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说话晚的原因范文

时间:2023-03-03 15:57: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宝宝说话晚的原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宝宝说话早晚和这些有关

1、家庭语言教学环境

现如今养育一个孩子的时候,都是老少齐上阵。家长希望孩子能学习多国语言,爸爸讲国语,妈妈说英语,婆婆说方言,处于这样多方的语言教学环境中,宝宝难免会陷入语言接收混乱的状态。家长要知道“一口不能吃成胖子”,要让孩子处于单一的语言教学环境中,这样宝宝能早点学会说话。

2、父母太过“包办”的育儿方式

在养娃的时候,父母太过“包办”,宝宝需要吃某一个食物的时候,宝宝还没说出话来呢,家长直接就把食物放到孩子面前,这种“包办”的方式,让孩子丧失了语言表达欲望。因此家长最好用“放养”的方式,让宝宝慢慢学会表达自己的欲望。

3、家长误解的“说话晚”

很多家长都会说自家孩子1岁都会说话了,这个说话可能只是开口叫爸爸、妈妈而已,有的家长理解的孩子会说话是说出整句话。宝宝在1岁前可以模仿声音,到1岁半的时候可以说出字词了,等宝宝在2~3岁的时候,宝宝懂得语法表达,基本可以清晰表达意思了。因此家长是不是误解自家孩子说话晚了呢?

真实原因是这样的

一、性别差异

女宝宝说话往往比男宝宝早,因为女宝宝大脑中语言功能的区域要发育的早一点,我们发现,在幼儿园里,说话清晰,口齿伶俐的多半是女宝宝,所以,家长无论如何不能打击自己的儿子说话不如女孩子,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

二、教育环境差异

不同家庭的孩子面临的教育环境也不一样,一般亲子沟通多的孩子会说话早一点,所以想让自己孩子早点说话,家长不如多陪孩子说话,这样能很好的刺激孩子的语言发育。

三、听力问题

有时候孩子说话晚,可能跟听力有关系,家长可以给孩子做个听力测试,了解孩子的听力如何,听力稍差的孩子,有时候听不到他人的语言,说话时间会晚一些。

宝宝说话早晚和智力有关吗

宝宝说话早晚和智力没有直接的关系。

的确许多宝宝说话早的,智力水平也较高,但是也有例外,很多智力正常或者智力较高的小孩,语言发育也可能较晚。

比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4岁还不会说话,他的父母甚至以为他是哑巴,直到9岁说话还不流利。

所以,不能仅仅根据说话早晚来判断智力高低。

正常情况下,每个孩子说话的早晚大不相同,有的孩子8个月就开始说单个的词,不到1周岁就能说简单的句子。

也有些小孩智力发育很正常,但3-4岁才会说话,有的还要晚。一般来说,女孩比男孩说话要早一些。

宝宝说话晚的原因

父母教育的方式和态度

父母的教育文化水平、对子女的关心程度都影响着孩子的语言发育。有的家长整天不停地批评孩子的说话方式或语调、模仿讥笑孩子不正确的发音,或很少与孩子说话,这都会影响孩子说话的积极性,不利于语言发育。

家庭的遗传因素

家族因素与说话早晚也有关系。有些孩子智力发育正常,又没有听力障碍,也没有找到其他疾病,仅仅是说话晚。这种小孩与家族遗传有关,孩子的父母说话可能也晚。

可能是智力低下

引起语言发育迟缓最常见的原因是智力低下。智力与语言有极密切的关系,语言较其他方面更能反映小儿的智力水平。

智力低下的小儿不能注意别人对他说些什么,精神不能集中,模仿别人的语言的能力也差,不能表达和理解词的意义。

环境影响

环境因素对孩子语言的发育影响很大。据有关报道,在西方社会,慈善机构里抚养成长的小儿,语言发育较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晚,开始学习说话和组成句子也都比较晚。

听力有缺陷

听力缺陷也会影响语言的发育,严重听力丧失的小儿无法学习说话,若听力丧失不太严重,还可以看着别人口唇动作学着发音,口形变化明显的容易学,如“拨、夫、呜”等音。

对一些依靠舌头运动发出的声音,如“哥、勒、了”等,由于看不见舌头的运动,学起来就困难了。

若在会说话以后出现听力障碍,一般不影响说话,但若在小儿早期,即使是轻微的听力障碍也是会影响说话。

宝宝学习语言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语音、懂话、表达。

这三个阶段的先后顺序和出现的时间早晚不能被打乱。

很多家长在宝宝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宝宝学语,从简单到复杂,从叠字到单字、多字。

篇2

在生命最初的3年,宝宝的大脑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你和他的交流,能够促进大脑的发育。有研究表明,对于比较健谈的家庭来说,要比那些不怎么健谈的家庭,在宝宝最初的3年里,多说大约3000万个词,同样的研究也表明,说更多的话,对宝宝的大脑形成更多的刺激,而学习阅读和听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大量词汇量的,所以,这些说话多、尤其是和阅读结合在了一起的行为,给宝宝构建了精彩的词汇库,这对他的认知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原来,和宝宝说话,不仅提升他的语言能力,还促进了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和宝宝说话的技巧

你可能是腼腆的、不爱说话的,面对宝宝的时候,也觉得不知道说什么;或者你本身很健谈,和亲戚朋友总有说不完的话,可唯独跟宝宝在一起的时候,沉默不语。接下来这些说话的技巧,让你顿时变成话唠妈!

1、做什么说什么!

上面我们提到了,婴儿也是可以理解我们说话的,所以,宝宝饿了哭泣的时候,你可以说“宝宝是不是饿了呀?妈妈来给宝宝喂奶”;当你做饭的时候,你可以说“我先切生菜、西红柿,最后是脆脆的胡萝卜”;如果抱他到外面玩儿,也可以把看到的东西指给他,并告诉他名称。比如看到了汽车,小鸟,你可以说“我看到一辆汽车,一群小鸟”,“汽车嘀嘀嘀”“小鸟叽叽叽”。总之,不管你做什么,看到什么,都可以告诉宝宝,让他接触更多的词汇。有人说当了妈之后,就变的唠唠叨叨,呵呵,为了宝贝的语言发育,不唠叨可不行。

2、指着说!

由于小宝宝的视野有限,我们只是把看到的东西告诉他,他可能不知道我们说的是什么,配合手指,手指指着我们说的物体,便于宝宝理解。比如,看到汽车,手要指着汽车,或者用宝宝的手指,让他的注意力集中在我们说的物体上,然后说出名称,这样效果远比单说,不配合手指要好的多。

3、说“妈妈语”,不要“宝宝语”!

