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5:57: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老师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老师教育论文

篇1

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篇2

本文作者:辛朋涛工作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教师劳动创造性“实然”与“应然”间的关系并非总是趋近一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后现代场域下,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实然”与“应然”间是一种贴近性均衡,内、外力的作用指向于人的充分发展。在不完全以人为本的专断条件下,教师劳动创造性的“实然”与“应然”间则多呈背离形态,教师所受内、外力的作用甚至有悖于职业诉求。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教师劳动创造性“实然与应然”的背离也有其力学原理:外部主要缘起于习得性无助,内部则受困于动力的式微。外部:习得无助外部习得无助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态,其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且相当依赖他人的意见和帮助。如果无法从外部获助,教师就会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进而放弃继续尝试的努力。教师在创造性工作中的习得无助主要体现为引导机制引领不够、教师互助开展艰难。一是引导机制。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教育督导员对辖区的教育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和评估。校长同样肩负指导和引领教师的重任。唯有成为教师的教师,“人们称之为塑造人的灵魂的艺术的东西,才会在你面前一点一点地展开新的境界”[3]465。然而,随着“外行”入主教育,学校校长由“外行”出任已不是个案,他们把学校当企业经营,热衷于制造表象效应,教育督导就愈发显示出“指导不足”的病症。督导者更多关注教师外在行为的约束,很少注意教师个人内在品质的修炼和培育,而教师只能在建构教学知识过程中扮演一个沉默的客体的角色,无法享有合法的知识创造空间和地位。不可否认,部分教育行政领导也曾是教师“出身”,但因教学与管理分属不同的社会艺术,教学能手未必是管理行家,这样,一线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后就不乏因循守旧的情形。在业务指导上,他们更多是从旧经验中寻找启示。另外,一些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后疏于钻研业务已是不争事实,这样,在教师开展创造性工作时,他们就无法因势利导,提出中肯意见,从而把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推向孤立无援的困境中。二是互助机制。同伴互助是教师赖以创造的支架之一。当代社会,教师群体的共同利益使人与人之间必须构成以积极的互动关系为经纬的社会支持网络,很少有人能不依赖同伴的支持而得以独自发展。美国学者肖恩(B.Showers)和乔伊斯(B.Joyce)开展的研究发现,让教师组成小型的同伴互助小组有助于教学实践的改善,教师可以与同事或同伴保持互相信任和依赖的关系,他们共同规划教学活动、互相提供反馈意见和分享经验,拥有“同伴互助者”的教师比那些独自工作的教师更容易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相对于管理层和学生提供的教师评价而言,来自同伴的评价更有助于教师改善自我教学行为。[5]但统计显示,为了维持专业优势,62.0%的教师表示不会轻易将自己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与他人共享。[6]身处“排名”“奖惩”等竞争氛围中,教师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难以完全脱离个人利益的考虑而真诚互助,因为互助意味着“优势”教师要牺牲部分物质或精神利益。由于教师并不从观念上认同这种安排,当互助合作时,优势教师就会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性。内部:动力式微内部动力式微是指教师遇到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所表现出的信心涣散、态度消极的心理倾向。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教师职业的伟大不断激励入职者探求未知的问题域,从而改造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但必须看到,在外部功利主义、习得无助的影响下,加之教师认识的局限性,教师的创造内驱力正面临严峻的考验。一些教师不再追求对教育精深的分析、研究,而是随波逐流,墨守成规。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专业自信不足。不少教师虽然教了多年书,但每当上公开课时,就显得语无伦次,不知所措;对于课堂偶发事件,要么无限放大,要么置之度外;对于因材施教,更是苦无良策。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很多,但缺乏专业自信是主要原因之一。在2008年河南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中,培训者试图以魏书生、刘永宽等特级教师作为参训学员的榜样,但近100位参训学员中约97%的人认为“魏书生等名师高不可攀”。魏书生、刘永宽仅为高中文化,而参训教师60%以上已获大专及以上学历,这怎会高不可攀?没有来由的自信是一种自负;没有来由的不自信则是一种自卑。2009年初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恢复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RecoveryandReinvestmentActof2009),要求各州通过激励资金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师的专业自信。[5]这些旨在提升教师专业自信的努力,在本土化视域下,也可为我国同类改革提供有益借鉴。二是事业忠诚不强。论及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很多人认为这是套话、空话。一些教师想要的是:通过一、二次的培训,从专家那里拿来“短”“平”“快”的技巧,而不想精心劳作,更不想保持永恒的忠诚与责任。例如,被告知“让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是注意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积累训练”,教师会感叹:“这是多么麻烦呀!”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凡在教师职业中有所建树的人,无不以教育为己任。许多人“看空”的忠诚与责任,在名师身上无不具体而实在。魏书生是一个离开教书就无法生活的人,即使升任教委主任,他依然承担一个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固然教学有法,但“法”外仍须教师的不懈努力。对于名师来说,忠诚与责任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他们行动的准则与指南。能否履行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换言之,欲成名师,赋予教师工作以创造性和价值,必须落实工作的责任感与事业心。

在外部“习得无助”和内部“张力式微”的合力下,教师会发生“伤身”性形变,而且易引发职业倦怠和前进的“抑制”。为此,无论是从保护教师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出发,都必须对教师劳动创造性“实然与应然”的背离作出调适,这需要领导示范、教师自觉、同伴合作三方面的努力。领导示范领导示范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信心示范。“教育领导的秘密之一,就在于激发起教师探索的兴趣和分析本身工作的兴趣。”[3]465领导要敢为教师之先,给教师以信心示范。领导的信心示范主要包括对行为难度的外在认知、情绪和意识三个方面所起到的表率作用。第二,行为示范。没有榜样,教师便难以知晓“如何创造”。领导的行为示范通常要经过“发现问题”“探讨原因”“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四个环节。领导的行为示范即是无声的命令,它自始至终发挥着引领教师前进方向的职能。第三,近身指导。领导需向参与的教师提供反馈,告知其行为表现程度,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应该坚持,这些都应作出说明。第四,应用规划。领导要设立改进目标,明确可应用关键行为在实践应用中的作用,并让参与者做好面对可能阻止他们应用关键行为的环境因素的准备。作为规划的一部分,参与者之间还要定期沟通,讨论应用关键行为的经验与教训。教师自觉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3]507教师要自觉将研究思考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一要自觉探讨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问题。我们不断地从理论上强调因材施教的价值,倡导教育实践者践行这一原则,也形成了因材施教的诸多经验和有效形式(如小组教学),但在实践中如何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策略,则没有明确的规则,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细加揣摩,结合实际加以创造。二要自觉研究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运用限域,要富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实现教学方法的整合,既不能一讲到底,也不能甩手不管。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用教法要根据实际统一酌虑。三要自觉提升教学机智的运用技巧。恰当运用教育机智,离不开情绪自控力、敏锐判断力和随机应变力三种核心能力的培养。当学生言行不能吻合教师的思维模式时,教师需用智慧去分辨,用知识和经验去化解,用“情绪自控力、敏锐的判断力、随机应变力”去应对。唯有如此,才能因势利导,化“意外”为契机,推动教学稳步前进。四要自觉建构立体化知识。分析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非理。现代课堂仅靠浮浅的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实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的知识储存应立体化,不但要掌握学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还要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只有在多种知识经验间建立了丰富联系,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广泛迁移。同伴合作同伴合作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模式具有独特的意义。同伴合作中,教师不仅从自身的反思性实践中得到学习,而且教师在相互尊重各自观点的同时取长补短。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交流,包括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教研讨论。信息交流指通过信息会、读书汇报会交流自己获得的重要信息;经验共享主要指举行经验总结会,互通教学得失;教研讨论一般是教师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看法。二是协作。协作是指教师共同完成某项研究任务,在协作中,既有共同目的,又有各自的研究责任。集体备课、听课和评价是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反思的最主要实践,是学校促进教学的有效内部组织形式。三是帮助。帮助是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言传身教,帮助教学能力急需提升的教师,使其尽快适应教师角色和环境的要求。教师合作对象由教师自选或由学校安排,既可以是同学科的教师,也可以跨年级、跨学科组合,其层次可以涉及新教师、老教师,也可把校外的专家作为同伴进行合作。教师的劳动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这不但是教师灵活、独特地行使职业权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职业被他人赞誉而引以为荣的重要所在。教师永远是在创造中成长和发展的,因为创造是伴随人始终的不可缺少的品性。

