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7: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优才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06年11月27日,郎朗向香港入境事务处递交了相关申请证明,这个浑身充满表演气质的钢琴演奏家从此成为香港居民。
郎朗在香港入境处的那张招牌式的笑脸,第二天便出现在内地各大报纸上。很多人通过这条新闻才知道香港政府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简称优才计划)。
让特区政府感到尴尬的是,拥有梦幻般开局的优才计划并没有如他们设想中那般顺利。从2006年6月推出到今年10月底,入境事务处只收到1071份申请,最终通过申请的,只有238名。这与特区政府当初“利用该计划每年引进1000人”的设想相差甚远。
郎朗效应是一大败笔
“这个优才计划批准的第一个申请是郎朗。绝对是失败的一笔。”在香港传媒人吕丘露薇看来,这样的安排会让很多人觉得优才计划的门槛太高。“其实如果是一个没有名气的人成为第一个,媒体同样会有兴趣的。”
优才计划有两种计分方式。一种是成就计分,为“具备超凡才能或技术并拥有杰出成就的个别人士”准备,申请人曾获得杰出成就奖(例如奥运奖牌、诺贝尔奖、国家/国际奖项):或申请人可以证明其工作得到同业肯定。或对其界别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例如获业内颁发终生成就奖)。
郎朗的申请即属于成就计分获得批准,李云迪和章子恰不久亦步其后尘成功入港。
成就计分之外,优才计划还有适合普通人的综合计分方式。通过对申请者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等五方面条件的考核,申请的人士。在预估其个人资历已达到最低及格分数条件下,可提交申请。最新适用的最低及格分数为80分。
吕丘露薇认为,媒体对适用成就计分的明星申请者的追逐,给公众塑造出一种印象,“当你考虑这个计划的时候,你需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名气。”而很多普通人可能会符合综合计分的资格。也会因此望而却步。
优才计划的前世今生
香港历来是个移民流入地。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是中国大陆移民构成了香港人口的主体。但80年代中期,从中英谈判定下香港要回归中国开始近10年的时间里,香港达到了向外移民的历史最高峰,数以10万计的香港居民移居海外。
1997年后,曾出现小规模的人才回流。“但回来的那些,基本是在海外境遇不是很好的人。”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陈丽君教授告诉《新世纪周刊》,在回归后的很长时间里,香港一直面临人才荒的问题。“一方面有人找不到工作,又有很多高职位找不到人。”
特区政府引进人才的计划始于1999年。这年12月,面向全球的“输入优秀人才计划”出台,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2003年该计划取消。
两年后,特区政府又推出“输入内地专才计划”。该计划针对资讯科技和金融服务业所设,申请人必须具备这两个行业的专业技能,并且获得本地公司聘用与其学历或工作经验有关的职位,且申请成功者只能单身来港。
“在当时,大陆这样的人才非常吃香,就业非常好。工资也很高,为什么一定要一个人去香港呢?”陈丽君说。
在经历前两次不太成功的计划后,香港政府在2003年推出了“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对于专业和名额,计划未作限制。但该计划严格按工作岗位引进人才,只要香港雇主在本地找不到能为其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即可由雇主向入境处提出申请从内地引进人才。被香港老板招过去的内地人才,还可以将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带到香港定居。
这一次,灵活而人性化的计划终于取得成效。到今年8月底,顺利通过该计划申请的共有17856人。引进的人才,则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和教育行业,占了56%:商贸和金融服务人才各占10%和7%。
“计划每年获批准人数都在递增,基本上只要提交申请大都可以过。每引入这样一个人才,就可以给香港社会创造2.9个就业机会。因为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陈丽君说,这是个很成功的人才引进计划。
“严格按照工作岗位引进人才计划有局限性,那就是缺乏灵活性。”香港入境事务处助理处长陈咏梅这样解释出台“优才计划”的原因:“有些内地优异人才未必希望在香港找一个固定的工作,很多还可能开公司创业,为此去年我们推出了全新的‘优才计划’,让内地人才先来港熟悉情况,再决定找什么工作或者创业,缓冲期可以有一年之久。”
香港特区驻京办事处主任曹万泰也向《新世纪周刊》表示,优才计划是一个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长期性计划,实施之初必然有一定的探索阶段。“另外,别忘了。输入优秀人才计划只针对内地,而优才计划是适用于全世界的。”
香港给人才的馅饼不够大
“在内地移民市场上,把香港作为首选目的地的人并不太多。”凯胜移民留学集团移民顾问庄凯芳认为,由于地寡人众和低税收造成的相对低福利,香港的移民政策在国际市场上显得“不太有吸引力”。
庄凯芳将优才计划的目标人群定义为:高学历、工作经验丰富的青壮年(25~35岁)。“显然这些人在哪里都会活得很好。”
曾有不少客户向庄凯芳咨询移民香港及优才计划的情况。在了解到该计划的细则后,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放弃。
“能达到80分及格线的人有不少,但关于一年内必须要找到与其专业相关工作的规定,还是让他们感到有点没底,后顾之忧太多。”庄凯芳说,相比之下,加拿大等国的技术移民政策,并无如此“苛刻”的规定条款。“你一个博士生去了那儿给人刷碗,也没问题,只要你能活得下来。
庄凯芳说,在公司的移民业务中,美国加拿大的移民覆盖面很广,“随便一撒网,一百个人申请,可能有二三十个合格。香港这个我跟你说清楚之后,你还会想要去吗?”
