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8: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校本教科研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目前,学校的教科研成果推广工作普遍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制度上。每所学校基本上都有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但大都是挂在墙上应付检查用的,真正严格按制度进行课题成果推广的学校很少。
2.管理上。多数学校教科研工作管理不到位,课题研究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浮于表面,没有实效性,对课题申报和结题的工作管理都比较重视,忽视教科研成果管理与推广工作,学校比较重视课题论文与成果获奖,但获奖的优秀课题很少有学校组织过课题成果推广活动。
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是课题开展有效研究的保障,课题成果推广工作有了制度的建立才能顺利实施。学校应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热情,进一步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
1.建立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制度
为了体现教科研成果在教育教学上的效益,我们制定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成果推广管理制度》,建立了“校长室―――教科室―――课题组”科研三级管理机构,由学校教科室具体负责组织课题成果推广活动,教科室成员由各学科骨干教师组成,明确教科室主任和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要求在每年课题研究中期和结题后做好课题“三关”管理和指导工作,经常性组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开展好课题成果推广活动。
2.建立教科研成果推广奖励制度
我们建立了《江口街道中心小学教科研成果推广奖励制度》,奖励制度以“精神奖励”为主,淡化“金钱奖励”,追求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指导思想,我们不以高额奖金重奖获奖的教师的想法是:以免获奖的教师加重功利思想,未获奖的教师心灰意冷,反而导致教科研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对教师参加课题成果推广活动和教科研论文获奖的进行奖励,并载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评职称的条件之一,我们建立的教育科研奖励制度规定:对于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个课题给予适当的奖励。论文、案例在教育部门主办的刊物上发表的及各项比赛获奖者,按级给予奖金。
三、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运行
1.从规范管理入手落实推广制度
我们以有效监督作为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建设的有力保障。学校教科室每学期制定具体的教科研成果推广工作计划,对学校各级立项课题进行规范管理,由教科室组织课题负责人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不断探索,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并及时组织推广活动。为有效保证教科研成果进行正常推广,在课题承担者中开展七个方面活动:①制订好课题申报方案。②认真组织课题开题论证活动。③认真组织课题组理论学习活动。④参加教科研工作例会,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⑤填写“课题研究工作记录表”,及时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阶段性成果。⑥写好论文和结题报告。⑦推广课题成果活动:上好课题研究课或做讲座。学校教科室要坚持课题定期检查制度,强化课题过程性管理,要重视课题资料积累管理,要求各课题组定期上交课题阶段研究进度表和课题研究过程资料,以此来督促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我们建立了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教科室主任要准确掌握每个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定期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对于不开展研究或假研究的课题负责人批评教育,维护校本教科研成果推广制度的权威性。
2.从特色课题入手推广课题成果
我们注重特色课题的创建,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广特色课题成果,促使其成果更加丰富。德育工作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工作之一,发挥本校少先队活动的优势创建特色课题。如,市规划课题“小学生假日环保活动的实践和探索”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结合学校、社会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研究,课题组在具体的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工作,认真填写“课题研究记录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原始资料,如调查表、假日环保活动设计等。学校教科室指导该课题组做好结题工作,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对原始资料与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对非数据化的资料进行定性分析,指导研究者规范撰写研究报告,对研究过程和成果规范陈述,精心提炼课题成果。该课题成果在浙江省少工委三届五次全会扩大会议上交流获得好评,同时该成果获“雏鹰杯”全国少年“五自”学习实践展示活动一等奖。在上面课题的基础上,我们接着进行深入滚动研究:“小学层次性环境教育的研究”和“小学语文综合性活动与雏鹰争章整合的研究”。我校的环境保护系列课题多次受到市教科所领导的好评,被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环境保护局评为首批省级绿色学校。
校本教研是指为了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实际出发,主要依托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微型课题研究强调以校为本,立足课堂,围绕学科,关注的是教学中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校本教研和微型课题研究的内涵不难看出,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共通之处。一是研究的对象相同,都是立足于学校实际,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二是研究的主体基本相同,都是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三是从研究定位看,都侧重于应用研究、行动研究和自主研究。可见,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是相辅相成的一种教研形式。把微型课题研究融入到校本教研中,有利于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优势互补,有利于减负增效,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
二、依托微型课题研究,逐步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
微型课题研究融入校本教研中,就是把研究植根于课堂,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明确一个中心、遵循两个原则、实施三条策略”的研究基本思路,丰富了校本教研内涵,发挥了校本教研的重要作用。
1.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强调教师要树立三种意识:学习意识、反思意识和问题意识。在常态课教学中,要通过课堂观察,察觉问题、记录问题、科学地整理问题。这样,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提炼成微型课题,在校本教研中与同伴合作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增强教师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优化教与学的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遵循教研主题科研化,科研过程教研化和坚持研、学、训、教有机结合的原则。
(1)遵循教研主题科研化,科研过程教研化原则。
我们提倡教师把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用教科研的视角从多角度寻找要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搭建多种平台,进行深入研究。一是以微型课题研究为主题的校本教研。就是根据年级学科组或个人遇到的教学实际问题,进行思考,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主题,并在校本教研中解决问题时,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反思、探究。二是以细化分解学校主课题为方向的校本教研。就是将学校的主打课题细化分解为若干子课题,让各个学科小组认领子课题进行研究。如北辰区实验小学围绕学校主课题“小学生适合教育模式研究”设立9项子课题,分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及学分制评价体系的研究。这样,不仅使学校主课题研究更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还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2)坚持研、学、训、教有机结合的原则。
一是把研究与学习相结合。在校本教研中,各学科组结合研究主题查阅文献,寻找理论支撑,用理论指导实践。做到在研究中学习思考,在学习思考中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把研究与培训相结合。第一,加强对实验学校明确操作路径的培训;第二,深入实验学校加强选题指导和课题论证与设计指导的培训;第三,在实验校开展微型课题专题培训;第四,利用QQ群进行系列科研知识培训;第五,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使教师能够运用教科研方法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三是把研究与教学相结合。通过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验证策略的可行性,从而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师通过研究记录个人的教学经历,便于日后进行总结、提升。四是把研究、学习、培训、教学融为一体。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研究、学习和培训。通过把研、学、训、教有机结合,教师带着问题思考研究,精心备课、上课,捕捉教学研究中成功的做法与经验。
3.实施区域推动,学校整体实施、学科组具体落实和寻求各种形式的智力支撑策略。
(1)实施区域推动策略。
由区教科室有组织、有计划地整体布置工作流程,把微型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
一是申报实验学校。2011年至2012年,北辰区教科室确定首批实验学校7所,在经过2个学期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扩大实验学校参与范围,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2013年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自愿申报实验学校,实验学校由原来的7所发展到30所,占学校总数的47.6%。
二是培训实验学校。区教科室每学期在开学第二周,对实验学校进行《北辰区“十二五”教育科研微型课题实施、管理及规程》和阶段工作流程解读培训。各实验学校按教科室制定校本教研整体实施计划、各学科组按学校整体实施计划制定学科组计划,并落实到校本教研中。
三是由自上而下变自下而上形成课题指南。为了给实验学校教师提供选题参考,我们本着解决学校自身的实际问题、学科教研组或教师个人的实际问题,面向实验学校,从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总结拟研究的问题并形成研究课题,进行征集、汇总,编制成微型课题指南。
