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5:58: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品德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品德教学论文

篇1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老师,一定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甚至是亲人、朋友关系,上课也要时刻保持微笑,拥有亲和力,同学们才敢放松戒备,大胆发言。但也要把握好度,能放出去,也要收得回,放松中不失严谨,和蔼中不失敬畏。

课前预习充分,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才能全身心的投入,才不会掉队,为了能督促学生做好这一点,我把课后练习提前做,由小组长每节课上课之前进行检查,不按时完成的,施加一定的“惩罚”,譬如扫地、唱歌、扣分等等,这样做一方面可督促学生预习,一方面也可以让其从中找出不懂的地问题,上课时也会更加留心。

教学方式的选择,决定了学生对这节课是否喜欢,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在“娱乐”中学到知识。任教六年以来,在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之下,我将一些开放性、生活化的教学问题引入了课堂,拓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去。归纳起来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

政治,特别是法律板块,最常用的应该就是这种方法。即:讲述一个案例,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然后分组展示成果,在错与对的碰撞下,总结归纳知识要点,这种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而且会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学以致用。

例如:上到继承权这一板块时,我曾用过一个案例,“有对新婚夫妇,在去度蜜月的过程中出了车祸,男的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死亡,女的则在医院的手术台上死亡。他们俩共同买了一套房子,价值30万元。男的上无老下无小,仅有一个胞弟;女的也是仅有一个胞姝,那你认为这30万元房产应该归谁继承?为什么?”听完案例,同学们很感兴趣,讨论十分热烈,有的认为应该归胞弟,有的认为应该归胞姝,但大部分同学则认为应该平分,各式各样的理由五花八门。其实,所有财产应该归胞姝继承,当听到这样的答案时,大部分同学惊然了,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想很快知到理由。这时,我又请答对的同学来给全班分析,有不足的我再做补充。此案例主要设及“法定继承”中继承顺序的问题以及夫妻共同财产如何继承的问题,理论很简单,但在这样的讨论与合作中,同学们不仅记忆深刻,轻轻松松就把知识点牢记,而且会对知识点的应用有更深的了解。

(二)小品演绎法。

这种方法,其实是将某些案例,用小品的形式展示出来。此方法,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思维疲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表演能力等。

例如:在上到“自信、自负、自卑”这一板块时,为了很好地区别三者的关系,在我的指导下,同学们自己设计了一个小品。“三个学生面对期中考成绩,一个趾高气扬,不懈老师的讲解;一个虚心听老师的分析,并对老师说声谢谢;一个则只会哭鼻子,埋怨自己太笨,什么也听不进去。回家后,一个认为自己是天才,这么简单的东西根本不用学,甩手去玩了;一个虽然考了90分,但认为自己还需要更加努力,于是抓紧时间学习,相信自己下次能考第一;一个则埋怨课本知识太难,看也看不懂,还不如不看。期末考,第一个同学成绩下滑,再也不是第一;第二个同学通过努力,考上了第一;第三个同学成绩更是一塌糊涂。你猜他们谁是自信,谁是自负,谁是自卑,为什么?”案例虽然简单,一说同学们都懂,但表演出来效果却大不一样,同学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给同学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还让同学们轻松掌握了自负、自卑和自信三者之间的区别、表现以及它们和成功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锻练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这比“死”读书效果要好得多!

(三)情景创设法。

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这一板块,我经常会用此方法,即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某件事情所带来的一些心理感受,潜移默化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如上到“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这一板块时,我设计了几个假如,“假如你想好好听课,旁边的同学却讲话影响你时,你心理怎么想?假如你刚打扫完卫生,别人‘刷’一下吐了口毯在你面前,你会怎么看?假如……”许许多多的假如都来源于我们真实的生活,所以,我专门请平时有这些不良习惯的同学来感受这些“假如”,让他们了解别人的感受,从而引导他们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懂得尊重别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一种灵魂的共鸣!

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作为学生的导师,我们更不应该吝啬,更应该懂得善于欣赏、鼓励学生。也许一个小小的鼓励就可能撑起一个学生的未来,带来无法估量的正面效应。

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我负责宏志6班政治教学工作。在“理解与谦让”的主题班会上,有一个学生让我感触很深,而在这之前的半学期,他从未

引起过我的注意,连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但就在这节班会上,我对他有了深深的印象。班会开始前,我把学生分成了八个小组,围绕当天的班会主题每个小组准备10分钟,然后推举一个人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表现好的有奖。

