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

时间:2023-03-03 15:58: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篇1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也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了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经济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上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一系列成就,积累了较多经验。然而我国起步较晚,现阶段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面临着较多挑战。在这个背景下,通过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经验来解决现存问题,实现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驱动乡村振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经济发达国家经验

(一)拥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

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在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取得较大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支撑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顺利发展。比如,意大利作为首个为农业旅游产业制定法律的欧盟国家,早在1989年就颁布了《农业旅游发展保障法》,要求欲从事该行业的农场主,需要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审查,在获得认证之后,才能够进入农业旅游行业。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为了引导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更好地发展,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国家旅游法》《国家自然保护体系》等。日本同样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例如《山村振兴法》《农山渔村余暇法》《市民农园事务促进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在规范日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行为的同时,振兴了乡村的文化与经济。

(二)注重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的提升

经济发达国家在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的提升,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品质认证制度。例如,德国对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的监管十分重视,德国为保证休闲农业旅游质量,成立了联邦农场和乡村旅游度假协会,专门开展针对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质量认证与监管工作。每三年都会对产业内各种休闲旅游场地进行质量评估认证,且消费者可以在协会网站上查看他们的各种信息。日本则非常重视特色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建设,采取了“一村一特色”的规划,通过加强地域特色、产品特色以及服务特色来打造独一无二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从而提高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质量。

(三)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纵观这些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取得较大成就的国家,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政府在产业发展中都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作为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政策与资金方面都需要得到政府稳定持续的支持。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农业领域经济效益普遍降低,美国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加大对农业旅游产业的重视,将农业地区的旅游开发作为政府工作重点。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美国农业旅游产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而且美国政府设立了“农业旅游发展基金”,专门扶持农业旅游产业。在韩国,想要开设“观光旅游农园”,首先需要通过政府的审查,而一旦得到许可,“观光旅游农园”就会得到政府政策与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约束“观光旅游农园”的经营行为。在韩国政府科学合理的支持与管理下,“观光旅游农园”产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设上缺乏较为统一的发展规划。首先,各个部门之间没有相互配合,导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相互分离。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建设,以及“农家乐”的建设,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而各个部门分离的工作状态会直接导致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难以被制定出来。产业发展规划缺乏统一的协调,也就会造成各个地方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以及极有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这对我国整体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设发展是不利的。

(二)缺乏稳定的政策支持

虽然各级政府意识到了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来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措施,使得许多区域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起步良好。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对这些具备良好发展潜力的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提供稳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导致这些区域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虽然起步良好,但是缺乏持续发展动力,没有后劲。

三、对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发挥出了高效的引导作用,是经济发达国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政府需要积极地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出自身引导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给予稳定充足的资金投入,并不断制定出台财政补贴政策,促进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市场内虽然出现了一系列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但是项目同质化比较严重,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失衡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需要政府根据市场情况来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从而引导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合理开发与建设。

(二)完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经济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能够顺利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从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涉及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内容还比较匮乏,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国施行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在2013年制定出台,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方面的内容还不够完善,覆盖范围不广。对此,我国立法机构需要及时地根据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三)创新市场营销模式

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产品的市场营销,擅长通过各种媒介来推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所以,想要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地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在借鉴海外经验的同时,充分结合中国的市场规律,遵循时展理念,不断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协调多方面资源,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吸引力。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丰富,传统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与活动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同质化的市场产品让广大游客失去了消费兴趣。在这种背景下,项目开发者就需要从“特色”出发,创新休闲农业旅游的模式与活动,让“独创性”成为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宣传营销的着力点,从而以特色旅游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可以借助众多互联网平台来进行项目的宣传营销,项目经营者需要找准项目特色与优势,然后用网络信息化的形式将其进行进一步的包装,最后通过国内几大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营销,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推广效力。

(四)确保农民的主体定位

驱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根本目标,一方面要构建起完善的共赢机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鼓励农民积极地参与进来,让广大农民群体能够获得项目开发的红利;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服务水平。通过对农民从业群体进行培训来提高相关产品的服务水平,在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标准服务的同时,让农民从业群体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四、结语综上所述,经济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上起步较早,有丰富的成功经验。我国应该在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国情,探索切实科学的策略,从而更好地驱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谢夏冰.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探究——以福建永泰县为例[J].广东蚕业,2021,55(02):104-105.

篇2

目前,国内外对休闲农业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休闲农业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其主要是应用于休闲活动上的各类农业资源,不论是传统农业生产,还是农村环境、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农耕文化、农业设施等都可作为休闲农业资源被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也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是城郊或乡村地区能被旅游活动所利用吸引旅游者前来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景观、乡村遗产和建筑景观、乡村人文活动和民俗文化、乡村旅游商品以及乡村意境景观。可见,休闲农业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休闲农业资源中农民生活特色资源、农村生活环境资源、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等资源中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部分可作为乡村旅游资源,而乡村旅游资源中,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景观、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及乡村景观意境等资源中与农业相关的部分又可作为可休闲农业资源进行开发。由此,笔者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类进行整合作为统一资源进行分类,主要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包括乡村生物景观资源和乡村生活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包括农民生活特色资源以及旅游商品资源。具体详细分类如下表所示。

腾冲县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优势、劣势

1、发展的优势

腾冲县发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区位、资源、市场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腾冲县位于中国旅游圈与东南亚旅游圈、南亚旅游圈结合部,是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桥梁纽带,使得腾冲县在构建中国-东盟旅游圈、中国—南亚旅游圈中有巨大的衔接作用。同时,腾冲县有着丰富、齐全的资源。不仅拥有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景观、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乡村景观意境等乡村旅游资源,还拥有独特的腾越文化,火山、热海等著名的旅游资源。近年来,腾冲县的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力加强了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旅游接待设施逐步增加,城市环境条件日益改善,逐渐具备一定的旅游供给条件和能力,腾冲旅游知名度和旅游形象不断提升,接待海内外游客日益增多。同时,腾冲旅游地处于腾冲、龙陵、瑞丽热点旅游线路上,距离龙陵、瑞丽较劲,随着该线路成为海内外游客的重要旅游线路,以及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上千万人次的市场发展态势,为腾冲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开拓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再者,腾冲县最低海报535米,常年均温在16℃,县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72%,适宜居住休闲,为附近的城市旅游者在忙绿之余来此体味农家生活、放松身心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2、发展的劣势

腾冲县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劣势。腾冲县旅游的快速发展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客源市场,但同时也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产生了形象屏蔽。腾冲县火山、热海、古镇在游客感知度和形象宣传上,远远超过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的认知度,这就使得游客在旅游前的信息搜集和旅游过程中忽略腾冲的优美田园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而屏蔽掉很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腾冲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差异化不明显,乡村旅游接待设施薄弱且产业体系不完善,服务水平低且整体旅游氛围不高也使其缺乏市场竞争力。

