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5:57: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产品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产品设计论文

篇1

2产品的趣味化设计方法

设计师应在了解使用者的使用心理、情感需求的前提下,在心理层面上尽量满足人的情感需求,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不仅具有产品的功能,还成为使用者情感交流的媒介。好的趣味产品具有恰当的表达方法,从人的感知来分,分为视觉趣味设计,听觉趣味设计和触觉趣味设计三大类。

2.1视觉趣味设计

视觉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据统计,人类有80%的信息来自视觉,并且主要的信息来自于生活的环境和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a)造型趣味设计德国著名设计大师路易吉·科拉尼曾经说:“设计的基础应来自诞生于大自然的生命所呈现的真理之中”。在众多趣味产品的设计中,形态设计是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多反映在稚趣类产品的设计中,按照造型的外观形状可以分为具象形态的仿生和抽象形态的仿生两大类。具象形态的仿生指模仿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形态,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由于选择的具象形态生动、优雅、美妙的情趣性,是设计造型的基本途径,根据具象形态设计的产品消费者易于接受,这种设计手法多用在玩具、生活用品、工艺品中较多。如图16水母灯,该有机形状有利于光线的软化和散射,并可以任意的摆放。如图17水母吊灯,LED的灯源节能环保,飘逸的形态给家居装饰带来几分趣味。抽象形态的仿生是以自然规律或运动规律为基础,将具象的形态进行抽象提炼为基本的形态要素,进而表达生命的感悟。抽象后的形态多概括为点、线、面的形态组合,简洁、大方,和工业产品通过外观的现代感来表达产品语义的设计方法一致,被广泛应用在产品设计领域中。如图18的拖鞋摇椅,简洁的曲线线条和舒适的人机曲线,是家庭生活必需。因为每个设计师的设计表现手法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就一种具象形态的抽象表达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抽象形态,另外消费者的生活经验不同,所产生的心理联想也会有千差万别,造成了丰富多彩的形态生命力。b)卡通化趣味设计卡通化设计手法是一种混合卡通风格、漫画曲线来宣扬生活乐趣的一种特殊设计手法,把卡通形象或夸张变形的风格溶于产品设计中,通过造型来体现。市场上利用卡通形象的手法设计的产品多见于日用小产品和小饰品设计,现在逐渐地扩展到电子产品设计中,影响也逐渐扩大。如图19兔子卡通开瓶器,小兔子张开大嘴巴,帮你解决开瓶的困扰。c)色彩仿生趣味色彩具有直接表达的特性,一种色彩可以获得其具象联想和抽象联想,传达色彩的语义和情感,通过色彩的联想将色彩蕴含的含义附着于产品中,通过产品传达给消费者产品的暗示语义,这种设计手法为设计师所喜爱,将各种色彩运用在产品设计中,尤其在家庭日常用品,办公用品领域中,使生活的环境变得温馨,在紧张的办公节奏中感觉到清新自然,心情舒畅无形中提高了工作效率[5]。如图20烟灰缸设计,黄色和浅绿色的搭配在办公桌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难想象它是一个烟灰缸。

2.2听觉仿生趣味设计

听觉一般指人听到的各种声音,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它不仅为人们交流知识、沟通感情所必需,而且使人们感知环境,产生安全感,如图21回归自然音箱,采用石头质量来调节音量等设置。

2.3触觉仿生趣味设计

触觉仿生是模拟生物表面材质肌理的一种表现方法,传达不同物体表面的质地、纹理和形态等的视觉、触觉和情感体验。设计师在设计中借鉴表面纹理和组织结构等内部特征。众多的肌理材质向人们传递着丰富的语义,将之应用于设计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蛇皮、蜂窝结构等。如图21所示的螺旋盘子的设计,很好地将鹦鹉螺曲线应用到了盘子的设计中去,从而达到一种奇趣的效果。

篇2

儿童对产品有所需求,不仅仅是有乐趣,还需要人性化。现在的儿童还不具备自己单独购物的能力,需要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选购,那么在满足儿童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家长的需求,家长从孩子的安全健康出发,从而选择材质上面舒适的产品,这就是当今儿童产品设计的不易之处。怎样既能够让儿童满意,也能让家长满意,所设计之物不仅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也要满足视觉,材质等方面的要求。

二、儿童产品设计的要素

1.设计的和外观

在儿童产品设计早期,设计只是单方面的注重于产品的功能设计,并没有兼顾到外形,所以当时的设计很单一化,没有乐趣。儿童对有着鲜艳颜色和有一定趣味性的产品有一定的偏爱。从而儿童产品设计人员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可以围绕着这个点进行设计。为更加符合儿童的心理,现代儿童产品设计在设计中可以把动物,人物,卡通的形象运用到设计中。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就是个很好的案例,通过儿童对动画片的喜爱,根据他们的卡通形象设计出了毛绒玩具、游戏玩具等很多儿童需要的周边产品,从而大受欢迎。儿童产品的造型设计要多元化,不要局限在一种或者某几种上面,造型上的多元化,会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面的人,比如成人购买这些儿童产品,也会因其独特可爱的造型而被吸引。所以,儿童产品设计应运用独特的造型、外观去吸引儿童好奇目光的同时,也吸引了家长的目光,从而说服家长购买。

2.设计的色彩

任何东西,人们可能最先感觉到的就是色彩。除了有趣的外观造型外,色彩是儿童产品设计非常重要的一点,儿童对于色彩更是敏感。儿童的世界是五颜六色的,美好的。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喜欢单纯、艳丽、明快的颜色,所以在产品色彩的运用上就可以大量使用饱和度和亮度非常高的色彩。在儿童产品的设计中,就需要把握儿童的心理,多在色彩的方面下功夫。儿童赛车、拼图等玩具产品,都是以鲜艳、醒目的色彩抓住人的眼球,使其在众多的产品中脱颖而出,从而吸引小朋友。最近热播的少儿节目《飓风战魂》就是在儿童玩具陀螺的色彩上大下功夫,将小朋友们喜欢的黄色、红色、蓝色、金银色等对比鲜艳的色彩运用在陀螺上,并配上一系列响亮的名字让人过目不忘,记忆深刻,由此将色彩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3.设计的材料

材料对儿童产品设计而言也非常重要。材料的好坏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儿童玩的开心的同时,身体健康也有所保障。那产品的材质就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市面上有些不法商贩以次充好,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所以,设计师在注重外观的设计的基础上也要注重材料方面的选择和运用。儿童产品的材料选择上,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比如要有足够的强度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也就是要有耐用的特点,还有就是要有一定的质感、手感。现代社会是一个注重环保的社会,在选择材料上也尽量选择环保材质,儿童的心理生理周期都成长很快,因此在选择材料上更应该注意这点,应选用可回收,可降解,可重复使用的材料。也就是绿色材质的运用,这也是绿色设计的概念。

4.设计的外包装

儿童设计的产品中,包装也是较为重要的因素,是作为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出来了很多新颖的包装方法,动态包装在一些进口的儿童产品包装上已经出现。例如:有的包装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色调。这样的包装能让儿童联想到可爱的变色龙,会使儿童对这个产品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对儿童产品包装色彩的分析研究发现,现代的儿童产品包装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包装,它已经是产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色彩和材质都是和包装密不可分的,这些元素和方法同样可以运用到包装中来。所以设计人员要多从这些方面去思量,去考虑,在色彩与造型的配搭上,采取新的配搭尝试,积极开发新的材质与色彩配搭,这样设计才会不断的发展与创新。

篇3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化合而生万物。按易学的观点,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正如自然界的阴阳寒暑,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五行。

1.2太极图形的美学特征

太极图形具有很强的美学特征,非常符合形式美的法则。在现代图形设计中,太极图形的运用多体现在阴阳二极的相互对立、等同面积、等同形式的量化效果,二者间的“S”形契合了视觉层次和空间量感效果。若以黑白两色来表明,通常以白色面为阳,黑色面为阴。在阴阳面中各有一个小圆体,在白色阳面的小圆体作黑色,在黑色阴面的小圆体作白色。通常称白色阳面的黑色小圆体为“阳中阴”,称黑色阴面的白色小圆体为“阴中阳”。太极图可旋可转,变化无穷,生生不息,表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

(1)对称。太极图的整体图像形式非常对称,两鱼、两眼、两色之间,通过圆心画任一条直线所得皆为黑白两份,可以说是遵循对称法则的典型代表。其基本型为圆形,图中的双鱼构成进制阶数为二的转动,阴阳鱼形设计既充分自在又充分和谐;但这种对称却并不死板,反而很灵动,整个形态以圆心为中心点旋转对称,两条“鱼”逆向回旋于一个圆形之中,相交的“S”曲线显示出生生不息的律动之美。

(2)和谐。从构成形式上看,太极图中阴阳互补的图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它表面静止而安详,实际却永远处于运动的状态。这种构形方式蕴含着“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思想“。回互”线在面的分割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穿插出阴的一边有阳,阳的一边有阴的格式。天与地、生与死、阴与阳这些抽象的矛盾两面通过太极图形“圆”内的“点”、“线”“、面”这种极简的具象符号表达得淋漓尽致。

