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7: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记叙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似乎,又再回忆再回忆了。
亲爱的,记叙文。
呃,从内时候,开始哇。
内时候,我刚调到你那儿坐。第一堂课,大雁(注:班任)不知讲了什么,我们都笑了,内些笑都好明净,我的目光触到你的笑脸,就畏惧的收回了,因为你也看到了我。我很没出息的缺氧了。我调整姿势深呼吸,企图用这种方式给自己降温。
真可笑,内时候,我们只念初二。
嘿,我就纳闷了,杂和你上了一年了,就没注意到你笑起来很好看呢?
其实,你有一个不好的习惯,走路时,头总是仰着。我就问你,我说你杂走路总是抬着头呢?你说嗨,低下头也拣不到钱不是?我嘿嘿的笑了。笑的金光闪闪温柔可爱熠熠生辉。
幸好,幸好你在圣诞之后拉起了我的手,不然我以为我的信仰,该破灭了。
晚上,我笑嘻嘻的躺在床上,想你的一颦一笑。
我懂,会有女生恨我,也懂和你谈朋友会有多辛苦,但我一如既往。有个什么词儿来着,哦,党告了我。是乐此不疲。
党们都说,说你丫知道他光这所学校就有多少女朋友嘛你?
我说党们,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你们也别逼我知道。
我们最爱做的事,似乎就是走路了。
我们一有空就开始走。大街小巷的走,高大的建筑,绿化带,高速路,图书馆,歌剧院......
我们走好多路。反反复复。一刻不停。
我们不牵手,因为他们的目光让我们胆怯,我看上去那么小,你看上去,那么无辜。
我们很少讲话。我想如果这平淡无奇的日子如果能够延续到很久很久,那也好啊。因为和你走的每一条小巷,空气中满是淡淡的香。
后来,我慢慢觉得累了,我想用同样的姿态走进你,但无能为力。
原来,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
不同的世界,相爱后,没有结果。
你问我怎么了,我说没咋没咋,然后就笑了,笑的还是金光闪闪温柔可爱熠熠生辉。
你也笑了。
我们隐约牵动了嘴角,像莫高窟不食人间烟火的浮雕。
呵,你终于发现了我的不快乐,你希望我是笑着的。
呵,你没发现的是,我的不快乐,是你造成的。
我,真的不够耀眼。我,很早很早就知道,总有一天,我会成为只能仰望你的路人甲,蹲在一层层美女之后,认真的种蘑菇,画圈圈。
像我这样没啥资本却死骄傲的女生,豆丁一样的身材,也长不出啥襟。
但这远远不是我要说的最后。
最后是什么呢?你,离开了,连分手的机会都没有。
你离开得那晚,我躲在卫生间里,锁上门,听见细碎的磨牙声很轻柔的梦呓。那么久,一直忽略了生活化的细节,忽略了朋友的喜怒哀乐,忽略了季节更替的风吹草动。我把所有的所有都抛在脑后,发现你又是那么遥远。
那晚我在卫生间写了很多文字流了很多眼泪,那些暗色的血泡变成的痂隐隐作痛,我想起我的功课空白了很多,突然想拥抱一下爸爸妈妈,做回以前的那个乖小孩
两年过去了,那些曾经的风声雨声都淡去了,但我依旧把你的笑雕刻进我所有的记忆里。
记叙文。
把握主题词,突出主题。记叙文的写作很容易因为人物、事件过多而造成喧宾夺主,导致文章主次不分,主题不突出,甚至出现偏题跑题。强调主题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文章中多次出现主题词。写作时以主题词为文眼,围绕主题词来组织语句,主体素材的选择也以主题为中心,避免选用有歧义的素材。如《奇怪的人》的人就以奇怪为文章主题,选择素材时以显奇怪为主,所有事情都得为奇怪服务,最好是相互矛盾的事例。因为一人身上出现矛盾的事才显得奇怪。或者简单的,文中多用到“奇怪”,如,他是奇怪的人,他身上充满着矛盾的怪异感,通过这样强调的办法来加强主题。
分清主次,详略得当。记叙文的事件是一个完整的情节。围绕主题,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那么我们需要分清哪些部分是主要的,哪些部分是次要的,不能全都一样写出来。这样就无法突出文章的重点在哪里了。主要部分就是与我们的文章主题相符的,需要我们多花笔墨写清楚的,次要部分是让情节完整而不可缺少的,但与主题不相关,这些可以简单略写,有交代即可。这样主次分明能更加突显主题,使文章保持完整性,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感。
善用修辞,丰富语言。不论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的记叙文,都少不了各式各样的描写、叙述,语言表达是我们必须要面对一道难关。怎么来让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就需要我们善用修辞手法,让语言表达丰富多彩起来。像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记叙文写作时需要注意,情节的合理化,避免追求情节的波澜而出现不合理;语言表达与选材要避免幼稚化,考生的文章都是给成年的老师看的,在考生看来有趣的事,或许在成年人看来并不具有趣味性。综合来说,记叙文的写作需要把握主题,融入真情,善用修辞,着力提升文章的趣味性和阅读体验感。特别需要注意是记叙文的素材最好选取自己有真实感受的,切忌写道听途说的东西。有感情的文章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文章,也最能彰显作者的个性。
(来源:文章屋网 )
