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教育范文

时间:2022-02-03 05:11: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视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视教育

篇1

(2)多种干扰因素影响电视教学的实际效果。影响电视教育教学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电视媒体音质画面的清晰度,因制作技术、操作等原因造成的音质画面不清楚,影响教学的质量。二是主讲教师的口语发音等方面的干扰,对学生听课效果产生影响。三是电视教育媒体在实际教学中受无线网、广播信号等设施设备的干扰,影响到播放的质量和效果。四是在电教教学中由于组织人员对电教教学设施操作不熟练,放音放像技术差,影响音像效果。

(3)主讲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电视媒体教育教学中,主讲教师的授课质量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包括:一是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不科学,缺乏灵活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照本宣科、灌输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师在语言表达、教学行为和思想感情表达上不直观、不形象,影响教学效果。三是主讲教师教学中不能很好将教具、语言、声音、灯光等综合运用到一起,从而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电视教育教学的主要特点

(1)电视教育教学的开放性。在电视教育教学形式下,学员可以不受地域、时间、年龄、性别、职业、学历、身份等各种限制,根据学员自身的意愿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受时空地域限制的条件,学员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可以申请在线学习。同时,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习课程、学科专业、学习地点时间、学习进度计划等进行自主安排,这种学习形式上的灵活性充分体现了电视教育媒体的开放性。

(2)电视教育教学的共享性。在电视教育媒体下,教学资源不仅丰富海量,而且具有优质性。电视教学的教材和课件一般均是由全国重点大学的知名专家学者精心编制而成,学员随时可以登录进行在线学习。同时,电视教育教学还实现了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重点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共享,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逐步缩小地区间不同教育教学水平的差距,减少不必要的教学资源的浪费,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3)电视教育教学的终身性和社会性。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视教育媒体的出线和发展很好地适应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受教育者真正实现了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充电的需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生活实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好学习时间,因而受到广大学习者的欢迎,并逐渐被社会接收和认可。

三、新形势下提高电教化教学水平的对策及建议

(1)强化电视教育教学的地位作用。一是确立电视教育在远距离教育及成人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电视教育教学是一种视听相结合的自我学习,是自学和当面辅导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二是明确电视教育主讲教师和面授教师的辅助地位,辅助教师要围绕主讲的教学扮演好助教角色。三是确立电视教学在学员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形象,学员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付出,把主讲教师看作自身的良师益友。

(2)抓好电视教学主讲教师的授课环节。主讲教师授课质量直接关系着学员学习的质量。一是应挑选那些素质较高、学识渊博、幽默风趣、语言表达准确形象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二是主讲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内容设置上要结合电视教学的特点来来实施,使学生有一种如同在教师学习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三是主讲教师不要随意走动,走出课堂教学的模式限制,不仅讲授课本理论知识,还要多讲一些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篇2

20世纪80年代,限于当时的条件,农广校的教学技术媒体主要是文字教材、广播、电视、录音磁带和幻灯片,学员主要通过收听广播电视教学节目和自学文字教材来学习,并由教学班组织辅导和听录音授课。

 

90年代初期,我国城乡影碟机逐渐普及,VCD和DVD成为我国农业远程教育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农广校开始大力推广VCD和DVD教学与培训方式。

 

到了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卫星网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中国远程教育的新的变革,农广校系统添置了大批计算机、卫星地面接收站等设备设施,增强了利用互联网获取和传输信息的能力,不断探索应用数字技术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教学的新途径。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的加大,国家投资新建了国家级农业媒体教育资源管理中心——中央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中心,搭建了以多种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内容,以媒体资源库系统建设开发为硬件支撑,以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渠道为主要途径,对农业教育培训进行高效管理,对基层办学提供便捷服务的运行平台,一个涵盖报纸、书本、杂志、录音录像带、光盘、互联网、卫星网等多种媒体的农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

 

一、农业远程教育发展模式选择

 

中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众多,发展农业远程教育极有意义。远程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能使任何地方的农民学员方便快捷地获取最好的教育资源,极大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推动各地农业农村经济做出积极贡献。中国农业远程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尽管中国农村基础薄弱,大多数基层农广校缺乏广播、电视等远程教育资源,在地方电台、电视台也没有教学节目播出时段,但从长远看,这都不会影响远程教育优势和效益的发挥[1]。

 

发展农业远程教育,存在一个发展模式选择的问题。考虑到中国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广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家庭条件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农业远程教育应该采用数字技术与非数字技术恰当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综合利用VCD光盘、有线电视、卫星网、互联网等手段,采取以下两种不同的教育发送和传输的模式[2]:

 

1.主流模式

 

卫星传输数字化教育发送技术,适用于中国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采用主流模式的地区可以采取的扩展数字化教育应用的技术方案为:CD-ROM光盘刻录和发送方案;各类局域网应用方案;基于有线电视网的多媒体数据广播系统方案和电话拨号接入或其他公众电信网回传方案。

 

2.替代模式

 

计算机宽带网的地面接入技术,适用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

 

二、农业远程卫星教育系统建设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卫星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开始在远程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但很多农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买不起电脑,另外,受农村人口教育水平限制,很多人也不懂电脑和网络方面的知识。中国广大农村地理条件复杂,通信网络线路建设难度较大,架设网络线路成本相对较高,互联网普及率和使用率非常低,短时期内,在中国农村推广互联网教学还很难实现。

 

卫星教育网建设属于公共财政支持范畴,由政府投资建设,具备提供话音、视频、通信服务的综合能力,性价比高、技术先进、性能可靠,是提供农村远程教育简单经济、行之有效的手段。卫星远程教育不受时空限制,能为农村学员提供与发达地区质量相同的远程教育服务,能有效解决广大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优秀教育资源稀缺的局面。

 

目前,农广校在以色列政府的援助支持下,已经建设了拥有1个中心主站和360个双向远端站点,以中央农广校为演播和资源服务中心,各省、地、县级农广校以及乡镇教学班为卫星网络远端接收和教学服务点,能实现数据通信、远程教育培训和视频广播会议的远程卫星教育系统。通过卫星教育系统,中央农广校将农业教育培训、实用技术等音视频节目、多媒体课件、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实时发送到网络各远端接收站,面向全国开展实时交互式的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和科技推广,对各级农广校农业教育和科技培训工作进行远程指导和管理,实现信息互动交流,共享教育培训资源。

 

三、农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近年来,农广校综合采用各类教学手段,整合应用各类教育资源,发挥独特的媒体资源优势,紧跟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进、吸收、应用各类远程教育技术的最新成果,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平台以农广校体系多种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为核心内容,以媒体资源库系统建设开发为硬件支撑,以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渠道为主要途径,对涉农教育培训工作进行高效管理,对涉农科教需求迅速反映,对基层办学机构提供便捷服务。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集信息采集、存储、编辑加工、传输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运行机制公益性、媒体应用大众性、教学内容多样性和服务对象定向性的特点[4]。

 

中央农广校作为国家级的现代农业远程教育教学中枢和媒体制作传播中心,具有广播电视和网络教育节目的制作、播出和传送等多种功能,将具备自办1套广播和电视节目的能力,可以录制各种文艺节目、语言节目,对录制的文艺节目和语言节目素材可进行编辑、复制、加工、审听,可对外交换录制好的素材和成品节目。每年能制作电台节目、区域节目、少数民族节目和综合类等农业专题广播节目1500集,电视节目1270小时,网络教学节目2000小时,发送音频资料100万张,节目原始磁带数字化存储1910小时。

 

农广校将逐步实现媒体资源制作、存储、管理、应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成农业媒体资源数字化采集、加工、整理、存储和传播利用的数据中心、工作平台和传播共享网络,并具备以下功能:

 

1.资源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的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对资源库中的各类资源进行科学的编目、查询和调用,实现规范化管理,提升媒体资源的利用能力。

 

2.资源传播和应用建立数字化资源中心以及完善的电视、广播、网络、文字等媒体数字化资源传播和共享体系,实现农业技术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农民培训的广泛开展。

 

3.资源数字化加工存储整合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教材、光盘等多种媒体资源,统一集中存储管理数据,建立数字化媒体资源库,实现数字化存储。

 

篇3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

知识是大海中迷航时的风帆,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是沙漠中的一滴甘露,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是黑夜中的一点星光,照亮我们前方的路途。因此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是毫无止境的,它是实现理想的翅膀,通往成功的桥梁。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于是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设备的先进发展,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方法的新颖灵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远程教育应运而生。

远程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坐在教室安静地听老师传授知识,它是学生与老师、教育组织之间通过电视与互联网等多媒体进行教学和交流的跨时空教学模式。它是主要通过音频、视频、以及包括实时和非实时在内的计算机技术把课程传送到校园外、到学生家里的一种跨校区,跨地区的一种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中,应用最广的属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

1 电视教育的特点

电视教育普遍广泛的运用于教学中,尤其是录像机广泛使用以后,在教学中使用录像节目更有效地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它能够真实地展示现场的场景和内容,让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实践化,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就影视在英语中的应用为例,英语电影能够展现交际场景的真实性、能够体现语言材料的生动、真实性,是沟通各国文化的桥梁。

(1)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在课堂上运用英语影视,学生可以通过影片直观的去获得很多不同的外国文化和背景知识,并不需要老师满堂灌的阐述 ,学生便可发挥其自我主观能动性。通过观看影片,学生便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影片中的情景和感情,了解不同的语言风格。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相比,这不仅是节约了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它可以通过视频、声音的放映,使学生更快更好理解影片的内容和情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总所周知,中国与西方各国风俗、习惯、环境、人情、民族、传统、性格、政治历史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客观差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见很多难以理解的文化。但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影片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可以推断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电影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的展示英语民族的历史文化。通过观看英语影视材料,学生可以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社会现实、大众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情况,更有利于通透理解领悟英语的各种文化和语言。

