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档案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2-12-07 05:10: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业务档案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业务档案管理论文

篇1

1维护社会保险档案,保护职工权益

随着群众养老保险意识的不断提高,沉寂多年的历史缴费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断保多年要求续保的参保人员越来越多。由于社会保险历史缴费记录档案管理的不完善,一些参保人员的缴费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并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少争议。

我市自1987年就开始实行养老保险统筹工作,由于当时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加上对业务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参保人员原始缴费记录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保定市社保所在开展企业参保职工缴费工资和缴费年限确认工作的过程中,对一些缺少以往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记录的职工档案,通过查询企业职工花名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卡、补缴缴费分解表、历年缴费记录表等相关材料,确定缴费事实,重新整理、归集参保数据,真实记录每位参保人员的参保历史,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权益。

随着国有企业重组兼并、倒闭,职工下岗、中断劳动关系、中断缴费情况大量出现,如何记录、保存每一位参保人员的缴费资料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及时开展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就会形成一种被动的工作局面。

1980年参加工作的李桂兰,今年已经46岁。1980年11月,李桂兰成为保定市水泥厂的一名正式职工。按照有关规定,1987年1月李桂兰参加了当地的养老保险。1998年李桂兰离开保定去了新疆打工。2009年,李桂兰从新疆特地赶回到保定市社保所查询以往的养老保险缴费情况。离开企业十几年,社保资料会不会遗失?社保所这里是否完整保留自己过去的参保记录?李桂兰的心里忐忑不安。来到保定社保所,档案员根据李桂兰的身份证输入名字后,几秒钟就查到记载李桂兰详细缴费情况的职工养老保险卡。李桂兰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下来,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保定市社保所依据李桂兰的养老保险卡,重新为她补办了养老保险手册,恢复了缴费情况。

2社会保险业务规范化管理

在保定市,类似李桂兰的情况非常的多,在养老保险手册丢失的情况下,保定市社保所通过历史资料的查询,为他们补办养老保险手册,保证其继续参保。

社保业务档案对参保人员十分重要,但是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对社保经办机构来说还十分陌生。没有现成的样板,保定市社保经办机构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通过抓库房建设、文件材料收集、归类、整理、立卷,使业务档案整理和立卷从不规范到规范,社保档案库房从无到有;业务档案内容由简单到丰富;并把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列入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及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中,把业务档案工作作为社保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年度目标,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组织、同考核。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档案目录全部实现电子化管理,从而使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规范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维护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真实、完整和安全,发挥档案的服务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第3号令和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北省档案局《冀人社发2009(11号文件)》要求,我市社保所出台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同时对业务档案进行规范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开展。社保业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不仅确定了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基础,而且有力地维护了参保人员的权益。保定市纺织厂等7家企业,由于在改制前欠缴职工养老保险费多。改制时,职工强烈要求其补缴历年欠缴的养老保险费,通过查阅历年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分解表,社保机构为职工提供了这些企业历年欠缴的准确数字。企业补缴了历年欠缴的养老保险,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

3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统一与标准化

社保业务档案是全面系统记录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计发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凭据。实现社保业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保证社保业务档案的完整、安全和有效使用,直接关系到参保单位和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社保业务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关键在于实现管理的统一与标准化。

3.1统一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根据我市社保所下发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等七项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结合我所业务情况的实际需要,业务档案主要采取分级管理、便于查询、集中保管、确保安全的原则,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有底可查,统一了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3.2统一档案室标准。档案室是社保业务档案的“家”,统一档案室的标准至关重要。为此,保定市社保所建立了一个具有防火、防光、防尘、防盗、防潮、防高温、防污染、防有害生物等“八防”功能的档案室,基本实现档案库房、档案查阅、办公三分开,并配置与档案数量相适应的档案柜和档案密集柜、灭火器、温湿度计、空调、计算机等专用设备。

3.3统一规范整档。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第3号令,结合本所业务职责,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共分六类三十八项,以此规范全市社保经办机构业务档案的收集、积累、整理、保管、应用、查询服务工作。

篇2

1档案的价值

档案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档案在内容上是原始记录,是信息和知识的源头,一旦形成一般不能随意修改。档案不仅内容纷繁,而且种类多样,如文书档案、财务档案、人事档案、业务档案等。档案的价值是档案在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实际效益。

