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7: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闻采编与制作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这种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使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则与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国内外各高校新闻专业的教育专家也纷纷提出教学新举措。“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似乎是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必然选择。因此,美国许多新闻院系都在开设“媒介融合”专业,希望给予新闻业未来的从业者更全面的技能训练。”对此,专家指出:这种思路当然没有错,但是,要让每一个记者编辑都能精通所有类型的信息的采集、加工的工作,又是不现实的。要求技能的全面,也许是以牺牲技能的精通程度为代价的,是以降低报道的专业水准为代价的。”这里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对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挑战,以培养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为目标的新闻传播专业转而培养跨媒体全能型人才既正确又难办。更值得重视的是,新闻机构为适应媒介融合大趋势下的竞争,不能牺牲报道的专业水准和技能的精通程度,或许需要雇用大量粗通新闻传播规律、但精通各类媒介技能的人员进行新闻报道的辅助工作,也或许需要作为专业内容提供者与其他粗通新闻传播规律、但精通各类媒介技能的专业技术公司合作。在新闻业这种极其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里,存在着擅长技能教育的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发展空间一培养新闻技工。
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新闻技工
新闻技工一直是国内本科类新闻传播专业刻意避免的办学误区。但笔者认为,这个人才类型恰恰应该是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如前所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可能会大量青睐粗通新闻传播规律、又精通各类媒介技能的新闻技工。而且,在媒介融合的大势驱动下,特别是近年数字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许多以运用媒介传播信息为主要经营方式的新兴文化业态,如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所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的价值在人类创造文明历史和实现人们各自追求的各项生活目标中凸显出来。以文化价值为灵魂,以科学技术和现代传播载体为支撑,由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制造、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所构成的产业链已经形成。”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强调的八项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这些来自政府高层的表态给我们开拓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办学思路提供了启示:超越新闻主媒介,眺望社会大媒介。大媒介的范围,包括了中国的出版业、报刊业、电影业、广播电视业、音像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会展业、数码产品制作业、网络传播业等各类文化产业。
因此,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可以坦然地抛开本科类新闻传播专业通用的“培养新闻采编人员,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记者、编辑职业,就业岗位主要是报社、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传媒机构”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去向从文化事业单位拓展至文化产业各行;专业领域从新闻传媒拓展至商业传媒、企业传媒、个人传媒;职业岗位从新闻采编拓展至产品制作、广告创意、公关策划;人才类型从知识型拓展至技能型、操作型、应用型;学科视野从传统媒介拓展至新媒介、融媒介、泛媒介、大媒介。简而言之,以新闻技工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应该成为高职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区别于本科类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方向。
三、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模式
面向大媒介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规划应是“平台+模块”型的。所谓平台由公共素质课和专业素质课构成,所谓模块由专业技能课构成。特别是专业技能课,是直接支持学生就业、体现新闻技工特质的核心课程,如何设置尤为重要。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分析覆盖文化产业各行业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网络、手机等主要媒介形态,从中选择了社会用途广且技术含量高的四种媒介作为教学方向,设计了报纸采编制作、电子杂志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网站开发制作四个技能模块。每个模块由前期所设的一组技能课程群综合而成,并集中安排教学时间。在教学实施中,每个模块都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学生进行该模块技能课程群的“应知”式学习,教师分别讲解相关课程教材的理论原理和知识要点;后期学生进行该模块技能课程群的“应会”式学习,教师综合指导学生完成相关技能课程群的综合实训任务。这种模块式教学设计,纠正了原来把各项技能课程纵线式安排的松散和脱节,凸显了模块内课程群的互通和关联,利于学生集中精力迅速掌握一组技能群,并逐年递进地掌握各种媒介的专业技能。
这里需要说明我们在2009年6月调整教学计划时新増的内容“电子杂志制作”模块。因为在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中,电子杂志不属于独立媒介,不能与报纸、电视、网络等几大媒介并称。但我们注意到在近年媒介融合的新形势下,体现多媒体视觉艺术的电子杂志异军突起,“在电子杂志领域,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是,在国内产生了XPUSPOOQZCCMebokVK等多家专业从事电子杂志制作与的平台,他们所提供的技术,可以快速地生成丰富的多媒体杂志效果,而且,这些平台也形成了与“报摊”相似的批发产品效应。同样,传统媒体则退化为纯粹的内容提供者。”我们计划于第3学期完成电子杂志制作的技能训练,不但能让学生满足媒介融合形势下社会对多媒体视觉艺术制作技术的需要,也能为学生后续学习电视模块和网络模块培养影像思维和多媒体整合思维。另外,我们在第5学期设置了“网站开发制作”模块,是基于网站目前是各种介质的媒介产品终端,也是最能体现媒介融合特征的所在,这一教学模块发挥着引领学生与时俱进的重要作用。
由于这四个技能模块的建构,本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初步形成了“一专多能”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可以养成一种专业新闻素养、熟悉多种媒介操作技能,有媒介偏好的学生也可以突出发展专项媒介技能。在学生走向社会谋职就业之时,这类“一专多能”的新闻技工就可能左右逢源,更灵活地适应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状况。
四、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特色一媒介产品
任何专业技能课的教学目的都是让学生掌握某种业务技能,掌握任何一种业务技能的目的都是产出具体的产品,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技能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做出报纸刊物、电视节目、网络页面等具体的产品。为此,针对四个技能模块,我们设计了四种相应介质的媒介产品(见上图)先锋报、先锋时空、先锋电视、先锋网,以此作为教学目标,引领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期使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方法既合乎学院的教学规律又合乎媒体的生产规律。
尽管这些作为教学目标的媒介产品是粗糙的、幼稚的、可能不符合社会媒介标准的,但它能提供仿真性模拟实践的综合实训平台,使学生置于职业岗位的开放性体验中。这里的开放性主要是指职业岗位之间的相互开放,因为从事任何技能的职业岗位都有与其上游岗位、下游岗位、左右岗位的相关性与协作性,也决定了技能模块内的各课不能相互割裂与封闭,必须相互融通与开放。比如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采、写、摄、编、排、制等各项专业技能,都不能独立地产出最终产品,都必须依赖与其他岗位技能的合作,这就要求教学设计安排体现相互开放性的综合实训环节。我们几年来的办学实践已经证明,教与学都在媒介产品这种仿真性模拟实践的综合实训平台上展开,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迅速掌握相关技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与社会合作能力。
一、司法行政系统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截止2014年,笔者统计现有全国司法行政系统院校共28所,其中开设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有5所。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一
笔者以网络资料及以上六所院校官方网站信息为基础,对其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或相关专业)进行分析,总结出六所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专业设置意欲突出特色但在实际操作中未达到效果
如上表所示,六所院校中除山东政法学院外,全部都以“法制新闻方向”为后缀,标明了其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司法行政系统行业特色。在它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注重突出了这个专业的“政法性质”,基本可以概括为:培养既有法律知识,又有新闻传播学知识和技能;既能够胜任各种媒体新闻报道工作,又能够从事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法制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
可见本系统院校新闻制作与采编专业的培养目标更重要的是能够符合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需要的宣传人才。因此,司法行政系统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原则应该是:为保证毕业生的新闻媒体对口性和政治敏感性,要以新闻媒体专业理论及技能课程为重;其次,为让毕业生能顺利开展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工作,必须以语言基础课程为根基,特色辅以传播、公关类课程,并以法律课程作为提升。
以下通过分析司法行政系统院校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法制新闻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所提供的主要课程安排,按照上文推导出的课程设置原则,列出下表以明晰各院校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所在:
表二
通过上表所示,我们可以发现:首先,语言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被忽略;其次,传播、公关类课程重视度较低。这样的课程设置安排还是明显以培养新闻媒体人才为目标,忽略了学生在基础文字功底以及对外宣传、沟通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说是并未严格按照其最初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
2.司法行政系统院校对本专业建设的重视度不足
服务于司法行政行业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建设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是大有可为的,但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司法行政系统院校,新闻制作与采编专业”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并没有搜索到任何相关论文。可见司法行政系统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尚缺乏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实践锻炼方法等各方面建设的系统的梳理与学理性研究。
二、司法行政系统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形成原因
1.院校缺乏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建设的相关经验
在笔者以“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课程设置研究”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相关22篇论文中,没有出现以“司法行政系统院校”为限定词的文章,即现今本课题研究内容尚无研究成果可以参照借鉴。
通过以下列表,可以看到司法行政系统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建设的所用时间都并不长:
表三
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图书资料、实训室等方面的建设”,是一项在长期过程中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工程,但如上表所示,司法行政系统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建设时间最早的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但其专业建设时间也才刚步入第10年,更多院校对本专业的建设更是尚处于摸索探寻阶段。因此,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与讨论都尚未出现完善成熟的理论成果或实践经验。
2.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警务化”特色被忽视
司法行政系统院校,又被大众称为司法警察院校,它是指由司法部和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直属和管理的,为监狱、劳动教养机关培养人民警察的高等院校,这也就是民众熟悉的“警校”中的一个类别。由于司法行政院校的特殊性质,其学生管理和所设专业方向也必然都是突出“警务化”的特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外界看来只是一个普通的文科类专业,其就业方向多限于各类传播媒体,看似全无“警务化”特色。
