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管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5:55: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级管理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级管理学论文

篇1

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迟到、旷课、上网吧、早恋、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违规违纪行为成为家常便饭,屡教不改。

2.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

五年制高职学生招收的都是初中毕业生,年龄一般在15~16岁,录取分数在200分左右,有的地方录取最低分数为160分。在初中阶段就没有打下或养成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生活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不爱学习、不会学习。进入五年制高职学校后,文化基础课如数学和英语等课程普遍较差,他们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很费力。

3.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许多学生进入五年制高职学校学习是“无奈之举”,有不少学生是在家长的逼迫下才走进学校重新上学的,他们大多数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厌学情绪,因此,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只为应付家长。为此,在他的潜意识里就是自己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前途渺茫,意志消沉,情感冷淡,自暴自弃,遇到挫折就更难以承受了。

4.意志力差。

许多学生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无原则地溺爱、宠爱,加上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思进取,不谋求解决,只有退缩或放弃。有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就业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总嫌工作苦、工作累、工作时间长而经常炒老板的“鱿鱼”,不停地找工作、换工作,游荡于社会。也有部分学生遇到挫折干脆回到家里“啃老”。

二、用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班级管理

依据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应从满足学生的需要出发,提高对学生的需求满足的重视程度,增强以人为本意识,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指饥饿、睡眠和性需求。他把人类的生理需要作为需要层次的基础或根本,只有这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会进一步激发高层次的需要。现在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条件还是比较宽裕的,在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的;对于少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要主动帮助他们申请享受到国家资助金,而且要从生活上、情感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和帮助;还要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勤工俭学,自强不息,战胜困难。学校在教学安排时必须顾及到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每节课的上课时间不宜超过45分钟,否则时间过长容易出现疲劳、瞌睡、开小差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教师不妨告诉学生,什么时间吃饭才符合人体的自然规律吃得更健康、更科学、穿衣打扮色彩如何搭配才漂亮、怎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使自已精力充沛、为什么对异性有好感、怎样才能引起异性的关注等等,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只有满足了学生的生理需求,学生才会更好的学习,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安全需要。

马斯洛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最渴望得到的就是安全的需要。作为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对安全需要的渴望更为强烈。五年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在中学时期时被视为“差生”,自信心遭到挫伤,失落感较强,或多或少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更害怕在学习中犯错误,导致严重的焦虑、抑郁,缺乏安全感,产生了厌学情绪。可见,安全的课堂心理氛围是学生学习的最起码的保障。为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管理必须以教育管理观念变革为先导,树立“学困生”不是“坏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的观念。在教育中要识才、“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长处,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此外,客观环境的安全也十分的重要,尤其是随着中国独生子女的增多,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接二连三的校园安全事故(如黑龙江宁安学生遇难事故、四川通江县小学踩踏事故、福建省南平市实验小学门口恶性杀人案件等)一次又一次地为学校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学校安全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首先,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使安全知识扎根于学生头脑,安全措施立足于学生生活,防患于未然。其次,确保学校硬件设施无任何安全隐患。若发现问题,要及时妥善解决。尤其是室内的电线、电器设备应定期检修,各种室内附属物应定期检查加固。同时还要警惕建筑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再次,保证班级同学不受外界暴力威胁,防止班内学生“称霸”现象的发生。

3.社交的需要。

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要。马斯洛曾说:“每个人都有爱和归属的需要,都需要有自己的团体和集体,以寻求团体和集体的认同、支持和温暖,否则个体将无法生存和生活。”爱和归属这一基本需求是任何个体的成长都必不可少的,温暖的家庭、良好的学习环境、同学的友爱、班集体的归属感这些需求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老师要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平台,促进同学之间的有效交流;正视和积极引导班内的非正式群体,使其积极地融入班级之中;优化班级结构,把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融于和谐班级建设之中。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努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活动中里找到自己的定位,看到自己在班级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4.尊重的需要。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与成人完全平等的人。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基础,站在平等的地位,倾听学生的想法,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不仅包括他的长处,而且包括他的缺点,尤其是尊重“学困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甚至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还要做到:首先要善于发掘学生的才能。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肯定、表扬和认可。这些初中所谓的“差生”,有一天得到了表现其特长的机会,他将会非常珍惜,加倍努力。一旦他在某一方面得到了认可,找到了自信,这种情绪将会传染,会影响到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自尊和自信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石,赏识和鼓励往往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和工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班主任要经常换位思考,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个性的空间。第三设立必要的奖励机制。马克·吐温说:“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能活上两个月。”老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加以表扬和赞美。特别是班级“后进生”,“后进生”是班级管理的“短板”,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老师要做到有教无类,看到后进生的每一个进步,适时地给予指导、鼓励和表扬,使其增强信心,迎头赶上,实现班级有效管理。

篇2

各成人高校对学籍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普遍出现了重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轻学生的学籍管理的现象。有部分成人高校对在校生的学籍资料收集、整理不重视,对毕业生的学籍档案归档不及时,从而导致学籍管理不完备、不规范等现象。

(二)学籍管理制度不健全

各成人高校根据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规定制定出本校的成人教育学籍管理规定,但是在内容、形式上与普通高等高校学籍管理规定基本大同小异,并没有结合成人教育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籍管理制度以及保证制度实施的办法和措施。有的学校虽然制度完善,但执行不严,漏洞很多,学籍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

(三)学生档案资料不完整

成人教育学生学籍档案资料残缺不齐是成人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力度不够。不能按照制度要求及时、准确、全面地建立、收集、整理学生档案材料;现已建立的部分学籍档案材料杂、乱、差,缺乏科学分类、统一的管理;档案材料收集过程中出现了遗漏、遗失的情况。二是学生的认识不到位。学生提供给学校的个人信息资料不完整、不准确;常有随意改动,不能及时向学校教学部门提供更改了的信息,缺乏严肃性;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个人信息在学籍档案中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学籍档案不完整,缺乏真实性,严重影响了学籍电子注册的顺利实施。