(3)英语口语的提高。Chomsky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语言习得机制,人只有置身于某种语言环境,才能在较短时间形成语言能力。英语影视是听觉和视觉的集合体,在观看影视的同时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真实的英语,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感受英语语言与外国文化,是听觉与视觉的享受。而英语影视原声电影的对白,其中激情的话语,充满情感的表达,为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丰富多彩而生动形象的素材;影视里栩栩如生、生动活泼、风格迥异的场景则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听力材料与进行口语模仿范例,为口语训练创造了良好条件。

2 网络教育的特点

网络教育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网络的各种功能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学环境,传递数字化内容,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数字化教育活动。

(1)自主化的学习行为。网络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不限制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需要要求老师学生亲临教室,只要有网络均可学习。它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大的伸缩性,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把教育内容地输送到不同城市、乡村、企业甚至家庭,真正地满足了不同求学者的学习要求。但由于在网络上自主学习太强,因此常常让学生感到迷惑,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甚至有时会出现看了好几遍课件、读了好几遍书,还是不理解内容,缺乏教师的指点迷津,常出现遇到困难就想逃避的思想,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容易中断。

(2)交互化的学习方式。由于网络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伸缩性较为活跃,促进了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机会。感情在于联络,而网络教育提供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的交流,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与陌生感,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的疑问,迷惑进行解答。但是师生间、同学之间的情感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有时在BBS上发帖提问,老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给予答复或是答复不明确,学生还是无法理解,常常会造成学生认为老师不负责任,收了钱不办事等,毕竟文字上的交流不如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来得畅快。同学间的交流更加缺少,有的时候一年学习下来互相不认识,毕竟网络上的虚拟空间交流是虚幻的,会让很多学生感到遗憾。

(3)自动化的教学管理。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教师去管理课堂的纪律和学生作业的检查,也不需要学生与教师亲自处理报名,交费、查询、学籍、考试等问题。虽然有了这样自动化的管理平台,但一切程序都毫无感情,面对的都是冰冷的计算机,没有服务前的询问、询问中的微笑、服务后的“谢谢”,久而久之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淡漠。

(4)最大化的资源利用。由于获取网络信息的渠道丰富广泛、流通频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这种优势把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育成果发送到不同的城市,乡村以及不同的国家。在急切需要资料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便捷的搜索到各种各样所需信息,以达到最大资源的利用。但由于信息过于丰富,很多人无法正确选择有益的信息,甚至模仿模拟有害的信息,导致出现了许多犯罪现象。

3 电视教育与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媒体的融合策略

综上所述,电视教育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网络教育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跨越了地区、跨越了人物,更为方便地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但网络教育的投入成本太高、学费贵,边远山区和贫穷地区由于经济问题难以支付昂贵的教学费用;还有网络教育对学生认知水平要求较高,要有较好的自控能力;缺乏有效管理,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效率较低,在系统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学习上缺乏优势;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若把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有机地融合,将弥补这一缺陷。可见,对教育的发展而言,两者的融合亟不可待。因此,电视教学更适合人间情感的交流。

4 网络教育教学及其特点

网络教育是远程教育的现代化表现,远程教育是一种同时异地或异时异地进行教育的形式。由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在教育中充分利用而演绎出来的现代远程教育,一般被称为网络教育。

(1)融合的基础作用――视频压缩技术一开始,出乎意料的是,传输数据量如此之大的视频信息数字化竟然能在网络上传输。单纯用扩大存储器容量、增加通信干线的传输速率的办法是不现实的,数据压缩技术是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通过数据压缩,可以把信息数据量压下来,以压缩形式存储、传输,既节约了存储空间,又提高了通信干线的传输效率,同时也可使计算机实时处理音频、视频信息,以保证播放出高质量的视频、音频节目。随着视频压缩技术不断发展,视频压缩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如网上可视会议、网上可视电子商务、网上政务、网上购物、网上学校、远程医疗、网上研讨会、网上展示厅、个人网上聊天、可视咨询等业务。可见,视频压缩技术奠定了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融合的基石。

(2)融合的关键作用――流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为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可能。广播电视媒体节目的上网更为方便,听众、观众在网上点播节目更为简单,流媒体技术将过去传统媒体的“推”式传播,变为受众的“拉” 式传播,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广播电视的节目,而是在自己方便的时间来接收自己需要的信息。流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也模糊了广播、电视与网络之间的界限,网络既是广播电视的辅助者与延伸者,也将成为它们的有力的竞争者。利用流媒体技术,网络将提供新的音视频节目样式,也将形成新的经营方式,例如收费的点播服务。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利用网络媒体的特长,保持媒体间良好的竞争与合作,是未来网络的发展之路,也是未来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可见流媒体技术在网络的数据传输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融合的决定作用――宽带网技术随着用户对宽带多媒体业务和宽带Internet业务需求的不断出现和增长,必须要建立宽带的网络,宽带化是网络的前途,是信息领域的一个发展趋势。将电视与网络融合以后,电视不仅仅是单纯的视频播放的作用,网络也不仅仅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作用,融合以后的网络教育具有生动的图像,悦耳的声音,清晰的图片,可靠的数据,传情的文字,将所授教学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示在我们的眼前。也不会困扰于数据量过大的问题,不会出现视频断续现象,保证了传递文件和信息的畅流无阻。对电视教育和网诺教育的融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利用优势互补,发挥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的优点,摒弃其两者的缺点,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为教育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5 总结

我们都知道,鱼离开了水不能生活,水离开了鱼生活变得毫无意义。而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关系正如鱼与水,它们必须融合在一起,相互包容,为现代教育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篇4

2、小班安全会议内容:一、传达集团公司安全生产指令;二、传达矿长安全办公会议精神;三、通报现场存在的问题和不安全隐患;四、“三违”情况通报;五、区队、班组全面安全管理考核情况通报;六、各种政策法规、操作规程的学习;七、每日一题、安全案例教育教。[文秘站网文章-找文章,到文秘站网]

3、各单位必须认真组织收看,做到有专人主持,在班前会记录中必须有收看记录。

4、终端电视机要有专人管理,每个班提前5分钟开机、调试,出现问题及时反馈到安监中心,电话:__*

二、电视网络及设备管理

1、电视网络从前端到区队会议室终端线路必须吊挂牢固整齐有序,信号畅通(责任单位:安监中心)。

2、前端设备必须保证完好。使用无误。(责任单位:政工办、安监中心)。

3、终端电视机及电视连接线摆放吊挂整齐牢固,清洁无灰尘。(责任单位:各区队)。

4、电视机必须摆放在各单位会议室,保证防火、防盗、防潮。(责任单位:各区队)。

5、加强闭路外线管理,必须做到每旬检查一次线路,并建立检查记录,保证线路畅通、保证信号不受损失。(责任单位:安监中心)。

三、其他规定

1、各单位的闭路电视系统不得私自拆卸、改造、破坏,会议室必须安放矿统一配备的电视机,任何人不得任意搬出、挪用和更换。否则,除针对情节处理当事人外,罚责任单位党政正职50元。

2、矿闭路电视系统网的室内外线由安监中心电视维修安排专人负责安装维护,如线路不畅通,没有信号,影响一个小班收看时间,一次罚责任人员50元,同时罚队长、书记各50元,如各区队会议室变动,或需要更新安装电视机,必须向安监中心报告。

3、前端播放人员必须按班前会时间准确播放,每延期时间在5分钟之内,罚播放责任人50元,延期时间在10分钟及没有播放,罚播放责任人100元。

篇5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看,是人生存的基本形态之一。人与他的文化同世界关联,相当程度上是通过眼睛及其观看来联结的。因此,眼睛是我们通向世界的桥梁,视线与图象的关系就是人的生存关系。在科技发展异常迅猛的今天,随着各种崭新的充满魅力的传媒方式和载体的不断涌现,人通过眼睛感知世界、获取知识、提升自我能力的手段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实际,越来越重要。这其中,电视节目是受众最多、普及率最高的传媒手段之一,其影响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都是其他媒体所无法相比的(至少就目前而言)。

一,传播范围最广、受众人数最多的媒介载体

电视是当代所有传媒中效应最广泛、最普及的载体,它的视野无界,受众人数最多,它所播出的节目雅俗共赏,明了易懂,深受各个阶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们所喜爱。电视的普及使它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新闻媒体,特别是在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频道的增加,已由几个频道十几个频道到数十个频道乃至上百多频道,电视节目的细化,不仅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自由地选台收看,而且使电视节目立意更明确,主题更突出,画面更精准,内容更集中,也就更贴近生活。

首先,电视新闻是一种形象化的史志文化。电视新闻,之所以存在着种种文化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今天的新闻便是明天的历史。电视工作者心中都有一种历史责任感,认真履行“用事实说话”的新闻准则,通过自己的新闻实践,让电视中的每一条消息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责无旁贷地记录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物,赋予电视新闻以文献性的价值而流芳史册。

同时,电视节目是现代最直观的教育文化。教育无处不在。除却新闻、科教、教育等频道,记录、档案、少儿、养生、娱乐等等,包括影视剧节目,都与教育密不可分。人们从电视中获取知识,或多或少,或直接或潜移默化,或主动或被动,都是肯定的。人类自有文化以来,从来没有哪一种形式或载体象电视一样吸引和影响着最广大的人群。电视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吸引千万观众收看同一个电视剧,形成万人空巷的效应;少儿节目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使千百万儿童不吵不闹、心甘情愿地入神地在荧屏前接受启蒙;在偏远地区,世世代代无法接触外界的人们因为有了电视告别了孤陋寡闻、无知蒙昧的过去,知道了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开启了创建新生活的梦想和行动。

