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7: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如何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日益增高的要求,力争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一项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意义
任何一个集体和个人都存在竞争。核心竞争力最初应用于管理学领域,随后逐步应用到教育,延伸到更有针对性的高等教育层面。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是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这种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的一般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大学生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中体现,如果把大学生具有的各种能力分为若干个圆,核心竞争力就是将圆叠加后形成的交集。毋庸置疑,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社会群体立足的宝贵资本。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缺失的原因
1.学校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对等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软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变化,高等学校也不断探索尝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方法。其中不乏教育观念、教育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体系、考试制度等方面的转变。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才竞争,所谓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多少学子不得不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窘境。归根结底,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是高校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不对等,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够灵活,重专业、轻通识,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等现象。尤其是很多年轻的高校教师大都硕士、博士留校,其专业水平多停留在理论科研阶段,缺乏相应实践经验,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便更加无从谈起。
2.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普遍存在多年以来,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水平唯一标准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学习成绩仍被大多数高校作为升学、奖助学金评比等过程中的硬件条件。虽然众多高校在不断尝试将德育水平等指标按比例计入学生综合评定成绩,但多年来重视智力因素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现状仍然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淡薄、人文素养缺失、人格障碍凸显、缺乏团队意识等。
3.学生自我培养意识不足当代大学生为90年代出生,彼时正值中国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转型期,学生思想随社会变革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加之学生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极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为我独尊的性格特征。在实际学习生活甚至与人交往过程中,不愿正视或者回避否认自己的缺点,存在过度的自我接受或自我决绝,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和独立性。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一方面不愿听从父母安排,另一方面又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性和主动意识,对于未来社会竞争压力缺乏明确的认知,缺乏自我培养意识。
三、关于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大学人才培养与企业产品营销有相似之处,这也是“核心竞争力”能够从企业管理领域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原因之一。大学将“原料”(学生)经过“加工”(教育培养),最终得到“产品”(毕业生),并使其流入到社会之中。产品的“质量”(核心竞争力)的好坏也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1.一年级树立专业信念,提高适应能力,完成心理过渡大学的教育理念就是构建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培养高尚的大学生。大一的学生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素质的大学生。在新生的教育及集体活动中,以共性教育为重点,引导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内在的良好素质作为基础,促进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
2.二年级强化综合素质,增强学习动力,做好职业规划二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还是专业基础理论,学生需要知晓要想未来有突破、有创新,打好根基是关键。在学习之余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论文、专著,主动了解专业的最新动态及热点,从中找出兴趣切入点进行归纳整理,为高年级的大跨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三年级夯实专业知识,提升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根据学生表现,三年级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更加明确。开放式的大学教育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多平台。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选择相关或感兴趣的选修课进行深入学习。
4.四年级积极参与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竞争能力毕业前期的生产实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为学生步入职场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总之,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学生作为工作主线,对大学生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邓红珍,夏菲,徐季丹.论高校辅导员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策略[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7-19.
[2]沈超,郭鹏.如何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18-120.
[3]张小刚.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湘潭示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137-138.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ie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首次提出的。1994年詹姆斯和弗雷德里克对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进行了阐述。1995年美国管理学者巴尼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求。综合中外管理学者的论述和观点,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以持续产生独特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相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个人而言,同样具有核心竞争力问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个人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凸现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索质的集中体现。这种综合素质包含有自信自立、良好个性、人文精神和不怕挫折的精神,并能够触类旁通、能够百折不挠、能够在失败面前东山再起。只有具有这种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才能及含有人文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特点
大学生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也是一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独特性也决定了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其他一般的竞争力,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创新性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在竞争中取胜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这种内在素质和发展后劲又必然外化为一种创新的能力,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没有“你无我有”的优势,就很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成为可替代的人。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显身手,就必须注重自身的独立性的形成,这种独立性与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认为创新性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二)实践性
实践能力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实践能力一般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如实验能力、管理能力、操作能力等。广义的实践能力还包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如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其构成要素的认识应该从广义的决度去考察。其中包括了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实验能力等。
(三)专业性
牢固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是对大学生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习外专业的基础课程,或参加各种相应的考证对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发自身潜能和改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也是增强大学生竞争力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四)异质性
个人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或者是其他人暂不具备的,即他拥有的在某一项工作中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至少应当领先于或区别于其他人,才能成为其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每个人之
