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1 06:53: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上班时按要求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佩带好上岗证, 违者每次处以5元罚款,工作服不得穿出工作车间或仓库, 违者罚款10元。
2、生产计划部根据销售计划较为准确下达采购计划,(包括内、中、外配套)并注明包装是否改动。如果因计划下达错误造成的损失将按《质量管理条例》进行处罚。生产计划部采购计划在五个工作日内完成,延期一天将处以10元罚款。以此类推。
3、根据销售公司出货、库存和车间设备生产能力、各种原辅材料、包装材料到位情况下达生产指令(特殊情况除外),如因生产安排不合理造成销售缺货将给予每次100元罚款。
4、库存原辅材料、包装材料必须按规定摆放整齐,并且挂上状态标示,发现不符合规定者当事人每次给予10元罚款,货物必须做到先进先出原则(特殊情况除外)否则给予当事人每次10元罚款。
5、仓库保管员必须凭生产指令和车间领料单才能将原辅材料、包装材料配套发出。发错一次将给予20元罚款。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者将按《质量管理条例》进行处罚。
6、仓库保管员违反验收规定, 每次处以10元罚款,台账错误或未作记录者每次给予10元罚款,发错货负责追回并按每件20元罚款,对追不回的,当事人将按货物100%赔偿。
7、搬运工不在规定时间装卸货物, 每次处以每人5元罚款,在搬运货物时,损坏货物处以每件5元罚款,搬错运出处以每件20元罚款。 8、按照要求保持房内、外区域清洁, 违者当事人每次处以5元罚款,“五防”管理不到位当事人每次处以5元罚款。
8、在25日盘底后二个工作日内将月报表送相关部门,迟报一天当事人罚款10元,负责人罚款5元,以此类推。
9、非仓库人员未经保管员许可,进入仓库者每次处以5元罚款。
13、本部门人员违反制度当月罚款达100元以上,部门负责人按其金额的20%处罚,副职分管人员当月罚款金额在100元以上,按其金额的25%罚款。
二、考核的内容主要是个人德、勤、能、绩四个方面。其中:
“德”主要是指敬业精神、事业心和责任感及行为规范。
“勤”主要是指工作态度,是主动型还是被动型等等。
“能”主要是指工作能力,完成任务的效率,完成任务的质量、出差错率的高低等。
目前,国家在我区开展的非公有制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管试点工作已经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根据区政府《佛山市南海开展非公有制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试点实施方案》和佛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我市开展非公有制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试点的工作计划》的要求,为落实试点工作责任,使试点工作有计划有效率的推进,确保试点成果既能体现南海地方特色、又具有全国整体指导意义,经区政府同意,制定本试点工作计划。
一、工作计划(一)镇(街道)级安全管理人员依法行政1、具体工作内容:建议在非园区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加大职能下放的力度。2、工作负责人:1、具体工作内容:加强高危行业(重点是危险化学品、小冶炼和废金属拆解)的规划和布局,控制其总量。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对高危行业实施安全评价。2、工作负责人:1、具体工作内容:按上级要求在部分行业企业和试点企业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实施分类指导和分级管理。2、工作负责人:.....及交通、旅游等部门的负责人。1、具体工作内容:推进区和镇(街道)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继续完善我区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由传统监管手段向现代化监管手段转变。2、工作负责人:1、具体工作内容:根据有关安全生产规范标准和佛山市的意见,深入试点企业,指导帮助企业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和各项管理工作,落实企业安全培训工作,提高其现场安全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2、工作负责人:1、具体工作内容:探索工业园区安全生产管理的新模式,建立有关园区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培育和发展注册安全主任事务所,建立面向小企业的社会化安全生产服务机制。2、工作负责人:1、具体工作内容:做好有关试点工作的资料收集,特别是企业在试点工作前后的具体情况材料收集,总结我区的试点经验,将有关资料报送佛山市安监局。2、工作负责人:1、具体工作内容: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强化社会舆论,在全社会形成关注非公有制小企业安全监管试点工作的氛围。2、工作负责人:3、工作进度:配合各项工作进展,随时宣传报道。
二、工作要求(一)高度重视,全力以赴非公有制试点工作事关全省、全国,我们一定要试点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按时、按质完成。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全力以赴。(二)整体安排,同步推进试点的前期准备工作到目前已经完成。8月要重点完成指导企业建章立制工作,注册安全主任事务所建设、安全信息网络建设、各项监管办法建设等方面工作;9月各项试点工作要全面突破,试点企业取得初步成效;10月20日前我区的试点工作要全面完成,迎接省和国家的验收。(三)分工合作,责任到人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各试点企业要加强联系,做到组织落实、任务到人,按时间表检查督促工作进度,确保工作到位。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使整个试点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保证圆满完成试点任务。开展非公有制小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试点计划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1引言
我国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为采伐限额管理为核心,其中囊括了森林经营年度生产计划、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凭证加工以及运输制度等。采用限额管理的目的是有效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对资源进行有节制、有规划的利用,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我国森林资源在生态绿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达到最大化。自从我国开展“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以来,经营主体的转变与林木采伐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所激化的矛盾性日益凸显。深入分析我国现阶段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存在的诸多制约性问题,完善采伐管理制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林木资源的需求量极大,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是控制森林资源过度消耗的重要措施。根据我国针对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采伐限额制度实际执行情况以及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方面存在制约森林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阻碍了我国林业工程建设的良性发展,不利于林业建设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2.1林木采伐许可证发放不规范
依据《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林木采伐许可证核发管理工作的通知》(林资发20001331号)第六条规定:发证人员必须具备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分颁发的林木采伐许可证书和专用名章发证,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持证上岗制度。然而,部分森林资源经营单位并没有严格遵守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此项规定,发证人员资历与资质不够;发放的林木采伐许可证也存在盖名章的现象。林木采伐许可证台账管理不严谨,导致台账管理混乱,缺乏系统的集中管理制度;采伐许可证在采伐验收工作完成后没有及时收回,个别单位甚至私自印制林木采伐许可证,这对木材采伐工作的正常运行带来极大的影响。导致以上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为在林业采伐工作开展中没有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采伐许可证核发管理通知,使得采伐工作难以有序进行,造成工作开展的低效与紊乱。
2.2森林采伐限额制定缺乏科学性
森林采伐限额是国家根据长期经营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结合单位的可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制定的年度森林采伐限额指标,然后逐级上报采伐限额年度计划。各森林资源经营单位年度限额采伐计划地制定理论上是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规划局的调查结果而相匹配的。然而,实际上很多地方经营单位致力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本单位的经济利益,很少从全局从发,这就导致其经营行为无法全面的顾及到整个森林资源的生态发展效益,加上国家缺乏完整的对地方经营单位的生态效益成果激励措施,在这种经营活动的现状下,森林资源经营者往往擅自虚报采伐限额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上报的采伐限额缺乏真实性、科学性势必导致过度采伐,阻碍了林业资源建设的正常发展。
2.3森林采伐限额分配中存在设租和寻租现象
