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5:56: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质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地质教育论文

篇1

二、提高地质单位职工教育工作水平的措施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地质单位的职工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需要推动地质单位职工教育工作的重组。对于职工教育工作的重组,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创新职工教育工作体系创新职工教育工作体制,推动地质单位职工教育工作的重组,并建立完善的职工教育工作效果评价体系,才能提高教育工作水平。重组后的职工教育工作体系组要包括工作岗位分析、培训需求调查与培训计划,并设立完善的职工教育评价机制。通过建立岗位分析体系,可以了解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有助于人力资源部门对于岗位招聘与管理。通过建立培训需求与培训计划,了解各个岗位的培训需求情况,形成有针对性的职位评价体系;针对职工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及时调整培训计划,提高职工培训效果,建立完善的职工教育体制。总之,通过重组职工教育工作,形成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的职工教育工作水平。

(二)细化培训效果评价标准,提高培训工作效果在地质单位开展职工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是职工培训,为了提高职工培训效果,应当完善职工效果评价体系。重组职工教育工作需要我们细化职工教育培训评价标准,将培训内容、参与培训人数、职工对培训内容的认可度等内容进行细化,完善职工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及时了解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效果。通过培训效果评价体系,了解职工教育工作的各项功能是否得到发挥,并针对培训效果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或改进方案。在职工教育工作中,细化后的效果评价标准,可以指导员工的行为。在员工培训过程中,由于职工教育工作的效果是隐性的,不能用数据作为支持,导致许多职工教育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散漫,不尽心尽力。细化后的效果评价系统可以指引职工的培训工作,了解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提高职工教育工作水平。

(三)重视政策教育,丰富职工教育工作形式重组后的地质单位职工教育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提高职工素质作为职工教育工作的重点,才能提高职工教育工作水平。企业要将职工教育工作列入党委工作议程,与经济工作一同布置、一同考核,通过职工教育工作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全面提高职工教育工作水平。职工教育工作的重组,丰富职工教育工作形式需要借助更多的外部助力,帮助开展职工教育工作。在开展职工教育工作时,应坚持灵活多样的原则,推动培训方式的创新,尽可能的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职工教育,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丰富教育内容。同时,对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应当根据岗位的差异,分批次、分阶段的开展职工教育工作,并把政策教育贯穿于始终,从而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篇2

二、国内高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第二课堂在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较第一课堂存在一定差距,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一)理念落后,重视不够有些高校没有认识到第二课堂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对第二课堂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把第二课堂教育列入重要议程,第二课堂游离于学校中心工作之外,长期被边缘化。学校往往出于维稳和统一管理的考虑,限制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更谈不上扶持第二课堂了。

(二)第二课堂游离于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之外大多数高校并没有真正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而有的高校虽然建立起自己的第二课堂体系,但运行机制、管理模式、辅导机制欠成熟。有些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操作程序复杂,需要班主任、辅导员、二级学院领导、学校团委领导等逐级审批,且很多有技术含量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缺乏专业老师的辅导、必要的活动场所和设备。从而消减了学生组织和参加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的兴趣。

(三)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截然分开由于近年来剧增的高职学生人数与教师比例失调,高职学校专任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专业教师要么忙于应付课堂教学,要么受学院委托忙于学生科技竞赛,要么为了晋升职称或职位,无心顾及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培养。第二课堂的开展与第一课堂缺乏联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四)缺乏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在实践中,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依靠辅导员、班主任和极少数热心的专任教师。专任教师必须通过教学和科研提升自己的职业层次,根本不可能有太多精力和兴趣投入对学生第二课堂的指导;专职辅导员则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和水平、阅历和时间精力有限,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指导能力明显不足。

(五)第二课堂内容单一,普遍重科技,轻人文素质的培养高校受招生条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的限制,更多关注精品专业、竞技型学生和学生专业化发展,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低下。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语言文字能力较差,缺乏对真、善、美的追求,甚至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道德方面出现偏差。以笔者所在的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学院将第二课堂活动加分对象限定为:“在学校组织的各类课外竞赛活动或参加的校外竞赛和表演活动中获奖者、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者、自主创作获得国家专利权的专利成果者。”由此可见,“科技竞赛”“竞赛”成为了“第二课堂”的代名词。

三、国内外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

欧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课堂的比重几乎占到整个职业教育系统的50%。发达国家高校在第二课堂人才培养上的经验和特点:一是导向上注重对学生的独立个性、职业积极性等方面的培养。二是课堂形式和评价多元化。三是经费充裕。四是以就业指导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基础,拓展第二课堂。

四、构建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

借鉴国内外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的建设经验,高校应从理念、教学机制、内容手段、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整合;同时,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学术科技育人平台、课外实践教育平台、文化艺术育人平台。

(一)转变观念,整合师资力量,完善第二课堂平台体系

1.转变观念,完善工作机制构建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首先要转变观念,应通过政策扶持、师资力量、管理模式、课程体系运作等方面加强对第二课堂的建构。同时,应强调从校级领导、校团委、二级学院到班主任的协同合作,有专门监督管理的校级领导、直接指导的校团委工作人员和各二级学院的专职人员负责第二课堂建设,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专用场地、器材等,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2.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高校应将第二课堂纳入课程体系,并贯穿在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实践等过程中。应考虑各年级学生特点,从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要求出发,积极将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计划并推行第二课堂学分化,明确第二课堂考核和评定方法。