腾冲县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策

(一)加强接待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接待设施建设,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大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治“脏、乱、差”的农村环境,在示范村、特色村中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居民、游客提供一个干净卫生美观的环境。解决好“三农”问题,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使农民思想认识提高,有经济能力、有环境条件参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农民主观能动性出发,加强接待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农民在参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中,经济条件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又能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鼓励当地企业,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旅游企业投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使企业起到带头作用,在政府的引导下以企业较为集中的力量加强接待设施建设,提高接待服务水平。服务水平的提高除了需要经济力量的支持,也需要服务人员本身素质的提高。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腾冲县的具体发展情况,对无缘人员进行相应培训,组织经营者到其他示范地参观考察学习。

(二)丰富产品种类,加强体验型产品开发,留住“回头客”

腾冲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游客来源主要以附近城市及省内其他城市为主,一般集中于周末及节假日期间,维护游客资源,留住“回头客”是其能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参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的企业及个人应当借鉴成功经验,丰富旅游产品,尤其要大力发展体验型产品,摆脱火山、热海等著名旅游景点带来的屏蔽影响。转变单一的以吃、住为主的农家乐形式,合理、高效利用当地资源,构建集田园观光、休闲度假养生、民俗风情体验、户外运动、美食购物、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体系。因地制宜,建设农业基地观光体验、自驾车营地、果园采摘、乡村温泉、古镇休闲、景观农业、山地运动、生态美食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同时提升现有产品档次,改善农家乐卫生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将粗放型产品逐步转变为高品质、有特色的产品。加大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开发成为旅游商品、纪念品,完善购物体系,使腾冲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不仅能被游客在当地体验,还能被游客带走,达到宣传目的。

(三)准确定位客源市场,打造、提升自有品牌

腾冲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以附近城市及省内个城市游客为主,向周边各省辐射。要想提高竞争力,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的市场中后来居上,良性发展,就必须根据顾客的切身需求,自造自身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政府应加大其产品、形象在媒体的宣传力度,并引导企业及个体经营者依托腾冲县秀美的休闲农业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乡村历史文化古迹和特色建筑,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进一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加强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建立统一的旅游文化整体形象,打造旅游文化精品名牌,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和品牌形象,扩大和提升腾冲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实行差异化战略,利用腾冲县特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有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形成自有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保护生态环境,寻求绿色发展

篇3

二、历史深远,古迹众多。红坛寺森林公园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文古迹遍及林区,有古黄河大堤、明代“风落堰”、皇家寺院“红坛寺”和天齐庙文化遗址,有明初“靖难之役”等鸪∫偶#还有“大明护国碑”等珍贵文物。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明初大将军徐达、明建文帝朱允伞⒚鞒勺嬷扉Α⑶宄乾隆皇帝等都在此留下了 故和文物。

篇4

晓望社区立足于整合当地资源,以千亩茶园为依托,凸显二龙山山谷景观,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健身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几年来,重点抓了二龙山风景区、中国茶文化博物馆、崂山道教文化挖掘、崂山茶产业发展等精品建设。现旅游区域内已形成了以农业示范园、示范点为体系的较大规模的民俗生态旅游网,使旅客能观到景、吃得上、住得下,轻轻松松来度假。旅游区内物产丰富、物美价廉,崂山菜、海产品等山珍海味一应俱全,尤其近几年开发的崂山茶、崂山王哥庄大馒头、海水豆腐等饮食产品,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

青岛崂山二龙山生态旅游区是崂山国家森林公园履地,古树参天、奇石林立、流水潺潺、云雾渺渺,林木覆盖率80%以上,负氧离子含量高,是一座天然的公园氧吧。以二龙山景区为龙头,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都市农业、节庆展会以及乡村生态旅游业,与整个崂山和青岛市旅游形势相吻合,将晓望二龙山景区建设成为辐射面广、带动性强,集食、住、行、游、购、娱一体的茶叶生产销售和会展旅游休闲观光区。自对外正式开放以来,年均接待中外游客10万人次以上,为带动当地“三产”快速发展,晓望社区着力发展配套产业“茶香人家”,集吃、住、游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促进了生态民俗旅游的发展步伐。我们的“茶乡人家”依托二龙山的自然优势,主要以提供山珍、野菜为主引来了各地的食客,前来品尝这独具特色的品牌食品。除此之外,住在独特的农家院,睡着农家土炕,体验农家生活,体验采茶乐趣也是吸引外来游客的一个主要方面。

篇5

奉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居民对农村自然景观、新鲜空气、清澈水源、纯天然食品的向往,加上奉化独特的区域位置、环境条件以及政府积极引导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发展分布区域化。奉化地域分属浙北平原区、浙东丘陵区和东部港湾区,东南临东海象山港,西北接四明山脉和天台山脉,东北部及中心区域为平原以及河道水网,地貌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充分得益于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又深度挖掘了不同的生态、人文、民俗和历史文化内涵,分布发展呈现区域化特点,形成了东部象山港渔家风情休闲带、西部山地生态体验休闲带、中部庄园风光观光休闲带和古村落文化探访休闲带等4条特色乡村旅游休闲带。

资源利用特色化。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丰寓,既有蒋氏故里、弥勒胜地、雪窦禅寺等人文资源,又有水蜜桃、芋艿、奉蚶、草莓等众多名特优农业资源,还有水库、溪流、河谷、山坡等自然地貌资源。首先在主要旅游景区周边发展配套型乡村旅游业,与民国文化旅游、弥勒文化旅游形成互补之势。充分利用特色多样的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城郊田园、农业基地和山乡人家,推出观光、参与、体验、娱乐于一体的多元化产品,与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互动之势。同时利用从山野到平原、从小溪到大海的自然生态差异,推出山地休闲、小溪漂流、海上项目组合等休闲与运动统一的项目,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形成融合之势。

经营主体多元化。农民是唱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这台大戏的主角,但由于农民经济实力以及社会资源有限,难以推进这一产业深入发展。为此,我们因势利导,着力引导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目前,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村民单干型。个别具有较强经济意识的农民敏锐地捕捉到市场信息,及时把握创业机遇,在风景名胜区周边或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良好的郊区山村,开辟富有自然情趣的休闲娱乐场所,开设农家餐馆,推出农事活动。二是集体主导型。就是村集体把建设新农村与发展农家乐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自然、生态和人文等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比较鲜明的农家乐专业村。三是农户联合型。部分农民或民营企业主自发组织,积极投资,合作开发,合作经营,一般经营规模较大,经营活力较强。

