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5: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从宏观上看,这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小学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突破以往应试教育的局限,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变观念,改革教法,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以往的教育环境中,多是适应教师的教学,被动地吸收间接经验;在面临问题情景时,往往凭间接经验去解决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这也是导致我国下一代缺乏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新课程标准就是要从教育的观念和实施上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和创新的精神,主张将学习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去观察新事物,形成新概念,探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教学对象个体化、教学过程非线性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原则主动化等。可见,要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素质,教师必须创造新的课堂教学环境,采用新的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的方法,以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重点,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开发,各种素质得到综合的协调发展。
2.从微观上看,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尽管“扬弃“应试教育”,纳新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标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应试教育仍束缚着学生的思想,语文学科“费力而见效慢”的认识仍植根在学生的大脑中。于是,一股“狠抓数理化,语文添平旺”之风狂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语文课成了学生休息和“操练”作业的“阵地”,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普遍存在着。此种情况使多少语文老师陷入深深的苦痛啊!痛定之后,不难发现,如果教师因势利导,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那么,语文教学的状况就会大为改观。再者,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作为语文能力体现的听、说、读、写,无一不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反映,它们包括了:A知识(学科知识、学习知识、身心知识等)B技能(单一的、复杂的)C策略(学科间的、学科内的)D心理素质(人文精神、科学态度、动机、意志、情感、性格、个性等)E一般综合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等)F特殊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等)。而这些素养,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习得和操练的,是需要有目的的活动去培养的。由此,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二、构建任务驱动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依据
(一)政策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特别指出,语文课的基本理念是(1)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驱动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二)理论依据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受传统应试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工作还是以单项灌输为主,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弊端。
一是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单项灌输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角,学生则成为了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对象,在课堂上参与的机会较少,没有能够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为主体的良好格局,这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理解的深度以及能力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是课堂蕴含信息匮乏。在以灌输讲解为模式的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往往也没有得到有效重视,一些教师没有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技巧,在课堂上没有能够演示出生动的信息,这对于高中语文课堂生动性的提高产生了制约。
三是未能兼顾学生差异。在以教师一言堂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要求是统一的,这就导致班级优秀生和学困生在同样的目标要求下开展语文学习,既违背了教学规律,也制约了学生学习投入的积极性。
二、对构建生动、高效高中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对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的改革,从三个方面着手推动语文教学深入开展。
一是开展自主探究教学,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自主探究教学是近年来运用较为广泛、成效非常显著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当将更多的内容设置为探究引导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开展独立思考,相互合作研究。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活动,相互研究学习成果,可以实现答案的互补性,这对于传统的灌输教学是一次创新。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一方面要对学生学习的载体进行改进,尽可能将学生设置为合作小组的形式。这样的载体中既能够兼顾不同层面学生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也能够集中学生的集体智慧,这对于提高思维的深入性和学习成果的全面性、科学性等都大有益处。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要求进行高度的浓缩,以此提炼出重点,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提出思考探究题。每一个思考探究题都应当是教学目标中重难点的体现,之间还要注重思维的连贯性、循序渐进性,以此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开展学习,提高能力。