3.丰富高校第二课堂教育内容,创新第二课堂开展途径首先,在内容上,高校第二课堂不仅要通过文体活动发展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也应拓展学生的科研学术、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等能力。其次,在开展第二课堂教育途径上,应以学生社团为阵地,完善社团管理。社团应配备专任指导教师,一是通过QQ群、微信、微博等方式传递第二课堂信息,使学生了解第二课堂内容,并有选择地参加;二是开设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网络课程,使学生即便足不出户也能通晓天下大事。

4.构建专兼结合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学校可以通过落实配套的报酬、评优、晋升、工作量换算、业务培训等相应制度,激励教师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应建立一支校内与校外、专职与兼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相结合的第二课堂师资队伍。实行导师制,由本校青年教师和老教师共同担任导师,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5.完善评价系统,实现第二课堂教育学分化、课程化管理首先,完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评价系统。评价体系应包括:活动方案、活动过程、活动效果以及长效机制建立的评价等四方面内容。评价应充分体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信心、态度、责任感、合作精神等作为评价体系中的因素。其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应纳入课程体系,实现学分化管理。应制订科学、可行性强的第二课堂学分考察办法,由专职人员承担协调、评估及监督管理工作。

(二)打造多元发展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

1.创设“四育载体”,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首先,以两课教师、辅导员为教育主体,积极创设理论教育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化。结合重大纪念活动、公益活动、社会实践、讨论、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化。其次,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拓展。借鉴华南师范大学的做法:学校的思政中心设有一支稳定、专业的心理素质拓展培训队伍,学校也有专门的场地和配套设施任其使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这样能使新生迅速融入大学生活,为其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一个好的基础。最后,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培训。以就业指导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基础,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用人需要。

2.打造学术科技育人平台,企业项目合作研发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学生科研立项为抓手,以学术科技节为基础,通过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促进学生学术科技能力的转化。学校打造应用型创新人才科技学术创新平台,一要设立学生科研训练基金,加大学生科研立项力度,引导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研究和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实训中心开展创新实践研究;二要重点打造有特色的学业竞赛品牌,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的平台,营造校园学术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三要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共同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场所、设备、技术指导等良好的科研条件保障。

篇3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寄托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课,每周的晚点名或者通过一些板报宣传安全知识,安全讲座等这些“灌溉式”的教育手段上,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接受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能够深入地去学习,达到的教育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而学生安全教育基地的建设,使得安全教育能够有一个很实实在在的、长久的载体。

1.2学生公寓安全教育基地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纽带

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被教育者,他们在课堂上有专业知识的教师传授知识,而在课后,学校和学生的互动空间就变得狭小。通过学生公寓安全教育基地的建设,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还可以了解学生在学生公寓的动态和表现,为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提供一些数据。

1.3公寓安全教育基地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重要窗口

安全教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容之一,公寓安全教育基地的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平台,也是展现校园文化的另一窗口。

2公寓安全教育基地建设的步骤和措施

2.1分析该校学生公寓安全教育基地建设的背景

在公寓安全教育基地建设的工作中,首要任务就是分析该校开展这个基地建设的可行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①该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特别是对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②该校学生公寓是否拥有建设基地所需要的空间,例如,基地的办公地点,所需的硬件环境等。基地建设的经费来源途径。

2.2明确基地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公寓安全教育基地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基地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提高学校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利用基地所特有的咨询、交流、宣传作用,进一步促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3设置机构

基地的建设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门或者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和学院共建,并且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

2.4基地主要职能及建设内容

围绕基地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基地的职能主要职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作为学院及相关教育人员的基层驻地,便于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思想动态以及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作为学校安全教育的咨询、交流、宣传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安全知识的咨询和宣传,并且组织各种关于学生安全相关的活动,方便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作为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主要阵地。基地将收集全校学生的相关档案,记录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表现,违纪情况等等,为学生入党和评奖评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让学生时刻能够进一步了解生活中与自己相关的法律法规,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针对以上职能,安全教育基地的建设内容有以下几点:①硬件方面:配备相应的场地和设施。一是利用公寓的剩余空间,例如公寓楼的架空层,空宿舍等,作为基地开展活动的场地或者办公地点。二是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桌椅、电脑、文具、书籍等。三是安全宣传阵地,如安全宣传栏、阅览室、舞台等。四是媒体宣传设备,如电视、LED显示器等。五是相应的标识物,基地牌匾,各种阵地的标识物等。六是举行相关活动所需的器材,比如灭火器、热的快等等。②软件方面:一是成立基地管理组织。二是制定相关的制度,三是制定学生安全管理系统。四是制定定期的工作计划。五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宣传活动。六是整理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并录入系统。

2.5基地的管理方式

2.5.1职能管理

在基地建设中,学校学生工作部门或者后勤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有:(1)负责公寓基地建设计划,制定和修改管理办法。(2)组织基地的申报,评审和评估以及提供专项建设经费资助。(3)组织宣传学校安全相关的文件精神和基地取得的成果。学生公寓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有:(1)按照基地建设的计划做好相关的硬件和软件的设施配备。(2)制定公寓安全基地建设的具体工作计划,并组织开展相关工作。(3)组织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并且支持学院组织的重大活动。(4)向学生工作部或者后勤管理部门汇报基地工作。学院的主要职能有:(1)选拔推荐学院负责人到基地开展工作。(2)配合基地开展的各项工作。