间的能力和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差异性。
(五)稳定性
坚强的意志品格、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诚信明礼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都不是一促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培养,也最不容易被别人具备赶超,因此拥有这样的稳定性就具备了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优势。稳定性由此成为大学生
核心竞争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特点,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层次分析法可以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在指标选择方面,按照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的要求将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极其子指标分类如下:目标层为一级指标,即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代码G);准则层为二级指标,分别为:创新性(F1)、实践性(F2)、专业性(F3)、异质性(F4)、稳定性(F5);二级指标下设指标层(代码T)(见表1):
(二)相关指标的解释
T1:培养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具备这一思维能力,对培养稳步发展的开拓创新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T2:形成创新人格:即使创新成为大学生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并内化为他们人格的主要素质。
T3:营造创新氛围:其中包括多层面构造大学生创新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构建竞优争先的学习环境、营造知识创新的合作氛围等。
T4:形成创新机制:其中包括形成创新兴趣动机的激发机制、形成创新活动的指导机制、形成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等。
T5:生产实践: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己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社会素质的一个方面。
T6: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个人和所在企业工作效能的提高,在为企事业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T7:科学实验:是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也是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体现。
T8:牢固掌握本专业知识:即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优良成绩。
T9:通过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T10:熟练掌握外语及计算机知识:流利的口语,较强的实践和运用能力。
T11:取得与专业有关的其他资格认证:学有余力情况下参加社会其他资格认证。
T12:学习外专业基础知识:开拓知识面,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T13:团队合作能力:勇于创造协作精神、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内部环境。
T14:自学能力:通过自我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
T15: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交流顺利进行以及增加互相了解的交流特长或技能。
T16: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要求,积极迎接挑战。
T17:坚强的意志品格:败而不馁,挫而不弃的生活学习态度。
T18: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严谨对待科学,全心投入研究。
T19:诚信明礼的生活态度:为人的道德基准,现代职业道德的核心。
T20:健康的体格:工作学习的必要前提,即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T21:良好的心理素质:遭遇挫折失败时积极,乐观的态度。
(三)评价方法的选择
指标体系评价可采用的方法有直接评分法、加权结合平均法、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各种评价方法,都涉及到给各个不同的指标赋予权重系数的问题。权重系数反映了指标在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权重的确定对总体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同一组指标值,赋予不同的权重值,会导致相差很大甚至相反的评价结果。以上评价方法各有特点,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观赋权,另一类是客观赋权。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式不同。在这里,我们可以采取主观赋权。
(四)评价方法的应用
第一步,将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分为五等,如“表2”所示,由相应的分值来代表从“不太重要”到“非常重要”的程度变化。为了使决策判断定量化,从高层次到低层次逐层将同层次与上一层次同一指标相关联的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由专家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给出自然数1~9(或其倒数)中的一个。
第三步,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各级指标,包括二级指标分别构造各评价指标相对指标重要程度判断矩阵,并检验各矩阵的一致性。为了把有量纲的实际评价指标值化为无量纲的标准指标值,再进行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以下给出了第三级评价指标权重表。
第四步,综合所有各级的权数,得出汇总权数表。
第五步,对各指标所占权数进行定性的分析。
四、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模拟
在了解了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上的运用过程后,为验证该体系的可操作性,我们在某大学内选取了40位评委对该指标体系打分,在评委中包括了学生、政治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等。首先由各位评委填写了各级相对重要度测评表。
以第二级指标,选取某一学生的测评表为例:
从综合权重表的数据可以分析出,该校师生认为稳定性是组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一个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强弱的最大影响因素。相对于稳定性来说,异质性被普遍认为是不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权数最大的稳定性指标的下级五个三级指标中,权数较高的三级指标是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见,现代大学生已经越来越重视心理上的健康,把心理健康看作是适应当今社会积累竞争的关键因素了;在专业性因素中,持有大学四六级英语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仍被视为求职的法宝;在实践性因素中,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被认为同样重要,但对社会实践的重视度不够;在创新方面,师生们把创新机制看成创新中最核心的内容。
五、层次分析法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运用的推广
将层次分析法用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是把系统工程的理论与高等教育理论相结合的尝试。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根据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和调查目的的需要,自行选定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在确定各个指标权重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填表人的身份进行调整,如在得出普通权重后,设定学生权重为0.3,辅导员为0.4,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为0.5,再加权平均得到最后的修正权重。层次分析法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评价的运用可以客观、实证地考察特定范围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情况,有利于促进高教工作的开展和深入。
【参考文献】
[1]汪应洛,陶谦坎.系统工程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2]丁文仁.工业企业实用系统工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3]裴平,等.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J].软科学研究通报,2001,(3).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源泉。要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我们就必须用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核心竞争力。
1.指导思想与大学生三观融合。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指导思想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而且也是大学生的思想灵魂,是武装大学头脑的有力武器,是端正大学生思想的有力思想保证,尤其能够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一,指导思想与大学生世界观融合。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世界观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实践,对社会起推动和促进作用;错误的世界观会指导大学生进行错误的实践,从而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也是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生具备了世界观,看待事物就会用辩证的方法,对自己的人生和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大学生世界观也是世界观,因此需要把马克思与大学生世界观的很好地融合。第二,指导思想与大学生人生观融合。和大学生人生观的有机融合能够对大学生人生目的、人生态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体现出来。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生观的核心。首先,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的,对自己人生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有了目的就应该为之奋斗。其次,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大学生对人生的目的有了定位,决定以后走什么样的路,就需要努力拼搏,这就需要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人生实践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人生矛盾,如果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和处理,就可以正确地把握人生,取得人生的成功。第三,指导思想与大学生价值观融合。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大学生的价值观正确与否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大环境里,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必然会受到各种社会思想的影响和碰撞,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念就容易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用指导思想来引领大学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需要大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选择。