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根据赏荷的顺序,就能理出文章线索: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这条线索很清晰,而实际上文章中还隐含了一条线索,即作者的情感: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这才是作品真正的主旨,只有抓住了这个线索才能知道文章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想要寻求精神的解脱和自由而又不能的苦闷心情。这样一来,文章的基调就可以确定是苦闷的,语调要较为平静,语速要慢,停连和轻重音的处理要放在具体的句子中体现。
把握文章关键词,整理记叙要素
记叙文是以写人或叙事为主的文章,写人离不开叙事,事件必须有人物的参与,因此,了解每一个事件发生的要素(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非常重要。阅读时,我们要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在第一遍阅读时就将与记叙六要素有关的关键词句勾画出来,以便于答题时使用。
与记叙要素有关的题目经常会这样问:
1. 请用简洁的语言回答:本文记叙的要素是什么?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情节)。
3.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4.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回答问题1时,只需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记叙要素的顺序,把这些内容分点列举出来即可。时间和地点要根据主要事件发生的情况尽可能具体,如“大年初一上午”不宜写成“大年初一”,“北京某胡同”不宜写成“北京”。
回答问题2时,要根据记叙要素,按“谁,什么时间,在哪里,因为什么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了”的顺序组织答题语言。在这里,只有时间、地点偶尔可以省略,起因、经过和结果偶尔可以合并。
问题3是在故事有两个以上人物时的提问,要准确判断谁是文章的主人公,还要在了解文章的中心(主题)的基础上判断,文章赞美或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谁,主人公就是谁,回答理由时只要把文章表达的中心(主题)写出来即可。
回答问题4时,首先要判断哪一事件是文章的主要事件,判断的依据仍然是文章的中心(主题)思想;在此基础上,再按“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了”(即“人物+事件经过+事件结果”)的格式回答即可。
了解文章线索,分析叙述顺序
记叙类文章,都有一个明显的叙事线索,把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一般来说,记叙的时间变化、地点变换、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充当线索。此外,记叙类文章经常用到的线索还有“物线”,即某一物品;和“情线”,即某一种感情或感情的变化。判断线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以通过文中频繁出现的关键词来判断。
线索理清了,才更有助于你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叙述的顺序主要是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叙就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故事;倒叙就是将同一事件中某个最精彩的片段或结局放到开头来写;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事件相关的其他事件。它们的主要作用如下:
顺叙:使文章层次与事件发展过程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行文更活泼。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运用怎样的顺序记叙?有什么作用?”等常见问题,都能通过上面的讲解解答。
把握文章层次,理清记叙脉络
我们习惯把记叙的脉络与层次称为写作思路,因此,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想办法弄清作者写文章时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
叙事为主的文章,一般以一个中心事件为主,往往按以下思路行文:1.按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叙述;2.倒叙类的文章往往按“引出回忆——叙述事件——抒情感想或点明哲理”的思路行文;3.插叙类文章往往按“叙述事件——插入相关内容——继续叙述事件”的思路行文。
写人为主的文章,常常通过一个或多个事件表现某一人物的精神品质,往往按以下思路行文:1.通过一件事写人,通常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行文;2.通过多件事写人,通常按“人物整体印象——与人物有关的几个事件——对人物的评述”或“事件一+评述——事件二+评述——……”的思路行文。
