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03-03 15:56: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预备发言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预备发言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中午好!

 

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站在这里,真的很荣幸今天能够作为党员代表在这里发言,作为一名正在被考察的党员我深感责任和压力重大,当然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一直以来我时刻以一名党员的身份来激励自己不断向前迈进。从一名普通的学生到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从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到一名预备党员。这两年来我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向大家概括一下。

 

首先在工作方面,作为一名党员在各项工作中理应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加班级、院系各项活动,同时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___各种形式的班级、院系活动,为班级、院系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对于工作,我们要积极认真负责地去面对,决不能逃避推卸责任,要做到我主动去承担,我愿意去承担,我想去承担。只有这样主动的去承担一些相应的责任,我们各方面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时刻进行自我反省,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发现指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及时地改正,不断的完善自己,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前进。

 

在学习方面,作为一名党员理应起到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学习要认真、刻苦、积极,做到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考试诚信应考,考试成绩不挂科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同时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来丰富我们的阅历,增长我们的才干,身为一名党员要学___的先进理论知识,要时刻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时刻保持与___一致。才能向一名优秀党员迈进。。

 

在生活上,我们要发扬___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骄奢___逸为耻。”不和别人盲目攀比,在做好自己的同时要积极去带动身边的同学。在生活中要积极主动地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处理好与身边同学的关系,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要时刻保持与群众的联系,不能脱离了群众。作为一名党员我认为要有一种奉献精神,做任何事情不应该抱着一种有私心的态度。比如说入党,入党是很多大学生梦寐以求的,但是不要因为追求入党而去做一些与自己截然相反的表面工作,要把真实的自己表现在大家面前,要不然你会觉得很累很压抑。另外,作为一名党员的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看待问题要比别人看的高、看的深、看的远,不能仅仅只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在这方面我是有深刻的体会,以前我看待问题总是很简单很浅显,处理事情容易冲动莽撞,在入党的道路上我逐渐使我的思想变得成熟了起来,看待问题也不再局限于表面,处理事情也比以前理智了很多,在这方面真的很感谢我的辅导员一直对我耐心的教导,给予我及时的提醒和纠正。

 

最后,感谢党___的细心栽培,感谢各位老师、同学的辛勤培养以及每一位老党员同志们的热切关怀。

 

同志们!春华秋实,光阴似箭。前方的路依旧很长,就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党和国家的(范本)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吧!

篇2

1.制约玉米机械化收获的主要因素

1.1机具问题 机具价格超过了农民的购买能力。玉米收获机械一年只能作业20天左右,经济效益低;玉米收获机的适用性、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故障率高和许多技术参数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玉米收获机与不同的主机之间缺乏一套装配标准,致使安装困难、繁琐,甚至对拖拉机某些连接部件造成损坏。生产企业对零件通用性考虑不够,工作部件和零配件的互换性低,多数生产企业售后服务机制不健全,既降低了农机作业效率,又影响了用户的购机热情。

1.2历史及现实因素的影响 玉米机械收获起步晚,受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影响,市场发展缓慢,发育不成熟。另外,由于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的影响,农民的认识和接受能力低。

1.3土地分散,经营规模小的影响 目前,农业生产规模偏小,主要是一家一户经营,地块过于零碎,种植品种、收割期不同,不利于规模化作业,从根本上制约了玉米机收的生产效率,导致作业收费相对偏高,农民用机积极性不高。

1.4收获习惯和自然条件影响 吉林市玉米为一年一作,如果天气好、立秋晚,农民习惯让玉米在地里风干,以减少收获后的晾晒压力。这样玉米穗会下垂、秸秆变黄、韧性增强,玉米收获时掉穗损失较大,秸秆粉碎也比较困难,而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业要求玉米秸秆倒伏程度≤5%,果穗下垂率≤15%,客观上给玉米机收带来了困难,严重影响了农民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的积极性。

1.5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影响 玉米收获机械化的目的在于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节省下来的劳动力找不到就业出路,仍然滞留在农村成为阻碍玉米机械化发展的反作用力,抑制了对玉米收获机械化的需求,这是制约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2.建议与对策

2.1完善玉米机械收获体系 要加快玉米收获机械技术的熟化定型,尽快优化机具各部件的技术参数,实现产品定型,加大研究,使机械可靠性、适用性得到稳步提高;加大改造工艺工装的力度,实现机械生产与装配的标准化,在保证收获机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还要创新发展模式,实行社会化服务。要以农机大户为跨区作业主体,依托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开展订单作业、耕种收一条龙作业,提高玉米机收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程度,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增强玉米收获机械化推广应用的发展后劲;在标准化建设、售后服务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统一标准,加大玉米收获机标准化建设,解决生产、装配、维修方面的问题,减轻和避免技术转移风险。同时建立和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使收获机械发挥最大作用。

2.2加大宣传推广和引导力度 充分发挥农机推广部门在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培训、维修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搞好玉米收获机械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注意培养大户,增强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2.3推进区域化、规模化种植 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激励机制,政策上积极引导,经济上给予奖励,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各种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进程,以实现农作物规模化种植,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机械化技术创造条件。

篇3

中图分类号:V351.31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1-0020-02

1 电力设备高压试验概述

据统计,绝缘故障是电力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的最常见形式,也是我们做好电力设备运行安全管理的工作重点。绝缘检测就是针对电力设备的绝缘能力进行的专门检测,在检测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在线监测和离线试验的方法。但是无论哪种方法,其检测的目的都是要对设备的绝缘状况进行一定的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从而打到对设备的绝缘能力的准确判断。另外,为了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性和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必须在断电的情况下进行检测,就我国目前电力检测来看,最常用的方法还是离线试验。下面笔者将对绝缘检测的三种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1.1 在设备的出厂情况的检测阶段,要详细的了解设备的建造原料、产品型号以及相关的出厂试验的结果。以确保其是否符合有关的电气设备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规范,避免不合格的产品流入电力系统的运营线。

1.2 对经历过较大规模的维修后的电力设备进行绝缘试验的时候,要对其维修部位进行重点的绝缘审查和测验,以确保其在维修和运输的过程中没有造成绝缘性能的损伤。

1.3 对于运行中的电气设备进行绝缘检测时,是要按照相关的系统运行标准和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指标对其绝缘能力进行检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重点最好设备的耐压试验。因为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被试品的等效电容通常会很大,常规耐压设备是无法满足这样高的电容需求的,所以我们要根据电力设备的运行特点和具体的线路情况,寻求一个更加准确和科学的高压测验方式。

2试验的分类

绝缘高压试验根据测试的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绝缘特性试验和绝缘耐压试验两大类,下面笔者将逐一进行阐述:

2.1 绝缘特性试验。

绝缘特性试验是指在低压环境下,对电力设备进行绝缘能力的试验,在这个试验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选取合适的方法,以免损伤设备的绝缘能力。通常采用的方法有测量设备的绝缘电阻、测量设备的绝缘介质损耗角正切值、测试设备的绝缘油的物化特性等,此类方法能够得到较好的绝缘效果的测试结果,但是不能判定设备的绝缘耐压等级。

2.2 绝缘耐压试验。绝缘耐压等级试验同绝缘特性试验的最大的差别在于,试验的过程中会对设备的绝缘性能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冲击,通过发现缺点和弱点的方法来判定设备的耐压薄弱部位。