经营服务综合化。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最初提供吃农家莱、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起步,近年来逐步向利用田园景观、生态环境、乡村文化,提供观赏、采摘、垂钓、娱乐等体验性休闲活动拓展,这些新亮点、新卖点,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功能、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互动提井

近年来,奉化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要做法和成效可概括为“三个互动,三个提升”。

(一)农业产业休闲化和休闲农业产业化互动,实现卖商品与“卖风景”的统一,提升富民兴农水平。

发展休闲农业,基础在产业,特别是能够吸引城市游客的特色产业基础及特色农产品。奉化四季分明,农特产品丰富,早在90年代就先后获得“中国水蜜桃之乡”、 “中国芋艿头之乡”、 “中国花木之乡”、 “中国草莓之乡”、 “中国青梅之乡”等称号。奉化水蜜桃素有“琼浆玉露、瑶池珍品”美誉,蜚声海内外,也是奉化市最早踏上“休闲之路”的农产品。随着假日旅游和休闲时代的到来,往日只有农民忙碌的桃园成了城市居民的休闲场所,人们不再仅限于坐享果实,还向往春天的花海、夏日的采摘。顺应这种趋势,奉化市着力推进水蜜桃产业休闲化,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指导,培气指数持续提升,带动农副产品增收1.2亿元;江口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00多亩葡萄全部通过采摘销售一空,售价高于农贸市场二成以上,尚田一万多亩草莓开展采摘游比传统种植每亩增效6000元。

休闲农业在吸引农户个体投资或合股投资经营的同时,乡村集体经济、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和个私经营户也开始投资休闲农业。为推进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奉化市加强引导,强化产业规划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招引上从原来的仅“为美丽寻找资本”到资源,资本、智慧和资讯四大旅游要素的全方位对接,强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一体发展,着力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随着投入增长和设施的不断完善,奉化市休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目前已建成国家、省级农(林)业观光示范园区7个,万亩种养基地32个,十大主导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88%,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如省级农家乐特色点、省林业观光示范园区――溪口商量岗就是奉化市大森林休闲观光游的典型,四季皆有独特风景,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景、冬滑雪。

(二)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互动,实现建新村与建新景的统一,提升城乡一体水平。

奉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上等级的旅游资源单体525个,356个行政村近一半拥有优质旅游资源,乡村旅游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中期,滕头人率先提出“用景观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的理念建设农村”,保护利用“全球500佳”的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一、二、三产,着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走出了一条具有江南乡村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先后被评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并作为全球唯一乡村案例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

在滕头模式的启发下,奉化市把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了生态旅游型、田园风光型、滨海风情型、文化特色型等四种类型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建设,并加强分类指导,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有意愿的地方先行发展,在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资源优势强、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30多个省、宁波市全面小康村最先展开。同时,我们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发展餐饮、住宿、特色农产品商店,真正做到了“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

件、游有内容”。目前,全市已有33个村形成较有特色的乡村旅游,5个村和经营规模较大的7家农家乐分别被认定为省、宁波市农家乐特色村、点。

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加大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先后实施“环境整治”、“乡村康庄工程”、“千里清水河道”、垃圾集中清理、生活污水处理、“村村植绿”等工程,新建改建农村联网公路150条280公里,23.4万居民饮用水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森林覆盖率由五年前的62%提高到66%。实现了村庄绿化、洁化、亮化和美化,营造了“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江南乡村风情,为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提供了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支撑,吸引大批游客前往农村旅游休闲。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发展,扩大了农村开放程度,更新了农民思想观念,促进了城乡资源和文明的有机交融,同时为进一步建设新农村积累了财力。近年来,奉化市农民的赌博、迷信、斗殴等行为大大减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对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有效促进了农村的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了奉化市城乡一体的“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和“生态环保网”的形成。

(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和景区旅游互动,实现小旅游与大旅游的统一,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奉化拥有“弥勒圣地、蒋氏故里、名山胜景、阳光海湾”四大旅游品牌,素有“长三角后花园”之称。近年来,奉化市推进山水风光、人文景观、海港胜景和佛教文化旅游有机交融,做深做精溪口旅游和佛教文化旅游,建成了国家AAAAA景区,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由于地缘关系,留客难、过夜游客少也成为困扰奉化市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到奉化休闲度假,奉化在着力提升溪口旅游接待服务水平的同时,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纳入大旅游发展规划,实行全市整体规划,统一规范管理,整体对外营销,人员整体培训,实现与大旅游有机融合,延长旅游时间链、产业链,开展全方位、各层面、广角度的合作发展,着力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和景区旅游的互动发展。在全市旅游发展规划的框架下,我们又编制了《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和农家乐旅游地方标准,成立了农家乐行业协会和乡村旅游联盟等自律组织,开展星级评定,建立健全了卫生、安全、环保、消防等联合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农家乐经营行为。

在规范发展的同时,奉化着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转型提升,推进旅游业从溪口旅游向全市旅游,从单一民国文化向弥勒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从观光向休闲度假,从门票收入向综合收入,从旅游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各地充分结合当地旅游资源,推出了一批具有自己品牌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目前,溪口休闲旅游即将成为首批宁波休闲旅游示范基地,黄贤森林公园争创国家AAAA景区,三十六湾等村创建成三星级乡村旅游点,全市基本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业发展框架,到溪口景区旅游的游客和乡村休闲游客相互吸引,逐步形成“吸引来、留下来、还想来”态势,旅游业呈现“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局面。

总体来看,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较快,效益较好,知名度较高,但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存在着发展思路亟待升华、经营管理还需完善、服务项目有待丰富、服务水平还须提高等问题。

特色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不断丰富拓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功能和内涵,着力培育滨海度假、山野休闲、文化观光、运动养生四大产业集群,加快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胜地建设步伐。

以农为本,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坚持以奉化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以农民为主体,以突出农耕文化为前提,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充分展示最富有特色魅力的农业景观,最具吸引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着力发展农业娱乐休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村落文化,形成鲜明的主题,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人精我特”的地位,加快开发水蜜桃、草莓、桑果、有机笋、生物禽蛋、优质稻米等一批上档次的农业旅游商品,着力打造高人气、高品质、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的休闲农业项目和产品。

篇6

一、引言

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所谓“四化”即为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所谓“两型”,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1]。“四化”与“两型”之间的关系是以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着力点,以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以加快经济转变内不合理、不协调,向协调发展方向转变,经济增长内外汇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资源利用内粗放向节约集体转变,城乡发展内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转变。这是实现湖南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农业与旅游业交叉融合,一、三产业紧密结合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采用怎样的发展方略,正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就以湖南省祁东县为例,就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略陈管见。