再者,电视是包含民族特征的地域性文化。在多民族、多国家、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在至今仍存在着的全球多种文化中,总是将各自的民族特点融化于地域特色之中。这一点,电视文化尤其明显,显现更为突出。电视,是反映地域特色的一面镜子,它真实地记录了所到之处的一切事物,明白无误地展示给观众,既是重视现实、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的观赏性文化,又是摄人记事、有情有意的人文文化,是展示民族特点的一扇窗子。中国电视文化的民族独特性就在于继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在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融会集合,在于对世界先进文化的汲取和应用,兼收并蓄,发扬光大。

二,深刻认识电视文化教育的作用

电视文化教育广泛而深入,作用显著,意义重大。因此,必须重视电视教育。重视电视教育,必须清醒认识播出的电视节目的品位。

电视节目中影视剧受众多,收视率高,社会影响最大。这就提出了一个课题:电视剧的创作、制片、生产、播放和评论都要有准则,都要以高尚的情操引导人、以真善美的形象感染人、以健康向上的情趣吸引人、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鼓舞人。在我国的电视剧中,体现这些基本准则的好节目比比皆是,如《解放》、《东方》、《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亮剑》、《雪豹》等。所有这些电视剧都给人以催人奋进的力量,激发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怀。这些都是我国电视文化大花园中的奇花,是中国影视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这些电视剧数年来连续播放、多台同播,收视率依然强劲,居高不下,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收看心理、欣赏趣味。这种现象是对我国电视剧创作的认同和肯定,也同时在客观上起着引领电视剧创作生产的导向作用。这种互动的教育作用正是电视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与必需。

然而,毋庸讳言的是,现在播放的影视剧中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很好,或者说是不好,在起着负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作品主题平庸狭隘,宣扬着一种庸俗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乃至引领错误的人生轨迹,教人变坏。这一年多以来,多台热播的以后宫争斗为主线的电视连续剧《甄环传》所宣扬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很有问题。影视作品要弘扬正气,表现真善美,使观众在愉悦的欣赏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而《甄环传》却在用美丽的后宫女子演绎着一种比坏心理和手段,宣扬好人只有变得比坏人更坏才能战胜坏人的逻辑。毋庸质疑,电视剧《甄环传》在起着鼓励以恶制恶、败坏社会风气的作用。

以心地善良、美丽质朴的女孩子为主人公,同样塑造残酷的宫廷内斗环境,电视剧《大长今》没有像《甄环传》那样渲染比坏的“生存法则”,主人公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立场和做人原则。这是两个电视剧情节设计不同,立意着眼点不同,但更重要的却是价值观的高下不同。须知,当剧中原本作为正义和良知代表的主人公走上了以恶抗恶、比恶人更恶、权谋更深、手段更毒辣的道路时,所呈现的就不再是清者自清、以善对恶的主题了,而是进入了良善者已被恶势力同化的境地,其明知是恶还要做、明知邪路偏要走的价值取向,难免会对社会道德形成冲击和腐蚀。一部古装戏,演义的是故事,但往往会折射现实的元素,因此不能简单地追求收视率,在创作、制片、播映的过程中一定要正视此类剧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追求真善美的准绳不能松动。

三,牢牢把握电视教育的正确方向

篇6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7-0219-01

数字电视的产生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高质量、多功能、个性化的视频节目服务,不仅实现了高清晰图像、高质量音响,更重要的是能够支持交互式视频教育功能。近年来,数字电视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 数字电视及其特点

所谓数字电视就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1数字串所构成的二进制数字流来传播的电视类型。它利用抽样量化的方法将传统模拟信号用一定的编码方式转换为二进制的数字化信号,再依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制作、备份、记录,除了使用专用的数字视频设备,也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监测和控制。

数字电视技术与模拟电视技术相比,有许多突出的特点.压缩后的数字信号经数字调制后,可进行开路广播.数字电视因为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编辑和传播方便以及可双向交互的优点,使其在现代远程教育事业中发挥出极大的作用。

2 数字电视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中的优势

首先,数字电视在教育信息资源传播上具有领先优势;其次,数字电视技术使远程教学信息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交互方向发展,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远程教育系统带来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变化。我们可以在服务器端完成数字形式的多路教学课程的制作.这样就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潜能,使学习者更加积极主动;第三,数字电视在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面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数字电视在城镇家庭中已有一定的普及性和使用率;第四,数字电视在各类技能培训学校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数字电视具有双向交互的特点,数字电视技术在各类远程教学(尤其是社会性普及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中的应用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各种教育资源有效地利用的需要。

3 数字电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数字电视网络是一种可以把各类信息直接传送给亿万受众群体的数据通道。在国家大力发展“三网融合”(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背景下,数字电视网络已演变成为一个巨大的交互式多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渠道,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主动学习

在以往的远程教育中,讲授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时间、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进度都由讲授者安排决定,学习者只能被动的去听。而在数字电视远程教学活动中,讲授者与学习者的位置己发生变换,学习者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需求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合理地把握学习进度,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使自己的学习兴趣不断增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过程更加快乐。

3.2 互动学习

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数字电视逐步实现了互联网的部分功能,成为一种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具有充分互动性的媒体,在数字电视远程教学模式下,可以充分实现讲授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即时、便捷的互动交流。

3.3 个性化学习

随着互动学习功能的逐步完善,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也逐渐提升。在数字电视远程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电视向远程教学的服务器发出信号,服务器就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要求以特定的方式提供特定的内容。这样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兴趣等进行个别化学习,即使对于同样的知识,由于每个学习者对内容选择、组合的方式不同,可以获得完全不同的个性化体验,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

3.4 学习效果反馈

在以往的远程教育中,讲授者与学习者之间基本没有直接交流,对于学习者,遇到的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而对于讲授者,也无法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现在通过数字电视,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同时教师还可以收作业并将作业批改情况反馈给学生。

目前各远程教育机构在建设数字电视教育资源上还存在急于求成、建设方向不明确所导致的质量参差不齐、实用性不足等诸多现象。今后,在建设数字电视教育资源时,应该首先逐步提升自身的教育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业务能力,然后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的教育特色,面向自身的受众群体,建设出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文培.数字电视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管理工程师,2012-08-26.

[2]郭春才.数字电视传播特征及其远程教育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3-25.

[3]查继红.全媒体时代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实践[J].图书馆学刊,2012-07-30.

[4]谢莉.数字电视在高校推广的探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25.

篇7

引言

目前,教育部已批准一些高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这些高校基本上都是采取学校与电信部门联合办学方式进行的,这种基于电信网的单一模式不利于教育的规模化、大众化,其他一些网站、网校的情况也差不多。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有线电视网发展极为迅速,政府职能部门又正在加紧进行全国联网,以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网为主,结合其他网络优势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前景十分可观,其主要原因是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网具有大容量、宽带宽、高速度、低资费、可靠性强并能进入千家万户的特点与优势,这是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数字电视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完善,非常适合于开展大规模的远程网络教育。

一、数字电视教育平台的建设目标

科学整合与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广电系统的数字电视宽带网络资源,以全新的理念和先进的核心技术,摆脱教育的时空限制,满足教育的个性化需求,使远程教育的理想模式变为现实,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建成基于广电数字传输网络的多媒体数字传输平台。通过该数字平台,在网上传输国内外优秀的教育课件。通过该网络平台,将网上教学方式普及全国的上亿有线电视用户及各地的相关教育机构;在各地的相关教育机构可以实时交互学习,可以通过宽带的网络接入,点播著名学校的教学课件;在家里通过机顶盒用计算机或电视机可以实时、非实时学习;同时通过该宽带网络与国际Internet进行连接,从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二、数字电视教育平台框架

数字电视教育平台的建设需要广电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密切配合,教育部门主要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广电部门主

要提供网络和用户资源,同时吸收国家相关科研院所及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合作经营,共同构筑一个现代远程网络终身教育平台。

该平台从国内著名教育部门内通过高速专线取得包括小学到大学的所有教学课件到省级的广电中心机房内;在省广电中心机房内,将课件加载到广电的SDH传输网上,通过若干个专线,传输到各地市的广电机房;在各地市广电机房再通过本地多点分配系统,将传输到各地市的课件传输到各相关教育机构内,同时通过有线电视城域网(HFC网),将课件送到千家万户。

如图1所示,数字电视教育平台框架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一)信源

主要指信息的来源、课件的来源。将国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分学科、分层次进行管理,或组织专家教授讲课,进行网上直播,进行课件的制作。通过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建立大的教学资源库,力求达到能满足各种不同层次人员的学习需求。教学资源库一般由视频服务器、磁盘阵列、课件数据库、控制管理系统等系统组成。

(二)技术平台

以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为技术平台,通过各地市的广电中心机房,将教育信息资源传送至各类教育机构及有线电视用户,实现终端用户自主收看、查询和下载教学课件及数据信息。出于实际应用的需要,在各地市的广电中心机房应设置容量比较大的镜像服务器,以便于从本地服务器中取得课件数据。数字电视技术正日益成熟,通过与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结合,能建成一套既能发挥广电自身优势又能兼具各家所长的网络教育新平台。

(三)传输网络

主要利用广电数字传输网络和互联网共同搭建桥梁,沟通教学机构的教学内容与广大渴望知识的受众。广电网络具有全国最大的网络和用户群,带宽资源也极为丰富,并即将实现全国大联网。利用广电网络和数字电视等技术开展远程教学,可以解决网络教学的成本、规模、用户接入、网络带宽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为普及远程教学和满足人们的学习要求提供了一条物美价廉之路。但广电网络本身不具有Internet网络出口,所以要和电信部门(具有网络国际出口)合作。

网络的互联及互通关键是对相同标准的遵循,根据现有技术的开发性、成熟性和发展性,以及数字电视教育平台的建设需要,建议采用TCP/IP协议来构建统一的网络平台。

(四)用户终端

分两种,一种是教学分站(各类各级学校),学习者可在各教学分站的课堂集中听课,能使异地的师生如同身临其境地开展双向交互远程教学;另一种是有线电视终端用户,通过机顶盒用计算机或电视机学习,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三、数字电视教育平台的服务功能

