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7: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思想品德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为了搞好初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使其健康成长,特制定此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中有的同学心理素质好,能及时调整自己适应特定的环境,性格良好;一部分同学活泼开朗,热情大方,属外向型性格;一部分同学沉着冷静,小心谨慎、沉默寡言,偏向内向型性格;也有极少数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偏差,如性格孤僻,忌妒心强。这些性格各异的学生都需要学习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方面的知识,用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以使自己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教材内容分析:
初一年级思想品德内容都围绕着"珍爱生命、新的学习环境"这一中心内容来编排,内容编排逐层递进,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第一册由六课书组成。书的内容编排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时代感,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加强实践环节等推陈出新促进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具体措施:
1、日常教学工作,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2、上课之前教师先出示所讲内容的提纲,学生根据提纲预习,然后教师根据提纲讲解。
3、布置学生到生活中自己收集相关的实例,带到课堂教学法中进行交流。
4、初一政治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心理方面的知识,内容相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较抽象,对课文中的理论阐述很难理解,所以教学法中采用结合实例的方法来理解知识点,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实例和同学们搜集来的实例,使知识点形象化
5、利用课本中的小栏目进行讨论,归纳,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6、完一节课后,利用练习中的活动材料组织同学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对此章进行课外辅导。
7、习差的同学多进行课外辅导。
(二)学生学法上的不恰当。
通过上学期未统考来看,学生会读图、识图、漫画分析的只有三分之二。还有近六分之一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学生考“抄书本”的要占36.%。鉴于以上情况,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停留在“上课记笔记,考试考笔记,抄书本,考后不理解”的应试教育的一套。还是不会“注意观察”、“思考理解”、“识记联想”、“应用迁移”。停留在“搀着走”,甚至“牵着走”或“推着走”的水平上,碰到不懂的问题,任其自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己不会查找材料,不能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独立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要靠老师、家长指导才能完成。造成考试成绩很低。
九年级学生即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业,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每位同学都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对成才和择业之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因而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学习比较认真刻苦,经过两年多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做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不仅能对简单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而且还能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适应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主要有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上学期已经学完,本学期的主要内容是:第四单元: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民族政策常识、时事政治、总复习四部分内容。教科书所设的四个单元的内容是有内在联系的:它将引导学生正确认清国性、理解国策;深刻领会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现实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强建设。
教科书的呈现方式继承了前四课的优点,每课内容主要有“探究园”、“国性导读”、“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四个既有功能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板块组成。这是对教科书的再创造,是“用教科书的”的体现,也是这册教科书的特色所在。
教材重点难点及突破重点难点的措施和方法
1、什么是民族政策
2、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
3、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4、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三个代表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8、科技创新
9、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10、为什么要把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1、如何理解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2、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1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1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中心环节;
1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体。
针对上述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打造教学平台,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在讨论、辩论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帮困扶优的措施
通过“你喜欢吗?”“你会吗?”“你能行吗?”“我棒吗?”“你认为如何?”“请你谈谈看法”等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参与度、重视程度及对学生的学法、并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课堂是教与学共同活动的场所。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将主要任务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上,培养良好的学习素养与探究能力。
1.教会学生学习技能。这是学法辅导中的主要任务。教师需向学生讲授学会学习思想品德的方法。首先要学会读图、识图、填图的本领。通过课文中“阅读材料”、“活动内容”、“表格填写”、“问题回答”要求能自己独立完成,并有提出质疑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对学生活动做具体指导,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师多使用谈话法,开展“谈”、“议”、“讲”、“练”、“填”相结合的方法,并利用多媒体教学,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创造力。要指出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弊端。引导学生自己去查寻材料,或者同学之间开展相互讨论和帮助等方法来解决,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和学法上两个方面的指导,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和思想教育,要求学生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
1.要求学生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增强学习的内动力。
现代社会科学急需大量的懂信息知识的人才,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思想课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学好政治课的兴趣。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3.教会学生学习技能。这是学法辅导中的主要任务。教师需向学生讲授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首先要学会读图、识图、填图的本领。通过课文中“阅读材料”、“活动内容”、“表格填写”、“问题回答”要求能自己独立完成,并有提出质疑问题的能力。时事政治会、新闻会,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
4.加强双边活动、完善反馈机制。为了确保思想政治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使各类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愉快。有了这种体验,学生就不再表现出种种情绪上的干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
确立的教学研究专题
对初三政治“综合实践课”的思考
活动课作为一种新的表现模式,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应运而生。九年级新教材在每节后都出现了喜闻乐见的“活动课”。怎么能使“活动课”上得生动而有意义?下面,我就对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课堂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因此活动课是必修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二、教师对活动要进行适度指导
三、教师要注意“活动”面向全体
1、学生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学生大部分基础比较差,理解能力有待加强,上课时都有表达的勇气,但是表达不到重点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做题时主观题的回答总是回答不到重点,但是作为一个负责的老师,不只是把好学生教得更好,而是更应把潜能生给教好,好学生谁都会教。我大致列出基本目标是:使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2、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本单元分为两课内容,分别是《爱在屋檐下》和《我与父母交朋友》,其中的知识点有: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现代家庭的主要类型,懂得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义务,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孝敬父母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单元的设立主要教育学生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应该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客服逆反心理,与父母做朋友,做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的内容有:《同侪携手共进》和《老师伴我成长》,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至少面临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其身体正在急剧发育,他们需要大量能量,容易过度兴奋;学习上的任务重,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的心理压力比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对外面的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人际关系逐渐增多,各种各样的信息也纷至沓来。这就需要青少年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可以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还能促进个人的成长。本单元就以此为主题,立足学生的主要交往领域------学校的人际交往,比较全面的分析了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情感发展、道德发展和交往意识与能力的提升。