虽然我国制定了完备的森林资源限额采伐制度,但长期以来过度采伐的现象一直存在,除了不法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无视国家法规过度采伐木材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与森林资源采伐许可证的发放与审核上出现了设租与寻租现象。设租是指某权利个体干预政府对森林资源采伐管理的经济活动和行政管理过程,导致某种生产要素的良性供应链遭到人为破坏,而权利个体正是从中获取利于自身利益的外部条件。掌握森林资源采伐权的人即是“权利个体”。这就的行径导致森林资源经营者无法通过正常的程序获取采伐指标,导致行业内的行贿受贿之风盛行。寻租是在经营活动中为获取更大化的利益而采取的向政府部门赢取特殊庇护而从事的不正当活动。其在森林资源限额采伐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表现为森林经营者通过行贿林业相关管理部门而获取更多的采伐指标或者采伐许可证,从而为其经营活动谋取非法利润。这种设租和寻租行为对森林资源合理利用造成十分恶劣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导致森林资源的滥砍滥伐,森林的可持续利用性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构成威胁,从全球生态环境的失衡我们可以窥探到此点;第二、影响森林资源经营企业内部之间的公平竞争环境,同时导致行业间的行贿、受贿之风盛行,寻、设租为腐败者的权钱交易恶劣行为提供了“温床”,腐蚀了干部队伍,降低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2.4伐区验收流于形式
森林资源的采伐工作完成后的伐区验收制度是为了保证伐区生产管理活动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于国有林业企业而言,伐区的最后验收工程是执行伐区审批拨交验收制度的最后一道程序,是保证木材凭证采伐、适度采伐、依法采伐的重要手段。就木材资源的采伐检验而言,其伐区采伐许可证的审批、采伐阶段中的检查以及采伐后的最后验收工作都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需要森林经营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部分经营单位为了需求更要的利润,而致使伐区验收工作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际的监督检查作用。
2.5现行采伐限额管理制度限制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
当个人说拥有的产权并不完全时,这就引出了“产权残缺”这一概念。产权残缺限制了个体的自我投资意愿,导致其不能按照个人投资预期收益对资产进行有效处置,当个人的投资无法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收益反馈时,其投资热情和积极性势必大打折扣,最终阻碍了资金的流入。“产权残缺”是由于政府政策的介入而引起的,所以仅仅通过对现有政策体系进行微调是难以改变这一现状的。按照产权经济学的理论,采伐限额导致了非公有制林业资源经营者经营产权的缺失,不仅降低了经营者的投资与管理积极性,更促使了行业内腐败之风的生成。产权残缺现象使得经营者处于在预期的时间里无法进行采伐和获取预期收益的窘境,影响林业经营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并对其他人产生极强的示范效应,从而阻碍了投资资金流向林业领域,限制了非公有制林业的进一步发展。
2.6长期以来我国重采伐轻造林的现象十分严重
少数地方近年来存在重采伐轻造林的思想,加之森林火灾频发,荒山逐年增加。采伐量年年加大,只砍林不造成林,采伐量大大超过生长量,可采资源越来越少,资源接近枯竭的边缘,最后出现无林可采难以生存的局面。
3完善我国森林采伐管理制度的主要措施
3.1建立适应性强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
结合我国现在的基本国情,政府实施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的制度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有益社会和谐的正确决策。但需要解决的关键课题在于如何建立适应性强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针对公有制林业,国家在实施林业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同时,综合考虑森林资源经营与管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几个方面。针对非公有制林业,顺利实施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关键在于正确、合理的解决“产权残缺”这一问题,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下,放宽非公有制林业的经营权限,赋予经营主体更加灵活的采伐权利,进一步完善经营者的林木所有权制度,提高经营者的投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社会各界的资金流入,并完善惠民政策,使非公有制林业经营得以良性发展。
3.2改进采伐限额编制与管理方法
对现行的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进行改革与调整。根据材林的年度采伐限额管理计划按照“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进行编制和管理。省级林业规划部门结合市场需求适当预留商品材限额,与应对社会突发事件对森林资源的额外需求。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林采伐限额按照年度需求量进行测算,按照年度编制方案,经核实之后,上年度未使用完的采伐量可结转下一年度采伐限额之内。 可以使用天然林采伐限额弥补人工林采伐限额的不足;森林资源抚育期间的采伐限额不足,可使用主伐限额。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和森林资源消耗量,有目的的调整采伐限额总量,以保障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适当的减少非商品材限额,增加商品材限额,总的实施原则为提高森林资源的可利用率。
3.3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减少政府管制
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森林资源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控制力的不足,以政府干预的形式有计划的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但是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因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介入而导致设租与寻租现象的产生。由于政府过度干预而导致的问题当然应抓住源头予以解决,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逐步的减少政府对林业经营的干预行为,遵守市场运行的一般性规律。然而,放宽政府的管控力度,又会影响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做好市场与政府干预的双向互补,通过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各司其责,共同为森林资源的采伐与经营活动作出积极的贡献。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减少政府管制是有效的调控措施,针对生态公益林的采伐管理工作,还是应由政府部门进行统一调控和管理;对于市场经营活动说需要的商品林采伐,在保证森林经营者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减少政府干预,由经营者根据市场运行规律按照自己的采伐计划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如果因政府的采伐限额管理行为而导致的经营亏损,政府应当予以补偿。实行这种政策,既能满足经营者的利益需求,同时又能有效地抑制他们的寻租动机。
3.4取消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
我国的森林资源的年度木材生产与采伐计划是受到国家政府部门严格控制的,通过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来调节年度商品材的消耗数量,以保证采伐量控制在采伐限额之内。木材的年度生产计划的制定需要结合我国的年度森林资源采伐限额计划。其中,森林采伐限额包括商品材、燃用材、农户自用材等一切人为消耗的森林资源,其中对商品材的采伐限额管理是重中之重。具体规定为:森林资源的年度生产量不可随意增加,不能跨年度使用,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商品材不能擅自调剂生产计划指标,对抚育林的采伐指标不能随意套用主伐木材林的采伐指标等。我国现阶段所实行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虽然从宏观意义上保障了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从另一方面却极大的限制了非公有制森林经营者的经营权限,这对我国林业工程建设的整体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束缚和负面影响。因此,要保障我国林业工程建设的稳定发展,有必要取消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而应从市场经营经济学的原则上来考量,让森林资源经营者根据市场动向和行业竞争形势制定适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的生产计划,给予经营者更多的自主经营权,政府部门需要严格控制的是其生产与采伐管理制度符合国家的经营许可要求。所以,我国取消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的可行性是极高的。放宽对森林资源经营者的商品林采伐限制,不但不会导致滥砍滥伐的现象无法控制,反而会推动商品林采伐权交易市场的确立与完善,从而提高了森林资源的可利用率。
3.5加大宜林迹地更新造林力度
政府要逐步增加对林业特产基地开发的投入,对专业大户造林达到一定规模的,在资金扶持和采伐指标的安排上给予倾斜。同时对造林、特产基地开发户财政按造林面积给予补贴,鼓励木竹加工企业走深加工之路,提高附加值,对附加值达到一定标准的,可以考虑予以奖励。对从事造林、特产基地开发及林特产品加工的专业大户,金融部门要采取更加灵活优惠的信贷政策给予支持。对在非林地上造林的,林业部门也应颁发林权证,以方便林农以林权抵押贷款。使林业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的。
4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资源建设的各个方面也在不断完善,我们看到了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一套适应我国实际国情的政策支撑体系。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森林资源采伐管理工作的矛盾性仍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如何深入、客观的分析各种制约性因素,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是重中之重。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对林业发展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森林资源经营者应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经营与管理经验,建立适应我国林业发展趋势的采伐管理体制,为推动我国林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参考文献:
[1] 韩福春,高云龙.谈森林采伐分区施策与分类管理[J].林业勘查设计,2006(1).
