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指标范文

时间:2023-03-03 15:56: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评估指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评估指标

篇1

关键词:

文化资本;企业文化资本;评估指标框架

1.文献综述

1.1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的概念源于法国的社会学之父孔德。之后,法国另一著名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从事社会学研究时再次提出“文化资本”的概念(许德金,2012)。在他看来,文化能够以一种隐性的方式产生利润,并且特别强调了“习惯和倾向”是一个能够产生利润的源泉。布尔迪厄认为资本是多种形式存在的,主要可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就文化资本而言,布尔迪厄总结出三种基本形式:具体化文化资本、物化文化资本以及制度化文化资本。然而在布尔迪厄之后的研究学者在对文化资本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对其分类方法产生质疑。如许德金(2012)认为,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三分法缺乏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并且相互重叠,具有“类型学”谬误,因此依据不同标准,文化资本应当有更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因此,他在另一关于国家文化资本测量体系(许德金,2013)以及影响指数研究中提出,国家文化资本从类型学的角度可以视研究者的需要继续分为无数多的亚类结构。另外,应当根据需要将其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并且都需要涉及具体的研究指标,以达到量化研究的目的。

1.2企业文化资本研究近些年许多学者将文化资本概念运用至企业研究,提出“企业文化资本概念”。有的学者探讨企业文化作为资本与其余资本形式如何产生关联,促进企业发展,如人力资本、企业创新与企业文化协同转化成智力资本与财务价值的机理(李经路,2013)、企业文化资本与社会网络资本对企业成长发展的作用(翟娟娟,2012)。也有学者聚焦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资本所产生的作用,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解决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以及道德风险等现象(邬锦雯,2010)。从社会层面来看,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具有扩张性(蒋平,2006)。而王宗光和李军(2007)则从全球化视角,通过对企业在全球化视角下的博弈分析,探讨企业获得和提高文化资本的途径。此外,为使企业文化资本这种抽象性的概念变得具象化、可测量化、可操作化,也有学者尝试构建测量模型,如:乐国林(2010)以企业成长理论、结构功能理论、文化资本理论和演化协同理论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构建了企业文化资本的评估框架;邹照和菊廖洪(2007)运用企业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文化资本共同构成企业总产出这一原理,通过获得人力资本以及物质资本这两种易于量化的变量值,提出推算企业文化资本总量的公式。

1.3文献评述从以往有关企业文化资本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研究,绝大多数关注于“企业文化”的资本属性及作用,然而并没有学者从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的概念进行切入和挖掘。换句话说,以往研究对象大多是“企业文化”的资本,而并非企业的“文化资本”。因此,本文将视角重新切回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中,在部分借鉴并结合企业特点,对此理论修正完善的基础上,提出对企业文化资本新的评估模型。

2.企业文化资本指标构建

从一级指标看,企业文化资本总体分为企业外文化资本及企业内文化资本。对于企业内文化资本,我们依然沿用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三分法对其进行分类:具体化文化资本(主要指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的文化资本)、物化文化资本(企业内实体事物以及非实体事物的文化资本)以及制度化文化资本(对企业内具体化文化资本及物化文化资本给予的认可及评价状况)。而企业外文化资本主要指来自企业外部、并影响企业内部文化资本的因素指标,包括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因素以及区位因素,其指标部分参考PEST分析法,来分析不受企业内部影响的一般环境对企业影响的分析方法(董鸿安,2007)。所有指标分为四个指标等级,每一个指标均由若干个次级指标构成,比如:A21企业具体化文化资本由A31决策层、A32管理层、A33技术人员及A34普通员工四个指标构成。另外,为客观数据评估需要,每一级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限于篇幅,作者就不再一一对所有指标及权重进行论证,企业文化资本指标构建。

参考文献:

[1]董鸿安.基于PEST框架的宁波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7

[2]蒋平.企业文化资本的扩张性及扩张力度探析[J]企业经济.江西省南昌市,2006

[3]乐国林.文化资本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2010

[4]李经路.人力资本、创新与企业文化,管理现代化[J]北京.2013

[5]王宗光,李军.全球化视角下的企业文化资本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北京市,2007

[6]许德金.城市文化何以成为资本?[J]外国文学,2012

[7]许德金.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国家文化资本论(一)[J]江淮论坛,2013。

[8]许德金,冯捷蕴.后奥运时代北京文化资本与城市形象[M]中国商务出版社,北京,2012

[9]邬锦雯.文化资本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N]湖北省,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

篇2

    数据处理及评价

篇3

一、背景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在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在忍受这环境恶化带来的苦果。城市节能减排的提出对改善目前环境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节能减排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有必要建立城市节能减排评估体系[1]。

城市节能减排评估指标是城市节能减排评估体系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节能减排指标是可以表征或测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或一个单位在能源节约和污染减排方面的状况,是一种可以指示现状、确认挑战、分析原因、评估发展、监督实施和评价结果的有效工具[2]。

目前,我国城市节能减排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能够制定出一套成熟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节能减排评估体系,对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环境质量,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节能减排评估指标的构建

1.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针对城市节能减排而言,它是有许多相互独立、关联的指标构成,将这些指标综合起来,分析并评估该城市节能减排的绩效,为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作参考。

(2)整体性原则

一要做到全面性,使所选取的指标能够全方位的覆盖整个城市的节能减排工作,而且应考虑各种可能影响到城市节能减排评估的因素,从而使评估体系更加全面。二要做到系统性,城市节能减排指标应适用于城市中的各行各业。因此,其指标的选取必须要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概括性。

(3)实用性原则

数据的采集尽可能采用应尽可能采用我国现行的城市能耗统计标准,保证其数据的权威性、减小采集数据的工作量,并且尽量选择定量的评估指标。

(4)科学性与可靠性原则

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对系统充分认识、充分研究的科学基础上, 较客观和真实地反映节能减排状况, 一套指标体系囊括数百个指标, 看似全面复杂, 实际上在指标的取舍过程中忽视了指标的重复性及相互间关联的机理, 造成部分指标的作用因素过度加大, 反而使测评结果失真[3][4]。选择的评价指标数据尽量取自城市统计年鉴、能源消耗定期报告等政府公报,使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可靠。

(5)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数据必须易于搜集和计算、概念明确、内容清晰,以减少主观臆断的误差。构建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必须在满足监测与评价目的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相对成熟和公认的指标, 以便于评价结果的比较与应用[3]。

(6)动态性原则

城市节能减排指标体系会随着社会、经济等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所以选择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其动态变化的特点,从而保证评价体系结果能够更好地描述与度量未来的发展趋势,提高其结果交流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7)独立性原则。

评价指标之间应遵循相对独立的原则,使各指标相互不受影响或影响极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2.指标构建

(1)城市能源消费类指标

能源消费类指标可以反映该城市的节能绩效。本文选取了3个指标来反映城市能源消费的情况:一是煤炭消费总量,指该城市内各行业和居民生活消费的煤炭总量;二是石油消费总量,指该城市内各行业和居民生活消费的石油总量;三是天然气消费量,指该城市内各行业和居民生活消费的天然气总量[5];

(2)城市能源效率类指标

节约能源, 一方面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就是要发展清洁能源。本文选取了3个指标来反映城市能源效率的情况。

①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 指该城市的能源在一定时期内加工转换产出量与能源加工转换投入量的比率。

②能源自给率,指该城市能源生产量与原煤、原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供应总量的比率。

③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指该城市消费的太阳能、风能、水电、核电等可再生资源消费在该城市能源总消费中所占的比重。

(3)城市能源利用类指标

能源节约主要是从能源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来考察的。

①单位GDP能耗,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该区域的能源消费总量(吨标准煤)与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之比,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经济活动对能源的利用程度。

②单位GDP电耗,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指该区域的全社会用电量(kWh)与该地区生产总值(万元),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经济活动对电力的利用程度。

③单位工业总产值能耗。指该区域的能源消费总量(吨标准煤)与工业总产值(万元)之比,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内工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对能源的利用程度。

④单位GDP用水量,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指该区域的总用水量(吨)与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之比,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用水效率。

(4)废弃物排放类指标

减排也是节能减排评估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废弃物排放类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减排绩效。本文选取了以下8个指标来反映城市废弃物排放的情况。

①单位GDP废水排放量,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废水排放量。指该区域的废水排放总量(吨)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之比,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废水减排绩效。

②单位GDP固体废物排放量,即单位地区生产总产值固体废物产生量。指该区域的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吨)与单位地区生产总产值(万元)之比,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工业固体废物减排绩效。

③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指该区域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 的含量,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工业废水减排绩效。

④工业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指该区域排放的工业废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工业废气减排绩效。

⑤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指该区域排放的工业废水中氨氮的含量,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工业废水减排绩效。