二是以信息手段运用为抓手,增加语文课堂信息容量。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仅仅以教师的口头讲解,无法打造生动形象的语文课堂。学生受制于自身阅历的限制,在对教材内容理解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尤其是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感知出现脱节,这对正确理解和有效把握教材内容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教师在这一方面要增加信息补充,无论是写景的说明文还是科普说明文,教师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相关内容的影音演示,在学生的直观感知中增强印象,让学生在脑海中产生图文合一的状态,这对于正确理解和加深掌握效果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帮助。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多媒体手段运用于情景的创设、情感的教育等方面,通过音乐渲染、场景演示等方法,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生动化的信息,使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感知震撼,以此提高教学的渗透力。
课前预习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接受智力挑战,体验生活,跟文本对话,走向自学实践的初级形态。预习安排要具体,防止预习走过场;预习刚性要求要多些,便于课堂上进行检查;课前预习的量不能太大,能扫清本节课课文阅读障碍就行。切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全部完成,上课时只做交流展示。事实上是学生课前根本无法完成。一是学生没时间,二是弄不懂了没办法,三是答错了,纠正又是个麻烦。所以,课前预习要有一个度,尽量做到课业减负。即使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课前全部完成了,在课上展示交流多么顺畅,那还是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完成,耗时多,事倍功半,不值得提倡。
二、呈现目标
呈现目标是指教师导入新课后,用多媒体、小黑板等多种形式出示反映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具体学习目标。目标定向后,学生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学习兴趣也会由然而生;目标定向后,教师心中有程序,活动有步骤,要求有标准,讲评有重点。
三、问题导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问题式导学,即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问题的设计是导学成功的关键,它既是教师“导”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又是学生“学”的过程的体现,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遵循“导”的规律和“学”的规律。设计的问题要有科学性和实效性、针对性,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具体、有可操作性,问题过大过笼统或者过小过支离玻碎,都无助于学习;所设计的问题要有艺术性和启发性,起引导作用,应负启发功能。教师的导学应该是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头脑风暴,诱导学生质疑,指导学生自学、交流,引导学生小结,辅导个别学生,特别是要做到精讲点拨。问题导学操作的基本环节应该为:一是提出问题,二是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三是交流展示,四是精讲点拨,五是整理笔记。学生自主学习是核心,教师提出问题和精讲点拨是关键。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它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路线、方向和目标,是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解决完了,再提出第二个问题,不要把所有问题一下子抖出去,让学生无所适从。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用怎样的口气和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都很关键。恰当好处地把问题提出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是关键,自主学习的成败决定于教师问题导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就得先让学生静下心来自己学习一会儿,思考成熟了再回答,不然回答起来就有困难。一个问题,自学一次,交流一次,教师点拨一次。个个击破,才是金钥匙。自主学习的时间由问题的难易程度、文本的长短等因素而定,不要一堂课的许多问题用导学案全部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前半节课自学,后半节课集中回答。
(三)合作学习
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前后两桌四人为一大组,好中差搭配。最好的一个学生坐后排,需要讨论时前排的学生转过去即可讨论。切记餐桌式的座位,餐桌式的座位无论学生看黑板、投影,还是教师的肢体语言都不方便,时间一长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或者难点问题,决不能动不动就合作,动不动就讨论。合作与讨论的基础是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他们才愿意与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如果合作学习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就会把一些较好的见解给“合作”掉了。
(四)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探究具有生气,又有动感,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离不开探究学习。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鼓励个人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后,在此基础上主动参与小组探究活动,共同解决问题。
(五)交流展示
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度的对话,只有通过交流、展示才能更好地完成这种多向度的对话。交流展示即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分享,又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提升。它是在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在提问、质疑、讨论的快乐情境中,达到对学习任务的整体把握。交流展示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全班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展示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贯穿始终。
(六)精讲点拨
精讲点拨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的质量保证。对重点、难点,对学生的思路阻隔、思维瓶颈,教师要讲,不讲不行。一班有四五十个学生,一个问题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弄不明白,就是弄明白的,也有那么几个学生弄不精通。一讲,不会的学生就会了;一讲,会的学生就通了;一讲,通的学生就精了。教师必须利用自己的智慧精点拨、巧点拨、点拨到位。不要怕“讲就是灌”的悖论。当然,讲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先学后讲”,一定要在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之后讲,根据学的情况讲。讲要适量、适度、适时。