篇3

1、 教师的语言要体现关爱与尊重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尤其是小学生,关爱对他们而言显得异常重要。“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也指出:“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在当今,留守儿童成为社会一个庞大的缺少亲情的特殊群体,儿童的内心更需要关爱、沟通与尊重。因此,语文老师的语言更应该凸显温柔、关怀、体贴、温暖,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真切,语言的感动。

2、教师的语言要立足关爱与尊重

学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是有感情、有思想的教育接受者。善意的、充满爱心和尊重的教学语言,会大大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向师性,热爱老师教的学科,热爱老师的授课过程。而人文性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中师生是互相尊重的关系,“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不在于蹲下来的形式,而在于教师语言、行为尊重学生的实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仅在于行为不歧视、不体罚,更在于言语不污辱,不讽刺。言语的伤刺有时候比行为伤害更令人难忘。

二、教师语言体现尊重和关爱的策略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少用否定语言,多用肯定语言;少用批评语言,多用赞美语言。教师的语言不强求、不压制、不误导、不扭曲学生的见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学会欣赏差异,更要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这样才能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在课堂上,教师用充满关爱、尊重的语言,如“能把你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一读吗?”“能把你的劳动成果同大家分享吗?”“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谁愿意帮助他?”这样的语言,无形中会产生了一种感染学生的力量,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课堂上,学生才能得以言论自由,“百家争鸣”。教师尊重爱护学生的语言自然就会塑造出鲜明的学生个性,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1、体态语言的亲切和蔼。

“亲其师”才能“信其教”。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学生总是希望老师喜爱自己。课堂上,教师用亲切和蔼的语气跟学生进行交流,会让学生随时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称呼学生时,老师不妨亲热地叫他的小名,遇到名字是三个字的学生,老师可以只叫他的名,如“章雨思”,老师可以亲切地叫他“雨思”,相信学生一定倍感亲切,师生之间的距离自然会一下子拉近许多。面对学生,老师应常常把微笑挂在嘴边,充分发挥体态语的作用。摸摸学生的头,握握学生的手,每一次拥抱,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是在无声地传递着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便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

2、教学语言的诚恳谦逊。

过去的课堂中,常常会听到这些声音:“同学们弄明白了,听清楚了吗?”“听老师把这个词的意思再讲讲?”这样的课堂语言把老师“神化”为教学主体,教学权威,无形中来开师生距离。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语言对话时,要求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无论是对学生的表扬,还是善意的批评,态度都应诚恳。还记得曾听著名小语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执教《有这样一个小村庄》一文时,面对并不熟悉的学生,靳老师总是展示他那么魅力无穷的体态语言——面带微笑,与学生真诚地交流:“初次见面,请同学们多多关照!”、“你有什么问题?”、“大家都记住这个词了吗?”、“老师读的好吗?”、 “谁想上台来?”、“你有什么要补充的?”、“你还想说什么?”整堂课中,靳老师始终把自己深深地融入到学生当中,始终保持着慈祥的笑容,靳老师的诚恳,消除了同学们心中的紧张感和陌生感,同学们一个个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思维开阔,回报给他一次次精彩的发言。

3、教学语言的平等宽容。

篇4

一、博采众家的知识储备观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高是指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郭初阳老师的教学与其他老师明显的不同在于解读文本的独特视角和大量的阅读资料引入,这正是其知识储备丰富的表现。

解读文本视角的独特主要表现在郭初阳老师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深度解读文本。郭初阳老师在执教《项链》时,运用了“原型批判”理论,要求学生“通过对《项链》的个案分析,初步了解原型批判的基本方法。”《项链》是高二课文,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适当运用文学理论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剖析。因此,教师在储备知识时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储备文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度解读,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度深化教学。

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曾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有人认为其观点新颖,解读深刻,如王荣生教授在评价该课时说:“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是有谱的,而且是‘语文’的谱,它是执教者所主张的‘另类’文本解读方式自觉的、系统的实践。”[4]有人认为郭老师的课脱离文本,如李华平教授认为,“外部资料的过量引入,严重挤占了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5]郭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引起争议是正常的,这并不能否定其在该课教学知识丰富储备上的努力。从引入的材料可见郭初阳老师在备课中搜索了大量的信息,包括同类的寓言故事、学者的观点、外国人的访谈,不仅种类多元,而且渠道多样。面对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学生,教师不能再局限于教参和以前的知识积累,应在正确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化。

蔡朝阳曾这样评价郭初阳,“多数时候是这样:为了阐释一句话,就跳进书海,多方搜求,仔细考证,只为了给学生一个多元的阐释空间,呈现创造的多种可能。”[6]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达到为了阐释一句话就跳进书海的境界,我们的语文课定会呈现出多彩而有意味的面貌。

二、立足学生的知识选择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注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7]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应立足于学生的学,课堂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要学的内容。

郭初阳老师在教学之初也不知如何选择教学知识,“郭初阳曾在《教师的自我坎陷》中到他在实习的时候和走上讲台之初自认为自己有‘一身好武艺’,恨不得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上课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腹中有什么,就讲什么’,至于学生如何想,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需要听什么样的知识全然不顾。”[8]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郭老师意识到这样教学的不足,开始走下讲台,俯下腰,进入学生中间,获得与学生一致的视野。在教学中,郭老师提出根据学生兴趣进行专题式的学习,比如课前的“每日一诗”,第一学期先由老师选定主题,以后学生便可以根据兴趣进行个性化选择,这看似简单的教学活动,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和积累。