⑥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指该区域排放的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的质量分数,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工业废气减排绩效。

⑦单位工业总产值工业废气排放量:指该区域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立方)与工业总产值(万元)之比,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工业废气减排绩效。

⑧PM2.5 最大日均浓度值:指该区域PM2.5每天平均浓度值中的最大值,该指标可以反映测控空气污染的程度。

(5)废弃物治理类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绩效。本文选取了6个指标来反映城市废弃物排放的情况。

①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指该地区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与工业废水总量之比。

②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指该地区的工业废气排放达标量与工业废气总量之比。

③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指该地区的工业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之比。

④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指该地区的城市生活污水排放达标量与城市生活污水总量之比。

⑤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指该地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与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之比。

⑥工业烟尘去除率:指该地区工业烟尘去除量与工业烟尘排放量总量之比。

(6)城市废弃物利用类指标

废弃物利用类指标用于反映该区域对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绩效。本文选取了3个指标来反映城市废弃物利用的情况。

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该区域的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之比,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对工业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绩效。

②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指该区域的工业重复用水量与工业总用水量之比,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对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绩效。

③“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价值:指该区域把“废水、废气、固体废物”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价值,该指标可以反映该区域对“三废”循环利用而产生经济效益的绩效。

(7)环境质量

城市节能减排,就是为了要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文选取了4个指标来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①城市森林覆盖率,亦称森林覆被率,指该城市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城市森林面积占有情况或森林资源丰富程度及实现绿化程度的指标。

②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指在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建成区的百分比。绿化覆盖面积是指城市中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

③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知城市公共绿地面积与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比值。

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发展速度和制定人口计划的重要指标,也是计划生育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的程度和趋势。

三、城市节能减排评估体系的构建

1.评估目标及其功能

(1)评估目标

对于任何一种评估,完善的立法和导则是评价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但对于城市节能减排评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立法和导则体系。当前,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应从不同的角度,根据所评估城市节能减排的现状及发展去史向有关决策部门提供相关的生态安全信息,进而促进城市节能减排评估工作的规范化与法制化[6]。节能减排项评估的终极目标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促进能耗降低、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优化产业结构[7]。

(2)评估的功能:

①反映功能。城市节能减排评估体系可以反映出该城市的能耗状况、减排状况等节能减排成就,与此同时会暴露出在这一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作为进一步分析和决策的出发点。

②监测功能。检测功能是反映功能的延伸,是动态中的反映功能。该功能不仅可以对节能减排各指标进行监测,也可对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调控进行监测。

③导向功能。通过反映功能和监测功能,决策者可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分析,进而为决策者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方向作指导。

2.评估依据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现存的环境资源已经很难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环境问题的日益增加更给发展带来了阻碍。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政府必须作出一系列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兴衰的战略性、全局性的决策决定。这就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城市中的各个行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综合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能源废弃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评估方法

(1)扩展DEA模型――超效率(Super Efficiency)评价模型

扩展DEA模型――超效率(Super Efficiency)评价模型,由Andersen P 和Petersen NC于1993年提出的 , 能对DEA 的有效单元进行排序。其形式为:

其基本思想是在评价第k 个决策单元效率时, 第k 个决策单元的投人和产出被其它决策单元的投人和产出的线性组合所替代, 将第k 个决策单元排除在外。一个有效的决策单元可以使其投人按比例地增加, 而效率值保持不变, 其投入增加比例即为超效率评价值[3]。

(2)节约指数法

节约指数,也称为资源环境绩效指数(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REPI),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在 2006 年提出的,其核心是通过资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强度来综合反映社会的节约水平。资源环境绩效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REPIj是第 j 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绩效指数;

-----wij为第 j 个地区第 i 种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的权重;

-----xij为第 j 个地区第 i 种资料消耗或污染物排放总量;

-----gi为第 j 个地区的GDP总量;

-----xi0为全国第 i 种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总量;

-----G0为全国的 GDP 总量。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绩效指数越低,则其资源环境绩效水平越高或节约程度越高;如果资源环境绩效指数越高,则资源环境绩效水平越低或节约程度越低[8][9]。

(3)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目前在绩效评价时所采用的一种相对成熟的方法,它是依据城市、企业各项指标实际数据的内在关系确定各项指标在总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即由数据本身确定指标权重,因此具有较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7]。

四、小结

我国节能减排的发展现状要求我们需从城市入手。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节能减排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针对城市节能减排的评估体系。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我们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善城市节能减排评估体系:

1、逐步建立并完善国家对城市节能减排的制度政策,使节能减排更加有法可依;

2、进一步加强社会公众对城市节能减排工作的了解和关注,加强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

3、借鉴其他国家在城市节能减排工作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更符合我们自己的节能减排制度。

相信在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城市节能减排事业将不断进步,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终将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喜云.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节能减排评价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2] 吴国华.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 宋马林,杨杰,孙欣.国内各地区节能减排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1)

[4] 苏为华.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5] 王鸣涛.区域节能减排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11)

[6] 李辉,魏德洲,张影,周玲.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7] 王曼,杨峻峰.节能减排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期券期货,2010(1)

[8] 罗岑.上海市节能减排评价体系及应用[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19

Abstract To carry out the assessment of the level of humanistic medici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gulate the manage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to strengthe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running a school. With reference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e medical disciplin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the Chinese Alumni "Chinese University Ranking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medical humanities subject level index system framework, including the stat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4 first class indexes, seven second level indicators, 12 tertiary index condi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talent cultivation, the. And according to the index system of Guangdong, Guizhou Province Medical College Medical Humanities school was evalua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is still relatively low, the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alent, perfect syste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be improved.

Keywords Humanities and Medical Sciences;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关键,办学质量是高校学校的生命线和灵魂。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以及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的实施,高校二级教学部门的教学评估则成为对其进行宏观管理、办学效益、衡量人才培养以及检查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举措。②人文医学学科是医学院校开展大学生人文医学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医学院校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前沿阵地。开展人文医学学科现状评估,对于规范组织管理、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培育治病救人、医德高超的医务工作者也同样意义重大。

粤、黔两省共有医学院校8所,包括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贵州医科大学、遵义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和遵义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它们分别是粤、黔两省开展医学科学研究、进行医学科技创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然而,其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水平如何,同样关乎医学院校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当前,我国高校对人文医学学科及其部门采用的是“条条式”管理模式,③粤、黔两省高校也不例外,即学校一级职能管理部门从自身的管理职能和领域出发,考核人文医学学科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而缺乏对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水平的整体把握。比如,教务处负责对人文医学学科进行教学评估、学校科研处负责考核人文医学学科的科研工作量等。此类管理方式不利于提高管理水平,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大学整体办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构建粤、黔两省高校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办学水平评估,对于获得人文医学学科准确全面的数据,进而为学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宏观指导具有重要作用。

1 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水平指标体系构建遵循的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根据“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切实为人文医学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指明方向和目标。然而,人文医学学科办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校院两级领导决策、措施、结果是否正确、能否落实以及是否可控。因此,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以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为正确的目标导向,落实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环节,把高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学科建设以及专业发展等置于重要位置。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院系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通过人文医学学科评估指标的构建,强化管理,查找优势和不足,如注重过程建设和内涵发展,使人文医学学科紧紧围绕高校中心目标工作有序展开。

(2)突出重点。构建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尽可能涵盖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内容,力图避免遗漏和出现盲区,使办学水平评估工作尽量做到全面、科学、公正、客观。在制度设计上,坚持“医德高尚、治病救人”的目标,推进高校人文医学学科科学和谐发展。同时,高校人文医学学科还应注重内涵建设,强化质量管理,促进办学质量、人才结构、创新绩效协调发展,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功能的全面发挥,进而实现学校、社会、个体三者间的共赢。总之,构建人文医学学科的办学指标,必须做到突出人才培养,注重质量建设,兼顾内涵发展。唯此,才能科学、准确、客观、全面地反映真实的情况,进而才有利于查漏补缺,对照检查,促进发展。

(3)便于操作。评估指标体系的简易方便性是各类评估共同追求的目标。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不宜庞杂、观测点不宜过多,否则会导致过于追求大而全,重点不突出。然而,指标体系简易方便并不意味着指标体系越少越好,指标过少不足以反映真实情况,也无法达到评估目标。因此,在符合评估指标体系信度、效度的基本前提下,尽量减少指标,简便可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④从某种程度上讲,指标体系便捷可行的实质问题就是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效益或最佳效果。以最少的指标满足评估工作的实际需要,才有利于发挥评估的诊断功能,切实提高工作实效。实现简易性就要求根据目标,找出关键因素、突出本质特征,同时还应注重异质或区分度较大的因素,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科学性。⑤