现在不提倡使用“宝宝语”,比如说吃饭饭、穿鞋鞋等,而是提倡采用正常的词语和句子--吃饭、穿鞋子,今天我们说的“妈妈语”,则是采用缓慢的长音、高音来说话,句子要简单,并配上夸张的表情,比如说吃饭,可以放慢我们说话的速度“chi--fan”,并把嘴巴张大,作出夸张的面部表情,这样来帮助宝宝理解语言并学会说话。

4、对宝宝说的话进行扩展。

有时候宝宝会说出简单词语,妈妈可以将其扩展为句子,比如,宝宝看到汽车时会说“汽车”,妈妈可以回答“你说的对,这是一辆红色的汽车”。通过对宝宝短语的不断扩展,能够不断丰富他的词汇量,待到下次的时候,可能做出更加详细的描述。还可以通过重复加上扩展的方式进行,比如孩子说“很美的花”,你说“是啊,是一朵美丽的花,花是鲜艳的红色,它闻起来也不错,你想不想闻一闻?”

5、采用选择式的提问。

随着宝宝长大,你会询问宝宝一些问题,不要采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而是采用选择式的提问,比如“你想喝一杯牛奶还是水?”当他回答的时候,你还可以告诉他“谢谢你告诉我你想要什么,我会给你拿一杯牛奶”,以此来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想法。

6、等待回答。

当宝宝达到1岁的时候,可能依然使用手势,手势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你可以通过一边说话一边做手势,让宝宝理解之间的关系,比如当孩子指着苹果的时候,我们理解他的意思,知道他想吃苹果了,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回应他“你想要什么?”然后等一会儿,给孩子一个反应的时间,有时候他会回答“苹果”,有时候不回答,那么,说“你想要什么?苹果吗?好的,我们来吃苹果。”这样的行为,可以鼓励孩子来参与对话。另外,当有人向宝宝问话的时候,你也要等待他自己来回答,不要代替他说,给他更多语言表达的机会。

7、给宝宝读书。

任何时候开始给宝宝读书都不会太早。阅读能够带给他更多的词汇量,可以从最简单的纸板书、卡片书开始,随着宝宝的成长,逐渐增加故事的长度。那种能够反复阅读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句子,都对语言学习有帮助。带宝宝到附近的图书馆或者书店,有利于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如果他对于书中的某个内容比较感兴趣,可以由此多说一些相关的内容。比如男孩子比较喜欢车,那么就可以说更过关于车的事情,并重复的唠叨的说给他听,并鼓励他模仿你说的。

篇3

宝宝对大人说话的理解力也常常让你惊讶,他会时常嗯嗯啊啊地“说话”了。牙牙学语是孩子学会说话的一个步骤。

妈妈应该做什么

1. 宝宝爱发脾气,妈妈要理解

宝宝变得爱发脾气了,动不动就摇头、甩手、叫嚷。其实,这是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的结果。他有自己的主意了,可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而且,脚不能走路,手不能灵活地运用,不顺心的事情太多,于是,脾气就跟着变大了。

妈妈要理解宝宝。宝宝想自己吃饭,就让他拿着调羹自己吃;宝宝打定主意自己“穿衣”,妈妈就让他自己穿,趁他不注意,悄悄帮他提一提裤腿和袖管。

尊重宝宝的意志,是鼓励他走向独立的第一步。

2. 妈妈的怀抱是宝宝最安全的“避风港”

宝宝遇到挫折或害怕,会要求妈妈抱。有的妈妈出于希望宝宝早日独立的意愿,会把寻求慰藉的宝宝推开,“不要一点小事就哭”。这样反而会使他因为缺乏安全感而紧紧缠住妈妈不放。

如果妈妈出于安全的考虑,左一句“危险”、右一句“不可以”地限制宝宝,这就是一种过度的保护,会使宝宝失去探索欲望。

3. 经常和宝宝一起玩

让宝宝玩出“聪明”来并不复杂,不需要方案,也不一定要去早教中心,

人、杂物、动作等各种能令宝宝愉快的活动都是很好的游戏,吹泡泡、唱歌、在浴缸里戏水、在床上一起滚来滚去,这些都是有意思的玩耍。能和你一起玩,宝宝就会很开心。

你是宝宝最好的玩伴。

另外,宝宝单独玩的时间应该慢慢增加,每次都要给他鼓励。同时要提供机会让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这两种玩法对宝宝的成长都非常有益。

让宝宝选择玩什么和怎么玩。在玩耍这件事上,宝宝是老板,你最好心服口服地听从宝宝的指令。玩耍的目的是寻求快乐,而宝宝是寻求快乐的专家。不要为了学习,强迫宝宝玩你想要他玩的游戏。

4. 选择健康的断奶方式

一般来说,宝宝满10个月可以断奶了。生活方式、健康因素和天生个性差异都会造成宝宝断奶的时间有早有晚。一些“高需求”的宝宝,吸吮的需求特别强烈,断奶就会比别人困难,比别人晚,有的宝宝可能接近2岁还惦记妈妈的奶。那些需求不高的宝宝,9个月左右就会自然断奶了。

妈妈和宝宝都准备好了,断奶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 循序渐进,断奶不是“果断”、“一下子”的;大人“不主动给、但不拒绝”,宝宝吵着要吃奶时,不要硬拒绝。

* 避开提醒、鼓励宝宝吃奶的信号、地方和情景,实在没办法避开,就让宝宝有事情可做。无聊最能诱发宝宝吸吮妈妈奶的渴望。

* 晚上入睡前的那顿奶可以推迟到最后断。应该给宝宝建立一套新的睡前催眠模式,哼歌曲、抚摩后背、轻拍身体等等。白天多到户外活动,临睡前洗个热水澡,都能帮助宝宝尽快入睡,不再惦记妈妈奶。

5. 不要让宝宝穿衣睡觉

不少妈妈选择让宝宝穿衣睡觉,“就算宝宝踢光被子,也还有衣服保护着,就不怕他着凉了。”其实,穿衣睡觉,宝宝更容易踢被子,热、不舒服是踢被子的首要原因。睡着不舒服,宝宝会动来扭去,把被子蹬掉!

穿厚衣、紧身衣、毛衣、不合体的衣服睡觉,会影响血液循环,身体也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同时也容易使皮肤的抵抗力减弱,增加感染皮肤病和感冒的机会!