“文章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大意是什么?”“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等常见问题,都能通过上面的讲解轻松解答。
用心揣摩写法,学会分析表现手法
以上知识,其实都是在考你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接下来,我们还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我们常常称为“表现手法”。
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包括:设置悬念、先抑后扬、铺垫与伏笔、侧面烘托、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每一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特殊的作用: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先抑后扬:突出人物某一精神品质。
铺垫与伏笔:前有铺垫或伏笔,后有照应,结构完整。
侧面烘托:烘托人物某一精神品质。
对比衬托:突出人物某一精神品质,强化某种思想感情。
一、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能将内心强烈的感情直接抒发出来,有很强的感染力。特别是用在文章的结尾,往往能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
如2011年湖北省黄冈币中考佳作《说真话》一文,在充分叙述事件后直抒胸臆:“不,妈妈,我现在明白,那不是‘水泡’,那是你日夜操劳的爱的见证。作为一个内向的孩子,我一直怯于表达,但今天我要向您说出我的真心话,谢谢您,妈妈!女儿将永远爱您!”真挚感人,凸显主旨。
二、寓情于事
在叙述的过程中穿插抒情的语句,以表达人物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内心感受,这样的抒情更显细腻。
如2011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佳作《爱让我更加美丽》一文,在叙述自己生病求医的过程中,穿插了感受到的父母关爱。在叙述爸爸用自行车带“我”去医院后,写道:“啊,爸爸没变,大山般的父爱没变。我依然感受着他的温暖,他的爱。”在叙述住院期间,爸爸下班后赶来给“我”送饭,“我”感动得流泪后,写道:“冬天是寒冷的,而爸爸所做的一切,却仿佛阳光,温暖我病痛的躯体;又似暖流,融进我愁苦的心坎里。爸爸的关爱,撑起了我战胜病魔的信念。”在回忆生活中温情往事的片断后,以抒情作结:“爱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情操。父母的爱,让我体会到了亲情的涌动、家庭的温馨和生活的多彩。生活里,到处充满了爱。老师对学生的爱,朋友之间的爱,社会对我们的爱……在这个世上,我们享受着被爱,我们更应该学会去爱。是爱,让我的生命变得更加美丽。让我们一起努力,营造出爱的美丽空间!”考生由浅入深,逐步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结合事件的发展充分抒情,使情感显得更真挚、更感人。
三、寓情于景
英语的记叙文一般是以第一或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的。用第一称表示的是由叙述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经历。它的优点在于能把故事的情节通过“我”来传达给读者,使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如身临其境。如:
The other day, I was driving along the street. Suddenly, a car lost its control and ran directly towards me fast. I was so frightened that I quickly turned to the left side. But it was too late. The car hit my bike and I fell off it.
用第三人称叙述,优点在于叙述者不受“我”活动范围以内的人和事物的限制,而是通过作者与读者之外的第三者,直接把故事中的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的客观性很强。如:
Little Tom was going to school with an umbrella, for it was raining hard. On the way, he saw an old woman walking in the rain with nothing to cover. Tom went up to the old woman and wanted to share the umbrella with her, but he was too short. What could he do? Then he had a good idea.
