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5 19:40: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学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以简单问题切入,层层递进
中职生较差的学科基础是不争的事实,有的学生甚至连小学、初一的知识都没掌握好,若按现中职的教学要求,不少学生是想学也学不懂。而一些教师在教学形式及方法上仍存在单调、枯燥、呆板、照本宣科的问题,仍处在“填鸭式”的被动局面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教师首先要从课堂导入上下工夫,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焦虑和恐惧感。以简单问题为切入口,可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处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接着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浓浓的兴趣之中解决问题,才能快乐学习。例如,在计数原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重温了一次儿时的快乐生活:给布娃娃搭配服装。让班上特长绘画的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了几件短袖、长衫、长裤、短裤和裙子,然后问学生用这些服装给洋娃娃搭配穿衣,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再用课本中的新知识解决这一问题,自然就与讲授的内容联系在了一起;在充要条件教学中,以“光头是和尚,和尚是光头”为例,展开对充分必要关系的讨论和理解;在几何内容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简易制作,用简单的实物来想象几何图形,再由几何图形来想实物形状。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用同样长的铁丝分别弯制成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然后引导大家观察、比较、判断。这样的动手活动,学生兴趣很浓,既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又触及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材料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材料利用效率的问题,学生动手活动的内容也可以为讲授新知识作准备和铺垫。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融洽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长期坚持,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点拨记忆,提高数学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次成功后,即使他们的“成功”只不过是解决了一些很不复杂的问题,学生也会像完成了一个重大的研究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学习产生亲切之感,此时必然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向着下一个目标迈进。中职生毕业后可以参加职业高考继续升学,对这部分渴望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文化课仍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上。要迎战高考,就要有成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针对中职生基础不好的现状,运用记忆来弥补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许多概念、公式、定理、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达到理解。然而记忆的东西太多,难免就会乏味。只有通过教师的创意,学生的创新,师生的共同参与、合作、交流,找到一些记忆的窍门,才能让记忆变得轻松起来。例如,在指数函数教学中,为了记忆根式与指数幂互化的一个公式:a-mn=1amn姨,我编了一个顺口溜:看指数,分母开方,负号取倒数。在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教学中,我教学生利用指数函数的图像记忆对数函数图像:把指数函数图像画在一张纸的右下角,把纸角折起,纸的背面就会印出一个图像,给它互换坐标轴,就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在锐角三角函数教学中,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记忆起来很不方便,有的学生就很聪明,他这样总结:一二三,三二一,三九二十七,全部开平方,正余弦分母填二,正切分母填三;在记忆向量的垂直与平行的判定公式时,学生也总结了一句话:平行减异(音同“以”)垂直,相反,全没了。学生的进步,让我欣慰,更让我感动。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和数学学科,就要创设最佳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加深对数学学科的感情。该研究者在教学中经常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讲述数学的发展史及美好前景。如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杨辉三角的应用比西方的帕斯卡三角形早四百多年等,以激发学生爱国爱数学的情感。如通过介绍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祖冲之的成就;华罗庚的故事等,激发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目的。再如在学习《四边形》时,首先可通过观察墙壁、窗户等,抽象出《四边形》的基本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从而创设出一种积极求知、勇于探索的情感状态。
2善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探究某件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数学教师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一是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包括鼓励质疑,尊重学生、全面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等。二是要让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目标。数学是造福人数的伟大智力工程,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日月之繁,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力量之大、内涵之美,还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变成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力。三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主要场所。如语言信息的载体,生动有趣的数学语言、妙语联珠的讲解、简明扼要的口诀等,都会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数学学习动机。