2太极图中的设计思维

太极图对中华民族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它影响了炎黄子孙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 思维方式是一切文化系统之最深层的历史积淀和最本质的关键核心,它决定一切文化系统的基本性格、精神气质、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中国传统太极图形是造型简约,形式生动,内涵丰富的传统艺术符号,体现出这个时代有代表性的设计思维。

2.1太极图的符号化、象征性

太极图是中国古代人设计智慧的结晶,西方学者贡布里希将它誉为“一副完美无缺的图案”。它不仅体现了美学形式法则中的平衡美、运动美、虚实对比、色彩对比等规律,还赋予了图形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本身就是一个经典的标志,太极图“S”形的符号化、象征性,充分体现了道家的思想文化观念,象征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和艺术观。

2.2太极图的构成形式

太极图案是相互补充、依存、统一中形成的图形,既体现了构成形式的“黑白共生”,也表现出了“图”与“底”的关系“。S”形的太极曲线,表现了“天之左旋,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折射出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发展的世界观。

2.3太极图中的“天人关系”

太极图中黑白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了和谐的“天人关系”。在我国的设计领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可以说,中国的古典园林,既是凝固的诗,也是立体和动态的山水画。它的艺术之美不仅仅表现在园林景物的形和神上,更表现在游赏者主观的意境上,更是人为设计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太极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3.1对太极形态的运用太极图形是中国传统图形符号的代表,其构图简洁、明确,线条既理性又感性,色彩对比强烈。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在产品设计中运用广泛。我国设计师设计的太极形书架,把二维的太极图形经过三维演变,转化成时尚的日用生活用品,整个设计简洁、大气。这款家居设计将时尚与中国传统元素相结合,不但能突显产品的品位与设计的涵养,还打破了书籍传统的摆放观念。材质由纸板制成的,质量轻巧,环保健康。

3.2对太极意境的追求。与西方审美趣味不同,中国的艺术与设计并不“以个体为美”,而是讲究“以整体为美”的创作,太极图形作为普通大众所熟知的视觉符号,不仅具有构形圆满、吉祥的认知性,而且具有丰富的情感性与象征性,即“意境”。例如“,吕氏阴阳太极紫砂壶”品玩时“一分为二”,可观阴阳两壶之“体”,静置时“合二为一”,可见阴阳太极图之“面”。壶钮为抽象人体;壶把嵌入壶身,圆润简洁;两把壶浑然一体而又各具气韵。极简造型中有着读之不尽的广博内容,无疑是中国紫砂的巅峰之作,是传统太极图形内涵的延伸、传承与拓展。

3.3对太极哲学思想的传承。作为包罗万象并揭示宇宙间万事万物规律的阴阳鱼太极图符号,其蕴藏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精髓同样也是博大的。它在深层的文化心理层次上折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即外化在太极思想中的美善相兼、天人合一、以和为美、生生不息的造物理念。被取名为 yinyang-shaped 的创意沙发,它运用了中国特有的设计元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思想与西方思想的有机融合。设计师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妙的运用到时尚,现代的沙发设计当中,是太极精神的传播与创新。

篇4

二、情感分类及特征表达

情感是人经过长时间的生理和心理共同变化而产生的,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像。产品本身并不具有情感,但是它可以引发、刺激人的某种情感,亦或是可以承载着人的某种特定情感。1.情感的分类在色彩理论中存在着原色概念,原色即是三种无法再分解的颜色:红、绿、蓝,而将三原色调配在一起后,可以配出其他各种颜色。心理学家因此探寻了元感情,他们按照不同的标准列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元情感模式,但是结果却大相庭径。在心理学中,最简单的分类方法是将情感按两个标准加以区分:(1)愉快或痛苦的情感;(2)体验的强度。Trevor将“基于愉快和痛苦而做出的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好坏判断”称为情感价值。以愉快或痛苦的情感为横轴,以体验的强度为纵轴,可以看出在不同情感和体验程度下的情感反应归类(图1)。当听到悦耳的声音时,感受到的是中等程度的愉悦感,当声音变得急促与刺耳时,感受到的就是强烈的不愉悦感。通常,愉悦的情感能让用户顺利地与产品进行互动,不愉悦的情感可以提醒、警示用户。对于产品设计,情感的愉快或痛苦,强或弱并没有真正的好坏之分,重要的是,产品能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方合理地利用情感价值,以达到用户期望的目标,符合用户的需求,给用户带来惊喜。2.产品的情感特征表达虽然产品在实际上是没有生命的,但是其长期表现出某种情感,可以认为是一种个性特征,产品的情感表现可以分为外在情感和内在情感。外在情感是基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接受到的信息,是在无意识状态下所感知到的情感。外在情感包括形态情感、色彩情感及材质情感等。形态情感是指产品在不同的环境中与其相互联系,并表达出的特定语意;色彩情感是指产品的色彩配置能符合人的感性表达;材质情感是指不同材质以其独特的属性与人的心理之间可以产生对应的情感信息。Trevor提出内在情感是外部和内部刺激所产生的情感反应,它源于人内心重现的某种物体或体验,亦或是对客观事物的内心思考和感觉,而非源于那个物体或体验本身。它与社会文化、教育、身份地位、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期望等有关,是有意识感知到的情感。内在情感包含文化情感、经验情感等。产品设计的文化情感,体现在产品设计上是一种文化品质,它影响着人对产品的态度。经验情感是指能让人联想到过去的体验并将其重现的情感,很多小孩子都对吃药丸反感,因为药丸的味道基本上都是苦味,苦味让他们牢牢记住了这种强烈的体验,当再次要吃药丸时,内心重现这种害怕、排斥的情感体验,而糖果的甜味给孩子带来的情感恰恰是相反的。因此,有人专门设计了糖果药丸来让孩子缓解这种情感体验(图2)。

三、产品设计中情感对注意力及行为的影响

情感会改变注意力的专注点和集中强度,也会影响行为积极性和趋向。产品的情感化设计需要吸引用户注意力,引导用户行为,达到用户期望的目标,满足用户需求。1.情感对注意力的影响产品吸引注意力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人在目标不明确、无意识的情况下被吸引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人是被动的。产品通过某种途径表现出的某种感官特性引起(刺激到)用户的某种情感,继而将注意力转移到此产品上,情感的强烈程度影响用户与产品的互动时长和互动方式等。例如人们对娃娃脸的偏好,设计师们会利用可爱的吉祥物与他们的访客建立联系,访客对娃娃脸形象的喜爱程度影响他们对产品的使用情况(图3)。第二种情况是,人在目标明确、有意识的情况下投入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人是主动的。用户是在目标的驱使下使用产品,情感程度非常强烈,促使用户对产品投入大量或快速集中的注意力来完成目标,但是在与产品互动的过程中,情感还会相应得发生变化,再持续得引起注意力的变化。因此,产品需要提供简单、便捷的方式来帮助用户完成目标,减少用户的负担,给用户带来良好的情感体验,对产品留下好印象。2.情感对行为的影响如图1所示,一般来说,第一象限中是强烈的积极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会作为一个信号,鼓励人们继续当前的行为,行为是趋向的。例如鼓励、惊喜及给予身份等会引起用户的情感,刺激用户喜欢上产品,与产品保持情感上的联系,与产品产生更多的互动。例如轻博客产品“Lofter”,Lofter通常采用下滑来浏览文章,在操作过程中,由于用户对某个句子的喜爱而在上面点击多次,或是偶然的双击,会出乎意料地在指尖滑出爱心形状(图4),这种可爱的小惊喜让用户在浏览时产生愉悦的心情,愿意阅读更多的文章来体验这样的趣味性操作。消极的情感通常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产生的行为大多是回避的。对产品来说,给用户带来持续的消极情感会终止用户与产品的互动。缓和消极情感,或巧妙地将消极情感转化会积极情感,是产品能够延续生命的机会。2006年7月,Flickr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服务中断事件,引起不便,很多用户产生了负面消极的情感体验。Flickr却借此开展了一次临时涂色比赛,他们贴出通告解释了这次故障的原因,然后让用户在这张通告上做一些创意设计,获胜者可以赢得一个免费的Flickr账户(图5)。这样的做法成功地将带有消极情感的用户变成了内容的参与者,激发出他们的积极情感。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负面情感都是不可利用的,例如YanLu设计了一个带小金鱼的洗手盆(图6),小金鱼在蓄水盆里游动,水位随着水的消耗而下降,利用了人们对小生命的恻隐之心达到节水的目的,提醒用户节约用水,水是生命之源。

篇5

2TRIZ的矛盾理论及矛盾分析解决过程

在产品设计和改进过程中,首先需要保证或提高产品的某些性能,这可能会导致产品的其他性能受到影响。如果由于设计和改进而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影响,则设计改进过程就出现了矛盾。因此可以说产品设计改进的重点就是解决设计改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TRIZ理论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消除矛盾,矛盾的消失意味着问题的解决,其本质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为得到理想结果,找到问题中的关键矛盾并克服矛盾得到创新性解决方案的方法论。TRIZ理论认为在一般产品设计改进中存在两种矛盾: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对这两种矛盾的解决是TRIZ理论研究的重点。下面对这两种矛盾及解决原理分别进行介绍。

