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意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5:58: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安全意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安全意识论文

篇1

1发挥党的领导作用

同志多次强调,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提高高校党委引领和控制意识形态的能力,正确引领意识形态发展的方向。为此,一要坚持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领导,包括政治、组织、思想等领导;二要提高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领导能力,加强执政党建设,保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掌握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权。

2发挥共青团的职能作用

共青团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者和意识形态渗透的防卫者,因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离不开它的支持。其一,开辟共青团网上教育基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其二,树立为青年服务的理念。共青团在解决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问题的同时,要着眼于解决大学生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3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的中坚作用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队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这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效,因而要加强这支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设。其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主体。我国必须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选拔、培训及管理,努力造就一支既懂意识形态又懂信息技术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专业队伍。其二,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的教育作用。调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网上网下的问题,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规律,加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老师的合作,增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4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导作用

没有绝对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活动中,大学生一方面是受教育者,接受主体的引导,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安全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大学生自己接受,才能真正起作用,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其一,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观念,认识发挥自身能动性的重要性;其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大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充实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教育内容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中介,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效果。由于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网络社会而产生的意识形态新样式,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在考虑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个体需求的同时,将网络社会的特殊性纳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充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

1网络法制教育

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等容易滋生网络犯罪,网络安全离不开法律的维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应有之义。其一,澄清认识,提高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转变大学生的观念,使大学生意识到网络不是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要在法律范围内用网。其二,利用网络开展网络法制教育。在建立一批有吸引力的法律类网站的同时,将教育内容与日常网络生活结合,形成润物无声的网络法制教育方式。其三,开设专门的网络法制课程。将网络法制教育纳入大学生法制教育课堂中,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网络知法、守法、维权等内容。

2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意识

形态安全的维护不仅需要法律硬约束,还离不开道德软支撑。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中内容。其一,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大学生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网络渗透。其二,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教育。这是最直接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文明观念。其三,加强自律教育。培育网络自律意识是网络道德教育的落脚点,这样才能将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落在实处。

3网络安全技术

教育网络技术是网络意识形态产生的物质前提,只有掌握网络安全技术,才能真正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技术教育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题中之义。一方面,开设网络安全技术课程,将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纳入课堂,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真正提高大学生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能力。

三拓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阵地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要在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同时,扩大社会实践阵地,开辟网络新阵地,形成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1优化理论课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形态,亦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性、实践性和现实性,一方面,通过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帮助学生厘清网上各种意识形态的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扩大社会实践阵地

“是从实践中来并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掌握,也只有真正联系实际,才能真正用好”,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才能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一方面,扩大社会实践的范围,有针对性地建立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践基地,深化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的认同;另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受到“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等错误思潮的侵蚀,需要加以思想引导,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意识形态的辨别力。

3开辟网络新阵地

网络成为西方争夺大学生的新阵地,并且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网络社会而产生的,因而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离不开网络阵地的支撑。我们必须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加强对网络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如果不去占领,各种非甚至反的东西就会去占领,因此我们必须抢占网络宣传的制高点,唱响网上主旋律;另一方面,加强网络阵地的管理,发挥网络阵地“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作用,保证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四创新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

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也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但与网络的特性、人在虚拟社会中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等不相符,因此,我们在借鉴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方法的同时,必须创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方法。

1上下联动

上下联动主要是指联系大学生网上网下生活,将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其一,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网上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以网络为工具而进行的实践活动,网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要指面对面的现实教育。二者具有互补性,因此,我们要在发挥传统课堂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其二,把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讲,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对的仍然是现实的人,因而教育者要把握大学生网民的思想实质,解决好大学生网民思想情绪中反映的实际问题,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生活化和人本化。

2软硬并举软硬并举的方法

主要包括软件开发和硬件建设相结合、软性疏导和硬性堵截相结合。其一,软件开发与硬件建设相结合。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而出现的,因此我们在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硬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相关软件。利用集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软件,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其二,软性疏导与硬性堵截相结合。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决定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必须软硬兼施。在抵制各种有害思想侵袭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疏导,真正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入脑、入心。

篇2

2.高校中安全科学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2.1教学目标。高校中安全科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介绍正确的安全思想,并使大学生能够牢牢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用系统的安全科学理论知识武装大学生头脑;让他们在现实生活、工作中能够识别、解决安全问题。安全科学课程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形成安全意识和观念,根除他们错误的安全观念和没有安全的安全思想;将“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是投资而不是消耗”和“生产与安全双赢”的正确观念植入他们的心里。其次应引入国外先进的安全理念,介绍国外完备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使大学生在以后不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安全观念,产生不同的安全认知和态度,进而做好对安全的规划、决策、管理和指挥。在具备了安全意识之后,学习一定的安全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理论上,要学习安全法律、法规,懂得事故为什么会发生,事故有哪些类型,针对不同的事故类型采取哪些预防措施,事故发生后应该做何处理,日常工作中如何识别危险源,等等。

2.2教学原则。安全科学理应看做是一门像法律基础课一样的基础课或工具课,文理科专业都应开设,让学生学会拿起这把工具在工作中保护自己、他人和国家的财产安全。安全科学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工具课程,课时不宜太多,教学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旨在让学生形成安全概念、树立安全意识,了解安全法律法规。具体的安全技术与管理还是由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完成。大学教育中,如一些矿业、化工、建筑、石油、交通和冶金等子学科的专业,在讲课过程中应该结合专业课的相关内容进行授课,课时可以适当多一些。安全科学课程的讲授任务应该由高校专门配备安全专业毕业的专职老师进行,有些课程最好能够和相关专业课老师一起讲授。

3.高校中安全科学的教学内容

3.1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目前对安全科学的研究是运用系统工程原理进行的,即对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进行系统预测、系统分析及系统评价,并采取系统控制,所以应向学生介绍系统和系统工程的概念。其次必须让学生掌握事故理论,了解生产中的危险性是怎样变成事故的,要讲授事故的涵义、分类及构成要素;事故的影响因素和原因;事故模式理论;事故的发展阶段、特性、法则和预防原则。再次,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对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了解、查明系统存在的危险性,估计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伤害及损失的严重程度,确定哪种危险能够通过修改设计或改变控制系统运行程序加以预防,应向学生介绍常用的安全检查表、事故树、事件数、故障类型影响分析和因果分析图法等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最后,要特别强调系统安全预测方法,这样才可以在工作中有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科学手段,分析研究历史资料,对安全生产发展的趋势或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事先分析。

3.2介绍安全经济和安全投入的辩证关系,明白现代社会对安全科学技术提出的要求,即用社会有限的投入实现人类尽可能高的安全水准,在人类可接受的安全水平上尽量节约社会的安全投入。