虽然文中所涉及到的司法行政系统院校都已经在专业方向上加了“法制新闻方向”的限定,但它的就业方向相较于传统的“警务化”专业而言是更加多元化的,因此本专业的“警务化”特色也就相对容易被忽视,在这些司法行政系统院校中容易被作为“异类”,导致在专业建设上不被重视。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社会亟需的应用型人才,不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改变,还要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产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而建设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强和社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是保证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一、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团队建设内涵
所谓教学团队,是指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远景目标、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或工作方法而分工合作、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团队更强调“专兼结合”,实际上也就是根据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教学团队,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这有利于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我们学校由于发展时间短、自身基础薄弱等原因,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团队建设更是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缺口太大,双师素质教师缺乏。担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由原来的师范学院毕业的语文教师,真正从事新闻采编与制作的专任教师少之又少,出现了理论教学水平高却不能开展实践教学,而实际操作经验丰富却不知如何驾驭讲台的尴尬现象。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的高水平教师的缺乏,真正影响了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的遴选。
2.教师结构不合理。除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外,更主要是“双师”结构不合理,来自行业和企业的兼职教师或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较缺乏。而有的学校把“双证书”、“双职称”作为判断和界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而忽略该教师是否真正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或企业工作经历。
3.凝聚力不够,团队意识差。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团队,人员是按所教专业以行政编制的方式组合的,人员有时较多,知识技能不一定互补,而且目标定位松散,难以采取一致的行动;教师对团队目标的认同感不足,教师相互信任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团队的忠诚度和奉献精神,因而有的教师力求轻松,不愿探索,从而团队的集体绩效无法体现。
4.相关机制和制度不完善。建立教学团队建设基础上的管理运行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相关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特别是“双师”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不配套,因此很难体现“双师”教师的价值,也调动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造成团队无活力,形同虚设。
三、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团队建设的方式方法
产学合作模式下的教学团队的建设应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特色,以教研室、实训基地等为建设单位,以专业、课题等为建设平台进行。具体建设方式方法如下:
1.合理定位教学团队共同的远景目标和绩效目标。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远景目标就是教书育人。成功的教学团队要能把团队的共同远景目标转化为具体可行、可量化的绩效目标,并成为团队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从行为取向上来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成员是为了共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目标,着眼于促进课程系统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着眼于解决长期困扰与高职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整体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老中青相结合搞好团队的梯队建设。要注意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学历、职称、个性特点上的优化组合。通过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形式实现教学团队年龄、知识阶梯建设。特别要注意团队成员在知识和技能上的合理搭配,在知识和能力上形成互补。
3.通过外聘或内培方式选拔高水平的团队负责人。教学团队负责人必须要在某一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成就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把握专业发展的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必须热爱高职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娴熟的教学技巧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必须品格高尚,具有吸引人、团结人、凝聚人的人格魅力;必须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4.按“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组建团队。产学结合要求学生尽量在真实职业情景中学习“怎样工作”,真实的职业情景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任务必须由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和学校的专任教师共同制定。这就要组建立一支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新闻行业兼职教师构成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5.建立健全教学团队内部的管理及运行机制。适当扩大教学团队的管理自。团队负责人在改革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制定团队工作计划,决定团队成员的组成,调控内部经费,考核与评价成员,实施分配办法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力。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真正意义上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中的校企两支力量并非以学校为本的单向意志,而是以校企共赢为基础,共享教学资源,人才双向互动。所以,高等职业学校要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选用一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Z].教高司函[2007]136号
一、前言
考虑到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特殊性,新闻采编工作的整体质量对新闻节目制作水平有重要的影响,只有提高新闻采编工作的整体质量,才能够满足新闻节目制作需要。从目前新闻采编工作来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新闻采编时效性不强、新闻采编重点不突出、新闻采编准确性有待提高。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新闻记者在采编过程中没有按照工作规范进行采编工作。在具体的新闻采编过程中忽视了新闻的特点,使新闻采编工作在整体质量和时效性方面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二、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电视新闻采编时效性不强
从电视新闻的特点来看,时效性是电视新闻必须注重的因素,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求记者在新闻采编的过程中,重视新闻的时效性,使新闻采编工作能够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开展,使新闻采编工作突出及时性。从新闻采编工作的实际开展看,新闻采编没有在时效性上达到相关要求,有些新闻记者没有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有些新闻采访都是事后进行,在时效性上没有满足实际要求,延长了制作新闻的时间,不利于提高制作新闻的质量。
(二)电视新闻采编侧重点不突出
由于播出电视新闻的时间有限,在电视新闻播出过程中应当对主要的新闻线索进行合理的编辑,这就要求在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应该有所侧重,注意新闻采编的重点,合理采编重点内容。从目前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开展来看,有些记者由于没有掌握采编要点,在电视新闻调查过程中,存在重点不突出的问题。由于电视新闻采编缺乏侧重点,对记者采写的新闻内容没有办法进行合理的编辑,影响了电视新闻的质量,使电视新闻在制作过程中难以获得有效的新闻资源,制约了电视新闻的发展,影响了电视新闻的效果。
(三)电视新闻采编准确性有待提高
在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虽然应该以现场采访为主,但是记者在新闻采编过程中,也应对采编的内容进行核实,使采编内容在准确性上能够达到预期目标,避免错误新闻的发生。但是在实际采编过程中,有些记者没有对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片面地认为所采访的资料在准确性上都能满足要求,造成了电视新闻采编内容在准确性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使电视新闻的质量受到了一定影响。所以有效提高电视新闻采编的准确性,对电视新闻采编效果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有效解决采编的电视新闻的准确性不足的问题。
三、电视新闻采编的主要应对策略
(一)电视新闻采编应注重提高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采编工作的特点,在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过程中,我们应当按照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往发生事件的所在地对新闻现场进行采访,使新闻采编能够在时效性上有所保证。并在第一时间掌握事件的最新动态,形成对事件的全面有效的跟踪,为新闻制作提供充裕的素材,使新闻制作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对节目进行有效的编辑。为此,电视新闻采编应当注重时效性特点,应当在新闻采编过程中重视提高时效性,使电视新闻采编能够做到及时有效,提高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整体质量,为新闻采编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电视新闻采编应做到突出重点
我们在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为了掌握新闻事件的动态和事件的内容,保证电视新闻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突出重点,在规定时间内向观众介绍主要的新闻事件。应在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按照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发生过程,对新闻事件进行有效的梳理,在采编过程中做到突出重点,使观众能够更直接地了解新闻内容,提高新闻节目的制作质量,确保新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能够获得更为有效的新闻线索。为此,电视新闻在采编过程中应当做到突出重点合理优化,使编辑过的新闻内容能够满足制作新闻节目的需要,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质量。
(三)电视新闻采编应提高准确性
按照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及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现实要求,在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中,应当对准确性有相对严格的要求,使电视新闻在采编工作中能够对节目的采编内容进行有效的核实,使采编内容能够在准确性上满足实际需要,避免出现虚假新闻,避免虚假新闻对观众产生误导。所以,电视新闻采编应重视工作的准确性,应反复核实采编的内容,一旦发现新闻采编内容存在不准确的现象,应当及时更正。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由于影响新闻采编的因素较多,造成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这些问题影响了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质量,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也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在电视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具体从重视电视新闻采编时效性,突出电视新闻采编重点以及提高电视新闻采编准确性等方面入手,确保有效开展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使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能够为电视新闻节目提供完善的原始素材,达到提高新闻节目制作和播出质量的目的。只有重视这一点,并积极做好新闻采编工作,才能提高新闻采编工作的质量,使新闻采编工作能够更好地为制作新闻节目服务,满足制作电视新闻节目的需要,为制作电视新闻节目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向阳.电视民生新闻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J].今传媒,2010(08):25-26.