四是区教科室牵头与实验学校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区教科室为了引领基层学校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开展好微型课题研究,与北仓小学等3所小学共同开展了“小学教师有效教学反思的行动研究”。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加强教学反思、突出教案研究,以“同课异构”为主题,开展听课、评课、研讨交流;聘请特级教师做引领课。同时,我们按计划有序开展主题交流,撰写教学反思,收集整理研究资料。这样,不仅辅助实验学校督促检查,还指导实验学校规范了过程管理。
五是区教科室定期评选研究成果和组织成果交流。按照区教科室总体工作要求,每学期末对各实验学校备案的微型课题进行研究成果征集、评选。同时,评选优秀组织奖,定期组织成果交流活动。
(2)学校整体实施、学科组具体落实策略。
一是学校整体实施策略。实验学校根据区教科室的部署,一是由实验学校负责向本校征集年级学科组或个人在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总结要研究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二是各实验学校负责分类汇总;三是各实验学校把分类汇总征集的课题上报区教科室;四是各实验学校根据区教科室下发的课题指南选定课题或根据个人需要自定课题,组织本校教师申报微型课题,并上报区教科室备案;五是强化学校组织管理,包括组织申报、立项、论证、过程管理(包括填写研究手册)和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鉴定;六是根据区教科室要求上报参评研究成果。
二是学科组具体落实策略。以学科组为基本单位,按照“选择课题围绕课题选择材料(文献学习)设计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开展行动研究反思研究成果改进研究方案再进行行动研究总结研究成果”的操作路径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逐步形成研究、学习、培训、教学融为一体的校本教研。
(3)寻求各种形式的智力支撑策略。
为发挥各种形式的智力支撑作用,区教科室为实验学校提供理论书籍、典型案例,组织现场科研交流、聘请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和网络培训等。通过多种方式让教师学习先进的教科研理论,接触更多的典型案例,吸收借鉴成功的经验,运用科研方法,结合教学进行实践。如北辰区华辰学校一位英语教师研究的微型课题“小学英语教学中借助简笔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依据心理学相关理论,按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大体要经过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三个阶段。在词汇教学、对话教学、故事教学中,借助简笔画为抽象的语言材料提供了具体表象,使之产生联想,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参评的“小学英语简笔画情境教学法”在北辰区优秀教法学法评选中获二等奖,并做了区级展示课。
三、实践取得的效果
1.教师自觉地进入研究状态。
以往在访谈、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参与课题研究。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研究。即使参加课题研究,解决的不是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或困惑,而是学校的宏观问题。在开展“依托微型课题研究,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行动研究”过程中,区教科室下发了“北辰区教师微型课题研究调查问卷”,对30所实验学校的862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认为需要和愿意参加微型课题研究,参加微型课题研究,有利于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在参与研究过程中,态度认真,教师对这样的教研形式有较好评价。因为这样的校本教研,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使教师自觉地进入研究状态,而且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2.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在常态课教学中,贯穿了“问题―主题―课题”的研究思路,在实践中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探索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师做到边教、边研、边思,逐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了研究为教学服务。如,通过开展“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实践研究”“高中物理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具体策略的研究”等微型课题研究,将微型课题研究指向课堂教学,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改进了课堂教学,优化了教与学的方法,使师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教师发现问题、生成主题、提炼成课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一些教师虽然能提出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提炼成课题,但对课题名称的表述和控制大小方面的能力有待加强。
2.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有待加强。
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虽然能结合微型课题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但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还不够灵活有效,需要加强理论支撑的指导。
3.科研方法的运用还不到位。
教师虽然通过学习、培训掌握了一些科研方法,但针对研究的课题,在选择适合的科研方法上还把握不好。需要加强科研方法运用的指导。
达茂旗,一个全市最偏远的民族地区,在办学要素和教科研资源和条件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却能够在全县域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能够动起来、活起来,让孩子能自然、自信地表达,使达茂旗的孩子外流读书的越来越少,这本身就是教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不能不说他们的改革是有显著成果的。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新思想、新理念的落地落实,需要教科研,办学中的难点、焦点、热点问题的破解需要教科研,实践经验总结提升需要教科研,一定意义上讲,教科研就是“未来学校”教育的探路石、敲门砖,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科研先行、科研引领!
今年是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将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主题和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进行改革,以课程改革和考试招生为重点的教育综合改革将不断深化,围绕“体系建设”重点聚焦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这是包头市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如何落实?最终要体现在我们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变化上。如何变?我认为必须实现由关注知识传授的研究向关注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研究转变;由关注教材教法的研究向关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要素的研究转变;由注重统一的教学要求向注重个性化的教学要求转变;由基于经验的教研向基于事实和大数据的教研转变;由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基于信息化的现代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转变……诸如此类的变化必须依靠科研引领,通过科研为教育实践、教师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提供科学支撑、发展动能和重要保证。
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实现教科研的“三个回归”。
(一)让“屡战屡败”转变为“屡败屡战”
不少老师迫切需要利用教科研来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但是在种种困难面前却“败”下阵来,开始设法“逃避”教科研,还为“逃避”寻找各种各样所谓“站得住”的理由。“想为”却“不为”、“难为”,如何化解呢?
精神上“打气”。现在的教师承受着各种压力,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似乎越来越低。这时,我们引导老师把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教科研结合起来,用教科研的视角寻找迫切需要研究的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规划上“励志”。部分老师进行教科研时常“东一榔头西一棒”,没有进行教科研规划,又无人“铺路搭桥”,多走了弯路,越搞越没信心。为此,学校统筹规划,帮助每位老师制定《个人教科研发展规划》,确立一个主攻方向,搭建多种平台,创设交流机会,给教师提供专业自主发展的环境。现在,老师们有了目标和动力,信心十足。
(二)让“年轻无为”转变为“年轻有为”
一些青年教师,虽然有师范院校所学的“家底”,然而走上岗位后有些“力不从心”,对学校的教育科研缺乏经验,日久生畏,时间一长就成了教科研的“陌路人”。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五供”来解决:一是提供理论“食粮”,二是提供聚焦案例,三是提供“现场教科研”,四是提供外出“取经”机会,五是提供舞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青年教师接触更多的优秀案例,深入学习先进的教科研理论,同时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青年教师教科研的“不为”状态,真正把他们推向“学校科研市场”,推向科研“阵地”。
(三)让“垅上观”转变为“田中行”
部分老师常把自己当成教科研的“垅上人”,只观不研,在教科研的“广袤田野”中“颗粒无收”。
怎样把“垅上观”的老师“拉下田”呢?我们首先通过一些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进行导引,让他们分享别人“犁田”的幸福,向往“田中行”“田中耕”的感受;同时为他们“划块自留田”——个人研究专题,进行方法重点指导,让他们有成功的机会。我们以课题为引领,并将其分解为若干专题,让每位老师都有“小家小院”,通过教科研小组采取多种方式让老师想研、乐研、善研,这些举措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欲。
(四)让“噱头工程”转变为“真科研”
“噱头工程”“造假工程”曾是学校教科研的代名词。学校曾经的“不良之举”,的确让一些老师“深受其害”,使得一些教师与教科研“格格不入”,还俨然成了“教科研无用论”的呐喊者。当然,也有“眼红者”,看到部分老师因开展课题研究而“发财”、“出名”,就多了“白眼”和“嘲讽”。其实,这是严重的“门缝里瞧教科研”,每个学校都有它滋生的土壤。
为防止“噱头工程”或“伪教科研”出现,我们要求领导必须亲上“科研火线”,真正领题,真正参与科研的每次活动。同时成立课题研究前期调查小组,把握学校发展脉搏,因学校发展需要而确立课题,根据学生发展状况而制定研究重点目标,因教育教学需要分解课题,因个人特长选择专题,因个人需要自定专题。另外,我们坚决剔除虚假课题,把握研究要质,做实课题研究。为防止虎头蛇腰豹尾的状况出现,我们采取过程监控的方法,从而确保研究实效。我们还要求校内老师100%参与教科研过程,争取人人科研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有一定的成果。
(五)让“一朵红”转变为“一片红”
曾几何时,学校教科研表现为“花”的三种情况:“永不开放的花蕾”,“一朵红”,“昙花一现”。有的人只教不研,有的一枝独秀,有的闭门造车。课题研究更多地呈现为“一朵红”状态,教科研怎能“满堂红”呢?