这个班大部分学生都很积极,特别是女生根本不用操心,准备充分,畅谈自如,可是男生却要逊色很多。当轮到第五组时发言时,竟然没有一个敢大胆的站起来,面对全是男生的尴尬,全班发出了嚅嚅的嘲笑声,这时,只见一个男生懦懦的举起了右手,全班爆以热烈的掌声。

他发言了,可是他的身体在哆嗦,手不知在乱动什么,声音也在发抖,乡村方音夹杂了不成熟的普通话,引来了全班的轰堂大笑,连我也听不清楚他在讲什么,但我还是一直保微笑并加以鼓励,就在他发言的结尾,不知他说一句什么搞笑的话引得全班哈哈大笑,并爆以热烈的掌声。我赶紧抓住机会说到:“你还挺有幽黙潜质的嘛,能让同学们这么快乐,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今天是第一次登台,有些紧张,很正常,以后多上几次,你会相当不错的,可千万别浪费了你的幽黙哦!”,全班又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

全班讨论主题结束了,可是时间还很长,为了能让同学们轻松一下,我把奖励换成“让每个组都来表演一个节目,给全班带来快乐”。

这次,刚才懦懦的那位男同学主动举手了,全班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他给同学们表演了一个“猪不会急转弯”的小品,惟妙惟肖的神态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我再次对他幽黙的潜质加以肯定。

过了一会儿,其他组表演得也差不多了,下课时间也快到了,我正准备总结,这时,只见这位同学再次把手举得高高的,全班热烈的掌声让我无法打断他们的热情,只好让这位同学第三次登台表演,他给同学们唱了一首歌——《我的未来不是梦》,歌声久久荡漾在宏志6班的教室里……

从此,我知道了这位学生的名字,也开始慢慢关注起他,他的座位从倒数换到了第三排,然后跑到了第一排。上课经常能听到他发言的声音,那个/!/曾经一直躲在角落不敢发言的羞涩男生不见了......

篇2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叶克斯--多德森(YerkersDodson)律向人们揭示了,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学习效率也随之增加,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不大重视语文学习,认为字会识,书会读,少上几课没关系。有的学习只为应付升学考试而学。在经商潮的影响下,他们认为当作家那是愚人的事,当语文教师那是实现不了自身价值的事,搞文献研究那是老学者的事。学习动机不强是影响当前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的重要原因。我们应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以推动中学语文教学。从学习的效果来看,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手段,但从长远的教育目标来看,由于稳定的动机特征是构成个人的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良好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基于这种认识,我曾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还是社会实践》的辩论。辩论中正反双方各执一辞,据理力争。一些学生持之有据,可就是辞不达意,结结巴巴。甚至有个别学生表达不出,只得旁观,心急如火。会后大家深感语言能力确实是参加社会活动的第一重要的能力。我抓住机遇,深入引导,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当代社会的信息越来越密集,人际交往越来越广泛,只有较好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才有可能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在语文教学中,模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实践活动,它让学生在扮演某一角色中体验深刻的道理,模拟不仅能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动机,而且还增进了情感学习,比之抽象空洞的说教,更适合当代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独立批判性大为增强的现实。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我在教《一面》时,抓住作者对鲁迅外貌由远及近的三次描写,讲述人物肖像描写的作用及方法,并迅即引导学生训练,要他们写身边熟悉的人物,可以粗线条勾勒,也可以特写细描。大家积极动脑,写得各有特色,有的寥寥几笔勾出《雨中师生情》、《克尽职守的老门卫》,也有的细细写出《漫不经心的营业员》,《令人捧腹的小调皮》等。紧接着,我又把较为成功的习作作为第二范文讲评,作者们听到老师介绍自己的“成功之作”,心里甜滋滋的,既消除了范文不可攀的神秘心理,又鼓动起大家学习语文的欲望和热情。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让学生及时仿作,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学习的成效,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可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作用又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激发起学好语文的上进心。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进行肯定的强化,能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树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和勇气。

二、强调自主意识,克服依赖性

自主性是指人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并自己寻求解决的行为方式。语文学习效率不高的另一原因是学生自主精神欠缺,没有形成“人自为学”的生动局面。教什么,就学什么,布置什么作业,就完成什么作业,不懂得自己应是学习的主体。布鲁纳认为: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以外,“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诱导学生发扬自主精神,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教本到多媒体影视文化学习语文,正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要适时鼓励,定向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笔者在汉字规范化教学中,针对社会上错别字多、繁体字滥的现象,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认真收集,加以订正。学生积极性很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结果比教者单方面讲解罗列好得多。教说明文时,为了让学生学习说明书的写法,我要学生各自找一份新产品说明书,然后交流,归纳写法,在此基础上再练习写作,效果颇佳。同样,教学通讯,我就组织采访;教学新闻,就让学生先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久而久之,学生“自主而自动”的意识就增强了,“要自学,靠自己学”的风气开始形成。