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有两课内容,分别是《多元文化“地球村”》和《网络交往新空间》,本单元引领学生从家庭、学校交往扩展到社会交往,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日益先进,我们的交往对象和就交往空间不断扩大,如何领略不同国家、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健康文明、积极有益的网络交往,成为学生面对的课题。本单元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阔视野与友好交往,具有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时代眼光、世界眼光。 第四单元:《交往艺术新思维》内容比较多,有《友好交往礼为先》《合作竞争求双赢》《心有他人天地宽》和《诚信做人到永远》,本单元所讲的各种道德,是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即与人们认识自己、战胜挫折、变得坚强、加强修养密切相关,又与人们约束自己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学会与人交往是必不可缺的一项内容,其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是根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如何懂礼貌、讲礼貌,如何与人合作、勇于合作,如何平等待人、心系他人,如何诚信做人等内容。
三、教学目标
1、思想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突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整体把握,确定以“尊重、关爱、责任”为整个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
2、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以及综合性学习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激发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
3、成绩目标:争取期中检测时学生能全部合格。
四、方法措施:
1、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认真钻研教材,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向45分钟要质量。
二、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学生大部分基础比较差,理解能力有待加强,上课时都有表达的勇气,但是表达不到重点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做题时主观题的回答总是回答不到重点,但是作为一个负责的老师,不只是把好学生教得更好,而是更应把潜能生给教好,好学生谁都会教。我大致列出基本目标是:使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2、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本单元分为两课内容,分别是《爱在屋檐下》和《我与父母交朋友》,其中的知识点有:了解家庭关系的确立、现代家庭的主要类型,懂得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义务,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孝敬父母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单元的设立主要教育学生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应该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客服逆反心理,与父母做朋友,做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的内容有:《同侪携手共进》和《老师伴我成长》,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至少面临三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其身体正在急剧发育,他们需要大量能量,容易过度兴奋;学习上的任务重,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的心理压力比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对外面的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人际关系逐渐增多,各种各样的信息也纷至沓来。这就需要青少年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可以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还能促进个人的成长。本单元就以此为主题,立足学生的主要交往领域------学校的人际交往,比较全面的分析了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情感发展、道德发展和交往意识与能力的提升。
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有两课内容,分别是《多元文化“地球村”》和《网络交往新空间》,本单元引领学生从家庭、学校交往扩展到社会交往,随着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日益先进,我们的交往对象和就交往空间不断扩大,如何领略不同国家、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享受健康文明、积极有益的网络交往,成为学生面对的课题。本单元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阔视野与友好交往,具有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时代眼光、世界眼光。 第四单元:《交往艺术新思维》内容比较多,有《友好交往礼为先》《合作竞争求双赢》《心有他人天地宽》和《诚信做人到永远》,本单元所讲的各种道德,是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即与人们认识自己、战胜挫折、变得坚强、加强修养密切相关,又与人们约束自己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学会与人交往是必不可缺的一项内容,其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是根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如何懂礼貌、讲礼貌,如何与人合作、勇于合作,如何平等待人、心系他人,如何诚信做人等内容。
三、教学目标
1、思想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突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根据对课程标准的整体把握,确定以“尊重、关爱、责任”为整个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
2、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以及综合性学习创设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激发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
3、成绩目标:争取期中检测时学生能全部合格。
四、方法措施:
1、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2、认真钻研教材,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向45分钟要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40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老师教,学生听,缺乏两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学活动比较单调,缺乏一定的实效性,这就使得学生课堂上变得比较被动。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活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分析社会实践和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开展活动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会合作探究和分析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扩展自己的经验,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1 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中的问题
1.1 活动教学资源比较匮乏
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老师已经认识到活动教学的重要性,但是让很多老师感到为难的是,目前可以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比较匮乏。老师只有教科书,其它的资料大都需要自己搜集,这样就会花费老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成了沉重的负担。老师还要备课、做课件,多媒体成为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这些都会占据老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1.2 没有明确的活动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活动教学中,有的活动课不切实际地追求课堂气氛。我们不可否认,活跃课堂气氛是很重要,但活跃课堂气氛的原因与目的,大部分学生是不清楚的,学生只是得到头脑中的快乐体验,而没有真正把握比较实质的内容。活动目标不明确,也就是对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准确,这都有可能违背活动教学的目标。不根据活动目标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活动都是无效的活动,同时过分的追求活跃气氛,也是非常不可取的。
1.3 活动教学的内容比较陈旧,缺少新意
活动教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已经逐渐被初中思想品德老师所接受。在选取活动内容时,应该根据活动目标,对教材进行生活化的分析与处理。老师把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对活动内容进行创意的开发和利用,而不是完全依照教材来组织活动。现在很多老师的活动内容发大多是几年前的材料与内容,缺乏一定的时代感和说服力。
1.4 活动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
教学活动是一门艺术,它需要老师运用自己的激情来点燃学生的激情,运用智慧来启发学生的智慧,运用人格来塑造学生的人格。但是单一的活动形式容易致使学生厌倦、疲劳以及笨拙,从而失去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
2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优化策略
2.1 优化活动教学资源
老师应该将不同类型的活动资源进行整合。活动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实物、文本、音像以及人力资源等。老师在进行活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任务、目标、内容以及重难点的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活动资源,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比较综合性的课程,它涉及很多学科的知识和内容。所以,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包括相应的领域。
2.2 优化活动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进行活动教学之前,不仅要准备需要的教学活动资源,还要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活动设计与教学形式等。在把握活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在有限的教学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还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对教材进行生活化的处理。此外,还要根据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不同个性,来制定明确的活动教学形式。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就是看其是否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精心设计活动教学才可以得到保证,同时还要制定比较详细的活动教学计划。
2.3 优化活动教学成果展示的策略
不管是课堂活动教学还是课后活动教学,展示学生活动成果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此外,也有助于加强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提升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生活的意识。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策略来展示学生的活动教学成果:引导学生参加创新素质的实践性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在学生展览墙上设置展板,不定期地展示学生的作品;将活动教学成果有效渗透在德育工作中。
3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的教学要求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为基础,和学生一同体验成长的过程,关注成长的美好和问题,同时,为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体会、感知思想品德教育所要传达的观点,从而实现情、意、知的统一。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创设真实、丰富的社会生活情景,使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扩展学生的知识技能,提升情感态度的价值观,进而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王馨丹,何一成.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主题的设定[J].文史博览(理论),2012,(11).