郭初阳老师从学生的需要学和想要学的角度出发选择课堂教学知识。其执教的《套中人》便是以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在课前郭老师让学生填写了一份简单问卷,调查学生对这个小说的评价,以及在这个小说中感到最困惑的一件事情。在整理问卷后,郭老师发现学生对两个问题无法理解,一是“为什么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战战兢兢的、胆小的人,他能够辖制全城十五年?大家都怕他。”二是“为什么华连卡,这么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子,她竟然会爱上别里科夫?”课堂上郭老师便组织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坚持以学生的学作为选择教学知识的出发点,是郭老师的课能够大胆创新却未曾脱离学生和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因此,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应立足于学生的学。

三、动态交互的知识生成观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郭初阳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从郭老师的教学课例中,我们会发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非常简洁,教学过程往往是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生成。

在执教《远和近》一课时,郭初阳老师在学生朗读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选择一个恰当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远和近》这首诗,把诗简化为一个几何图形。并要求学生越快越好,随便画,不要讨论,不要偷看。这个任务的目的正是让学生表达自己最直接的感受,采用几何图形既简单又形象。学生通过相互描述自己的图形和老师的指导,最后通过一个学生画的三角形指出诗中你、云和我的关系。这一教学环节正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了这首诗的解读。

郭老师执教《项链》时,没有通过直接分析课文讲述主题内容,而是让学生概括出“这是一部关于______的小说”。学生的答案包含虚荣、诚信、贫富差异、梦想欲望、命运、女性等多个主题。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小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文章的主题不是来自教师的解读,也不是来自学生的感性认识,而是来自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究。郭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课堂上请学生起来解释自己的观点的教学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就不仅仅是教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动者和参与者,教学内容由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引导交互产生。知识的交互生成是重视语文课堂生成性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已有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深化认识。

四、内外沟通的知识拓展观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范例,但范例不是教学内容,我们要立足于范例,根据学生的需要向外进行拓展。郭初阳老师课堂的教学特色之一便在于他敢于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在教学《项链》时,郭老师运用原型批判理论来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主}。通过舞会、马车、丢了东西、逃跑这些相似点引出“灰姑娘”这一原型人物,再将通俗小说――《窈窕淑女》、《流星花园》、《曼哈顿女佣》与经典名著――《傲慢与偏见》、《简爱》、《包法利夫人》中的灰姑娘形象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学生发现通俗小说中的灰姑娘都是在一次巧合之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经典小说中的灰姑娘形象都是以悲剧结尾。郭老师通过课外小说两种不同人物的对比,让学生发现经典名著中“女性的自我发现”,引导学生感悟出玛蒂尔德身上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承担的精神。这对玛蒂尔德的解读无疑是新颖的,如果没有对“灰姑娘”相似人物的拓展和对比,这一点学生是很难发现的。由此可见,学生拥有无限的阅读能力,教师要适当进行教学拓展,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解读小说人物。

郭老师在执教《珍珠鸟》时在互文阅读这一环节引入《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学生通过两个同类文本的比较,很容易就发现了人鸟和谐关系背后人对鸟自由的剥夺。拓展是对学生阅读量不足的补充,是将学生最近发展区两端连接起来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本适当进行拓展。

从知识的储备到知识的选择、生成再到知识的拓展,郭初阳老师以其独特的语文教学知识观,一步步构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创新型课堂,追寻“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的教育理想。郭初阳老师富有革命性的课堂教学,为我们课堂变革提供了借鉴,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带来新的启发。

参考文献:

[1]Shulman,L.S.(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1-22.

[2]朱晓民.于漪语文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全,杨鸿.论教学知识[J].教育研究,2009,(10).

[4]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华平.语文教学的正道在哪里?――钱梦龙、郭初阳《愚公移山》教学对比评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6,(3).

[6]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尽管在知识以摩尔式的几何倍数增长的时代,老年人所积累的经验依旧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晶体智力因素诸如知识、词汇、计算等方面不仅随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反而有所发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们更应该把老年人视为国家社会的资源。只有在正确认识老年人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老年教育观。

(二)对老年教育的理性认识

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不仅能够提升和充实老年人的生活,而且可以有效地缓解当前人口压力,促使老年群体成为丰富的人力资源。2002年世界老龄人大会通过的《国际老龄行动计划2002》也强调,教育是促使老年人积极生活的必要基础。但是我国的老年教育与西方相比起步较晚,并且产生了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很多地区常常把老年教育当作社会福利事业,而没有把它当作是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作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在这种教育观的指导下,没有把老年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体系中,而看成是福利事业。还有一些地方将老年教育作为扫盲任务、职业培训的一种形式,视其为老年人怡情养性、安度晚年的途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种活动直接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的目的是涵养人的理性,同时使人得以发展。如果把教育单纯的看作一种福利事业,这无疑偏离了教育宗旨。当今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把职业和教育明显的分离,这本身就违背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更有甚者,把老年人接受教育看作是他们知识贫乏的象征,以一种高姿态的形式说教。教育应该是一个教学互长的过程,向老年人教育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知识传递,而是互相学习的过程。所谓“学者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老年人身上所积淀的知识文化、伦理道德、精神价值是值得借鉴学习的,教育的价值也就得到了体现。总而言之,老年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落在老年人身上。而不是单纯从社会角度出发,忽视了老年教育中亟待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诸如关注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以及对待死亡的问题。

二、西方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

自1973年世界上第一所老年大学在法国的图卢兹大学诞生以来,西方国家对老年教育问题的关注就从未停歇。老年教育的办学具有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特点,国外老年大学教育模式大致分为三种模式:

(一)政府投资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征表现为老年大学教育中的投资是以国家为主体,老年大学教育的主要开支是有政府财政预算。主要代表有日本、法国等国家。日本是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日本的老年教育是由文部省直接领导的,其教育类型丰富多样。“日本的老年教育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福祉行政密集型老年教育;二是福祉行政广域型老年教育;三是教育行政广域型老年教育;四是教育行政地域密集老年教育。”④法国相对其他国家的老年教育更为规范。老年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把教育看作是老年人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教育的办学得到了正规教育的支持,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而选择参加闲暇教育,亦或者是正规教育。老年大学的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比如老年养生、疾病预防、文学、历史、法律以及最新的时事政策等各领域的知识,有些甚至开设基于老年人自身的理论研究。

(二)自治自助型模式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老年大学由老年人自发组织成立,所有有专长的老年人都可以执教,一个班的教师很可能是另一个班的学员”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主要是英国。英国将这种自治自助的老年教育模式称为第三年龄大学,其主要是提供给老人和成年人一个免费学习的场所,所以其性质是非营利性的志愿组织,组织所需的运行费用都来自于慈善彩票事业的捐赠。学员的层次也是有很大差异的,一般是退休干部以及其他行业的老年人,因此,他们之间的学历差距也是存在的。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灵活的开展教学活动;英国的第三年龄大学没有与正规大学保持联系,所以他们都是自己组织和管理。尽管如此,其课程内容同样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养身锻炼、时事政策、绘画、音乐鉴赏、语言、投资以及家禽学等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

