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6: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管理方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经济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
1.重要性
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形式之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培养目标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
3.培养方向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的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在办学过程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二、职业环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影响
我院高职教育的改革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改革不系统、不深入。以前我院对高职高专教育工科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多,但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研究较少。与工科类人才的培养模式比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没有与工商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因而使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其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1.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需求
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竞争环境的变化、产品需求的变化、企业体制的改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大规模改造、管理技术的提升等导致企业对管理人才需求也日趋不稳定。比如,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概念的导入与实施,使企业增加了对具备相应现代管理技术的人才的需要。
⑵稳定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计划、从业教师、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师知识体系等适应不了企业的要求,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的断裂。
2.职业环境对学生就业的行业特征的影响
一、确定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任务必须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完成,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要坚持目标导向原则。“只有确定准确的目标,才能提出实现目标的教育内容、措施、方法,并根据目标的要求,选择教育的时机、人员。”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目标要考虑以下三方面内容: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一是注重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备与和谐;二是注重教师授课内容的理论性与逻辑性;三是注重教师授课方法的灵活性与艺术性。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敬业精神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元素。“面对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起着榜样的作用,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与行为的楷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言一行始终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标尺。”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在科研工作中,教师对理论与实践的把握更加准确,思想更加深邃,而深邃的思想更能触动大学生的心灵。
二、制定方案
目标明确之后,策划者就要根据既定目标进行具体方案的设计。方案制定是一个动态过程,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策划的准备阶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方案策划的基础。在这一阶段,策划者必须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根据培养目标,开展积极、详尽的社会调查。调查过程应分为信息搜集与信息处理两个阶段。
(1)信息搜集。这一过程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全面。调查应涉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的所有要素,即主体、客体、介体与环境要素。具体围绕以下几方面内容展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现状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需求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主体现状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介体要素调查(包括现状调查与发展趋势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环境要素调查(包括积极因素调查与消极因素调查)。二是发展。在现实生活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各要素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影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各自又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调查者应建立起信息搜集与监测的日常机制,密切关注调查对象实际状况的各种变化,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2)信息处理。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策划者应依据科学的程序与方法对其掌握的信息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与研究,得出调查结论,以此作为方案制定的可靠依据。调查结论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理论研究与实施现状的分析,具体包括关于理论研究现状,培养模式现状,相关各部门、机构、单位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对该问题的认知现状,培养条件现状等问题的分析和总结,分析中注意对问题的挖掘;二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需求现状的分析,分析中注意从国家发展、高校发展,大学生发展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发展等方面加以总结。
2.方案拟定
方案拟定就是根据已掌握的信息资料及确认的目标,运用恰当的思维方法形成创意、制定计划的过程。这是整个策划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应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目标的再次确认。这是在具体方案设计之前必须在头脑中再次确认与理清的一个问题。策划者对已确定的目标深刻研究,充分领会,严格以目标为导向,才能保证方案正确的方向,不至于在策划阶段出现偏差,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的最终效果。
(2)构思轮廓。方案策划是一个思维过程,构思轮廓是这一过程的起点。策划者在经过前期调查与目标确认、细化等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要设计出方案的基本框架。这一阶段至少应完成两项工作。首先,设计主题。主题是策划的灵魂、核心,是对整个培养活动的高度概括,主题要独特新颖,但必须服务于目标,并准确反映需求。其次,确定方法。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应体现出以下特色:一是情感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活动不能是一种冷冰冰的、无视客体需要、甚至会使客体产生消极情感的培养模式,而应该是一种关注人性、满足人的爱与被爱的需要、充满情感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中的各个要素都要体现出对受教育者的关爱,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注重以情感人。二是开放性。一方面,策划者应该思路开放,勇于创新;另一方面,培养工作应通过广泛的人际交往、人际互动来展开。素质培养应走出灌输。灌输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其有效性已得到验证,而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克服灌输的弊端,素质培养应寻求人际互动。同时,素质培养不能仅仅依托课堂、讲座等教育途径,要放开思路,寻求和探索更为灵活有效的培养方式,建立起全面、立体的培养格局。