3绝缘试验的方法研究

随着电力设备的发展,传统的用50Hz工频电压对电力设备的绝缘能力进行测验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设备的绝缘试验的需要了,必须研发和采用更加符合设备运行情况的新方法,目前来看,工频交流试验系统、直流试验系统以及超低频试验系统等是试验效果较好的新型试验方法,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3.1 工频交流试验系统。工频交流高电压试验方法的实施要通过电源控制器、调压器、升压变压器以及保护球隙等来实现,在整个系统中,调压器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调节工频试验电压的大小以及控制电压的变化速度。

3.2 直流耐压试验系统。一般来说,直流高压发生器的最初作用形式是通过工频高压的整流来实现的,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有效的测试设备的耐压力,但是由于实践中具有的体积大、稳定性差等特点,已经被工频倍压整流高压发生器所取代。新型的工频倍压整流高压发生器具有线路简单、荷载能力强,以及安全性高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设备的耐压试验中。

3.3 0.1HZ超低频交流耐压试验系统。

由于直流耐压存在与交流耐压等效性问题,考虑到有些被试品的电容量很大,工频试验时所需试验变压器的容量也就很大,这导致了试验设备笨重,现场试验使用不方便。于是提出采用0.1HZ 超低频试验装置,从理论上讲,由于容性电流随着试验电压的频率的降低成正比的减小, 因此,0.1Hz 超低频试验电源的容量仅为工频时的1/50。这就使试验电源的重量大大减轻,非常适用于现场试验。

3.4 高频震荡波(OSI)试验。

高频震荡波耐压试验方法是 1990 年国际大电网会议第21.09.1工作组推荐的适用于高压聚合物绝缘电力电缆敷设后现场试验的新方法 ,也适用于定期预防性试验。目前,此方法主要用于110kV 及以上的高压电缆。高频震荡波耐压试验方法原理为:通过直流高压发生器对充电电容C1进行充电, 达到预定幅值时使球隙放电,对被试品进行充电,达到预定幅值时球隙停止放电,此时,试品上的试验电压通过电感线圈、被试品电缆(Cx),电阻Rl,R2形成振荡放电回路,从而在试品上得到的电压是一个kHz 数量级的衰减振荡波电压。利用高频振荡波作为电缆敷设后的交接试验或预防性试验。

4 高压试验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高压试验通常在高压下进行,因此安全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在高电压下工作,由于疏忽,人体与带高电压设备部分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时,极有可能发生人身伤亡事故。由于错接试验电路或错加更高的试验电压,很可能使被试设备或试验设备发生损坏。为了有效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应在思想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必须做好以下各项安全技术措施:

4.1 在高压试验前,充分作好预备工作。拟定好试验方案,必须严格执行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中的相关内容,在高压试验设备和高压引线四周,均应装设安全网(遮栏),并在网上向外悬挂“止步,高压危险”标示牌。

4.2 高压试验工作必须有两人以上共同配合,才能开展工作,并应明确其中有经验的一人为试验负责人,负安全责任。

4.3 试验前,试验负责人应对每个参加试验的人员明确分工,具体说明有关安全的注意事项。

4.4 工作任务不明确,试验设备地点或四周环境不熟悉,试验项目和标准不清楚,以及人员分工不明确的,都不得开展工作。

4.5 试验设备的容量,仪表的量程必须在试验前考虑合适,仪表的转换开关、插头和调压器及滑杆的转动方向,必须判明且正确无误。

4.6 因试验需要而断开设备与外部的连线时,拆前应做好标记,以免恢复时接线错误。

4.7 试验设备和被试验设备的金属外壳均应接地,高压试验引线应尽量缩短,截面应足够大;高压回路对安全网,设备外壳墙壁等地位物体应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以防发生放电。

4.8 高压试验一般由较低一级的试验人员负责接线,之后由试验负责人负责检查。检查接线是否有误,安全用具是否齐全,安全措施是否妥当。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设备的高压试验是关系系统运行安全的重要试验内容,也是目前电力部门的故障预防重点。上文中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电力设备的高压实验的种类和方法进行了浅析,希望能够为我国的电力设备试验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许乃峰.试论电网高压试验的方法与安全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03)

[2] 黄宁生.高压试验研究方法及安全简析[J]. 机电信息. 2010(12)

篇4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2-0098-04

北疆沿边高寒地区地处新疆北部,是中国疆土的西北前沿。该区域在促进内外交流、协调东西部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受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各县域之间差异较大。只有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给予准确评价,对其发展现状作出客观描述,才能为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制定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一般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1]。而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是可以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做出准确定位并经过研究证实的统计分析方法。

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的实证分析以北疆沿边高寒地区的21个县为例,从经济发展水平、要素投入和城镇化水平3个大指标14个小指标分析比较这21个县的综合竞争力,及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发展潜力。构建了一套3类14项的指标体系(见表1)。

二、北疆沿边高寒地区21个县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

为确保结果的稳定性,本文使用2011年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所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法是从研究变量内部相关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方法[2]。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观测变量进行分类,使每一类的变量相关性比较高从而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因子,因子分析法的核心是对这些综合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并提取公因子,当因子载荷矩阵结构不够简化时,可以通过因子旋转使因子的意义更为鲜明,同时使用因子得分函数对样本进行评价和排序。 表1 北疆沿边高寒地区县域经济

2.基本步骤

因子分析的步骤如下[3]:(1)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仍记为X;(2)建立相关系数矩阵R;(3)解特征方程︳R-kE︱=0,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当累计贡献率不低于85%时,取前k个主成分代替原来的m个指标,计算因子载荷矩阵A;(4)对A进行最大正交旋转变换;(5)对主因子进行命名和解释。如需进行排序,则计算各个主因子的得分,以贡献率为权重,对Fi加权计算综合因子得分。

3.实证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得出抽样适度测定值KMO为0.703(见表2),由因子分析中KMO的度量方法可知,KMO﹥0.5说明因子分析可以进行,若KMO﹥0.7则说明数据更令人满意[4]。所以根据KMO度量标准可知,变量之间共同的因素较多,适合做因子分析。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分析,剔除无量纲化对数据的影响,选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得到3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通过计算其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得到前3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77.62%(见表3),说明这3个公因子可以较好地解释原指标所包含的信息,符合主成分分析法的要求。所以把这3个公因子作为评价北疆沿边高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

由表3得出,前3个特征值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77.619%,提取前3个特征值做因子载荷矩阵,用最大四次方值法旋转变换,从而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

表4是运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对变量进行线性变换,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其中因子载荷矩阵表明,每个因子不是对所有的指标都具有较大的因子载荷,它只对少数的几个指标的因子载荷较大。因此,根据表4将指标分为3类,根据对相关因子的命名,可以看出:第1个主因子在地区生产总值X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4、农林牧渔总产值X5、年末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X6这几个指标上有较大的因子载荷,这个因子主要反映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和工业生产规模,是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子;第2个主因子在医院卫生院床位数X7、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X9、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X10、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比X13这几个指标上有较大的因子载荷,这个因子主要反映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要素投入,是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潜力、政府重视度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第3个主因子则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3、非农产业比重X12、财政收支比X14这几个指标上有较大的因子载荷,这个因子主要衡量对县域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城镇化水平,是反映县域居民生活水平及经济社会结构的重要指标。