(4)指标计量尽量与现行相关评估体系的计量方法相统一。旨在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文医学学科的宏观指导,规范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同时这也是高校人文医学学科课程建设评估的一套有效指标体系。除此之外,各学校职能部门都有一套相对成熟和完整的管理或评估体系,人文医学学科评估是建立在现有工作基础之上,并加以高度概括和梳理,而不是另立炉灶、单搞一套,增加人文医学学科填报数据的工作负担。如两者发生冲突,由评估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协商统一。

2 人文医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

参照“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方案指标体系”、《医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国校友会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等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个别高校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的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最终构建了人文医学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即包括4个一级指标:“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状态”;在其下面设置了7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之下又设置了12个三级指标;在三级指标中又分别设置了数量不等的主要观测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较好地覆盖人文医学学科状况,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人文医学学科水平。根据一级指标在人文医学学科所占的比重,采用德尔菲法即反复分发专家咨询表的形式,将专家的意见集中,返回给专家、再集中,最后将专家咨询的最后意见进行归一化处理,最终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形成集权,见表1。

3 数据采集与评估结果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考虑到舆论导向问题,对各高校评估排名情况全部予以匿名。同时所收集的人文医学学科数据难以收集或所收集的数据不完整,遂予以剔除进行评估。因此,本次研究仅对粤、黔两省共五所高校(粤省3所、黔省2所)的人文医学学科相关数据根据已确定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采集。在时间节点上,我们所采集的数据的截至时间为2016年6月1日,这对各高校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水平进行比较排名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在对粤、黔五所高校的人文医学学科评估当中,采用了单项评估排名和综合评估排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文医学学科的综合考评,就是在各一级、二级指标考评的基础上,按照权重系数,累计计算二级指标、一级指标考评的成绩,最终算出总体办学水平。如此,既能显示各高校人文医学学科办学现状水平的共同之处,又可较好地总结其各自的特色和个性特征。本研究中所有数据的处理方法都是根据王战军教授编著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技术与实践》而进行的,各指标得分采用的基本方法为加权求和法中的60~100分区域线性规划法进行赋值,而总评得分则采用百分线性规划法进行赋值。具体评估结果见表2和图1。

4 结果分析与建议

从研究结果看,粤、黔两省医学院校人文医学学科在办学条件、人才培养和教学状态等方面水平都比较低,主要表现为专职教师太少、师生比较低,部分医学高校人文医学课程都有由兼职教师完成;除两所高校设有省级人文医学研究中心外,其他学校甚至来校级人文医学研究中心都未设置,国家级教学名师奇缺,未见该领域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仅有两所高校(粤、黔各1所)具有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在科学研究方面,无论是在CSSCI源发表的学术论文,还是获得的教育部以上科研项目都还比较少。这些都与高校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

为促进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建议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实施人才资源强校战略,切实遵循“旨在提高、有序引进、立足培养、最优使用”的理念加强人文医学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基本的教学力量。二是要深入推进直属于学校领导的独立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建设。规范二级机构职能定位,统一管理全校人文医学学科教学,统一负责人文医学学科建设,统一管理人文医学学科教师队伍。三是要建全独立的人文医学学科二级机构,稳定经费投入渠道,不断健全责任分工明确、基本要求具体、政策制度完善,形成具有较好工作合力的人文医学学科建设条件保障体系。确保人文医学部门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得到保障,在人才培养、评优表彰、科研立项等方面得到支持。四是整合优势资源,打造专业品牌,一方面应积极构建人文医学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大力加强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推进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人文医学专任教师培养,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着力培养和培育一批人文医学学科方面的专家。

5 结论和不足之处

所考察的五所医学院校的人文医学学科办学状况总体水平还比较低。除粤省D高校和黔省C高校相对较好外,其他高校人文医学学科办学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教学状态方面(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增强。然而,由于自身学识水平有限,指标体系设置的还不是十分合理,如未考虑卫生部授予的奖励和荣誉,这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存在一些偏颇。此外,所采集的数据均来自网上或对学校学生的咨询,这可能导致收集的数据存在一些偏颇,进而影响研究结果。

注释

① 唐未兵.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5):36-40.

② 吕世彦,郭德红.大学二级学院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60-63.

篇5

1.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港口来往船舶数量激增,船舶安全靠离泊问题日益凸显,船舶靠泊时碰撞码头、损坏岸吊与卸煤机等码头设施、碰撞泊位前后的其他船舶等等事故仍时有发生,严重的甚至把码头撞得被迫停止作业,造成很大损失,影响港区的正常生产,因此建立科学、完善船舶靠离泊安全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靠泊操纵过程实质上就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驾驶员利用有效操纵手段对船舶靠泊过程中进行控制的过程。在操纵船舶靠离泊的过程中,船长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为了能够安全顺利地靠离码头,船长在操作前应该选取合适的评估指标,对靠离泊做安全评估,并认真对待某些不利因素对操纵船舶的威胁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2.船舶靠离泊安全评估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正确处理人、机、环境三大要素的关系,深入研究人-机-环境系统最优组合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为人—机—环境系统。系统中的“人”,是指作为工作主体的人(如操作人员或决策人员);“机”是指人所控制的一切对象(如工具、机器、计算机、系统和技术)的总称;“环境”,是指人、机共处的特定工作条件(如温度、噪声、振动等)。

根据“人—机—环境”的系统工程理论,船长在船舶靠离泊安全评估中应主要从船员、船舶、航行环境等三个方面选取指标进行评估。

2 . 1船员评估

船员方面主要考虑其性格和业务技能。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反应与情感,形成相对稳定人格心理特征。根据人际关系,可以把人们的性格划分为A、B、C、D、E5种类型。A型性格情绪稳定,社会适应性及向性均衡,但智力表现一般,主观能动性一般,交际能力较弱;B型性格具有外向性的特点,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较差,遇事急躁,人际关系不融洽;C型性格具有内向性特点,情绪稳定,社会适应性良好,但在一般情况下表现被动;D型性格具有外向性特点,社会适应性良好或一般,人际关系较好,有组织能力;E型性格具有内向性特点,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较差或一般,不善交际,但往往善于独立思考,有钻研性。船长应该根据船员的性格特点来安排合适的工作。业务技能是指通过长期的某一业务活动方面的训练而求得的技术。海上工作对船员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非常高,船员除了要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掌握船舶运行中所需要的航海技能,包括船舶操纵、船舶求生、船舶救生、船舶防火、安全应变等,这些技能的娴熟应用是船舶安全靠离泊的有力保障,船长可以从船员的工作资历方面对其业务技能进行评价。

2 . 2船舶评估

船舶方面主要考虑本船各种载重情况下的控向和控速等操纵性能,包括保向性能、旋回性能、减速性能、停船性能等。船舶保向性是船舶保持原航向的性能,船舶在直线航行中受到干扰而改变航向,通过操纵短时间就能恢复原航向称为保向性好,反之则较差,因此可从航向恢复时间方面进行评估。旋回圈几何参数是表示船舶旋回性能的重要指标,是判断船舶旋回性好坏的直接依据。根据IMO操纵性标准,可使用进距和旋回初径两个参数来衡量船舶旋回性。减速性能是减速操纵后船舶递减过程中的运动性能。在实际操纵中,一般停车后将船速降为至少能维持舵效或拖船可以有效控制船舶的船速,其所需距离和时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停车冲程和停车冲时是船舶靠离泊降速距离和时间的依据。停船性能是船舶在某一速度时使用倒车把船停住的性能,包括倒车冲程和冲时两个指标。另外,在靠离泊时也应该考虑锚、拖轮配合使用。对于锚的使用来讲,船长应主要考虑锚机的性能、起锚速度和锚的破断力,以便于正确选择落锚点和松链长度。拖轮可以协助船舶靠离泊位,使用拖轮时,应根据本船排水量和水域条件等选择拖轮的功率和数量,并同时考虑拖缆的质量情况。

2 . 3 航行环境评估

航行环境指自然环境,包括风流浪等气象水文环境和靠离泊水域环境等。风导致船舶发生转动和漂移,一般来说,除了横风以外,风压力作用中心不在船中,就产生了风压力矩,在风压力矩和其它外力矩的作用下船舶发生转动,其效果大小与风速、受风面积、风舷角以及风压力系数等因素有关。受风压力的影响,船舶产生漂移,其漂移速度与船型、相对风速、相对风向、水深和船速等有关。在实践中,由于船速过低导致漂移速度过大而发生碰撞、搁浅等事故的情况有很多,特别是压载状态下的船舶在大风中靠离泊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更大,船长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注意安全。流在船舶靠离泊时不但影响船速和冲程,而且造成船舶横移,危及船舶的安全,其影响大小与流速和流压差角有关。开阔水域的海浪对船舶靠离泊有影响,船舶吨位越小,波高越高,海浪影响越大,且海浪对拖轮效率影响也比较大。靠离泊水域应考虑掉头水域和制动水域。港内掉头,有一艘拖轮协助时,掉头水域直径一般至少要2倍船长;有两艘拖轮协助时需要1.5倍船长的水域;自力掉头时需要2.5倍船长的水域,掉头水域的大小决定了船舶掉头操纵方式。小型船主机倒车制动时,制动距离一般有2到3倍船长;大型船舶有拖轮协助制动也需要4到5倍船长;超大型船可能要6倍以上的船长。制动距离决定了船速,因此制动水域的大小是船舶靠离泊选择船速的依据。