(3)设计细节。当方案的基本框架确定之后,需要进一步细化,确定方案的所有细节,并估计方案的实施结果。在这一阶段,应将所有细节工作确定并落实,包括培养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基本步骤、经费预算与落实,这些问题在细节设计阶段都需要周全考虑,并认真落实,确保方案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3.方案确定
在方案拟定阶段,策划者已经设计出了具体而详尽的方案,但方案可能不只一个。基于开放的视角,策划过程应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让思路相近的策划人员组成一个创意团队。所有策划人员应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尽其所能把一切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为最终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广阔的思考与选择的空间。进入方案确定阶段后,方案的最终策划与决策者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根据培养目标拟定出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讨论,评价,反复论证,选择出最优方案;如果各种方案均不理想,就应重新拟定,力争制定出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目标的最佳方案。
近两年我县中职招生主要实行春。秋两季招生。春招是队长普高无望学生的提前录取,秋招是对未普高录取学生的二次招生,从招生数量来看,都未能完成上级安排的招生任务;从生源质量看,是一年不如一年,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普高的盲目扩招导致管理不够到位,使招生秩序混乱,招生市场不规范严重影响了我校招生;新的“读书无用论”的观念滋生,早辍学早打工早挣钱也直接导致我校生源严数量严重不足,其三是中国传统观念是“学而优则仕”家长总以为上大学才是最好的出路,就连中招考300多分的学生也不惜血本将孩子送入普高就读,由此导致中职学校与普高招生比例1:1的要求相差甚远。每年我校花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招生,依然效果不佳。“招生难”已成为制约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招生现状的感受,谈谈招生的应对策略。
一、规范招生市场,营造良好氛围,确保招生有序
2010年全县初中毕业生7200多人,一高招了1600人,二高三高达到3500人,普高招生共有5100人左右,四高和息县职教中心招有400人,粗略计算一下2010年初中毕业生流失1700人左右,2011年秋季初中毕业生7000人左右,去年普高招生和流失学生共6800人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如果今年按这个数来估计,中职学校最多招200多人,按我校发展,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大招生筹力度,为我校中职招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减少学校的招生内耗,同时加大教育执法力度,要从严从重打击违法的招生行为,对于不规范的招生行为要及时制止,及时处罚。确保招生有序进行,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新生入学校资格审查,对于中职招生,严禁擅自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严格控制普高高中招生计划,严格控制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对于低于录取分数线的考生不予注册学籍,营造良好的招生氛围,确保中职招生有序进行。
二、春季招生顺其自然,加强职教宣传,落实职教政策
春季招进校的学生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主动来职教中心学习的,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就业或对口升学,这一部分学生比较稳定,第二类学生就是“读职教中的料”,他们由于程度差,在初中长期受压抑,他们上职高在心理上出于一种逃避,他们认为职高管理松懈,不学习,到职高就是一种解脱,而报读职高,一段时间的新鲜感后,他们会选择放弃而退学。春招主动来职高学的学生少而由于老师家长认为是“读职中的料”的学生多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中国。所以总体来说,学生的专业思想不安固,学生稳定性差,相对秋季招生流失多些。并且学校要向社会宣传工作,力求每一位学生及家长了解职教,了解职教政策,了解我校风采。
三、纳入统一招生,提高生源质量
现在学校招生时有招无类,什么样的学生基本都要,加大了学校的德育管理和教学管理的难度,所以我校招生应设最低录取分数线,要有入学门槛,不是所有人都想进来就进来的。因为如果一个班上几个难管理的学生耗费老师的精力和时间往往多余其他学生的总和,并且这几个学生对班级中其他学生的负面影响往往大于教师对他们的正面教育。往往也就是这很少一部分学生的负面影响毁坏的学校的声誉,照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四、注重兴趣特长,引导专业选择,减少学生流失
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方式了解到:在专业选择的价值取向中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一部分学生为就业而选择专业,一部分因为好升学而选择专业,还有少部分学生以对专业的兴趣作为选择依据,初中学生对专业选择的兴趣主要以“专业名称”或“专业介绍”为基础的,由于学生对所学专业不甚了解,当学到一定时候才发觉所学专业很不适合自己(这也是流失的原因之一)。俗话说,人的潜能尽可能发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干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另一种是干最适合自己的事,所以专业教师要加强专业引导、讲述、演示本专业及相关工种的发展前景,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方向,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专业和工种的特点,分析是否适合自己,自己是否喜欢,最大程度的减少流失。
五、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招生人数的多少,不仅是招生工作的好坏体现,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学校的管理和办学质量的好坏。要解决招生困难的问题,必须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做到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送得出,把中职生培养成真正的人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突破“招生难”的瓶颈,让学生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陈永涛
2.再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质疑
3.秘书学具有鲜明的管理学学科属性
4.中国管理学发展方向之管见
5.实践视角下的管理学学科属性
6.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学科地位
7.中国管理学反思与发展思路
8.管理学批判理论述评
9.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建构研究
10.管理学百年回顾与展望——第4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述评
11.走向21世纪的管理学
12.管理学百年与中国管理学创新发展
13.国内外管理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比较分析:2001~2009
14.管理学如何才能“致用”——管理学技术化及其方法论
15.PBL教学法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6.管理学: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
17.寻找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
18.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管理学学科半衰期研究
19.元管理学:研究对象、内容与意义
20.“管理学在中国”研究的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
21.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
22.基于知识图谱的管理学理论前沿分析
23.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
24.东方管理学视角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
25.从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历史角度的考量
26.管理学的元问题与管理哲学
27.管理学范式理论述评
28.经济学与管理学区别和联系的再思考
