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3 15:55: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范进中举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范进中举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一、教师介绍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

二、默读课文,结合注解熟悉基本内容。将不懂的词句挑出来。

三、师生共同释疑。

四、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观看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

五、回味: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好笑?为什么觉得好笑?结合课本谈一谈。

六、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讽刺的艺术手法,布置相关研讨作业。参见“教法建议”部分。

第二课时

一、汇报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重点研究“对比”产生的讽刺效果。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有关对比手法的内容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方式。分析时要坚持从文本中找证据的原则,不要做架空的分析。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用讽刺的表现手法进行片断写作。

教案点评:

作为自读课文,没有必要对每一项内容都条分缕析地精讲。面面俱到,学生反倒落不下什么。不如深入研究一两个项目,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能力。考虑到本文内容涉及到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有些语言涉及到旧小说中的雅语和口语,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课安排两个教时。

教案示例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介绍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

二、默读课文,结合注解熟悉基本内容。将不懂的词句挑出来。

三、师生共同释疑。

四、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观看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

五、回味: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好笑?为什么觉得好笑?结合课本谈一谈。

六、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讽刺的艺术手法,布置相关研讨作业。参见“教法建议”部分。

第二课时

一、汇报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重点研究“对比”产生的讽刺效果。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有关对比手法的内容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表现方式。分析时要坚持从文本中找证据的原则,不要做架空的分析。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人物形象分析”和“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用讽刺的表现手法进行片断写作。

教案点评:

作为自读课文,没有必要对每一项内容都条分缕析地精讲。面面俱到,学生反倒落不下什么。不如深入研究一两个项目,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能力。考虑到本文内容涉及到有关科举制度的文化常识,有些语言涉及到旧小说中的雅语和口语,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课安排两个教时。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课文讽刺、夸张的语言;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注音、解释;

2.介绍文学常识及有关明清科举制度的文化知识;

3.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结构;

4.分析1—5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体统同案火候局不过兀自桑梓万贯家私谨具贺仪相与

四、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思考预习题及情节结构

五、整体感知课文情节

课文围绕主要人物扣住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不同的境遇,可分为两部分:

(一)(1—2)写范进中举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二)(3—12)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①(3—5)写范进上集卖鸡和喜极而疯。

②(6—10)治疯;

③(11—12)张乡绅拜会范进。

六、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一部分。

1.结合注释自渎课文,并理解文义。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分别概括第一段、第二段的中心意思;

②范进中了相公,胡屠户来贺喜,带了哪些礼品?写明礼物的作用是什么?

③胡屠户“教导”范进的话主要有两层意思,请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④“体统”的实质是什么?

⑤“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

⑥范进不知丈人小气吗?为什么硬着头皮商议盘缠?

⑦屠户为什么断定范进中不了举人?

⑧找出第二段中表现范进对功名的追求如痴如迷的心理描写的语句。

3.小结

这部分侧重写胡屠户的倨傲,精彩的语言描写和简练的动作描写,把胡屠户粗俗势利的嘴脸勾画得活灵活现。写范进几处都只用简笔,反而显出他在胡屠户面前卑怯畏缩、忍气吞声的可怜相,胡屠户断言范进考举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第二部分再写范进中举就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七、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学生默读结合注释弄懂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设计范进上集卖鸡有什么好处?

②“三步两步走进屋里来”,报喜人拥着他也拥不住,显出范进什么样的心情?

③第五段写范进欢喜疯了,作者运用了多层次的细节描写,可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找出描写范进发疯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和句子。

④为什么新贵人欢喜得竟至于疯了?疯态的描写哪些地方最有讽刺意味?

八、作业:抄写有关字词的音\形\义;.

完成思考和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6----12段

2.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讨论思考和练

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借报录人之口说范进是”迷了心窍”含有什么深意?

②胡屠户第二次贺喜的时候,为什么叫二汗提着?为何又写明礼物?

③简析胡屠户喝酒壮胆的有关描写的语句。

④“忍不住的笑”,有什么含义?

⑤简析第9段胡屠户厚颜的恭维范进的语段。

⑥为什么众人也都笑起来?

⑦简析第9节末句。

小结:

结合思考和练习三讨论胡屠户对中举前后范进态度的变化

三、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讨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除众人之外又详写乡绅来拜?

②课文末段写胡屠户见财性、心喜却又假意推让,运用了那些动词?

③夸张张乡绅的富有与范进中举欢喜疯了有无关系?

