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8: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心理咨询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学校对心理咨询的重视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校都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机构,但大多不受重视,一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纯粹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教学评估。很多学生甚至不知道心理咨询室的设立及位置所在。这些都表明了学校在普及相关知识方面上缺乏力度。
(二)偏重适应性咨询,忽视发展性咨询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是及早发现学生的潜藏心理障碍或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解决其理由,及时监控,同时对特殊情况进行危机干预。就此模式的理念来看,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是以关注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障碍性咨询。大部分都是偏重于“异常性”理由的调适,而忽视正常的发展性咨询。
(三)所配备的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大多是只经过短期培训的心理学教师、教育心理研究人员、医学心理研究人员、德育教师或校医院的保健医生,其中多数又是兼职人员,他们由于精力和时间的分散,加之理论基础和咨询技术的不足,使心理咨询缺乏系统的案例管理更不用说科学严谨的定量定性分析。而这必将降低心理咨询的效用,极大影响其实效性。
(四)高校、家庭、社会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高校通过心理咨询机构不能完全解决学生的所有理由,高校这支主力军应与家庭、社会联手,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部分学生的心理理由根源并不是来源于大学,而是植根于家庭和社会,但就当前来看,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并没有与家庭和社会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信息互通、资源互助的完善体系。
二、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改善措施
(一)加强对高校心理咨询的重视,争取多方支持
心理咨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心理素质水平又直接制约着人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然,为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管理者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加大对这项工作的资金和人力支持。同时,不能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时间和场所全部寄托于高校,家庭和社会要同样重视和支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个完善的信息互通、资源互助的强大体系,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
(二)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咨询
采用有效的、学生易接触到的宣传方式,如心理健康选修课、心理健康讲座、学校宣传栏、网页,另外,还可以开展朋辈活动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理由,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理由,纠正他们对心理咨询存在的错误认识。同时,通过这些常规的宣传活动,使同学们意识到,心理咨询并不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理由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由关注部分理由学生转移到全体学生身上,注重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从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实施有效的维护,为适应社会发展、个人成长成才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发展性咨询,加大对学生发展性理由研究
目前,我国的心理咨询主要分为两类,即适应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适应性咨询主要是为因各种心理障碍而导致学生和生活等各方面适应不良的学生提供帮助和资源,帮助他们尽快消除心理障碍和缓解心理压力,使其在心理和行为等方面能够正常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发展性咨询关注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策略略,帮助他们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需要,妥善解决心理矛盾,使个性能够得到充分且全面发展。从目前高校心理咨询的实践来看,把重点放在适应性咨询上是必要的,因为确实有一部分大学生因各种心理理由而导致适应不良,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但是,大学生并非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即使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某种情绪或行为的“理由”,但这些“理由”基本上也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性理由,因此,在高校心理咨询中,不仅仅是防御心理疾病,发展性咨询才是高校心理的最高目标。
(四)加强咨询人员专业培训,建立专兼结合队伍
2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夯实心理咨询干预体系构建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经过几年的德育工作经验积累,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及对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作用,在改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创建心理实验室,自行编制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测验手册》,安装多套心理测试软件并配置多种心理学测试仪器;将心理学必修课与心理健康选修课相结合,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邀请校内外心理学教师、专家针对学生的共性心理问题开展系列专题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例如“悉心呵护自己的心灵”、“走进青春”、“青少年心理保健”、“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特征及对策”、“情绪与健康”、“浅析情商”等,力求使学生在掌握与自身职业有关的心理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应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心态,解决自身心理问题。专业心理学基础课程、心理健康选修课程和系列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三位一体,形成了多方位、多形式、多对象的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为最终构建校园心理咨询干预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构建心理咨询干预体系,为学校德育工作保驾护航
3.1“心灵氧吧”的建立
学校于2004年创建了“心灵氧吧”工作室,组建了一支人员结构合理、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干预工作团队。核心成员为心理学副教授1名,心理学硕士且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名。工作室有专门的工作场所,环境布置温馨大方。“心灵氧吧”坚持每天定时开放,常年24小时开通心理援助热线电话,学生可以通过热线随时进行心理咨询预约或是及时得到心理干预。“心灵氧吧”为每位前来咨询的人员建立了心理档案。经过多年辛勤努力,“心灵氧吧”的工作流程日益规范,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已从最初的误解、排斥到接受、尊重。现如今,“心灵氧吧”面向的群体不仅是学校学生,还包括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每年接待来访学生、教师和家长多达百余人,成功为多位学生实施了有效的心理干预,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了显著作用。全校师生已达成共识———心理咨询是校园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营养保健品”,有心理困惑就到“心灵氧吧”做“心灵充氧”。
3.2心理学书籍的推广普及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处在人生发展重要时期的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心理困惑明显增多,加强对高职学生心理干预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和迫切。心理咨询从学生生活的“调味品”逐渐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品。“心灵氧吧”的负责教师凭借多年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经验,编写了《心灵氧吧———高职学生心理行为障碍及解析》一书,旨在使学生了解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提高生命的质量,使学生懂得心理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在内容陈述上,深入浅出,讲解心理学最基本的原理;在语言描述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列举了与学生生活、学习等息息相关的实例。此书于2010年7月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现已成为全校学生的科普读物,在校学生人手一册,用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自我心理保健意识的提高以及掌握一些简单易学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同时配合适用于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心理保健———走出心理困惑》,并使用多套心理测验软件及心理功能测试仪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了显著成效。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扩招的人数越来越多,面对更多的高中生、社会有志青年等踏入高校大门,如何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所谓新生入学教育就是指在大学一年级入学的第一天起,为了提高其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而对大学生进行的各种教育。其中,心理咨询方法的引进,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当多的高校都已建了的心理咨询的专门机构。
一、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1.学习压力的释放,心理空虚。刚刚踏入校门的大学生,经历了巨大的升学压力,从一个近似封闭的学习环境转变到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提倡多方面自由发展的环境。这就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一个很大的落差。在这样的转变时期,很容易出现“无所事事”“心理空虚”等不良的心理现象。更有甚者则会出现精神颓废、退学等问题。每年在高校新生入学不久就会出现很多这样的例子。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