29.试论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类型
30.比较安全管理学研究
31.基于CSSCI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32.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改革与设计
33.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的发展述评
34.“管理学在中国”研究:概念、问题与方向
35.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自信之路——从个体、团队到学术社区的跨层次对话过程理论
36.调节变量在中国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7.中国管理学发展进程:1978~2008
38.中国管理学研究情境化的概念、内涵和路径
39.中国管理学构建问题的再思考
40.试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侧议
41.科学观之演进与管理学科学属性之争
42.扎根理论研究法与管理学研究
43.基于管理学视角的旅游规划失灵分析及对策
44.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践与思考
45.管理学方法与经济学方法的借鉴、融合
46.中国当代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47.再思管理学学科性质与使命——管理学价值分析方法论探索之导引
48.管理学门类的诞生:知识划界与学科体系
49.个人知识交互现象及管理学意义
50.中国教育管理学30年:成就、特点与问题
51.西方管理学属性之争对中国管理学元研究的启示
52.论教育管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
53.网络范式下的管理学研究及前沿热点
54.公共管理学:定位与使命
55.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学研究探索——基于理论发展脉络的视角
56.管理学合法化运动的历史、危机与前瞻
57.混沌理论对管理学发展的启示
58.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
59.本土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回顾与展望
60.管理学研究中的社会网络范式:基于研究方法视角的12个管理学顶级期刊(2001~2010)文献研究
61.经济学视角下管理学研究方法建构探究
62.管理学的意义虚无、境界考察及价值反思
63.学术期刊核心编委群体识别和测度——以管理学CSSCI期刊为例
64.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65.管理学学科属性的定位——基于交叉学科的视角
66.管理学研究的理性回归和道德坚守——管理学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
67.中国战略管理学的近期发展:一种本土视角的回顾与前瞻
68.论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
69.中国管理学发展进程:1977—2006
70.管理学视角下的民营化现象:一个多层面的研究框架
71.对2000年以来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方式的考察——基于805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内容分析
72.论管理学范式革命
73.“管理学在中国”——本土化学科建构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74.管理学发展的历史逻辑
75.论管理学的现代主义遗产与后现代精神
76.浅议管理学中的案例研究方法——特点、方法设计与有效性讨论
77.“中国管理学”发展中的范式问题
78.面向中国问题的管理学研究
79.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西方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范式”变化
80.2009年我国管理学热点问题研究
81.我国信息管理学发展现状与趋势
82.管理学研究方法:基于人的特殊性视角
83.论本土实践经验对中国管理学的理论建构
84.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现状与模式研究——CSSCI管理学期刊案例分析
85.管理学的历史演进:研究范式的角度
86.中国管理学案例研究:综述与评估
87.问题与抉择:高等教育管理学发展中的反思
88.西蒙管理学研究方法论探微
89.基于引文分析的文献老化研究——以图书情报和管理学为例
90.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91.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
92.西方管理学流派的重新划分
93.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对象与方法及其相互借鉴
94.图书馆学、情报学与信息科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的关系问题
95.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管理学——从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说开去
96.论中庸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97.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是关于公共教育管理的科学
“第四届全国双语教学研讨会”将于2019年7月6日-8日在长春师范学院举行,会议欢迎并邀请国内外从事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研究、管理、培养培训工作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教育管理人员、国际学校和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所有对此次会议感兴趣的人士出席。
诚邀您届时莅临指导。具体安排如下:
【主办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双语教育研究中心;上海市教委双语教学指导工作小组
【大会主题】教育国际化·双语教学·双语教师
【大会议题】1.国际教育在中国(国际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与教材、师资建设、国际学校教学与双语教学比较与关联);2.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双语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政策制度);3.双语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双语教师教育标准、认证、国内外双语教师教育比较与借鉴、一体化双语教师教育体系构建)
【参会对象】从事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研究、管理、培养、培训工作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教育管理人员、国际学校和中小学校长、教师,以及所有关注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教育的人士
【会议形式】主题发言;专题发言;交流与讨论;双语教学现场观摩;双语教学示范课;双语人才交流;双语教材和成果展
【会议时间】2019年7月6日-8日(7月6日全天报到)
【会议地点】长春师范学院
【论文提交】论文一律以电子稿(word文档格式)的形式提交。论文提交截止日期:2019年4月20日,论文提交邮箱:@
【会务费】会务费人民币600元(含会议期间餐饮、资料、交通等),请参会人员报道当天现场交纳
【住宿安排】1.住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住宿费自理。2.为了安排住宿,回执单务必于2019年3月31日前寄回大会筹备组,以邮戳为准
【联系方式】电话/传真:
回执单(可以复印使用)
姓名
职务、职称
性别
住宿要求
单位全称
中职专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后,为学生提供优质教材,便成为体现课程理念、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方面,教材编写团队的课程思想、人员组成、作用发挥等是教材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
中职“专业课程综合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材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是跨学科的,一个项目总需要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教育管理论文,因此,开发专业项目课程、编写项目教材需要优选多学科、多类型人才,包括学科专家、技术专家、实训教学研究人员、课程专家、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人员等,集各位专家的长处,各类专家各负其责,共同编写每个项目及其中的每个工作任务,打破一本教材几个人编写、每位编写人员各编若干章节的传统编模式。无论是编写成套教材,还是编写单本教材,都要组成一个团队,其中,有一位领衔人和若干名成员。
一、领衔人
领衔人应是具有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专业知识的职业教育课程专家。领衔人从学术和理念上把握教材的方向,要将先进的、切实可行的职教理念和涉及教材编写的各类信息与教材编写团队共享,带领大家共同提高,建立起高效的指挥系统、信息系统、评估诊断系统和反馈系统教育管理论文,有效地组织教材培训和教材使用实验论文服务。可聘请全国职业教育著名专家对教材的编写理念、研制方法与程序等进行指导,使教材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和学习理论,提高教材质量和可信度。