对经过正交旋转的因子利用回归分析法计算出各因子的得分,再以其对应的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计算综合得分,并计算其排名。综合得分只是代表在各个指标下的21个县的相对差别,综合得分越高表明其综合经济实力越强,反之得分越低反映其综合经济实力越弱。其计算公式为:F=(39.232/77.619)F1+(21.854/77.619)F2+(16.532/77.619)F3,即F=0.51 F1+0.28 F2+0.21 F3,计算整理得到得分及排名(见表5)。

由表5显示,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十位的县域具体分布是:伊犁地区4个县、塔城地区3个县、阿勒泰地区2个县、哈密地区1个县,可以看到北疆沿边高寒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差距,其中得分大于0(该地区平均水平)的有9个县,得分低于0的有12个县,说明有57%的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在该地区平均水平之下。位于伊犁地区的伊宁县遥遥领先,综合经济实力得分2.31,排名第一,比排名第二的位于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高出1.41分。该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最弱的是位于博州的温泉县,整个博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新疆处于中上游,而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温泉县的综合经济实力非常低,凸显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沿边高寒地区三大指标体系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综合经济实力的排名说明北疆沿边高寒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下文具体分析3个大指标的得分及排名情况。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下细分了6个具体的小指标,把这6个小指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得到KMO=0.786,P=0.000,提取了2个主成分。用计算公式F=(53.375/79.624)F1+(26.249/79.624) F2,即F=0.67 F1+0.33 F2,得到21个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名(见表6)

2.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指标下细分了4个小指标,把这4个小指标用spss19.0进行分析,得到KMO=0.721,P=0.000,提取了一个主因子。用计算公式F= F1,得到21个县的社会公共服务排名(见表6)。

3.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指标下也分了4个小指标,用同样的方法,运用计算公式F=(38.471/76.735) F1 +(38.263/76.735) F2,得到21个县的社会结构排名(见表6)。

由表6可知,北疆沿边高寒地区21个县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结构三个分指标下的得分及排名。综合排名位列第一的伊宁县,其经济发展水平也是最高的,说明该地区经济实力强于其他20个县。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来看,得分大于0的县仅有9个,县域差距十分明显;其中县域经济水平低于该地区平均水平的12个县中,阿勒泰地区有2个,即其经济水平较低的县占40%;塔城地区有2个,经济实力低于平均水平的占40%;伊犁地区有4个,比例达57%,说明伊犁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比前2个地区大;而博州的温泉县、哈密地区的伊吾县和巴里坤县、昌吉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低,温泉县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名最靠后,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虽不是最差,但比最差的裕民县仅高0.09分,位于北疆沿边地区的温泉县经济水平比博州其他县域低很多;哈密地区的伊吾县和巴里坤县,经济实力低于该地区平均水平,巴里坤县排名12,得分-0.24,伊吾县排名17,得分-0.66;昌吉地区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经济发展水平也不高,受自然条件制约,其经济发展在昌吉地区也很落后。

从社会公共服务指标看,得分大于0的也只有9个县,而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温泉县、伊吾县、青河县社会公共服务得分也较低,都低于平均水平。

从经济社会结构指标看,有9个县得分大于0,1个县得分等于0。其中经济实力指标和社会公共服务指标都比较落后的托里县社会结构指标得分却很高,说明该地区发展潜力很大。

四、结语

县域经济不等于县级经济,而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区域经济,要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工农互补和统筹城乡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谋划县域经济的发展[5]。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新疆县域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这也是北疆沿边高寒地区落后于沿海省份县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快该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当地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政府应对这一特殊区域应给予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深入发展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区外乃至国外企业的投资落户,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以加快提高县域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傅前瞻.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08(12):148-150.

[2]唐林俊,杨虎.因子分析法在区县经济综合指标评析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3,22(5):24-29.

[3]王庆丰,党耀国,王丽敏.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河南省18个县(市)为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28(3):495-501.

[4]高祥宝,董寒青.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45-350.

篇5

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而高等院校是体育人口密集的场所,具有消费群体稳定、场地设施配套、项目分布合理、知识与技能水平高、信息丰富灵敏等优势,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物质、信息和时间等重要基础。河北省高校在市场经营理念以及管理等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探索其发展的方向、途径和对策,对促进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产业在新世纪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一、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

河北省综合经济实力的较快增长,为本地区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体育事业的转轨,体育经济的迅猛发展,则要求高校体育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形势,树立与市场经济规律相符的经济意识和市场观念,充分发挥在教育、科研、训练与培训以及场地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强化发展的意识,努力实现高校体育的综合发展。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的实际访查发现,由于经营的意识、思路、手段、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其发展规模、方向、效益等反映出如下特点:

1.经营内容丰富、形式繁杂,而发展模式封闭,缺乏规模效应

师资技术力量雄厚、专项内容丰富多样、场地设施器材完备等特点,为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经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体育主体市场所需求的产品,高校体育产业几乎都可提供。在所调查了解的20所高校中,学校体育师资队伍适宜本地区开展的各类体育项目布局齐全,且学历结构明显较高,具有专业水平特点。因此,在体育产业经营项目布局上可谓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然而,反观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则不难发现,大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组织行为,至今仍寓于校园之内,组织形式分散、项目开展单纯化现象普遍存在。消费对象则主要以本校师生为主,缺乏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缺乏优势互补联合发展的意识,各种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发展的功能和优势远未得到挖掘和发挥,根本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基本处于小儿散和自我封闭发展的状态。

2.消费对象稳定,场地设施配套,但发展目标单一,管理措施乏力

高校体育市场的消费对象,主要是相对稳定、人数集中的师生员工,且主要以充满活力与朝气的青年大学生为主体。随着健康休闲意识逐步深入人心,花钱买健康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普遍推崇的消费时尚,对石家庄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状况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每年用于体育消费的支出比例,总体平均每人为5%~6%,最高的达8%以上;以本校为体育消费地点的占97%,而主要消费目的为娱乐和健身(81%);消费形式以个体消费(64%)和参加培训(21.2%)居多。由此可见,高校体育场地设施齐备、师资力量雄厚、活动内容丰富多样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条件,价低质高的有偿服务,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但调查中也发现,当前河北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模式较为单一,开发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漏洞。如:各类体育项目在经营与开发管理上多属松散型,缺乏相应的经营责任制度,没有必要的服务质量监督体制,随意性大,因此,在项目管理、收费标准、培训质量、时间安排、场地器材使用等方面,造成了组织管理工作的混乱。

3.科研型体育专门人才优势突出,而市场开拓型人才匮乏

河北省高校的体育师资力量,在全国都是相对较强的。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以上学历占被访查总体的31.8%,运动技能较为全面,是本地区体育群体中高学历、高智能、高职称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专业群体,在体育产业市场发展与开发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然而,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等教育历来注重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在高等体育学历教育中不进行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方面的学习;另一方面也由于高校教育体制和目标任务的约束,在高等院校体育师资队伍中,懂经营善管理的市场开拓人才严重缺乏,造成高校体育的各方面优势难以充分开发,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不同程度地闲置和浪费。