2.生活节奏的变化,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大学生活几乎是每个高中生都向往的生活。自由时间充裕、学习压力小、可参加的活动丰富、公寓化住宿等等现状对于新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生活上的不适应,极易导致学习上的落后,进而产生深度的自卑感。因此,我们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不应该单纯的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理论知识的输入,而应该走进新生公寓、走进课堂,采用谈心、倾听、引导、启发的方法,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走出过去的阴影,勇于面对现实,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计划投入的现实的生活中来。
3.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对于高中的关系已经相当复杂了,不再是单纯的学习,这里培养的是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或是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不信任”而封闭自我或是“泛交”的现象,一方面,会造成自弊、害怕交往的心理问题,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另一方面,又会出现荒废学业,甚至由于交友不慎走入歧途。这些问题的出现,大都源自初期教育忽视了新生内心的状态,没有及时帮助解决。通过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咨询讲座或是会诊,可以有效地传达人际交往的一些技巧,克服不合理的交往方式,养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4.家庭、社会的期望值过高,容易产生自卑、自负的心理问题。当前很多新生出现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家庭、社会的期望值过高。高考顺利,给大学生们带来的是赞赏和吹捧,但是进入学校则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是羡慕和自卑。因此,新生入学教育要想取得很好的效果,只有通过私下的沟通、交流才能观察到这一点,从而解决这些问题。
二、心理咨询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增进新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新生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心理出现了疑惑是需要及时解决的,但是问题出自何处,如何解决,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加解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新生入学教育中心理咨询的介入,可以很好的增进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用正确的眼光和态度来认识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并不是有了心理疾病才做得事。它主要帮助咨询对象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发挥自己蕴涵的潜在能量,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完善。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及技巧,对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给予帮助,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1这样可以为以后学习、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帮助的途径。
2.有助于学校心理咨询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当前各高校都相当重视心理咨询的发展,大多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心理行为健康指导中心等心理咨询机构,并且这一教学资源被作为教育部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做好心理咨询工作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生教育中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大学四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开端,它有利于该部门制定下一步的工作目标。
3.为新生正式步入大学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心理基础。新生入学教育的出发点就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今后大学期间的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大学生做准备。其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只有心理上的健康才能为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心理咨询可以很好的帮助新生解除心灵深处的重压,排解负面情绪、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大学新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4.可以有效地完成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工作的开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就是帮助大学生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最佳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属于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而且大多又是心理咨询服务的领域。同时,我们应该清楚思想转变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分歧问题。因此,心理咨询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它既可以丰富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内容、强化入学教育的功能,又有助于新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进一步突出心理咨询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份量
1.为新生提供多渠道了解心理咨询。高校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中,要为新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了解心理咨询。只有同学们深入的了解过学校心理咨询的情况,才能很好的利用、参与到心理咨询中来。通过直接的心理咨询讲座来为新生讲解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以往的新生入学教育主要采取的是军训、讲座、参观、学习校规校纪以及学习经验的交流形式,很少有对心理咨询内容的牵涉。
2.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咨询的方法。高校心理咨询是指专业技术人员采用聆听、疏导、启发等方式来同来访者进行交流,提供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引导来访者认识到问题所在,使其正确的面对现实已摆脱现有的心理困惑。我们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如果能很好的采用诚恳、热情的态度,运用心理置换的交谈、疏导和启发的方法,这样就会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达到共容的心理空间,增强新生入学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效应力。传统的说教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形势,我们应该综合以往的各种方法,添入心理咨询方法的心血液,才能更好的完成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3.设立专门的新生心理咨询机构。当前国内各高校大多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心理行为健康指导中心等心理咨询机构,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开展的也如火如荼。同时,笔者认为也应该针对新生建立相关的心理咨询分支机构,开展相关的研究,这样对新生的心理工作更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一、咨询者的人性观是对来访者的人性观照
人性观就是对人性的认识,在心理咨询中,就是对遭遇心理与行为方面问题的潜在来访者的心理与行为以及它们存在于其中的人文环境、二者的相互作用的考察,其结论是对人的性质的抽象。从传统上说,人性观抽象可以以纯粹的方式比较人与动物的不同,尤其是人对动物界、自然界的超越属性;也可以以社会现实的方式用善恶进行总结;还可以以推断行为因果和人性本身的条件的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种方式并不能引出对“病人”和正常人的区分,故本文中未有涉及;第三种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了科学实证的领域,本文中或有涉及,但不应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而只是作为论述的材料;本文使用的是第二种方式,即使用含有价值标准的人性抽象作为对人性观概念的外延的界定。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知道,这种抽象既可以以抽象的价值为评价标准,也可以以对社会的适应为评价标准,后者在其本质上是以主流文化的价值信念为标准的间接评价。由于适应概念显然具有更为广义的范畴,也较为切合心理咨询的实际,因而本文中使用适应的标准即以主流文化的价值体系进行间接评价的标准。鉴于主流文化的价值体系并不能很现实地从文献中检索出来,所以在讨论时,实际上是采用了实用主义的观点,即是否影响了社会功能的实现和是否造成了主观上的痛苦。对于一些案例而言,两者是同时出现的。由于这些影响和痛苦都还不具有操作定义的条件,但都具有可识别的表现,因而这种评价实际上暗示了对更为广泛的人群的推广。
人性观与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相辅相成,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之一和咨询的方面而存在于咨询工作中。在咨询师分析来访者的问题性质的时候,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态度。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传统即“主流”心理学的传统主要地针对问题发生在来访者身上的原因、形式和变化的可能:社会标签论代表了在实践中看来不很现实的另一种态度,即研究什么使得在来访者身上发生了问题,力图从来访者的环境的方面,主要是并不完善的现实社会方面出发考虑问题。还有第三种态度,即考察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方式,虽然在社区心理学里面有从环境着眼的可能,但无论完形理论或交互作用理论更关心的还是前来咨询的来访者对改变自身的问题所做的努力,因而与主流心理学的传统殊途而同归。第一种态度也较为现实可靠:来到咨询室寻求帮助本身表现出改变现实遭遇的愿望,即我们常说的痛苦背后的希望,而这种希望可以作为来访者内在冲突中的主要方面加以把握。
我们把操作主义、经典的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作为三种典型的理论模式加以考察,同时认为其他理论形态可以看作这三种理论的变式或中间状态。在这三种理论中,人性观的矛盾十分的明显,操作主义以咨询者为主导的力量,从实验室中获得技术的支持,而视来访者为被动;精神分析以为非理性决定人,决定人性,而以某种特定的结构解释心理和行为;人本主义希望在咨询室中令来访者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并且在多次的来访中巩固这些发现的生态学效度。虽然我们在直觉上感到折衷主义的合理性,而且也确实注意到了不同理论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作为一般咨询者,比如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又不可能以特殊治疗立场自居,而拒绝禁忌症学生的求助,这时,与人性观冲突纠缠在一起的各种方法、技术之间的冲突,便突出地令我们感觉到有必要在理论和应用上寻求突破,最终形成一种有价值观的折衷主义模型。这样说是因为咨询者作为普通人不能具有矛盾的价值观,否则,或者使用一种并不相信其理论的技术而隐含着对来访者的欺骗暗示,或者使用多种技术带来的各种价值观冲突作用于咨询者观念深层的问题,或者,第三种可能是认识到并没有必然的冲突或者冲突可以现实地加以解决。方法任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看起来已经充分地把握住了最为有效的第三条途径。而且在一次调查中,美国咨询师倾向方法任选的人数比例超过了占主流的其他四种理论即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合理情绪和人本主义的特殊咨询师的人数比例之总和。就我所了解的有限的材料来说,这种现象在理论上仍然是个谜:如何能折衷主义地使用各种技术而不为它们之间的冲突所左右呢?