领衔人既要领导编写团队认真研读专业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更要基本统一团队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指导思想。中职专业教材除具有学术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生活性、工具性、权威性外,更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的项目课程,真正意义上的“理实一体化”教材
教材要充分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以能力为线索,以“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内容,以科学的行动过程呈现项目,由实践整合理论,切实落实“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结构体系上,由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课程方案和设计教材框架。
企业的产品和设备是各种各样的,企业的实际工作也是庞杂的。在企业某一职业的林林总总的工作任务中,总包括若干项基本操作要素,把这些要素提炼出来教育管理论文,进行科学地优化组合,便成为该职业的基本工作项目。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和综合职业素质,完成从学生到生产一线技能性人才的转变,还应有一些实际工作项目。基本工作项目和实际工作项目组成该职业的项目系统,如果掌握了这些项目就能胜任该职业的工作论文服务。由此产生的面向工作领域的项目课程的工作项目,多数并不是真实工作中的工作项目,而是加工后的工作项目。工作项目多数源于职业工作,又高于职业工作。在每一个工作项目中,还可以有若干个工作任务或训练课题,其中,既包含工作技能与技术要领,又蕴含相关知识。
项目课程教材中的知识负载,其实是工作任务选择设计的自然结果。要全面分析本专业工作领域需要哪些系统的理论知识,将现实工作需要的知识教育管理论文,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编入相关课程相关项目的相关工作任务;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打基础、添后劲的知识,也应根据其与工作任务的关联性有机地编进相应工作任务。这两类知识,都要科学地、系统地融入项目课程系统的各个工作任务中。
2、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课程教材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编写教材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自主、自觉、更快、更好地发展。要注重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的研究性,一是教材内容的呈现要逐步过渡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项目式研究性学习,二是留有足够的空间让授课教师进行二次开发。教材不仅“导”学生,还要“导”教师,让教师更好地“导”学生。
教材要把握中职生的特点论文服务。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各种能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教育管理论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维形式多趋于表象性,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应充分考虑中职生的认知特点,遵循他们的技能与心智发展规律,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发地掌握技能、学习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证明,直观性强的教材受到中职学生的欢迎。教材的直观性表现在:第一,使用形象化的文字来描述事物,注意回避难以理解的理论阐述,对于以定义形式出现的概念,尽可能用经验(实例)加以验证式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第二教育管理论文,使用图表、图象、录象、计算机模拟、字体变化、纸张色彩和底纹的变化等直观表现形式。第三,内容编排的艺术性,材料呈现的艺术性。
3、提供多种教学媒体
教材一般要提供以下教学媒体:(1)纸质教材,(2)电子光盘,(3)专题网页资源,(4)供编写人员及学科专家、技术专家与教材使用者互动的网站或网页,(5)与使用者交流的专用电子邮箱等。
领衔人在编写团队集中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教材编写提纲与教材体例,并组织研制教材样章,供编写人员模仿与参考。
二、专业骨干教师
高素质的作者队伍是构建品牌教材的基础论文服务。中职教材具体的编写工作应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教科研基本功扎实的专业骨干教师来做。专业骨干教师包括专业课教研人员、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实训指导教师等,大量的教材文本编写任务应由其中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他们的文字功底应较强。有创新之师才能造就创新之生,所以参编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
专业骨干教师,尤其是在相关课程中有多轮授课经历的优秀教师教育管理论文,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专业课程教学规律、教学特点及本专业领域的教学现状、教学动态,能够把握学生的需要、感受、兴趣以及接受能力,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过程性,能够从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和能力提升的角度对教材的编写提出构想。在这方面,无论是课程专家还是企业专家都是无法替代的。参编教师要到生产一线进修和岗位实践,摸清生产实践的岗位群分布情况,弄清生产实践的工作过程和技术要领、行业企业的标准和规范,使专业教材达到企业要求,还要认真研究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使教材能够兼顾职业技能鉴定。参编教师应不受原有课程的影响,抛开个人的利益关系,严格依据工作任务组织课程。专业课教研人员还要从教学科研的角度对教材提供中观的意见。
在编写的过程中,应穿插集中培训、集体讨论、自我学习、企业调研、学生问卷调查等工作教育管理论文,这样不仅可以使参编教师开阔思路,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还可以使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教理念也会在教师的头脑中深深扎根。
三、行业企业技术专家
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包括技师、车间主任、班组长等基层部门负责人等论文服务。他们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也深切地了解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他们来自实践,精于实践,是实践专家。应召开有代表性的实践专家研讨会,请他们对相关职业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具体岗位的职责任务,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的框架。由实践专家和教师,共同归纳每一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详细内容,综合设计课程项目教育管理论文,确定教材的编写内容,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等。按照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组织教材内容,由实践整合理论,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有了相关行业和企业技术专家的参与和支持,才能使教材的开发能够真正做到以职业实践为导向,使课程教材内容来自企业实际,符合行业企业生产流程,反映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体现新标准、新规范、新能源、新材料、新知识、新技术及企业管理新理念,渗透企业文化和专业文化;才能编写出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技能、学以致用的好教材;才能解决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为学校最大限度地利用行业企业的各种职教资源提供可能。
四、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
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在教材编写前及其过程中,要指导编写人员深入掌握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中职学生的教育规律,使编写人员在编写中应用和遵循教育管理论文,并对教材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要与团队其他人员共同研究,很好地处理企业需求、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教材既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要求和相关专业岗位资格技术等级的要求,又符合职校学生的基础状况和掌握技能与知识的规律,还体现职业教育的性质、任务,达到中职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最好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指导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五、教材编制技术人员