(四)学籍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的工作,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影响因素多,这都要求学籍管理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目前,大多数成人教育学籍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现代化知识和管理知识欠缺,工作中存在着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的现象。这对加强学籍管理,提高成人高校教学工作管理水平和效率影响较大。

(五)学籍管理手段落后

当前仍然有许多成人高校在学籍管理中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方式,除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工作完全采用计算机管理外,学籍管理的常规工作,如学籍记载、成绩填写、数据统计、毕业生登记等工作绝大多数依旧采用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准确性难以保证。成人教育学籍管理手段落后,不适应社会发展对成人教育的需要,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学籍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改进成人高校学籍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

由于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责任大、业务繁琐而严肃的工作。大多数管理人员工作三到四年后,都不愿继续从事这项工作。学校要充分认识学籍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这项工作,配备一支思想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精通业务的专职管理人员队伍,同时要保持管理队伍相对稳定,注重加强其业务素质的培训和提高,特别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籍管理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的连续性,促进成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建立健全适合成人高校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适合成人高校特点的学籍管理制度是实现成人教育学籍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依据。在执行国家教育部及市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制度的基础上,以明确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质量为前提,制定和完善适合成人高校实际发展的学籍管理制度,做到学籍管理有章可循,既体现管理具有高度的政策性,又体现管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对成人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对学籍管理制度不断地修订完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在制定、修订学籍管理规定中,要考虑到成人高校学生在职、分散、业务忙、工学矛盾大等特点,学籍管理规定要相对灵活些;要结合实际逐步推行弹性学分制,让学习时间充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前修完学分。

(三)建立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学籍档案

以学籍管理条例为依据,建立多层次、多规格、全方位的学籍档案是实现成人高校学籍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保证。如建立新生信息档案、学籍卡档案、学籍异动档案、班级档案、毕业生名册档案等。同时以教学班为单位,建立学生的通讯录,详细登记学生的联系方式,从而方便学员管理。要注重学籍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切实保证学籍材料的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和真实性,为学籍电子注册工作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3

该体系主要针对在校学生,如果某位学生在学习期间突发一些状况(成绩挂科、身体健康问题)造成学业中断或者转学,这时候就需要对该生的学籍信息进行变动。通过学籍变动管理体系可以清晰明了地掌握学生在就读期间的一些变动,从而方便校方了解学生。

1.2学生评价管理体系

现在的教学体系已经不能单纯的依靠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了,一个优秀的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评价管理体系是涵盖考务和成绩的综合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考务管理。主要管理学生的考试诚信,例如作弊问题,加强考务考风的建设,对于学生诚实守信意识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仅仅靠监督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二是成绩管理。每次考试过后,学生的成绩都会录入到成绩管理系统中,成绩是对学生的文化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方面掌握程度的客观评价。三是毕业资格审核。在学生修满学分完成毕业答辩之后,该系统可以根据学校的相关标准对学生是否具有毕业资格给予审核,从而确定该生是否能正常毕业。

2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籍管理体系的几点要求

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性和技能性的特点,因此学籍管理体系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也应该体现出职业性和技能性,充分发挥出学籍管理体系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2.1转变学习方式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工作与学习的相辅相成。工作不仅仅是传统的以劳动为资本的赚钱过程,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中也是学习新知识补充新技能的过程。在工作中寻找学习机会是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必备的能力。因此,学生需要在任何时候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摒弃传统的学习只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定向思维,将学习的被动变为主动,将学习变为主动汲取而不是被动接纳。在学籍管理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课程自助学习,给学生提供最大幅度的自由空间,使其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彰显个性。

2.2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应该是在企业培训基地中进行的,在真实的实践工作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指导老师教授的内容应该是在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中的书本知识。简而言之,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籍管理体系一定要将学校与企业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在工作中消化书本知识,学习新本领。

2.3体现开放性,切忌闭门造车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下切忌闭门造车,一定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做走出去与企业合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在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比非高职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优势。

2.4规范、指引学生

学籍管理体系对学生的学业以及生活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指出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当达到的标准,例如考试不能作弊、不能挂科、毕业要修满一定的学分等等。在学籍管理体系中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思想品德方面都做明确的规定也体现了学校培养人才的决心。学生根据学籍管理中的相关规定就能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符合学校要求。除此之外,学籍管理中还对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年限以及毕业资格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达不到年限或者不符合毕业资格都不能正常毕业,这样也从侧面激励了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顺利毕业。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籍管理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学籍管理体系具有职业性和开放性特点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实际的管理体系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工学结合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籍管理体系中增加了一定困难,加上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模式本身缺乏实效性,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实时监督,导致学生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若学生一旦发生意外,最终受苦的还是学生本身。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对该模式下的学籍管理体系进行深入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因人而异的灵活学籍管理

不同类型的学生无论在学习能力还是在实践能力方面差别很大,我们应该针对学生个人情况并参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对学生采取灵活的学籍登记策略。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实践时间的长短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比如采用网络授课或者视频实时授课等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参加实践锻炼的同时也可以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学分转换认定的过程中要具备灵活性。在企业进行工作实践的时候都要有一定的实践课时数,这时候我们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将学生实践的课时数转换为在校时的学分数,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实践环节,这部分学分将直接与毕业资格挂钩。除此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工作实践进行实时监控,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环节都是在企业中完成的,一般的学校学籍管理无法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监控。基于此,学校可以在企业中设置企业导师,通过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实时交流掌握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表现,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构建学生的学籍管理体系。不同专业之间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灵活地设置学籍管理体系的细节。