大学生的价值观应该表现为对社会的贡献,要为社会的进步而奉献,这才符合的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融合。共同理想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是全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最崇高的理想,能够激发人们为美好幸福生活而奋斗。大学生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只有树立了崇高远大的理想才能激发大学生内在动机、内在的需求。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感,也就没有奋斗的热情,理想信念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核心竞争力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把理想信念抽象出来还原于生活,那就是要求大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当今社会是合作的社会,是互惠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把很多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合力才能战胜各方面是危机与挑战。在团队里也要形成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理想信念,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念为团队提供巨大精神支撑,也是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与理念。为此,需要把共同理想与大学理想信念很好地融合。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融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两种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两种精神”的召唤是激发大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内在驱动力。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就必须踏踏实实地学习,认真学好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还要注重自己的动手能力,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要喜欢自己的专业、热爱所学专业,对待自己的专业要像热爱自己生命那样热爱。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强劲的专业技能是重要的生存法宝,专业技术是大学生陌生的基本手段,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才能立足现实,才能谈发展和创新,也才能奉献人民、服务社会,也才能上升到爱国、爱人民的境界。只有把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做好,把眼前的学业完成好才是报效祖国的最好表现,也是对这“两种精神”的最好诠释。
受全球就业形势的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高端和低端人力资源市场的双重挑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系着学生自己自身的职业发展,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顺利实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十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当前形势下,不仅要解决“就业好”问题,更要解决“就好业”的问题。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需要,也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需要。
一、河南省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河南的经济发展已进入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一是就业人口总量压力依然较大。由于当前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仍未巩固,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增长相对不足,毕业生规模继续增加,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适合自己的毕业生。
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体系构建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经济学的观点,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它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作用的理论成果。对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套用经济学的核心竞争力观点,可理解为: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整合和内化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具有自身特定价值和不易被人模仿、学习和替代的能力,因此能够在就业竞争中战胜对手,即使在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也能实现就业的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大学生成功就业是大学生多种能力综合的结果,核心能力是综合能力中起决定作用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决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方法途径上也涉及到多个培养主题,包括学生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
基于个人视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着力点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关键要依靠学生自身的学习,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积累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各种资源平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品质。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
(1)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成为有用人才的关键,他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发展具有决定的作用。思想道德素质是基础,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再高的才华都将是昙花一现。
(2)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除了完善人格,学会做人,就是要学会学习。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关系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要不断发挥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除了在课堂的学习外,还要加强自学,向同学学习、向老师学习。
(二)基于学校视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着力点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主体,是人才培养比较集中的一个时期,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上承担着重要角色。
(1)加强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平台的作用。学校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核心,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出发,丰富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知识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两个结合,一是将专业特色和职业特点相结合;二是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提高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重点讲解、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推行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进一步优化课堂授课方式,创造和谐生动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改善学校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平台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要以育人为本,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高度,使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提高就业软实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基于家庭视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着力点。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但家庭教育却在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核心竞争力中的软实力培养和提高方面,如忠诚、主动、沟通、执行等能力素质的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挥家庭的启蒙和跟进教育作用。家长一定要摈弃考上大学等于人生成功和学习好就“一俊遮百丑”的想法。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懂得感恩的心理品质。首先,要做到群体教育与个体交相结合,现有教育模式都是群体教育,这种情况下学校很难把握每个学生思想动态。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使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每一过程都比较了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其次,要调整职业规划理念。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就学”为导向的职业规划观念,在初中就要开始引导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规划观。
(4)基于政府和社会视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着力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市场运作的指导者,规则的制定者,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社会的认可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所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反馈对高校人才培养起着指导性作用。在小政府大社会发展趋势下,两者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人不容忽视。
总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是一个综合的、多层次、多主体的系统化工程,需要各方联动、紧密配合、建立长效机制,发挥各主体积极因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大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2013.05
[2]王建国.高校学生司司长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