关键词:集团事业部制生产;管理模式
事业部是企业在宏观政策指导下,具有经营自,完全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的部门,是分级管理 、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一种形式。
XX集团计划建立以母公司为核心的事业部制,亦即对与重型装备相关的研究开发、采购、生产、市场等活动实行统一领导,实现资源共享。
一、XX集团事业部制的主要特点
1.按照重型装备的种类和地域将母公司、子公司一和子公司二的生产组合起来,成立专业化的生产经营部门,即事业部。
2.在母子公司关系上,按照“集中政策,分散经营”的原则,处理母公司高层领导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
3.在各子公司关系方面,各子公司均为利润中心,实行独立核算。
二、XX集团事业部制生产管理机构及其职责权限
1.母公司生产管理部——第一级生产管理机构。母公司生产管理部的工作定位是:对各子公司生产实行总体监督、控制、顾问、支持、协调的作用,为事业部经营战略的实施提供服务和支持。
2.子公司生产管理部——第二级生产管理机构。各子公司直属生产管理部的工作定位是:对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和评价。
三、XX集团事业部制生产管理运作模式
总公司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以效益为中心,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事业部制则是以总公司经营目的为核心,将总公司内重大决策权集中在母公司,赋予子公司自主经营权。
(1)母公司在制度上,要制定统一的内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生产权限及职责方法,各子公司要遵照执行。生产系统各项规章制度和报表主要包括:
①产前计划制度:产前计划准备会议制度、计划管理制度、物料信息通报管理制度等;
②产中控制制度:技术准备管理制度、过程控制制度、进度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制度、仓库管理制度、半成品管理制度、物控管理制度等。
③产后总结制度:交货期管理与分析制度、交货期变更制度、生产周期管理制度、成品管理制度、绩效评估制度。
(2)充分发挥母公司的优势,对部分权限实行集中管理。生产管理运作模式如下:
①. 生产计划:
公司级产品计划大纲由市场部(包含各子公司)统一下达,由一个部门――生产管理部根据产品技术要求和各子公司加工工艺条件、生产资源准备等产前情况,统一下达公司级生产计划,在计划中明确对各子公司的生产任务指标,以及各主要部件等工时间要求。
②. 生产协调和控制:
对关键材料统一采购的物资,由生产管理部统一调配和控制。整体考虑特殊工装和关键设备的利用,协调技术、设备、采购等有关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关系。从而分生产阶段管理和控制各关键主要部件的投入和产出量,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减少和限制半成品和在制品的数量,最终保证生产指标的完成。
③. 生产组织:
各子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所负责生产任务的组织和协调沟通。各子公司的生产信息与生产管理部的沟通与交流,生产进度的掌握和生产计划的调整。
④. 生产统计:
主要部件完工单、产品入库单、影响生产信息反馈单、生产总结分析由各子公司及时报送生产管理部。生产管理部根据报单信息和实际生产信息,进行信息的处理,甚至计划的调整,以及生产作业统计工作,最终由生产管理部形成统一报表。
(3)在生产上要充分调动子公司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各子公司围绕总公司经营的目标,在遵守总公司各项规定的前提下,可自由制定生产经营的各项决策,为了有效避免配合失误,界定责任,所有需要由母公司决策的在有效时间内,母公司应给予明确回复,否则,子公司可以自行处置。
(4)在生产上,加强对各子公司生产的监督控制。监督控制是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贯彻落实规章制度,实现母公司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
①建立以生产经营指标为重点的生产目标控制系统加强生产计划管理,可将事业部的一切生产活动统一纳入严格的生产经营指标控制体系内,对各子公司的目标、业绩评价、绩效考核等各种管控手段融合到一起,成为渗透到事业部生产各个环节的主要控制手段。 ②建立以重大生产事项决策为重点的生产决策控制系统。为了有效保障事业部发展战略目标实现和生产经营的安全,规避风险,减少失误,应建立企业重大生产事项审批规定,也就是说凡属重大生产事项均需经母公司总部做出决定后才能办理。
③建立以生产检查、生产考核为主的生产监督控制系统。生产监督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生产检查与生产考核两个方面,由母公司生产管理部门对所属子公司生产部门执行生产管理规定、生产组织和生产管理活动所进行的监督,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障事业部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平稳运行与发展。 ⑤建立以生产分析报告和生产信息网络为主的生产信息控制系统。哪种控制都离不开真实、及时、准确的信息,生产控制是一种动态的随时变化的控制过程,要保证实现事业部的生产目标,必须对各子公司进行跟踪监控、检查,并不断修正偏差。
总之,事业部制生产管理模式应是在综合分析集权型与分权型生产管理模式后建立起的一种创新型的生产管理模式。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规避集权与分权这两种制度的缺点,将它们的优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它的最大特点是把集权与分权融为一体,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一环节的积极性。(作者单位: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
基层供电企业生产指挥系统的要求
生产指挥系统是基层供电企业根据生产任务具体组织生产活动的计划、协调、控制、指挥,实现生产所要求的合理组合、优化配置的组织管理和保证体系。县级(包括县级市)供电企业应建立健全生产指挥系统,制订适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工作制度和标准,做到职责明确、信息畅通;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使安全生产能够得到统一的指挥、调度、安排和调整,保证生产经营目标和计划任务的完成。
县级(包括县级市)基层供电企业应建立经理(主管副经理)为主体的领导层、各职能部室为主体的管理层以及班组(供电所)为主体的执行层的生产指挥系统。为充分发挥该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计划、组织、指挥功能,要编制生产指挥系统网络图,明确职责,完善制度,层层抓管理。
领导层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管理安全生产工作,对企业生产任务及各项生产指标的完成负全面责任;管理层负责具体的组织、协调、管理企业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安全工作,对企业生产任务及各项生产技术指标的完成负直接管理责任;执行层是执行生产指令的具体操作单位,对完成生产计划和分配的各项生产经营指标负直接责任。
生产指挥系统制订有关生产工作的各项考核办法并纳入企业绩效考核办法之中,对安全生产和技术管理工作进行认真的检查考核,形成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以保证各项工作任务能够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基层供电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要求
生产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电网建设及技术更新改造计划、设备检修计划、反事故技术措施计划、设备预防性试验、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定期检验计划等内容。计划的种类按计划的长短可分为月、季、年三种。生产计划由生产技术部门归口管理,要以安全生产为中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加强计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确保全面完成各项计划任务。
县级(包括县级市)供电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目标、上级下达的相关技术经济指标、上年度生产计划完成情况及电网规划等内容确定年度生产计划和各专业工作计划。并分解到各月(季)度,各生产部门、班组、供电所应围绕企业生产计划制订本部门本单位的相应工作计划并认真执行。要加强生产计划的管理,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管理流程应包括制订、批准、执行、反馈及调整、总结五个环节。计划的编制应满足全局性、先进性、可行性、灵活性、可考核性等原则。计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在执行中发现问题,应按原审批程序重新进行审批后方可执行。对计划外的临时性工作,应在工作计划管理制度中明确指出下达方式,并应做好记录;防止无准备工作和多头下达指令,避免执行单位无所适从。年度生产计划通过月度生产计划实施,应加强月度生产计划的执行管理,对月度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以确保年度计划的完成。每季度、半年应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小结,及时提出调整建议,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年终应编写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总结。
要加强计划实施的过程控制,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MIS)等现代管理工具,使生产信息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定期召开各种生产调度会和分析会,以促进各项工作协调、有序进行。
要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如月末、季末、年末等。考核的标准要依据企业制订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来制订;考核的内容要根据计划完成情况、符合程度及工作的努力程度去进行;考核细则要尽可能量化、细化,体现出先进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检查考核对行之有效的做法进行肯定,使之标准化、制度化,对不足之处进行改造,不断巩固提高。
基层供电企业电网建设与规划
以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为重点,加快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长期的、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电网要发展,规划须先行,县级(包括县级市)供电企业应制订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并纳入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总体规划、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不断提高电网规划的系统性、先进性、协调性和经济性,满足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电网规划包括输变电规划、中压配电网规划、低压配电网规划,规划年限应与当地社会总体规划年限保持一致,一般分为近期(5年)、中期(10年)和远期(20年)三种规划。
电网规划的编制原则
电网规划是社会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社会的各项发展规划相互配合、同步实施,电网规划内容应纳入当地发展规划,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
县级(包括县级市)供电企业的电网规划应与上级电网规划相互配合、协调。根据县域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科学合理进行负荷预测和电力平衡分析,向上级电网提出电源点布局及供电需求,以保证上级电网与本区域电网之间合理衔接。
电网规划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调查电网现状,根据客观需求,从改造现有电网入手,新建与改造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及时滚动修编,协调发展、适度超前。
电网规划的组织建设
要高度重视电网规划工作,企业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明确规划主管部门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制订工作制度,加强电网规划的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每年至少主持召开一次研究电网发展的会议,分析电网薄弱环节,检查规划实施情况,搜集反馈意见,研究调整或修编规划,安排布置任务。
电网规划的编制、报批和实施过程控制