3.2利用现代化手段管理

正如上面所说的,通过在企业中设置企业导师可以和校内导师实时交流,从而掌握学生的实践锻炼。但是这样操作起来还是困难重重,为了更加便利快捷的掌握学生的实践情况,我们可以设置网络管理系统来掌握学生的实践情况。学生每天登陆系统,将自己的实践情况记录下来,由企业导师进行评价,再传递给校内导师对学生实践情况进行批阅,这样就会很方便的掌握学生在实践中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予以指导。除了采用登陆管理系统的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电子邮件,微信,QQ等交流方式,不仅仅是学生和导师的单向交流,也可以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间接的培养了学生集思广益的习惯。

篇4

二、重环节落实,忌务虚蹈空

有了前期各科学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接下来的关键任务就是落实,也即学法的落实和习惯的落实。因为学法和学习习惯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落实好学习任务,从而掌握好知识点,培养好学科思维和能力,否则,围绕学习所采取的一切方法和做法都不过是花拳绣腿,难堪大用。具体到学习活动本身,可以将落实分解到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比如课前预习、听讲与笔记整理、思考与质疑、巩固性练习、错题整理、补偿训练以及拓展性训练等每一个学习环节,都应当有教师的全程监控、指导和督促,并最终都有不同形式和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落实情况的检测和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这种师生的良性互动中认真完成好每一个学习环节的任务和要求,从而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目标。所以,知识点的落实,关键在于学习过程的落实,在于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既然是过程中的环节,那么学习环节必定要依据学科和学情特点,遵从学习学科知识的一般规律而预设的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这种逻辑性和系统性对教学实践的要求就是要注意教学流程的完整性和顺序性。完整性即要求环节当环环相扣,步步推进;顺序性即要求环节当自成系统,缺一不可。环节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互相制约,相融共生。这也是落实教学环节的凭借和前提。

三、重自学指导,忌越俎代庖

与过去的学习形式相比,高中的自主学习被提升到更高的地位,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大幅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是符合高中知识学习和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特点要求的,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践行新课改精神的重要体现。然而,学习形式变化的实质是学习方式的变化。自主学习的本质就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学习,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些现实的存在,要求教师不得不特别地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可分为两个层面和两个维度。两个层面,即科任教师层面和班主任层面;两个维度,即宏观的自主学习时间、内容的安排和微观的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众多情况纷繁交错的情况下,班主任的宏观调控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班主任要依据各学科特点和班情实际,给学生提供各科自习时间量的分配和时间点的确定的指导意见,让学生有所参考。其次,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自身学科学习特点、问题等现状,以此确定学生自主培优补差的学科,并制定相应的自主学习计划,不断完善细节,并在科任教师的参与下共同督促落实。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唤醒、指导、完善和强化,是教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注意将重点引导与细节指导相结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学生通过深入思考、钻研来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来看待,对于适宜学生自学的内容要大胆放手,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而不可越俎代庖,生生地剥夺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机会。

四、重学风营造,忌孤军奋战

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获取新知的个体发展行为,这一个体发展行为又是以群体学习活动为依托的,因此,群体学习活动状态即学风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班级学风的建设得到足够的重视也是必须的。班级学风,即班级的学习氛围。学风建设其实就是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主要侧重于学生群体性的学习心态和状态。在实施中可以坚持“一根主线”和“五步走”的战略。“一根主线”,即以“竞争”为主线。“五步走”,即在学习中通过“比、学、帮、赶、超”五步来实现自身学习成绩跨越。“比”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多与别人作比较,比速度、比效果、比落实、比进步,也可以是比书写,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差距,找不足;然后取长补短,多多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帮”是指同学间在学习上积极向有需求的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以此来加深自己对知识点的熟练掌握程度。“赶”是“学”的结果,“超”是“学”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借鉴和对自己、对他人的超越中不断进步。而竞争意识是贯穿于这“五步”的主线。俗话说,为学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竞争”是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之保持持久学习动力的一种有效机制,也是良好学习风气的一个显著性标志。有了以上认识,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活动设计中,就要注意将班风建设中的若干内容有计划地融入其中。比如可结合各学科特点,举办英语单词听写比赛、化学式默写比赛、语文演讲比赛等提高学生学科学习兴趣的各类学习比赛;也可结合学生的总体成绩情况,帮助其确定个人的竞争对手,明确个人的竞争目标。通过班级活动来宣传学风理念、激励学风实践、表彰学风先进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班级学风建设的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对学习保持持久的活力、热情和斗志;最终,让每一个班级成员都能在和谐、竞争的学习氛围中取得进步,都能成为良好班风建设的受益者。

五、重学情研究,忌无的放矢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在课前的各种准备也都是围绕学生更好地学来展开的,也就是说,教师课前的准备内容中不能有学情调查、研究材料的缺席。这也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班级学科学情的调查应以科任教师为主,以班主任为补充、督促和整体协调。科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班级学情的了解具有先天的优势和更敏锐的眼光,如通过对课堂学生听讲的反应、课后学生作业的效果以及学生的提问等学习环节和细节,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和准备提供参考。班主任主要可以通过观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日常的学科学习心理、各科的知识难度、做题速度、作业量等情况,对学生反映集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科目的教师,对涉及到学科冲突的问题要及时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真正做到科任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学情研究的体现,班主任对班级教学管理有学情研究的反应;也只有这样的教学和管理才可能是高效的。

篇5

2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探索和改进

2.1搞好班级管理队伍建设,实现民主管理模式

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发现和培养独立意识强,组织能力出众的学生,形成班委,作为班集体的核心。我们在组建班干部的时候,要从品德学习上着眼,希望他们能够起着良好的带头作用,同时也要看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在同学中的威信,班干部不需要老好人,也不需要书呆子,在班组织建立后,我们要在班级运转中不断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实现管理责任到人,做到监督到位,发挥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班级管理中一定不要忽视了其他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管理,比如在开班委会时我们邀请学生代表参加,他们能够从不同视角提出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这同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树立了主人翁意识。