1.1历史文化价值

档案的价值是“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具有特殊的价值,其凭证价值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档案的珍贵在于原始性、真实性和多样性。

1.2经济价值

对于人事档案和业务档案来说,人事档案记录着一个人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职务职称以及个人的基本信息。这些材料已经成为很多商家关注的目标,往往拥有的信息越多,商家谋利的概率也就越高。业务档案被视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知识产权档案的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

1.3情报价值

传统的档案信息主要发挥参考价值和凭证价值。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档案材料作为一种知识资源所具有的情报价值。企业档案是企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整的记录了企业的宏观和微观发展情况,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也是情报信息的重要来源。

2档案管理在物资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物资企业的档案是在各项生产、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本企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档案管理是物资企业管理的一部分,是保存企业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

2.1参考作用

档案是物资企业发展的重要凭据,是企业发展的原始记录。对重大项目的实施方案、计划、策略、业务的评审材料等进行保管,可为后续物资管理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2.2凭证作用

由于财务的原始记录即原始凭证,是记载各单位经济活动的最初的书面材料。通过一定的单、表、卡片、台账等形式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会计核算中最原始、最基本、使用最多、数量最庞大的凭证材料,是进行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财务档案有很强的凭证依据性,不仅是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还对保护国家财产、执行国家财经纪律起到监督作用。

2.3可追溯作用

当物资企业与其他企业发生纠纷、诉讼时,档案可发挥证据作用,提供了与争议企业进行谈判及可追溯的依据。

3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3.1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部分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档案工作就是抄抄写写、一收一放的事务性工作,不是主要工作,不能创造经济效益。对档案工作缺乏了解,忽视档案工作,无法适应企业追求精细管理的需要。

3.2标准化程度较低

对档案工作标准化重要性认识不足,档案部门所执行的标准与国家标准有所偏差。一些基层档案管理人员认为档案工作标准化只是推荐实行而不是强制执行,其价值和意义不大,所以没有严格执行。在档案的处理、保存和管理等细节上,仅是执行标准化管理的一部分规定,管理过程粗放。

3.3队伍建设方面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档案管理提供了先进的科技手段,也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企业将发展重点放在经营上,对档案工作重视支持不够,导致愿意投身档案管理事业的人员逐年减少,即便在岗人员,也因长期缺乏专业培训而致使业务能力无法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

3.4电子归档实施效果不佳

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了社会的快速化、智能化建设。目前许多企业的归档已将纸质档案改为电子档案,更有利于保存、分类和整理。但是,由于信息技术在档案应用上不够普及,档案人员思想认知不清,操作技术不熟,导致由纸质档案到电子档案的转变承接不够全面,制约了档案硬件的更新换代。

4改进档案管理的措施

4.1做好档案宣传,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档案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情报价值,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取得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档案人员要树立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服务质量高低是衡量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的重要尺度,发挥好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使其充分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4.2加强档案标准化建设

要保证档案工作标准化质量,加强对档案标准化实施的培训和监督。培训和监督可以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更新档案标准化的相关知识,及时纠正标准化实施过程中偏离标准的做法,促进标准化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

4.3建立健全档案工作规章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进行高效管理的手段,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相关的制度做保障。档案部门应建立健全档案的归档制度、保管制度、保密制度、查阅制度及利用制度,并纳入岗位责任中监督考核。

4.4加强档案队伍建设

提高档案管理专业性,增强档案人员的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培养高度的职业敏感性,及时做好档案归档工作。企业应重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选拔,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保证持证上岗,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档案管理队伍。

篇3

论文关键词:医疗部门;医疗设备档案;管理

医院行业是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拥有大批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科研工作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加强设备和设备档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在医疗、科研中的作用是医院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医院设备档案的形成

设备档案是医院在购置设备过程中形成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文字材料,它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各种文件:如设备申请材料、可行性论证报告、有关调查材料、批复文件;(2)各种记录:如谈判记录、招标记录、定货合同、协议等;(3)各种原始凭证:如到货通知、提货单、发票影印件;装箱清单、操作使用说明书、厂家提供的安装图纸;(4)开箱报告、安装调试记录、验收记录、验收报告;(5)设备使用操作章程、维修管理办法、制度;(b)人员培训记录、设备布置平面图、线路图纸、故障维修记录[1];(7)设备报废申请及处置结果。从设备档案的形成过程涉及到设备从立项申请到最终报废,其时间周期长,中间环节多,参与人员杂,因此,设备档案的管理是一项既耗时又耗力且工作量相当大的工作。