一把锤子可以砸钉子,一支钢笔可以写字,钢笔和锤子并不冲突,但一旦用钢笔砸钉子或者用锤子写字就遇到了冲突,但用钢笔和用油笔在写字上却不发生冲突。工具的冲突发生在工具先验占有的目的上,几种典型的理论都假定了自己的治疗观和方向,也就先验占有了特殊的目的。但对于我们这些最一般的实践者来说,却只有一个目的即改善来访者的人性状况,或者说,免除他的痛苦,恢复他的功能,包括祛除他的多余反应——如果他需要的话。
这样我们就从方法的冲突而转移到了价值观、人性观或称咨询理念的冲突上,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我们自身的咨询理念:作为折衷主义方法的前提,这种咨询理念存在的唯一合理性就是平等地承认各种咨询理念的合理性。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它和各种具体的理论必然有着冲突,因为它承认了冲突的双方,所以冲突双方就要同时反对它;而作为一种支配技术的理论,它却必须同等地判定不同的技术所具有的先验的合理性。
这样我们就到了咨询观念的构成上,它首先必须是描述性的,涉及解释以上包括预测和控制的都应该留给实证,虽然临床本身就是实证的一种方式,但理念的内容过于间接,如果可能,当然希望把它从实证的解释循环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用大家都能够理解的描述方式陈述我们的咨询理念,而且描述一旦遇到与其他观点的冲突,只要冲突合乎逻辑地存在,需要改变的总是这种描述本身。就象我们已经做的那样,把我们和来访者共同遇到的问题定义为“社会功能的缺失和主观的痛苦”,若两者共存于一个案例中或在一个案例中只存在其中一个,都是合理的,但若有一个案例中两个都不存在,描述就需要加以改变。所以我们把目的定义为“免除他的痛苦、恢复他的功能,也包括祛除他的多余反应——如果他需要的话”,其中第三个内容是据行为主义加上去的,加上它可以避免关于痛苦的无效的争论,于是就加上它。
可能这意味着科学上的“耍滑头”。如果折衷主义和实用主义是滑头的话,人性观的超越本质上就是在“耍滑头”。因为它试图避免实际上是价值观各执一辞的无结果的争论,从而获得使用每一种技术的许可。但也因此,它就不能回避它如何处理价值观的根本问题。
二、折衷主义的理论探讨
折衷主义模型的这种形式的前提假设是:主流文化形成了符合它的要求的多数人的价值观。多数指正态曲线上的大数,它的边界概率需要从实际的调查统计中得到,但作为一个假设,它不为目前心理测量学的落后所导致的各种现象负责,换句话说,象很多理论已经认识到的那样,象主流文化这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所暗示的那样,虽然我们可以试图小心地在定义文化时摆脱价值观的内容,但仍然不可能避免我们所说的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相互循环论证的可能,而且在对革命和变革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它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在先”的问题在概念上有一团尚待澄清的云雾。但是即使到了那里,也还不会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问题发生必然的冲突,因为这团云雾只是概念上的。当然,那也超过了本文的概念限制。
主流文化培育了多数人合乎要求的价值观,但不是全部的人,也不是人的全部的价值观,因而可能有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情形,但就全部的来访者而言,也并不必然是价值观方面的冲突。价值观与主流文化相冲突和使自己的行为适合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可以区分成两种不同的概念:前一种概念将着眼点放在价值观上,后一种概念将着眼点放在行为模式方面,在二者相互交叉的部分,二者必然地发生冲突。但冲突并不是必然地要受到我们的重视:在这个区域的两个方向之间,我们选择现实的方法任选,即行为主义拿来对付独特的行为模式,独特的行为模式如果并不必然多余则选择另一个方向:精神分析传统及其延伸的存在主义传统或人本主义传统,也许正是在存在——人本主义的作用下,才出现了行为主义与其他两个学派之间的理论形式:合理情绪疗法以非常具体的方式,或者说行为主义的方式,处理着来访者的价值观冲突。
这样,我们在价值冲突的层次区分开行为主义和其他,而区分的手段是独特行为模式的多余化,当然,象我们说过的那样,作为一种对理论本身的描述,可能会从心理学史中吸取很多可以利用的观点来丰富它,也可能会从实践和理论的争论中吸取很多可以接受的观点来完善它。
价值冲突在弗洛伊德的理论里是超我与本我的冲突,而在人本主义那是似乎是人潜在的价值、能力与实际的认识之间的冲突,虽然人本主义在其历史源流上与经典的精神分析存在着某种关联,但考虑到精神分析运动中有名的两次分裂和现实中发展起来的理论之间概念的不可通约性,我们只能使用一个方面的术语,来描述冲突即必须加以区分的对象,作为一种平衡,却必须使用另一个方面的思想作为判别冲突的标准。也就是说既然形式上同时使用两方面的标准是不可能的,而单独使用任何一方面的标准都将陷入一个逻辑上的陷阱;若将两方面的标准统一起来一方面可能导致第三种观点的出现——那是我们要刻意地避免的,另一方面可能陷入自身的逻辑陷阱而隐藏了冲突,所以我们两次均衡地使用两方面的标准来达到我们折衷的目的,第一次是把现象区分成两方面考察的结果,第二次对双方冲突的区域作出实际的判断。在这里,弗洛伊德的术语的规范性令我们不得不投入一次神秘的超我之中:弗洛伊德对歇欺底里的症状和机制的分析至少在少女杜拉身上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的奇迹,而这种奇迹在行为主义或人本主义那里大概要谦让给红十字下的化合物和手术刀。“超我”与“本我”的冲突在每个人的自我结构中都是存在着的,但若要使这种冲突有效地意识到,精神分析的催眠术和极富震撼力的情结即使不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十分便利的。另一方面,当来访者已经明确冲突的状况,那么根据矛盾律,应该是来访者内在的希望在咨询者的帮助下战胜痛苦。而试图向一个人灌输一种他不敢相信的事实——三岁的时候在思想上了自己的母亲——如果不是徒惹讨厌的,那也将旷日持久。内在的希望不是别的,正是人的潜力与价值向现实提出的要求。
在我们违背原则地冒险之后,我们回到我们的主旨上来:当我们的来访者对自己身上发生的价值观念冲突的事实不能清晰地描述和分析的时候,必须用重炮打开他现实的视野;而当来访者自身的冲突表面化到势均力敌的时候,则只须为他的希望助一臂之力,也就是说我们在价值冲突的意识水平上区分两个立场:
是意识还是无意识在起着主导的作用?人的潜能和价值向现实的要求即希望已经获得了多大程度的实现?
在意识比较充分地把握了自己的冲突而希望还只是萌芽的种子那样弱小,笔者们建议使用理性情绪方法,即第四种主流的理论方法。
总结起来说,我们试图分析如下立场和有效性:
(A)多余行为模式;(B)潜意识的冲突;(C)情绪化的冲突;(D)盲目自由的人。
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C和D之间的矛盾性质,也就是B和C相互冲突而同时被放弃的领域。合理情绪疗法象他的名称所指代的那样,把理性作为刺透非理性黑暗的一把利剑,在艾伯·艾利斯的手中有力地挥舞着。实际上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实践中适合很多来访的学生,他们并非失去了希望,只是笼罩在他们的思维上面的,只有情绪世界的凄惨和黑暗,也就是说,合理情绪疗法一方面补救了在使分析者的神秘迷宫化为虚幻的充分意识领域中的精神分析,另一方面则谢绝了在使咨询者的大慈大悲成为空想的非理性情绪领域中的人本主义;后者在这时显然在使用着探询之类的违反罗杰斯原则的术语,就象前者在丢掉了催眠术之后的漫长等待一样。
实践与理论同时的成长使我们对于边界的分析可能没有穷尽的时候。事实上在掌握了自己的意识的人本主义的领域的边缘,有着一大群反复地认识着同一件“真理”的“蠢人”们,这群既不表现出非理性情绪从而可以使他向上一个层次跃迁,也不表现出多余行为或潜意识冲突而压抑或躯体化的人,在巨大和多样的未来可能性面前茫然若失,咨询师很可能会一改往日的慈眉善目而大声(或小声)地呵斥他意志力的不足,然而在交互作用或完形主义的治疗室里,他们却如鱼得水地学会了本来不足的行为模式:不足的行为模式一方面解放了自由中盲目的空谈者,另一方面则与行为主义多余的行为模式一较短长。从而我们在数字5中发现了一个完满的圆。但是我们必须在这个圆中看到:虽然理性情绪和交互作用似乎是作为填空补缺而出现在我们的折衷主义大拼盘上面,但只要我们从一开始使用了另一组分析对象,比如,行为主义和合理的情绪,我们便完全可以改写我们的分析而结论却是一样。当然,它必须时刻注意到自己的折衷性质即向其他理论和观点的开放性质,却拒绝任何一种绝对化的原则。
三、从情绪出发的人性观照
在实践中发现五种主流的疗法与情绪表征之间具有某种可能的关系,作为必然要受到科学批判的一种理论认识,笔者将它们简单地附述于后。
“行为主义的”各种情绪源于某种多余的通常是刻板的反应模式;而不是相反。
“精神分析的”各种情绪首先表现为压抑、抑郁、沉默、悲观、意识保存完整的逻辑性。
“理性情绪的”各种情绪正如艾伯·艾利斯所指出的那样,透露着糟糕至极的判断。
“人本主义的”各种情绪变异度很大;而且也不稳定,但空虚和无聊较常见。
“交互作用的”各种情绪首先引人注目的是自卑,是现实的逃避人际环境之后的省思。
对于咨询者而言,来访者首先表现出来的可能不是清晰的“问题”,而是可以经验地加以识别的各种情绪,所以对人性的判断,也许应该现实地从来访者的情绪开始。而人性观的概念,在外延上应该现实地容纳来访者的全部自我表现,人性观的抽象层次,在心理咨询中不取决于理论的“正确”而取决于方法的实用。
须要说明的是,即便我们在理论上做了尽可能充分的分析,最终检验和发展理论的,只能是实践和实验,也就是说,从人性观概念出发的折衷主义与其说是一种咨询理论,不如说是对咨询理论应用条件的完全接受而把检验留给实践的一种标榜客观的对咨询理论的态度。
参考文献:
文章类型: 案例报告
文章题目: 一例可疑神经症的案例报告
姓 名: 贾佳
身份证号: 610113198408070043
所在省市: 陕西省西安市
所在单位:
一例可疑神经症的案例报告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贾佳
摘要:本文是一例可疑神经症的心理咨询报告。主要症状表现为:间歇性头疼,心理冲突变形,工作与人际交往受到影响。该求助者是女性,半个月前与领导因为工作安排发生较严重人际冲突,当时引发剧烈情绪波动,事后几周工作绩效较差,两周前出现间歇性头疼发作。经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神经衰弱,未发现严重器质性病变。头痛出现后,该求助者开始出现对身体疾病的恐惧,对领导的怨恨冲突加深,近一个月内心冲突严重,人际交往受到影响,不敢出门,害怕突然发作头痛。咨询师应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进行治疗,经过两个月十次的咨询,取得较好的咨询效果,半年后随访,求助者心理冲突缓解,能正常工作和学习,在人际交往上也得到了改善,头痛也不再发作。
关键字:可疑神经症 人际冲突 认知疗法
一、一般资料。
某求助者,女性,36岁,汉族,硕士学历。已婚,育有一子。有一个小6岁的弟弟和被叔叔领养的亲妹妹,6岁前与父母分离,在外婆家长大,6岁以后与父母同住,第一年由姑姑负责教育,树立规矩。成长过程中学习较好,顺利考入大学,从某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学院任教。36年前身体无大碍,目前患有头痛,但无重大疾病,精神面貌一般。
二、主诉及个人陈述
两周前,我与跨级男领导(主管教学副院长)发生争执。原因如下:一个月半月前,直属女领导安排我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参加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各高职学院对这一赛事非常重视,我以前没有指导过大赛,也不想参加,我对学校的各种比赛不在乎,认为上好自己的课,管好孩子就行了,不追求名利方面的事情,也懒得参加。这此,女领导要求我参加,我内心不愿意,但是教研室没有合适的人选了,其他同事不是以前参加过,就是比我还不问世事的人。于是,我觉得这次逃不过,就只能参加了。我和另外一名男老师共同指导,期间,那名男老师跟我说,让我找副院长谈一下,就说学校供学生备赛的软件版本太旧了,如果用这个软件备赛,成绩肯定不理想,希望领导能考虑为大赛重新购置软件。于是,我就去找副院长谈这件事。结果副院长当时态度就不太好,说以前参赛也用的这个软件,都能取得成绩,怎么轮你指导学生软件就得换了?我当时非常气愤,觉得被误解。我想起他们在开会的时候说的话,好像意思是一切为了学生,其实老师遇到困难需要支持的时候他们领导能躲就躲,能推就推。然后,他还误解我,我是一心为了学生好,那个软件已经过时了,说我不能克服困难,我只是问一下,能换就换,换不了就算了,他说那话什么意思?!当时我就跟他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没想到,下午开全系大会的时候,他还把这件事在其他同事面前公开,并提了软件的名字,当众指责我不愿意克服困难。他在全系面前提软件的名字,就等于公开了这件事,谁都知道哪个教研室在用这个软件,哪个老师在指导大赛。我当时就气的不行了,会后准备找他去理论,结果他不在,我的状态被另外一个老师看到了,阻止了我。她应该能看出来我非常生气,我当时就想直接拍开副院长的门,跟他理论理论,凭什么这么说我?!