2.2强化制度管理,重视常规落实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不搞一阵风式的运动,不搞卫生周、纪律周、雷锋月,我们应该强调制度的权威性,落实的一贯性。良好的规章制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生活的依据和标准。在班干部管理上套之后,班主任也不要放任自流,要随时做好监督检查,规范和优化班级管理工作,让班级遵循着制度的轨道运行。可以说没有落实的制度等于没有制度,只有将制度在班级中落实到位,才能实现制度管理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对班干部做好指导工作,对学习小组进行定期评定,做好小组量化,进行优劣奖罚,形成重视落实、相互激励、相互竞争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做事有始终的良好局面。

2.3面向学生全体,实现班级和谐发展

很多教师往往重视优等生的培养,却忽视了后进生和中等生的发展,这是目光狭隘的一个表现。木桶短板理论告诉我们,班级的最大发展取决于后进生的发展,这是面向学生全体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做到一个都不掉队。在后进生的管理中,我们往往采用训斥和批评,学生的逆反心理则往往使得这种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后进生教育中应该讲究方法,讲究技巧。在情感上给予后进生尊重,树立他们的信心。后进生往往特别敏感,因此在教育方式上我们千万不能粗暴,应该在理解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和沟通。在教育方式上,联合家长,借助同学,实现教育的合力。让孩子感到老师和家长还没有放弃他。

篇6

1医晚内部审计现状的不足

1.1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目前很多医院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也是由于法律规定或行政命令(比如,创“三甲”医院就必须要设有审计部门),而非出于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因而内都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尽合理。

1.2内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医院大部分内审人员就是一个人,有的甚至是兼职人员,大部分是由长期担任财会工作的人员转任或兼任,这些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财会知识及经验,但对审计工作还是不能完全胜任。对于审计人员自身来说,安于现状,不重视知识的更新和充实。这种情况,严重降低了内审工作的质量,也削弱了内审工作的力度。

1.3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难以执行。现行国家颁布的关于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中,除卫生部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外,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相比,国家没有对医院内部审计的具体准则和实施细则做出规定,致使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显得无章可循,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因此,在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的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到被执行部门的抵制,使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以切实落到实处。

1.4内部审计面窄,审计方法简单,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仅限于开展日常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纠正违纪违规,发挥审计事后监督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医院内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拓宽自身的工作范围才能适应现代医院内部审计要求。

2基建项目内部审计的重点内容

2.1建立合理有效的基本建设项目审计程序,规范医院的基本建设活动审计意见要得到有效的执行,内审部门必须树立枫威性。零星维修工程的执行程序:工程预算及合同必须经内审部门审核后才可以施工,结算由审计部门审核后才可付款招标工程的执行程序:内审部门对基本建设项目在立项、招标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审计后,才可开展项目的招标、设计和施工等工作,基建项目的招标文件、合同、进度款、总价及综合单价跟价等都必须经内审部门审计,与基本建设项目相关的付款都必须经内审部门审核后财务部门才能付款。

2.2对于重点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审计,控制基本建设项目的造价,是基建项目审计工作的重点对较大的建设项目,在设计、监理、施工等方面都要进行招标。

2.2.1项目立项、决策及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项目立项、决策阶段确定项目的投资估算,内审部门以投资估算作为基建项目造价的控制限额。设计阶段,要采用限额设计,内审部门要审核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是否在投资估算内,若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超出投资估算,医院应及时调整材料或建设标准。

2.2.2项目招标前期审核招标文件招标文件中的条款对投标报价、台同条款、变更部分的结算方法等有很大的约束力,招标文件中的评标方法的选择对评标、中标也有影响;工程量清单和材料清单的准确性会影响投标报价及限价的准确性。这些条款对工程造价都有影响,所以。内审部门要在招标文件前详细审核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和材料清单。

2.2.3在开标前对招标工程设置总价限价及综合单价最高限价施工招标时。在开标前由招标公司编制总价限价及综合单价最高限价,内审部门审核总价限价及综合单价最高限价,对控制招标项目的价格水平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2.4注重合同条款的审核严密的合同条款,可以全面地制约承包商,防止承包商以各种借口增加工程费用。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模式下,施工合同多为单价包干合同工程量按实结算,工程量的变动使工程结算造价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一风险由招标人承担。在签订合同时,可与施工单位协商,把一些在总造价中所占比例比较小的费用实行总价包干,这样既可以节约工程费用,又可以减少工程量变动引起工程费用增加的风险。

3提高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3.1切实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具有独立性,这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我认为医院必须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门的审计人员,并明确其职能、权限、隶属关系等,确保内审部门与领导层之间的直接对话渠道畅通,以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3.2健立健全内部审计内控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医院内审也不例外。医院内审工作要干好,首先磐须建立健全内审内控制度,全方位控制、考核、评价内审人员的素质、内审工作组织实施的程序、内审报告的质量等。

3.3建立“服务主导型”医院内部审计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院管理模式的变革,新的“服务主导型”医院内部审计模式必须建立。审计人员应积极转变在审计思想、方法、对象上的传统观念,不断引入先进的审计方法,实行监督与服务并举,使内部审计融入服务之中,融入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医院管理和经济效益审计之中。

篇7

目前普通高校学生管理提倡“以人为本”,但是并没有真正把残疾学生这一群体纳入正常的教育秩序中,使残疾学生的管理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全纳教育”理念提倡关注所有学生的需求、学习和参与,关注集体,关注合作,而残疾学生作为普通高校里的一名成员,应该受到关注,他们的需求应该得到重视。显然,当前普通高校的管理模式在这方面的理念是十分欠缺的。

(二)管理缺乏系统性

由于理念上的模糊,导致了对于残疾学生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只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于残疾学生无法参与的“正常”学习活动,给予免除。如体育课,给予了“免考、免测”的政策,对于无法继续进行专业学习的,给予了“转专业”的政策,并没有从创造条件、为残疾学生提供系统服务的理念出发,系统性地考虑到残疾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业过程的需求,没有建设一套涵盖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完善的管理与服务体系。