二、建立医疗设备档案的意义

首先,建立医疗设备档案,能为领导和专家的论证及设备的引进提供有力的证据,为同类设备的更新换代提供依据。由于一台先进的医疗设备功能多样、价格不菲,在引进时领导和专家将会进行详细的论证,包括设备的临床使用价值、资金的投入、创造的效益等。而建立医疗设备档案,就能为此工作提供证据和参考[2]。

其次,建立医疗设备档案是设备维修、检修和管理的必备条件。机器设备在运转和使用过程中,由于热力、化学原素的作用,一些零部件会磨损、腐蚀和松动,将会影响设备的精度、性能和工作效率,这就必须维护和检修,要维护和检修,设备档案是必备的条件,它能为设备的使用和维修、保养提供依据。

第三,利用设备保修期和维修期的区别,避免不必要的支出。

三、医疗设备档案的科学管理的原则

医疗设备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医疗设备的科学管理,使之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必须坚持“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其完整性和利用效率。因为医疗设备档案有其特殊性:一是档案材料多,归档时间长,如一台大型医疗设备,从论证、购置到安装将会形成大量材料,并且还有以后的使用和维修直至报废,有一个很长的周期。二是多种多样,设备有国产的、进口的,档案材料势必牵涉到多种文字,如中文、英文、日文等;其载体有纸张、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三是档案使用牵涉多个科室,特别是设备的构造图表、操作和维修说明书等一类材料,使用很频繁。因此,如不集中统一管理,很容易造成文件的破损和丢失,破坏档案的完整性,影响档案的利用价值。

四、如何加强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

1、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

设备档案的管理必须坚持集中统一的原则,便于开发利用,确保设备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和安全设备档案工作必须纳入医院设备管理工作中,与设备计划管理、设备采购、使用等工作紧密结合,保证设备文件的完整、准确、系统。建立、完善管理网络广泛深入地宣传《档案法》,强化各级管理人员依法治档的意识。我院成立由分管院长直接领导的档案管理网络小组,实行医院、科室、操作人员三级管理网络,定期召开有关人员会议,明确工作目标,修订和完善医院档案管理制度。将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的一部分,纳入院部对科室的目标考核,及时与有关人员的考评、职称晋级、年终评优挂钩。明确设备操作者在负责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的同时,做好日常设备记录;每次使用后,要将使用情况认真做好记录;每半年将整理好的记录上报给设备科负责人,经核查后交档案室存档,在全院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网络[3]。

2、确定医疗设备档案的归档范围

我们根据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明确了医疗设备档案的归档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设备申购过程中形成的管理性文件和设备运行过程中积累的文件。这些资料一般按年度归入设备档案。随着设备从申购到安装使用,其相应的材料由设备管理人员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再移交医院档案室

[3]。同时将有关材料复印下发有关使用科室,让各科的设备操作者都了解设备档案的归档内容和要求,使之配合档案部门,做好资料的归档工作。

3、建立健全归档制度。

首先要明确管理范围。对于中等以上医院,凡是1000元以上的教学、医疗、科研仪器设备,不论其资金来源、购买渠道如何,均要建立设备档案,纳入管理范围。其次要确定归档范围。上述管理范围的仪器设备,在其选购、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维修、报废等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以及随机技术资料,均应归档保存。设备档案主要形成于申购过程与运行过程。申购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主要包括申购单、论证报告表、政府采购计划报批表、医疗仪器生产许可证、购销合同、协议书、发票复印件(原件保存在财务档案中)、装箱单、运输单据、安装调试及验收报告、设备安装使用说明、维修手册及其他随机技术资料等[4]。特大型的设备还包括招标的有关材料、卫生资源配置许可的有关资料。享受国家免税政策的进口设备,还有海关免税证明、质量保证书、报关单、外贸合同、发票、商检报告等。运行过程中形成的档案主要包括设备的使用情况记录、操作规程、维修保养情况记录、医疗仪器设备档案卡、使用率和完好率记录、每年的经济效益分析、最终的报废表等。这些资料一般按年度归入设备档案。

五、小结

当今医疗设备技术飞速发展,要求设备管理人员必须了解有关医疗设备的发展动态和产品现状,以主动、积极、周到的服务来保证档案资料的有效完整,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以此来促进有关工作的进行,使医院的各种医疗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投资得到良好的效益回报,促进医疗各项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维新.医院设备档案的管理[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2000(6),340.