后来的备赛中,有一天晚上我突然开始剧烈的头疼,疼得我都哭了。后来,比赛结果也不太理想,我的头疼还持续发作。我觉得特别难受,心想,大赛过程再辛苦,也不至于累到生病吧?那天跟你聊天,你提醒我说会不会跟心理的冲突有关,我觉得是的。就在我跟副院长发生冲突之后几天还是当天,我记不太清了,我就开始头疼了。我去医院神经内科检查了,拍片子做检查都没有严重问题,有一点说头后面的供血不太好,可能有影响。诊断结果是神经衰弱。我猜我这个问题可能跟心理问题有关就来找你咨询了。
我现在害怕系里开会,我觉得那些领导说的话带个系部的不是正能量,就是压迫。我不想听领导说话,听后感觉恶心。因为领导太“假”了,会上说一套,背后做一套。那天我听见领导说招生问题的紧迫,说“一个学生=3万元”,我听完都快吐了。我还发现,我不能忍受领导这种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重标准,这样我就不会做了。
另外还有在生活中,我跟老公相处得不好。他不负责任,不管娃,管娃的方式也不对。我对他妥协委屈自己,但是自己身体累,心也累,没有支持。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1、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咨询师到求助者的办公室做咨询,看到求助者个子不高,穿着打扮较个性,看我进来忙着给我倒水,缓解紧张状态,不自然。咨询师和求助者同时也是同事关系,咨询师以朋友的身份寒暄了几句,坐下,直接关心求助者最近的状态,求助者逐渐放松。在咨询过程中,求助者能逻辑清晰,对自己的情况自知,叙述明确,有求治的愿望,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
2、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1)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的器质性疾病史,无手术史,无传染病史、无输血过敏史、无高热抽搐及外伤昏迷史。求助者曾在综合医院做过CT、神经功能测试、心电图、X线检查及一系列生化检查,颈部动脉血管有点堵塞,其余检查未发现其他问题。(2)个人史:有一个小自己六岁的弟弟,还有一个被送叔叔家寄样的妹妹,6岁前在农村姥姥家长大,六岁接回来跟父母同住,写作业由姑姑监督完成,学习、规矩等是姑姑负责管教,爸爸妈妈一直不太管她。上学后成绩一直良好,顺利考上大学,然后工作当了老师。以前生活比较平顺,青春期期间与前男友相处分手第一次有痛苦经历,之后成为妈妈,开始了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忧愁。与老公相处也不愉快,生活中埋怨指责老公不负责任。求助者对不负责任的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厌恶。
四、评估与诊断
1、诊断过程:
(1)是否有器质性病变:求助者又头痛,通过止疼药一个小时能缓解,通过综合医院的检查,无法确定颈椎供血是否与头痛有关。
(2)内心冲突属于变形。担心开会听到领导心口不一的话,已经跟道德无关。另外出现头痛,心理冲突会尖锐。通过简易判断法:病程不到三个月,得分1分,精神痛苦,病人出现求助,得分2分;还在上班,但有担心不敢出门,怕头痛发作,社会功能中度受损,得分2分。总分5分,初步诊断为可疑神经症。
(3)心理测试
SCL-90:总分191分,其中恐怖因子3,强迫症状:2.8,精神病症状2.8,敌对因子2.7,人际关系敏感2.6,焦虑因子2.5,忧郁因子2.4,其他2.3以下。
(4)对该来访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得出该来访者产生问题的原因:
1、生理原因:青年女性36岁,承担主要家庭责任,身体疲惫。
2、社会原因:第一,该院校的技能大赛成绩领导比较看重,求助者在成长环境中被赞赏的声音多,批评的声音少,难以接受批评和失败。第二,求助者在成长过程中以来权威的认可,生活中的规矩是权威订立的,按照权威的做就会被认可,权威如果变化标准,求助者会无法适从。求助者的成长环境有依赖性人格障碍和焦虑性人格障碍的可能性。特征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遇到问题感到无助。喜欢被人接纳,有讨好倾向,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习惯性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比如系部会议。
根据以上分析,对该求助者的问题初步诊断为可疑性神经症。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1、近期目标:(1)消除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和体验。(2)消除求助者头痛。(3)改善与领导和老公及周围其他人的关系。
2、远期目标:在达到以上具体目标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促进来访者心理健康、行为正常、人格完善的目标。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方法及原理
(1)咨询方法:采用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建立咨询关系
第二:确定咨询目标
第三:确定问题: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
第四:检查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和模仿。
第五: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
第六: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第七: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
(2)咨询原理:认知治疗是建立在治疗性联盟的基础上,咨询师通过运用热情、专注、关心、尊重、共情等技术,以求助者的问题为基础,解决求助者认知上的偏差、错误行为及不良情绪。认知治疗的重点在于合作和积极参与,让求助者决定谈什么话题,从中咨询师来识别其想法的曲解之处,概括要点,做出家庭作业安排表;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需与求助者共同确定目标,而目标的确定一定是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设定的具体的,可实施的;认知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有所不同,认知治疗具有结构性,咨询师在治疗期间要遵守其结构性原则,并由教会求助者识别、评价自己的功能不良的想法和信念,并对此做出反应,教会求助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而且强调防止复发,将治疗延续到咨询以外的时间,最终的目的是让求助者自己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
2、明确各自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第一,求助职责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1)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材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2)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职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和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义务:遵循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第二: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1)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2)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有关的心理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3)义务:向求助者说明自己的受训背景,尊重求助者,遵守约定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
3.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1)咨询次数: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2)时间安排:每周五下午。
七、咨询过程
1、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2、具体每个阶段的内容:(1)第一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1-2次)。
目的:A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收集信息。B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C通过心理测验,辅助咨询并明确主要问题。
(2)方法:A运用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相关技术。B摄入性会谈。C运用心理测验工具。
(3)过程:A建立良好的关系B进行心理测验,通过SCL-90了解求助者目前可能存在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所在。C解释心理测验的结果D运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的技术与求助者建立初步咨询关系。E通过摄入性谈话,收集求助者的信息。F介绍认识疗法。G向求助者公开相互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2)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3-8次)
A目的:第一、确定咨询目标。第二、改变求助者的认知偏差。第三,调整求助者的不良情绪。第四,改善求助者的错误行为。B方法:第一,运用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第二,运用建议、演示和模仿检验求助者的表层错误观念。第三,运用语义分析技术纠正求助者的核心错误观念;第四运用行为矫正技术进一步改变认知。
(3)过程:
A确定咨询目标:在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上,与求助者达成共识,确定一下四个咨询目标:第一;消除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和体验。(2)消除求助者头痛。(3)改善求助者与领导和老公及周围其他人的关系。
B运用提问技术:运用开放式提问方式了解来访者的问题所在。比如,现在最困惑你的问题是什么?领导说一套做一套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跟原来的女领导之间发生了什么?你跟父母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呢?