(一)多节目电视广播

数字电视系统允许在一个模拟电视频道中传输多路电视节目。多节目电视广播和下面的多路声音广播是单向的、非交互的,利用数字视音频压缩技术,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这样可以充分解决频道资源的问题,原有的2―3个频道可以扩大到12―30个频道,很好地解决了为远程教育提供电视频道紧张的状况,使专业远程教育的开展变成可能。

(二)多路声音广播

在一个模拟电视频道中可以传送100路左右的立体声广播节目,这样仅仅用语音开办的教育节目的实施就简单多了。

(三)准视频点播(NVOD)

NVOD是在一个模拟电视频道里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循环播放同一节目,学生可以在一设定的时间内从头观看这一电视节目。利用此系统我们可以把节目源存放在视频服务器中,方便、灵活地进行节目编排。这样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

(四)节目相关的数据

将与节目有关的数据随节目一起传送。这种数据有两类,一类是电子节目指南(EPG),随时播出当天或多天的课程安排,以及播出时间表、指导教师、复习内容等相关内容,学生可在任意时刻进行浏览。电子节目指南帮助用户方便快速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另一类是与节目内容相关的数据,如与节目有关课文背景资料、作者简介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出某些与节目有关的数据。

(五)数据广播

将数据服务器中的大量数据循环地播出,其中可以对某些数据进行实时更新。这些数据可与电视节目无关,可以是课件、软件、辅导资料、复习题、习题解答、游戏、图片、各种网站上下载的信息、电子报纸等。用户可以主动地从数字电视广播信号中找到需要的信息。数据广播是扩大业务范围,增加服务收入的重要方面之一。

(六)交互式业务

利用有线数字电视回传信道,实现用户与电视中心和有线电视前端的交互操作,视频点播(VOD)是交互业务的典型事例。也可以通过CM(Cable Modem)方式上网,使用电视或计算机在因特网上进行教学。

结语

在广电网络实现大整合、捆绑经营的今天,以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网络为主,结合其他网络资源优势,在现代远程教育思想指导下,采用数字电视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中的最新成果,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创建一种大规模开展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全新远程教育模式,这对加速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开发利用广电网络资源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德葵.虚拟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

[2]赵坚勇.数字电视技术[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

篇8

电视由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宣传工具扩展到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等领域。教育电视凭借着传递信息量大、传输质量高、视听效果好等优势占据了教育领域主流传播媒体的地位,为解决我国当时的教育资源短缺,尤其是教师资源短缺问题,以及为社会文化普及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大规模传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教育电视发展不可替代的优势

互联网建设发展的过程也是建立一个互联网传播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电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现有的教育电视传播形式陷入窘境。面对挑战,在困境中冷静思索,我们会发现,现阶段在我国的互联网环境下,教育电视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互联网的带宽问题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宽带互联网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输带宽问题,但经过大幅度压缩的信号在图像分辨率和声音效果方面都是不可能和电视传播的质量相提并论的。要想利用高质量的视听效果达到教育目的,教育影视节目的电视传播途径仍然是现阶段的最佳选择。

二、网络电视发展策略

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电视机构大力介入网络视频行业,央视的中国网络电视台、浙江卫视的新蓝网、上海文广的上海网络电视台等相继推出,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进程,通过互联网协议向个人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提供视频服务的网站。网络宽带化推动互联网从图文时代进入视频时代,视频广告形态渐趋成熟,此时广电背景的网络电视台的兴起,预示着网络电视这种新的传播模式的确立,随着新旧媒体融合的深入,视频网站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新媒体,被纳入主流传媒格局已是大势所趋,网络电视将是未来视频综合门户的主要形态。网络电视台对视频网站的整合方式主要表现在传播者的整合、传播渠道的整合、传播内容的整合以及受传者的整合等方面,对网络视频传播业产生的影响将是深刻而长远的。

1.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有线电视网络所孕育的产业机遇非常明显,宽带网的突起使三网融合的双向传播成为可能。三网融合后的有线电视网络视频类双向传播可以为我们提供Internet接入、视频点播、电视电话、电视会议、电子商务等各项服务。西方发达国家的当前国际上的有线电视网络正在大幅升值,资本流向非常明显,新产业诞生的所有条件几乎都已经具备。而我国的有线电视在向数字化、多功能化、产业化和大规模联网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成为未来信息社会新兴的网络媒体支柱。我们认为有线电视HFC宽带网络可以有效地将电信、电脑、电视三种传统网络合而为一,这也是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水平条件下,可供选择的通向信息高速公路的最佳基础网络。加快实现有线电视全国联网,将十分有利于加速国家信息化基础建设的进程,三网合一的模式也将加速国家网络经济规模的形成,从而带动相关信息产业尽快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2.放宽政策

网络电视是未来电视发展的趋势,所以,国家要推动这一趋势的发展,那么就需要在政策允许多家电视台或者网络公司拿到经营的牌照,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对与IPTV紧密相关的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改造,国家广电总局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这将有利于IPTV的发展,但IPTV业务如何定位,IPTV业务谁可以经营。一直以来国家广电部门都没有给电信或者宽带运营商发放电视频道或者节目经营许可证的计划,国家相关部门要尽快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3.实现网络运营商的融合

广电媒体布局新媒体无法绕开网络的选择,也没有自己的宽带网络。因此,广电媒体的网络电视布局最终必然要考虑能否与电信运营商合作以及如何合作的问题,这才是其新媒体战略能否真正实施的关键所在。众所周知,电信和广电行业彼此融合是我国未来网络电视产业的发展趋势。但是,在他们利益分争的现实情况下,网络电视产业的发展就只能依靠建立一条以内容提供集成商、网络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为主要环节的产业链。广电媒体虽然拥有强大内容资源,但是缺乏网络技术,所以只能通过与网络运营平台合作来发展网络电视,以内容换网络技术和网络影响力,实现产业延伸和增值。由此,我们进行不断的努力来达到与网络运营商的合作融合。 转贴于

三、网络时代教育电视发展策略

1.教育电视数字化、网络化

从电视媒体技术的发展方向看,教育电视系统的全面数字化给教育电视带来生机。设备的数字化提高了电视频谱的利用率,信号抗干扰能力也大大增强;改善了电视节目的保存和复制质量,使节目质量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还可以实现条件接收,带来各种个性化的增值服务。我国的教育电视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体之一,应紧跟电视技术发展的步伐,要进一步加强采集、制作、传输等全过程的数字化平台建设。网络化是数字化的有益延伸和拓展,它将分散的、孤立的节目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电视多媒体网络,达到节目共享,不仅能提高供素材的实时利用率,也可以进行分工协作,节省大量的人力、时间。教育电视系统应该在现有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发展大家公认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组建跨领域的信息资源传播平台,建立起适应信息时代挑战的大传播机制,这对教育电视而言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将给教育电视注入新的活力,开拓出新的空间。

2.整合网络资源,构建良好传播环境

随着教育电视节目人性化的日益增强和受众参与意识的逐渐增加,电视单向传播的先天不足显得尤为突出。受众更愿意参与信息的创造、选择、阐释以及评价。这促使电视传播向交互传播变化,以满足受众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念反映到节目中去的要求。应该在注重传播环境改善的基础上,丰富节目形式,注重受众的需求,充分利用新环境的交互功能,解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求深欲和求新欲,并且根据受众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节目内容、风格等。

四、结束语

随着“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阶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进程加速,将出现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以及终端设备制造商之间的融合趋势。广电推出网络电视的意图很明确,就是要整合内容、渠道乃至终端,做新媒体产业价值链的主导者。教育电视和互联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直至找到最佳结合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电视能否找到自己适应教育需要的“角色”并适应这种“角色”,将是决定未来教育电视发展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教育电视 电视新闻 编排模式 传播效果

随着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频道专业化、受众细分化已经成为电视媒体争夺受众的利器和法宝。在此背景下,教育电视台、教育频道也加入到了与其他强势媒体争夺受众的行列。由于此类电视播出机构一般由当地教育部门主管,相对来讲,资金、人才和规模远不如省级卫视。因此,探究教育电视新闻的编排模式对挖掘教育电视新闻的自身价值,扩大教育电视播出机构的影响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编排模式依据每条新闻价值的大小顺序排列,虽然突出了头条新闻的重大性,但却割裂了整档新闻节目的完整性,机械、教条式的编排模式牺牲了节目的整体播出效能,不利于受众对教育电视新闻自身价值的解读。鉴于教育电视新闻在传播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同时具有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因此本文重点提出了同类紧凑法、对比衬托法、节奏协调法、“画龙点睛”法四种教育新闻的编排模式。

一、同类新闻传播效果最优化的同类紧凑法

同类紧凑法是指将一组内容相同、传播目的一致或者比较接近的两条、两条以上的短消息编排在一起,形成一个节目编排小组,实现同类新闻的集中播发,最终实现“1+1>2”的效果。教育类新闻的性质决定其节目必须反映地区教改成就,传递多彩充实的校园文化,展现当代青少年学生的良好风貌。传统编排模式的板块化、模块化方式极易造成节目内容的形式单调、结构死板、内容枯燥等弊端,而同类紧凑法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这种情况。同类紧凑法一般选取内容相似或者相关联的新闻,其编排模式实现了新闻之间的组合,给电视观众以新闻起伏之感,更好地培养并增强了观众的收视乐趣与兴趣。

以郑州教育电视台为例。该地方教育频道的《新闻十分钟》栏目在2010年进行了改版,全新的节目形态以“关注教育热点、当好教育喉舌、宣传教育成果、树立教育形象”为栏目宗旨,在编排内容上“专业、全面、详尽、及时报道省会郑州以及国内、国外最新的教育动态”,最终实现“全方位、大视角深入剖析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全新改版的《新闻十分钟》摒弃了传统的板块化编排方式,将相似新闻统一编播,实现了同类新闻播出效果的最优化。