二、祁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的优势

2.1 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祁东县位于湘中丘陵盆地的西南部。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有四明山高耸。其主峰登云岭,海拔1041米,为县境最高峰;中部有祁山密布,丘岗起伏,海拔多为200~300米;东部为湘江河谷平原,海拔一般为100~200米,属中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9℃,年降水量1223毫米,且水热同期,有利于各种农林经济作物的培育。湘江流经县境51,其支流白河、青河于归阳汇于湘江,祁水源自于与祁东县交界的邵阳水龙坳,流经县境西部并接纳蒋家桥江、步云河等众多支流后入祁阳县境。经黎家坪、下马渡汇入湘江,并江口、杨家台、上夫冲、铁塘桥、曹口堰,红旗等水库棋布。古有“祁山叠翠,湘水环清”之美誉。整体上形成了祁东山青水秀,绿水长流的自然生态环境。

2.2 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

历史上的祁东原属祁阳县,1952年才从祁阳县析出新立县制。其历史文化与建制于“三国”东吴时期的祁阳县一样古老,并孕育出了丰厚而独特的祁东地域文化。如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有岳飞驻军的大营和金兰寺,小米山春秋墓,古永昌县址,归阳古镇的老街、状元桥和落排洲、河洲镇的刘三庙及其神话传说;四明山的四明寺,洪桥镇南的黄山寺,石膏镇的洪塘牌坊,鼎山胯下的万福寺,砖塘汉砖,以及黄土铺,衡宝战役烈士墓等。祁东戏曲文化繁荣,有独树一帜的祁阳渔鼓,祁剧,龙狮舞等,祁剧、渔鼓历久弥精,是湖南省目前唯一的“中国曲艺之乡”。风味特产有祁东香芋、黄花菜、无渣生姜、百合,砖塘萝卜以及美食“叫花鸡”,竹筒饭、桐叶粑粑、柚子糖等;地方特色工艺品有席草织成的折叠帽、太阳帽、地毯席、壁席、窗帘席等,一切都令人神往。

2.3 优势明显的地域农业品牌。

农业品牌即质量过硬、信誉卓著或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强势农产品。祁东县人民充分利用其优越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并经辛勤培养和政府的大力扶持,至今全县已形成十大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县,山塘养鱼先进县,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黄花、席草、香芋是传统优势产业,被誉为“祁东三绝”。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黄花集团、香芋集团、金鹏草席集团、金泰米业等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其中黄花集团是国家指定的全国产业化龙头企业。映武牌黄花、青蛙牌大米、鸣放牌草席等产品早已成为湖南名牌,甚至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力。尤其是草席、黄花为祁东特产,已被国家命名为“黄花原产地”,祁东县的柑橘、水蜜桃、李子等水果产地也很知名。这些都是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行品牌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三、祁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发展力度不大,关键在于提高认识,准确定位。

祁东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晚,发展力度不大,关键在于思想认识尚不够到位,发展方向不明。为此,首先必须提高认识。鉴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改善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2]。因此,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统筹城乡发展,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提高对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进行科学定位。祁东县是农业大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奇。其定位应结合自身特点,在上应置于农、林、牧、渔的同等地位。特色上应突出“山水胜地,鱼米之乡”;目标市场上定位为衡阳、永州、邵阳城市居民休闲游览。

3.2 布局分散,景区景点路远人稀,关键是优化布局。

祁东县特色农业资源 分布是中间一条线――沿湘桂铁路和322国道沿线,西部一大片――四明山,凤岐坪溶洞群和以黄土铺为中心,包括官家嘴,步云桥、蒋家桥在内的百里黄花长廊[3]。而目前祁东县的农业休闲山庄和乡村旅游的农业多集中四明山和县城洪桥镇一带。四明山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山地深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众多文化胜迹,但离祁东县城达80公里,交通状况业不好,结果发展状况并不让人满意。县城洪桥古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可进入性较好,并有鼎日、温泉、燕子岩、红旗水库等胜景,形成“山如鼎、水如镜、岩如燕、汤如泉,梅如诗、枫如画、酒如画”的高品位综合性旅游品牌。但目前开发成景并不突出,尤其是缺特点。东部的归阳古镇,属湘江中游北岸,离祁东县城仅33公里,有1800多年的历史。自古经济繁荣,古有“金归阳、银白水”之说,而且至今留有归阳古桥、状元桥、战国古墓之胜迹,且有衡桂高速公路通过,然而目前的归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几乎是一片空白。为此,必须调整布局,今后发展的重点应该一是洪桥古镇;二是归阳古镇;三是季节性的百里黄花长廊。交通不便的是四明山、凤岐坪熔洞群留待后期开发。

四、结论

祁东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自然环境上乘,随着交通区位经济条件的改善,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前景广阔。但一定要提高认识,准确定位,优化布局。特别是要政府主导、资金技术到位,在布局上先易后难,在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的洪桥古镇――白化市一线和东部地区的归阳古镇重点开发、优化开发。

参考文献:

篇7

建设“万昌―孤店子”温泉休闲农业产业带。从永吉县万昌镇起,沿吉长南线公路到一拉溪镇,再到船营区搜登站镇,一直延伸到吉长北线上的昌邑区桦皮厂镇、孤店子镇,开发温泉地热资源,构建集温泉养生、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万昌-孤店子”温泉休闲农业产业带,建设7个温泉节点镇,发展养生、养心、养智、养老的大健康产业。

篇8

近两年来,在全国农旅系统的大力推动和市场的强劲拉动下,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数量提升、质量提档、效益提高”的阶段性成就。

一是产业规模日渐扩大。截止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达18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接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从业人员2800万,占农村劳动力的6.9%。

二是发展内涵不断提升。各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创意策划,不断提升发展内涵。通过休闲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生产过程、自然生态、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等都赋予了商品属性,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休闲观光、餐饮娱乐等服务,还促进了农业文化的传承、农业知识的科普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的多功能性得以全面体现。

三是发展类型逐步拓宽。各地在加快推进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产业园区、民俗村等已有休闲农业类型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发展模式,丰富发展类型,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园区、农家乐专业村,以及一批农耕特色与自然山水、乡村风貌融为一体的农事景观。这些正成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

四是综合效益初步显现。休闲农业的发展拓展了农业功能,美化了广阔乡村,富裕了广大农民,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推动了城乡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文化的融合,正成为繁荣农业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国内消费,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据我部典型调查的13.5万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分析,其土地产出率每亩接近12000元,是全国农业用地平均产出率的6.2倍;经营休闲农业的农民,人均产值5.41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倍;13.5万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占从业人员的92.4%;农产品销售占休闲农业经营收入的40%以上。休闲农业成为提升产业层次、造福一方百姓的民生产业。