2. 动词的时态
在记叙文中,记和叙都离不开动词。所以动词出现率最高,且富于变化。记叙文中用得最多的是动词的过去的,这是英语记叙文区别于汉语记叙文的关键之处。英语写作的优美之处就在于这些动词时态的变化,正是这一点才使得所记、所叙有鲜活的动态感、鲜明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3. 叙述的顺序
记叙一件事要有一定的顺序。无论是顺叙、倒叙、插叙还是补叙,都要让读者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顺叙最容易操作,较容易给读者提供有关事情的空间和时间线索。但这种方法也容易使文章显得平铺直叙,读起来平淡乏味。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文章的结构效果,让所叙之事跌宕起伏,使读者在阅读时思维产生较大的跳跃,从而为文章所吸引,深入其中。但这些方法如果使用不当,则容易弄巧成拙,使文章结构散乱,头绪不清,让读者不知所云。
4. 叙述的过渡
一、物体做标题,也做线索
物体是指由物质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个体。在记叙文写作中,一定要特别注重以物体为核心,特别注意围绕具体的物体来进行构思和写作。
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还是写景,构思时要让具体的物体处于文章的核心位置,思路以具体的物体来展开。
首先,要让文章的标题里凸显所要表现的物体。比如《乡村的风》(许俊文)、《一棵树》(王晓蓉)、《飞翔的古藤》(朱家双)、《母亲的头巾》(荆毅),“风”“树”“古藤”“头巾”这些具体的物体就出现在标题里,人们一看标题便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什么的,第一眼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要以这个具体的物体为线索来构思作文。比如《母亲的头巾》这篇写人的文章,围绕母亲戴头巾、用头巾、摘头巾和换头巾来展开叙述,洋溢的是浓浓的深情。戴头巾,头巾是母亲生命的一部分;儿子落水后,母亲用头巾救起儿子,头巾是生命的支撑;到学校看望渐渐长大的儿子,儿子难为情,母亲摘下头巾,头巾浓缩的是对儿子的理解和爱护;后来,母亲干脆将头巾换成瓜皮帽,头巾体现的是对儿子观点的看重。中国有句俗语叫“儿不嫌母丑”,一条平常的头巾(头巾在这里成为贯穿全文的核心线索),承载的是母亲对儿子深切的依恋,而作者也因为叫母亲摘去头巾而感到深深的内疚。全文因为头巾这一核心线索而结构紧凑,思路流畅,情感真挚动人。
二、场景呈现做到画面灵动
写记叙文,一定要注意有真实生动的场景呈现。这里的场景泛指一定场合下的情景。为了使场景的画面灵动,第一,要做到视角流畅。比如:
天上没有云,蓝色的穹隆覆盖着一望无际的田野。天的蓝色极有层次,从头顶开始,逐渐淡下来,淡下来,到天边与地平线接壤的地方,就成了淡淡的一片青烟。微微的斜风里,那些翠绿的叶子就活动起来。在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上袅袅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蝶落在上面,翩翩起舞。这样一处处处洋溢着生命喜悦的景色里,忽而来这么一株老得可怜的树,像是为了告诉人们,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有终结,就像生死永不分开一样。(王晓蓉《一棵树》)
作者观察的视角从“天上的头顶”到天边,随即又由天幕到近处的树,视角的转换自然流畅。
第二,可以加一些小小动作增添情趣。比如:
穿插在树叶间的红色越来越多,在严寒的冬日早晨给人平添了一丝暖意,而更多的绿叶依旧在茂密的树叶里默默无闻地存活着。原来樟树是春天换季,几乎一夜落尽枯叶,枝头却先孕花蕾,是那种含蓄的花蕾。摸摸,一手的樟木香。捡起地上黄红相间的叶子,闻闻,依旧充满樟木香。于是,我拾起几片,装进口袋,等天气好时,好生晒晒,岂不也是很好的天然熏香吗?(高楚瑶《看一棵香樟树的时间》)
行文中写了一个拾树叶装进口袋的小小动作,增添了很多情趣。
三、细节描写综合运用多感官、多修辞,注重虚实结合
写好细节,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功。那么,如何把细节描写做到极致呢?