教材编制技术人员要进行排版、制图、多媒体制作,包括动漫制作、影像录制与处理和教材的形象化、艺术化处理等论文服务。教材编制技术人员也应了解中职的相关专业,以提高编制技术的有效性。
编写中职专业教材的过程实质是研制过程,研制教材也是工作项目。教材文本初稿完成后,要集中编写团队全体人员,进一步研讨教材的框架、编写体例等,在此基础上,逐项、逐条乃至逐句、逐图对教材进行仔细推敲教育管理论文,发挥各类专家的特长,集中大家的智慧,修改定稿。此举工作量虽然较大,但能大大提高教材质量。如此开发的教材,还要进行一轮小范围实验,实验成功后才能推广。为持续提高教材质量,在教材实验和推广过程中要建立教材使用的反馈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和教师使用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系统收集学生、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各方面对教材实施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与不足,对教材进行不断修改和完善,形成教材滚动开发机制。
1 什么是艺术以及艺术硕士
(1)“艺术”的概念。“艺术”在古拉丁语中为“ars”,意思为“技艺”,其含义之广,囊括手工技术、模仿、魔术、建筑术以及烹饪术等,还包括政治术、辩论术等;然而在我国古代,“艺术”中的“艺”来源于甲骨文中的“艺”字,意为种植,是人在种植的象形字;《诗经·唐风·鸨羽》中有:“工事糜烂,不能艺稷黍”。
(2)“艺术硕士”的概念。艺术硕士分为艺术硕士创作型(Masters of Fine Arts,简称MFA),其最高学位就是MFA和艺术硕士研究型(Masters of Art,简称MA),其终极学位是Ph.D(博士学位)两个方面。中国MFA课程的设置,分为核心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三个方面,核心课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创作方法研究等;方向课包括不同学科的专业课。以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院设计艺术学方向为例,与其他地方的公共课不同,核心课是以艺术理论专题和创作方法专题研究的方法进行。
2 艺术硕士的开拓
(1)艺术硕士课程设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规定“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分核心课、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核心课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其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方向课是为了学生进入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学习而设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修养,使学生的专业技术从实践和理论修养两方面得到提高;选修课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而设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国内艺术硕士院校培养过程。国内院校培养过程是指按照培养目标,在导师的指导下,经相关课程学习和创作实践,使艺术硕士在知识和创作方面得到相应的提高,使其塑造成一个合格的高层次艺术人才的过程。培养过程主要涉及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创作实践等阶段。学位论文的评阅及毕业创作的评审是着重审核艺术硕士是否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所从事艺术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
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攻读艺术硕士专业人员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并经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查认可后,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有2位专家评阅(校内校外各一名)。答辩委员会有5位专家组成,应有来自社会美术专业团体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导师可到席,但不担任答辩委员)
(3)艺术硕士院校质量评价。质量评价指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对教育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调控和对结果进行检验。艺术硕士质量评价的两种常见评价方式有艺术硕士考核制度与艺术硕士毕业创作实践。艺术硕士培养质量评价包括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比如:景德镇陶瓷学院,对于毕业创作设计,就要求每位攻读艺术硕士。
3 艺术硕士的创新
(1)将部分课程从“课程制”转为“课题制”的教学模式。以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陶瓷方向为例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最好能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改变传统的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创作中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将部分的课程安排从“课程制”转变为“课题制”,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以艺术创作的课题为训练内容的“课题制”。“课题制”是指围绕具体的美术创作课题进行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过去在每门单一课程中所学内容,在创作时需融会贯通,综合应用,一般会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而“课题制”有真做、陪做、虚拟等方式。以美国顶级陶瓷院校Alfred University(艾尔弗雷德大学)为例在陶瓷类Graduate Student handbook(研究生手册)中,有明确规定:在第四个学年,教学员工会以书面的形式邀请学生呈递有关被呈现在画廊展览中作品的陶瓷艺术论文。并且,学生将被要求与单独以及所有的教职员工一起工作。最终,教职员工会从展览中挑选部分作品收藏于艾尔弗雷德的ScheinJoseph国际陶瓷博物馆的Glory Hole部门收藏。如此一来,艺术硕士生在压力下,学习主动性不断增加,同时,学校这样类似的硬性规定“课题制”实行过程中,学生与导师不断交流,使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钻研精神迅速提高。
(2)拓展“双导师制”的合作模式。艺术硕士的教育与学习中,优秀的教学队伍是强化培养管理水平的基本保证,于是,是否具有一个符合艺术硕士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师资队伍就显得非常重要。曾经风靡全球的顶级艺术设计学院——德国包豪斯(Bauhaus)设计艺术学院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产生的影响对我们当代艺术硕士教育和学习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其“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的艺术硕士教育和学习管理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学科背景,陶瓷设计和陶瓷艺术设计创作的特点,陶瓷方向的艺术硕士“双导师制”可以采用校内导师间互相合作、校际导师间互相合作以及校企导师间互相合作的模式。校内各导师间合作模式可发挥学科间的综合的优势、推进校内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且在学科交叉的氛围中,可以不断的激发艺术硕士生们的创造性。与景德镇陶瓷学院不同,艾尔弗雷德大学在陶瓷类艺术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研究生的必修课和对应学分是:课题研究:陶瓷艺术方向:课题:陶瓷研究生研讨会*2学分;高级陶瓷*20学分;原材料*2学分;釉料的配制*2学分;世界陶瓷史*4学分;论文陶瓷艺术*20学分;论文报告开题*4学分;工作室选修课*4学分。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各专业导师间相互合作,交叉地系统地学习有关陶瓷类的各项知识,从原料的制备到具体工作室中艺术品创作的实践,而不仅仅只限于自己导师的强项专业的学习。
而导师间的合作,可通过实行“课题制”教学模式带动艺术硕士生以科研项目或大型艺术创作项目的方式,以艺术展览为依托,推动资源共享和学科交叉的学习。校际导师间的合作模式是指利用国外艺术类大学或艺术类科研机构等学术资源设立平台,设置交换生等项目,使艺术硕士生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导师指导下进行全面综合性的学习,近而促进校际导师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李伟.“三位一体”搭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新平台[J].装饰,2008.