被子盖得太厚太热,宝宝也会踢被子。

6. 学会跟宝宝说话

多用“父母语”

和宝宝说话时,一定要让宝宝看清你的表情和口型。你的表情不妨夸张一点,丰富一点。和宝宝的眼神的交流也很重要!尽量使用手势等肢体语言来配合表达说话的内容和情感,带有一种歌唱式的语调,有明显的声音起伏,声调比较高,语速要放慢一些。

简化你的语言

尽量说短句,重复句子。可利用照料宝宝的机会,尽量描述一些具体的物体或是宝宝能懂的事情,譬如:拍拍宝宝的小屁股,“给宝宝换尿布啦!”等等。

扩充宝宝的词语

宝宝说出简单的语词,如“球”,你回答时可以加入相关的内容,如“元元扔球”;将“车”扩充成“看,车子开走了”;将“走”和“再见”扩充成“妈妈和元元走了,和爸爸说‘再见’”,等等。

通过和宝宝对话交流,你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宝宝的性格,你很快就会发现你所做的一切是多么有价值,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

7. 玩具,选择合适的,不要贵的

宝宝需要的玩具也越来越多,玩具的好坏不能依据它的价格,而是它能否调动宝宝的想象力。父母选择玩具需要特别注意安全和卫生。

给宝宝选择玩具有3个要点:安全、适龄和益智。

谨记6大原则――

:) 牢固不容易拆卸;

:) 不能太小,要大于宝宝的嘴巴;

:) 涂料油漆必须是严格意义上的无毒;

:) 不能有尖角利口,就是有点毛糙也不行;

:) 不能有长绳索带子,以免缠绕宝宝的脖子和四肢,引发窒息和组织坏死;

:) 容易消毒和清洗。

篇4

宝宝到了2~3个月时,随着大脑皮质的发育便学会了两个动作:一个是“看手”,另一个是“吸吮手”,此时由于婴儿感觉最灵敏的部位是嘴的触觉,因此只要手指碰到脸部,都要用嘴去感觉。而手对于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的宝宝来说,只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身体的一个器官。因此宝宝常会用嘴来吃手,啃玩具,咬衣角。

婴儿期的孩子吃手指头是正常的现象,他们十分需要一种安全感,吸吮需求很强烈,尤其在就寝时间更为明显。哺乳或吃奶瓶能满足孩子多方面的需要,一般都采取顺其自然的原则。但如果孩子长时间专注地吃手指头,妈妈就一定要通过安抚的方法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手指转移到玩具、画册等色彩鲜艳的东西上,使其能够认知其他事物,对于大脑的发育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岁的孩子吃手,咬指甲怎么办?

宝宝2~3岁了,还吃手,甚至出现咬指甲等现象,就可能是行为问题,需要进行纠正,可采取的方法是:

(1)正确喂养。要定时、定量喂养孩子,让孩子吃饱、吃好;同时在其需要睡眠时才上床,争取一上床就能睡着,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

(2)环境宽松。平时要关心爱护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心理上的温暖和满足,消除精神上的紧张,并以有兴趣的活动来吸引孩子,从而分散其吃手、咬指甲的注意力。

(3)行为治疗。对吃手、咬指甲时间较长、经纠正习惯仍然不能消除者,可采用局部涂抹苦味或酸味剂的方法使期厌恶而不吃。也可采用一些惩罚措施,如发现吃手,就要受到少看15分钟电视或取消妈妈讲故事的惩罚;并结合使用强化法,在规定时间内未发生此类行为时就给予奖励,如一个五角星、一本新图书等。

孩子说话结巴怎么办?

结巴,又称“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说话流畅,主要表现为说话时某些字或音的重复和拖长。

1~2岁幼儿初学说话时,对周围事物兴趣很浓,但语言功能尚不成熟,所以讲话时会出现口吃,是一种发育性口吃,随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

有的孩子因周围有口吃的人,出于好奇、好玩而有意模仿所造成的口吃,则需及时矫正。

有的孩子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或对师长的害怕或受到某种惊吓所出现的心理性口吃,就要设法找到原因,缓解精神压力,进行语言训练,早日走出“结巴”的心理阴影。

家长平时应多给孩子听儿歌、讲故事、并用平缓的语速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学习模仿,拓展孩子的语言词汇,提高其表达能力。同时父母应使口吃小儿说话时处于轻松愉快的环境,说错了不训斥,引导孩子说话时放慢速度,从容不迫地讲话。另外,口吃还可能与听觉、发音器官的功能障碍有关。家长如发现孩子结巴,要分清原因,最好到有关的医疗保障机构进行相应的检查、训练。

孩子说话晚是正常吗?

一般而言,孩子的语言能力存在4~6个月的差异,女孩的语言发育较男孩早。多数孩子会在1岁前开始发一些音来表示某些意思,1岁时会发出清晰的叠音,如“爸爸”“妈妈”等,而且所发出的音与表达的事物是一致的,这是孩子智力发育正常的重要标志。

孩子1岁多还没有开口,父母应注意区别:孩子是否有说话的能力,或者只是说话的能力还没有显露,或者是否有其他原因导致孩子不说话。

如果孩子过了1岁还不能理解父母的话,应该去医院,可进行语言发育评估检查、听力检查、神经行为发育检查等。如果智力正常、听力正常,语言理解能力好,只是开口晚,那父母完全不用担心,只要平时多与他交谈,看到什么就教孩子说什么,即便他不说,父母也要说,绝不能吓唬、嘲笑孩子,否则孩子会变得不肯说话,严重的可因紧张而口吃。

孩子好动就是“多动症”吗?

孩子好动并不就是“多动症”,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好动的孩子在感兴趣的场合中,他的注意力可以表现得相当集中,而且非常安静,对于有兴趣的事能有始有终,一般没有不良行为。

篇5

【案例】 一岁多的小石头不会叫妈妈

小石头已经一岁两个月了,连妈妈都不会叫,平时只是“啊啊”地嘟囔,家人也听不懂他说什么。虽然爸爸妈妈、奶奶姥姥时常教他说话,但他就是不会说。看到同龄的孩子都会说短语了,爸妈很是恐慌。为此,还专门带他去儿童医院做了相关检查,可是检查结果一切正常。有病乱投医,心急的小石头妈妈带他去请教一位幼教专家,这才发现问题,小石头开口说话晚的原因令他们吃惊。原来,小石头从小由奶奶和姥姥轮流照顾。奶奶照顾一两个月回老家了,再由姥姥来照顾一段时间。奶奶是山东人,平时总是说山东话;姥姥是四川人,习惯说四川话;小石头的爸爸妈妈对小石头说普通话;爸爸跟奶奶对话用山东方言;妈妈跟姥姥对话用四川方言。而小石头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初期,也是敏感期,如此混乱的家庭语言环境,增加了他对语言的理解困难,一会儿听到这种话,一会儿听到那种话,可能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导致小石头听迷糊了,所以就出现了迟迟不会开口说话的情况。

【分析】 学语初期,幼儿需要纯粹、单一的语言环境

幼儿开口说话之前的几个月,是语言的启蒙时期。这个时期,虽然幼儿不会说话,但是他已经开始学习语言了,以听的方式学。这是一段隐性的语言积累期,是慢慢感知语言、理解语义,将事与语言对号入座的艰难过程。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语言混杂的家庭环境,势必增加他理解语言的困难。现在,很多家庭是老人帮着带孩子,而很多老人习惯说老家的方言,无形中阻碍了孩子学语言。所以,要尽量避免这种语言混乱的环境,为孩子创造简单、纯粹的语境。