[2]吴平安.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策略[J].成功(教育),2012,(7).
[3]付加健.略谈如何提高民族地区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效果[J].新课程(教研版),2010,(1).
[4]周晓娅.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4).
二、工作目标
1,按照课程计划,完成好八年级《思想品德》(上)的教学目标任务。
2,创造条件,积极开展中学生道德实践活动。
3,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开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教材分析
本册书包含四个单元十课的内容,以人际交往为主题,围绕学生生活圈的扩展,分别是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交往艺术新思维。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孝敬父母,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尊重宽容他人,能够平等待人,与人为善。这是教学目标。通过半年时间的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学会交往,提高他们的交往品德,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学生交往品德的培养,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
四、教情分析
我们学校所处的地区经济不发达,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对落后,教学条件和学生基础都不好,所以我们面临着不少的困难:
1、我们学校有二十六个教学班,每个班学生人数都有70人以上,班大人多不便于开展课堂教学。
2、教学设施设备奇缺,二十多个班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其它教室简单的只有黑板和粉笔。
3、学生封闭管理,既没有开展实践活动的时间也没有开展实践活动的空间。学生被限制在家庭和学校这个小圈子里,家庭教育的放任和学校管理的苛刻,导致学生从小参与广阔社会生活的机会少,社会实践能力差,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没有养成。
这些困难的存在,造成我们教学工作的难题是:一是如何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如何具体落实教学目标里的能力目标任务,使学生知行统一。
五、教学措施
1、教师要反复学习新课标,深入理解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加大探索创新的力度,尽快摸索出一条既适应新形势要求又切合我校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实际的教育教学的新路子。
2、同科教师要加强合作,共同开展好教学科研工作。
3、教师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深入分析学生情况,确定好教学环节的重点难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4、教师要努力掌握教育新技术,充分利用我校有限的多媒体资源。
5、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心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6、组织管理好学生,注意培养学习活动的积极分子,利用积极分子带动全班学生,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搞好教学的关键。
7、协调好学校领导,班主任,其他教师,家长的关系,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附:教学进度
日期 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
9月1—8日 我知我家 收集家庭故事
09—15 我爱我家/难报三春晖 我为母亲洗脚
16—22 严也是一种爱/两代人的对话家 与父母长谈
23—29 同学·朋友 人气指数排行
10月07—13 男生·女生 写成长日记
14—20 我知我师我爱我师 班级举办师生关系论坛
21—27 主动沟通健康成长
28—11月3日 世界文化之旅/做友好往来的使者 收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
11月 04— 期中复习 期中考试
11月—24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我的网友’交流
25—12月1日 礼貌显魅力/礼仪展风采 收集礼貌用语
02—8 竞争?合作?/合作!竞争! 合作学习
09—15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1.利用信息技术的及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实际,并结合课文内容选用最新的资料,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七年级“走近法律”一课的教学时,我在课前指导学生在本班搞一个小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如:“某某因经常上课讲话又不按时交作业,班主任老师便不允许他来校学习。老师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小光的父亲要正在念初二的小光去打工挣钱,老师上门劝阻,小光的父亲说,他的孩子老师管不着。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你又该如何做?”我们设计了十几个问题,以问卷的形式考查全班学生的法律意识,并把考查结果用计算机绘成柱状图。课堂上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考查结果,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们的法律意识亟待提高。这样,利用信息技术,以学生的小调查为切入点,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2.利用信息技术资料的丰富性,开阔学生视野
农村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手头没有太多的资料,上思想品德课大多只能照本宣科,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信息网络具有查找、利用资料便捷的特点,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不管是文字材料,还是图片、数据材料,都可以随时满足大家的需要。例如讲“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课时,我在上一节课预先布置了一组作业:(1)收集并列举凭借顽强毅力终使学业、事业成功的名人及身边普通人的事例。(2)收集一位我国大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名言。(3)整理1~2位当代青年创业成才的事迹。这些作业都由学生在业余时间完成,改变了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发展了其搜集信息的能力。在具体讲课时我先利用Storm Player播放课本上的《保卫黄河》,雄壮的歌声马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听过歌后,我给学生讲述了冼星海在艰苦条件下自强不息的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接着我又播放了一首刘欢演唱的《从头再来》,MTV的画面真实传神,充分展现了歌词所表达的内容:“我不能随波逐流,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累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感人至深的歌词与旋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经过教师步步引导,学生终于明白:一个人只有具备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才有可能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农村思品教学的整合亟待突破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农村思品教学的有效整合,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不可否认,我们也一直面临诸多的困惑与挑战。
课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它需要讲究策略。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教师要改变教的策略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应做到“四个转化”——即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单一传授知识转化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升情感和价值观;由全班划一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保底不封顶的分层教学目标;由纯理论性练习为主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性练习。
2.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又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归限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并且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步骤和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目标展开。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3.教学手段多样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应合理的采用新技术,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如采用各种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的立体目标,又能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扩大知识面。