2 . 4船舶靠离泊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了船舶靠离泊安全评估指标体系,见下图1。

指标体系建立以后,需要获得各指标的权重,本文采用德尔菲法得出各指标权重结果。德尔菲法也称专家调查法,是一种采用通讯方式分别将所需解决的问题分别发送给各个专家征求意见,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然后回收汇总所有专家的意见,并整理得出综合意见,随后将该综合意见和预测问题再分别反馈给各位专家,再次征询意见,专家依据综合意见修改自己原来的意见,然后再汇总,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后逐步取得比较一致的预测结果的决策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较为可靠。德尔菲法作为一种主观、定性的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具体指标的确定过程。本文选取了20位专家的意见,经过多次汇总整理,得出了各指标的权重,见图1中各指标下的数字。

3.结束语

为达到安全靠离泊这一目标,船长在操作前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本文以“人-机-环境”的系统工程论为指导,为船舶安全靠离泊选取了评估指标,并根据德尔菲法得出了各指标权重,船长可根据此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对本船靠离泊作出安全评估。此评估指标在实际运用中需要不断改进,并且德尔菲法得出的权重主观性较强,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权重。

参考文献:

[1]洪碧光.船舶操纵[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08.

篇6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a)-0034-03

Investigate of Evaluating Value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for Power Transformers

Liu Shusen Jiang Guangmin

(Panjin Power Supply Company, Panjin liaoning, 124010, China)

Abstract:The power transform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wer grid . It is an equipment of high loss in actual operation of power transformers. development trend of wastage reduction technology in power transformers is made a summar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voltage level for power transformers has increased AC1 000 kV,it is short of energy efficiency of power transformers for above AC330 kV.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parameter of power transformers .It has been given in evaluating value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for power transformers, That has good references for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of power project.

Key Words:Power transformer; Energy saving index; Investigate

力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物资基础。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和节能降耗成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已将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调整能源与产业结构作为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变压器作为电网的核心组成设备之一,其电能损耗在网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估算,变压器的损耗可占电网总损耗40%以上,约占发电量的3%。因而,采用高效节能变压器已成为电网节能减排的必然。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并实施了《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标准,该标准采用空载损耗及负载损耗作为能效的评价指标,因此从节能技术发展方向、角度来看,降低空载损耗是今后变压器节能的主要措施。但该标准仅对35~220 kV变压器能耗进行了规定,对220 kV以上变压器没有涉及。随着电网技术的发展,变压器电压等级已发展到交流1 000 kV,对于330 kV及以上变压器执行标准缺乏具体规定。该文旨在通过统计国内330 kV及以上电压等级变压器设备的制造水平和技术参数,结合在运设备能耗分析结果,研究主变压器的能耗水平,给出节能限额指标,为电网项目节能评估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促进电网设备节能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1 变压器的能耗分析

变压器损耗主要包括铁损和铜损两部分,铁损是变压器铁芯和涡流所产生的有功损耗,变压器只要带电即存在铁损,主要与变压器的容量和电压有关;铜损是电流通过变压器绕组电阻时所产生的有功损耗,与电阻和通过电流有关。

根据某电网公司330~750 kV变电站主变压器损耗情况进行统计,发现主变压器损耗是该电压等级变电站设备损耗电量最重要部分,占比约60%~80%。设备能耗情况分析结果如下。

(1)设备选型依据。考虑高电压等级主变压器容量及设备制造尺寸的要求,自耦变压器具有耗材少、造价低以及功率损耗较少等优点,我国330~750 kV电网系统主变压器通常选用自耦变压器,因此选择自耦变压器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广泛代表性。

(2)设备损耗计算。根据DL/T 686-1999《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变压器的损耗计算公式如下。

①空载损耗电能。

A=P

其中:A为铁芯的损耗电能,kW・h;P0为变压器空载损耗功率,kW;Uav为平均电压,kV;Uf为主分接头电压,kV;T为变压器运行小时数,h。

由于P0由设备制造工艺水平决定,其数值固定不变,因此,设备空载电量损耗与设备空载功率成线性比例关系。

②负载损耗电能。

其中:Pk1、Pk2、Pk3分别为三绕组变压器高、中、低压绕组的短路损耗功率,kW;IN1、IN2、IN3分别为三绕组变压器高、中、低压绕组的额定电流,A;Ijf1、Ijf2、Ijf3分别为三绕组变压器高、中、低压绕组的代表日负荷电流的方均根值,A。

Pk(1-2)、Pk(1-3)、Pk(2-3)分别为三绕组变压器额定容量的高中压、高低压、中低压绕组的短路损耗功率,kW;Pk(1-2)、Pk(1-3)、Pk(2-3)数值由设备制造工艺水平决定,因此,AR主要由Ijf1、Ijf2、Ijf3三侧实际负荷电流决定。

(3)各电压等级主变压器损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能耗情况如下。

通过选取四川茂县500 kV变电站、福建漳州500 kV变电站、陕西河寨330 kV和信义330 kV变电站年损耗电量情况,结果如下。

①主变压器损耗占变电站总损耗的比重为60%~80%。

②主变压器空载损耗功率主要由主变压器励磁导纳损耗组成,由于目前各主变压器生产厂家技术水平及制造工艺能力相近,因此主变压器自身空载损耗功率数值相当。

③在同等压等级及主变压器容量情况下,负载损耗功率通常由实际负载电流水平决定;在同等运行时间内,大容量主变压器年用电量损耗较大。

经调研(表1),国内各主要变压器厂家设备损耗,330 kV、360 MVA主变压器空载损耗功率不大于110 kW,负载损耗功率不大于750 kW;330 kV、240 MVA主变压器空载损耗功率不大于95 kW,负载损耗功率不大于495 kW。

2 能耗指标的合理确定

变压器能耗指标确定的重点是分析设备能耗水平,给出典型设备能耗限制。能耗指标的确定一要考虑到电网建设的成本,不能片面追求高指标,否则会通过电价转移到下游的用电企业,增加有电成本;二是不能降低要求,要考虑当前科技水平下,能耗统计结果、不同厂商制造水平及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使能耗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先进性及可持续性。通过能耗指标的强制要求,促进电工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电网整体能耗水平的不断下降。

经过研究论证,变压器能耗指标确定结果如表2所示。

3 结语

能耗指标本身具有引导和强制作用,开展节能评估可以有效提高节能意识和降低电网的实际能耗水平,同时可以引导工程建设中采用节能型的产品和技术,带动节能产业的发展。目前研究得到的能耗指标还是一个初步的结果,与当前的电网发展水平、设备制造能力、电网投资能力密切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目前的能耗指标也必须滚动更新,确保指标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4790-2009,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S].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篇7

20世纪60—70年代国外就开始对环境审计进行了研究,到了90年代环境审计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作为环境审计重要的一部分,一些国际环保组织、会计机构和政府机构已对环境审计评价指标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如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1994)在其颁布的《环境业绩报告》中列出了共7种行业15个方面的环境指标,这些行业包括资源、大小型制造业、公用事业、交通业、零售业、其他服务业和交通业,指标涵盖的内容全面,涉及水、空气、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污染预防、遵守相关法规的情况以及与相关利益者的沟通情况等方面。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6年了ISO14000系列标准,并进而于1999年提出了ISO14031。ISO14031将环境业绩评价指标分为组织内部的环境业绩指标和组织周边的环境状况指标,组织内部的环境业绩指标又包括管理业绩指标和经营业绩指标。环境状况指标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生产活动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有助于组织规划和实施环境绩效评价;经营业绩指标涵盖了组织生产操作的整个过程,指标包括回收和再利用的材料数量,资源的消耗总量及废弃物的排放总量等,因而有利于企业对环境进行控制;管理业绩指标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改善环境的能力和效率,它包括了环境守法指标、环境内部管理指标、安全卫生指标和外部沟通指标。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CSD)多次强调了可持续的发展概念,并且提出了全球第一套生态效益评估标准,生态效益=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生态效益指标强调了既要经济地生产产品和服务,又要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生态影响。根据WBCSD的评估标准,产品和服务对环境影响的指标包括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的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破坏臭氧层气体的排放;WBCSD还提出了辅助财务价值指标、排放到空气中的酸化物、排放的废物总量三个辅助指标。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为了提高全世界可持续报告的可比性和可信度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2006)。该指南的环境指标包括了生态系统、水、空气和土地,反映了组织对自然系统的影响,包括16个核心指标和19个附加指标(刘丽敏,2007)。