(七)整理笔记
整理笔记是矫正错误,整理资料,积累知识,理清思路,提高能力的过程。整理笔记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见解和教师的精讲点拨,或在书上圈、点、勾、划、注、批,或在笔记本上归纳总结。笔记是资料库,便于以后复习或查阅。
四、达标测评
有些老师会认为师生互动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而且是老生常谈的、无意义的无用功。但经验表明,一堂互动活跃、氛围浓厚的语文课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来说是百益无一害的,关键是要把握师生互动的原则。
(一) 师生互动原则之一:严宽有度
语文课堂的师生互动应做到严宽有度。即该严厉的时候必须严厉,该宽松的地方尽量宽松。也就是要对语文课堂上的纪律和原则做到决不放松,而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发散性和积极性方面尽量宽松。政治学上的矛盾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有一节语文课堂令我印象深刻,是关于祥林嫂的《祝福》一文。我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课堂讨论,讨论的主题是鲁镇人到底对祥林嫂这个人的人生际遇持怎样的看法?如果你们是听祥林嫂故事的当事人,你们也会表现出不耐烦和嘲笑吗?课堂讨论的氛围十分激烈,但A组和C组出现了较大的意见分歧,某位C组的学生甚至联系到了A组成员的现实生活,二者的争论较为激烈。我及时地打断了他们的争论,并对C组成员不尊重意见不同者的做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我知道,C组学生只是希望A组成员能够站在祥林嫂的角度看问题,这种感同身受的理解方式值得肯定,但学生年龄尚小,还不知道如何用更婉转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课下我也分别找他们来谈话,让他们认识到如何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交流和辩论。这样看来,师生互动不仅能为增强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动力,为课堂氛围的活跃提供兴奋剂,还能为学生学会如何有效沟通和理性思考打下基础。
(二) 师生互动原则之二:有备而来
大部分老师一向认为为人师表者,就应该权威而严肃,因而常常在学生和课堂中表现出不可亲近的姿态。更有的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因而在面对相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时候,不认真备课,重复利用旧版的教案和课堂环节。我曾多次询问过不同年级的学生,知道他们对老师的这种做法心有不满。有的学生认为“对于我们,这些教材都是全新的,我们自己都在课前做了预习准备,为什么老师还要按照旧版的教案来教我们,那还有什么创新可言?”“老师上课都毫无激情,搞得我们也没什么心情来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了”……学生们的话语不会转弯抹角,但这些直白的语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老师不打有准备的仗,学生便不会买你的账。
有备而来,主要指的是备课,也就是认真的了解教材内容,将旧版的参考资料和新版的参考资料两相比较与结合,去粗取精,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全面又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新观点。如《林中小溪》,老师完全可以在课前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提问的问题、放映的短片以及课后的思考题目。而这些内容不应是老师几年前就沿用至今的,而应该是更新过的、顺应当前潮流的、符合学生兴趣的材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这只有通过“少教多学”才能够实现。那么,如何加强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少教多学”的课堂模式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基础
传统的师本教育、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控制着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学生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个性受到压抑。“少教多学”作为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是对传统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一次颠覆。语文教师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从原先的以教为主转向新课改以后的以学为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重视学生思维、态度、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投入教学活动,真正成为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实践的学习者。
二、不断探究教法,指导学生学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是说,教学的法则、规律是比较稳定的,而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变化不定的。首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方法选用得当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就能提高课堂效率。其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一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在探究教法的同时,也要重视学法指导。“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指导,传授学习方法,就会使之终身受益。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少教多学”
1. 充分给学生时间思考。语文课堂是思想的对话,是精神的陶冶,是感情的共鸣。它是读者在安静的阅读中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它是一种自感、自悟、自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能产生感情的飞跃,产生对知识探求的欲望。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不但能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少教多学”的双赢。
2.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问并进行探究。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解,才是探究式教学的追求。教师应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充分动眼、动脑、动手,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适时点拨,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解答疑问。对标新立异的发言要给予鼓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则要做好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
