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3 15:55: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考察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长航局调研汇报的情况

为实现在2012年职工培训市场的突破,1月13日,由晨军副书记带队,我们走访了长航局几个部门及直属机构,收获不小.

篇2

一、考察地情况及总体印象

北京市大兴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距中心城区约50公里,14个镇,527个自然村,农业人口32万,耕地面积57.86万亩,生猪60万头,肉羊62.4万只。去年农业总产值达4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40元,蔬菜、瓜类种植面积29.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其中保护地约9.1万亩,占北京市设施农业总面积的61.3%。我们参观了庞各庄的老宋瓜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以种植西瓜为主,集科研开发,试验示范,观光采摘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沿庞各庄到魏善庄13公里的瓜乡大道,一幢幢高标准大棚成方连片,犹如海泽。考察所到之处,感到大兴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他们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效,给每个人留下深刻印象。

印象之一,科技含量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大兴区庞各庄老宋瓜趣园,种植的天鹅葫芦、香炉南瓜、造型西瓜、五指茄子等各种观赏性瓜果,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看。大棚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施肥等一系列作物生长要素全部采用数字化、程控化的先进设施、设备和技术。它将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产品优势,将农业产品优势转化为农业品牌优势,进而形成为经济优势,园区整体以文化树形象,以情结聚人气,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目的,营造了和谐环境的农业科技乐园。

印象之二,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目前,大兴区有保护地约9.1万亩,主要种植西瓜、甘薯、葡萄、鲜花等为主要品种,平均每年扩大设施农业生产面积1.5万亩左右,且不断创( )新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提升设施农业水平,形成北京南部设施农业的产业带,在“十一五”期间要达到15万亩。我们考察的产业基地规模都在万亩以上,而且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格局。

二、参观后的几点启示

这次考察仅用半天的时间,虽说是走马观花,但感到收获多、感受深、压力大,回顾我县中棚建设,近两年来,虽在发展设施农业上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大兴区发展设施农业相差太远,可以说不在同一个层次上,虽说我们有许多的环境条件比不上北京市大兴区,地理环境比不上,大兴区背靠首都,财力雄厚,投资的力度比我们大,科研院校多,技术支持的力度大,如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比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大,这是无可非议。但北京市大兴区发展设施农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很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一)循序渐近,稳步推进。北京市大兴区发展设施农业从1984年起,北京市搞“菜篮子”工程,财政出资每亩设施保护地补贴200元,从原来的800亩增加到1.4万亩。农民算了一笔帐,1亩地种粮食收入640元左右,常年种蔬菜每亩收入2300元左右,一亩大棚收入在6000—8000元,1亩温室收入在1万元左右。1994年市区政府对温室大棚每亩补贴4万元,钢架大棚每亩补贴8000元,节水滴灌每亩补贴600元,当年建起100亩温室和钢架大棚;政府对新建温室每亩补贴5000元,钢架大棚每亩补贴元,新增了2.7万亩;政府又提高了补贴标准,温室每亩补贴6000元,钢架大棚每亩补贴3000元,当年新增1.4万亩;大兴区搞现代农业建设,到现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初具规模,整整用了10多年的时间,而且在发展设施农业也遇到好多困难和问题。我们后山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特别是搞中棚建设符合后山地区的实际首先改变了后山地区广种薄、十年九旱、无霜期短等自然条件的环境限制,通过人工改变作物的生长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而且是后山农业的发展方向,要积极稳妥的逐步推进。

(二)创新模式,灵活经营。设施农业的发展属现代农业的范畴,要在经营的模式上创新体制,灵活经营,一种是在政府统一规划和专业人员指导下实行统一种植,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总的要求是我们选择水源充沛,交通方便,农民积极性相对较高的乡镇去推行,规划中要做到集中连片,以便统一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实行规模化生产,有利于产品的销售。另一种经营方式,企业或个人可以租凭农民耕地,农民作为产业工人,可以在企业打工挣钱,农民即不承担风险,还可以挣钱,还能学到许多种植管理上的新东西,得到启发后,从现在“让”,变为将来的“我要干”,有利于设施农业的推广。

(三)认准目标扎实工作。设施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就是我们所说的用经营企业的理念经营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北京市大兴区从1984年起步,现在发展到高效农业、休闲农业、 旅游观光农业,为我们提供了农业发展的方向。我们从庞各庄到魏善庄参观的农业观光带可以看到,道路两旁一望无际的大棚,整齐的太阳能路灯、垂柳和花草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景色,真正体会到农业带来的风趣和快乐。实话讲庞各庄老宋瓜王和魏善庄的园设施和技术设备我们一时做不到,但他们的经营对我们思考是深刻的,在发展设施农业方面市县共建的机制值得借鉴。充分发挥市科技、科研院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作用,积极采用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不断增加我县中棚种植的科技含量和示范效益。