(三)社区型模式

国外的社区型模式与我国是有明显的差异,其主要是各所老年大学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网络并依附于社区,由学员自行管理的一种老年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美国。美国的社区教育与英国的自治自助型的教育模式一样都属于非盈利的福利性组织,其运行的资金大都来自于某些学校或慈善机构的捐赠。不同的是美国社区教育与正规教育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老年教育模式一般设立在本地的市立学校,其教学的开展是由学员自行负责,有时也会聘请老师授课。此外,还有寄宿式学校,老年人可以与同龄人一起学习和生活,安享晚年。多样化的课程也是美国老年教育的一大特色,涉及面广泛,包括了文、史、哲还有艺术等方面。

三、我国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以及建议

(一)我国老年大学教育的传统运作模式

当前,我国的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老年大学,这类教育形式主要是在固定的场所集中向老年人授课。二是社区教育,指在老年人生活的社区附近,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形式。三是以教育机构的形式举办的老年教育。教育形式相对比较灵活,是针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欲求接收教育的老年群体而发展起来的。我国的老年教育较之国外的老年教育相对落后,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内容上过于单一化,更重要的是没有形成一种规范,政府的重视度和社会的关注度远远不够。这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以此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有效地将老年群体转化成宝贵的人力资源。

(二)关于我国未来的老年大学教育运作模式的建议

老年教育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日益增长的老年教育需求,无论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还是十分落后的。首先是政府没有制定出一套有效的老年教育发展管理体制,不管是师资还是受教育者的权利,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和管理机构。其次,老年教育管理归属部门的含糊,划分归属不明确,造成教育资源严重的浪费以及老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最后,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以此建立与老年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制也是有待考究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和完善的体制,所以政府还需不断地完善老年教育体制,加大老年教育普及的力度。结合时代特点,联系实际情况,多渠道地开设老年教育,不断延伸和发展老年教育。

1.幼儿培训机构附设老年教育职能

目前,社会上广泛开设了各种以教育为主题的盈利性培训机构,其中,幼儿教育占据了大半的教育市场,老年教育方面的涉及很少。少有的老年教育机构的设置,其教授内容也都是以娱乐、养生为主。迫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压力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应该建立以知识文化和技能为主的老年教育,以此来保证老年群体劳动力资源。基于大多数幼儿的学习和生活都是由老年人负责这一现状,所以在幼儿培训机构附设老年教育是可行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闲暇教育。老年的闲暇教育也是老年教育的一种方式,也是终身教育的一种体现,更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体现。

2.养老院开设老年教育

随着我国老年保障机制不断地完善,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在全国各地开设,养老院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由于对养老机构的认识理解不够深刻,甚至有排斥养老院的情绪。时代观念的转变,出于不愿意拖累子女以及可以得到更多同年人之间的陪伴的考虑,也开始接受各种养老机构。所以,在养老院开设老年教育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授课,加强老年人文化知识素养。另外,还应开设心理辅导班,疏导他们内心的孤独和对事物偏执的看法。增强自身对老人以及老年教育的理性认识,提高他们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3.干休所设置老年教育特色班

我国干休所主要是军队离休或退休的干部居住修养的地方。这些离退休干部本身就有受过文化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在干休所设置老年教育特色班,一方面可以帮助这些离退休干部继续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服务更多的老年群体接受最新的知识。这样可以解决老年教育场所不足的状况,从而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发挥。这种特色班可以开设退休教育课程和死亡教育课程,帮助他们消除离开工作岗位以及面对死亡这个问题的恐惧和疑惑。

篇6

中图分类号:K89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究中心立项资助课题“四川老年教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CJF07010)。

四川老年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四川老龄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四川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需求,是解决四川老龄化问题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四川的要求。我国自从1983 年9 月在山东省成立了第一所老年大学以来,很多地方建立了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许多老年人参加到了老年学校教育活动中来,四川老年教育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四川老年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老年教育参与人数较少

我国目前年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亿多了,并且还在以每年很高的速度急剧增长。按有关联合国通行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据2008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3%,占亚洲的38%。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到2050年,年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会超过25%。有人估计,到时候每4个中国人中间就有1个老年人,中国将成为高度老龄化的国家。[1]2005年,四川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126万,占四川总人口的12.87%,四川已是“老年型”的省份。[2]。1988 年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曾经对成都等九大城市开展了《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约83.3%的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没有接受老年教育,而只有7.4%的老年人坚持自己学习,有2.9%的老年人有兴趣也有条件参加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的学习,参加广播电视大学学习的老年人占0.2%,接受刊授与函授的老年人有0.2%。[3]目前,我们课题组成员对四川省的成都、绵阳、德阳、乐山、内江、攀枝花、康定等地区的2000名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发现,参与四川老年教育的人数依然较少,老年人继续进行学习(含各种形式)的共约占15.1%,还有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没有参与学习。另外,四川老年大学所招收的只是少数老年人,多数人没有时间或精力或条件进入老年大学。能进入老年大学学习的人常常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在退休前的职业往往也比较好,其收入水平也较高,身体状况良好。老年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老年人,但是,我们知道,在四川由于老年大学数量少,而真正能够进入其中学习的老年人也比较少。

二、四川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

在四川,老年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不过,四川的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的布局是不平衡的。一方面,省会成都市和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如成都市、绵阳市等,老年教育发展得比较快,而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尤其是甘孜、阿坝、凉山等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老年教育发展较为缓慢。另一方面,老年教育的对象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如老年群体的求学需要、原有的职业情况、学历、兴趣等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四川老年教育的发展。

三、四川老年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一些老年人非常愿意参加某些教育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活动他们都愿意参加。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四川老年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具有自己特殊的教育价值,那就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种教育要体现多样性、实践性和娱乐性的特点。老年人由于心理特点、家庭状况、生活经历等不同而对教育活动有着多种多样的需求。这就要求老年大学的课程设计种类丰富,其学习内容要包含如卫生保健、体育、营养学、园艺、书法、儿童教育、美术等等,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学习需要。但四川的老年大学实际上所针对的主要还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教育对象,集中在城镇上的老人,接受教育的大多是干部、知识分子等,而更加广泛的四川农村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在老年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课程设置常常远离了老年人的实际需要。

四、四川老年教育形式单调

在西方,很多国家的老年教育都比较发达,老年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4]中国的老年教育缺乏多样性,作为老年人口居多的四川省,老年教育的形式就更显单调了。四川的老年教育以老年大学及其相应的老年学习班、老年培训班做主打,而且这些活动主要集中在县市的中心位置,广大的山区、农村地区是没有开展这类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的。