3. 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语文课堂要讲究开放性,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采用讨论、辩论、竞赛、抢答等教学活动,以小组成员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可以设计语文交流的情境活动,适当把课文搬上“舞台”,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通过对角色的理解、参与、调动来领悟生活的内涵。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机会,培养他们团结合作、互相竞争的精神。
教育从古到今在不断地演变,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在课改以前,课堂上总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们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飞翔。而如今,课堂上以学生为主,老师的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虽然学习了许多教师的教法,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代的教学模式还需我们积极地在实验中探索。
一、学会放手
虽然当今教育大谈特谈教学改革,但我们要认真地问自己:我们从根本上进行了改革吗?有的课堂表面看似变化了,但实质上是“满堂问”代替了“满堂灌”,学生还是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转。他们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来,他们的思维没有得到发散。而如今的模式是我们要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我心里很担忧,老师不讲学生会赏析此段吗?心想只能试一试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放手让他们研究,然后让学生到台前讲解,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有的学生分析出此段是动静结合的手法;有的学生说这段先由低写到高,又由高写到低;有的同学说本段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我一言不发,学生们已把此段分析得极为透彻,我想我低估了这些孩子们的能力,我还用再讲解吗?根本不用。学生们比我分析的还全面透彻。这一堂课我非常开心,同时让我深深地醒悟:要学会放手。必须改变古老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不断推陈出新
很多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亦是如此。现在我们已完全进入课改之中,但是我们还要不断地创新,在继承上突破。大家都知道,每天都对着同样的饭菜,终会让人厌烦,不管是什么样的美食。学生也是这样,每堂课都是一成不变的模式,日久天长,学生定然会感觉索然无味。我在读特级教师李吉林、李庚南等人的经验之书时,发现他们在上每一堂课前都认真备课,力求每一堂课都新颖,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兴趣极浓。所以我们要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不断地推陈出新。力争每一堂课都让学生耳目一新。当然课下需要我们付出辛苦去认真研究。例如导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我们可以选取不同的课型,散文可以上文学鉴赏课,小说可以上人物形象分析课,记叙文可以上写法研究课等。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时期,他们活泼、热情、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所以我们教师就要引领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促进他们的发展。
三、发挥合作力量
古老的教学模式强调的竞争意识较多,而缺少团结合作意识。导致班内出现少数的尖子生,更多的是后进生。而当今的教改不单让学生认识的是知识层面,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知识,伴随国家的“和谐”步伐,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已主宰了课堂,兵教兵,兵带兵,兵强兵,从中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学生们整体在进步,这就是合作的力量。我们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学习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怎么办?借助小组力量,与大家共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同时,在共议的过程中,小组中的优秀者往往又成为学困生的小老师。这样,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加强了。班级的学困生越来越少了!
四、教育要面向全体
我们都明白,教育要面向全体。如何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也是我们课下重点研究的问题。我想,这样的课堂上就要讲求教师的引导艺术。较难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小组中的优秀生来讲解,当学困生完全懂得之后,再进行巩固强化。当然,课堂上处理问题的方式各不相同。例如学习《沁园春?雪》这篇文章,教师想借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那就要大范围练习,但并不是没有中心,有些学生悟性高、朗读好,教师可以把这些学生的时间控制短一些,而对那些朗读差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一些时间加以指导训练。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引用教育机制,因人而异,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最终目标为目的。总之,一堂课,力争让每个孩子都得到训练,学到知识,能够进步。
笔者努力探索一种“读导活动”的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体现的是学生积极互动的探求知识,教师循循善诱,点拨指导,师生互学共进的课堂教学情景,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原则。
“读导互动”中的读:即给学生学习语文的一般方法步骤,让学生依据读书的方法向着完成学习目标的方向前进。导则是教师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给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理解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指引导向。互动:即在学生读书学习中有老师的巡视指导,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中有学生会绘声绘色的朗朗书声和开放性的思考。“读导互动”这种教学模式适应了当前素质教育尤其施职业教育面临挑战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1.读:即“六读”体现了以读为本,给学生求知的方法,使其积极探索学习。读书的步骤形式和操作过程,我们姑且称之为“六步读书法”。如下图表示:
