、3、6个月每次接种hbac 20 μg,肌内注射hbig 200 u,12月龄母婴阻断率96%。孕期未进行hbig治疗,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12月龄母婴阻断率90%。本研究阻断率高达97.78%,故自孕20周始可应用hbig阻断hbv宫内感染,hbvdna含量高,hbig剂量加倍。应用hbig治疗孕妇及婴儿均未见不良反应。本文b组免疫失败16例,母亲血hbvdna均阳性,且高滴度,据此可推出,若母血hbvdna阴性,孕期可不进行hbig治疗,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即可。
3.2 2种阻断方法效果比较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hbv感染的有效措施,但仍有20%~30%新生儿接种后未产生hbsab。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宜加大疫苗剂量,以提高hbsab应答率及滴度。本文b注射组与a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hbsab阳性率比较,b注射组高于a组,故加大乙肝疫苗剂量,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
3.3 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目前的预防感染措施的实施使大部分新生儿免受hbv感染,但仍有免疫失败病例。关于免疫失败的原因目前认为与母血中hbvdna高滴度、hbv s基因变异以及近年来提出的hbv生殖遗传传递有关。故孕前进行抗病毒治疗,待hbvdna<103拷贝/ml后再怀孕可降低宫内感染。欧美医生从孕33周起口服拉米夫定100 mg,能减少母血病毒含量,减少宫内感染率,尤其适用于hbv高水平孕妇(hbvdna>108拷贝/ml),但需慎重选择。段恕诚等[4]采用对已发生宫内感染的新生儿按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结果提示,近期无效,晚期大部分表现出hbsag转阴和hbsab(+)产生,这与接受被动免疫时间的早晚有关,hbig不能进入肝细胞内,只能在病毒进入肝细胞之前中和病毒,所以新生儿出生注射hbig越早越好。我院对1月龄宫内感染婴儿未再继续接种乙肝疫苗,无上述临床资料,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2.
我国是乙型肝炎(乙肝)的高发区,垂直传播是造成我国慢性乙肝感染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曾有报道[1],乙肝病毒携带者所生婴儿出生6个月内有24.3%~45.0%HBsAg阳性。因此,加强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是预防乙肝的一种重要手段。为尽可能地减少高危儿童受HBV的母婴传播,我们采用产前及产后联合阻断措施,对HBsAg、HBeAg双阳性及HBsAg单阳性孕妇观察预防HBV母婴传播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的223例 HBsAg阳性孕妇为观察对象, 选择223例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做定期随访检查。
1.2方法
将所选孕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13例(HBsAg及HBeAg双阳性30例),对照组110例(HBsAg及HBeAg双阳性26例)。观察组于28、32、36孕周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共3次,对照组不用药。所有新生儿出生时采静脉血1 mL,出生后24 h内注射HBIG 200 IU,同时按0、1、6月龄接种国产重组酵母基因乙肝疫苗5μg/次,随访至12月龄时采婴儿静脉血1 mL,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新生儿出生时和12月龄时静脉血清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1.3诊断标准
出生时HBsAg阳性并持续至12月龄为宫内感染。12个月以内抗-HBs转为阳性为宫内感染免疫成功。
1.4统计方法[LL]
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新生儿感染情况
观察组母亲双阳性的新生儿30例,出生时HBsAg阳性2例,12个月时1例;母亲单阳性的83例,出生时HBsAg阳性3例,12个月时1例。对照组母亲双阳性的新生儿26例,出生时
HBsAg阳性10例,12个月时6例;母亲单阳性的84例,出生时HBsAg阳性5例,12个月时3例。双阳性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其出生时和12个月龄时HBsAg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36,P
2.2新生儿12月龄抗-HBs定量测定
观察组婴儿血清抗-HBs阳性率为94.69%(107/1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45%(83/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6,P
3讨论
我国孕妇HBsAg的携带率大约为2%~7%。母婴传播率约为20%~70%。HBsAg阳性无症状母亲所生婴儿受HBV感染的事实已被广泛证实。HBsAg单阳性母亲所生婴儿5年HBV传播率为33.3%,垂直传播占婴幼儿期HBV感染的60%,6个月~5年水平传播率为13.3%,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90%以上感染其婴儿[1],因此,携带HBV孕妇所生儿童被称为HBV感染的高危儿童。有资料报道,乙肝疫苗和HBIG对高危新生儿的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产时和产后感染,但是对出生时宫内已感染HBV的婴儿常见免疫失败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人感染乙肝病毒以后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1]。 乙型病毒性肝炎如果在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效果欠佳,就会转化为慢性乙型肝炎,甚至发展为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据统计我国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3亿,数量巨大,尤其是可通过母婴传播而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从而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身心的严重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在早期对乙肝患者进行正规的治疗,同时监测治疗效果[2,3]。本次研究主要对急性乙肝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4年1月~12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急性乙肝感染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感染者41例,女性感染者29例,年龄18~65岁,平均(38.3±1.58)岁;以同期在我院体检的7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3.6±2.42)。所有研究对象都没有心脏病、肾脏病、其他肝病及最近均未使用任何免疫调节剂。
1.2 诊断标准 实验组研究对象均符合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1.3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5mL,分离血清后进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检测,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以后,采集实验组患者的血清再次进行检测,对比分析病情好转组及病情恶化组的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WPS-2013EXCEL进行数据录入,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
2 结果
2.1 从检测结果分析,实验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从检测结果分析,好转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显低于恶化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乙型肝炎具有潜伏性、传播性、且慢性化,因而我国对乙肝的研究十分重视[3]。大量研究证实[4,5],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损伤并不完全是因为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的大量繁殖复制,更为主要的原因是乙型肝炎病毒入侵机体以后,引发了一系列免疫反应所致,免疫反应也是乙型肝炎感染者病情发展的主要原因。乙型肝炎病毒进入肝脏以后,B细胞被迅速活化,同时产生IgG、IgA、IgM等免疫球蛋白。本研究发现,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显高于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好转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显低于恶化组患者,说明IgG、IgA、IgM含量的升高与肝细胞受损程度呈正相关,随着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其体内的IgG、IgA、IgM等免疫球蛋白水平也会进一步升高,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的受损程度。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升高的原因主要有:肝脏免疫机制出现障碍,不能及时有效的清除异物抗原,这些异物抗原会消耗大量的补体,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并引发感染[5];死亡的肝细胞直接导致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升高;患者长期在病毒的刺激作用下淋巴细胞大量活化,也会导致球蛋白水平的增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IgG、IgA、lgM是急性乙肝感染患者较为敏感的生化指标,IgG、IgA、lgM等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越高,说明患者的病情越严重或者治疗的效果欠佳,预后效果不理想,IgG、IgA、lgM等免疫球蛋白可以作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可以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免疫球蛋白的增多提示患者肝脏细胞的受损加重,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辅助判定患者肝脏损伤的程度和病情的进展阶段,指导临床更好的治疗本疾病[6]。
参考文献:
[1]姚碧莲,张欣欣.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规范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7,34(2):108-111.
[2]吴在荣.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DNA 定量检测及CRP检测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21(5):97-99.
[3] 朱丽坤.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的检测意义[J].河北医药,2012,34(2):284-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