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结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5:56: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砌体结构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砌体结构论文

篇1

1.1温度裂缝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最常见的裂缝是在砼平屋盖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如在门窗洞边的正八字斜裂缝,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块)灰缝的水平裂缝等。导致平屋顶温度裂缝的原因,是顶板的温度比其下的墙体高得多,而砼顶板的线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故顶板和墙体间的变形差,在墙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应力在墙体内的分布为两端大,中间小,顶层大,下部小。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些裂缝一般经过一个冬夏之后才逐渐稳定,不再继续发展。

1.2干缩裂缝烧结粘土砖,其干缩变形很小,且变形完成比较快。只要不使用新出窑的砖,一般不要考虑砌体本身的干缩变形引起的附加应力。但对这类砌体在潮湿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湿胀,而且这种湿胀是不可逆的变形。对于砌块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如砼砌块的干缩率为0.3~0.45mm/m,它相当于25~40℃的温度变形,可见干缩变形的影响很大。轻骨料块体砌体的干缩变形更大。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如砌块出窑后放置28d能完成50%左右的干缩变形,以后逐步变慢,几年后材料才能停止干缩。但是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脱水后材料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但其干缩率有所减小,约为第一次的80%左右。这类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广、数量多、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如房屋内外纵墙中间对称分布的倒八字裂缝;在建筑底部一至二层窗台边出现的斜裂缝或竖向裂缝;在大片墙面上出现的底部重、上部较轻的竖向裂缝。另外不同材料和构件的差异变形也会导致墙体开裂。如楼板错层处或高低层连接处常出现的裂缝,框架填充墙或柱间墙因不同材料的差异变形出现的裂缝。

2裂缝的危害和防裂的迫切性

砌体属于脆性材料,裂缝的存在降低了墙体的质量,如整体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同时墙体的裂缝给居住者在感观上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它已成为住户评判建筑物安全的一个非常直观、敏感和首要的质量标准。因此加强砌体结构,已成为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建筑公司及房屋开发商共同关注的课题。

3现有产生裂缝的原因

3.1设计者重视强度设计而忽略抗裂构造措施设计者一般认为多层砌体房屋比较简单,在强度方面作必要的计算后,针对构造措施,引用标准图集,很少单独提出有关防裂要求和措施。

3.2我国《砌体规范》抗裂措施的局限性我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砌体规范》GBJ3-88的抗裂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第5.3.1条:对钢筋砼屋盖的温度变化和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可采取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采用有檩屋盖或瓦材屋盖;控制硅酸盐砖和砌块出厂到砌筑的时间和防止雨淋。二是第5.3.2条:防止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温差和墙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

由此可见,《砌体规范》的抗裂措施,如温度区段限值,主要是针对干缩小、块体小的粘土砖砌体结构的,而对干缩大、块体尺寸比粘土砖大得多的砼砌块和硅酸盐砌体房屋,基本是不适用的。因为如果按照砼砌块、硅酸盐块体砌体的干缩率0.2~0.4mm/m,无筋砌体的温度区段不能越过10m;对配筋砌体也不能大于30m。在这方面,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预防和控制墙体开裂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在较长的墙上设置控制缝,这种控制缝和我国的双墙伸缩缝不同,而是在单墙上设置的缝。该缝的构造既能允许建筑物墙体的伸缩变形,又能隔声和防风雨,当需要承受平面外水平力时,可通过设置附加钢筋达到。这种控制缝的间距要比我国规范的伸缩缝区段小得多。二是在砌体中根据材料的干缩性能,配置一定数量的抗裂钢筋,其配筋率各国不尽相同,从0.03%~0.2%或将砌体设计成配筋砌体,如美国配筋砌体的最小含钢率为0.07%,该配筋率又抗裂,又能保证砌体具有一定的延性。

4防止墙体开裂的具体构造措施建议

4.1防止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化与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宜采取下列措施:

4.1.1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

4.1.2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大于30m;

4.1.3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m时,宜设置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

4.1.4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BGJ3-88第5.3.2条的规定外,宜在建筑物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4.2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可采用下列措施之一

4.2.1设置控制缝①控制缝的设置位置a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b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c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置竖向控制缝;d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e竖向控制缝,对3层以下的房屋,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置;对大于3层的房屋,可仅在建筑物1-2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f控制缝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但在该部位宜作成假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g控制缝作成隐式,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控制缝的宽度不大于12mm,控制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如聚硫化物、聚氨脂或硅树脂等填缝。②控制缝的间距a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mm;b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m及墙高的3倍;c在转角部位,控制缝至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4.5m。

4.2.2设置灰缝钢筋①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缝,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应小于600mm;②在楼盖标高以上,屋盖标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和靠近墙顶的部位;③灰缝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mm;④灰缝钢筋距楼、屋盖混凝土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不小于600mm;⑤灰缝钢筋宜采用小螺纹钢筋焊接网片,网片的纵向钢筋不小于25,横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⑥对均匀配筋时含钢率不少于0.05%;局部截面配筋,如底、顶层窗洞上下不小于38;⑦灰缝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便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⑧灰缝钢筋两端应锚人相交墙或转角墙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00mm;⑨灰缝钢筋应埋人砂浆中,灰缝钢筋砂浆保护层,上下不小于3mm,外侧小于15mm,灰缝钢筋宜进行防腐处理;⑩当利用灰缝钢筋作砌体抗剪钢筋时,其配筋量应按计算确定,其搭接和锚固长度尚不应小于75d和300mm;不配筋的外叶墙应设控制缝,控制缝间距不宜大于6m;设置灰缝钢筋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4.2.3在建筑物墙体中设置配筋带①在楼盖处和屋盖处;②墙体的顶部;③窗台的下部;④配筋带的间距不应大于2400mm,也不宜小于800mm;⑤配筋带的钢筋,对190mm厚墙,不应小于2Φ12,对250~300mm厚墙不应小于2Φ16,当配筋带作为过梁时,其配筋应按计算确定;⑥配筋带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能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45d和600mm;⑦配筋带钢筋应弯入转角墙处锚固,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d和400mm;⑧当钢筋带仅用于控制墙体裂缝时,宜在控制缝处断开,当设计考虑需要通过控制缝时,宜在该处的配筋带表面作成虚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位置;⑨对地震设防裂度≥7度的地区,配筋带的截面不应小于190mm×200mm,配筋不应小于410;⑩设置配筋带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篇2

砌体结构是最古老的一种建筑结构。我国的砌体结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纪录。在历史上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它是两千多年前用“秦砖汉瓦”建造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砌体工程之一;建于北魏时期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为高40米的砖砌密檐式塔;建于隋大业年问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净跨37.37米,全长50.82米,宽约9米,拱高7.2米,为世界上最早的空腹式石拱桥,该桥已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选为世界第12个土木工程里程碑;还有如今仍然起灌溉作用的秦代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所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自豪和继承的。解放后我国在砌体结构方面更有了很大的发展,下面分三个方面来概括介绍。

1.砌体结构用量大、范围广

解放以来,我国砖的产量逐年增长,1990年砖产量增长到6200亿块,是世界其它各国年产量的总和。全国基本建设中,将砌体作为墙体的已占90%左右。在办公室、住宅等民用建筑中大都是采用砌体结构,50年代砌体结构的房屋一般只能建到4~5层,而现在很多城市已可建到7~8层。我国许多中小型单层工业厂房和多层轻工业厂房及影剧院、食堂、仓库等建筑也广泛采用砖墙、柱承重结构。砌体结构还用于建造各种构筑物,如烟囱、排气塔、粮仓、水渠等。此外我国在古代建桥技术的基础上还建造了多座100米以上的石拱桥,有些还在不同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我国积累了在地震地区建造砌体结构房屋的宝贵经验,我国的绝大多数大中城市在6度或6度以上地震设防区,在地震裂度≤6度地区的砌体结构经受了地震的考验。经过对设计和构造的处理,还在7度区和8度区建造了大量的砌体房屋。据不完全统计,从80年代初至今,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建造的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已达70~80亿平方米。

2.新型材料和技术的应用

60年代以来,我国粘土空心砖(多孔砖)的生产和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南京建造了8层空心砖承重的大桥旅馆。当时空心砖孔洞率为22%,与实心砖强度等效,但可减轻自重17%,减少墙厚20%,节省砂浆20%~30%,砌筑工时少20%~25%,墙体造价降低19%~23%。根据进一步节能要求,近年来我国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制造出规格为280mm×2~XlU1]×19、孔洞率为40%的烧结保温空心砖(块),这种保温砖的密度为1012kg/m3,抗压强度10.5MPa主要力学和热工性能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同时《多孔砖砌体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行业标准为这种砖的推广创造了条件。近10多年来,采用砼、轻骨料砼或加气砼,以及利用砂、各种工业废料、粉煤灰、煤矸石等制成无熟料水泥砼砌块或蒸压灰砂砖、粉煤灰硅酸盐砖、砌块等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砌块种类、规格很多,其中以中、小型砌块较为普遍,在小型砌块中又开发出多种强度等级的承重砌块和装饰砌块。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全国砌块总产量约为2500万立方米,各类砌块建筑约5000万平方米。近十年砼砌块与砌块建筑的年递增率都在20%左右,尤其在大中城市中推广特别迅速。这些砌块建筑大多是多层的,至于中高层、高层砌块建筑我国于80年代就着手进行试点工作,在几座城市都做了试验楼,为我国中高层砌块建筑的发展做了开创性的工作。90年代初期,在总结国内外配筋砌块结构的配套材料、配套应用技术的研究上获得了突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更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试点工程。试点工程实践证明,中高层配筋砌块建筑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将中高层配筋砌块结构体系纳入我国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是理所当然的。砌块作为粘土砖的主要替代材料,在某些功能上强于粘土砖,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和约束配筋砌体对应的是所谓均匀配筋砌体,即国外广泛应用配筋砼砌块剪力墙结构,这种砌体和钢筋砼剪力墙一样,对水平和竖向配筋有最小含钢率要求,而且在受力模式上也类同于砼剪刀墙结构,它是利用配筋砌块剪力墙筋砌块剪力墙承受结构的竖向和水平作用,是结构的承重和抗侧力构件。配筋砌体强度、延性好,和钢筋砼剪刀墙性能十分类似,可以用于大开间和高层建筑结构。我国从80年代初期主持编制国家标准《配筋砌体设计规范》起,对配筋砌体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配筋砌体可建造一定高度的既经济又安全的建筑结构。