另外国外也有很多学者开始从事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的研究,如JourneaultandHenri(2008)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府补贴和环境保护的目标3个方面讨论了指标的需求。TomasB.Ramos,etc.(2009)将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分为4类:原材料的使用、操作绩效、生态效益和环境状况。

二、国内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

我国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环境审计评价基本上仍局限于资金财务方面。目前国内对环境审计的研究,主要是探讨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对实务框架构建的研究较少,操作性不强。为了更好地评价企业的环境行为,国家环保总局在2003年制定了《国家环境友好企业指标解释》,包括了6个环境指标、4个产品指标和12个管理指标。2005年的《企业环境行为评价技术指南》包括了污染排放、环境管理、社会影响等17项指标。随着我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以及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在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陈静(2006)提出了由环境守法指标、先进性指标、环境管理指标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指标等主要指标组成的企业环境绩效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又包括了27个二级指标。仲生辉(2007)认为,环境审计指标体系的大体框架从横向来说有环境污染防治系统、自然资源系统及生态环境系统三个系统;从纵向来看,包括高层环境综合指标、中层环境分析评价指标和基层实测描述性指标。张宏亮、肖振东(2007)指出,对环境投资项目的效益审计来说,“评价”方法比“审计”方法更重要,因此构建了公共环境投资项目审计的一般指标体系框架,该指标体系把环境项目的综合效益划分为经济效益、环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含了若干个指标。吴东发,等(2008)重点分析了我国煤炭企业的情况,提出了有关指标体系。王如燕、丁日佳(2008)通过对北京市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进行调研,依据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建立了北京市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压力型指标包括人类对环境所作出的引起积极或消极效果的行为;状态型指标显示环境的状况;响应型指标反映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考虑的范围。丁艳秀(2009)引入平衡计分卡,从财务、客户(政府及公众)、内部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构建了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房巧玲,等(2010)将环境保护支出区分为环保部门财政支出和环保项目财政支出两种类型,以此构建了两种类型的环境保护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环保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经济性指标、合规性指标、资金配置效率指标和资金使用效率指标;环保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合规性指标、环保效果指标和资金使用效率指标。王学龙,等(2011)以环境价值链为环境审计的评价载体构建了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将所有指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二个层次的指标包括了环境政策、环境管理系统、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营销、产品回收6个指标,第三个层次包括了22个指标。

篇8

科学的公务员绩效测评是加强公务员有效管理的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于广大公务员的考核与测评还有着许多不足。如何科学、客观、精确地分配绩效评估指标权重,实现对公务员公正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加强对绩效评估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研究对各级政府制定合理、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1常用绩效评估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比较分析

指标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某一具体指标而言。某一具体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常用的确定绩效评估指标权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主观经验法,评价者凭自己以往的经验直接给绩效评估指标加权,如日本劳动科研所的木林富士朗提出的权重分配模式;二是专家调查加权法,这种方法是要求所聘请的专家先独立的对绩效评估指标加权,然后对每个绩效评估指标的权数取平均值,作为权重系数;;三是德尔菲加权法,给每位专家发放加权咨询表,然后将所有专家对每个绩效评估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统计处理;四是层次分析法,将绩效评估指标分解成多个层次,应用层次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精度高,能准确地确定绩效评估指标的权重,因而使绩效评估指标间相对重要性得到合理体现,为公正、科学地进行绩效评估奠定了基础。

2层次分析法在确定公务员绩效评估指标权重中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将组成复杂问题的多个元素权重的整体判断转变为对这些元素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再转为对这些元素的整体权重进行排序判断,最后确立各元素的权重。实际应用中,由于层次分析法对专家的主观判断做了进一步的数学处理,使之更加科学。针对政府公务员绩效考核这样一个因素众多,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因素关系量化模糊,以及对于每一个因素其分目标权重有所不同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是十分适合的。

2.1 建立评价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将元素按属性分组,按支配关系分层,同一层次元素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也受上层元素的支配,层次结构图一般分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处于最上面的层次一般是问题的预定目标,通常只有一个元素,中间层的元素一般是准则层和子准则层,最低层一般是指标层。

政府公务员的总体素质是由众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因素有机组合,是个非常复杂、模糊的系统。我们引入递阶层次结构的概念,即将公务员的总体素质的各个指标和相互支配、隶属的关系划分成不同的层次,用线段将支配指标与下层的关系表示出来,再根据各指标相互关联的属性,将指标分解聚合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

2.2 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各元素针对上一层次某个元素建立起同一层任意二个元素之间评比的数据矩阵,矩阵bij表示相对于Ak而言Bi和Bj的相对重要性,通常取1,2,…,9及它们的倒数作为标度。

2.3 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是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它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和特征向量问题,即对判断矩阵B,计算满足B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并将特征向量正规化,将正规化后所得到的特征向量W=[W1,W2,A,Wn]T作为本层次元素b1,b2,…,bn对于其隶属元素Ak的排序权值。

由于受诸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判断矩阵很难出现严格一致性的情况。因此,在得到λmax后,还需要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C.I.,当C.I.=1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λmax- n愈大,C.I.就愈大,那么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差。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需要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如果判断矩阵C.R.=C.I./R.I.

(1) 二级指标B1、B2、B3、B4和B5相对于一级指标A的权重,准则层指标“德(B1),能(B2),勤(B3),绩(B4),廉(B5) ”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 。并检验其一致性,通过一致性检验Wi=[0.4847 0.2268 0.1431 0.0888 0.0566]λmax5.099CI=0.0248 RI=1.12 CR=0.0221

(2) 三级指标C1、C2、C3和C4相对于二级指标B1的权重(相对于“德(B1) ”而言,“理想(C1),政治坚定性(C2),政治纪律(C3),理论素养(C4)”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比较) 。并检验其一致性,通过一致性检验。Wi=[0.545329 0.233302 0.139697 0.084673]λmax=4.0512 CI=0.0171 RI=0.9CR=0.019

其余三级指标相对于二级指标B2、B3、B4和B5的权重计算。

(3) 根据以上计算的B1、B2、B3、B4和B5以A为准则的权重,以及C1、C2、…,C17分别以B1、B2、B3、B4和B5为准则的权重,依据层次分析法的计算原理,可以计算出C层相对于A层绩效考核的总排序,并检验其一致性,通过一致性检验。如表所示。

利用层次分析法可以较方便的求出公务员考核指标C1 ~ C17相对于总目标层A的权重。这样得到的结果,将成为管理层在公务员绩效考核上最有力的参考数据,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考核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另外,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的计算,可以通过开发相应的计算机软件予以支持,只需将评价的指标及评判数据设定为参数输入便可。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绩效评估指标权重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人的决策思维的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与综合,易学易用,而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

3 小结

公务员绩效测评既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工程。为使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定量化,基于AHP方法建立一套较为合理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一个客观可比、操作性强的一个测评模型,实现了定性和定量的统一,最大限度地为公务员绩效测评的实现服务。

篇9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3-0038-05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的五大工作方针之一,并确定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主题,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评判质量的重要手段是评估。而居于核心地位的评估指标则直接决定了评估的质量,决定了评估能否真实反映高等教育的质量。

高等教育评估是关于高等教育功能实现程度(水平)以及保障和监控实现程度(水平)的测量和判定,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则是对于高等教育功能实现程度和质量保障与监控实现程度进行测量和判定的方法与指标体系等。20世纪80年代至今,教育质量评估在高等教育运行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各国高等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评估已然成为对质量进行评判和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有力的手段。美同是教育评估的发源地,其评估体系已有近百年历史,通过不断改革与发展,至今已有系统完整的制度,并趋于法制化、社会化。评估机制也较为完备,如评估以社会评估为主,十分重视校内评估,评估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俄罗斯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南外部评估体系和内部评估体系构成。其中,外部评估体系由国家对高校的认可、评定与国家鉴定构成;内部评估体系包括学生的总结性和阶段性评定。在其高教评估指标中,高等教育质量指标包括四个部分:评价高校的教育大纲、专业以及培养方向与结构的指标;国家教育标准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规定;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标;评价高校教育活动结果的指标。