3.3介绍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清楚我国安全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了解我国从中央至地方各省、市,已基本制定了对各种行业及特殊性质工作的安全法规、规定、条例和办法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到具体的《安全帽GB2811-2007》等法律法规,基本做到职工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有法可依。了解我国各方面的安全监察执法机构,并学会利用它,为自身的案例提供保障。了解我国企业安全目标管理的意义和内容,以及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认证等。

3.4介绍安全生产危险性评价和重大危险源的识别、评价,监控和安全管理制度,针对导致安全事故危险因素的系统管理。

3.5介绍应急救援预案的制订与实施等内容,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遇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不延误救援工作,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应该做的正确决重。同时,掌握必备的卫生急救技术。介绍安全文化的培养,让学生知道安全文化建设,是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理念、意识、态度和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目的。

4.高校中安全科学教育的辅助途径

高校中除进行课程教学外,高等院校应结合全国的“安全月”、“消防日”等活动在校内开设一些诸如安全法律、法规、案例分析、职业病防治类的讲座、报告和学习班等。大学校园中的学生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成立大学生安全社团或协会;在校园生活中,应各个季节时期和学习生活各个环节进行相应安全的宣传。另外,对于交通、建筑、冶金等特殊行业,学校的专业教研室应根据情况在学生毕业期间进行一次专业安全培训;在毕业论文答辩时,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论文提问一两个有关安全的问题。

篇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52-01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保证其身心健康不受侵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的安全教育活动。本文以贵州花溪大学城5所大学实证调查出发,了解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现状,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研究调查对象为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财经大学和贵州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高校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1份,回收率98.2%,有效问卷490份,有效率为99.7%,调查对象统计如表一所示:

(二)调查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发放问卷调查和分析统计等研究方法。在查阅有关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培养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出《大学城建设过程中学生安全意识情况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安全教育、人身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性安全和个人经历等9个方面。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运用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关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分为大学生安全知识掌握状况、安全意识状况、接受安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及开展安全教育的建议四种类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安全知识掌握现状。调查结果统计显示,遇到突况(盗窃、抢劫)时,只有52%的大学生会报告相关部门并保留证据,11%的大学生惊慌失措或妥协忍让,34%的大学生看情况自己处理;从防身技巧掌握的情况分析,29%的大学生对防身技巧一点也不了解,61%的大学生基本了解,只有10%的大学生熟练掌握;55%的大学生不知道QS标致的含义;对于是否能正确使用消防器材的调查,只有26%的学生表示了解。从上述的调查统计数据看出,大学生掌握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情况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调查结果统计表明,44%的大学生会坚持选择正规运营的交通工具出行;对寝室使用大功率电器的认识上,45%的大学生认为可以用,注意安全就行;46%的大学生会在离开座位时把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放在教室里;5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周围的饭店不太安全,但不会介意;对的了解程度,只有10%的大学生非常了解艾滋病、梅毒等可以通过性传播的相关知识;45%的大学生不会留意所处环境的安全通道。

(三)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现状。在对5所高校的调查中,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频率参差不齐,学生认为开展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还有待加强。20%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开设过安全教育的课程,6%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每年开设三次,26%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每年开设三次以上。就接受过的安全教育的内容占比来看,交通安全占24.4%,人身安全占27.3%,网络安全占15.1%,财产安全占18.9%,食品安全占11.8%,其他占2.5%。就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形式分析,通过课堂教学开展的占23.7%,通过案例分析开展的占23.8%,通过影响观摩开展的占16.5%,通过网络学习开展的占13.6%,通过同学交流开展的占12.6%,通过亲身体验开展的占6.8%。

(四)大学生对安全教育方式的建议。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方式的建议上,17.1%大学生建议开设讲座,19.4%的大学生建议设置专题课程,25.5%的大学生建议召开主题班会,18.1%的大学生建议通过网络宣传,19.9%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寝室实践掌握相应的安全技能。针对不同内容的安全知识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图一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方式的建议(图一)为例: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

高校的安全问题关乎生命,关乎全局,责任重于泰山。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高校不仅是大学生集中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也是国家和民族培养未来和希望的基地。安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安全观的形成,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安全态度和行为。

(二)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形式。现代大学生有别于以往,当代大学生思想更开放,个性特征明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十分必要。第一,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例生动形象,教育意义强,具有广泛的警示性。因此,可以利用舞台剧、网络论坛及新媒体,开展校园安全典型事例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对安全问题进行关注。第二,开展开放性讨论性的大学生安全主题辩论赛。在辩论过程中,大学生们可以将自己学到的安全知识学以致用,既丰富了安全教育的形式,也锻炼了大学生的口才。

篇4

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以及社会生产、工作生活安全,包括国防安全、环境安全、社会福利保障和免受犯罪侵害等多个方面。[1]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是大学生为了防范和应对可能危及身心健康和学业生活的社会风险因素,通过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而具备的知识、技能、意识的组织结构和质量水平。大学生作为当代的有识青年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公共安全素质水平对于保持教育系统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课题组分别在北京市、上海市、福建省、青海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南省和辽宁省等8个地区选取16所高校,在每所高校抽取50名在校大学生。本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60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756份,有效回收率94.5%,符合科学调查的基本要求。其中,男女分别为342人、412人,2人未注明性别;一、二、三、四年级分别为112人、232人、318人、92人,2人未注明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分布情况:富裕的52人、一般的614人、贫困的86人,4人未注明家庭经济状况。在生源地分布中,来自城市地区的大学生为478人,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为274人,4人未注明生源地。

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大学生的公共安全素质状况。本问卷共有60道题,主要包括公共安全意识、公共安全知识、公共安全技能三个方面内容,每道题按照“赞成”、“不清楚”、“反对”三个选项统计结果。受访者按照自愿的原则完成问卷,完成一份问卷的平均时间大约为15分钟。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有较强的公共安全意识,并体现出“自保”与“利他”并举倾向

大学生对潜在的安全风险有一定的预判意识、防范意识。83%的大学生“能够及时发现生活中潜在的危险”;76%的大学生相信“与10年前相比,我国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更加频繁”。80%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办理了人身意外保险”;75%的大学生“从不相信销售考试答案等野广告”;只有32%的大学生“面对陌生人的求助,会不加考虑地给予帮助”。

大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94%的大学生认为“生命属于自己,还属于家人、朋友和社会”。82%的大学生认为“人很脆弱,平时要处处注意安全”;79%的大学生认为“发生危险时,要最大程度地降低自身损伤”。