2.1技术矛盾及其解决原理

技术矛盾是指在一个技术系统中两个参数之间的矛盾。为了改善技术系统中某个参数,导致该技术系统的另一个参数恶化,因而这两个参数之间产生了矛盾。TRIZ用数学上比较常见的矩阵方式来简单地表述找到解决办法的途径。TRIZ理论的发明者通过研究总结出一般技术问题中39个系统矛盾对立的技术参数,并且提炼出了解决矛盾的40个标准方法,进而由39个矛盾对立的技术参数和40个标准解组成了矛盾矩阵。在阿奇舒勒的矛盾矩阵中,将39个通用工程参数横向、纵向顺次排列,横向代表恶化的参数,纵向代表改善的参数,在工程参数纵横交叉的方格内的数字代表建议使用的40个发明原理的序号,39个通用工程参数和40个发明原理可参考文献[3]。利用TRIZ矛盾矩阵表,将特定的问题准确地描述后,应用39个技术参数,使其变为一般性质的问题;从表中的40个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形成特定的解决方法。

2.2物理矛盾及其解决原理

物理矛盾是指在一个技术系统中同一个参数的矛盾。采用分离原理是解决物理矛盾的有效手段,包括时间分离、空间分离、条件分离、整体与部分分离(系统级别分离)。各个分离原理与多种发明原理对应,可结合工程实例帮助设计人员尽快确定新的设计方法。

2.3矛盾分析及解决过程

对于产品设计改进中出现的无论是技术矛盾还是物理矛盾,TRIZ理论采用一系列的分析工具,先将特定的产品设计改进问题抽象为标准的或一般的问题,即找出矛盾的类型,然后采用技术矛盾或物理矛盾的解决原理找出标准的解决方法,最后结合问题实际得到特定的解。利用TRIZ矛盾理论分析解决步骤为: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取问题中出现的通用工程参数(39个),形成技术矛盾或提取问题中出现的问题参数,形成物理矛盾,将问题转换为标准的或一般的问题;应用矛盾矩阵或分离原理分析问题;通过矛盾矩阵或根据分离原理找到相符合的发明创新原理;以创新原理作为指导和启示,结合实际问题得到具体解决方案。

3TRIZ的矛盾理论在风电产品设计上的应用

近些年,风电行业迅速发展,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竞争力,风电企业必须不断提高产品性能,降低设计成本。应用TRIZ理论,则可以高效快速地进行产品设计,提高产品竞争力。在具体工程实际问题中,TRIZ的矛盾理论应用最为广泛。下面是在风电产品具体设计中利用TRIZ矛盾理论解决产品设计问题、提高产品性能、降低产品成本的2个应用实例。

3.1应用实例1的问题描述与提取矛盾

1)问题描述。

在某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主传动系统设计中,锁定盘与主轴通过螺栓连接,以实现对轴承内圈的预紧和叶轮的锁定。现有设计方案为锁定盘通过直径φ2020节圆上均匀分布的60个螺栓与主轴连接,经计算该设计方案中连接螺栓对轴承内圈的预紧不够,需要增大螺栓预紧力。

2)提取矛盾。

增大螺栓预紧力的主要措施是:增大螺纹直径和长度;增加螺栓数量;增大螺栓分布节圆直径。因其他结构设计要求,螺纹直径和长度不能增加;考虑扳手空间,螺栓数量不能增加,故只能通过增大螺栓分布节圆直径的措施增大预紧力。该锁定盘结构若增大60个螺栓均匀分布节圆直径,则会与加强筋干涉,连接螺栓数量只能设计为24个,预紧力反而会降低。根据问题描述,首先从39个通用工程技术参数中选取并确定一对技术矛盾:预改善的参数:力(10);恶化的参数:物质或事物的数量(26)。对照矛盾矩阵,TRIZ矛盾理论建议的发明原理序号为:35,14,3,对应的发明原理为35为参数变化,14为曲面化,3为局部质量。

3)发明原理应用。

利用局部质量的发明原理,使组成物体的不同部分实现不同的功能,使组成物体的每一部分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结合该问题实际,解决方案为:在直径φ2020圆上均匀分布36个螺栓孔,在直径φ2420圆上均匀分布24个螺栓孔,经分析计算,该方案可满足连接螺栓对轴承内圈的预紧力要求。

3.2应用实例2的问题描述与提取矛盾

1)问题描述。

某大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机舱部分整体尺寸为15m×7m×7m,重量约245t,整体发运至吊装现场存在超高、超重等问题,故需分体发运,其中前机架部分的运输是难点,需制作相应的运输支架,满足运输要求。在风机机舱各部分发运至现场后又需整机安装支架进行现场装配,完成整机装配后再进行整机吊装工作。前机架的运输支架约6t,现场安装支架约14t,如果运输支架和安装支架有部分可以通用、互换使用,则可减低设计制造成本,提高利用率。

2)提取矛盾。

首先建立矛盾模型,前机架指分体运输中需要专门制作运输支架的主要部分,机舱指现场装配的机舱整体部分,支架既指运输支架,亦指安装支架。运输支架设计要求在保证不超过运输尺寸的情况下,重心尽可能地接近地面;安装支架要求现场安装的各零部件与支架、地面之间互不干涉,且可进行安装的空间尽可能大。故该问题的矛盾为物理矛盾:支架在运输时高度分析尺寸尽可能低,在用于安装时尽可能高。

3)解决方案。

基于以上对该技术问题矛盾的分析,运输时要求支架低,安装时要求支架高。利用实用TRIZ理论的空间分离、时间分离法对矛盾进行分析,结合工程问题实际解决方案为:将该机舱运输安装支架设计为底座和法兰筒体两部分,底座高度为640mm,法兰筒体高度为440mm,底座用于机舱运输,将法兰筒体通过螺栓连接在底座上,用于机舱现场安装,支架用于安装时总高度为1080mm,机舱各部分装配与支架、底面不存在干涉。底座约10.9t,法兰筒体约3.4t,用于机舱运输安装的支架总重14.3t,实现了运输支架和安装支架的部分通用性和互换性,同时降低了重量。

篇6

2材料设计特性再认识

程式化的应用方式源于人们对材料陈旧而僵化的认知,因此必须消除成见,对材料的设计特性及其作用进行重新认识,才有可能进一步打破程式化的应用方式。

2.1材料的设计特性及作用

材料的设计特性可以分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特性是人们通过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形成的感知特性,包括质感、情感以及艺术感等,如钢材显冷峻、红木显古朴、皮革显温润等;客观特性则主要包括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以及加工工艺等天然属性,如高碳钢具有较高的强度、硬度和弹性极限,但焊接性能和冷塑性变形能力较差,而低碳钢则正好相反。材料的客观特性是主观特性的基础,而主观特性则是客观特性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它们在设计中的作用也各有所长。主观特性是增加产品附加价值的重要途经之一,材料的质感、情感、艺术表现力等主观特性必须与产品既定的人文内涵、艺术风格等相适应,以便于满足人们表现其身份地位、审美情趣或价值取向等精神需求。如高档汽车之所以采用胡桃木作为内饰材料,就是为了满足客户显示其尊贵身份的心理需求;而客观特性则是实现产品功能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材料的客观特性应与产品各方面性能要求相符,以便于创造良好的使用体验。如钢制刀具比铝制刀具更锋利、更耐用,因此就客观特性而言钢材比铝材更适于制造刀具。

2.2材料设计特性的应用要义

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的变化,产品设计对材料特性的应用也有所侧重。一般而言,社会大众在物质匮乏时期普遍较重视产品的实用功能,因而产品设计往往侧重于对材料客观特性的应用;而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社会大众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且精神需求所占的比率不断攀升,材料主观特性的应用价值也随之提升,设计应用的重心逐渐向主观特性倾斜。我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物质匮乏时期,在产品设计中形成了注重应用材料客观特性的思维定式和应用程式,但这种陈旧的观念和程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无法满足大众日益膨胀的多元消费需求,因此,产品设计不能停留于应用材料的客观特性阶段,而应将重心转移到对材料主观特性的发掘与应用上,才能创造更为多元的产品价值,从而适应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3材料主观特性的创新应用