四是要善于设置悬念引发学生质疑。质疑极易引起定向反射,思维活动也就随之产生。设疑置悬要具有启发性,由易到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就会长期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3燃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经常发现:对数学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踊跃发问,以至越来越喜欢数学与数学老师;而无兴趣的学生则精力分散、思考懈怠、勉强应付、作业抄袭,甚至与老师对抗。首先要树立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如通过介绍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刻苦求学的事迹;往届毕业生的成功经验、数学家吴文俊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等事例,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注重数学语言训练。如学生易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说成“三角形的平分线”,我都及时纠正,常此以往,学生的数学语言都会达到精准的程度。三是严防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要知道学懂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我刚教一年级几何时,让学生在“直线AB上画一点C”,许多学生画走了形,我就严厉地批评他们,热烈的课堂气氛一下就冷了下来。我通过冷静地思考,才明白学生发生错误是不清楚在几何中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责任应该是我把简单问题忽略了,是我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四是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中教师绝对不能站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角度,忽视学生学懂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复杂过程的现实,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如我在讲解“绝对价值”时,该概念就是难点。为了不让学生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不是马上让学生处理这一难题,而是当堂补充了一个例题:已知:︳a-2∣=5 b+1∣=4,求a+b的值。学生也就较容易学懂了这一概念,长此坚持也就燃起了学生习数学的热情。
二、优化教学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它的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抽象思维是借助语言实现的,学生正确表达正是其大脑思维的梳理和条理化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和要求学生表述有条理,给学生足够大的思维空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想象,共同探究,在教师和自己互动中去思考、去感悟,并在问题讨论中各抒已见,展示自己的个性。帮助学生把别人的话听懂加上自己理解,然后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教师要学会用幽默化的语言批评学生,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
教师批评学生时,语气要尽量婉转,语调要轻柔,结合具体问题淳淳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幽默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讥讽他。这样,避免了学生的抵抗情绪。例如:有的学生上课爱搞小动作,你可以这样说:“小心,不要丢了东西哟。”如发现有学生打瞌睡,可以问:“你梦见吃没堡了吗?味道怎样?”这样,课堂气氛在教师的调动下,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再进行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肢体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性语言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课堂上,教师都会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的提问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有效的方法,针对那些答案与教师预设答案相符合的学生,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大加赞赏,殊不知,这样的赞赏给其他学生的感觉就是这个同学的答案无可挑剔,这时候,有不同见解的学生就不敢说出自己的答案,因为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压制着他们的答案。这时,教师应继续提问,等到大家的意见达成共识的时候再进行评价,这样的提问过程既保护了其他学生的心理感受,也能够帮学生,让学生拥有一个自然习得的过程。
(二)答案与教师期望相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想,不可能每个学生的答案都与教师的答案一致,相反的,教师在上新课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刚把一个新课题抛出来,想让学生去探索,从而引发新课的教学,可是有学生却突然将答案暴露出来且答案准确至极。这时候有的教师会觉得尴尬,心里面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怎么都不是滋味,一方面为学生的聪明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办。其实这时候教师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顺水推舟,比如可以鼓励学生:“看来这个学生在课下已经预习过了,这种习惯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不如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学习的好方法吧!”
(三)答案与教师期望风马牛不相及
在教师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许多学生会积极地举起自己的小手,但是回答的答案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仔细听教师的具体要求,从而产生了误会,解决这种问题的方式就是学生认真地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并积极的改正。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教师教学是否成功,与科学的评价体系密切相关,如果评价体系是合理的,那么就有利于小学数学的持续发展,相反的,就是限制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建立评价体系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只是拘泥于概念以及定理的讲解,要把概念、定理等计算过程中运用到的方法转为学生将来解决更难知识的基础,在重视结果目标的同时要将这些过程性的目标也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值得重视的是,除了注意知识面的过程与结果的结合,作为教师,还要重视整个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结合。