为改变这种不良状态,我们采取了“课题引领”、“主题论坛”、“佳文赏析”、“名师讲座”等方式让教师有机会参与、有机会表达、有方法研究、有成果呈现、有成功机会,切实转变“一言堂”、“孤家寡人”的教科研状态。并采取编印教育专刊、外送教育论文参赛等有效手段让教师研究成果有“地儿”展示,从而化解教师心中的“遗憾”,产生再科研的强动力。几年下来,学校几千篇或获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二、直面学校“掣肘”矛盾,化解教科研“潜在”制约之苦
毋庸置疑,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都需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力”。然而,对于学校教育科研存在的教科研重要性与现实迫切需要之间的矛盾冲突,科研部门不可以听之任之,让它成为学校发展、学生素质发展的“绊脚石”。作为学校领导更需要积极面对,努力加以化解。
(一)学校发展迫切需要教科研——制定科研“发展”规划
其一,教科研管理制度要避免“形同虚设”。
不少学校对于教科研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长远规划,内容笼统、空洞而没有具体措施。即使制定了,也是“聋子的耳朵”,在办公室里被“束之高阁”。在教育科研奖励措施方面,也没有统一标准,甚至有朝令夕改的情况出现。为弥补这种“制度缺陷”,我们从“制定制度、长远规划、符合校情、促进发展”16个字入手,狠抓制度的“执行度”,让教科研管理制度真正有了其存在的价值,有了“生命力”,在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素质培养方面发挥了其独到的作用。
其二,教科研过程管理要拒绝“无拘无束”。
科研管理必须是规范而有效的,不能“无拘无束”、“自由散漫”。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淡而简之、虎头蛇尾、“糊涂”管理。因而,“规范有效、措施得力、有效激励、照章办事”是教科研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我们必须对此务实而行,创新而为。
(二)打造生本课堂需要教科研——制定正确的“主攻”方向
其一,不能只盯着成绩。
无论是绩效考核,还是以前的教师考核,学生成绩绝对是个重要的指标因素。社会以及家长大都以学生分数高低论老师“英雄成败”。所以,老师对学生成绩自然不敢小觑,甚至要“全力以赴”。成绩从某个角度来看,也能反映教师的基本教学水平,但为绩效而钻进补差中,这种做法自然是有失偏颇的。
作为一所省级实验小学,我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是通过讲座、案例分析等方式让老师明白分数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二是客观地考察教师的平时教育研究表现及成效,三是以“大教育观”看待学生的综合素养,四是与家长多沟通,向社会多宣传、展示,让更多的人明白教育之本意和价值所在。虽然,我们不大可能改变目前社会的“唯分论”状况,但我们坚持做着,最起码在学校里对教师的绩效工资考核方式、策略变得更人性化、更合理了。
其二,要明白研究什么东西。
教师最需要研究的就是“生本课堂”,教育之法、授课之艺、课堂之效、学生之情等方面都是研究的范围,只是有的老师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才会“瞎子”走路,乱“摸”一通,摸到哪里是哪里,找不到教科研主攻的方向。因而,也就难以取得丰硕的教科研成果。
怎么办呢?我们主要采取“课题引领、抓住关键、专题规划、有效捕捉、重点突破、有效整合”二十四字方法,让老师明白自己的“生本课堂”科研路在哪,该如何走,怎样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高。通过这样的举措,现在老师的科研信息的获取主动了,案例捕捉及时了,理性思考有深度了,研究论文有价值了。研究方向千千万,关键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角度和主题,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三)打造精兵强将需要教科研——制定有效“制导”策略
学校缺少科研“制导”之策,学校教科研工作很难蓬勃开展,也难以做出业绩。要想提升学校的教育科研水平,就必须打造具有问题意识的“教科研动车组”,让每位老师成为教科研“急先锋”,真正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我们的做法主要是:
1.问题先导法。先期给一些老师设计一些问题,比如:“当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你采取什么对策?”“学生作业字迹潦草,该怎样进行矫正呢?”让老师在工作中进行相关研究。经过几个回合的“问题探索”,老师就会明白“问题解决”的实际价值,明白“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的道理。有了成功的体验,老师就会从工作中寻找问题,并设法通过有效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拥有“较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2.管理菜单法。采取目标管理、层级管理、板块管理等科学管理策略打造具有人文精髓的教科研群体。将学校课题研究与教研整合起来,进行“板块式”课题分解,采取“菜单管理”方式,逐层推进,并切实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教科研与教研联动式主题活动”,实现研究效益最大化。我们还采取分工负责“菜单制”的方法,进行专线纵深式研究,使得问题研究更有深度和现实意义。
3.绩效考核法。根据个人领题(或专题)研究情况,对老师上报的成果材料进行打分(总分值100分):30%的分值是关于教师教科研过程性材料,60%的分值是关于教师参与学校课题研究情况及实际价值,10%的分值是关于个人研究成果。这个“绩效”导引一定程度上催发了教师的科研欲。
4.评聘激励法。学校在评职称、评学术荣誉、晋级、年终考评时都要考虑教科研成绩,无则一票否决,对优胜者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从而达到奖励骨干教师,促动青年教师的目的。
5.学术规划法。对于基本素质不错,具有教科研头脑,对问题有较强洞察力和分析力的青年教师,学校会协助他们做好专业规划。我们要求有灵气的青年教师三到五年必须在教科研上崭露头角,五到十年成长为具有个性特长的、有影响力的骨干、名师。
6.名师帮扶法。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区教科研中心组学术委员会为个别具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量身打造发展规划。同时配合区教育局的品牌教师培训班以及市级以上培训活动,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通过以上几种有效的方法,我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得到了不断扩充,现在学校拥有无锡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以及区能手、新秀等骨干教师46名,占教师总数的60%。全校教师的科研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促进了学校课改的良性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直面舞台“稀缺”,开展“有行”多彩教科研活动
“教学”是左手,“研究”是右手,两手紧握方能形成合力化解教育教学难题,取得最大效益。所以,我们只有搭建教科研舞台,才能摒弃那种教科研“两张皮”、“走过场”、“被参与”、“虎头蛇腰豹尾”等研究旧习,把教科研的力量集中在提高教学质量上。
1.“一例”活动。“一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所开展的专项研究。研究过程通常是“一课一例”——“一例一专题”——“一例一论”——“一例一得”,以小切入,以论为核,点小力大,收效好。这个诊断性的“一例”活动,每月两期,每期都有一名主题主持人和发言人。
2.“二言”书会。一言书“魂”,二言书“行”。我校每两月举行一次“二言书会”,每位老师必须寻找到“论著”中“为我所用”的先进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每个寒暑假我们还布置读书征文活动,并把读书心得上传校网,目前已经举行了5届。
3.“三师”论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每期主题沙龙中,我们坚持“敢言、敢辩、敢议”的教科研作风,参与者人人是别人的徒弟。每期重点以“三人论”为主,采取类似现场答辩的方法,接受同伴的质疑。另外,我们还有“师徒二人转”,经常举行师徒同课、师徒专题互动、师徒才艺评比、徒课师评等活动。
4.“四导”活动。一“导读”名师名著,如魏书生之《骨干教师成长》、潘海燕之《骨干教师成长的秘诀》等,让教师学习他人教科研品质,二“导析”名师示范课,三“导解”名师教科研讲座,四“导会”名师,让老师们在与名师的零距离接触中,寻求个人发展之路,谋划个人未来蓝图。
1.专题学习引领观念的初步转变
提倡教师阅读专业成长书籍,撰写读书心得,以读书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除了开展定专题、定内容的自主学习外,还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作用,开展“名师课堂学习活动”,在教研组的组织下,按照既定主题观看名师课堂教学实录,然后就相应的专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各组都进行完之后,再由教研组长在业务会议上就本组活动开展情况做以总结,做到先进理念的共享与延伸。同时将有限的教师外出学习的收获与学校实际相结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全校教师分享。通过这些主题学习的引领,使教师观念得到初步的转变,对一些新的理念和精神有一个表层的、感性的认识和理解。
2.多元教研带动观念的不断转变
一是以常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主题,广泛开展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首先优化示范课,通过对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课堂教学的观摩,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师徒结队帮扶的青蓝工程,由结对教师签订结对协议,各展其长,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细化过关课,实现新教师的迅速转型;在平时的教学中强化推门课和交流课,在交流和对比中锻造、夯实每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可以利用“请进来”活动,将城区学校或兄弟学校在学科教学中有特色的名师请到本校的课堂中,传经送宝,实现典型引路。同时,还要提升评课的深度,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批评,各抒己见;通过随堂听课记载表将每一次听评情况作为授课教师反思和其他教师学习的媒介,以教师产生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教师们在互助合作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真正让每次听评活动引领有效的研讨和落实。二是在常规教研形式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学校和教师实际,建立学校博客或学校网站,开展论坛式研讨,在不加重教师负担的情况下拓展研讨的深度和广度,为教师搭建解决问题、沟通互助的平台。这样的校本教研方式尤其会受到青年教师的青睐,使他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研讨中,而且这样的研讨形式,不但使教师学习到了身边的经验,也听到了校外教师的一些好的建议和经验之谈,教师观念在最初的表象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
就观察大量的校本教研现场后发现,校本教研的规范开展大家都持肯定态度,但同时流露出对校本教研的“质”的担忧。他们把现状归因在缺乏“专业引领”,希望通过专家的介入去改变这种局面。可就我校情况而言,这的确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我校就目前而言,是县域乃至整个地区同级学校中校本教研工作抓得比较好的一所初级中学,其校本教研的成果以及产生的影响均是得到肯定的,可是,老师们都还是有“被动地依赖”专家的专业引领的企盼,而不是“主动地生成”学校内部的专业引领力量,毕竟专家是有限的呀,这一依赖的现象成为了目前校本教研过程中的普遍思想。
那么,怎样才能使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真正促进学校发展,“使学校具备研究的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
在多次研究实践后,针对我校校本教研中暴露出的“教的关注,而不是学的追问”、“知者的阐释,而不是智者的对话”、“被动地依赖,而不是主动地生成”等问题,我校教科研组从改革技术层面入手,实施“课堂细节描述”,将关注点引向学生:让执教者对“学”进行追问,让教师的独白因“学”而变成智者间的对话,让本土的专业引领者抓住“学”而引导思想交锋、观点碰撞,真正让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对“课堂细节描述”的认识
“课堂细节描述”是指观察者(执教者或观课者)对教学进程中的教师、学生的具体行为以及环境进行的事实性描述,是教师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同时间学生的语言、动作、表情的描述或互动时的情景再现,简单地说就是白描式的课堂观察,观察的焦点在学生。我们期望通过这种白描式的细节,引起教师对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我们把“课堂细节描述”定位为一种新的课堂观察技术,是针对原来教师惯用的听课记录习惯而提出的。在每一次教师的常规检查中,我均发现教师的听课记录呈现出来的均只是教师的教学环节,这样的记录,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观察者的视野范围。45分钟的课堂,发生的事情多而快,课堂交流比较复杂,来自师生以及环境的信息多如牛毛,稍纵即逝,如果把精力放在对教学全过程的记录上,势必会减少对其他课堂行为的观察。
作为一种技术层面改革,我们要求“听课教师”转换为“观课者”,要求他们从观课者入手(我认为,观察别人的课堂可以提高对自己课堂的观察能力),要求教师不再记录教学全过程,而是把目光投向学生,记录教学进程中引发自己思考或困惑的课堂教学细节,要求观察者在课堂上或下课后写下自己对此细节的分析,剖析这些细节对学生深层次的影响,剖析这些行为后面的教育观念,并且要求最后综合性地写出“最值得分享的经验”、“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执教者,我们也要求把目光投向学生,在课后进行课堂细节描述,从课堂细节入手反思自己的教学。
二、三个层面彰显“课堂细节描述”功能
“课堂细节描述”这一技术刚开始使用时,教师们感到无从下手,总觉得不记录教学全过程心里不踏实。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教师们发现自己对课堂细节(包括对自己的课堂)的敏感度增加了,观察能力提高了。听课后和执教教师以及听课教师间的对话开始围绕着细节以及细节背后的观念展开,本土的专业引领者在对话中开始逐步走向成熟。“课堂细节描述”,正在三个层面彰显着自己的功能,解决着我们校本教研中出现的问题。下面是运用“课堂细节描述”技术观课的几个案例,这几个案例基本做到了“同伴互助,共同前进”,也基本改变了一味依赖专家引领的思想。
为他——促进教者的自我反恩
案例1:这是一个年轻语文教师在执教完《就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给巴特勒上校的一封信》一课后进行的“课堂细节描述”及进行的反思。
在“课件制作”环节上的对话:
我:老师们对这节课的观察后,发现有什么不足吗?
