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6: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工企业信息化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金蝶 K/3 V12,则是为企业提供管理与IT整合解决方案,支持业务前台、业务后台、管理后台协同应用,涵盖单品管理、过程管理、客户管理、供应链及分销链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标准成本管理、全面预算、内部控制、商业智能分析等业务领域,通过行业对标及信息化工具的实施与应用,帮助企业构建新型管理模式,实现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模式,使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有机地统一起来。而 BOS(Business Operating System)系统平台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对于企业的个性化应用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从而增强企业活力,健康持续发展。
通过对两种财务软件功能的对比可以看出,是从核算型软件向管理型、知识型软件的方向发展,软件设计更成熟、更先进,性能更稳定,企业需要将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变革,使新系统得以发挥更大的效力。
一、硬件环境的转变
KIS只提供基于本地局域网的单机或网络应用,涉及异地应用时只能采用传输帐套的方法,无法满足远程实时应用的需求;而K3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基于Windows DNA架构的大型分布式应用,是真正三层结构的ERP产品,提供了GUI和WEB两种应用模式的选择,以适应局域网、广域网、Internet等多种应用环境。
因此,我们需要适应更高网络要求的硬件配置,通过网络,将企业的物资采购、产品销售、货款结算等业务处理与电子商务结合起来,即使处于异地的分支机构和合作客户,都能实现信息资源即时共享,节省了信息传递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软件环境的转变
KIS使用的是MS Access数据库,该数据库适用于小规模的数据处理,运行的速度和稳定性会受到数据量大小的影响;K3系统使用的是大型数据库MS SQL Server,是当今主流的数据库平台之一,能提供更高性能的数据存储能力,数据库的性能也不会因为数据量的增大而受到影响。
通过对数据库性能和服务器模式的提升,使数据库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都得到了保证,服务的对象也从部门级提升到企业级,将整个企业的运作都纳入软件中来管理,需要财务、采购、销售、计划、生产等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有效增强了企业的协调性和凝聚力,实现了企业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
三、操作方式的转变
过去,企业里财务、动力、供应、仓库等由于各自核算的特点,需要有各自的核算软件。比如:动力部门,软件中针对五金电料、钢材、固定资产等都有细致地核算,对于保全部门领用其材料自制反应釜、储罐、计量罐、冷凝器等并转作设备管理等问题,需要更精确的甄别;仓库部门,对于原材料库、产成品库、危险品库都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各种固体、液体、气体在不同的温度、湿度、亮度等存放条件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分类细致且相互关联;供应部门,按各种试剂、玻璃仪器、生产材料分类时,对于产品型号的差别、到期预警、低库存预警,都要即时准确。而对于KIS来说,完全兼顾到各自的功能很困难。现在,K3系统将这些模块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部的其他业务系统相连,其他部门只需将各自的业务信息录入到相应的子系统,财务部门便可以即时地调用信息,加快数据的交流与分析,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四、员工观念的转变
会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新的会计信息化理念,知识结构不能只局限本专业,需要掌握计算机操作、数据库、网络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知识及专业知识和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会计工作越来越多地采用实时管理、在线处理,通过局域网、互联网分别在企业内外部实现数据信息共享,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参与预测、决策、经营分析等方面,在经济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企业领导制定经济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保证,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
不只是会计人员,企业要对全体员工增强管理信息化的认识,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岗位都要有定期的培训和考核,特别是要加强对高、中级管理人员、IT负责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业务素质,造就一支多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一支精干的企业信息化管理队伍。
五、信息安全的保障
实现会计信息化,必然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由于电子数据高度集中,高度依赖电脑,且受电脑病毒入侵、人为操作失误、机器故障、非法毁损等因素影响,数据很容易被破坏,因此,必须加强信息安全的管理。
1、制定各种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强风险控制,加强管理;
2、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严禁未经受权人员上机操作;
3、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安装“防火墙”等防病毒软件;
4、防止人为恶意的、非法的破坏数据。
保障信息安全,系统维护也是重要的一环。用户权限的管理、业务流程的管理、数据库的维护及系统升级等日常工作都是确保软件正常运行的关键。
六、内控制度的健全
由于会计的电算化向信息化的改变,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因此,需要扩大企业的内部控制范围,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1、保证输入数据的正确性,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过去是由会计人员直接录入数据,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有一定的保障,软件更新之后,录入数据的人员遍及企业各个部门,数据正确性的考核和审查就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软件自身的检查控制,审核人员还需要建立安全有效的数字签名制度,确保电子单据不会被篡改、假冒,并通过数字签名技术明确责任。这就要求一些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过程都必须规范化,并保持准确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2、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会计下实施内部会计监督的一种手段。由于审计人员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对诸多环节全方位的了解,故应聘请相关专家和会计师事务所协助审计,比如软件运行环节升级可靠性审计、日常处理是否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等。
3、组织机构的控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需要重新建立各岗位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分工合理,责任明确。各岗位都得到一定的授权,并用密码控制,防止非法操作,越权操作,他们互相制约和互相牵制,通过这种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以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
4、建立严格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及时备份数据。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在保存这些档案时应远离磁场,注意防潮、防尘等。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还应定期进行检查、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管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功能,引导财务职能的转变,进而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自己,以此增强核心竞争力,带动企业的进一步提升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得一.会计信息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
早在20世纪,我国已经开始使用信息化技术对石油化公企业进行建设,但是在近几年石油的信息化建设才达到高速的发展,我国对石油信息化建设的模式和技术已经逐渐开始采用CIMS、MRP、EPR等信息化技术,但是我国时候化工企业在信息化的建设中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影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现在,我国石油企业的建设的发展在不断加快,但是对于石油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更了解并不升入,有许多的石油化工企业的观念落后,认为没有必要对石油进行信息化建设。人的企业认为信息化建设知识一种信息技术,并没有起到作用,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这些原因导致我国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较为缓慢。