3.砌体结构理论的发展

1950年以前。我国可说谈不上有系统的砌体结构设计理论。国家建设部于1956年批准在我国推广应用原苏联《砖石及钢筋砖石结构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60~70年代初,在我国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在全国范围内对砖石结构进行了比较大规模的试验研究和调查,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比较先进的砖石结构理论、计算方法和经验。在砌体强度计算公式、无筋砖体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按弹性方案考虑房屋的空间工作,以及有关构造措施方面都具有我国特色。

4.对我国砌体结构的展望

砌体结构是由砌块和砂浆砌筑而成的构件,而砌块有多种材料的砌块,我国最古老的砌块即为砖和石。几千年来,由于砖、石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可就地取材、生产和施工方法简便,造价低廉等优点,所以至今仍为我国主导的建筑材料。解放后我国也确实研制出多种材料的砌块,但都存在着自重大、强度低、生产耗能高、毁田严重、机械化水平低、耐久和抗震性能差的特点,所有这些都抑制着砌体结构的发展。因此,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发展高强轻质的砌体材料

目前我国的砌体材料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强度低、耐久性差的问题。如粘土砖的抗压强度。我国一般为7.5~15Mpa,承重空心砖的孔隙率≤25%,体积质量一般为4KN/m3。而发达国家的砖抗压强度一般均达到30~60Mpa,甚至可达到100Mpa,承重空心砖的孔洞率可达到40%~60%,体积质量一般为1.3KN/m3,最轻的可达到0.6KN/m3。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条件,只要在配料、成型、烧结工艺上进行改进,可显著提高砖的强度和质量。如中美合资大连太平洋砖厂生产的百岩砖强度可达20100Mpa。这种材料强度高、耐久性和耐磨性好,并且有独特的色彩,可作为清水墙和装饰材料。根据我国对粘土砖的限制政策,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粘土较多的地区发展高强度粘土砖、高空隙率的保温砖和外墙装饰材料等。而在少粘土的地区大力发展高强砼砌块,承重装饰砌块和利用废材料制成的砌块等。在发展高强块材的同时,也需研制高强度等级的砌筑砂浆。目前最高等级的砂浆强度为M15。要与高强度的块材相匹配时需开发大于M15的高强度砂浆。我国的《砼小型空心砌块浆和灌孔砼》行业标准中砂浆的强度等级为M5~M30,灌孔砼的强度等级为C20~C40,这是砼砌块配套材料方面的重要进展,对推动高强材料结构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据预测,干拌砂浆和商品砂浆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干拌砂浆把所有配料在干燥状态下混合装包供应,现场按要求加水搅拌即可。天津舒布洛克水泥砌块公司已供应这种干拌砂浆,价格比普通砂浆约高0.2%左右。商品砂浆的优点同商品砼一样,这类砂浆一旦取代传统砂浆,将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4.2积极开发研究节能环保的新型材料

1988年第一次国际材料研究会议上首次提出“绿色建材”的概念,1992年联大巴西里约热内卢以“环境和发展”为主题的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宣言,确认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其目标是依据环境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然的原则,尽量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对废弃物再利用和净化,保护生态环境,以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发达国家在实施《绿色建材》计划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我国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为契机,遵循同志的“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指示精神,迅速行动起来,积极研制“绿色建材”产品,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国现已加大力度限制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品的生产。如对粘土砖(按1996年生产6000亿块粘土砖就毁掉10万多亩农田、耗能6000万吨标准煤)国家早就出台了限制政策。近年来力度更大,一些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在建筑上不准采用粘土实心砖,其实这也就间接促进了其它新型建材的发展。如蒸压灰砂废渣制品、利用页岩生产多孔砖、废渣轻型砼墙板、GRC板、蒸压纤维水泥板、复合墙板和砌块就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几种新型建材制品。

4.3进一步加强配筋砌体和预应力砌体的研究

我国虽已初步建立了配筋砌体结构体系,但需研制和定制生产砌块建筑施工用的机具,如铺砂浆器、小直径振捣棒、小型灌孔砼浇注泵、小型钢筋焊机、灌孔砼检测仪等。这些机具对保证配筋砌块结构的质量至关重要。这种砌体的原理同预应力砼,能明显改善砌体的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国外在预应力砌体和配筋砌体方面的水平很高。我国直到最近才有少数专家对其研究。

4.4加强砌体结构理论的研究

进一步研究砌体结构的破坏机理和受力性能,通过数学和力学模式,建立完善而精确的砌体结构理论,是全世界各国都关心的课题。我国在这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但目前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应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加强对砌体结构的试验技术和数据处理的研究对促进砌体结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施楚贤.砌体结构理论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

篇3

1.1温度裂缝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最常见的裂缝是在砼平屋盖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如在门窗洞边的正八字斜裂缝,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块)灰缝的水平裂缝等。导致平屋顶温度裂缝的原因,是顶板的温度比其下的墙体高得多,而砼顶板的线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故顶板和墙体间的变形差,在墙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应力在墙体内的分布为两端大,中间小,顶层大,下部小。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些裂缝一般经过一个冬夏之后才逐渐稳定,不再继续发展。

1.2干缩裂缝烧结粘土砖,其干缩变形很小,且变形完成比较快。只要不使用新出窑的砖,一般不要考虑砌体本身的干缩变形引起的附加应力。但对这类砌体在潮湿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湿胀,而且这种湿胀是不可逆的变形。对于砌块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如砼砌块的干缩率为0.3~0.45mm/m,它相当于25~40℃的温度变形,可见干缩变形的影响很大。轻骨料块体砌体的干缩变形更大。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如砌块出窑后放置28d能完成50%左右的干缩变形,以后逐步变慢,几年后材料才能停止干缩。但是干缩后的材料受湿后仍会发生膨胀,脱水后材料会再次发生干缩变形,但其干缩率有所减小,约为第一次的80%左右。这类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广、数量多、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如房屋内外纵墙中间对称分布的倒八字裂缝;在建筑底部一至二层窗台边出现的斜裂缝或竖向裂缝;在大片墙面上出现的底部重、上部较轻的竖向裂缝。另外不同材料和构件的差异变形也会导致墙体开裂。如楼板错层处或高低层连接处常出现的裂缝,框架填充墙或柱间墙因不同材料的差异变形出现的裂缝。

2裂缝的危害和防裂的迫切性

砌体属于脆性材料,裂缝的存在降低了墙体的质量,如整体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同时墙体的裂缝给居住者在感观上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它已成为住户评判建筑物安全的一个非常直观、敏感和首要的质量标准。因此加强砌体结构,已成为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建筑公司及房屋开发商共同关注的课题。

3现有产生裂缝的原因

3.1设计者重视强度设计而忽略抗裂构造措施设计者一般认为多层砌体房屋比较简单,在强度方面作必要的计算后,针对构造措施,引用标准图集,很少单独提出有关防裂要求和措施。

3.2我国《砌体规范》抗裂措施的局限性我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砌体规范》GBJ3-88的抗裂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第5.3.1条:对钢筋砼屋盖的温度变化和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可采取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采用有檩屋盖或瓦材屋盖;控制硅酸盐砖和砌块出厂到砌筑的时间和防止雨淋。二是第5.3.2条:防止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温差和墙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

由此可见,《砌体规范》的抗裂措施,如温度区段限值,主要是针对干缩小、块体小的粘土砖砌体结构的,而对干缩大、块体尺寸比粘土砖大得多的砼砌块和硅酸盐砌体房屋,基本是不适用的。因为如果按照砼砌块、硅酸盐块体砌体的干缩率0.2~0.4mm/m,无筋砌体的温度区段不能越过10m;对配筋砌体也不能大于30m。在这方面,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预防和控制墙体开裂的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在较长的墙上设置控制缝,这种控制缝和我国的双墙伸缩缝不同,而是在单墙上设置的缝。该缝的构造既能允许建筑物墙体的伸缩变形,又能隔声和防风雨,当需要承受平面外水平力时,可通过设置附加钢筋达到。这种控制缝的间距要比我国规范的伸缩缝区段小得多。二是在砌体中根据材料的干缩性能,配置一定数量的抗裂钢筋,其配筋率各国不尽相同,从0.03%~0.2%或将砌体设计成配筋砌体,如美国配筋砌体的最小含钢率为0.07%,该配筋率又抗裂,又能保证砌体具有一定的延性。

4防止墙体开裂的具体构造措施建议

4.1防止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化与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宜采取下列措施:

4.1.1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

4.1.2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大于30m;

4.1.3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m时,宜设置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

4.1.4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BGJ3-88第5.3.2条的规定外,宜在建筑物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4.2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可采用下列措施之一

4.2.1设置控制缝①控制缝的设置位置a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b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c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置竖向控制缝;d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e竖向控制缝,对3层以下的房屋,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置;对大于3层的房屋,可仅在建筑物1-2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f控制缝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但在该部位宜作成假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g控制缝作成隐式,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控制缝的宽度不大于12mm,控制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如聚硫化物、聚氨脂或硅树脂等填缝。②控制缝的间距a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mm;b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m及墙高的3倍;c在转角部位,控制缝至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4.5m。

4.2.2设置灰缝钢筋①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缝,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应小于600mm;②在楼盖标高以上,屋盖标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和靠近墙顶的部位;③灰缝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mm;④灰缝钢筋距楼、屋盖混凝土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不小于600mm;⑤灰缝钢筋宜采用小螺纹钢筋焊接网片,网片的纵向钢筋不小于25,横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⑥对均匀配筋时含钢率不少于0.05%;局部截面配筋,如底、顶层窗洞上下不小于38;⑦灰缝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便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⑧灰缝钢筋两端应锚人相交墙或转角墙中,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00mm;⑨灰缝钢筋应埋人砂浆中,灰缝钢筋砂浆保护层,上下不小于3mm,外侧小于15mm,灰缝钢筋宜进行防腐处理;⑩当利用灰缝钢筋作砌体抗剪钢筋时,其配筋量应按计算确定,其搭接和锚固长度尚不应小于75d和300mm;不配筋的外叶墙应设控制缝,控制缝间距不宜大于6m;设置灰缝钢筋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4.2.3在建筑物墙体中设置配筋带①在楼盖处和屋盖处;②墙体的顶部;③窗台的下部;④配筋带的间距不应大于2400mm,也不宜小于800mm;⑤配筋带的钢筋,对190mm厚墙,不应小于2Φ12,对250~300mm厚墙不应小于2Φ16,当配筋带作为过梁时,其配筋应按计算确定;⑥配筋带钢筋宜通长设置,当不能通长设置时,允许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45d和600mm;⑦配筋带钢筋应弯入转角墙处锚固,锚固长度不应小于35d和400mm;⑧当钢筋带仅用于控制墙体裂缝时,宜在控制缝处断开,当设计考虑需要通过控制缝时,宜在该处的配筋带表面作成虚缝,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位置;⑨对地震设防裂度≥7度的地区,配筋带的截面不应小于190mm×200mm,配筋不应小于410;⑩设置配筋带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篇4

