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2-10-29 06:27: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语学习计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语学习计划

篇1

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

如:张万化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快乐有效地习作》,让我走出了总以为农村孩子没什么可写之处的误区,明白了习作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应当把作文教学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把他们特有的游戏生活、身边的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等变成习作的丰富源泉。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生活,用笔去记录生活,使他们从中品尝到生活和作文的乐趣。只有追求儿童的需求,营造儿童学习的兴趣,体验到作文的成功,才能铸就小学生作文的辉煌。

又如:沈大安专家在讲解《农村小学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时提到“农村学校没有的资源可采用替代品”这个问题,教给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法。如:没有书法家的字可供展览可以展览老师和同学的字;没有电脑不能上网搜集信息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没钱买贺卡可能自己用纸画还比买的有个性等。专家的精辟讲解,名师的精彩课堂,都给了我深深的感悟。

二、与学员互动,从中进步

在每一次的交流研讨中,我们都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体会。每一个话题都会引发小组成员的热议,每天都有不小的收获。在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使我有了更宽阔的视野,掌握更高的教学技能。因此研讨交流充实了我,让我获得了进步。我将把自己学到的、感悟到的应用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使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

三、享受教育,收获快乐

篇2

[中图分类号] Q938.1+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40-1

通辽热电水处理采用的是地下深井水,其中水中含盐量持中,约300―500mg/L,主要以重碳酸盐形式存在,根据锅炉压力等级设计为一级除盐系统,系统流程为:原水―机械过滤器―氢离子交换器―除碳器―阴离子交换器。在这一流程中仅有机械过滤器,对铁和有机物有截留作用,但出口铁离子在运行良好的情况下,也在50微克/升左右,运行不好的情况下,铁离子有时高达100微克/升左右。所以,过滤器运行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阴阳离子交换器的周期制水量。预处理现有6台60t/h石英砂机械过滤器,每周反洗两次,周二和周五各一次。

1机械过滤器反洗方法

1.1先进行空气擦洗,然后再用水单独反洗

关闭1-6号过滤器出入口门,开启空气门;按转机启动要求启动空压机,憋压到0.5-0.6MPa时,开启过滤器反洗排污门,开启压缩空气入口门,进行擦洗2分钟后,停止空压机运行,关闭压缩空气入口门及反洗排污门;鉴于反洗水泵的出力效果,每两台一组进行反洗。反洗1-2号机械过滤器:开1-2号过滤器正洗排污门,空气门,将水排空后关闭排污门;开1-2过滤器的反洗水入口门,启动反洗水泵,开启泵出口门,待过滤器空气门流水后,开启过滤器反洗排污门,关闭空气门;待反洗20分钟左右排水透明后,关闭过滤器反洗水入口门,排污门;开启过滤器入口水门,空气门,待空气门流水后,开启正洗排污门, 关闭空气门,正洗5分钟左右。待排水清澈透明后,关闭正洗排污门,停止反洗水泵运行, 开启过滤器出口水门,投入运行或备用;按上述程序依次反洗3―6号过滤器。

1.2先用水带气进行反洗,然后再用水单独正洗

开1-2号过滤器正洗排污门,空气门,将水排空后关闭排污门;按转机启动要求启动空压机,憋压到0.5-0.6MPa时;开1-2过滤器的反洗水入口门,启动反洗水泵,开启泵出口门,待过滤器空气门流水后,开启过滤器反洗排污门,关闭空气门;开启压缩空气入口门,带空气反洗。待反洗10-15分钟排水透明后,关闭压缩空气入口门,关闭过滤器反洗水入口门,排污门。开启过滤器入口水门,空气门,待空气门流水后,开启正洗排污门,关闭空气门,正洗5分钟左右。待排水清澈透明后,关闭正洗排污门,停止反洗水泵运行, 开启过滤器出口水门,投入运行或备用。按上述程序依次反洗3―6号过滤器。

1.3先进行空气擦洗,然后水带气反洗,最后再单独用水正洗

按方法一进行空气擦洗操作,然后在不停止空压机运行的情况下,按方法二进行反洗,但反洗时间可以缩短到5-10分钟。

2反洗过程中原理分析

2.1压缩空气的作用

压缩空气的加入增大了滤料表面的剪力,从而使得通常水冲洗时不易剥落的污物在气泡急剧上升的高剪力下得以剥落,从而提高了反冲洗效果 。气泡在滤层中运动产生混合后,可使滤料的颗粒不断涡旋扩散,促进了滤层颗粒循环混合,由此得到一个级配较均匀的混合滤层,其孔隙率高于级配滤料的分级滤层,改善了过滤性能,从而提高了滤层的截污能力。气泡在颗粒滤料中爆破,使得滤料颗粒间的碰撞磨擦加剧,在水冲洗时,对滤料颗粒表面的剪切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加强了水冲清污的效能,减少了水冲洗时滤料颗粒间的相互接触的阻力,使水冲洗强度大大降低,从而节省冲洗的能耗。

2.2过滤器反洗原理分析

单独用空气擦洗时,石英石滤层不膨胀,滤层吸附杂质的去除,主要靠气泡上升时对滤料颗粒产生摩擦作用和气泡带动下滤料之间的相互碰撞作用;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对滤层扰动作用逐渐增大,对截污量较大的表层滤料扰动尤大。此阶段截留在滤层中的杂质从滤料颗粒上脱落。

气水同时反冲洗时,滤层微膨胀,污泥从滤料颗粒上脱落是水流剪切,摩擦作用,空气剪切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单独水反冲洗方式相比,由于增加了空气对滤料颗粒的剪切,摩擦作用,同时空气的加入又强化了水流剪切,摩擦作用和滤料颗粒间碰撞,故在较小水反冲洗强度下即可达到很好的反洗效果。此阶段杂质从滤料层去除。

最后采用水正洗,其作用为:首先,将从滤层中去除的杂质排出,用清水层置换废水层;其次,将残留在滤床中的空气排出。

3周期调整试验及结果

根据设备情况,在每次反洗时,采用下列方式进行反洗过滤器:1,2号过滤器采用第一种方法反洗,3、4号过滤器采用第二种方法反洗,5、6号过滤器采用第三种方法反洗。经过两个周期统计,反洗情况如下:

4确定反洗方案

4.1方案确定

由试验结果得出,机械过滤器的反洗采用先进行空气擦洗,然后水带气反洗,最后再单独用水正洗。反洗周期由一周两次延长为一周一次。

4.2注意事项

过滤器通过较长时间的运行后,其出水品质仍会恶化,使过滤器的运行周期缩短, 即使增加反洗次数或强度也难除掉铁和有机物的污染, 所以运行一些周期后,得采取用盐酸或硫酸酸洗滤料的方法加以消除。

5节水效益

由于方法三使得反洗效果大大增强,所以,反洗周期延长至一周一次,通过机械过滤器反洗方法的与反洗周期的调整,在保证预处理出水水质合格的前提下,节约了大量的反洗用水。单台过滤器反洗周期由一周两次到一周一次,年反洗次数由104次降为52次,机械过滤器选择方法三进行反洗,每台过滤器每次反洗水量由60t降低到30t,则预处理6台机械过滤器一年节水量为60×6×104-30×6×52=28080(t)。