石油信息化的建设直接影响石油行业的发展,石油行业的发展的好坏会影响石油相关行业的发展,比如轮胎行业的发展状况,有色金属的行业,汽车行业等。我国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信息化的各个方面的投入较少,所以建设的效果不佳。还有一些客观原因影响石油化工企业的的信息化建设。现在我工缺乏专业的中和素质人才,企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能充分的吸引足够多的高素质和专业型人才。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环节毕竟符在,涉及到的行业也比较多,针对相关企业的软件开发也比较少。
2 石油化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模式
2.1 CIMS模式
CIMS模式是从国外借鉴和学习的模式,主要是对企业进行管理的一种技术。在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中推行CIMS模式,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企业的改革,加强对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实行这种模式可以实现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实现统一生产。对于整个系统实行的模式管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在石油的开采方面,是有的冶炼以及石化产品的销售和流通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信息化。在实施的低于方面已经发展到全球的网络中。CIMS模式的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以及模式化。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中云云这种模式主要是有五个模块组成,现在已经逐渐推广到流程工业方面。它可以大规模的处理原料,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使得产品保持相对的稳定,严格控制生产的的模式,采用集散控制的系统。
2.2 EPR模式与SCM模式
EPR模式是现在广泛应用在管理方面的技术,实际上就是连接所有的职能部门,它的核心是一盒可以存储数据的的应用系统。根据不同部门的要求来完成任务。但是EPR模式仅仅是处理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不能对企业的模式进行制定和优化管理。SCM模式不仅可以解决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且能提供相管的解决方案和管理服务。
3 石油化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 进行合作化发展
因为我国在信息化建设的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可才采取合作的模式。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单纯的进行信息化建设,没有足够的经验吗,缺乏专业的人才,所以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会比较慢,并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选择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这样有利于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3.2 培养专业性综合性的人才
我国应该加强培养专业性的综合素质人才,石油化工企业在信息化的建设中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来指导管理工作。所以石油化工企业在开始信息化建设之前应该对负责项目的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让员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
3.3 选择适应的信息化模式
石油化工企业在发展中一定要注意发展的模式,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信息化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发展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石油化工企业不能盲目追求发展的速度,选择不适合的发展模式。石油化工企业在发展建设信息化的同时不能完全放弃传统的管理模式,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适合用传统方式解决问题,就采用传统法的方式,运用传统方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选择信息化方式来解决。
3.4 规范企业的管理制度
加强石油化工企业的管理制度,完善对生产管理的模式。石油化工企业,设计涉及到的行业比较多,管理方面比较复杂,所以必须要是规范企业的管理制度。只有形成良好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的发展企业。要建立科学的生产管理集成的信息系统,这样可有效的对信息进行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对石油化工企业进行管理,可以有效的保障企业信息化的合理建设。在信息管理中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3.5 统一规划,分块管理
21网络及移动通讯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样现代化企业信息平台的建设促使企业办公自动化在技术层面上有了长远的发展。在这样一个时代,纸张似乎是过时的代名词,自动化办公表面上可以减少了纸张的使用,最终形成无纸化办公的理想化模式。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无纸化办公在实践当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企业用纸的现状
制造一吨纸,不仅要砍伐20棵大树,还要排放几十吨污水,这就等于间接的破坏环境,增加污染,因此不论是从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出发,还是从提升企业办公自动化水平来说,我们都要大力的提倡无纸化办公。某煤化工企业人均每天纸张消耗量大约是9张A4纸。虽然这种状况可以得到一个大幅度的降低。然而在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自动化办公的实施过程中,无纸化办公究竟能否真正实现。
2.某煤化工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办及存在的问题
2.1该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情况及现状
该企业建设于“十一五”期间,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企业内部有完备的网络硬件和软件平台,办公自动化相当完备,并实现了以下功能。
2.1.1建立了内部信息交流平台
OA系统具备内部电子邮件发送以及支持即时远程对话功能,并有文件定向点对点、点对面传输和提示功能,内部文档资料信息的交换与交流十分便捷,大大减少了复印操作带来的纸张的使用。
2.1.2建立了企业信息的平台
企业的规章制度、公告事项、新闻事件、生产日报等能够通过信息化平台在企业内部有效传达,减少了文件、制度、公告、新闻等的用纸。
2.1.3实现企业内部工作流程的自动化
企业内外部的文件下发、呈批件、档案管理、资料整理、报表传递、会议通知等均可以用电子起草、审批、会签、传阅、签发、归档等网络化流转方式,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减少工作中复杂环节,也减少了纸张的使用。
2.1.4极大提高了后勤系统的办公效率
会务、用餐、车辆、办公用品等管理与各种后勤系统办公通过电子信息的快速流转、记录保存,使得在这一过程中得申请、报表批示等相关用纸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2.2在节纸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上面内容可以看出该企业运用信息化平台提高了办公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办公效率。但是通过调查,该企业的办公用纸量还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由于网络信息平台的和计算机普及程度的提高,在企业信息换平台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料在复制粘贴化过程中传递量会出现爆发状况,再加上打印设备的完备便捷,使得使用的办公打印用纸量呈现出一种井喷的状态。
2.2.2信息化平台建设初期由于人员传统的行为习惯使然,一些非必要打印的文件资料觉得打印出来才能更直观,导致无论资料有无必要都要打印成纸质版,增加了办公用纸量。
2.2.3该企业的信息是基于管理人员之间的传递和,对于某些紧急或十分重要的信息要完全通知到每一个职工,则由车间网络管理员借助纸张打印后张贴,从车间到工段再到班组进行有效传达,在此过程中企业大量信息传递在末端依然要借助纸张。
2.2.4目前由于系统的安全性只有管理层员工才拥有OA系统及ERP账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档管理的自动化,有些材料只能下载后打印才能阅读。
2.2.5企业内部由于缺少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一方面对打印纸张的用量没有严格限制,另一方面对打印习惯的养成没有制度性的指导和约束,这就导致许多无端的纸张的浪费。
2.2.6由于企业所处社会相关的企业及政府组织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差距,像电子签章、电子公文的呈报还无法实现,这样在企业内部也加强了对纸质文件的依赖性。
3.针对信息化建设中无纸化办公的建议
该企业伴随着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企业信息量出现了井喷的状态,办公用纸快速增长,为此针对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自动化办公程度提高还要在以下技术和管理中上做出不断的更新和变革。