1前言

由砖、石或各种砌块等块体通过砂浆铺缝砌筑而成的结构称为砌体结构。由于砌体结构的材料来源广泛,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较简单,可以不用大型机械,能较好地连续施工,还可以大量地节约木材、水泥和钢材,相对造价低廉,因而得到广泛应用。许多住宅、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单层或多层建筑就是采用砖、石或砌块墙体和钢筋混凝土楼盖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

但是由于砌体的抗拉、抗弯、抗剪性能较差,并且由于设计、施工以及建筑材料等多方面原因引发的砌体结构的质量事故也较多,其中砌体出现裂缝是非常普遍的质量事故之一。砌体中出现的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物的美观,而且还造成房屋渗漏,甚至会影响到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也会给房屋使用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在很多情况下,裂缝的发生与发展还是大事故的先兆,对此必须认真分析,妥善处理。

2砌体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大体上有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收缩和温度的变化,设计上对房屋的构造处理不当,施工质量不合格、使用的建筑材料不合格等。

2.1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

当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后,沉降大的部分砌体与沉降小的部分砌体会产生相对位移,从而使砌体中产生附加的拉力或剪力,当这种附加内力超过砌体的强度时,砌体中便产生相对裂缝。这中裂缝一般都是斜向的,且多发生在门窗洞口上下。这种裂缝的特点是:(1)裂缝一般呈倾斜状,说明系因砌体内主拉应力过大而使墙体开裂;(2)裂缝较多出现在纵墙上,较少出现在横墙上,说明纵墙的抗弯刚度相对较小;(3)在房屋空间刚度被削弱的部位,裂缝比较集中。

为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在墙体上产生的各种裂缝而采取的措施有:

(1)合理设置沉降缝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刚度较好的单元,或将沉降不同的部分隔开一定距离,其间可设置能自由沉降的悬挑结构。

(2)合理地布置承重墙体,应尽量将纵墙拉通,尽量做到不转折或少转折。避免在中间或某些部位断开,使它能起到调整不均匀沉降的作用,同时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道横墙,与内外纵墙连接,以加强房屋的空间刚度,进一步调整沿纵向的不均匀沉降。

(3)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提高墙体的稳定性和整体刚度,减少建筑物端部的门、窗洞口,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尤其是要加强地圈梁的刚度。

(4)加强对地基的检测,发现有不良地基应及时妥善处理,然后才能进行基础施工。

(5)房屋体形应力求简单,横墙间距不宜过大。

(6)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宜先建较重单元,后建较轻单元。

2.2收缩和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热胀冷缩是绝大多数物体的基本物理性能,砌体也不例外。由于屋盖系统温度变化出会使砖墙产生裂缝,由于温度变化不均匀使砌体因不均匀收缩产生裂缝,或由于钢筋混凝土圈梁与砖墙伸缩量不同也会产生裂缝。

(1)屋盖系统温度变化时使墙体产生的裂缝:

这类裂缝较典型和普遍的是建筑物(特别是纵向较长的)顶层两端内外纵墙上的斜裂缝,其形态呈“八”字或“X”型,且显对称性,但有时仅一端有轻微者仅在两端1~2个开间内出现,严重者会发展重房屋两端1/3纵长范围内,并由顶层向下几层发展。此类裂缝对那种刚性屋面的平屋顶,未设变形缝、隔热层的房屋就更易发生。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混凝土结构屋面的伸缩变形牵引其下砖砌体超过其材料抗拉强度的结果。一般来说,在阳光照射下,屋面板温度可高达60~70℃,而其下的砌体仅为30~35℃,温差引起的砌体主拉应力大于砌体本身的抵抗力的50%~300%不等。又加上房屋两端为自由端,水平约束力小,上部砌体垂直压力较小,如无相应措施,则上述裂缝在所难免。当屋面向两端热胀时,会使下部砌体出现正“八”字裂缝,当冷缩时,就会出现倒“八”字缝,一胀一缩则易出现“X”型缝。

(2)由于温度变化不均匀使砌体产生不均匀收缩产生的裂缝:

由于房屋过长,室内外温差过大,因钢筋混凝土楼盖和墙体温度变形的差异,有可能使外纵墙在门窗洞口附近或楼梯间等薄弱部位发生向竖向贯通墙体全高的裂缝,这种裂缝有时会使楼盖的相应部位发生断裂,形成内外贯通的周圈裂缝。另外,当房屋空间高大时,墙体因受弯在截面薄弱处(如窗间墙)会出现水平裂缝。

(3)由于钢筋混凝土圈梁与砖墙伸缩量不同产生的裂缝:

当材料随时间发生收缩变形和自然界温度发生变化时,由于钢筋混凝土和墙砌体材料收缩系数和线膨胀系数的不同,会在房屋的墙体及楼盖结构中引起因约束变形而产生的附加应力,当这种附加应力过大时会在墙体上产生局部竖向裂缝。

防止收缩和温度变化引起裂缝的主要措施有:

(1)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将过长的房屋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可能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地方。

(2)屋面设保温隔热层。屋面的保温隔热层或刚性面层及砂浆找平层应设分隔缝,分隔缝的间距不宜大于6m,并与女儿墙隔开,其缝宽不小于30㎜。屋面施工宜避开高温季节。

(3)楼(屋)面板下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并沿内外墙拉通,房屋两端圈梁下的墙体宜适当设置水平钢筋。

(4)遇有较长的现浇屋面混凝土挑檐、圈梁时,可分段施工,预留伸缩缝,以避免砼伸缩对墙体的不良影响。

2.3设计上对房屋的设计和构造处理不当而引起的裂缝

有一些砌体结构的房屋的设计是套用图纸,应用时未经校核;有时参考了别的图纸,但荷载增加了或截面减少了而未作计算;有的虽然作了计算,但因少算或漏算荷载,使实际设计的砌体承载力不足;有的虽然进行了墙体总的承载力计算,但忽视了墙体高厚比和局部承压的计算。如果砌体的承载力不足,则在荷载作用下将出现各种裂缝,以致出现压碎、断裂、倒塌等现象,这类裂缝的出现,很可能导致结构的失效。

预防措施:

(1)细心认真地设计。对拟建砌体结构的房屋,要做到力学模型准确,传力清楚;荷载统计无误;大梁下砌体要设垫块并进行验算;加强对圈梁的布置和构造柱的设置,以提高砌体结构的整体安全性。

(2)裂缝一旦出现,要注意观测裂缝的宽度及长度的发展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如灌缝,封闭等,必要时要进行结构加固。

2.4施工质量不合格、使用材料不合格而引起的裂缝

当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砂浆稠度过大,吸水后干缩、砂浆不饱满或砂浆稠度不够时,会在平拱砖过梁处产生沿砖缝斜向的裂缝。

砖的质量不合格,砂浆强度不够,这些都会造成整个砌体的强度不够,而造成砂浆强度偏低的原因是使用了不合格的水泥,施工配合比不准确,施工时不润湿砖等。当砌体质量较差,砌体灰缝饱满度不当时也会影响到砌体的强度。而这些都可能在砌体结构中产生裂缝。

预防措施:

篇5

从1981年我国开始恢复了国债发行,在二十多年里国债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国债发行规模逐渐扩大,国债品种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国债发行和流通机制也逐步优化。同时国债的发行方式日益市场化,经历了从传统的行政动员和行政分配,到1991年的承购包销,进而到现在的“基数认购、区间投标、差额招标、余额分销”,以及“自由投标、变动价位、二次加权、全额招标”的招标方式的演变。我国债券市场经历了实物券柜台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代表的场内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代表的场外债券市场三个主要阶段的发展过程。1997年6月以后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债券市场,将其所持有的国债、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统一托管于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并可进行债券回购和现券买卖,银行间债券市场就此启动。截至2004年底,银行间债券市场开户的投资者总数达5354家,涵盖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其它非金融机构类投资者,其组织成员已经基本覆盖了我国金融体系,一个开放的、具有较大规模的合格机构投资者市场已经形成。2004年财政部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了14期共4413.9亿元记账式国债,其中跨市场国债有8期共3398.7亿元,占整个发行量的76.69%。但由于我国债券市场起步较晚,目前还不够完善,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我国国债期限结构存在的问题

1.国债期限结构较为单一

由于我国短期和长期国债的发行规模较小,15年期以上的国债品种较少,5年~15年期国债在可流通国债中占绝对比重。从资金供求情况来看,市场上的长期资金供大于求

2.投资行为短期化

证券投资行为短期化。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也是一个转轨的市场。

由于比较复杂的原因,使得证券市场的投资行为的主体是投机而不是投资,这在中外股市换手率的巨大差异上表现得很明显。20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交易所年平均换手率在20%年~50%之间,而2000年我国深沪股市流通股的平均换手率分别是499.1%和503.85%,即上市流通的每一张股票平均每年要换手5次左右。我国股票换手率持续居高不下,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的证券市场缺乏长期投资价值,也反映了我国的投资者长期以来都缺乏长期的投资观念。

其次实体投资行为短期化。我国企业投资短期化倾向非常明显。由于银行信贷资金有着明确的还本付息期限,受此制约,一方面企业难以用短期信贷资金进行长期项目投资,而自有资金数额又极为有限,因此,难以有效地展开技改、更新及其他类型的投资;另一方面,为了能够按时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相当多企业只得选择一些短期见效的投资项目,由此,企业投资的短期化演化为经济运行的短期化。