(二)老师、学生与家长的结合
传统教学方式下,小学数学教学中评价主要来自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本文指出,这样的评价不能只是局限于教师的评价,我们应化片面为全面,要能够转换角度,让学生、家长也参与到评价中来,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适当的增加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但这并不表示教师教学就是科学的,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不科学的想法、做法等会严重限制学生的发展,通过学生的评价,教师就能够不断的完善自身,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具体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法可谓是多种多样。在课堂评价中,教师就可以在传统的考试检查的基础上多多的增加一些探索型、开放型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思维,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
三、宽容并理解学生新课程改革标准下
教育教学要求教师要能够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宽容并理解学生,这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以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语言给学生的感觉就会是亲切、真诚,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赏识,从而增强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心。比如针对回答错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说:“我很佩服你,你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佩服你敢说、敢想、敢于表达的勇气。”毫无疑问,教师这样的表达能够获得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样的教师才是学生能够与之交流、与之探讨的老师,才是学生心目当中的“好”老师。
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
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
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提问的灵活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提问的多向性。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5.提问的逻辑性。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②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③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④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⑤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以活泼的教学互动为高效美术课堂增加活力
小学生生性好动、活泼可爱,尤其是在美术课堂这样更具开放性和操作性的开放环境中,教师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活力,不能禁锢他们的天性,要以活泼的教学互动打造高效美术课堂。首先,教师在艺术欣赏领域不能代为包办,要让学生自己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与表达,将自己对艺术的领悟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欣赏美术作品,从造型、色彩以及明暗等方面鉴赏艺术作品,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引导过程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悟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在一些操作类、实践类学习中,无论是绘画还是手工创作,教师都要给予学生更加宽泛的自主空间,可以提示之后让学生独立的去完成,这既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美术技巧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灵感的重要路径。教师对学生创作出的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作品,要以包容的思维进行评价,本着激励性原则肯定学生在艺术创作中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要强化技巧技法的指导让学生既能够掌握本领,也能够发散思维,提高创新创优能力。
三、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为高效美术课堂拓展空间
小学美术教学仅仅依靠教材的图片,不仅数量少,而且观察效果也不理想。教师应当将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纳入到高效美术课堂打造之中。一方面对教材中涉及的图像通过教学课件进行生动演示,提高学生观察效果,进一步感悟画面所蕴含的意境思想,更加直观地分析色彩比例等等,让学生的感官刺激更加深刻,有助于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演示动物的图片、景观的图片等等,让学生边欣赏边临摹,整个教学过程信息量更大,直观性更高。教学手段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还可以体现在图像演示与音乐播放的融合,让学生在轻音乐烘托下,身心愉悦地进行欣赏和创作,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过程的轻松愉快。
音乐和美术一样,都是艺术,是人类想象的产物。音乐能够通过声音调动人们的思绪,感染人的情绪,由此激发出人类的创作欲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画出优秀的作品。比如,当《小夜曲》响起时,优雅的旋律把学生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繁星点点、夜莺鸣唱,风中带着花香轻抚着孩子的脸。学生心中汹涌着创作的热情,只想用手中的画笔画下这美好的时刻。当《命运》铿锵有力的响起时,悲壮的交响乐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柔软的线条都不足以表达心中的激情,只有用画笔通过点、线、面互相结合,画出强劲有力的音符,才能宣泄心中的激情。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当学生闭着眼睛,优美的旋律在耳边流淌,艺术创作之路就向他们铺开。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互相讨论音乐带给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自己选择绘画工具,如水粉、水彩等,画出心中的图画。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作品进行肯定的评价。
(二)用文学作品激发想象