二、教师要改变学生学的策略
1.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确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并激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由接受性的静态学习提高到参与性的动态探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人。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发扬民主,鼓励探讨,诱导质疑,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选择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独立地、策略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21世纪的中国,竞争与合作更加激烈,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竞争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之间展开竞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还要强调合作竞争,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与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把教学中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质疑问题,寻求结论,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的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结论在补充、启发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积极探究,善于质疑解疑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评价策略
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师应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使课堂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1.充分运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注意的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是学生认知形成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时测评,跟踪学生的认知过程,这样不仅能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况,暴露存在的疑难点、模糊点和错漏处,而且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1)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思想品德课教学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思想品德课教材中大量的概念和原理,不仅使教师的讲解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可信度,更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课件利用形象的动画、生动的图像、内涵丰富的影音资料、简洁的文字说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眼、耳、手等感官,全方位地接受不同形式的信息刺激,消除单纯课本文字内容单调、枯燥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听课效率。
2)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情感,实现品德内化。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许多理论概念显得抽象难懂。其实,再艰深的理论都来源于现实,再难懂的概念都是对客观规律的抽象和总结。对此,信息技术正可以大显神通。
比如在教授“学会自我保护”一课时,笔者并没有像以往那样简单地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当堂检测、反馈解析,而是用多媒体播放《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课件,从发生在身边的典型事例讲起,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情境,深深触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然后,整堂课都围绕“如何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展开,或讨论,或总结。貌似空话的理论不仅轻而易举地让学生理解了,更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田。这样不仅完成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完成由“知”到“行”的过渡,实现品德的内化。
3)借助信息技术,突出学生主体性,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性学习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学会学习的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
自主性学习有3方面突出特点。①学习的主动性。在自主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帮助者,而不是学习的控制者、包办者。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学生会主动发现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他人。②学习的开放性。开放性一方面是指学生所学内容的开放性,它不局限于课本,而是去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网络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从而使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③学习的建构性。建构性是自主性学习的本质特征,也是学生主体性的真正体现。它是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过程,这样所学的知识不再是外在于自己的负担,而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借助信息技术,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更好地实现了学习的开放性和建构性。它更强调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让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做到自主学习。
当然,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和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被新式教育所取代,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老师只是单纯地进行理论讲解,但是对德育教育有所忽视,这样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目的性。所以说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刻不容缓,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所以说老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形成的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总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高高在上,不关心学生,不了解学生,导致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完全脱离学生实际情况,没有对症下药,让德育教育成为空谈。因此要深化德育教学,教师就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懂得爱自己的学生。老师要与学生做朋友,理解他们、爱护他们、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赞扬和鼓励,真心诚意地与学生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老师还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二、深挖教材,确定目标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是关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会发现有很多老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了思想品德课中的德育功能。因此,老师要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深挖教材,确定目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的行为准则。要改变教学模式,首先老师要将教材内容吃透、把准,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找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并且能够在每次的教学中都能很好地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为德育教学的实施做好充分准备,还可以为初中思想品德深化德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九年级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教学备课中,老师要注意到这个部分的教学中所含有的“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等教学内容。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备课的时候老师就需要从中挖掘出“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这两个德育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在深化教材内涵、确定德育目标的同时,注重将与德育教学目标相关的德育素材导入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课前准备阶段保障德育教学的深化实施。
