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

时间:2023-03-03 15:55: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乙肝免疫球蛋白

篇1

很多病人都知道,乙肝免疫球蛋白难买,太难买了。电视上、报纸上、网络论坛上,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求救信息,可谓一药难求,千金难买。

万能的天涯,请给我一条“乙肝免疫球蛋白”的线索吧

朋友们,孩子要出生了,他妈妈是个乙肝小三阳,孩子必须在出生12小时后打乙肝免疫球蛋白。请大家帮帮忙,给我点线索吧,焦急地等待中!!!

――天涯论坛网友

满城难买乙肝免疫球蛋白

我老婆是乙肝患者,现在怀了宝宝,年底就要生了。合肥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生告诉我们,宝宝出生24小时内就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预防乙肝母婴传播。医生说乙肝免疫球蛋白很难进得到货,现在合肥市妇幼保健院也没有,她也不能保证孩子出生的时候医院里有。这几天,我几乎跑遍合肥的医院,都找不到乙肝免疫球蛋白。眼看着老婆就要生了,我现在非常着急,想向社会求助,尽早找到乙肝免疫球蛋白。

――《江淮晨报》

“乙肝妈妈”难寻乙肝免疫球蛋白

市民李女士致电本报反映她是个乙肝病毒携带者,上个月刚生下宝宝,孩子必须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一支乙肝免疫球蛋白,第二个月再注射一支。但就是这两支针剂,她的家人跑断了腿才买到。记者今天采访我市12家医院,只有两家医院有该针剂,但存货极少,药店更是买不到,已确实到了一针难求的地步。

――《济南时报》

血液制品,制作复杂

HBIG属于血液制品,是国家严格规定的处方药。购买时,必须持有医生处方,一般药店不出售,要在有授权的医院药房才能买到。

制作HBIG需要健康人的血液。首先,用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给健康人接种,让健康人体内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然后采集他们的血液,从血液中提取抗-HBs,再进行病毒灭活处理,把可能存在的病毒消灭掉,这样才能制成对乙肝病毒具有特殊疗效的HBIG。

显而易见,在制造过程中,健康人事先须注射乙肝疫苗,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保护性抗体(即抗-HBs);没有接种乙肝疫苗的健康人,由于体内没有足够的抗-HBs,其血液就不能制造HBIG。然而,含有抗-HBs的健康人的血液来源不是那么丰富,因此,使用他们的血液制成的HBIG就显得金贵了。

HBIG三大用处

HBIG主要用来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注射HBIG就相当于给人注射“保护性抗体――抗-HBs”。

HBIG的三大具体用处:

一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二是意外暴露乙肝病毒的急救;

三是肝移植手术后预防乙肝的感染。

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

凡是乙肝两对半检查中HBsAg为阳性的孕妇(说明已感染乙肝病毒),在生下小孩后,立即(不得超过12小时)给新生儿接种一次乙肝疫苗,同时注射HBIG。这两针不能一起注射,要分开,并在不同部位注射。孩子在20~30天后,可再注射一次相同剂量的HBIG;在小儿1个月、6个月时,还须各接种1针。

意外暴露急救

所谓“意外暴露”,就是健康者的伤口意外地被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所污染。这时,乙肝病毒可能直接进入健康者的血液中,造成感染。这是十万火急的事情,必须补救。

根据我国《乙肝指南》要求:(1)立即检测健康者的HBsAg、抗-HBs、转氨酶(ALT)等,并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2)如果健康者已接种过乙肝疫苗,而且已知“抗-HBs”效价≥10mIU/ml,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果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虽然接种过乙肝疫苗,但体内的“抗-HBs”<10mIU/ml,或者“抗-HBs”水平不详,应当立即注射HBIG 200~400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20微克),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20微克)。这样,意外暴露的人就比较安全了。另外,如果既是HBsAg阳性者,又发生了“意外暴露”,就不需要注射HBIG和接种乙肝疫苗。

肝移植后预防感染

乙肝病人进行肝脏移植后,最怕的是再度感染乙肝病毒。如果真的感染了,移植就前功尽弃,所以要千方百计地预防再度感染。现在专家主张在术后长期使用抗病毒药拉米夫定和小剂量HBIG,第一周每天注射HBIG800IU,以后每周注射800IU,至每个月注射HBIG800IU;在注射HBIG后,还要检测血液中的HBIG水平,并根据“抗-HBs”水平调节HBIG用量,一般要求抗-HBs在血液中最低值应>100~150mIU/ml,术后半年最好达到500mIU/ml。如此可保证术后不会再感染乙肝病毒。

HBIG VS乙肝疫苗

很多人常将HBIG跟乙肝疫苗搞混,以为它们都是治疗乙肝的药物,没多大区别,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物质。HBIG和乙肝疫苗经常“联合作战”,两者之间具有互补作用,但在应用上还是有区别的。

给人体接种乙肝疫苗,是让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从而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因为是自己身体产生的抗体,所以叫做“主动免疫”;而注射HBIG,是直接给予人体外源性补充抗-HBs,以达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目的,这叫做“被动免疫”。但是,主动免疫时需要一个“诱导”过程,不能立即产生抗-HBs,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一般需要一个月以上才能产生足够对抗HBV的抗-HBs,没有“应急”功能。比如一个人受了外伤,伤口被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污染,他的血液中很可能已经有乙肝病毒入侵,这时接种乙肝疫苗就没多大预防作用。只有立即注射HBIG,其中高效价抗-HBs很快中和入侵的乙肝病毒,才可起到救急作用。

HBIG比乙肝疫苗强?

从前面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HBIG能够“应急”,而乙肝疫苗属于慢热型,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但这并不代表HBIG就比乙肝疫苗强。HBIG也有不足的地方,它注射到人体内只能维持20天左右的作用,然后就消失了,但乙肝疫苗接种后,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HBs,虽然慢一点,但是一旦产生抗体,就能够维持几年到十几年。

因此,乙肝疫苗后劲非常强,而HBIG应急能力强。所以,好钢要用到刀刃上,二者各司其职,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HBIG可治慢乙肝?