两年来,农业系统和旅游系统顺应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高涨需求,围绕“加强规范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提升发展内涵、营造社会氛围”四项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机制,狠抓业务拓展,注重体系建设,打造服务平台,强化多方配合,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是注重部门合作,发挥多方合力。自两部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全国多个省级农业系统与旅游系统签署了合作协议,有的省区市还将财政、发改等部门纳入工作小组,形成了协调合作、联合推动的工作局面。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得到各地的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创建,涌现了一大批示范典型,认定的11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正在成为带动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档升级、集群发展的重要力量。湖南、江西、四川、甘肃和湖北等省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多方协作、上下努力、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是注重规划引导,强化公共服务。自我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来,各地积极贯彻,将发展休闲农业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扩大国内消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纷纷制定和实施本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引导休闲农业科学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制定了本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江苏省休闲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全省“一圈二区三带”六大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目标,并要求涉及的市县都要制定县域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所有申报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也都专门编制了发展规划。我部启动休闲农业服务信息“进城入户”工程后,服务平台的功能不断升级完善,数据库信息日益丰富,网站点击率屡创新高,目前,入库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已超过12万家,日均浏览量超过10万次,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一些经营主体在魅力城乡网站上宣传推荐后,客流量增幅超过30%。同时,围绕农业功能拓展、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等方面内容,农业部和省级主管部门多层次地开展了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培训,提升了从业人员素质,推动了行业的提档升级。

三是注重政策争取,营造发展环境。四川、湖南、江西省政府的推进休闲农业发展意见中,将休闲农业用电、用水按照农用水电价计算。南京市江宁区把休闲农业纳入政府采购范畴,各委、办、局年度公务接待支出至少要有30%在农家乐和休闲农庄中消费,如达不到标准,则调减该部门下年度的预算。2012年,江苏省农委安排2445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了77个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积极培育规模大、功能全、经营活、效益好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陕西省农业厅争取2000万财政专项,对符合条件的农家乐专业村进行补贴,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改造、特色产业打造、公共服务强化和宣传推介活动举办等。湖北省从2009年开始,每年安排2500万资金重点扶持1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名村建设,对达到规模的农家乐经营户每个给予1万元资金补贴,同时三年内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每户每年8000元的标准扣减营业税。海南省农业厅与省农发行联合设立“农+旅”项目,对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旅游线路整合项目给予支持。新疆调整乡镇企业贴息贷款使用范围,将休闲农业项目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江西省将多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农业招商项目,帮助企业融资,缓解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

四是注重机制创新,拓宽发展空间。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荐活动中,数百万公众参与网上投票,一批候选乡村通过推荐过程,展示了魅力,扩大了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建设魅力休闲乡村的积极性,被认定的30个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正在成为各地学习的典范。通过实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推动了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丰富了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进一步弘扬了中华农业文化,增强了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填补了我国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在农业领域的空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认定工作稳步推进,一批服务质量优良、产业特色明显、休闲功能齐全的农庄受到了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我部以“创意提升农业、休闲改变生活”为主题,创新性地组织开展了5次区域性和1次全国性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共有11000余件创意作品进行了展示推介,创意精品现场销售额累计超过5000万元,投资签约额累计超过6亿元,达到了在全行业树立创意理念,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目标。

五是注重宣传推介,扩大行业影响。为营造休闲农业发展良好氛围,我们在示范创建和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推荐活动过程中,以培育品牌为重点,以营造氛围为核心,联合北京市、江苏省共同举办了两次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活动,联合四川省在汶川县召开了现场会,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召开了中法休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搭建了中法休闲农业交流合作的平台。同时,围绕各项重点工作的开展,我们都同期策划开展了相关宣传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达到了扩大行业影响,推介特色产品,培育知名品牌的目的。

以上工作仅是各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工作成果的部分体现,除此之外,大家还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基础性工作。所有这些工作的开展在全系统树立了信心,鼓舞了士气、凝聚了力量,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里我代表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向国家旅游局的领导和同志们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国各级休闲农业战线同志们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诚挚的慰问!

二、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全力做好2013年各项工作

当前,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休闲农业正成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的理想场所和生活时尚。但从总体看,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仍与城乡居民的新期待,与破解“三农”难题的新要求,与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的新趋势,与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新任务有很大差距。整个产业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强化策划创意,推进提档升级的新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政策和规划的引导力度,创新公共服务的方式,主动调整发展理念,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为此,2013年的工作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抓住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过渡的机遇,以推进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为核心,以建设美丽乡村和推进生态文明为重点,以规范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为动力,继续深化规划管理,强化公共服务,加大政策调研,推动内涵提升,努力推进我国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继续深化规范管理。从各地的实践看,《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区域布局和重点工作,对各地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起到了很强的指引作用。下一步,各地要继续把握规划的精神,结合本地工作实际,进一步梳理思路,突出重点,打造产业特色,以满足城乡居民大众化、特色化的休闲消费需求。要坚持以农为本的原则,进一步强化规范管理,杜绝侵害农民利益、违法占用耕地、破坏生态环境等行为。为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将在总结前三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按照示范创建与示范带动相结合、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系统开发与突出特色相结合、设施改造与素质提升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创建机制,注重创建过程,拓宽工作思路,加强工作指导,切实提高创建活动的影响力。我部在现有农业产业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休闲农业标准体系框架,指引各地制定一批符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适应公众休闲体验要求的标准,逐步推进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同时,我部从201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特色鲜明的农家乐集聚村或休闲农业经营点,通过财政适当补助的方式,支持其开展公共设施和环保设备的改造,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农耕文明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及农业科普知识的宣传展示等工作,推进规范管理,提升发展水平。

(二)要继续强化公共服务。全国休闲农业服务信息“进城入户”工程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并逐步被社会所认可。这是为解决休闲农业公共服务问题,而建设的供全系统共建共享的大平台。该系统整合了网络、电话等手段,开发了许多便捷功能,为各级主管部门和各类经营主体预留了网站域名,可以自动生成每个单位的网页。各地没有必要再层层建网站,全系统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开展工作,可以将各级需要宣传、推荐、的信息、知名景点、休闲线路等在平台上及时。各地也要组织动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信息和开展展示推荐活动,真正把这个公共服务平台用好、用活。为加大宣传推介的公共服务力度,我部今年与中央电视台7频道《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和中国报道栏目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辟了全国统一宣传的新渠道。各地要加强与这些单位的联系,围绕“培育品牌、宣传典型、衔接供需”的目标,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宣传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加大农耕文明和地域风情特色的推介,在营造发展环境上下足功夫。要继续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以满足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多样化需求。