【经验】 尽量跟孩子说普通话

针对这种情况,大人尽量做出让步和改变,起码在孩子面前,最好用普通话交流,特别是跟孩子对话时,更要用普通话。哪怕老一辈的普通话说得蹩脚一些,但只要放慢语速,你会发现,方言还是很容易被纠正的。毕竟对大人而言,转变一种语言表达习惯,相比初学语言的宝宝来说更容易些。而正牙牙学语的宝宝,尤其需要相对正统的语言学习环境。等他过了语言形成的敏感期,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和习惯之后,你再用方言与他交流,就对宝宝影响不大了。所以说,语言的根基一定要打好。

原因二:家长给孩子养成了“勤动手懒动口”的坏习惯

【案例】 孩子动手不动口

甜甜出生后,妈妈辞职做了全职妈妈,一天24小时陪护甜甜。可以说,甜甜从小的一举一动,哼唧一声,妈妈就明白她是什么意思。用甜甜爸爸的话说:“甜甜一伸手,妈妈就知道她想要什么。”这一点都不假。比如,甜甜指着苹果“啊”一声,妈妈不等她说出要吃苹果,就替她说了:“甜甜想吃苹果是吗?妈妈给你拿。”甜甜用手指指门,妈妈就说:“噢,你想出去玩是吗?”……就这样,本该甜甜练习说话的机会,全被妈妈抢去了。结果,妈妈把话都抢答完了,甜甜也就习惯了,有事动动手指头就行,不用开口说了,反正妈妈都明白,立马就帮她解决了。

【分析】 妈妈剥夺了甜甜学说话的机会

孩子学说话,需要不断练习,才能越说越好。长时间不开口练习,自然就口拙了。而甜甜只要一伸手,妈妈就看懂了,帮她解决了问题,甜甜也就丧失了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时间长了,养成了惰性思维,遇到事情小手一指就行了,何必再费口舌呢?

【经验】 家长不要太眼疾手快,有时要装糊涂

明明知道孩子伸手指的是什么,读懂了他的手语或者动作的意思,但也要假装不明白,逼着孩子自己说出来想要干什么。这样,不但孩子能更好地将实物与名称对应起来,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家长该糊涂的时候要糊涂,该偷懒的时候要偷懒,不能替孩子说,而是鼓励他自己说出来,你再满足他的要求。

原因三:家长“废话”太少,幼儿的语言刺激不够

【案例】 没人理的孩子

豆豆平时由爷爷带,爷爷是个木讷的人,很少跟豆豆说话。他想反正豆豆还小,听不懂,也不会说。每天爷爷最常做的事,就是把豆豆往手推车里一放,推着豆豆到小区广场看几个老人下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豆豆自己坐车里要么啃玩具,要么吃橡胶奶嘴。而爸爸妈妈上班忙,早出晚归,难得跟豆豆说话相处。豆豆到了会说话的年龄,会说的词很有限,只会简单地叫爸爸、妈妈。平时别人逗他说话,他也常常金口难开。

【分析】 孩子不会说话,也要跟他说

很多家长会犯这种错误,就是以为孩子还不会说话,就不过多跟孩子说话。其实,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学说话的。孩子从三五个月开始,就已经能听懂大人说的一些话,比如你经常叫他的名字,他会有反应,说明他是一直在听你说话的,而且能听懂。比如虽然孩子才几个月大,但是你叫他跟人再见,他虽然不会说,但是听到你的指令,已经会摆摆小手了。也就是说,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他们一直在听别人说话,一直在潜意识里模仿和学习。身边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他学习语言的素材。如果家长不跟孩子说话或者说话少,孩子的语言素材过于稀少,积累的词汇量也就不丰富,自然无话可说。孩子学说话的过程,是由听(语言输入)到说(语言输出)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听得不充分,说得就不灵活。

【经验】 家长“废话”越多,孩子学说话越早

我家宝贝小的时候,只要他醒着,我就跟他唠叨个没完没了。我边给他做抚触,边跟他聊天:“小宝贝,做操了,伸伸胳膊,蹬蹬腿,拉拉小手长得高。”给他冲奶粉的时候,我会念叨着:“噢噢,宝贝饿了吧?咱们喝奶喽。”给他换尿布的时候:“不哭不哭,小屁屁湿了,难受是吗?咱们换上新的就舒服了……”就这样,我手上忙着,嘴也不停地说着。结果豆豆就比同龄孩子会说话要早,而且说得非常流利,词汇量也很丰富。其他家长向我请教,我思来想去,除了每天这样不停地对他说,别无他法。可见,为幼儿创造丰富的视听环境,有助于幼儿学习语言。

原因四:批评太多,过早给孩子贴上不会说话的标签

【案例】 你怎么这么笨啊,这孩子就是不爱说话

月月妈是个急性子,对月月缺少足够的耐心。每次她教月月学说话,一次两次月月说不对,或者不跟着学,她就急,就随口指责道:“你怎么这么笨啊?怎么就学不会呢?”结果月月更不愿意张口说话了。这下月月妈着急了,逢人便叫月月打招呼,月月或者身子往后缩,或者抿着嘴不说话。妈妈就尴尬地打圆场:“唉!我家月月就是不爱说话,嘴笨着呢。”她忽略了月月的感受。妈妈总是批评月月,以至于打击了月月的自信心,使她不敢开口说话。而且妈妈总当着月月的面向外人诉说月月不爱说话。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她听到什么就理解成什么,就真的以为自己不爱说话,便更不开口了。

【分析】 别过早给孩子贴上不爱说话,或者不会说话的标签

语言天赋不同,所处的家庭语言环境不同,决定了每个孩子开口说话的时间不同。有的孩子说话早,有的孩子说话晚。越是孩子说不好,越不要批评他;越是孩子不愿开口说,越不要逢人揭他的短,抱怨他不爱说话。过早给孩子贴上这些负面的标签,孩子会在心里o自己下这样的定论,认为自己真的就是爸爸妈妈口中说的那样。这样一来,孩子就更没有说话的信心和欲望了。所以,当孩子说话晚时,不要只盯着孩子找原因,也要多反观自身,是不是自己哪里引导得不恰当?只有找到原因对症下药,先改变自己的不足,才能慢慢引导孩子往好的方面发展。

篇6

不是说所有的男宝宝必定吃得多,女宝宝必定吃得少,但是许多男宝宝真的会给人留下“大胃王”的印象。虽然也会有一些男宝宝胃口不好,但是总体来看,胃口好的还是占大多数。通常,男宝宝皮实些,活动量更大,奔跑、跳跃、打斗等运动消耗体能较大,需要补充更多的营养,所以多吃一点也是自然的。

一般来说,男宝宝对吃的东西不太挑,基本上喂什么吃什么。儿子能大口大口吃饭,这是很多妈妈最开心的事情了。当然,妈妈高兴之余,也应当注意控制孩子的食量,不要让宝宝暴饮暴食。