篇2

我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自1994年致力于乙肝母婴传播和阻断的研究。现对2种阻断方案效果进行总结、比较和分析,以确定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剂量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初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和随访的839例hbsag阳性母亲及其分娩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hbac)10 μg 269例,母亲孕期注射hbig,设为a组;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20 μg 570例,设为b组,b组孕期注射hbig 496例,设为b注射组,未注射hbig 74例,设为b未注射组。a、b 2组孕妇年龄、孕产次、分娩孕周、首次发现hbsag阳性时间、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喂养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a组、b注射组孕妇于20周始实施宫内阻断,即孕20、24、28、32与36周分别注射hbig 1次,孕妇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或乙肝病毒含量(hbvdna)>103拷贝/ml孕期注射hbig 400 u/次;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或hbvdna>103拷贝/ml孕期注射hbig 200 u/次,a组及b注射组孕妇孕期均注射hbig 3~5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未注射组由于就诊时间晚未能进行宫内阻断。a组新生儿分娩后0.5 h内臀部注射hbig 200 u,另侧上臂三角肌部位注射hbac 10 μg,同时沐浴,母血hbeag(+)或hbvdna>103拷贝/ml,新生儿半月龄注射hbig 200 u,1、6月龄注射hbac 10 μg,抽脐血查hbvdna及hbvm,6、12月龄采静脉血查hbvm。b组新生儿接种程序同a组,仅hbac剂量不同,为20 μg。检测hbvm:使用北京万泰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酶联免疫试剂。hbv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操作步骤按说明书,hbvdna>103拷贝/ml为阳性。

1.3  诊断标准[1] 

乙肝表面抗体(hbsab)>10 u/ml为阳性;出生时静脉血hbsag(+)或hbvdna(+),并持续至1月龄为宫内感染,持续至12月龄hbsag(+)或hbvdna(+)且hbsab(-)判断为免疫失败;12月龄hbsag(-)且hbsab(+)判断为免疫成功;12月龄hbsag(-)、hbsab(-)、hbvdna(-)亦为阻断成功。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a组和b注射组12月龄比较 

见表1。表1  a组和b组注射组12月龄比较例(略)注:与a组比较,p<0.01

   

由表1可见,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增加新生儿接种hbac剂量,对降低乙肝宫内感染率无效。2组hbsab阳性率b注射组虽然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增加新生儿接种hbac剂量,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脐血hbsag(+)或hbvdna(+)28例,a组复查静脉血仍阳性并持续至12月龄6例。b注射组11例,故用脐血诊断宫内感染并不准确。复查新生儿静脉血仍阳性者,再注射hbig 200 u,半月龄注射hbig 200 u,结果2组婴儿仍有17例免疫失败,此17例婴儿出生时均静脉血hbvdna>105拷贝/ml,为宫内感染。母血hbeag(+)或hbvdna(+)a组占29.73%,b注射组占4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及hbsab阳性率,如将此因素加之比较,b注射组hbsab阳性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b注射组和未注射组12月龄比较

 

见表2。表2  b注射组和未注射组12月龄比较例(略)

    由表2可见,2组母血hbeag(+)或hbvdna(+)所占比例比较,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及2组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中未注射组样本小(n=74),可能影响与注射组(n=496)比较效果。观察注射组母血hbvdna(+)者孕20周前与分娩前乙肝病毒含量变化,发现注射组82%注射hbig后hbvdna拷贝数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5例hbvdna(+)转为阴性,有3例脐血hbvm中出现hbsab(+)。说明孕期注射hbig可提高乙肝婴阻母断率,同时提高新生儿hbsab阳性率。b组免疫失败16例,hbsag(+)、hbeag(+)、hbvdna(+)同时阳性14例,hbsag(+)、hbeag(-)、hbvdna(+)者2例,剖宫产(临产前)5例,剖宫产(临产后)3例,阴道分娩8例。说明选择性剖宫产并不能降低宫内感染率。

3  讨论

3.1  hbig与hbv宫内感染的阻断

 

hbv母婴传播有宫内感染、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对于后2种传播方式运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已基本可以阻断,但对宫内传播目前的预防措施难以奏效,使其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hbig应用于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机制,目前正在探讨之中。可能机制如下:(1)妊娠20周后,胎盘滋养细胞具有主动将igg型抗体转给胎儿的功能。刘海英等[2]对hbsag阳性孕妇在孕28、32、36周各注射hbig 200 u,结果新生儿脐血中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提示hbsag阳性孕妇孕期注射hbig,hbsab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胎儿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而减少hbv感染。本研究b注射组有3例脐血hbsab阳性,从而印证上述机制成立的可能。(2)hbig对机体hbv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状态有调节作用,hbig通过增加th1型细胞的活化,促进体内干扰素γ、白介素12的分泌,有利于孕妇体内hbv的清除,降低体内hbvdna的含量,有效降低胎儿hbv感染率。(3)另有研究表明,hbv携带孕妇产前多次肌内注射hbig,能显著降低hbsag滴度和病毒数量。原因为hbig在体内可与hbv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快速清除hbv。本研究b注射组82%hbvdna拷贝数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5例hbvdna阳性转变为阴性,支持上述论点。

   

本文采用自孕20周始注射hbig,婴儿12月龄阻断率为97.78%,高于未注射组;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87.70%,高于未注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未注射组样本小有关。余敏敏等[3]报道于孕28周始实施宫内阻断,即孕妇每月注射hbig 200 u共3次,新生儿分娩后0、1、3、6个月每次接种hbac 20 μg,肌内注射hbig 200 u,12月龄母婴阻断率96%。孕期未进行hbig治疗,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12月龄母婴阻断率90%。本研究阻断率高达97.78%,故自孕20周始可应用hbig阻断hbv宫内感染,hbvdna含量高,hbig剂量加倍。应用hbig治疗孕妇及婴儿均未见不良反应。本文b组免疫失败16例,母亲血hbvdna均阳性,且高滴度,据此可推出,若母血hbvdna阴性,孕期可不进行hbig治疗,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即可。

3.2  2种阻断方法效果比较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hbv感染的有效措施,但仍有20%~30%新生儿接种后未产生hbsab。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宜加大疫苗剂量,以提高hbsab应答率及滴度。本文b注射组与a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hbsab阳性率比较,b注射组高于a组,故加大乙肝疫苗剂量,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

3.3  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目前的预防感染措施的实施使大部分新生儿免受hbv感染,但仍有免疫失败病例。关于免疫失败的原因目前认为与母血中hbvdna高滴度、hbv s基因变异以及近年来提出的hbv生殖遗传传递有关。故孕前进行抗病毒治疗,待hbvdna<103拷贝/ml后再怀孕可降低宫内感染。欧美医生从孕33周起口服拉米夫定100 mg,能减少母血病毒含量,减少宫内感染率,尤其适用于hbv高水平孕妇(hbvdna>108拷贝/ml),但需慎重选择。段恕诚等[4]采用对已发生宫内感染的新生儿按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结果提示,近期无效,晚期大部分表现出hbsag转阴和hbsab(+)产生,这与接受被动免疫时间的早晚有关,hbig不能进入肝细胞内,只能在病毒进入肝细胞之前中和病毒,所以新生儿出生注射hbig越早越好。我院对1月龄宫内感染婴儿未再继续接种乙肝疫苗,无上述临床资料,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2.