[2]张健.我国电视民生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新闻传播,2014(01):37-38.
[3]胡红梅.浅析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2014(07):26-27.
一、前言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新闻报道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报道的内容主要由民生问题构成,在报道后,能够引起人民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加大了对新闻事件获取的需求,民生新闻的报道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民生新闻对影响大众的社会价值观,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媒体行业发展迅速,民生新闻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对自我的艺术价值和采编方式进行完善,以便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民生新闻对新闻采编的艺术要求
民生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是百姓身边的事,在新闻领域中,具有较强的号召力,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民生新闻与其他新闻相比,更加能够贴近人们的生活,具有重口味和通俗易懂的优点,报道的大多数内容都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展现出了社会的缩影。民生新闻能够将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展现在大众的面前,给观众带来最直观的感受,有利于社会价值观的养成,能够保障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所以,民生新闻的采编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应该对新闻事件中的人物特点和主要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改变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运用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展现。需要对新闻采编工作进行改革,用艺术的方式进行报道,推动民生新闻不断向前发展。
三、民生新闻采编的艺术性表现
1.新闻源泉采编的艺术变现力
民生新闻主要表达的内容就是对百姓生活的密切关注,但由于只是关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导致采集的范围过于狭窄,家长里短的事项占据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中,居民的供暖问题和城市公路问题成为民生新闻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成为社会矛盾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报道展现的思想内容会在潜意识里引导人们的思维,如果报道的形式过于激进,会造成收视率的下降。为了提升民生新闻的关注度,必须要重视民生新闻中的艺术性表达,对民生新闻中的艺术性给于重视,对各个模块进行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表达,弘扬社会主义精神,对社会上的矛盾问题进行报道,引导观众将注意力转移到弱视群体上来,对社会事件进行密切的关注,提高观众的认知能力。
2.节目采访录制的艺术性表达
民生新闻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记者在报道时,应该具备丰富的情感,吸引电视观众进行观看,与观众达成共鸣。因此,对节目采访录制的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根据新闻的不同类型,来采用不同的报道形式。例如:在报道社会上的好人好事事件时,应该运用感人的语言对事件进行渲染,将自己定义为事件的主要见证人,营造出温馨感人的气氛,并对周边人物的表情或者事件进行仔细的观察,捕捉细微的画面。另外,民生新闻由于种类具有多样化,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对报道的形式进行确定,将事件以感人的形式报道出来,有效的增强新闻采编的艺术性。
3.后期制作的艺术性表达
一、引言
电视新闻的采编形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宁城县融媒体中心的刘殿宏伟提出,由于在当前媒介融合快速推进的背景下,电视新闻的采编形式价值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显现。因此,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深入分析电视新闻采编形式的创新策略进行,对于提升电视新闻采编综合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新疆巴音郭楞电视台的敖云也认为,在面对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电视新闻采编人员需要不断地创新工作方法,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通过借助新颖的方式呈现新闻内容,以满足人们对电视新闻的需求。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的新特点
(一)渠道的多样性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涉及到我国的各个领域的建设。在信息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信息的获取速度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但是,在这样的发展前提下,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资源变得更加复杂化的现状。人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当中,包含着一定的不良信息以及虚假信息。于是,这就需要新闻采编相关从业人员,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对相关信息进行鉴别,将那些虚假的无用的信息进行摒弃,从而有助于让人们获取更多、更有利的信息,不断推动新闻行业稳定持续发展下去。
(二)新闻价值的隐藏性由于现阶段新闻信息资源众多,在各种信息类型的相互交叉情况下,有效信息很有可能会遭到掩盖,或者是有效信息通常包含于其他文字,或者是图片信息当中。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过程当中,要具有能够充分挖掘新闻其本身价值信息的能力。这些被隐藏起来的新闻信息,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常,一旦经过专业人员的深入挖掘,我们便会深刻体会到其具有的重要价值。新闻采编人员应该要广泛浏览信息,进而从其中找寻出更加具有价值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其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闻报道工作。
(三)报道模式的全方位性在现阶段各种媒介形式大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所呈现出来相关新闻信息的报道模式,具有着更加全面的特点。对于相关新闻信息要展开全方位的报道,在新闻事件的发掘深度上不断钻研,与相关新闻事件有关的所有内容,都要积极展开全方面的了解。因此,这一特点为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提出了更新形势的要求。相关采编工作人员不能仅仅单纯以单一的报道模式展开相关新闻的传播,与此同时,在对信息内容进行编辑的过程中,也要对于所涉及到的新闻事件,进行具体和客观的阐述。其中,将所编辑内容做好策划工作和排版任务也十分重要,要充分结合当前形势下飞速发展的网络特点,将各种新形式的模板应用于其中,不断提高编辑质量,进而使观众在新闻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更优质的服务。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创新的必要性
(一)新闻采编是新闻工作的核心在新闻信息的制作过程当中,新闻采编工作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开展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时候,并不只是由相关工作人员单一的完成对于新闻内容的采编工作,其中还包含对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进行再加工的整合工作。新闻的制作是十分复杂的,涉及到多个环节,需要许多部门通力合作。首先,要对于相关新闻事件所具有的线索进行明确,在掌握了一定的新闻线索之后,进而再根据相关线索展开新闻采编工作,通过派遣相关工作人员展开深入采访,使线索的真实性得以证实,还可以对相关线索进行进一步丰富。并且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在完成采访之后,要对于采访内容展开初步整理,对相关信息内容进行审核和播放等工作。在电视台对所收集上来的素材,进行了一定的编辑和审核之后,相关新闻内容才能够被完整的提供给人们,当完成这一系列环节之后,才可以算做是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结束。由此可见,新闻采编工作与电视新闻的最终展现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新闻采编工作推动媒介的再融合在相关新闻信息十分丰富的时代,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从海量信息当中,筛选出具有价值的相关新闻内容,这对于相关新闻工作者来说,是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重要考验,同时,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给工作人员在编辑技能上面,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新闻采编工作中需要工作人员绞尽脑汁,不断使新闻内容的吸引力提高,使受众群体得到有效扩张。我们都知道,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离不开对于高品质、高效率相关内容的获取需求,只有将电视新闻采编形式不断创新,才能够使相关内容得以有效利用,充分发挥终端和用户的优势,为阅读者提供更加具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多样化、多元化的新媒体媒介传播方式下,使各个媒体能够产生进一步的融合与发展。
四、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的创新策略