对材料主观特性的发掘和应用可以从应用范围、造型特征、复合质感以及个性气质等方面入手,打破固有程式,创新应用方式。

3.1突破材料的常规应用范围

材料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本身并无任何情感意识,它们的主观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长期被应用于某些特定产品中而形成的。如钢筋、混凝土通常被用于楼宇大厦、公路桥梁等工程建筑中,久而久之就形成冷峻、淡漠、乏味的主观设计特性。而如果有意识地拓宽材料的应用范围,让人们在不同的时机或场景中接触它们,就能逐渐改变大众对它们的主观感受,如钢制管材在家具中的创新应用就极大地改变了钢材原有的主观特性。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的布鲁尔受自行车把手的启发,将钢制管材引入家具行业,推出了一系列造型轻巧优美、结构单纯紧凑、功能突出且符合批量化生产要求的钢管椅,不仅揭开了现代家具设计的新篇章,同时也赋予钢材轻巧、精细、时尚的主观特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钢材“粗糙、笨重、冷峻”的固有印象。再比如,近年来不少设计师致力于探索混凝土的创新应用,将其广泛应用于日常产品领域,推出了一批创意十足的混凝土产品,包括戒指(DesignStudio设计工作室设计)、腕表(DzmitrySamal设计)、时钟(ForsbergForm设计工作室设计)等,展现出清新自然、精巧细致以及时尚前卫的品质感,颠覆了混凝土材料在大众心目中的传统形象。

3.2消解材料的固有造型特征

在造型活动中,人们往往会下意识的“因材施型”,即根据大众对材料的固有认识赋予相应的造型特征。比如同样是几何形态,金属制品往往呈现出较为硬朗的造型特征,而木制品或塑料制品则会处理得相对较为柔和。这种“因材施型”的造型模式可以强化材料某方面的特征,但也容易导致其主观特性趋于形式化,缺乏新意,因此,应该有意识地消除材料与其固有造型特征间的关联,在不违背产品总体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以全新的造型特征带给消费者全新的心理体验,进而形成全新的主观特征。如德国设计师FlorianSchmid的“缝合混凝土”座椅,见图2,就打破了混凝土材料一贯的工业化造型风格,将软和硬两种状态融于一体,通过座椅柔软的造型特征与人们印象中坚硬的材料质地产生矛盾对比,引发有趣的视觉错觉和心理体验,赋予混凝土材料以全新的造型特征。

3.3探求材料的多元复合质感

质感是产品设计的三大基本感觉要素之一,也是材料主观设计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的知觉系统从材料表面特征中得出的信息,这种信息能够影响消费者的主观体验,而多种质感的组合应用则能产生内涵更为丰富的复合质感,有利于营造出不同寻常的设计效果。复合质感的产生途径主要有两种:质感相似材料的类比应用和质感相异材料的对比应用。类比应用是将多种质感相似的材料运用于同一产品当中,或通过一定处理使产品中的不同材料具有相似的质感,其目的是强化某种特定的质感效果。如设计师StefanZwicky就使用钢筋和混凝土制作了“柯布西耶LC2”椅,通过这两种典型工业材质的彼此映衬强化出原始、粗犷的工业意味,也完美诠释了柯布西耶机器美学的内涵。而对比应用则是将质感差异较大的材料放在一起,形成极具感官冲击性的复合质感。如混凝土和硅胶是两种质感迥异的材料:坚硬与柔和、冷峻与温暖、遮蔽与通透,无论在视觉、触觉还是心理感觉上都相当矛盾,但在法国设计师RenateVos的“Concretebin”系列吊灯中,两者却和谐同存、彼此交融于一体,形成具有矛盾特质的复合质感,令人耳目一新,同样,RecycledLightCompany利用废弃灯泡制作的油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材质的对比组合显露出另类的时尚感,并且体现了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3.4解读材料的内在个性气质

材料具有各自的个性气质,它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通过内在灵性表达自身的美,而设计的要义之一就是通过恰当的途径,将材料的个性气质“翻译”成大众熟悉的表现形式,便于消费者感受、理解材料的内在美。这里所谓的“恰当的途径”因材而异,包括形态、色彩、工艺等各种形式和手段。日本设计师黑川雅之就非常善于把握和表现材料的内在气质,他在代表作“Irony”系列茶壶中就采用了传统的沙模铸造技术,以沙模铸铁材料为载体记录了铁的演变过程,在器具表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时间的痕迹,质朴而沧桑,将材料的个性气质与日本的茶道精神彼此融合,相得益彰。

4材料主观特性的创新应用实践

材料的创新应用方式各有所长,在设计实践中应加以综合应用,同时还必须结合形态、色彩、纹饰以及包装等因素强化材料的主观特性,充分体现产品的内在气质。如在一款作为校际交流活动纪念品的镭射翻页笔设计中,笔者为了更好地体现学校的人文氛围,在外壳材料的选用上打破了ABS等常规材料的限制,采用了经防腐处理的原生态竹筒作为外壳的底壳,并以复合竹材作为面板和按键的材料,利用竹在传统文化中清秀、雅致的个性气质,结合具有传统意味的纹饰充分展现教育工作者的清雅气质。此外,产品的包装采用再生纸材料,通过包装的材料质感、纹饰风格等与产品主体相互呼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竹材的主观特性,并进一步突出了产品的人文气质,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篇7

一、对巨灾风险的认识

“巨灾”一词最初是OEDC(经合组织)在2003年提出的,其内涵是指某一灾害发生后,发生地已无力控制灾害造成的破坏,必须借助外部力量才能进行处置。例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1998年的特大洪水。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指引(试行)》规定保险公司应当识别和评估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类主要风险,包括: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其中,保险风险是指由于对死亡率、疾病率、赔付率、退保率等判断不正确导致产品定价错误或者准备金提取不足,再保险安排不当,非预期重大理赔等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财产保险是产险的传统业务,企业财产险承保的主要是两类风险,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其中自然灾害中的巨灾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对财产和人的生命构成很大威胁。2007年全球人为和自然重大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高达276亿美元,其中自然灾害233亿美元。2005年8月24日的“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保险损失高达380亿美元。2008年1月10日至2月6日发生的冰雪灾害是中国自1954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冰雪灾害天气,中国西部及整个长江流域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遭遇了50年难遇的严重冰雪之灾。此次受灾面积之大、受影响人数之多、损失之巨,出乎意料,灾害所造成的直接损失达到1516.5亿元人民币;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截至5月27日,汶川地震已造成6.8万人遇难,36.5万人受伤,累计失踪2万多人,损失巨大。自上世纪开始,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6度,自80年代以来,灾害损失呈增长趋势,我国的巨灾频率和损失程度正在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上半年时间间隔不长的两次巨灾的发生,使个人、家庭、企业和社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社会对巨灾风险的意识势必会有明显的提高,对承保巨灾的保险产品需求也将会有一个显著的增长。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一共摧毁了10万栋房屋,之后日本各地多次发生地震。由于房屋倒塌不仅要负担房屋贷款,还要承担新建房屋的费用,因此引发了居民购买地震险的浪潮,使地震险的普及率由2.9%上升到了20%。保险业应立足于有效的风险管理,通过产品创新来满足被灾害激发的保险消费需求,实现多赢。

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巨灾因其破坏力巨大,导致的直接损失极大,远远超出了商业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1992年美国东南部发生的Andrew飓风造成的承保损失高达164亿美元,就导致了至少10家保险公司破产。从国际经验来看,一般对于巨灾都是由政府主导进行管理。新西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地震险作为主要险种列入法定保险的国家,新西兰地震委员会设立地震基金,一旦地震灾害发生,地震委员会负责法定保险的损失赔偿,商业保险公司依据保险合同负责超出法定保险责任部分的损失赔偿。美国加州的地震保险主要是由州地震局提供,墨西哥的地震保险附加于火险保单上,有全额投保、保户负担25%共保、以火险金额的75%投保等可供选择的投保方式。

日本的地震保险体制是以1964年新泻地震灾害为契机,于1966年国会审议通过而建立的。与此同时,日本还颁布了地震保险相关法规和地震再保险特别会计法案,以确保地震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该制度规定以各保险公司出资成立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专门负责地震再保险业务。日本的地震保险制度最终由政府对地震再保险公司进行“再再保险”,以分担保险公司地震保险的风险。投保人可以到属于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成员的任何一家普通的保险公司购买地震保险,各保险公司再将本公司卖出的地震保险到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全额购买地震再保险(称为“A特别签约”),而地震再保险公司则将所有保险公司购买的地震保险再分成3个部分,一部分向各普通保险公司购买地震再再保险(称为“B特别签约”);一部分向日本政府购买地震再再保险(称为“C特别签约”),最后一部分作为自己承担的份额保留。地震风险由政府、地震再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三方来分担。

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章第35条规定:“国家发展保险事业,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23号)明确指出要“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笔者认为,我国应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商业保险和再保险为补充的多层级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在财政支持下建立地震保险基金,并通过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办地震保险业务。

三、商业巨灾保险产品的设计及风险管控策略

(一)开发地震附加险产品

面对被巨灾唤起的风险意识和保险需求,保险公司应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商业保险的覆盖面,这对于扩大承保面,分散风险,提高保险的深度和密度,以及行业可持续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例如,对于涉及面很广的家财险,可通过在主险基础之上以扩展地震责任的附加险方式予以承保,且地震附加险保险金额按主险财产保险金额的一定比例确定。由于附加险的承保责任和厘定的费率是基于主险的基础之上,其内部存在风险因子之间的关联性,在定价设计过程中应特别予以注意。