师1:……
师4:我认为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忽略了一点,就是把背景音乐设置成了让人欢快的轻音乐,这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符。
我:老师们,这就是我们没有注意的细节,这对我们学生的情感感化就有问题了,同时,学生进入文本可能就没有“愤慨”的感情了。
教者反思:我在最初制作课件时,没有音乐,课件制作完后,我总觉得差点什么,就随意的选了一段轻快的曲子,这的确是我备课的失误,以后在备课时必须的注意细节。
从这个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观课者的目光注意到了上课教师的细节,而不只是把老师上课的全过程机械的记录下来了,他们均有了课堂的细节观察。
为你——促进同伴间的专业成长
案例2: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在执教北京师范大学毛继东教授的《作文三步法》的“感知物训练”时,分别都按照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手段进行了感知,同时,按照理论训练还讲解了感知过程中的换时、换位、换情。可在操作训练时,老师要求利用刚学的理论去完成老师设定的感知对象一一《紫藤萝瀑布》,十分钟时间,没有一个学生能够有条理的,完整的梳理出作者的感知,尤其没有一个学生提到“换时、换位、换情”。老师无论怎样诱导,学生都一言不发。下课后,上课老师非常恼火,抱怨“学生不配合……”
交流片段:
教师l:……
教师3:这节课太沉闷,合作不好……
教师4:这节课学生根本就没有配合老师……
我:老师们,关于课堂上学生配不配合,是学生的责任还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学生怎样做才叫配合?请大家思考一下。
教师1:这班学生本身就不活跃……
教师2:学生没有观察到实物,没有想象力……
教师3:对,因为学生没有身临其境,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其感觉器官就无法调动。再说,就作者而言,还有特定的时代背景触动他的情感,我们的学生在这节课上没有任何外在因素的情况下能有别人要求的感知吗? 转贴于
(现场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我:对了,刚才老师们都谈了一些看法,的确是这样,方法也好,教材也罢,这些都只是载体,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必须结合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教学对象所处的环境。教材是现成的,教学手段必须要是活的,课堂设计必须要是活的,做到了整节课的外在因素活了,我们的学生自然就活了,课堂就“火“了,这何愁学生不配合呢?
从这一校本教研同伴互助的片断中,我们不难看出,观课的教师将目光投向“课堂细节”中的主体一一学生,再将主体的反映对应给执教教师,引发执教者从教学设计进行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准备,从而在教师中引起共鸣,对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准备开始了深刻的研讨。在“为你”的层面上,教师之问的对话促进了教师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为我——专业引领者走向成熟
案例3:这是一名语文教师在执教《怎样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指导课后,我在执教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后和大家进行的交流。
我:请问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有“学生写作能力训练”这一目标吗?
执教教师:有。学生写作训练,我安排了三个环节:一是用一句话写出你最想说的一件事;二是请你回忆一下你最想说的事,并将它叙述出来。三是请你快速回忆一下这件事的具体细节,并将其与自己的真情实感相结合,使刚才写的那句话更具体形象。四是给你的描述一个合理的理由。把可有可无的字句删除,给你的文段润润色。五是给文段添一个漂亮的题目,给文段写一段开头和结尾。
教师l:但我观察到在最后还有三个学生没有按照你教学的环节去训练写作,这三个同学还是按照平时作文一样,一气呵成写完了一大段。
教师2:为什么在每一个写作训练环节完成后,不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环节训练成果呢?如第一个环节“写一句自己最想说的事”,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妈妈,你辛苦了,我真对不起你,你关心我,你爱我,可生活中,我还时时惹你生气,真对不起。”这个学生不是在写“最想说的事”而是在写“最想说的话”。
教师3:第三个环节,要求学生叙述最想说的这件事,可屏幕上的格式是这样的“我的感受怎样?”,难道学生一定都要按照这一模式去做吗?我认为,根据需要,作者可以把事件叙述完后谈感受,也可以一边叙事一边谈感受,这难道不行吗? 教师4:你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在特定环境表现真情实感”,何谓特定环境,是今天这节课上,还是学生的生活中,或是学生设计的环境,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强调,这又叫什么“难点”呢?
我:很明显,写作训练的教学目标达成度不够高。我们大家来分析一下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大家可以把认为相关的课堂细节呈现出来。
教师1:课堂内容稍多,容量太大了,学生一时消化不了。
教师2:教师课堂巡视没有顾及所有的学生,如我前面的两位,我看他们在写作训练时就没有按照老师设计的步骤去完成,如果老师巡视到位,实时指出,也许效果就不一样了。
教师3:环节设计时间是合理的,可是老师却没有让学生把时间用足,导致学生是在跟着老师赶步骤,如第二环节5分钟,实际只用了4分钟不到,有些学生完全没有完成任务,老师就催着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教师4:老师明明发了正规的作文试卷,可有四五个学生用的是自己的笔记本在写作,正规作文试卷运用的目的是让学生规范书写,这说明这一点就没有让全体学生做到。
我(转向执教者):你注意到了吗?
执教教师:有些我注意到了,有些情况没有。
我:为什么?
执教教师:因为内容多了,我在赶时间。
我:你没有戴表吗?
执教教师:没有。
我:你课件制作设计上标示有时间呀!
执教教师:我设计的问题与学生操作的能力在时间上不能同步。
我:你课前对学生的实际能力有过了解吗?
执教教师:有,只是不全面。
我(转向观课教师):大家能否就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观预测能否代替学生的需求?