实体经济行为的短期化意味着在经济行为主体的观念当中,是没有期限或者没有长期的概念的。实体经济行为的短期化反映在金融领域就是金融行为的短期化,在国债市场上就表现为对于期限的无差异化。在国债市场上,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长期行为的参照,因此长期国债的定价就缺乏相应的基准。在这种情况下,就只有依据短期的收益率水平,来确定长期债券的收益率。所以“长债短炒”现象在金融行为短期化的影响下就是必然的。

3.物价变化走低趋势

由于技术进步日益提高,且技术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因此,物价的下跌成为一种常态。在经过20年改革之后,1998年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短缺经济得到了基本消除,大量的工业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剩。总需求的不足,影响到物价的走低。而物价的走低趋势又制约了利率走高的可能性。因此,至少从中期来看,我国的利率是难以上升的。这反映在国债利率上,就是长期利率趋于平缓甚至下降的趋势。

二、健全我国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建议

针对我国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存在的上述问题,对健全我国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提出如下建议。1.完善国债品种

增加不同期限的国债品种,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除充分考虑偿债周期和偿债能力外,更需要对应债主体的投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以确定长、中、短期相互搭配、相互弥补的期限结构。发行原则是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发行短期国债,适度发展中期国债,增加发行长期国债,建立债券种类多样化、期限分布均衡化的国债期限结构。不仅有国债,还要有企业债券;不仅有短期债券,还要有中长期债券,具有足够的规模与流动性。现在财政部国债发行是按年度发行额管理的,这是制约短期国债发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国债发行如果实行额度管理,在长期内统一规划国债的品种与数量将有利于国债期限结构的改善,改变目前偏重于中期国债,长期和短期国债不足甚至空缺的状况。今后应增加短期国债,控制中期国债,发展长期国债。

2.实现国债利率的市场化

在西方国家,短期利率是由中央银行制定与调整的,而中长期利率则是由市场决定的。中央银行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应该采取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的办法,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而带动货币市场利率下限降低。与我国目前活期存款利率相比,货币市场的收益有很大的吸引力,这将带动大量的资金进入货币市场,使得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下降,也为中短期国债收益率下降打开了空间。1999年以来,我国加大了通过招标发行国债的规模,不仅增加了市场中可流通的现券量,而且提高了国债发行的市场化程度,这种方式今后要继续保持,并且在发行方式上应不断完善。

3.扩大国债市场的投资者种类,促进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1998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保险公司入市;1999年初325家城乡信用社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1999年9月部分证券公司和全部的证券投资基金开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2000年9月人民银行再度批准财务公司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至此,代表中国批发债券市场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其组织成员基本覆盖了我国的金融体系。但是,目前的投资者数量还很少,一般的非金融企业无法进入银行间市场进行交易。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首先,适当引入外国投资者。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允许国外投资人参与国内国债市场,而是利用境外借款或发行债券的方式举借外债。其次,鼓励基金参与国债的投标。虽然1998年新上市的5只基金(金泰、与世无争、兴华、裕阳、安信)中,有在未来的投资组合中其国债投资比例占其整个资产比例不少于20%的规定,但国债在基金资产结构图中占有的比重仍是微不足道的。再次,引入远期国债交易机制。远期交易具有价格发现与价格收敛的作用,即期市场上现货债券价格受远期市场交易的影响,会更趋于合理,使国债现货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更趋合理。

4.发展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债券投资基金

由于债券投资基金具有专业投资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它们的投资风格更加稳健,有利于国债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但我国目前仍十分缺乏专业的债券投资基金。在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同时,建立债券做市商制度。做市商的双向报价,有利于发现市场价格,形成市场基准利率。

篇6

一、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

资本结构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集合而成的复合性系统,同时也是一个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而需要不断改革、调整和发展的动态系统。关于资本结构的界定,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其分歧主要体现在资本结构负债的内涵界定上。因对“资本”的不同理解,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负债仅指长期负债,资本结构是指长期负债与股东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资本结构是指所有负债与股东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是企业资本结构应该包括所有负债和股东权益。第三种观点将资本结构分为广义资本结构和狭义资本结构。

二、家族企业融资方式及原因

在家族企业创立之初,其融资主要有三种渠道:内源型融资、正式金融制度型融资(简称制度型融资)和亲情熟识网融资(简称亲熟型融资)。这三条融资渠道虽然在家族企业发展中都存在着,但在家族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发挥着不同的最用。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对家族企业的制度性歧视,使家族企业通过制度化渠道融资陷入困境。也就是说,现行的融资体制与家族企业在预算约束、融资渠道和信任关系上并不兼容,因而其发展主要依靠内源融资。

2003年,全国工商联对大规模民营企业的融资意向进行了调查。其调研结果表明,有半数以上企业没有上市意向,这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内源融资的制度安排,企业也不愿意放弃控制权;二是企业资金需求量不大,上市成本高、过程长和程序复杂等。

三、中国家族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有很多,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影响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我国有关学者在对中国146家家族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企业规模与资本结构正相关、家族企业上市方式对资本结构存在显著影响、经营绩效与资本结构负相关、家族持股比例与资本结构成反比,表明家族企业倾向于保持家族控制权,与债券融资正相关,与股权融资负相关。从中国特有国情出发,影响中国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主要有:

1制度因素

在我国尚没有建立完备的资本市场。 完善的资本市场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如果资本市场成熟,存在多样化的融资工具,企业就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方式来优化资本结构。如果资本市场的发育不够完善,融资工具缺乏,企业的融资渠道就会遭遇阻滞,从而导致融资行为的结构性缺陷。可见,资本市场的发育情况影响着企业筹资渠道的选择。

2企业规模

家族企业的规模与筹资方式紧密相关,规模较小的家族企业更倾向于较的资产负债率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宽阔,资产负债率也随之升高。 我国家族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拥有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较少,从银行获取抵押款和信用贷款的能力有限,企业又达不到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的要求,此整体资产负债率较低。

3控制权

在中国,“家”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文化重视家庭,把家庭看作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子承父业天经地义。同时,受“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企业主在选择发展和控制权方面,更加倾向于保留家族的控制权, 不希望外部参与人的介入。尤其是财务控制权不愿与外人分享。

家族企业控制权包括两大类, 一是家族企业拥有所有权基础上的控制权;

二是家族控制但不拥有所有权的企业。家族代表了一个大股东的特殊阶层,其在公司潜在地拥有一个独特的激励结构和权力。家族的两大主要特征可能对资本结构决策产生影响。第一,家族企业的控股股东由于财务约束没有很好地多样化,然而非家族企业的股东通常拥有很好多样化的投资。当数目巨大的财产处于危险中,家族股东较其非家族股东更趋于风险回避。第二,家族对公司的长期生存更感兴趣,因为他们想把企业传给下一代。例如,用友总裁王文京对坚守股权比例的解释:对于股份转让,我有一些底线,比如我们必须保留公司的控制权。目前,王文京在用友的持股比例高达 55.2%,王文京认为:这是保持公司稳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结构。当企业发展出现不同意见的时候,大股东就会以股权来统一大家的意见。

4融资成本

企业的融资成本包括负债筹资成本和股权融资成本。资本结构是企业筹资活动的结果。采取不同的筹资组合方案,决定了企业有不同的资本结构。从企业的负债来看,负债可以带来财务杠杆效应,但同时也会使企业在经营不善时面临破产风险。负债的利率可以看作是直接负债成本,破产成本则可以视为间接负债成本。这些因素使得负债筹资的成本远远高于筹资者个人出资。按照西方资本结构的理论,在风险一定时,企业会选择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的负债结构。但是家族企业的自身发展特点和国家对不同企业融资政策的区别对待,导致家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面对高额的贷款利率往往持观望态度。即使上市的家族企业,在进行股权融资时不论是自己发行还是由证券机构代为发行,其筹资过程中的筹资成本也往往较高,更何况还面临发行失败的危险。

5家族企业内部资产结构

从企业内部来看,家族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资金密集型企业的资产大部分由大量固定资产组成,而且在负债融资时大多数都已经作了抵押,这就导致资产流动比率低,资金回笼速度慢。而技术密集型企业中无形资产比重较高,由于现代技术进步速度加快,道指无形资产的贬值率极高,但是会计上仍然是用历史成本计量,这就使得资产的变现率降低,同时由于无形资产带来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往往是融资成本提高, 从而降低财务杠杆的效用。企业的资产结构应该与企业的资本结构相适应,通常来说拥有通用资产的家族企业更易于取得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而专用资产由于变现能力相对较差,不易于取得企业发展所需资金。

四、结束语

家族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中已经收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家族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形势也越来越好。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对企业管制的放松,家族企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和突破,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而资本结构问题是我国家族企业面临的重要的内部问题之一,研究和解决家族企业资本结构的问题已成为必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郑长德. 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2)

篇7

目前,在国内出版的管理学相关著作中,通常把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划分为直线型、职能型、矩阵型和事业部型,等等。这种分类方式存在着普遍性的逻辑错误。本文即针对这个问题,探讨分类的前提及分类时应该遵守的逻辑规律,目的在于揭示进行逻辑学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1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前提

对事物进行研究的前提,就是明确对象。确定研究对象时所应用的基本方法和所遵循的基本思维规律就是“一分为三”。确定研究对象的过程,也就是把世界“一分为三”的过程。现代系统论认为构成宇宙的物质的基本存在方式就是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

如果以系统来划分空间,宇宙可以在任何一个层次上分割为3部分:系统、系统的内部要素以及系统的外部环境(系统、要素、环境)。宇宙中每一个层次的系统都可以作为研究和思维的对象。针对某个企业而言,可将宇宙分为:企业内的要素、企业本身(以系统整体存在)、企业环境(企业系统边界外的部分)。企业的要素在这里指的是针对企业整体的下一级组织,可能是职能部门或事业部或项目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系统是以层次性体现出来的,分类即用某个标准,对企业这个系统向内进行的划分,逻辑上只能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逐步进行。显然,在思维中产生对象的过程就是把时空“一分为三”的过程。

2分类时应该遵守的4个逻辑原则

2.1每次分类的标准要同一

对某个事物进行分类时,每次分类的标准(根据)只能是1个,不能是2个或2个以上。否则,就犯“分类标准不同一”的逻辑错误。如把“文学”分为“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就同时采用了3个不同的分类标准对“文学”进行分类。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假如按照“企业对管理工作的高度授权是基于项目、产品或区域的选择”的标准,企业组织结构可分为:项目型和职能型,或产品事业部型和职能型,或区域事业部型和职能型。