三、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要对象,也是开展德育教学的主要对象。所以说,为了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德育教育并且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深化德育教育,老师就要将学生作为主体来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通过学生不断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比如,老师在讲解《在承担责任中成长》一课时,其中有一个课时叫“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假期的时候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去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去福利院献爱心等,去当一个小小志愿者,在担当志愿者的过程中老师要通过学生的行为举止来引导学生,告诉他们怎样做事好,怎样做不好。在整个活动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在这样一种积极的引导下和行动刺激下,学生的思想品德会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提升,继而更好地实现初中思想品德的德育教学的深化实施。
所以说,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深化德育教育,老师就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加入实践中去,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开展德育教育,从而通过行动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加强学生的能力发展,实现德育教学的深化、有效实施。
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科目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科目,所以说,在整个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教材内容恰当地开展德育教育,对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从而在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上实现德育教学的深化发展,使我们的学生都能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在杜威那儿,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儿童的课堂生活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儿童具有的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请记住我站域名的兴趣等本能,本能的实践就是儿童的生活,就是儿童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能在各自熟悉的环境中领悟思品课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要让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贴近生活,让课堂不在充满严肃的气氛中进行,真正地走进童心世界,这就需要平时多多注意观察学生的生活,真切的接近他们的生活,为思品课堂积累一定的生活材料。
1、收集学生喜欢的话题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时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四二一”的家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不懂团结,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对社会、家乡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思品教学我们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寻找来自学生生活中的,又经常谈论的话题,从而指导学生生活,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收集学生喜欢的话题途径有很多,在平时的生活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倾吐者,把自己想说的话,要表达的观点说出来,而教师自身要善于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在课余,教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加入到学生的谈话中,所谓的“谈心”这时候是最真实的,这时候最容易引导学生把真实的一面流露出来。孩子各个都很单纯,他们能直接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身边的人,这时候,我们老师就能从学生的口中知道孩子们心里所想的,了解到他们所关注的事情。在思品课中,一个有针对性的现象提出,讨论的过程中,孩子的好多想法就暴露出来,他们理解事情的方式也从中体现出来了。同时也可以通过个别交谈问问:现在你们都在说些什么事情,最感兴趣的事是什么?事后做个简单的记录,就能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进去。
比如,一年级的小学生刚进校门,很多事情和幼儿园不一样,什么都感到新鲜,但也会遇到一些苦恼的事情,下课了总是听见他们在讨论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在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中,《我是小学生》的导入就可以这样设计:小朋友,从你背上崭新的书包,蹦蹦跳跳地去上学的那一天起,你已经长大了。告别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生活,你习惯这里的生活吗?你有什么苦恼,来告诉大家,让我们一起解决好吗?一个问题让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下午老想睡觉怎么办?有的说没有点心吃,不好。有的说,幼儿园里没有那么多的书,也有的说,在小学里下课比幼儿园更自由,更好玩……
课堂中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话语进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讨论的欲望,从而在轻松的讨论氛围中掌握孩子的道德认知情况。
2、了解学生喜欢的活动
玩,是孩子的天性,各种各样的活动时刻吸引着他们,如果能了解孩子喜欢的活动,并运用到课堂中,改变课堂的交流模式,一定会受到学生地欢迎。《课程标准》也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与学共同的中介。新课程中设计了很多活动,但我们还应真实的了解到孩子们现在最想做什么,最想玩什么。现在的孩子好奇心特别重,因此玩的花样也多种多样,很多活动都能结合我们的思品课进行品德行为的教育,让活动为品德服务,让品德指导活动。
如:刚进小学的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老师不太熟悉,课程一多,老师也就多了,所以总是认错,如果一一介绍,学生不但记不住,同时也没有耐心听,借助学生对猜谜语比较感兴趣这一点,在上《老师,您好》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小朋友们,我们在美丽的新学校一定认识了许多新伙伴,也一定认识了许多老师。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你们有什么事情可以找老师,老师有时像大家的长辈,有时就像 大家的好朋友。现在我们做个猜谜语的游戏,同桌合作,说出一个老师的外貌或所教的课程,你们猜猜是哪位老师,好吗?
有位女老师,头发卷卷的,眼睛大大的,弹琴很好听,教我们音乐的
有位男老师,个子高高的,身体壮壮的,跑步特别快,教我们体育的
……
要了解学生喜欢的活动,不但要在下课时注意观察,有时候也要和学生们一起参与进去,亲身体会各项活动的乐趣,体会孩子在做这项活动时的快乐,这真实的感受能帮助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贴近他们的生活,感受童心的快乐,收集到学生喜欢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领悟、感染某种道德,这种道德的获取比灌输式来得直接有效。
3、熟悉学生喜欢的人物