大学生在自保的基础上,对他人和社会安全问题体现出责任意识。当个人利益可能受到侵害时,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出现折扣。只有48%的大学生表示“紧急状态下敢于牺牲自己以保护公共利益”;只有38%的大学生“遇人落水时,会奋不顾身地下水救人”。同时,大学生也表现出较强的利他倾向。84%的大学生认为“发现安全隐患时,会及时地提醒周围人”;90%的大学生“非常关注地震等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70%的大学生认为“在突发事件中,会优先救治重伤者、老人、儿童”;88%的大学生“会及时与晚归的室友联系,以确定其安全”。

2.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公共安全知识,但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

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安全常识,但受生活习惯和思维定势的影响,部分常识缺乏科学依据。81%的大学生“去人员密集场所,常常留意安全通道的位置”;74%的大学生“在网吧上网结束后,会检查所登录过的网站已关闭”;93%的大学生“当储蓄输入密码时,常常用身体或其他物品遮挡”。但是,大学生的安全常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71%的大学生“习惯找个单独的卡册存放银行卡、身份证”,没有做到卡、证分离;36%的大学生认为“豆角、豆浆等食品不会引起中毒”,没有意识到如果烹饪不当,豆制品容易引起中毒。

大学生熟知一些与公共安全相关的法律知识,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掌握的不透彻。86%的大学生认为“在使用互联网时,不允许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92%的大学生认为“消防车赶赴火场的时候,其他车辆和人员必须避让”;81%的大学生认为“醉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同样给予处罚”;90%的大学生认为“组织集体课外活动,须经学校同意”。但是,还有31%的大学生错误的认为“在学校可以参与宗教活动”;37%的大学生错误的认为“甲类传染病的疑似病人,确诊前不需要隔离治疗”。

大学生对防灾知识有一些了解,但存在着“盲点”。94%的大学生认为“遇险时,可以通过火光、浓烟、反光等信号求救”;79%的大学生认为“在雷雨天应该远离铁塔20米以外”;86%的大学生知道“大雾红色预警信号时,会进行交通管制”;83%的大学生认为“液化气、汽油、甲醇等化学品均可对人造成伤害”。但是,部分大学生的防灾知识还存在着不足。只有46%的大学生确认“防空的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只有44%的大学生知道“122是交通事故报警电话”;还有30%的大学生错误的认为“天然气泄漏时,可在现场拨打电话救援”。

3.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共安全技能,但急救技能比较欠缺

多数的大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减灾技能降低灾害损失。93%的大学生认为“油锅着火,应该切断火源、盖上锅盖”;89%的大学生认为“高温时,要尽量避免午后的户外活动”;91%的大学生认为“发现宿舍被盗后,应立即向保卫处报告,保护现场”;84%的大学生认为“发现人员燃气中毒时,应立即打开房间门窗”。

当发生灾难时,多数大学生具备正确的逃生技能。92%的大学生认为“火场逃生时,要用湿手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行”;88%的学生认为“公交车失火,可用铁锤或鞋跟打碎车窗,疏散逃生”;84%的学生认为“电梯急剧下降时应身体贴紧电梯壁,保持膝盖弯曲”;86%的学生认为“受到海啸威胁,应该有组织地向高地转移”。

遇到身体伤害事件时,大学生的急救能力尚有不足。只有63%的大学生认为“食物中毒时,可用手指刺激咽部催吐”,这与相关调查结论一致。同时,大学生的一些急救措施存在着不当之处。64%的大学生错误的认为应该“将溺水者朝上置于腿上,按压其腹部将吸入物排出”;50%的大学生错误的认为“当酒精中毒时,应将患者置于稳定性仰卧位”;47%的大学生错误的认为“在扭伤发生的24小时之内,尽量用热水袋热敷”。

三、对策

1.拓宽公共安全知识的传授途径

以往高校常常以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公共安全知识的学习活动。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高校常常采用“逐层传递式”,即只针对班团干部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再由班团干部向普通同学传达讲解的教育形式。讲授式在过去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也将占据重要的地位。但讲授式注重介绍讲解性的内容,长此以往必然造成一种“满堂灌”的教育模式,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因为公共安全知识涉及各行各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具有宽泛性、变化性,教师的讲授很难涵盖公共安全知识的全部内容;另外,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猎奇的心理特点和较强的独立意识。这些因素都促使大学生的公共安全知识学习途径要拓宽。现在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正从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演进,即从向学生被动传授安全知识模式向学生主动需求安全知识、技能和素养模式转变。

除了教师的讲授,同学间的“同辈学习”和“网络学习”也是重要的公共安全知识学习途径。“同辈学习”是指大学生向学长、同学学习公共安全知识。大学生虽然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差异,但他们的成长经历、社会活动和人生发展存在着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常常会遇到类似的公共安全问题。因此,大学生间公共安全知识的“共享”是大学生公共安全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学习”是指大学生通过公共安全网站等平台,进行公共安全知识的学习。公共安全网站提供了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平台,使大学生可以自我决定学习时间和地点。“同辈学习”和“网络学习”虽然能够发挥大学生公共安全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但却离不开教师必要的指导。例如,大学新生入学时,教师需要将公共安全知识条理化,通过新生接待员“口口相传”进行公共安全知识的教育。[5]各种最新的公共安全知识和信息,只有经过教师的分析、整理和加工,才能通过公共安全网站呈现,作为教学资源。只有教师必要的指导,才能保证“同辈学习”和“网络学习”的导向性与实效性。

2.构建公共安全技能的训练模式

大学生公共安全技能是指大学生经过训练而获得的面临危机事件时的完善化、自动化的应对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减灾技能、逃生技能和急救技能等。大学生公共安全技能训练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公共安全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内化过程,可以使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感受诸如火灾、地震等安全问题,增强广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的能力。[6]大学生公共安全技能训练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也不能随机地、片面地展开,而是有目的、有步骤、系统的教育活动。

首先,需要科学安排公共安全技能训练科目。在减灾技能、逃生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要突出急救技能的训练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把比较复杂的技能划分为若干简单的、局部的部分,练习、掌握了之后,再过渡到统一、完整的行为。

其次,合理配置公共安全技能训练的师资队伍。大学生公共安全技能训练不能只依靠辅导员,也不能只依靠保卫部门管理人员、校医院医务人员等校内人员,还要依靠以跨领域的警校合作和校外“安全教育基地”等形式参与的社会力量。