(教师们都沉默了。)
教师4:确实,我的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我事先想好的和课堂里发生的不一样,其实很多时候,我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的预测在设计教学。
教师5: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心里想的是下一步我该干啥,特别是在研究课、公开课时更是这样。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或许我们可以套用著名教育学家先生的这句话为“小学教育,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小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刚刚踏进学校的团体,可以说,他们将进行人生的第一次洗礼,由此可见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近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界不断涌现出“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和实践,“校本研究”火热进行中。所谓“校本研究”,就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发展为目的,以学校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发展为目的,由校长组织领导,教科研人员和教育理论工作者共同参与的融入学习、教学、教研于一体的群体性研究活动[1]。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浅谈一下校本研究中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关于自己(即教师本身)
“教师”以“教”开头,而随着教育的发展,我们关于教师的理解也由“教者”向“学者”转变。这个重要的转变要求我们教师应具有自学、表达、分析、组织、管理、科研、创新思维等能力,而创新思维能力又是各种能力中最为重要的[2],它可以启发、引导小学生发挥最大的创造性。
创造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只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足够的教学热情,并且热爱学生,热爱数学,才有可能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伟大的创造性。
新教师积极积累经验,尝试创新教学;老教师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创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新老教师共聚一堂,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学习和教学当成乐事,这样的教师还怕教不好学生吗?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校外渠道,为与校外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能通过我们的教学,使小学生对数学感兴趣,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他们不是仅仅为了学习而学习。
总之,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是跟学生一起成长的。
二、关于小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掌握每个小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习情况和生活状态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对教师来说不是班级记事簿上的一行字和一个号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即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小学生个体进行有组织的、定期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关注和促进每一个小学生的发展。而在关注和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行为公正,且落到实处,这一点也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长处入手,关注差异,进行激励,学生会慢慢学会接受教师、喜欢教师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所以教师应以不变应万变,经常反思,总结经验,这样才能把学生教得更好。
三、关于新课标
我国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新课标具有如下特点:
(一)新课标更加注重提供丰富的情景素材
(二)新课标为学生的探索交流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三)在素材选择上,新课标更加重视题材的现实性、综合性,更加注重发挥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并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3]。
新课标作为教师的教材,还要求教师应具备有效处理教材和创造、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而且,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教材转化为更易于学生接受的信息。
四、关于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传递知识的属性,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它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是人对人智慧的引导、激发和唤醒,是人们心灵的体操和精神的交流与对话[2]。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参与能力是新课标的关键目标,而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实际出发,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二)让学生在解决“认知冲突”过程中学会数学思维的思考方式
(三)组织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体验
(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五)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
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和教师一起来学习数学,体验数学,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这将是一个漫长而有趣的、具有探索性的过程,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互合作,共同成长。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基于校本研究的基础上,从学校本身的实际出发,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数学教师的教与学,同时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个合理的、趣味的数学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师生身心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这需要教师将自身与学生、新课标以及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并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甚至是科学的神奇和教师的伟大。
参考文献:
要想让中老年教师成为课改的弄潮儿,就必须转变其观念,坚定其信念。即为中老年教师提供再创新、再提高的空间与平台,提高中老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使中老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理论素养、课堂教学水平、教研能力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最终建立起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以深入推进新课改试验工作进程,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确定目标,丰富策略
1、铸师魂、强师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进一步激发中老年教师献身教育的敬业精神、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
2、鼓励自学与反思。
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新课程基本理念、课堂教学最优化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现代学习理论等。争做“学习型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自觉反思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完成对新课程理念从“陌生到熟悉,从困惑到相信,从观望到尝试,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过程,进而达到理念的刷新、观念的变革。以自修—反思的培训方式推进中老年教师素养持续提升。开展“说—教—评—撰”一体的校内常态教研活动、校际交流活动,帮助中老年教师参与镇、县级优质课比武活动,定期出刊《校本教研论文》,展示教师优秀教学反思、优秀案例及评析、优秀教育故事、读书日记等。
3、不断强化校本培训,提高中老年教师业务能力。
最大限度地将中老年教师的宝贵经验发扬光大,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从而调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中老年教师不断提高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水平,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断挖掘中老年教师的潜能。
4、坚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不断提高中老年教师的教学技能。
使中老年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资源和时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5、开展新课改研究,不断提升中老年教师教科研水平。
把“做学者型教师,不做平庸教书匠”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高层次的自我价值。
三、搭建平台,提升素质
1、强化培训。
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微机室、互联网的效能,以集体辅导和读书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业务知识、教育教学理论、先进经验、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的培训学习,采取集体辅导(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分工辅导或聘请专家作专题讲座)和教师个人读书自学的形式开展培训。
2、研讨交流。
通过集体研讨,相互交流学习体会、认识和实践经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难点热点问题等,以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3、观摩考察。
带着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目的地组织观摩考察,向先进学校学习,向他人学习。并适时派出一些有水平、有经验的教师外出学习,以提高学校的培训质量。
4、集体备课、教学竞赛。
这两条途径是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能力培训的有效方式,激励中老年教师将理论学习所得转化到实践中来。集体备课的重点在教学设计,教学竞赛的重点在于实践应用。主要包括多媒体课堂教学比武、课后反思、案例设计竞赛等活动。
5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搞好传帮带,充分发挥市、县级骨干教师的作用,进行具体指导,鼓励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为校本培训献策献力,聘请教育教学专家、教研员担任兼职教师,促进新教师的提高与成长。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老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它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是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轻车熟路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校凭借"百家讲坛"这一深有特色又富有实效的学习平台,开展了扎实的校本研究活动,注重理论学习,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和教师的受益面。"百家讲坛"活动形式相对固定,内容涉及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介绍,或就某一个专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参考各类教学杂志后自己的综合思考。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师读书活动,让教师与大师和教育专家对话,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开阔教育教学视野,拓展教育教学思维。语文组围绕"有效教学"主题开展了《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拓宽识字渠道,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等讲座,数学组推出《问题解决》等系列讲座,各学科老师都很好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例子,讲得有声有色,博得了与会老师的好评。目前,我校的"百家讲坛"成了一片水草丰腴的原野,教师在这里呼吸着新鲜的氧气,绽放着自己的生命花朵。在发展同行的同时,也在发展自己,成为教育的学习者、思考者和促进者。
二、以校本教研为基地,让"校开放课"成为教师成长的"实践园"
开放课是最好形式的课例研究,正像病例研究是名医成长的重要载体一样,课例研究也是名师成长的重要载体。我校每学期都坚持开展"人人一节公开课",每次大课不仅有一定的主题,还有不同的形式:①"精品课":发挥各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引导示范作用,每学期至少提供一堂观摩课,供组内成员学习。②"争鸣课":同年级教师选择同一教材上课,同堂异构,比较讨论,取长补短。这是继开展"人人一节公开课"活动以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唤醒教师自我培训、自我发展意识和自觉性的校本培训的一个特色举措。2011年,我校继续把"同堂异构"校本研讨作为教研的主渠道,通过开展"同堂异构",给全体教师"个人自备、分头施教"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模式、学习的范本,促进了教师在课堂中优势互补,相互启发,智慧共享,切实提高了集体备课的效益及公开课研讨活动的实效性,从而构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③"常态课":组内临时指定一教师上课(提前一天通知),或者学校行政随堂听课,针对其教学的一个环节或一个方面,组内积极进行讨论、诊断。开放课以其自身的特性,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方式,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行之有效的好途径,也成为我校教师成长、达到自我实现的一种好途径。
三、以校本教研为阵营,让"专家引领"成为教师成长的"导航灯"
专业引领,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为进一步提高全体老师的教学水平,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坚持与高校合作,曾邀请省普教室王永老师、福师大余文森教授、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万建民院长、泉州师范学院的邓岳敏博士、苏明强教授来校多次作讲座。如:邓岳敏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学科教学》讲座,苏明强教授的《新课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及案例评析》讲座等。市教科所的苏俊墉主任、卓和平、刘香芹等教研员以及鲤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经常下校指导,形式包括课题实施、课堂教学指导、理论专题讲座、论文案例指导等。教研员针对我校老师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对精彩的环节阐述了依据,对不足的地方说明了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引领每一位老师积极思考,让全体老师受益匪浅。专家以深厚的理论功底,生动具体的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语言华彩,澄清了教师们以往许多模糊的概念,走出课题教研的误区,起到了传经、授教、解惑的作用,让每一位教师找准了今后教学教研的方向和模式,推进了我校教科研工作向着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更上一层楼。