(三)服务体系不能满足残疾学生需要

1.生活保障有待改善

(1)无障碍设施建设滞后

笔者在一项针对于学生宿舍、教学楼等场所有没有无障碍设施的调查中,受访的65位残疾学生中,有60位学生回答“没有”。由此可以看出,普通高校目前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还很不完善,给残疾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用其中一位受访学生的话说就是“这不仅是物理上的障碍,而且是心理上的障碍。”

(2)生活困难的残疾学生经济救助缺乏制度的保障

在调查中,学生和老师都持同样的观点———由于没有专门针对残疾学生的管理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只能给予适当照顾,这给生活困难残疾学生的经济救助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适当照顾”的度在哪里,没有依据。

2.教学没有体现差异性

在对残疾学生进行的教育及培养政策现状的调查中,所有的受访学生都表示学校没有专门针对残疾学生的培养目标;超过七成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对残疾学生的学业评估采取灵活的评估方式;在一项“学校有没有针对残疾学生的课堂辅助支持系统?”的调查中,所有的学生都表示没有。

3.康复保健十分松散

目前普通高校对于残疾学生的康复保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的管理都十分松散。受访的10所普通高校都没有适用于残疾学生的专用体育器材,也没有专任的保健指导老师;在接受调查的残疾学生中61.5%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安排适合于其运动的项目,67.7%的学生对目前的“体育免考”制度表示不支持。在心理辅导方面,有50.7%的学生不清楚学校有心理辅导机构跟辅导老师,90.8%的学生表示没有接受过心理辅导。就业服务缺乏针对性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先天条件处于劣势的残疾学生比健全学生更需要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但在对毕业班13名残疾毕业生的调查中,100%的学生都表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没有专门针对残疾学生进行指导;在一项针对“就业指导中心对残疾学生的就业有没有帮助?”的调查中,8.3%的学生表示“有很大帮助”,30.8%的学生表示“有一定的帮助”,46.2%的学生表示“帮助不大”,14.7%的学生表示“没有帮助”。

二、普通高校残疾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普通高校残疾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

以全纳教育思想为导向,倡导“残健一体”的普通高校管理理念,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改革和完善当前的教育模式,着重解决残疾学生生活、学习、康复、就业中受限制的问题,着力创造“最少受限制”的环境和条件,为残疾学生提供方便其生活和行动的设施,并提供多样化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提高残疾学生生活的自由度、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的主动性。以构建“残健一体”的教育模式为出发点,通过“1+4”的思路进行探索,即打造1个基础平台,包括机构设置和资金保障;构建4个子系统,包括生活、学习、康复、就业四个方面,确保每一位残疾学生的教育权益得到保障。

(二)普通高校残疾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1.建设残疾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基础平台

(1)成立残疾学生管理服务机构当前,普通高校中没有一个专门负责残疾学生管理服务的机构,使得残疾学生的管理出现涣散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应成立一个全面负责学校的残疾人事务的管理服务机构,实现与残联工作对接,协调学校各部门贯彻落实残疾学生包括生活、学习、康复和就业等方面的事务,负责组织学校各个相关的老师和教辅人员进行残疾人教育及服务的培训工作等。

(2)设立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目前高校普遍都还没有形成一个残疾人高等教育投入的政策保障机制,难以满足残疾人高等教育不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和加速发展的需求。为了解决残疾学生教育成本的资金来源,学校一方面要加大残疾学生管理服务的教育经费使用投入比例,加强监督,专款专用;另一方面通过与各种社会力量合作,如各种慈善机构、个人慈善家等,成立残疾学生专项教育发展基金,保证残疾学生教育所需的资金来源。

2.建立健全残疾学生生活保障体系

(1)构建生活物理空间无障碍环境无障碍环境对于残疾学生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障,学校应把构建生活环境无障碍列入到残疾学生生活保障管理体系的范畴之中,切实将构建残疾学生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最少受限制”落到实处。坚持通用设计和个性化设计相结合的原则,在通用无障碍设施的基础上增加每位残疾学生个性化的需要,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人数不多,要做到这一点还是比较可行的。无障碍环境要覆盖学生宿舍、校园道路、教学楼、图书馆、学生饭堂和体育场所等。

(2)健全生活困难残疾学生经济救助保障机制由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2个部门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残疾人家庭子女及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要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可普通高校在实际的工作中却没有相应的规定。因此,学校应将以上的规定写入到学生申请助学金的文件中,成立专门的残疾学生助学基金,在支助力度不能惠及每一位贫困学生的情况下,保证每一位贫困的残疾学生能够得到保障。

3.建立残疾学生差异化教学管理体系

(1)构建残疾学生差异化教学体系和模式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计方面:建议从残疾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三方面入手进行课程的设计,尽量避免让听力障碍学生跟着健全学生一起学习英语口语和训练英语听力、让肢残的学生同健全学生一起进行军事训练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增加与残疾学生就业方向相关的强化课程、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等课程。在学时安排方面:建议根据每位学生的差异性,安排不同的学时学习,增强学习效果。在学制安排方面:采取弹性的学制制度,除了可延长学制外,还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采取2+2的学制培养模式,2年的本科预备学习再加2年的本科专业学习。

(2)为残疾学生的学习提供辅助支持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一些辅助设备和资源,因此,学校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引进和开发各种辅助设备,使残疾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包括:引进各种学习辅助软件、硬件设备;完善特殊教育图书馆资源;建立研发残疾学生学习辅助设备激励机制等。

4.改革康复保健管理体系

(1)改革残疾学生体育课的免考制度建立残疾学生体育运动能力评估体系,并在评估体系下进行针对性的保健和康复训练指导。成立残疾学生运动能力评估小组,负责制定残疾学生运动能力评估体系,对残疾学生的运动能力进行评估,并制定出每位残疾学生的体育课教学计划。课堂上按照教学计划进行个别辅导,进行有针对性的保健和康复训练,让残疾学生能够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学期末再对照运动能力评估体系对其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为期末考试成绩。