3.突出公共安全意识的培养重点

篇5

一、加强高职高专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意义

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管理者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大学生的安全是其在校学习、生活、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是高职院校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高校中频繁发生的各类事故令人触目惊心,“80后”、“90后”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心系千家万户,既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高专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现状及成因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中普遍存在思想认识上忽视或不重视,管理制度和机制不健全,内容不明确等问题,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尚存缺失,大学生的安全状况、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等现状不容乐观。

影响当前安全教育管理的因素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存在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自身、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之中,存在于设施建设、服务质量、管理教育等各个方面之中。

客观方面:第一,高考制度改革后,大学生的年龄差距增大,其生理与心理差异很大,在应试教育和独生子女两大背景下,大多数高职高专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基本常识,导致事故发生;第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娱乐和消遣方式呈多样化,校园及其周边的娱乐场所迅速增多,但配套的规范管理还不到位,各类娱乐场所成为治安事件和事故的多发场所;第三,高职院校大多实行半开放式管理,校外人员进出校园流量猛增;第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校内外聘人员、临时工增多,存在管理上的安全隐患。

主观方面表现为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缺位,如部分高校管理层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安全教育在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得不到体现;安全教育在高校各部门中权责划分不明晰;现有安全教育无体系可言,没有规范的教材,安全教育经费不足,多数安全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等。

三、加强和改善高职高专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落实安全教育管理的责任制,做好安全管理

学院领导应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注重长效,建立一个领导有力、机构健全、措施落实、信息畅通、工作有效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层层负责。把安全管理细化到每个部门、每个教研室、每个班级,做到人人皆知,措施明确,责任到位,对学院的防火、防盗、防爆、食品卫生、交通安全、公寓安全等诸多工作要做全面彻底的检验。学院领导、教师、辅导员和其他教辅人员要本着为学生、家长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细化管理。层层抓,反复抓,形成党委领导,全员参与的责任负责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安全教育管理的内容规范。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重在培养安全意识,懂得安全规则。安全管理贯穿到学院各项工作的始终,要以安全防范教育为主导,认真作好学生的安全思想教育,将安全教育的内容规范化,使安全教育进课堂。把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在教学计划上,制订安全教育计划,既要考虑高职高专学生整个在校期间应接受的安全教育,掌握安全知识,又要考虑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时段、完成的教育内容、学生的思想、专业的性质,采取灵活、生动、有效的方法,使用科学规范的教材,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和效果,使安全意识能深入学生内心。  (三)注重安全教育管理的方法,消灭安全隐患

目前,学院设立专职辅导员管理学生,增设各楼区专职保卫人员,同时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使学院的安全管理工作有了很大提高。

1. 学生工作处、总务处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齐抓共管。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场所,如教学楼、办公室、宿舍楼、食堂应配置必要的安全防范设施。如消防、报警、防盗设施,生活设施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整改保证安全。

2. 辅导员要作到深入班级、宿舍、教室、活动场所与班级的学生党员、团员、干部及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做好日志统计工作。

3. 舍务管理要严肃认真,坚持查寝制度,对旷宿的学生认真落实做好记录并报有关人员查清事实,对违反宿舍管理规定的严重违纪行为坚决制止并报学生工作部给予处分,决不姑息迁就,放任自流。检查卫生的同时,更要彻底排查宿舍安全隐患,如私接电线,使用电器,烧蜡烛、动消防器材,使用管制刀具等情况,对进入学生宿舍的外来人员严格实行登记制度,杜绝外人进入学生宿舍或留宿。

4. 加强各值班岗位管理力度,对外人进入院内楼内进行登记,维护学院的正常教学秩序要教育学生遵守本院校的规章制度,和谐相处,减少学生之间矛盾。

(四)创新安全教育管理的形式,真正讲究实效

学院要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学院的具体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如将“消防日”、“安全日”、“世界艾滋病日”等节日作为教育契机,利用这些节日及典型安全事件等形式邀请相关行业专家进行安全教育系列讲座;举办安全知识竞赛;进行消防实战演练普及社会公德、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观看专题录像等特色活动,增强大学生安全保护意识,内容更贴切。更真实。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络、橱窗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

结束语

高职高专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不容忽视,长抓不懈的重点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紧密配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只要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时刻不忘安全管理的重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院的安全工作就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教育与职业,2009(12)

篇6

1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①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使大学与社会接轨,校园内组织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校园社会化的现象也日趋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治安、刑事案件的频频发生,给高校内学生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度开放化,教育领域也逐步迈向社会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们势必成为各种不安全问题和案件的受害者。所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防范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学校对实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有着迫切的必要性。

2 实施安全教育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技能。辅导员应通过日常的一些交流,或者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开展防火、防电、防盗、防骗以及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的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医疗知识、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以此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安全防范意识。除此之外,还应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进行求生训练,安全演习,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应对技能。同时,辅导员还要注意特殊时期的安全稳定问题,比如新生入学、节假日时期、学生外出见习、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离校之前,都要做好安全稳定教育。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及特点,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活动来加强安全教育。

(2)建立学生档案,掌握学生基本动态,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需要从多渠道、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如学生的入学资料、入学体检、自我介绍、老师介绍以及学生在宿舍、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然后对所了解的学生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并时时更新,形成学生的个人档案,以便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或经常违纪违规、受处分的学生,还有成绩波动极大、日常行为两极化的学生属于特殊学生群体,大多存在不稳定因素和心理问题。辅导员应对他们给予高度、密切的关注,并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关怀,多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等适当的方式,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3)建立并完善安全稳定的应对体系,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是否将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位,是否建立完备、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以及是否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体现辅导员工作能力以及安全教育工作做的好不好的几个重要方面。所以,辅导员需要建立安全稳定的应对体系。充分发挥班委的作用,并保持24小时通信方式的畅通,力争第一时间在现场,了解事件情况,理性思考,果断采取应对措施,控制事态。事态严重时,应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配合学校职能部门以及联系学生家长,做好善后工作,甚至有时候需要解决此次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各种相关的负面影响。  (4)提升自身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知识水平,增强自身能力。之前述说的总总,都需要辅导员自身具备一定专业素养,掌握一定的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安全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等。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知识水平。此外,还要培养、训练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应变力以及协调力,不断增强自身能力,以便在处理危机事态时能临危不乱,准确、果断的作出处理。

3 辅导员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考与认识

首先,应该在责任和信任中让学生感到安全。辅导员对工作极高的热情和极强的责任心可能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安全和信任,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以积极的心态与言行对待学生,不但要作为教师指导和教育学生,还应该作为哥哥姐姐去了解他们、信任他们。工作与生活中要身先示范,以身作则,引导和教育学生学做人,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不偏袒,不溺爱。该严肃时严肃,必须要让学生懂得,一个优秀的大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品行修养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从心底热爱大学生活,热爱自己的学校。

其次,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完善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对学生开展安全知识及法律法规的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可减少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风险,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可以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今后遇到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时,能保持镇定,并采取适当措施果断处理。

最后,辅导员应在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中积极积累经验,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安全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协调力、应变力以及心理综合素质,在思想教育与安全教育工作中,促进自身成长。

4 总结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近年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安全是学生正常生活与学习的保障,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大发展的时代,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趋于多元化,高等教育受到了社会功利的驱使,安全教育往往被学校所忽视,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迫在眉睫。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导师,在学生安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和真情,把辅导员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注释

①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教育学论文,2007(18).