四、归纳总结全文

1.中心意思

2.写在特点: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结合课后练习)

3.语言特色:准确生动的白话语言(结合课后练习)

五、讨论思考与练习

六、作业:思考与练习

篇2

[2] 王保兵.《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57692.htm

[3] 周登文.《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http:///news/53866.htm

[4] 刘昌国.《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53763.htm

[5] 施正同.《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47637.htm

[6] 邱刚.从“智”切入――《智取生辰纲》的教学计.http:///news/41802.htm

[7] 张连生.《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21225.htm

[8] 陈暾.《智取生辰纲》创新性学习教学设计.http:///news/16862.htm

[9] 黄先超.《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13722.htm

[10] 唐莉.《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7933.htm

[11] 沈卫东.《智取生辰纲》教案.http:///news/7728.htm

[12] 王祥.“浅入深出”亦功夫――《智取生辰纲》教学案例及反思[J].文教资料,2012

[13] 刘宏业.《智取生辰纲》创新教学设计[J].教研天地,2011

[14] 葛民越.《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

篇3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教师首先要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富有个性的解读。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文体里,学生对小说的兴趣较为浓厚,所以对老师的小说课堂生动教学期望较高,因此,教师课前应该熟悉文本、研透文本,小说教学要设立哪些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是什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除了要熟悉文本外还要备好学生,精心设计符合本班学生情况的教案。

二、注重预习,事半功倍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小说往往篇幅宏大、内涵蕴藉、手法多变,短时间内阅读量大,学生课前如果没有预习,听课就显得被动了,在一堂课内难以兼顾全面。因而学生在上课之前一定要熟读文本三遍,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巧设情境,渲染氛围

教师在平时授课时注意情境导入,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氛围和一种让学生去探求问题的欲望,学生有了探求问题的欲望,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如在教《杨修之死》以前,可以一边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边展示《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图片,用它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三国的历史画卷。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刀光剑影下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浮现在我们眼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胆气豪壮的孙权,英姿飒爽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两位三国人物——曹操和杨修。如是设置虽然不是很巧妙,却也能在课文学习前开启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探讨的欲望。

四、抓住情节,分析人物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文章的教学重点放在情节及人物刻画之上。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可谓情节跌宕起伏,在教学时,应尽量让学生讲述讨论梳理出小说的情节,最好让学生演绎展示,教师有意无意加以渲染,那么在对情节的梳理中就会妙趣横生,课堂就会活跃,印象自然也就深刻得多了。对人物描写方面细致引导展示,则更会增加形象性,小说的魅力就更能体现出来。在授课中如何让文中的人物形象展示出来,是小说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时尽量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让小说中的人物展示出来,小说的课堂教学就会生动得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就能体现出来,教学效率也就自然提高了。 转贴于 五、多变教法,多维展示

1、影视欣赏法。

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有很多都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合理地利用这些影像资料,使小说阅读教学与电影电视欣赏结合起来,充分展示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的魅力,这对小说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多数同学对三国时期的人物都较为陌生,为此,讲授《杨修之死》时,可以安排学生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使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人处世有较多直观的认识。同时,还可借此学习感受编剧、导演、演员对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的把握,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2、点拨教学法。

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该文的主要特色在于讽刺笔调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从而使得文章平中生奇、妙趣横生。我们不要急于解决同学们的疑惑,忙于去分析、讲解,而应重点抓住一些“变化”来下工夫,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语言。在范进中举前,他是左一个“现世宝”,右一个“烂忠厚没有用的人”,贬得范进一钱不值;而当范进中举以后,他的态度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称范进是“贤婿”、是“老爷”了,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是“天上的星宿”,极尽阿谀之能事。据此,可以趁势提问:为什么胡屠户的表现前倨后恭?这和什么有关?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同学们自然能够认识到这一切都与封建科举制度有关,进而看到其腐朽的本质。