(三)要切实加强政策调研。研究出台有效的政策,是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高度重视政策研究,不断加强对有关国家和地区扶持休闲农业政策的收集整理,并围绕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实地调研,为研究出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指导意见提供了参考。同时,各地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意见和扶持项目。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调研力度,围绕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充分借鉴各地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相关政策。各地要强化调查研究和相互借鉴学习,争取更多的支持政策。

(四)要扎实做好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2012年9月收到各地的申报资料后,经过仔细审核和专家评审,我们认为部分申报项目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生产与生态功能突出,能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在活态性、适应性、复合性、战略性、多功能性和濒危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申报文本说明不详、规划简单、后续管理跟不上等问题。为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我部将具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特征的20个传统农业系统列为候选项目,并提出充实申报资料、完善遗产保护规划、制定专门管理措施等要求。目前,大部分候选项目都按要求补充了资料。这次会议结束后,我部即将组织专家对达到要求的候选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从中择优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各地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对于此项工作的认识,明确负责人员,加强工作指导,注重对本地农业文化遗产的调查摸底,做好项目储备。

(五)要持续提升休闲农业发展内涵。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人文化创意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灵魂。去年开展的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取得了突出成效,社会反响良好。为了深入持续地做好这项工作,我部计划在2014年继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各地要总结去年的经验,扩大征集范围,加大推介力度,为明年的全国推介活动做好准备。要以开展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创意产业工作的指导力度,注重创意人才的培养,加强创意产品的推荐宣传和市场化运作,做大、做强一批创意产品品牌,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面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同构的现象,各地要加强工作指导,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人文特色和消费特点,按照资源产品化、产品乡土化、市场差异化、运营规范化和服务组织化的理念,加大创意设计、节庆活动策划、休闲产品开发,以及农耕文化挖掘的力度,在新、特、奇方面下功夫,实现资源文化优势向产业经济优势的转变。

三、讲求方法,真抓实干,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们一定要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不断开创休闲农业工作新局面,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休闲农业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任务,纳入工作议程。要做到年初有安排部署,年中有检查指导,年底有总结考核。要及时总结经验,大胆创新思路,全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篇9

乡村旅游为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形式和输入全新的发展理念,而创意休闲农业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实现农业产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重要依据,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呼应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其发展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产业化的发展。对此,下文就以乡村旅游研究与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为着重点,分析乡村旅游与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1]。

1乡村旅游的发展

我国乡村旅游的最初阶段为“农家乐”,而后在不断更新换代过程中发展成为乡村旅游、休闲产业,从客观的层面来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是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在此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环境。从整体的发展状况来看主要体现出3种基本模式:1.观赏农业、采摘农业,以自身体验为主。2.休闲渔业、体验牧业,打造独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项目。3.主题村、生态房产、田园地产、酒店房产等等,突出主题,强调特色。

2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建立在市场需求上的,是旅游、休闲、农业、乡村等各个因素的统筹规划,根据区域特点,开发和构建乡村旅游区,以满足日益丰富的市场述求。从客观上来看,乡村旅游更多的强调的是旅游、欣赏、观光,去感受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乡村文化、生态环境和特色。在现代化建设中,乡村社会愈发凋敝,社会进程日益加快,在快节奏和高压力下人们对乡村淳朴、自然的生活更为向往,乡村休闲的吸引力逐步提升,对此,积极的开发乡村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区,培养乡村休闲农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特别是对于我国而言,本身就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地域广泛、资源丰富,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跟高、更全面的要求,乡村旅游成为改善农村经济格局,促进农村发展和建设,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一个必然的选择。我国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本土国情上的,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休闲农业产业,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以增加农业的新功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一个系统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打造精品农业、品牌农业,以实现休闲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功能化的发展。当然,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鼓励,市场机制的推动,以意识为先导,培养农民农业产业化意识和乡村旅游意识,加强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合作,让农民切实的体会到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的改变,从主观意识上为休闲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奠定思想支持。除此之外,还需要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应用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方面要从景观的角度来看待农村,要保留乡村的特点、特色、民风、习俗、要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坚持特色、突出主题特色,保留特色,不能盲目的追求时尚、新颖、现代化建设而抛开乡村本质,这样反而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从整体上降低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艺术感。另一方面,还需要善于用综合的理念来经营农业,如:如何更好地规划农业土地、景区构建、农产品的附加值等等,合理的开发乡村旅游,发挥乡村旅游的优势。同时,加强乡村旅游概念的宣传和推广,改变农民对农业发展的固有认识,使农民成为文化的传承者,旅游景观的构建者,使民风、民俗、民族文化成为旅游的魅力点,这样不仅进一步的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样也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村人们经济实力的提升。

3创意休闲农业

创意休闲农业是建立在乡村自然风光、乡村人文特色、社会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基础上,以现代化的视角和技术进行创意性的构建和开发。其主体仍是是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主,以一种全新的农业产业模式和服务体系为旅游者和本地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休闲活动和精神文化感受。创意休闲农业是集创意、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信息化、现代化等多方面因素于一体的,其本身是对旅游农业的一种发散,是对传统农业的全面升级,具有较高的文化含量和休闲价值。在客观的要求上,需要打破传统农业的框框架架,在功能、项目设置、功能利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做好全面的规划,从休闲农业的角度上来看,乡村旅游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生态的融合,是坚持原生态概念,是对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乡村文化、民俗特征等各个方面的一个推崇,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将传统的与现代化结合,给予旅游者一个全新的旅游感受,让旅游者能够更加近距离的感受自然、体会自然、追求自然和享受自然。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推进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创意休闲农业相比于“农家乐”模式,组织化程度更高,范围更广,更加强调对公共设置的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打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调控为主导,寻求更为健康的发展市场。除此之外,创意休闲农业还引入了更多的新元素,如:人文元素、国际元素、休闲元素、体验元素等等,在保留其本质的特点、特色和传统文化的推崇基础上,注重其创新、改革、创意、创造,实现传统元素与新元素的有效结合,为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市场。而且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形成新的组织,有更为明确的市场分工,组织化程度也更高,逐渐趋于品牌化、规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让创意休闲农业得到更有效地发展。

篇10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农业大国跃身为工业大国,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生活节奏加快,城市人口过于密集化,环境的污染,使越来越多的人群在旅游消费观发生改变。据数据调查,人们亲切自然,深入农村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农村广阔的土地、丰富的乡土文化以及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在市场需求下,以农旅结合的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应运而生,形成了新时代的新兴农旅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对农业多功能拓展,促进农业经济生产、生态环境的融合。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即1+2+3产业结合,将农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融合,将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最大化,形成新的产业体系。