2. 说话晚、走路晚

通常,男宝宝说话和走路都比女宝宝晚,但是妈妈也不能因为家里是男宝宝,就不着急教他说话。因为宝宝学说话,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早起步,就意味着可能早学会。

3. 喜欢观察物品

有人试验过,用一件玩具逗引男宝宝,他会专注于玩具本身。男宝宝对物品比较感兴趣,乐于接受新玩具、新事物。看到家里新买的任何东西,他都会两眼放光,急于摸摸看看,想知道物品的确切用途。

喜欢敲敲打打,拆装玩具,看个究竟,这并不是说男宝宝天生就具有较强的破坏力,而是他们想了解物品的内在原理,比如灯泡为什么会发光,玩具为什么会唱歌等。教育专家认为,破坏力强的宝宝往往创造力也强,因为他们探索的欲望和机会往往比别的宝宝更强烈。

4. 喜欢能体现技能的玩具

在睾酮的刺激下,男宝宝生来就喜欢挑战和冒险。他们喜欢快速变化和移动的物体,如电子游戏、汽车等;喜欢可以体现个人技术能力及可以进行比赛的玩具或游戏,比如射击、开车、走迷宫等。

男宝宝的空间感和距离感也普遍比女宝宝强,同年龄的宝宝聚在一起,男宝宝能更熟练地组装玩具、搭建堡垒。男宝宝的抽象思维能力强,这在玩积木时非常明显,他们常常能把真实的物品用积木加以表现,并且对此非常有成就感。

5. 跟妈妈很亲

男宝宝一般和妈妈很亲,生活中比较依赖妈妈,而爸爸则是他们游戏时的玩伴。许多男宝宝在妈妈下班时会抢着去开门,哪怕中途摔倒了也不在乎,对于帮妈妈拿拖鞋、端饭菜、拎重物的热情也很高。

女宝宝生理篇:

1. 食量少、吃得秀气

专家研究证明,女宝宝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都比男宝宝灵敏。所以,她们对食物更挑剔。女宝宝对新事物的戒备比男宝宝强,不容易接受新口味。

女宝宝相对安静,不像男宝宝那样好动,也不会像男宝宝那样动不动就用大哭大闹来宣泄不满,体能消耗较小,食物的需求量相应也较小。

另外,女宝宝与妈妈分享零食的机会比男宝宝多,而过量的、不合理的零食成为她们正餐吃得少的主要原因。许多女宝宝并不是真的吃得少,事实上,她们一天中几乎不停地在吃,大家感觉她吃得少,仅仅是因为她正餐吃得少罢了。

2. 说话早、走路早

因为女宝宝的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都相对发育较快,所以她们学说话、学走路就比男宝宝早些。但是妈妈也不要因为家里是个女宝宝,就迫不及待地让她早早地学走路。宝宝的发育有自己的时间表,强行让孩子提前学走,对其骨骼的发育并无好处。

3. 喜欢观察人

如果用玩具逗引女宝宝,她会专注地看着拿玩具的人而不是玩具。女宝宝天观察人,喜欢盯着人看,对新事物比较后知后觉。所以,女宝宝认人、叫人的时间都比男宝宝早,而要求独立的时间比男宝宝晚。

对于新事物,女宝宝往往抱有畏惧心理,态度比较矜持,总要先观察一阵子,等人演示后才肯动手去做。女宝宝天生心理感受比男宝宝丰富、细腻,更善于语言沟通,所以,有人说,女人的敏感是从出生就开始的,此言不虚。

4. 喜欢对玩具注入感情

女宝宝在荷尔蒙的驱动下,天生就喜欢关心、爱护、照顾他人,因此她们喜欢对玩具或游戏注入感情。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一个玩具到了男宝宝手里,就被拆得七零八落,而到了女宝宝手里,则变成了她的孩子、病人或伙伴,她喂它吃东西、给它讲故事、哄它睡觉……

千百年来,女宝宝就是从不断照料虚拟宝宝的过程中慢慢长大的,到自己真正做了妈妈,然后开始照料自己现实中的宝宝。生育并抚养自己的宝宝,是荷尔蒙不断提醒女宝宝的终极目标,所以说女宝宝天生就是妈妈。

5. 爱对爸爸撒娇

都说女儿是爸爸前世的情人,女宝宝通常爱对爸爸撒娇,视妈妈为竞争对手,爱与妈妈比漂亮。女宝宝1~2岁就对项链、口红、内衣、高跟鞋等女性化的物品感兴趣,小小年纪就会拿着妈妈的首饰在自己身上比画。

教育男宝宝需注意:

1. 应该穷养,重在培养能力

常言道“自古纨绔少伟男”。家有男宝宝的爸爸妈妈要注意了,从小就要培养男宝宝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要让他懂得仁义孝道。物质上,对男宝宝要有所限制,要使他将来能够在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傲然挺立,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2. 应该在风雨中成长

爸爸妈妈不要太心疼男宝宝,要多给他一些挫折教育。男儿当自强,没有经历过失败、挫折的人是永远长不大的。

3. 培养男宝宝坚强、乐观、有责任心的特质

男宝宝更需要独立的空间。他在大约两岁时,就开始努力争取独立了。从这时起,爸爸妈妈要有意识地为他提供一个适当的独立空间,不要压制他的反抗,要观察、思考和理解他反抗背后的心理原因和意义,找到缓和矛盾、解决问题的办法;否则,就极有可能阻碍他内在自我的发展。

游戏中,爸爸妈妈要鼓励男宝宝独立自主,游戏可以激烈些,适当带一些冒险色彩,这样可以培养他坚强、乐观的品质。让男宝宝从小学会遇事懂得承担后果,长大后他自然就会有责任心,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

4. 鼓励男宝宝勤动手、多创造

希望男宝宝动手能力强、善于创造,爸爸妈妈就不要干涉孩子的创造性活动,不要给他过多的限制和保护。相反,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提供广阔的空间、奔跑的场地和集体的氛围。在他画画、搭积木的时候,尽量少干涉,多赞美他的作品,多鼓励他的奇思妙想,尽量不否定他的成果。无论事情有多难,都应该让男宝宝去试一试,就算最后因为失败而放弃,也应该是他自己的主意而不是出于爸爸妈妈的阻止。

爸爸妈妈在学会放手的同时,要反复告诉孩子,你们会永远在他身边陪伴他、支持他,让他有充分的安全感。这种反复强调,不光在行为上,也要在语言上体现出来。

5. 爸爸是男宝宝的学习榜样

要想把男宝宝培养成合格的小男子汉,爸爸首先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在男宝宝的成长过程中,爸爸的地位不可小觑。身教重于言传,爸爸的每个眼神、每句话、每个举动都会被宝宝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每个有儿子的爸爸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就是儿子的摹版、学习的榜样和目标。如果希望“复制”出一个有出息的儿子,就得先把自己打造得精彩些才行。

教育女宝宝需注意:

1. 应该富养,重在培养气质

从来富贵多淑女,所以从小就要带女宝宝出入各种场合,开阔她的视野,增加她的阅历,从而大大增强她的见识。如此一来,长大以后,她就不易被浮世的繁华和虚荣所捕获。因为见多识广,她就不会轻易受人诱惑。

2. 女宝宝在温言软语中成长

对待女宝宝,一定要温柔,像对待娇嫩的花一样细致,容不得任何粗糙。作为爸妈,需要了解女孩的心理需要,包括她的小手段小虚荣。妈妈应该成为她理所当然的朋友和战友,共同应对这个以男性为主的社会。

3. 培养女宝宝温柔、懂得爱

培养女宝宝,重要的是让她有积极的心态、温柔的性格、健康的身体。爸爸妈妈对女宝宝宠爱一些,并非娇生惯养,要尽可能地给她提供见世面的机会,让她成为独立、有主见、明智、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要让她懂得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从而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所左右。

爸爸妈妈要根据女宝宝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具体的教养方法,从锻炼宝宝的肢体协调能力、感觉统合能力、专注力和气质等方面入手,培养出优雅、聪慧、大方的女性。

4. 要注意和女宝宝的沟通

从婴儿期开始,女宝宝就喜欢融洽、和谐的氛围。她们不喜欢竞争,她们总在寻求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她们追求平等的付出与获得,她们是关系中的一分子并对它负有责任。沟通和交流是她们维持联系的方式,渴望关爱和友谊等亲密情感是她们的天性。所以,女宝宝生来就是社交家。

女宝宝通过交流获得关心、理解、尊重、忠诚、体贴和安慰。爸爸妈妈要学会倾听女宝宝的“真实意图”,让她根据自己的“内部指导系统”而不是别人的意见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篇7

幼儿园招生的那天真是热闹极了,大人们围着老师问这问那,孩子们则纷纷被教室里的玩具吸引了过去,玩得不亦乐乎。两岁多的小杰却一个人坐在角落的小椅子上低头玩小汽车,不时有小朋友走过来想跟小杰一起玩,可小杰就是低头不理人家;老师过来想逗逗小杰,他也一言不发;边上的家长打趣道:“这小家伙倒是真酷。”虽是趣话,却又刺痛了小杰妈妈的心。焦虑的妈妈向老师诉说:“你看这孩子,就是喜欢一个人玩,也不爱理人,我急着想把他早点送幼儿园,就是希望他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小朋友一起玩,改变一下他的性格……”

通过老师的了解才知道,原来小杰的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小杰满月后妈妈就把他交给乡下的奶奶抚养。平时两口子早出晚归几乎没时间陪孩子,奶奶年纪大了也不喜欢出门。一老一小就整天待在家里看电视。直到这次回老家,妈妈才发觉。小杰越来越孤僻,这似乎有悖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成长特点,妈妈于是着急了……

“酷”宝宝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宝宝在两岁时就应该能说一些简短的句子,但有的宝宝表达能力明显比实际年龄的低,出现口齿不清、发音不正确、不知道怎样表达的情况。这是因为语言发育慢,或者发音器官出现异常引起的,如舌头特别宽、短,腭部、牙齿或嘴唇畸形。如果有这种情况就应该马上带孩子就医。

可有的宝宝不爱说话是由于不喜欢表达,多是由自身性格引起。有的宝宝内向,容易害羞或者性格孤僻。还有些宝宝得不到语言环境的刺激,没有说话的模仿对象,也会变得不爱说话。又或者爸爸妈妈理解太快,在宝宝还未说话前已经将事情包办代替了,久而久之,宝宝虽然能表达,也养成了不爱表达的习惯。

“酷”宝宝们总是喜欢蜷缩在自己的“壳”里。引发这种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先天气质的影响,即孩子生来适应能力就差,对新环境感到特别拘谨,不愿意与人接触,若是想让他们勉强适应,则适应过程艰难而缓慢:二是后天教养方式的影响,由于父母工作忙的关系,抽不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宝宝较多地相处。一些看护宝宝的祖辈或保姆,经常只重视宝宝生活的照料,忽视了和宝宝之间的情感交流,长期下来,宝宝的感情就会显得比较淡漠,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去关心、爱护别人,从而带来人际交往上的障碍。

“酷”宝宝变形记

父母要尽量抽时间陪孩子,最好每天控制在两个小时以上。这是与孩子亲情沟通所必需的,也是一个给宝宝启蒙的良机。父母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段听宝宝诉说一下一天的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利用这个时间教宝宝唱一首儿歌、讲一个故事、做一个游戏等等,让宝宝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

给宝宝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家里,爸爸妈妈应尽量多和宝宝讲话,让宝宝聆听别人是怎样表达的,要知道,宝宝的进步都是靠模仿和学习的。给宝宝提问,让宝宝回答,激发他的表达愿望。也许有的问题他还答不出来,但这没有关系,互相对话将使宝宝更愿意与人交流。多给宝宝创造说话的机会,当全家人在一起时,做游戏扮演各种角色,比如让宝宝当老师,爸爸妈妈做小朋友,引起宝宝说话的兴趣,同时锻炼宝宝的表达能力。

篇8

宝宝在出生后,正常情况下其左右头颅应该是对称的,不会有“偏头”一说。但是这个时候宝宝的头部比较软,骨骼发育很快,再加上颈部肌肉也未发育完全,就比较容易受外力影响而变形。引起宝宝睡偏头的原因主要有:

1 妈妈在生产时使用了外力。有些妈妈在生产时,医生可能会迫于无奈给予采用了真空吸引、使用产钳等方法,这个时候比较容易形成血肿。宝宝出生后就不愿意侧向血肿处睡,易形成偏头。

2 妈妈的习惯使然。如果出生后宝宝的左右头颅是对称的,而妈妈经常习惯采取同一个姿势卧宝宝睡觉,这个时候宝宝也容易形成偏头。

3 营养与遗传疾病等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妈妈在孕期的营养不足而导致的头颅畸形或其他的一些家族遗传因素而导致的宝宝偏头等。

预防偏头

凡事都要以预防为主。如果宝宝一出生,妈妈就注意宝宝的睡眠姿势,就可以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给宝宝一个完美的头形。

经常改变睡姿

宝宝前3个月是塑头形的关键时期。从宝宝出生的第一天起,妈妈就应该习惯经常变换着姿势卧宝宝睡觉。以保持宝宝头部两侧受力均匀。不要让宝宝经常采取同一种睡姿,特别是在白天。

Tip:趴着睡可以让宝宝的头形比较圆,也能避免被溢奶呛着,但趴睡时,婴儿床周围的玩具、枕头、被褥可能会堵住宝宝的鼻子,造成窒息。如果让宝宝趴着睡,就不要给宝宝用枕头,床也不能过软,床上更不要放毛绒玩具等。