要了解学生,贴近学生思想,走进童心世界,还得和他们一起关注他们想关注的人,一起关心他们想关心的人,熟悉他们心中喜欢的人,“这些人”都是生活在他们周围的,是真实生活中存在的,能走进他们生活的,与之生活反差太大,学生就很难理解,很难体会“榜样们”的思想、生活。在教育中,往往会太多的强调学生对固有榜样行为的认识,而忽视了他们所能接受的,乐于接受的榜样。或许孩子们喜欢的人物并不优秀,反而有很多的坏习惯,像这类人物就更应该多去熟悉,多去了解。孩子缺乏一定的是非辩解能力,判断事物对错的能力,老师就利用“熟悉学生喜欢的人物”这点,和孩子们一起“喜欢”他们喜欢的人,并帮助他们找到各种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理出他们身上所存在的缺点,引导孩子们客观地评价,理性喜欢自己心中的“榜样”。
在思品课堂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英雄人物,用他们的事迹作为教育的题材,但往往这些人物属于离学生比较远,又是学生不去关注的范畴,所以在讲述他们的故事,引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时候,学生大多会表现出无所谓,似懂非懂的样子,达不到课前所预定的品德教育目标。如果我们用学生喜欢的人物为切入口,用这些人的事迹为教学材料,让学生自由评价心中关注的人,而教师只在一旁指正引导,然后再来引出课本上“学习的榜样”,或者直接就放弃书上举出的,脱离学生生活的人物。我们利用的这些人物比如:朋友、亲戚、老师或者同学来影响学生的道德认识,学生会觉得更真实、可信。
如:《天生我材必有用》一课,要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特长,树立信心。在班级中,学生一定有自己的好朋友,有自己喜欢的同学,说说自己好朋友的优点,是他们乐意的事情,你一言我一语来评价自己的好朋友,诚恳地提出一些意见,然后综合学生的意见,让学[文秘站:]生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教师有了一定的生活现象的积累,融入了学生的生活,真实的体会了童心世界的乐趣,那样设计的课堂教学形式,运用的教学手段一定也是生活化的。
二、打造生活课堂保护纯真童心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美丽的童心,传统的道德灌输式的思品课堂可能会把这份难得的美丽泯灭,同时也可能让学生产生对思品课堂的排斥,我们教育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教育所展开的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在这种世界中,儿童感到陌生、感到受剥夺,没有“在家”的舒适与安宁。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我们的思品课堂是要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得到“领悟”,在信息的传输方式上下工夫。“领悟”要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自己选择、思考、讨论“悟”出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产生认同,产生行为意志和动力。美好的生活会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感染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生活,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有所改变,要扣响童心世界的大门,保护纯真童心,就要打造一个生活化的课堂。
1、和孩子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心理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我们应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对学生态度要温和、包容,要有和学生共同学习创新的姿态。课堂上,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尽量用一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问题我们共同来研究"、"请你帮我……"等话语。甚至允许学生在老师讲课时有秩序地插话,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提供足够宽松的心理空间,让学生觉得你是他求知路上的"共同探讨者"和健康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构建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自由地想和做。
而问答式的教学是思品课教学中遇到的困境,“我问你答”的方式是个封闭的单向交流。在问答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提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学生抢着回答。积极回答的学生虽然有主动的心智与情感活动,但这些心智与情感活动主要是指向教师的,而不是指向班级中的其他人。回答问题的人只是教师问题的“应答器”,是教师按即定轨道推进教学、展示自己教学技能的工具,而其他人觉得回答的内容与己无关而不愿意倾听,或者只关心回答的对错。虽然“问答式”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程度的参与,但这种参与仍然是被动的。未被提问的学生排除在“对话”之外。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所提倡的“让他们(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思想相去甚远。
我们现在所要营造的就是让课堂充满生活味,老师学生平等的进行对话式的交流。教学不能仅仅意味着讲,教学应当成为一种定约:教师指出一条路,学生经由此路能够理解并能进入他自己的那个活着的、流动的传统中去。儿童自己的“活着的、流动的传统”不是别的,而是其以生活体验和经验为基础的生活经历,是学生可感、可触、可说的一些因素。在这个对话形式的构建中教师首先要淡化角色意识,要成为对话的激发者和全身心参与者,而不能是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以“导演”的身份来控制教学,教师和学生都应当把自己丰富的情感、认知或者记忆带入课堂。对于一个话题,只有学生一方的思想和活动,而没有教师同类活动,对话哪能形成。
比如《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为》这一课,在播放"抗洪"和"一个顽皮学生为了逞能爬电线竿"的录像片段后,教师问学生:"刚才哪个是勇敢行为?"学生会说叔叔抗洪是勇敢行为。此时,如果有学生说,爬电线竿也是勇敢行为,因为他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这时,教师应当以倾听者的身份认真听完学生的理由,肯定学生敢于说心里话的勇气,然后再次设疑"敢做他人不敢做的事都是勇敢行为吗?到底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为,"从而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文中黄强做的三件事(掏鸡蛋、拳砸砖头、练跳山羊)的动机和结果。在充分分析讨论中,教师也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并结合身边的事例,和学生一起讨论,明白"有正确的动机,不怕困难、挫折,勇于伸张正气,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都是真正勇敢的行为,而"逞能、蛮干"则是无知行为。这作为学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作为老师也要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教师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更多的是激励思考,其职责将更多的是成为学生的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问题的引路人,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授道者。2、构建互动开放的课堂
长期以来,我们的思品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教师采取"告知"式的方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当成考试的机器。学习内容固定、学习方式单一、问题和答案标准,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自己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样的教育无意中在剥夺学生思考、体验、发现和创造的权利。孩子只会服从、接受,不会探究和创造,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压抑自己内心的感受,教育成为共性的教育,缺乏个性的风采。我们所提出的“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反映,是教学活动中的师生相互交流、影响、不断作用的状态。生活并不是一幅静止的画面,生活化课堂教学需要有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多样化的教学是教学回归生活的最好体现。现在提到的“互动”可以是师生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互动。学习本身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中加强沟通与交流,相互启发与补充,分享 彼此的思考,共同探究的学习是生活化教学追求的课堂氛围。
构建一个互动开放的课堂可以从两点着手:
一个互动开放的的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充满“宽容”的课堂。
要包容学生各异的想法:在我们传统的思品教学中,学生对一个社会现象提出质疑,学生会被其他同学取笑,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会被老师不厌其烦地更正,在不“宽容”的课堂中,学生机械地接受着来自书本来自老师的道德观念,“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学生往往强压自己的想法,可正因为这种压抑,让学生对课堂中所要学习的道德行为产生排斥、反感,在这些充满着各种好奇想法的脑袋中打满了许多问号,为什么这样不对?为什么我一定要向他一样?为什么……