3、改变情节法。

篇4

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自然流露的、产生的一些新问题或即发的因素,也有因为理解的角度不同、认知起点不同等因素造成的对问题、文本的看法或理解产生偏差,还有因为思维方法的不同,个人知识的积累不同,学生对文本、问题的理解出现有悖于常规思路的生成,这些都属于可预设的生成,可采取以下引领策略:(1)突破教学策略 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出发,根据课文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直接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的一种教学策略。突破的活动就是变化过程、生成过程。这是课堂生成活动中教师引领的基本策略。一次,一学生读《藤野先生》中重点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把也字漏掉了。师:他刚才哪里读错了?生:他把“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读成“东京无非是这样””。师:意思有变化吗?生:意思不同。也字说明去留学时把东京想象得很好,结果不是那样。师:只是对东京失望吗?结合鲁迅的资料,了解鲁迅对当时中国的情感。生:当时中国黑暗,鲁迅既有爱也有失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测的。教师不能为执行教案而按部就班,必须对学生这些认知错误,现场作出价值判断并决定如何进行纠错正缪,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2)问题教学策略 实施这一策略的要义是提出“有效的问题”。这里的问题主要指随堂生成的问题。这一策略在本模式中主要是指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适时解决课堂中随机生成的有价值新问题。如:在教学《孤独之旅》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①杜小康和父亲为什么话语越来越少?②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找鸭子那么苦都没哭,为什么在煦暖的阳光中缺哭了?③这趟放鸭之旅仅仅是孤独之旅吗?

老师发现第2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都提到,于是建议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来研究。通过深入阅读,不仅解决了重点问题,也连带解决了其他的一些问题在课结束前回顾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已经解决,学生感到满意,也增强了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对预设外的、偶发的生成进行引领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产生新问题。很多老师将这些偶发事件、问题视之为课堂的“最大干扰”。如果聪慧地利用偶发教学资源,适时引领,把它作为资源加以利用,让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继续碰撞,迸发创造火花,产生新的学习需求、方向,能让危机化为教学良机。对这类预设外的、偶发的生成可采取以下引领策略:

(1)反思教学策略

指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交流合作的环节,在各个反馈的环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产生的策略。

在尝试和探究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并存。学生在尝试和探究中出现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教师善于抓住这些错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改变思路,重新探究,最后走向成功。

例如:《孔乙己》在投影出示孔乙己的图像,并很有感情地引导学生读懂全文。不料,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孔乙己贫困潦倒,课文中多处可以看到,孔乙己究竟叫什么名字呢?其他同学就笑了,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可是教师觉得这位同学提的问题相当好。就让学生自己思索,并且反问道:“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教师紧接着问了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会没有名字呢?”学生面对这 “反常”现象,沉思起来。(老师一怔,但马上镇定下来,调整思路)

由于我们的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读者,他的知识、经验、认识与课文的文本意义还存在着差距,教师没有“当头一棒”置之不理,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就瞬间即逝的生成信息作可持续探究,为学生在新知与旧知间搭桥铺路,让学生在层层深入,自读自悟中发现、生成文本意义。

(2)抓“意外”促生成策略

当课堂出现了与教学内容完全无关,课前根本无法预设的突发事件时,可借助其积极有效的一面,为促进课堂生成服务

篇5

新课标的实施对初中语文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并没有得到良好的革新与发展。

1现如今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缺陷

我国许多学校的阅读教学还处在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上,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在被动阅读、阅读效率低等状况之中。这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会使学生在阅读方面不能主动思考问题,产生对教师的依赖感。

1.1分析上太注重形式:

大多数学校将初中语文阅读中的文章进行分解、逐段进行分析段落大意,并没有针对文章中的特色让学生去领悟文章的感彩、语言特色以及文章中的独特韵味等。如教师在进行小说阅读分析时,只是生硬的将阅读中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体会小说中的精心布局、人物鲜明的形象以及小说中的特色语言等。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枯燥、无趣的感觉,打击了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降低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减少了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感。

1.2阅读方式太重视形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初中语文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着,更多先进的多媒体科学技术被引进到教学之中,在恰当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反之亦然。有些学校将教师在课堂中是否利用到了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评判教师好坏的一个准则,这是错误的观念[1]。在错误的多媒体阅读教学中,鼠标和屏幕取代了教师的粉笔和黑板,播放录音取代了教师的朗读和学生的阅读过程,多种样式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过多的感觉到课堂的有趣多变,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反作用,造成教师不能够很好的在阅读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没有达到阅读训练的目的。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打开自己视觉感官,但过多的运用多媒体,将文章中的内容通过几幅画面全部展现给学生,不但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反而限制或阻止了学生对文章产生的想象力。没有恰当的运用现代科技方式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1.3阅读教学教案脱离现实:

有些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将学生的实际学情考虑到教案设计中,一味的追求阅读教案的完美。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只依照教案进行,忽略了课堂与教案之间的差异与学生反应的真实性。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表面上看来是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实内在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达到阅读训练的真正目的。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不够,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于理想化,没有真正的联系到学生的学情,是失败的教学模式。