[3] 郝新生,靳国庆.高等教育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 爱因斯坦文集[M].商务印书馆(第一卷),1983.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所占比例持续提高,研究生教育已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研究生管理体制正在受到冲击。由此,如何树立新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建构新的管理模式,成为高校工作的关注焦点。
一、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
研究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有着与本科生管理完全不同的工作特点。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多数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工作是校、院(系)两级管理制,基本上沿用了本科生的管理体制,所以存在着不少难以协调的难点。
我在计算机科学系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多年,认为新时期的研究生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生源复杂化。本科生不论是往届生还是应届生大都来自于中学,基本上处于同一年龄平面;但研究生的来源则具有年龄差异、专业差异、文化经历差异的特点。以某学院某专业09年研究生为例:09年招收研究生48名,年龄最大为27岁,最小为22岁;录取分数最高为350分,最低分为270分;男生25名,女生23名;应届生36名,往届生12名;本专业对口考生41人,跨专业考生7人;其间社会生存经历最多的达4年。二是独立性强。研究生因各自的研究方向不一,除了公共课以外,他们的学习都呈分散型。他们根据各自的专业研究方向,独立选课。尤其是进入研究阶段后,即使同一年级的同学也难有相同的生活和学习节奏。因此,研究生往往管理较松散,自我意识较强,而集体意识较淡薄。这种客观的原因会造成主观人格上的不足,团队意识缺乏,增加了教育管理难度。三是专业方向多样化。本系专业方向已发展为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体系结构三个专业方向,已拥有了三个年级222名研究生。
针对这些研究生教育的新特点,学者们也综合出了研究生管理工作特点的共性,即分层性和分散性。前者是因为研究生教育二级体制的各层次管理人员职责权限不同,使得研究生教育首先表现出分层性的特点;后者是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产生出的分散性。具体涉及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学籍管理、学位授予、就业分配、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环节。这些环节各显其自单个的特点,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地发展着。各个环节之间需要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地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所以,实现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系统性是全面协调全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忽视其中之一将使研究生教育残缺,由此,一个优秀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只有弄清整个研究生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工作特点,才能进入管理程序。
二、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探讨
我长期在学校研究生管理的二级管理部门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对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进行了调研。针对新时期研究生的特点,我们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方法,而从最近几年的实践结果看来,这种管理方法有效地支撑了研究生教育,也顾全了学生学习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形成了良性运行机制,受到了历届学生的好评。
(一)健全的档案管理工作机制
教学档案的健全是衡量教学管理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教学评估、人才选用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而且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健全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教学档案的建立、档案内容的整理和档案的保管工作都具有了法律意义。因此,作为一个研究生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岗位职责,完善各种教学档案,这是一个非常繁杂而单调的工作,但却支撑着一个研究生培养的全部历史。我们在教学档案管理中,设计有培养计划、课程开设、教学大纲、科点建设文件、研究生考卷、成绩单、,等等,并采用电子文档记录,同时保存原文。学科建设的档案为学科发展、科研项目的申报、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有效的例证与数据。
研究生档案是记录研究生在校表现的一个重要依据。在教学档案管理中建立研究生信息档案系统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学校的一级管理都已经拥有全部的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从研究生入学报到的第一天开始,所有的个人信息都进入这个信息系统数据库。在整个培养周期里学生的个人资料处于不断地更新之中,直至最后毕业时形成一份完整的个人电子档案。研究生填报个人培养计划、网上选课、查阅成绩和打印成绩单、论文答辩申请等环节都可以在信息系统中完成。
(二)建立网络化的管理平台
计算机科学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科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具有独到的先进管理手段,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建立研究生管理的网络化工作平台可以使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再上一个台阶。为了更好地做好研究生管理工作,我们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建立的一个集通知平台、交流平台、服务平台于一体的各种网络技术平台的综合体。
以QQ群为例。在信息网络盛行的今天,QQ群是一种很好的在线交流工具。在校大学生基本都会用QQ,也喜欢用QQ,这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习惯和时尚。每届研究生新生进校,我们就会建立起年级QQ群。各种相关通知或者文件,可在QQ群里,这种形式会比口头通知和书面通知更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研究生往往自我意识较强,独立意识强,而集体意识较淡薄。在QQ群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即时沟通,增进团队意识,降低教育管理的难度。
(三)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
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是导师制。因此,在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中,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合格的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充分发挥导师对研究生所具有的学术指导的职能,这也是施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必要之处。我们在开展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主要从事了三个方面的信息沟通工作:研究生、导师、研究生院。我们在安排课程、论文答辩、科研实习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尽量发挥导师这条主线,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主要作用,以他们为主要依托进行管理,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同时对每个导师提出的任何意见应该认真听取、传达给学生;研究生导师有什么困难应尽力帮忙,对每个学生的合理要求尽力传达、满足,保持师生间沟通顺畅。因此我们实际更多的是将服务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为导师和研究生架起了教学沟通的桥梁,保证了与研究生教学有关的所有环节顺利进行,便利了各专业方向的导师交流,拓宽学术面。
(四)大力推行研究生助学制
研究生是高校一个独立而重要的群体,已经具有了较本科生而言更加全面和丰富的知识,有着较为成熟的人生观,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所以吸收他们进入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大有好处。他们在能协助老师完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意见等,从而协助老师改进工作,在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师生环境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例如,本系08级的一名研究生,从研一入学起就担任教学助理至今,在一年多时间里,他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虚心向老师请教工作经验,积极主动地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有缺点就改,有不足就纠正,争取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她的学生助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院系、对同学乃至对自己强烈的责任感也得到了增强,更重要的是,也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让自己以后在面对新的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自信。同时,吸纳经济困难的研究生也是我们实现人本管理一个重要因素。调查表明,研究生中经济困难生所占比例小于本科生,但他们较之本科生更为渴望在经济上自立。经济负担过重的学生,心理普遍感到压抑,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吸收这样的学生参与管理,给他们提供一份微薄的报酬,贵在树立他们的人生自信心。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每年接受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助学,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机制。
三、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纵观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不难看出研究生教育多元化的新形势要求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这个发展趋势,例如,长期以来的“强管理意识,弱服务意识”仍主导着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权力过多地集中在第一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而院系及导师的管理自较小,等等。如何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高层次人才的脱颖而出,我对此有如下思考:
(一)完善研究生生源质量保障机制
生源水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关键。研究生录取主要是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分数是选拔标准,相对来说是公平的,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副作用。以某院校计算机专业为例。目前在追求高就业率的驱使下(考上研究生等于就业),相当一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都是为考研而设置,每年录取的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卷面分高,进来以后发现其基础较差,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都比较弱,科研入门慢,导师怨言颇多。我认为,将生源质量机制实行多元化,是改善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进一步加强二级管理部门的功能
研究生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过程实施如何。招生、制定培养方案、学位课程、科研能力培养、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和就业指导等多个环节构成了一个研究生培养的全部过程。二级管理部门就是具体的实施部门,它承担着与学校一级研究生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承担着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所以,二级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只有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型,建立与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才能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多方面搭建就业平台
实事求是地讲,研究生的就业走向、就业率、就业层次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成效。研究生教育的管理部门应该为研究生的就业搭建一个平台。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应成为新时代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思考的新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我国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点,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应调整自己的工作策略,探求新的管理理念,摸索新的管理模式,以研究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为目标,才能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蒋春晓.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4.