3.1加强企业内部资源整合
将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个人移动终端进行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企业部分信息、宣传直接由企业传送到个人移动终端平台,在时间、空间、效率上都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减少了车间、班组之间的纸质版的资料信息的传递。
3.2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信息化操作
建立一个紧密、简便易行、可靠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和约束养成办公人员良好的办公习惯,并减少因为习惯问题而产生的办公用纸的浪费。事实证明良好的习惯可以有效的减少办公用纸的使用。
3.3加强与外部信息化平台的对接与沟通
在办公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与企业外部单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可以在采购合同管理、报表等相关方面的交流之间进行沟通,加强与各单位的备忘,通过沟通建立信息化平台的对接,减少报表文献等的用纸。
3.4通过技术强化减少办公用纸
引言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企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数据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开辟了新途径。处于数据化的时代,企业获取、管理和利用到的数据量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若能对数据进行科学的采集、组织、分析与利用,为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就能提高生产率、利润率和企业综合发展水平。数据处理平台为数据的价值挖掘提供了基础能力,机器学习算法为数据的价值挖掘提供了有效手段。随着生产信息化应用的逐步深入,如何将生产过程数据整合并进行分析挖掘,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更大的价值、向数据要生产力成正逐步成为企业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现状分析
兖矿集团国宏化工公司年产50万t甲醇,工业自动化生产能力较强,生产过程基本实现全流程DCS/PLC自动化控制,技术和工艺水平处于国内前列,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效率较高,目前整个厂区锅炉、合成/净化/气化、空分装置均使用DCS系统进行远程控制,水处理和煤储运系统使用PLC控制系统。主要工艺环节都建设了信息系统,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设备实时状态、控制开关操作能在调度系统中即时展示,数据通过IOServer应用和现场设备进行通讯,采集现场数据并存储到调度服务器中合并存储,服务器存储数据库是SQLserver,无法应对更大量数据存储,且厂区内只有当天数据被存储,其他历史数据通过公共机远程传输到远程服务器中长期存储。
2存在问题
装置运行的稳定性不高。由于化工生产工艺繁杂,从上游的水煤浆制备到气化反应制合成气,再到煤气的变换、低洗、甲醇合成,中间很多工艺虽然实现了小回路自动化控制,但装置级的大回路难以实现自动控制,对于关键的参数设置和调节仍然主要依靠人的经验,特别是当装置来料发生波动的时候,人操作也难比保持装置的稳定性,装置的波动往往造成能耗物耗的增加,甚至影响装置的正常运行。现场存在危险因素。化工企业还有部分工序需要人员亲自现场巡检,由于化工工艺原因,不可避免的产生存在CO、CO2等有毒有害气体,特别是事故状态下可能导致泄露。化工企业高温高压管道、储罐较多,会对巡检和紧急处置人员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节能增效空间较大。化工企业是高能耗的工艺,主要的原料是煤和水,提升装置的运行效率,提高产能、降低生产水蒸气的单位煤耗、单位产品的蒸汽消耗,则对企业效益产生较大影响,据测算,甲醇生产综合煤耗每降低0.1%,每年可节约成本1000万元。
3设计方案
针对企业工艺较为复杂、安全生产数据量大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发应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工厂对企业系统数据、工厂设备数据、传感器数据、人员管理数据等多方工业企业数据进行汇集,借助算法工厂的语音交互、图像/视频识别、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激活海量数据价值,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化工生产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如图1所示),从而实现节能降耗,为企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按照大数据“存通用”的方法论,在数据接入到大数据平台后,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存储。在原始数据与最终结果之间,需要通过ETL(ExtractTransforma-tionLoad)等手段进行清洗、转换、脱敏、整理,主要包括:预处理接待,去除或补全有缺失值的数据、去除或修改格式和内容错误的、逻辑错误的、不需要的数据,尽量达到数据的完整性,唯一性,合法性和一致性。提供数据开发平台,便于更好的进行ETL、数据建模、数据管理与数据运维的工作。机器学习平台,更好的进行在算法建模过程的可视化的拖拉拽的开发者服务。数据分析平台,更好的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工作。
4技术路线
数据处理工厂从逻辑上分为数据采集层、平台层、算法模型层以及应用运行层(如图2所示)。数据层:数据采集接入层负责将数据从DCS/PLC各级相应系统中将数据实时、离线采集到大数据处理平台。数据采集层工具和套件要支持从数据库、文件、数据流等多种类型数据源中采集数据,支持各种类型传输协议。工具平台层:提供数据采集、存储、计算、机器学习、可视化等一整套工具和平台。大数据平台支持海量数据存储,根据数据类型和应用场景将数据存储到平台相应的资源中,如: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使用不同的存储策略。同时,平台支持实时计算、离线计算、流计算等多种计算框架。针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场景,如:锅炉燃烧工艺参数推荐、精馏塔工艺优化等业务场景,采用流计算架构进行处理,整个计算过程可在秒级完成。实时计算支持上层快速BI分析。算法模型层:工业大脑包含算法工厂功能,可以基于机器学习平台进行算法建模,并进行算法管理、运行调试,并能到本地运行。应用运行层:提供一个本地化运行环境,让能耗优化模型稳定运行,实时推荐优化参数,供操作人员进行控制操作。同时提供数据可视化模块,实时展示生产运行状态和生产管理效益数据。
5技术效果
5.1有效消除数据孤岛
由于企业不同DCS/PLC生产系统中布置的多个生产控制系统,数据都分布在各自独立系统中,数据导出较为繁琐,数据标准不统一,形成多个数据孤岛,对数据应用造成非常大的困难。数据处理工厂实现了不同工业场景下多种主流协议的接入、多源异构数据(如文本文件、日志文件、消息流、数据库、工业OPC协议数据等)的实时接入和处理,从而保障了复杂的工业生产环境下多种设备所产生的复杂数据的采集与集中打通的需求。对全链路的工业体系数据进行组织管理,打通企业信息化与制造设备、生产物料、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之间的数据关联,构建人机料法环统一数据模型,形成新工业数据仓体系,完成工业数据的资产化,并结合阿里云针对不同工业场景下的算法模型,以数据+算法的技术实现产业价值的提升。提供成熟的工业元数据管理设计服务、完善的数据安全保护方案、灵活的工业大数据标签体系。
5.2全面提供支撑平台
数据处理工厂提供了人工智能计算平台、数据挖掘建模平台、算法管理工厂等核心功能,降低了人工智能应用开放和管理成本,给本项目智能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作为一个基础工作平台,工业大脑为企业信息化员工和其他信息化服务厂商提供了一个技术创新的环境,支持后续开发更多智能化应用,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
5.3逐步实现智能化应用
所谓的“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信息开发工具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改善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服务的水平,并在总体上提高公司的竞争力。
由于化工行业的行业特性增加了该行业在信息方面的需求。化工行业需要采用信息技术来管理好企业的生产,研发,物流以及企业资源的优化,并且将企业的经营决策从传统的决策提高到高效率的有信息化支持的决策过程。
化工行业的高信息化普及率为企业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信息的及时提供与收集,这些数据存在于化工企业在各个部门和生产环节之中。管理层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即时的企业运营信息以确保决策的准确性。第二,信息系统强化了企业的内部控制。由于化工行业的业务流程复杂,通过企业的信息系统针对不同业务流程来设计控制逻辑,这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流程的优化。再加上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使管理层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到各部门的即时信息,提高了内部控制的工作效率。第三,信息系统确保了化工企业在各个业务流程上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信息系统根据化工行业的特性,从化工行业的低端化学品到高端化学品分不同阶段进行了精细的成本核算,并根据企业在不同生产阶段的实际运营状况来进行资金和物流的合理调配。
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风险的控制目标