2怎样才能提高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教学

2.1情景教学法: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景教学法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补充学生没有想象和感受到的情景,弥补学生在生活中对事物的认识不足。如在对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九册《变色龙》的教学中,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自然界中变色龙根据不同环境进行变色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变色龙的特性,从而真正读懂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性格中的可怜与可悲,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人物感到可笑的肤浅层次上。这种生动直接的情景带入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提高阅读教学质量[2]。

2.2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可以将朗读法、文章赏析法、自主阅读法、探究法等相结合进行课堂语文阅读教学。例如在对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十九课《范进中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课文讨论后进行表演,由于每个小组对课文的理解不同,因此表演形式也会有所不同,都会有相应的特点,因此学生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了解范进这个文章的中心人物以及文章中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这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更好的体会到文章的情感与意境。

2.3使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

若没有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要使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初中语文教师除了要选择课内的优秀词语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一些课外词汇,要求学生对好的文章进行长期的抄录或写读书笔记等,以便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

2.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许多文章中都会为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这个想象的空间就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一课《孔乙己》的教学时可以有意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孔乙己的长衫没有了?”这个问题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表明,但却引发了课堂上学生的激烈讨论,转变了课堂中的严肃气氛,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主动的思考问题,且答案各不相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

2.5将读、思、写相结合:

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章的大意有初步了解,在反复进行阅读时,学生能够对文章中的情景、人物关系、人物的性格特点等有了进一步理解。在学生阅读后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可以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讲解,然后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的结果以及回答问题的答案进行整理、总结,突出重点与难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出对文章的观后感。整个过程将读、思、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学。

结束语: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但是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本身的质量,还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其他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初中语文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产物,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完善语文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潘海生.浅谈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8):80.

篇6

平日,我们不少的教师在办公室里和同事在一起又说又笑,可一走进教室,一见到学生就板着脸,不苟言笑,就象戴上了面具。有位老教师竟把“要给学生好心赖脸”当成经验介绍,问其原因,理由很充分,“板着面孔学生还不怕你哩。”事实并非如此,板起面孔,也许能使学生表面老实,但不能使学生打心眼里喜欢你。只有对学生真心相待,卸下戴在脸上的假面具,哪怕只给学生一张真诚的笑脸,一双关切的眼神,一句幽默的话语,学生就会把你当朋友,向你掏知心话,你就会觉得学生越来越可爱,工作越来越顺心,心情也越来越美好。

每接一茬学生,介绍自己时,我总要跟学生说几句玩笑话,以此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一次,我刚介绍完自己,一个淘气的学生突然发难:“老师,你能把我说笑了,我就服你。”接这个班时,其他老师就提前告知,该生是有名的刺头儿,软硬不吃,跟每位老师都作对,要我严加管教,给他个下马威。我没有这样做,而是灵机一动,对他说:“能不能让你笑老师不敢说,但老师会讲一句话的笑话。”我把“笑话”二字说得很重。该生一愣,笑了起来,从此,直到毕业,我们的关系都相当融洽。

二、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

以前,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时,我查资料、写教案,讲者滔滔不绝,听者昏昏欲睡,费力不少,但总也调动不起学生写作的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证实: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就容易分心,精神也开始疲劳。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幽默艺术能使人精神放松,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休息,得到适当的调节,疲劳也随之消失。因此,当看到学生疲劳或昏昏欲睡时,用几句幽默的语言来加以调节,往往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有利于教学活动更顺利地进行。

我从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了一招幽默教法,一试,果然奏效。作文辅导时,我对学生说,写议论文并不难,连幼儿园的小孩都会写。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喝娃哈哈。”(论点)“娃哈哈甜甜的,味道好。”(论据)“比酸奶好喝。”(对比论证)“妈妈我要喝。”(结论与开头呼应)这样的议论文,同学们难道不会写吗?学生听罢大笑,在笑声中消除了对议论文恐惧和厌烦的情绪,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三、幽默能化解尴尬的局面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尴尬的事,如果处理不好,必然影响教学,但处理好,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我给学生讲“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时,范进中举后发疯时,我忘乎所以,绘声绘色地表演起来:“噫!好了!我中了……”猛然一下,我从讲台上摔了下来,重重地倒在地上。学生“哎呀”一声喊了起来,我很费力地站起来,问道:“老师刚才表演得像不像?”“哇噻!老师在表演。”学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热烈地鼓起掌来。