第一,要注意多感官、多修辞综合运用。比如:
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线还没来得及舒展开时,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许俊文《乡村的风》)
这一段细节描写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和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文章由此便显得生动形象。
第二,要注重虚实结合。比如:
树身很粗,可以想象它过去是怎样的枝繁叶茂。自地以上几十厘米处,叉成两根,粗细极不均匀,都被人齐刷刷地砍了去,结果证明它真的很老很老了,作证的便是那些在切面一圈圈漾开的年轮。细的那根要高出一米多,直直地伸向天空,像是要抓住点什么。是那些泛着金色的灿烂青春么?还是从指间流逝的或快乐或忧伤的日子呢?(王晓蓉《一棵树》)
作者由树枝要抓住什么,联想到抓住青春、日子,这样由实而虚,不仅文笔优美,而且具有了一定的哲理意味,因而文章便显得特别出彩。
四、内容力争丰富多彩
内容丰富是记叙文生动的主要砝码。写作中,可以运用以下三种方式来使文章的内容达到丰富的程度。
第一,引用并评论。比如:
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菊为伴,对山当歌,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远山近菊,淡淡的画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纯与闲情雅趣。杜甫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浑厚的画面,不单单是寂寥,那种广博的胸襟所呈现出的悲壮更是在心间萦回千百次。“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以竹为竿,垂钓秋风江上,天高气爽的意境渲染出他的惬意,也展现出他品性超俗。(文旋《秋颜》)
作者在写作中引用名人的诗句,并在引用的同时对诗句进行评论,这样,既显示了写作者知识的丰富,也展现了她思想的光芒。
第二,连接自己的生活。比如:
蜿蜒的藤在一瞬间无尽地伸展,就像我的人生之路,看不到尽头,无法预知何处是终点。或许我的人生也如这藤一般交错复杂,但我只需保持和藤一样淡泊宁静的心绪,一切就将变得透彻与明亮。站在藤的下面,虽然没有大片的阳光,却有细致的光亮。它告诉我要将大目标切割成小小的几块,一步一步走到生命的巅峰,展翅飞翔。待到垂暮之年时,我也能像古藤那样没有遗憾地保持一种飞翔的姿势,一种仰望的高度。(朱家双《飞翔的古藤》)
作者在写古藤时,由古藤的伸展,联想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这种由物及己连接自己的生活,不仅体现了写作者的想象力,也表达了他美好的情感,具有一种深切感人的力量。
第三,插入有典型意义的故事。比如:
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做“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许俊文《乡村的风》)
作者在写乡村的风的过程中,插入了一段往事,文章一下子便具有了一种厚重感,当然,文章也便由此显得丰富多彩了。
五、开头简洁扣题,结尾含蓄有哲理
记叙文要注意开头尽量简洁扣题,这样便于集中笔墨展开思路。比如:
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等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许俊文《乡村的风》)
这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作者开头紧扣文题的“风”着笔,简洁的语句写出了故乡的风的典型特征,为下文围绕“风”展开思路做了极好的铺垫。
(2)从记叙的要素或议论语句入手归纳文章的中心。
【概念导入】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记叙文的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阅读指导】
记叙文要素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主要人物往往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次要人物辅助文章形成完整的情节,并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起因:指引发事件的原因,一般在开头,也有的在后边(倒叙)。
经过:指事件发展的过程,复杂事件的经过往往包含若干阶段,可以先概括再具体。
结果:指事件的结局,一般也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它是事件的一部分。以抒情、议论语句结尾的内容不能当做结果。
记叙的中心:一是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二是作者的感受及文章的意义。记叙中心的归纳,可抓文章题目,或抓开头结尾,或抓议论抒情语句,也可抓具体材料:写人为主的,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意义入手;以叙事为主的,归纳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把握文章通过叙事所要说明的道理入手;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要根据所描写景物的特征,从文章写景状物抒发的感情入手进行分析归纳。
【即学即练】
列车上的哭声
陈明珠
列车上的清晨,车厢连接处,微明的晨曦,一个小姑娘已经倚门而立。
不,不是站立。走近,我才发现,有一只腿,高高地举过了头。不过10岁的女孩子,穿着民族舞蹈服装,红艳艳的衣服,红艳艳的脸庞。
列车上的人渐渐都起来了,忙碌完起床后都开始寻找各种乐事打发漫漫的旅途时光。我正与朋友聊天,忽然听到一阵哭声。我们以为谁家的小孩子闹意见,便也不当回事。
哭声不断,且听起来很凄惨,于是我忍不住回过头。这不是凌晨我看见的那个女孩子吗?一只腿,压在卧铺上;另一只腿,高高地架在卧铺侧边的小梯子上。整个身体悬空,两只手撑在胸前,还要摆出舞蹈的造型。
女孩子的脸上淌着成串的泪,她不断地哭着,嘴里不停地喊:“妈妈,疼,疼,疼!”