四、以校本教研为基点,让"校际交流"成为教师成长的"方向标"
(一)现实基础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改革纲要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是取得本次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同时,这又是一个难点。教师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难,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方法和策略。因此,探索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
而目前农村中学,尤其是初级中学在常规教研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 校内常规教研流于形式。
①开课质量仍有待提高。就石湫中学而言,每学期都有自己的教研活动安排,
要求是每人至少一到两节校级公开课。从开展情况看,一些教师把教研活动当作是应付检查,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从2001~2004年,通过“说、听、评”市级课题2~3年的落实和研究,校内开课的质量有了较大改善,教师素质有了明显加强。但还未达到我校原先设定的目标和要求,比如课题研究层次性、学科特色还不够明显,具有各学科特色的有效教研模式和策略还没有形成。因此,在原有基础上对“说、听、评”课题做进一步研究十分必要,同时提升为省级课题进行研究,更能规范教师的教研行为,更能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②评析不到位。各教研组虽按学校要求让每一位教师开课,但评析时,有的教师三言两语,有的围绕某个知识点大谈特谈,评析不到位或评不到点子上,无形中给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造成了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另外,教研组对教师们的评析意见未能及时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反馈给开课教师,不能让开课教师扬长避短。
2.校际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也有待提高。
自95年南京市倡导“课堂教学年”,狠抓教研活动起至今近10年,10年来,“课堂教学年”活动的开展,尤其是近几年我县狠抓“理论学习与备课年”活动,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研活动的开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但从我校对参加教研活动反馈信息所作的分析看,校际教研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 当前的教研活动尚未形成经验或模式,其理论缺乏指导性,其实验性
尚欠缺。
目前的常规教研局限于“听”,很少注重于“评”,常常忽略了“说”。同时各校开展常规教研模式不同,要求不一,这样就很难保证各校教研活动同时进步,同步提高。
(二)理论依据
1. 有效教学的需要。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益。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有效教学关注课堂教学效益。(模式的目的)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对每节课自己进行反思或者通过别人帮助反思。(课后评课)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注重说课)
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教研活动模式,为了增强全体教师的理论素养,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走科研兴校之路,特提出本研究课题。
2. 校本研究理论的指导。
校本教研即“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即研究者,将教师的日常教学、教学研究、在职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校本教研强调团队精神和同伴互助,为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和专题研究提供了有效平台,从而为学校培植一种学术探讨与学术批评的文化;校本教研强调校长是学校教研、科研活动的第一责任人,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教学研究的制度化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形成,成为校本教研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为此,我校提出“说、听、评”校本教研实践研究,就是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把对话、交流、互动的机制引入教研。
二、课题的界定
“说、听、评”是学校常规教研内容之一,即“说课、听课、评课”,而我校新课改理念下农村中学“说、听、评”校本教研实践研究,旨在通过“说、听、评”校本教研实践,探索出农村中学校本培训、教研、科研三位一体的研究机制,切实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和学生的发展,构建学习型农村学校。其重点是如何把对话、交流、互动的机制引入教研。
①“说、听、评”教研模式中的“说”指说课。即开课教师将自己的上课意图、教学设计写成说课稿,面对所有听课教师解释和说明。“说课”的过程,是以教师对新课标、对教材的刻苦钻研为基础,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依据,并对如何制定教学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设计、优化教学过程等进行全面阐述的过程,是一项把教师个人在备课过程中的隐性思维显现化并趋于理性化的教学研究活动。
②“听”指参与者听课、开课者上课。即开课教师要按照自己的说课思路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以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以情感为重点的社会素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对课堂教学情境,有效变化上课思路,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听课教师则从学生课堂中的四种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效果,即学生的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目标达成状态。
③“评”指评课。即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根据开课教师的说课内容以及课堂教学情况对该课给予评价,评价时评课教师必须按评课反馈表进行书面评定。其重点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满足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
④“说、听、评”模式中三者之间的关系。“说、听、评”教研模式中的“说课”是基础,是为“上课”“听课”服务和准备的,“说课”是为了交代上课的理论依据,交代上课者为什么这样上而不那样上的理由,给听者即评者指明听课的方向。“上课”则是为了体现说课思路,共同发现教学中的个性或共性的问题。“评”是对前两个环节的总结,是教师之间的反思、互动与交流。
由此可见,“说、听、评” 这个循环过程,不只是直线式的低层次的循环过程,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三、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促使教师教研行为自主化。通过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个性化教学。教师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研究”变为“主动研究”,学校教研氛围日渐浓厚。
2.提高农村中学常规教研实效。以新课程为导向,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探索出农村中学校本教研模式,提高常规教研实效,全面提升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
3.促使教研、科研一体化。我们认为,教研、科研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而服务,为了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最大发展而服务。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学校教研、科研有效整合的途径。
(二)课题研究内容
1. 校本教研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通过各种有效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帮助教师实现从职初教师、经验教师、专家教师的跨越式发展,学校给予必要的支持以及制度上的激励和保障。我们认为,在校本教研中,制度建设是关键,教师反思是起点,行动研究是途径,教师发展是根本,共同发展是目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完善“说、听、评”的评价体系等系列制度文档,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建设。
2.继续研究和完善“说、听、评”常规教研操作模式。
通过继续研究和完善“说、听、评”常规教研操作模式,使常规教研规范
化、标准化、科学化。
“说课”的具体标准或内容如下:
(一)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1)本课内容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3)对教材的处理
(二)目标的设定。(1)目标的科学性(2)目标的分类、分层(3)重点、难点确立及依据
(三)教法选择。(1)教学结构及教学基本思路(2)重、难点突破方法(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4)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5)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基础
(四)学法指导。(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2)学生学习新知的障碍(3)学生掌握本课知识应采用的学习方法
(五)作业设计。(1)作业设计目标(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
“上课”具体标准或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明确、全面(2)教学目标具有可达成性
(二)教学内容。(1)贯彻说课思路(2)按新课标、考纲要求处理教材(3)学科导向科学、准确(4)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三)教学方法。(1)方法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2)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对学生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法得当(3)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4)容量得当、难易适度、重点突出
(四)教学功底。(1)教学结构安排合理、严谨(2)语言准确、规范
(3)能够驾御课堂
(五)教学效果。(1)双基训练有效、得到巩固(2)学生思维活跃、认知到位
“评课”的具体标准或内容如下:
(一)学科导向
(二)教学结构的设计
(三)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四)知识点传授方法和技巧
(五)学法指导及学生参与
(六)教辅手段的运用
(七)作业设计
(八)教学效果
3.形成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于一体的教师发展模式。
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校本教研平台,促进和改革常规教研工作,改革传统的教师培训和学习方式,提供更多层面上的教学支援、同伴互助、师生研讨和专业引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帮助教师更新观念、自我反省和自主学习,主动追求进步。利用结对帮扶、案例剖析和问题会诊等,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促进同伴互助。为教师搭建课案设计展示平台、教研交流平台和教学反思交流平台,培植一支教学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通过课题研究的深入持久开展,带动校本教研规范有序的发展。建立教师发展学校,利用各种主题活动和教师培训,建设高素养的教师队伍。把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立体的、相济并蓄的校本教研体系,把学校的各种教学研究机构建设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型组织,从而促进教师能力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探讨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
以“课题促进研究,评价促进教学”为指导,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研究实验,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色,发展学生特长。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下,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走出课
堂、走向生活,让学生在欢快中学习;改变单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获得充分的过程体验;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帮助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探究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
5. 探讨新课改理念下各学科教研实践模式。
以“说、听、评”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解决教与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相结合,促使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及其他人员多方合作参与,有效构建具有各学科特色的教研实践模式。建立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故事、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等,形成以案例为载体的教师研讨和教师学习活动。探讨学科整体发展的课堂应用模式。确立专题研究项目和备课组子课题;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以调查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经验总结法,
对“说、听、评”教研活动进行研究。
(一)、调查法:调查法将作为本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在实施过程中将通过教师访谈、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师生对“说、听、评”常规教研活动的意见与感受,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
(二)、观察法:即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各课题组成员仔细观察参与活动的教师对“说、听、评”活动的投入程度,(如表情、热情等)并深入课堂听课,进一步观察学生活动状态、教师教学实践,以此来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把握“说、听、评”教研活动的实效,以便及时找出利弊、优劣,进而加以改进、完善。
(三)、经验总结法:本课题组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参与“说、听、评”活动写出自己的体会、提出意见,各教研组要在学期末进行总结,在下学期写出符合本教研组实际的“说、听、评”标准,在总结、归纳、分析教师个人、教研组及其它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更加贴近我校实际的“说、听、评”标准。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的立项、申报阶段:
1、2004、7~9月,为课题立项、准备阶段。
2、2004、9~11月,为课题申报阶段。
在立项材料准备就绪之后,由教导处写出课题立项申请,报县教科室审批,教导处再根据县教科室审批意见修改立项报告,完善之后上报市教科所申请为省级课题。
(二)、课题的研究计划为2年,(2004、12~2006、12)具体步骤如下:
1、2004、12~2005、2为课题校内试验、求证阶段。步骤为:
①、2004、12,学习和认识阶段。
教导处组织教师对市级课题“说、听、评”的有关成果和理论进行学习,同时学习省级课题立项申请,领会其中的要义和操作要求。
②、2005、1~2,选科试验阶段。
在部分学科如数学、语文学科中按照新的评价标准进行试验,在可行的前提下,再组织其他教研组按新的“说、听、评”研讨标准和评价表进行实践。
③、2005、1~2,分析、求证、总结阶段。
在经过各组试验和实践之后,教导处根据各教研组提供的材料和反馈意见,对“说、听、评”课题的立项申请中的有关内容,特别是对三个环节的研讨标准和评价表做进一步的分析、求证,在修改后再制定出比较科学的“说、听、评”三个环节的研讨标准和评价表。