二、异类新闻价值最大化的对比衬托法

对比衬托法是指“将一组内容相反或者相对的新闻编排在一起,使观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对新闻所报道的行为、道德做出个人的判断,达到相互对比衬托的作用。”这类编排方式减少了编导隐植于新闻本身价值的人为因素,将对新闻价值的评判权交还给了受众,由受众直接解读新闻价值。此编排方式在充分考虑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度的同时,重在强调新闻内容的对立性,便于电视受众理解新闻本身所蕴含的深层次意义。教育电视频道的社会教育功能决定了所播新闻的特殊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异类新闻的选取和出现。但是适度的对比衬托编排技巧能够改进新闻的传统编排弊端,带来节目的创新和发展,从而为当前教育新闻收视率整体不理想带来改观。

中国教育电视台自1986年10月1日正式开播至今,作为全国最大的公益教育平台,肩负着宣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国民教育文化素质的使命。《中国教育报道》2010年全新改版后增加了对中国教育新闻的报道,在选材和报道形式等方面均作了较大改动,而就编排模式来讲一改传统板块化的报道模式,适时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架构方式,适量、适度、适中的报道了一些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反面事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受众对我国教育改革面临诸多问题的思考,收到了较好的播出效果。

三、新闻事实效果均衡化的节奏协调法

节奏协调法是根据新闻有快慢、长短、喜忧之分而提出的。编排新闻稿件时,编辑要根据新闻的自身价值、自身情感合理确定新闻的编排顺序及时长。新闻自身的性质决定了编排节奏的把握。重大教育会议和重要政策性新闻,要合理的确定新闻时长。既要保证新闻内容的详实,又要避免观众厌恶反感。一般时政性教育新闻、校园新闻,应当选择快节奏的编排方式,扩大一定时间内的新闻量,满足观众的新闻需求度。节奏协调法的编排方式需要在新闻事实间寻求整体上的效果均衡。节奏要渐进过渡,转换流畅,节目处理上应尽量避免节奏的仓促过渡。

郑州教育电视台在2010年4月17日的《一周新闻综述》节目中,头条新闻是某留学机构的校园推介会,时长接近5分钟。对于这样一则新闻,新闻中对该留学机构以及服务内容做了详细的介绍,明显不合时宜。从新闻节奏角度来讲,对于一般服务性新闻采用慢节奏的编排方式忽视了受众的接受习惯,挑战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使其失去了收看的耐心和兴趣,播出效果并不理想。

四、头条新闻引领高效的细节渲染法

“画龙点睛”细节渲染法是指在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选择那些具有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热点或典型事件作为节目的头条新闻,以此来展开整档节目。热点和典型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受众眼球,符合受众的观赏兴趣,利于培养受众对电视节目信任度和依赖感。头条选择得当,不但给整个节目带来活力,同时还能大幅提升栏目品牌影响力。教育电视台的新闻应着力在头条上吸引电视观众。

细节渲染是针对节目的质量来讲的,无论是字幕的制作,还是形象的动画演示都是每一个新闻编辑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节目做到精益求精才能使观众感受到电视播出机构的严谨和认真。此外,细节渲染还需要格外注意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角度,一线记者不仅要采集受众普遍关注的客观事实,还要有独特的报道角度和眼光,能最大程度地对新闻事件做全方位的解读和立体化的阐释。

结语

本文探究的四种教育新闻编排模式是当今电视节目制作中较为常见的方式。它们规避了传统模式中编排的板块、模式和教条化,使新闻节目播出时具有了起伏变化,大大增强了其播出效果、收视效果和传播效果。新闻节目的编排不应只是孤立、单一的模式选择,而应是各种模式的运用、糅合。只有根据题材合理选取和融合,新闻价值才能得以最优化,才能使得教育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王哲平:《中国教育电视:历史、现状与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②段汴霞:《电视画面编辑教程》[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③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④李谦、范珞,《受众的细分对媒体定位的作用》[J].《学术交流》,2003(4)

⑤张海燕、何爱东,《细节:纪录片的魅力所在》[J].《青年记者》,2012(20)

篇10

(一)试点办学情况

现代远程教育办学包括从专科到研究生的各个层次和工学科、理学科、法学科、文学科、经济学科以及管理学科等各个学科。8所学校共开设研究生和本科层次的13个专业,专科层次的6个专业。其中研究生和本科层次除北大、人大外,共有6所学校占75%开设了计算机科学技术或应用专业;分别有3所学校占37.5%开设了法学(电大、清华、北大)、英语(电大、浙大、湖大)、管理类(清华、浙大、人大)专业;分别有2所学校,占25%开设了金融学(电大、人大)和贸经类(北大、人大)专业;通信工程(东南大学)、会计学和市场营销(人大)3个专业只有l所学校开设,占12.5%。非常明显,上述专业都是科技或经济含量较高,社会和市场需求量大,具有较大社会经济价值,前景看好而各校又具有优势的专业。从招生形式上看,除东南大学是从普通高考中招生的外,其他学校采取成人高考、本校命题等多种形式招生,电大则采取r相应学历免试人学的形式招生。试点以来6所普通高校共招收远程学习学生9794人,其中研究生2584人,本科生6910人,专科生300人。电大共招收远程开放学习学生54883人,其中大专起点本科生29846人,专科生25137人。从各校招生的情况看,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受到社会欢迎,生源都比较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值得指出的是,贯彻“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节”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指导方针,教育部对试点院校的招生层次和范围作r统筹,规定电大在专升本和专科层次,普通高校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清华、电大在全国范围内,J匕邮大在信息产业部系统内,湖大、浙大等分别在木省范围内招生布点等。因此教育部在试点的这一阶段较好地发挥f宏观调控和指吩的作用。

试点院校都比较重视质量和竹理问题,建立r集中进行远程教学和教学管理的专门机构,较好地协调了校内教学、教学管理和技术支持部门之间的关系,本校远程教育学院与校外远程教学站点分工比较明确,日常教学和教学管理由教‘爹站点负责,建立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到课件建设,都卜厂比常规面授教学大许多倍的功夫。特别是考试上作,各校普遍采取r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派本校教师自带试卷到各教学点监考,回本校统一阅卷的方式。从普通高校提供的考试及格率情况来看,从29.2%到56%不等,各校认为远程教育有一定的淘汰率是符合规律的。远程教学质量控制不可掉以轻心。

(二)试点采用技术与资源建设情况

在教学信息传输技术和交互技术方而,有以下儿个特点:

1.8所高校无一例外地全都建立和利用厂计算机网络。其中清华、湖大、电大、浙大和东南大学等在中国教育科研网上,但并非只用cERNET。鉴于目前CERNET传输速率低的情况,大多在其他计算机网络,如CHINANET上建立r镜像网站,或另辟蹊径,如清华又在北京科委的北京科教网上开通厂计算机网络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各校目前主要是以网页形式分布动态教学信息,学生基于WWW浏览器自主学习,开通BBS网上讨论和利用E一MAll进行交互。除校园网和地区宽带网外,目前尚未有哪所学校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直播授课或传输视频连续信号的。

2.清华、北大和电大3所学校采用卫星电视网络。清华一开始就租用亚洲2号卫星,用KU波段进行数字卫星电视直播授课,北大用鑫诺l号卫星KU波段进行IP数据广播电大目前在利用模拟信号进行卫星录播的基础卜,实现r卫星直播授课并正在积极进行卫星电视网络数字化后直播的准备。除清华在云南有两个点的教学是通过VSAT卫星双向实现双向交互外,其余采用卫星电视授课的学校和站点,都是利用其他通信渠道,如EMAIL和电话等进行交互的。就卫星电视网络而言,仍是单向传输为主。在利用电视技术方面,清华、电大还利用有线电视网进行视频传输,清华在厦门实现了通过有线电视网的课程点播电大则在利用卫星电视的逆场回程信号进行VBI广播方而迈出r有力的步伐。

3.在利用电信网络方而,匕邮大、湖大采用J’中国电信的宽带多媒体公众电信网,浙大和东南大学采用类似的广电网SDH进行双向实时授课。北大、清华和部分电大采用J’ISDN综合业务数据网,进行实时交互式授课或实时交互讨论。

4.只有人大的远程教学是全部通过汁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课件进行的。

5.从交互技术卜看,各校分别对通过电信光缆DDN专线、VSATI工星双向、ISDN专线、PSTN可视电话和普通电话,包括电视、电话和计算机网络会议系统进行的双向实时视音频交互,对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非实时交互等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6.从各校对传输技术和交互技术的探索来看,有从单一网络向三网结合互补方向发展的趋势。浙大和东南大学已提出要用卫星电视网络;清华已采用宽带北京科教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随着计算机网的提速和三大网络的高速连接,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在资源建设方而,各校都把课程和软件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分别对WEB一BASE课程、单机CAI课件、直播电子教案、多媒体网上课件、VOD点播课件、VBI多媒体课件以及网络支撑环境、素材库等进行r积极的建设与探索。值得指出的是,教育部资源建设委员会对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发挥r重要的规划和咨询作用。

在远程教育的资金投入方‘血,除中央政府对卫星电视网络、电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硬件以及部分实验性的资源建设投人外,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投人卜要依靠各试点学校自筹,包括财团捐赠(清华)、从公司引资(人大、东南大学)、电信部门优惠(匕邮大、湖大、浙大)、地方政府投人(地方电大)、学校自筹和教学点自建(清华等)等多种形式在合作形式方面,有高校之间的联合(中央电大与清华、北外,东南大学与南京邮电学院等),有高校与信息产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北邮大、湖大、浙大等与电信、J一电部门),有高校与公司之间的合作(人大与万通集团成立网络服务公司,东南大学等组建科建公司等)