长期以来,个人仅仅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存在,“同”成为知识拥有者理解与交往的尺度。在同一性的权威话语下,“个人”、“不同”、“差异”往往与超长越轨、离经叛道、胡作非为、有悖公德相联系,在新课程引导下的思品课堂应该宽容地接受学生多样化的见解。
一次思品课上,讨论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为?有的学生觉得消防员非常了不起,他们机智勇敢,所以认为当发生火灾的时候,自己去救火就是英雄,这就是真正勇敢的行为,也有的学生说这是逞能,不是什么勇敢的行为,大家都认为自己有道理。其实有些学生的行为确实有点逞能的倾向,现在的教育教育中不主张那些不具经验,没有能力的学生去救火,但马上进行反驳,把行为标准强加给学生,他就会产生排斥心理,所以可以先承认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对的,有舍己救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佩服,同时也要讲明如果真的去救火,老师并不支持,因为还没有救火的能力,学生的能力范围是拨打119。我们要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能力范围以外的就不要无谓的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么一讲,既没有否定两种的想法,让学生产生排斥感,又较好地引导了学生的行为。
还要包容学生“凌乱”的秩序:一个平等对话、互动开放的课堂,学生的纪律肯定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现象、是非观念的讨论,学生由为兴奋。在我国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专制式的课堂管理倾向,不允许学生思想开小差;不允许学生无意间的说话;不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心中所想……除了一系列的“不允许”之外,学生一旦触犯了纪律,教师往往不问青红皂白、不假思索地用专制的方式进行处理,这些都是阻碍构建互动开放课堂的拦路虎,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专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自由式的回答与讨论,来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比如在思品课中让学生实话实说,有一个又脏又臭的垃圾箱倒在路边,你会怎么想?怎么做?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反映热烈。在学生交流争论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只是鼓励地微笑着,看着,听着学生毫无顾虑地大胆发表各自的意见,到最后,才小结肯定学生的意见。可见,教师延迟判断,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安全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就会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逐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强烈的问题意识。
一个互动开放的的课堂还应该是一个充满“合作”的课堂。
这个合作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美国心理学家、学生行为咨询专家格拉塞通过调查指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但传统的思品教学在奖励与评价方面以全班或个人为奖励对象,从而使一部分行为习惯欠佳的学生失去被表扬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改变了单纯的“好——坏”关系,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同时在合作中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可以认为,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农产品的家园》目的是要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生产,知道什么是绿色食品。在比较以前生产和现在农业生产有什么不同这个环节时,可以在课前调查好的情况下,学生分组合作,把自己查到的结果在小组内进行统计、整理、分析,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与同学分享,最后整理出一份较为详细的资料。
在合作中,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氛围中交流学习,尊重他们学习交流的习惯,让纯真的童心得以互相碰撞,互相交流。
三、拓展生活时空塑就美丽童心
每一颗童心都是美丽的,都是充满灵性的,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深藏着一棵种子,哪怕只感受一丝春风,这棵种子就会长出嫩芽,给人欣喜。他们是那么敏感,他们尽情地表现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教师要保护学生的童心,用生活化的思品课堂塑就美丽童心,还要拓展生活时空,把真实的生活当作另一个思品课堂。《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我们应突破课时和教室这个狭小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为学生创造融入社会,接触社会的机会。
1、借助媒体做“观众”
鲁迅先生曾说: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在思品教学过程中适时巧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直观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点,将音乐、图片、投影等多种媒体组合运用,再现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扩展辨析,用自己学到的观点来分辨是非,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
例如教学《劳动光荣,懒惰可耻》一课,在学生认识到劳动使人变得聪明能干,使生活过得美好的道理之后,在大屏幕上播放《劳动使我们的家乡变大、变高、变美了》的录像片段,在学生明白了劳动使家乡富饶、国家富强的道理之后又立即播放《劳动最光荣》一曲,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跟着悦耳动听的旋律唱起来,课堂一下子变得那么轻松自如,在学生身心放松的过程中劳动的光荣却感油然而生。
的确,多媒体教学手段已成为教师上课必不可少的另一本教师用书,它通过创造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良好情境,让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有学,从而升华情感,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2、真情实景做“演员”
新课程中,思品课堂上的内容都是和孩子有关的,很多故事是孩子经历过的,反映的是他们生活中发声的真实事情。有的故事中,学生面临的困惑、苦恼和烦忧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但从道德发展的角度看,有些看似与道德无关的事情却隐含着道德形成的契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此,只有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发挥和提高。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多设计一些学生自己学习的活动,如:演示小品、实验操作,既让学生想想、说说,又让他们做做、练练,真正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在思品课堂中,可以让学生模拟生活,接触各种“角色”,体验社会生活。
比如扮演主持人的角色:现在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获取各种资料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电视,给我们创造了很多的便利。在思品课堂上不妨参照电视节目,像《实话实说》等,大家一定都看过, 这些节目有相当高的收视率,同样也受到部分同学的欢迎,由此想到:我们的思品课堂上是不是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创意,开放我们的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教师只做一个旁观者,就让我们微笑着看学生在自己搭建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就具有情感潜能,这种潜能在外界的刺激下就会激发出来。为此,赞科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真情实景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做为教育工作者就应当时刻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留意每一个细节,为学生创造这个施展的“舞台”,触及他们每一个道德的形成与巩固。
3、回归生活做“主角”
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还要使教学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我们思品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形成的思想道德品质,融入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引导他们的生活,同时又从新的生活经验中获取更多的道德经验,充实自己的思想道德,所以我们的思品教学课堂不光是在学校里,教室里,更好的课堂是我们生活的社会,最好的老师是“生活”,我们要让学生能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做个主角,让真实的生活塑就儿童美丽的心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区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人,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了解各种职业的艰辛。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生活,形成某种生活品德。