4.高校体育产业具有人才、物质、信息等方面的有利因素,但资源浪费普遍存在

发展体育产业,开拓体育相关产业与市场的信息必然地成为重要因素之一。高等院校体育产业与市场的开发经营,同样要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依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进行营销决策,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市场信息搜查、整理和分析之上。河北省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在获取、分析和体育产业与市场发展的能力等方面,是被动的、缺乏超前性的,这无疑使其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高等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规定了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活动只能在充分保证完成高校体育各项工作前提下,利用场地设施及师资的空闲时间进行,但每年的假期与课余空闲时间,为开发体育产业与市场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证,而此大好机会未被充分利用。人才、物质、信息及时间等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优势,是高校体育产业开发所特有的有利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都有管理、经济、工程、广告等完全可以和体育联姻的学科,但是高校体育部并未将其优势转化成经济收入,许多有能力开发的体育经营项目基本属于空白,诸如体育科研服务、体育广告设计、体育竞赛表演服务、体育与运动保健咨询,体育活动策划等。部分场馆设施由于功能单一而得不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这些现象都是高校体育产业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途径

1.发展方向的分析

河北省高校在实施体育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应立足学校办出特色,面向社会积极开拓,努力发掘自身优势,实施综合性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加强对外联系和经营合作,调动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经营责任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

2.发展考察河北省部分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情况,结合我省高校体育工作实际,笔者认为高校体育产业与体育市场的经营开发,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在发展原有经营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面向社会,扩大经营创收,实现综合效益的提高。

(2)发挥体育信息与科研能力优势,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沟通与协作,大力发展应用性研究,促进高科技体育成果向产品与应用的转换。

(3)在发展多元化经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体育市场发展信息,结合自身优势,以体育主体产业经营为重点,灵活开发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服务项目。

(4)积极倡导和扶持社区体育活动,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有偿服务。以创办社区体育俱乐部及实行会员制为开发重点,吸引和发展体育人口,培育社会体育市场。

三、河北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1)加强市场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或聘用、引用懂经营善管理的专门人才,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开发进入正常轨道并顺利运行。

(2)注重对体育市场发展的研究与分析,实现多元化发展与特色经营相结合,积极开拓市场,扩大经营。

(3)完善体育产业与市场开发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与监督措施,合法经营,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4)强化市场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高校体育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领导要树立新的管理理念,体育工作部门也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5)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实现规模效应,加强校企之间的横向联合和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经营协作,促进优势互补。加快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

(6)优化配置,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高校体育产业应强化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与各方面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达到互惠互利,一举两得的双赢的结果,进而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健康、稳步的发展。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杨松年.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化、体育市场化及其相互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45-47.

[2]刘宗伟.论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产业的关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63-65.

篇6

关键词: 虚拟经营;体育资源

Key words: virtual management;sports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250-02

0 引言

体育设施的建设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物质基础。教育部于2004年8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随着高校教学评估的进行,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都按要求配备了相应的场地器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学生自我锻炼要求,但也面临着因为经费不足而导致的维护困难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大学生体育锻炼需求迅速增长和社区体育的蓬勃导致了体育设施不足,一方面经费压缩导致建设、维护经费的短缺。传统体制下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建设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这个有利的背景下很好的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资源是关系到高校的体育建设能不能提高自己的自身造血能力以及能否为自身体育设施建设发展提供足够的经费等相关的方方面面,这些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和现实作用也很大。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

1 高校体育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 场馆资源分析 目前教育系统场地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调查显示西安市人口数量大,高校数目多,拥有普通高校72所,高等院校数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三。第五次全国场地普查显示,现今很多的学校体育设施在社会整个体育设施体统中占了主要的一部分。举例来说,中西安各类体育场地总数为4827个,其中教育系统3566个,占73.9%,胡立君等调查在广州的6666个体育场馆中,有4215在学校系统,占总数的63.23%。然而现在的学校都在对体育设施进行封闭式的管理,没有向广大的外来人员开放,设施的使用者只是限于学生和老师这个范围之内。与此同时,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只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还没有做到充分的合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主要是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及教职员工的运动训练等活动中,相比较而言用于比赛的训练场地的比例很低的。也就是说高校的体育措施还没有满足大众对体育场馆的需要。高校在这方面还做的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资源开拓筹措资金渠道。很大程度上使部分场地设备闲置。

1.2 组织管理资源和人力资源分析 体育活动的管理和参与是项系统工程,它包含着体育锻炼的指导和体育设施的管理。身体锻炼是一门科学,有它自身的规律,因此,必须给予正确的指导。教育系统基本都有比较完善的组织体育活动的办法、有完备的体质测试评价仪器。科学系统的指导锻炼的科学方法,这些都是高校体育组织管理资源的优势。人力资源对体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和现实作用,也是进行科学化健身的人力资源保证。教育系统中基本都配备了相应的体育专门人才,特别是高校具有大量的研究性人才,但目前仅仅满足于基本教学和训练需要。没有充分调动体育专业人员的积极性。没有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研究对象调查发现。仅有6.7%的体育教师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很多人疲于应付本单位各种考核考评,调查还发现半数的学校支持本校体育教师参加校外体育工作,整体上来说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丰富,但不能充分利用。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29-01

一、前言

慕课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以大规模交互式参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在线课程,是“互联网+”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慕课之所以被广泛推广,既有其不可比拟的实用优势,更因为其和课程改革一脉相承。当前,我国慕课的发展速度快,英语教师要主动适应互联网和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主动将互联网技术和课堂教学融通起来,提升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方法,让课堂成为融学生、教师进行信息互动的平台,从而真正将课堂打造成学堂,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并在与自我、教师和他人的互动中提升自我修养,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二、慕课与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相融合的优势

1. 慕课有助于学生建构系统的语法知识体系

语法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一是它是结构化的,是相对固定的,有其自成一体的规则系统,而慕课更多的是按照知识的集聚块进行教学,其主要特征是相对集中,这正是语法知识传授所需要的一种传授承载形式。语法系统经过慕课的重构,形成一个稳定的学习包,易于学生反复观看、反复查询、反复思考。二是语法知识的习得是需要纠错机制的,在自然语言的交际下,学生习得语言是从输入角度来解析语言学习,但语法更多的是在输出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这就需要慕课发挥其纠错的作用。

2. 慕课的碎片化传授方式利于学生各个击破

慕课的制作就是将某个专题分成若干个知识点,再制作成微视频(这些视频的时间往往只有10分钟~15分钟)。由于将知识点分散了,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各个击破,从而易于吸收。教师授课的课时往往是40分钟或45分钟,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在这么长的时间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所以,若能将语法知识分成若干碎片,这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习惯。当然,这对慕课的制作也提出了要求,需要制作人精心准备,将语法知识合理格式化,从而使学生在微视频的帮助下慢慢内化语法知识。

3. 慕课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

首先,慕课将教与学融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学的主体无疑是人。教的实物主体是视频,视频是服务方,是供给侧,是学材,是为人的学而创设的,这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以学选教的理念。其次,教与学实现了同步互动。在慕课背景下,教与学同在一个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按下学习暂停键,让教能更精准地促进学的发生。第三,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学习。慕课的最大优势就是为学提供了选择性,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的学习风格不尽相同,同一内容的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微视频则为每个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