参考文献

[1]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学论文,2007(18).

篇7

 

1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①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使大学与社会接轨,校园内组织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校园社会化的现象也日趋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治安、刑事案件的频频发生,给高校内学生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度开放化,教育领域也逐步迈向社会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们势必成为各种不安全问题和案件的受害者。所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防范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学校对实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有着迫切的必要性。 

2 实施安全教育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技能。辅导员应通过日常的一些交流,或者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开展防火、防电、防盗、防骗以及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的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医疗知识、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以此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安全防范意识。除此之外,还应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进行求生训练,安全演习,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应对技能。同时,辅导员还要注意特殊时期的安全稳定问题,比如新生入学、节假日时期、学生外出见习、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离校之前,都要做好安全稳定教育。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及特点,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活动来加强安全教育。 

(2)建立学生档案,掌握学生基本动态,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需要从多渠道、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如学生的入学资料、入学体检、自我介绍、老师介绍以及学生在宿舍、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然后对所了解的学生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并时时更新,形成学生的个人档案,以便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或经常违纪违规、受处分的学生,还有成绩波动极大、日常行为两极化的学生属于特殊学生群体,大多存在不稳定因素和心理问题。辅导员应对他们给予高度、密切的关注,并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关怀,多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等适当的方式,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3)建立并完善安全稳定的应对体系,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是否将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位,是否建立完备、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以及是否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体现辅导员工作能力以及安全教育工作做的好不好的几个重要方面。所以,辅导员需要建立安全稳定的应对体系。充分发挥班委的作用,并保持24小时通信方式的畅通,力争第一时间在现场,了解事件情况,理性思考,果断采取应对措施,控制事态。事态严重时,应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配合学校职能部门以及联系学生家长,做好善后工作,甚至有时候需要解决此次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各种相关的负面影响。 

(4)提升自身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知识水平,增强自身能力。之前述说的总总,都需要辅导员自身具备一定专业素养,掌握一定的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安全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等。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知识水平。此外,还要培养、训练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应变力以及协调力,不断增强自身能力,以便在处理危机事态时能临危不乱,准确、果断的作出处理。 

3 辅导员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考与认识 

首先,应该在责任和信任中让学生感到安全。辅导员对工作极高的热情和极强的责任心可能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安全和信任,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以积极的心态与言行对待学生,不但要作为教师指导和教育学生,还应该作为哥哥姐姐去了解他们、信任他们。工作与生活中要身先示范,以身作则,引导和教育学生学做人,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不偏袒,不溺爱。该严肃时严肃,必须要让学生懂得,一个优秀的大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品行修养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从心底热爱大学生活,热爱自己的学校。 

其次,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完善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对学生开展安全知识及法律法规的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可减少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风险,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可以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今后遇到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时,能保持镇定,并采取适当措施果断处理。 

最后,辅导员应在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中积极积累经验,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安全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协调力、应变力以及心理综合素质,在思想教育与安全教育工作中,促进自身成长。 

4 总结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近年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安全是学生正常生活与学习的保障,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大发展的时代,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趋于多元化,高等教育受到了社会功利的驱使,安全教育往往被学校所忽视,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迫在眉睫。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导师,在学生安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和真情,把辅导员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注释 

①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教育学论文,2007(18). 

 

参考文献 

[1]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学论文,2007(18). 

篇8

文化安全与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国家的安全,对国家来说意义深远,可以说,文化一旦受损,往往会在深层次上动摇国家生存的基础。目前,国内学者纷纷将目光投人到文化安全问题上。主要关注的焦点是国家文化安全的现状及对策、大学生文化批判能力的培养、文化安全意识的分析等,而对大学生文化忧患意识缺乏的原因及教育界应采取的对策触及较少。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文化忧患意识缺乏的原因基础上,认为高校要培养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必须坚持民族精英文化教育,坚持文化的自主性,坚持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一、文化忧患意识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大潮及其裹挟的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使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安全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维护国家的安全,已不仅仅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主权、,而是涵盖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安全、文化安全等内容的综合安全。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文化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不对等互动和单向度的渗透。文化忧患意识便是基于这种不平衡的渗透而引发的忧虑、深思和警醒。文化的创新可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文化忧患则能激发人们对待文化的自觉性、责任心和使命感。

文化忧患意识要求大学生既要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与外来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同时使本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受干涉,保持价值观念、民族风格、生活方式的独立性。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忧患意识缺失的现状及成因

文化的开放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对此,已没有人公开表示反对。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实现方式业已解决。以华夏为中心坐地称雄的文化优越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经济结构和保守的文化心理正如一些学者所说:人们在研究和对付自己社会的不良现象时,往往过多地责怪异族文化的“侵蚀”和传统文化的“劣根性”川。这确需引起当代大学生对自身文化忧患意识淡化的反思。

(一)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教育界注意到许多大学生不了解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科技史等知识存在缺陷。但最令人关注和忧虑的是,他们缺乏文化自信。究其原因,从外部因素来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全球化,无论承认与否,文化全球化都在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在文化的互动和交流中,由于利益和经济实力的不平衡,文化的接触和交流并不总是和谐、公正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表现为西方文化处于强势,而中国文化处于弱势。从内部因素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很多人深受文化失败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影响,滋生了错误的逻辑言语,诸如“先秦比不过古希腊”、“现代比不过文艺复兴”、“当代比不过后现代主义”等。反正是中国的思想文化根本无法和西方相比。这种错误的思路潜移默化地渗透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之中,体现在部分教师的文化价值观念之中,结论就是否定中国文化。当否定成为习惯,崇外成为自然,便很难激起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动力。

(二)对外来文化盲目推崇。现代西方文化往往披着商业的包装,通过市场化的渠道涌入,迎合青年人的娱乐心态,其渗透的价值观念悄然地影响着中国大学生的思想。伴随着国外文化产品的大量进人,种种西方价值观极大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美国大片和日本动画片的影响之广泛,许多不利于道德健康的游戏软件令国内大学生沉迷,这无疑也是崇尚外来文化的活生生例证。