四、幽默能使忠言“顺”耳

忠言逆耳,是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现在教育观念是不是可以让忠言“顺”耳呢?我认为,“逆”“顺”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会使教师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行为。我曾尝试用幽默的话语批评学生,起到了忠言“顺”耳的良好效果。上好一堂课,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选择若干教学方法,并加以合理的安排,使之相互渗透,例如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等。如果在运用这些教法的同时,恰当地辅之以幽默艺术,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每次作文时,我让学生打好草稿后认真修改,学生总是牢骚满腹。一次作文讲评时,我说:“我们有些同学的作文水平高过鲁迅、巴金。”学生们大眼瞪小眼,一脸迷惘。我接着说:“鲁迅、巴金写完作品要反复修改,而我们有些同学写作文一字不改,岂不是要高过鲁迅、巴金?”同学们听罢不好意思地笑了。自此,我再要求他们修改作文,他们便不再发牢骚了。如我班有一位学生在作文时不会使用标点符号,一逗到底,讲了多次,收效甚微。一次作文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说:“从你的作文中老师知道,今年你家的豆子一定大丰收。”他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我揭开谜底:“你的作文一‘逗’到底。”他听罢笑了,从此他逐渐改掉了这一毛病,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篇7

一、热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育是一门爱的学问,一个不爱学生的教师是不可想象的,教师要在学习上、生活上和学生的身心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只有充满爱心的老师才会获得学生的尊重,他们也会爱自己的老师,自然也就喜欢老师所任的学科了,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也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的教学效益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古语云:“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益,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等方式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飞红滴翠记黄山》时,我让学生看黄山风景的视频,了解黄山奇峰、怪石、古松、云海的美,从而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空洞的想象,同学们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大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关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对教材、教案的准备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学校和教师群体都出现这样的问题:教案有固定的格式、工整的书写。这些“整齐划一”的教案是无法适用于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的,这也是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每次备课前都应该多钻研教材,明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选择好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另外教师只有通过钻研教材,精心准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随心所欲的驾驭课堂,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否则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效益大大降低。

四、向课堂要效益,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要转变观念,打破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教材的现象,教师要尽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甘当配角,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表现表演的机会,老师要善于当一名出色的“导演”,而让学生成为出色的“演员”。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的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如阅读、讨论、探究、角色扮演、小组竞赛,讨论交流等,并努力做到多种方法的最优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自始至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创设一种适于探究的情景或氛围,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生动活泼地发展。

五、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还需要有效的教学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仅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新课程强调: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是合作者,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在当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地互动。今天我们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就很好地体现了教学中的互动。小组内、小组间的相互交流,全班同学的交流,同学间的相互评价,教师的指导、评价,在这些互动学习中,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同时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这样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益,提高教学质量。

六、注重反馈,加大课堂训练力度

练习设计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它起着监控、巩固、反馈的作用,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时间几乎全部用来讲授新课,练习放到课后去做。学生当堂掌握情况如何,教师根本不了解,等到发现问题后才去补救。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挖掘教材的同时还必须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和灵活使用上下功夫。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和运用,能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节奏,及时进行矫正教学等。

七、开展丰富而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

1.开展讨论与辩论,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批判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论性的论题,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批判,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人云亦云”,在热烈的讨论中,帮助他们确立自主的人格。

2.编写课本剧,开掘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与再创性

课本剧也是一种高强度的思维创作活动。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将文章改编成剧本形式,学生演员还要揣摩角色,使所演角色既符合剧本中心的要求,又能渗入学生的个性。这对学生的再创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让不同的学生表演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表现。学生通过表演深刻领会了文章内容和人物性格。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大量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

运用想象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编故事、续写、扩写等作文训练的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我在讲《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我安排学生写作于勒发了财来家后可能发生的事。这样通过学生的再创作,就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又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八、开辟搞活第二课堂

篇8

优质课堂是相对的,没有最优质课堂,只有更优质课堂,绝对的、统一的优质课堂是没有的,优质课堂不是通过模仿和抄袭得来的。优质课堂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性的活动,教师只能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根据教师自身的各种条件,根据现实的课堂场景,根据学生实际的各种情况,然后教师有选择性和创造性地采用各种策略和方式,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得到充分的、高效的、持续的发展。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体会,就农村初中语文的优质课堂的问题,奉上自己尚不成熟的几点浅见,作为抛砖之引。