6总结

通过此次调整使我们认识到,在工作中不能按部就班,照搬规程,必须在了解设备、材料性质、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探索试验,找到符合自己实际的工作方式,才能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篇3

1.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大学英语是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大学基础课程。多年来,我院大学英语课程一直按照《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来定位,并以学科系统型模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为学生在今后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打下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院大学英语老师普遍发现,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兴趣,积极性不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的根源在于: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没有用处,与所学专业也没有联系。仔细思考,我们的英语教学并没有真正从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出发,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工程中所需要具备的英语应用技能,也忽略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建构能力等各种素质能力的开发与训练。因此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目前教学难点为:学科教学难以满足就业岗位需要,难以适应职业需求。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展和普及,它是一种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将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工作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来建构与职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在做中学。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指导思想的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提出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凸显职业竞争力,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窗口,它提出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应该考虑学生的职业成长过程,在课程目标中应当纳入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人能力目标。大学英语课程应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而开展,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设计理念把英语基础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在专业技能中运用英语作为辅助工具的能力,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3.1研究拟达到的目标

经过研究和实践,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开发与实施。坚持以观念改革为先导,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核心,努力探索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力争改变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职场化”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

3.2具体研究内容

(1)以市场需求和专业设置为导向,确立大学英语教学培养目标。

(2)遵循英语语言学习规律以及“三实”(实际、实用、实践)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教学内容。

(3)设置一定数量的常见的职业方向模块,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课内知识、课外操练和实用的真实职场互动学习情境。

3.3创新之处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都突出了“职业竞争力”的培养。

(1)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重新进行大学英语课程目标定位。

从岗位(群)出发,分析学生实际从事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英语技能来重新进行课程定位,即让学生掌握一定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真实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英语基本应用技能。

(2)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确定课程内容,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把职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发展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从专业人才培养实际从事的职业岗位出发,分析和归纳学生在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过程中所需要的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根据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构成要素则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工作任务,并注重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培养职业能力。

(3)对课程进行整合,采用模块化、进阶式的课程体系

打破了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全面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使课程内容的排序体现顺序关系原则。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具体落实;进阶式的课程设置瞄准了高职学生的特点,使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在循环中得到强化和提升,突出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4.小结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须突出能力本位教育的思想,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由原来相对“统一型”转变为专业和市场“适应型”,这对教学、教师和管理都是极大的挑战,必将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例如,个性化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精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优化、教学资源的丰富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改过程中,坚持以观念改革为先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努力去探索以形成适应社会需求、具有特色的高职大学英语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实力的提高,实现文化领域的交流和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做好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国际间交流的友好桥梁。而语言作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媒介,其对于国际双方的交流来说意义重大。中国作为语言文字的重要起源国家,语言文化历经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具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而随着新时期的发展,汉语言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大力的开展汉语言文化的传播,扩大其影响的力度,逐渐的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大发展和大交流,进而实现其全面的发展。当然,要做好汉语言的产业化和国际化,让汉语言文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还需要积极的进行探索,进而寻求出有效的方式呵呵途径。下面,笔者就将结合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

一、新时期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间的交流和沟通也越来越频繁,这不仅仅体现在国际间的经济贸易上,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也是这样。作为重要的交流媒介—语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中国来说,汉语言的发展也经历了较为长期的发展和变迁,在新的时期,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在逐渐的扩大。这样一来,人们对于汉语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不少国家的人民都在积极的学习汉语,开始接触古老的中国文化,感受魅力无穷的汉语言文学,在世界广泛的范围内实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这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发展来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也是汉语言文化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迎接机遇,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大发展。

当然,汉语言文学要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发展需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结合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在这方面,汉语言文学就要更加的树立自身的特色,同时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不断的实现突破和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国际化的规划,有步骤有层次的实现汉语言文化的推广和发展。

二、对于汉语言文学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探讨和分析

1.树立起产业化发展的理念,不断的实现产业化发展目标。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他对于这种文化自身的发展以及长期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也知道任何一种文化如果要实现好的发展就需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发展的力度,针对这一问题,产业化地发展模式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要想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那么就要有效的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分析和探究,进而寻求出有效的发展策略和发展规划。那么,从当前的汉语言文化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就需要依照汉语言文学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探讨。古汉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汉语言文学最为丰富的素材宝库, 他对于汉语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随着近代历史的发展和变革,近代的白话文开始兴起,汉语言文学也就开始了一场变革和发展,而现代青少年对于深入学习研究古汉语和国学的耐心正逐步丧失。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应该与汉语支撑并由汉语表达的中国的价值观理念结合在一起,而不应该是由汉语描绘出的其他文化的内容,在这方面需要加强注意。

2.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对于汉语言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来说就需要做好全面的规划和详细的分析。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要想实现其国际化的发展,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汉语的国际化,让更大范围内接受汉语。这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让汉语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认可,这对于汉语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语言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代表。在这方面汉语言的发展就有了很好的一个发展平台。与此同时,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就要建立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的文化产业有很多重要的组成,但是在发展汉语言国际化的过程中就需要将汉语言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进行国际化。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在各方面做好准备,尤其是在人力以及物力和财力上,在这几个方面做好支持。最后,汉语言文学要渗透到的是世界各国,不应该急功近利只盯住拥有文化话语权的欧美各国。要实现汉语言的国际化发展就需要建立以自身为核心,放眼全球的发展规划,进而建立起汉语言发展的体系。

3.走产业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对于汉语言的国际化发展来说必须紧密的和国际化的发展大环境联系起来,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任何淡化了或者是脱离了国际化来谈产业化都是片面的,缺乏客观性的。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来说国际化与产业化是互相支持和紧密相连的。所以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大发展和产业化路子就要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与此同时,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还需要加强其自身的影响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的树立品牌意识。对于汉语言的产业化发展来说树立品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当然也是市场化发展的重要需求。同时,产业化和国际化应该是共同进行的,这一点美国的全球精英教育不可谓不是典范。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振兴不仅仅只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应该是与中华民族的崛当然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还需要和中国的发展历程紧密的联系起来,实现和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随着中国的发展一道走向世界。而汉语言文学的产业化与国际化的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支持和后盾,这就需要国家在汉语言的发展上予以支持。我们相信只有多方联手进行准备,汉语言的发展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更好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篇5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当前英语教学体制现状进行解析.客观上来看,教学管理体制渐成体系,但是,“精英”式英语人才缺乏、科学化教学水平相对较弱.基于上述研究,文章将基于英语教学机制角度,分析当前英语教学体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对深化英语教学体制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英语教学;体制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24-02

现阶段,我国英语通识化、专业化教学已逐步由学院单一教学转向社会教学机构与院校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出台了适应于教学机构制改革需要的学生管理制度及转学制度,教学机构运作日趋规范化.然而,在体制改革略显成效的同时,参与英语学习的个体渐进增多,我国英语资源的人均日益萎缩,培养的人才输出性能力相对不高,英语培养金字塔的下部处于被掏空之窘境,中国英语面临着体制与需求上的矛盾,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英语教学体制改革,已势在必行.

1 我国英语教学体制现状

1.1 教学管理体制渐成体系

自改革开放起,我国英语机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建立,逐步推动我国英语教学体制迈上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道路,同时也有效激发了社会各领域及社会群体学习群体的主动性.1987年,国家体委在《关于英语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拟定了放权搞活为主导的改革思想,我国英语教学体制改革已略见成效.表现为下列几个方面:首先,英语协会实体化改革正式推开,并逐渐形成了中国英语特色的协会制.其次,教学机构制改革取得可观进展,专业组与业余组英语竞赛相继举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英语学习与促进在我国已形成了较大规模.