(二)制定行业产品标准

目前车险、家财险一般是将地震列为除外责任,企业财产险需要扩展地震附加条款,而人意险的保险责任一般包含地震责任在内。有关地震风险的保险责任或责任免除在不同类别的产品中的规则各不相同,需要行业根据惯例,制订不同类别产品的行业规范。哪类产品是含地震责任,哪类是可以通过附加险形式扩展承保,哪类是地震免责等等,建议保险行业协会牵头就财产保险的16类产品制定各自的产品规则,包括条款中与巨灾相关的原生灾害、次生灾害、衍生灾害的释义,尤其是责任免除中的重要款项应统一制定行业规范,以避免理赔时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双方发生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产生纠纷,损害保险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和保险关系。与此同时,应加大产品差异性的社会宣传力度,以免使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对产品产生认识上的误区,便于在投保时作出合适的选择,在出险时就损失是否属于保险责任作出初步甄别,有利于提高保险交易的效率。此外,需要对巨灾风险制订行业纯损失费率。保险产品定价最重要的是纯损失率的厘定,由于地震保险至今尚无科学的精算基础,加之地震发生频率低、烈度高,并且损失还取决于建筑物抗震强度,地震发生的季节、时间段以及消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损失的预测难度很高。这种地震灾害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难以用常规统计方法确定保险费率,对合理厘定地震风险的损失率带来了很大困难。常规险种的核心问题是费率客观合理,地震保险的核心问题是基金积累的程度。墨西哥依照地质结构在全国划分7个保险区,每个保险区内又把投保建筑划分为6个等级,这样共有42个基本保费率,范围自0.02%至0.533%,各种修正系数的修正范围则在0.75~1.30之间。再保险公司要求保险公司每年至少提供两次相关地震资讯,以随时修正再保险费率。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和相关研究机构,通过对日本的地震发生规律和震害特征分析研究,对日本各地的地震危险作了评价,并根据地震危险性大小,将日本划分为4个等级,并按此等级确定基本费率。地震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程度等数值不同于普通灾害或意外事故容易获得并作出有效的统计分析和假设。因此,对灾害损失数据资源的采集、挖掘、开发和应用是地震保险产品开发的关键所在。保险行业应加强与国家地震局、中央气象台等专业机构建立技术合作,对于各类自然灾害的历史数据、近阶段灾害活动趋势分析、巨灾及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损失开展评估,尽可能地了解灾害风险发生的频率和烈度,为厘定保险费率提供可靠的数据。

(三)考虑巨灾产品服务的特殊性

巨灾保险产品有别于常规的商业保险产品,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就应考虑到巨灾发生时的特殊情形,对理赔阶段的被保险人义务等作出具有特殊情形下可操作的条款规定,以便与保险公司的巨灾理赔特殊作业流程相匹配。例如,对于索赔时保险合同无法提供的问题,预付赔款的规定,是否可以不在保险公司认定的医院救治等等,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就考虑到使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在巨灾发生能够得到快速救治和快速理赔服务的合同规定。家财险中最好能设计房屋被毁坏后,安置居所的每日补贴经费,使产品设计更加人性化。

(四)加强巨灾产品的销售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第四章第99条规定:“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保险法》第四章第100条规定:“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即对一次保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所承担的责任,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百分之十;超过的部分,应当办理再保险”,如果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在既定产品保障范围和费率浮动范围内操作,将使前期的产品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形同虚设,过低的费率将使分保受影响,积聚过高的巨灾风险,对承保公司乃至行业造成威胁。同时,关于巨灾风险在《保险法》第四章第101条规定:“保险公司对危险单位的计算办法和巨灾风险安排计划,应当报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准。”保险公司应根据保险相关法规,从自身的偿付能力出发,在优化业务结构的过程中,调整产品结构和风险结构,确定年度的风险管理政策,确定对包括巨灾在内的各类风险的容忍度,进而落实在产品策略、销售策略、核保政策之中。同时,应当与专业的巨灾风险咨询公司合作,引入地震巨灾模型,模拟测算不同风险等级所可能导致的最大损失,科学地应用再保技术来锁定自身的巨灾损失,保证整体经营的稳定性,形成连续的风险管控链,确保总体经营风险处于可控制状态。

(五)加强巨灾的防灾防损

在地震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当树立和强化“防重于赔”的防灾防损理念,通过改善社会基础管理工作,从根本上降低财产和人身的出险率及损失程度。例如,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日本神户大地震,神户市内超过80%的死者是由于建筑物倒塌。地震后,日本政府先后3次对《建筑基准法》加以修订,大大提高了建筑物抗震设计的级别,从根本上提高了社会抵御巨灾的能力。1998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三章第17条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全社会应重视防灾救灾规划,减轻灾害发生后的损失程度,抗灾防灾规划包括城市生命线规划(水、电、气、交通、通讯)以及医院和学校等重点工程。保险公司应加强对保险标的风险评估,对于承保的重点单位、企业的房屋、厂房、库房等定期进行防灾安全检查,向客户提示风险,防患于未然,降低出险率。

篇8

2家用医疗产品的情境体验设计

2.1家用医疗产品与使用情境

家用医疗产品一般可以分为检测设备、医疗保健设备、理疗设备、护理设备4大类[8],它们有不同的使用情境,但也具有一些共性要求。为了适用于家庭这一交互情境,家用医疗产品与医院使用的专业医疗产品相比,具有便于携带、操作简单、针对性强、可用性好、方便患者生活等特点,同时具有使用风险、需要前期准备和后期维护等不足[9]。这就要求设计师能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境与更多的设计要素。家用医疗产品的使用情境相差较大,不同的使用情境可以提取不同的设计要素,特定家用医疗产品的设计要素需根据其自身特点和相应的使用情境进行增减,以获取最全面准确的设计要素。

2.2家用医疗产品的情境体验设计

以适用于普通产品的情境体验设计方法为基础,结合家用医疗产品特殊的设计要求,提出针对家用医疗产品的情境体验设计流程和方法,如图2所示。家用医疗产品的使用情境相对单一,交互系统不会脱离常见的家庭环境,人物也仅包括使用者及其家人,所以在对家用医疗产品进行情境体验设计时,可以先构筑一个通用的家庭医疗情境作为设计的基础,然后在其中提取家用医疗产品的共性设计要素。通过对现有产品使用情境的现场观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使用者及其家人的询问可得到一些情境要素,再将这些要素结合起来,构筑成目标产品的家用医疗情境。将目标产品的家用医疗情境通过情境模拟或故事叙述等方式展现给目标使用者及其家人,可以得到他们对于该产品使用情境的需求、体验等因素。针对同一个用户,不断展示产品的使用情境并追问其感受,期间设计师通过观察、引导,直到实验对象完全清楚自身的需求和形成稳定的体验。家用医疗产品的设计普遍具有明确的设计目标,针对目标产品,将在其专用的家用医疗情境中提取其特有的设计要素。在目标家用医疗产品前交互阶段、交互阶段和后交互阶段的各平行情境中,可提取到不同的设计要素,这些设计要素可能会对产品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特定阶段设计要素的提取要兼顾整个交互过程,提取其中具有共性的、对用户体验影响最大的那些设计要素,而忽略一些仅针对某一阶段的或是对用户体验影响较小的设计要素。通过对目标产品交互情境的迭代,得到一致的设计要素。除了提取重点共性设计要素外,还需要在情境的研究中找出干扰设计要素,将干扰因素对设计的影响降到最低。通过对目标产品家庭医疗情境的研究,得到丰富的设计要素,对同类设计要素进行分析比较,保留具有一定共性的设计要素,它们可以保证视觉形象一致,带来相近的用户体验,然后利用这些设计要素有针对性地改进现有产品。

3家用呼吸机的情境体验设计

3.1家用呼吸机的通用情境构建

家用呼吸机主要用于改善呼吸功能,是家庭首选的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和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仪器[10],其中以气道持续正压通气无创睡眠呼吸机(CPAP)最为常用。通用家庭医疗情境明确了人、机、环境、背景及时间这5个要素。人包括使用者和家人,机则是家用医疗产品,交互环境处于家庭之中,交互时间有长有短。这些要素,已经可以构筑出一些简单的通用情境。