文学家用文字打动人心,画家用画笔勾勒世界。两者都是对社会真善美的艺术展示,优美的文字能激起画家作画的欲望。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引入传统文化的精粹,让文学语言展现魅力,激起学生的想象力。比如,马致远的经典诗文《浣溪沙》一系列场景构成了一副优美的图画:古藤旁的老树、小桥、潺潺的流水、茶马古道、一匹瘦马、昏黄的落日,这些元素组成了一幅唯美的图画,虽然是生活中常见的,但每一组都有其自然风景的特点,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三组的审美形象的画面,艺术再现了三维自然风光之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语言的字里行间感悟生活之美,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形成自己的艺术创作,通过各种形式记录下来,帮助他们开启艺术创造的大门。
二、开发潜在意识,创造想象
每个人都会做梦,梦也是人的一种生理现象。大家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的实质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潜意识反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画笔画出梦的场景,尽管里面的人物、事件、场景不是那么清晰,但是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自由发挥。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颇有自由浪漫和梦幻般的作品,共同分析一些艺术家的表现手法,如夏加尔的《我和村庄》与梵•高的《星夜》,然后用艺术的手段把梦境进一步完善。虽然学生因为年纪小,生活阅历不足,很多作品比较生涩,但梦境的创作过程,正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的过程。
数学课是许多学生的软肋课程,学生怕学数学,是因为数学本身变通性不大,理论性较强,如果没有掌握公式、方法很难计算,这使得数学课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例如:在几何里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二、提问需要灵活设计引导学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若问题设置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若问题设置太难,学生可能会百思不得其解,反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问的火候最好是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能做出来的那种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把果子摘下来”。这一点的把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的,但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有启发性,容易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因此,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努力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三、提问要步步深入实现诱思
诱思式提问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这种境界,引发学生探索、思考。因此,诱思式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当然,提问也要控制难度,保护学生探索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例如在课堂中设计一个故事,在故事中充满各种难度的问题,从浅显的一下就能答出的问题开始,到需要计算并紧扣书本公式的问题,娓娓道来,浅入深出,再最后提问几个简单的题目作为放松,这种难度慢慢变换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中,就不会引来学生的反感,更加愿意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
2开展民间美术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美学创造能力
我国民间美术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民间美术的重要价值,树立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意识,更能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在实践操作中逐步理解民间艺术的语言特点和艺术创作理念,逐步培养学生的美学创造能力。因此,实践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优秀民间艺术,开展民间美术制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美学创造能力。例如:风筝是同学们熟知并喜欢的游戏玩具,同时它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实践活动:【引导欣赏,追溯起源】首先,引导学生欣赏多种风筝,通过对风筝实物的观察和触摸,感受其形象的逼真、色彩的艳丽;然后,讲解风筝的起源、流派、色彩图案特点,并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左右对称的特征,认识、熟悉风筝的种类。【解释美学原理,指导制作技巧】通过对风筝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引导学生观察与探究风筝的美学艺术特点及艺术魅力,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并讲解风筝的飞行原理。同时,通过师生合作,让同学们探知风筝制作的过程与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美学观察与思维能力,奠定美学创造的基础。【总结归纳,培养美学创造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指导学生归纳总结风筝扎、糊、绘、放的“四艺”以及美学特点:图案美观、色彩鲜艳、和谐对称。【交流评价,艺术延伸】通过生生、师生评价,巩固风筝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艺术创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传统风筝文化的魅力。
一、中国艺术文化成长的再次自觉
“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是基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而言的。比如在中国美术界,当时开展了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性解析,从而为中国美术文化的新创造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如果说中国艺术文化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有了全新的变迁成长,主要是得力于l978年中国首次自觉地寻求变革而至。那么,从2oo9年开始应该有再一次促进新成长的自觉意识和实在行为。这是人类历史和现实环境给予中国艺术文化的良机与使命。从中国当下在全球的态势来看,是具有新的持续飞翔的语境和条件。…中国及中国艺术文化学人当下是需要时刻明白自己已经具有了独立、健康、跨越发展的空间与条件,关键是需要在促进中国本土艺术文化成长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上,要不断自觉、不断提升、不断拓进。