五、四川老年教育的物质条件不足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办教育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基础的,必须以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为前提,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是不可能办好教育的。老年学校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支持,在四川的许多地方,由于经济落后,政府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使得老年教育缺乏合适的场所、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只能依靠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在全球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能配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制约四川老年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发展老年教育, 办好老年学校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广大老年人的共同愿望。增长知识,丰富生活,增进健康, 老有所为,是办好老年大学的前提,也是搞好老年教育事业的目标。为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善待老年人口,在全省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老年教育体系,并通过各种活动营造老年教育氛围,使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 魏梅霜.老年教育的意义和途径探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1)

篇7

托养老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平均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可支配收入低,健康状况差,各种疾病发病率高,他们由家庭进入老年公寓,接受工作人员的生活服务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健康教育指导、医疗保健,帮助他(她)们学会保持或恢复健康的知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行为、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使他(她)们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通过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托养老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高低对托养病人的生活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7年1月—2009年3月在山东省青州荣军医院老年公寓入住的老年托养病人160例。其中城镇居民106例,农村老人54例;男68例,女92例;年龄66岁~105岁(81.30岁±13.39岁);文盲51例,小学86例,初中11例,高中及中专12例;自己负担托养费用者98例,子女负担费用者48例,五保老人14例;自愿入住公寓者87例,其他73例;选择标准:具有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的老人,且自愿参加。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调查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不能自理老人、临终关怀老人及家属,公寓工作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本问卷由我院护理专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老人居住地、公寓现有配套设施情况、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各项护理内容的实施情况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情况。护理内容根据健康教育材料,涉及治疗、护理及日常生活的主要方面,共26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问卷经我院护理专家反复审阅而确定,并经预调查测得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4,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生活质量部分的测定采用李凌江和杨德森[1]编制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中的64个条目,代表15个因子,反映躯体、心理和生活功能3个维度及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因子分、维度分及总体评价分均以百分记,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另根据得分多少划分生活质量高低,得分≥80分为优,70分~79分为良,60分~69分为中,<60分为差。结果表明,其4个维度可以反映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

1.3数据处理整理分析资料,数据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值、标准差、频数及率对老年托养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病人知识掌握程度与生活质量各维度之间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表1老年托养病人健康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例(%)单因素分析发现,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无关;相关分析发现,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与受教育程度高低呈正相比(r=0.290,P<0.01)。表2本组生活质量15个因子得分情况例(%)表3本组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及各维度得分分表4生活质量各维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r)表4显示,在生活质量各维度与其影响因素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之间建立假设检验,检验水准α取0.05,P值均小于0.0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老人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与生活质量各维度之间成相关性,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越高,各维度功能越强,托养老人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与生活质量各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3讨论

本研究选择本院老年公寓托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在文化、职业及经济条件方面比较具备可比性。根据老年托养病人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托养病人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越高,各维度功能越强,生活质量越高。

3.1老年托养病人的护理现状与健康教育情况当前世界人口老龄化已是总的趋势,老龄问题已是世界各国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在200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突破1.3亿,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病的防治、护理及康复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重视[2]。1993年WHO提出“健康老龄化”“科学为健康老龄化服务”的宏伟目标,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已提到议事日程上,医疗保障、生活照料、自我健康、家庭婚姻、社区保健等问题,给家庭、社会、国家带来巨大的压力。社区护理尚未广泛开展,社区护理工作不尽如人意,护理现状与老人要求相距较远;老年护理控制评估体系不明确,造成不能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分流[3];老年护理费用较高,由于贫富差距,老人无法平等地享有健康服务;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老年护理人员的人力资源匮乏,都成为影响老年保健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差,因此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愈显强烈,而医疗保健又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社会高龄化和老年病人的逐年增多,对老人的护理服务也相应提高,以适应社会需求。我国卫生保健制度的局限,相当部分的老年人得不到适宜的健康保健,患病后又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以致病情延误等,这些对老年人的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极为不利。

3.2老年托养病人的生活质量WHO对生活质量的解释不仅反映了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从生理需求过渡到精神需求),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还将生活质量界定为主观体验,既考虑到了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又弘扬了个性,而且涉及个体的健康、生理水平、独立水平、社会关系以及他们所处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在强调了要研究生活质量的主观性同时,也强调了要研究那些在生活中被视为会对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的所有领域。生活质量是对于生活及其各个方面的评价和总结,不但能表达个人对生活总体的满意程度及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感受,而且为研究个人生活各个方面的相对重要性提供了比较的基础和评价的依据。对老年托养病人而言是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自我有益于晚年身心健康、延缓衰老的精神与物质有效投入的总和,是托养老人对自己的身体、精力、家庭、社会环境生活等方面美满程度的主、客观总结和评价。医学上主要是指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三个方面的状态,即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

3.3健康知识知识掌握程度与生活质量的关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医疗的目的不仅是提高生存数量,而同时更应重视生活质量。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影响老年托养病人的生活质量,托养老人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疾病的增加,严重干扰和影响了托养老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所以需要广泛开展有针对性、有计划、系统的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卫生保障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预防和控制老年性疾病的发生,提高托养老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全面具体地记录老人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老年托养病人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因人施教、因病施教,耐心细致地进行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和把握老年时期的生活、心理特征以及老年病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良好保健习惯和意识,提高生活质量。超级秘书网

3.4健康教育对老年托养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老年托养病人受教育程度低,老龄化程度高,护理专业人员少,对老年护理专业知识掌握少,使老年托养病人健康保健知识比较缺乏,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老年托养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日趋下降。国内大部分研究表明:8%~10%的老人有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缺陷。为了整体提高老年托养病人的生活质量,对这部分老人加强护理是不容忽略的,要求护理人员在提供疾病护理支持以外,还要从照料日常生活等方面给予关怀。人文生活是一切生活质量的基础,更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起点;老年人在家庭中地位、人际关系和本人身体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家庭生活质量的高低;婚姻生活是冲力,政治生活是拉力,情趣生活是活力;老年人受教育、讲学习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发展老龄产业,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需要,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对老年托养病人进行相关健康教育知识的指导,使他们建立和形成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各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同时在进行健康教育时,护理人员充分调动托养老人主观能动性,教育、鼓励老人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让老人感受到社会、家庭的良好支持,促进健康教育知识的依从性,使托养老人的健康行为不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教育后使老人建立了良好的健康行为,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高,越能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托养老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了老年托养病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

篇8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要明确符合教育技术培养的目标对高职院校而言,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实际应用能力,使青年教师能够在教学和科研中自觉运用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是培训的主要目的。(二)要规范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要从青年教师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加强时效性和针对性,把教育技术技能培训与教育技术理论教学和专业教学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要能够解决青年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三)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和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组织教育技术示范公开课,教育技术成果展示会,教育技术等级培训,专家专题讲座,本校青年教师到外校交流等多种形式组织校本培训。传统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主要以现场面对面集中授课为主,这种培训模式能够使教师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系统的知识,技能得到某种程度的更新,但这些教师在培训结束后的教学上却往往并没有明显和持久的改进[4]。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平台、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等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作为集中授课学习模式的补充。在培训过程中,要尝试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示范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远程教学等。(四)要建立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和教育技术专家共同组成的合作共同体以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建立一个基于教育技术的合作共同体———“专家在线平台”,及时解决青年教师在应用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交流处理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分享合作的心得体会,促进共同提高。(五)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积极参加协会培训和交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通过积极参加各省、市教育技术(电教)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行业协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的教育技术培训与交流,可拓宽视野并了解到最新的教育技术行业发展信息,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