从近处看,一支支油菜花像一位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空中翩翩起舞。
1、在我国油菜花的分布及其广泛,所以根据其种植地区的不同,其维度、海陆位置的差异不同,将油菜花分为春油菜和冬油菜两大区域。所以在开花的时间,一般从每年的十二月底一直持续到来年的四月底,在不同的地方都会看到油菜花。
2、在台湾的南部十二月底就可以观赏到盛开的有才花了,暖冬的时候花期还会提前。一到二月份油菜花主要在云南、广东和广西等地区开花,三四月份四川盆地和武夷山以北的地区就进入了花期。
3、海拔的高度对其开花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因素在我国的西部地区会特别的明显,河谷地一片的花,每到七、八月份的时候进入花期。不过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所以使得情况发生了一些改变,本应该北部寒冷南边地区温暖却变成了北热南冷,所以就出现了准噶尔盆地六月份就开花,而西藏青海七八月份才会开的现象。
(来源:文章屋网 )
油菜花拍摄技巧:
一、选择低感光度比较好。
表现油菜花对图像清晰度比较讲究,否则很难体现其细节,因此拍摄时宜尽可能选择低感光度,这样才以便于将油菜花细节表现得更为细腻。为避免出现噪点,便携式数码相机最好不要用超过ISO250以上的感光度,数码单反最好用不超过ISO400的感光度拍摄。
二、根据环境调整曝光补偿。
油菜花本身具有接近中性灰的亮度,较适合数码相机按18%中性灰密度来展现,一般不需做曝光补偿,如果想到比较明快的效果,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做0.3档的曝光补偿。拍摄时的曝光要结合现场与油菜花相关的山水建筑以及树林等自然人文风光一起考虑,根据综合需要或表现主体需要做曝光补偿。如画面中有较多远山等高亮度对象时,需增加曝光量,有深色调树林等要减少曝光量。
三、不同景别适合不同构图技巧。
拍摄油菜花的构图比较灵活,如能针对其特色处理无疑效果更好。其花朵繁密,形体细小,一般拍摄大场景时,遵循“远景取势”处理。远景或大场景中难以体现细节,要以色块安排为重,利用好大面积的黄色块再配合建筑、树木等表现大环境之美。而中景比较适合体现线条和层次感,摄影者目前大都普及了数码单反,图像分辨率大为提高,中景以选择疏密有致的对象,表现花朵的细节和层次,处理得当时,能成为不错的田园小品。
四、用好光线的描写力。
欲强调油菜花颜色,使黄色的饱和度得到最佳展现,可用顺光。顺光状态下不但花朵颜色好,天空色彩也特别蓝,补色形成的视觉效果很强烈。侧光较适合表现油菜花的立体层次感,如拍摄大面积场景,欲展现山坡等不同位置油菜花田的层次变化和立体感等,应采用侧光。
侧光不但便于表现油菜花,对展现远山、建筑的立体感也较有利。逆光较适合拍摄特写或中景等,曝光准确时油菜花和叶片的质感能得到较好展现,如是在漫射光下拍摄,最好选择比较简洁的背景做反衬,不然细小的花朵容易淹没于背景之。
五、体现不同环境特色。
一般到某地拍油菜花,不是单纯拍摄那些黄色的花朵,主要是为了表现该地区的地域风光。因此摄影者最感兴趣的地方为广西、云南及皖南和江西婺源等地,因为那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如罗平油菜花与当地喀斯特地貌结合后特别具有地方韵味,精巧玲珑的山头像油菜花海洋中浮沉的岛屿;而婺源江岭的油菜花梯田盘山而上,直上云天,富有韵律感;皖南的油菜花中间常常夹杂着具有徽派风格的民居等等;而西部油菜花田更具天高云淡的辽阔感,拍摄时利用这些内容,有助于增加画面内涵,增加可看性。
此外在水乡拍摄时,还应该充分利用江河水面等丰富颜色。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江水清醇且大都呈现翡翠色,绿色和黄色的油菜花结合后不但能获得较好的反差色差,而且颜色也很协调。江水作为陪衬,通过深浅不同的影调变化,烘托了前景中的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