三、几点建议

__县作为呼市地区设施农业项目的示范点,责任重大,任务重大,结合参观北京大兴区介绍的做法,提出以下建议:

(一)搞好规划。各乡镇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制短、中、长期的农业发展规划,包括农民教育等一系列规划,按照发展规划,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扎扎实实推进中棚的建设。

篇3

今年9月7日至9日,旗长助理、旗公安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军率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及承办全市执法规范化推进会工作中优秀民警一行23人组成考察团,赴扎兰屯、阿荣旗、莫旗公安局考察学习社会管理创新、队伍规范化管理、执法规范化建设和公安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主要做法。通过学习考察,考察团成员亲眼目睹了扎兰屯、阿荣旗、莫旗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安四项建设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亲身感受了兄弟旗市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新变化、新发展,普遍感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看到了差距,认为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感。

一、三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成功经验及做法

扎兰屯、阿荣旗、莫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财物快速流动,社会矛盾复杂多变,治安形势异常严峻,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大局平稳的难度愈来愈大。近年来,三地公安机关结合自身实际,主动探索、积极作为、大胆改革,以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为推动公安工作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创造了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

(一)社会治安动态打防控体系实现新跨越。在扎兰屯市公安局期间,考察团一行实地观摩了指挥中心110接处警大厅建设、城市防范体系六大机制运行情况;观看了工作介绍片,深入了解了该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灯杆报警法、110流动警务室、三声治安联防法运行情况;实地考察了机关各部门软、硬件建设工作及人员配备情况,认真听取了薄立峰局长在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执法规范化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工作介绍。该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切合现实需要,具有很大的学习、借鉴价值。

(二)以信息化引领公安工作快速发展。在阿荣旗公安局期间,考察团一行在指挥室杜彦军主任的详细介绍下,实地参观了指挥中心110接处警信息化应用工作、基层基础室和出入境管理室窗口办公“一网式”服务工作、刑事科学技术室标准化建设工作运行情况;观摩了机关办公大楼的标准化建设、警营文化与日常规范管理方面的工作情况;听取了张杰政委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介绍,及规范日常管理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中积累主要做法与考察团进行了经验交流。该局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规范化管理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效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适应当前公安工作需要,值得在工作中加强学习与交流,推动整体工作向前发展。

(三)执法规范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在莫旗公安局期间,考察团听取了刘一凡局长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执法规范化建设、考核机制运行的主要做法,观看了执法规范化建设专题片;实地观摩了指挥中心110接处警大厅建设、指挥系统多警联动运行情况的现场操作及社会治安动态防控工作中的突出作法,实地参观刑警大队、交警大队和尼尔基镇第一派出所的队伍正规划化建设和日常工作运行情况。该局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积累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推动执法创新机制运行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学习三地工作经验的启示

考察团成员一致认为,通过学习三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经验,既看到了工作上的差距,更在思想观念和工作理念上受到了启发。

(一)社会管理创新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改革创新的前提。扎兰屯、阿荣旗、莫旗三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之所以走在全市前列,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将解放思想贯穿始终。我们此次考察看到的扎兰屯的“灯竿报警”、阿荣旗“一网式办公”和莫旗的“执法规范化奖惩绩效考核制度”就是解放思想的成功典型。我们到扎兰屯等地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自觉融入和服务大局、敢于创新进取、勇于探索担责的工作理念,这样才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始终站在公安事业发展的最前沿。

(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必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信息化是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破解社会管理难题的重要途径,是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效载体。阿荣旗提出的“信息化引领公安工作”,即创新公安情报工作,强力推进“大情报”平台建设;创新互联网监管机制,强力推进“大网安”格局 ;创新打击犯罪新举措,强力推进“网上作战”;创新和谐警民关系途径,强力推进“户籍服务一网办”,都是以信息化手段为基本依托。扎兰屯市社会治安动态防控和莫旗的110指挥中心建设也都是如此,我们此次考察团所到之处,无不与信息化工作有紧密关系,给我们最大的直观感受也就是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先进经验,就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强警意识,切实提高全警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分运用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手段,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公安工作的流程再造和效能倍增。

篇4

一、学习考察调研情况

桓仁、集安、通化将以人参为主的林地经济做大做强,形成了“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进了产业融合发展,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