其次,要授之以“法”,学生的自主精神才能持久。强调自主,并非否定教师的引导,尤其在学生“自主而自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适时授之以法就显得更为重要。如能通过教者的“导”,让学生不断“悟”出学习语文的方法,那么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会发挥得更好,也就会少走弯路,自学的效率也就更高。我在实践中,注意引导学生不断探寻学习语文的方法,曾先后和学生一起归纳出“预习法”、“不同文体分析法”、“课堂笔记法”、“复习法”,“作文素材积累法”等多种方法。实践证明,指导学生探寻科学的方法,能大大增强他们自主学好语文的信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种法则”。我特别重视推广学生中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对“土生土长”的方法,倍感亲切,用起来也得心应手。我还适时组织交流,促使他们成为学习中的“胜利者”,学习的主人。学习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学会“自得”的本领,那么学生的依赖性就能真正得到克服,他们就会逐步迈入语文学习的“自由王国”。

三、启发生疑,引导积极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生疑”、“质疑”、“释疑”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者要积极启发学生生疑,引导他们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

笔者在应用文《电报》的教学中,为了讲清电文的基本要求,向学生介绍了一个因电文歧义引起的案例:河南某公司向广州某公司订购一批货,要求春节前运达河南,后因货物未能及时运到,而销售旺季已过,造成货物严重积压。于是河南一方即想退货,打电报征求广州方面的意见,广州方面立即回电:“不要退货”。河南方面接到电报后很满意,迅速将货退回广州,而广州一方拒绝接收退货,引起了一场官司。结果广州一方败诉。案例介绍完,学生产生疑问:广州因何败诉?教者立即启发质疑:法院判广州败诉是不公正的:人家不是明明电告“不要退货”嘛?同学们纷纷参加争论。经争论不难看出:按电文不加标点的要求,河南一方的理解“不要退货”是正确的,广州当然败诉。如广州回电为“不能退货”就不会出现歧义了。经过争辩,大家意见趋于一致,且对电文不加标点这一基本要求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我又提出两个问题(1)广州方面败诉,是仅仅因为电文拟得不当吗?(2)河南方面退货的原因也仅仅是因为利用电文的歧义吗?要大家深入进行分析思考。当时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了。有同学说:“购物肯定有合同,广州一方货未及时到,造成货物严重积压,责任本来就该由广州一方承担,这才是广州败诉的根本原因。”也有同学说:“经商也要机智,河南一方就是利用了电文的歧义,进一步赢得了主动权。”质疑讨论把学生从课堂引入“商界”,教者由课本知识的传授到实践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不仅懂得了应用文语言准确明白等基本要求,还懂得了商业经济合同上条款“一字千金”,要运用知识和智慧来维护自身利益。如此启发生疑,帮助学生释疑,有起有伏,就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鼓励求异,培养创造性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目的。我们教学的对象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他们有责任感,有上进心。教学中我们要倍加爱护,积极引导,尤其要发扬他们的创新精神。为此,我鼓励他们探索,发展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篇3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应当为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切实起到引导作用,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手段,都应当首先考虑到学生,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初中尤其是初三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从而使其具备一个学习的良好态度,这些内容在初三思想品德课程中都有所涉及,责任意识一旦树立,就会随之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起到引导作用,而不是向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一个群体。初中尤其是初三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才是认识的主体。虽然老师在知识方面以及教学手段教学水平等方面的作用很大,但终归都是外因,学生本身作为内因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使学生能够响应新课改的号召与要求,教师就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质的变化。

3注重合作的重要性

注重合作的重要性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过程中应当实现的一项任务,作为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初三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划分小组是最常见的方式,创建小组的细致性问题之一是要保证先组成员异质,也就是最好不采用自愿结组的方式,因为学生的个人意愿在小组的整体水平上容易拉开差距,略作参考即可,因为自愿结组的方式可能会导致组别之间水平悬殊。

结组之后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就要体现出来,深入各个小组的学习状况之中,引导学生开发思维,换句话说,要放手但不放任,积极的引导学生合作进行某一任务,并参与到当中。之后进行课堂评价时,着重点要落在合作组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其次才是结果,对于合作以及善于合作的小组,要进行积极的肯定以及表扬,使得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篇4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所谓感染性,就是以情动情,就是使情感刺激者和情感感受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即师生的感情共鸣。只有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灵感应,产生动机,形成信念、世界观。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学生。

其一般作法有三:

(1)根据学生崇拜名人和对榜样的心理需要,以名人、榜样之情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可组织学生参观先进人物事迹展览,可请名人、英模报告,可宣讲英模故事,可阅读名人传记,建立名人名言录等。

(2)可就近用本校本班的优秀学生的动人事迹,来启发、感染学生,使其学有榜样。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只有用道德情感来激发、感染学生,才能使其实行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2、以情境激情。

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好的情感,如参观现代化工厂、实验室,访问科学家,就可唤起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革命圣地,就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以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要注意两点:

(1)抓住最佳教育时机,如国庆节讲《热爱祖国》,教师节讲《尊敬老师》,新的班集体组成时讲《爱护集体》。

(2)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有特殊意义的场所(烈士墓前、十字路口、圆明园遗址、万里长城……)、录相、影片、录音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道德情境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情材料,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品德教育。

3、以行为实践激情。

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财富。”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道德认识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我们如何创造实践条件以行激情呢?可否从下面三点作出努力:

篇5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1.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2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种植》一课时,先播放VCD多媒体课件,做“农事5分钟新闻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3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3.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篇6

二、体验生活,激感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功的关键。可以说“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而情感是在特定的生活之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亲身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带情入境,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明理。

(一)利用表演再现教材中的生活场景

教材在编排上非常重视生活素材的选入,为了实现学生对教材的真正对话,带领学生走进教材,以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表演教材中的情境,将静止的文字教材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入情入境,这样更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与感受,从而“快!快!不能再快点吗?”让学生与教材进行直接对话,在表演中将之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更可以让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更深的体会与感悟。

(二)用角色表演来展现真实的生活

思想品德是一门植根于生活的学科,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将学科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用表演来再现生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亲身体会,自主探究。如在学习《尊敬老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走进敬老院来帮助老人,并让学生将这些生活片断进行整理以表演的形式来展现出来。这样通过学生扮演老人等可以让学生对其行为的动机与结果有更深刻的认知,并能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之中。

三、评析生活,升华认识

思想品德教材所选取的素材具有典型性与一般性,虽然在编排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毕竟具有相对的局限性与滞后性,只是反映学生的一般性,无法兼顾学生的差异;并不能将社会的时事热点话题及时编入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活素材,尤其是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时事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评析,从而使学生明理更深刻,行为取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社会效应。如“碰瓷”现象,如果你遇到这类问题,你会如何解决。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升华学生的认知,这样就不会是学生机械的记忆,却无法用于指导行为实践,而是将理论与行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分析中提升与内化,从而形成自身的自觉行为。四、拓展生活,规范实践知行统一是教学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教学理念,也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运用生活来辅助学生的认知,加强学生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生活行为中自觉规范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开展我为妈妈(爸爸)做件事等感恩父母活动,让学生尽自己所能来帮家长做事,如给爸爸妈妈倒水,洗衣服,做饭等,让学生从中了解到父母为女子所付出的,从而让学生在这些小事中感受父母对自己爱的深沉与无私,从而会更加地关心与孝敬父母。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堂中所无法体会与感受到的。生活化教学从生活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同时又回归生活,让学生将所学用于指导行为实践,这样的学习过程遵循了学生由形象到抽象再到形象的认知规律,更能促进学生道德准则的内化。为了提高生活化教学的实效性,在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生活化教学并不等于生活素材的简单堆砌

生活化教学是重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用生活来引导学生认知,规范学生行为,但并不是盲目地生活的堆砌。而是要采取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生活素材,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素材中进行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进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

以学生为中心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生活化教学的实施中也要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要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生活与教材,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引入新知的学习。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积极的互动,在互动探究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让传统的教堂成为学生的学堂。

(三)与其他教学手段穿插运用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问艺术等来将生活与教学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开放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

篇7

思想品德课的道德概念教学水平,是以年级为纵轴螺旋上升的。这种渐趋推进的轨迹,是与学生的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日趋丰富,知识的增多和思维水平的发展相统一、相吻合的。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道德概念教学不能不带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征。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掌握的道德概念,大多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概念,反映或代表了确定的行为模式,只要凭借形象思维的作用就能把握。如教学什么是“不娇气”,通过感知摔倒了不哭,爬起来,掸去土;天气冷,照常到户外跑步做操……等直观形象,然后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就是“不娇气”的表现。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不高,这个年段还不可能进行严格意义的道德概念教学。

到了中年段,学生的思维有了较大发展,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有人把它叫做形象——抽象思维阶段。一方面,他们借助形象的东西作支撑,通过概括和抽象,能够把握事物的一些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他们概括、抽象的能力还不太高,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还有不太深刻、不太全面的地方,教学时切莫求全求深。