三、以慕课为依托的高中语法教学新模式

1. 慕课与语法课堂互相融合

慕课要与语法课堂相融合,需要教师将慕课很好地引入到课堂中来,使慕课的内容变成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结合慕课的实际,在形式上拓展课堂教学内涵,提升语法教学实效。翻转课堂是慕课融入课堂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在国外已经很普及,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国也有为慕课搭建良好平台的资源网,如华东师大创建的C2慕课联盟(高中)和人大附中的“1+1”慕课教学平台等。翻转课堂将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师生的互动上,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基本掌握了课堂教学内容。而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答疑解惑、小组讨论则成为了一种常态,彰显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

2. 慕课与语法课堂互相交错

慕课和语法课互相交错,往往是教师从语法教学的实际出发,在自主设计语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和教学步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慕课的优势,将慕课体积小、时间短和重难点集中等优势发挥出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部分微视频如“课程预习”“专家讲座”“拓展学习”等方式。这种慕课和语法课堂的交错使用,既能有效解决传统语法课堂上教师机械讲授语法规则、学生语法操练不足的缺点,又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易于突破一些重难点。

3. 慕课与语法课堂主从搭配

慕课与语法课堂的主从搭配主要是将慕课作为课外拓展性学习和延伸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学生课外往往是以纸质的书面作业为主,缺少变化,不利于做作业时即时求解。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慕课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走进学生的业余生活,定能提升英语的学习效率。高中语法是二语习得的一个难点,很难通过自然方式获得,需要一定的指导,如果教师能精心挑选微视频,在课后让学生进行自主在线学习,并适时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帮助学生答疑释惑,有利于学业生语法的学习。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在线学习前要有约在先,做到在线及时沟通,教学相长。

篇8

通过对雨花台区相关科技园区、街道及企业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我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优势、劣势和外部机会,提出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调研时间

2019年5月28日(周二)下午2:30

三、调研地点

区委党校五楼会议室

四、参加人员

1、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投资促进局、谷战略发展局、软件谷科才局、高新产业协调服务局、雨花、赛虹桥、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

2、相关科技型企业代表:请区发改局、谷科技人才局、高新产业协调服务局分别邀请1-2家企业代表;

3、区委党校相关人员。

五、调研议程

1、请相关企业代表结合调研提纲发言;

2、请区发改局、区科技局、区投资促进局、谷战略发展局、软件谷科才局、高新产业协调服务局、雨花、赛虹桥、开发区相关负责同志结合调研提纲发言;

3、区委党校领导发言。

区委党校     

2019年5月28日

“双创背景下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南京市雨花台区为例”调研座谈会调研提纲

(仅供参考)

(一)当前国内及南京市部分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案例?

1、兄弟城市(县区)科技园区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2、软件谷、高新区及相关街道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做法。(请提供相关发图表和数据)

3、您认为营造双创氛围为对促进我区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

(二)我区各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您认为我区各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困难或制约瓶颈?(用数据和事例说明)

5、您认为存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三)新时期我区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目标和任务分别是什么?

6、您认为新时期我区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目标和任务,分别是什么?(请重点说明)

7、您认为政府、企业在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发挥哪些作用?如何发挥作用?(请分别说明)

(四)新时期我区营造双创氛围、推进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有哪些?

篇9

引言

2003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首次明确地将文化意识作为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此次,“新课标”不仅明确地指出文化意识包含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三个方面,而且制订了具体的内容标准。文化意识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为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文化渗透、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新课程标准中英语教学文化性的体现

首先,2003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首次明确地将“文化意识”作为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其中,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三个方面。

“文化知识”是对中外文化知识的掌握,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文化理

解”是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和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以及根据交际语境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根据所处文化环境和和交际各方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各方文化身份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第二,《新课标》对“文化”进行了具体的界定:“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

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第三,《新课标》首次明确了高中阶段对“文化意识”的分级教学目标。《新课标》第二级为6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9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八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第三、四、六、七级为第二、五、八级之间的过渡级。过渡级别的设置既有利于对各层次教学的指导,又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

修订后的《新课标》既紧扣当今外语教学的最新研究理论也从侧面指出了我国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重语言知识传授,轻文化知识渗透的现状。文化意识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当前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高中生的学习动机、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现状和高中英语教师文化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的调研,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并不表明培养文化意识在实践中得到真正有效地实施。高中生的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以前相比有所提高和增强,但仍很薄弱。

(一)教育导向是造成师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通过对部分教师及高中学生的走访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中教师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由于高中教育依旧是围绕着高考在进行,评价英语教学方式依然是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此外,虽然文化意识被列入了英语课程总目标,但在考查中并没有得到较多的体现。相反,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仍是教学考查的主要内容。这样的现状导致教师教学的过程免不了过分强调和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课堂上教师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全力以赴地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忽视对相关文化的介绍和引入。在另一方面,调查也表明,课堂正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学生接触文化的机会少,怎能谈得上让他们理解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呢?

(二)教师文化意识薄弱是造成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的客观原因

只有高素质的外语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我们必须看到,即使在当今,在县级以下的学校或是在一些山区学校,受过正规全日制英语专业教育的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占的比例并不高,同时受到各地经济的制约,大批在职英语教师无法及时接受到与相应培训和进修。试想,一个文化意识不高的教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强文化意识的学生呢?

(三)教材内容的编排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实行新课改后,英语教材有了较大变

化。

内容上补充了很多形式各样的文化材料,同时也对文化意识设定了分级目标。但是教材在呈现英语国家、生活场景、著名人物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片面性,仍然没有全面地、系统地反应出我国和英语国家在文化方面的真正差异。那么,依据这样的材料进行文化教学,是不利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

(四)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为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中国人谦虚、稳重和内敛的民族性格。那么在跨文化交往中,中国人会习惯的按照自己的历史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来进行思维和判断。

总之,笔者认为:第一,中西文化差异始终存在,这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第

二,要改善目前高中学生的薄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前提条件是学生具备更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如何丰富学生的相应知识?如何跨越障碍?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堂上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有效地文化教学时刻不容缓也是必要的。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方法之探析

文化教学是我们高中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使课堂上的文化教学更具有效性,根据《新课标》中英语文化教学七八级的目标划分,结合教材自身的内容和优缺点,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借助教材内容,融合语言技能训练渗透英语文化

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在英语课堂上,英语教材扮演着主要角色。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活动至少有75%的课堂时间是花在教科书上。此外,对学生听说读写等新课程实施技能的训练过程亦是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培养且提高高中生文化意识的关键在于英语教师应利用好现有教材,借助教材内容不失时机的在各项技能训练上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比如在词汇教学上教师不能忽视向学生传授学生在字典中不能查到的词汇隐性的文化信息。以单词drugstore为例,它和汉语中的“药店”并不完全相同。在美语中,drugstore除了卖药之外,还可以兼售化妆品、胶卷、报纸、简易食品饮料等。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汉语和英语词汇在承载文化信息范围的不同。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听前围绕材料进行一定的文化铺垫,降低听力难度;或者对听力材料进行自己的挑选、补充、或替换。如果教师一成不变的按照教材训练,就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但如果通过视频、原声对白、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点点滴滴中体会异国的社会风貌。在口语教学上教师要让学生模拟真实情景,把对话放在具体的语用背景下,并有针对性的介绍相关的文化因素。问候、电话、赞美、讨论等这些不同的交际话题无不渗透着中西文化的异同。所以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训练学生口语的机会传递文化信息。

同样,在语法教学环节,很多老师认为这块是没办法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其实不尽如此。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不同语言语法体系的独特性。汉语讲求意合,以表达思想、情感为主;英语讲求形合,注重形式联系。