3.2家用呼吸机的目标情境构建

对目标产品的调查分析是构筑目标产品家庭医疗情境的第一步。结合家用呼吸机的自身特点,制作调查问卷来研究其使用情况。调查时需要对用户样本进行细分,分别了解其特征。了解使用者的使用习惯和产品使用现状,并询问他们对产品的期望和要求。通过使用者及其家人的描述可知:进口CPAP和国产CPAP虽说功能相近,但价格却相差很大。国产CPAP主要模仿进口产品进行设计,长时间连续使用有不舒适感。用户希望能有价格更低、操作更方便和使用更舒适的产品。通过CPAP购买记录,联系其购买者本人,并向他们发放了5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43份。其中发给使用者30份,回收27份,发给使用者的家人20份,回收16份。对问卷进行统计的结果是,CPAP用户中超过77%(33/43)的使用者年龄在60岁以上;平均使用时间最短的不到1个月,最长为8年,每日使用6~14h,平均6.8h;CPAP的使用压力6~10cmH2O(1cmH2O=98.06Pa),平均7.33cmH2O。部分情境描述见表1。家用呼吸机的目标情境是晚上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用户使用CPAP,以获得较好的睡眠质量。根据前期研究,设定该情境的背景为中国普通的小康之家,家庭生活和谐。标准的卧室,其环境主要包括一张床、两个床头柜、几把椅子、一个衣橱、一个电视机柜、一台电视机和几盏熄灭的灯,窗帘也已经拉上。人物主要包括年老的患者及其配偶,可能还未入睡,也可能正在熟睡。机器就是设计的目标产品———CPAP。该情境完整的交互过程为:前交互阶段,患者配偶为CPAP的正常使用做准备,该阶段的体验以患者配偶为主;交互进行阶段,该阶段体验持续时间较长,设定老年人的睡眠时间为7h,则体验时间为7h,该阶段情境体验以患者自身的体验为主,兼顾其配偶体验;后交互阶段,患者老伴正在收拾CPAP,对其进行日常维护,该阶段的情境体验以患者配偶的体验为主。

3.3情境展示

通过情境模拟,在前交互阶段,患者配偶在卫生间给湿化罐注水,拿回卧室安装好,给CPAP通电,为患者带上呼吸面罩。在交互进行阶段,患者面带呼吸面罩睡眠,配偶睡在身边。在后交互阶段,患者除去呼吸面罩,配偶断掉CPAP电源,为患者清洗呼吸面罩、更换滤网等。这样完成了整个目标医疗情境中一个平行情境的构建。根据前期研究得到的情境要素,可以构建更多的平行情境以丰富情境体验。将目标情境通过视觉和语言的方式展示给用户,通常采用情境故事板和故事叙述[11]相结合的方式,将整个情境虚拟化,确保模拟出的情境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获得用户的真实体验与需求,甚至挖掘到某些用户的潜在需求。如图3、图4和图5所示,用户观看故事板时,设计师需要对情境做进一步解释,以便用户更好地理解使用情境。针对同一情境,设计师需要引导用户,并不断追问用户的需求。设计师需要得到的不是用户“可能”、“也许”的回答,而是和用户沟通直至用户给出肯定的回答。

3.4产品定位与设计

通过对CPAP使用情境的模拟,可以发现特定的用户需求以及现有产品存在的会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最终体验的问题。a.用户需要功能合理、实用的产品。b.用户相信大品牌,在经济许可的前提下倾向购买品牌产品。c.呼吸面罩较难佩戴良好,其头带松紧度不适宜。d.紧急情况下不能迅速移除患者与CPAP之间的连接。e.长时间使用时呼吸面罩会对面部产生压迫,偶尔会有腹胀现象。f.呼吸机参数需要手动设置,无法根据患者状态动态改变,其缺省参数容易引起不适。g.呼吸面罩及湿化罐需要每天消毒,内部清洗不便。h.滤膜需要经常更换,且更换起来不方便。i.在安静的夜晚容易听到CPAP的工作噪声,让人感到不安。j.CPAP需要按照顺序操作,有时会产生误操作。k.移动处于工作状态中的CPAP时,湿化罐中的水会倒流而损坏主机。通过分析用户的需求以及使用产品时容易发生的问题,发现影响CPAP情境体验的主要设计要素有产品的实用功能、交互性、用户的感觉需求和社会需求。实用功能设计要素要求突出主要功能、附加合理功能,可免工具拆卸、清洗,降低产品使用、维护难度,加强产品可用性、安全性。尽量减小主体尺寸,使产品便于携带。交互性设计要素要求简化产品操作界面,简化产品操作步骤,减少用户误操作可能,提高产品的智能化程度,使产品能够自动地调整工况,并引导用户合理、正确地使用产品。用户的感觉需求要素要求CPAP造型美观,可采用圆润的曲面造型,色彩明度高、纯度低,将造型、色彩与功能有机统一,与家具环境相协调,给人以愉悦的感受。采用适宜与人体长时间接触的材料,设计贴合面部的呼吸面罩,减少长时间使用的不适感。用户的社会需求要素要求产品设计能充分展示其品牌优势,具有明显的产品族特征。利用最新的技术,掌握用户的实时动态,将服务云端化、系统化,为用户提供最佳的服务体验。在对CPAP进行情境体验设计时,设计师除了要关注上述4个重点设计要素,还需要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用户使用CPAP是出于治疗目的,几乎没有受调查用户将CPAP用于娱乐目的,或是喜欢使用CPAP。用户对于CPAP的感情比较复杂,不喜欢使用,但又必须使用,所以CPAP的设计并不是用来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设计师在设计时必须排除用户情感需求对体验造成的影响。作为家用医疗产品,CPAP的设计目的非常明确,设计要求也非常严格,这使得该类产品不可能是个性的、自我的,无法满足用户的自我需求。虽然自我需求要素相对于其他要素对情境体验的影响比重更大,但在CPAP的设计中,设计师还是要将其忽略。根据家用呼吸机情景体验发现的问题和需求,依据发掘的设计要素,得到图6所示的概念设计原型。

篇9

1)由于盲人比正常人少了一个感观,所以不能进行独立的购物。一般他们都是由家人陪同一起来进行这项活动的,或是在超市导购员的引导帮助人购买所需物品。一般流程是由家人带到物品区,然后口头转诉物品的详情来挑选物品。

2)由于盲人不能靠视觉来辨别物品,所以盲人就只能靠他的触觉来感受以及辨别物品的外形,材质等等,靠听觉来获取另外的信息,触觉和听觉成为盲人选择和判断事物最重要的途径。

3)盲人也可根据平常生活积累和经验去判断辨析事物,随着经验日积月累,盲人会有自己一套辨别事物的习惯,例如当盲人拿到一个杯子,他会用双手环绕杯子上下触摸,来判断杯子的口径、材质、容量以及商标的位置等等。

2.超市识别系统分析

超市的商品摆放通常按照不同大类分区,例如冷冻食品类,糖果糕点类,烟酒茶类等等,然后再根据大类分成小类,冷冻食品又可分为冷冻家禽,冷冻肉类,冷冻水产品等等,超市通过一些导购标示和箭头指引顾客,这些标示通常在超市离地面2.5米至3米处。

二、概念提出

根据前期盲人的日常习惯和超市的现有特点和技术,给出以下三个初步设计方案:

1.盲人导购指环,该指环套于手指,内置条码扫描系统,盲人购物时通过指环扫描商品条形码,通过蓝牙耳机来传递商品信息。

2.盲人导购精灵,该导购精灵类似手图2超市导购标志机,是一个小型的移动条码扫描器,盲人在购物过程中随时使用它来扫描条码获取商品信息。

3.盲人导购手套,该导购仪器形式上是一个手套,基于盲人的习惯特点,满足了用手触摸的习惯,又发挥了条码扫描的功能,同时配有蓝牙耳机播报商品详情,帮助盲人更好地选择商品。

三、方案确定

为了能够让盲人独立购物,获取商品信息,选择所需商品,这个过程需要盲人触觉和听觉的很好结合,从人机角度上,导购指环和导购精灵都不符合盲人的触摸识别习惯,盲人无法准确快速找到商品条形码,条码感应位于掌心位置,当盲人在用双手环绕触摸商品时,随时都可以扫描条码,为了不干扰盲人手指与商品直接的触感,手套的造型将采用无指头半包式,尽可能在满足手套功能的基础上,减少手套面积,增大手部接触商品的范围。而在按键的设计上,除了应有的盲文之外,整个布局能够引导盲人使用流程,让盲人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而在手套的材料上采用舒适透气的布料。

四、方案优化

根据前期的研究与初步设计定位,盲人导购手套这一形式最符合人机特点和盲人习惯,由此我们开发的盲人导购仪是由半包裹式手套和蓝牙耳机组成。扫描区位于手套的中部即掌心位置,让它处于这一位置能够更大概率的扫描到物品上的条形码,提高了效率。而手套本身采用的黄黑的预警色可以更好的提醒周围的人,使盲人能够得到照顾。

篇10

(1)创新设计和品牌意识薄弱。

当前全球纺织产能已供过于求,加工制造环节的利润逐渐在降低,但设计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却仍保持高位。未来纺织产业发展方向是创新设计和品牌营销服务。而产品创新是品牌建设的基础,设计是产品创新的核心。据美国工业设计协会的调查,美国企业工业设计平均投入1美元,创造的销售收入为2500美元;虽然“产品设计费用只占产品总成本的5%,却决定了产品成本的60%~70%”。但笔者调研的浙江纺织企业的产品研发投入平均不到总产值的1%,很多企业是零投入。由此可见,纺织企业受制于自主创新风险大、品牌建设成本高的影响,对设计人员原创要求低,对创新设计激励不到位,产品设计人员产品创新及品牌创建意识非常薄弱。