1.2 “高端”英语人才的培养经费缺乏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主要是通过英语院校、师范类院校与业余培训机构来培养各个阶段的英语学生后备人才.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转轨的形势下,“国家教育体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市场经济给教育经费所带来的冲击.随着英语培养机构、学习群体的不断增加,政府财政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在“国际战略”与“文化交流战略”的影响下,不少省市为筹集更多的物力、财力,相继砍掉了投入较高、人才产出量少的精英式英语培训项目,使通识化英语培养与学习达到常态化,来缓解社会个体对英语通用工具性的需求.

1.3 我国英语科学化教学水平较弱

英语科学化教学水平的高低,往往是由教师自身科研意识及能力来决定.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与科学教学挂钩.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均拥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他们通常是亲身参与,主动通过或借助科研人员提供帮助.相应地,有些教师在科研能力、精力及对新事物的接受上相对更差,甚至存在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无法从整体上考虑英语运动未来的发展问题.通过访谈,专家们纷纷表示,在我国,“学院派”与“实践派”英语教学员之间缺乏有效交流,整个教学处于研者不教、教者不研的状态中,这是导致我国英语科学化教学水平偏低的根本原因.

2 推进我国英语教学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1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英语主要采取“集权式”管理方法,由政府行政部门直接监管.国家对英语教学管理过于强硬,社会办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大大降低.尽管当前英语运动已逐步迈向市场,不过传统观念仍占重要地位,教学机构的管理权、产权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英语教学体制应适时进行改革,要将原来的院校集权式管理权利下放,让英语教学走向市场.英语教学管理机构应从思想、行动上做出调整,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英语教学,充分发挥社会办英语的积极性.

2.2 “精英”式社会英语人才培养体制还没理顺

我国英语“精英式”人才相对较少,缺乏雄厚的群众基础.在计划经济时代,英语人才基本是根据从英语专业院校,到各级教学单位再到社会各类机构的培养模式下培养.在改革浪潮的影响下,某些地方由于自身经济条件限制,没有能力进行社会英语培训机构的建设,这就导致原本不完善的英语“高端”后备人才队伍更为缺乏.学校英语未能同社会英语培训进行协同,某些地方在过去的英语只限于个体在学校中进行,很多青少年或爱好英语的群众在离开校园后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场所.正因为群众对英语认知能力薄弱,英语学科未得到普及,使得我国英语新生代“高端”人才的产出处于后继乏人的窘态,对国家英语层面上与国际英语交流上造成较大的压力.

2.3 推动我国英语教学科学化发展的需要

当代世界英语运动的主流发展趋势为: 英语应用规模化,英语专业分化水平高, 位置不清晰,词汇更新转换速度快,强调在专业领域转换,作为各种语言的媒介,英语成为工具化的的产物,从院校专业机构的产生到社会需求的转向越发的迅速,世界英语运动正迈向职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现阶段,我国英语水平处于上升的阶段,且面临着各种难题与挑战,不过也有各种机遇.为此,我国英语管理人员、学生及教师应适时转变观念,逐步深化管理教学与竞赛体制改革,走职业化道路, 共创职业英语与非职业英语和谐发展的格局;要进一步扩大英语人数,强化青少年教学与学习,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抓好教学,推动英语事业快步向前发展.

3 我国英语教学体制改革的基本策略

3.1 注重理念创新,理顺社会教学机构的功用

英语教学应转变传统的被动性教学观念,切实突出英语教学机构的服务和指导作用.我国英语改革处于起步阶段,可谓机遇与挑战共存.要逐步提升我国英语运动的整体水平,就应坚持走社会化、职业化发展道路,要通过英语市场予以实现.改革应以转变观念为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确指导,将市场经济与英语社会化发展的规律作为行为准绳,切实转变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实现英语社会个体水平全面提升、英语产业和谐发展的基本目标.与此同时,应重视资产和行政管理,政府应搞好宏观调控,逐步放开对教学机构具体事务的干预;要完善法律章程及相关法规,实现对教学机构的管理规范化、经营科学化,为职业英语教学机构提供和谐的外部环境.

3.2 改革当前教学体制,通过职业化培养人才

教学体制改革应以教学与竞赛相结合为先导,注重职业英语教学机构的自身建设;要加大院校教学与社会英语教学建设力度,推动英语改革健康有序地进行.现阶段,英语竞赛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个体职业化英语学习化需求持续增高,国际贸易非职业英语也极为踊跃,教学机构可以运用各自的优势,吸纳大批英语学习者,拓宽英语需求个体的的培养途径,同时也推动职业英语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促进这种职业英语与非职业英语的发展格局已逐步形成.

3.3 教学培训机构初应显多元化

当下,经济体制处于转型期,我国各类性质的英语教学机构组织得以建立.教学机构大体包含下列2种组成形式:(1)由教学院校与企业合办;(2)企业独资进行赞助.合办型教学机构主要是专业院校教学制转变为教学机构辅助形成的产物,但是,应进一步进行双方合作前产权问题的处理,且未形成相应的条文规定,因而在运作中容易出现责任、利益等多重矛盾.众所周知,企业独资教学机构作为一种经营实体,其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企业掌控了产权、管理权等权限,并根据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来管理教学机构.所以,责任、权利等方面矛盾客观上是存在的.从当前我国各教学机构的机构设置状况来看,可以从以下入手,教学机构均设置具体大纲与教学详细规则,使教学机构领导层形成强烈的英语职业化意识;加速教学机构运作实现市场化,且强化部分项目开发;明确的法律观念,促进培育英语市场和发展英语培训与教育产业.

篇6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的今天,人类已步入以知识为驱动力的社会,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当今的科学研究以“跨专业”、“跨国界”为特征,任何一所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学必定同大量的国际合作伙伴进行着实质性的合作。以高等学校作为主体的跨国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同样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中国而言,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国内高校参与国际范围内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项目研究的格局。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是以高校作为主体,以其他国家高校、研究机构、跨国公司等国际组织通过交流与合作而结成的无形网状组织。

本文采取样本分析法作为研究依据。根据USNEWS国际大学排行榜,从前50名选择10所大学进入A档,从90~100名选择10所大学作为样本另一部分B档。通过样本高校的披露数据,选取合作伙伴数据,包含所在国、合作模式、合作层次等非数值数据(详见附录)。

我们将大学的“国际学生比例”、“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中研究生/本科生比”这三个指标作为本文对“高校国际化”程度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的特性与这三个指标的关系。

一、国际化指标体系详解

一所高校的国际学生数量是该所高校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国际学生越多,其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越大。但是每所大学由于师资、办学资源等约束条件,学生数量不会永远扩大,总数更倾向于在一个范围内保持稳定,国际上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在这点上较为相似,均为30000~50000之间。因此,除了考虑国际学生总数以外,更要关注的是国际学生在全部学生中的比例如何。比例越高,意味着在校学生国别多样性程度越大,标志着该所大学国际化程度。

普遍来说,大学提供的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倾向于创新性的成果,对学科产生较大的革新和推动作用,本科生教育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在学术深度上不及研究生教育。这两种国际学生之间的比例体现着大学国际教育的侧重。我们定义国际学生类别为:

本文定义的“国际教师”特指与大学具有正式合同的长期教师,不包括访问学者或短期客座教师。

招聘国际教师,促进教师的流动性本身就是大学国际化的重要体现。与国际学生类似,我们既关心大学的国际教师总量,更注意在全部教师中的比例。国际教师对大学的贡献率不仅仅在于新知识、方法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一个人而建立起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进而扩大组织的外部渠道,为再一次的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可能。

二、样本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与国际化指标的关系

1.高校合作伙伴数量与国际学生比例关系

我们将样本中的国际大学A\B两档的国际学生比例与合作伙伴数量关系图叠加在一起,我们可以看到不规则的相关性的关系。处在不同档次的大学,即使国际合作伙伴数量相近,他们的国际学生比例可能也会有较大的不同。从257到146的区间内,大学的合作伙伴数量与国际学生比例关系较不规则,呈现出起伏较大的形态。随着伙伴数量的减少,A\B两档高校的国际学生比例均呈下降趋势。通过趋势线的添加,我们看到A档大学的下降趋势较为平缓,B档大学的下降趋势相对A档则下降较快。A档大学的线性趋势线公式为y=-0.001x+0.160;B档大学的线性趋势线公式为y=-0.002x+0.146,从下降速度来看,B档大学是A档大学的2倍,这一情况说明随着高校排名整体下降,其国际学生比例随合作伙伴数量减少而加速降低。由于USNEWS的排名方法侧重于“学术同行评议”(Academic Peer Review),“同行的评议”既包含学术的水平,更表示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由此可见,对于国际生源的吸引力上,高校的学术水平和学术界的口碑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水平对于具有不同留学动机的学生的吸引力是不同的。以接受本科教育为目的的国际生源对高校的学术水平的要求会低于研究生。本科生更加关注的是所学专业将来的市场欢迎程度、学费、留学目的地等;而研究生阶段的留学则有别于本科生,研究生留学往往以所学专业的深化为目的,学习阶段往往可以获得奖学金,能够与导师进行深入的接触从而融入到导师的科研网络中。因此,研究生阶段的国际流动的动力往往来源于学术研究。样本中的大学都是国际知名的综合研究型大学,国际学生的比例也以研究生为主,由此可以了解影响国际知名大学吸引国际生源的另外因素是其学术能力和口碑。

2.“研究型”合作模式与研究生/本科生比关系

样本中的国外A档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比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平均为1.19的8所大学(标准差为0.58)和两所数值较大的大学,分别为4.02的杜克大学和6.80的东京大学。说明这10所大学国际学生中的研究生数量高于本科生,有的甚至远远大于本科生数量。这10所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中“研究型”的合作模式的平均比例为79.2%,标准差为0.09,可见国际知名大学与国际合作伙伴大部分是以共同研究为合作基础,网络中流转的以“创新的知识”为主。由于基于“共同研究”或者“知识创新”导向的合作,势必会衍生出教师和研究生的流动,进行深造的学生往往能够得到自己导师的推荐与别国的学者共同研究或继续攻读博士课程。研究项目往往配套着研究经费,经费的充足客观上推动了学者、学生间的流动。与A档类似,B档大学的学生成分也以研究生为主。其中有7所大学的研究生/本科比超过1,最高的为伊利诺伊大学的7.19。与东京大学类似,名古屋大学研究生/本科生比例也较高达到了5.14。诺丁汉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乌普萨拉大学和西澳大学的比例小于1,分别为0.85,0.27,0.55和0.75。该组“研究型”合作模式占全部合作模式比例平均为74%,略低于A档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研究生阶段教育采取德语和瑞典语作为教学语言,本科阶段有较多英语授课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科生人数而限制了研究生的数量;诺丁汉大学和西澳大学秉承一贯的国际化战略,国际学生中本科生比例很多,澳大利亚本身是移民国家,大学往往是移民的第一站;英国虽然不是移民国家,但诺丁汉大学在亚洲的两个海外校区为主校区提供了大量的国际本科生源,B档中平均国际学生本科生数为2100(剔除三所100多名本科生的大学),而诺丁汉大学国际本科生为3100,远高于平均水平。

样本中的国外大学的国际学生中研究生比例占多数,有的甚至占绝大多数。这些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网络中“研究型”的合作模式占到了75%以上,伙伴关系以“共同研究”为主。另外,大学对国际学生授课的语言也是影响国际研究生/本科生比例的因素之一。

3.“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与国际教师比例关系

教师作为大学进行知识传播、创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际教师则是带来国外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大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利于创新。

首尔国立大学、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大学这三所来自东亚的大学的平均比例为7%,其他国外大学的平均比例为27.47%,标准差为0.02。我们将“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占全部合作模式的比例与国际教师比例联合研究,查看二者相关性。

国外大学两者之间没有表现出具有相关性的特征,比例分布比较混乱,没有呈现出规律性。以初步看出,国外大学在国际教师流动上与合作内容的关系不十分紧密,虽然国际教师的比例较高,但基于合作项目的流动并不是主流渠道。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由于国际知名度、汇率因素和整体社会环境中国引进高水平的国际教师只能通过政府间、校际的合作项目展开,这些项目往往配套经费、实验室等物质保证。学校如果不通过向政府申请资金支持而自聘高水平专家,则绝大多数大学是无法支付高额的薪金和其他待遇,因此中国大学国际教师的引进往往是“项目驱动型”,国际教师数量与“教师交流型”项目的数量、质量息息相关。国外知名大学特别是来自欧美地区的大学,由于同样的文化背景、均衡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宽松的教育机制使得教师流动十分普遍,且大学对教授采取聘用制度,政策十分灵活。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研究需要自发地选择自己理想的研究场所。因此国外大学的国际教师数量与类似的合作项目关系不紧密,虽然合作项目可以向外输送国际教师,但更多的国际教师是通过自荐应聘到校任教。

国际教师是知识在不同势差进行流动的传播者,而国际知名大学往往集中在欧美地区,因此这些大学的教师就成为传播最新知识的人。而目的地则需要学者自行选择,而上文中从统计结果中也能看出,即便是经济发达、科研水平很高的东亚的日、韩一流大学对国际学者的吸引力程度也十分有限,这说明文化也是阻碍学者在不同国度间流动的不可忽视因素之一。

三、总结

国外一流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已经是他们吸收研究生阶段国际生源资的重要渠道,表现在合作网络的特性(度与研究型合作模式)与国际研究生指标较为紧密的相关性;中国大学的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对国际生源贡献程度有限,二者相关性不明显。国外一流大学国际学生以研究生为主,中国以本科生为主。

国外一流大学国际师资比例较高,与“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数量相关性不高,这与国际人才较高的自发流动和宽松的政策有关;中国大学的国际教师比例与“教师交流型”合作模式紧密相关,中国大学的国际师资的引进主要依靠政府、校方主导。

附录:国外大学样本: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多伦多大学、东京大学、首尔国立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华盛顿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普度大学、伯明翰大学、诺丁汉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名古屋大学、西澳大学、乌普拉萨大学、KAIST。合作数据采集:大学名称。合作对象档次、合作对象排名、合作对象名称、合作对象所在国/地区、合作对象所在洲、合作层次、是否联合研究形式、是否教师流动形式、是否学生流动形式、是否合作协议形式。此研究受天津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52WR40/天津高等学校国际交流网络的创新性研究》资助,系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彭未名.国际教育交流与管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4)04-0061-06