首先,中国艺术文化本来就有自我之根脉。中国艺术文化的根脉是当下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的重要认识论基础。这一点是不可忽视和缺失的。今天中国艺术文化新的自觉和新的发展之缘由与自信底气,就来源干中国艺术自己本来的根脉。不论讲中国艺术文化的伟大复兴也好,还是说诉求创建中国艺术学派也好,都是由于中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之根。
从原理上看,思想是有历史属性的。当下我们审视、形成和确立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是当务之急的思想,也是有厚重的历史内涵与缘由的。中国艺术文化同中国其他文化一样具有悠久而厚重的历史与传统。不仅中国美术文化传统、中国的音乐艺术文化传统、舞蹈艺术文化传统、戏曲艺术文化传统等艺术形态是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就是在20世纪才兴起的中国电影艺术、中国电视艺术,也有了自己民族特性的传统内涵。为什么有学者在反思回顾论及中国画在2o世纪8o年代后出现的一些历史事项后讲:“有趣的是,‘末13论’提出之后,中国画却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期。‘笔墨等于零’说提出之后,当代中国画家们反而空前的看重了‘笔墨’,黄宾虹和他的笔墨论大行其道,使许多画家更深入的思考中国画的本质精神和文化特性等问题,有利于中国画的发展。这是要感谢‘末日论’和‘等于零’提出者的”。l2正是因为中国画有它自身深厚的传统内容,所以国画家们才不会盲从于一人之论而失去自我。总之,在者力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之时,要守候中国艺术文化的本来之根脉。
其次,“西来东失”的走出。如果从中国近现代的艺术观念、艺术术语、艺术创造方法、艺术评价标准等视点看,中国艺术在非常长的时间里呈现出了“西来东失”局面。但是,当下是到了走出这种非常态局面的历史时期了。因此,走出“西来东失”的时刻也是促进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的重要语境因素。换句话说:走出“西来东失”的标志,就是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赫然建构与矗立。
所谓“西来东失”,是指中国本土文化随着西方等外来文化侵蚀而衰微的社会现象。由于西学东来的声势强大,致使中国本土艺术文化遭到了时在的哲学人士、政治人物、艺术从业人员等多类人物的抨击或改良,故而整个20世纪的中国艺术文化都处于“向左走”、“向右走”的非主体性定位之行为的局面。但是,在当下,随着中国社会整体进步和认识水平与实力的增强,那种唯他者是从的社会语境已经过去了。中国到了要向他者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艺术思想、艺术文明的时期。因此,中国艺术文化成长的再次自觉是必要的、是必须的,构建中国本土艺术理论成为了当务之急。只有构建好了中国本土艺术理论,有了厚实的中国艺术文化宝藏,才有向他者推荐自己的资格、自信和实货。
再则,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30年之改革开放的积淀基础。当下中国艺术文化成长再次自觉的不可忽视的认识论基础之一的是l978年至2008年这3O年问中国社会所取得的非凡成就。纵观中国艺术文化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无论是艺术观念、艺术价值取向、艺术体制、艺术学术、艺术学科、艺术形态、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市场、艺术教育、艺术组织、艺术审查、艺术传播、艺术交流、艺术消费、艺术生态、艺术变迁,还是在艺术人才、艺术从业队伍、艺术文化产业、艺术受众、艺术语境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迁提升、积淀起了丰厚的财富。没有这些已有的艺术文化基础,是很难去规划和设定与促进中国艺术文化的再次自觉提升与腾飞的。所以,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里中国艺术的历程与得失,应该有全面、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望在高妙地构建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及其系统学说。
为什么需要中国艺术文化的再次自觉?为什么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是当务之急?这都是因为中国艺术文化在当下新生长的迫切需要。中国艺术当下的中国处境是:中国整体的发展要求中国艺术文化应该有经典性的反映与成就。所以,中国艺术当下的变迁成长,应该有与昔日之不同的取向与面貌。只有这样,一方面才能让非传统的中国艺术匹配不断崛起和强大起来的中国整体社会。另一方面,才能让非传统中国艺术文化成为强大中国构成的重要内容元素。那么,当下与未来的中国艺术与昔之艺术如何的不同?如何的变迁成长?如何的成就满足?这些都需要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做出回答。可见,中国艺术文化生长新起点的需求,是中国艺术文化再次自觉的促成因素之一。总之,中国艺术的未来是应该在中国自主的艺术价值立场、艺术价值诉求、艺术价值取向、艺术观念支持下的卓越变迂成长成就。
二、促进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累积
中华民族的确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伟大的民族。不仅历史久远而丰厚,而且是绵延成长从未间断过。历史除了有些巧合以外,应该还有些自身发展的规律。中华民族在公元前2l世纪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二第一个国家夏。从此,中国进人了灿烂的文明时期。而当下的中国是在公元21世纪开初便创获了新的伟大复兴的生存语境。这个历史的巧合或历史的必然,内在逻辑地注定r中国是到了应该充分自觉认知本土文化、提升本土文化、再创本土文化新辉煌的最佳时刻。在中国本土艺术文化的视野里,我们ti土看到,在悠k的中华艺术历史长河中,在原始时期,我仃】先人的艺术思维认知能力就得到_『很好地形成、生长和发展。比如在“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中,是已经充分揭示出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想象思维、形象思维和艺术创造外化能力。随着中华民族先民智慧的累积,即便是在先秦时期,我国在艺术认识论、艺术创造方法论、艺术作品集成、艺术理论定格、艺术历史累积、艺术功能社会化、艺术核心价值确立等方面都有了卓尔不群的伟业建树。从“画论”视点看,在战国时期就已露中国绘画理论的端倪。著名美术学者俞剑华曾讲:“中国画论自战国时代,((韩非子》鬼魅易、犬马难之言,已开画论之端。”l3从造物设计视点看,无论是实践上的创造、作品集成,还是理论著述,都是成就斐然。商代的青铜器、甲骨文、铭文字造型、篆书形态,战国时考工记著述等等都是中华艺术文明的经典、自豪与再创中国本土艺术文明的重要学理逻辑和基础。事实上,中国本土艺术文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文明的证明。仅从美术与设计艺术两个视点来看,仰韶文化中的舞蹈纹盆、河姆渡文化中的双凤朝阳牙雕、商代殷墟玉凤》、岩画、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和陶塑女神像))、良渚文化中的((玉璧与兽面纹玉琮等实在创造物,就是中国整体文明不可缺失的铁证。因此,在当下我们应该大力促进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创建与累积。