三、当代大学生文化忧患意识的培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被纳人了世界文化体系之中,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碰撞。在世界文化语境里,中西文明的正确对话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课题。让每个大学生学会从世界文化的视野看中国文化,培养自身的文化忧患意识,是发展中国文化的百年大计。

(一)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国际高等教育大会。会议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明确重申了高等教育的使命和职责,并特别提出,高等教育要“帮助大学生在文化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环境中理解、体现、保护、增强、促进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以及国际文化和历史文化”。一种文化只有与时代相适应,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既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又不失却自我的个性特色,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能走向世界的文化。中国与埃及、印度、古巴比伦合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除中国外,其他三国的传统文化都曾先后出现过长期的中断,只有中国传统文化一直绵延至今。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一个文化系统必然涉及人与终极存在,人与自然宇宙、个人与社会、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特定文化系统的主体内容。具有深厚的思想积淀与数千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绵延发展中,以其自身稳定而成熟的精神特质,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主题、思维方式、价值系统,从而得以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亨廷顿之所以在“文明冲突”论中将中国文化看做是非西方文化中可能与西方文化产生激烈冲突的主要对象之一,事实上也是以对中国文化的独异特质的认可为前提的。培养大学生自觉地对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特质及其发展历程进行理性的反省,才能使他们对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内在生命力保持足够的信心。 (二)培养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批判能力

当今的中国,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当代大学生对民族、国家的价值认同。

作为迄今为止仍然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中国文化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唯古是法”“唯古是崇”的认知价值取向,因循保守的心理,“守一”“忌讳”的惯性,“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重人治而轻法治的传统观念,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枷锁。我们弘扬中国文化并不是要用中国文化去拯救世界。我们所强调的是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和人类文化多元发展的趋势,只要保持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西方文化,始终不懈地走综合创新之路,中国文化一定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成为人类现代多元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元。古往今来,任何有生命力、有价值的理论,都是在回答实践进程提出的时代课题中不断拓展和深化的。

(三)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基。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都面临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和矛盾,从文化资本到文化产品、从文化形态到文化意识、从语言教育到宗教信仰、从影视传媒到日常节日,无不对当代的大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位学者曾说过:“弱小的犹太民族能历经多年的世界大离散重新聚集到一起,靠的就是不灭的犹太文化。所以,文化决定民族精神,文化乃国本。大学生是文化的实践者和创新者,培养他们的文化安全意识事关中国的崛起,任重而道远。

1.坚持民族精英文化教育。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中心,是各种文化交融的大舞台,是保障国家永不衰亡的精神殿堂。大学以发展民族精英文化教育为己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在大学的发展历史中,大学师生从来都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大学文化是有别于大众文化的精英文化,近代史上每一次思想文化运动,大学文化都是引领民族文化的火车头,无论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有别于其他社会文化,体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的精英文化表现出独特的文化性格,以理性的思考张扬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体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忧患意识的形成有赖于大学独特的文化性格。当然,塑造大学文化性格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厚重的文化积淀。高校应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遵循科学的办学理念,构建全球化背景和谐的文化环境,坚持民族精英文化教育,使中国文化后继有人,乃是维护国家、民族文化安全的国策。

2.坚持文化的自主性。在面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碰撞过程中,大学生要强化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坚持文化的自主性。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篇9

一、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①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使大学与社会接轨,校园内组织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校园社会化的现象也日趋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治安、刑事案件的频频发生,给高校内学生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度开放化,教育领域也逐步迈向社会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们势必成为各种不安全问题和案件的受害者。所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防范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学校对实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有着迫切的必要性。

二、实施安全教育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一)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技能。辅导员应通过日常的一些交流,或者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开展防火、防电、防盗、防骗以及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的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医疗知识、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以此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安全防范意识。除此之外,还应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进行求生训练,安全演习,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应对技能。同时,辅导员还要注意特殊时期的安全稳定问题,比如新生入学、节假日时期、学生外出见习、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离校之前,都要做好安全稳定教育。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及特点,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活动来加强安全教育。

(二)建立学生档案,掌握学生基本动态,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需要从多渠道、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如学生的入学资料、入学体检、自我介绍、老师介绍以及学生在宿舍、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然后对所了解的学生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并时时更新,形成学生的个人档案,以便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或经常违纪违规、受处分的学生,还有成绩波动极大、日常行为两极化的学生属于特殊学生群体,大多存在不稳定因素和心理问题。辅导员应对他们给予高度、密切的关注,并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关怀,多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等适当的方式,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三)建立并完善安全稳定的应对体系,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是否将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位,是否建立完备、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以及是否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体现辅导员工作能力以及安全教育工作做的好不好的几个重要方面。所以,辅导员需要建立安全稳定的应对体系。充分发挥班委的作用,并保持24小时通信方式的畅通,力争第一时间在现场,了解事件情况,理性思考,果断采取应对措施,控制事态。事态严重时,应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配合学校职能部门以及联系学生家长,做好善后工作,甚至有时候需要解决此次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各种相关的负面影响。

(四)提升自身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知识水平,增强自身能力。之前述说的总总,都需要辅导员自身具备一定专业素养,掌握一定的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安全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等。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知识水平。此外,还要培养、训练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应变力以及协调力,不断增强自身能力,以便在处理危机事态时能临危不乱,准确、果断的作出处理。

三、辅导员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考与认识

首先,应该在责任和信任中让学生感到安全。辅导员对工作极高的热情和极强的责任心可能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安全和信任,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以积极的心态与言行对待学生,不但要作为教师指导和教育学生,还应该作为哥哥姐姐去了解他们、信任他们。工作与生活中要身先示范,以身作则,引导和教育学生学做人,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不偏袒,不溺爱。该严肃时严肃,必须要让学生懂得,一个优秀的大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品行修养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从心底热爱大学生活,热爱自己的学校。

其次,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完善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对学生开展安全知识及法律法规的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可减少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风险,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可以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今后遇到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时,能保持镇定,并采取适当措施果断处理。

最后,辅导员应在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中积极积累经验,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安全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协调力、应变力以及心理综合素质,在思想教育与安全教育工作中,促进自身成长。

四、总结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近年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安全是学生正常生活与学习的保障,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大发展的时代,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趋于多元化,高等教育受到了社会功利的驱使,安全教育往往被学校所忽视,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迫在眉睫。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导师,在学生安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和真情,把辅导员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鹤岗;154107)

注解:

① 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教育学论文,2007(18).