篇3

我国是乙型肝炎(乙肝)的高发区,垂直传播是造成我国慢性乙肝感染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曾有报道[1],乙肝病毒携带者所生婴儿出生6个月内有24.3%~45.0%HBsAg阳性。因此,加强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是预防乙肝的一种重要手段。为尽可能地减少高危儿童受HBV的母婴传播,我们采用产前及产后联合阻断措施,对HBsAg、HBeAg双阳性及HBsAg单阳性孕妇观察预防HBV母婴传播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的223例 HBsAg阳性孕妇为观察对象, 选择223例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做定期随访检查。

1.2方法

将所选孕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13例(HBsAg及HBeAg双阳性30例),对照组110例(HBsAg及HBeAg双阳性26例)。观察组于28、32、36孕周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共3次,对照组不用药。所有新生儿出生时采静脉血1 mL,出生后24 h内注射HBIG 200 IU,同时按0、1、6月龄接种国产重组酵母基因乙肝疫苗5μg/次,随访至12月龄时采婴儿静脉血1 mL,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新生儿出生时和12月龄时静脉血清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1.3诊断标准

出生时HBsAg阳性并持续至12月龄为宫内感染。12个月以内抗-HBs转为阳性为宫内感染免疫成功。

1.4统计方法[LL]

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新生儿感染情况

观察组母亲双阳性的新生儿30例,出生时HBsAg阳性2例,12个月时1例;母亲单阳性的83例,出生时HBsAg阳性3例,12个月时1例。对照组母亲双阳性的新生儿26例,出生时

HBsAg阳性10例,12个月时6例;母亲单阳性的84例,出生时HBsAg阳性5例,12个月时3例。双阳性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其出生时和12个月龄时HBsAg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36,P

2.2新生儿12月龄抗-HBs定量测定

观察组婴儿血清抗-HBs阳性率为94.69%(107/1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45%(83/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6,P

3讨论

我国孕妇HBsAg的携带率大约为2%~7%。母婴传播率约为20%~70%。HBsAg阳性无症状母亲所生婴儿受HBV感染的事实已被广泛证实。HBsAg单阳性母亲所生婴儿5年HBV传播率为33.3%,垂直传播占婴幼儿期HBV感染的60%,6个月~5年水平传播率为13.3%,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90%以上感染其婴儿[1],因此,携带HBV孕妇所生儿童被称为HBV感染的高危儿童。有资料报道,乙肝疫苗和HBIG对高危新生儿的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产时和产后感染,但是对出生时宫内已感染HBV的婴儿常见免疫失败

篇4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人感染乙肝病毒以后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1]。 乙型病毒性肝炎如果在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效果欠佳,就会转化为慢性乙型肝炎,甚至发展为慢性重症乙型肝炎。据统计我国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3亿,数量巨大,尤其是可通过母婴传播而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从而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身心的严重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在早期对乙肝患者进行正规的治疗,同时监测治疗效果[2,3]。本次研究主要对急性乙肝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4年1月~12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急性乙肝感染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感染者41例,女性感染者29例,年龄18~65岁,平均(38.3±1.58)岁;以同期在我院体检的7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43.6±2.42)。所有研究对象都没有心脏病、肾脏病、其他肝病及最近均未使用任何免疫调节剂。

1.2 诊断标准 实验组研究对象均符合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1.3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5mL,分离血清后进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检测,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以后,采集实验组患者的血清再次进行检测,对比分析病情好转组及病情恶化组的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WPS-2013EXCEL进行数据录入,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

2 结果

2.1 从检测结果分析,实验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从检测结果分析,好转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显低于恶化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乙型肝炎具有潜伏性、传播性、且慢性化,因而我国对乙肝的研究十分重视[3]。大量研究证实[4,5],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的损伤并不完全是因为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的大量繁殖复制,更为主要的原因是乙型肝炎病毒入侵机体以后,引发了一系列免疫反应所致,免疫反应也是乙型肝炎感染者病情发展的主要原因。乙型肝炎病毒进入肝脏以后,B细胞被迅速活化,同时产生IgG、IgA、IgM等免疫球蛋白。本研究发现,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显高于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好转组患者的IgG、IgA、IgM水平明显低于恶化组患者,说明IgG、IgA、IgM含量的升高与肝细胞受损程度呈正相关,随着乙型肝炎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加重,其体内的IgG、IgA、IgM等免疫球蛋白水平也会进一步升高,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的受损程度。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升高的原因主要有:肝脏免疫机制出现障碍,不能及时有效的清除异物抗原,这些异物抗原会消耗大量的补体,从而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并引发感染[5];死亡的肝细胞直接导致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升高;患者长期在病毒的刺激作用下淋巴细胞大量活化,也会导致球蛋白水平的增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IgG、IgA、lgM是急性乙肝感染患者较为敏感的生化指标,IgG、IgA、lgM等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越高,说明患者的病情越严重或者治疗的效果欠佳,预后效果不理想,IgG、IgA、lgM等免疫球蛋白可以作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可以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免疫球蛋白的增多提示患者肝脏细胞的受损加重,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辅助判定患者肝脏损伤的程度和病情的进展阶段,指导临床更好的治疗本疾病[6]。

参考文献:

[1]姚碧莲,张欣欣.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规范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7,34(2):108-111.

[2]吴在荣.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DNA 定量检测及CRP检测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8,21(5):97-99.