2.2分类后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外延

分类后的各子项外延之和与母项的外延必须相等,否则,就犯“多出子项”或“子项未尽”的逻辑错误。“多出子项”指分类后的子项外延之和大于母项外延。如把“高校教学人员”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见习助教、研究生”,就多出子项“研究生”。研究生虽然有时也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但他们是学生,不是教学人员。“子项未尽”就是分类后的子项外延之和小于母项外延。如把“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漏掉了“微生物”。

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假如按照命令传输是否是线性的标准,结果只有两类:直线型和非直线型。而非直线型往往以矩阵型组织为主。

2.3分类后的子项之间互不相容

违反这条原则,就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例如,有辅导员把“班级里的学生”分为“三好学生、积极分子和后进生”,就犯了“子项相容”的错误。“积极分子”与“三好学生”是交叉关系,与“后进学生”也是交叉关系。“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通常是由分类标准不惟一引起的。如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直线式、职能式、矩阵式”3种类型,即犯此错误。因为同时采用了2个分类标准,导致了“直线式”和“职能式”有交叉的共同部分——直线职能式。

2.4分类应当按层次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事物以系统方式存在,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具有层次性,其上有属概念,其下有种概念。分类就是把一个属概念分成几个并列的种概念,如果需要,可以将种概念再分为次一级的种概念,这样逐次进行。如果在分类时混淆了属种层次,就会犯“越级分类”的逻辑错误。例如,汉语“词”可先根据能否充当句子成分这一标准,分为“实词和虚词”,然后可再把“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把“虚词”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等”,如果需要,还可继续分下去。但是,如果越过“实词和虚词”的层次,将不同层次的概念并列,如把“实词”与“介词、连词、助词”等等并列,就属于“越级分类”。

3企业组织结构分类中存在的逻辑问题

3.1企业组织结构的定义

什么叫组织结构?可定义如下:组织结构指组织中对人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安排所表现出来的结构特征。其表现为职能部门和岗位的设置、部门之间的指令关系的界定等等。责任,即职责,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权力,指个人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利益,即回报,是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总称。

实现组织目标是进行组织结构设计的目的。因此,企业组织结构可定义为:指企业中对人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安排所表现出来的结构特征。

3.2相关著作和教材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时存在的主要逻辑问题

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并不复杂,然而目前在许多的管理学教材和相关专著中,往往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明确的几种类型,这是很不恰当的。把企业组织结构描述成几种固定的类型,会导致学习者思维的僵化,非常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事实上,对相关基础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是对事物进行深人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相关文献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时,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疏于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精确而严谨的定义;二是在分类时,不遵守逻辑原则,导致出现逻辑错误,表现如下。

3.2.1分类标准不同一

管理学教材中,在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时,存在许多逻辑问题,却鲜有人论述。例如,文献[3]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直线型组织、职能型组织、直线职能型组织、事业部制组织、矩阵制组织、委员会制和网络组织;文献[4]则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控股型和网络型。文献[5]则用组织部门化的概念取代组织结构的概念,也指出了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形成不同的部门化形式。把组织结构分为:职能部门化、产品和服务部门化、区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矩阵型结构、动态网络型结构。文献[6]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职能型组织、项目型组织和矩阵型组织。

篇8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强劲发展,建筑行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目前我国建筑结构设计面临着诸多问题,而避免因设计问题导致事故的发生,加强对建筑结构设计的管理,增进对建筑结构设计的管理与创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任务。因此建筑结构设计中的设计人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扎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建筑设计实践,为推进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大发展而不懈奋斗。

1.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现状分析

由于设计者不断丰富的设计经验,以及不断发展的建筑技术,人们面前经常会看到高质量的建筑结构的设计频繁被挖掘,随着计算机计算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在建设结构设计中的广泛的应用,所有的设计单位都在为了彻底脱离图板进行着努力,可是部分结构工程师产生了一种错觉,感觉结构设计很简单,只要遵循手册、图集以及规范就行,然后等待建筑师给出空间形成方案,借助于计算机去完成它,在整个过程中自己扮演了一个东拼西凑的画图匠而已,实际上设计者的精力、知识以及时间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有的时候还会和建筑师在进行交流时产生矛盾和分歧,建筑物是空间结构,其中的构件以某种复杂的方式联系起来共同工作,目前,人们对于具体的空间结构整体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使用了很多的简化以及假定。

2.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2.1地基和基础的承载力不准确

地基和基础的设计向来是结构工程师特别重视的内容,这个阶段设计内容的好坏对后期的设计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并且地基和基础对整个工程的造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与建筑工程的成本有着直接的关联,可是有的设计者在对多层民用建筑设计的时,在计算基础、梁以及柱的负荷的时候,所计算出的荷载值没有按照设计规范,因而导致采用的荷载值偏大。还有一些设计者没有给予软弱地基的危害有足够的重视,对于有些软弱地基应该采用换土垫层措施时,没有进行换土垫层设计,单单的只凭借经验进行处置,仅仅采用了砂垫层的处理措施加强了地基的承载力,也没有计算垫层的宽度和厚度,这样不仅浪费了资金,而且也降低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甚至有的房屋建筑连地质勘察报告都没有,简单的参考附近的建筑物的地基和基础的设计材料,或者是仅仅根据建设单位的口头介绍就完成了施工图的设计。

2.2 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抗震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工程师在钢筋混凝土中的抗震问题中,他们一直都坚持强柱弱梁原则,从而结合经验得出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如果一个建筑的梁坏了,那么将导致建筑物的局部收到破坏,但是如果一个建筑物的柱子坏了,那就必将导致建筑的整体遭受破坏,由此得出了强柱弱梁的原则。然而,从建筑行业的经验来看也并不是柱越强越好,柱的强度还要受到轴压比的限制,在大地震来临的时候,如果柱的轴压比过高将会使柱的附加轴压比加大30%以上,这对建筑物的安全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强柱弱梁原则并不能完全消除建筑物不会倒塌的威胁。

2.3剪力墙砌体结构挑梁存在裂缝问题

底层框架剪力墙砌体结构的房屋是指底层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其上部是多层的砌体结构房屋。这种类型的房屋一般都是沿街的宾馆、住宅、办公楼,其底层多数都是商店,这样的建筑的结构形式有效的提高了底层空间的经济利益,然而,一些设计师单纯的追求单一建筑立面上的造型来加大使用面积,在设计时把二层以上的部分横墙甚至外层挑墙设计到了悬挑梁上,虽然各层的设计有挑梁,但是实际结构中的底层挑梁承载常常出现大部分的裂缝,这样的现象在临街的一些砌体结构中十分的常见。

3.建筑结构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地基和基础承载力计算时的注意事项

在地基和基础设计的阶段,设计者在设计时应该满足建筑的整体性好、地基承载力的要求以及建筑物容许变形,并且基础形式应该能够调节不均匀的沉降,对于一些高层的建筑物普遍采用设置地下室用来减小附加应力和地基的沉降量,这样一来有助于满足天然的地基的承载力以及整体的稳定性,不仅如此,在地基基础设计的过程中还要与地方性规范相结合,对于多层建筑物,尤其是软土层覆盖层的厚度相对较大的地方的多层建筑物,一般采用地基处理的方式的措施来控制建筑物的沉降,普遍使用的软土地基的处理手段比较的多,但是在选择地基的处理措施之前,首先对地基进行认真的研究,并且结合上部的结构以及环境情况,然后,遵循工程设计的要求,明确地基处理的范围和确定处理后必须达到的技术标准,以及相关处理方案的适用性,经过对方案的对比,去顶安全实用以及经济合理的方案。

3.2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抗震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需要保证建筑物的轴压比在各种建筑物中不超过1%,与此同时要注意柱断面和重点部位配筋的特别处理,需要加强对角柱和边柱,一般要对箍筋进行加密。第二,对框架柱和小截面柱的钢筋进行科学配置,确保他们不低于20,我们需要对矩形的柱面应用对称配筋的方法,提高它们的稳定性。第三,针对梁配筋要进行合理的设计,面对梁配筋,我们需要着重对梁中部的配筋进行加强,对梁支座部分的配筋进行适当的降低也应依据情况而定,这样就有助于梁铰机制的形成,在地震来临的时候,柱的实际承载力由于梁端塑性铰的作用而增加。

3.3剪力墙砌体结构挑梁存在裂缝问题的解决措施

在一般的建筑结构设计中所设计的挑梁都是根据它的墙体的荷载以及承受本层楼盖的荷载计算得到的,但是实际结构中的悬挑梁的上部的墙体通常是整体砌筑的,因此,挑梁上部的楼盖以及墙体的荷载实质上是由上往下传递的,所以要想改变剪力墙砌体结构挑梁存在的裂缝问题,就需要改变受力路线以及计算简图,或者是可以注意施工的工艺以及施工顺序。

4.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当注意的地方

4.1建筑结构设计

经济、安全、适用以及便于施工是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这几个原则非但互不矛盾,而且还相互关联,这四个原则也是一项优秀工程设计的不二选择。方案设计、结构计算、施工图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般步骤。方案设计期间建筑高度与层次、场地类别、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建筑物的重要性、建筑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是确定建筑物结构形式的重要依据。受力杆件和承重体系的安排布置主要来源于不同的结构形式。建筑设计之后通常是结构设计,建筑设计决定了结构设计,而结构设计有时也会反作用于建筑设计。建筑设计要因结构设计的能力大小而定,而且建筑设计也不能被结构设计破坏。一般建筑设计能否实现要看结构设计,因此结构设计也很重要。

4.2 防止砌体出现裂缝

建筑工程中砌体结构出现裂缝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外观的好坏很大成分上是由于砌体出现裂缝引起的。严重的裂缝不但会影响结构的承重能力,有时甚至会导致房屋的坍塌。大多情况下,裂缝是事故发生的前兆,因此,一定要重视裂缝的出现并及时处理。建筑材料使用不当,温差,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是裂缝出现的主要原因。