(2)建立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并建立档案。由心理导师制定评估量表,定期对每一位残疾学生做一个心理健康测试和评估,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的辅导,并建立起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将有利于残疾学生对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了解,通过对照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到自我调适心理状况的办法,对于以后走出校门,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篇8

二、二级学院存在的不足

高校二级学院的创建使学院有了相对独立的权利及职责,然而,学校在很多方面都未给予二级学院充分的权力;同时还对教师的积极性,学生个性及创造性的发挥进行了限制。这对于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及效能而言是特别不利的,最重要的是它根本就无法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需求。1.二级学院不具有充分的教学管理自。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表现出了职责和权力不相符的现象,学院在教学管理上缺少应有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掌控了教学管理的所有决策权,学院充其量只是一个配角,他们只能贯彻执行学校的决策,站在自己学院的立场上对学校的决策提出咨询建议及反馈意见,根本就不具备决策自。2.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缺少柔性。当下,教学管理制度刚性过足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及课程选择不自由、考试及学籍管理制度不合理、课堂管理制度缺乏活力等诸多方面。中国高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籍管理、考试要求及教学计划等方面具有高度统一及高度认同的特点,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及多样化发展需求。这一点在教学管理上集中体现为对人才的培养过分注重统一,可是却没有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应有的重视。

三、加强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对策

为了将二级学院的主动性、创造性及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创建更加健全的学校管理制度及二级学院管理制度,我们理应认真分析现有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深入研究实践科学发展观,从诸多方面着手,逐步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体系。

1.更新管理理念,明确管理职责。

近年来,高等教育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学院的专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其内部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进行校、院二级管理,充分更新管理理念,明确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领导性地位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要想明确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领导地位,那就必须先明确二级学院的领导意识。学校理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将管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教学管理工作理应完成由“过程管理”到“目标管理”的转变。进行二级学院管理不但可以起到将教务处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由事务处理中心转变成监督中心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让学院掌握更多的自,激发学院的动力及活力。如此二级学院便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进一步执行创新办学的理念,推动二级学院管理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2.创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之下,与此同时,完善的教学基本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及建立个性教学管理体系的前提。因此,为了创建完备的运行机制,将二级学院的主观能动性完美地发挥出来,二级学院理应制定一系列与教学活动相符的教学管理制度。这些教学管理制度理应囊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此才能够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篇9

1.2榜样法学校评选道德模范,树立典型并在学生中宣传,达到激励的目的。现今在很多高校都会定期开展道德评比和道德宣传的活动,通过榜样人物评比和选拔等凡是,激发学生间的道德竞争。通过榜样人物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和心得分享,这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通过与榜样人物的交流,学生对榜样的思想内涵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实现自我品质的提升。

1.3目标法目标法和榜样法是相通的,当学生没有自己的道德目标的时候,同榜样的交流和学习能够激发他树立自己的道德目标并为之努力,使自我道德修养不断地得到提升。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目标法,开展一系列的道德评比活动,为学生的道德建设树立目标,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努力实现道德目标的过程中完善自我,提高思想境界,提高个人素质的同时使学校整体道德水平得以提高。

2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道德激励意识淡薄,效果不理想新教育形势下,学校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为学生服务为办学宗旨。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不仅是教学方面的管理还包括着社会行为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管理。高校的道德管理,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人性化、科学化的发展。现今很多高校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重视度不够,道德激励意识淡薄,道德激励的方法流于形式,没能得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2.2复杂的社会环境使高校学生的道德激励难度增加现今社会环境复杂,新事物、新观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高校学生的思想发展还不够成熟,面对各种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既有美好正确的一面,也存在着不良的负面的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资源的同时,其中的一些糟粕也在影响着学生们,很多学生沉迷其中,不仅对自身的学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也使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激励受到阻碍。

2.3道德激励不到位现今我国很多高校为了片面的追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专业教学上,片面追求高学习成绩的获得而忽视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管理。对学生的道德观的形成予以忽视,很多学校的道德教学成为摆设,流于形式,道德激励不到位,没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3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3.1深化教育理念,强调道德激励作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高校教育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为基本任务。每个高校都会有属于自身的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是学校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大方向,引导着学生道德观和人生观的树立。然而,高校教育理念中大多是强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本领,却没有为学生明确的指明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面对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在自身的教育理念上应该深入的思考和反省,将道德教育融入到教育理念中去。强调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激励学生树立正确、崇高的道德观。在对学生管理中,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道德教育,让学生从内心建立起道德目标,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篇10

大学的课程学习不像高中的应试教育需要那么大的学习强度,许多学生上了大学后就忘记学习是学生的根本任务,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采取物质刺激,例如,设立奖学金制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自然也跟着提高。除了奖学金制度、学分制度等激励手段,学校还可以开展职业人生规划竞赛等,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初步规划,并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通过这些激励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学校学风的改善。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大学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校学生管理要注重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培养。在学生管理中运用激励措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等理论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内心形成正确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观。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管理人员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学习了党的方针政策后可以开设有奖征文,或者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的思想紧跟新形势的发展。

3.有助于学生正确调节心理活动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比较难处理的一项就是学生的心理教育,采取情感激励和心理激励有助于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对健全学生的人格也有重要作用。大学生远离父母独自踏上求学之旅,很容易形成心理依赖性和孤独感,这对学生开展新的人际活动也会有限制作用,如不加以心理疏导,就容易使学生遇到心理障碍,处于亚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学生管理中,通过班主任、辅导员等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班级大家庭的归属感和亲切感,还能使彼此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有利于互相倾吐心声,排忧解难。