篇4

高校档案管理的确立不仅包括了入学之初的学籍信息、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德育素质的积累及其文化科学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记载了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心智与思想逐渐完善的整个历程。这是一份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成长记实录,是一份宝贵的信息档案。通过对其进行完整的数据及文件记录,企业用人单位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行为表现,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其思想的全面性,并依此为依据,考察其是否符合岗位的基本需求。

(二)高校档案管理有着其本身存在的权威性,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高校档案管理的保密性及其实行的档案转接制度,大大减少了档案信息被篡改的可能。即使需要档案资料信息的修改或者将其开封也需要相关部门出具各种证明来证明其合理性,而这些都会有相应的较为详细的记录。因此,高校档案有着其特有的权威性与不可质疑性,具有较强参考价值的同时也被用人单位视为学生在学校表现的唯一可靠凭证。

(三)高校档案管理的存在为企业招聘与学生的择业提供了双向的机会。

我国教育模式与就业机制的转变使得原有的就业体系逐渐被新时期供求关系失衡下的双向选择取代。一方面,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得到学生的唯一也是第一手资料就是高校毕业档案,如果档案记载中学生表现良好,符合岗位需求,那么面试机会随之而来,反之,一旦文件档案记载内容与用人单位需求有着一定的冲突,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工作机会也就失去了。因此,作为用人方与应聘者之间的单一媒介,高校档案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决定学生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在企业人才队伍组建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学生档案保存与调动缺乏相对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

一方面,为了提高高校就业率,一些学校针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了档案“修正”,更改原有不良行为记录的同时也将许多与学生就业有关的证书等放入档案内,导致档案在高校保存期间已经缺乏了原有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档案的存档内容大都涉及其入学的材料、在学期间所得奖励,有无记过处分、党员身份证明等,这些资料的添加有着一定的客观存在性,但从这种角度来看往往不能很好的了解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种种表现。我国现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仅仅对学生长大那一时刻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封档保存,而完全忽视了在其成长过程中心路历程的艰辛,从而导致高校档案在学生就业中产生了相对较差的可参照性。

(二)高校档案在转接管理中存在严重的混乱现象。

高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着繁重的档案转接问题。第一,毕业生在找到工作后就需要将档案转到企业内部,然而由于缺乏相对明确的档案意识,档案转接时没有准确的企业地址或者档案已经转到企业但找不到相关部门接收。第二,毕业生频繁的更换工作,档案投递地址一栏如果随意变动必然导致档案的丢失。第三,一些外地学生在校期间已将户口转至学校所在地,然而毕业后却将档案转回原籍,户口与档案所在地出现了分歧,如果不及时做好处理,很可能使其档案逐渐发展成为不明档案,这些都为档案管理工作的转接增添了不必要的混乱因素。

三、企业人才队伍组建对高校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创建完善的高校档案管理体系。

一方面,针对学生的档案管理明确制度,将档案记录的范围扩展到学生在校成长经历等范围,以便用人单位进行参考。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学校修改后的“伪档案”,相关政府部门要做到实时的监督,使其透明化,尽量保证档案在校管理期间的科学准确性。

(二)加大对社会档案转接部门的资金及政府支持。

高校学生毕业期间是档案转接的高峰期,也是以档案为媒介建立校企联合制度的关键时期。因此,政府要在此时给予相关档案转接部门适当的资金及政策支持,以确保档案转接的准时与顺畅。此外,相关档案部门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督查小组,针对转接出去的档案进行有效的核对。一旦发生档案地址骤然改变或者其他纰漏就可以做到及时的更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毕业生的利益,同时也确保了企业人才队伍组建中人才选拔的可靠实施。

(三)在原有档案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档案关系的定向信息反馈。

第一,企业对招聘人员进行职位表现的直接反馈,学校或者相关部门应将其填充到档案中,以便于以后用人单位的查阅。第二,高校也可以针对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人才的无缝对接。第三,各大高校学生也可以根据学校已得到的反馈信息,总结其自身的缺点,重新确立就业目标。从某种角度爱看,这也是高校档案管理制度为企业人才的选拔做出的成功战略变革。