篇9

根据经济学家拉格纳.纳克斯的解释,农村富余劳动力(又称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那些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农业劳动人口。这部分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对农业部门的总产量并无贡献,实际上处于一种隐蔽性失业状态。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人力资源的低效或无效配置,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的“三农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臼益突出。农村地区数以亿计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但他们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素质低、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等问题。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长期推行城乡二元制结构,致使我国各种资源过度地向城市斜倾,尤其是教育资源上的差别,使得生活在农村的人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相对减少,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不高。文化素质不高,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使他们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即使勉强移出来,也由于在生活方式、公民道德意识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结果难以融合到城市的现代生活中。

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低、经费少首先,各地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底子不清,指导不力。各地普遍存在着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劳力输出基本情况掌握不够。其次,技能培训方式单一、手段不多。各地在培训中普遍存在集中讲理论多,实际操作少:填鸭式讲课多,现场擂导、观摩少:引导性培训内容多,针对性培训内容少、实效性差。有的培训班实际上在走过场、图形式,根本没有有目的和实质性的培训。

不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低,而且培训的经费也少。由于经费缺少,导致农村职业学校建设严重滞后,这些即将走出学校的富余劳动力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完全达不到教学要求。

3、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导致富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甚至造成回流近年来,教育部继续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职成教育重点工作来抓。我国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非常重视,采取了不少措施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在速度和质量方面显得不够理想,进城的农民始终存在着就业上的后顾之忧,为此不少地方的农民依然在原籍保留着承包的土地和房产,作为自己的社会福利保障,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已进城的农民又回到农村的“人口回流现象”。

二、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和就业转移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我认为,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培训,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1、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前提条件

普及义务教育,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岗位培训,组建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加大科教投入力度。应鼓励多渠道投资,形成国家、企业、集体、农民个体和社会筹资办教育的多元投资机制;其次,运用义务教育法,整顿农村教育秩序,确保农村普及教育。要用义务教育法帮助农民克服短期经济行为,鼓励支持子女上学,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上涨;再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提高农民素质,调动他们学习文化技术的积极性,必须搞好教育改革,大力兴办农村职业学校,对于绝大多数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应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相应的职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最后,采用多种形式,搞好农业劳动力的再教育,使农村劳动者在学校教育之后继续受到教育。应发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一定要帮助农民接受培训,使农民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提高他们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来到城里找活干,陷入无序的困境中。培训的内容为:(1)进行观念更新教育,解决“敢于离开土地”的问题;(2)进行就业方向(包括岗位、行业、区域)指导,解决“离开土地后向何方”的问题;(3)进行技术培训,解决“离开土地后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2、因地制宜,选择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搭建就业平台

目前,关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总的来说,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有以下几种:

(1)“订单式”职教培训。“订单式”培训要求农民同样具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突出农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定向性和生产性,使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健全劳动力就业政策,更使在转移过程中农民充实自己,寻找一条致富的捷径,达到政府、企业、学校与农民互赢。

(2)“城乡式”职教培训。城乡融合是的理想,我国实行“城乡式”职教培训将有力推动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部分职业学校实行“1+2”、“2+1”、“1+1+1”等灵活学制,促进城乡合作办学和东西办学。例如,江苏与陕西、北京与内蒙古、上海与云南等省区的合作就有明显的成效。我认为,“城乡式”职教培训还可以在本省、市级或县级进行,只要制定适宜的课程,安排专业老师,就可以实现就近转移。北京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社区学院成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亮点。

(3)“短长班”职教培训。“短长班”培训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学历教育与短期技术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它使职前和职后的沟通衔接紧密,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同步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的办学路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减少了经济负担,缩短了培训周期,满足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4)“专德心”职教培训。“专”指专业培训,“德”指职业道德培训,“心”则指心理学培训。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和职前、职后心理学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施富余劳动力转移,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繁荣的社会。

篇10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89-02

一、总述

英国民族学和人类学创始人泰勒(E.B.Tylor)在其著名的《原始文化》(The 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提出了:“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物,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可见,不管是东、西方文化都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而这种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的思想、行为、语言、非语言等方面的交往称为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在实际交际中,人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语言、信仰、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标准及文化心理都有着极大的差别。中国学生由于对英汉民族文化习俗了解不多,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造成交际障碍,交际就会显得别扭,“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往往发生。

所谓“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休克”本来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失血过多,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等。但是,当一个长期生活于自己母国文化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完全相异的新的文化环境中时,其在一段时间内常常会出现这种文化休克的现象。

语言学家艾奇(Edge)曾经说过:“人们通常并不介意外国人所犯的语法错误,但对于在社交场合所犯的错误(social mistakes)却无法谅解。”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尽量避免中外跨文化冲突或是跨文化语用失误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二、大学英语老师引导学生了解、理解和掌握西方国家的价值理念、基本习俗是避免跨文化冲突的基石

在跨文化交际中,每个国家、民族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就了其特有的民族性格。美国人不拘礼节、欧洲人重视称谓、德国人喜欢直截了当,英国人性格相对保守并且讲究礼仪,澳大利亚人在一定程度上兼有英国人的性格但是更趋于开放。因此,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具体交往对象具体对待的原则。但前提是必须了解他国的基本习俗,否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处处出错的尴尬局面。

(一)东西方价值理念的不同。西方社会主要受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哲学影响,相信世界是直线的(a line)和可控的(controllable),因此西方人非常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人们推崇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而东方主要受到孔子(Confucius)学说的影响,认为世界是个圆(a circle)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constantly changing),所以中国社会一直推崇集体主义(collectivism),追求个人的发展被视为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受到社会的谴责。因此,大学英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文化差异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到东西方国家不同的价值理念,参照他国的理念与其进行不卑不亢的交往。

(二)西方各种不同的习俗都是源于其不同的价值观念。民族习俗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和道德传统的反映和体现,它具有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功能。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问候习俗、介绍习俗、送礼习俗、拜访习俗、宴客习俗、隐私习俗及禁忌习俗等等。

1.社交习俗:首次见面握手是一个很自然的动作,而欧美人更习惯拥抱。讲话时眼睛看着对方,在英美被认为诚恳、诚实;而眼睛到处乱看,会被认为是狡猾、不诚实。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而黑人则略有不同,他们说话时眼睛盯着对方,听话时却东张西望。“OK”的手势在美国是表示“成功”而在巴西是“”的替代语,向某人做这一手势是指某人作风不检点。

2.隐私习俗:如果你对一位英国朋友说: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is your salary?你就不要指望英国朋友有什么友好的回应,因为在他看来,对你这种毫无礼貌地打探个人隐私的人是不必理睬的。