C运用自我审查技术:鼓励并引导求助者说出她对自己的看法。例如,通过对领导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让她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让求助者意识到“我得按一个标准去做事,这个标准是权威的,如果没有权威,我就没有安全感。”让她意识到“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做事。”
D运用建议技术:求助者的表层错误观念,是她对自己不适应行为的直接、具体的解释。例如,在处理和同事关系的时候,她痛苦讨好的结果仍然是同事有好事不想着她。她背后的信念是:我习惯在和他人相处过程中遇到利益或信念冲突的时候选择讨好,只有这样才能维系关系。建议,下一次遇到利益问题的时候,勇敢为自己争取,看看自己是否还能与对方和平共处,与之前有什么不同。
E运用演示技术:“对于我不会与人进一步相处”的表层错误观念,通过演示技术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咨询师扮演求助者的角色,而求助者扮演孩子班主任的角色,进行对话沟通,了解关系无法进一步的原因。另外,针对与上级发生冲突的问题,让求助者担任领导的角色,而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让求助者从他人角度来分析,作为领导需要怎么样的员工。
F运用模仿技术:为了更好地与领导、同事相处,让求助者观察其他与同事领导关系相处很好的同事他们是如何跟领导、同事沟通的。让求助者去想象自己能否做到。
G运用语义分析技术:在与求助者会谈中,求助者反复强调“我很单纯,很容易相信人”,通过这样的句子进行语义分析,把主-谓-表的结构换成“我”有关的具体事件和行为,表语上的词应该根据一定标准进行评价,通过语义分析和转换,引导求助者说出具体有特定意义的句子。比如,“我上次相信领导会上的话,表现出我以前认为领导的话是他的心里话。”
H运用行为矫正技术:求助者的偏差认知和错误行为不良情绪往往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通过行为矫正来改变她不合理的认知观念。但一定要经过与求助者的协商,达成共识,用行为矫正才能达到效果。比如,要求她在人际关系方面与领导保持良好的人际界面,正常交往几个月以上;在情绪体验上,制定情绪晴雨表,每天对自己的情绪体验进行评分,成就感1-5分,满足感1-5分,在连续得到5-10个4分以上成绩时可以找咨询师进行咨询,将当前的体验表达出来。
(3)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第9-10次)
最后一个阶段的方法是使用认知复习的技术巩固新观念,使用心理测验再次评估咨询后的情绪和行为。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己评估:通过两个月的咨询,症状得到了改善,行为改变,情绪改善,头痛症状消失。
2、心理测量结果与咨询前相比:SCL-90总分153,其中恐怖因子1.8,强迫症状:1.8,精神病症状1.7,敌对因子1.5,人际关系敏感1.6,焦虑因子1.5,忧郁因子1.5,其他1.5以下。
2树立积极进取的工作制度
咨询工作中、咨询工作者对工作所表现出的态度,是其心理素质的最突出表现。具体来讲,对咨询的患者是热情还是淡漠;是认真解答还是敷衍了事;是语言文明、和蔼可亲还是出言不逊、态度粗暴,这些当然不能排除思想素质的因素在内,但是心理素质还是起很大作用的。咨询工作者良好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工作态度上应该是:①体贴患者,热情负责。热情的态度有利于患者诉说病情,扩大交谈范围,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这不仅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体现了“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原则。②尊重患者,平等待人。来电咨询者不论是市民、农民、病情轻重、年龄大小、性别不同等,均应一视同仁,把为患者释疑解难放在首位,不要考虑其他,这是尊重患者人格的表现,也是咨询服务者自身人格的体现。③服务患者,文明礼貌。咨询服务者在接听电话时要始终保持语言的文明,使患者从中感受到医生的可依、可亲、可敬,对你产生依赖的感觉,使其敞开心扉诉说而切入正题。咨询问题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咨询工作者耐心倾听求询者的渲泄,有助于澄清问题的实质,找到过渡的方法,有助于保持心理平衡。
3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心理沟通来完成的。咨询服务者因工作条件的限制、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只能局限在说话的态度、语气、声调等方面,这也是双方互相认识和理解的唯一途径。当然,咨询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未曾谋面,难以有一种固定的沟通方式,这就要求咨询工作者运用心理学知识,视对象的不同,因地制宜地灵活应用。主要应掌握以下几点。
3.1认知的沟通:
在接听咨询电话时,咨询工作者应主动咨询病史,了解其就医的要求,承担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互相介绍自己并做出为其提供服务的承诺。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尤其在患病时更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希望得到各种治疗疾病的信息。你的主动就是无声的语言,就首先完成了医患双方彼此认识的沟通,架起了医患关系的“空中桥梁”,为下一步咨询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3.2情感的交流:
二、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个体咨询介入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其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促使个体咨询的介入。大学生离开家庭开始学校生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长久以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以教育者为中心,仅仅采取灌输的方式,督促大学生无条件地服从。例如仅仅讲授教育知识,很少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教育者单纯地讲解,大学生单纯地听受等等。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个体咨询介入法则强调社会工作者与工作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这些对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有重要启示,可以积极借鉴。其二,大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个体咨询介入成为必须。有的教育模式在解决心理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运用个体咨询有助于克服这种局限性,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个体咨询个别化的原则和沟通会谈的技巧,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情绪和行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具体到个体咨询的治疗模式包括:一是工作者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把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二是运用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误区,使大学生自己帮助自己宣泄情绪。三是运用行为修正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利用放松疗法、系统脱敏等帮助大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三、个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个体咨询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拥有很好的推广运用前景。首先,“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个体咨询以学生为主体提供了基础。以人为本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自己的能力。大学生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工作者很难得到全面的解决,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学会调节的能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开发自己的潜能。大学生在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使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从而促进了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其次,个体咨询的目标和功能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基本前提。个体咨询的目标是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其基本功能是预防心理疾病、恢复心理健康、稳定和发展心理功能。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满足其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还要促进其全面的发展。再次,个体咨询的实践过程为全面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指导。个体咨询致力于工作对象做出改变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套工作程序。科学的工作程序有助于提高工作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心理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体咨询从预估到最后的评价,其程序是非常完备的,遵循这一过程可以深入地挖掘到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寻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北师大心理咨询与测量研究室
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
北京讲心堂心理咨询中心
课程设置:
培训特色:名师荟萃、实操课程、针对性强、典型示范观摩与交流
培训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时间:2008年6月9日报到,6月10~ 12日参加培训
培训费:980元/人(含培训费、资料费、证书费,食宿费用自理,会务组协助安排)
证书:由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联系方式:010-58806777
E-mail:
网站:
报名方式:参训者可通过电子邮箱、电话等多种方式报名,报名回执请在上下载。为了保证课堂与交流质量,限额50名,接受提前预约报名,额满为止。
论文评奖:
参加会议的老师可以提交800字以上的论文、心理辅导个案或心理健康课摘要,大会将编制论文集。论文截止时间为2008年5月31日。
本次会议期间,优秀论文颁发证书,名单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公布,并推荐在该刊上发表。参评人需要在5月31日前将电子稿发至,同时邮寄评审费50元。
专家介绍:
吴武典 教授
美国肯塔基大学哲学博士(学校心理学),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名誉教授及校务顾问。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等五种国际学术期刊编辑顾问或副主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团体辅导的研究,相继出版了《团体辅导手册》、《团体辅导》、《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等多部著作,并从事多年心理辅导的教育普及工作,已在大陆和港台地区进行过数百场讲座和互动式培训,是团体辅导培训方面的一流专家。
郑日昌 教授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十年来,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我国多所高校包括不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得到迅速发展,然而有调查显示,该专业学生认为本专业存在课程设置欠合理、理论联系实践少、实验少、教学手段较单一等不足,特别是“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最近对207名在校学生的专题调研中也发现,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表示了较为强烈的愿望!根据以往的调研和我们的体会,不少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长期主要存在如下不足:一是专业教育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教学偏少;二是实践教学模式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实践教学系统性、针对性不强;三是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亟需具有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四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这方面突出表现为传统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基地偏重学校心理教育,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亟需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灵活机动的实践教学基地;五是实践环节与实际应用缺乏有机联系;六是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共享程度较低。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内容
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心理学教学中,应该始终把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紧密结合。心理学要与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不同文化等密切结合才会有生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等都大有裨益。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应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专业学习的需要,注重分层、多样化、立体化协调发展,以利于培养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
(一)实践教学目标建构的层次化、多元化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有不同取向的实践教学目标,可以在不同教学阶段进行多样化的单项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培养;或毕业、就业前的上岗前培训、技能提高培养等。在实践教学目标层次上,应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出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
1.认识实践
认识实践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的目的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感性认识;实践方式有教师讲解、课堂演示、实验演示、软件仿真模拟,进行课堂讨论,参观见习与实习、考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参观等。还可在假期安排集中实践,如心理学调查等。
2.模拟实践
模拟实践的目的在于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促进专业学习,为校外实践奠定基础。模拟实践主要利用校内实践场所,如心理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室等,进行模拟心理咨询、普通话实践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
3.专业综合实践
专业实践的目的以形成和提升专业能力与素质为主。校内专业实践主要是在中、高年级进行综合性专业训练,如在心理实验、心理咨询、心理测量、认知心理学、广告与营销心理学等课程中的综合性项目中,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测量、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专业实践;校外专业实践主要是专业实习,时间至少8周以上,最好实施轮岗实习。
4.研究实践
研究型实践教学是指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是学生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以完成课题研究为动力,经历选题、搜集资料、选择方法、研究设计、组织实施、分析结果、提炼观点、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的实践过程。研究实践的目的以展示能力、拓展能力为主。研究实践应提倡选用来自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实用性课题或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
研究实践应注意处理好一般要求与提高层次的关系:如对于那些有较强的专业兴趣、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在自愿的基础上试行导师制度,师生结对,具体指导。指导学生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知识,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大赛”等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专业意识、思想行为等多方面进行指导。要使各个不同层次上都有指导教师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本专业这方面近年来每年均有10余位学生的项目获得大学生挑战杯校级立项。