[2]陈玉芬.高校扩招后研究生管理问题探析[J].理论界,2005.7.
[3]刘邦卫.研究生管理应建立网络化工作平台[J].当代教育论坛,2009.6.
[4]赖琼璇.高校研究生稳定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9.10.
毕业论文的撰写按原来要求实施。
教育实习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实践环节,也是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方向的学生,必须参加教育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的能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树立忠诚教育事业的现代教育思想。
对于教育实习按以下改革方案实施:
结合我省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学生绝大多数是中学数学教师,教育实习按学生是否正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分两种情况具体要求。
一、对于正从事教学工作的学员的教育实习按以下办法执行:
(一)要求
1.教育实习必须在修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全部主干课程,于已修课程学分达到最低毕业学分80%以后进行。建议安排在第五学期、六学期初进行。
2.教育实习内容为评教和课堂教学。
3.由各市州试点电大制定具体的教育实习计划。教育实习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各市州试点电大要有教育实习领导小组,负责教育实习的组织领导工作。
(2)各市州试点电大要有教育实习基地,市州试点电大应有2-3个教育实习基地,并有相应签订的协议。
(3)各试点电大分校可根据学生的人数和实习点的分布情况对学生分组,成立教育实习小组。每一教育实习小组以6-8人为宜,设组长一名。各试点电大分校要有学生教育实习分组表。
(4)每一个教育实习小组要配备指导教师一名,指导教师由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较好的专业修养、较强的工作能力的具有数学专业副高以上教学人员和专业工作者担任。指导教师要填写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表,并报省电大。教育实习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指导教师负责介绍中学教学的基本情况,指导学生研究中学数学教材,指导学生备课、审查学生的备课教案,组织评议和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4.试点电大要组织学生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课堂观摩,每个学生至少到实习基地观摩一堂数学课,并组织学生按教育实习小组对课堂观摩进行研讨评教。并有对课堂观摩情况的研讨评教记录。
5.每个学生应在教育实习小组内上一堂中学数学公开课或教研课。并让实习小组内的同学研讨和评教,并填写一份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表。学生要提交自己上数学公开课或教研课的教案。
6.每个学生在完成课堂观摩和教育实习小组内的公开课或教研课后。要提交一份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不少于3000字)。
7.由电大分校根据以上材料评定其实习成绩。
(二)、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内容
(1)课堂观摩的情况与表现;
(2)公开课或教研课的情况与表现;
(3)备课教案
(4)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不少于3000字)。
2.具体要求
(1)学生在参加教育实习前,必须先要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方案。
(2)学生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课堂观摩要有听课记录。
(3)学生在教育实习小组内上中学数学公开课或教研课时要有教案。
(4)提交一份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不少于3000字)。
3.考核标准
评定学生教育实习成绩时,必须要有实习计划及实习方案、听课及听课情况记录、教案及上公开课或教研课的情况、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表、和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
4.成绩评定及办法
(1)成绩评定标准
教育实习的成绩按百分制评分。
其中实习计划及实习方案占10%,听课及听课记录占10%,教案占20%,上公开课或教研课占20%,教学效果调查占10%,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占30%。
(2)成绩评定办法
(1)由学生填写教育实习鉴定表,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时的基本情况与表现签署意见并由实习单位盖章。
毕业论文的撰写按原来要求实施。
教育实习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实践环节,也是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方向的学生,必须参加教育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的能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树立忠诚教育事业的现代教育思想。
对于教育实习按以下改革方案实施:
结合我省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学生绝大多数是中学数学教师,教育实习按学生是否正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分两种情况具体要求。
一、对于正从事教学工作的学员的教育实习按以下办法执行:
(一)要求
1.教育实习必须在修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全部主干课程,于已修课程学分达到最低毕业学分80%以后进行。建议安排在第五学期、六学期初进行。
2.教育实习内容为评教和课堂教学。
3.由各市州试点电大制定具体的教育实习计划。教育实习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各市州试点电大要有教育实习领导小组,负责教育实习的组织领导工作。
(2)各市州试点电大要有教育实习基地,市州试点电大应有2-3个教育实习基地,并有相应签订的协议。
(3)各试点电大分校可根据学生的人数和实习点的分布情况对学生分组,成立教育实习小组。每一教育实习小组以6-8人为宜,设组长一名。各试点电大分校要有学生教育实习分组表。
(4)每一个教育实习小组要配备指导教师一名,指导教师由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较好的专业修养、较强的工作能力的具有数学专业副高以上教学人员和专业工作者担任。指导教师要填写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表,并报省电大。教育实习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指导教师负责介绍中学教学的基本情况,指导学生研究中学数学教材,指导学生备课、审查学生的备课教案,组织评议和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4.试点电大要组织学生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课堂观摩,每个学生至少到实习基地观摩一堂数学课,并组织学生按教育实习小组对课堂观摩进行研讨评教。并有对课堂观摩情况的研讨评教记录。
5.每个学生应在教育实习小组内上一堂中学数学公开课或教研课。并让实习小组内的同学研讨和评教,并填写一份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表。学生要提交自己上数学公开课或教研课的教案。
6.每个学生在完成课堂观摩和教育实习小组内的公开课或教研课后。要提交一份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不少于3000字)。
7.由电大分校根据以上材料评定其实习成绩。
(二)、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内容
(1)课堂观摩的情况与表现;
(2)公开课或教研课的情况与表现;
(3)备课教案
(4)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不少于3000字)。
2.具体要求
(1)学生在参加教育实习前,必须先要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方案。
(2)学生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课堂观摩要有听课记录。
(3)学生在教育实习小组内上中学数学公开课或教研课时要有教案。