篇8

英语已经走进大学课堂,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为大学生提高自己的跨国交流提高了现实基础,四级、六级英语测试更是激励大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总的来说,我国的英语教学事业还是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目前仍有一些不足。

(一)大学英语教学忽视文化的作用

语言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不言而喻,不借助语言这个工具,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恐怕难以实现,没有文化作为底蕴,语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也大大被削弱。所以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文化的重要作用,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目前,在我国各地的高校教学中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仍有不足,在教学活动中不重视文化,一般的大学英语课程大多是纯理论的授课,就是为了教授英语而教授英语,通过大量的讲解语法、单词、句型以达到传授英语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业测试或专业测试的目的。在授课过程中讲师很少会涉及英语国家的人文知识,使学生在听一些与该国历史典故或者是现状有关的内容的时候一知半解,无法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大学英语教学缺乏跨文化的经验

英语作为语言的一种,和其他语言一样,其背后都承载着一种文化。并且是一种与汉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两种文化的差异,并生动形象地向同学展示出来,让同学感受到语言的魅力,那么整个教学效果可能就会事半功倍。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目前在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严重缺乏跨文化教学的经验。目前从事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老师大部分没有国外留学或者是国外生活的经历和经验,大部门具有国外留学或者海外生活经历的教师大多在211及以上层次的学校。在一些的普通高校,在英语教学部门可能上至学科带头人下至普通讲师都不具备国外留学和海外生活的经历和经验。没有亲身感受过当地的文化特色,在讲课过程中就很难生动形象,让学生感同身受,这体现在教学中就是缺乏跨文化的经验。

(三)大学英语教学缺少跨文化的意识

我国对于跨文化教学的重视和理论引进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80年代,然而早在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就已经开始对跨文化的交际学展开研究,到现在,欧美国家的跨文化交际学已经非常成熟。相比而言,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可以说是起步晚、发展慢。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仍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缺乏跨文化教学的意识是造成跨文化理论无法在实际中取得良好成效的主要原因。目前,在高校中从事跨文化教学的人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而一些从事跨文化教学的人员大多是综合院系的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跨文化教学是实情,而其原因是跨文化教学的理论与实际教学的断层。

(四)大学英语缺乏跨文化训练

在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作“熟能生巧”,在英语教学中也不例外。必要的训练是掌握一门技能的基础。大学英语教学成果不仅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还与教师教学能力有关,教师学习掌握的教学技巧越多,对于专业知识的积累越深厚,教学效果也就越好。就相关调查显示教师学习掌握的教学技巧和技能训练的数量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因此,加强对教师教学技巧和技能训练的强度对提高教学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大部门战斗在英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很少有人接受过完整的跨文化教学体系的培训,只是有少部分的教师接触了部分的跨文化教学的理论,但是仍无法把其熟练地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来。由此可见,接触和接受跨文化教学体系的培训并不意味着就能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

二、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化认识的建议

(一)促进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

在传统的课堂中,英语的教学主要是以语法、句型和词汇为主,却忽视了学生在接触到新的语言的迷茫和抵触的心理。因此,要想实现良好的英语教学效果,让学生认识到英语的乐趣,教师应该让学生以多种方式接触到外国文化,使其在对文化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展开英语教学,一定会事半功倍。

1.发挥影视剧的文化辐射作用

国际交换生是使学生走出国门,接触并了解外国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走出国门的机会,大部分的学生接触外国文化还是依靠网络、电视等。“影视剧作为西方文化的集中反映,不仅浓缩了各国文化的精华,而且它集情节、图像、声音等要素为一体,具有直观性、故事性、趣味性的特点,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因此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针对教学主题,挑选一些既与教学内容相符又能充分展示外国文化的影片让学生观看。例如在讲到“梦想”这一主题的时候,可以请同学观看时下流行的美剧《破产姐妹》,通过该影片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美国文化中对梦想的追寻和对生活的热爱。还可以通过该影片对美国的一些基本情况做出了解: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交通文化等等,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外国文化的了解,减少在课堂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通过观赏影视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会做题、会写单词、会用语法但是不会说一直是中国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令人头痛的问题。通过观看外国影片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词汇的不同含义,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语感。

2.开设相关文化课程,使学生感受到文化差异

在大学期间,在开设英语课程的早期,学校可以专门开设几节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课程,专题涉猎的范围可以很广泛,可以对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简单介绍,为以后的英语教学奠定文化基础。一个民族的语言会受到该民族的价值观念、历史经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文化因素对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课程可以弥补学生对英语国家认识不足的短板,在开设专题英语国家文化讲座的基础上,老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讨论、分析,得出自己关于中外文化差异的看法,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外文化差异的存在,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并尊重外国文化。

(二)营造具有西方文化氛围的课堂环境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里,老师大多用中文来进行知识讲解,用中式思维来讲解西式思维。在讲解内容上也是具有中国特色,这使得中国的英语教学很难走向成熟。不能与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的英语教学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1.将文化融入外语课程

将文化融入外语课程是对老师在选材的过程中要选择具有典型的英语国家文化特征的文章进行重点讲解,同时还要求老师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让学生在学习更多的文化内容的时候,学会拓展和思考。例如在21世纪大学英语2中“The tale of a cultural translator”,老师可以重点分析中外文化中沟通交流的差异性,并且引导学生对这一话题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自己平时的交流方式,然后再通过文章看看英语国家的交流方式,并分析哪些外国文化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西方文化,并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和兼职观念。并学会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学习运用英语知识,真正实现活学活用。

2.设计情景对话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通过情景对话勇敢发言,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入到一个特殊的语言环境,能够提高他自己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和反应能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话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情景对话的要求,请学生课下准备。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完成在不同文化氛围内的转变,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词汇运用的准确性。比如词汇“fend for oneself”与“look after oneself”,既有联系又有区分,老师可以在布置情境设计的时候要求学生运用这两个词汇,增加学生对于词汇意思的理解。

通过情境设计对话可以加强学生的肢体表达能力和语气,在英语中语气对于表达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情景对话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使用合理的语气,将情感表达出来,将抽象的句子赋予它生命力。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的实际交流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开展课外的文化体验和实践教学活动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沟通的能力,但是仅仅课堂教学恐怕是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多种活动给学生提供用英语沟通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具有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下得到成长。

1.文化体验

不言而喻,文化体验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去英语国家留学,但是由于经济、学术、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留学并不具备普遍性的特点,只适用于一小部分的学生。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加强学生体验外国文化的目的。比如,一些高校聘请了外教,学校可以和这些外教沟通,请这些外教开办英语联欢会、英语讲座等,使学生通过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感受到外国的文化。另外在一些高校还有英语国家的留学生,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使中国学生通过留学生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留学生通过中国学生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同时学生还可以自发组织英语角、英语活动社团,通过英语爱好者的相互学习,实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而这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具有活动时间多、活动形式多样、涉及内容丰富的特点。