(一)新闻采编工作方式的创新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对于新闻素材,要做到及时发现并且及时报道,只有这样电视新闻工作才能够有效提升其效率。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时效性是一项重要的判断标准。在信息传播速度飞快的时代,人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当中,所应用到的途径十分广泛,也非常容易发生变化,并不只有传统的电视和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形势应当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在其发展的资源和渠道上要进行相应的扩展,不仅从新闻线索的获取方面,采访的制作以及报道等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创新,使新闻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得以有效提升。互联网时代为电视新闻采编形式的改变,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以直播的形式对相关新闻进行报道变得越来越普遍,对于人们来说,越来越适应采访和报道同步进行的新闻传播模式。在这样的工作形势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获取到一定的新闻线索后,要积极展开整理工作,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对所收集到的内容进行加工和制作,尽可能的将新闻事件第一时间传达给观众。除此之外,电视新闻采编的工作人员还应当对新闻事件,以及其发展的完整性和及时性给予一定的保障,在对相关新闻信息进行报道的时候,可以使用直播的方式,使百姓和新闻工作者之间的距离更近,将人们日常生活的新鲜小事,作为采编素材,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对相关新闻事件进行描述,进而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良好沟通和交流,使新闻传播能够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传播方式变得更加灵活。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广播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在网络环境的快速发展下,广播新闻明显处于一种劣势地位中,为了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各个方面强化新闻采编的水平和质量。唯有提高了广播新闻采编的质量,才能提高广播新闻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推?庸悴バ挛挪杀喙ぷ魅〉檬抵市缘慕?步和发展。因此,本文分析了在新形势下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对策,希望能够促进广播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
一、新闻采编工作创新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新闻的内容
新闻线索及材料是新闻媒介在创作新闻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条件。海量的新闻资料,不仅给予了新闻媒介可挑选的空间,也能让新闻媒介播放的内容丰富多彩,进一步满足受众的需求。在制作新闻时,如果缺乏充足的资料就无法保证新闻的整体性。因此,从业人员应提高对新闻采编业务的关注度。
2.对整个新闻工作有着直接影响
新闻采编业务是新闻事业的根本,新闻采编业务的品质直接影响着新闻事业的成败。所以,新闻从业者若想制作出优秀的新闻节目,就需要将最根本的新闻采编业务做到最佳。
二、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新闻采编工作方式单一
简单、陈旧的采编手段,几乎无法达到优秀的采编效果。中国不少新闻采编从业人员在进行采编活动时,借助的是简单的采编措施。目前信息科技在迅猛发展,一些简单的采编措施早已不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新闻采编手段应该实施深层次的延伸,完成采编手段的复杂化,进一步推动新闻采编业务获得优良的成效。
2.对新闻素材内容的采编深度不够
新闻采编从业人员,通常仅担任给予新闻媒介海量精准、可信的实时性材料的工作,帮助新闻媒介把新闻及时、精准地向受众进行传播。中国不少新闻采编从业人员可以及时地采编到实时、精确的新闻线索及新闻材料,然而面临一些极其紧迫的社会现象,他们的采编工作就缺乏深刻见解。假若在新闻媒介创作新闻之时,在没有稳固的新闻采编从业人员的条件下,创作出的新闻会缺乏本该存在的精准性,无法经受时间及广大受众的考验,所以,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需要加强。
3.采编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在中国新闻工作进步的同时,不少新闻传媒已了解了新闻采编业务对新闻制作的重要性。但新闻采编工作者的职业修养依然保持在初始层面,他们无法及时学习新的文化知识,造成自身职业水准与业务修养不足,因此无法为新闻工作尽最大力量。
三、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途径
1.充分发挥新闻编辑的主导地位
虽然新闻采编业务有一套专业流程,但它仍然是持续变化的。这就说明编辑应持续发明创造、持续探究。也就是说,创新是所有新闻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能力。新闻采编业务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工作性质错综庞杂,不仅要规划题材还要开展采访播报。新闻编辑假若只会识文断字及分析新闻作用,那远远是不够的,想成为能担起大梁的编辑工作者,应依照了解的一切信息,用敏感、前卫的思绪和分析力,合理精准地断定当天新闻的播报主旨与框架,再于此开展新闻挑选和去留、新闻稿的校对和细化、新闻内容编撰和关联词的编辑等。唯有实现编排在思想上的提高,才会让大众在海量的信息里捕捉到里面隐藏的内容。
2.拓展新闻采编工作方式
由于新闻采编手段的差异,对新闻采编业务的成效也有较大差异。简单传统的新闻采编业务手段,不能获取到海量的资料。目前,科技飞速发展,新闻采编从业人员需借助互联网科技去延伸新闻采编手段,完成采编工作。如借助网络搜集新闻资料,不但能够节约人力、物力,也能够最大化地增加新闻采编业务的效率。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搜集资料时务必要缜密挑选,保障新闻材料的准确可靠。
3.深入挖掘新闻事件
广大受众在收看新闻的时候,尤其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播报。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新闻报道无法引起受众的关注。所以,新闻采编从业者应深度探索真实资料,让广大受众可以深刻地认识其前因后果,提高新闻消息的感染力。比如,在新闻采编业务里,若有能表现社会问题的特大题材,便需要进行深刻剖析,为新闻传媒从业人员分析事例的根本问题给予充足、可靠的材料。
4.新闻采编要做到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的有机统一
在如今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里,做到信息的时效性不是一件难事,然而正因为信息的高速传播,导致现如今人们完全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很多新闻事件一闪而逝。有些新闻工作者只是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单纯的追求点击量或收视率而不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采编,便武断的转播、转发或传播新闻,造成了当今虚假新闻的泛滥。新闻工作者应该时刻牢记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采编要做到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的有机统一。
5.加强对新闻采编人员的培训
1、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西安翻译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现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4人,助教3人,外聘兼职教师7名。从教师的知识结构来看,大多数任课教师偏重于理论研究,对社会实践和采编技巧的操作相对陌生,这样就出现了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的局面。
2、硬件设施配套相对滞后
由于专业本身具有较强技术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学应当更加侧重实践操作层面的培养,该专业一般需要专业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等教学器材相匹配,且需要专业实训室,目前尚无专业实训室加以配套,导致新闻编辑与制作等课程难以真正走进实践层面。
3、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由于上述师资偏重理论性、硬件配套不完善的主客观原因,导致该专业教学模式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课外实训课程、试验室操作课程难以开展。
4、课程结构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和合理。理论课比重偏多,实践课较少。
二、改革方向的探索
1、根据职业化教育的目标,合理分配课程教学比例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性较强,(比如需要具备新闻采访能力、 新闻写作能力、 新闻编辑制作能力、 新闻策划能力、重大新闻直播的能力、口头报道能力)应该根据这一特点和课程性质来合理分配学时和学分,建议将60%-70%的学分放在专业和实践课上,既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能锻炼和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动手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扛机器能拍,进机房能编的目标。
2、加强师资配备和教师深造
鉴于西翻院新闻专业师资力量的客观现实,我们首先应当加强现有在职教师的培养与与深造,要求现有专职教师通过自学、参加社会技能培训、购买网络课堂等方式让让老师在现有较强理论水平的基础上,掌握1-2门新闻采编、剪辑制作、摄影摄像等实践专业课程,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以适应该专业设置的要求,从而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打下基础。另外,可以考虑从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引进几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实践教学,同时要求自有教师参加外聘教师的实践教学,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达到师资力量的提升。
3、增强硬件设施的配套,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建设,提高现有教学设施使用效率
针对现有教学设施匮乏的客观现实,学院应当考虑增强摄像机、照相机等教学设备的投入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可以考虑校园广播站、学院电视台对新闻采编专业学生有序开放,至少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训平台。让新闻采编专业学生在校内有机会开展采访、编辑、摄影摄像、影片剪辑与制作、录音与播出等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大程度的发挥学院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节省再投入的费用开支,达到一箭双雕的良好效果。
4、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教学