在20世纪中国艺术界至少有两个自卑,一个是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自卑,另一个是对中华本土艺术的自卑。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自卑表现在:认为民间艺术是粗俗之物故不能登大雅之堂。将民间艺术的价值看低而瞧不起。殊不知民间艺术却是艺术之根。瞧不起民间艺术的不良心理反应和认识,揭示了一些人对中国草根艺术文明的可贵价值认识不足。就在当下,那种对中国草根艺术形式认识不到位的观念仍然存在而被人批评。“至少在央视春晚上,流行歌手归为音乐舞蹈类,而二人转,小品归为语言类。二人转其实就是一种说唱艺术,与美国的Rap、Hip—hop都属于一种根源性、底层的音乐。但是,美国人可以把这一贫穷黑人社区的音乐文化发展成为全球文化潮流,中国人却始终只把二人转看成为一种舞台表演或北方曲艺。”l4实践证明,对中国民间艺术文化的自卑将导致对中华文化整体认识的自卑心理与认识的产生。一些人对中国本土艺术的自卑反应在:认为中国的艺术不如西方的艺术科学和高级,故而,一味地要用外来艺术改造中国本土艺术。比如:被著名国画家潘天寿(18971971)在l957年称之为“无祖宗的世界主义者”的江丰(19l0一l982),在195O年秋天,于杭州的一次国画改革会议上说:“中国画,不能反映现实,不能作大画,必然淘汰。将来定有世界性的绘画出来。油画能反映现实,能作大画,是有世界性的。I】在此认识基础上,他将时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中国画系取消”。不过,“这种排斥其他画种的说法和做法引起一些国画家的不满。”l6I对中国自身艺术文化的自卑的结果,是导致中国本土艺术走向虚弱化。这种不良的民族艺术认识论和具体的误导性艺术民族创造实践方法论,无疑是不利于中国本土艺术文化的创造和成长。在当下的语境促进和构建中国本土艺术的重要认识与行为,就是要让中国本土已有的经典艺术文化继续发挥光芒与应有作用。
中国本土艺术文化是丰厚的。仅从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看,艺术认识论的“行己之道”、吐故纳新、生生不息、写意、情理、形神、哲理、意象、立象尽意等观念、艺术价值论的“文以载道”、艺术辩证法的虚实论、“不似之似乃为似之”、艺术变迁论的“笔墨当随时代”、艺术方法论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大人达士,不拘于一家”、“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评价论的“气韵生动”和“意境”学说、“品级论”,以及绘画艺术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物在我”、“大象无形”、音乐艺术的“大音希声”、舞蹈艺术的“舞,动其容也”、园林艺术的“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漫”等众多艺术学理,都是应该不断闪亮的重要的中国本土艺术思想。只有在不断深入研究梳理和经典编码中国已有本土艺术思想之集大成的基础上,才能更加充分和完善构建当下与未来的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抛弃中国已有的经典艺术思想。
中国本土艺术理论从先秦至今,应该说是在不断创生增厚的。当下的历史任务是更需要中国艺术学人认真对待和重视运用自己民族的艺术学术、艺术思想的时候了。著名美术理论家水天中对著名画家吴冠中的艺术思想与创造行为的评价结论是值得重视的。他说“如果以教科书的标准去衡量吴冠中的文章,会找出许多论证欠充分、推理不严密的地方,许多批评吴冠中文章的人就是这样做的。但如果看文章对突破美术习规的定势,拓展美术家思路的作用,在20世纪后期的中国美术理论领域中,吴冠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美术界,吴冠中的艺术作品与艺术观点仍然是频频引发争论的话题。因为他继续向秩序挑战,因而这正是一种价值,一种分量。因为它越过人们难以摆脱的二元对立定势,让我们看到中国绘画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着多样发展的可能性。”"其实,中国许多艺术学人在突破艺术习规、拓展艺术边界、丰厚中国本土艺术思想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下与未来的中国人应该认识和明白这一点。及时认识到和肯定中国艺术人自有独到的艺术智慧和艺术创造力与艺术成就,是促进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累积的当务之急。
三、明确探寻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的策略
探寻构建中国本土艺术理论及其体系,不是一蹴而就和随意就能完成的事情。它需要精心设计和制定确实可行的战略。因此,能够明确认识到研究制定建设中国本土艺术理论策略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是当务之急。
由于电影根植于发达的工业生产和与此相应的精神体验,所以这种艺术的选择与创造常常反映当今这个时代的审美趋向。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电影不仅以光影的形式恢复了原始思维的具象性特征,而且还在新的起点上恢复了原始思维的逻辑性。直观形象信息在声音和屏幕的帮助下更加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一体性,使得世界在更深层次上与人类产生密切关系。电影《地球脉动》的摄制组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通过对地球生命的神秘实录表现大自然美丽景象与野生动物纯粹的生死之搏,加之爱乐乐团的美妙配乐,将地球的魅力在大银幕上完美地呈现出来,而电影唯一的主旨仅在于呼吁人们保护环境。当信息文明与生态文明并建,在智能化机器武装的人类越来越强势的背景中,人类和自然的二元对立格局也就毫无悬念地愈演愈烈。正如电影中所展现的那样,纵然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上还存在着热带雨林的黑毛蓝脖鸟欢快的求偶舞蹈,但这丝毫无法改变试图翻越高山而不能的黑颈鹤,试图寻找水源而不能的大象部落的悲剧。地球物种的快速减灭,生存条件的恶化,生态系统不可逆地趋于失衡甚至崩溃,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类文明究竟是飞速发展还是快速奔向灭亡?这是自然系统对人类文化系统的无可置疑的否定。面对扑面而来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开始反省和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便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从古至今,人类对自然母体的情感便很复杂,依自然环境和生存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生存在适宜人类居住的丰饶平和的环境中,人容易产生对自然的亲和依赖心理,神秘感、好奇心则易被抑制。而在海洋性气候的多变条件下,人对自然的敌意和畏惧及崇拜祈求的心理就更明显,科学探索热情也因需要而高涨。在电影《水啸雾都》中,伦敦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引发了洪水,暴雨夹杂着飓风席卷了泰晤士河。宏大的场面和逼真的声音特效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观影感受。以《后天》为代表的西方灾难片,除了享受视觉上的冲击,也在观影的过程中直视我们内心的恐惧。与此相比,更大的恐惧还是来自人类对隐秘欲望的挖掘,来自于面对危机时的不理智反应,来自于对自然的破坏和践踏,因此这类西方灾难片也成为了表现的主体。当灾难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需要反思的也就不仅仅是如何应对了。人类对自然的情感在大自然的全面报复来临时猛醒,而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已成难以逆转之势。所以电影《后天》因其制造出的视觉盛宴至今是灾难片中的翘楚。而作为灾难片,《后天》毕竟和恐怖电影不同,不需要那么多机关算尽的吓人段落,在叙事上更贴近传统电影,电影所设计的场面通常是人们真正害怕、真正假想过的,而曾有过相似体验的人对电影所表达的内容会有更加强烈的恐惧与排斥,所以会让人感觉震撼。这类电影在视觉感受上是否成功将完全取决于编导是否真的有了解和尊重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内心真正的恐惧的能力。
影视美学基于生态文化学的解析