4.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善于运用榜样和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引导学生向榜样看齐,不断地以高标准要求来鞭策自己、超越自己。与此同时,通过各式各样的先进个人、先进事迹的宣讲和风采展示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在校园中形成你追我赶、互帮互助的竞争势头,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除了要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合作和团队意识。通过展开一些社团活动或者创业竞赛等活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团结协作,达到共赢。从激励措施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来看,要想发挥激励机制的最大功效,就要制订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激励机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适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励措施在学生管理活动中还是大有可为的。

篇11

一、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一) 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对实践性与创新性均要求较高。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迎合市场的需求才能焕发设计专业的生机。目前一些高校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仍然存在着照搬照抄本科的现象,教学内容侧重理论体系,实践教学比例较少,设计操作与实际要求严重脱节,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商业运作之中,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够。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必须体现高校教育特色,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就业难问题。

(二) 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中国作为全球经济排名靠前的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和经济发展上均处于变革时期,市场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是相当大的。许多设计公司求贤若渴,但是由于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模式化,使得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达不到企业用工的需求,出现了一边是企业人才缺口巨大,一边是设计专业学生能力不足,这也形成了就业难的悖论。

二、 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的难题

艺术设计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其发展速度和成绩令人瞩目,但是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需加以重视。

(一) 教育理念落后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通信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艺术设计理念也随之发展。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没有及时汲取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而是因循守旧,仍旧以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强调知识的学习,忽略对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根本不能够指导艺术设计教学在新时代快速发展。

(二) 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一些高校仍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三个部分组成,个别高校正在进行课堂翻转的研究。从高校生源的综合状况来看,民办高校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家庭条件等各种原因,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不强,对理论知识没有足够的兴趣,学生接受基础知识后不能灵活运用,不能将基础课学到的知识很好地渗透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作系统性的思考。但他们对实验有较浓的兴趣,在实践方面具有一定的潜能。

(三) 艺术设计师资力量薄弱

近几年我国艺术设计在国家和群众的重视下,实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国高校艺术教育事业起步较晚,又因各种原因,相对于其他基础学科,发展缓慢,只是在近十几年才得以快速发展,但是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教师培养机制。虽然大多数教师毕业于高等院校,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胜任教学工作,但是仍有一部分教。师教学能力有限,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设计技巧不够熟练,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效果,教学效果不明显。此外,绝大多数的教师缺乏个人魅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崇拜之情,不能实现言传身教。

(四) 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与反馈机制滞后

一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教学的监控、评价与反馈滞后。体现在:监控范围不全面,侧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较少关注实践教学;侧重于本校教师,疏于外聘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侧重于评价教师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学效果的考查。评价方式单一,大多通过督导听课,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且多以系部自查提交报告为主,针对性不强,合理性不够,反馈不及时,导致评价反馈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第二个层面是就教学管理本身而言,这样的管理模式、方式方法是否符合专业特点,适合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是否满足教师、学生教与学的需求,是否积极有效,这是需要教学管理部门领导、管理人员认真反思、总结和分析的。而在实际工作中,这样实质性的反思、分析、研究与评估比较少,未能引起管理工作者的重视,一些小结报告也往往流于形式。

三、 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出现的难题,笔者认为要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 结合时代要求,加强教学内容改革。

当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发展迅速,社会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当紧跟时代的潮流,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及时地加入到课程当中,体现时代性,并辅以合适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当下社会最需要的技能,尽早地学习社会需求的技能,为今后进入社会提前打下基础。此外,教师应当不断地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增强艺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更好地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

(二) 加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艺术设计是在结合原有环境特点和社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既定环境进行设计创新,实现艺术创新再设计。创造性思维是在突破常规思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新颖思维产物。创造性思维能帮助设计人员突破既定思维模式,进行更加优秀的艺术设计,对设计人员顺利开展设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艺术设计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创作,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外,高校可成立艺术设计研究所,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实现思维模式的创新。

(三) 优化师资队伍、组建专业教学团队

一是高校的教学和人事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出台相关的培育和激励政策。二是艺术教学院系更要积极推进落实,借助已形成体系的教学基本建设与改革研究项目性载体,创建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也可以通过“工作室”教学平台的建设,通过特聘、柔性引进等方式吸引企业行业一线的设计师到教学团队中来,打造业务精干、专兼结合、层次分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以“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工作室制”教学团队。另外,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条件的安排好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师资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引导教师步入企业实践,深入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操作方法、岗位素质、知识技能要求,掌握行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真正做到知行并重。在优化师资队伍的同时,也要重视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进修、研讨等多形式,让管理人员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管理理论、政策法规,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与管理水平。

(四) 完善艺术实践

之所以进行艺术设计教育,一个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扎实和熟练的设计能力,但是现实中却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实践的重视不足。所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成为了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关键所在。一是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学校要对各种实践设施,如工作室、计算机、打印设备等予以全面的完善,并委派专人进行管理,保障所有的场地和设施都能够正常运转,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而在校外,则要和诸多设计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二是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艺术设计院系应该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设计比赛,并对获奖者予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鼓励,由此营造出一个重视实践的氛围。三是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多数院校都将实践类课程放置在了最后一年中,但是大学的最后一年,往往都是学生最为忙碌的一年,或者忙于找工作,或者忙于考研,难有时间和精力真正进行艺术实践。因此,要对实践类课程进行有机的调整,将其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会了某一种知识和技能后,就要予以及时的运用,经过由学到用的多次磨合,使其不断成熟和完善,让实践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五)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一些高校以往的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多半是前期为传统教学,后期为企业培训,学生的学习还是压力式的被动学习。校企合作可以更深入,如,学校可让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的项目制作,实现专业课程作业与企业实际项目直接对接,使学生熟悉从设计初稿到中期客户修改意见反馈,再到最终完成设计的全部过程,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围绕实际的设计项目展开,如此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性与荣耀感,又可以为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12