4.3 在试桩阶段对抗拔锚桩裂缝进行控制

所使用的构件的裂缝宽度是在不影响试桩构建承载力的前提下进行的。但是要注意到基础底板的作用和地下水浮力的作用,也应该考虑到各个阶段的分项系数以及作用在箱体上的荷载,这些都应该具体的、认真的分析。在对极限状态的正常使用时,不同的组合方式是由不同的目的决定的。基础板上的可变荷载和永久荷载。如果当基础板下没有桩基础时,这就需要依据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其上部和下部的所有载荷的作用达到平衡;如果板下要是有桩基时,出现上部竖向荷载被桩相平衡的情况时,这个时候的基础底板受到的荷载一方面是板的自重和顶版面的可变荷载以及永久荷载,另一方面就是水浮力之和与可变的地基反力。

5.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人们对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而这些要求也因科技的不断发展得到的满足。在设计过程中文中所说到的问题也很容易出现。建筑项目的关键是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也是顺利完成建筑工程的依据。建筑结构的设计人员应该多多提高自己的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加深对结构设计知识的认识和建筑结构设计的内容的认识,多留意结构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201

1 案主基本情况介绍

2 心理社会生活史

2.1 小学阶段(7-13岁)

(1)重大事件:父母离异,案主搬去跟着二舅和二舅妈一起住。

(2)躯体感受:头痛、后背痛。

(3)情绪观点:无奈、无所谓,案主觉得父母离异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4)应对方式:1)个人经验:父母吵架时案主在一旁看着,不想上前劝阻;案主母亲脾气比较暴躁,当母亲发火动手时,案主只有挨打,无能为力;如果父母亲再婚了或者有交往的对象,案主持不反对的态度。2)他人帮助:父母亲离异后,先是案主的二舅和二舅妈收留了案主,小学毕业后案主和案主的母亲搬回到了姥姥家住。3)解决的:父母离异后,双方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互不干涉。案主跟着二舅和二舅妈一起生活,在这段期间里,案主不会再遭到母亲的打骂,也能够正常地去上学,生活得比较开心。4)未解决的:案主母亲的脾气还是如同往常的暴躁,小W毕业后案主搬回到姥姥家生活,在这段期间里,每当案主犯错误时,案主的母亲还是会对案主动手,尤其是案主的后背被打得很严重。

2.2 中学阶段(13-19岁)

(1)重大事件:结交人生最好的三个朋友。

(2)躯体感受:放松、后背痛。

(3)情绪观点:为和好朋友在一起吃鱼丸过程中发生的小插曲而开心、快乐;也为好朋友女友怀孕筹钱堕胎而着急、担心;同样再遭受到了母亲的打骂后感到无助和烦躁。

(4)应对方式:1)个人经验:案主和朋友在一起打游戏时很开心、很快乐、很轻松,希望能和同伴多多在一起;当案主好朋友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案主会毫不犹豫地上前帮忙;面对母亲发脾气动手时,案主只有挨打,无能为力。2)他人帮助:中学期间,案主和母亲搬去了姥姥家寄住。3)解决的:当好朋友需要帮忙的时候,案主挺身而出。4)未解决的:案主在这一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维正处于构建之中,因此,对某些问题的认知能力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导致案主没有能力较好处理同伴女友怀孕堕胎这类事件。

2.3 大学阶段(19-23岁)

(1)重大事件:考上研究生。

(2)躯体感受:轻松。

(3)情绪观点:为考上研究生而高兴;为实现理想迈出了第一步而开心。

(4)应对方式:1)个人经验:案主为考研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和努力;案主把考研当做是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第一步,并为顺利地迈出第一步而感到欣慰。2)他人帮助:案主在考研期间,得到了姥姥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3)解决的:案主经过了5个多月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案主的母亲没有再经常的责打案主。4)未解决的:虽然案主的母亲也为案主考上研究生而高兴,但是案主母亲的脾气并没有得到质的改变,案主与其母亲的关系也没有得到质的改善。

3 主要特点与分析

3.1 小学阶段

根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将人的成长分为八个阶段,6岁到12岁这一阶段称作是“潜伏期”,即儿童的学龄时期。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友谊、进行自我评价、开展技能学习和创建团队游戏。案主在学龄时期,经历了家庭结构的分裂,父母从吵架、动手到最后的离婚,家庭关系的破裂,对案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案主的家庭关系结构图中,父母角色的失调、职责的缺失、权力的失衡,使案主没有能够在家庭系统结构中完成初步的社会化。母亲脾气暴躁,责打案主,没有很好地调整与案主之间的关系,这对案主身体上和心理上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不利于案主个人的社会性和独立性的形成与发展。家庭这个首属群体没有成为案主的寄托、依靠和归宿,虽然这一时期案主的二舅和二舅妈对案主给予了很大的关爱和帮助,但是并不能替代首属家庭的功能,因此案主也就不会对其生活的家庭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由于受到了自身家庭关系结构破裂和母亲对其家庭暴力的影响,导致了案主人格特质出现了偏差,表现出急躁、焦虑的情绪和与同学争吵、打架的行为。案主没有在同龄群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也没有能在与同龄群体交往过程中提高对自身的认知和对他人、社会的交往、适应能力,反而感到失望、愤怒、孤独和自卑,从而将这种负面的情绪转化为对其他同伴的敌意以及对学校和社会的仇恨,也因此导致了案主早期社会化的失败。

3.2 中学阶段

埃里克森将12岁到20岁这个阶段,看作是儿童到成人的一个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关注的问题在于“我是谁”。自我认同的难以达成和角色认知的混乱往往是青少年遇到的主要问题,社会中的同辈是主要的社会化人。案主正处于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青春期,更多地是关注自身个体的发展,往往忽视了对母亲的理解与回报,无法与母亲达成良好的沟通和合作的关系,因而案主不再认为亲子关系能满足自己所有的情感需要,因而转向对同龄群体友情的渴望,即在中学期间结交了人生中最要好的三个朋友,并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尤其是从游戏当中,获得了自己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可见,同龄群体满足了案主情感交流的需要,促进了案主情感发展成熟,同样也成为了案主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同龄群体的性质对案主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案主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性的成熟。性成熟使得青春期男女产生着强烈的生理冲动,但由于其性心理的薄弱、性道德的匮乏、性观念的混乱,使得青年男女无法正确把握,这对青年男女自身以及他们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案主及其同伴缺乏良好的性教育,缺少对性的正确认知能力和发生后的责任感,因此,当同伴女友出现未婚先孕的情况时,也没有能够理性地对待这件事情,而是用筹钱的方式为同伴女友进行堕胎,忽略了堕胎对女性身心带来的巨大创伤。因此,虽然案主与同龄群体形成了群体亚文化,但是在这个群体亚文化中却缺少了一种正能量的引导作用。

3.3 大学阶段

埃里克森将19岁到23岁这一阶段认为是成年早期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与人结成友谊和伙伴关系,追求爱的感觉,并有能力进行工作调适、结婚育儿等活动,从而获得温暖的友情和美满的婚姻,最终获得亲密感。这种亲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自我认同能力,如果达不到亲密程度,一个人将不得不生活在孤独感之中,因此,亲密感的发展程度对个人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阶段属于案主成年的早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当前的价值系统,并开始关注社会对于自身的意义及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其中独立决策成榱税钢髟谡庖唤锥畏⒄沟闹匾目标,尤其是在学业选择和两往方面。认同的持续发展,导致案主开始不断地探索生活、追求目标和不懈努力,这表现为案主坚持了原有考研的理想,并积极地投身于考研复习当中,希望通过考研来获得自我肯定与认同。同时,案主正处于恋爱时期,有着自己希望能够结婚的伴侣,同时鉴于案主学龄时期的家庭关系结构破裂的影响,案主在与异往过程中,希望通过组建自己的婚姻家庭来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弥补原有家庭所造成的情感上的缺失,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作为人生伴侣,从而在婚姻与家庭中进行角色的转换,丰富自身的阅历,并学会承担更多的责任。

4 小结

从案主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每一时期都可以看出案主身心成长的过程。虽然案主在学龄时期,由于父母的离异导致了家庭关系结构的破坏,对案主来说造成了身心上的重大创伤,但案主更多地是希望从母亲身上得到肯定与认同,希望能够在家庭关系结构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且希望从家庭这个首属群体中获得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案主在与同伴群体交往的过程中,从最初表现为与同学打架到最终与同学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这说明案主对同龄群体这种亚文化的肯定与认同,从而获得自我认同感,进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案主的认知能力也逐步提高,对自我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与认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案主姥姥对其的帮助,无论是物质上的帮助,还是精神上的支持,都为案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支持网络,推动了案主的成长。从案主成年早期的婚姻家庭观念可以看出,案主希望能够尽快地成立属于自己的小家庭,并拥有一个健康合理的亲子关系网络,可见在案主心中,传统的家庭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案主的成长。因此,案主也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篇10

1 高层建筑的设计的基本特点

高层建筑的设计特点大都集中的体现在侧移、结构延性、轴向变形和水平荷栽等方面。而在一些竖零件中,因楼房的自重问题及楼面的使用荷栽,最终产生的弯矩数值还有轴力,它仅仅和楼房高度的成正比。再说,竖向荷载较水平荷载具有的不确定性而具有确定性。因此,水平荷载往往在高层建筑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在水平荷载的作用下的结构侧移变形会伴随着该高层建筑的楼层高度的增加会渐渐增大,所以结构侧移都是整个高层建筑设计的关键因素和控制指标。此外,结构延性也可以作为高层建筑设计的重要指标。为了保证整个高层建筑拥有足够的结构延性,就需要使其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的阶段时仍然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而不会使自身出现倒塌的现象,因此需要在其结构的处理上采取相应的措施。还有,在整个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同样不能忽视高层建筑的轴向变形因素影响。

2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1)基础设计方案。在基础设计时,应该根据施工现场的工程地质条件,来对上层的结构类型、载荷分布、邻近建筑物影响和施工条件等诸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整理分析,以选择最合适的,且最经济的基础方案。基础设计的时候还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基的作用,在有需要时甚至可以进行地基的变形验算。除此之外,基础设计也必须要出具最为详尽的地质勘察报告,对那些缺少详尽地质报告的建筑,需要进行细致的现场查看,同时还要参考附近的建筑资料。在一般的情况下,作为同一地区的结构单元都不会用两种各不相同的类型的基础方案。