她的妈妈就站在她跟前,冷冷地说:“疼就疼!撑起来,再撑起来点!”
“妈妈,真的疼,真的疼!我一条腿真的别住了!”
“别住就别住!”妈妈的话令周围的人都感到寒冷。
女孩子的脚边有一个闹钟,上面的指针在一点一点地转动,时间是多么漫长啊!
颀长优美的身体依然在痛苦中煎熬,尽管她的嘴里依旧喃喃着“妈妈,疼,疼,疼”,可身体却丝毫没有放松。
靠窗,坐了个很胖的女孩子,她很快乐地捧着一碗方便面,就着火腿肠呼啦啦地吃着。对面铺位上才4岁的小女孩更是天真烂漫,背靠着铺位跳上去又下来,为简单的游戏乐此不疲,开心地哈哈大笑。甚至满车的旅客也都是不紧不慢的,尽享着这难得的舒缓时光。
唯有这个练功的女孩子,在行进的列车中,在绵长的铁轨上,洒下凄惨的哭声。
闹铃终于响起,我替她揪着的心也疼疼地放下了。女孩子擦干眼泪,又走到火车连接处,倚着门,高高地把腿举过了头顶。原来,这令人赞叹的技巧背后,流着这样令人心酸的眼泪啊!
我相信那个妈妈一定是爱孩子的。只是这份爱,残酷得令旁人不忍目睹。想必她的心里留下的是更深刻的疼痛,为了女儿有一个灿烂的明天,她用残忍包裹住了深切的爱。真诚地祝愿她的女儿有一天能成为舞台上一颗美丽的星!
(选自《平顶山晚报》2010年10月28日,有改动)
1.指出本文记叙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2.概述本文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The other day, I was driving along the street. Suddenly, a car lost its control and ran directly towards me fast. I was so frightened that I quickly turned to the left side. But it was too late. The car hit my bike and I fell off it.
用第三人称叙述,优点在于叙述者不受“我”活动范围以内的人和事物的限制,而是通过作者与读者之外的第三者,直接把故事中的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的客观性很强。如:
Little Tom was going to school with an umbrella, for it was raining hard. On the way, he saw an old woman walking in the rain with nothing to cover. Tom went up to the old woman and wanted to share the umbrella with her, but he was too short. What could he do? Then he had a good idea.
2. 动词的时态
在记叙文中,记和叙都离不开动词。所以动词出现率最高,且富于变化。记叙文中用得最多的是动词的过去的,这是英语记叙文区别于汉语记叙文的关键之处。英语写作的优美之处就在于这些动词时态的变化,正是这一点才使得所记、所叙有鲜活的动态感、鲜明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3. 叙述的顺序
记叙一件事要有一定的顺序。无论是顺叙、倒叙、插叙还是补叙,都要让读者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顺叙最容易操作,较容易给读者提供有关事情的空间和时间线索。但这种方法也容易使文章显得平铺直叙,读起来平淡乏味。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文章的结构效果,让所叙之事跌宕起伏,使读者在阅读时思维产生较大的跳跃,从而为文章所吸引,深入其中。但这些方法如果使用不当,则容易弄巧成拙,使文章结构散乱,头绪不清,让读者不知所云。
4. 叙述的过渡
过渡在上下文中起着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作用。过渡往往用在地点转移或时间、事件转换以及由概括说明到具体叙述时。如:
In my summer holidays, I did a lot of things. Apart form doing my homework, reading an English novel, watching TV and doing some housework, I went on a trip to Qingdao. It is really a beautiful city. There are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to see. But 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the sunrise.