参考文献:

[1] 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学论文,2007(18).

[2]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工作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大学生安全知识读本.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刘贵芹.高校辅导员工作指导手册[M].中国科教出版社,2007.

[4] 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5] 江小红;高校校园危机的教育干预体系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篇10

1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教育等多种途径,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①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化,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了使大学与社会接轨,校园内组织的社会活动也越来越多,校园社会化的现象也日趋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治安、刑事案件的频频发生,给高校内学生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度开放化,教育领域也逐步迈向社会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们势必成为各种不安全问题和案件的受害者。所以,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防范能力,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学校对实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有着迫切的必要性。

2 实施安全教育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加强对大学生安全防范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技能。辅导员应通过日常的一些交流,或者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等形式对学生开展防火、防电、防盗、防骗以及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卫生、法律法规的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医疗知识、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以此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安全防范意识。除此之外,还应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进行求生训练,安全演习,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应对技能。同时,辅导员还要注意特殊时期的安全稳定问题,比如新生入学、节假日时期、学生外出见习、实习、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离校之前,都要做好安全稳定教育。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及特点,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活动来加强安全教育。

(2)建立学生档案,掌握学生基本动态,并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需要从多渠道、多方面的了解学生,如学生的入学资料、入学体检、自我介绍、老师介绍以及学生在宿舍、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然后对所了解的学生情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并时时更新,形成学生的个人档案,以便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或经常违纪违规、受处分的学生,还有成绩波动极大、日常行为两极化的学生属于特殊学生群体,大多存在不稳定因素和心理问题。辅导员应对他们给予高度、密切的关注,并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关怀,多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等适当的方式,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3)建立并完善安全稳定的应对体系,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是否将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位,是否建立完备、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以及是否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体现辅导员工作能力以及安全教育工作做的好不好的几个重要方面。所以,辅导员需要建立安全稳定的应对体系。充分发挥班委的作用,并保持24小时通信方式的畅通,力争第一时间在现场,了解事件情况,理性思考,果断采取应对措施,控制事态。事态严重时,应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配合学校职能部门以及联系学生家长,做好善后工作,甚至有时候需要解决此次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各种相关的负面影响。

(4)提升自身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知识水平,增强自身能力。之前述说的总总,都需要辅导员自身具备一定专业素养,掌握一定的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安全知识、法律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等。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之余,还要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高知识水平。此外,还要培养、训练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应变力以及协调力,不断增强自身能力,以便在处理危机事态时能临危不乱,准确、果断的作出处理。

3 辅导员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考与认识

首先,应该在责任和信任中让学生感到安全。辅导员对工作极高的热情和极强的责任心可能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安全和信任,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以积极的心态与言行对待学生,不但要作为教师指导和教育学生,还应该作为哥哥姐姐去了解他们、信任他们。工作与生活中要身先示范,以身作则,引导和教育学生学做人,发现问题及时批评教育,不偏袒,不溺爱。该严肃时严肃,必须要让学生懂得,一个优秀的大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品行修养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从心底热爱大学生活,热爱自己的学校。

其次,加强在校生的安全教育,能够完善在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对学生开展安全知识及法律法规的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和法律常识,可减少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风险,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可以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今后遇到突发事件或危机事件时,能保持镇定,并采取适当措施果断处理。

最后,辅导员应在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中积极积累经验,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安全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观察力、判断力、协调力、应变力以及心理综合素质,在思想教育与安全教育工作中,促进自身成长。

4 总结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近年来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安全是学生正常生活与学习的保障,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大发展的时代,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趋于多元化,高等教育受到了社会功利的驱使,安全教育往往被学校所忽视,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迫在眉睫。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导师,在学生安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用我们的智慧和真情,把辅导员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注释

①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教育学论文,2007(18).

参考文献

[1]钟晓明.高校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学论文,2007(18).

篇11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23%,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居世界第一。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就会带来系列问题,其中安全问题显得很重要,安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谐、甚至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搞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重大,而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猛增,加上高校后勤市场化,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复杂,高校由封闭式办学到现在的开放式办学,大学生面临的不安全因素给大学生安全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机构设置不规范,责任不明确。安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组织好、落实好,就必须要有健全的机构,较稳定的教师队伍,并且要有相应的人来承担教学任务和教学责任。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机构设置各异,有的高校由保卫处承担,有的高校由校医院承担,有的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承担,还有的由几家单位共同承担大学身的安全教育。我国目前的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机构设置是各异,甚至是混乱。造成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混乱,责任不明确,出现事故时相互推脱责任、安全教育得不到落实、安全教育质量不高等现象。

2.高校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忽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人为本,重视生命,重视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政府部门实行问责制,安全问题实行领导责任追究制,这是尊重生命的体现。部门、单位领导为了防止安全事故,对安全管理工作相当重视,以免出现事故承担责任。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得虽好,但是高校却忽视了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影响了安全教育的质量。另外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如何,安全教育的质量好坏,在安全事故中的求生技能和能力如何等方面,高校却不是很重视,此做法明显是“舍本逐末”的做法,甚至是不负责任的。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固然重要,然而“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求生技能和能力才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根本,是防止出现安全事故的根本。

3.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轻预防,重事故后工作。预防是防止一切安全事故的最有效、最根本的工作。高校要防止安全事故的产生、杜绝一切安全事故,就必须做好安全预防工作,否则其他的一些工作都是“亡羊补牢”。我国在生产领域的安全预防工作做得比较好,相对于生产领域,高校的安全事故具有不可预测性,高校安全工作的预防容易疏忽,一旦发生了安全责任事故,才会引起高度重视。严格事故后的安全检查,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其实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要完全杜绝大学生的安全事故出现,就应重视安全预防工作,定期检查高校的安全状况,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安全事故重在预防,应把大学生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4.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性不强,实效性不高,与实际相脱节,形式化严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内容不系统、效果不佳、不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形式化较严重。在安全教育中,安全教育内容不系统,一般只注重某些安全教育的内容,像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等方面,其他方面的内容被忽视;并且教育的形式是通过几个讲座、图片展览、报告会或者消防演习的形式来开展,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能力和技能的提高,使得教育没有实效性,没有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得教育停留在理论和形式上,因此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不佳。

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措施

针对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要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进行教学改革。从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有:

1.建立稳定统一的安全教育机构,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造成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校安全教育机构设置不统一是主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最起码安全教育机构的设立应该有:校级主管领导,辅导员,学校保卫处人员、学校医院医护人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等部门的人员参与,否则安全教育机构的设立是不完善的,安全教育的内容就不全面,安全教育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另外在安全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方面,也应该有明确的大纲和教学计划。只有大纲和教学计划明确了,安全教育才能有方向,有章可循,才能按照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进行开展安全教育,才能保证安全教育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保证安全教育顺利和全面开展。