我同于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确立了我国高教评估制度的基本框架。目前,我国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不仅涉及领域狭窄,而且缺乏具有特色的项目评估指标,评估指标主要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由于高等教育的复杂性,在现有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并未处理好定量、定性分析这二者的关系,使得评估多为经验性的、思辨性的理论分析,缺乏对此类问题的以事实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然而,评估的一个重要基础便是评估指标的建构。基于此,本研究借助文献研究,突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中的逻辑起点作用,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主要构成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

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收集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通过“CNKI中国知网”和互联网等正规途径采集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相关的指标体系或文本资料。由于资料有限、收集难度大,只能采取间接的迂回的方式,选取与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这三大高等教育的功能有关的质量指标或文本进行分析。考虑到质量保障的内容与评估的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性,质量保障和监控的指标不作为本研究的重点,故本文中“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是以狭义的高等教育质量为逻辑基点。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分为高校自评和政府组织的专家评估,评估主体涉及政府、高校和社会。教育评估和评估主体的特性决定了指标编制者或者可以是部门或机构,可以是个人。故选取的指标体系也应涉及高校自编的指标体系、政府官方机构颁布的指标体系、民间评估机构研发的指标体系以及研究者从理论层面提出的指标体系(详见表1)。

指标分析方法与步骤:(1)首先,对评估指标进行编号,大致将一级维度的下属指标分别归类于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2)通过前期工作,每个维度都有很多指标项目,必然存在重复的、意

三、结果分析

(一)有关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文献量分析

2010年5月24日,本研究在“CNKI中国知网”所认定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为题名所包含的限定词作为检索条件进行跨库检索,共检索到92条记录,多数发表于2007年(18篇)、2008年(15篇)和2009年(20篇),见图1。

从对2000-2009年这10年问有关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评价的文献检索结果可以看出: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顺利过渡,高等教育质量问题逐步进入学界和社会所关注的视野。2000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有关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研究猛增,并于近三年处于繁荣状态。

(二)现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的量化分析

量化分析的基础是前面调查得到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常用指标。其一是调查高等教育质量各级指标选择情况;其二是比较相同的教育层次对指标选择的差异。本研究将指标体系按照教育层次分为两类:一类以评估本科教育层次质量为主,共计32个;另一类以评估研究生教育层次质量为主,共计9个。

由图2可见,对人才培养的关注度高于对其他两个指标的关注度。表3进一步显示,目前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中,不管是本科层次还是研究生层次,都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关注度较高,而对社会服务指标的关注度稍低。对同一教育层次的评估指标在不同维度间的选取情况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这表明:针对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的质量评估指标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维度的关注均存在显著差异。针对本科教育层次的评估指标中,对人才培养的关注度显著高于对社会服务的关注度;针对研究生教育层次的指标中,对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关注度均显著高于对社会服务的关注度。

由图3看出,对毕业生质量的关注度高于对学生全面发展质量的关注度。表5进一步显示,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指标中,都对毕业生质量的关注高于对学生全面发展质量的关注。表6中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人才培养质量中,对毕业生质量的关注显著高于对学生全面发展质量的关注。这说明,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出口的管理和指导。

表6不同教育层次选取学生发展质量、毕业生质量二级指标的卡方检验其他两个指标的关注度。表7显示,不管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指标中,都是知识发展与转化指标受关注的比例较高。表8中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管在哪种教育层次上,对于知识发展与转化的关注度都显著高于对基础实力和学科建设的关注度。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在科研上过分关注成果数量。注度较高。表9显示,本科教育层次对于对象评价、产学研结合和采纳效益的关注度较高;研究生教育层次对于对象评价关注度较高。这说明,社会服务二级指标中,采纳效益、产学研结合和对象评价指标最受关注。进一步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只有本科教育的四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对采纳效益、产学研结合和对象评价指标的关注度显著高于对服务项目的关注度(X2-15.732,p

四、结论

(1)一级指标:对人才培养(78.13%)、知识创新(59.38%)的关注度高于对社会服务维度(43.75%)的关注度,且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质量评估指标对人才培养的关注度均高于对社会服务的关注度。

(2)二级指标: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毕业生质量指标(62.50%),本科、研究生层次质量评估对毕业生质量指标的关注度均显著高于对学生发展质量的关注度;知识创新方面,知识发展与转化指标(53.13%)最受关注,本科层次质量评估对知识发展与转化指标的关注度显著高于对学科建设和基础实力指标的关注度;社会服务方面,对采纳效益和产学研结合指标较为关注,本科层次质量评估对服务项目、对象评价、采纳效益、产学研结合四项指标整体选择的关注存在显著差异。

五、相应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国家高等教育质量评占指标是可行的。目前,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的某些争议,其根本分歧在于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理解存在差异,这直接导致了评估指标的混乱和弱可比性。如果从目前学者比较认可的高等教育三大功能的角度米理解质量的话,那么其相应的评估指标的分歧性也随之降低。从本调查来看,在目前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中,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都是各高校普遍关注的。从这一点来说,建立国家统一的质量评估指标是可行的。建立国家统一的质量评估指标能规范所有高校的教育质量以及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和本质要求,保证大部分高校都能按照国家的基本要求办学,有助于国家和社会对教育质量的监控和保障。

(二)加快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的内涵式发展是教育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而要提高质量就必须确立评价质量的标准或指标,否则提高质量就是一句空话。目前,高校质量评估指标中硬性指标(科研经费、成果数量等)占有相当一部分比重。我们的调查发现,高校质量评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度远高于对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关注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质量评估指标的不合理性。因此,未来的教育质量评估要转变某些不合理的评估观念,突出人才培养这一核心质量,加快质量评估的内涵式发展,即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毕业质量、专业技能、思维观念、政治素养等主观描述性指标。学生自己应该有评估教育质量的权利,而这恰恰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

(三)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构成要体现特色,兼顾公平。本调查发现,不管是哪类层次的教育,其质量评估的一、二级指标构成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质量评估指标的构成存在失衡现象,更未体现特色。这可能与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和具有特色的适合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指标有关。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构成类型中,存在着综合型、专业型、职业型和社会型等类型,因而,质量评估也应有所侧重,尽量兼顾公平。比如,用综合型大学的标准来评估其他类型的大学,显然有失公允。这样一来,各大学也就失去了特色。因此,未来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构成要体现特色,兼顾公平,从而使各类高校都能展现自己的特色,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全方位提高教育质量。

(四)完善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制,保证教育质量。从本调查来看,尤其是在二级指标上,对毕业生质量的关注度高于对学生全而发展质量的关注度;对知识发展和转化的关注度高于对学科建设的关注度。这对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制提出了一个挑战。过去,质量评估偏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科基础实力建设,忽视学生毕业质量和学以致用的本领。其结果就是,我们的高等教育进口难,出口容易。很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都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冈此,注重毕业生质量和知识的学以致用,形成高等教育进口容易、出口难的质量评估体制,既能适应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和评估的要求,又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从根本上改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i0)-07-29).http://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1667143.htm.

[2]赵伶俐.如何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J]理工.高教研究,2009(2):1-7.

[3]康玮.中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4):91-92.

[4]孙明娟.俄罗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透视[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4):92-95.

篇10

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在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中,除了应该继续关注定量指标以外,例如各种财务指标,还应该对各种定性指标给予充分地关注,例如人力资源使用情况等等。构建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体制是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企业人才和优秀的知识管理能力是形成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成为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关键。组织知识可以在企业内广泛地传播但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较高的知识管理能力是迅速获取和传递新知识的基础;员工个人学习与人才培养是构筑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

目前我国企业价值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有财政部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统计局的工业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原国家经贸委财经司、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评价指标体系。从上述指标体系来看,由于各自评价的目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进行设计,呈现出多样性,基本上都摆脱了以产值、产量为中心,而转变为以财务评价为中心,较好地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而有利地引导企业实现集约化发展。但真正以企业价值为导向的企业评估理论和方法还很不成熟,主要表现在注重企业内部评价而忽略企业外部影响;多采取中短期指标而忽视长期发展潜力指标;一些指标在反映内容上重复等等。

本文采用的企业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是以财务层面业绩评价为落脚点,结合影响企业战略经营成功的各方面拓展为全方位体系,既包括定量指标,又包括定性指标。其中的定量指标主要从财务管理、市场销售、技术创新、产品生产、人力资源这五个方面来定义,包括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从企业价值评估的实践来看,单纯的定量指标评价不能综合反映企业的全部价值的状况,所以,相应也设置了定性评价指标。在综合评估企业价值的指标的选择上,应该遵循全面性,重要性,代表性,可比性的,可操作性,以及科学性等原则,下面详细介绍本文使用的的企业价值评估的综合指标体系。