篇5

【关键词】财务档案电算化档案管理信息化

所谓会计电算化,是指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即采用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的工程。会计电算化后,提高了会计核算与物资管理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工作效率,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使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和繁琐的核算事务中摆脱出来,更好地参与单位的经营决策,加强财务管理。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会计电算化改革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时展的必然,是会计档案管理发展方向。管好用好财务档案是企业财会工作向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会计电算化特点

1、数据处理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手工会计工作环境下,科目汇总表、资产负债表、借贷试算平衡以及相关的财务报表分析均需要进行人工汇总计算,使得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很大,同时也容易造成数据上的计算错误。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只需录入原始数据或通过外部系统转入机制凭证并在计算机财务软件的指导下进行会计分录,通过凭证的审核、修改、确认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打印输出,科目汇总、借贷平衡等工作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同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会计报表,这大大降低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避免了计算加总等工作出现的错误。

2、数据记录方式和保存介质发生了变化

手工会计方式下,数据记录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手工记录,出现记录错误的可能性加大,而且同一类数据可能会重复多次记录。数据保存介质是“纸”介质,保存这些介质需要占用很大的空间,还需进行防火、防水、防潮、防盗等工作。在电算化会计工作环境下,数据保存介质是“磁盘”,磁性介质。磁性介质的采用节约了数据的保存空间,也使数据存取方便,同时通过数据拷贝、转入等方法避免了手工记录中出现重复记录的现象。磁性介质的保存除了需要纸介质保存所需的部分工作外,还要进行防病毒、防磁化等工作。由于磁盘存在着物理易损性,需要对磁盘进行备份工作。

二、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

众所周知,传统的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用材料,它是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这些史料和证据具有严格的数据平衡性、时序性和严肃性,不得随意篡改。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财务保障范围的拓展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迫切需要会计档案管理手段的变革和管理效能的提高。建设电子财务档案,实现财务档案的网络化管理,是搞好企业财务档案管理的必然选择。各级企事业单位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由于产生了许多依附于计算机磁性介质上的数据与文件,财务人员的所有日常工作以及历年会计资料的调阅均在计算机上完成,随之而使会计档案赋予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根据工作的实践,总结出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第一,较之传统的财务档案,会计电算化档案存储的范围和领域扩大了。

第二,传统的会计档案具有直观可视性,而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会计档案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环境中才可使用。即会计电算化档案的调用需要一定的软硬件环境。

第三,会计电算化档案的载体不仅是通过打印等输出的传统意义上的纸张,更主要的是磁性介质或光盘。即会计电算化档案的保管不仅是作为会计资料信息载体的纸张而且更重要的是磁性介质或光盘。

第四,电子财务档案便于计算、分析,快捷获得所需结果。如果电子财务档案上网,通过计算机操作和网络交流,不仅满足了日常条件查询、统计分析、制作数据报表、开展数据交换的需要,达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无纸化查阅和方便快捷的目的,节约了办公成本,避免了原始档案由于频繁翻阅而带来的磨损,还有利于专业管理,便于档案资源的统一整合,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第五,电子财务档案易于修正、拷贝和重置,便于纠错、携带和传递。

正如上面所述,电子财务档案或财务档案信息化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足的一面。如具有系统依赖性,即需要一定的软硬件环境支持,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打开,不具备传统档案的直接可视性,还具有易遭毁损、难查痕迹的特点,同时它们又受载体的质量、载体存放环境、载体存储信息的有效期等条件的影响,即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更高。实行电算化的时间越长,会计档案与财务软件的版本数越多,即会计电算化档案更需要科学的管理。因此,即使实现了财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在归档中也需要实行所谓的“双套制”,即将同一份档案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同时归档。

三、电算化会计档案工作的内容

1、搞好数据挖掘和整理,建好数据库,并及时采集动态数据

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整个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其他的一切工作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传统的档案大都以纸质为载体,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必须向数字化档案管理转变。未来的财务档案室就是财务档案的数据采集源泉和基地,是数据存储、管理、处理、查询、检索、传递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工作基地。在财务档案数字化的基础上,必须建立企业财务档案数据库,可以按企业财务档案的内容分类建立若干个主要的数据库,如按标准制度、原始凭证、会计账簿、指标文件、工作资料等建立几个主要基本数据库。数据库一经建立,立即着手数据的录入,将本单位的财务档案资料都录入计算机。