表1步骤要求目标方法一读,扫障碍借助字典自己学会字词查,注,析,组,辩,用二读,顺畅通读得通顺、通达为理解打下基础自读,自录,自查,自收三读,知梗概以整体感知入手,说出课文的大概内容自读,自说,互读,互说四读,理文略训练学生分层分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边读边划边思找定依据五读,知情感说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出文章的感情析词析句析标点学法六读,获心得把分步的收获综合概括总结归纳动笔写一写,动口说一说1.个体学习、自学自悟、以读为主线贵穿学习的全过程。在读中生生趣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品味欣赏领悟文章思想好构文之妙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每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在目标的统帅下引导学生自学探索,学会求知,在阅读中获得一般的语文知识。
2.及时检测、强化自学
随着“六读”的自学实施,有效的检测手段及时跟上实现了强化自学的目标,可以采取自读自测、小姐内互测、集体抽测、闭卷测、开卷测等多种形式,造成一种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
3.交流学习、巩固提高
学生依据的六步读书,完成学习目标后,还要拓宽思路深化理解,扩大训练面,可以分成小姐,让学生互提问题互相回答,解答过程中允许争论,小姐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集体汇报学习拿到全班进去研究讨论,最后解决。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可以有多种形式,1、题卡检测型。对比较简单的客观型问题,答案唯一,可采取这样的形式。如生词或词语的填空等。小组内学生对说型,合作型,激发学生的表现朝着创造性学习的方向发展。
2.导:即“五导”体现课堂教师角色,给学生的求知探索导航指向。
“读导互动”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广泛参与学习过程,课堂上教师的角色,要由授知的单一角色,向组织学习激发兴趣,点拨方向的多角色转变,采取多角色手段,变教学为导学,因势力导引发学习。
在学习阅读过程中,学习会存在五方面的心理需求,教师通过多方面、多角色的设计教学问题,引发激励学生学习,要具有“匠心,可采用“五导法”即“导趣、导读、导疑、导思、导写”使学生乐学会学。
2.1导趣:兴趣是积极的认识事物特殊的心理倾向,它由新导的刺激而引起,凡新的东西总能优先引起注意,1、抓住好奇导趣,好奇心是指对没听过没看见的事物的一种新奇感和探索精神,它是一种自发的短暂的心理现象,可以促使人去积极的思考,如教学《天山景物记》或《威尼斯》可放映电视风光片,引起学生对游记景色的注意。2、质疑导趣,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带有积极情绪的心理倾向,学源于思,思源于学,如教学《南洲六月荔枝丹》一文,可引发学生提出荔枝果肉的颜色是什么等问题,教师加以解答。3、尝试成功的激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事某项工作的学习,如果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有了进步取得一定的成绩,心理上就会产生快乐的情绪,并对这项工作和学习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在教学尤其是课堂提问中注意学生层次的差异,注意鼓励因素的作用,使不用层次特点的差声尝到成功的喜悦,就一定会越来越爱学。4、创造性活动激发兴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外活动,更能适应学生天真好动的天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兴奋神经,使其全神贯注地投入语文的学习之中,如朗读,演讲,文学写作,诗歌讲座等。
2.2导读:读是理解的基础,理解又是读出感情的基础,读进去,再读出来。指导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1、感受性阅读是培养阅读的能力和方法的基础。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总之,用“心”钻进去,去感受文章的精华。2、理解性阅读的培养阅读的良好品质,提高品位和阅读能力的必经途径。要达到理解的最佳效果必须作到四个方面:A 要读好文章提示和前言把握阅读重点和目标,B 要读好文章的关键段落语句,C 要读好文章下的注释, D 要读好文章后记练习或总结。3、鉴赏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境界,鉴赏优美的文字作品能过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门径。4、比较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较为深入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指导性不断的分析、咀嚼、鉴赏,从文中“”。在“异中求同”,找出规律性的认识。5、精练性阅读对那些精彩片段,千字诗歌、专栏文章,重点章节等要咬文嚼字,细心琢磨,精读要求细致,可细致并不等于繁琐,精读要求深入,可深入不等与牵强附会,故作高深。
2.3导疑。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育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1、读课题生疑,增强读书的目的性,2、文章矛盾处生疑,体会作者行文的妙处。3、无疑处生疑,把理解引向深入。4、长句难句处生疑,体会作者的深刻立意。5、稳重含蓄处生疑,体会作者的匠心独云。
预习是提高自学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预习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预习,可以保证听课的质量,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长期坚持就能更快的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我提倡学生一定要做到课前预习。通过预习,感知教材,温习旧知,挖掘疑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陶行知 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引导学生善疑十分重要,一个人在学识上长进的大小,在一定条件下,是决定于学习中疑问的大小,一切科学的思考,都是以疑问为前提的。预习的目的之一是带着问题上课,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积极性。因此,预习要善于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进而初步把握重点。自觉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一番思考,是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必要。
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重塑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构建一种主动参与、积极交往的课堂气氛。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还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氖围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交往,合作学习,通过教师的启发、激励、调控,从中受到严格的基本训练,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