由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公司经营管理的平台,公司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内部控制模式都会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得到体现。因此,财务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的目标与公司经营管理的风险控制目标一致。即要确保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合理、合法和合规;要确保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作;要建立必要的程序来保证公司的组织行为与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一致。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风险控制环境的改善。具体包括:公司的管理层和公司员工的日常运作按照公司规范来执行。对于不符合公司操作规范的行为,公司的财务信息系统可以做到及时的发现并予以提醒和纠正。公司的监管部门在进行核查活动的时候,财务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能够做到及时与准确。第二,风险控制活动的强化。具体包括:公司的每一项风险控制活动的标准流程都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得到了体现。财务信息系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确保与风险控制的标准流程一致。
三、公司纵向并购中财务信息系统整合风险的控制策略
1.整合战略以及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风险控制策略
第一,信息系统的整合战略。针对公司的信息系统合并战略是否明确,合并战略如何实施与落实的问题。公司首先定义了整合战略:总的来讲要实现两个系统的销售收入和采购成本的对接,这是因为两个公司纵向合并后原来的外部交易都变成了内部交易。第二,企业文化和内部控制环境。从公司整体发展前景来考虑,公司并购后如果想从一个区域性公司转变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公司,必须要学习当今世界上的优秀管理理念,并转变公司的一些工作方式。第三,公司决策权的分配与组织结构。公司设立首席信息官这个职位来统一负责系统整合的决策。首席信息官在公司的整体系统整合过程之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由首席信息官牵头,各个部门都必须在系统整合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2.财务成本控制模块
公司决定从会计的角度来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并将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植入到财务信息系统中。并且标准成本差异法的分析机制来改善公司成本控制流程。
3.财务信用和应收账款控制模块
对于财务信用和应收账款控制模块的风险,在公司信息系统的整合中,合并后的公司采用对财务信用和应收账款控制模块重新设计的办法来避免这些风险。
4.项目风险中费用的控制
关于系统合并费用的控制,公司采用了以下对策:第一,在公司合并团队对合并项目的费用管理框架制定好之后,公司会根据合并项目的费用管理框架来编制预算。为了保证项目投资的高效,公司必须保证对项目的具体投资按重要程度来划分以确保重点项目的投资,从而减少项目的投资浪费。第二,公司的信息合并团队还对项目进行成本监控,通过实际成本与预算进行比较来控制。
5.项目风险中质量管理的控制
项目控制中的质量管理十分重要。这方面的管理必须要在项目运作的全过程之中,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公司对系统合并项目中的每一个模块都建立了一个实用性强可以有效衡量项目指标的质量标准。项目指标的质量标准有具体的量化指标,这些量化的指标包括项目的预算、项目的周期估计、总体和具体的项目范围、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资金规划。第二,管理信息系统合并团队实时监督项目的效果。公司的信息合并团队负责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并进行实时的监控确保项目风险的可控。实时监控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具体的项目负责人需要及时跟进自己项目的最新情况,做好项目的日志记录,准确收集项目过程的相关信息。第三,管理信息系统合并团队还不断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差异及其成因,对这些偏差的发现与分析会有效地帮助项目相关执行人员对自己工作不断的进行校正。
6.服务连续性风险的控制
部分企业由于追求业务的经营与管理而忽视了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的建设,导致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缺少相关的信息技术化专业人才,企业领导不注重统计工作,进而影响到统计部门缺少资金,不能引进先进的软硬件设备,致使统计部门信息采集工作受到阻碍,数据的采集方法和进程过于传统缓慢。统计信息的数据保存不当,信息安全出现问题,经常出现信息丢失与泄露的状况。企业的统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难以与当前的统计工作相适应,统计信息化的工作仍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阶段。
二、新时期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及意义
1.新时期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含义
统计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其中它涵盖了数学等其他学科大量的专业知识。首先来说明一下统计学的概念。统计学是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的建设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系统的,科学的专门体制,负责收集和整理企业内部及市场资料。
2.新时期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全球化成为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处于一个思想改革落后于体制改革的尴尬局面,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这就需要企业的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也不断改革与创新,建设新时期企业统计工作的信息化能够便于企业快速准确的拿到商品市场的各项资料数据,便于分析商品市场与行业之间的联系,从而敏锐的抓住市场机遇,给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建设新时期企业统计工作的信息化还能便于管理和监督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效率,以真实可靠的数据来评判员工工作的好坏。
三、如何做好新时期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的建设
1.建立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的规章制度
俗话讲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的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也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做到有据可依。企业领导要亲自抓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工作,亲自组织和指挥,来保证统计信息化建设能够有序,稳定的推进下去。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一视同仁,杜绝某些企业员工及领导工作中敷衍了事,工作不认真的情况发生,建立一套奖罚分明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畅通员工与企业领导之间的沟通渠道,建立一个顺畅的信息沟通系统,鼓励企业员工多谏言谏策,发挥员工群体的智慧性,这样既能够约束企业员工的自身行为也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2.培养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的专业人才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需要统计的信息也在不断增多,为了能够快速准确的统计出信息数据,需要大量的统计工作信息化专业人才,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内部加强宣传普及统计工作信息化的知识,强化员工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意识,让更多的员工了解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让更多的员工都能够参与到统计工作信息化当中。一方面企业可以面向社会召集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的专业人才,并根据这些人才的不同能力把他们分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上,保证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优势,组建一只工作负责,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专业骨干队伍。为新时期建设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3.加强企业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进一步完善企业服务体系,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抓应用、促发展、见效益”为目标,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为原则,依托温县中小企业网站等平台和温县网通公司在通信领域的网络、人才和信息资源优势,搭建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产业、产品和组织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建设目标