2)结构设计方案。对于一个切实可行的结构方案,实际上就是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结构形式和结构体系的总称。结构体系的完备,就必须要做到受力明确、传力简单。在简单的同一结构单元中,不适合选择用不同结构的体系混合,如果位于地震区单元附近就应该充分考虑平面及竖向规则。而从工程的具体上来说,就必须对工程中所有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的整理分析,并且与建筑方、电、水、暖等各个方面的供应商进行充分协商,在此等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结构方案的设计,以确定相应的结构方案。必要时,还要进行多种方案综合的比较。

3)计算设计简图。作为结构的计算工作,则是以计算简图为基础进一步来开展的。若计算简图选择不当,就会导致许多结构安全的问题频频产生。所以选择正确的计算简图,这也是可以大大保证结构安全的有力条件。同时,计算简图也应该有一定的构造措施,以确保简图本身在实际应用中的适用程度。如实际的结构节点不可能是纯粹的铰结点或刚结点,而与实际上的计算简图的误差就一定要控制在设计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4)计算结果分析。在计算形式上,如今都是采取一些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结构的设计,网上的有关计算软件也较多,不同的计算软件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计算结果,出现不尽相同的状况也就很正常了。此时,要求工程设计师应对其计算机软件的条件进行合理的了解、运用,以不至于在计算机软件进行一些辅助计算的时候,由于设计结构的实际情况与设计程序不符。有的软件本身存在缺陷都可能对计算结果造成误差。作为结构工程师,在拿到计算机计算结果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判断,使结果尽可能的正确,最终顺利完成设计要求。

5)采取构造措施。结构设计时,要始终牢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压弱拉的原则”,同时还要注意构件各方面的性能,增强了解某些薄弱部位的受力性,注意钢筋的锚固长度、力度等,尤其是钢筋的执行段锚固的长度问题;最后还要充分考虑温度应力对材料的影响因素。

3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设计

1)框架与剪力墙设计。当施工中单一的框架体系的强度和刚度无法满足施工的实际要求时,这就需要在建筑平面的某些适当位置设立相应的增加较大的剪力墙来替代一部分框架,如此就形成了框架一剪力墙体系。在受到水平方向力的影响时,框架和剪力墙都需要通过有足够大的刚度的楼板及连梁组成的协同工作的结构体系。

2)剪力墙体系设计。当承受力的主体结构主体部分全部都是由平面剪力墙构件组成时,这就形成了剪力墙体系。而在这种体系当中,一堵剪力墙就能够承受全部的垂直荷载荷水平力。而剪力墙体系则属于刚性结构的一种,其位移的曲线一般都呈现为弯曲型。一般剪力墙体系自身的强度和刚度都很高,并且也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抗震、抗倒塌等性能,其也比较优越,也是一种较为优秀的结构体系,其能建的高度也大于框架一剪力墙的混合体系。

4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注重的问题

1)注重结构超高的问题。国家新出台的抗震规范及其新规范,对于建筑结构的总体高度也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新规范中针对建筑物超高的问题有所规定。除此之外,又将以前高层建筑的高度限制,设定为A级高度以外,还新设立了B级高度,同时相应的处理措施以及设计方案,也都有较大的改变。所以在工程师进行实际的工程设计时,可能出现由于结构类型改变而忽略此问题,将导致施工图纸再进行审查工作时未能通过,需要进行重新的设计和召开相应的专家会议来进行确切论证,这时对工程的工期、造价等整体规划都将造成很大的影响。

2)注重结构规则性问题。当前新旧规范中规则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新规范中新增加了许多的限制条件,且新规范还增加了强制性的条文规定“即建筑不能采用严重不符合规范的设计方案。”所以,结构设计工程师首先就必须要注重对待新规范当中的某些限制条件,以防止出现在施工后期设计图纸设计阶段的工作改动等问题。

3)注重短肢剪力墙设置问题。短肢剪力墙的定义,在新的施工规范中可以看到,它就是墙肢截面的高厚比为5―8的墙体,而且根据相应的实验数据及工程师自身的经验,对于短肢剪力墙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能力较低,同时也有比较高的限制。因此,在高层建筑的设计施工中,应当尽可能的减少采用或不用短肢剪力墙,以避免产生关于设计方面的不必要的麻烦等问题出现。

4)注重嵌固端设置问题。目前高层建筑大部分都自带地下室和人防,这样就有可能会将嵌固端设置在地下室的顶板上。当然,也有可能会设置在人防顶板等等特殊位置。所以,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结构设计工程师经常会忽视了由嵌固端的设置位置不当带来的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嵌固端楼板本身的设计、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的上限等问题。建筑工程必须设计严谨,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都可能在未来的使用阶段造成严重的后果与事故。

5 结束语

高层建筑的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如果设计时单一从质量上考虑分析,其结果是不完善、不理想的。因为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工作中,不能够仅仅单一的重视结构计算工作的准确性,忽略整个结构方案在实际施工中的应用情况也不行。应该设计出更加合理的结构方案,以便选择;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对实际建筑设计中遇到了各种问题进行适当的处理,以达到工程设计、施工的全面质量优化、结构设计合理,且安全可靠,造价经济。

参考文献

篇11

在建筑工程中,人们对电气设施的设计的要求不是很高,而且往往忽略了电气设计施工和建筑结构的配合,让建筑工程中电气设施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目前,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建筑行业当中,人们开始对多功能智能化的建筑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且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成熟,也已经逐渐的兴趣,而且这种多功能智能化的建筑设计都对电气设施的各个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人们在进行建筑电气设施设计的时候,因与建筑结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1.利用建筑中的结构钢筋进行防雷与接地

1.1屋面结构与接闪器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工艺也在各个方面寻求着发展,目前无论是在建筑物的建筑结构上,还是从外部造型上,现代化的建筑工艺也有着翻天覆地的改变,比如在传统的施工工艺中建筑屋面的设计只限于平屋面和坡屋面之分,而由于各种先进技术的引进。人们在进行建筑屋面的施工时,也已经没停留在传统的屋面设计中去,而是采用的大量的双曲面网架和一些新型材料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施工,在保证建筑结构的同时,也显现出了现代化建筑的个性化特点,但是这也给建筑防雷设计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为了更好的做出建筑的防雷设计,出了在屋顶上安装防雷设备以外,我们还要对其屋面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避雷网设定。

在进行建筑结构施工的时候,对于建筑物的防水抗震功能也要进行一步的加强,因此我们在建筑施工工程中主要采用的施工材料就是钢筋混凝土板,而且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板浇筑的时候,我们对钢筋的分布要求十分严格额,首先钢筋的组成必须是上下两部分组成的,而且让钢筋之间的连接点增多,这样有助于钢筋混凝土的稳定性,而且在进行钢筋选择时,必须选用那些材质良好的材料,这样就大幅度的加强了建筑结构的防水性和抗震性。而且我们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电气设施的设计,因此在进行钢筋混凝土板的施工时,也要充分的考虑到电气设施的合理安装,并且还要进行一定的防雷接地安装,以保正电气设施可以在任何情况下正常工作。

1.2 利用混凝土柱、墙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

目前,在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材料也已经成为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之一。因此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建筑,其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材料,例如现代高层建筑的剪力墙,建筑物中的结构柱等,它们都在建筑工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电气设计中,他们也是不可缺少的前提,在进行电气设计时,我们应首先考虑好电气设施的防雷系统,所以我们为了全方位保护电气系统,我们在进行防雷设施安装时,不但在屋顶上进行了防雷装置的安装,还在利用混凝土结构作为防雷系统的引下线。

1.3利用基础地梁作为接地装置

建筑物地基的形式可分为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箱形基础、桩基础以及复合地基。按照规定,接地装置应在地面50cm以下,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当小于3m时水平接地体局部埋深不应小于1m或采取绝缘保护措施。建筑物基础埋深通常由基础自身高度、地面下预埋管线高度及防冻防腐蚀深度等因素决定,一般均大于0.5m。但是在砌体结构中,墙下条形基础由于建筑防水要求,基础圈梁通常设置于标高-0.060处,以代替防潮层, 因此不能作为接地装置。而柱下条形基础及筏形、箱形基础在基础底面设有肋梁,柱下独立基础及各种类型的桩基础均设有基础拉梁或承台梁,以上都可满足作为基础接地体装置的要求.[1]

2.电气管线的预埋与结构布置

电气管线的敷设方式分明敷和暗敷两种。明敷是将管线安装于墙壁、顶棚的表面,对结构影响不大,而暗敷则完全不同。暗敷中,电气管线的预埋是建筑安装工程中的重要部分。电气预埋管线的特点是根数多,平面布置复杂,特别是在墙体中的垂直预埋管线和在楼板中的水平预埋管线由于削弱了结构构件截面,对结构构成一定影响,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2.1垂直预埋管线在结构墙体中的敷设

当垂直预埋管线埋设于在钢筋混凝土柱或者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中时,敷设方法相对简单,仅需将线路套管改为钢管,并与结构钢筋绑扎固定,防止在浇筑振捣混凝土时偏位。由于电气管线直径较小,对混凝土墙、柱影响不大,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但是,当管线垂直埋设于砌体墙体中时,埋设方式相对复杂,这也是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矛盾较多的地方。结构墙体的形式主要有砌体结构中的承重墙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非承重填充墙,下面就这两种情况分开讨论。

在砌体结构承重墙上的埋设,砌体结构包括砖砌体、混凝土砌块砌体、石砌体等。首先,在砌体结构中不允许开设水平及斜向通槽,水平预埋管线通常埋设于每层圈梁中。埋入墙体的垂直预埋管以前均直接在墙体上剔槽敷设,但是这种做法会对结构墙体造成损伤,特别是当并列埋设的管线较多时,对整个墙段的承载能力都有影响。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500mm的承重墙体、独立柱内埋设管线;目前可行的方法是在砌筑砖墙时留下120深凹口,宽度可按并列管线数量采用一砖或半砖,待管线预埋后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填实。[2]

当采用空心砖或混凝土空心砌块时,也有一种方法是利用砌体中的孔洞埋设管线,对受力较小或未灌孔的砌块砌体,允许在墙体的竖向孔洞中设置管线。但实际上常用的KP1型多孔砖孔径约20mm,DM1型多孔砖孔径约18mm,都较小,而且砌块较重,组砌时要求灰缝错开,故此方法施工不便。当墙体为半砖墙时,按照规范,在半砖墙内不准暗敷管线,如不可避免,则采用局部加设混凝土构造柱的形式,将管线埋设于柱内。在填充墙上的预埋仅仅需要考虑抗裂、隔声等因素,在填充墙上开槽不宜超过墙体厚度的一半。