在具体企业的评价实践中,可以对定性评价指标进行调整,以适应目标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关于定性指标评价结果如何与定量指标评价结果进行耦合,即定量评价结果与定性评价结果各应占多大权重,可以运用Delphi法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当然,指标的权重设计应该是动态变化的,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之间的权重划分,以及各层面基本指标与辅助指标的权重划分,都应随着行业的不同、企业规模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设置,同时应随着经济环境、政策的变化做出必要的调整。

企业价值评估主要是为企业的决策系统、激励系统和沟通系统服务的,以便于整合企业资本、人力资源以及信息传播,所以只有综合、全面、动态地考虑影响企业价值的各方面的因素才能较为准确地对企业价值做出评估,更加有效地利用评估结果。

参考文献:

篇11

建立网游内置广告效果评估指标的必要性

1.迫于广告媒体的激烈竞争。对各类媒体而言,谁能给广告主提供更多更准确的广告效果监测,谁将更有可能吸引广告主的眼光。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媒体,对投放于其中的广告的效果评估指标构建并不完备,广告主很难估算这部分广告费用,降低了广告主对网游内置广告的投放欲望。因此,网游内置广告需要形成符合自身特性的一套效果评估指标,以便广告主选择投放媒体。

2.出于广告主的预算考虑。大多数广告主对网游内置广告缺乏了解,对其产生的效果认识有限。他们只是持怀疑的尝试心理接触这种新的广告形式,将其作为传统广告媒体的一种补充,投入极小的份额。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更加重视经营成本,在广告预算上十分谨慎。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的效果评估指标来量化网游内置广告的传播效果。

3.游戏平台的盈利趋势使然。现阶段网络游戏平台对网游内置广告的开发还不充分,他们聚焦于通过提高增值服务来赚取网游用户在网络游戏中所投的费用,但其实网游内置广告才代表了网游盈利的发展趋势。因此,网络游戏平台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继续以增值服务盈利,一方面要逐渐重视网游内置广告的价值,对其效果进行准确评估。

网游内置广告效果评估指标的构建

1.对网游内置广告进行分类

网游内置广告形式多样,就用户与广告的交互性而言,主要有非体验型广告和体验型广告两种。非体验型广告,指的是网络游戏中类似于传统媒体广告形式,用户与广告的互动性不强,游戏与广告的界限明显,广告识别度高,比如游戏本身外的游戏前后视频广告、登录窗口广告、健康提示广告等;体验型广告,指品牌信息与网络游戏高度融合的广告形式,互动性较强,广告识别度较低,用户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切身体验到品牌所带来的具体利益,比如游戏内的路牌广告和道具植入等。对企业而言,非体验型广告强调创意和视觉冲击力,要求吸引受众“看到”,更进一步,吸引他们点击链接;体验型广告侧重于广告与游戏的关联性,要求吸引受众“参与”。对用户而言,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非体验型广告是可有可无的,用户对其的关注度是企业难以掌握的;体验型广告因为融入到游戏的体验环节,所以用户对广告的关注度随着对游戏的关注而相应提高。

2.效果指标因不同广告形式而异

目前,网游内置广告效果评估的指标主要有CPM(按展示付费)、CPA(按行为付费)、CPC(按点击付费)和CPT(按时长付费)等,但它们不过是传统媒体广告效果评估指标在互联网上简单的延伸,片面地适用于上述谈及的非体验型广告。而体验型广告的效果评估应该从网游特性出发,考虑以下指标。

第一,网游的品牌传播力。网络游戏题材各异,即使同属一类题材,其品牌传播力也是不同的。不同网络游戏因为用户规模大小不一,因此企业信息的可传播范围不尽相同;再就是不同的网络游戏有各自特色,所体现的娱乐性在用户心中亦有不同评价。

第二,广告的内容。(1)广告与网游的内容相关性。广告效果的产生建立在用户“注意了”的基础上。只有两者高度匹配,才可提高用户对广告和网游的偏好度和忠诚度。(2)广告内容的创新性。目前网游内置广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将品牌名称、标识或卡通人物与游戏场景和游戏道具相结合,这增加了品牌的曝光,增强了虚拟环境中的现实感,但是,如果一则网络游戏广告长期以此来刺激用户,那么会逐渐形成用户对网游广告的“免疫力”,因此网游广告的效果与广告是否有创意地植入游戏密切相关。(3)广告内容的互动性。互动性在网络游戏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所以网游广告内容能否与用户建立自然友好的互动,必然成为效果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

第三,广告的形式。(1)广告的位置,广告投放在游戏界面的不同位置,对用户的注意力的吸引程度是不同的。(2)广告的尺寸,企业的标记在游戏环节中占用的空间越大,就越容易引起用户在游戏体验过程中的注意力。(3)广告时间占游戏时间的比率,这是在体验型网游内置广告互动性前提下提出的。游戏与广告的融合使得用户对游戏的关注转化成对广告的关注,使他们在不自觉的游戏状态下受广告信息的影响。(4)广告形式与游戏方式的契合程度,广告形式越隐性,与游戏环节的融合度就越高,越不容易受到用户抵触,对企业信息的传播就越有利,契合程度就越大。(5)广告更新频率,指广告在每一固定长度时段内更换的次数,广告更新必须把握度,频率适中。广告更新慢,受众会对长时间内的同一广告产生审美疲劳;更新快,不利于同一品牌形象在受众心中的强化。

第四,广告的成本。广告成本是企业投放广告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从企业角度来看,良好的广告效果需要广告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即广告对传播效果的贡献度与投放广告所花的成本之间的比值大。

篇12

[分类号]F270

1 研究背景、概况与研究意义

企业知识网络(Enterprise Knowledge Networks,EKN)是企业一种宝贵的、具有战略价值的知识资源,同时也是企业挖掘组织内外隐性知识的一项基本能力。目前国内外有关知识管理背景下企业知识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生与运作机理、作用与职能、构建要素与模式、评估与治理等方面。

所谓知识网络评估,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对企业知识网络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从而把握其对企业知识管理及其他活动意义的一种认识与实践活动。当下,有关企业知识网络评估与运作治理的研究数量十分有限。国内,马德辉等人提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NA)的方法评价网络关系,修正效率低下的、不合理的网络结构,如网络锁定、小集团等;任志安也基于强弱联系、结构洞等SNA相关理论探讨了企业知识网络的治理与有效运作问题。SNA作为分析社会网络结构的有效工具,用以评估企业知识网络是可行的。但国内在评估设计研究方面普遍缺乏一个完整的评估框架,且SNA本身仅局限于运用定量方法对单一的网络结构维度进行评价,存在相当程度的片面性,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出现移植生硬的问题。

国外在该方面的研究从时间和质量上看均领先于国内,可持续发展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Sustainable Development,IISD)早在2001年就颁布了《在管理中评估:知识网络的规划、控制与评估》(Measunng While you Manage:Planning,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Knowledge Networks)第一版,提出知识网络效率与效果评估的相关指标体系。2004年,IISD资深项目咨询专家Heather Creeeh在其研究成果《知识网络:评估指南》(Knowledge Networks:Guidelines for Assessment)中完整系统地探讨了知识网络的评估问题,该指南主要从效果、结构与治理、效率、资源与可持续等若干维度评估知识网络的运作情况,并介绍了评估的具体流程。除此之外,很少有专家学者对知识网络的评估问题进行系统探讨。

笔者认为,对企业知识网络涵义认识上的模糊与界定上的不一致是导致评估研究缺失的重要原因。关于企业知识网络,目前有“知识联盟说”、“实践社团说”、“信息网络说”、“人际网络说”等多种不同理解,所涉及的主体、客体和范围均不相同,这就给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带来了很大阻碍。因此,明确企业知识网络内涵,是开展评估工作的首要任务。本文将企业知识网络定义为:一种获取、共享嵌入在企业内外社会网络中的隐性知识资源,以创造新知识为目的的网络。其本质是,利用企业内外社会网络挖掘寓于个人及其他组织中的丰富并具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资源。

网络评估是企业知识网络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知识网络进行评估的意义在于:①充分了解与掌握影响企业知识网络构建的内外因素,为网络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必要支持;②作为控制机制,及时发现企业知识网络运作中的不合理现象并予以修正;③确认企业知识网络的成果与影响,有利于获得来自决策者的支持和资助;④为新一轮企业知识网络构建流程的开展提供相关反馈信息。因此,在明确企业知识网络内涵与评估意义的基础上,本文旨在为企业知识网络设计一个系统的评估框架,并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知识网络进行多角度的全面评价。

2 企业知识网络评估流程与指标体系

2.1 评估机理

知识网络评估并非局限于对现有的网络结构进行评估。笔者认为,一次完整的企业知识网络评估应以知识网络构建流程为导向,涵盖预评估(pre-evaluation)、结构评估(structure evaluation)、活动评估(activity evaluation)和结果评估(outcome evaluation)四个模块。