头下垫一些合适的物品

由于刚出生的宝宝在3个月前不需要枕头或定型枕,因为这样容易造成宝宝的脖颈弯曲,引起呼吸困难。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在宝宝的头下垫一些松软的棉絮或者是质地比较好的纯棉毛巾(叠成长方形块)等物品,以缓解其头部着枕处所受的压力。

Tip:妈妈也可以自制一个小枕头,其高度只需在3―4cm就可以了。枕头不要太软,要吸汗、通气的。外面应该是纯棉软布的,里面可以填充荞麦皮、茶叶、芦花、木棉等。

经常调换位置

由于天性,妈妈喂奶时宝宝会把头转向妈妈一侧,宝宝在睡觉时一般也都习惯于面向妈妈。为了不影响宝宝头骨的发育,妈妈和宝宝同睡时应经常和宝宝变换位置或者掉头睡。

给宝宝适当补钙和维生素D

为了促进宝宝骨骼的发育,妈妈可给宝宝适当地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让宝宝多晒晒太阳等。

一旦偏头,如何纠正

宝宝一旦睡偏头了,妈妈应及早想办法给予纠正。因为年龄越小的宝宝,其头骨还未完全定型,其头形也更容易纠正。

在宝宝头部一侧垫高点或给宝宝买个定型枕

在宝宝的头部有点偏的一侧,用比较松软的东西给其垫高一些,以使其头部不能随意偏向该侧。或者去婴童专卖店里买个定型枕,效果也很不错的。

变换位置跟宝宝说话

当宝宝醒着的时候,妈妈或家人要左右两边都坐着跟宝宝说话,不要只在一边跟宝宝说话。特别是偏向于宝宝睡偏头的一边,以便于纠正。

适度地按摩宝宝的颈部

可以根据宝宝偏头的方向,经常给宝宝的颈部适度地按摩一下,以缓解其颈部的压力。时间长了。会有很好的效果的。比如,宝宝的头习惯偏向右,就给其右颈部按摩等。

用米袋来固定宝宝的睡姿

若宝宝已经习惯于某种睡姿,对纠正后的睡姿不能长久保持,或经常翻回到原来的睡姿,这个时候就比较难办了。妈妈可自制一个米袋,放在宝宝的后枕部以固定其头部。若宝宝是“左偏头”,就让宝宝朝右侧睡,反之则让其朝左侧睡。

Tip:米袋要用柔软的纯棉布料做成,适当地做大一些,里面装入适量的大米(米要在锅里炒熟),再将袋口扎紧,然后用两层棉布包裹米袋,以防漏米。

小帖士:

1 宝宝的睡姿在前两个月内最重要,因为当宝宝逐渐长大后,其头骨的硬度也跟着变大,骨缝密合,头形就不大会改变了。

篇9

复杂的语言环境会推迟宝宝学语

事实上曾有过这样的案例:

一个大家庭里,父母、爷爷奶奶、保姆各讲各的家乡话,语言环境复杂,多种方言并存,弄得一家人南腔北调,给正在模仿学习语言的小宝宝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不知道学谁的说话好,今天学南腔,明天说北调,结果学习语言的阶段拉长了,学会说话比正常时间都晚。

更为严重的影响是多种语言环境可能让宝宝变成“哑巴”,即息上失语症或自闭症。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目前美国儿童自闭症发病率比20世纪80年代增长了10倍,每300个儿童中就有1个患上此病。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生活在多语言的文化环境中,因不适应这种复杂的语言环境而息上自闭症。家住曼哈顿的李女士是讲广东话的香港移民,请的保姆是讲方言的武汉人,先生是讲普通话的北方人,电视里的动画片则是纯正的美国英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宝宝变得越来越不爱讲话,后来干脆什么都不说,终日低头玩自己的玩具,变得像哑巴一样。家人以为过一段时间会慢慢好起来,谁想宝宝6岁了仍“金口难开”,拒绝上学。经医学专家诊断,患病原因是在混乱的语言环境中,宝宝无所适从,患了严重的儿童自闭症。

即使你的宝宝是在1~2岁间就具有较强表达能力的“资优儿”,你也要记住,语言学习的早期环境不能太复杂,尤其是在半岁至2岁这个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里,应着重先教宝宝一种正确的语言,即教他先学会普通话。

不少妈妈认为,“越早开发语言能力,宝宝越聪明”,不能让宝宝“输”在起跑线上,却没有预料到会陷入语言能力培养的误区,反而影响了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

宝宝学语环境要适宜和科学

需要提醒的是,妈妈们很容易陷入这样的误区 过于重视宝宝的学习环境,总想及早开发他的语言能力,宝宝刚一出生,就在墙上贴满了大字的识字卡片,买来了识字书、儿歌录音带、CD,恨不得宝宝出满月就能一边喝奶一边认着字叫着妈妈了。这种过早开发宝宝的语言能力,甚至过早开发智力,不利于宝宝身心的健康发展。因为早期教育中,除了智力和语言能力之外,还要培养行为习惯,如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自理能力等,如果这些“情商”不具备,长此下去,看似小事的“不会自己吃饭”、“不参与小朋友的各种活动”等,都会使宝宝产生心理负担,觉得自己处处比别人差,不能融入同龄人中,渐渐失去自信心,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进而会造成宝宝情商低下,影响未来发展。

向语言培养的典范者学习和借鉴

篇10

婴儿出生后的头六个月是培养其语言能力的关键期。不少父母错误地认为,那么小的孩子跟他们说话就好比“对牛弹琴”,于是任他们吃了睡、睡了吃,忽视了与小宝宝的语言交流。其实早在母腹中,小宝宝就已经听惯了妈妈的说话声。小宝宝一来到人世间,就具有一定的听力和视力,并已经用他微弱的知觉有意无意地感知着周围的世界,父母的语言就是宝宝混沌世界中最美妙的“音符”。所以,从宝宝一出生,父母就应该多跟宝宝说话,阅读诗词、童话,讲故事。虽然宝宝未必听得懂,但这无关紧要,只要坚持下去,对宝宝的大脑发育和智力开发就能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别小看宝宝的记忆力

有的父母认为婴儿大脑未发育完善,所以记忆力差,其实恰恰相反,婴儿的无意识记忆能力可能远远超过大人。对于经常接触的事物,婴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鉴别能力。记得我的儿子一岁多时,竟完整地背出一首他很小的时候我念给他听的儿歌,我自己早就忘了,想不到他却可以在某一天从记忆中把它取出来,说明婴儿的记忆力不容忽视。

使用正规语言,别图一时方便

与婴儿交谈的过程中,千万不要使用婴儿那种不规范的“呀呀”语或民间的俗语、俚语。让婴儿使用这类不规范的语言,一则会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浪费婴儿宝贵的记忆资源;二是一旦建立起不正规的语言概念后,今后使用正规语言,还需要对它们进行转换、翻译,孩子大些时还要矫正,儿根深蒂固的语言习惯非常不易矫正。因此,在婴儿最初学习语言时,他们从父母或长辈处接受的每一个概念都应该是清晰、准确、规范的。