The next morning I got up early. I was very happy because it was a fine day. By the time I got to the beach, the clouds on the horizon were turning red. In a little while, a small part of the sun was gradually appearing. The sun was very red, not shining. It rose slowly. At last it broke through the red clouds and jumped above the sea, just like a deep-red ball. At the same time the clouds and the sea water became red and bright.
What a moving and unforgettable scene!
5. 叙述与对话
引用故事情节中主要人物的对话是记叙文提高表现力的一种好方法。适当地用直接引语代替间接的主观叙述,可以客观生动地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和心理状态,使记叙生动、有趣,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具体。试比较下面两段的叙述效果:
【概念阐释】
茅盾先生曾对剪裁做过精辟的解释:“作家在处理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的时候,应当精心设计。该有的就必须有,该去的就必须去,该长的就必须长,该短的就必须短。这样的工作叫剪裁。”也就是说,剪裁是对材料的加工和取舍,安排详略目的在于集中笔力,突出重点,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阅读指导】
一般来说,对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要详写,对表现文章中心作用次要的材料要略写。判断文章哪些地方是详写,哪些地方是略写,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具体来说,判断文章的详略有以下几种方法:1.叙述一件事时,事件的开端和结局略写,发展和详写。2.采用倒叙的文章,开头的倒叙部分略写,后面的顺叙部分详写;采用插叙的文章,插入的内容略写,中心事件详写。3.正面描写是详写,侧面描写和环境烘托是略写。细节描写是详写,概括叙述是略写。4.总写部分简略,分写部分详细。概括叙述略写,典型事例详写等。
略写是对详写的补充,它的作用是:使情节完整,使前后连贯,使内容丰富多彩,能从侧面烘托中心。详略安排得当的好处是:避免冗长的叙述过程,便于集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使中心更突出。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我长大了
李 阳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我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我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我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了。”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被淡忘了。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我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捡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我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太太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太太。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选自《读行天下》)
1.本文叙述了“我”成长过程中的哪些事情?
2.在文中的这些事件中,哪些事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记叙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叙述、描写人物、事件、景物来表达一定主题的文体。记叙文内容上来看,可分为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和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侧重写人的记叙文,是把人作为主要记叙对象,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活动、生活片段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形象,反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等。
一、循文明象
四环节教学法的第一个环节是从文到象,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破译文字符号,组合文字意义,复制形象。这是一个循文明象的过程。在常规教学中,对文字的破译和组合往往是教学重点,词意、句意、段意在教学中占很大比重,这是教学的要求,但不是教学的全部。严格地说,对文字意义的破译和组合,首先是为了复制形象。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尤其如此。复制形象是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下将作者在文章中所提供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复现出来。它的作用在于:
1.理解作者意图。形象是作者意图的载体,是经过作者思想情感浸润后的产物,要找出作者意图,只有从形象中入手,通过对形象进行抽象和提纯之后获得。比如要理解作者写《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意图。首先要让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有形象感受,包括他的画面形象和总体形象。在教学手段的作用下,学生可以复制出若干画面形象:面色苍白身材高大穿着长衫的外貌形象;站在柜台边喝酒,弯腰和孩子门说话,被打折腿后坐在蒲包上进店喝酒,喝完酒爬出店等动作形象。
2.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形象是记叙性语言材料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作者表达意图的重要手段,甚至可以说无形象就无记叙。要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形象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台阶。学生对形象的把握不仅可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可以学习到记叙的技巧。一般来说,作者在记叙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技巧都是通过形象来实现的,尤其集中在对形象的选择和组织上。使学生在感受、理解形象的过程中了解这些技巧,并且通过练习牢固的掌握技巧,进而熟练地运用这些技巧绘象、抒情、达意,这是记叙文教学最重要的目的