英语阅读训练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学生用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英语材料的过程就是在潜移默化中熟悉英语文化和语言习惯的过程。阅读技巧的提高也是建立在对文章文化背景理解的基础上。

因此,英语教师不仅应训练高中生的阅读技巧,如,略读、精读、猜词等,同样也必须将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技巧训练相结合。只有这样,二者才能相得益彰,学生也能更准确的把握文章内容。为此,阅读课上,教师应充分让学生享受阅读,增强师生、生生互动。如,配以图文的背景介绍,一小段电影视频等,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文字中的乐趣。

(二)创设课堂情景,还原真实西方文化氛围

环境总在隐性的影响语言学习。一个浓厚的英语文化氛围能对学习者产生良好

效果。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人们有着大量在课外学习和运用母语的实践机会.不同于此,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课外很少有机会和外国人交流,所以他们只能将课堂作为实践英语的主要场合。因此,教师不仅要利用好教材内容,进行各技能训练,也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西方情景,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语言和文化的熏陶。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小游戏、赏析歌曲、笑话等;也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开展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活动。高中课文中涉及了数目不少的课本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模拟性的课堂交际。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说的技能训练,也在真实氛围中加深了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三)结合各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进行英语文化教学不仅要让师生利用好课本,各学校也要根据自身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使课堂上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传授更有系统性,使学生更有学习英语文化的氛围。开发校本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实践积累,收集相关文化信息,并结合学情进行。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各学科高一高二年级均开设不同专题。比如2009届学生在高一时选修了如下课程:美国乡村音乐、广告英语、走进欧洲、英文经典电影赏析等。由于题目大,涉猎到各领域,包含的国家多。每次备课教师都应该细致深入,这样所用时间往往是课堂教学的3倍多,但这种利用校本课程进行文化教学的效果颇佳,会增强学生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四)利用好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文化知识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也是他们文化知识获得的重要手段。高中阶段学校都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这个课程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师生共同构建课程内容。因此,这种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尤为合适。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英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始,班级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有关文化的话题,比如,希腊神话与习语、欧美“吉祥数”初探、欧美禁忌习俗、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等。各组制定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报刊、网络等多种手段进行研究对比等,直到最后写出小论文或以课件方式进行展示总结。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五)举办多种英语活动,创设校园英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课堂氛围一样,亦是学习英语文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学校和英语教师可以举办多种多样的英语活动,让校园洋溢着英语文化的氛围。以笔者的学校为例,外教会主讲一些文化讲座;每年举办英语游园活动、英语竞赛等;各班级会举办一些庆祝西方节日的晚会等等。这些丰富的活动能让学生学到很多课堂上没有的文化知识,是课堂教学极好的延伸和补充。

结语

伴随着文化教学在高中进一步的深入和落实,教学中必将出现更多的问题,但是只要广大师生都能转变对文化教与学的态度,都以宽容、热情之心不断实践,集思广益,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之路定会呈现越走越宽阔的新景象。

参考文献

[1]Sapir, Edward: Language An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1921.

[2]Scarcella, R. C. and Oxford, R.L.: The Tapestry of Language Learning.Boston: Heinle&Heinle Publishers.1992.

[3]Seelye, H.N.: Teaching Culture.Lincolnwood, II: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1985.

篇10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产业转型升级,而服务于我国产业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各高职院校由早期的规模发展阶段进入内涵发展阶段,狠抓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各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达成的普遍共识。作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把关人――高职教师也必须主动跟上这种新形势,积极发展和提升自己,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分析

(一)不断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的教育方式。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两个方面。其核心指向是培B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这是由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决定的。课程结构改革主要是改革课程体系,建构由理论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构成的实践性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改革则要兼顾课程的职业化、岗位化和校本特色,根据行业、企业实际和自身的办学定位组织编写教材。

(二)深入推进高职人事制度的改革。高职人事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创新高职院校人才的引进和合理流动机制,打破过去的事业单位终身制。一方面为引入高素质、高技能的行业能手、企业师资搭建引入平台;另一方面实现企业、教育行业之间优秀人才资源的合理共享。教师可以去企业承接项目,企业人才可在高职院校承担教学任务;还有通过建立弹性的薪酬机制促使高职院校教师优胜劣汰,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三)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但不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因此,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以学生为主体,就是通过精心设置教学环节,激励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比如现在各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其基本理念都是如此。

二、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教师发展的新要求

(一)由实践教学的“讲授者”转变为“示范者”。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而职业实践能力是一种强调动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难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高职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职业精英,不仅熟悉职业工作流程、内容、规则,还要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能够以身示范,出色完成职业工作任务。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确保教学质量。

(二)教师由教学的“设计者”转变为“激励者”。教学方法是教学内容的实施手段。根据学生特点,学科特性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本身并无问题,但其实质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学生对教师的配合,是教师认为的理想式的教学方法。而激励式教学则是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教师不先入为主地设计教学方法,而是通过言语激励、精神鼓励、心理诱导等方式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条件采取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三)由教学活动开展的“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制订、课程内容组织、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效果评价、校内外实习实训等一系列与教学有关的活动。以往这些教学活动基本全由专业教师大包大揽。教育改革新形势下专业教师要勇于接受由“独奏者”到“伴奏者”的身份转变,还舞台给学生,同时充分整合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源,完善“伴奏者”的组织架构,让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一线技工参与到从制定教学计划到实施教学活动的各个教学环节中来。

三、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教师发展的策略

篇11

一、转变教育观念,形成统一认识

去年10月省政府规范办学行为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动员会议后,市教育局赓即向市政府常务会议作了专题汇报,不仅汇报了会议精神和上级要求,也汇报了我市普通高中教育现状和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建议,立即以市政府名义召开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动员会议。之后,我们又通过中心组学习、会议发动、培训研讨、媒体宣传等形式,转变党政领导、教育管理干部、学校领导和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形成有利于课改的舆论氛围。为了搞好宣传,市教育局编印了《规范办学行为暨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资料汇编》,一些县还创办了“课改信息”,传播先进理念,推广经验探索,营造课改氛围,促进认识统一。

二、争取政府重视,改善实施条件

普通高中新课程对学校教学设施和师资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通过调查,摸清了我市普通高中现状:班额大,全市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平均班额71.6人,平均班额超过80人就有两所学校;设施差,所有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与新课改实施的要求差距较大,而农村学校尤为突出,缺少计算机,缺少实验用品,缺少音像设备、资料,缺少图书,而且规模偏小,学生选修、走班上课很难开展。针对实际情况,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广安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市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编办联合出台了《广安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市财政局安排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工作经费,市编办据实确定了普通高中学校的编制总数,市人事局在普通高中招考教师等方面做了政策上的调整。教育系统内建立了管理项目组、教学项目组、评价项目组等工作小组,对涉及普通高中课改实施方案、课改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等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关文件十余文件。各区市县、各普通高中因地制宜,安排专项资金,尽力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添置必须的设施设备和器材。武胜县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义务教育课程巩固同步考虑,以网络技术作为推动课程改革的抓手,更新了全县所有学校的网络设备,其做法在全国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议上做了发言,友谊中学、邻水中学为每个专任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岳池中学加快了标准田径场建设。除积极争取财政的支持外,各学校主动调整经费支出结构,挤出资金添置设备、图书等,装备远程培训视频教室,用于师资培训、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建设、课改实施、以及成功经验的宣传和推广。