(三)试点的主要经验和问题

从上面的归纳与分析比较可见,各校试点都采用J’新技术、新媒体,部分教学过程是在三大网络环境下进行的。在技术上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等特点;在教学上努力实现通过技术媒体进行实时交互和非实时交互,从技术角度讲,试点是高起点的。各校在不同的技术方案、不同的专业领域、不同的地区和范围、不同的引资与合作方式、不同的竹理方式,以及试点与校园内或其他教学形式的不同结合等方而,对在中国具体国情环境下,各类高校如何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开展远程教育,构建远程教学学习和竹理模式等进行r探索和试验。同时通过试点促进了各校教师干部教育观念的转变。可以说,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摸索了初步的经验,并由此勾勒出了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轮廓和雏形,取得r很大的成绩和初步的成功。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取得初步成功的关键和经验,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部提供了有力的软硬件和政策支持。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列为六人工程之一。教育部制订了“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根据“规划”,教育部乖视和利用专家力朽;:,在抓紧CERNET提速升级、教育电视数字化改造和资源建设的同时,部署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并始终卜分重视试点工作,加强厂试点的领导指导和统筹协调,给试点以有力的硬件、软件(如20门网络课程和网络支撑环境的开发等)和政策支持。二是试点院校重视和领导得力如清华、湖大的校长亲自提倡和领睁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成立r校一级的远程教育领导小组或委员会,加强厂校内各机构的统筹;中央电大将试点作为“重中之重”,领导班子付出了大量心血;远程教育试点已成为各校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一项重大举措。三是加大投人,组织落实,积极探索,质最可靠。各校都采用各种办法加大了对试点软硬件建设的资金和力量投人,成立了领导和管理试点的统一机构,制订厂一整套有利于试点运作和质量保证的规章制度,积极探索一些有特色的如个别化自主学习与集体协同学习相结合的远程教学和学习模式,并都十分重视远程教育的质量和管理问题。四是校园内多媒体教育与校外远程教育相结合。湖南大学和试点各校的经验有力地说明,基于校园网和校内多媒体教室的校园内多媒体教育与校外远程教育同时进行井相互融合,是高等学校开展远程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对电大来讲,也同样有一个试点与其他形式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学习资源与学习支持服务互通共享的问题。

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也存在着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如宽带多媒体电信网等远程教学信息传输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高;远程教育,特别是网上教学的资源相对不足也不适应远程教学的需要;教学双向交互信息严重不对称,交互式技术媒体的交互作用与功能没有得到发挥;教师对网络课程建设投人力量不够,对远程学习学生进行导学和提供支持服务等问题尚未引起重视,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予以引导;如何进行远程教育考试和网上考试,既要保证质量控制,又要简化操作,提高效率;普通高校如何与电大合作开展远程教育,发挥已有电大系统的作用;引人境内外资金,如何处理与公司的合作与利益分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校外远程教学与校园内教学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无疑都是试点中的热点和难点,是事关远程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大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表象和客观的,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更大的问题,也是隐藏在这些问题后面并起支配作用的问题,还是教育观念和对远程教育客观规律的认识问题。这涉及到远程教育的教学论、学习论、系统论、媒体观和质量效益观等教育理论和观念。

二、几点分析和讨论

(一)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概念

现在对现代远程教育这一概念的阐释比较多,反映了人们对这一教育领域的认识在不断深人。而对这一概念在认识上的偏颇,则有可能导致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失误。远程教育的发展与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有不解之缘。国际远程教育界有三代或四代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的理论。我国远程教育的专家倾向于三代的说法。第一代远程教育即函授教育,其技术代表和特征是邮政通信和印刷技术。广播电视教育属于第二代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从狭义上讲,专指利用广播电视(卫星和微波)等现代大众传播媒体和录音录像等个人传播媒体开展的远程教育;而第二代远程教育却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在邮政通信和印刷技术基础上,利用广播电视(卫星和微波)、录音录像、电话电传和计算机等现代大众、个人和电信传播媒体开展的远程教育。可以说广播电视(卫星和微波)、录音录像是第二代远程教育的技术代表和特征之一;更确切的说法是,第二代远程教育的技术代表和特征是包括印刷材料、录音录像和计算机软件在内,总体设计优化的“教学包”或“学习包”。网络教育则属于第三代远程教育。

同样,网络教育从狭义上讲专指基于计算机网络,利用WWW和浏览器技术进行教学的远程教育。而第三代远程教育更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网络(并非专指计算机网络,而是计算机、电信和数字卫星电视等三大网络,而且它们正向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和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赋予远程教育以新的技术特征。第三代远程教育利用的技术媒体不仅有上述三大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新媒体,还包括录音录像和印刷材料等第二代乃至第一代远程教育的技术媒体,而且从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看,没有万能的超级媒体,不会也不应偏重或偏爱于某一媒体,从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似应更讲究媒体的配合和总体设计。现代远程教育一词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说法,而不是舶来品,在国际上并没有或不流行MODERNDISTANCEEDUCATION的说法,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远程教育就是第三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或第三代远程教育的形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形式,迄今也未成为现代远程教育的主流形式。严格地讲,试点院校的远程教学,特别是远程授课(无论是直播、录播,还是点播)都是通过电信网络与卫星电视网络而非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可见将现代远程教育定义为“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实现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合适的。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现代信息和教育技术的远程教育,更确切地说,现代远程教育是在卫星电视网络、电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这世界上的三大通信网络环境下开展的远程教育,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式等显著的技术和教学特征。

(二)关于开展远程教育的两个关键问题

远程教育的发展实质上是由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一场教育改革,这一发展和改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使远程教育受到r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远程教育的发展不仅是技术媒体和教学手段方法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教育过程、教育管理形式等一系列的革新。因此,不仅不能把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单纯理解为技术手段的改革和更新,而且也不能认为只要有了比较充足的教学资源就能够成功地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际上,开展远程教育除构建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网络外,还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适合学生远程学习的多种媒体学习材料(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之所以重要原因就在于此);二是对学生远程学习的支持服务。从试点的情况看,以上几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首先试点准备不足,不仅事先没有,就是在试点开展中也没有准备好在计算机、电信和卫星电视网络技术环境下运行的数字化、多媒体、交互式的课件或软件,甚至没有准备好适合学生远程学习的文字材料和视听材料。远程实时授课传输给学生的视频信号还多是教师头像、书本的印刷界面或word界面的文本,信号质量不好也不够稳定。。学生拿到手的是传统面授的文字教材。其次,对学生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组织和措施上都很不得力,试点院校虽然在学生端建立r网络、多媒体或视频会议教室,但依托的单位有的并没有远程学习服务和管理的能力和经验。很显然,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除建设信息传输的现代远程教育专业平台,并进行地区不同接人方式的试点外,更重要的是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和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建设。如果说前者是技术平台的话,后者是更重要的教学“平台”。在试点中各校不约而同地要求合作开发远程教学资源,并希望在电大系统内建立远程教学站点无疑是有道理的。

(三)关于远程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篇11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综观中国教育电视从无到有、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发展轨程,既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开拓,亦有励精图治、星火燎原的高歌猛进。电视业界曾用三个“一千”――即一千个综合无线台、一千个有线台、一千个教育电视台来描述和赞誉教育电视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盛况,以及其在全国电视事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教育电视兼具公益和产业化运作的双重属性。客观地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当下的中国教育电视在固有的体制和机制弊端未能根本革除,又遭遇日甚一日的商业化侵蚀的情势下,确有风雨飘摇、逐渐式微之态,俨然无法与其他实力媒体或强势频道比肩而立;而且,在网络时代,教育电视可能会继续处于边缘化和非主流化的境地。但是,所有这些变化并不会萎缩教育电视的发展空间,教育电视并没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目前中国教育电视遭遇的困境只能证明其体制改革的必要与迫切,并不能证明教育电视没有存在的必要。相反,教育电视区别于商业电视的本质及其使命却恰恰是其存在以及发展的理由。因为“电视作为大众媒介的一分子,必须有起码的责任,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一切。”

考察中国教育电视的基本出发点,必须明确当代中国国情对教育电视的基本定位,必须明确电视传媒改革对教育电视的基本要求。事实上,中国教育电视的历史使命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构建开发和提升人力资源的学习平台、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媒介环境、打造“频道时代”具有竞争力的专业品牌,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电视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一、构建开发和提升人力资源的学习平台

如果说新闻频道以及时传递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为职志,综艺频道的功能主要是娱乐身心、陶冶情感、和谐社会,那么,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则是教育电视台或频道的核心诉求。与其他综合或专业频道的频道宗旨、目标定位相区别,教育电视是教育与教学的重要园地,其主要功能是传播科学知识、传承优秀文化、传递教育信息、传扬先进教育理念,为全社会和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服务。教育电视姓“教”,其特色在“教”,优势也在“教”。作为专业电视台或频道,“教育”是其内在本质,“电视”是其外在形式。在当今乃至未来的教育中,教育电视仍然是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仍然承担着社会教育、远程教育、电大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等诸多重要使命。

据调查,在13-18岁年龄段收视动机排序中,“学习各种知识”的动机得分仅次于“了解国内外时事”,位居第二,青少年在“学习各种知识”上的动机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观众。电视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掌握知识的重要渠道。因此,有论者断言:“21世纪真正的教育在学校外面,是在电视网和电视机面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知识与个人的关联度呈上升趋势,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对个人就业,对家庭经济收入、经济地位,对个人参与民主决策的能力、政治地位,对个人生活质量、健康状况、交往能力、社会生活都会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有利于促进高科技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公众的综合科学素养水平在美、英、德、法、意等14个国家中排在最后。我国是一个拥有电视机3.5亿台、观众对电视的依赖程度很强的大国,但科学节目占电视播出量的比例还不到1%。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科学宣传都十分重视,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安排表上,科教节目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号称“科教立国”的日本通过立法形式,明确规定电视中科教节目不应少于15%,而美国的电视节目中,科教类节目时间已经达到20%。相形之下,我国的教育电视节目尚有较为广阔的开发空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人的发展是一个扩大向个人提供的可能性的过程。……无论发展水平如何,对于人来说,有三个可能性是主要的,那就是健康长寿、获取知识和拥有体面的生活所需的资源。如果没有这三个基本可能性,其他很多机会就仍然无法得到。”教育电视正是这样一种帮助人们获取他赖以立足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知识,从而有能力主宰自己命运的有效工具。