笔者认为,要想使农村初中语文的课堂优质,必须重视以下九个方面的作法。

1组织好课堂纪律

课堂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它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依笔者看,要想使农村初中语文有优质课堂,课堂纪律挺重要。由于农村初中学生的基础差(有的学生在小学毕业测试时,语、数、英三科总分没有达到30分)、思想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等原因,他们常常会身不由己地违反课堂纪律,如: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左顾右盼,有的高声喧哗等等,农村初中学生的后进生人数不少,自主学习、主动听课的人数不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人数也不多。没有好的课堂纪律来约束,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低效或无效的。因此,笔者挺注重加强课堂组织纪律教育,利用:环境熏陶、目光暗示等课堂管理艺术,组织好课堂纪律并且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育学生严肃认真地学习,这是优质课堂的前提与保证。

2吃透和了解

2.1初中语文教师,最基础的工作是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原文和课标制定专家组的解读,脑中要有课标。课程标准是教参编写、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各学段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要求,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供了教学评价建议。吃透课程标准很有必要。

2.2初中语文教师要心中有教材。 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把七年级到九年级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搞清初中语文知识的内涵、外延与联系。然后把教材转化成教案和学案,建构具体的教学方案。

2.3目中有学生。了解农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和个性等实际情况,优化选择教学方法,合理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2.4初中语文教师要掌握各种教学方法。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要了解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等采用适合的教法。

3有准确的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弗鲁姆的“期望值理论”认为,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刺激,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也就是说,人们越看重目标价值,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这一目标的激发力就越强。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课标、教材特征、学生实际和现实的课堂场景等,同时,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出准确的、不同层次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充分的、高效的、持续的发展。

4采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比较形象、比较直观性,能使农村初中学生热情地投入到课堂中学习。情境教学的形式有很多,如:故事情境、活动情境、问题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农村初中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优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愉悦并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出精神焕发,充满乐趣。譬如:笔者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端午日》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口述其在端午日那天到假日海滩洗龙水时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中描写龙舟竞赛和追鸭子的欢乐场面的精妙所在。让学生在了解淳朴民风的同时,丰富生活体验,感受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从中获得对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5设疑要具体

篇9

新课改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自问自答,鼓励学法创新

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运用学法或自创学法,独立试读,自问自答。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对于学生的创新性学法,教师应给予赞扬,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学生感受到自创学法的益处与乐趣,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2.边学边想,鼓励质疑创新

在尝试性阅读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提出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表示欢迎并给予表扬。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起了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二、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创新意识

阅读教学中的质疑问难主要有教师设疑和学生质疑两种方式。“疑”是探求新知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支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思维,激励创新。教师设疑,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求知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知欲。

如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有人说,希腊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又是怎样的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从其含蓄深沉的描写中,细细咀嚼,深入体会,我们可以获得答案。”这样一个导语,目的单一,导向明确,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在阅读中发挥想象,探求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三、应引导学生逆向、发散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

在阅读作品时,我们不但主张要顺思,而且要鼓励反思,这样学生就会领悟到意想不到的内容。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效应,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如阅读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对范进的解读就可以从正向与逆向两个角度去思考。

发散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

四、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将会产生新的、奇妙的意境。

1.借助联想去理解、体味、再造意境

阅读中的联想主要有三种方式:①接近联想。如阅读郦道元的《山峡》,联想到刘大杰的《巴东三峡》,眼前呈现出“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情景。②相似联想。如读《白杨礼赞》,可联想到人的坚韧品质、不屈精神、顽强斗志。③因果联想。如阅读鲁迅小说《孔乙己》,可根据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以及他的自身因素,联想到孔乙己的结局。

2.发挥丰富想象,品味作品意境

例如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几句,脑海中应浮现出这样的景象:“飒飒秋风中,残破的茅屋前,一个老人倚杖独立,满目焦虑和无奈”,从而深刻地感受诗人痛苦的遭遇和凄凉的心境。

运用想象对读物进行理解、追忆和创造性地思考,应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尽量形成广泛而多样的联想和想象,以努力提高阅读创新能力。

五、开展研究性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为了研究或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有步骤的阅读行为。开展研究性阅读应力求做到三个延伸:一是由课本向课外读本的延伸;二是由课本向社会的延伸;三是边读边悟边总结。如在阅读李煜《虞美人》一词时,就可以布置“走进李煜”的研究性阅读专题,组织学生阅读李煜其他的作品。

六、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所知、所想、所能有展示的平台,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不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设置好的教案框架里面,使学生保持在热情、活跃、关注、期待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中。

2.善于捕捉新的或突发的信息,及时判断其价值,并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新的教学情境,不断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良机。尤其是要敏锐地发现学生中闪耀的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想,并努力促进、及时鼓励那些“标新立异”的行为,尽可能给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