2、搞好财务档案信息网络建设,提高档案使用效率

档案的最大价值在于利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将为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提供广阔天地。建立完善的财务档案信息网络,一方面可以将业务上级的文档以及本级各单位的相关文件直接进入或转换进入档案数据库,减少档案人员的重复录入工作,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实行联机公共目录查询、光盘远程检索服务,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BBS等方式开展财务档案信息咨询。总之,网络财务档案的在线管理和使用功能,可以大大减少档案在形成、调阅上的时空差,实现财务档案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跨越,整合财力资源、人力资源,提高财务档案管理能力和质量。

3、搞好财务档案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建设,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科学管理使用档案

财务档案信息通过采集整理和网络传输,最终要提供给各级领导、决策部门、财务人员处理和运用。由于信息量大、保障要求高,仅凭有关人员的经验来处理问题是不行的,必须依赖于先进的、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辅助决策系统。以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和控制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经济数学等为手段,建立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能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方案,并对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和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财务保障的决策水平和决策质量。

四、如何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工作

电算化会计档案是电算化会计活动的产物,又是电算化会计活动的客观表现,在经济活动中具有史料和查证作用。所以加强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是电算化会计工作连续进行的保证,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数据安全完整的保证,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因此,必须做好会计凭证的收集和整理、会计账簿的收集和整理、会计报表的收集和整理、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文档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磁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1、加强企业财务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软硬件基础设施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而其核心是档案信息网络。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在工程规划初期,应该由财务部门和档案部门人员共同协商,分别从财务管理角度和档案管理角度提出设计思路,考虑各方面的需要,从而避免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空缺或重叠,提高效率。在财务软件方面,应采用一定的安全保密措施,实行电子签单制度,建立和健全财务档案管理责任制、电子文件签入、签出制、安全日志制,从而保障财务档案不被篡改或便于追溯使用过文件的人员。此外,为便于财务软件升级,保证不同开发商提供的软件能够相互兼容,必须提高财务数据存贮形式的标准性、一致性和可续性。

2、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

所谓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计年度),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备份)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形成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除了备份之外,还应收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型号、存储空间的大小、外部设备的配套类型等;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以及汉字操作系统;财务软件的编程语言、数据库系统类型;财务软件的系统名称、版本号;财务软件的销售与维护公司的名称、地址、电话与联系人以及与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相配套的各种说明书及使用手册。

3、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与保存

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即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并且每份上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贴上保护字样,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以防止地震或火灾等意外情况引起的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在保存这些档案时应远离磁场,注意防潮、防尘等。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还应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此外,还应注意电算化会计档案与对应的财务软件版本的一致性。因为在不同版本软件下形成的会计档案其会计数据的结构有可能不同,这就有可能产生会计档案不能被调阅或者产生某些预料外的错误。因此,本文建议会计电算化档案除保存各版本的备份财务数据外还应保存对应版本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版本,二者的一致性是非常必要的。显然,其收集与管理工作也是比较艰巨的。

4、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整理和利用

电算化会计档案通过整理有着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整理可以利用历年的数据对本单位、本部门进行历史会计数据的比较与分析,从而为企业或部门的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另外还可以得出本单位、本部门,甚至某一地区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发展情况与发展趋势,使决策者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行为规范,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我们还可以利用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数据设计出一些有利于管理与决策的数据模型,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决策支持系统,以实现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再利用。在长期开展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随着软件系统的不断升级,我们所调阅的会计档案会有下述两种情况:(1)所调阅的会计档案的版本号与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版本号一致,此时只需将您所需调阅的档案通过电算化软件系统中的档案调阅(或数据恢复)功能进行调阅即可;(2)所调阅的会计档案的版本号与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版本号不一致,此时您只需在另外一台电脑上安装与此档案相对应版本的电算化系统,然后再进行调阅。

5、提高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

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始终要依赖于档案人员素质的提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务档案干部队伍,是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财务部门要补充具有计算机、通信、微电子等学历背景的技术人员,逐步改变现有业务人员队伍专业结构单一的情况,满足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加强财务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以分层次、分阶段和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培训为原则,着重加强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培训,提高其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的意识和技能。建立合理的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的效绩考核评价规定,对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能力强、成绩好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进行表彰,激励大家学信息化、用信息化。此外,还要对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人员进行一定的档案工作、财务管理工作知识和技能的介绍,使其了解财务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更好地为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