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教育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强调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追赶,必须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把人力资源作为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把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实现富国强民的第一国策,把全面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以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为重点,调整国家战略重点布局,重新规划人才培养规格目标,实现从教育者为主体到学习者为主体的转变,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奋斗目标决定了教育电视必须充分发挥和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服务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为贯彻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创造条件,使之成为人们认知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的重要窗口,成为开发和提升人力资源的学习平台。目前,尤其是要充分利用集视听教育(广播、录像、电视)、卫星、计算机、通讯网络于一体的现代远程教育,来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和年龄限制,使学习者可以在没有围墙的学校学习,共享国内外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课程,构建一个新型的、交互的、开放的终身学习体系,弥补当下我国公共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之不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为中国教育电视的发展创造了十分难得的机遇。

二、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媒介环境

威尔伯・施拉姆在《电视对儿童生活的影响》一书中指出:电视基本上占据了儿童的早期生活。他们调查发现,2―5岁的美国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为3.8小时,6―11岁的儿童为3.6个小时;据估算,美国儿童6-18岁期间要用1.5万多个小时看电视,相比之下,只有1.3万个小时在学校。这就是说,儿童受电视教育的时间比受学校教育的时间长。

据《中国青年报》载,我国中小学生最经常的课外活动是看电视,多数孩子每天看电视时间

达100分钟。电视收视率调查显示,在晚上黄金时段,4至14岁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1套的平均收视率2002年为3.5%,也就是说仅这一个频道在这个时段就有约833万未成年观众。节假日收看电视的儿童还会更多。

大量数据表明,电视和网络是当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最主要的大众传媒,社会学家已把大众传媒视为除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之外的“第四种教育力量”。但是,正如1982年罗马俱乐部的第12份报告中所指出的:“微电子技术所带来的改善人类处境和消灭贫穷的许诺,是相当有力的;而愚蠢地开发这项技术所造成社会堕落的可能性也同样巨大。”这种预言在电视传媒所引发的各种青少年社会问题中得到了印证。

当前的大众传媒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与教育关系最密切的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大众传媒所宣传的参照系过多甚至混乱,导致儿童的榜样群体多元化,儿童在社会学习和社会参与方面反而无所适从。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结构在不断加速分化,旧有的社会规范不断受到冲击,新的社会规范体系尚未建立。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呈多元化和不确定的态势,这就使得对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理解的儿童和青少年,在依据价值观念的要求指导自己行为时陷入无所适从、无所依傍的境地,进而引起适应并导致心理迷惘和行为偏差。

第二是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缺失”。从广义而言,我们可以把所有的电视都看作是“教育电视”,但是电视在体现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方面,则往往与学校、家庭甚至社会主流文化相冲突、相背离。从某种角度说,电视削弱了父母和学校的影响力。“屏幕上太多的霓虹闪烁、腰缠万贯、美人翔集、情深缘浅,这不仅造成了观众自身的生活状态与电视的巨大隔膜和疏离,而且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严重误读和歪曲。面对电视中的富丽堂皇和缠绵悱恻,观众在感叹‘看看人家活的’的同时,极易引发一种人生无奈,抱怨自身命运的悲凉哀叹。当人们把自己的真实生活与屏幕上的人物生活相比较感觉差距太大时,自然会觉得心里不平衡,觉得社会分配不公,所谓误导由此可见一斑。电视里灯红酒绿、大款富婆、白领丽人之类的‘活法’,冲击着电视本来就必不可少的平民感和底层情绪,动摇着电视传播对民族生存状态的当下关注和对民族命运的殷切关怀……电视中过多的商业气息和脂粉气味,对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道德积累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消耗,这是一种巨大的社会代价。”改编自日本漫画、曾风靡港台和大陆的20集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除了青春、浪漫的爱情和无厘头的男女主人公外,剧中F4富豪子弟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更令未成年观众羡慕不已,如痴如醉,以致西安等地的中学生竟相模仿,一时间街头巷尾充斥于耳的几乎都是该片的主题曲《流星雨》。据报载,四川一位13岁女孩在连看8遍《流星花园》后离家出走,下落不明。有学者指出,很多偶像的风靡,都是媒体造就的。媒体往往从商业利益出发,跟在这种现象后面追捧,而很少站在这种流行的前面进行引导。媒体发出的往往仅是一种声音,很少有不同的观点。近些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所占比例高达70~80%的严峻现实与此不无关系。有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对于电视节目,40.6%的观众认为“部分娱乐类节目有庸俗化倾向,要提高文化品位”,38%的观众认为“节目形式互相抄袭,雷同”,28%的观众认为“高水平的音乐会、演唱会太少”,18.4%的观众认为当前电视综艺类节目“过分追求豪华形式”。有人甚至强烈抨击一些电视节目“故事是瞎编的,人物是丑陋的,观念是陈腐的,审美是低俗的,堪称无聊之极!可却整天在好几家电视台那里轮番播放,弄得屏幕上神神叨叨的”。

传播学家霍夫兰等人根据多次实验,在《传播与劝服》和《个性与劝服可能性》等著作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想象力丰富,对周围事情比较敏感的人,较容易被人劝服、接受影响。这恰好符合儿童的特点。处于早期社会化阶段的儿童与青少年生理、心理上都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大都以模仿甚至盲从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而从社会化的环境条件来看,早期社会化受到来自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学校、邻居和同龄群体等,而随着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电视、书报、杂志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早期社会化的这些特点,需要社会为儿童与青少年的成长提供特定的条件:一是相对稳定、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二是令人敬佩的榜样或社会权威形象供其模仿。

在现代社会,电视传媒不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特定的话语报道、解释、分析社会,还以它独立的意志和价值标准影响、建构和引导社会。这就是电视传媒为大众所认同的气质。与其他大众传媒不同的是,教育电视从一开始就肩负着启人心智、教化魂灵这一不可移易的社会职责。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窗口,作为实现人由“动物的人”向“社会的人”提升的重要手段,教育电视不仅要教怎样求知,更要教怎样做人。它每天向观众提供着可资仿效和学习的社会或群体的行为模式或行为规范,提供社会认可的文化内容,一切的低级趣味、庸俗无聊、暴力丑恶等都应与之形同陌路。教育电视对伦理规范和社会责任的自觉遵循与承担,是其节目生产与传播获得积极、正面效应的有力保障。唯其洁身自好,矢志靡它,才能成为观众心灵的一片绿洲,成为传媒领地的一方净土,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一股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媒介环境,教育电视责无旁贷。

三、打造“频道时代”富有竞争力的专业品牌

计划经济讲究“总量”的概念,市场经济注重“核心竞争力”的诉求。从总体上看,中国电视既没有在昔日完成原始资本的总量积聚,又未能在今天觅得与他国电视传媒同场较量的制胜法宝。有例为证。根据《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4》的最新统计资料,2003年,我国有广播电台308座,电视台363座,广播电视台37座,县级广播电视台(转播)1441座。全国开办广播节目2064套,日平均播出广播节目26489小时;开办电视节目2262套,日平均播出电视节目27499小时。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3.72%,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4.97%。有线电视网已近400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1.06亿。以此数据,我国足可称冠世界。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实践孜孜以求二十年,打造一个像探索、野生动物、MTV、卡通、历史、ESPN、HB0这样风靡全球的专业电视频道,以示传媒竞争力的高强,却始终只是电视人梦牵魂绕的期盼。而众多的教育电视台积贫积弱,在夹缝中顽强挣扎已是不争的事实。曾有学者批评,昔日的“中国教育电视台是卫视频道中声音最为微弱的一支,巨大资源与巨大浪费形成惊人反差,典型的计划经济之态在节目中一览无余。”

如今,电视已经进入“频道时代”,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首先是根据频道的知名度、影响力来做选择。而品牌节目和栏目又是吸引观众“眼球”、赢得市场占有率的关键。教育电视如何积极参与电视传媒改革、有效应对电视传媒竞争?何时且怎样走出“专业频道不专业”的窘状,

尽快提升专业化水平?如何在当今“诸侯割据”的电视传媒版图上异军突起,确立并巩固其他大众传媒无法替代的地位,获得应有的“话语权”,赢得广电传媒的认可、尊重与赏识?这不仅是教育电视求生存图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当代电视传媒改革赋予它的历史任务。

大众传媒已成为知识、资讯和文化最主要的传播和教育手段,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也给教育电视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从教育发展的视野来看,当前迫切需要在全体国民中传播新世纪的文化价值观念,并据此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信息时代所必须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使我国广大国民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这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指出:“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就全部经费而言,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业了。……人们正在要求教育执行日益广泛而繁重的任务,这和过去所分配给它的任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教育是人类在发展与前进过程中所做努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制定国家政策和国际政策时占日益重要的地位。”由此报告提出了“学习化社会”的两个原则,这就是:第一,“学习化社会”是一个让社会所有机构和行为都成为教育提供者的社会;第二,全体公民都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机构,都参与学习,都在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和建设。显然,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需要以教育电视的传播和普及为基础。但这同时也为教育电视创造了广阔的节目市场和受众基础。