电网规划由县级(包括县级市)供电企业负责编制,提交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批复后进行实施。电网规划实行滚动修编,一般在每个五年计划的前一年编制电网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每年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负荷变化情况对规划项目进行滚动修编。电网规划实施过程中要与本企业年度基建、大修、技改计划相结合,电网建设项目应是电网规划项目的具体体现,应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规划中未包括的项目原则上不得投建。
电网规划编写的具体内容
一是现状分析。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分析现有电网状况在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以及网架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搜集当地电网、电源、各类用电负荷性质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资料,整理负荷预测、电源规划、电网布局、规划评估及编制规划文件等相关资料,为电网规划科学制订提供比较充分的依据。
二是负荷预测。负荷预测是电网规划设计的基础,包括电量需求预测和电力需求预测两部分内容。负荷预测工作应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收集和积累本地区电量和负荷的历史数据以及县域各行各业发展的信息,充分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种相关因素与电力需求的关系,尽量使负荷预测结果更合理、更准确。
三是规划目标。确定规划期末电网在电源布局、供电能力、网架结构、各项运行指标、以三率为核心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自动化程度、技术装备水平、智能化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目标。
四是技术原则。明确规划的电压等级、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容载比、变电站负载率、变电站主接线方式及规模、各级电力线路、各级高压电网结构、短路容量、无功补偿装置的配置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五是分期规划。根据电力电量的平衡,确定电源建设项目及规模。通过对电网现状、负荷预测等部分的分析,经过科学计算校核,提出新建变电站的位置、线路路径方案,对多种规划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最终确定分期末及各规划水平年的目标网架,绘制各规划水平年电网地理接线图,并绘出电网现状及各负荷水平年电网规划地理接线图,根据无功补偿的原则确定补偿方式、容量等,满足规划期内无功补偿发展的需要。按规划水平年确定调度、通信、继电保护、自动化及信息管理等专项规划的规模和要求。根据电网智能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和企业技术装备的现状,确定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项目,积极组织实施。
在我国电力企业运营的过程中,电力的生产安全运行是前提和保证,为了确保电力的运营安全,需要关注电力企业的物资供应和计划控制,它们在电力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在日益增加的电网装机容量的挑战之下,电力企业的管理者要优化和完善电力物资计划和控制体系,提升电力物资的产量,以其为动力,促进电力企业中经济效益的提升。
一、电力企业的物资控制和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多元化需求增加了电力物资计划和控制管理的难度
在电力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存在不同的电力需求主体。比如基建电力需求的项目与工业生产发电需求的特征不同;电力企业不同专业部门的个性化需求也不同;生产运行工况与设备状态存在不同。这些都显示出电力物资计划和控制管理的差异性,由于电力需求的批次、数量和时点的差异性,增加了电力物资计划和控制管理的难度。
(二)电力产品的复杂性特征增加了电力物资生产计划控制的难度
电力物资生产计划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电力产品的标准化,由于电力产品具有自身的产品特征,在一些个性化的电力系统之中,非标准电力产品和服务存在质量、技术和安全方面的差异,这就增加了电力物资安全控制和计划的难度。
二、电力物资生产计划控制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人均用电量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处于偏低的水平,不到一半,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我国预期在2020年,人均用电量将达到5000千瓦时左右,年均增长3.6%~4.8%,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亿千瓦,年均增长5.5%,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用电水平。展望我国的电力企业的电网迅猛发展趋势,电力物资体系面临较大的挑战,需要对电力企业的物资生产计划加以全面优化的控制,做好供电线路的损耗控制工作,还要负责电量的收购工作,并向终端用电用户提供电力销售服务。可见,随着电力网络的持续迅速l展,我国电力企业的物资供应和计划控制水平有待大幅提升,以适应智能化、密集化、集成化、专业化的电力发展需求。长期以来,我国的电力企业物资生产计划控制与管理工作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电力物资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足
在我国电力企业的运营体系之中,对电力物资的计划与控制工作较为忽略,大多将视线聚焦于电力供应安全方面,而对电力物资的经济管理较少关注,这是导致我国的电力物资生产计划控制与经济管理迟滞的主观因素。为此,我们需要从主观意识上,深刻认识到电力物资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对于智能化电网建设的重要性,意识到电力物资生产计划控制管理迟滞对于电力企业长远发展的束缚作用,要转变原有的电力物资零库存的计划和管理制度,实现与现代智能化电网建设发展相契合的管理模式。
(二)充分认识到现有电力物资计划控制管理模式的迟滞性
在我国电力企业的物资计划控制管理的模式中,主要是采用专人对电力物资进行管理,由专人负责对电力物资的采购、分配、发送等具体性工作,这种物资管理和控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电力企业的常规需求,而对于电力物资的大宗物资流动并不适宜。随着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的快速推进,需要越来越多的电力大宗物资供应,这就显现出现有的电力物资计划控制管理模式的迟滞性。
(三)行政干预过多,不利于电力物资管理制度的落实
在电力物资管理过程中,存在行政干预较多的现象,在许多电力物资管理区域,都是由行政干预的命令方式实施,而没有严格依照电力物资计划控制管理的规范和标准,这就使电力物资的控制管理过程随意性较大,对电力物资的资金控制、采购管理等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四)电力物资计划控制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有待加强
在电力物资计划控制管理领域之内,由于意识上的疏忽,致使电力企业的物资控制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缺乏应有的专业统一培训,对于电力方面的专业知识存在欠缺,无法满足现代智能化电力事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在信息网络技术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也进入到了电力企业之中,由于电力物资计划控制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实现对电力物资信息化控制管理的目标。
三、电力物资生产计划控制管理的有效提升策略
(一)完善和优化电力物资生产计划采购控制的内外部环境
从电力物资生产计划采购控制的内环境角度来看,电力企业正在向技术集成化、资金密集型的方向转变,出现了大宗物资采购的内部需求,这就为电力物资生产计划的成本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电力物资生产计划带来了更大的提升空间。电力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不仅要关注自身电力事业的安全性,还要关注电力物资的经济性。要以成本的降低为工作重点,创新电力物资生产计划采购控制理念,转变原有的观念,依赖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较高的资金信誉度,对自身的电力物资生产采购加以优化的控制和管理,使内部环境成为电力企业自身的买方市场,营造出适应时展需求的内部环境。
从电力物资生产计划采购控制的外部环境而言,要充分认识到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现实状态,依靠电力企业自身的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占据买方市场,强有力地展示自身的竞争优势,使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和手段无处遁形。同时,外部市场环境中快速便捷的网络信息环境,也为电力物资生产采购计划控制提供了宽阔的空间,呈现出自主、快速、便捷的电力物资采购外部环境。
(二)创新电力物资生产采购控制管理模式,保证电力物资生产计划的科学性
电力企业要实现由单纯的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变,需要进行自身物资生产采购控制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流程优化,要努力创设与电力企业内外部环境相契合的物资生产采购管理,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采取专业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的物资生产采购控制策略,减少物资采购风险,降低物资采购综合成本,创建“专业分级管理、规范制约高效”的物资采购管理运行新机制,在供应链技术、供应商资源和供应管理流程的平台支撑下,实现电力企业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和总成本最优化。
电力物资生产采购控制的集约化采购控制管理模式,可以实现被动采购向主动采购管理的转变、由交易采购向战略采购的转变。具体控制管理方式有:
一是战略采购。电力企业根据自身的战略需求和内部客户需求分析、外部市场分析等,制定企业物资产品的采购策略及具体行动计划,从而搜寻到适宜的供应资源,达到质量、成本、技术、时间等指标要求。
二是长约采购。电力企业在合作双赢的原则之下,应与供应商保持一种长期的合约供货服务关系,主要是对电力生产维修方面的物料采购。
三是集中采购。这是在充分发挥集团化规模采购的优势前提下,采用项目采购和供应商采购两种方式,实现物资采购的专业化和集约化。
四是SCM寻源。这是基于SCM系统网络之下,对电力生产物资的询报价/招投标实施SCM系统管理,通过集成的、闭环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物资采购业务效率。
(三)完善和优化电力生产物资计划控制与管理
从电力生产物资的计划控制角度来看,需要建构和完善优化的电力生产物资计划管理制度,在规范化、标准化的生产物资及时报送制度前提下,实现对电力生产物资计划信息来源、计(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划实施、计划结果分析的全周期管理和控制。要做好力生产物资计划编制管理工作,严格生产物资计划编制的格式及内容,并对生产物资的规格参数、交货时间、技术参数等加以详细而全面的核查,从而实现电力生产物资计划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还要优化和提高电力生产物资计划报送管理工作,要在统筹兼顾电力设备需求、材料生产周期、项目建设周期的前提下,对电力生产物资的计划招标项目进行合理、优化的布置,确保电力生产物资计划的及时流转水平和科学流转水平。
(四)完善和优化对电力生产物资的需求分析和控制
要转变原有依赖于凭借经验进行电力生产物资的需求分析的观念,要建构和优化电力生产物资的需求计划、物资综合计划、财务预算计划的协同机制,对电力生产物资需求的属性加以合理的分类。并建构多层次、多体系的生产物资分类管理制度,以明晰不同种类需求的预测控制,全面预测和分析电力生产物资需求的不同时间属性、空间属性、通用性等。并建构优化的电力生产物资需求预测模型,实现集中、自采分级的需求管理与控制,重点分析大宗生产物资的规模特性。同时,还要考核生产物资需求计划提报准确率,各部门要对自己所提的电力生产物资需求计划的准确性负责,物资管理中心要对各部门提报的生产物资需求计划进行审批,并监督电力生产物资需求计划的准确率,考核电力生产物资需求计划的提报准确率。另外,还要优化电力生产物资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机制,实现对电力生产物资需求计划的全流程流转的SCM系统化管理,这样有利于对生产物资的统计和分析。
四、结语
为了实现对电力事业迅速发展的物资支持,需要重视对电力生产物资的计划控制与管理工作,不能单纯地从经济效益管理的视角出发,而要用战略性的眼光、综合性的考虑,采用完善而优化的生产物资计划制定、需求分析、集约化供应管理手段,推进电力事业的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德州市陵城区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 陈铭,高峻峻,周良毅,洪芳华.需求主导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在电力行业的构建与实施[J].物流技术,2011(15).