三、规范办学行为,提供制度保障

我市除了转发省政府办公厅和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提出实施的具体要求外,在今年高考结束和普通高中招生时,由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规范办学行为的紧急通知》,对宣传行为、招生行为和教学行为予以了重点规范。今年,全市未再对普通高中学校以高考结果排名和奖励,没有出现学校“炒作”高考成绩、状元和录取率等情况,真正实现了高考的平常化。市教育督导团组织了办学行为的明查暗访,对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发出整改通知书20余份,处理有关责任人10人,为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创造了良好条件。

去年秋季以来,市和区市县教育局进一步加强了对学校的监管,明确了责任,禁止学校占用节假日、寒暑假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补习功课,禁止学校及教师以各种方式和名目组织安排学生有偿补课或参加补习、培训等。加强高中招生管理,严格控制高中招生规模,切实解决大班额、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社会热点问题。同时,各地进一步加大普通高中布局调整力度,不仅停止了中职学校办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而且压缩普通高中招生学校,扩大招生学校招生规模,以满足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四、加强教师培训,提供师资保证

篇12

Internet给我们提供了相对公平、开放的一个网络环境,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就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搜索,找到众多网络注册用户给出的答案,及时地缓解由于知识匮乏而产生的焦虑,同时又有学到新知识、提升自己进步空间的喜悦。所以我认为网络教育在未来的大学,甚至社会学习机构的教学中会是有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

信息化的理念,我们都认可它发展的可行性,但对信息化带给我们认知领域、教学模式的各种改变,我们并没有完全适应,甚到可以说还没有摸清门路,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方案。本文基于独立学院的发展模式、运营方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的阐述,对高等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为推动信息化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素材,丰富其完整性。

1  信息化给现有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

1.1 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使传统教育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在某个特定阶段的方法是固定的,美其名曰是经过时代检验的标准教育方式,是继承前人教学智慧的结晶,是不容质疑的。所以千百年来,我们一直认为这样的教育无可厚非、无可挑剔。直到网络意识的建立,使我们找到了一条更适合现代人走的路,因材施教在信息化环境下得到完美诠释,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学习层次、学习手段、学习目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学习路径,当然其最终的发展模式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是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建立标准与动机,也是建立“全民学习型社会”的舆论基础。

1.2 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的多元化需求,使得传统大学教育备受争议

以往根据社会分工的不同,有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称谓,这使得各阶层之间由于知识断层而不能相互理解,本身又涉及社会地位、社会认可度的问题而使得教育公平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随着教育部扩招、就业面加大等因素,使得人们对于教育的公平公正性有了指望,对教育资源的公开、公用化有了更好的了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压力。但就业竞争力问题又使得高等教育面临市场化机制下供求关系不均衡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亟需解决教育的大规模、多层次培养路径问题,这就是推出网络教育的必要性。

1.3 高等教育投资与产出的效率问题,使得传统教育在社会效益方面面临压力

国家公办院校的各种津贴补助使得政府对高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使得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道路上依附政府的指导和关照,但资金短缺或分配不均等问题会让高等教育在开展实践教学与创新训练项目上捉襟见肘,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有必要加大信息化教学的力度,使国家教育更加大众化。不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可以扩充和普及高等教育的适用范围和受益群体。

1.4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使传统教育无法与社会需求挂钩

教育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有其社会属性,更有其社会价值。人们在追求高等教育的道路上无法回避其所能创造的社会效益,不论是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还是社会风气的建立,都使得高等教育的社会回报率问题在风口浪尖上,它同时也是国家竞争力的良好体现。所以强调“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与开展时时学习的施行措施,都有着其深远的实际意义。

2  现阶段存在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2.1 教育理念的改革进展速度缓慢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根植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慢慢地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或者说成条件反射,在这样的根深蒂固的环境下,教育理念的变革显得有点薄弱,但却势在必行。

2.2 管理模式僵硬且效率低下

高校的行政管理在学校运行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学的有力保障和支撑。如果行政管理能高效、灵活地辅助教学活动的进行,会加快高校管理服务职能的转变和强化,有助于智慧校园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应用网络及时地沟通了解实际问题,有效地讨论形成可行性纠偏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促进高校管理的现代化。

2.3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高校培养出来的优秀大学生是要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的,它体现在各行各业不同的领域范畴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切忌出现工厂化批量生产的状况,而且以这种方式培育出的人才也不具有社会竞争力,这会为学生毕业、就业埋下隐患。

2.4 课程体系设置过于规范化,缺乏灵活性

高校在整体课程规划上使用同一频率,没有就不同的专业考虑有关于学科内容的删减和调整,最终导致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无法适应市场条件下对于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而且这会使得专业没有明显的优势,缺乏特色,没办法个性化地发展下去。

2.5 招收规模与教学质量对比与保障

高校招收规模的扩大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教育公平的问题,但却同时引出了教育投入的问题。高等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有赖于质和量的结合,更有赖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提升。

3  高等教育改革路径的方向与举措

3.1 教育体制改革

3.1.1  建立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理念

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中有综合研究性大学、职业院校、二级独立学院以及民办高校等,并允许盈利的一系列行为加入到高等教育行列中,不仅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全民教育,加大高等教育普及率,加快全民职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3.1.2  放宽多元办学体制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选择的自主权

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促进人才输出类型的多样化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培养出符合社会需用求的应用型人才及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质量走向多元化的重要指标与深层内涵,同时,建立一个多元的适合不同层次学校教学要求的质量评估体系也是未来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

3.1.3  开启混合制高等教育教学体制,强调在“做中学”

高校与企业合作完成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理念;也可以是以实际问题或项目为出发点,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无法解决的细节问题再回到理论学习中寻找答案,这样不至于盲目地开始学习,也可以解决学习理论知识无用论所引发的相关问题。

3.1.4  加强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形成高校的图书馆联盟,并采取一卡通的形式应用

具体表现为:跨库检索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期刊查询的有偿服务项目、图书馆内部标准化建设问题的落实,开设电子阅览室,定期更新书库目录。

3.1.5  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建立全国性综合信息共享系统,避免重复建设

信息化教学的适用范围广,也有其区域差异,在建设初期,各地方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建立符合当地发展情况的推广设计,但为长远计,当各地建设模式不统一时,要以国家的层面为考量,适当地修改和调整,以适应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3.1.6  政府与高校联合推广地方文化,使高校成为地方文化中心,发展地方优势产业,树立品牌意识

以社团组织的形式建立增城地区独立学院校际联盟,策划校企的横向联动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

3.2 学习方式改革

①开放、弹性的学分学习制度,开展以实践为中心的教育。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设置,使课程更加职业化高等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直接为社会输送各类高层次人才和服务,因此必须与市场保持紧密的联系。可以开设跨学科的选修、主修、辅修课程,可以在大学这个阶段性平台上了解更多的专业及其未来发展的学习内容,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也会有相当的帮助;另外,以与企业合办的培训项目或创新项目设计比赛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应用及动手实践能力。

②打造大学电子化学习支持中心,开设远程教育课程并使之模块化。以电子阅览室和网络实验平台为基本的电子化学习中心,可以给学习者提供轻松、有序的学习支撑,系统化地指导会帮助学习者完成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从而增加学习乐趣与成就感。