(二)实践课程设计的系列化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的多元化
实践课程设计主要是在某一门专业基础或专业课内安排系列实践教学学时或专用周,这些课程主要有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学、行为矫正、心理学研究方法、广告与消费心理学等。课程设计的选题尽量来自于社会的实际需要,使课程具有真实性,从而使结果具有实用性;课程设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根据现有学生已学的知识结构情况而定,并使课程设计题目层层深入,形成系列,从而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项目设计除了各种多样化的单项实践教学项目外,可以开展各种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根据专业情况和实践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可以采用“复制型”、“模拟型”:在校内复制、模拟某一实际工作现场,重在模拟职业环境、职业氛围和工作流程,建立与工作现场的设备和工作情景完全相同的实训场所,如学校心理咨询的场景训练等;也可以采用“虚拟环境型”:实训中的学生形成虚拟工作环境,采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法等手段开展实训活动,让学生以专业人员的身份(学校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社区心理学工作者、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师、企业营销人员等)出现,完成某项虚拟专业任务;还有“混合型”:即进行各种混合型实训项目训练。
(三)建构分层立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
1.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立体化建构
一是实验室实训课程的实践训练。实验教学是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自己主观努力完成的教学过程,它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是无可替代的。通过实验教学,主要是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基本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基本规律验证等)、专业综合实验(现代心理实验技能、专题实验等)以及研究性实验(心理学规律的探讨与研发工作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具体如开设SPSS与心理统计、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认知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技巧等实验实训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心理学实验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实验操作台上通过机械和手工完成的实验,二是计算机模拟实验,它们各有功用,二者配合使用,可以相得益彰。然而实验教学应该避免完全以计算机软件系统模拟和代替传统的仪器操作的趋向,以利于培养学生整个实验的操作能力以及创造性研究实验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实验室的开放,要将实验室的所有实验项目对所有学生进行开放,对不同实验课程设立不同的实验教学计划,建立网上选课的机制,设立相关值班制度,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二是开设应用技能课程。这方面课程主要在校内通过校内实训场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实验室、团体心理训练室等)的课堂教学进行。以该专业学校心理教育方向课程为例,应用技能课程要围绕“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课程与教育”和“心理测评及应用”三大实践技能展开,以便完成对服务对象心理“了解”、“发展”和“补救”的任务。在应用技能课程教学中,可以广泛使用案例教学,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以案例情节为线索,自觉进入案例现场,充当其中角色,独立思考,独立决策,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应的实践技能。
三是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撰写与研究。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综合性地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自主研究与探索。特别是教学计划中,第八学期最主要的教学工作就是指导学生撰写学位论文,这不仅是对过去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凝练的过程,更是对学生综合科研实践技能的检阅与提升的过程。
2.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分层、多样化建构
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这项工作仅仅靠一两个实践教学基地是难以达到效果的。为了保证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校外见习、实习的效果,应形成较为完备的层次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梯队。如以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实践而言,我们适应面向针对不同层次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群体进行相关了的教学实践:一是针对普通心理需求的群体(如普通学校);二是针对一般问题行为群体(如青少年成长特训学校);三是针对严重问题行为群体(如劳教所);四是针对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群体(如康复医院)。
3.注意实践教学课内常规体系与课外非常规体系的协调建构
实践教学课内常规体系主要是指在教学计划中有系统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一是集中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训环节,如在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课程中增加实践内容,增加运用专业知识从事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二是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及专题性、有组织的系列社会实践。如将专业实习、见习与理论课穿行,让学生参加一些实际的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学得一些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课外非常规体系主要包括:一是积极指导与心理学相关的学生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每年组织心理社团成员开展大规模的新生心理素质测量与评价活动;经常举办应用心理学学术沙龙或学生论坛;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心理援助服务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二是定期邀请校外名家和校内专业教师举办一些心理学专题的讲座,如“应用心理学发展前景”、“心理援助知识讲座”等;三是举办“心理剧”、“心理学知识大赛”等比赛,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竞争意识。四是在校内通过导师制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研究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创业团队间的合作能力。对于有突出表现者,如各种重大学习竞赛、辩论大赛、演讲大赛、心理剧比赛、知识竞赛中获奖,在正式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者,经本人申请和学院批准后可酌情代替选修课或实践课对应的学分。五是校外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必须参加的实践活动,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种调查与专题研究、案例分析和学生的兼职工作等。对于参与课外工作实践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置奖励学分。通过课外实践环节,拓展个性化教育的空间,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们指导本专业学生为主体的湘中大学生心理学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了多种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特殊教育学校支教活动、四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该协会荣获“湖南省优秀大学生社团”荣誉称号(2007年)。
4.注意实践教学实体资源与网络资源的协调建构
互联网的兴起,为拓展实践教学实体资源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平台。如实验室建设可以采用网络化管理,形成了各实验分室―实验室办公室―校园网的三级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建设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的运行机制,可以营造不同层次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网上递交报告、下载作业,教师可在网上批阅实验和设计报告、布置作业等;另外将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实验项目、课程设计项目和实习内容都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挂在校园网上,方便学生进行下载。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与教师的教学信息交流、与同学的学习资源共享,这样极大地拓展了实践教学的资源空间与灵活性。
5.注意实践教学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的协调建构
实践教学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是相辅相成的。如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或考研方向选择毕业论文的选题,并结合毕业实习进行调研、访谈等,通过使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就业意向相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项工作与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均相关联。又如实验教学其实既包括实验室实验,也包括实习基地的实践性实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科研实现一体化,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和素养。
(四)在实践教学上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采用“启发式”教学,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如在实验教学中,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项目的比例,在实验过程中,分层次提出实验要求,并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在各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不同层次、不同设计要求的多个设计项目,加强引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学生必须完成设计文档。在设计指导安排上,学生可自主进入开放实验室,也可通过校园网进行预约,教师在网上进行设计过程的指导。
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多样化。如对于综合性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产学紧密结合型”,如在实践单位、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的毕业前学生,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专业实践,由学校实践教师和所在单位专业人员人员共同指导实践教学;也可采用“试用型”、“定单型”,对于已经联系就业单位的学生,除结合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产学结合实践教学外,可以与就业单位进行订单式实践教学,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采用“提前就业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单独实习”;“创业型”,对于创业型专业人才,可以提供创业条件,进行创业实践训练。
(五)实践能力评价的多元化
对于实践教学的能力考核可以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等不同方面的评价;考核形式可以采用解决实际问题式考核、试卷式考核、小论文形式、口试、答辩、实践小组评议、自己申报与小组评价相结合、专家评价等不同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保障
1.相关政策与行政支持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坚实支撑
这方面包括:学校行政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持、在仪器供给和维护中的支持、在课程教学方式、大纲和考试设计、立体化教材的编写、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赋予教师更多的灵活性和支持、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支持等。
2.“双师型”专业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主导力量
建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可通过参加专门的心理学师资培训、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以上证书、主动服务社会、也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些有心理学应用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兼职来充实师资队伍。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既能从事心理学专业教学与科研,又能亲自参与各种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我们现有6位教师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有多位教师面向校内外开展了讲座、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其中有教师如陈杰副教授也在学院和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于2009年获得湖南省优秀教师荣誉。教师在学科专业建设、教改与科研方面也注重突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取向,有较丰富的相关教学与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紧紧围绕当代应用心理学的重要专业方向之一――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为专业办学提供了较为强有力的学科专业保障。教师队伍在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方面面向广泛,社会效益显著。
3.积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社会资本,注重实训场所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校内实训场所建设主要由学校自己投资兴建;也可学校与社会共同投资兴建,引进企业或科研院所在校内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利用企业在学校投资实践教学设备为企业做广告宣传等方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主体也可多元化,要积极取得政府、有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医院、劳教所等的支持。
总之,要逐步摸索一条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并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实验教学、实习、竞赛、毕业论文等相关环节不再孤立,彼此都能够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到积极作用。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的需求,形成阶梯的立体化培养方式,让各层次的学生均能充分的发挥其个性,得到适合其的培养,并使之均能成为具备高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应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秦素琼,等.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A].李其维.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2]任其平,黄警钟.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改革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9-30.