[3] 朱丽坤.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的检测意义[J].河北医药,2012,34(2):284-285

篇5

母婴传播是乙肝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为了加大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力度,更好地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对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于我州县级以上医院就诊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母及其新生儿乙肝免疫情况的分析,试图探讨阻断HBV垂直传播的最佳免疫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于我州县级以上医院就诊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双阳性的乙肝孕母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病例入选标准:无血清病、过敏性荨麻疹;无青霉素、磺胺的过敏史;无心、肝、肾等严重疾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研究方法

按免疫方案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A、B、C三组。A组母亲在分娩前三个月,每月均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每次200IU,新生儿分别于0周和2周注射一次HBIG,每次200IU;B组新生儿分别于0周和2周注射一次HBIG,每次200IU;C组孕母和新生儿均不注射HBIG。所有婴儿均按国家的免疫规划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即0、1、6月注射乙肝疫苗。观察并对比婴儿在6个月时乙肝五项结果。

2 结果

2.1 病例的一般情况

共有108例孕妇进入本次研究。其中84例为初产妇,24例为经产妇;平均年龄为(33.19±9.62)岁。新生儿共111名,其中男婴53名,女婴58名。A组含三组孕妇在年龄和病情等基本情况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研究对象的资料均衡可比。

2.2 婴儿6个月龄时的免疫情况

三组孕妇的婴儿分别在0个月和6个月龄时采集血液,进行乙肝五项检查。三组婴儿在6个月时的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保护性抗体产生率不同,A组婴儿的表抗阳性率低于其它两组,且保护性抗体产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中,约有1/3(约为3000万)患者来源于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 1 ]。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孕妇,其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含有较高的病毒载量,可通过宫内传播、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三种主要的方式造成婴儿的感染。研究表明[2],HBsAg阳性或者HBsAg和HBsAb双阳性的孕妇所生的婴儿,在单用乙肝疫苗的情况下,仍有10.7%~19.9%的婴儿感染了乙肝病毒。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同时给予孕妇和婴儿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可以减低婴儿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并且增高其保护性抗体的产生率。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属于被动免疫,主要作用为增强体液免疫功能,激活补体系统,使尚未感染其它细胞的HBV在体液环境中清除,从而有效降低双阳性孕妇体内的HBV病毒载量,并降低宫内感染的发生率[3]。

本次研究结果提示我们,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方案在阻断HBV垂直传播上的确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仍发生了部分病例阻断失败的现象,并不能完全阻断垂直传播。有学者认为,孕妇血清内的乙肝病毒DNA含量与免疫后仍出现宫内传播呈明显的正相关[4]。当孕妇体内的HBV-DNA含量到达一定的浓度时,即使在孕28周以后多次进行乙肝球蛋白注射,仍然一定的发生宫内传播的可能。对于这一部分病例,临床上加用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为突出的抗乙肝病毒药物,提高对乙肝病毒复制的抑制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HBV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

参考文献

[1]成军. 肝脏病和感染病诊疗指南[M].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1.

篇6

乙型肝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并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其中母婴传播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我们采用产前孕妇注射HBIG,产后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双重阻断方法阻断母婴乙型肝炎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 我们自2003年3月开始产前健康查体,使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测试剂盒(乳胶法)检测,显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阳性、HBeAg、HBcAb单阳或双阳性的孕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孕妇孕前均无肝功能异常史;孕期未使用抗乙肝病毒治疗药物。分娩后,新生儿分为联合免疫组[A组,其母亲在孕28、32、36周肌注过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200Iu/ml]和对照组(B组),分别为45例和47例。两组新生儿均采用人工喂养。两组母亲肝功能状态、新生儿体重、男女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接种方法A组(孕妇在28、32、36周肌注过HBIG,每次剂量200Iu/ml):新生儿出生24h内肌注HBIG200Iu/ml,同时在不同部位肌注乙肝疫苗10μg,1月龄、 6月龄再接种10μg乙肝疫苗,设为A组45例;B组(孕妇只进行过乙肝病毒感染状态等统计,未用药物):新生儿单纯接种乙肝疫苗,按0,1,6方案,剂量为每次10μg,设为B组47例。均随访1年。重组乙肝疫苗(酵母)由北京天坛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剂量为每支5μg;HBIG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剂量为每支200IU/ml。

1.3血清监测在新生儿满12月龄后,采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测试剂盒(乳胶法)检测。

1.4诊断标准

乙肝表面抗体(HBsAb)>10 U/ml为阳性;出生时静脉血HBsAg(+)或HBeAg、HBcAb(+),并持续至1月龄为宫内感染,持续至12月龄HBsAg(+)或HBeAg、HBcAb (+)且HBsAb(-)判断为免疫失败;12月龄后HBsAg(-)且HBsAb(+)判断为免疫成功;12月龄后HBsAg(-)、HBsAb(-)、HBeAg、HBcAb (-)亦为阻断成功。

2统计学分析

表1

组别 HBsAb阳性

例数 阳性数 阳性率

A 45 42 93.33

B 47 34 72.34

x2=5.925 p

表2

组别 HBsAg阳性

例数 阳性数 阳性率

A 45 2 4.44

B 47 10 21.28

x2=6.176 p

3结果与分析

乙肝高发区的感染多发生在婴幼儿期,30%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在围产期可将病毒传给婴儿。因此,乙型肝炎预防的重点是婴幼儿。阻断母婴传播、提高婴幼儿对乙肝病毒的抵抗力是降低乙肝感染率的关键。HBV母婴传播有宫内感染、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对于后2种传播方式运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已基本可以阻断,但对宫内传播目前的预防措施难以奏效,使其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目前胎儿宫内感染是免疫阻断失败的重要原因。HBV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引起胎儿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孕晚期。可能是由于妊娠发展至孕晚期滋养细胞层逐渐变薄并形成绒毛-血管膜,使HBV容易突破胎盘屏障。HBIG是一种高效价的IgG 型的抗体,据报道HBIG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能中和孕妇和胎儿体内的HBV。同时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清除HBV,降低母血中的病毒含量,防止和减少正常细胞感染HBV,也可能减少HBV在体内的复制。孕20周后胎盘有主动从母体输送IgG型抗体给胎儿的功能。孕妇多次注射HBIG,HBsAb经胎盘传输给胎儿,使其在宫内即获被动免疫保护,预防了HBV的宫内感染。通过本研究表明,不论是单阳或双阳性孕妇及其婴儿,多次注射HBIG并联合接种乙肝疫苗,均能提高婴儿HBsAb应答率及滴度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见表1:HBsAb阳性率A组明显高于B组 p