[2] 杨鹏绪.小议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创新[J].科技资讯,2010(33).
[3] 廖娅利.浅谈电力物资采购招标的两种模式[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22).
1.计划管理问题
大屯公司设备的采购计划都是年度计划,是年初依据矿井的年度生产计划、安全保障等而编制的,但是事情往往不会按照计划的样子顺利发展,万一出现实际情况与年度计划不相符的问题,我们就要结合实际情况改变原有计划。当然我们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实际生产情况,基于此认真改变原有计划,避免原计划与实际情况不符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比如生产没有按照新计划进行造成的损失,以及设备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资金短缺。
2.技术改造后出现的问题
由于大屯公司所属四矿矿井的工作时间比较长,因此公司内部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了多次技术提升以及设备的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实现了部分旧物利用,减少了旧物闲置造成的经济损失,被闲置甚至任其老旧损坏,成为沉淀资产乃至不良资产。
3.对新建或改扩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项目整体规划考虑不够,存在临时增添项目或更改图纸现在的现象,导致工期延长,部分采购来的设备存在闲置现象。其次是不同的设施安装所需的时间不同,有的甚至相差甚远,这就导致了容易安装的设施被闲置的问题。不管是哪种问题,我们都需要制定科学的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尽量减少由于设备闲置带来的经济损失。
4.设备使用管理现状
大屯公司普遍存在设备数量、型号过多,导致备用配件数量过多,储备资金占用较大等问题。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各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效果没有考核约束
目前仍然存在一些管理人员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这些管理者只重视煤炭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等问题。这样就会制约煤矿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2.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煤矿企业的固定资产存在闲置时间长、旧物利用率较低等问题,我们发现了煤矿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提升。
3.内部审计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有些煤矿企业根本就没有内部监督管理范围,这就导致其所在的企业不能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工作,这样就无法及时发现改正一些错误,不能很好地落实上级下达的指示,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看,不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
三、改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策略
现在大屯公司在原来的管理工作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完善,这样能够在确保正常生产的基础上减少投资成本。然而我们还需要按照以下策略进一步完善管理。
1.高度重视计划管理
建议建立以“年度计划为主、季度计划为辅、月度计划为不补充”的计划管理模式,根据公司实际生产状况,实时调整投资计划,避免闲置与浪费。这就要求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由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及考核。
2.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设备使用负责人,加大赏罚力度,让各部门有法可依,遵照执行。二提高采购管理人员素质也业务水平,一旦发现问题要进行清查,不能姑息。三是公司采购管理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对采购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3.建立考核管理制度
对实施采购过的设备进行效益分析,对未到达预期目的的予以考核,重奖重罚,尤其是针对各单位设备采购申报部门及其分管设备投资的主要领导,并对于企业内部只重投资不中效益进行彻底的清查。
4.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体制
一、农业企业存货管理的意义和特殊性
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构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被列为第一号,凸显其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按照1992年财政部颁布的《农业企业财务制度》,农业企业存货包括各种原材料、农用材料(种子、饲料、肥料、农药)、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幼畜和育肥畜、农产品(产成品)和商品等。
存货管理水平直接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而影响企业财务成果。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特殊性使农业企业存货管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1. 农产品品种繁多且数量庞大,因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产量和品质极不稳定,加之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经常会存在复杂的供需矛盾。
2. 种子种类繁多,性状复杂,储存难度大,具有生命力和较强的不可替代性。
3. 肥料是在植物生长时提供的一种或多种矿物质元素总称,可以分为有外购的商品肥料和农业企业自行收集和加工的农家肥等,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点和地域性特色。
4. 农药是指为保障和促进植物和农作物的成长,所施用的杀虫、杀菌、杀灭有害动物(或杂草)的药物统称,在使用或禁用规则、安全间隔期等方面具有严格的执行标准。
二、智农农业集团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智农农业集团成立于2012年末,至2015年4月份已经累计投资40多亿元,全面进入种植、养殖、肥料加工、饲料加工、观光体验、全程冷链物流和终端专卖店的农业食品全产业链循环体系。已经筹建或成立全资子公司近40家,陆续建立自有种养殖基地、肥料及饲料加工厂、沿江及内河养殖场等50多个。2015年春节前后陆续在长三角区域开立观光体验店3家,终端生鲜专卖门店(场)近30家,预计2015年年末复制建立生鲜专卖店(场)近百家。随着集团及子公司所辖生产基地、场(厂、店)产供销循环的迅速建立和启动,存货购销调存领等环节的管理矛盾时有发生。存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材料占用结构不合理
2015年4月末种植业已有12家子公司(29个基地),出现沉淀存货资金2985.35万元,占期末存货总额9970.83的29.94%。其中:农产品332个品种,合计2190.15万元;种子127个品种,合计242.60万元;肥料24个品种,合计328.20万元;农药71个品种,合计224.40万元。
以A公司为例,该公司辖四个农场,2014年上半年进入生产循环,但是因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需求的匹配性不够,导致种植期末积压种子、肥料和农药46个品种,计64.6万元,占当期采购总额307.62万元的21%。其他公司类似情况不一而足,各种种子、肥料和农药因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不吻合,造成资金严重不合理沉淀情况时有发生。为优化和调整原材料不合理占用,集团内部原材料调拨在承担物流成本的同时,还得承担子公司间采购和销售业务产生的税负。
(二)仓储人员技能和品管人员监管缺位
2014年K公司玉米收成较好,但是进仓前租赁烘干塔事宜决策迟缓,仓储人员操作技术粗糙,将干潮玉米混合烘干造成干玉米烘过火,潮玉米剩余水分大,导致玉米品质下降且不利于储存。2015年4月降价销售近4000吨,净损失高达360万元。
品管人员检测和监管缺位导致原材料中肥料和农药损失11个品种,计320万元,其中:K公司有机肥因重金属检测标准纠纷,净损失达190.8万元。
(三)采购计划与生产计划各行其是
上述12个子公司的种子、肥料和农药在建司初期采购由集团事业部、计划管理部和招标采购部负责决策,子公司生产部门在生产农时处于等靠要的状态,上下部门间计划审核、与供应商洽谈和签约、资金拨付、物流、入库检测流程冗长,几乎每个子公司都存在种子、肥料和农药采购入库时,已经耽误了农时不正常现象。
子公司生产部门为避免适量多批次申请难的情况,对采购计划高估冒算,导致肥料、农药及其他原材料严重积压。截止2015年4月末有17个品种,计157万元的物资出现A公司积压,B公司急需的窘态。
(四)销售管理对存货盈利能力的影响
僵化的销售决策导致存货资金沉淀的同时,还会直接产生存货损失。因过于强调内销计划导致农产品采收、加工和仓储应接不暇,其中:A公司瓜果蔬菜在田时间和储存期过长近65个品种,造成净损失220多万元。
三、智农农业集团存货管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管理架构职责分工有余,协作意识不足
智农农业集团分别建立了种植、陆地养殖(含肥料和饲料加工)、水产养殖、冷链物流及终端生鲜专卖等四个事业部,采用各事业部牵头与集团相关职能部门一起负责对所辖子公司进行对口管理,其中:计划管理部衔接产供销体系的销售计划,招标采购部负责具体采购计划及其业务管理,各事业部依据销售计划分解落实各子公司的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和采购计划经过集团职能部门分解和落地,具体情况早已变化,往往会造成销售计划与各子公司的生产计划不匹配,生产计划因销售计划多次变更后,又一次造成采购计划应变困难。
各子公司基地或农场区域分布距离较远,存货采购或采收通常在事业部指导下自行组织,对存货的购进、采收、质检、储存、领用、出库等环节进行全过程实际管理,既不能进行内部仓储物流系统资源的整合,更无法进行集团内甚至集团外物流资源的利用,极易造成存货结构性不合理,形成有问题资金的沉淀。
(二)仓储管理设施落后,质量控制体系难以落地
集团成立初期就设立专门部门致力于质量内控体系的建立,依据整体经营计划和质量内控体系的要求,也制订了各子公司具体的管理制度。但因对仓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给存货的品质管理和储存费用控制带来诸多问题。
以K公司为例,因产能发展过快,自有仓库建设周期长,租用储库多为老式拱形仓、单层板型立筒仓、简易罩棚、露天屯及袋装垛形式等,绝大部分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无机械通风散热散潮设备、无检验检测设备等。经过一段时期的储存,部分农产品受潮或被高温,又组织人员人工晾晒,甚至二次烘干,直接导致存货品质下降。以上情况使企业的质量内控体系难以落地,无法满足存货管理的基本需要。
(三)仓储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智农农业集团成立以来,因迅速扩张汇集了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类人员,除少部分来自专业农校外,大部分来自中小型农业企业,有些员工还是非对口专业的学生或者是当地的普通农民,这些人员在企业存货管理上普遍缺乏基础技能,没有种子、肥料和农药基本的储存、堆码和养护知识,更谈不上存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理念,因管理不善而导致存货损失的事故时有发生。
(四)未发挥ERP为主的供应链技术管理效能
1. 集团信息部门重视ERP系统应用的顶层设计,没有及时与各子公司经营层互动,并取得他们的支持,甚至部分子公司仓储人员没有有效培训就强行推行;