[3]谢倩,辛勇.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1-82.
[4] [7]阴山燕.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9),819.
[5]谢爱武.关于高师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140.
[6]吕建国.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路[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33-3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71-02
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1]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及心理现象的学科,是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也是应用型的学科,这就注定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仅仅具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的各种教学、实践环节与教学活动的有序运行体系。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依据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后简称《纲要》)中提道:“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主客观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教育能否对个体产生积极的作用,关键要看个体是否有积极的意愿。教育的内容固然体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但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和兴趣,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时,不能是为了实践而进行的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设置的实践活动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重视其动手操作和情感体验。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才能把理论和实践知识融入生活中。只有投入了感情的活动才是有生命的活动,才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也才能够保障实践教学的成效。
(二)服务社会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实践教学的目的
《纲要》中还提道“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2]服务社会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检验所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教育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就必须走出校门,同社会接触。从这点出发,开展实践教学就必须要找准同社会的接触点――实践单位。选择实践单位,不仅要与本专业相关,更要关注学生在这个单位中是否能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是否真的能锻炼了能力。社会上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害怕实习生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即便一些单位接收了实习生,也只是让他们做些打字发文件之类的工作,同专业相关的业务是插不上手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在进行日常教学时有针对性,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能够踏踏实实融入工作,而不认为仅仅是在参观。学生只有深入接触社会,才能了解到心理学真正的魅力。学校只有服务社会,才能换来实践教学更大的空间,也才能体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顾秉林先生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指出,实践教学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3]。根据这一界定,综合相关院校的办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的需求,陕西理工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学实验。根据特定的目的,运用心理学仪器设备等研究工具,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锚,以探求心理现象及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既包括传统的认知类实验,也应当包括新兴的行为研究实验。目前,本专业已经建立起两大心理学实验室,即基础心理学实验室和行为研究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室、行为观察室、沙盘室、心理测评室、团体辅导室、心理咨询室等。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大了对学生和社会的开放力度。如,心理咨询室还负责提供全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低年级学生可在此见习、帮助咨询教师安排活动,高年级学生在取得咨询资格之后,也可进行咨询活动;对心理学社的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沙盘室固定时间开放,利用沙盘游戏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心理测评室则承担过地方单位员工的心理健康评估等等。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和开放利用,不仅改善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条件,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心理学实训。心理学实训是心理学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学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这部分共开展了三项,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和数据处理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技能;心理咨询技能训练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类型、基本手段、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初步具备在不同情景下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数据处理技能训练则主要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并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心理学研究和应用服务。
科研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的科学研究活动(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学生自己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学校设有“挑战杯”等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会对有价值的课题立项,并对学生的科研工作进行评比奖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每年都会就社会或校园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申报,采用查阅资料、访谈、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调研,如“陕西理工学院校园规划的人文价值”“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研究”等等。此外,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帮助教师进行问卷施测、录入数据分析,讨论结果等等,这些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勤于思考的科学意识,也锻炼了相应的实践能力。
职业培训。根据国家相应的职业标准或行业的知识、技能的等级标准,培训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以获取相应职业技能乃至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分为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前者有心理咨询师证件考核,后者有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件考核。对于心理咨询师,毕业时学生约有60%持有三级资格证,相较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师报考率低些,毕业时持有率约30%。此外,还有一些同学从就业的方面考虑,会参加会计资格认证、秘书资格认证等考试。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在大三上学期进行,目的是为了培训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毕业论文是指心理学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前,在老师的指导下,个体独立从事心理学研究并撰写相应的研究论文。每年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同教师商议,确定选题。在为期8周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专业知识的应用,可以说是对学生的一次终极考核。
专业见习和实习。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学校统一组织和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应用心理学的职业方向,在校内外实习场所等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参观或从事相应的实际工作,以获得有关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活动。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心理品质。见习一般从大一第二学期一直持续到大三第一学期,专业见习的时间为三周。见习的场所为汉中市精神病院、汉中市第三监狱、汉中市三二零一医院和陕西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专业见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增进学生对于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兴趣,为下一步的专业实习奠定了思想基础。陕西理工学院的专业实习在第三学年开始,截止到大四上学期,总时间为一年半,在大四上学期还会专门安排两个月的时间让学生以正式工作者的身份进驻各实习点,进行咨询技能的继续学习巩固。实习的地点有汉中市劳教所,汉中市第三监狱,汉中市精神病院、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汉中市的部分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各中小学实习基地。专业实习主要解决专业技能中两大技能的形成问题,即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形成。学生把学到的专业应用型技能知识由输入到输出,应用型操作技能由模仿到熟练进行,经过不断训练,使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得到不断提高[4]。
三、未来建设的重点
尽管现在的实践活动形式较多、训练内容较丰富,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也是我们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首先,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较少。陕西理工学院位于中国西部陕西省汉中市。汉中市位于巴山和秦岭之间,交通不便,工业经济一直比较落后,具有一定规模的常规企业较少,因此,可联系正规的实践单位比较少。虽然尝试在民营企业中进行实践,但由于民企的经营及管理随意性较大,感觉实践效果不佳。建立适合的企业实践基地将是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其次,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而实践教学对师资的要求更高,既需要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研究,又需要教师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丰富经验,两者缺一不可,这正是制约许多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学校在建设专业实践基地的过程中,邀请部分实践基地的骨干人员担任校外实践导师,但仍然未能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如何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鲍谧清,韦洪涛.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34-136.