(2)人文思想和市场意识欠缺。

纺织是民生产业,纺织产品需要满足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需求,基于市场需要而产生的创新需求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有市场意识。同时,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纺织产品人文内涵、绿色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产品消费从“基本消费”、“生存消费”提升到“个性消费”、“品质消费”。然而笔者经调研发现:纺织企业约80%的设计人员从事翻样工作,中小纺织企业设计人员抄袭模仿现象严重;90%以上的纺织产品设计人员缺乏对纺织原料的选择、设计、生产过程的绿色环保意识;设计人员缺少深入到消费者中的生活体验,缺乏全面的市场调研,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特别是人文、环保需求了解不够深入,从而造成创新设计、引导市场消费、创造需求能力的不足。

(3)新技术应用能力有待加强。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纺织产品的设计生产技术也不断变革,对于传统纺织产品设计模式带来强大的冲击。新技术的发展要求设计人员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以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及时的信息追踪、与上下游企业的高效沟通能力以及快捷的创新应变能力,满足纺织“快时尚”对新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满足新型产业纺织品和生态健康纺织品技术发展的要求。但从调研的情况看,浙江纺织企业的产品设计人员专业能力再培训在百人中平均不足2人次,多数企业设计人员进厂后就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培训;纺织产品设计人员流动性大,不少设计人员受收入低、从业环境差的影响,转行从事室内家装设计或者动漫设计工作。许多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无法适应当前纺织产品创新对“艺工商结合”和“个性化、小批量、高精度”的现实要求。

二、政、企、校、社联动提升纺织企业产品

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基本模式构建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显示,当前纺织产品设计人员的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缺陷,设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得不到保障,企业产品创新激励不足,企业创新环境不理想。广大中小纺织企业对产品设计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和创新激励所需的财力、物力、人力和信息等资源都普遍存在不足。政府拥有宏观调控引导资源配置的功能,高校拥有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社会团体具有广泛联系社会各界的优势。建立政、企、校、社联动模式和长效促进机制,发挥各方优势,能有效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政、企、校、社联动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模式构架,其核心思想是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高校协同及社会团体协调的联动模式,通过高效配置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团体的资源来构建长效机制,以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人才、注重长效培养为方法来实现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提升。

(1)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的引导主要表现在以经济利益作为诱导来调节社会资源,解决纺织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为企业、高校、社会团体之间的有效互动提供政策支持。如美国通过建立政府资助与民间资本结合的创新基金管理制度、自主创新风险保险机制、专利裁决划一体制,保护和激励了产品设计人员自主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促进了美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日本通过持续实施“G”标识(gooddesign)制度等奖励表彰措施,支持中小企业采用创意设计,使设计人员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日本企业自主品牌的培育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使“日本依靠创新设计摆脱仿冒名牌”。当前政府对纺织企业积极创新的引导应主要致力于积极扶持与倡导创新,以政府为主建立健全创新激励和保护政策,积极开展创新指导和引导工作,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为纺织企业产品设计队伍的稳定及成长提供政策保障。

(2)纺织企业的主体地位。

吸引并留住纺织产品设计人员,发挥他们的创新设计积极性、主动性,关键在企业,企业在多方联动提升纺织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模式中处于主体地位。其主体地位表现在:重视自主创新,积极获取政府的支持和用好政策,积极开展同高校的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协调作用;有效整合与利用各方资源,健全产品设计人员的激励机制和内部培养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以充分调动产品设计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充分挖掘创新潜能。

(3)高校的协同作用。

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具有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通过校企协同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高校的师资、文献、实验设备和专业信息等资源可以与企业的实践、实战优势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协同平台和机制,完善校、企合作的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分配制度、奖励制度、后勤保障制度,有效发挥校企协同的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的作用,开展高层次人才互派互聘,确保师资队伍的先进性,将高校最前沿的学科和专业知识、软硬件资源应用到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中。

(4)社会团体的协调作用。

纺织行业协会(商会)、设计师协会、社会中介机构等社会团体是地利、人和的集中体现,在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中起着保护本行业从业、支持企业发展的作用,在政府、企业、高校之间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社会团体协调作用主要表现在凝聚纺织企业抱团协作,在企业与政府之间起桥梁的纽带作用,有效调动社会资源与企业、高校紧密联系并开展创新活动,营造创新的社会大课堂和大环境。

三、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方法与实践

政、企、校、社联动模式构架,决定了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路径和方法,并指导其实践。政、企、校、社联动来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人才、注重长效培养,从而实现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目标。

(一)优化创新环境

优化提升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环境,在于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团体协调的创新激励引导机制,营造创新发展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借鉴美国和日本促进企业和设计人员自主创新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有建立激励机制、强化产权促进和保护两个方面。创新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创新评比奖励和创新融资的支持上。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评审奖励制度,建立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力量奖励等多种奖励形式相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奖励制度,激发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开发新产品的热情,提高设计人员的待遇,留住人才。通过创新融资支持,一定程度上解决纺织企业创新资金困难的问题,增强纺织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自2010年开始浙江省每年开展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申报评比工作,由省财政相关专项资金给予适当的奖励,各地依据此也进行财政扶持。绍兴轻纺产业集群所在的绍兴县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科技创新型的小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推行小企业知识产权抵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一系列举措为纺织企业产品创新、发展自主品牌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强化产权促进和保护在于健全行政管理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三方联合的知识产权促进、保护体系,建立促进和保护纺织企业以及产品设计人员创新积极性的政策与法规。近年来嵊州领带、余杭家纺等浙江纺织产业集群所在县(市、区)针对中小纺织企业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状,经信局、科技局、工商局等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自主品牌产品、企业在国内外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的指导和支持,帮助纺织企业尽早申请注册,出台“专利示范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促进经济转型发展若干意见”等。同时,设计师协会、纺织行业协会积极发挥监督指导作用,强化行业自律;严厉打击产品设计盗版等侵权行为,对于涉及侵权的企业给予行业内处分或罚款,营造支持创新、鼓励原创的行业风气。

(二)集聚创新人才

培育高层次设计人才、团队,要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并发挥其“示范效应”,助推纺织企业现有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有效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政府帮助企业依托行业协会、设计师协会等社会团体,搭建纺织行业人才服务的战略联盟,形成区域特色育才系统,培育高层次设计人才、团队,形成吸引人才的马太效应,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设计师,实现专业人才的集聚,再由高层次设计人才的榜样作用助推设计人员创新设计意识、能力的提升。绍兴县政府2007年整合行业资源建设浙江省首个纺织创意产业基地,设立专项资金,出台包括免租金、专利申报奖励、智力引进奖励等在内的多项扶持政策,引进高端设计服务企业、优秀设计创业团队入驻,尤其鼓励海外知名设计师到绍兴轻纺产业集群开办工作室或定期互访实习;着力建设和形成“大师设计室”、“名师工作室”品牌,着力发挥大师、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形成有效的设计人才创新发展体系,推动纺织产品技术创新、纺织面料创新设计,为绍兴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社会团体协调产业集群中的纺织中小企业,联手建设技术与产品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弥补单个小企业在科研、设计能力上的不足,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产业科技、研发和设计实力的整体水平,形成设计集聚中心。余杭家纺产业集群30余家企业结成资源战略联盟,由余杭家纺产业协会牵头于2013年建立中国品牌布艺总部基地,设立家纺产品设计及流行趋势平台、功能性原料与产品开发平台、家纺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行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产品展示平台、设计师培训及论坛交流平台;引进上百家装饰面料企业入住的同时,联合国内外知名院校和设计研发机构,全方位服务企业。基地成功引进了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等具有代表性的浙江纺织专业院校设计团队入住品牌大楼,形成家纺设计人才、团队的集聚中心。

(三)注重长效培养

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创新人才的集聚为建立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长效培养机制提供了基础。但是,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统筹内外部资源,针对纺织企业不同层次的设计人员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培养方式,以实现长效培养,主要措施可有以下三种。首先是依托高校、社会团体开展培训。政府引导,统筹高校、社会团体资源支持纺织企业产品设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由政府牵头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高层次设计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习培训基地,采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多层次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方式,并在政策层面支持纺织企业设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余杭家纺产业协会依托中国品牌布艺总部企业设计人员参加家纺流行设计、先进纺织装备和工艺、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现代管理和品牌营销等方面的专题培训,起到了长效提升纺织产品设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的目的。其次是强化设计人员企业实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利用区域产业链和工厂生产链完备的优势,在政府引导下,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建设企业内部的实训中心,通过制度强化企业自身的培训责任,承担起企业内外部设计人员的多岗位交流与实训。巴贝集团联合地方高校在企业内部建设领带服饰工程实践中心,承担多层次企业员工的培训,接收高校学生驻厂实训,并针对性引入高校教授、优秀设计师担任企业设计人员导师,学生与企业设计人员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取长补短,在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后是开展国际化交流与集训。纺织产品接轨国际市场和打造国际品牌,要求纺织产品设计人员具备国际化意识、视野,所以,持续不断地对产品设计人员进行国际化交流与集训是纺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开展国际化交流与集训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解决。政府层面可资助纺织企业高级人才的海外研修项目。杭州市实施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培养杭州丝绸与女装产业具有较高设计艺术素质和高水平服饰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杭州丝绸、女装产业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企业将国际化交流与集训制度化、常态化。浙江的纺织产业集群及企业不再局限于邀请国外专家、技术人员来企业讲座的形式,相继制订出台纺织产业集群区域国际品牌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办法,每年统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本土设计师海外研修,加强国际化交流,主动接轨国际市场;鼓励企业设计师参加海外的比赛和进行新产品的。纺织产品设计人才的国际化交流和海外集训推进了浙江纺织产品以国际品牌的形象走向国际市场。