2.实践活动

篇9

一、世界各国普遍推动信息化

(一)“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

信息化的发展表现为数字化,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的一场技术革命正在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使人类实现一体化信息资源成为可能,极大地方便了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共享。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一个人获得信息的手段和途径的多寡,影响着他在社会中获得机会的多寡。在所有的国家,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这就意味着他们很少有机遇参与到我们的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当中,也很少有机遇参与到在线的教育、培训、购物、娱乐和交往当中。因此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形象的将当代信息领域中信息富有者与贫困者之间的差距称作“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又称为信息鸿沟。它是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

(二)世界各国对信息化的推动

世界各国普遍认为,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加快推进信息化作为自己的战略任务,呈现出信息全球化的趋势。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着眼于总体和长期发展,制订统一的国家信息化发展计划,引导和指导全社会的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组建高层次的信息化协调和管理机构,强化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同时调整原有的政策法规,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及时信息化的项目指南,对企业投资进行信息指导,并加大基础性、关键性、引导性信息化项目的投资力度,为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围绕数字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美、日、欧共体等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雄心勃勃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计划,如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SDI,含反卫星计划、洲际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日本的“第五代计算机计划”科学家预言,在21世纪,生物信息技术、激光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将快速发展,并会形成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世界各国都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出发,高度重视信息化,力争抓住信息化机遇,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实施低成本信息化战略的必然性

(一)我国消除“数字鸿沟”的紧迫性分析

分析国外信息化的发展形势,我们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着紧迫的挑战和不利因素。如果我们能够牢牢地把握信息化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就可以实现经济跨越式的发展以及社会各方面工作的进步。随着中国信息化水平的大幅提升,信息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成果已经开始十分突出地显现出来。不仅发达城市的居民体会到信息化给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即使是西部偏远地区的农民,如今也能感受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新变化。但是,我国无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在我国内部不同地区都存在这着显著的数字鸿沟进入知识经济阶段。在我国内部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数字化程度相对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实际上网人数,还是上网人数所占人口比例,东部省区都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各地的信息化水平差距正在拉大,一条无形的“鸿沟”开始阻隔在信息化程度不同的地区之间。数字鸿沟造成的差别正在成为中国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低成本信息化战略的选择

实践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化,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转轨大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增长阶段,结构调整也在加快。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城市管理正在对新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产生较大的需要。这就为我们提出了发展信息化的成本代价课题。信息化成本有硬性成本与软性成本之分。而在实际操作中,有的人把更多的眼光聚焦在硬性成本上,对软性成本却视而不见,结果导致实际收益远远小于信息化总成本。因此,对信息化成本的全面认识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软性成本很难量化测算,这就给信息化成本的预算带来了不便,这也是我们今后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正处在由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

三、我国低成本信息化战略框架构建

(一)建设以IP为核心的融合网络,提高社会整体效益

融合网络是以IP为核心,同时支持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因特网、移动通讯网络和固定电话通讯网络的“三网合一”的技术。融合网络要求在同一城市的数字化分组交换网络中同时支持上百套电视节目、数千套点播节目、上百万话路服务和传统数据传输服务。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这一研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网络技术发展尚不充分,无论网络用户规模、网络应用、网络技术或网络产品都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全局着眼,应不失时机地开展中国下一代网络体系的研究、应用试验、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掌握主动权,最大限度地以最低成本填平数字鸿沟,提高社会整体效益。

(二)以EPC技术应用为契机,引领企业成本节约

任何信息系统都离不开数据,没有数据的流动和对数据的处理,就没有信息化。众所周知,商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数据需要按一定的规则被处理成信息化系统,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目的。人们往往用手工作业方式将这些数据信息录入到自己的信息系统中,但这种方式速度慢、易出错。与这种方式相比,应用EPC(electronicProduct Code,产品电子代码)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EPC完全由机器来自动识别读写,比手工录入快千倍,并且出现EPC扫描错误的可能性也非常低。据统计,人工键盘录入的差错率为三百分之一,而EPC技术录入的差错率仅为三十万分之一。

(三)开发中小企业适用的价格便宜的软件,消除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信息化差距

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还相对较差,还没有建立起基本的管理信息平台(MIS),大量关于客户、合作伙伴、产品、交易记录和商业机会的信息资料分散于各部门及员工的私人邮件、传真件、文本文档、工作簿中,现在要求他们像大企业一样,进行复杂的业务流程重组,将销售业务的运作和人员活动强行细分管理,分析客户、分析销售、通过客户关怀实现二次销售等,这只能成为中小企业的不可承受之重。中小企业在组织机构方面往往轻型简洁,业务分工不十分明确,具体业务运作上具有弹性。

(四)以电信为突破口,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信息化

虽然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享受着信息技术带来的全新物质和精神生活,但绝大部分农民手中没有计算机,也没有条件上网,常规的信息传播有时也存在困难,由于“数字鸿沟”的阻隔,造成电脑、网络、信息服务与农民的距离还在拉大。最近,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推出了一套未来20年我国信息化方案,着力解决较为突出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加快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缩小数字鸿沟成为电信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要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农业发展,开拓农村市场,就必须进一步改善农村与外界的沟通环境,加快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农村电信为突破口使农民能够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家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096-03

职业教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学要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模式,大致经历了学科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和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等三个阶段,目前正向“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转变。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宏观、微观研究,已成为目前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主要定位于市场营销专业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各类企业从事业务员、业务代表、销售主管、区域经理、营销部门经理等岗位的工作。而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工作是企业此类人员开展营销业务和营销管理活动的基础,因此,《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成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市场营销专业各门专业课程的先导。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成为授课教师一直努力探索的课题。因而,有必要对《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

(一)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立课程名称、内容设置

在课程体系开发中,关键要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在开发过程中,要从专业服务的岗位(群)工作任务调研入手,并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构成专业课程体系。

校企共建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就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岗位工作任务调研与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必须要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才能确保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课程在开发与设计过程中,对诸多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研,并多次邀请企业界不同层次资深营销人士参与课程设计分析会,分析会上企业界专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与建议。经过反复论证与探讨,首先,将课程名称由原来的《市场调查与预测》改为《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由指向科学学科转变为指向工作过程。传统的课程名称《市场调查与预测》突出体现学科的专门性、系统性、规范性,而课程名称变为《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后,更加突出体现从事营销业务和营销管理人员的岗位工作任务,更能贴近企业实际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更能体现高职的特点。其次,根据企业专家提供的关于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信息收集的一般流程、不同层次营销人员收集的信息种类、特点、途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基本方法等信息,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修改,使其更符合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置 课程充分参考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的实际需要,按照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工作流程为线索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分为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准备、信息收集实施和信息处理及报告撰写三个部分。(1)“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准备”部分是企业在实施一个信息收集项目前所要做的所有准备工作,包括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的任务和目标的确定、信息收集方法的选择、信息收集方案的策划以及信息收集工具的准备等。(2)“信息收集实施”部分包括信息收集人员的培训、各种信息收集方法的实施。(3)“信息处理及报告撰写”部分包括信息的处理、营销信息分析报告与小结的撰写。

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 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满足项目任务完成的需要,课程教学围绕着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实际能力和技能训练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完成教师给定的具体信息收集项目为目标,边学边做,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过程中穿插各知识点的教学,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具体见表1。