1.人对自然母体的本能的解析在高科技时代的人造虚拟空间中,人类的身体成为最后的自然,这是人与自在自然联系的最后纽带。对身体的关注是在智能机器威胁中的感性挣扎,身体成为哲学范畴,成为存在的实证。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是在人的主体意识明晰起来后才凸显的。恶劣生存环境和异常气候天象会给人类强烈刺激,引起恐惧和敌意,而风和日丽、环境宜人则带给人们祥和喜悦的情感体验。对自然整体的情感与人的生存能力相关,人对环境依赖性越强,对自然的功利性情感反应越明确。人越是独立,对自然的情感越接近审美体验,正向情感的对象范围越大。在生态文明的浪潮中,自然情怀不再只是文人雅趣而成为大众情趣,日常生活层面的对自然事物的真实情感逐步汇聚自然流露,形成生态艺术广泛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人对自然中与自己利害关系密切的部分情感反应较强烈,而对关系较远的只能作为精神象征性对应物的情感反应则比较淡漠。正常人对利害、善恶的本能反应和理性判断往往不自觉地趋近,体现为良心良知的不约而同的一致性。情感模式受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影响很大,文化模式也会影响情感反应的内容与方式,如宗教、道德、习俗等都会影响人对自然的情感,这些在同质文化系统中自然而然的东西,在异质文化系统看来都体现出明显的奇特的异域文化风情。比如美国好莱坞不但开启了大制作、大成本、高回报的电影运作模式,而且使年轻的电影事业变成一种产业在良性运转。美国电影对末世情节和浓重的英雄主义有着特殊的喜好。而在电影《日本沉没》中,干脆整个国家都没有了。相较于中国而言,美国和日本这些几乎没有什么厚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却会比经历过无数次分离崩摧的中华民族更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从文化交流到文化比较再到文化反思,从文化冲突到文化移植再到文化侵略,电影展现了在精神文化领域中个性突出、异彩纷呈的现象。在各国文化同台竞技的时代,文化交流强化了人类共同的美感,华人艺术实践越来越在国际范围引起广泛关注。如高行健的影视文化解析,张艺谋的电影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透视和对中国新民间文化的符号提炼,李安电影中对中国文化景观的视觉触摸和中国文人文化阴柔气质的细腻表达,以及贾樟柯电影的民间视角、小人物生存实景等等。
2.人对自然审美的本能的解析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审美更显成熟,很早就脱离功利而趋于精神性审美,无论是道家的“天地游心、齐万物”,还是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都体现出对自然本体的憧憬与亲和。山水作为精神意象和精神家园而成为文化人的审美焦点。有我之境显现画家博大超逸的胸襟,无我之境的营造也是理想主义的。这其中美学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它不仅展示了鲜明的时代性,更提供了具有持久性的艺术理论。在卡梅隆用《阿凡达》轰轰烈烈地挑战人类的视觉极限、爆发式地展现电影摄制和剪辑技术的革新之后,这种通过美学而得以享受的回归电影艺术本源的手法显得颇具魅力和耐人回味。电影美学的研究是为了针对电影作品的不同断层,分析电影作品在专门化和创造性两个方面的贡献。美学分析更着眼于电影作品的审美形态的分析与运用。浓厚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在推动力量上可见一斑,这一点是电影文化史上的一个不争的事实。电影《可可西里》让我们看到一群悲壮的英雄和他们荒谬的生活现状,这是理想主义者的弱小和悲哀。一群连几百元工资都不能按时拿到的英雄并不比一只藏羚羊活得轻松,可是他们却背负着崇高的理想、沉重的责任艰难地生活。导演陆川说:“可可西里是天堂,也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电影所表达的正是典型的中国人的文化救赎,向死而生,用生命诠释信仰、道德和存在。都市文明迅速扫荡了田园文化的诗情画意,在钢筋水泥中,金属和玻璃的直线型的理性简洁而透彻,人们如机器零件般的样貌相似,但在位置和功能上又具有严格区分,各司其职又彼此配合,独立个体的生命感淡化而协作团队的功能性强大。这是文化碰撞的结果。现代生存方式的快节奏、交叉空间、单调重复以及人员流动、朝不保夕的模式形成现代影视艺术中变幻不定的基础,古典美学的和谐、静谧、优雅、从容在浮躁的现代艺术大潮中被冲刷殆尽。戏仿经典、重塑偶像、娱乐大众成为电影文化的新卖点,于是电影市场看似一派欣欣向荣却缺乏杰作。超女、快男戏谑传统审美意识,赵本山、郭德纲试图杀出绝境中的乡村文化和口语艺术的生路,却还是让人觉得商业气息过于沉重。港台电视剧大行其道,日韩剧和欧美片也极受欢迎,而大陆影视则长期在城乡矛盾和小资情调层次徘徊,让人不得不感叹中国影视事业在实验阶段酝酿得太久。中国快速现代化的现实催生着现代影视审美文化的崛起。
影视美学基于生态文化学的反思
生态艺术的兴起也是人类对工业艺术反思的结果。后现代时期对工业文明的审美消化表现在当代抽象艺术的怪异审美观中,表现在对无生命钢铁水泥环境中人类肉身和精神的脆弱性的刻画,对人类走向机械化的无奈和担忧弥漫于当代艺术中,自然的温厚情感成为淡远的梦境追忆。信息时代,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当代影视文化与传统审美文化的大决裂,在艺术生产、艺术传播、艺术接受等领域中将作者、作品和受众进行了划分归类,以媒介之墙分割了精神疆土。沙发土豆在肥皂剧的浸泡中忘却了人类的真实生活,大众在视觉盛宴中忽略了心灵建设,人们的真情实感被无限稀释。多媒体打破了感官界限,使得科幻大片有了长足的发展,新媒体的传播路径和受众范围逐步扩展,将新艺术文化在全球范围播撒。视觉文化的全面渗透使得观众甚至产生只有“可观的”才是“可感的”心理,当3D电影大行其道的时候,电影产业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影视美学基于生态文化学的路径选择
当生产社会转变为消费社会,大众文化的非理性层面复苏,在精英文化对科技理性和精神领域的权力结构的反叛与解构的导向下,精神领域开始了后现代主义的情绪化反抗。从建筑艺术的后现代风格开端,解构、拼贴、混搭、、戏谑、反讽、狂欢之风席卷各领域,理性建构的巍峨大厦纷纷倒坍,隐蔽的精神制约和控制及精神专制也纷纷蚀解,人类情感世界以正面形象展现,不再是与神圣对立的妖魔化世界,也不是与理性对立的软弱混沌的感性泥潭,而是救赎技术理性辖制下的机械文化积弊的感性解放路径。
1.回归意识人对自然的回归意识一方面表现为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推广,另一方面表现为旅游热和自然遗产保护,还有一方面表现为生态伦理和生态艺术的兴起。获得强势的人类开始懂得责任和自律,懂得谦卑和敬畏,懂得仁爱和欣赏,自然从环境的人为框架中脱逸,开始在人类的审美眼光中复魅,人类对自然的功利态度开始全面转向审美态度,生态美学由此奠定了其现实基础。目前人类对自然的各种思考主要还是出于自身利害的考虑,生态伦理的伦理主体始终是人类,自然是被动的外在的客体。于是这样建构起来的生态伦理依然是人本伦理,这是现实的人很难突破的思维视域,而生态艺术则在非现实层面上又超越一步,达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类似主体间的交流和平衡。
2.平衡意识深度生态观念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平衡,而且是包含人在其中的自我意识的清醒,是人类想要重回安然状态的渴望的外化。对人类无节制的人化自然行为的声讨和反思也表现为在情感和感觉领域中对自然的深度开发和精神渗透。人类是无法回归原始自然的,人类只是把自然人化进行到更深入的精神心理层面,以人的心理模拟自然精神构成假想模式,以自然生态平衡规律为人类文化导航。