2. 完善的ERP操作培训和操作考核制度是ERP系统正常运行并提供有效分析性数据资料的制度保证,但因人员培训滞后,导致系统操作不规范,数据录入不及时,无法对存货进行批次管理和过程品质监控;
3. 部分子公司经营层人员意识持续停留在无ERP系统管理的操作层次,这也弱化了ERP对供应链存货管理的效能。
四、智农农业集团提高存货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确立子公司为经营业务主体,优化管理流程
在明确集团战略目标的条件下,确立各子公司为经营主体,在集团内建立以IT信息管理系统为载体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平台,日常经营管理的审核审批的职能和责任重心下放在各子公司,集团职能管理部门履行事前计划咨询与备案、事中服务与监督和事后分析与考核的相关职能,形成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和流程清晰的管理体制。
(二)严格用人标准,重视相关员工岗位技能培训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存货进销存业务进行ERP系统管理是企业致胜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是员工素质的高低,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优劣对信息化管理软件的成功运用起到关键性作用。
1. 在人员招聘上人事部门应制定合适的用人标准,坚持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或有强烈的学习愿望的人员进入存货管理或其他相关岗位。
2. 组织专业部门和顾问团队对财务、统计、采购、品管和仓储人员进行ERP系统软件操作技术的全方位培训,并使之常态化。
3. 针对财务、统计、采购、品管和仓储岗位的具体操作过程进行截图说明或录音录影讲解。组织骨干人员编写操作手册,并在所有岗位进行推广和学习。在此基础上定期不定期进行总结和考评,以奖促训,逐步带动大家的学习热情。
(三)利用ERP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产供销的大数据分析
1. 采购和仓储人员娴熟的使用ERP系统电子阅读或扫描接收所有存货的数量和价格信息,使存货在计价、记录和识别上变得简单,可以快速发现和分析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降低了存货盘点和清查成本,减轻存货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2. ERP信息系统可以对存货的采购、运输、存储、销售、领料、直至退回或售后等环节实现实时动态监控,实现存货在购销调存领等环节的信息自动化处理。通过对存货动态运动过程进行有效跟踪反映,及时解决各环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降低或减少存货实物流转中出现的损失和浪费。
3. 利用ERP信息管理技术参与存货成本核算,ERP信息系统可以对所有的存货数量、价格信息进行储存和分析,采用合适的计价方法来计量存货的单位成本、领料或发出成本、期末结存成本等。进行一阶段的数据积累,对存货进出数量、价格走势的周期性分析,可以有效地为生产和销售计划提供分析性数据。
4. 利用ERP数据分析优势对存货集中采购和采收、定向定点销售、集中冷链物流管理、异地库存管理等方面提供指导,适时对供应商准入、合同执行、采购价格、供应商交货和履约、各子公司最佳供应商和最佳采购批量进行分析和监控。
(四)优化和调整农产品销售和生产计划、原材料采购计划
1. 在产品销售计划上初期应以子公司周边地区销售为主,自有终端门店品牌推广为辅,随着终端门店销售能力增强可以逐步进行比重调整,切实减少成熟农产品在田和在库时间,降低农产品损耗和仓储费用,提高存货销售环节的盈利能力。
2. 建立以各子公司为责任主体生产计划管理体系,经事业部质询和备案后执行,充分发挥各子公司的地域优势,结合各地的气候和土壤特点,种植生产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优农产品。
3. 依据生产计划确定的原材料需求时间、地点,利用ERP信息进行集团内外购销大数据处理。引进供应链体系管理方法,与上游供应商采用共享共赢的原则建立采购网络系统,兼顾购销双方利益,统一制定各子公司和供应商的战略合作目标。在提高采购效率的基础上,以最优的存货结构为生产经营服务,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盈利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丰.试论国有企业集团的存货管理[J].现代商业,2011(12).
[2]王浩清.企业集团统一采购降低外购存货成本[J].天津经济,2004(08).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一、引言
计划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计划来监控战略的实施进度。企业的计划是进行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主要依据。
二、为什么要进行计划管理
计划管理是信息社会对管理的客观要求。市场风云变幻,能否及时把握信息,抓住机遇是企业驾驭市场的关键。计划对企业的意义可以概括为:
1.提升管理能力。目标通过全面计划加以固化与量化,计划的执行与企业目标的实现成为同一过程,对计划的有效监控,将确保最大程度地实现企业目标。通过计划监控可以发现未能预知的机遇和挑战,这些信息通过计划汇报体系反映到决策部门,可以帮助企业动态地调整规划,提高企业管理的应变能力。
2.有效的监控与考核。计划的编制过程向企业提供了设定合理业绩指标的全面信息,同时计划执行结果是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将计划与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为经营者提供了有效的监控手段。
3.高效利用企业资源。计划过程和计划指标数据直接体现了企业使用资源的效率以及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因此是利用与分配企业资源的起点。通过计划的编制和平衡,企业可以对有限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安排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效使用。
4.有效控制经营风险。计划可以初步提示企业下一阶段的经营情况,使可能的问题提前暴露。通过对计划执行过程的分析,管理层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预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规避与化解风险的目的。
三、计划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
计划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具体地说,计划管理有以下作用:
1.计划管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明确的目标。计划管理以计划的形式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供了明确的目标。这一目标既是企业其他管理活动的依据,也是领导者、管理者衡量经营管理效果的标准。领导和管理者要以计划目标为依据进行指挥和控制,出现问题也是对照计划目标进行检查和调整。企业安排生产经营任务,实际是对目标的分解和落实。可以说,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展开的。这就是计划职能被称为管理首要职能的道理。
2.加强计划管理可减少风险损失。企业加强计划管理,主要是为了减少失误,提高经济效益。加强计划管理,可以通过事先科学预测和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全面分析,制定出具有科学依据和可行性的行动方案,从而避免较大的经营风险。而且,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还可通过经常的检查和调整,及时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通常要制定多种方案的计划,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
3.加强计划管理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计划管理通过各种资源在数量上的综合平衡和空间、时间上的合理安排,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浪费,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资金的有效利用,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和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4.加强计划管理可使各部门之间更好地协调配合,体现综合效应。企业综合效应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成效。计划管理可充分挖掘及合理利用企业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取得最佳的经营管理效果。
四、做好计划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计划内容要以研发、生产为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是企业计划管理的中枢环节,它上承市场调研与预测,下启企业在整个计划期的经营活动计划。研发计划是否得当,关系到整个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研发项目的研究方向以及未来的市场化程度是保证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主要增长点。生产计划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首要环节。它为计划期规定生产活动的目标和任务,包括计划期应生产的产品品种、产量和时间进度,以指导企业的生产工作按照经营目标的要求进行。
2.计划管理工作要建立企业、部门主要负责人责任制。计划是企业强化经营管理,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内容,并确定计划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为各企业、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
3.推行企业计划管理必须切实抓好“两个结合”。企业计划管理要同落实管理制度,提高计划的控制和约束力相结合。计划管理的本质要求是一切活动都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落实经营策略,强化企业管理。因此必须围绕实现企业计划落实管理制度,提高计划的控制力和约束力。企业的执行机构按照计划的具体要求,按“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原则,编制月、季滚动计划,并建立计划执行情况分析等例会制度。按照计划方案跟踪实施计划控制管理,严格执行计划,及时反映和监督计划执行情况,实施必要的制约手段,把企业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融会贯通在广泛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最终形成全员和全方位的计划管理局面。
企业计划管理要同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相结合。企业计划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全面复盖和全程跟踪、控制的系统工作。为了确保计划各项指标的全面完成,必须制定严格的计划考核办法,依据各责任部门对计划的执行结果,实施绩效考核,把计划执行情况与企业、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奖惩分明,从而使企业、职工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结束语
全面计划管理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经营风险,但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是复杂多变的,以一种单一的手段去控制企业所有的经营风险是不可能的,因此企业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将各种风险控制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防患于未然,使企业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