2.5.2人员管理

因为公寓安全教育基地面向的是广大学生,为保持基地信息流通的顺畅,信息点的覆盖面广,基地人员的组成除了学生工作部门或后勤部门的相关人员外,学生应该也纳入基地工作者行列当中,为获取信息和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提供有效的帮助。对在基地工作的学生同样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更多的让他们成为安全知识的传播者,帮助他们成长。

2.5.3经费管理

经费由学生工作部门或者后勤分批次资助。首批是基地启动资金,用于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基地组长带领基地成员负责购置,布置。由学生工作部门或后勤部门领导监督。基地启动后,审核基地工作计划,通过后根据预算分批资助,主要用于软件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及成果的申报。学生工作部或者后勤部门每年对基地进行评估考核,检查基地一年取得的成果,根据成果决定继续资助经费的金额。

2.5.4成果管理

基地研究的成果主要以论文、专著、研究课题等方式表现。成果著作权由作者、学生工作部门或者后勤部门、院系共同享有。

篇4

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灵魂。思想品德教育则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学科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极其丰富,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的。素质教育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而地理教育正蕴含着这些丰富的内涵。例如:通过世界地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地球,认识世界,掌握世界各个国家,特别是一些重要国家的国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树立全球观和国际观。通过中国地理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养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精神。通过乡土地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奉献的思想。通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人地协调思想。

(二)知识素质教育功能

文化知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尽管思想品德教育是地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地理学关键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教育。地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为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要加强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掌握熟练的地理基本技能,是中学生日后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须具备的。如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旅游业等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中,都离不开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相当丰富的地理知识。因此,地理素质教育要将二者兼顾起来,既要为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又要训练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同时,地理素质教育还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地理学科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特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地理学科又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学科。在学习地理时,要求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概括地理事象的成因、分布、发展变化的规律,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等。这种综合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观察、理解、对比、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上有了科学的方法,而且在将来的工作中也有了丰富的智慧。

(三)身体素质教育功能

身体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地理素质教育中也渗透着体育教育,为体育锻炼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应试教育时的地理课,是封闭的课堂教学。地理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进行野外考察和调查,学生可以进行爬山、游泳、探险等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锻炼了意志,把自身融入大自然中,会获得地理课本和课堂中所不能学到的知识,也是其他学科难以完成的。

(四)美育素质教育功能

美育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升华。美育也是地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地理素质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地理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如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那广阔的平原、雄伟的高山、四季如春的南方景色和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各种美丽的建筑物和现代化的都市,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创造的美,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和人类的智慧结晶,人类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地理教材中有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欣赏各种地理图片,使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鉴赏美,从而创造美丽的心灵,提高美的素质。

二、乡土地理的教学能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乡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添补了地理课程的一大空白。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学习地理主要是为了对付高考,而素质教育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参加高考,主要是学习有用的地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好机遇下,地理教学中就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乡土地理的教学。乡土地理添补了中学地理的一大空白,同时又是地理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把本乡本土作为地理教学的大课堂和天然实验室,把各种地理景观作为地理教学中形象生动的“教具”和“标本”,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出适应21世纪发展与需要的、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参与竞争和迎接挑战的高素质跨世纪人才。

篇5

CDIO是工科教育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就必须要有新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整个教学的灵魂,所有教学环节都要围绕教学大纲。为满足现代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学大纲的编写要将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协作与社会环境融合在一起,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煤矿地质学》是一门服务于矿山设计、建设、开发生产的一门课程,其实践性很强,依据CDIO模式的大纲对学生加强地质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实验、实践中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同时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沟通能力,最终培养出满足现代煤矿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建立CDIO模式下煤矿地质学授课体系

建立CDIO模式下《煤矿地质学》的授课体系,关键是改变教师的传统的教学理念,把CDIO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介绍煤矿生产中有关地质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参与科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2]。把地质工作的新的理论和新方法引入到教学中,同时也要把一些传统的内容压缩或删除,例如删除课程中科普性的传统内容,增加矿物岩石、构造地质、地层等相关方面的新理论、新知识;以新的国家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及编码标准替代传统A级、B级、C级、D级储量分级标准等;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煤矿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保护矿区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增加煤矿环境地质的新内容;随着近年来地质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煤矿地质研究中,丰富了手段,提高了精度和可靠性,增加矿井地质信息技术及应用的教学环节,如运用计算机技术编制和管理各种地质图件、介绍物探新知识和新仪器的应用原理和方法;更新传统生产设计规范等[3]。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教学为主,同时结合有关电视录像片和野外、室内实习、实验课等形式综合进行。尽可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改革传统板书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过程中,将多媒体讲授与板书讲授有机结合,通过二者的优势互补,实现有关知识的融合与最佳传授。如利用地形地质图编制地质剖面、编制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等方面,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用实例式、启发式、设疑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潜能,达到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目的。这种形式可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煤矿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努力作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与设计各类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为满足精品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内容,依据《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四个方面来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实验教学环节,这是一个认知性、验证性的实验教学环节,在完成理论课程讲解后,对矿物、岩石等各类标本进行反复的观察和描述,通过这样的实验使学生能掌握各类标本的鉴定特征,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报告;二是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教学环节,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后,进行野外地质现象的认识和观察,把课堂讲解的内容和实际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依据野外实习的内容编写实习报告;三是课堂及课下作业实践教学环节,这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此环节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各种地质图件并运用计算机软件编制各种地质图件、能够从图件中提取各种数据;四是科研实践环节,这是一个提高创新能力的实践环节,部分同学可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科研工作相结合,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网络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分析、创新、利用、交流、的能力,网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把一些教学资源放到网上,为学生建立自学平台。在网上和同学开辟网上留言、教师电子信箱、QQ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的学习平台。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网络学习课件,供学生课后学习。