提问是教师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但传统教学中的提问只是局限于师问生答,成为教师检测学生知识的手段,而学生呢,依旧在机械地记忆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主动构建。这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课堂。巧妙提问正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提问艺术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认知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小学生年纪小,对新鲜直观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不要只是机械地就知识本身来提问,而是要以多样的形式来引出问题,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
(一)寓问题于生动故事之中
故事是学生所喜爱的,由生动故事来引出抽象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如在学习分数时,我们就可以以学生所喜爱的卡通人物形象来创编生动幽默的故事,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上来。
(二)寓问题于趣味游戏之中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游戏情有独钟,将游戏引入教学中更能使教学富有生命的活力,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展开主动而积极的学习。为此教师可以结合趣味游戏来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来玩判断数字能否被3整除的游戏,由此引出新知的学习。
二、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的内在动力。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正是对好奇心的不断摆脱。而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直接运用知识来解决,没有探究的必要;而过于复杂的问题又会严重超出学生的水平,即使探究也没有结果。这样的问题都不能发挥其启思功效,无法推动学生主动探究活动的开展。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着眼于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结处,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索价值,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旧知来展开主动探究,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探究中来,在探究中自主构建新知,学会科学探究,学会思维,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来思考,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哪些所学过的图形面积以推导出其公式。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与探索性,可以引导学生以此为方向展开主动探究。
三、启发性问题,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学生的认知活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并不能完全独立地解决所有问题。在学习路上,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阻碍,此时如何处理正是体现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时机,正是确立学生学习主体性、发挥教师教学主导性的重要时机。此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表面看起来学生是懂了、会了,但却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依旧只能机械地记忆结果。此时教师就要学会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此来启迪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地来深刻地理解知识,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独立思考、积极思维,这样学生所得到的才不是有限的结论型知识,而是更多教材上所没有的思维与能力、技能与方法,这样自然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我们要将创新教育无形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与激励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自主发现与创造。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将思维限定在固定的模式内,只是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检测,而并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打破这种封闭,提出更多条件不完善或是答案不唯一的问题,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一种是条件不完善的开放性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补充必需的已知来解决相关问题,这样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另一种是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展开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这样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这样富有开放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更为宽广的思维空间与探究空间,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实践性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提问时我们也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要为学生设计更多富有实践性的题目,引导学生用所学书本中死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以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实现学以致用,提高高学生的实践水平与创新能力。如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可以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去购物,记录下所购买物品的单价,计算出应付多少钱。这样的活动不再是枯燥的解题,而是在真实的生活实践活动中运用,这样更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进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总之,提问是一门艺术,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手段,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课堂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动态课堂的重要手段。为此广大教师要以新课改为指导,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灵活运用提问,这样才能使提问推动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