钻井生产运行效率是钻井工程效率的一部分,是体现钻井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钻井生产运行效率,是指钻井资源在钻井市场主体之间的最优配置以及钻井企业对其拥有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是钻井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性的评价指标,包括配置效率、生产效率和动态效率三个方面。归纳影响钻井生产运行效率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可变更的客观因素和为了维持正常生产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包括气候及自然灾害、地质油藏条件和人员修整与钻机检修;另一类是可控的因素,包括钻井生产计划、钻前工程、待井位、等设计、专业公司协调、事故及复杂、工农关系。
二、通过具体的生产组织管理制定详细的计划以及监督机制
生产组织管理是为了保证完成公司生产计划,对生产各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从而达到提高产量、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生产组织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管理、统计管理、生产工艺流程管理、生产控制管理、考核管理以及效益评价等。
1.计划管理
生产计划是生产部门根据生产决策制定出详细的关于生产的品种、产量、指标、工艺等各方面的具体工作计划。因此在钻井公司,生产部根据生产计划书调整各分公司成本承包方案。承包方案调整应在每年所制定的期限以前完成,报经总经理办公会批准后实施。生产计划要包括产品的产量、质量要求、各种原辅材料、能源的消耗定额指标和消耗总量、各工序生产技术指标等。生产部门在每年年底以前根据公司生产决策组织制定下年度生产工作计划,生产计划的编制要遵循均衡生产的原则,同时要合理利用企业生产能力资源,在严格执行计划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
2.统计管理
生产部门负责生产的全面统计工作,并负责生产统计的具体管理。部门、分公司设立专职统计员,统计员负责本部门的统计管理工作。生产部门及各分公司统计员负责各自统计报表的管理。各种统计报表格式由生产部门统计员初审后报经生产门负责人及分管副总审定。统计工作的主要作用就是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同时,进行有效的改动,提高配置效率。
3.生产例会
生产部门可每月召开一次总结会,对上月的生产任务完成情况运用统计的原理进行分析、总结。生产部门还要每月召开一次成本分析会,对上月降本增效进行分析、总结,制定本月降本增效措施,提高配置效率。
4.生产工艺流程管理
员工从事生产操作必须确保严格按操作规程所规定的操作程序及工艺指标进行,严禁违章操作,对因生产环境条件改变的工艺流程,由生产部门提出具体方案报经领导批准后方可实施。新的生产工序建立后,必须由生产部门负责组织编制作业指导书,才能投入使用和生产,从而提高动态效率。
5.生产控制
生产控制包括质量控制、产量控制、成本控制。根据公司中长期的质量目标和方针,质量控制部要负责公司产品质量的检验和控制,生产部门配合质控部对分公司进行质量管理。生产部门应充分利用公司内部资源,采用均衡生产的原则制定分厂的最优化产量计划。成本控制指标由生产部门配合企管部制定,再分解到班组、落实到个人,作为个人或企业的考核标准,应根据企业考核细则进行制定。
6.考核管理制度
生产部门每年在调整各企业自身的承包方案时,要总结出当年产品的质量、产量指标和各种原辅材料、能源的消耗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下年度具体指标。生产部可以每月根据各分厂生产完成情况进行生产考核。
7.效益评价
钻井队的生产运作管理是一种效益型经营管理模式,它要求将钻井队的经营管理的两个基本方面——钻井生产和成本控制内在统一于效益中心。因此,钻井队生产运作管理中应该建立效益评价系统,来强化效益中心的导向机制。钻井队推行生产运作管理,在效益评价时应遵循这几个三个原则:(1)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经济效益的关系;(2)正确处理当前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的关系;(3)正确处理经营管理中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的关系。
三、通过改善可控因素来提高速度效率
1.合理安排产能建设进度,均衡安排全年生产
统筹考虑气候因素影响,合理安排低洼井等易受气候条件影响井的施工季节;加快地质和油藏研究,科学制定勘探开发方案、钻井地质和工程设计,合理部署井位,提前做好钻前工程,保证钻前不等井位,钻机不等钻前,钻机不等设计—钻探工程公司加强与油田公司工作对接,跟踪产能建设部署安排,提早落实队伍及物资材料准备,统筹协调施工进度。发挥一体化优势,鼓励实行区域钻井总承包方式组织生产,建议建立合理的总调度制度,进行各油田钻井生产的总协调,优化钻机资源的配置,科学调配钻机。强化多专业协作机制,紧密工序衔接,加强下道工序的提前介入与信息共享,为下步工作的提前、有序安排做好铺垫;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建设方与施工方、各专业间、井场与后方基地间数据共享,缩短决策时间,促进施工环节紧扣;实行以前线指挥部为依托的项目管理运作方式,将管理重心前移,生产组织统一指挥,跨专业施工统一协调,区块内资源共享和相互支持,提高区域总体作战能力。
2.设备检查、维修、管理的责任和制度到位
钻井生产组织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标准化管理的过程,公司企业应按照“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标准和要求,通过加强钻井设备检查、维护、管理,提高钻井效率和进度。一是将全公司的钻井工作根据工作范围和工种性质制定考核标准分解,对全公司的设备进行挂牌、建档管理,做到层层落实,级级把关。二是对每个专业钻井工作人员进行跟踪考核,建立班前班后工作汇报制度,工作检查记录等。三是根据上级公司关于开展争创管理示范岗活动和星级设备评定管理的要求,制定了优秀钻井员工,优秀管理着等评定活动方案,提高部门内部的良性竞争。
在长期的煤矿作业中,由于人们缺乏良好的安全意识,忽视了煤矿通风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导致重大事故不断产生,对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煤矿通风事故人员伤亡率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导致通风安全工作产生各种隐患。因此,必须采取各项安全管理措施,才能有效消除人们对煤矿安全管理认识存在的误区,从根本上确保煤矿工作的顺利展开。
1 通风安全管理措施
通风安全管理环节具有明显的动态性,此管理方式会随着煤矿作业场所的变更而变化,将难以避免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必须全面分析生产环境的不安全因素,逐渐完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切实完成通风安全管理目标。与地面作业相比,煤矿企业井下空间狭小,光线昏暗,工作地点不固定,可能会存在各种自然灾害以及不利的气候条件。尤其是瓦斯、炮烟和粉尘等有毒有害物质,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高温、高湿等危害,导致工作环境逐渐恶化。
1.1 计划管理
在通风安全管理中,必须根据矿井的地质条件、安全和开采技术条件,而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同时,结合国家安全生产方针、矿井生产计划,必须编制年度和月生产计划,确保达到防治瓦斯、防火、防尘和降温的工作效果。另外,严格根据生产计划,不断优化配置各项资金资源,进行排除各项安全隐患,最终确保计划管理的顺利完成。
1.2 技术管理
在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中必须落实技术文件和技术资料管理,加强对施工图纸的管理,正确反映实际的管理情况。在矿井中必须配全通风系统图、通风网络图、防尘管路布置图、瓦斯监控系统图、防火灌浆和瓦斯抽放管路系统图。同时,全面收集通风参数、煤层瓦斯含量、局部通风机的性能参数等数据。所有的运行设备仪器必须具备说明书,并进行建立技术档案,为技术资料以及技术文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另外,全面存档各种报表,进行妥善管理各类台帐,做好各项检查记录等。根据实际的矿井情况,制定科学的风量计算方法,增强采掘工作面风量分配的合理性,定期测定主要通风机性能、矿井通风系统阻力等,从而获取通风机性能实测曲线与阻力分布资料。
1.3 通风系统管理
风门、风窗、风桥、密闭墙、栅栏等井下通风设施,应该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维修管理,确保各项通风设施处于正常的状态。根据工作场面的变化,制定计划和安全技术措施,从而合理调整通风系统与风量,充分发挥通风系统的强大功能。
1.4 通风仪表管理
矿井必须健全通风安全检查仪表,并做好定期校准和维修工作,确保安全检查仪表、下井仪器、传感器的合格率达到100%。
2 通风安全的计算机管理
2.1 完善通风安全数据库
通风系统、通风报表、防火、防尘和瓦斯管理等组成了通风安全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利用计算机定期进行通风系统模拟分析,不断完善通风安全数据库、图库、模型库等。
2.2 通风安全计算机辅助决策
通风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可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实现通风安全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利用等功能。利用通风安全计算机辅助决策,可进行调整通风系统,高效分配风量调节,优于各项通风方案,确保工作效率的提高。
2.3 计算机技术管理
煤矿瓦斯、防尘、通风监测技术、通风测定仪表、矿井火灾等数据库组成了矿井通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矿井通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切实增强矿井通风科学管理水平。
3 完善通风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矿井通风的日常事务管理包括:人工的管理、停开工区域通风管理、处理日常通风问题管理等。通风管理的传统模式大多采取总工程师、通风区长负责制,由于决策任务繁重,个人经验的局限性,可能会导致出现各种偏差。通过建立通风日常管理信息系统,可随意调用矿井通风所有信息,且具备强大的系统分析功能,为总工程师提供正确的决策方案。完善的通风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可清晰显示与矿井通风有关的图形,进行建立通风设施管理数据库,逐渐完善各项通风管理制度,并建立可多条线索查询的数据库系统,提供各类统计分析报告等。
4 优化通风安全控制管理体系
①在实际的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中,必须不断优化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合理划分主要责任部门、协办部门,充分发挥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作用,不断健全安全管理框架。②在煤矿施工现场贯彻“安全第一”的施工理念,要求施工人员在施工中严格遵循技术规范。③定期举行专业培训方案,总结施工管理经验,全面提高煤矿企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④在实际的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中,应该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与监督机制。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根据制度规定,增强施工现场管理的规范性,进行约束自身行为,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监督,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保持有序的施工现场,确保通风安全管理的规范性。③在通风管理中,引进全新的施工技术设备,以高施工效率,减轻工作量,从而提升施工现场的安全系数,为煤矿施工人员的提供安全高效、通风舒适的作业环境。