③创建基于网络的学习社区和反思型学习组织,以便随时随地进行教学讨论。

为了完成全民教育理念的推广与实践,也为了扩大高等教育的承载能力,不能把教育本身局限于学校的范畴,要建立以网络为基础保障手段的学习模式,从而保证大众化教育的顺利推行。

④资源平台的提供方式多样化,内容多层次化。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网盘、知乎、豆瓣、网易云课堂、新浪公开课、百度文库、可汗学院等诸多网络平台可以提供各种专题、分类信息,对自我学习有相当大的帮助。

⑤加强学生学习的反馈手段建设,包括交互与测验功能,保证学生从实践与信息中学习;普及网络学习的认可度,建立以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为基础的资格认证制度,加强教育质量的保障,促进学习的功利化到习惯化转变。

3.3 教学方法改革

①加大科学工业园、就业研究基地与孵化中心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②普及信息化知识的家庭使用率,不能忽视生存环境对于个人观念上的影响;建立专业教育网站,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开设终身教育机构。

③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把技术作为获取和加工信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工具;完成课程体系的再设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与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

④创建知识网络平台,包括公共知识服务体系、在线教育活动、虚拟环境、学习评估等功能,完善学科信息资源系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使大学成为在职人员可继续学习和深造的场所,建立终身教育进修系统。

4  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理论的建立与实施

远程教育借助计算机网络、卫星网络、通信网络、多媒体技术使教学资源信息化,优质资源共享,延伸了优秀资源的作用范围。如果各地区师生享受同等的教育服务,也可以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促进教育质量。

4.1 教育策略的建立

①开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培训计划,解决在职人员的学习问题;从学科的角度开发自我专业发展的可能路径,使课程的教学具有自我特色与可推广性。

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计划帮助高校建立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③开设网络预测未来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把握时代脉络,为将来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如:时尚捕手(把收集来的信息告诉捕捉公司,公司经过严密的分析,将研究报告提供给相关企业,企业 据此开发新产品,制定新的市场营销方案);精算师;法务经理;新闻发言人(当企业有新品问世、重大项目引进或突发事件发生时,新闻发言人将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媒体面前,全权代表企业消息,回答提问);危机公关人才(具有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反应敏捷,并且善于和媒体打交道,能在短时间内帮助企业渡过形象危机);知识经济主管(具有经济管理经验,能跟踪国内外同行技术发展趋势,为企业发展把握方向)等等。

④开设网络选修课,进行分析技术能力训练。

这种专门从事数据分析的课程有其实际的应用价值,所以可以就如何搜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如何利用分析结果作出决策,降低学校行政管理的运作成本,向学生提供信息与反馈,提升制度与资源的使用效能等方面入手,进行专业的知识讲座;或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讲解以开阔学生的信息化视角,为其信息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⑤完善师生用户的信息化需求,充实移动校园的应用平台,加强服务主导型智慧校园的建设与管理;高校开设信息办,建设面向应用泛联接的无线校园网,加强校园的数字化管理,为大学生发展提供战略指导。

⑥倡导跨学科合作,定期安排教师座谈会与学生座谈会,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反馈,推动校内合作机制,加强师生间的集体创新意识;加大力度发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在线课程(包括公开课与共享课)模式;模拟幼儿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创新高等教育新模式,增加趣味性教学环节,注重思维训练。

4.2 学习过程的实施

①启动远程教育的资格认证制度,明确学习效果与收益,鼓励加大学习力度和积极性;关注校内实验室与企业项目发展情况,使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②健全教学内容间的相关链接,完成信息的追溯过程。

对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信息源进行链接,当所学内容不十分明确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相关链接的学习来加强对所学内容的了解和完善,从而使所学知识明了化、清晰化。建设面向应用泛联接的无线校园网系统,打造面向智慧校园应用的生态圈。

③开设翻转课堂式的选修课,就当下某个热点话题或学科知识点进行小组讨论,提交研究成果与可行性报告;提倡混合学习模式,即在线幕课与面对面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体现知识的普及性与针对性的学习特点。

④开发智能辅导系统,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要求并提供特定的学习资源,及时有效地完成课程衔接与学习成果反馈;应用电子教材的方便易找性,加大学习内容的信息量,拓宽思路以提高学习效率。

⑤开展远程视像教育活动,从而达到教育资源共享、不同学校师生可视像交流。

如“视像中国”、“同步课堂”、“千校扶千校”、“校际协作联盟活动”“教育资源下乡活动”等等,促进基础教育公平。

5  高等教育产业化运营模式的表现形式与特征

5.1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开发人力资源,建立开放、多元化的学习氛围,当然也包括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在可选择的情况下按照市场需求推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2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

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最终实现全民教育并使之国际化。

5.3 高等教育的产业化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还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面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高等教育能否产业化等问题也成了人们所关心的焦点。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市场的影响,并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无限广阔的教育大市场,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教育成了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教育服务产业,它的发展必须遵循为社会各类人员和各类部门服务的多层次原则,必须遵循责任、效益、竞争等产业运行规则,必须建立能够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合理的经济结构。

5.4 高等教育办学投入产出效益化

在教学过程与管理运行过程中,建立合情合理的激励制度,通过诸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或者其他市场化手段对提供优质高等教育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主体予以奖励。这样可以使教育的过程进入良性循环,以谋求高等教育更稳定、更高效的发展。

5.5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的国际融合,是指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通过相互交往、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相互作用而形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及其结果。加强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当然,在引入外来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高等教育的本土化问题,要使发展中的高等教育适合中国国情,最终完成国外高等教育经验借鉴与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相结合的完美过渡。只有立足本国并面向世界,走向国际化,这种融合才能够健康发展并得以实现。

6  远距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6.1 教育资源内容选取上有其广泛性和灵活性

主要包括教育环境、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的信息化,体现在教材的多媒体化、教学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教学活动合作化等形式中,完成以教师、学生、多媒体化的信息源、可虚拟化的教学环境为要素的信息化理论的意义建构。

6.2 教学资源的提供与接收方式有其多样性

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突破传统课程界限,知识的接收终端可有多种选择,现有的VR技术正日趋成熟,采用手机上网学习已成为一种生活新模式。

6.3 教学资源的收益范围有其可控性

开发工作技能模块教育模式,提供有偿服务类别与科目技能;开放课程与在线课程的有偿化发展,建立以适应信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课程体系。

6.4 教学资源的合作主体有其可选择性

可以建立大学-企业联合研究中心,强化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多样化的教育机构合作开发灵活的课程计划与修习时间限制;与“学习软件”供应者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可参与课件推广与实验工作,创办虚拟大学。

7  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7.1 教师成为促进学生思考的课程协调者和内容策划者

在知识的融合与科学发展进程中,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体验式学习感受。在此过程中,教师会是终身学习者和知识的创造者。

7.2 教师成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与工匠精神的倡导者

在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同行者、合作者的角色,帮助学生便捷、快速获取网络知识,完成知识的更新,完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开放、互动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助于师生间的教学相长,开拓教学视野与思维模式,形成知识体系。

7.3 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管理者与导引者

教师的权威意识只有建立在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基础上,谋求学生人体心灵内化、同化的文化建构过程中,才能真正被学生接受。

7.4 教师成为课程教材的执行者、课程教学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为学生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以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

8  值得研究的题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