具体的实施过程 在教学中,由教师给定信息收集项目,根据工作过程教师事先将项目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并在每个子任务中安排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学,伴随项目的完成,知识的教学也相应完成。以一个学期完整的教学过程为例,首先,教师从贴近学生实际和企业需要出发,确定一个项目任务,并按照工作流程,将项目分成“信息收集计划策划与撰写”、“市场调查问卷设计与撰写”、“信息收集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和“信息分析报告撰写”等子任务。在实施第一个子任务“信息收集计划策划与撰写”时,先授以信息收集基本流程、案头调查方法、观察调查方法、访问调查法、抽样设计等基本知识,让学生进行市场预调查以界定信息收集主题及内容,接着介绍或让学生自学信息收集计划书的格式及主要内容,同时,让他们开始策划和撰写工作,教师从旁指导,学生反复讨论、修改,定稿。完成计划书撰写后,进入第二个子任务“市场调查问卷设计与撰写”,以先授予市场调查问卷格式知识为基础,让学生撰写问卷,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对问卷进行修改、测试,学生在反复的测试—修改—再测试—再修改直至问卷定稿的过程中,自主掌握调查问卷写作技巧。第三个子任务是“信息收集实施”,主要是让学生根据“信息收集计划书”,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工具(即市场调查问卷等)实施实地调查。在此期间,学生运用学过的案头、观察、访问等主要信息收集方法收集市场信息,教师主要起到鼓励、解惑等指导作用。完成这个项目后,学生可以掌握几种主要信息收集方法的技巧,并可对吃苦耐劳、诚信等基本素质的认识有所提高。第四个子任务“数据处理与分析”基本在营销实验室中进行,教师先讲授辨别信息真伪、信息筛选的基本知识,同时,让学生选出有效问卷及信息;接着,采用实验室中的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录入、统计、分析工作;教师边讲解软件操作方法,学生边操作,完成信息数据处理知识教学。最后,进入“信息分析报告撰写”子任务,主要是将分析的数据展示出来,授予基本的信息分析报告格式、内容和要求等知识,要求学生经过讨论—撰写—讨论—修改直至定稿的过程,才能将报告提交上来。因此,经过一个学期,以一个项目作为载体,学生完成了边学、边练,边学理论知识、边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

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项目选择的困难

一个好的项目是基于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在选择项目时,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基于工作过程,往往考虑选择校企合作中企业方的实际项目,但由于学校教学特点与企业工作任务完成之间的差别,致使校方教学与企业经营间矛盾的产生。

时间上的矛盾 企业以经济效益为重,一个项目的完成一般有时间的限制;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确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一个项目的执行贯穿整个学期,这是处于瞬息万变市场中的企业很难接受的。

要求不一致产生的矛盾 实施项目教学首先要考虑这个项目是不是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企业方提供的就是要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项目,一般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一般尽量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快速消费品调查项目,但对于对专业课接触较少的一年级新生来说,还是会出现对问题的分析不透彻、提出的观点经不起推敲、很难完成一份质量可靠的信息分析报告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对于企业而言,经济效益有待斟酌,这也会直接影响下一次的校企合作。

(二)授课教师工作安排的困难

课时数确定难以控制 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教学以学生完成教师给定的具体信息收集项目为目标,具有边学、边做,边做、边研究,边研究、边学的特点,组织实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课时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影响,并且在教学工作中,涉及与以往传统授课模式更多的讨论、纠正、总结等环节,课时数不能确定。

工作量大,教师指导上存在一定难度 由于涉及整个工作过程,就会出现一些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学生除了自学,还会请教教师,会经常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教师在指导上面对诸多学生,学生各有各的观点,在工作过程中,实际项目往往随多变的市场也会出现各种实际问题,并层出不穷,因此指导的工作量相当大,教师尽心尽力地进行指导,但还是会经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综上所述,即使存在着诸多问题,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进行内容选择与重构;以行动为导向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工作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通过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创新,使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深度融合,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2]徐国庆.什么是职业教育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教研版),2006(4).

篇11

2004年,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了《职业院校技能紧缺人才培训指导方案》,该方案提出,要贯彻“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应该是高职课程模式的特色所在。当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实践观这一理念,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思想,被认为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基石。“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是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模式,横向综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结构。以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为例,基于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融出纳、材料、工资、费用、利润等知识及技能教学于一体,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面向生产制造业、商品流通业、服务业等多行业的岗位需求,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将相关的实践课程,通过科学地“捆绑”组合,实现学生在同一教学时段内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到财务报表的全过程的核算任务。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实施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

目前,职业教育要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成为多面手;不仅要熟练完成本职工作,还要了解相关领域的工作;不仅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目前教育所要培育的人才,不再是掌握固定知识和单一技能的操作者和实施者,而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具有对计划的设计、实施、评估和反馈等系统职业能力和职业特长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社会公民。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应是实施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即以能力为导向或称之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职业能力是个体从事一门或若干门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也是个体在职业、社会和私人情境中所必备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它是科学工作和学习方法的基础,具体包括:有关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等,可划分为专业能力(个体职业工作中的核心能力)、方法能力(个体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和社会能力(既是个体基本生存能力,也是个体基本发展能力)三个部分。

2.“工作过程知识”是职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以传授学科系统知识为已任,使人们形成了对科学技术的不正确看法,以为科学理论都是万物不变的永恒真理,忽略了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和精神价值。实际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是技术的可能性与社会需求(即客观和主观)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广义上的技术,还应包括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由于不同的工业文化所导致的实现手段、经济社会利益的体现方式等与从业人员有关的内容。所以,技术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相关人员职业活动关系密切的技术,即职业性技术(如工作过程知识);另一类是与人的职业活动方式没有关系或关系较小的非职业性技术(如传统的工程技术)。

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职业人员的智能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不再是系统的科学知识,而是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和“主观”性质的知识。这些“职业性”知识,很难归入到某一经典学科,而从传统的学科系统化理论中也不可能简化或推导出这些知识。这些知识就是“工作过程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区别于学科系统化的知识),且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

“工作过程知识”是职业性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性技术为已任。但是,传统的职业教育常常忽视了对学生掌握“工作过程知识”这一要求,这是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一大弊端。

3.职业性技术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

由于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技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名称,因此,人们常错把工程技术知识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事实上,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技术有着不同的含义。一般情况下,工程技术反映的是科学家技术决定论指导下的科学职业实践,而职业性技术一般来源于“能工巧匠”的知识和技能,更加注意技术和工作活动的关系,是以实践为导向的“工作过程知识”的综合,是解决实际职业问题的“灵丹妙药”。因此,只有职业性技术,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实施条件

1.“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实施的硬件条件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课程设计必须建立在符合职业情境的工作分析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在教学环节,也必须有与学生未来岗位工作职业环境相吻合的硬件条件。“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与普通的课堂教学不同,涉及到师生角色的转换和学生实践参与度的提高,它对实践教学场地、教学工具、设备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创造仿真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从专业技能、需求分析到现场管理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因此,“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教学设备及环境(如专业实训基地或院校会计模拟实训室),而且要求教学设备达到兼具综合性和先进性。只有这样,才能为专业教学提供较为真实的职业环境,使专业课实践教学贴近企业经营的实际,为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供必要的保证。