2、2005、3~2006、3,为课题完善、校内推广阶段。具体步骤为:
①、2005、3~4,专家指导阶段。
一是学校按照“说、听、评”三个环节的程序开公开课演示,让县教研室领导观摩、评点;二是邀请教科室领导对“说、听、评”三个环节的研讨标准和评价表进行审核。
②、2005、3~6,对外开放演示阶段。
部分教研组按“说、听、评”模式承担县级教研活动,向兄弟学校展
示“说、听、评”三环一体的教研模式,征求兄弟学校的看法和意见,以进一步完善“说、听、评”三个环节的研讨标准和评价表。
③、2005、3~6,校内赛课阶段。
为了进一步演练“说、听、评”三环一体教研模式,主要学科按“说、听、评”模式在校内开课,同时赛课一节,以便达到熟练掌握“说、听、评”三个环节的研讨标准和评价表。
④、2005、3~6,深化阶段。
各教研组在开展“说、听、评”教研模式的基础上,酝酿本组“说、听、评”的标准,特别是对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细化。
3、2005、9~2006、3为课题总结、提高阶段。具体步骤为;
①、2005、7~8,总结、提高阶段。
各教研组拟出本组“说、听、评”活动的新标准试行稿,按试行稿组织教研活动。
②、2005、10~2006、1,新标准实施阶段。
各组按新标准组织实施。
③、2006、1~3,阶段性成果总结阶段。
学校对“说、听、评”模式进一步总结、完善,形成相关的课题研究成果材料。
4、2006、4~2006、12,为课题结题、推广阶段。
①、2006、4~6,教师自行总结阶段。
全体教师结合自身体会,写成有关理论文章。
②、2006、7~10,准备结题阶段。
教导处准备结题材料,提供课题成果。
③、2006、11~12,结题阶段。
学校写成结题报告、材料自查,搞好结题工作,迎接市、县教科室结题。
七、课题研究对象
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是石湫中学所有任课教师。
八、课题研究成果显示
(一)形成更规范的、具有各学科特点的“说、听、评”校本教研实践模式。
(二)建立可行的、具有各学科特点的农村中学“说、听、评”三环一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三)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强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②、产出校内名师。③、提高市县校级公开课质量。
2、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3、力求学生在各类竞赛屡获佳绩。
(四)、提供典型课例。
(五)、形成可推广的课题结题报告或研究性报告。
九、课题研究条件
1、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与肯定
本课题在先期的两、三实践中得到了市教科所、县教科室、县教研室领导的肯定,通过市级课题结题给予该课题以极高的评价,认为该课题踏踏实实,是一个关注校本、关注过程的切实可行的课题。同时表示给予该课题大力宣传和智力支持。
2、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本课题在通过市级课题结题后,学校领导对该课题今后的转型、发展、深化十分关注,要求教导处总结经验,拟定立项申请,申报省级课题,进一步深化课题,巩固课题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扩大课题的影响力,使课题真正被推广。
3、基础厚实、经验丰富
本课题经过2~3年的研究全校上下对“说、听、评”的操作程序和标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理解和研究,课题组成员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对课题今后的发展方向,对课题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个基础对课题做进一步研究是非常切合实际的。
4、课题组成员素质强。
本课题研究成员13人,就年龄而言,平均35岁左右,精力旺盛,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是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就业务而言,都是师范院校毕业,专业理论比较强,本科率达50%以上,其余的正在函授本科或自学本科,是学校的教研组长或分管领导,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其中1人是县学科带头人,多人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
十、课题研究的经费投入
学校拟投入1万元用于课题研究,大致用途如下:
1、形成理性材料及资料汇编约1000元。
2、课题组研究经费约5000元。
3、对教研组及教师个人研究成果奖2000元。
4、有关资料的编写、印刷、装订费用约1500元。
5、其他费用约500元。
附:课题研究成员
组 长:洪福
副组长:赵 文 陈欣耘 张志君
成 员:虞海青 王小国 俞同良 周跃宝 端义进
刘春香 张东华 江克文 孙招凯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5-0068-03
A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ment of School-based Sports Curr iculum Development ofChina's Elementary EducationDONG Cui-xiang1, KONG Xiang2
(1.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inversity, Xin xiang453007, Henan China;2.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4670 00, Henan 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national, local and school three-level curriculummanagement system,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depth study on strategy and measure ment 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China's elementary educat ion, which takes P.E. curriculum as the study object and , combines with the cha racteristics of school sport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t aims at providing theor 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sports teachers to develop sports school-based c urriculum.
Key words: elementary education; school-based sports curriculum; curric ulum management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了我国长期以来单一的国家课程管理体制,构建了国家 、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的出台,实现了课程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及课 程管理权力的再分配,给予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较大的自,学校有权对国家层面和地方 层面的课程如何在本校有效地实施进行决策,也可以开发本校的特色课程,这就给校本课程 开发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使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得以应运而生。
就体育课程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为学校制定本校的体育课程方案留下了 较大的空间,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使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呈现出空前繁荣 的局面。然而,在少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各具特色,并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不 少学校的校长和体育教师对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还缺乏应有的了解,不知从何入手,这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为此,近几年,作者深入体育课程改革第 一线,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和访问,总结其成功的经验, 并上升到理论,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取的策略及措施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其目的再于 为体育教师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实地考察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采取的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次上都缺少经验。 在目前情况下,许多学校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并且也取得了 显著的成效,而国家和地方层次上还没有出整的制度、政策及实施细则。但是由于这些 制度和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必须以属于学校层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出现的问 题为依据,所以在现行条件下,校本课程开发在学校层次上的策略选择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 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研究证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主要有:
2.1.1 借助课题研究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即在国家的课程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借助于课题申报,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带动校本课程 开发活动的开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性研究。这种策略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已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河南省濮阳高新开发区实验中学的“以创新运动项目(三步球运动项目的开发)为特色” 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1],和郑州八中的以“拓展运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 发是借助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多元实践研究》 而完成的。
锡山高级中学的“以必修+选修项目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助国家体育总局体 育社会科学软科学课题《兴趣体育实施研究》的立项而完成的[2]。
西安市第53中的“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助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经验欠发达地区(西部)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课程结构、资源开 发的实验研究》的课题而进行的[3]。
武汉市桥口区新合村小学的“以传统体育项目(足球)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借 助“十五”全国学校体育卫生科研课题《地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课题而完成的 [4]。
2.1.2 借助外部力量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对于绝大多数学校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学校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经验或 能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课题申报、规划制定、活动开 展、课程编制、课程实施乃至课程评价,都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帮助,特别是要借助高等学 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启动、维持和深化发展。锡山高级中学体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策略的重要性。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教育部在上海、江苏等地首先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方案,锡山高级中学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学校响应课程改革的号召,选定语文课和体育课作 为课程改革的重点研究课题,并列入江苏省“九五”教育规划课题,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研 究的实验。到1997年,随着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校本课程研究专家的介入和“校本课程 开发”理念的确立,课程开发进入了规范时期。通过与课程专家的紧密合作,学校在体育校 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了突破。体育课由原来的“选修课和活动课”逐步走 向“校本课程开发”,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受到课程专家和体育 课程专家的高度赞同。
2.1.3 加强学校自身整体水平的提高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借鸡下蛋之策并不是长久之计,学校的长远发展还是必须依赖于学校内部发展能力的增强, 特别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即要增加自我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实施这一策略时应做 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其对于学校工作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可以考虑采用先易 后难的方式来逐步推进。首先选择一些有条件的课程项目或者单项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积累经验后再扩大范围。如锡山高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典型性实验阶段,选择了语文阅读 和体育课两门作为重点研究课题。还如,上海市闸北区八中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经上级批准 从比较有条件的数学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入手的。这样做一是可以集中优势,使校本课程开发 工作与学校的课程资源相适应;二是可以为更大范围的校本课程开发积累经验,同时提高教 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更大范围的校本课程开发创造师资条件。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来讲,可以考虑从一个运动项目入手,如上海市北附中学的定向运动、武汉市新合村小学的 足球运动、镇江市八叉巷小学的乒乓球运动等。也可以从改造传统竞技运动项目入手,还可 以考虑改编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多角度地进行课程开发。
综上所述,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多种策略可以采用,具体到每所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本校的各 方面优势、挖掘各方面体育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开发。这里所讲的主要是策略问题,具体到体 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还应采用相应的具体措施。
2.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2.2.1 建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实施体系1) 建立组织领导体系。领导重视和支持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尤其 是在法制还未十分健全和长期受国家课程统一管理的教育环境影响下,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更加需要领导支持,只要领导出面制定一系列具体措施,才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协调各方面 力量,并能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提供保证。为此,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 体系。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体育课程开发工作,进行有关课程开发问题 的决策。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副校长)任组长,成员包括体育教研组组长、后勤总务、教务 、学生处的负责人组成。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专家顾问小组,负责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整体设计的指导工 作,及时解决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对课程开发提供全面理论与技术方面的支持。成员主 要由科研部门或师范院校的课程专家、体育学院或体育系的学校体育理论专家、省市地教育 部门的体育教研员以及体育特级教师组成。