篇7

乙型性肝炎是一种传播途径较广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均有分布。我国虽然现阶段人们的卫生行为习惯较以前有所提升,但我国的乙肝人群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发病大国,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数量也非常庞大。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较多,但母婴传播途径带来的伤害最大,若在妊娠期不及时采取措施,则新生儿很有可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为阻断乙肝病毒通过母婴传播途径传染给新生儿,现阶段可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1],通过有关报道发现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对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十分有效。我院现就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病毒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孕妇127例,经常规检测发现这些孕妇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血清检测为阳性,在其他项目的检测中未发现感染到其他类型的肝炎,在怀孕期间身体状况良好,无其他病毒感染。孕妇年龄在23~33岁,平均年龄为(26±1.2)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同时按照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含量分为高风险,低风险和极低风险3个等级。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静脉取血,然后将血浆进行离心,保留上清液,检测其中乙肝病毒表志物的含量。观察组患者在妊娠后期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对照组不作处理。患者分娩后采取脐带血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病毒的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说明该新生儿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1.3统计学处理 此次试验所用到的数据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2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若两组数据的差异性P0.05,则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此次试验发现,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仅对高风险患者有用,能很好的阻碍有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也就是所多数乙肝病毒携带的孕妇,如果其传播概率不是高风险等级的可以选择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乙肝病毒携带者主要是由于母亲即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在母亲围产期中传播的概率很大,而母亲体内乙肝病毒的含量越高,感染到新生儿的体内的乙肝病毒也越多,新生儿免疫力较弱,所以被感染的概率很高,绝大多数日后发展为乙肝病毒携 带[2]。

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过程较为复杂,现阶段研究还不是十分透彻,但可以确定的是对妊娠晚期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浆中乙肝病毒的含量[3],从而对于乙肝病毒传播高风险的患者能有效的降低腹中胎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4]。因为乙肝免疫球蛋白能使人体获得被动免疫力从而对乙肝病毒产生特异性,但是这种抗病毒的特性是暂时的,它随着孕妇的自身代谢而代谢失活。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途径不是通过胎盘传播的,主要是在分娩时感染的[5],所以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发挥作用的时间也主要是在妊娠后期,将要分娩时。

从此次实验可以看出,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碍母婴传播途径对风险评估中高风险的孕妇作用较大,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其差异性P

综上所述,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一定程度能降低乙肝病毒标志物在血液中的含量,从而达到降低新生儿感染到乙肝病毒的概率的目的,但危险评估很低的孕妇可以不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参考文献:

[1]郭永,马振芝,土清图,等.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18(19):133-134.

[2]邱明亮,高元怛,沈慧君,等.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随机双自对照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3(15):65-66.

[3]孙浩德,何子佳,朴树翠,等.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率影响的探讨[J].中华试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11(13):162-163.

篇8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发地区,慢性乙肝感染患者约为30%~50%的是通过母婴传播而形成的。宫内感染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是预防及控制乙肝流行的关键环节[1]。本研究运用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进行了探讨,效果较为理想,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9月~2013年9月入住我院的80例HBsAg阳性孕妇的临床资料,年龄21~38岁,平均(29.17±3.23)岁;初产妇54例,经产妇26例;顺产33例,剖宫产47例;产次1~3次,平均(1.89±0.16)次;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孕妇自怀孕28w开始每次于臀大肌注射200U的HBIG(四川远大蜀阳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9990061号),同时三角肌注10μg重组乙肝疫苗(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103001号),4w/次。对照组则不给于免疫注射治疗。新生儿出生则立即肌肉注射100U HBIG,24h之内再肌注10μgHBVac,且根据"0、1、6"方案对其加以预防,不主张母乳喂养。

孕妇于28w之前采肘静脉血,新生儿于出生的时候取股静脉血,HBV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分析,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上进行操作。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由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n(%)"的形式进行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新生儿HBsAg、抗-HBs及HBV-DNA阳性率对比分析 按照上述研究方法,两组新生儿HBsAg、抗-HBs及HBV-DNA阳性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观察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HBIG与HBVac联合免疫能够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刘崇柏等人关于使用乙肝疫苗联合HBIG阻断乙肝母婴围产期传播的研究表明,其保护率达到90%以上[2];曹文娥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对妊娠期妇女应该及早行产前HBVM检测,如HBsAg阳性患者给予HBIG以及HBVac的免疫注射,是降低宫内感染率以及垂直传播率的一种极为有效的策略[3]。临床研究证实,HBV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决定于病毒复制能力,注射HBIG属于一种被动的免疫策略,能够很好地降低机体内游离的HBV浓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母婴传播率[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新生儿HBsAg、抗-HBs及HBV-DNA阳性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能够有效地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且安全性较高,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华,谭英,陈志勇.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疗效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09,35(1):53.

篇9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乙肝免疫球蛋白;宫内感染

【Abstract】 Objective According to the titer of HBsAg, injection of different doses of HBIG, in order to reduce the high titer HBsAg intrauterine infection of pregnant women’s studies.Methods Select from December 2004 to December 2007, seized the delivery of HBsAg-positive pregnant women and their newborn’s birth to a total of 385 cases for the study. Before 28 weeks pregnant ,Pregnant women search titer HBsAg, HBeAg and HBV-DNA, Observer Group 170 cases of pregnant women at 28 weeks pregnant, 32 weeks and 36 weeks were injected HBIG 400IU, in the control group 215 cases of injection HBIG 200IU.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ost-natal fetal cord blood taken from real-time, Richard HBsAg 、HBeAg and HBV-DNA, if HBsAg (+) and / or HBeAg (+) or HBV-DNA (+), identified as intrauterine infection; Results HBsAg simple low titer in patients with intrauterine infection rate was 11%, 10%,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high-alone patients titers HBsAg intrauterine infection rate was 9 percent, 18 percen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low titer HBsAg (+) Merger HBeAg (+) and / or HBV-DNA (+) patients, intrauterine infection rate was 13%, 13%,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high-titer HBsAg (+) merger HBeAg (+) or / And HBV-DNA (+) patients, intrauterine infection rate was 15 percent, 21 percent,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Conclusions

HBsAg high titer of pregnant women, in particular the merger of HBeAg-positive and / or anti-HBc-positive pregnant women, injecting large doses of HBIG security to block the intrauterine infection rate is feasible.