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实践活动的日益增多,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一些实验表明,高年级儿童已经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形象,而抽象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据此,高年级有可能对道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得更准确、更全面。

以上谈了思想品德课低、中、高三个年段道德概念教学的不同水平,下面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如“勇敢”这个概念,按照《大纲》精神和教学要求,明显区分为三个等级。低年段是结合儿童亲身经历和自己身边的事,侧重让他们理解勇敢就要不胆小。中年段是提供两类鲜明的形象,引导学生划清“勇敢”与“蛮干”的界限,在此基础上说明:为了完成一件有益的事情,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就是勇敢行为;如果仅仅为了显示自己,行为后果对人对己都有害无益,就不是勇敢行为,而是逞强蛮干。高年段教学这个概念,是在透析榜样人物的心灵以及学生深深受到榜样人物高尚情怀的感染后,再从范式中抽象出真正的勇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表现为人们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维护和捍卫真理,而不怕艰难和危险,甚至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例子再次表明,思想品德课道德概念教学,是由初级水平逐步发展、上升到较高水平的。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分年段,认真把握每一道德概念教学所应达到的“度”。中、高年级要防止起点过低,低年级要避免拔高教学要求。

二、道德概念教学的基本程序

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构道德概念,其教学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道德概念引出,道德概念形成和道德概念巩固等三个环节。

(一)道德概念引出一般借助“什么是××”加以表述。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有时借助故事引出道德概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道德概念形成这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步,一般采取较为细腻的教学步骤,包括:

1.感知教材中的故事或事例,并适当扩充事实,给学生以刺激。

2.感性概括。这是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即从列举的具体事例中找出共同点。

3.理性抽象。在感性概括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是让学生抽取、领悟和把握道德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道德概念巩固主要是运用道德概念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实际上是道德概念具体化的过程。随着道德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促使对它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总之,道德概念的建构,要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三、道德概念教学方法

对于道德概念教学,应当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下面择要介绍几种方法。

(一)响鼓重锤法

道德概念是由词语组成的。它的本质特征,有的就凝结在关键性词语中,如在“做事要有始有终”这个概念中,关键词是一个“终”字。它点明了做一件事情不要半途而废,要做完做好。采用“响鼓重锤法”,就是抓住这个“终”字,加大力度进行剖析,让学生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领略该概念的内涵。

(二)情理协同法

道德概念由外而内移入学生头脑,既是主体道德思维的成果,也是学生情感选择的结果。表达道德概念的词,一般带有赞扬、喜爱或贬斥、憎恨的感彩,既然评价性因素渗入到了道德概念中,学生在感受、理解和接纳它时,就必须有相应的情感投入。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的协同作用。如教学“管得住自己”的概念,除了要启动认知因素,让学生获得“该做的,即使自己不愿意做,也要坚持做;不该做的,即使自己很愿意做,也要控制自己不去做”的认识外,还要调动情感因素,使学生从正负方向上得到管得住自己,就能做好事情、获得愉悦的体验;管不住自己,就会出现过失、心情沮丧的体验。像这样借助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协同作用,学生才乐意接纳并掌握这个概念。

(三)讨论辨析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道德概念,可围绕设定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既“辨”又“析”,教师则伺机点拨,以追索出道德概念的内涵。例如,“助人为乐”概念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引言)今天,老师先和同学们讨论一位老大爷三次过马路的事。

2.学生按照具体情况对教师设定的问题讨论辨析:

(1)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一次要过马路,李丽同学站在老大爷身旁,正与一个人讲话。老大爷说:“请说话的这位小朋友,扶我过马路,好吗?”李丽同学满口答应,并迅速将老大爷搀扶过了马路。老大爷向李丽道谢。李丽说:“不用谢,我应该主动地帮您。”

(2)学生发言(略)

(3)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二次过马路,魏铭站在老大爷身边,魏铭想,这是一个机会,我把大爷搀扶过去,肯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魏铭的想法对不对?

(4)学生发言(略)

(5)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三次过马路,冯星同学站在老大爷身旁。他赶忙上前搀扶大爷过了马路。老大爷向冯星道谢,冯星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他在作文中写道:“我伴盲人老大爷安全过了马路,心里感到舒服和快乐。”

请同学们讲讲:冯星为什么要帮助老大爷,他帮助别人后有什么感受?