(1)课堂教学适当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刚接触专业实践课的新生来说,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短期让他们进入专业记者的状态未免有些困难,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简短的电视新闻,新闻奖获奖作品,帮助学生记者的写作角度、写作方法,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同一新闻事件进行报道。进而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了5分钟现场报道环节,针对当前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学生可以模拟现场报道,然后自己用一到两句话说新闻,并告诉别人这条新闻的价值点体现在哪里。通过这种现场实训的方式,不仅能让课堂更加生动,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也能更加精彩,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2)更加重视案例教学加情景模拟教学。①要让案例教学始终贯穿于在《新闻评论》、《电视节目策划学》、《新闻作品评析》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在搜集整理国内外大量的新闻报道、优秀电视作品与电视节目,特别是在讲授《新闻评论》、《新闻作品分析》的时候,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了《新闻调查》、《新闻1+1》、《鲁豫有约》、《艺术人生》等节目以及新闻报道等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让学生学习其中的报道方法、主持特色,节目成功要素等,此外,在讲授新闻写作部分的时候,还结合了大量的平面媒体案例,让学生根据报纸、杂志的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比如对《南方周末》上的深度报道进行分析、对本地都市报(如《华商报》)上新闻标题和内容的评价等。②情景模拟教学。在《电视节目策划学中》,我们还尝试让学生模拟电视访谈节目,不是照搬现有节目,鼓励学生根据现有的一些优秀节目,再结合具体情况自主创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模式确定节目样式,搜集背景资料,设定选题,拟定采访提纲,扮演角色。学生在课堂上模仿《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谈话节目中嘉宾和主持的节目形式,虽然涉及的话题以校园生活占多数,但是在这样的训练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节目的基本流程,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现场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后期制作技术,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很好结合。③外出写生。比如《新闻摄影》、《新闻摄像》这两门课程,到了大二下学期都会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野外拍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拍摄专题片。我们带领学生在南五台、周至沙沙河、熏衣草庄园野外拍摄实践,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既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记录了风景特色,回来制作的DV作品、照片等也可作为期末成绩及学生实习成果的一部分。还要考虑到如何做出一个新闻片或纪录片,突出与人交流的采访报道能力,并最终形成作品。教师要跟学生一起,随时讨论。这样的话,学生的野外拍摄也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④学生自办媒体实践。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校刊、简报等各种媒体(如西翻院的《娱乐E坐标》、《新闻时讯》、《西译青年》、《桃李文学报》、广播电台)都提供了学生良好的展现自我,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报(比如《报纸编辑学》)广电中心以及各级各部创办的各种刊物的相关工作,也能更好的解决人力等问题。同时,还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各种刊物更有个性。学生进入新闻单位完成实习前,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的有效演练,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敏感力、新闻采编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这可以缓和新闻教学与新闻实践难以协调的问题。充分利用本校媒体资源(西译广播电台和西译电视台等),让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在西译电视台或西译广播电台创办专题节目,每周一期或每月一期,可采访本校知名学者、教授、学校领导、杰出校友等。内容可涉猎时政、焦点新闻、校园文化、学术观点等任意话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采编、主持、摄像等实践能力;新闻专业的教师对此进行专业指导;再次,积极开展校外合作,联络西安电视台、陕西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在这些地方建立新闻教育实践基地。
5、新闻专业实习的调整
对于新闻采编制作专业来说,可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实习分为小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而我们的学生恰恰缺少中期实习或毕业实习,即使有短期的小实习,往往出现时间短,实习仓促,效果不佳的情况。
小实习针对低年级的新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如可以将大一大二的学生带去电台、报社、电视台等工作单位参观,让他们能直观地感受新闻工作,了解工作大体流程和情况,不仅可以使他们打下理念基础,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寻找自己的方向。
中期实习就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寒暑假的集中实习。学生可以自主或学校联系当地实习基地,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新闻媒体或者与新闻专业相关的各种工作中,这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跟随老师进行采访、写作、编辑、剪辑等相关工作,这位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同时在毕业实习过程中,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比如新闻改革、节目改版等;了解国家社会的就业情况和政策情况,搜集撰写毕业论文及实习报告,为今后学生奔赴新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新闻采编工作非常重要,是新闻的基础理念,但目前新闻采编工作缺乏工作重点、不能够准确的找到新闻切入点、采编形式单一和内容不够深刻等问题影响了新闻的质量。网络信息科技的发展,对新闻也有了一定要求,重视工作意义、了解工作重点、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要。
1 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新闻采编是一门比较年轻的专业,由于它和大众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这门学科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人们对其需要也越来越多。新闻采编工作者需掌握采访、写作、编辑、摄影摄像等多种技能,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对节目的策划工作,这些技能融于一身,难免会出现问题,影响工作效率及质量。
1.1 缺乏新闻采编前的策划
新闻采编是一种责任性工作,需要在采编新闻之前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考虑新闻的受众人群,需要对特定人群进行了解。采编新闻前要作出一个合理的策划方案,有针对性的根据受众人群进行新闻报道,对受众人群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关注重点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
1.2 不能准确找到新闻切入点
新闻采编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不擅长或没接触过的领域,以观众的角度出发,清楚观众的关注方向。例如,工人倾向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农民倾向种植技术和销量产地等。更具体的说,即使是工人,在不同时期、地点,所关注的重点也存在不同,这些问题都需要在采编过程中能够准确实际的找到切入点。
1.3 采编内容形式单一
由于现代科技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新闻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能多元化的展现新闻,没有对观众造成视觉冲击力从而让弹门产生兴趣,那么对于采编工作者来说就是失败的。基于新闻的客观性,新闻的采编很容易让观众感到乏味、厌烦,从而对观众造成视觉上的审美疲劳,新闻失去吸引力。
1.4 采编内容不深刻
采编过程中,对新闻事件的掌握及挖掘是对采编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需要跟踪采访及时收集突发新闻的素材。对于群体性突发事件,采编工作者很难进行深入挖掘,往往只提供表面素材,不能有效发挥新闻对社会的影响价值。
2 新时期新闻采编工作的意义
新闻采编工作非常重要,它保证了新闻的可靠性、实时性与真实性,直接影响新闻的质量。采编工作者要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采编工作中,在工作中进行创新、改进,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工作价值。采编工作是新闻的基础,我们所看到的新闻,是由采编、编辑、制作最后播出的一系列工作内容的效果。所以,新闻采编不仅能够影响新闻的质量,还能引导新闻的导向,采编工作者深入的挖掘,以丰富的内容来报道新闻,而不仅仅是表现内容,这是新闻采编工作的真正意义。采编过程中首先需要对信息的掌握认定,对采访目标具有针对性。其次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用对新闻有意义的内容。最后需要工作者对信息进行制作,录制、剪辑等技术性操作过程,从而实现一则新闻的展示。
采编工作应具备随机性,能适应各种外部环境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政策,以便适应新型媒体传播竞争方式。采编工作者不是独立的一种工作,它是媒体与群众之间的连接,将观众的信息反馈给观众,将群众的信息反馈给群众,这种行为的前提需要来自群众间的信任。此外,采编人员需要具备十分专业的职业素养,具备分析能力和独立性。将第一手资源进行筛选、分析、归类和总结,真实的做到“新”――时间观念;“闻”――精华事件两方面的掌控,提炼出新闻的本质,并对其做好判断,为群众提共参考价值和正确引导思想。
3 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措施
3.1 提高采编能力
采编工作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要科学的进行采编,首先需要采编人员在采编之前做好采编策划方案,以充足的准备,对新闻挖掘、事件跟踪撰写稿件,必要时还需要人物采访和内容扩展等形式来补充新闻的可看性。
3.2 利用科技技术发展多元化新闻形式
多元化新闻形式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采编的稿件、采访视频等通过多媒体的处理技术进行整编,还需利用互联网进行未知知识方面的扩展,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利用计算机来提高信息处理与写作效率。
3.3 为采编工作做好人才储备
采编工作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作,且要求工作人员够专业、细致、踏实。所以对采编工作者的人才培养必须加大力度,安排相关人员的职业培训、交流沟通,在确保采编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的同时,还需建立起适合的激励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无论在什么形式下发展,对人们的生活都具有一定影响,从最初的报纸、电视,到今天的互联网、媒体传播等都具有一定位置。新闻需要实时性、准确性和客观性,如果新闻采编一直处于传统采编形式,则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所以采编工作必须进行改革,提高自身能力、掌握新科技的应用、做好人才储备等工作来提高采编工作的准确性、实时性和工作效率,同时也保证了新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宇.加强县级电视台新闻采编工作的思考[J].科技创业家,2013,09:209.