只要有一个平等民主合作型的课堂气氛,,才能保证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沟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务必通过创设对话的教学情景,把教学活动的环节推向.教学课文《范进中举》时,我设置话题问学生:对范进前后的不同命运和经历,众人所表现出来不同反应和前倨后恭的态度,说明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在让学生在学和探究中,自己创设话题,共同探讨,在边谈边教中把教学氛围推向,一举打破往昔启而不发,沉默寡言的教学气氛,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平等对话既是我们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需要.我尝试着在班级构建立小组合作式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我们的语文资源.比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针对罗布泊一湖由美丽的仙湖变成干涸的荒漠的种种原因加以推测和猜想,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加强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彻底改变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为我们的语文学习带来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我认为:语文教学课堂是一个容量很大的空间,其内容丰富多彩,无奇不有.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关注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发挥想象,假如在船上,被于勒叔叔认出来时的情形有会是怎么样子呢?以激发他们的个性思维;当然还有《狼和小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皇帝的新装》等等课文,都可以捕捉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不至于在语文教学中磨灭学生个性和发现的思维火花
虽然当下很多人已经把“高效课堂”“卓越课堂”喊得山响,但更多的一线教师仍在思考:我们究竟该怎样教,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特别是面对目前各种流行的教学模式,我们究竟该作什么样的选择?面对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我们究竟该有什么样的作为?本文拟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作一些粗浅思考。
一、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模式的讨论、学习借鉴及其构建,可以说是从未停止。就以本轮国家课程改革以来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为例,我们就看到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有:李吉林的情境教学、郭思乐的生本课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轰轰烈烈的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东庐模式……
事实上,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我国更是有许多传承着优良传统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从教学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都在不断走向深入,教学模式的建构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导学法”、“诵读法”、“质疑法”、“情境法”……从不同方面诠释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并且,随着教学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每一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推广和应用的过程都会有一大批的践行者和追随者,借鉴、学习一些成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更是很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和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为何没有好的收益
“我按照×××教学模式教学,怎么没有什么效果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疑问。的确,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逐步渗透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虽关注了教学模式(方法)的建立,但缺乏对教学模式很好的理解和研究,不十分清楚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意图,习惯不加思考地继承别人的方法或作风,甚至盲目地执行上级的指令,教学模式表面上繁荣,但没有带来教学上的效益。这里面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中国地域辽阔,教学条件、教师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对于不同地域的许多一线教师,特别是山区教师,他们渴望学习借鉴他人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又常常苦于不知道自己借鉴教学模式要解决什么问题,它的主导思想是什么?运用这个教学模式产生的效果和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哪些?等等都知之甚少,这样一来,学习他人的教学模式就成了走形式、贴标签。如导学案教学模式当下比较热,可许多教师不知道该教学模式的真正立意,而把它演化成了习题案,甚至是一课三案(课前、课上、课后),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违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初衷。据我了解有一些优秀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渴望建立适合自己本土的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师劳动有个性化色彩,这对于他们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无疑是一道壁垒,靠个人的力量构建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更困难。从教学本义上来讲,教学过程的复杂多变,特别是学生的个别差异,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采用单一的甚至有些机械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各发展并不平衡,在对一些教学模式的借鉴和接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邯郸学步”等不良现象。
三、一线教师要着力构建校本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虽然教学形势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模式也应是多样化的,但是,不管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如何变化,也不管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发展因素和学习倾向,有些过程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生。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并且,所有的别人的教学模式我们都只能是借鉴,不能机械模仿,更不能全盘复制。一线教师要将研究的视角聚焦在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中来思考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作这样一些思考:
我所构建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我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之处?可以如何弥补?