(6)学生发言(略)

3.(教师借助反馈信息,对同学的讨论进行小结)魏铭是为了图表扬才帮助人,这不好。李丽是应别人请求,才帮助人的,不是主动的。冯星是主动助人,当别人因获得帮助而克服了困难,他感到快乐。

4.(抽象)通过这次讨论辨析,我们明确了帮助别人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得到报答和求助对方,也不是为受到表扬和奖励,而是为了解决别人的困难。只要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就是最大的安慰和快乐,这是非常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要从这个高度领会“助人为乐”的含义。

这个案例借助情境系列题,让学生讨论辨析,通过一层层“剥皮”,一层层“过渡”后,学生就能把握道德概念的本质特征。

四、道德概念教学要强化运用

注重实践性,是道德概念教学的又一特点。俗话说:经常用的钥匙才是光闪闪的。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巩固、迁移和活化。

怎样增强道德概念运用的密度和力度呢?主要靠训练。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类型一般有三种:其一是“变式”练习,即环绕某一道德概念,向学生呈现形式上有变化、而本质属性不变的问题。借助这类练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其二是“反例”练习。即环绕某一道德概念,向学生呈现形式相似而本质属性有别的问题,借助这类“似是而非”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把握道德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三是对概念间易混点的辨析,如对于“刻苦学习”与“主动学习”这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学生容易产生混淆。为了区分两者的内涵,教师精心编制了一个选择题:

请你从题后的几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正确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读书、做作业不用别人督促,落下的功课自己补上。这是具有________精神的表现。

(A.刻苦学习B.主动学习)

2.夏天的蚊虫很多,努努同学把脚放在装满水的脚盆里,目的是防虫蚊,为的是多读一会儿书。这是具有________精神的表现。

篇8

(2)认识单一化。由于受社会不正风气的影响,有的学生对社会主体认识不够准确,缺乏考虑集体利益的意识,处处考虑到自我,对团结与奉献的精神逐渐淡薄。考虑事情逐渐由集体转向自我,这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不良产物。因此,为保证学生良好发展,必须对其进行贴近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生活小事中使学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3)道德观干扰。对初中学生的教育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已有一定的形成。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偏差。

(4)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但处理事情的态度及激情十分饱满。在一定情形的刺激下,个人盲目的英雄主义感强烈,自我控制能力又不是十分完善。因此,对初中学生贴近生活化的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是必须尽快落实于学生生活中的。

二、思想品德课贴近学生生活

(1)强化学生思维。在长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课堂模式已经较为固定。但是我们要打破这一局面,必须使思想品德教育课堂鲜活,在课堂上极大地激发学生思维,将政治理论与日常小事相联系,令学生打开思路,举一反三地进行理解。并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以课外的团体活动,对学生进行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

(2)改革教学模式。新课改极大关注学生素质培养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备考上,均是枯燥并繁重的科目。因此,改进教育模式,改变学生疲劳的学习状态是必要的,将思想品德课程积极应用于实际生活化教学即是一种合理的改革方式。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在教育理论上努力研究,还要在课堂授课方式上进行改革。在学生预习和复习过程中,要时刻保证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学生自主学习中,令学生发现其中的情趣所在,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中自由体会。

(3)调整情绪。在教学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并且给学生提出一些可以查找掌握的趣味性、知识性较强的学习内容,或者将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解决,也可以将一些知识直接布置给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们进行一定的预习,这是活跃课堂的基础,也是保证课堂完美的前提。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在政治课上的兴趣。

(4)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贴合。生活是一切的基础,为避免思想理论的乏味与枯燥,将现实生活与理论相联系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同样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令学生潜移默化地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将知识完美地消化。

篇9

这里的主题也可以理解为“专题”,即它与传统的根据教材体例来进行课堂教学不同,其是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或者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事情,且围绕着一个主题来进行讨论和思想升华。因此,关键问题之一便是如何进行主题选择。笔者认为,主题选择应有的放矢,即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在遵循主流的同时,让专题教学作为有益的补充。

(二)对“探究行为”的解析

探究行为是学生学习的高级行为层次,其中包含着两个环节:(1)问题意识导向;(2)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对于前者而言,我们需要在主题教学中前置性的设计出适当的问题,进而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对后者来说,则要求变“教师主导”为“教师引导”,从而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完成对事件思想性的提炼和升华。

二、主题探究模式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作用分析

通过上述认识,该模式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作用可分析如下。

(一)对实施课堂教学的作用

这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的,其对实施课堂教学的作用可以借助现阶段教学现状来反映出来。现阶段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往往依赖于教师的“讲”来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诉求的关注。通过引入主题探究模式后,在收敛性的主题和问题导向下,便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与自身有关的思想品德问题学习中来。这种参与感将有助于减轻教师搜集案例的负担,且能使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中获得彼此情感的增进。