(4)提交一份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不少于3000字)。
3.考核标准
评定学生教育实习成绩时,必须要有实习计划及实习方案、听课及听课情况记录、教案及上公开课或教研课的情况、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表、和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
4.成绩评定及办法
(1)成绩评定标准
教育实习的成绩按百分制评分。
其中实习计划及实习方案占10%,听课及听课记录占10%,教案占20%,上公开课或教研课占20%,教学效果调查占10%,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占30%。
(2)成绩评定办法
(1)由学生填写教育实习鉴定表,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时的基本情况与表现签署意见并由实习单位盖章。
从该书的整体内容可以看出,高校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切实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要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目标,明确教育发展方向,把握高校发展动力,配合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管理策略和教学方式,从而实现高校合格人才的培养。此外,高校还必须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原则,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创新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技巧及改进教育方法以推动高校向前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涉及的范围以及影响的效果都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各个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也随之变化发展。在“用无产阶级引导学生,用思想武装青年学生”这一宗旨的指引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从流于表面的高喊口号发展到真正渗透进学生的思想并落实到实践中。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高校不断选择适当的教育战略配合学校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有目的、有方法、有策略、有未来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特定培养程式。这种特定培养程式是依照一定方式联系起来的系统,主要包括:生源选拔、课程学习与考核、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等。近年来,我国一些研究型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博士生培养模式改革,逐渐形成了符合专业需要的博士生培养模式。
在生源选拔中,入学考试实行博士生部分专业课程的统一考试。为保障考试的公正性和保密性,制定了相应的出卷及改卷规则。同时制定了新的硕博连读选拔制度。规定只有高级宏观经济学(I)、高级微观经济学(I)、高级计量经济学(I)三门统开课程平均成绩为全院前20%的硕士研究生,才有资格报名参加硕博连读生的选拔。这些研究生报名之后,第二年必须修完统开博士生平台课程,并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做出一个研究计划,提交专家委员会进行匿名评审和公开答辩,并比例淘汰后,才能入选硕博连读生。
在课程学习与考核中,借鉴美国经济学博士生教育的课程体系。为硕士生统开了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并把前三门作为经济学院硕士生的学位课程。为博士生统开了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和经济博弈论,并把前三门作为学位课程。为保证博士生能学好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规定所有博士生必须通过开设的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不能通过者,则必须补修,并规定,如果博士生在学期间不能通过这些硕士课程,不得申请博士学位。
第二,对两级平台课程实行了严格的教学管理。硕士课程采用了国外大学经济学硕士级别的优秀教材,博士课程专门请了海外大学学术造诣高,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授承担,在教学上,实行学大纲、材、统一试卷、统一密封、流水改卷。
第三,加强了博士生学术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组织了大量的学术讲座及学术会议,广泛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与此同时,研究生会等也积极组织了各种学生学术活动。
在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中,制定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评审制度。所有博士学位论文由学院统一组织双盲评审。启动了全国专家库(即把目前所能搜集到的全国经济类博士生导师600余人的名单作为专家库),并编制了随机抽选评审专家程序。
经过这几年对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目前在博士生培养中取得初步成效。
1.入学生源质量有所提高。统考使入学新生具有大致相近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为后续的高级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三年实践证明,实行入学考试按一级学科统考制度是可行的,有利于提高生源质量。
2.进行的硕士和博士两级经济学基础理论平台课程建设,开拓了博士生的视野,为博士生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3.全国专家库基础上的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不但严格了博士学位论文标准,而且提高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首先,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明确。博士生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博士生培养目标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的特定培养程式。明确提出其指导思想是国际化、规范化、现代化和本土化。即在国际化思想指导下,鼓励博士生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通过国际交流与竞争了解自己的差距;在规范化思想指导下,要求博士生在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语言、方法要规范,既要有综述也要有数据;在现代化思想指导下,在博士生教育中尽量培养博士生解决现代问题的意识;在本土化思想指导下,强调博士生教育是为了服务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几种思想的共同目标就是要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其次,结合在博士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解决,即从生源选拔、课程学习与考核、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这三个要素环节进行改革。在生源选拔上强调入学考试实行博士生部分专业课程的全院统一考试,同时改革硕博连读选拔制度。在课程学习与考核上,借鉴美国经济学博士生教育的课程体系,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强化了标准化课程教学,形成了以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三门课程为核心的硕士和博士两级平台课程体系,为博士生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环节启动了全国专家库,制定了博士学位论文的匿名评审制度,严格了博士学位论文标准,提高了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发展报告(1978-200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徐希元.当代中国博士生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