从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规律看,在当代电视日渐沉醉于“社会集体参与”的互动嬉戏和电视剧带来的感性狂欢,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对于整个社会的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的现实情势下,教育电视的存在与发展是否有必要继续执行并强化电视的这一“释放”功能?社会生活的内容是否除了娱乐就别无其他?答案是否定的。《中国电视市场报告》关于“2002年全国市场不同文化程度和收入观众收看各类节目的人均收视时间”的统计显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在“电视剧”节目上花费的时间分别是5756分钟、6653分钟、6242分钟、6193分钟,而收看“教育”类节目所花时间则分别是67分钟、69分钟、63分钟、85分钟。两者相比,收看“电视剧”节目的时间分别高于“教育”节目86倍、96倍、99倍、73倍。即便是“戏曲”这样的专业节目,其收视率也要高出“教育”节目4至5倍以上。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目前教育电视节目竞争乏力的情状。毋庸置疑,教育电视台或频道传播的节目内容因其专业特点而无法像大众化节目那样将各类受众“一网打尽”,但是,这丝毫不能成为教育电视无所作为或不思进取的遁词与借口。如何像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那样,从“专业”定位出发调制“大众化”口味,从“大众”兴奋点出发寻找“专业”切入口,打造“频道时代”富有竞争力的专业品牌,的确是亟待广大教育电视从业者们破解的一道复杂“方程”。因为小众化从来就不是专业化的必然结果,著名的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就是成功的范例。

篇12

教育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我国远程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络的出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人们不仅能从网络里获取信息,而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选择、组织、处理并传播自己的信息,成为传播的主体,从而打破了原本泾渭分明的传播主客体之界线,实现了双向互动,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播的传统理念,使电视这个昔日传媒王国的老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时间在远程教育界似乎非网络而不能实施教学。应该承认,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但不顾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国情,一味推行网上教学,而放弃教育电视等有效远程教育模式则是不可取的。正如ORACLE总裁拉里·埃里森说:“你能想像一个在中国南方偏远山村的女孩有机会通过网络取得哈佛学位吗?”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育电视的先进传播功能再认识,以便将其合理运用于经济落后地区的远程教育,促进当地的科技文化传播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教育电视传播的广泛性。教育电视是以声音和图像的形式来传播信息,其传播内容和接受对象比其他传播媒介都具有更强的广泛性。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仅有线电视入户率就达到了17%,超过电话入户率9%和计算机入户率1.2%。据199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农村电视机普及率己达到每百户拥有量为92户,近几年来随着几大电视机生产企业的价格大战,低价值的电视机迅速进入农村家庭,电视机的入户率更高。教育电视传播内容的广泛性是指它传播信息的容量大,内容丰富多样,对几乎所有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都有极大的包容性。受众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不受年龄的限制。从学龄前儿童到白发老人,只要不聋不盲,都可以收看教育电视。其次是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不仅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就是受教育不多的人,甚至文盲半文盲都可以接收教育电视的内容。尤其是在我国西部文化水平平均较低的情况下,教育电视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再次是不受时空限制。教育电视传播到四面八方的同时,亿万人可以同时接收传播的信息,由于电波传播没有疆界的限制,广播电视的传播范围之大远非其他传播媒介可比。

2.教育电视传播的真实性。教育电视具有真实再现各种信息源场景的功能,电视荧屏上所展示的是信息源所发出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学习者可通过自己的眼睛和耳朵直接了解、感受信息,有身临其境之感。尤其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来说,“眼见为实”,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更符合他们形象思维的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

3.教育电视传播的示范性,由于电视屏幕所展示的世界是生动形象的,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有意无意地了解了大干世界斑斓多姿的风貌和社会历史方方面面的知识。而电视为观众敞开的民办层面是无限广阔的,它可以在瞬间跨越万里之遥,在不同的领域,使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阶层的观众,在观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后增长见识,活跃思维,潜移默化地接受丰富的教育。不论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见解认识,还是生活、行为方式,都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电视的示范和影响。

4.教育电视传播的灵活性。教育电视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在节目编排播放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它能够做到以普通教育、家庭教育为重点,进行“三教统筹”、“农科教统筹”,最大限度地丰富了教育的内涵,无论是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还是职业技术教育,人们都可以按各自所需不受场合、地点限制进行收看和学习。

5.教育电视传播的人本化。所谓人本化传播就是指回归人最本能的状态,调动人的全部潜能和感官传播信息的状态。它以一种生命状态进行信息的内向吸收和外向辐射,具有传播的动态性、信息的全方位性,体现了生活的本真、人体的本能、事物的本性、电视的本质。教育电视可以以最能调动感官的方面来选材、结构,合乎人的本真状态进行教育信息采集,体现人本精神的复原。它能将生活自身的形态物化为传播符号进行远程传播,作用于人的感知,人可以直接靠感官接受信息,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人的感知能力,从而延伸大脑,外化并扩展智能,是一种对生命状态的人本化传播。教育以人为本是人们长期追求的理想,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教育电视从对人视听的延伸,体验感的实现,到思维的调动,心理需求、审美需求的满足,实现对人体本能的释放和满足,对生活本真的揭示,朝着人本化传播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助于促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想的实现。

6.教育电视与互联网络比较,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主要表现在其单向传播上,无法同时实现及时的信息反馈,另外还存在传输内容瞬时即逝,不便修改等缺点。

二、对西部教育电视发展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国及西部地区的教育电视多方面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常用设备设施、地面卫星站以及大量的教育教学、农业科技、师资培训等方面的电视节目的积累与建设,为教育电视的深入开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学校、社会个别化学习与教育的普遍开展为教育电视积累了成功经验,各级管理机构的逐步健全,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电视事业在西部的健康发展。例如,从1989年起,自治区在全地域内安装了100台地面卫星接收站,使远离文化教育较发达的内陆省市的各少数民族山区农牧民,每天可以与全国各地一样同时收看通过卫星转播的教育节目,为改变教育落后、师资匮乏、教育点高度分散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电视自1989年4月开播以来,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和实施自治区“231工程”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经过电视培训,有5500名小学教师获得了电视中师毕业证书,4000多名初中教师获得了电视高师毕业证书。宁夏教育电视台开办的“231工程”栏目,深受当地农民欢迎。甘肃教育电视,经历了“小点多布,闭路为主”阶段和以建教育电视台为主的开路电视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以教育电视台为骨干、卫星地面接收站为辅助、教学放像点为补充的教育电视新格局。据不完全统计,西部现有广播电台101座,广播电视台122座,电视发射台2030座,卫星地面站1200多座,80%的县建立了教育电视台。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75%的人口可以收视教育电视台的节目;甘肃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65.9%,教育电视台收视率达到71%。近年来,在西部地区实施的广播电视村村通、西部高校教育电视教育的普及以及中小学电视教学的开展等等,已初步形成了西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西部教育电视仍处于落后势态,如教育电视配套设施因经济原因多年来难以根本解决,边、远、贫地区尚有许多广播电视的盲点和空白点,专业人才匮乏,尤其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有待转变。欲扭转西部地区落后面貌,现代教育愈要超前发展。随着西部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结构的改革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乡镇企业的崛起,客观上需要大批经过严格培训的各类人才;科技致富的事实,又使广大农民增强了需要学习的愿望,他们迫切希望掌握各种实用技术脱贫致富。西部地区要走现代文明之路,就要唤醒农民的人口意识、生态意识、法律意识、精神文明建设意识,这些都需要教育来解决。教育电视在幅员辽阔、交通不便的西部地区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加强教育电视配套设施及教学软件建设,加快发展适合西部的远程教育,是为西部培养各类急需人才的必然选择。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机遇,人才培养是根本,树立“教育电视资源—超前意识与策略—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远程教育观,就会进一步创造西部生机。 三、对西部地区教育电视发展中现有问题的认识

西部地区由于受教育和文化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教育电视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忽视教育教学节目的教学过程研究。在教育电视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从系统观角度去研究教学过程,没有研究教学过程系统的主要要素——受教者,没有研究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出现了将传统学校的课堂简单地搬到了电视屏幕,使受教者与施教者分离,施教者与受教者缺乏感情交流,屏幕上过多的是施教者的大头像,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却极其稀少,这些都影响了教育电视的教学效果,影响了教学过程的功能发挥。

2.从业人员观念陈旧,整体素质不高。比较普遍的问题是观念滞后,进取意识不强,缺乏电视专业知识及有关管理方面的经验,更缺乏电视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开拓创新精神,对现代传播技术、现代传播媒体、现代传播方式漠然视之,对传媒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反应缓慢,不知道用互联网、VBI多媒体数据广播、ATM实时视频会议系统、HFC网等新型传媒去弥补教育电视传播的不足。

3.设备陈旧落后与资源浪费并存。西部有些地方的教育电视设备档次仅相当于上个世纪世界七八十年代的水平,电视优化教育的潜能难以有效发挥。设备一方面陈旧落后,一方面又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各教育电视台各自为政、自行其事,缺乏对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四、对西部地区教育电视发展的几点应对性思考

在我国教育部制定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原有远程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优势,符合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2000年,争取使全国大多数中小学生都能收看到教育电视节目。要动用优秀师资力量和现代教育手段,把教育电视节目办好,重点满足边远、海岛、深山、林牧地区的教育需求。”西部地区要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抓住机遇,合理决策,把教育电视办成每一个人都能终身受益的开放课堂。

1.加强西部地区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为西部教育电视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人力资源。教育技术是关于媒体研究、教与学过程和学习资源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技术专业的建设,不仅能够为教育电视提供新的教育观和先进的技术支撑,而且能够培养大批素质较高的教育电视专业人才,充实到教育电视从业人员中去,从而带动西部教育电视整个行业的观念更新和创新改革。

2.从更广意义上认识教育电视的功能,树立社会大教育观。西部教育电视不仅要为当地教育教学服务,同时必须为社会大教育服务。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形成或改变人们观念的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及增强人们体魄的一切活动、一切现象都应属于教育的内涵,以这种大教育观办西部教育电视,才能为提高边、远、贫地区劳动者的素质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