(二)对学生思想提升的作用

不难发现,这是站在学生学习角度来进行分析。初中生的学习规律包括,缺乏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以及课堂学习集中度不高等。另外,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喜欢热闹和争辩。因此,通过引入主题探究模式来充实思想品德教学,就能在规避他们学习上的软肋和迎合他们学习中喜好的基础上,切实提升他们的思想意识水平。

三、分析基础上的实施对策

构建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分析基础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对策构建。

(一)明确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目的

以“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课为例,该课程教学应引导学生相信自己、不畏困难的意识和情怀。紧紧抓住这两点,将使课堂教学更为紧凑和实效。那么,主题探究模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呢?很明显,通过该模式来使学生能身临其境的参与到“不自信产生原因”的问题讨论中来,从而借助事物参照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可见,这就明确了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目的,即增强学生的现实感。

(二)确立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边界

前面已经阐述了笔者的观点,即主题探究模式应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有益的补充。因此,这里就需要确立主题探究模式的实施边界。作为有益的补充一定是起到为常规教学添彩的作用,另外若要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意识,首先,需要完成前期的课程内容学习。因此,建议将该模式放在每课教学的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呈现。如通过对“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课的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后来实施。

(三)建立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评价

建立主题探究模式实施的评价实则在于构建起教学控制措施,这里的控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但重点应放在事中控制上来。评价对象不仅涉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应涉及教师在主题选择和课堂组织教学的绩效。因此,在引入这种模式的初期,应组织教研组的同行相互听课、评教,最终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应用模式来。

四、实证讨论

以“扬起自信的风帆”这一课为例:随着前期教材内容的讲授,紧接着可以利用一堂课的时间来实施主体探究模式。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具有正能量的明星筛选出来,将他们的成长故事设计成一个专题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如选择刘德华的演艺历程(他被演艺界称作劳动模范),首先给学生播放刘德华演唱的“十七岁”,歌词涵盖了他从艺以来的心路历程,而这种形式是学生所喜欢的。然后,分组来组织学生来结合自身的体会来提炼出“一个人健康成长所要具备的素养”。最终,教师给予总结指出自信的意义,以及如何向刘德华一样建立起自己的自信。

篇10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陶知行认为“生活即教育”,而且提出了“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恰是如此,人们的思想品德就是在不断地认识生活以及实践的过程中才慢慢地形成和完善的,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来看,要以学生慢慢累积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确实使得学生科学地认识自我,能够准确地协调自身与国家、集体以及他人的关系,这样才能为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所以,从思想品德课教学来看,教师要确实摆脱传统的空洞说教方式,立足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尽可能地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开发以及利用起来。选择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或热点,尽可能地把握好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碰到的相关问题。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社会生活所要求的相关规范和准则,能够利用他们观察自我、他人以及多种社会现象。如有可能,还要尽可能处理相关实际问题,这样就能够为今后的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探索、获取以及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这样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和素质,让他们真正地学会学习、学会实践以及学会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开展思品教学的关键目标之一。从农村初中的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存在着厌学情绪,他们在思品方面和社会今后的发展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也不知道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因此,为了更好地增强初中思品教学中的有效性,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自学意识以及能力。我提出了以下若干方面的设想。

(一)用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也是他们掌握知识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学生对外部事物充满了兴趣,就会持续地进行探索以及自学。他们的学习兴趣来自于对新事物的强烈好奇心。然而,它持续的时间通常非常短暂,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以及强化学生的此种好奇心。通常是学好了某门功课才会喜欢,喜欢了就会学得更好,被看成是良性循环的过程。对教师而言,要善于运用它,使得学生从最初的喜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进而更加喜欢这门功课,从而学得更好。从大量的教学实践来看,假如学生对自身所学的相关内容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就会以强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努力学习,而且还会不断地提升学习效率。

(二)在争论中解决问题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触发观点分岐,从而形成相应的理论交锋,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激化和碰撞,在比较和辨别的过程中把握正确与错误,让学生知道真理与谬误是在相互斗争而持续发展的。引领学生出现观点分岐的方式主要是逆向提问。学生在争论以及辩论的过程中,使得自身的思维处在最佳状态,从而表现出敏捷的思维,越争越明,从而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从教学实践来看,此种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它能够激发全体学生的能动性,不但动手动脑,而且还会动口动笔,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会培养他们的记忆力、观察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篇11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运用投影的教学方式,可以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感染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印象,从而对学生掌握知识具有主要的意义。而且,有助于学生思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刻地理解与掌握。例如,教师可以多利用图片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运用影像教学方式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运用影像的教学方式,可以全面促进学生听觉和视觉的感官,利用影像生动形象的特点,多运用一些影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仍以爱国主义为例,在为学生讲述爱国主义课程时,可以播放过去一些老电影,比如《英雄儿女》《》等,在观看影片中感染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教师可以采用边看边讲解的方式,或者采取先看后讲解的方式,使学生在观看影片中学到了知识,树立了爱国主义的品德,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达到学习的效果。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多媒体教育技术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过量问题