[2]刘继斌,陈艳华.新时期电视采编工作的发展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3,10,(03):62.
关键词 采编机制新闻采编电视媒体CCTV-News 蓝海电视台
一、采编的重要性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带来了公民记者以及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面对传统媒体内部以及新媒体的竞争,电视媒体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在传统媒体被质疑会被新媒体取代的今天,电视媒体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各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电视新闻频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其快速而高效的新闻采编能力。无论是实行采编合一还是采编分离,无论是记者中心制还是编辑主导制,电视新闻媒体以其独特的新闻采制能力方能在各种媒体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充分发挥其在新闻采制上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新媒体的出现对其提出的要求,更是电视媒体生存的必要条件。
给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电视新闻,是借助电视传播的视听符号,对变动的事实的及时报道。”电视新闻具有两种属性。其一是电视属性。电视新闻首先是电视节目的一种,是通过电视媒体进行传播,具有电视节目所与生俱来的审美特征,声画合一。其二是新闻属性。电视新闻与平面新闻、广播新闻以及网络新闻一样,都是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是它是以电视为传播媒介而已。它必须满足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接近性、显著性等特征,具备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为广大受众所未知、欲知、应知的内容。
采访和编辑两大部分构成了电视新闻采编的主要部分。采访和编辑既互相独立又不可分割,共同组成了电视新闻最为重要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环节。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主要部分以及实质内容就是电视新闻采编,而采编主要包括信息的认定、采集、加工、制作等几个环节。如果把新闻看成一种产品,那么新闻采编就是新闻产品的生产过程。它是新闻工作的一个基础环节,同时也是核心环节,因为新闻采编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高低。这就要求广大的新闻采编人员,包括记者和编辑们,把握好新闻采编这一环节,为做出高质量的新闻做贡献,为振兴电视媒体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笔者这次选择了CCTV-News 和蓝海电视台(BON)两大媒体为研究对象。他们本身都是电视媒体,都有自己的英语频道,蓝海电视台更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他们都是以中国媒体的身份,试图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不同之处在于,CCTV-News 是官方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在外国一直被认为是官方宣传机构,不被外国社会所广泛接受。而蓝海电视台(BON)则是民营媒体,由私人创立,并且已经打入了英美主流国际社会,是中国媒体进入国际社会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却又是如此的风格迥异,很值得学术界将二者进行对比研究,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好地为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服务。
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CCTVNEWS),开播于北京时间2010 年4 月26日19:00,由中央电视台原第九套节目英语国际频道(CCTV-9)更名改版而来(CCTV-9 为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该频道24 小时全英文播出。英语频道的各档整点新闻对发生在国际上,尤其是亚洲和中国的重大新闻进行实时跟踪报道;各类访谈、专题、文化和文艺类节目透析中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俗等各个社会层面,反映中国观点。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设在首都北京,通过6 个卫星向全球发送信号,在亚洲、欧洲、美洲的落地情况良好,共有4000 万用户。
BON(全称:Blue Ocean Network,中文名称:蓝海电视)是世界上第一个面对国际主流社会、传播中国内容、以民间机制运营的英文电视媒体。它一方面为国际主流社会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渠道,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的品牌、产品和文化的推广提供了一个国际传播平台,开创了中国对外传播的新模式。BON 的内容涵盖关于中国的新闻、商务、旅游、文化等方面,是一个以新闻资讯为主的综合电视台,旗下拥有多个24 小时全天候播出的卫星及有线电视频道。蓝海电视台是一个专注于中国内容全球传播的非官方24 小时全频道英文媒体,传播方式包括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和全球视频发行平台,覆盖亚洲、北美,落地美国及东南亚,是目前进入西方主流社会最具规模的关于中国内容的电视播出媒体。
选择CCTV-News 和蓝海电视台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二者同为英文媒体和电视媒体,在国人的眼中存在着很大的相似之处,都肩负着在国际上提高中国国家形象的使命,但二者身份又存在差异,一个官方媒体一个民间性十足,而且在国际社会上所获得的认可程度也不一样。本文就以CCTV-News 和蓝海电视台为研究对象,通过二者采编机制的对比分析,研究电视媒体的新闻采编机制,以寻求在新媒体盛行的时代,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采编机制对比
1、采编合一和采编分离
在比较采编机制时,我们首先整体上比较CCTV-News 和蓝海电视台是实行采编合一还是采编分离的机制。蓝海电视台的采编机制是采编合一,它的节目的采、编、制、播基本上都是在一个部门内完成。蓝海电视台的新闻部下设各个节目组,节目组的工作人员共同负责完成自己节目的整个制作环节。蓝海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是以节目为单位完成,因为蓝海电视台的视频素材基本来源于外购的系统提供,其不需要记者实地采访,也不需要在各地建立记者站,偶尔涉及的街头采访可让节目内部人员完成。所以其采编机制的主要环节是编辑而不是采访。这样的方式有利也有弊。利处在于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专心制作和剪辑。弊处在于没有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采编能力,难以凭借对空镜的编辑树立自身的新闻权威。这样的采编机制适合做专题节目,而非新闻节目,会阻碍其新闻部的发展壮大。