CDIO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质量监控

篇6

所谓“第四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三大媒体之后的新兴媒体,习惯上被定义为“互联网”。然而,随着手机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手机短信媒体又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眼前,并成为“第四媒体”的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第四媒体”自产生以来,迅速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对社会的影响是直接和客观的。青年群体由于其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并存在着好奇性、叛逆性、受压抑性以及良好的接受性等心理特征,使其一开始就成为“第四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因此,“第四媒体”环境对青年受众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的影响也是直接和客观的。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所具有的“双刃剑”功能又使得“第四媒体”环境在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第四媒体”条件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所创新。

一、“第四媒体”的特征

第一,从“第四媒体”的特征来看,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普遍的观点认为,“第四媒体”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五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广泛性和特定性的统一。与传统传播媒介需要特定的物质条件、固定的地点、活动空间和既定的时间,受众在接收信息上受到了诸多限制相比,“第四媒体”要广泛开放得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创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也造成了受众在“第四媒体”中行为观念的差异性;二是虚拟性与真实性的统一。虚拟性可以被认为是“第四媒体”最重要的特征,虚拟的主体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虚拟的活动,充分显示了“第四媒体”的虚拟性特征;然而,在“第四媒体”条件下,又存在着真实的一面:虚拟环境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环境的反映;“第四媒体”的用户在虚拟代号的后面,又是客观存在的个人或群体;三是互动性与单向性的统一。传统媒体中的信息传播是单向流动的,受众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在“第四媒体”中,受众在选择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电子邮件、BBS等进行讨论。另外,“第四媒体”下的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平等、互动的信息交流;四是即时性与易逝性的统一。“第四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特征又使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了即时性特点。但是,为追求时效性而进行的频繁的信息动态更新,客观上就容易形成信息的“瞬时化”和“碎片化”;五是海量性与有限性的统一。与传统媒体相比较,“第四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是无所不包的,但是,信息的选择最终还是由受众群体来决定的,受众群体在选择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选择,因此又是有限的。

第二,从“第四媒体”的形态来看,由于“第四媒体”在外延上包含着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网络,因而其形态也有所不同。互联网的主要形态包括万维网(即3W网)、电子邮件报刊、电子公告版等;而手机短信媒体的主要形态则可以从其服务功能的形态的分析,它包括普通的短信息服务、增强型短信息服务和多媒体短信息服务,其服务内容包括交易型、资讯型、娱乐型及数据库型等多种类型。

二、“第四媒体”与思想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1.“第四媒体”背景下思想教育面临的机遇

首先,“第四媒体”的发展提高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一是“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掌握最新和最全面的信息,了解各门科学的理论前沿,必将大大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二是“第四媒体”的出现有利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即时的、全面的、准确的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减少了实践中摸索的时间,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三是“第四媒体”环境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手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单向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逐渐被“双向互动式”与“灌输式”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所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真正实现了互动,从而有利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手段和方式的改变。其次,“第四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和迅速传播,必然导致新的网络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有利于青年受众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增强自身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科学性。一是网络文化的现代化丰富性,有助于开阔青年人的视野,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有助于青年人确立全球观念、效率观念和民主观念;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创新意识、自由平等及合作意识;二是在“第四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和即时传播的,有助于青年受众道德智商的培养。

2.“第四媒体”背景下思想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四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新时期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者与信息传播者的相背离性。随着“第四媒体”的迅速出现和普及,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表现为传播者大众化了。在“第四媒体”环境中,作为信息传播者的相当数量的人群与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存在着差距。青年群体由于是“第四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因此这种传播者大众化必然会带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弱化;其次,“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受众的主动性增强带来的挑战。传统媒体中信息的单向传递性特征,使得受众始终是被动接受信息,处于信息传递的客置。一方面,受众所接受的信息,都是由传播者经“把关人”过滤之后传向受众的;另一方面,即使受众具有一定的信息选择能力,但是这种权力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要受到诸如传媒条件、时空条件的限制;在“第四媒体”环境下,受众拥有的权利前所未有地增强了,他们不仅可以自由选择信息,也可以自由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从而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的信息;再次,在“第四媒体”环境下,青年受众对“第四媒体”的信息依赖程度的加强,将会使青年群体面临被异化的危险。一方面是青年信息需要的异化,另一方面是“第四媒体”的异化,无论是信息需要的异化还是“第四媒体”的异化,都将最终导致青年这一“第四媒体”主要使用群体的异化。

三、“第四媒体”背景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从“第四媒体”环境优化的途径来看,主要包括技术途径和非技术途径。首先,从技术层面来看:一是被动式的技术途径,主要是“把关人”的信息过滤、删减、屏蔽和“封杀”有害信息。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有害信息向青年受众传播,从而起到预防和补救作用,保障“第四媒体”环境的青年思想教育的有效进行。但这只是消极的被动式技术手段,不能从根本上保证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合理发展;二是主动式的技术途径,主要是要在应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础上,让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包括建立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宣扬主旋律;在各个影响较大的网站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人到形象生动的栏目当中;建立相应的网络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等。其次,从非技术层面来看,主要是要建立媒介监督制度,加强网络宏观管理,独立运行的“第四媒体”监督组织应具有信息、学者参与、公众动员等功能。同时,要以法治网,加强网络法治监管力度;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立法;加强信息网络方面的执法和司法;积极参与国际信息网络方面规则的制定;加强信息网络管理人才的培养等。