五、电算化会计档案应注意的问题

1、实行会计电算化之后,存贮在硬盘上的会计数据必须建立软盘备份

根据《账务系统管理制度》和《报表系统管理制度》的规定,账务数据和报表数据的备份由数据管理员建立。备份次数每月不得少于一次;备份的软盘与档案管理员办理存档手续;用做备份的软盘必须妥善保管;备份软盘应贴上保护标签并用印章或封条签封;备份软盘应装在保护封条和包装盒内,存放在安全、洁净、防热、防潮、防磁的场所,并定期进行转贮;双备份下的两套备份软盘应存放在不同的地点保管。

2、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执行主体和保存介质存在安全隐患

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执行主体是计算机。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由于硬件系统存在物理易损性,一旦硬件系统出现故障或因停电等其他非人为原因,将导致数据不能被处理,会计工作不能进行。数据处理的准确、高效主要依赖于财务软件的质量和性能。一旦软件质量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到数据处理的准确和速度。一旦程序中出现严重的病毒,将会严重危害系统的安全,若不能及时排除病毒很有可能扩大损失。会计数据主要保存在计算机的磁盘或者外在软盘、光盘中,一旦磁介质由于受热、受潮、折损等原因出现损坏,保存的会计数据将会丢失,如果没有相关备份的话,将给会计电算化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失,严重影响到企业的会计工作。磁性介质以磁信号存储信息,如果数据被人恶意修改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所以我们还应对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做一定的工作,如计算机病毒的防范。

3、电算会计档案必要有专人管理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主体是“人”,但无论软件质量如何优良,规章制度如何完善,作为电算化会计系统实施主体的“人”不能发挥作用,有制度而不去执行,甚至恶意地修改软件程序,修改数据库中的数据,非法取得口令,都是不行的。因此,企业管理者应当重视对档案工作人员的选用与培养,增强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业务水平,达到电算会计档案管理系统的主体诚信。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系统在处理业务时所产生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均应由专人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4、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网络环境的管理与维护

篇6

论文关键词:房地产档案信息技术现代化管理

目前,在房地产管理部门中,由于房屋产权产籍档案的管理方式相对滞后,因而积压了大量历史信息需要录入。要将这些信息在第一时间内全部录入管理系统并且不能产生误差,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完成。如何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房地产档案数字化建设,实现房地产档案管理的新突破,已成为当前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利用计算机对房地产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具有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储存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优点。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房地产档案管理的效率,也是房地产管理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确定适用标准

信息技术标准化是实现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根本保证。在数字化建设中,必须建立好相应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最终建立起一个标准化的数字化利用平台,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

二、建设高质量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房地产档案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档案原件及档案数据的管理。档案原件作为房地产档案的原始资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档案数据的来源。房地产档案管理要实行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房地产档案网站作为一种纽带和桥梁,是实现这一多元化服务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点,为利用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一方面我们可将房产档案中的建筑面积、房屋坐落以及平面图等无条件公布在网上,对于有条件利用资料的各级用户可根据自身的用户级别查询相关的房产档案。另一方面,利用者可将自身的相关问题留在网页上,房地产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适用者的需求,解答问题,搞好服务,方便群众。

三、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

档案人员是连接档案与利用者的桥梁和纽带,档案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档案的利用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四、要突出服务理念

就现代管理科学而言,房地产市场管理同时也是一种服务,是一种由我们管理部门提供给社会层面的服务。当前,社会层面越来越需要更为全面、便捷、自主的房地产市场信息服务,也越来越渴望通过房地产市场管理信息系统来获取房地产咨询服务和房地产政策指导,因此,我们只有及时、主动、积极地向新型管理服务职能转变,才能够顺应社会的呼唤、满足公众的需求。房地产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同样需要

五、要着力强化系统的协作效能

在房地产市场的信息化建设中,需要从全社会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市场信息。一是要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包括业务分类、数据分项、数据定义等技术规范与格式,为各相关业务部门、各相关业务系统今后进一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奠定技术基础;二是要在系统中尽量延伸和拓宽市场数据的采集面,并规划和设计出必要的数字化实现途径;尽可能多地实现各关联机构、协作部门业务数据的采集、转换,促使更多的业务内容转换成房地产市场所需要和必备的业务信息流;三是要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互,新的系统必须支持系统间、部门间数据资源交互和传递,实现同类业务信息的一致和共享。