篇11

2医疗器械人性化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的问题

2.1需要加强对用户使用性和需求的研究

进行医疗器械产品的人性化设计,要实现人的感受和产品职能的合理分配,保证产品高效、安全、舒适。医疗器械不同于其他产品的地方在于,它不仅需要满足使用者(医护人员)对于产品的操作舒适性、安全性和观察清晰度的要求,还需要满足受用(患者)使用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以及医院(管理人员)对工作效率、产品性能、体积、可移动性和色彩造型等方面的要求。

2.2人性化设计要求

在进行医疗器械的人性化设计时,要明确设计原则。设计过程中,要坚持人机工学的基本原则,从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在医疗器械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人类的心里特点,从而实现人和医疗器械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医疗器械发挥最大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同时,设计时要注重人们的感性需求,在满足医疗器械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要协调和平衡人的情感因素,利用产品的色彩、外形等对人的情绪和精神进行积极影响。

3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医疗器械产品设计

3.1人性化尺度设计

目前,许多医疗机构以医疗器械为原装进口进行宣传,设计过程中也习惯于借鉴外国的医疗器械产品,却忽略了我国和其他国家在人种和文化上的差异。由于人种和文化上的差异,外国产品在尺度和文化认同上并不符合我国患者的生理、心理条件。例如,从美国原装进口的PET/CT扫描仪,其躺卧平台的设计高度是根据“小腿加足高+修正量(鞋底厚度)”进行设计的。但是,由于美国人的人体结构尺寸高于中国人,所以中国患者使用时会明显感到不方便、不舒适。因此,在进行医疗器械的人性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中国成年人的身体尺寸,并根据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使用特点分别进行设计。

3.2人性化交互设计

3.2.1人机界面设计

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逐渐走向电子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当前,医疗器械的人机界面以图形用户界面为主。使用者在进行仪器操控时,其行为可以被可视化地显示出来。在进行具体的人机界面设计时,要遵守重要性原则、操作频率原则、操作顺序原则、相关性原则和相容性原则等相关规则。界面设计时,要认真考虑指示符号的准确性、信息显示的一致性和控制的灵活性,使操作者可以简单、高效地使用。此外,还需要考虑医疗仪器受众的特殊性,如糖尿病患者可能会伴有视网膜的病变。因此,进行血糖检测仪刻度显示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受众的特殊性,适当增大显示刻度的尺寸。如图1所示,该医用清洗机在操作和显示界面上采用形状和颜色来区分不同的操作功能,且使用的背景色和字体非常易于分辨,从而使其使用更加方便。同时,它采用理性的形和线使仪器体现出高科技感,同时采用蓝色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放松心情,有利于医疗过程的进行。

3.2.2交互行为设计

在进行医疗器械的交互行为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医疗器械特点,尽可能简化操作行为,使其更适合操作人员的认知和行为习惯,从而减少操作失误发生的可能性。与医务人员有所不同,患者和医疗器械交互时处于被动地位。患者和仪器之间的交互行为,往往通过非接触界面、接触界面和侵入界面三种方式来进行。尤其是侵入界面,一般通过人体管道或者创口作用于人体,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因此,通过人性化的交互设计让患者感到安全性、舒适性十分重要。

3.3人性化外观设计

人性化的外观设计主要是对医疗器械的造型、色彩和质感等进行设计,使医疗器械既具有艺术上的美感,也具有情感上的感染力,从而在使用过程中给患者带来积极的影响,减少紧张、焦虑和恐惧等不良情绪。例如,在进行医疗器械颜色选择时,采用“白(灰)+中低明度的冷色”的基调,有助于营造出安全、稳重的氛围,不会像单纯的黑白色调那样严肃。在进行线条设计时,采取均衡但不夸张的流线型设计会表现得更具亲和力,从而帮助患者缓解紧张不安的心理,提高医疗效率。如图2所示,该医用抽吸机改变了传统产品的圆桶式造型,采用新型的椭圆柱造型,利用仿生学原理,将仪器的上部设计成鹅颈造型,完美切合了产品外形和产品操作的人机关系。同时,仪器采用白色,不仅符合医院环境,也和牙科产品的外形和色彩特征符合。它富有变化并且可爱的造型,加上符合使用特点的配色,对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4结语

本文对医疗器械中的人性化准则进行介绍,分析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人性化尺度设计、人性化交互设计和人性化外观设计,以期能够为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医疗器械产品设计提供借鉴。

作者:温飞 单位:深圳艾尔曼医疗电子仪器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12

摄影需要摄影主体人,摄影客体静物,中间的媒介摄影工具。摄影过程我们首先要明晰摄影工具的使用,即相机的工作原理,以及我们怎样使用它才能将其发挥比较好。学过一些摄影的都明白要想拍出好的照片要具备工具和知识。工具就是首先要具有最起码的三个最基本的镜头:超广角镜头,中长焦镜头和大光圈定焦镜头。相机一般自带的镜头不可能拍摄出叫广阔的范围,拍出来的照片没有气势,此时就需要超广角镜头,为的就是可以拍摄更广阔的范围,使景物纳入的更多。自带镜头还存在一个弊端就是不能将很远的物体拉近拍摄,比如拍摄一只老虎的头部,我们绝不可能站在近距离拍摄,这时候就需要中长焦镜头,它可以将远方的物体拉近拍摄,且清晰逼真。镜头有了,再需要的就是相关知识,之后就可以拍摄出惊天动地的照片。摄影的相关知识有9个方面的要素:焦距,等效焦距,对焦,以及与曝光相关的快门、ISO值和光圈值,景深、色温与白平衡还有反差。在理解构图法则,就可以拍出理想的照片。

(二)摄影的过程

当摄影工具与摄影知识都准备好之后,下一个过程就是拍摄过程。首先选定拍摄目标,用摄影工具——相机对其进行构图,调焦,调光,此时就是摄影知识的实践应用,当快门按下的那一刻,所要拍摄的相片已成型,最后将其打印出来就是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

二、什么是摄影角度下的产品设计

(一)摄影视角观产品设计的定义

产品设计的原本定义是一个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理形式或工具的过程,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的载体,以美好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过程。从摄影的角度来看,做产品也就是做摄影,将我们的目的拍摄或者设计东西,最终转化为物理形式——拍摄,画草图,做模型,最终是将我们的规划设想表达出来,即将拍摄预期,设计预想表现出来。与摄影相同设计同样需要设计主体——人与设计客体产品,中间的媒介是双手以及辅助工具。

(二)摄影视角观做产品设计的条件

同摄影一样,做产品设计同样需要工具与相关知识。摄影工具是相机,那么做产品设计的工具是笔与计算机。我们的笔在速写本上勾勒的图形,就像相机镜头成像一样,计算机的只能辅助类似相机的自动处理。在产品设计中工具固然重要,但相关的设计知识同样重要。比如:首先要明白设计的流程,定位就像拍摄的定位是拍人物还是景观,设计同样是定位什么人群,什么类产品等。调研,草图,建模,实物,推向市场。同时还要明白设计一些准则以及最基本的手绘和软件知识等。

(三)摄影视角观做产品设计的过程

做产品,从无到有其实就可以比作摄影的一个过程,在摄影前我们要准备一些必备的东西,第一就是摄影工具,相机,现在常用的就是单反相机,也就是单镜头反射,(即被摄景物的光线经镜头聚焦,被斜置的反光镜反射到聚焦屏上成像,再经过顶部起脊棱镜折射,摄影者通过取景目镜就能观察到景物,进而进行摄影。取景与摄影都在同一个镜头完成)。做产品设计我们同样要准备一些东西,比如定位与调研资料。开拍也即开始设计,出草图,画方案,建模型,做实物,勾勒构图排版。拍出的成品就似设计出的产品。最终可以将其转化为商业模式,推向市场。做产品设计我们不光只可以盯在设计的领域,走出来从其他视角来观察一下,就可以不那么禁锢自己的思想。摄影涉及到工具与知识,以及最终的商业推广,从这个整体的角度来剖析产品设计,工具辅助加相关知识,到最终的商业方式的转化,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是有着本质的联系。用这种思路来在此探析现阶段我国的产品设计,不禁有了一种全新的阐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