3.开发学生的智力。文艺理论上有个习惯的说法是“形象大于思想”,这就是说形象中包含的东西往往比作者想要说的东西多。对此接受美学有个很好的解释:文学作品是一个预设系统,它的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合作实现的。读者因为受到自己的理解作用,在他通过形象理解作者意图时必然融合进自己的知识经验,会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填补和发挥,是智力开拓的表现。
二、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即在文章的第一段开篇点题,或点明题目,或点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带水,不转弯抹角,而是简洁明快、单刀直入。如朱自清的记实散文《背影》是这样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便是开门见山:“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着全文。又如,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魏巍的《我的老师》等。
三、巧设悬念,欲擒故纵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卖关子。“欲说还休”,巧妙地埋下伏笔,设下悬念,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要往下揭开谜底,一睹为快,故能引人入胜。如习作《“常胜将军”生死传》一文开头如下:“这常胜将军是何许人也?别忙,你且听我慢慢道来……”这一开头很新颖有味,颇能吊人胃口,然后再自然引出下文“常胜将军”生的威风,死的悲壮,并悟出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慎重,来不得半点浮躁。
英语的记叙文一般是以第一或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的。用第一称表示的是由叙述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经历。它的优点在于能把故事的情节通过“我”来传达给读者,使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如身临其境。如:
The other day, I was driving along the street.Suddenly,a car lost its control and ran directly towards me fast.I was so frightened that I quickly turned to the left side.But it was too late.The car hit my bike and I fell off it.
用第三人称叙述,优点在于叙述者不受“我”活动范围以内的人和事物的限制,而是通过作者与读者之外的第三者,直接把故事中的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的客观性很强。如:
Little Tom was going to school with an umbrella,for it was raining hard. On the way,he saw an old woman walking in the rain with nothing to cover.Tom went up to the old woman and wanted to share the umbrella with her,but he was too short.What could he do?Then he had a good idea.
2、动词的时态
在记叙文中,记和叙都离不开动词。所以,动词出现率最高且富于变化。记叙文中用得最多的是动词的过去式,这是英语记叙文区别于汉语记叙文的关键之处。英语写作的优美之处就在于这些动词时态的变化,正是这一点才使得所记、所叙有鲜活的动态感、鲜明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3、叙述的顺序
记叙一件事要有一定的顺序。无论是顺叙、倒叙、插叙还是补叙,都要让读者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顺叙最容易操作,较容易给读者提供有关事情的空间和时间线索。但这种方法也容易使文章显得平铺直叙,读起来平淡乏味。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文章的结构效果,让所叙之事跌宕起伏,使读者在阅读时思维产生较大的跳跃,从而为文章所吸引,深入其中。但这些方法如果使用不当,则容易弄巧成拙,使文章结构散乱、头绪不清,让读者不知所云。
4、叙述的过渡
过渡在上下文中起着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作用。过渡往往用在地点转移或时间、事件转换以及由概括说明到具体叙述时。如:
In my summer holidays,I did a lot of things. Apart form doing my homework,reading an English novel, watching TV and doing some housework,I went on a trip to Qingdao.It is really a beautiful city.There are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to see.But 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the sunrise.
The next morning I got up early.I was very happy because it was a fine day.By the time I got to the beach,the clouds on the horizon were turning red.In a little while,a small part of the sun was gradually appearing.The sun was very red, not shining.It rose slowly.At last it broke through the red clouds and jumped above the sea,just like a deep-red ball.At the same time the clouds and the sea water became red and bright.
What a moving and unforgettable scene!
5、叙述与对话
引用故事情节中主要人物的对话是记叙文提高表现力的一种好方法。适当地用直接引语代替间接的主观叙述,可以客观生动地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和心理状态,使记叙生动、有趣,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具体。试比较下面两段的叙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