篇7

为了顺利完成工程地质教学活动,有必要使学生明确工程地质学习的主要对象、基本任务和主体内容。首先,工程地质学是评价、预测和改造与工程建筑等有关的地质问题的一门科学,以工程建筑及建设项目为服务对象,以地质学为研究基础;以数学力学为计算工具的学科。因此,工程地质的教学与学习都是在研究和讨论人类在工程活动中行为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与相互适应性,其次,工程地质学习的基本任务就是掌握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特点,明确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正确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完善保护地质环境。最后,学生通过工程地质课程学习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包括:岩石和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工程性质,如岩石与土的矿物组成及其排列形成的微观结构等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弄清岩土体的不同的分类要求和指标,了解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岩土体的改良方法;建立起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工程地质观念,形成关于自然环境对工程活动的制约与人类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的双向作用机制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掌握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熟悉工程常见的地基、硐室等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活动的影响;掌握主要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通过上面的对工程地质教学主体内涵的论述可以看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领悟和掌握的内容很多,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思路,往往会导致教学活动成为就事论事,事倍而功半,很难使学生把握这门学科的精髓。同时,工程地质会涉及众多的相关学科知识,如与地球科学相关的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学等,与工程学和基础学科相关的物理力学、数学等。

综摄教学法的运用

综摄法又称类比思考法,其源自在我们对外部事物的学习和认识过程中,常常是在某些带有启发暗示的“指挥下”进行的,而这种“指挥”与我们的思考方法和意识关系不大,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密切相关[11]。因此,可以利用外物来启发思考、激发灵感解决问题。工程地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相关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经历,在此基础上开综摄法教学。在教学中锻炼学生对所面对事物的异质同化和同质异化两种思维方式。当我们面临未知的或者不熟悉的事物时,常常会采取拿性质不同的现有事物的分析和模拟方式去与之相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设想。这种方式称之为异质同化,即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分析比较所面对的问题。例如,当开展某项工程的地质问题调查时,可以与医生全面诊断病人一样,先逐项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分析存在的病症,这样会使得技术(研究)路线明晰,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与指导性。如何摆脱固有的思维方式和问题分析方法的桎梏,进行创造性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难题。因此,如何运用新的知识或从新视角进行审视、分析、研究和处理原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显得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使得认识有新的突破,这过程即为同质异化思考方法。例如,在狭窄的海边场地进行海底隧道掘进时,一方面需要的很大的场地存放施工材料(如做衬砌),另一方面又需要相关场地堆放掘进所产生的大量岩屑废渣,那么可以通过同质异化思维,我们可以考虑在不影响地质环境的情况下,用掘进产生的废料进行人为营造陆地,同时解决了材料堆放和废料处理的问题。

篇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99-02

在当前职业教育的实施中,其培养出的人才虽然技术水平比较好,在考工考级通过率和证书的拥有率上也很高,但是企业对他们的认可度却不是很高。究其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和职业教育人文教育力度的不足有着关系。人文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人文教育的缺失,不仅会导致职校毕业生没有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和规范意识,还导致学生在后期工作的实施中存在好逸恶劳和拈轻怕重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加强对人文教育的认识非常重要。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作为人类健康进步的一种文化现象,从人文教育的本质出发,人文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提高文化修养的基础上,懂得如何做人、做事、审美、处理各种关系、确认价值和构筑自己精神家园的一个教育过程[1]。从教育的划分出发,其分为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两个部分,科学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而人文教育则是针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的,对学生的培养侧重在人与人、人与事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以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2]。人文教育的实现仅仅依靠价值观念是无法良好形成的,其只有将人文知识转为成人个体内在的人文精神,并构成个体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才能形教育中真正的以人为中心,才是构筑和完善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素质。从人文教育的这一内涵分析,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人文精神,唤起人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多样化心灵世界的一种教育。人文教育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学生这一主体而言的,学生作为人类的一个分支,其在人文精神中的主体表现就集中在责任、良心、道义和操守上,是人们向往自由和解放思想的一种精神,是一个人价值的根本所在。

二、人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作用

1.人文教育是职业教育学生安身立命之根本。从当前的社会发展局势分析,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国家的政治、法制、文化事业的建设与繁荣都需要大量具有人文精神素质的专业人才来实现。人文教育以人文学科为主体,学生通过对人文学科的学习,不仅能够获得一定的人文精神,还能够建立良好的价值体系,促使人能够在这个社会中更好地安生立命。同时,人文教育的实施还促进着学生合理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的确立与实现,对陈旧的价值体系的批判,促使着符合时代和民族精神新价值理念的体现和建立。职业教育中,学生的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的培养都比较好,进入职场后的工作能力比较高,但是人文素养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持续发展。从目前我国职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科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在人文教育中提前介入企业文化,这一举措能够良好地促进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由此可以发现,人文教育是职校学生在社会中安生立命的根本所在。