(一)加快县级信息网络平台建设。20*年7月底前,完成温县中小企业网站建设,实现温县中小企业网与中国中小企业网、省中小企业网、市中小企业网对接,积极宣传温县工业企业和产品,企业供求等生产经营信息。
(二)加快经济部门网络平台建设。到2009年7月底,完成发展改革、统计、商务、工商、质监、劳动、财税、环保、安监、城建、土地等主要经济部门和重点金融机构网站建设,实现网络互通。
(三)加快企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使骨干企业、重点行业监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接入温县中小企业网。其中,到20*年底,完成30家骨干企业和五个重点行业监测企业网站建设;到2009年底,完成70%的规模以上企业网站建设;到20*年底,完成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和主要行业协会网站建设。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采取新闻报导、信息交流、经验介绍等方式,宣传信息化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展示信息化成功企业的成果,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好的经验,营造声势,形成氛围,提高认识,增强企业做好信息化建设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当代社会,企业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密切。信息技术的出现逐渐打破了企业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给企业的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变化。企业创新日益加快,信息化建设无疑成为企业创新和发展的助推剂。
1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以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为基础,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需求等业务流程数字化,控制和集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内外部资源合理配置,信息即时共享,使企业能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实现了信息技术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层到战略层的全面渗透,其核心是运用信息技术,挖掘隐含的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业务流程的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1)企业管理模式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实现管理和运行模式的信息化。
(2)生产自动化。借助计算机技术和软硬件设施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消除盲目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数据信息化。用电子信息技术对生产、销售等数据进行处理,挖掘隐藏其中的信息,消除“信息孤岛”,促进信息即时共享,实现企业内部协同化管理。
(4)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优化。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企业信息化不只是简单地摒弃人工环境下的流程观念,而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原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及战略目标制定符合自身经营模式的管理流程,完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信息化。
2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2.1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本文以制造业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1)信息化建设瓶颈多。部分制造企业盲目进行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和理念上喜欢追赶潮流,采用高性能的设备,而不注重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及经营模式相结合,对实实在在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缺乏实施指导。(2)对信息化建设投入少。我国信息化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巨大差距。企业对信息化的迫切认识有待提高。部分企业只注重信息化建设的初期,缺乏对信息化后续的建设工作。(3)ERP应用增长速度快。多数企业意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纷纷引入ERP软件。但是由于缺乏应用ERP软件的相关经验,以及在信息化建设中急于求成,盲目缩短ERP软件的实施周期,导致实施过程出现瓶颈。
2.2工业工程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提高信息能力,实现资源的利用和共享,减少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其中包括人的信息化、工具的信息化和组织流程的信息化。此外,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一切的流程,如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基础设施的构建、组织结构的变革等也应该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企业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之前应该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各种因素,客观地分析企业现状和需求,制定合理的信息化策略。工业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目的是对企业的物料、人员、设备、信息等要素组成的生产系统进行改进及优化,其所具有的设计、评价、改进、创新等功能恰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1)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撑,MRPⅡ和ERP作为IE范畴的经典信息管理系统,通过IE的理论方法解决了企业资源平衡、生产能力优化等问题,实现了对产品质量和工作流程的有效控制。尤其是在制造类企业中,ERP对采购、制造等一系列体系进行整合,促进了生产线上各项任务的及时完成,增强了企业生产的协调性,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便利。(2)IE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精准的基础数据和理想的软件运行环境(如人员的知识水平、设备的可靠性等),保证了产品生产周期和生产计划的准确性。(3)业务流程重组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关键。BPR强调利用先进的工业工程和信息技术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改善企业质量和服务。(4)在现有工业工程的基础上,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应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引入先进的制造技术,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
我国工业工程和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无论从研究还是应用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国内企业管理技术基础薄弱,尚需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业工程水平和信息技术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平台。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任务下,企业要快速提高竞争力,需要工业工程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的技术和理论支撑,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工程的集成应用是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现状的一个必然趋势,企业应从长远考虑制定合理的战略方针。首先,企业应该在传统工业工程思想的基础上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学习其核心思想,避免直接套用其理念,实现工业工程的“本土化”,制定符合我国企业需求的工业工程体系。其次,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构建性能稳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建设不能脱离了工业工程的思想而孤立存在,应将二者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现状和发展目标,明确信息化建设方针,保证信息化建设成功实施。
4结束语
工业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应将工业工程的管理理念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实现二者的集成应用,为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宋晓艳,朱玉杰.工业工程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分析[J].森林工程,2007,23(2):91-93.