2.“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实施的师资要求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将工作过程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是一种调动学生所有感官参与的“体验式”学习,即用脑、心、手、眼共同参与到学习的情境之中,培养学生解决现场工作问题的能力及协作、沟通等能力。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从个体学习扩展到团队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实施过程是师生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过程,是以“沟通、理解、体验和感悟”为理念的实践教学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践行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但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而且包括社会能力及人格培养等目标。由于国家高职录取政策等原因,现阶段进入高职学习的大部分学生与进入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潜力,获得自信,收获成功?这要求专业教师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情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捕捉、挖掘湮没于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极的“火种”,及时传递一种信息和力量,在学习过程中多给学生创造“思考、表现的机会和创新”的机会,并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成果展示,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及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中,教师从主要讲授者的角色淡出,扮演着学习情境的设计、组织、引导、监督及挖掘学生潜能的工程师的角色。总之,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教学目的来看,“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四、“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方法

课程的考核评估具有评价、反馈和导向功能,科学的考核评价是指导教法、学法和能否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检验标准之一。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基于这一认识,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和考核评价中,要努力寻求职业工作要求与学生发展的多元最佳结合点。

篇12

1大学英语与英国茶文化的关系概述

中国有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并深深影响着世界的茶文化发展。其中以英国茶文化最具代表性。随着现代人对茶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许多院校已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保证开展教学课程的过程中,同时讲解茶文化的背景以及文化理论,让茶文化被更多的年轻人所熟知。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西方国家同样重视茶文化,因此,可以适当引入西方的茶文化知识,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才能更准确的掌握英语语言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由于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语法、句法以及语言场景的使用,教师可以以茶文化为背景,不断融入茶文化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对英语教学更感兴趣,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驾驭能力。截至目前,多所高校已将文化教育与语言教育相结合,提高了英语教学的利用价值,并确保在融入茶文化以后的英语教学课程变得更有意义。学生了解基础茶文化内容以后,可以更准确的理解英语词汇,并掌握重、难点英语语法和句法的使用方法,既保证学到了更多的英语文化知识,又可以对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进行学习和弘扬,让英语课程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2高校进行茶文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随着中国茶文化流入英国,英国本土渐渐接受了这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并将其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形成了独有的茶文化内容。

2.1增加选修课

与其他学科的授课方式不同,茶文化的教学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可以以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掌握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学习其它文化科目的同时,可以适当引荐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并要求教师对相关茶文化历史进行讲解,加深对其他文化的印象。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才能在文化底蕴的基础上陶冶情操,顺利完成其他科目的学习任务。

2.2不同的渠道推广

茶文化在我国生活中十分常见,教师也在课堂上大力宣讲茶文化的内容,因此,学生有了更多渠道来了解茶文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对茶文化进行推广。为确保学生了解更多的茶叶品种,并在推广的同时,融入自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各大院校可以在图书馆设立茶展览区,并提供相关介绍书籍,让学生完成茶文化知识的自主学习任务。适当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诗词大会,要求学生在大会举办之前,不断积累茶文化的知识和内容,以便提高答题过程的精彩程度。校园内部也应大力宣传茶文化的知识,鼓励更多学生普及茶文化,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茶文化的相关理论,确保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可以传播得更快、更广。利用校园广播的宣传方式,能够迅速提高茶文化在校园的影响力,有针对性的对茶文化的知识进行宣讲,满足了茶文化爱好者的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

2.3将茶文化与学生自身的专业内容结合

由于学生需要学习英语课程知识,因此,教师将茶文化知识在英语课堂上推广,能够弥补学生茶文化知识的空白。教师引入的文化内容以西方茶文化为主,英国的茶文化是西方茶文化的代表,为避免学生对学习茶文化知识不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中西方文化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保证满足学生对汉语文学的学习需求,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播英国茶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茶文化知识的精髓,进一步体会茶文化内容的价值。外语专业的学生需要用英语与外国友人进行交谈,在了解英国茶文化的内容以后,可以满足特定语境的交流需求,让交流的内容变得更加完整,提高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流畅性。

3茶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课程不同,融合了中西茶文化后的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搭建英语课程基础,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弥补知识的空缺。由于学生首先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在对英语课程进行学习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不同的内容,并有阶段性的进步和提高。

3.1阅读中西茶文化文学作品,丰富英语教育内容

学生想要更好的了解英语的重要内容,可以先从阅读西方茶文化文学作品开始。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学习能力,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符合学生阅读能力的茶文化文学作品。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文学作品,并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阅读课程,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了解英语的使用方法和表达技巧。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因此,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的英语知识,加强英语知识的储备量;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阅读原著,以免在进行汉英互译的过程中,受盗版错误翻译的影响。学生积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并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知识,感受作者在茶文化氛围中的思想和情绪变化,才能更真切的了解茶文化的历史价值,并进一步提高学习英语知识的兴趣;最后,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间,让学生提出对阅读作品的看法,检验学生英语水平提升的状况,才能顺利完成下一步教学方案的制定任务。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以及最为著名的《傲慢与偏见》进行阅读。这些作品各有各的艺术风格,且与茶文化息息相关,同时也对英国饮茶方面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概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些作品推荐给学生,或定期的举办英语优秀作品心得交流座谈会、恳谈会等,这将使学生在作品的交流中不断的增长自己对英国茶文化以及不同区域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东西文化差异,提高学生基于英语文化理解英语知识的能力。

3.2立足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观

诸多高校开展英语教学课程,都要先让学生了解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的同时,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和规范用语习惯,才能确保学生在与国外友人进行交流时,语言更为严谨,口语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由于中英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学生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翻译的内容应避免与中西方文化产生冲突,避免翻译以后的文章难以被理解。教师应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由于某些学生存在英语成绩较差的状况,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茶文化的同时,为避免学生出现理解歧义或无法理解茶文化根本内涵的状况,教师需要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课后自行上网查阅与茶文化相关的资料,了解茶文化的起源以及相关历史背景,然后教师针对这一类学生增设培训科目,比如单独出课后复习题,让学生的个人能力有质的飞跃。学生需要谨遵教师给出的教学方法,接受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才能经过不断努力,既可以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特点,又可以以英国本土的茶文化思想,完成英语知识的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注重茶文化导入的层次性,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英语专业的教学课程需要教师有阶段性的开展教学任务,也需要学生个人能力有层次的提高,才能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师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并适当的将茶文化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宣讲,让学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顺利的完成英语课程的学习任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开展茶文化的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语境,让学生的语言能力逐步提高。由于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更有逻辑性,学生学起来也更为方便,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应根据教师的指导性办法,在课堂上认真思考,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另外,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对不懂的知识进行补充,或者找老师进行询问,弥补茶文化知识的空缺。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讨论,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才能将制定的理论教学方法更好的应用于实际,让学生的个人成绩稳步提高。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避免在短时间内为学生灌输过多的知识内容,假如学生无法消化和理解,那么这些知识内容的讲解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开展以茶文化为基础的教学课程,还需教师有阶段地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慢慢融入这种学习氛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英国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传,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就可以从茶文化方面入手,通过优秀茶文化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重点、难点知识。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引入英国茶文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品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阅读西方优秀文化作品为基础,先让学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畅游,从而用茶文化去感染、熏陶每一位学子,丰富学生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去阅读英国优秀的著名原著作品,若存在问题,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英汉互译本,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英国茶文化,更好的掌握英语语法、语感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颜学军.《失明抒怀》语言层面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12(5):2-4.

[2]袁宏.从语言层面谈儿童绘本的翻译[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11-14.

[3]彭富强.论文化与思维方式对英汉语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4(8):35-3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