(一)注重林地经济综合开发,实现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桓仁以山参为主的林地药材面积达到63.85万亩,山参保护基地规模居于全国县级首位。红松果材、大榛子、核桃楸干坚果经济林达100余万亩,桓仁山参、红松籽、大榛子、山核桃油、林蛙等多个产品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多个山参品牌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获得“中国山参之乡”、“平欧杂交榛子专业乡”等荣誉称号。集安市是全国乃至世界“边条参”唯一产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天保工程”、林地承包到户等政策,不断扩大林下参种植规模,经营模式由分散的小户、小规模向集中连片联营的大户、规模化转变。

(二)着力打造产业园区,扶持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桓仁建设东北参茸城,成为东北地区的山参集散地。全县注册的有关山参企业332家,其中上市企业1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有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辽宁省百强和民营明星企业4家。同仁堂、鹤年堂、天士力、上药集团等国内知名中药企业落户桓仁,进行加工和经销山参产品,建设山参种植基地。集安中国·清河(澳洋)野山参国际交易中心建设项目,交易额超过20亿元。通化快大产业园区计划投资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利税3亿元以上,提供1万多个就业岗位,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参集散地。建设有人参特产商贸、仓储物流、研发检测、人参文化旅游四大板块和一个人参产业营销平台,研发出人参酒类、饮料类、化妆品、保健品等28类300多种产品,实现了人参产品及制品的电子交易、物流配送、融资贷款等全网络运营管理。

(三)发挥经营主体作用,推进三产业融合发展。集安鼓励各经营主体结合林下参种植基地发展森林旅游、林下参采挖园、山野菜采集、人参酒品饮等体验项目,建设民俗民宿、农家乐,推出人参鸡汤、高丽火盆等地道美食、休闲度假活动,举办人参主题大型活动。参观的清河镇德源特产种苗基地有林地面积500亩,开发种植芦笋、大叶芹、刺五加等各类山野菜32种,林下人参、黄芪、白芍等中药材16种,   东北红豆杉、黄柏、寒富苹果苗木40种,林下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吸引游客观光采摘,销售山野菜、中药材、盆栽及绿化苗木产品、种子、种苗,获得良好经济效益。通化县茂林综合养殖有限公司在承包流域养殖梅花鹿2000余头,发展园参39000平,林下参2200亩,建设小型水库,养殖林蛙50万只,建设加工车间400平,生产梅花鹿茸、鹿血、鹿酒、山参、林蛙油等产品,年销售收入1186.5万元。

二、我县区域特色产品开发存在的困境

清原与桓仁、集安、通化相比,资源禀赋相近,多年前产业规模水平差距不大,近年来差距越来越大。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滞后,产业链条短,销售渠道狭窄。鹿产品、龙胆草等深加工企业我们有过但都没有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缺失,导致所有产品都只能停留在卖初级产品的阶段,经济效益无法得到提高。商贸流通环节处于被动状态,林下参药材销售被吉林、桓仁客商主导,平地药材全县至今没有一处交易市场。

二是配套体系建设跟不上,市场服务功能不完善。缺少系统研究指导我县优势产业的管理组织机构,对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过程中在引导工作上仍有所欠缺,大多数农民存在着不知道干些啥,怎么干的问题,所有生产、加工、销售都还是以单打独斗为主的局面,没有形成全县一盘棋,没有形成规模化。

三是受天然林保护政策限制,缺少政策资金扶持。国家鼓励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实施林权承包到户,但矛盾是林农发展林下参不经审批违法,审批又受天然林保护政策影响难以通过(政策一收就死,一放就乱)。此外,林下开发投资额度大,回报周期长,地方财政无力扶持,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2015年国家千万亩经济林工程,对经济林大榛子、刺嫩芽、果树等补贴300—600元/亩,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2016年至今,只有常规造林政策,补助100-200元/亩不等,林地经济发展放缓。

三、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相关建议

与外市周边山区县比,清原产业具备一定的优势,如“清原龙胆”是清原的明片,全国北龙胆销量82%来自我县。“清原马鹿”是我们历经30多年培育起来的自主品牌。“辽五味”“辽细辛”等都较早获得地理标志认证。我县野生归圃平地药材品种较多,规模已超过10万亩,获得“北药道地中药材中国第一县”称号。林下参也具备一定规模达到12万亩,其他产业都具备一定技术基础,现仍有100万亩林地空间没有得到利用。我们的发展空间有,在如何利用好资源,把资源变成资本上做文章,是我们落实“五位一体”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

(一)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开发。我们应该总结、包装、宣传我们的区域特色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或鼓励引导本地企业转向利用本地资源加工方面来,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联合办厂,把资源、产品转化为商品,解决农民在销售方面后顾之忧。探索建设北药道地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可行性,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促进山区资源加工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