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对乡村旅游理解比较局限、片面,认为乡村旅游只是农民开展的经济市场活动,即农民结合自身所拥有的土地,进行加工,比如改造为休闲娱乐庭院、种植经济作物,并结合当地资源进行经营,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家庭式经营方式,像常见的“农家乐”“家庭旅馆”。在过去,以我国普遍为主的农家乐等家庭经营方式在旅游刚兴起时,的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随着人们对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乡村经营模式條件局限,在管理上缺乏特色和创意,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导致休闲娱乐的消费者回头率较低。因此,打造休闲农业需要有效的实体农产业支撑,休闲农业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更加外延和扩大了农产业。

第二,农产业的发展不仅是打造休闲农业的基础,也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保障。农产业化发展中要求土地资源集中并形成规模经营,各类经济种植、畜牧业、生态环境打造呈规模性发展。利用产业链规模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再为乡村旅游规模发展提供生态产业、科技技术及服务的支撑。加强农产业的发展,进行招商引资,规划乡村旅游建设,为乡村进行资源、人力的培养,资源的引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降低了经营成本。建设农村产业链生态园,配套完善的基础建设,改善乡村环境,吸引旅游投资者,为乡村旅游扩大经营范围。根据农产业自身条件,加大种植业和养殖业,培养大量农副产品,增加饮食文化,为乡村旅游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当地农产业结构,可延升本土文化,组织当地积极开创手工业,丰富本土文化,促进商贸发展,将乡村旅游聚中发展为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玩)一条龙产业链。

第三,丰富的农产业的发展,不仅体现经济特色的农村风貌,也为乡村旅游保障了足量客源。乡村旅游的发展除了自然的乡村景观、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特色的农业资源等,还需要足量的客源支撑,没有持续客源的流入,再好的风光也要荒废。农产业的大量发展可吸引食品企业的入驻,生态食品企业本身就是一张名片,对乡村旅游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生态食品发展可带来良好的农业景观效应,吸引前来参观的旅游者,实质上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客源。

二、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展现乡村活力

第一,在休闲农业发展之前,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依赖于乡村自然风光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经营模式相对传统。现代休闲农业应聚结多功能,将农业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中也处处体现着科技含量的农业技术,改变了传统经营模式,让科技给新农业带来了惊喜,开拓创新了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第二,规范管理,提升水平。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定要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质量、环境保护等公共设施。要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管理,餐饮食谱绿色卫生,种植业和养殖业按卫生许可标准清洁,保证游客玩得开心,吃得放心。

第三,加强农产业的物质丰富,呈多元化生态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多的观光特色,活跃乡村旅游的游赏氛围。首先,将乡村土地呈规模化、集中化改造,种植当时适宜的经济作物。规模化的产园种植可以美化乡村田园,带来良好的视觉感,添加旅游景点。另外,将种植经济发展为一、二、三产业模式,进行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利用旅游消费者口碑,进行推广宣传乡村旅游。根据本土条件,开放养殖业,增添动态乐趣,与游客形成互动,使休闲农业发展充分带动乡村旅游经济。

第四,农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丰富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如果乡村旅游没有持续新元素的注入,也不能保证持续对游客的吸引力。休闲农业应建立高科技农业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设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并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开展畜牧业,如奶牛和马群,让游客参与到农产品采摘、畜牧放养农业活动,充分调动游客的热情,参与到农事活动,体现农活乐趣。另外,建立农业科技园,请专家为游客讲解农业科技知识,让游客参与其中,对农产区的果蔬、茶卉等植物栽种讲解。我省是果蔬种植大省,其出产的梨、桃水分足,深受市场好评,应结合我市的地理结构,展开具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在果蔬种植中,为游客提开放自已动手的场所,让游客参与到观果、品果、摘果、果实加工一系列工艺的乐趣。对游客开放畜牧业牧场,让游客和动物近距离接触,游客参与到喂养活动中,提高游客的动手能力。另外,根据当地盛产的农副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餐饮文化,也为乡村旅游增添活力。

三、利用休闲农业拓展乡村旅游开发,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第一,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是国务院下达的1号文件别强调的,打造休闲农业延升为乡村旅游,已成为成熟的产业链,带动相关的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将农村闲散劳动力聚结起来,带动经济效益。目前各地的农产业园区按照“产加销、游购娱”的模式发展,打造科技种植、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田园旅游观光、餐饮文化,集“五位一体”的综合性现代休闲农业。这些农态园区在农业生产结合一、二、三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提供资源,服务于乡村旅游,稳稳锁定旅游客源,从而带动整个农村事业的发展,为农民经济收入打开渠道,增加农民就近就业的机会。

第二,乡村为基础,地域适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选址应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保留自然特色和景观,再根据本地人文资源打造优美、内涵丰富的特色景观,满足游客的观赏要求。

第三,突出文化,融入当地风土人性。休闲农业发展应充分发挥当地的乡村风土人性,民俗文化,使游客感受到与其他游地不一样的别样文化。结合游客需求,可将当地的文化活动进行整合,形成集体规模活动,让前来观光的游客参与其中。如云南傣族泼水节、西昌藏族火把节,都是利用当地文化特色,进行大型集团活动,让游客参与互动,玩得尽兴。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农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改造,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一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给予保护。另外,对乡村基础建设进行完善,包括道路建设、住宿、餐饮、通讯、水电的完善,让休闲农业建设体现环境优美、科技农庄、生态农业的特点。改变过去农村的脏、乱、差不良卫生现象,使农村面貌发生质地的变化。休闲农业的农业种植环境改造,可通过菜园、果园、花园、林地、养殖场地进行防治污染,创造绿色景观,使产业园区随时保持清新、绿色的生态环境。在道路中多种植花卉和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达到减噪、滞尘的效果。休闲农业的发现推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使广大农民学习和掌握了现代农业科技生产,学习了经营管理知识,提升了农民文化素养,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优美整洁的乡村环境、文明优良的乡风民俗,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可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五、讨论

农旅结合是以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先天条件,再延伸出的乡村旅游策略。休闲农业以促进农业经济收入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将农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结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的基础源于农业、建设农村,发展目标是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广阔的空间、自身的自理条件和土壤结构,建设农业生产场地、培载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发展养殖等一系列的农产地活动,可以经过规划设计,发挥农业休闲旅游用途,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加城市游客与农村的亲近感,为城市空间狭小的人们提供回归自然、感受田园风光场地,从而带动一系列农产业经济活动,促进农业事业发展。

篇11

带动一方发展

何为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拓展农业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技普及等功能,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通过创新、创意、创造让人们品味农业情调、享受田园生活、体验农耕文化,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消费业态。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介绍,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但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大力推动和市场需求强力拉动下,全国休闲农业产业规模日渐扩大,发展内涵不断提升,发展类型逐步丰富,发展方式逐渐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迅猛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从业人员790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人,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十二五”时期游客接待数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