5 结束语
煤矿通风系统安全管理的建立逐渐成为安全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维持煤矿作业的整体运行,实现矿井作业综合效益的最优化。在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中,必须不断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通过运用计算机等技术手段,以增强管理操作的规范性,保持有序的作业流程,提高了煤矿通风管理水平。同时,将全新的工艺应用到煤矿生产中,彻底改善煤矿井下环境,确保安全高效的矿井生产。
参考文献:
[1]范海燕.浅谈煤矿通风安全管理问题与几点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3(14).
[2]高俊奇.试析影响煤矿通风安全管理的风险因素[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2).
中图分类号:TU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157-01
一、采伐制度与森林经营之间的联系
(一)森林采伐制度简述
采伐制度对于加强森林保护,减少毁林,遏制森林退化,加快森林恢复进程尤为重要。 我国目前实行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是以采伐限额制度为核心的,包括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及相应的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管理制度和木材凭证采伐制度,可见于《森林法》第五章、《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五章以及《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第四条至第十三条的相关规定。地方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对各自行政区内的森林采伐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对产生的相关法律责任也做了极为细致的划分。具体而言,采伐制度可分为:
1、限额采伐制度
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国家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国家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农场、厂矿为单位, 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个人所有的林木以县为单位,制定年采伐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汇总,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为了吸引外资投资造林,我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利用外资营造的用材林达到一定规模需要采伐的,应当在国务院批准的年森林采伐限额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实行采伐限额单列。
2、统一的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制度
国家制定统一的年度木材生产计划, 年度木材生产计划不得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 计划管理的范围由国务院规定。 《森林法实施条例》 第二十九条规定: 采伐森林、 林木作为商品销售的,必须纳入国家年度木材生产计划; 但是, 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山上个人所有的薪炭林和自留地、 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
(二)森林经营
森林经营过程是将森林培育和森林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活动,是通过将培育森林相关的一系列活动组合起来,完成森林营建、森林抚育、森林采伐和更新等一些列经营活动,并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相关的管理手段,规范和控制经营活动的过程。
森林是人类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经营过程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经营手段,通过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手段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森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使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可持续经营不是限制采伐量,而是在经营过程中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因素,提高森林商品经济价值,使森林采伐和森林培育相互协调,相互平衡,实现森林采伐活动的科学性。
二、当前我国商品林采伐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限额采伐制度已成为落实商品林经营权、处置权的主要障碍
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的形式是:由于长期过量采伐,可采资源锐减,林分质量明显下降。森林是可再生资源,但存在培育周期长、 破坏容易恢复难等特点,要实现森林资源的恢复和扩大,就必须在加大森林培育的同时减少森林消耗。限额采伐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如果只运用行政手段加大对商品林经营权与处置权的干涉,势必会影响经营者的主观能动性,降低对商品林经济发展的热情。
2、采伐许可证制度冲击了森林经营方案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我国的采伐许可证制度是影响森林经营方案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因素。规范的森林采伐制度是保证森林资源完整性的前提,但我国的商品林采伐制度在经营方案的设计中,缺乏科学的实施方案,在具体的经营操作过程中,没有发挥其有效的指导和规范作用,降低了森林经营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森林经营方案对森林经营的积极作用,加强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提高森林经营方案在设计和编写过程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另外,森林采伐许可证制度,降低了经营企业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森林经营方案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正确处理采伐许可证制度与森林经营方案落实两者间的协调统一。
3、林木采伐权流转无法顺畅实现
从法律规定上看,林木采伐权也应当是可以依法流转的。实践中林权流转主要是林地使用权的转让,林木采伐权交易相对较少,林地的过度流转会导致生产资料的非正常集中而造成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甚至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采伐权交易并不涉及林地使用权的问题,有利于维护林地使用权的长期稳定,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林木采伐的生产效率,促进商品林规模效益的实现。但由于申请采伐许可证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使采伐流转变得举步艰难。
4、赋权与规制失衡,商品林采伐权缺少必要的救济途径
我国森林采伐制度应该积极发挥引导企业、个人提高发展商品林经济的作用。必须提高森林经营者对商品林的处置权和决定权,降低制度对经营者的制约,避免影响经营者对发展商品林经济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我国的商品林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开放经营者的权利,不等同于放任自流,由于森林采伐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必须对森林经营者采取必要的约束机制,平衡经营者利益和生态利益之间的关系,保证森林采伐量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三、完善我国商品林采伐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森林经营方案的规制作用
为了寻找商品林采伐制度中赋权与规制的均衡点,需要以森林经营方案为依托,森林经营方案不是行政许可证,但记载着行政许可的内容,按照科学设计的森林经营方案进行采伐利用是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的。森林经营方案并不是由森林经营者随意编制的,是在政府林业部门的直接指导下,由森林资源管理的专业机构完成,既要保证充分利用林地的生产力、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又要充分考虑到森林经营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技术水平,努力实现各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因此,商品林采伐制度所涉及的森林限额采伐、年度木材生产计划和林木采伐许可证等制度都可以统一到森林经营方案中来,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也要从行政监管向行政指导转变,增加服务职能。
2、加快商品林采伐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步伐
建立商品林采伐权交易市场,是经营者不必组织采伐就可以收回投资,林木采伐权转移给更具生产效率的单位或者个人,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由于仅仅出让的是林木采伐权,而不是林地使用权,可以有效避免林地过度集中而带来的各种隐患。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对采伐权交易秩序进行必要的监督,尤其是对负责资产评估的中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实行市场准入和执业资格制度,确保采伐权交易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
3、充分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
商品林在采伐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借鉴减免农业税问题,针对森林经营过程中一些有利于森林生态平衡的行为可以实行免税政策,对于过分破坏植被、阻碍森林更新的行为可以提高税率,从而既起到鼓励引导的作用,同时又对采伐量大的企业起到限制和制约的作用。有效的发挥了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保护了森林资源,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积极开展森林认证工作
森林认证把森林采伐和可持续经营有机结合在一起,我国的森林认证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和发展空间,决定森林认证工作在我国林业发展中一定会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积极开展森林认证工作可以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对促进我国商品林健康发展、提高木材等林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都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