CCTV-News 则不然。它是采编分离,实行大编辑部制,它的新闻生产主要是由采、编、制、播四个部门负责,其中新闻中心统一负责采访和编辑部分,各栏目负责节目的制作,各个频道负责播出节目。较之蓝海,它因为视频素材都是自己采集的,更能够树立自身的新闻权威。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它的官方地位让它始终不为欧美主流社会所肯定。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采编机制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因为视频素材都来源于新闻中心,而且各个栏目组独立制作自己的栏目,这就很容易出现选题撞车以及某一段时间内报道诸多重复的现象,而且视频素材也可能会被几番重复利用,造成受众的观看心理厌烦以及节目资源的浪费。综上所述,CCTVNews和蓝海电视台采编机制各有优劣。
2、选题范围
CCTV News 跟蓝海电视台在节目安排上也不一样,具体就表现在选题范围上。CCTV News 有自己的新闻综述类节目,比如《整点新闻》News Desk 以及《新闻一小时》News Hour。作为新闻综述类节目,他们的选题范围包括了社会民生、时政资讯、文艺体育等各种题材,包罗万象。
当然它也有自己专业性的节目,比如以Global Business(《全球财经》)为代表的财经新闻节目,比如以Culture Express(《文化报道》)为代表的文化新闻节目,以及以Sports Scene(《体育报道》)为代表的体育新闻节目。作为一个24 小时全英文播出的电视新闻频道,CCTV-News 做到了综述节目与专业节目的统一。综述节目在选题时范围特别广,观众感兴趣的各种新闻基本都包含在选题范围内。
当我们具体研究蓝海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时,我们会发现其2015 年1 月1 日起正式改版的新闻部共有八个节目,分别是《China Edge》,《China Today》,《City Beat》,《China Now》,《Beijing Time》,《ChinaTravel Picks》,《On The Level》,《EatRight》,其中有财经新闻、文化节目、旅游节目以及深度访谈。蓝海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都是专业化的单一性质的新闻节目,并没有类似于CCTV-News 的新闻综述类节目。所以它们节目在选题时,就明确有自己该领域的选题范围,社会新闻关心时事热点,财经新闻关注价格与消费,可以做到不重复报道,各个节目各有自己存在和观看的价值。
3、二手新闻与一手新闻
前面已经提及蓝海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使用的视频素材来源于外购的素材库,不需要进行采访,只需要进行视频在线编辑。只有遇到为了加强节目实时性的街头采访环节才会派工作人员出去采访。因为不需要采访,也因为蓝海电视台肩负的使命是把当下的中国报道给世界,所以蓝海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基本上是把国内已经报道出来的新闻以英文的方式再次报道给全世界,所以蓝海电视台的新闻基本上属于二手新闻,并没有做到像BBC、CNN这样的现场实时报道。二手新闻的制作不利于蓝海电视台实现其“以新闻立台”的初衷,也不利于其在国际新闻界树立权威性与独家性。
CCTV-News 的新闻大多数属于一手新闻。CCTV-News 有自己的记者站、海外报道网络以及国内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可以随时连线在场的国内外记者,使自己的新闻报道更加及时、更加立体化。除了采访,写出来的新闻稿也是一手的,因为新闻稿是由采访之后的记者独立写出。相比较之下,央视英语新闻频道是真正的在做新闻,而蓝海电视台则更像是国内新闻的国际搬运工。
4、直播与录播
在新闻立台的宗旨下,CCTV-News实现了新闻的全部直播。为了适应其它国家和地区观众的收视习惯和时间,它还加大了夜间新闻的播出量和播出时间,减少了专题节目的播出,做到了整点有新闻,档档都直播。蓝海电视台则不然。因为BON 使用的是外购的视频素材库,所以各个栏目组都会在节目播出的前一天或者前两天将节目录出来并剪辑完毕,到播出时间直接播出即可。CCTV-News 的实时性以及现场感可以让它在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连续报道和深度报道中立于主动的地位。而蓝海电视台的录播形式则限制了其对重大新闻事件的反应速度,不利于其建立在新闻领域的权威性。在这一点上,蓝海电视台还是有很大的改进之处的。
5、采编并重与编为王道
在面对新闻产品生产的核心环节——采编环节的时候,CCTV-News 与蓝海电视台的对待方式与处理方法也大相径庭。CCTV-News 强调采编并重,希望采访跟编辑环节的完美可以带来高质量的节目生产。而蓝海电视台坚持编为王道,它把重心放在编辑而非采访,采访只有部分节目有一小段时间的街采环节,这也只是为了增强节目的实时性,从而使得BON可以在节省劳力物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外购素材库将中国正在发生的事件传达到世界各地。对采编环节重视程度的不一致也带来了对工作人员基本素质的要求的差异。毫无疑问的是,同为英文电视媒体,无论是CCTV-News 还是蓝海电视台都要求其工作人员有很高的英文水平,可以流利地进行英语交流,可以写出高质量的英文新闻稿。CCTV-News 强调采编并重,所以它需要大批的采访能力跟写稿能力很强的记者以及能熟练应对直播的编导,记者采访环节的成败以及记者写出稿件的质量高低会深刻影响到后面编导的现场操作,从而影响受众对该节目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蓝海电视台需要的人才无非两点:一是英文水平过硬。二是剪辑能力很高。蓝海电视台不需要记者,但它需要大批的剪辑水准很高的编导。编导既要完成节目的录制,也要完成节目录制之后的剪辑工作。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又涉及到了记者跟译者的区别。CCTV-News 对采访的重视导致其需要大量的记者,而这些记者是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的,他们可以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以及采访环境的变化实时地变换采访方式以及采访问题,而且采访之后的稿件也是根据记者自身的逻辑能力整理而成。与记者不一样的是,蓝海电视台存在着大批的译者。他们英文水平很好,所以他们的工作就是把中国发生的中国媒体已经报道出来的事件进行翻译,以英文的方式将这一新闻传播到世界上其他国家,让世界认识此刻的中国。与CCTV-News 里面记者的主观能动性相反的是,蓝海电视台的译者具有很大的固化性,因为他们的工作相当于是一个有意识的“翻译机器”,而不是真正的在做新闻。这可能对许多有新闻理想的人士不构成很大吸引力。
此外,在对主持人的国籍要求上,或者说是本土化程度上,CCTV-News与蓝海电视台也存在差别。CCTV-News除了外籍主持人以外,还有很多的新闻节目是由英文水平很高的中国人主持,而蓝海电视台新闻节目的主播只能是母语是英语国家的外国人,这是硬性要求。对主持人的要求的不同主要来源于新闻节目受众的差异。
CCTV-News除了传达到世界各地,它还有很大一部分受众是中国人,尤其是通过看新闻来练习英语的学生或者是学习新闻的专业人士,考虑到中国的受众,也为了打造自身的明星主持人,CCTV-News的主持人有中有外。蓝海电视台则由于节目不在中国落地,电视台在海外的影响力与其本土化程度相关,所以选择了外国主持人。
结语
CCTV-News 跟蓝海电视台的生存状况很不一样。CCTV-News 作为中国政府的官方宣传机构,在国内广为人知,是许多学习国际新闻以及学习英语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对象。但是由于其官方色彩浓厚,CCTV-News 在国际上并不为广大欧美社会所认可。但是蓝海电视台就不一样。它已经成功进入欧美主流社会,其民间性为国际社会所广泛认可,是中国媒体进入国际传媒界的一个优秀范例,但它在国内却鲜为人知。二者生存状况的巨大差异为二者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前面我们详细分析了CCTV-News 跟蓝海电视台的新闻采编机制,主要是对比研究其不同之处。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在公共外交与媒体外交盛行的当下社会,CCTV-News 跟蓝海电视台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是可以提高中国国家形象、掌握国际话语权、引导国际舆论、在世界传达中国声音的优秀平台。作为英文电视媒体,一个官方,一个民营,中国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它们,在媒体外交上展示中国的风采!