电力企业的发展关乎着民生大计,所以对影响其发展的后勤工作进行重新的管理创新也是必然的趋势。后勤管理工作,虽然不涉及到电力的核心部分,但却间接的影响其工作力度,无论是工作人员的生活管理,还是工作环境的洁净整洁,这些都是或大或小的起着一定的干扰作用,也许效果并不明显,但是对于一个要求精度较高,严谨的企业单位而言,这样的纰漏和不足仍需要杜绝。尤其对于迫切需要得到发展的企业而言,如果连内部的弊端都无法解决,那么这必然会成为阻碍的巨石。后勤管理工作需要的是尽善尽美,需要的是信息一体化,需要的是科学的管理和健全的制度,只有后勤管理工作做好了,企业的管理经营才会得到最大的保障力度。
1.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工作现状
1.1电力企业后勤管理的重要性
后勤管理工作是企业能正常运转的坚强后盾,它的存在,为企业的发展扫除了无关紧要的抵挡物。在电力企业,后勤保障工作可能涉及到员工的营养搭配,员工工作环境的打扫,以及住房问题的解决等。这些工作和大多数企业类似,但也会存在细微的区别。不管如何,后勤的存在就是为了使员工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从而使更多的居民受益。因此,它从某种意义而言,有种背后英雄的感觉。总之,虽然它的贡献是间接的,但作用是巨大的,也是无可取代的。
1.2供电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管理理念落后
管理的含义是指在现有规则条款下,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否则采取一定的办法进行治理。而这并不是意味着管理者有权利对员工进行指使,这种错误的管理认识,使得很多的管理人得不到拥护,甚至导致员工对于企业管理的不满。
(2)缺乏监督机制
管理需要有一定的行为标准,而这必须要有相关的条例来法定成文,并以此为最终准则,不得依据个人而随意更改,这是有效管理并得到认同的最基本原则。但是就目前的管理而言,这种健全的规定并不存在,从而导致了管理不严。
(3)综合素质较低
后勤保障人员的工作量大,工作范围广,涉及到的工作内容也大都与生活日常相关,因此在技术上并没有多大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学习和技艺的提高,比如说厨师的厨艺,维修人员的技能,以及个人的卫生等一些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这些都有待改进和提高。
2、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的有效措施
2.1全面建立科学化的后勤管理工作系统
后勤管理部门也可以算是较大的部门,涉及的工作类型多种多样,如果能有效的建立工作部门,进行信息的快速分类和问题的快速践行,那么势必会提高工作效率,促使服务更加高校化。落实到具体实施上就是对后勤人员的能力技术有全面的了解,再根据工作类型进行人员的划分,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各尽所能,还能同时解决多个问题,从而使管理更加的科学有序化。
2.2细分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将后勤管理工作按工作内容,性质具体划分,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实效性;将信息化细分到各个部门,制定责任制,例如: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物产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的员工保障;企业的应急保障等,信息化的细分,更加便于信息的掌握,流通,和管理,方便后勤工作的管理,为企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2.3加强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的监督与推广
细分的后勤工作信息化管理,制定了完善的细化责任制,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实效性,以此保障企业的后勤工作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系统的监管也成为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的监督可以保证后勤管理工作系统的顺利实施,执行,为企业提供有力保障,推进企业的发展。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作为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有效的保障了企业内部工作的运营,对于被视为国家重点的电力企业是重大的突破和进步。所以要加强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推广,使企业的内部员工认可,并按此实行,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落实,也有利于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再一次创新突破。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创新是电力企业得到稳定发展的前提,也是企业个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的直观体现。随着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如果能在后勤管理工作中进行有效的引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力企业必然会因为后勤保障工作的优质服务而使主营业务也得到空前的发展,从而带动企业走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红.电力企业后勤精细化管理助推一线高效工作的重要价值探讨[J].科技创业家,2013,23:211-212.
[2]谢伟康.论述电力企业后勤管理工作信息化创新[J].广东科技,2013,24:24-25.
[3]李福江,任英磊.企业后勤管理工作创新探索[J].才智,2009,32:287-288.