2.2水平预埋管线在结构楼板中的埋设

结构上楼盖主要有预制装配式楼盖、现浇混凝土楼盖以及无梁楼盖、肋形板楼盖、叠合板楼盖等,由于前两种形式较为常见,这里仅针预制装配式和现浇混凝土楼盖两种形式加以讨论。

水平预埋管在预制装配式楼盖中的埋设,预制装配式楼盖包括预制双向预应力大楼板和预制预应力空心板,通常使用的是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虽然按板的受力钢筋种类分有冷拔低碳钢丝、冷轧带肋钢筋等区别,但板的截面形式及受力钢筋排布形式基本相同。在预制板楼盖中布置管线需要预先向结构专业了解预制板的布置方式使管线沿预制板中圆孔或板缝布置。

水平预埋管线在现浇混凝土楼盖中的埋设,随着混凝土材料变化和施工技术的进步,现浇混凝土楼盖成本逐步降低,施工工艺逐步简化,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3.结语

由此可见,我们在进建筑电气设计的时候,应把建筑结构与之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进行电气设施施工的时候,对建筑物的结构不会造成影响,而且还提供了人们生活的质量,使得建筑工程的可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电气设施的安全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了社会建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得到保障,社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篇12

引言:管线暗敷设随着现代电子产业的发展和大规模智能化建筑的兴起,建筑电气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类管线将越来越多,对防雷、防电磁脉冲等保护措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作为设备设计中的一部分,建筑电气设计与其他专业特别是与结构专业之间的协调、配合应该得到相应的重视。基于这一点,将分几个方面对电气设计、施工中与结构相关的若干问题加以讨论。

1 利用建筑中的结构钢筋进行防雷与接地

在《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多次提到在防雷设计时,应优先利用建筑本身的结构钢筋或钢结构等自然金属,作为防雷装置的一部分,使得在保证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能兼顾经济性。因此,如何利用建筑物的金属导体是防雷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1.1屋面结构与接闪器。现代建筑艺术除了追求立面上丰富多彩的线条外,对建筑物顶部造型也力求变化。由于新颖的薄壳、双曲面网架等大量运用,屋面已经不能再简单的分为平屋面和坡屋面,这给防雷设计带来一定难度。在设计中除了应按《建筑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中附录二要求的在屋顶外沿和突出部位等易受雷击处设置避雷带外,直接将屋面结构钢筋作为避雷网的一部分也非常必要。

出于防水抗裂考虑,屋面结构一般采用现浇混凝土板,其钢筋由上部钢筋和下部钢筋组成,配筋较密,连接点较多,并且板钢筋均与梁钢筋绑扎连接形成通路。突出屋面的塔楼、楼梯间等也均通过钢筋混凝土柱或构造柱与下层结构相连。因此,当利用建筑本身的钢筋作为接闪器时,在结构钢筋连接的关键部位如柱内钢筋与梁钢筋绑扎点处进行焊接,即可满足形成电气通路的要求,也就是GB50057-94第3.3.5条条文说明中指出的:“在雷电流流过的路径上,有一些并联的绑扎点时,就会是安全的”。该条文说明同时指出:“利用屋顶钢筋作为接闪器其前提是允许屋顶遭雷击时混凝土会有一些碎片脱开及一小块防水,保温层破坏”。这对屋面结构损害不大,不会影响到建筑物安全。

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是,突出屋面的金属物如金属架、广告牌、旗杆、太阳能热水器、冷水塔、航空障碍灯等,除了其尺寸应符合GB50057-94第4.4.1条及4.1.2条规定外,由于上述金属物通常通过膨胀螺栓固定在屋面板上,或固定于素混凝土基础上,故需通过可靠的电气连接使其形成电气通路。突出屋面的非金属物,按GB50057-94第3.3.2条规定应安装接闪器并与屋面防雷装置连接。

1.2利用混凝土柱、墙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不同结构形式的各类建筑中均设有一定数量的钢筋混凝土柱,如在砌体结构中设置的构造柱,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的框架柱、剪力墙等,柱中钢筋直径按《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7.3.2条规定砖混结构中构造柱纵向钢筋最小为4?准12,在框架结构中框架柱配筋通常采用Φ14以上螺纹钢筋均可满足GB50057-94中第3.3.5及4.2.1条要求。柱中钢筋的连接形式通常采用绑扎连接、焊接和机械连接,按照《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92)规定,避雷引下线的连接为搭接焊接,搭接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因此,不允许用螺纹钢代替圆钢作搭接钢筋。另外,作为引下线的主钢筋在土建中如果是采用对头碰焊的(在工程中常用的焊接形式有闪光对焊和电渣压力焊,均属于对头碰焊),应在碰焊处按规范补焊搭接圆钢。

1.3利用基础地梁作为接地装置。建筑物地基的形式可分为无筋扩展基础、扩展基础、柱下条形基础、筏形、箱形基础、桩基础以及复合地基。按GB50057-94第3.2.4条、第3.3.5条、第3.4.3条、第4.4.3条规定,接地装置应在地面50cm以下,第4.3.5条还规定: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3m,当小于3m时水平接地体局部埋深不应小于1m或采取绝缘保护措施。建筑物基础埋深通常由基础自身高度、地面下预埋管线高度及防冻防腐蚀深度等因素决定,一般均大于0.5m。但是在如图1所示的砌体结构中,墙下条形基础由于建筑防水要求,基础圈梁通常设置于标高-0.060处,以代替防潮层,因此不能作为接地装置。而柱下条形基础及筏形、箱形基础在基础底面设有肋梁,柱下独立基础及各种类型的桩基础均设有基础拉梁或承台梁,以上都可满足作为基础接地体装置的要求。

2 电气管线的预埋与结构布置

电气管线的敷设方式分明敷和暗敷两种。明敷是将管线安装于墙壁、顶棚的表面,对结构影响不大,而暗敷则完全不同。暗敷中,电气管线的预埋是建筑安装工程中的重要部分。电气预埋管线的特点是根数多,平面布置复杂,特别是在墙体中的垂直预埋管线和在楼板中的水平预埋管线由于削弱了结构构件截面,对结构构成一定影响,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2.1垂直预埋管线在结构墙体中的敷设。当垂直预埋管线埋设于在钢筋混凝土柱或者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中时,敷设方法相对简单,仅需将线路套管改为钢管,并与结构钢筋绑扎固定,防止在浇筑振捣混凝土时偏位。由于电气管线直径较小,对混凝土墙、柱影响不大,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但是,当管线垂直埋设于砌体墙体中时,埋设方式相对复杂,这也是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矛盾较多的地方。结构墙体的形式主要有砌体结构中的承重墙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非承重填充墙,下面就这两种情况分开讨论。

(1)在砌体结构承重墙上的埋设。砌体结构包括砖砌体、混凝土砌块砌体、石砌体等。首先,在砌体结构中不允许开设水平及斜向通槽,水平预埋管线通常埋设于每层圈梁中。埋入墙体的垂直预埋管以前均直接在墙体上剔槽敷设,但是这种做法会对结构墙体造成损伤,特别是当并列埋设的管线较多时,对整个墙段的承载能力都有影响。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中第6.2.14条“不应在截面长边小于500mm的承重墙体、独立柱内埋设管线;不宜在墙体中穿行暗线或预留、开凿沟槽,无法避免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按削弱后的截面验算墙体的承载力”。目前可行的方法是在砌筑砖墙时留下120深凹口,宽度可按并列管线数量采用一砖或半砖,待管线预埋后采用C20细石混凝土填实。

当采用空心砖或混凝土空心砌块时,也有一种方法是利用砌体中的孔洞埋设管线,按GB50003-2001中第6.2.14条注“对受力较小或未灌孔的砌块砌体,允许在墙体的竖向孔洞中设置管线”。但实际上常用的KP1型多孔砖孔径约20mm,DM1型多孔砖孔径约18mm,都较小,而且砌块较重,组砌时要求灰缝错开,故此方法施工不便。

当墙体为半砖墙时,按照规范,在半砖墙内不准暗敷管线,如不可避免,则采用局部加设混凝土构造柱的形式,将管线埋设于柱内。

(2)在混凝土结构填充墙上的预埋。混凝土结构中的填充墙仅承担墙体本身的自重,常用的有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混凝土空心砌块等,此类材料的特点是强度低,自重轻,即使发生破坏对主体结构也无影响。因此,在填充墙上的预埋仅仅需要考虑抗裂、隔声等因素,在填充墙上开槽不宜超过墙体厚度的一半。

2.2水平预埋管线在结构楼板中的埋设。结构上楼盖主要有预制装配式楼盖、现浇混凝土楼盖以及无梁楼盖、肋形板楼盖、叠合板楼盖等,由于前两种形式较为常见,这里仅针预制装配式和现浇混凝土楼盖两种形式加以讨论。

(1)水平预埋管在预制装配式楼盖中的埋设。预制装配式楼盖包括预制双向预应力大楼板和预制预应力空心板,通常使用的是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虽然按板的受力钢筋种类分有冷拔低碳钢丝、冷轧带肋钢筋等区别,但板的截面形式及受力钢筋排布形式基本相同。在预制板楼盖中布置管线需要预先向结构专业了解预制板的布置方式使管线沿预制板中圆孔或板缝布置。需要注意的是,在圆孔中布置管线时,引出凿孔要避开板受力主筋位置。当管线沿板缝布置时,由于通常板缝宽度为20~30mm,预埋管线会导致灌缝难以密实,可与结构专业商量采取40~50mm板缝,在板缝中附加一根?准12钢筋加以解决。

(2)水平预埋管线在现浇混凝土楼盖中的埋设。随着混凝土材料变化和施工技术的进步,现浇混凝土楼盖成本逐步降低,施工工艺逐步简化,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电气管线在现浇板中的平面布置方式较为灵活,但应注意不宜将管线在现浇板内交叉,也不可并排布置,同时按《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部分第5.1.9条中指出:敷设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内的电线管最大外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这是由于现浇板的板厚一般为80~150mm,管线对混凝土截面的削弱比较大,而且通长的管线会在混凝土板内造成薄弱带,处理不慎就会引起混凝土板开裂,或留下工程隐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