参考文献
①张洪忠,《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竞争的采编机制——华西都市报采编机制剖析》[J]《. 新闻实践》,2001(10)
②胡永刚,《采编机制改革的大趋势:由记者中心制到编辑主导制》[J]《. 新闻知识》,2001(9)
③翁亚欣,施海泉,《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变迁分析——以CCTV 新闻中心第五次改版为例》[J]《. 现代视听》,2008(12)
④张伟泽,《CCTV-NEWS 频道构建传播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⑤刘成付,《电视新闻频道的理念与运作——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例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
⑥黄煜、郑越,《CCTV-NEWS 与平衡报道》[J]《. 电视研究》,2010(9)
⑦何勇,《变与不变之间:CCTV 英语频道改版观察》[J]《. 现代传播》,2010(7)
⑧阎立峰、柯锦煌,《以CCTV NEWS为例评析CCTV-9 的国际传播策略》[J].《电视研究》,2009(12)
⑨何永鹏,《论电视新闻细节及其采编》[D].广西大学,2003
⑩张月明,《浅析创新采编机制与加强新闻策划的关系》[J]《. 新闻传播》,2011(2)
⑾周焰、罗艳,《浅谈电视新闻采编如何与受众心理相结合》[J]《. 神州》,2013(35)
⑿张冰,《浅析电视新闻“生产”的有效途径——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之质量管理控制》[J]《. 新闻研究》,2014(07)
⒀孙郁郁,《电视新闻采编的障碍、需求与优化体制分析》[J]《. 中国科技信息》,2005(9)
⒁邱华,《浅谈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策略》[J]《. 新闻传播》,2014(3)
⒂陈雁真,《浅析新闻采编工作中的实践问题》[J]《. 东南传播》,2014(1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66-02
目前,我国传媒业从形态、方式、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普及,传媒业已经进入一个多介质并存、各种传媒形态兼容并蓄的媒介融合时代。新型传播手段给采编工作带来新的变化,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对新闻采编的职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从市场需求来看,由于市场需求细化,很多新闻单位已改变单纯接受新闻专业背景的毕业生,而更青睐跨专业、跨学科的毕业生。加上国内本科院校设置新闻类专业众多,新闻单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门槛提高,媒介市场与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高职新闻采编专业学生面对的就业挑战将更加严峻。因此,作为人才培养单位的高职传媒院系如何面向市场,积极进行人才培养修正,探索新形势下新闻采编职业的特征,准确进行专业定位,整合课程内容,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尤其重要。本文旨在对高职新闻专业的发展方向与专业设置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高职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1.学生就业意向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大多数学生选择高职新闻采编专业,意向多是进入报社、期刊出版社、广播台、电视台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从事记者、编辑岗位。2010年,我院新闻采编与制作教研室对陕西省内电视台、报社、期刊社、网站等媒介用人单位进行调研,85%的新闻媒介单位招聘毕业生起点为本科学历,部分主流新闻媒体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部分网络媒介单位对毕业生学历要求为大专以上。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对新闻人才的学历要求存在着明显差异。我们对2008级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12%的学生通过专升本继续求学,10%的学生进入了主流媒体从事新闻采编,78%的学生进入了企业单位,在企业传媒、商业传媒、文化传播公司、其他行业企业内刊、办公室、宣传部门从事网络记者、内刊编辑、非线编辑、摄影、摄像、文案策划、发行、广告等工作,部分毕业生改行做了营销、培训、办公室文员等。通过调研数据分析,主流媒体不是高职新闻专业学生的基本去向,而企业成了高职新闻采编专业毕业生的主要选择。
2.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一致
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领域呈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环境对媒介人才需求有了新的标准。一是传统媒体快步走上实现信息化的道路,实行多媒介融合发展,传统的采编工作有了新的变化。更多传统媒体对人才需求标准不仅仅是能采会编的专业素养,而且要求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具备洞察市场、会策划懂管理,掌握多媒体应用技术的人才。二是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态势,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电子期刊等多媒介的呈现,对人才需求快速上升,但由于信息载体本身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精通新闻传播规律,专业新闻素养、熟悉多种媒介操作技能。然而,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育思路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系统的实践技能培训体系,学校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市场、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
二、高职新闻采编调整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必须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对高职新闻专业来说,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来确定,高职新闻采编调整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媒介行业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高速发展,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导向和趋势形成了由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制造、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所构成的产业链。而且,我国传媒业从形态、方式、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来报纸独占主流,到纸媒、广电、互联网三分天下,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普及,传媒业已经进入一个多介质并存、各种传媒形态相得益彰的大传媒时代。从单一介质到多介质的全媒体集团,从兼并重组到跨区域跨行业整合,从文化事业转企改制到运作上市,传媒产业步入了集团化、产业化、数字化的发展道路。新型传播手段给新闻采编工作带来新的变化,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类人才提出复合型要求。因此,必须对高职新闻专业设置进行调整,以适应媒介职业发展的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095-0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需要时刻关注并了解一些最近外界的状况,自然而然新闻就显得十分重要。新闻本质上就是对社会近况的真实反映,“新”“实事”和“报导”是新闻信息的本质体现,只有具备这三个特质,才能称得上是新闻。所以,新闻采编人员在采编和剪辑的时候必须紧抓新闻的特质,满足新闻的基本条件。为了实现新闻内容的高质量,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职业素质,能够及时地确定、采编、加工和制作新闻,并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使得新闻更加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这也是新闻采编人员的价值体现。
一、新闻采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因为外界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新闻采编人员不能很好地完成采编工作,有时甚至会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在相当程度上也给新闻界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采编人员为了省力而忽略了对信息现场的有效核查,相反只是打电话或者仅听别人所说,甚至仅靠自己凭空想象,直接导致新闻的严重失真,也就使得新闻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其次,还有一些报社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会不负责地刊登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此外,还有记者为了得到报纸或者其他媒介的头条,不惜代价,采用不正当的方式进行采编工作,严重影响社会秩序。
二、新闻采编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一)敏锐的新闻发现力
新闻发现力是指记者能够敏捷地、准确且及时地发现、捕捉、识别及挖掘新闻的一种独有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新闻敏感性。这也是新闻采编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的能力和素质。如果新闻采编人员没有新闻敏感性,即使有鲜活的新闻事实摆在新闻采编人员的面前,其也会视而不见,无形中就失去了捕捉新闻的最佳机会。只有拥有良好的信息敏感性,新闻采编人员才能更好地挖掘新闻的特殊意义。新闻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但是要想真正地挖掘到新闻信息,这就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具备足够的发现力,在一般中找特殊,不断地思考这些现象,这也是采编人员做好采编工作的基本前提。
(二)坚实的专业素质
新闻采编人员应该擅长采访和编辑方面的工作。要想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要做到精通于编辑的工作,成为选稿、改稿和编辑的专家。其次,培养较强的写作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各样的新闻文体的基本手法和技巧,完美地修改稿件,实现妙笔生花的效果。然后,结合“杂”和“专”。采编人员应该不断地拓宽知识面,做一个知识上的“杂”家。另外,也要研究新闻学编辑学和写作方面等专业知识,成为专业知识上的强手。
(三)良好的职业素质
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在从事自己的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也是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新闻主要是反映社会发生的现象,并通过新闻媒介实现教育人们的目的,所以做好新闻的采编是采编人员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采编人员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思维,在处理新闻的时候,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和客观,与此同时还要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时时刻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另外,采编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不管做什么都要认真负责,不被不法分子所诱惑。此外,采编人员应该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争取做到信息的真实、客观,从而创造更加有价值的新闻,总而言之,采编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坚实的职业素养。
(四)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方向
新闻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新闻背后的意义,也就是说新闻必须具备很好的价值取向,同样也是成为新闻的判断标准。新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经济上的作用,同时还体现在新闻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上,因此采编人员在采编的时候,应该做的公正,真实以及客观,始终以人为重心,把人民关心的问题放在第一位,正确地引导人民,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具备正确的新闻价值导向,真正地服务于国家、社会和人民。
三、总结
综上所述,身为一名新闻采编人员,其承担着祖国的重要职责,同时也肩负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这就需要采编人员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做一名优秀的新闻采编人员,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