多使用宝宝易接受的单音节词

单音节词是婴儿最先掌握的语言工具。这些单音节词有不少是像声字,如“喵喵”、“汪汪”,既指音,又容易使婴儿联想到动物本身;有的是称呼语,如“妈妈”、“爸爸”、奶奶”,它的含义更简单明了,便于掌握。这些词汇还能让婴幼儿建立起简单、形象的空间联想,为婴儿掌握更复杂的多音节词汇和展开丰富的抽象逻辑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势利导多启发

在与小宝宝的相处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丰富有趣的语言交流机会,如宝宝和父母一同出门,东看西看,对一切非常好奇,见什么都想了解究竟,这时父母可以因势利导,进行情境语言的启发与联想。见了汽车,可跟他讲汽车的故事以及与汽车有关联的事物或现象;见了花草,便讲相关的动植物知识,这些都是信手拈来可以充分发挥的题材。讲述应生动有趣,有条件的可以配合游戏。

多给宝宝讲故事。故事是婴儿成长历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故事既能训练宝宝的记忆力、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又能让宝宝学习语言。讲故事时,父母最好能够绘声绘色,为宝宝编织一个美丽的故事世界。宝宝会用仅有的一点表达能力做出反映,比如微笑、弄出点声音或手脚乱动等来回应。

百说不厌,不怕重复

有些父母可能会对孩子没完没了地要求做同一件事而感到厌烦,其实这是孩子学习本领、提高能力的捷径之一。我的孩子对我给他讲过的几个“经典”故事百听不厌,算下来每个“经典”故事都讲了不下一二百遍,但他照样一次次要求再讲,总有问不完的“为什么”乐趣一点不减,每次他都听得津津有味,有几处还总是笑得喘不过气。其实,婴儿就是在这种简单重复的过程中,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掌握语言技巧的,在经历了无数次的重复之后,宝宝便能轻松地使用你的词汇来重述故事的内容,对同类事物的认识也因此触类旁通,语言表达能力也进入了一个更高阶段。

篇11

听力障碍 听力是语言发育的基础。语言能力是从观察说话人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开始,然后就依靠听觉来模仿说话的声音。因此,任何原因引起的听力障碍,都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中耳炎、鼓膜穿孔、耵聍或异物堵塞、药物引起的听神经损害等,均可导致孩子无法开口说话。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关门、击掌的声音有反应,听力就没有问题。其实,听不见其他高频的声音是一种轻度听力障碍。有高频听觉障碍的孩子,日后会发展成说话声音失控,无抑扬顿挫的变化,发摩擦音(如S、F)困难。

精神发育迟滞 也就是常说的智力低下。智力与孩子各方面发育有密切关系,其中言语较其他方面更能反映孩子的智力水平。智力低下儿既不会注意和模仿别人讲话,也不能理解言语的意义。这些儿童有的是在出生前后发生的脑部病变,有的是患有多种先天性脑发育异常,还有的是因为脑组织受到某些代谢性疾病的不良影响。虽然他们的发音器官均正常,但由于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差,口齿不清,语句不完整,以致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构音器官疾病 喉、舌、唇、腭、声带等都是重要发音器官,若出现舌系带过短、唇裂、腭裂等异常,就会出现发声气流走向失常和发声协调困难,影响发音,如发唇音、腭音不准。

篇12

她说:“我看别的孩子都会说句子了,我孩子却一个句子都不会说,只会一个字一个字蹦出来。”

我问她:“你平常与孩子沟通多吗?”

她说:“平常我要上班的,孩子由我母亲带,母亲有时候可能忙,和孩子说话不多吧。”

我问她:“你和孩子讲普通话还是方言?”

她说:“我母亲和孩子说方言,我和爱人跟孩子说普通话。”

我再问她:“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

她说:“孩子总会用手指使我们帮他做事,我们知道他的意思就帮他做了。”

咨询师:

孩子由于个体的差异,表现在语言能力方面也是开口有早有晚,有表达清晰不清晰的区别。这位妈妈只看到孩子说话晚的结果,却没有去思考可能造成孩子开口晚的原因,并着急地给孩子扣上智力有问题的标签,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语音,即学会正确发音及称呼;懂话,即感受或理解,能够把别人的话与现实的东西或者行为活动联系起来;表达,即用自己的话把思想讲出来。因此,儿童的语言发展就是从发音到理解,再从理解到表达这么个过程。

一般来说,0至1岁的孩子处于语言准备时期,基本上以简单的发音和称呼为主,我们总能听到孩子咿咿呀呀说个不停,却不知道孩子在说什么。其实那时孩子在积累语言信息。

1岁至1岁半,孩子处于语言理解阶段,对大人的语言理解能力迅速提高,大人所说的话,孩子能够很好理解,但是往往还不太会表达,最多会用简单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比如“饭饭”表示想吃饭,“奶”表示想喝奶。一般来说,孩子是先理解名词。

1岁半后至3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跃进时期,孩子学着用词语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可以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际了。

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及成长环境的不同,孩子语言发展的跃进时期在时间上有早有晚,有些孩子不到2岁就能够说完整的句子,有些孩子2岁半了,却仍然停留在叠字表达上。

支招

2~3岁是宝宝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语言表达能力在这段时间发展最迅速。

1 要注意发音和用词的准确性

尽量用标准的普通话和孩子交流,与孩子说话时速度放缓,发音清晰。可以让孩子多听广播和电视里播音员的发音,并鼓励孩子模仿正确的发音。

2 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意愿

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意愿时,父母不要马上替孩子说出来,可以此引导孩子学习和使用新词汇。一旦孩子掌握了新的词汇,父母要及时鼓励孩子。

当孩子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父母不要过快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要鼓励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让孩子感受到语言的力量,从而为孩子使用语言提供正面的体验。

3 营造良好的亲子沟通氛围

凡事多与孩子沟通,比如,在孩子玩耍的时候,可以边玩边说,父母说,也鼓励孩子说。在外出的时候,也可以鼓励孩子把看到的东西告诉父母,让孩子在亲子沟通当中体会到语言沟通的魅力。

注意:与孩子说话时,尽量不要使用命令、要求、否定等语气,多使用请求、协商、肯定等语气,让孩子在交流中获得尊重感。

4 语言环境不要过于复杂

有些家庭,祖辈,父辈及保姆使用的语言各不相同,年幼的孩子根本无法理解这些各不相同的语言,表达自然也会滞后。当然,在沉默后,孩子语言爆发时也容易掌握更多的语言。但是,多语言环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孩子说话晚。所以,建议想让孩子掌握多种语言的家庭,最好先让孩子掌握母语,然后再学习其它语言。

5 测试孩子的语言发展系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