海南热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教授柯佑鹏表示,政府对此扶持力度非常大。为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从2010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培育1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300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截至2015年,示范县和示范点均以确定。

河南省新县就是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之一。该县地处大别山腹地,虽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但该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新县农村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罗昭成介绍,新县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山川秀丽,田园优美,民风淳朴,非常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产业也是新县未来农业重点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

但目前品牌培育和示范创建让各地头疼,“这几年推行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贾大猛表示,但这是农业部主推的项目之一。

是旅游还是生产

在宗锦耀看来,各地的发展实践,进一步彰显了休闲农业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保护利用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促进大量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商品。

“品牌是农业的核心之一,在休闲农业上有几个业态值得关注,目前做得也还可以。”贾大猛说,“农业主题公园和庄园经济是主要的业态,也是休闲农业的一个趋势。”

以“洋家乐”为例,它以北京“小园”发端,在浙江德清县莫干山镇兴起,如今已成为德清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品牌,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得到发展。

据了解,“洋家乐”践行低碳理念,融入原生态的自然因素,就地取材裸装修,给游客提供回归自然的亲切感。

与此同时,农业部积极鼓励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式新载体,举办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事节庆活动,如农业嘉年华、农业公园、星级农家乐(农庄)、创意农业精品等。

而这也受到了业内人士的质疑,“农业部也开始搞旅游了!”在贾大猛看来,旅游和农业结合没有问题,关键是认清两者的关系。

“有些地方的农业到底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已经难以区分了。”李国祥也有类似的分析。

此外,农业部还要求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中国美丽乡村试点创建三项工作整合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在全国打造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镇)。

但事实上,部分企业对此并不太重视,没有品牌意识,“对什么是休闲农业都不太清楚,更不用说品牌了,没有形成动力。”贾大猛说。

农业不应该当配角

在贾大猛看来,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清楚载体是农业,旅游只是手段。“一说到旅游,人们就会提及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休闲农业要注意这些。”

而在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看来,排除农民和农村的乡村旅游,如一些观光园、农业主题公园等,解决的不是乡村问题,而是满足少数精英的创造欲和有钱人进入乡村获得宜人生活环境的需要,也难以体现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功能。

事实上,就一般村落文化保护而言,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可能是更现实的途径。朱启臻认为,在经济发展与村落保护这对矛盾中,乡村旅游和传统手工业的振兴被认为是弥合二者的有效途径。

浙江省方山乡青田县龙现村在拥有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标签后,从杭州、上海等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其独特的田鱼文化、民俗文化、华侨文化有效带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业的年收入达200万元以上。

“在经济上直接受益的农民也由此切实感受到继续保持稻田养鱼传统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朱启臻说。

目前,方山乡稻田养鱼的面积扩大到5000多亩,部分年轻人也因此留在村中发展。

篇12

目前,我国的游客,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广大游客,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个性化、人性化、亲情化的休闲、体验和度假活动渐成新宠。农村地区集聚了我国约70%的旅游资源,农村有着优美的田园风光、恬淡的生活环境,是延展旅游业、发展休闲产业的主要地区。

记者从农业部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了解到,伴随游客的需求变化,乡村旅游近几年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从“吃、玩、钓”等传统方式向科普、教育、养生等内容拓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已发展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农家乐等多层次、多方位,结合森林、温泉、滑雪等资源的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旅游新业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多样,比如观光采摘型的深圳光明华侨畜牧场、科普示范型的上海鲜花港、生态参与型的阳朔乡村游、低碳体验型的北京留民营村、民族节庆型的广州从化李花节、农家休闲型的重庆农家乐等,都已经创出了乡村旅游的品牌。

提升了农民的幸福指数

乡村旅游让农民看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把田园风光、农事文化、农家情趣等转化为旅游产品,实现“种庄稼”与“种风景”的完美结合。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四季不断的重要产业和收入来源。

据农业部统计,乡村旅游每直接安排1个劳动力就业,就可带动交通、商贸、旅游、餐饮等相关行业增加5个就业机会。比如湖南省乡村旅游直接吸纳农民就业24.2万人,以此推算,可间接带动120万农民就地就业,乡村旅游使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四川省郫县农科村年接待中外游客已突破100万人次,村里农民年人均收入已经超过5万元,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面旗帜。

在提高收入的同时,乡村旅游还使农民的家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提升了居住在乡村的人们的幸福指数。比如江西省婺源县发展乡村旅游,让常见的农作物油菜花成为吸引游客的最大美景,该县也由农业县成功转型为旅游县,并获得了“中国最美的乡村”称号。浙江省安吉县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回乡经营农家乐,避免了家庭成员因长期分离而造成的情感问题,提升了农民的家庭幸福感和稳定感。

投资经营趋向多元化

乡村旅游贯穿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等多种功能,是目前我国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型业态。农业部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王秀忠介绍说,乡村旅游的经营规模正在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从农民自发建设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经营主体已从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形成了多元投资结构。例如在福建全省乡村旅游企业中,民营和外资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了90%。

业内专家指出,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由于受到现有土地流转制度的限制与农户自身资金的限制,起点低、规模小、分布广,因此必须走集约化道路。黄山“徽州农舍”是一种全新理念的乡村农家乐经营模式,目前已入驻徽州区坤沙村、长潭村等地,由旅行社投资经营,与市场直接对接,并由村委会组建的乡村旅游协会实施日常管理,实行“企业+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营销管理、统一接团分客、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收费结算,充分调动了农户、企业、村集体共同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这种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有利于农家乐塑造品牌、抱团开拓市场,对喜爱自驾车、自助游等出行方式的游客很有吸引力。(来源:人民网)

相关链接:

《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

一、示范基地创建工程

为了进一步调动地方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将持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通过创新机制、完善标准、优化环境、规范引导,逐步使休闲农业由单一休闲服务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延伸,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产业完备、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全国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到2015年全国建成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二、知名品牌创建工程

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人文等内部要素,接待能力、就业人数、休闲收入、游客感受等外部因素,统筹设计评价指标,分类开展以全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推介、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为核心的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引领休闲消费热点的形成,提高全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到2015年,全国培育一批休闲农业乡村和星级休闲农业点。

三、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围绕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集全国休闲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咨询、营销推介、物流交易、虚拟展示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支撑体系,为休闲农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借鉴相关行业管理经验,遵循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制定休闲农业行业标准,规范休闲农业设施建设和服务。加强休闲农业设计研究体系建设,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一批休闲农业设计研究中心。

四、从业人员培训工程

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工程纳入国家财政支持范畴,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组织专家精心编撰培训教材,确保培训质量。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大力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在培训人员方面的优势,加大远程培训,显著提升信息化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到2015年,使全国从事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参加过专门培训。

五、乡土文化挖掘工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