篇10

一、巧借音乐频率播放,让读书训练“煽情”。当学生初读、教师范读还不够味之时,不妨播放一段名家朗读的音频朗读,这些朗读画面美轮美奂,配乐典雅精致,朗读声情并茂,极有艺术感染力,能收到良好的美感熏陶效果。在教学说明文《罗布泊,消逝的心湖》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罗布泊原有的美丽景色设置出来,并配上美丽动人的轻音乐,依托课文语句配以画外音,则会渲染一种氛围,而罗布泊的消逝原因,用一种愤慨的语气运行解说,解说中,利用拟人手法,让罗布泊向人类痛苦地述说自己的遭遇。述说中要把人类的错误说出来,并向人类发出呐喊———如果人类自身的灭亡……在画面中,必须设置出一个画面:让学生目睹着一大群人在毫无节制地破坏自然环境,而后这群人因失去生存环境而全部死亡。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进行情景设置,烘托气氛,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吸引,并被眼前情景所感染,自然而然想到:一定要保护环境,否则将会灭亡。

二、运用CAI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有效地为学生创造一个人人有话想说、有话乐说、有话争说的良好氛围。如我在教完《荒岛余生》后让学生通过网络或请教其他师长,或自查资料,了解在野外遇到困难时怎样设法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应冷静分析眼前的各种因素,尽量发掘对自己有利的因素来解决问题,以培养出学生遇事冷静、沉着、勇于面对现实并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

篇11

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掘并在课堂上演绎语文独具的美,使学生在幽雅的环境中认识语文的魅力,让语文课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进而受其熏陶完善自己的知识、文化、修养甚至人格,从而达到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目标。

一、整体感受,领略自然美

优美的写景状物类散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和风物足以赏心悦目、怡情悦性。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安然闲适的小山、顶着雪花的矮松、清澈空灵的蓝天、深厚温暖的绿水,就是一幅幅生动的艺术长卷,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必会得到美的享受。这样的语文课势必不会枯燥乏味。又如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作者描绘山中万籁俱寂时听到的泉声,时而平静如诗人般的沉吟;时而热烈与喧嚣犹如千军万马的混战,无不给人敏感的神经以强烈撞击。教学中,利用图片、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甚至现场感受等形式有意识地把这些美丽展现在课堂之上,不仅美丽了课堂,而且对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我曾经把学生带到学校小公园感受“春草图”“春花图”的美景(朱自清《春》),触摸柔嫩的青草,“坐着,躺着,打几个滚”,闭上眼睛默诵“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花丛中寻找春天的香甜与热闹。不用冗繁的分析讲解,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美好大自然的出色描画已如涓涓细流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二、咀嚼品味,欣赏艺术美

首先,欣赏作者娴熟的文字表达所带来的美感。王小波先生谈到文字的高下用了一首译诗《青铜骑士》的两个版本作比较。其一是查良铮先生译的:“我爱你/彼得建造的大城/我爱你庄严、匀称的面容/涅瓦河的流水多么庄严/大理石平铺在它的两岸……”,另一位先生的译作是:“我爱你彼得的营造/我爱你庄严的外貌……”称前者“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高下立判。”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里描绘深夜聆听泉声,用了一系列优美的比喻:“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这是多么细腻、美丽的文字啊!带着诗的音韵、画的意境、情感的蕴藉。教学中如能抓住这些美丽的文字细细品味,散漫的学生想必也会如痴如醉。我喜欢用舒缓柔和的语调,配上优美抒情的旋律,教学生反复吟诵。诵者沉醉的表情和声音,听者凝神屏息的姿态,是对宁静大海的感悟,更是对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的赞赏。

其次,欣赏描写艺术活动的文章所带来的艺术美感。如八年级下册的《口技》《核舟记》等文章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美感。其中刘鹗的《绝唱》(《老残游记》节选),作家凭借对音乐的独到理解和纯熟的文字功夫描绘的声乐之美,即使当场听王小玉说书的人也未必能全部体会。文章似乎是一部音乐欣赏教材,引领学生得到无穷的艺术享受。我让学生对该文描写声音的比喻句进行“拟声”“拟形”练习,品味“一根钢丝抛入天际”的高亢清越,“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穿插盘旋”的婉转曲折,同学们说王小玉优美的歌喉如在耳畔,“余音绕梁,三百年不绝”。