2) 建立组织实施体系。建立实施体系是落实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如果只有领导体 系,而没有强有力的实施体系,再好的课程设计方案也是纸空文,也是难付诸实施的。
――成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负责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即从学校情境分 析、课程目标拟定、课程方案的设计、课程组织,到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所有工作的实施,这 是非常繁重的一项任务。成员主要由体育教研组长、体育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及社区 人员代表共同组成。
――制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工作方案。确立具体的实施步骤、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时 间安排、主要负责人等。这是保证课程开发有效实施的措施,保证课程开发者有一定的责任 感和时间观念。
2.2.2 给体育教师赋权增能,使之成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低层,教师的课程职责就是执 行国家的体育教学大纲,遵循学科专家编写的体育教材及教学要求。其角色只不过是“教书 匠”和“教学机器”,从而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鉴于此,校本课程开发主张给教师赋权增 能,强调教师就是课程编制者,教师有权利也有责任对于现有的教学材料或课程内容进行合 理的调整、改编,甚至是完全的创新。所谓的赋权增能,主要是指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力和增 强课程开发的能力。包括:1) 增强教师参与课程的意识和能力。执行者的角色使得教 师习惯于服从,他们不但不习 惯于参与式的决策,而且也不知道如何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并在 参与过程中提高参与的能力。
马什在总结几个主要的英语国家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后发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在参 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上往往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5]。
2) 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履行“教书匠”的角色不需要有任何的研究意识,也不 需要有任何的研究能力。但是,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并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我国教育界近些 年来也提出,科研水平是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重要标准,学校中的教师应该由“经验型”向 “科研型”转换。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科研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起“研 究者”的任务,对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和自己,还要研究 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方法。
3) 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师职业的一个重大特点是“专业个人主义”[6] 。在 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具有“个体户”的性质,要靠他们自己去处理课堂教学中所有问题 ,孤单/孤立是大多数教师的日常工作状态。教师职业的这种特点很可能使教师相互之间采 取独来独往的态度,而不愿意互相合作。但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校长、家长、学生及校 外人士的广泛参与,因而必然要求教师与其他人员的相互合作,一起制作课程方案、一起对 课程设计进行评价等。因此,加强教师的合作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2.2.3 实施校本教师培训,让体育教师获得专业成长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育政策上奉行分权主义的国家在教师教育改革方面发生了重大的方向 性改变,那就是师资培训的重心开始下移,师资培训模式从以大学为基地走向以小校为基地 ,出现了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校本教师培训。其特点,一是以中小学为基地开展教师培训 ,关注中小学校的实际需要,教师缺什么补什么;二是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关 系,高校参与学校师资培训的全过程,对中小学进行现场指导;延长教学实习时间,突出教 师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校可聘请体育课程专家、学校体育专家或教育学、教学论、课程论 等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应围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育与 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体育教育展望、以及国外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等内容为主,以保 证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此外,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我国体育教师来讲是一 个新生事物,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因而学校还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进行反 思性教学。
2.2.4 理论培训与实际考察相结合,发挥示范学校的作用 由于体育教师课程理论比较薄弱,课程开发意识不强,对他们进行课程理念及课程知识的培 训非常重要。因为,课程开发理论注重的是“学理”,属于务虚,务虚是必要的,过多的务 虚则导致虚幻,因此,还要注重课程开发的“技术”,即操作技术,属于务实。务虚是为了 更好的务实,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对于许多教师来讲,认为专家讲的东西与他们的 现实相距甚远,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理论讲座效果甚微。如果能组织起来让他们 到到上海、江苏、武汉等地,开展体育校本课程效果较好的学校去考察,到前沿学校的现场 去亲身感受一下课程改革的热潮,将会起到较大的触动作用。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 教师到发达地区的示范校进行考察,以此来拓宽本校教师的视野,加快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 步伐。
2.2.5 建立校本研究共同体,确保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校本研究是在学校层面展开的,不是靠个人的力量所能解决的,往往涉及到不同成员的参与 。所以,校本研究常常体现为一种集体协作,是靠团体的力量来从事研究活动。实践证明,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同样也需要组成一个研究共同体,彼此进行民主平等的合作。这一共同体 主要表现为体育学院或系的体育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合作、体育教研员与中小学体育教 师的合作、学校部分教师合作等三种类型。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证明,大学体育教师与中小学体育教师合作是必要的。大学体育教 师作为专业研究者不乏对体育教育问题的理论识见,但是如果闭门造车,在书斋里做学问, 不但理论本身没有验证的场所,而且由于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认识与体悟的缺乏,理论 自身的针对性、现实土壤及意义也就越来越缺乏,最后有可能丧失理论的功用。而中小学体 育教师作为工作在体育教学第一线的人员,虽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对体育教学也不乏感性 认识,但对于如何从事研究,如何通过反思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有时难免无从着手。这样, 双方就有了合作的愿望,而中小学改革的实际又为这种合作提供了可能和其他的必要条件。在中国教育研究体制中,各省、市、区的体育教研人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与 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科研工作直接相关,指导着中小学体育教研活动的进行,是教育科研队 伍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力量。体育教研员和中小学体育教师合作将有利于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如湖北省、武汉市体育校本课程之所以能很好地开展,得益于省、市教研室的体育教研员 长期的指导和合作。另外,由学校内部部分教师组成的研究共同体也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起 到推动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历八个年头,八年间,从课程理论研究者、课程管理者到中小 学体育教师都为体育课程改革付出了较多的劳动,回顾体育课程改革走过的路程,尤其是在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既有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有存在问题的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作 者通过对实地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进行总结,对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采用的策略 和措施,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建议广大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实践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参考,以期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金明,姬彦忠.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创新体育活动项目 三步球理论与实践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 董翠香.“必修+选修”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J]. 体育学刊,2007(6):83.
[3] 董翠香.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 学报,2008(1):104.
“三创”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教育研究往往将三者割裂,只突出研究其中某一方面。近年来,国内部分高等院校在三创教育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与实践,不同高校对三创教育内涵及定位有一定差异[2]。武汉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为基本内容的三创教育,构建了具有武大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清华大学开展了“创意、创新、创业”三条主线的教育工作,并通过具有学习、活动、资源和培育四个功能板块的清华x-lab支撑三创教育,发起了由六十所院校、十余家企业或机构参加的“创客教育基地联盟”,以期促进三创教育快速发展。深圳目前有各类“创客”超过1万人,各类创客空间100多家。按照深圳创客空间拓展计划,到2017年底,全市创客空间数量将达到200个。从上述分析看出,当前创新教育都尝试建立“创意或创造、创新、创业”相互衔接的生态体系;加强院系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支撑体系;力争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衔接、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2以创新实践基地为重要平台,搭建三创教育生态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受限于师资、经费条件限制,难以像清华大学一样耗资9000万元构建三创教育大楼,将三创教育软硬件资源集中配置。然而,地方本科院校构建以“创新实践基地为核心,院系专业实验室、大学生产业园、社会平台为支撑”的三创教育生态体系具有可行性[2]。长春理工大学为创客教育基地联盟发起单位之一,因此从“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角度思考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2.1不断升华教育理念、规章制度先行一般情况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创新实践基地和实验教学中心由学校教务处或资产处管理,大学生产业园由学校管理,科学竞赛和创业活动由团委或学生处管理,不同高校的管理模式都不尽相同。然而,这样分头管理模式导致三创教育协调性差、执行力差、成效不突出。学校需要不断提高三创教育的理念和重视程度,成立三创教育领导小组、建设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将三创教育规范到制度管理框架下,形成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2.2开展丰富多彩的三创教育活动,打通各教育环节,融合三创教育资源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建立各职能部门、各教育环节和资源的融通机制,通过丰富多彩的三创教育活动,科学调配学校教育资源。例如:学科竞赛、创意大赛、创业大赛等。可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客空间和虚拟公司,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三创教育氛围,学生的创新思想得到充分释放,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升。2.3走出象牙塔,与社会建立密切联系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往往缺少与社会、企事业和公司联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封闭式教育环境下,三创教育难以成功。社会、企事业和公司的人力资源、硬件平台、风投资金等都是高校三创教育的重要支撑和助推器。
3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思考
创新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创教育等背景下,创新实践基地的定位和功能发生了深刻变化,基地不再是开展创新教育“主阵地”,而是整个学校教育生态体系中“一个节点”,其具体工作和活动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3]。以该校吉林省大学生电子技术创新实践示范基地为例,下面简单阐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3.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持续影响;可以创造环境,感染兴趣;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形式多样,诱发兴趣;强调实践的训练和个性的发展;着重张扬学生的独立性,尊重其主体性。3.2加强学生创新训练,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教师提供创新训练项目或者学生自带项目,教师的作用表现为策划、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论证方案、电路焊接和调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3.3注重采用合作式、研究式教学法广泛吸纳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团队,开展“义务维修”“、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电子制作”等活动,定期开展创新教育培训,鼓励学生参加竞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3.4带领学生参加工程实践,培养创业精神和能力通过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创新水平,促使他们走出校门能迅速被社会接纳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