由于多媒体教学是新兴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但是,在其教学中,新的灌输式方式却应运而生了。教师在制作教学计划时,课件中安排的内容过于多,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所以,仍然成为被动者,教学的主体仍然是教师。因此,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虽然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过于繁多的内容,使其达不到教学效果。例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善于斗争》这一课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几个犯罪的案例,来揭示现在人们不勇于斗争、纵容案件发生的情况。在展示案件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很少,只是一味地让学生看案件,使学生无法从中深入学到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多媒体教学中内容顺序的问题

对于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设计方面,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是教师在设计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才是教学的关键。比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利用音频进行教学时,是先介绍其产生的背景引导学生,还是直接播放音频再讲解。教师要把握好这个问题,考虑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合理安排内容顺序。

(三)多媒体教学中内容深度问题

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的高低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要选择通俗易懂的内容,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地选择有难度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不被打消。

(四)多媒体教学中运用教学方式的问题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在音频、投影和影像中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不能单一地使用一种教学方式,那样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兴趣,也不能提高学习效果。

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多媒体教学方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的进步,但是在转变教育理念的同时,要针对多媒体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时刻改变其教育思想,适应教学的需要,明确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不能机械式地灌输给学生知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展示、讲解的过程中,要训练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要改变一味调动课堂气氛,而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思想。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现代教育观,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教学目的。

(二)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渐渐地被多媒体教学所取代,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完全取消,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都有其优缺点,而且要根据教育条件来判断采用相应的教育方式。最好是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不单一地使用一种教学方式,保持教学方式的新鲜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要始终坚持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为目标。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发挥主导的作用,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多媒体只是教师教学的工具,帮助学生学习,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而不是完全依赖多媒体,甚至代替教师教学。

篇12

(一)提出开放性问题

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而开放性的问题,并没有拘泥于固定的答案,这样更能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展开思考,真正将学习与自身结合起来,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课堂上有更多的标新立异,形成更多的独特见解,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自主提问正是学生创新的体现。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只是让学生运用所学来解决问题,同时还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挑战教师与教材,能够自主地提出更多富有价值的问题。这正是创新教育的重要表现。

二、正视学生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并非工厂里整齐划一的机械与零件,他们由于其自身水平、家庭环境、智力水平等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具有鲜明的个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无视学生间的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这样并不利于全体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不利于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发展;相反,还会抹杀学生的个性,而使学生失去发展的重要契机。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要兼顾学生间的差异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倡导个性化教学策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尊重学生的爱好与特长,采用不同的方法,制订不同的目标,以帮助学生在自身基础上得到全面与发展,引导学生展开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一)解下枷锁

我们要全面解放学生,少规定,多自由,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敢于发表,让学生能够跳出传统的条条框框,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学习尊重他人时,我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与空间,让学生就自己的理解来发表个人见解。这样的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大多学生也都可以就自己的理解来举例说明什么是尊重。

(二)因势利导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实践过程。也就是说,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要抓住在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契机,有机渗透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展现个性

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条件、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展现他们的个性。如小组辩论赛展示学生的口才,情景剧表演展现学生的表演天赋等等,让学生在更多的活动中来展现自己,发现自己的特长,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三、联系学生生活,开展探究性学习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植根于现实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学科,其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只有将思想品德课教学与丰富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教学才能生动活泼,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性学习。新课改后广大的思想品德课教师都充分认识到了教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要突破教材的权威地位,要以教材为中心,向丰富的现实生活空间延伸,将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视野向教材引向宽广的现实空间。这样既可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来增强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实性与亲切性,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又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充分地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指导生活行为,深切地感受思想品德课的实用性,在运用中加深对学科的认识,更加关心生活,乐观生活。

(一)选取发生在身边的实例

学生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时,尤其是近年来通讯技术的发达,缩短了地区距离,学生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都会接触到许多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这些都或多或少地与教学有联系。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来引入新知的学习,这样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让学生更加关心生活,关注教学,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性学习。

(二)引入时事热点问题

时事热点问题是历年中考的重要考查点,为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就要及时引入一些时事热点问题或是全社会所普遍关注的话题,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充分的交流,让学生针锋相对,展开激烈的讨论来交流见解,交汇思想,碰撞思维,让学生将之与所学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