二、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地位

(一)班级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

学校内的各个班级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对象,而各个班级内部的管理工作则是学校教育目标形成的最主要载体,班级管理工作对于院校的整体教育工作来讲是基础、是保证。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还延续阶梯式的管理模式,即:学校—各系部—各年级—各个班级的管理模式。班级管理在整个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中处于最后的一级,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级。在高校整体管理中如果缺少班级管理这个环节,那么学校管理将很难继续下去,整个学校管理体系也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对于学校整体管理来说,通过班级管理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情况、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学生学风养成情况。因此,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对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班级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活质量

高校内各个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最基本单位,而各个班级管理所承担的职责主要就是为班级内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良好班级风气的形成,需要班级内每个同学的努力,良好的班风有助于班级内学生良好品质及健全人格的形成。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因学校管理及班级管理工作的混乱,造成学生旷课、打架、厌学情绪严重,更有甚者造成违法,而毁了一生的前程。班级管理是学校学生管理的最直接单位,通过细致的管理能直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能有效避免不良学风的形成,对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团体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班级内各种团体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班级内的管理工作也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最主要平台,一个班级的良好学风能激发整个班级甚至其他班级学生积极向上的气氛。

三、目前高职院校班级学生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不足

(一)班级管理者思想上的偏差

随着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交流方式的日益丰富,使得很多院校班级信息传递改变以往的以班会进行信息交流的形式,信息的传递都是通过手机短信或网络的形式进行与接收,从而造成学生对班级的概念没有以前那么清晰。甚至还有一些高校的老师则认为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必将被其他形式的管理所代替。目前高职院校许多学生管理者片面地认为进入高校的学生都是成年人了,成年人就有了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不再需要教师来对他们进行干涉了,从而导致班级管理一片混乱。

(二)班级管理中的实际困难

班级的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最终落脚点,随着高校学分制评价体系及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形成,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地位逐渐被淡化。目前有许多学校已经进行相关的试点,如:以宿舍为单位进行综合管理替代了传统的班级管理的模式。通过对学生管理最直接的管理者辅导员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学生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随着各个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例数也逐渐扩大,这就造成了任课教师教学负担加大,无暇过多地过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辅导员则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各院系的学生整体组织管理工作上,虽然许多院校尝试采用学生助理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方式,聘请院系内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来辅助担任低年级班主任,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他们本身也是学生,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在班级管理上特别是处理问题上也很难做到得心应手。班委学生干部的工作也往往被忽视,经常是工作传达不够,学生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班级内部关系复杂紧张,动摇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

(三)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局限性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现行的学校学生管理模式及班级管理模式已跟不上时展的潮流,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去,如:学生就业模式的改变,学生管理职能由管理向服务的形式转变等,这些转变都需要管理者花费一定的心思设计系统、全面的管理方式和理念来实现,而目前这种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

四、班级管理措施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管理理念

班级管理在学校的管理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也很高,首先班级管理者要掌握宽广的理论,包括:教学科学、教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学科等。班级的管理者在熟练掌握班级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要端正自身的思想,建立适合新形势下班级管理的理念。新时代的大学生独立意识、自主意识、自尊心都较以往有所增强。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不应仅仅局限在对学生的纪律管理上,而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对象,在工作中想学生所想,把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作为工作的重点。在工作中要不断探索、发现班级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在学业上一定要严格要求他们,在生活上要积极关心他们。另外,班级管理的目标不是让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是被动的接受专业知识,而是应该使其在所受的教学阶段养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习惯。

(二)加强班级内部的信息沟通手段

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的家庭,他们在语言方式、生活习惯、教育背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会遇到有些管理方法在管理某些学生时管用,而用到另外一部分学生身上却不管用;有些方法在一段时间内可行,而过了这段时间却一点用也没有了;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差异也较为明显,同一方法在同一时段针对不同的学生所取得的效果差异也较大。因此这就要求班级的管理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班级管理者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班级管理者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其性格、家庭背景、学习等情况。教师要根据情况建立顺畅的班级内部信息沟通体系,通过该体系教师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通常教师会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挑选出部分学生作为自己的信息员,通过这部分学生信息员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上报上来。

(三)发挥班委会的作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评价班级的作用:“不管用什么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班委会组织成员都是由班级学生选的,是各个班级里较为优秀的学生。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要主动强化他们的思想觉悟,培养高品质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一个集体只有有了良好的领导组织能力,其内部成员才会充满积极性。班委会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链接班级内外部信息传递,班长,团支书、各部委员应及时将班级内的信息传递给班级管理者,班级管理者及时分析所提供信息的情况,采用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四)加强和改进班主任的选拔和管理

目前高校管理还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班级既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最基本平台。在班级单位中班主任所担当的角色较为全面既是班级整体工作的制定者,组织者,又是具体工作进行的操作者、指导者。班主任工作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目标的实现程度,班主任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情绪直接影响到全班同学的切身利益。

(1)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制度。

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班主任的任职条件,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制度。各校都要联系实际,制定班主任任职条件,建立健全以班主任岗位职责制度、班主任培训制度、班主任任职资格制度、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班主任校长聘任制度、班主任学期量化考核制度、班主任津贴发放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班主任工作制度,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规范管理。

(2)加强班主任的工作培训。

建立班主任定期培训制度,每学年应组织班主任进行相关的岗位培训,并从教师品德、岗位职责、专业技能等方面对班主任进行全面的培训,促使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向正规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刚接触班主任工作的教师要按规定及时进行岗前培训,并在校内通过与有经验的班主任进行帮扶结对,以老带新促进新教师的快速成长。班主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学习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在工作中应注意观察学生,掌握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和发展状况,认真研究学生心理成长规律,研究学生工作的重难点问题,努力创新和改进班主任工作方法,提高教育效益。

(五)齐抓共管,通力配合

班级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班主任付出努力,更需要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系领导、任课教师的通力配合。学生管理部门在管理中所担当的责任主要是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宏观的指导。系领导的工作重点是检查并指导工作的实施情况,并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相应的支持。任课教师是学生所获得知识的最直接传授者,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往往任课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态度和处事方式。因此,校内各部应协调配合,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