2.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一个安全事故的发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安全设施存在隐患,二是大学生自身在安全意识、自救能力、安全防范技能、安全知识等方面欠缺,再加上其他方面的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要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一方面使大学生掌握安全知识,了解安全法规、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防范的技能和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大力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落实领导负责制,签订安全防范责任状,完善安全实施,定期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定期召开学习安全会议,使广大师生注意安全教育问题,尽量把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高校的安全工作做到了这两个方面,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高校的安全和稳定。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安全教育效果。影响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的因素有两方面: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和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安全教育的效果,甚至决定安全教育的质量。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增加安全教育的资金,提高安全教育队伍的待遇,与其他的教师享有同等待遇,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从教,乐于从教,从而达到提高安全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更新教学设施,并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安全教育质量的硬件保障;另外安全教育应该不断探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用高效、便捷的教学实施,如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建立安全教育网站,传播安全教育知识,宣传国家的安全教育法律法规,通过网络来教育大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安全事故。

4.不断完善、充实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环境日益突变,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越来越来复杂,带给大学生的各种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像大学生面临的网络安全、传销、文化安全等不安全因素就是近几年来大学生面对的新的不安全因素。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不安全因素、新的情况,大学生有时不知所措。高校就应该加强这些新因素的研究,提前预防,给大学生传授如何应对这些新问题的知识、措施、能力和技能,使大学生学会如何处理这些新问题,免遭这些新问题、新因素的侵害。

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意识、安全素质也是大学生本身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高校重视安全教育,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创建稳定、和谐校园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为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提供一种安全、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宋江浩.当前学校学生安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考试周刊,2007,(34).

[2]汤继承.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成因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05.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211-01

1 问题的提出

1.1 盗窃案件频发

高校大门和公寓落后的管理手段一直是管理者的心病,而盗窃案件的频繁发生不仅造成了师生的财产损失,其中一些严重的案件甚至在社会上都引起了强烈反响。比如,2012年5月29日我校某校区研究生楼6间宿舍被盗,共失窃6台笔记本电脑,2部手机,1部相机,800元人民币等。事后被盗的6名研究生集体向校长和市长反映,要求公安部门尽快破案,追回失窃电脑里的研究成果、毕业论文等重要资料。

1.2 管理存在漏洞

当教职工上下班和学生上下课的时候,有大量人流同时出入大门,在这个时间段里学校保卫人员很难对每位进出人员进行准确的身份识别,外来人员极易尾随本校师生员工进入学校大门和学生公寓,这个管理漏洞一直是困扰高校保卫人员的一个难题。基于以上两点,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大门的管理人员既能在高峰期对每位进出人员进行准确的身份识别,又不会产生排队、拥堵的情况;既能保证公私财物的安全,又不会让学校内部人员及来访人员通过时产生被拒之门外的感受;既避免了管理人员因用肉眼识别而给人带来的一种缺乏人性化的感觉,又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还显得有档次。这些是高校保卫人员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原因分析

2.1 环境复杂,手法专业

大学校园一般占地面积较大,人员多且集中,学校又实行开放式管理,一些社会上职业的盗窃分子当然就将目光盯住了人员财物相对集中的高校,这就给高校的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带来了压力。首先,进入校园盗窃的人员大多是相貌、装束与大学生十分相像的青少年,他们极易装扮成学生混入其中;其次,这部分人员大多是没有正当职业,或是待业在家的青年,作案时间充分;再次,这类人员经常出入大学校园,对校内建筑分布、师生作息时间及校园环境非常熟悉;最后,这类人员大多是职业贯犯,他们作案时轻车熟路,下手准,撤退从容,得手率高。

2.2 目标的集中,思想麻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高消费群体,常常身携现金,同时还是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消费者。此类产品具有体积小、便携带、便隐藏,同时得手后易销赃等特点,往往被作案者视如“珍宝”,只要稍不留神,就会不翼而飞,成为了盗贼顺手牵羊主要的目标。从我校保卫处接报的案件情况来看,有超过95%师生反映,此类体积较小的贵重电子物品通常是在5分钟以内被盗贼盗取,作案速度极其神速。而与其相对应的,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却相对薄弱,手包随处放置,出门不随手关门,身携大量现金,宿舍里物品随处摆放,轻信陌生人等现象屡见不鲜,使得盗贼有机可乘。

2.3 作息规律,“后方”空虚

由于高校作息时间的规律性,这就给盗窃分子作案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活动规律后,在学生离开时作案很容易得手。开学前、放假后、夜晚、周末、用餐时间,上课时间、自习时间或者高校举行大型活动时,当学生离开教室和宿舍后,人去室空,由于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薄弱,没有很好地对自己贵重物品进行有效保护,加之学校管理松懈,外来人员可以随便进出,使得盗贼屡次得手,案件频发。

3 对策和建议

3.1 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校园盗窃案件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薄弱。针对这个情况,我们要把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作为一个重要工作来做,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首先,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如,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对师生员工进行广泛的安全宣传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安全意识;其次,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讲座,剖析校园治安案件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介绍防盗防骗知识,提高自身防范能力。另外,在每年新生入学期间,提供安全手册,提示注意事项,要求不随身携带大量现金,不把物品交给陌生人保管,不借钱物给陌生人等;根据季节性高发案件类型,提醒和要求师生提高警惕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财物,对自己贵重物品的特征登记在册并妥善保管,如,笔记本电脑的MAC码、手机的序列号等,以利于被盗后协助破案。

3.2 实施现代技术手段加强校园防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学校大门的管理代表了学校的形象、管理水平、以及对师生的服务意识。在现代社会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校园安全防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经成为可能。目前很多高校采用的技术手段一般都是安装视频监控系统。但是视频监控系统只能作为事后查证,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盗窃案件等治安案件的发生率。根据安全保卫工作要做到预防为主的原则,以及盗窃案件多为外来人员作案的特点,为了把盗贼“拒之门外”,从根本上解决师生的安全隐患,我们可以在学校大门及宿舍的出入口安装无障碍通道管理系统,阻止没有权限的人员进入。对于学生宿舍,管理者还可以通过该系统实时查询学生的就寝情况,对哪些学生未归、哪些学生请假、哪些学生迟到等做到心中有数,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发送提示短信。这样既有效防止了盗窃案件和其它治安案件的发生,又提高了学校治安管理和公寓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了学校教学和生活环境的和谐稳定。

4 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