2.人文教育有利于减少社会环境对职校学生的负面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以科学技术为主导专业的教育被社会和学生广泛地欢迎着。科技教育促进了大批优秀人才的实现,并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现代教育对科技教育的过分强调,在某种情况下就导致了对人文教育的轻视,降低了人价值意义的实现,将知识和技术的作用建立在了金钱和权利上。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人文教育传统,并维系着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虽然受历史环境的影响,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都缺乏着对人价值和发展的关怀,导致着人文精神的偏差,但是,在当前以科学教育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加强职业学生的人文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减少社会环境对职业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3.人文教育促进着科技教育的进步。一个科学技术掌握比较深厚的人,其在人文素养上的具备也是非常深厚的,而一位优秀的理工科学生,它的人文素养也必定存在着很大的丰富性。以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学家林徽因为例,其不仅是清华建筑学中的一级教授,在她对建筑的谈论作品上也处处充满着人文性的情怀,而她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和当时的一流作家相比较,更是毫不逊色,不分上下。受我国传统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不可否认,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技术掌握度决定着他谋生的本领,但是在当前知识不断更新的过程中,职业院校中的学生想仅仅依靠现在所掌握的技术知识,是无法满足知识更新的速度和未来发展需求的[3]。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就需要在实施好科技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好人文教育,在人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审美观念、社会良知,具备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是保持与时俱进的关键,学校人文教育的实施促进着学校科学教育的进步。

4.人文教育促进了学生对做人道理的领悟。科学教育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掌握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科技知识和方法,以让学生能够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中得到更好的生存。那么,从人文教育实施的目的出发,其主要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现代社会中,科技是依靠人得以发展和进步的,随着社会经济物质利益的驱使,现代科技发展中对物质价值的过分追求已经非常严重。此时,人们虽然拥有了高超的科学技术,但却失去了其与生俱来的人文精神,在人们陶醉于以科技所产生的所向披靡的威力时,依靠科技无节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成为了人类的主要谋生手段。经济社会下,人们依靠科学技术漠视甚至遗忘了自然生存的地位,这是经济发展观中人文价值衰落的表现。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新的走势方向,网络时代中商品化和功利化的现象更加严重,并成为了商品化的主导时代。虽然,从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式分析,其是完全能够脱离人文精神而存在的,但是这也让人们抛弃了很多内在的精神价值。职业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的实施,给予学生争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指导,让学生克服科技时代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这对学生信息时代中做人道理真正意义上的领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的实施中,人文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并在加强的过程中将企业的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中,以实现企业和学校的零距离对接,促进学生职业人文观的实现,让学生在学习生涯中,不仅具有生存之本的职业技术,还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怀,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好地在社会的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9

二、时空因素

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是资源效用发挥的必然影响因素。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过程本质上就是物质运动的过程,因此,资源效用发挥的过程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的,离开时间和空间的资源利用过程是不存在的。时间因素方面。在不同的时间维度,资源利用的各种条件会发生变化,资源利用的效果也会随之而变化。首先,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于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理念会发生变化。就目前看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资源利用,力图从实践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一定的重视度能够促进资源效用的发挥。但也不能否认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于资源利用的重视程度会有弱化现象。其次,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会随每个特殊时期而不断调整。就不同时期的同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内容来说,也必须采用与时俱进的资源。例如,同样是教授艰苦朴素精神,在五六十年代要求人们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可以理解并接受的,而在当今就必须采用其它符合当今受教育者实际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利用技术手段将越来越先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资源利用成本。空间因素方面。空间对于资源效用发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的流动性和在不同空间利用相同资源会产生不同的效用这两方面上。一方面,资源的流动性影响着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用发挥程度。在民族地区内部,资源流动性强,则内部各类资源相互协调处于一种稳定运转的资源利用机制当中,资源闲置、浪费现象较少。相反,若地区内部资源流动性差,各资源仅在地区内部某一空间发挥作用,这会导致资源重复利用、资源失去吸引力等现象,从而阻碍资源效用的发挥;在某一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两地区间有效的资源交流能够推动两地区的资源利用工作。一个地区盲目排外、拒绝接受和利用其他地区资源,只能使该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效用落后于其他地区。各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资源流动是一种双赢,不仅提升了本地区的资源利用效果,还会使全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更上一个台阶。另一方面,在不同的空间利用相同的资源会产生异样的结果。例如,在学校、家庭、工作单位或者社区等不同空间同时利用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空间产生的氛围、影响程度和教育意义会截然不同。

篇10

中学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一般认为,素质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方面的培养,而应该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修养,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都能健康向上发展。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地理学科可以充分利用其学科特点,在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因此,中学地理教育首先应重视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地理观念,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提高多方面的能力,这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就自己教学实践中的感悟,谈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是怎样发挥其素质教育功能的。

一、地理学科与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培养

地理学科可以充分利用其特点,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政治思想品德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育往往忽视这方面,只注重传授知识,以至于有些人走上社会后,往往由于政治立场不坚定,或道德品质方面出现各种问题而犯错误,成为历史的罪人。

现行地理教材突出了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地理紊质教育中伦理道德的培养伦理道德是中学地理道德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明显的贫富差距。以农业为例,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亚非拉美的发展中国家普遍短缺。特别是非洲地区,数百万人忍饥挨饿,生活在生命的生死边缘,而欧美等少数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是粮食生产大国,积压了大量的商品粮。面对贫穷地区的人们而没有任何同情心。我们呼吁全球共同行动起来,伸出援助之手,向饥饿作斗争。我们国家正在缩短东西差异,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使东西部人们共同走向富裕之路。