我所构建的教学模式适合什么类型的学生?
我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质量有什么影响?…………
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为例,它的基本模型是:拓展延伸,平等对话,合作探究,自主研读,激疑生疑,深读启思,精读领悟,初读感知。
我们都知道,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学习主要以“读”为基本形式和途径,那么,其“探究”也应以“读”为基点,围绕“读”而展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按照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课文的不同程度,划分为“初读、精读、深读”三个阶段,由“创设情境、激疑生疑、自主研读、合作探究、平等对话、拓展延伸”六个环节构成。一般而言,六个环节是逐步生成的,具有一定的序列性,但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去收集、分析、处理与文本阅读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将学生的学习始终置于一种主动探究的状态,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采用好探究模式,我们应注意教会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自已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重新定位,同时注重开发课程资源,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既以教材为主要凭借,又不拘泥于教材本身,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
当然,这一教学模式并非适合于所有课文及所有年级、学生在学习中采用。对于一些知识性的说明文章、抒情性的诗歌或相对而言比较浅显的课文,这一模式不一定适用。即便是适合采用这一模式学习的课文,对于年龄较小的中、低年级学生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也只能逐步培养、逐步展开。同时,在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进行中,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接受式学习”信息传递快的优势,将没有探究价值的知识和和信息,及时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建构主义认为,课堂教学的真谛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技能的过程,是生命的对话与交流,是生命成长的重要历程。教育教学就是要减轻师生的负担,高效率、高质量,其根本的途径就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一种高效的课堂。为此我校从实际出发,从改革教学方法上突破,通过对比借鉴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下功夫,探索实施“导学测议练”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校的语文第一课时“导学测议练”已经基本成型,老师们上的得心应手。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导学测议练”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运用之下自己的点滴收获。二、“导学测议练”基本操作流程
(一)、导
1、板书课题,教师可先创设教学情境,引入课题。教学板书作为教师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教学,是教师运用文字、符号、线条、表格、图形辅助教学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所以教师要做好课题研究,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入课题。
2、出示目标,课前设计好创设教学情境的内容,写好课堂教学目标,课上通过课件、板书或口述出来,让学生感受意境,明确目标。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从而提高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3、自学指导,课前写好自学提示,课上通过看课件、板书或口述出来让学生明确自学内容。提供有效的自学方法,防止学生走弯路。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需要注意的是:①要认真钻研教科书和课程标准,准确地制定学习目标,既不降低也不拔高要求。②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③要让学生看清楚,听明白。(1-3为辅助环节,约1分钟)
(二)、学
自学(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看书或自学,约4分钟)
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做到三个明确:①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科书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尤其是语文学科),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②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围绕思考题看书,独立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怎样干好,就怎样干。③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要如何检测等。学生自己看书、思考,教师到学生中观察,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重点巡视中差的学生,甚至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顾辅导一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教师不得在黑板上抄检测练习,或做其他与教学无关的事,因为这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测
检测(检测学生自学情况和效果,约10分钟)
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尽力让后进生先发言,若他们说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若他们说错了,引导中等学生分析错误原因。这样做帮助了后进生,督促了中间生,推动了尖子生。
(四)、议
讨论交流――(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纠正,约10分钟)通过质疑、讨论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便于当堂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主要是讨论在自学中有争议的部分,老师适时指导。
(五)、练