三、创设情境,体验情感美

据说于漪老师执教《,你在哪里》一诗时,师生在课堂上竟大放悲声,恸哭不已。初上讲台,我也选了这一课作“情感熏陶”,结果,播放朗诵录音时,几个学生居然在窃笑,强忍怒火问明原因,原来他们觉得那拔高的声调、拖长的尾音很滑稽。他们没有在体会诗的情感,而是仅仅在“听”朗诵的声音!后来翻看了于漪老师的有关资料,了解到“她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备课时,她想得很多很多,想到了伟大的人格,非凡的才能,想到了南征北战,戎马倥偬,想到了为人民为国家出尽了力操碎了心,特别是想到了的临终遗嘱,把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真是悲痛欲绝。”情感的准备和材料的准备使她在讲台上牢牢抓住了学生纯真的心灵,于是有了如此强烈的共鸣。后来我在教冰心的《纸船》时,先介绍了作者与亲人之间的深厚感情,离别家乡与亲人时的哀伤,苦苦依恋母亲却挡不住渐行渐远的航程,只能折无数纸船寄托思念的心境。朗读时,我看见了学生眼眶里闪烁的晶莹泪光。不用讲词句与音韵,学生已经领会了它的美。

篇12

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精髓,特别是当前,在快餐式文化的影响下,进行阅读的人越来越少。因此,更要注重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今的语文课堂,老师讲课的时候,过于注重使用多媒体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视觉享受,却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培养,视听盛宴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对很多内容的理解都是一晃而过,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体验,这样的语文课,不是优质的语文课。可能一堂课从开始到结束,教师和学生都没有进行阅读,更谈不上进行阅读的交流和沟通了,因此说,忽视阅读单纯传授知识的语文课是失败的,不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在山的那边》,就可指导学生在阅读研读的基础上,体会理解感知课文。有些课文只需要进行一般性的阅读,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人生寓言》,只需让学生进行一般性地阅读,便可理解。当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商定哪些课文需要进行重点阅读,哪些语段需要进行重点阅读。

二、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第一,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根据教学单元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对教材中的阅读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每一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到内容之间相结合的地方,从而对教学的内容有准确的把握,对语文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准确的了解。在阅读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把阅读的内容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达到每一个部分之间的相互渗透、促进,使学生在教师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有效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阅读能力。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文《伤仲永》,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首先,根据这一单元的内容来合理安排这篇课文需要教授的时间;其次,将这篇课文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进行一一列举;再次,将这些内容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同时让学生在阅读时结合需要掌握的内容来进行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第二,注重课堂的教学效率,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只有掌握了教学规律,才能对语文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设计。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要对以往的语文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对初中语文课堂阅读进行创新的教学方式时,要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准确把握中学生的成长特点,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他们的兴趣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他们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的课堂阅读教学。如《威尼斯商人》一文,可设置为情景剧教学,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在熟记台词中,感知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拓展阅读教学内容

语文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这样会导致学生阅读面的狭窄,学生的视野受到局限。因此,要围绕着语文教材进行阅读教学的内容拓展,向多个方向进行辐射,和语文课文内容相关所有课外阅读材料都要进行延伸阅读,在补充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开阔了阅读的视野。

释疑解惑型,根据中学语文教材大纲中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课外阅读内容进行材料拓展,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指导语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使学生增加对文章的理解,培养丰富的情感,也可以扩大阅读的范围,增长知识的储备数量。例如,为了使学生学习烘托这一艺术手法,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其中对战争气氛的烘托。

比较鉴赏型,这是一种比较阅读法,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教学的内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区别阅读材料的内容,形成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可以了解不同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写作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例如,在教授学生《木兰辞》时,可以让学生同时阅读同为北朝民歌的《敕勒歌》,比较二者异同的同时,总结北朝民歌的共同特点。

学法迁移型,可以选择一些和教学课文的体裁或内容、写法相似的作品,让学生在比较之中进行阅读,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例如,在教授课文《孔乙己》时,可以让学生阅读《范进中举》,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

深化延伸型,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或者片段是选自一些名著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进行课堂教学的前后,把原文、原著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阅读,这种从局部到整体的方法,使学生把文章和整个作品的背景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可以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例如,九年级上册的课文《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是选自《水浒传》中的一个片段,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来向学生们介绍《水浒传》,并让学生进行阅读。

四、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只有形成自觉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提升。因此,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只有增强自我阅读的心理动力,才能进行不间断地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坚持才可以取得成功。其次,鼓励学生学习,培养高度的自制力。中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积极作用下,会发生很大的转变,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就有进行阅读的内部动力。所以,教师要运用积极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养成端正的阅读态度。可以采用讲解、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明白阅读活动的重要作用,对语文阅读具有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语文课堂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对学生形成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