1.问题提出
人们往往对有心理问题乃至具有心理疾病的人持有偏见,认为他们在生理、心理、道德、行为上存在缺陷,视其为“精神病”“疯子”、“变态”,从而歧视、拒绝、回避这些人群。早在1963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Coffman就将“污名”一词引入心理学领域,Vogel等人将“心理污名”定义为寻求心理帮助的个体感到自我和社会不可接受的受损身份,由于污名使人们对求助者持有负面印象,这就导致了个体不愿意暴露他们的心理困扰,并且逃避心理咨询或治疗。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高校普遍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中心,用来加强心理知识的宣传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尽管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问题会给个体的生活、学量消极的影响,并且心理咨询和治疗会有积极的疗效,但是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大学生比例仍然很小,对专业性研究机构,如综合医院心理治疗科、校心理中心的使用率并不高,由宁波某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已有的统计数据可见,主动寻求心理帮助行为的大学生占心理关注对象比例很低,而相关研究均表明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愿意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只占1.46%,持模糊、矛盾态度的占40.6%,另有4.8%的学生明确表示“否”。为什么“潜在的求助者”难以成为“现实的求助者”,其主要阻力在于社会长期对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心理问题的混淆、歧视与偏见,使需要求助于心理咨询的大学生担心他人的负面评价的“心理污名”。因此探索“心理污名”如何影响大学生寻求心理帮助行为,以及如何减少“心理污名”对求助行为中的责任推断,羞耻感的影响将对高校心理工作尤其是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研究设计
本研究首先采用《心理求助污名量表》和《心理求助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心理污名对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并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污名对心理求助行为影响的关系模型;其次,根据实验得出的结构模型,引入角色扮演、情境w验、经验分享、演讲等多样化形式,改革固有的团体活动形式,建立团体干预方案,并利用专家访谈,最终确定团体干预方案;再次,使用RCT实验设计(随机对照组实验设计),对已有的方案进行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评估干预方案对求助行为改善的水平,进行总结归纳,完成干预实验;最后,查找相关资料,在已有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为降低心理污名对求助行为的影响提供应对策略,改进目前状态下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实验结果
通过对污名影响的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可以得到污名影响求助机制的四条路径:一是污名直接对求助的影响,即污名心理求助;二是污名通过责任推断间接对求助产生影响,即污名责任推断心理求助;三是污名通过羞愧间接地对求助产生影响,即污名羞愧心理求助;四是污名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的共同作用对求助产生影响。
对污名、责任推断、羞愧、求助倾向的效应分解上面分析,对求助倾向的直接负面影响效应是最大;污名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两因子对求助产生的间接负面效应大于污名分别通过责任推断和羞愧因子对求助倾向产生的负面间接效应;污名对责任推断因子的直接正面效应大于污名对羞愧因子的直接正面效应。
在个体在求助源的选择倾向上,当问及被试自身的心理问题时,其选择求助倾向排在第一位的是向朋友和同学求助,接下来依次为向心理老师求助、根本不求助、向班主任求助和尝试以别人的名义求助。
4.干预方案
参考樊富珉等人团体设计活动,引入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经验分享、演讲等模式,设定多个内容,邀请在心理学专业研究和教学上具有10年以上、博士学位的心理学专家进行专家访谈,围绕心理污名对求助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内容设置团体干预方案:
活动目的1: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帮助需要的自我认知
活动方案:活动之前两个星期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准备1000字演讲稿,演讲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1)心理咨询主要帮助人们解决什么问题?(2)什么样的人需要心理咨询?(3)什么问题需要进行心理咨询?
A热身阶段:连环自我介绍,并进行分组
B讨论阶段:“奇葩议会”,各组对各自观点进行辩论会,分成正方和反方,对“去心理咨询就是有病”这个主题进行辩论。
C演讲阶段:“超级演说家”,每一个组在已有的认识基础上,推选一位必须结合他人的观点和想法进行超级演说家比赛,与全班分享观念,在此过程中,如果有遗漏,必须让第二个人补充,第二个补充的同学必须在第一个同学的基础上,说出第一个同学表达的所有观点,再补充剩下的。、
D总结阶段:老师对大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认识不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活动目的2:提高大学生人际开放性
活动方案:
A热身阶段:小兔子跳
B自我表露阶段:用公开量尺让学生在永远保密――随时公开选择事件写在尺上,(1)最怕发生的事情(2)最不敢想的事(3)最不容易忘记的事(4)从未告诉过别人的事
C总结阶段:填写自我隐藏表,并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小组进行讨论。
活动目的3:减少大学生对寻求心理援助的污名
活动方案:
A热身阶段:OH卡片进行故事联想
B角色扮演阶段:对4个已经设定的关于心理求助的案例进行角色扮演。
C讨论阶段:角色扮演结束,通过交流理清学生思路,讨论遇到问题时,你会怎么办。
活动目的4:提高对心理咨询的信任
A热身阶段:寻找你觉得的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的品质有哪些
B讨论阶段: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将大家达成共识的10大优秀品质得出,然后选代表进行解释。
C总结阶段:小组做成小论文形式,将咨询师特质、咨询过程相联系。
通过RCT实验设计后,结果表明,此干预实验是有效的。事后比较发现,实验组被试的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污名量表得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而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行为意向、态度、应对效能和预期效用量表的得分较对照组显著上升。
5.建议
采用多种宣传方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学,曾在咨询届流行一句话:中国社会不是民众不懂心理咨询,而是他们不懂心理学,所有在基本的心理问题的解读上要专业,同时通过新媒体进行宣传,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开设丰富有趣的心理活动内容,让大家啊了解学校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发展人,而不是治病。同时,应该加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建立高度的信誉和正面形象,通过培训合格的咨询人员,鼓励咨询师进行专业培养等,推广优秀,善解人意的咨询师形象来为学校心理工作添砖加瓦。
关键词:员工援助计划 团体心理咨询
近年来,国内心理学界对心理咨询的关注越来越多,同时员工援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以下简称)获得越来多的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发展较晚和国内文化背景,团体心理咨询和EAP两者当前在国内并没有获得在国外相当的地位。
一、概念界定
团体心理咨询(Group counseling)具体说指的是6-10人的群体,他们每周在一起,在有一个或两个是受过训练的领导者的陪伴下,讨论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尽管每个人都表达了不同的关注点,但关注点很多都会集中到一个特定的话题或问题上。简单地说,团体咨询是一种在群体中、助人自助的过程。
员工援助计划是由组织为其员工设置的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服务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和建议,和对员工及其亲人提供的专业咨询、指导和培训,旨在帮助改善组织的环境和气氛,解决员工及其家庭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及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并改善组织管理。
二、EAP与团体心理咨询
1.EAP和心理咨询的关系
EAP的内容除了一般性心理咨询,例如酗酒计划、健康促进计划或员工福利计划,危机干预。这些EAP的服务需要心理咨询作为重要载体介入,并且不是完全依靠个人心理咨询能够很好解决的。
EAP实际上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模式和基于心理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一些学者也将EAP称为美国心理咨询业的三大趋势之一。更直接地说,EAP主要借助心理咨询的方式 。这一说法即阐述了EAP的定义同时也阐述了EAP与心理咨询的关系。
2. 团体心理咨询的有效性
团体咨询相对个人心理咨询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效果易巩固等优势,在EAP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例如发生员工因公殉职之后的部门,这时就需要团体咨询的迅速介入协助危机干预;亦或者是在大规模裁员之后的部门,需要团体咨询来稳定人心。这些情况都是个体咨询所不能快速有效地做到的。
三、适用行业
一般来说,组织的实力越强,组织的规模越大,工会越是完善,少数民族员工的数量和比例越低,员工学历水平越高,行业越是高科技,这样的组织越倾向于实施EAP。EAP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还报告一些EAP在特定行业中的运用。例如:王安民报告的在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运用;刘平报告的在保险公司中的运用;张红梅报告的转型期的商业银行的运用。
团体心理咨询各种组织团体均可使用。纯粹的团体心理咨询更多是在一些政府机构和军队中使用。例如西安政治学院的蒋一斌和赵晓明的研究、解放军军医王丽杰等人的研究、任忠文等人对驻藏部队军人进行团体心理咨询的研究。
四、小结与展望
1.EAP在中国遇到的问题
王雁飞总结出EAP在中国遇到以下问题:过分关注个体层面研究,忽略组织环境因素问题,咨询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EAP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或许与团体心理咨询密切相关。
谷向东和郑日昌也提出制约EAP在中国的发展的原因有:组织领导和社会大众对EAP不了解;对于接受该服务存在顾虑,怕投入了经费,自己的员工不敢前来接受。低成本的团体咨询或者能帮助EAP的推广。
2.团体心理咨询在中国遇到的问题
团体心理咨询在中国并未完全实现市场化,还停留在教育系统、国家机关和军队中的理论阶段和试验阶段。心理咨询在中国市场推广中,存在以下两个不足:民众观念和认识问题导致需求量大,但有效消费不足;行业内各种推动力严重不足导致缺乏行业良性发展的动力。心理咨询普及消费、推动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EAP结合团体咨询实施而得到改善。
3.前景展望
谷向东和郑日昌提出应该“针对共性问题,采用小组集体咨询的形式开展服务”。在前文所提到的Lewis所列的EAP的内容中,团体心理咨询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周苗苗的论文中记录了联想员工的EAP中开展叫“工作压力”小组和“工作与生活的协调”小组的团体咨询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EAP和团体心理咨询有共同的目的和相似的服务、相似的结构,行业准则和理论基础,以团体咨询为重要载体开展和实施EAP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EAP可以为团体咨询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团体咨询可以作为实施EAP的载体。以团体咨询为重要载体展开EAP,能够突破两者在中国推广的困难,成为EAP和团体咨询在中国发展的特殊模式,有力推进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