一、燃气工程档案内容
燃气企业工程档案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燃气建设所涉及到的各类业务合同,如监理合同、施工合同、市政工程开挖恢复合同、设计合同及无损性探伤检验合同等。②各类竣工资料,如施工蓝图、材料预算书、各类审批流程单、竣工资料及结算书等。③安全生产档案,如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安全管理设备台账、安全检查整改材料、安全管理相关资格证书。④与燃气工程相关的账册信息,如合同编号、开竣工时间、施工单位情况、工程价款、监理费用、设计费用、质保金。涉及到工商业用户要注明燃气计量表型号数量,小区工程需要注明总户数、合同户数,管网工程需要注明管道直径、管道长度、阀门类型数量等相关信息。⑤与燃气工程相关的技术资料,如燃气工程施工国家标准、相关技术书籍等。
二、实现工程档案信息化的具体办法
对于工程档案实现信息化,与一般文书档案相比既有相同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独特要求。实现档案管理电子信息化的基础是将各类档案信息转化为电脑能够识别存储的数据,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完成两方面工作:其一,进行档案信息数据库录入,包括文件题目、文号、关键词、摘要等;其二,用扫描仪对档案原件进行扫描。工程档案与普通文书档案相比较,区别主要体现在于各类工程蓝图的数字化加工方面,一般文书档案以及工程档案中的诸如各类合同、合格证等文件档案,在扫描录入时只要使用一般扫描仪甚至数码相机拍照即可,而图纸档案对于细节要求严格,必须用专用的大幅面扫描仪进行扫描录入。
天燃气具有易燃易爆以及有毒等特殊属性,因此安全生产在燃气企业运营管理中地位非常突出,而天燃气管道又深埋于地表之下十分隐蔽,这就进一步要求燃气企业工程档案管理中,在将各类工程的施工图纸进行电子信息化扫描录入时必须保证电子档案与原始档案高度保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进行图纸电子信息化扫描录入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必须使用专用的大幅面扫描仪,并匹配专用的扫描软件。②在扫描前对图纸档案进行整理,尽量保证图纸整洁,对于褶皱不平的图纸在录入前必须进行烫平处理,并拆除相应装订物。对于比较陈旧有破损的老图纸应先装入透明扫描套封进行扫描。③扫描参数设定关系到扫描图像的质量也关系到扫描的效率,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设定,如扫描分辨率越高,理论上扫描所得的图像清晰度越高,与原始蓝图相比,更能保存原图所含信息,但随着分辨率的提高,扫描时间也大幅延长,降低扫描工作效率也增大数据量,加重数据库的负担,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选择分辨率在100至200dpi之间即可。
三、工程档案信息化促进燃气企业管理水平提升
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依托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技术资源,可以有效的增大档案存储容量,提高档案查阅利用效率。对于工程档案,尤其是各类工程蓝图档案,信息化技术在其管理利用中的应用能够带来显著的效益。通过对各类工程相关的技术资料、合同、证书以及台账等信息化采集并形成数据库,既可以实现相关信息的联网检索提高效率,又可以减少因反复使用造成的档案原件损坏。各类蓝图档案作为燃气企业工程档案的主要内容,实现信息化管理能够为燃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显著变化。
第一,各类工程蓝图数量庞大,纸质蓝图存档数量巨大,保存以及查询都十分不方便,再加上一些年代久远的图纸磨损严重,更加大了图纸管理的难度,同时也给图纸的利用造成了困难。实现蓝图档案数字化管理后,相关部门再查阅图纸就不必翻阅原始图纸,可以直接通过档案管理系统直接在数据库中检索并调阅相关图纸。而且由于网络存在,相关部门在不同空间时间可以根据需要即时调阅图纸,而不必前往档案室。这在燃气管网抢修维护中显得格外重要。
第二,图纸档案数字化利用有利于蓝图原件的保护。传统的图纸管理,因原图被相关部门反复借阅使用,常在使用过程中造成原图的污损破坏,可能造成重要信息的丢失。实现信息化管理,可以在日常工作中不必查阅图纸原件,有利于图纸原件的长期保管。
关键词:石化企业;新时期;政工部门;信息化;建设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信息化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谁能充分占有信息并为我所用就能赢得工作主动权。石化企业政工部门作为石化企业队伍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在这个信息时代背景下,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强化政工信息建设,提升政工部门的战斗力,对于充分发挥石化企业政治工作的效能和促进石化企业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信息观念,切实增强石化企业政工部门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各级石化企业普遍加强了对信息工作的领导,加大了对信息工作的投入,为各级领导了解情况、正确决策、指导工作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石化企业政工信息化建设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与勘探开发、销售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相比有较大差距,与当前队伍管理形势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是电脑设备落后。二是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政工信息主要应用于政工部门填写各类报表名册,没能达到通过全面、准确采集能够反映队伍现状、发展趋势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为开展各项队伍建设活动提供依据,从而做出相应决策的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石化企业政工信息工作的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可以说,要做好政工工作,关键在队伍,核心在干部职工的素质能力。在当前政工队伍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工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必须走科技强企之路,要牢固树立“谁不重视科技强企,谁就会落伍,谁就会被淘汰”的思想,结合“管人”的业务特点加强石化企业政工部门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工干部的业务素质和信息化管理能力。要切实转变信息观念,把政工业务从以往长期的人工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彻底扭转政工基础信息薄弱、工作被动的落后局面,加大硬件投入,加强软件建设,将政工日常业务纳入电脑科学化管理,通过充分发挥队伍建设信息网络研判机制等途径,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使政工业务信息管理规范化、系统化,更好地为石化企业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服务。
二、以石化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为依托,切实提高政工信息化水平
要提高政工信息化水平,必须切实加强提高石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一要抓好系统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同时要加强对系统管理人员的政工业务素质培训,增强责任意识,使其认真、主动地做好系统维护工作,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性。这是政工业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二是要提高系统的使用率,提升政工业务的信息化水平。政工工作要实干,更要巧干,要注重材料的积累。政工部门经常要和数字打交道,统计不同类别、年龄层次、不同级别的干部职工情况,如果用以往的老办法,我们要善于利用系统进行人员信息分类查询、数据分析,提高石化企业人事信息的使用效能,增强其实用性,使各种实力统计、报表名册上报快捷、准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信息系统中的干部管理、资料管理等板块与实际工作存在差距,利用率不高,造成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石化企业政工信息的发展。三是利用系统进行队伍信息研判。我们可运用系统管理功能,设置好,将信息触角延伸至基层,扩大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进行队伍信息网上研判。比如可让基层单位政工人员通过系统了解本单位人员信息,并按规定通过系统定期填报本单位干部职工的家庭成员变动情况、干部职工思想动态、队伍存在问题等,形成队伍信息研判长效机制。政工部门领导通过系统变动信息库全面了解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对队伍中的苗头性问题、队伍发展趋势等进行研判,及时做出相应决策,增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用信息主导队伍建设,开创石化企业政工信息化建设新局面