【Key words】 hepatitis B virus(HBV);HBV immunoglobulin;intrauterine infection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当前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20亿,其中3.5亿为HBV慢性携带者,我国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平均为10%,人群中40%~50%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而广东地区更是乙肝高发区。我院开展了根据乙肝表面抗原(HBsAg)滴度不同注射不同剂量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以降低高滴度HBsAg孕妇的宫内感染率的研究,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4年12月—2007年12月在本院系统产检分娩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分娩的新生儿共38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同意孕期注射HBIG 400IU者170例为观察组,孕期注射HBIG 200IU者215例为对照组。两组分娩孕周均为孕37~41周之间,两组孕产妇的年龄、孕产次、妊娠并发症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

1.2 研究方法 首先根据本院检验科近3年来的检验资料,找出HBsAg阳性者的浓度值,算出浓度的中位数(M),规定低滴度HBsAg患者滴度值<M,高滴度HBsAg患者滴度值≥M;而每年到我院产前检查的孕妇均常规查HBsAg,阳性者进一步行乙肝两对半测定HBsAg滴度,并了解是否HBeAg(+),以及行HBV-DNA检查。

观察组按单纯低滴度HBsAg患者,单纯高滴度HBsAg患者,低滴度HBsAg(+)合并HBeAg(+)或(和)HBV-DNA(+)患者,高滴度HBsAg(+)合并HBeAg(+)或(和)HBV-DNA(+)患者,分a、c、e、j 4个小组,于孕28周、32周、36周分别注射HBIG 400IU,共170例孕妇;对照组同孕周注射HBIG 200IU,同样分b、d、f、h 4个小组,共215例孕妇。两组患者产后即时抽取胎儿脐血,查乙肝两对半及HBV-DNA,若HBsAg(+)和(或)HBeAg(+)或HBV-DNA(+),确定为胎儿宫内感染。

1.3 统计学处理 根据4个小组感染率,将a与b小组,c与d小组,e与f小组,g与h小组分别对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确定宫内感染率是否差异有显著性,得出结论。

2 结果

2.1 单纯低滴度HBsAg患者胎儿宫内感染情况 单纯低滴度HBsAg患者胎儿宫内感染率为10.00%,10.90%,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表1 单纯低滴度HBsAg患者胎儿宫内感染情况

2.2 单纯高滴度HBsAg患者胎儿宫内感染情况 单纯高滴度HBsAg患者胎儿宫内感染率为16.36%,11.11%,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表2 单纯高滴度HBsAg患者胎儿宫内感染情况

2.3

低滴度HBsAg(+)合并HBeAg(+)或(和)HBV-DNA(+)患者胎儿宫内感染情况

低滴度HBsAg(+)合并HBeAg(+)或(和)HBV-DNA(+)患者胎儿宫内感染率为20.83%,19.44%,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表3 低滴度HBsAg(+)合并HBeAg(+)或(和)HBV-DNA(+)患者胎儿宫内感染情况

2.4

高滴度HBsAg(+)合并HBeAg(+)或(和)HBV-DNA(+)患者胎儿宫内感染情况

高滴度HBsAg(+)合并HBeAg(+)或(和)HBV-DNA(+)患者胎儿宫内感染率为28.95%,20.03%,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4。表4 高滴度HBsAg(+)合并HBeAg(+)或(和) HBV-DNA(+)患者胎儿宫内感染情况

3 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可垂直传播感染新生儿,其传播途径有宫内感染、产道感染、母乳感染、羊水感染、产妇唾液感染5条途径,宫内感染主要是子宫内经胎盘传播,是母婴传播中的重要途径[1]。资料显示, 乙型肝炎宫内感染强弱与孕妇HBsAg浓度有关: 浓度越低,感染力越弱;浓度越高,越易感染[2]。我国观察HBsAg滴定度≤1:28婴儿阳性率45.5%,≥1:256则为70%,认为高滴定度即使在微量血液交流中足以有充足量的HBsAg传播[3]。据文献报道,宫内感染的发生与HBeAg有关,贾青青等[4]对HBsAg阳性的孕妇于孕28周检测HBeAg及HBV-DNA,发现HBeAg阳性孕妇中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孕妇。Sharma等[5]报道单纯HBsAg阳性的孕妇胎儿受感染率约50%~60%,合并HBeAg阳性和抗HBc阳性孕妇宫内感染率可达88%~90%[6]。李小毛等[7]研究指出,定量检测母血中的HBV-DNA可准确反映孕妇传染性的强弱,宫内感染随孕妇血清HBV-DNA含量增加而增高,当母血HBV-DNA在108Copy/ml 以上时,即使使用HBIG仍有可能高达40%的宫内感染率。所以,可对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了解其浓度, 浓度越高,宫内感染机会越大;同时HBsAg阳性和(或)HBV-DNA阳性,孕妇发生宫内感染机会也增加。

通过研究,多数学者认为于孕中晚期应用HBIG可有效阻断HBV宫内感染[8],通过对感染HBV的孕妇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可阻断HBV宫内传播,已得到证实[9]。HBIG是乙肝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制剂,属被动抗体,其中抗HBs抗体与HBsAg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同时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降低母血中的病毒含量,以减少正常细胞感染及病毒复制。妊娠20周后胎盘具有主动输送抗体的功能,孕妇注射HBIG,HBsAb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其获得被动免疫,预防HBV感染。孕晚期又是HBV宫内感染机会最多的时期,故此时注射HBIG可减低感染率。

资料证实, HBIG每次注射200~400IU是安全剂量,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少数人有红肿、疼痛感,无须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目前通常的阻断方法是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从28周开始,连续3个月,每月肌注HBIG 200IU。 对浓度低、感染性弱的孕妇,低剂量的HBIG(200IU)效果比较理想,可以减少60%~80%胎儿宫内感染率[10];本研究中,单纯低滴度HBsAg患者胎儿宫内感染率为10.00%,10.90%,差异无显著性;低滴度HBsAg(+)合并HBeAg(+)或(和)HBV-DNA(+)患者胎儿宫内感染率为20.83%,19.44%,差异无显著性;对滴度低的孕妇,建议采用常规低剂量HBIG进行阻断,减少不良反应的可能;单纯高滴度HBsAg患者胎儿宫内感染率为16.36%,11.11%,差异有显著性;高滴度HBsAg(+)合并HBeAg(+)或(和)HBV-DNA(+)患者胎儿宫内感染率为28.95%,20.03%,差异有显著性;说明HBsAg滴度较高的孕妇,尤其是合并HBeAg阳性或(和)抗HBc阳性的孕妇,大剂量HBIG更能有效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降低母血中的病毒含量,以减少正常细胞感染及病毒复制,从而达到降低阻断胎儿宫内感染率。因此,HBsAg滴度较高的孕妇,尤其是合并HBeAg阳性或(和)抗HBc阳性的孕妇,注射较大安全剂量的HBIG以阻断胎儿宫内感染率是可行的。

通过研究,尽管于孕中晚期应用HBIG阻断HBV宫内感染,但其阻断率仍没有达到100%,仍有10%~20%的阻断失败率,与相关资料一致[11]。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1)HBeAg感染及HBsAg高滴度、HBV-DNA高浓度,由此说明HBV传染性强,母婴传播与母血清高病毒血症相关,现有的HBIG接种剂量尚未能完全中和孕妇血中的HBV抗原。HBIG对HBeAg无明显影响,可能与其存在于Dane颗粒之外,还有游离的HBeAg和IgG-HBeAg两种形式存在,HBIG无法与之结合而清除有关。(2)HBV基因变异。(3)宫内感染免疫耐受。(4)基因传播。(5)“肝外库”激活学说[2,11]。

参考文献

1 闫永平,徐德忠,王文亮,等.胎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传播的关系.中华妇产科杂志,1999,34:392-395.