(二)地理素质教育中资源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上的一切资源属于全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不可盲目开采,要做到既满足当今人们生存的需要还要对得起子孙后代,这样人类才能不断延续。中学地理课本中讲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突出了人类生存环境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人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以中国为例,传统的教材常提到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由于人口过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特别是东部地区人口过于稠密,土地的后备资源不足。再加上不合理的城市建设,林地的滥砍乱伐,土地沙化等的破坏,如果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最后我们将无立足之地。因此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们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珍惜每一寸土地,对得起子孙后代”、“珍惜方寸地,留于子孙耕”等宜传标语真实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从日常生活垃圾的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给自己生活学习造成的不便,养成与不良现象斗争的勇气。一切污染环境的行为,都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反对。如几年前肖县兴起的一股风,大建小造纸厂,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畜用水发生困难,给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政府一纸令下,全部关闭,人们拍手称快。

二、地理学科与学生文化知识及技能的培养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政治、语文、历史等很多学科都有很紧密的联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求地理教师要有很宽的知识面,掌握的信息量要大,能有效地进行渗透性教学,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地理方面的问题。

(一)联系历史学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常言说“史地不分家”,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内容与历史知识的联系非常密切。如讲俄罗斯的气候严寒,可以联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寒冷的天气使德军大批冻死,战斗力减弱,苏联大胜德军。再如讲美国的工业发展,是利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的技术优势,奠定了其工业强国的基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战争财,成为工业发达的国家。讲世界人种分布时,从世界人种分布图上可以看出,黑人多分布在美洲和非洲,非洲是黑人的故乡。从十五、十六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不断地从非洲贩运大批的黑人到美洲劳动,为他们创造财富。在四百多年的殖民活动中,非洲有一亿多黑人到美洲劳动为他们创造财富,所以现在美洲的黑人比例比较大。讲中国的航海运箱,可以利用郑和下西洋与欧洲开辟新航路进行对比,郑和曾先后七次下西洋,途经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大,次数多,时间早于欧洲开辟新航路近百年。今天我国的远洋航运正以迅猛的势头跻身世界前列,如上海、广州、大连等均为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今昔对比既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联系语文学科,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地理知识

在地理教学中,适时的把语文知识运用到地理课堂中,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时盛开”。很好的反映了大气水热状况与海拨高度的变化;反映大气水循环,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来描述,胜过枯燥的语言讲解。讲粮食问题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不可浪费。初中语文课本里的《看云识天气》、《秃鹰之死》、(气候的威力》、《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等,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天文地理知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及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人类可能面临的威胁,使学生既长了知识,又懂得了利用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可见地理和语文之间有很多相融之处。

三、地理学科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

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较,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有的内容直接关系着我们的生活和生存,关系着我们的生产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教材内容,认真组织学生动手、动脑、挖掘潜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培养

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关心社会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例如,从本地小造纸厂的大批兴建,引出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强化社会公德意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人们用新的价值观、资源观、环境观自觉地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面变化和发展。提倡绿色消费,减少污染(如日常生活中塑料包装袋的使用),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促进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统编教材与乡土教材相结合。不仅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交流,融洽教学气氛,使每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表现自己的机会。在他们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心理素质也逐步提高。

(二)学生的体质体能及耐力的培养

地理知识要学以致用,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同时使学生的体能及耐力得到锻炼。例如:地理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需要到野外考察,认识一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我们到野外考察时,需要走上几里或十几里山路,这样对学生的耐力和体力要求很高,所以通过地理课的实践,能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质体能及耐力。传统观念的学校教育,地理学科常被忽视,认为地理课可有可无,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地理教师,或是地理教师改教其它学科。这些不正常现象不能说不是地理科学的悲哀。在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恢复地理教育的地位。首先从自身做起,正视地理课堂教学,发挥其素质教育功能。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11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德育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一重要的理论创新不但确立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确立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体制市场化、文化多样化,大学生眼界开阔、信息丰富、思维活跃,他们的思想在日趋成熟的同时也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产生一些价值观念方面的混乱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困惑。因此,在新时期,一定要重视对高校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价值选择,自觉抵制不良因素的选套件然,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这就要求在低年级的教育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群体的教育之中,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既是对我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我国教育事业长期实践经验的深刻认识,更是对“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坚持。

二、当前高校低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低年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高校低年级学生,初进大学校门,还处于高校本科初期阶段,初等教育教学模式,给他们带来的深刻影响,还未完全消除。从学习方式上来说,尽管新课标已经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进行创新教学,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一般仍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学生也习惯于“听课式”的学习模式。在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对大学阶段的“启发式”“、主动式”的教学与学习方式,无法做到快速适应,导致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去有效地展开学习。从环境方面来说,远离了已经熟悉了十几年的生活、学习环境,习惯了原来的作息规律,很多学生不免会因生活环境、节奏的变化,而深深感到有点“水土不服”,由于低年级大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之前彼此不相识,很多低年级大学生遇到问题时,没有合适的人进行倾诉,就选择自己闷在心里,极易滋生消极情绪,形成不健康的心理[2]。从心理特点来看,由于高校低年级学生身心还不成熟,生活阅历比较少,对于事物的辨别与思维能力还不足。而且,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和亲友的溺爱,常常存在一些性格方面的弱点,比如自私、团队意识不强、集体主义意识缺失等、爱宅在自己的小圈子,等等。这些问题,都阻碍了高校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如果不能及时将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必将会给高校教育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高校低年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高校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不是朝夕可成、一蹴而就的,需要高校、学生、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不过,总体看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弊端日益凸显,其集中化、经验化、权威化的教育方式,与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和兴趣特点不相符合,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后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高校低年级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深入理解其内涵与必要性,也不能形成有效的认同,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化。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少对低年级学生的人文关照,过于强调“政治本位”,没有在教育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由此大大减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心需求和思维特点。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手段相对滞后。现在,大部分高校还是比较重视教学与科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未提到高校教育战略高度,未形成规范、科学的教育与管理机制。鉴于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没有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一直不高。