如教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一课,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所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环保小组,发动学生就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调查、访问,收集有关资料。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收获真是不少,课堂上让学生各小组交换资料互评互议,个个踊跃发言,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自己的感想。例如环保1组"的同学汇报:"我们发现我们镇摩托车大军’的排气管的尾气严重污染空气,建议爸爸、妈妈改骑自行车上班。"多好的发言,多好的建议!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不仅充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而且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培养了独立思考、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
作为教师,能够进入童心世界,保护童心,你会觉得是一种幸福。在这个世界里,你会了解什么是孩子式的快乐;你会深切地体会到孩子的真爱与不爱;你会从孩子的一个闪烁不定的眼神中看到孩子内心的渴望与需要;你还会看到孩子们的某些“古怪行为”的注解。
教学不应该要求孩子死记硬背道德准则,而是要创造各种机会,使孩子们能够从心灵深处,从日常学习、游戏和生活中去领悟,让美好的生活去感化学生纯净的心灵,让美好的生活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在生活化的教学中保护孩子的童心。
参考资料:
《小学各科教与学》20__年第7期——《思想品德课困惑》
《小学各科教与学》20__年第8期——《从问题走向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1
顾名思义,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学法指代的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以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轨迹、生活经验为模板,并有机的融合进课程的"主流思想"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视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生活化的提出是为了克服以往教学的呆板与抽象,而使得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教学过程更具情趣化,教学目标更具务实性。基于此,本文认为生活化的教学应把握以下重点:过程生活化是基础、教学兴趣化是核心、思维创新性是目的。
一、"纲要+载体"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思想品德的官方教材为中心的,通过丰富教学手段与方式,以达到提高学生认识、传播"主流思想"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活动搭台,教材唱戏"。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应用这一模式的时候,应注意认识的前后顺序。一般而言,熟知教学内容在先,丰富教学活动在后。这是由于"教学生活化"要求我们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体验交叉融合,而融合的前提则是二者合理的排列、组合。因此,首先带课教师要积极深入地研究、分析教材,将教材的核心内容摘取出来,并加以深化、升华,形成一整套逻辑体系;其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从自身的体验出发,也可以参照学生的亲身经历,目的是让社会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当我们备好课、做好前期工作以后,就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软硬件设施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了。
综观现有的教学实践,教学情境化、教学活动化、教学竞赛化等方式是我们较为常用的。迫于现有条件的限制,我们似乎只能局限于此,但仔细观之,却有进一步的改造之处。那就是将不同的活动进行重新的组合,组成"情境活动化"、"情境竞赛化"、"活动竞赛化"等新方式。我们以七年级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人教版)为例。从表面看,这是一节"前期教育课",目的是为了让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更快的适应新生活。但当我们深入分析、思考,它就成为了"人生的第一堂课",而"新学校"、"新集体"、"新同学"则就指代人生中的第一次。基于此,我们可以组织一场情境剧,让每一个学生扮演自己,分别演绎不同的人生阶段,这里既包括喜怒哀乐、生老病死,也包括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我们要试着让学生体验一下:当他们面临到人生的第一次时,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生活。
二、"情趣+兴趣"教学模式
长久以来,"寓教于乐"一直被我们所推崇,在笔者看来,它恰恰是"情趣+兴趣"教学模式的最好注解。寓教于乐的实质在于将死板被动式的教学活动转化为轻松、活泼的主动式双向、多向交流,它是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代教育理念为存在基础的。从这点来说,"情趣+兴趣"教学法便具有了理论上的依据。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此种模式被包含于教学生活化的模式中。如若从层次上来看,"情趣+兴趣"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教学内容、过程、方式的情趣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吸引着学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二是当这种开心的体验被学生从内心深处所接受,则他们就会逐渐成为活动的主导者。如若从转化上来看,该种模式包含着"吸引释放"、"被动主动"的转化过程。如果从学习动力大小来说,则情趣的吸引力小于兴趣的主动力。
综上所述,"情趣+兴趣"模式的核心在于"兴趣",当然,这也是教学生活化的核心内容。那么,该如何动作这一模式呢?我们以七年级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一课为例来说明。该单元包括四部分内容:做情绪的主人、品位生活、学会拒绝、保护自我。从教材编排上来看,四部分内容的程度由低到高,从细小的情绪伤害上升到身体、权利伤害。而从内容来看,它的核心是"如何保护自己"。这是因为"情绪的调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自己保护自己","防范侵害"也是如此。搞清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情绪面孔"、"品位生活"、"保护侵害"等方面的图片与资料,然后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推举出一名代表就本小组讨论的话题进行阐述,最后由教师作出客观评价。
三、"思想+思维"教学模式
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将"思想性"表述为"...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这一表述把住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脉搏",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指引了方向。至于课程的"思维性",虽然在《标准》中没有明确的表述出来,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课程的标准以及当前社会的思潮就可以掌握一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无疑是思想品德课程担负的重要任务之一。当我们细化、具体到教学活动本身的时候就会发现:质疑、分析、解决就成为了创新性思维的现实表现。首先来谈质疑。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基本上所有的创新性思维都是来源于质疑。它可以包括对于社会现象的质疑、教材的质疑、内容的质疑、思想的质疑等方面。其次是分析,这是质疑后必须做的程序,否则学生就会走向极端、胡乱猜忌。分析的方向可以有很多,包括原因、过程、结果、表面、实质等。最后是解决阶段,当我们找到了现象存在的原因后,就步入到了纠正错误、发表观点的程序。当然,这也是学生创新性思维集中体现的阶段。
我们以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为例来演示一下"思想+思维"的教学过程。该单元包含地球村、世界文化、网络交往等内容,所选内容迎合了当前世界一体化的大趋势,而且涉及到了新兴的网络信息技术。因此上,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带着"?"号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例如有同学可能会问:网络既然是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为什么它又被称作是把"双刃剑"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出的答案基本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网络之利与网络之弊。最后我们再根据"利弊说",并结合相关的资料,提出发扬网络之利与克服网络之弊的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