3.宗教、饮食习俗:在接待外宾中,要根据被接待的民族特性、等来配菜。如来者是伊斯兰教徒你千万不要上猪肉,是印度教徒你一定不要上牛肉。很多英语国家的人们忌吃各种动物的头、脚、内脏,忌吃狗肉、蛇肉等。不要试图劝说对方多吃,更不能给对方夹菜,而是以宾客自主为益(Help yourself…)。

4.送礼习俗:送花忌送双数,忌送白色,因为他们被看作是厄运的征兆或死亡的象征。日本人不喜欢荷花,意大利人讨厌。

5.颜色习俗:红色在西方的反面含义是专横、暴躁和傲慢;在美国黄色有期待、怀念和思慕远方亲人归来的意思;蓝色的反面含义在一些国家是抑郁、悲哀、空虚阴冷的意思;绿色是穆斯林教徒最偏爱的颜色因为它象征生命、青春、活力和希望。

另外还有称谓习俗、数字习俗、动植物习俗等等。总之,掌握各个国家的民族习俗,对避免跨文化冲突起到了直接的基石作用。

三、大学英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词句、短语及习语等在西方国家的不同用法以避免尴尬的境地

大学英语老师在英语教学中对词句的介绍,一般就只讲其基本用法,有时讲了一词的多种用法,可是学生没有具体的语境练习,久而久之便抛于脑后了,然而这样的一词多意在跨文化交际的中却屡屡出现。笔者在公派去澳洲留学之前对澳洲文化也不是特别了解,所以在写给澳洲很多大学的自我介绍中用了一个词“naughty”来描述自己有时有点“顽皮的、童心未泯的”性格。结果到了澳洲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并不只是词典里“顽皮的、淘气的”,而是“性感的、不听话的、不守规矩的”。怪不得笔者给澳洲各大学发了那么多的申请信都石沉大海,估计人家还以为她生活作风不检点、道德品德有问题,在试图“勾引”他们呢!笔者曾在澳洲遇到了很多词同义不同的尴尬局面。大家都知道“pink”在英语中是“粉红色的”意思,但是却被澳洲用在公共厕所里,表示女性月经期所用的卫生巾及部分人注射用的针管等必须丢在指定的箱子里。笔者非常困惑,于是向其男性导师讨教,最后造成自己当面想钻地洞的难堪局面。笔者有一次想对导师说“It’s my honor.”(是我的荣幸)但由于口误说成了“I’m a honor.”(我是一个处女。)以至于导师大笑,笔者还痴痴的全然不知道导师在笑什么。

这样的尴尬例子在异国实在是举不胜举,笔者无法在这有限的空间内向大家展示太多的由于跨文化交际导致的同词不同意的用法,只是想用这些例子提醒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不要片面地只学词的个别意思,而应该多查阅课外资料,多形式多渠道学习英语;同时,大学生也要充分利用英语原声电影、收听外语新闻、报刊杂志、英文歌曲、英文原著、赏析地道的英语广告、各种地道的英文标语等,并尽量参加有外籍教师主持的英语角等切实有效的途径来学习英语,尤其是涉及到的跨文化,以避免不同的尴尬局面,在跨文化交际中如鱼得水。

四、大学英语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处理西方国家的禁忌,并学会用委婉语来缓冲跨文化交际的冲突

禁忌语(Taboos)发源于波利尼亚汤加语,意思是“需要极端注意的事情”,也可以被写作tabu或者是tapu。禁忌语主要使用在宗教或者是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直接说出来的场合。

很多动物在跨文化交际中都属于禁忌的范畴,如:bat(贱妇,丑女、),chicken(见面熟的年轻女人),hen(爱管闲事或嘴碎的中年妇女),cat(恶妇、包藏祸心的女人)等。英国人也不要自以为是地恭维某位中国人是gay dog(快乐的人)、lucky dog(幸运的人)或old dog(老手),因为中国人谁也不会高兴自己是一条“狗”(dog)。因此人们在说话的时候都会尽量避讳运用这些词。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发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说好听的话,古希腊人在祭祀时,都得讲吉利话,即使用委婉语。禁忌语和委婉语常常有紧密联系、相互水融的。不能说禁忌的东西自然就有了委婉语来替代。例如:

人们忌用skinny(瘦骨嶙峋)而说slim 或slender(身材苗条)。说plain?鄄looking(长相一般)而不用ugly(丑陋、难看),忌说crippled(瘸子)、blind(瞎子)、deaf(聋子)、dumb(哑巴)等而统称为the handicapped or disabled(残疾人),在美国,没有了poor people(穷人)而只有low?鄄income group(低收入阶层),没有了prostitute()而出现了woman of the street, street walker, fancy woman, girl, girlie, call girl, joy girl, working girl, lady of pleasure等等避讳的称呼,由此可见,随着人类社会向更文明的社会的进步,各国人们观念的更新,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禁忌语、委婉语也在更新,解决的唯一途径就是:“入境问禁,入乡问俗,入门问讳。”

五、大学英语老师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大学英语教师针对大学生特有的特性,对其可以采取渐进式、启发式、交流式、示范式、比较法、融合法、注解法、实践法、专门讲解法、文化讲座法、利用图片展示法、布置学生查找法等进行正面引导。

(一) 教师自己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文化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并把其放在一定置;与此同时,教师自身要博览各种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资料,力求做到文化教学的实用性、系统性与全面性。

(二)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注意个人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眼神表情等形象,尽量做到“入境问禁,入乡问俗,入门问讳”,尊重隐私,,信守约定,热情适度,谦虚适度,不卑不亢,爱护环境。

(三)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非言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注意示范和纠正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规范的面部表情、视线接触、站姿坐姿、举手投足、服饰打扮等等。拓展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从而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

广大英语教师在面临繁重教学任务的严峻考验的同时,要挤出宝贵的时间来向学生们传授跨文化交际的“额外知识”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然而作为现代语言教育者,我们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而现代语言学家把交际能力概括为“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在什么条件下,对谁,说什么,怎样说”。 这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文化问题。美国语言学家Saplr则把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的所为所想……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

因此,大学英语老师要创造各种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跨文化交际,尽量避免中外跨文化冲突,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中的泛文化培训(culture?鄄generaltraining)和定文化培训(culture?鄄specific training)。

参考文献:

[1]浅谈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http:///language/2011/0322/w201103221653593934.ht

篇11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教育教学论文课题研究日益完善,教师素质也今非昔比。大多数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经验,需把自己的探索、体会、经验写成教育论文,因此撰写教育论文已是时展的要求。

但在具体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很多老师只是停留在实践阶段,不善于总结的占多数。那么,在写教育教学毕业论文的时候,选题定题如何把握度呢?分享以下信息。

第一,题目难易要适当。

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如果急于求成,选择的题目过大,那么即使勉强定题,也不知从何下笔,不但力不从心,往往举步维艰,久攻不下,则常常是半途而废。