2 F Gary Cunninghan.威廉姆斯产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217-1221.

3 乌云其格格, 葛冬梅, 祁晓琴.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途径与阻断方法.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5):436-438.

4 贾青青, 顾扬.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及其适应证研究. 新生儿杂志,2001,16(5):196-197.

5 Sharma R,Malik A,Rattam A,et al.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pregnnet women and its transmission toinfants.J Trop Pebiantr,1996,42(6):352-355.

6 姚珍薇,吴味辛.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实用妇产科杂志,1999,15:185-187.

7 李小毛, 施敏凤, 杨越波,等. 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传播的研究.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10(1):63-64.

8 刘艳庚, 陈萱. 乙肝孕妇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母婴传播的研究.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9):121-122.

篇10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8.128

据WHO统计, 当前全世界HBV感染者约20亿, 其中3.5亿为HBV慢性携带者[1]。然而, 40%~50%感染者是由于母婴传播造成的, 其中9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 在成年后易进一步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 甚至肝癌。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重要途径, 因此, 如何阻断HBV母婴传播成为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关键问题。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 是目前阻断HBsAg携带孕妇所产新生儿HBV母婴传播主要方法。为了解HBIG与乙肝疫苗阻断母婴HBV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本研究对本院2011、2014年收治的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的阻断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仅常规接种乙肝疫苗治疗的80例HBsAg阳性孕妇所产新生儿为对照组, 2014年采用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治疗的80例HBsAg阳性孕妇所产新生儿为研究组。将研究组根据母亲乙肝标志物状况分为HBsAg(+)、HBeAg(+)组(33例)和HBsAg(+)、HBeAg(-)组(47例)。对照组中孕妇HBsAg和HBeAg双阳性为32例。两组孕妇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研究组出生后4 h内、2周肌内注射HBIG(四川远大蜀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00 IU, 并按国家的免疫规划程序接种乙肝疫苗, 即0、1、6个月注射重组乙肝疫苗(酵母)10 μg。

对照组于出生后0、1、6个月注射重组乙肝疫苗(酵母, 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10 μg, 未联合HBIG。新生儿于7个月龄时采血, 应用酶联免疫法进行HBsAg、HBeAg测定。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HBsAg测定阳性情况比较 研究组与对照组HBsAg阳性率分别为2.50%(2/80)、18.75%(15/8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研究组母亲HBeAg状况与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比较HBsAg(+)、HBeAg(+)组的新生儿感染率显著高于HBsAg(+)、HBeAg(-)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HBV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其中母婴传播是我国HBV最主要的传播途经, 因此, 控制乙肝流行的重要环节是如何阻断HBV母婴传播。新生儿的乙肝免疫包括预防产时传播及产后传播两个阶段。由于大部分HBV母婴传播发生在分娩过程中, 因为HBV刚进入新生儿体内时, 尚未进入新生儿肝细胞引起病毒复制, 可一过性出现乙肝病毒标志物[2]。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可产生抗体, 使机体获得主动性保护免疫, 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但单纯注射乙肝疫苗, 其保护作用在半个月以后基本形成。而对于高危人群(HBsAg携带者孕妇所分娩新生儿), 在人工主动性保护免疫建立之前, 侵入体内的HBV就可能在肝细胞内复制, 因此, 单纯乙肝疫苗预防对于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不十分理想。

HBIG是由高效价HBsAb的健康人血浆, 经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法纯化, 并经病毒去除和灭活处理制成的高价免疫球蛋白制剂。HBIG与相应HBsAg专一结合, 注射2 h后可在血中检测到HBsAb, 快速中和体内的游离HBV, 起到被动免疫作用, 分娩后的新生儿注射HBIG, 能进一步中和新生儿体内的HBV, 在注射乙肝疫苗后主动免疫产生之前起到阻断作用。因此, 采用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是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 能明显提高母婴传播阻断效果[3]。有研究指出, 联合免疫对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保护率为98%~100%, 对HBsAg和HBeAg均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保护率为85%~95%[4, 5]。如果不使用HBIG, 仅单独应用乙肝疫苗预防, 总体保护率为55%~85%[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6]推荐:对HBsAg阳性孕妇所产新生儿, 注射HBIG的剂量应≥100 IU。大部分医院注射HBIG的剂量为100 IU, 可能与过度加强免疫治疗削弱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产生主动免疫的效果有关, 且HBIG生产成本高, 加强免疫会增加医疗成本。从本次回顾性分析的结果来看, 研究组新生儿及时采取HBIG与乙肝疫苗联合免疫, 新生儿7月龄采血检测血清HBsAg阳性率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5%, 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

HBeAg是一种分泌型核壳蛋白, 是乙肝病毒复制的间接指标, 结合状态下的HBeAg可经过胎盘上IgG受体通过胎盘屏障从而进入胎儿自身血液循环, 造成胎儿HBV慢性感染。而HBeAg阴性者则基本不会导致新生儿感染(P

本次研究组中的新生儿均为在充分告知母亲及家属后自愿选择采用人工喂养, 该因素可能影响感染率。对于HBsAg和HBeAg均阳性孕妇所产新生儿行母乳喂养是否增加母婴传播风险仍存在很大争议[14]。在母乳喂养过程中, 母亲患有乳腺炎或皲裂时血液中的乙肝病毒可能混入乳汁, 如果新生儿同时存在口腔破溃等情况时, 则感染风险明显增加。

有研究表明, 新生儿出生后注射HBIG及接种乙肝疫苗可成功阻断90%以上的HBV母婴传播, 但仍有5%~10%儿童免疫失败, 因垂直传播而感染HBV[15]。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主要发生在孕晚期。宫内感染HBV的新生儿容易形成慢性HBV感染, 但其感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有待进一步探究。

综上所述, 建立完善的围生期保健, 加强新生儿随访制度, 孕期对孕妇进行乙肝二对半及肝功能检查, 有条件者对感染HBV的孕妇进行HBV DNA检测, 可在知情同意情况下于孕晚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核苷类似物)治疗, 并对HBsAg携带者孕妇所产新生儿尽早注射HBIG, 与乙肝疫苗联合应用, 对于阻断HBV母婴传播、提高高危人群免疫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Merle P, Trepo C, Zoulim F. Curre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hepatitis B in the elderly. Drugs Aging, 2001, 18(10):725.