“预评估”即可行性评估(feasibility evaluation),实施于企业知识网络具体组建之前的规划阶段,评估的目的是探讨企业目前是否具备构建知识网络的相关条件。根据IISD的网络评估理念,企业知识网络评估的核心部分包括网络运作效率与效果两个方面,其中效率评估应包括“结构评估”与“活动评估”,二者分别从静态(网络结构)和动态(网络活动)双重视角全面考察影响网络知识共享与转移效率的诸多因素。“结果评估”主要评价企业知识网络的产出,即效果,该阶段评估通常被用来直接衡量网络价值的大小,因而是评估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由此可见,这四个模块在设计上与知识网络构建环节相辅相成并贯穿于网络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企业知识网络评估框架如表1所示

2.2 网络预评估

预评估服务于网络构建的可行性分析,一般从人员(内部)和环境(外部)两个方面切入。

2.2.1 人员方面 企业知识网络本质上源于人与人之间在隐性知识共享与创造方面的相互合作。因此,预评估在人员方面应重点考虑如下指标:①网络成员是否具备足够的网络意识;②成员是否对构建知识网络的宏观或微观目标有完整清晰的了解;③成员是否有参与合作的历史和经验;④成员是否具备合作的意愿和能力;⑤成员之间的认知距离是否合理等。

2.2.2 环境方面 环境要素是企业知识网络能否合乎期望运行的重要保障。预评估在环境方面应重点考虑如下指标:①是否拥有来自企业高层的充分支持与资助;②是否拥有完备的信息技术平台以支持知识的积累与跨时空传递(内联网、知识库等);③是否具备支持企业知识网络生存与发展的组织结构(扁平、柔性);④是否拥有来自制度方面的可靠保障;⑤是否形成了知识导向型的企业文化。

预评估的意义在于帮助决策者充分把握影响企业知识网络构建与运行的各种内外因素,辅助网络战略规划的制定,从而引导知识网络具体形态的合理选择与有效实施。

2.3 网络结构评估

不同的社会网络结构对企业内外知识共享和转移效率有着不同的影响。结构评估倾向于一种静态视角,它主要采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sNA)的定量方法帮助决策者发现企业知识网络实施与运行中阻碍知识流动的各种效率低下的网络结构并及时予以修正。

利用SNA进行结构评估常用到的测度指标有规模、密度、节点度、中心度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清楚了解到企业知识网络中人员的数量、结构、联系程度等,同时有助于判定网络核心人物或知识中介,在此基础上修正不合理的网络结构,提升企业知识网络效率。

2.3.1 减少路径依赖和网络锁定企业知识网络中经常会出现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和网络锁定(lock-ins)现象,如图1所示:

图1中的A点是一位在专业技能领域享有较高声望的专家,很多人都从他那里获取、共享经验和技能等隐性知识。这样一来,在他们之间就容易形成一种路径依赖现象,从而将A推向知识网络的中心。

这种网络结构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A的压力和负担过大,网络整体的运作效率也有可能因此下降;②整个网络不合理地、过分地依赖于A,一旦A由于某种原因(离职等)与该知识网络解除关系,那么就会给网络效率带来很大冲击;③A作为“知识守门人”具有很大的知识获取和知识流向控制优势,一旦A利用其中心地位把持知识、抑制传播,则不利于知识网络在知识转移方面作用的发挥;④容易使人们忽略其他具有重要知识和技能的知识驻点的存在,如图中的B点是联系企业内外的知识专家,但是被严重边缘化了。

针对这种现象的出现,企业领导层应采取相关的修正措施,如重新确定知识领域和范围,调配决策权等,及时发现其他具有丰富经验、专长等隐性知识的人,将流向中心人物的各种知识处理请求进行重新分配和组织,均衡网络结构,避免产生盲点和知识资源的浪费,从而提高知识网络运作的整体效率。

2.3.2 消除网络冗余关系 从知识网络运作的角度而言,网络密度并非越大越好,过多的网络联系会带来网络冗余,一方面导致人们不断接收大量重复性资源;另一方面维护网络联系的成本也会大大增加。因此,冗余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知识网络的整体效率,对企业的知识网络能力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削减冗余关系,就能使团队的内外联系拥有更多的结构洞,不仅减少了维护网络联系的成本,同时也有助于需求方从网络联系中获取更多的隐性知识资源。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知识驻点间如果直接联系过少也会带来很多相应问题,如知识搜寻成本增加、知识共享效率下降等。国外有学者认为,关联较多、粘合度较大的知识网络与结构洞较多的知识网络实际上是一种互补关系,具体采用何种网络形式应取决于不同企业的战略背景。

2.3.3 调和小集团如果企业知识网络中小集团数量过多,集团内部内聚力高,但各集团之间联系稀疏,那么各小集团可能就会为了各自利益把持重要信息与知识,甚至对外扭曲信息,从而导致严重的知识传播堵塞现象。因此,小集团之间是一种对立而非合作的网络结构,这种小集团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团体间的沟通与协调,更不利于知识的有效交流和利用。

针对小集团现象,应该以企业战略为目标,以企业整体发展为大计,采取各种方法弥合不同网络之间的主要分歧,以实现。如注重培育相互信任、民主宽松的企业氛围,努力使不同利益的小集团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最终实现知识的自由流动与转移。

2.4 网络活动评估

企业知识网络过程集中表现为各种形式的网络活动,即各层面网络成员之间的知识交互活动。活动评估主要是从动态视角考察网络中的知识活动对企业内外知识资源共享与转移效率的影响。实践证明,隐性知识只有在人们的社会交互活动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外化和转移。因此,网络活动的数量、频次等被看作是维持企业知识网络有效运行的“网络心跳”(networkheanbeat),有规律、不间断的“网络心跳”与企业知识网络效率存在正相关关系。考虑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是企业知识网络活动的核心所在,活动评估主要以知识转化为框架开展对相关指标的定量评估,具体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5 网络结果评估

结果评估是衡量网络价值大小的有力工具,它直接决定了企业知识网络项目能否继续获得来自高层领导者更多的支持与资助,因而该评估在整个评估流程中最受关注,同时也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结果评估是一种针对企业知识网络运行效果(effectiveness)的评估方法,重点关注隐性知识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这里主要采用RBM(Results Based Management)和OuteOlTle Mapping两种评估工具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知识网络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

RBM最初用于项目的规划与监视,其核心思想是将项目结果分为短期结果与长期结果,前者关注项目直接产出;后者则关注项目实施带来的影响。Outcome Mapping最早由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ntemationaI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IDRC)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将项目结果视为与项目直接相关的人在行为、关系、活动等方面所产生的变化(changes)。

一般说来,企业知识网络结果(outeomes)共分为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①成果(outputs),即企业知识网络的短期结果,通常具有易识别和易衡量的特征,如创造的新知识(专利、手册等)、网络成员合作完成项目或任务的数量等;②影响(impaets),即企业知识网络的长期结果,集中表现为实施企业知识网络战略所导致的个人、群组、组织在行为、关系、能力等方面产生各种“变化”,这些“变化”正是网络优势(network advantage)的集中体现,如知识网络对个人知识结构和技能的改变、给组织文化带来的变革等,通常不易被识别和衡量。

2.5.1 成果评估 对企业知识网络成果进行评估主要采用定量方法,通常需要考虑如下指标:①网络成员合作创造新知识的数量(产品、专利、知识库中的新增知识条数等);②网络成员合作完成项目或任务的数量;③在各种同侪会议中进行项目展示的数量。

2.5.2 影响评估影响评估是企业知识网络结果评估的关键和难点。对网络影响的评估一般要从个体、群组、组织三个层面考察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个人层面。评估企业知识网络对个人的影响需要考虑以下几项指标的变化情况:①态度(attitude):对知识网络的认识由模糊走向清晰,充分识别知识网络在提升组织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价值;②行为(behavior):参与网络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由被动员参与发展到主动参与或动员他人参与;③知识(knowledge):参与知识网络对个人认知的深刻冲击与影响,包括提升知识储备与优化知识结构等;④能力(capaeity):个人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增强;⑤自我认知(self concept):能够清晰识别知识共享与创造活动中自我价值和定位。

・群组层面。评估企业知识网络对群组的影响主要考虑以下几项指标的变化情况:①关系(relationships):成员之间联系纽带的增强、信任与情感的深化、亲密程度与沟通次数的增加;②集成(integration):网络协同效应的产生,知识产出与成果更加依靠群体协作而不是个人努力,成员个体成长以网络整体成长为基础和前提;③价值观(value):共同认知基础、共识与协作默契的养成,团队合作意识、知识交流与分享意识跨越网络边界并深刻影响群组以外的其他个体或组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