第二,题目大小要适中。

初学写作的老师在选题上最易犯的毛病是贪大求全,以为题目越大越有分量,其实论文的分量与题目的大小并不一定成正比。题目太大,反而由于自己学术不足,导致研究深度不够,问题解决不清。

因此,若能抓住本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使是小问题,深人展开,从各方面把它说深说透,有独到的见解,把问题解决了,那么论文就很有分量。所以我们选择课题,应尽量具体一些,范围小一些,宁可小题大做.也不要大题小做。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些金融专业的毕业论文研究题目:

1.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税政策分析

2.粮食安全与财政支持政策研究

3.地方政府财政公开与信息透明的研究

4.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5.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探析

6.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政策与措施研究

7.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8.公共财政构建过程中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与优化研究

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0.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探讨

11.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

12.国内外财政理论与政策比较研究

13.社会保障税研究

14.农村社会保障研究

15.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研究

16.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和运营研究

17.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研究

篇12

 

为什么一些智力水平差不多的学生中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应该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方面的因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应成为我们物理教师高度重视的问题。这里,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谈一谈这方面的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非智力因素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表明,他们的学习活动很容易从兴趣出发,被兴趣所左右。比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也很灵活,记忆也更快、更牢。物理大师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l、利用“需要和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需要是由于人的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动机是驱使人去活动的内部动力。人有了某种需要往往就会产生相应的动机,因此教师可利用学生以下的需要和动机来激发其学习兴趣。

(1)、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动机。教师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成名人物、物理学家的故事来诱发其“羡慕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动机,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远景性动机”。

(2)、利用“交往动机”。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常常都会在班级中同别人交往,或与一些教师交往。因此,我们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交往,让后进生多与优生交往,以便得到鼓励和帮助。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多与学生交往,尤其是与后进生的交往。物理后进生通常都怕被人看不起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自卑感强,虽然需要交往,但又不愿跟优生或老师交往,如果优生或老师又都不愿与其交往.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就会导致后进生之间互相交往来满足“自尊和受人尊重”,以此来得到“归属感”和“群体感”。因此.教师要重视与后进生交往,多关心和鼓励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使其觉得老师看得起他们。学生得到了真诚的友谊,帮助和鼓励,就会对老师产生友好的信任感。感情融洽了距离就缩短了,交谈起来内容的真实性就提高了,老师的话他们就乐意听,布置的任务就乐意去完成,这样,就可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转化物理后进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了这点。

(3)、利用”成就动机”。由于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都希望获得更大、更好的成就,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些条件,比如“平时测验”的难度适当减小一些,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更多的成功,适当满足其“成就动机”可以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2、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和知识的具体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解时使学生清楚地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意义.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怎样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这个内容时,向学生讲明,这是在电器生产和维修中“根据电路图纸生产电器或维修电器”的基础,学生对此内容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让学生明确航天、航空工程、人造卫星等就是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就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师上好每一堂物理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认真备课,既备好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又备好学生的具体实际,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引入新课又自然,讲解正确条理清楚、语言简炼、逻辑性强、重点突出、语气自然而又抑扬顿挫、板书工整、教法新颖、教态自然、信息反馈及时、完成教学目标好,那么这样的课就不愧为受学生欢迎的课,如果教师随心所欲地“应付式”讲课,那么即使学生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也不会持续多久。可见,在教与学这双边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很关键。同时教师要注意教学型式的更换和教学方法的变换与优选。教学型式较多,比如;直观型、实践型、探索型等。教学方法也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常见的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实验法、比较法、练习法等。新型教学法常见的有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图解分析法、自学讨论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教师不能只是单一地、重复地使用某种教学方法.否则,学生会感到厌烦。应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任务以及学生的实际,恰当地选用某种教学型式、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力求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4、正确利用检查评定,重视表扬和奖励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范文论文的格式。

在考试检查方面实行“因材施考”。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做了这样的尝试,效果较好:首先根据学生物理成绩将其分为甲(优生、中等生)和乙(后进生)两组,考试时使用同一套试卷,但内容分“必做题”、“选做题甲”、“选做题乙”,甲组学生做“必作题”和“选做题甲”;乙组学生做“必作题”和”、“选做题乙”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但选做题不计入总分,用以作为测试优生智力情况和观察后进生进步的情况。这样“分层次”地“因材施考”,让学生“对号入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口味”,使多数学生都能有得高分的机会,为后进生的转化和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对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公开表扬、鼓励或奖励,通过带积极意义的评定,能很好地稳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习下降的学生的,不宜一味地批评或责备,应帮助其查找原因,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以后取得好的成绩,通过安慰、鼓励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实验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方式。

中学生的兴趣常常表现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而物理实验的直观性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充分发挥物理这门实验学科优势,多做一些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做好演示实验,能做的分组实验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对一些抽象的知识可以用形象直观的实验来帮助理解,有利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比如.在讲“局部短路”的概念时。有的学生不易理解“电流不流经被短路的用电器而直接从短路线上流过”,有的甚至不相信会有这样的现象。因此,老师可以用如下的演示实验来验证一下。如图所示。将K闭合、K1­断开,灯L­­­1和L2都发光,再将K1闭合,LA熄灭、LB更亮。这样说明了“电流是从断路开关上流过而几乎不通过灯LA”。物理中有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帮助理解和分

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以采用竞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开辟第二课堂,组织物理课外活动小组,搞一些小实验、

小制作、小发明、出墙报、办黑板报、举行物理学史讲座、

举行物理游艺会等,都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重视情感教学,培养非智力因素

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的知识信息交流过程,还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知识信息交流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交流的情况。要建立良好的情感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教学,以和蔼可亲动态的对待学生生,给学生一种愉快、轻松的心理感觉,学生有了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教学。相反。如果教师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淡漠,或板着面孔、暗藏怒气地上课,就会使学生“感染”上不良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情感因素的重要方法。

3、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心理健康的学生,愉快的情绪能提高学习效率;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情绪不良,学习效果就不佳。因此,教师要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若学生对某人或某事反映出的情绪不正常,则教师要主动关心,帮助分析原因。如果是因老师而引起的,就要和学生在平等基础上交换意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避免学生因对老师的不满而造成“逆反心理”。若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教师就要教学生“转移注意”、“交换情境”,从多角度考虑,用理智来战胜感情,使消极情感转变为积极情感。还要让学生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克服“情绪的易动性”,培养稳定的良好情感。

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锻炼坚强的学习意志,培养的非智力因素

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坚强的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信心,能坚韧不拔,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然而有的学生,尤其是一部分物理差生,一般学习意志较薄弱,自信心不够强,一遇到困难往往就退缩。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教师可以利用物理课本上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或者补讲一些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家在科学道路上成长的故事,比如牛顿、爱因斯坦、李政道、杨振宁、高锟等,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们那种坚韧不拔、艰苦拼搏的科研精神。还可以请班上品学皆优的学生给大家介绍他自己是如何对待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的,为意志薄弱的学生树立榜样。另外,可多创造一些使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相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