政工部门工作很重要特点就是“为干部职工服务”,事情细小繁杂,工作任务既繁重又琐碎,长期以来,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政工部门的工作内容基本上处于应付具体事务的被动状态之中,很少有时间深入基层调查掌握队伍的思想情况,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切实增强政工工作的主动权,必须实行科学、规范化管理,加强政工业务信息化建设,全力打造政工信息化。通过充分利用石化企业信息网,实行办公网络化,文件无纸化流转,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石化企业干部职工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减少政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石化企业政工基础工作的科技水平,以逐步实现“用信息主导队伍建设”,开创石化企业政治工作信息化的新局面。
一是应用于日常办公,实现办公自动化。各类通知、通报和非类文件、政工简报等,全部在综合信息网上起草、签发、、传阅,确保了信息上传下达及时、准确、保密,基本取消了纸介质发文、通知,实现无纸化自动化办公。据统计,笔者所在二级单位石化企业信息网开通后,主页设通知通报、基层基础建设、队伍管理、企业文化等多个板块,内容丰富,布局规范,深受干部职工欢迎。为促进网页的建设和利用,提升干部职工微机应用能力,有的单位还举办政工人员计算机知识培训,还特别对各单位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信息员进行网络知识专门培训,使其成为计算机教员,充分发挥能者为师的作用,回到各自的岗位后做好“传帮教”。目前,我单位政工人员基本达到会打字编辑、会上网查询、会采集录入、会操作业务系统的“四会”要求。单位的综合信息网点击率和使用率不断提高,大部分政工人员已养成每天上班必开电脑,开机必上网浏览网页的习惯,信息网已成为单位信息交流的平台。有效地提高石化企业干部职工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具。与传统的建设施工方式相比,信息化的建筑施工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从根本上改造了原有的管理体制及生产方式,为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市场竞争力,让企业有能力应对信息化的挑战。
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局限和不足
建筑企业在业务和管理上的特殊性
首先建筑施工行业整体具有流动性强、活动分散、人员不固定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建筑施工行业与那些相对固定的行业相比,在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管理上具有更大的难度。其次在建筑施工项目时它涉及多部门、多专业的、多方面的管理内容,从合同管理到施工过程中的生产、技术、质量、安全、材料设备、计划、人员施工等管理内容,在传统的建筑施工管理模式中,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是基于表格或单据等纸面形式,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完全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信息的交流则绝大部分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手工传递甚至口头传递,信息的检索则完全依赖于对文档资料的翻阅和查看。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在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运动,这容易影响信息作用的及时发挥而造成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失误。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效率较低,难以发现和改正管理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一旦管理出现问题,也会对整个企业的施工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2、建筑企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长期以来,对计算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相互脱钩,分开进行,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过于单一化。使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因此,现阶段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主要应该是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企业实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需要既具备较深厚的计算机知识、又熟悉本单位业务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1、加强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不仅仅意味着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管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它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首先,它基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对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处理、传递和实时共享,减少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共享的信息为企业管理服务、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它使监督检查等控制及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使以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能够依据已有工程的计划经验而变得更为先进合理,使建筑施工活动以及企业管理活动流程的组织更加科学化,并正确引导企业管理活动的开展,以提高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有效的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效益,而信息化正是能够通过提高管理的有效性来给企业带来实际效益。
根据建筑企业实际情况,分步骤有层次地开展信息化系统建设
建筑施工企业在借鉴国际先进信息化系统经验的同时,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建设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信息化系统。 企业信息化系统模块设置一般包括:合同管理、施工管理、材料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财务管理、办公管理、报表中心、系统设置与维护、基础数据等系统主要设有这几大类的基础功能模块,实际建设时,还要注意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有步骤有层次地展开,从具体项目到个别企业再到全行业,最终实现整体信息化和全国联网。
构建企业信息技术人才队伍,为实现信息化提供保障
实现建筑施工行业的信息化,首先就要在该行业内部完善人才技术队伍,引进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建立专门的管理队伍,为建设信息化系统提供人才保障。其职责首先应该是建立完善针对企业信息化系统,对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保证和日常维护,以保证该系统能够正常有序运行,并在企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将技术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也要保证该系统的安全运行。其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也应该和其他部门的人员进行协调合作,沟通学习,使信息能过第一时间通过该系统实现共享,做到快速准确传播。
四、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系统,把原有的独立、分割、零散的部门分工管理纳入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将各部分有机地、规范地相互联系,对施工过程和建筑企业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科学的管理和控制,及时准确地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数据信息,把握机会、做出决策、增进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水平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钱方杰.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J].建筑科学.2011(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