三、提升高校低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思政教育意识

在当今社会转型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新时期,高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充分认清当前的形式,分析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根据高校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兴趣特点,制定“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流程与对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和实践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也要明确自己作为教育引导者的角色和地位,增强服务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利益观。

(二)坚持动态教育管理,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确保高校教育健康、有序进行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涉及到的受教育者人数众多,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前提下,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立足高校教育实际,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注重实践教育,构建完善的教育和信息反馈机制

高校低年级学生对于网络非常熟悉,高校要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来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信息反馈相结合的教育机制,提供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比如,利用学校海报、广播、宣传栏等,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组织开展第二课堂,举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文娱体育活动,寓教于乐,吸引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QQ、微信等自媒体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因人而异地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篇12

在台湾,长期以来,各级学校升学风气相当浓厚,一方面在文化传统上,台湾文化传统和大陆是一脉相承,各个家庭不论贵贱贪宫,都极尽所能供子女上学,以求得最高学问;另一方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蓬勃发展,台湾经济已取得相当成效,岛内民众收入较以前也大为改观。据统计,台湾人均国民收入由1955年的二三百美元到1995年达12,000美元。国民收入的大幅提升,使民众有能力追求更高的教育投资。在台湾,国民小学6年和国民中学(初中)3年为一贯制的国民基础教育。国民中学后高中分为普通高中和高级职业学校,而各类高级职校、专科学校的科类,专业设置彼此没有衔接,大多为终结性的教育,学生毕业后只得就业;同时专科学校以上的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数量极少,致使职校、专科生在职教体系内升读学院、大学的机会极低。尽管近几年职业类高校有了大的发展,但台湾社会重学轻术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许多父母纷纷把子女送进普通高级中学(甚至国外),但苦于普通高中学额有限,只好暂时寄身于各类职业院校备考升学,导致在读职校及专科生为了学位文凭不得不进补校学习,预备插班升大(普教系统)考试。据统计,1994年就有15万专科毕业生参加大学插班考试。很显然,无论是职校生还是专科生,均无法专注于在校时职业技能的学习,而想方设法进补校补习,以备来日升学考试之需,而越来越多的职校为了生存,也只得投其所好,更多地让学生修习一些文化及理论课程。其结果是职业院校的功能日见弱化,职教体系和普教体系一样,陷入所谓的“恶补”困境之中。

2.职校招升困难重重

首先,进入20世纪90年代,台湾人口出生数呈逐年减少趋向。据统计,90年代初台湾人口出生大约维持在32万人,1993学年度学生数更是国民中学三年级的395,920人降至国民小学一年级仅309,106人。未来台湾学生来源将日趋减少,各校(包括各职业院校)招生也必然更感困难;其次,近年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出台办法,扩充高中(职)等招生规模,以致国民中学毕业生升学机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据统计,近些年台湾每位应届国民中学毕业生的升学机会率高达123%。升学机会扩充使学生选择学校就读的意愿更有了弹性,但也造成了各类职业院校生源不足、学生素质低下,甚至中途退学等,如1994学年度,全台湾高级职校退学人数就高达1.18万人之多,其中多数为自愿退学;再次,普通大学的迅速扩招,形成了普通高校招生的强势,也必然造成职业高校招生的弱势。表(一)显示摘要:台湾普通高中毕业生升读大学及大专的机会,1992学年和1993学年分别为11O.5%和105.2%,而同期高级职校毕业生升学的机会则仅仅分别为27.9%和28.3%。显示高级职校升学机会十分有限,就读职校事实上就成了终结性教育,难怪职校招生困难重重。

3.师资设备仍显不足

首先,技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各类技术人力,所以开展各个层次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实务练习是其中心任务。在台湾,高级职校教师主要由师范院校培养。由于长期没有解决好师范院校的理论学习和职业院校所需要的实际技能之间的脱节新问题,使各职业院校师资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及学术水准,但其职业科类、专业实践知识及技能往往十分有限,因此也就无法满足从业时的需要;其次,在台湾,尽管部分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建教合作方式,但并没有像德国那样在全社会建立一种“双元制”职教体制,也没有像美国和日本那样积极推行产学合作的职教模式,其结果是职业院校和产业界经常保持沟通的管道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产业及职业结构发生不断变迁的当今台湾,职校教师因未能及时了解业界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其现有的知识及技能结构和现实社会的要求产生了日益严重的脱节现象;第三,在职教师进修意愿不强。即使进修由于所修课程大多为理论科目,实践知识及实用技能的学习并不多,所以进修后对提升现任教师的业务水平没有太大的帮助。第四,台湾各专科、技术学院教师主要是由各大学探究所培养的,而一般大学探究所也比较缺乏职业教育需要的实践教师及相关设备,所以探究所的毕业生到大专职校任教,也往往缺乏开展职业教育的实践能力,当然所培养出来的各类职业人才,也就难以符合产业界所需的标准。

4.职校投资捉襟见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