[2] 李双双, 苏良香, 杜卫星, 等. 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母乳喂养安全性探讨. 临床儿科杂志, 2005, 24(6):373-375.

[3]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3, 48(2):151.

[4] 王志群, 张姝, 刘启兰, 等. 常规应用免疫预防对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效果的评价.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1, 14(11):338.

[5] Chen HL, Lin LH, Hu FC, et al. Effects of maternal screening and universal immunization to prevent mother-to-infant transmission of HBV. Gastroenterology, 2012, 142(4):773.

[6]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中国病毒病杂志, 2011, 1(1):9-23.

[7] 芮燕京, 宋文英, 陈洁, 等. 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HBeAg阴性的HBV感染母亲母婴传播的效果评估.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3, 29(7):506-510.

[8] Jonas MM. Hepatitis B and pregnancy:an underestimated issue. Liver International, 2009, 29(s1):133-139.

[9] 张薇莉, 赵隽, 李伟.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影响因素探讨.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1, 13(8):644-646.

[10] 赵隽, 邱申熊, 杨李, 等. 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失败的原因与对策. 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4):58-60.

[11] Han GR, Cao MK, Zhao W, et al. A prospective and open-label study for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elbivudine in pregnancy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J Hepatol, 2011, 55(6):1215-1221.

[12] Xu H, Zeng T, Liu JY, et al. Measures to Reduce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 China:A Meta-Analysis. Dig Dis Sci, 2014, 59(2):242-258.

[13] 赵隽, 邱申熊, 张d, 等.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对新生儿的影响. 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6):59-60.

篇11

【关键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临床分析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在我国,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约占1.3亿,由于乙型肝炎容易慢性化,病情可进展为肝癌或肝硬化,因此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HBV的致病机制是HBV感染后引起机体一系列免疫反应,造成肝细胞病理性免疫损害。大量文献表明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肝脏损害程度紧密相关。本文对2011年1月至7月我院收治的218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以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检测意义。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至7月我院收治的218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117例,女性101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39.2岁。根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218例乙肝患者中急性乙肝54例,慢性乙肝76例,慢性重型乙肝88例。另外选择同期8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性67人,女性53人,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38.5岁。健康体检人员与乙肝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样本采集: 上午8时对空腹8 h以上乙肝患者及健康体检人员采集肘静脉血3~5ml。将静脉血用离心机3000g离心15分钟后,检测检测上层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

1.2.2 仪器与试剂: 检测仪器为希森美康公司提供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与自动凝血分折仪。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与总胆红素(TBIL)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使用自动凝血分折仪检测。所有试剂均由希森美康医用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由同一实验人员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比较:急性乙肝、慢性乙肝及慢性重型乙肝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随访乙肝患者病情进展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关系:根据乙肝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将其分为病情好转组与恶化组。病情好转患者IgG、IgM、IgA及TBIL明显低于恶化患者,而PTA明显高于恶化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12

在临床众多发病率高的疾病当中,乙型肝炎属于其中一种。乙型肝炎[1]患者临床表现为呕吐、食欲不振等。据资料显示[2],乙型肝炎致病原因与患者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现阶段,临床上多采用和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但对其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机制较为欠缺。为此,本文就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180例接受免疫比浊法检查患者临床效果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于我院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180例采用免疫球蛋白检验患者,其中,9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治疗组,90例健康体检者为参照组。治疗组均排除:近半年内为接受过正规抗病毒治疗;妊娠期和哺乳期;失代偿肝病;合并慢性肝脏疾病;心、肾、肝疾病史。其中,48例男,42例女,年龄在30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0±0.5)岁,病程在3个月至1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7.0±0.5)年之间,按照患者病程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在临床表现、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存在一定可比性。参照组均排除严重心、肝、肾疾病,且近期内未发生过感染,其中,50例男,40例女,年龄在32至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5±0.5)岁,治疗组和参照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

给予180例接受检查患者进行免疫比浊法[3]检测。具体方法如下:于患者第二天空腹抽取2至3ml静脉血放入抗凝管并充分混匀,以每分钟3000转的速度离心,进行10分钟后将其放置在零下20℃的冰箱内保存。通过使用相关蛋白自动分析检测仪器,并结合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A、G、M水平。

1.2.2治疗方法

予以确诊患者对症治疗,当完成3至9周治疗后,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抗病毒药进行治疗,具体用药情况如下:替比夫定,每次口服600mg,一日一次;恩替卡韦,每次口服0.5mg,一日一次,饭前或者饭后服用均可,1年一个疗程;贺维力,每次口服10mg,一日一次,饭前或饭后服用均可,连续服用100至130周;贺普丁,每次口服一片,一日一次,1年/疗程。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治疗组和参照组在免疫球蛋白A、G、M水平方面的情况,比较治疗组中A、B、C三组及有效者和无效者的免疫球蛋白A、G、M水平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4]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差异显著(P

2.结果

通过检测,治疗组免疫球蛋白A、G、M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治疗组中A、B、C三组免疫球蛋白A、G、M水平也随着病程严重程度逐渐增高,存在明显差异(P

表1 治疗组和参照组免疫球蛋白A、G、M水平对比 ( ±s)

组别 例数 免疫球蛋白A 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M

治疗组 90例 (2.0±0.5) (13.5±0.5) (2.5±0.5)

参照组 90例 (1.5±0.5) (11.0±0.5) (1.5±0.5)

表2 A、B、C三组患者免疫球蛋白A、G、M水平对比 ( ±s)

组别 例数 免疫球蛋白A 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M

A组 30例 (2.0±0.2) (13.2±0.2) (2.2±0.2)

B组 30例 (2.3±0.2) (13.5±0.2) (2.6±0.2)

C组 30例 (2.6±0.2) (13.8±0.2) (2.8±0.2)

3.讨论

据临床资料显示[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会对人体肝组织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同时会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最终损伤到肝细胞,而肝细胞损伤后相应导致体内免疫球蛋白水平上升。因此,随着乙肝患者的病情不断加重,患者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也会不断增高。本文实验中治疗组与参照组之间、ABC三组之间及有效者与无效者之间的免疫球蛋白A、G、M水平均存在明显差异(P

总而言之,乙型肝炎患者应用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较为直接地反映出患者的病情及病情严重程度,有助于指导患者预后,因此,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萍.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6):56-57.

[2]周臣敏.免疫球蛋白检测在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03):376-37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