堂训练,语文课上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语文课堂教学不仅需要书声琅琅,同时还需要动手练习、动笔积累。在“练”这一环节中,我们要重视基础性练习设计,我们学校的《学案》就是我们课堂基础练习的好伙伴,我们可以边讲读边及时完成练习;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具体学情设计出多梯级的练习,让学生获得自我发展;我们还可把新旧知识放在一起,或把相关的不同知识放在一起而进行的练习,以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我们潜心研究“导学测议练”这一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灵活掌握、灵活运用,多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去思考,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到关注学生的“学”,相信一定会受到自己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要让“导学测议练”教学模式思想永远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双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以“寻需见进”四段教学模式为样板,深入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老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根据新教材的内容与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思疑、解疑”能力。教师们大胆地把“寻需见进”四段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经过摸索,交流讨论,我校低年级形成四段八步、中年级形成四段八步、高年级形成四段九步的“寻需见进”四段多步教学方法。同时注重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技术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把讲授、自学、合作讨论、交流结合在一起。
学生的兴趣来源于好奇,有好奇就有新奇。学生对新文本有新鲜感,有很多好奇的地方,于是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充分让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这就是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段,即“寻”。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把不明白的地方在课堂上提出来形成问题,从而有了课堂教学模式第二段“需”的愿望。文本载体身负重任,“需”是师生通过对文本的解剖后,学生的悟、感和收获。能否达成目标,“思疑”很关键。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顺利进入“见”的环节,各抒己见就会根深叶茂,有了深入的思考与透彻的分析,问题的解决就易如反掌,这样便让学生自己解决了问题。学生把愿望变成现实,目标达到了,收获多,语文素养也自然提升,即“进”显而易见。
“寻需见进”四段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且需要教师的“主导”。教师的认识先于、高于学生。学生本身知识有限,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要注意优化教学目标。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教学是门艺术。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把握要领,提高听、读、说、写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技巧,教师要抓住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归纳、综合、提炼,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的本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双路小学语文教师坚持以“寻需见进”四段多步课堂教学模式为样板,积极寻求最适应自身教学的方法,在这条探寻的路上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一、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一是要注意面向全体,注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二是要注意对教材内容与知识的整体理解与掌握,不能将优美的语言文字搞得支离破碎;三是注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美,理解课文的形象美,赏析课文的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学句,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
2.基础性原则。儿童从“呱呱”落地起,语言就和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入学前,他们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口头语言基础。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在此基础上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儿童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3.发展性原则。儿童一旦独立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便会逐渐将课文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使儿童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知识,教师的引导是至关紧要的。现行的“举一反三”“导引发现”“推演尝试”“生疑求异”“虚拟设置”等教学方法,对发展儿童思维、促进儿童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4.层次性原则。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提高每一个儿童的素质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受教育者因先天的影响而形成了个性差异。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这一客观事实,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针对儿童的个性差异,多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儿童都能获得成功的愉悦。
二、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满堂灌”“填鸭式”或是“满堂练”。那么在教育改革面前,习惯于灌输式教学、封闭式教学的教师,能否驾驭开放的课堂?广泛认可旧的教学模式的教师,是否认可新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隐忧。解决这种隐忧,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首先从自身尽快完成角色的转变,即从一个“主讲者”转变为一个“主导者”,从一个“舞台的演员”转变为“舞台的导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愉悦感。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现在的部分孩子很自私。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都是“单枪匹马”,同伴之间相互封闭,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教育改革在学生学习方式上也要进行改革。教师设计的问题或情景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体现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的课堂可以通过分组竞争的方式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我们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