六、当前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1.提高数字化管理的认识,建立完整规范的档案资料,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供利用,满足社会需求。

2.制定房地产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发展规划,并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各地房地产档案管理部门历史上形成的数量庞大的库存档案,以及每年数量激增的综合反映,建立一支既懂档案管理,又懂房地产管理和计算机知识的专业队伍,是实现房地产产权档案信息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关键。

篇7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273-02

医院档案是医院的宝贵财富,加强对这一信息资源的管理,对医院现代建设尤其重要。医院档案是医院管理工作中的凭据,是医学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医院进行宣传教育的生动资料。医院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档案管理模式,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就必须在调查医院档案管理的基础上,了解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简析其原因,并分析研究对策才能更好地做好新时期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现就医院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谈一下笔者的粗浅看法:

1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1.1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收集效率不高。

1.2对医院档案内容界定不清,管理范围不明。

1.3档案意识不强,档案利用率较低。

1.4档案管理分散,不利于档案的完整和安全。

1.5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1.6档案工作硬件投入不足,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

有些医院由于医疗用房紧张,致使档案用房狭小,不符合档案保管的标准。另外,档案管理设备陈旧,管理技术落后,也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发展。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但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却较少,一些档案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手机、检索,信息量小,不利于档案的收集,利用和开发。

2加强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2.1加强学习《档案法》,提高依法归档的自觉性。大力宣传档案工作,使医院领导、职工都充分认识档案的重要性,认识档案与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密切关系,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从而促进全员档案意识格局的形成。《档案法》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此外,医院管理干部及医院、教研人员的档案法制观念淡薄,甚至相当一部分人不知道《档案法》的基础精神,缺乏依法归档的自觉性,因而学习、宣传《档案法》非常重要。

2.2档案只能集中统一管理,不能分散管理。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对档案进行统一管理,这是建立统一的、科学的档案工作制度,推行档案工作标准化管理的基础。实行档案统一管理,才能对综合性医院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真正地、充分地发挥其凭证和利用作用。

2.3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促进档案工作规范管理,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是促进档案工作规范管理的关键。各医院要结合本单位档案工作实际,根据《档案法》、《医药卫生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订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系统、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对各科室的各类档案材料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使档案管理与医疗业务同步考核评价,同步发展。

2.4加强培训、结合实践,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影响档案管理水平,医院要将档案人员培养纳入医院人才培养计划,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一是通过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知识更新、进修学习等提高业务和知识水平。二是深入临床一线调查研究医疗、教学和科研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不断总结探索档案管理工作,适应档案业务发展,推动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2.5加大投入,提高配备,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加强资金投入,引进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是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必须的条件。一方面要提高档案保护设备和技术现代化的配备,如档案库房的去湿、空调设备,高效灭虫、灭火设备,这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是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引用计算机管理,用计算机储存整个医院的各种业务、行政上的档案,方便使用者及时查找、阅读,既节省时间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利用计算机管理可以减少档案的有效空间,保存信息方便简单,也增加了其保密程度。因此,医院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应用设计完善的软件和网络等现代办公设备,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现代化。

篇8

1.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意义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民营经济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民营企业发展较快,经济总量提升,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科研、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大量档案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这些档案真实地记录了民营企业诞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记录了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果不加强民营企业档案管理,一是不利于企业档案的齐全完整,无章可循,无约无束机制,形成的材料处理分散,无序状态,不能完整地记述和反映企业发展的历史面貌。二是不利于企业档案材料安全。民营企业主与员工之间虽订有劳动合同关系,但员工流动的随意性较大,材料的分散管理,尤其是“秘方”等核心材料,因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一旦出现人员“跳槽”,轻则使企业的管理发生断层,工作无法延续,增大管理成本。重则会导致企业的独有知识产权流失,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三是不利于企业的做大做强与创新发展。企业档案材料的分散,无序保存,少数人占有企业重要的档案信息资源,一旦发生利益冲突,持有者可能会以占有核心材料的条件,要挟企业主,造成企业管理的被动,尤其是入世后,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没有资料,信息数据的科学管理,就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失去商机,严重阻碍企业的持续发展,为此,加强档案资料管理对于规范民营企业行为、维护企业利益、规避市场经营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2.1从档案管理体制上看:大部分民营企业将档案工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成立了档案工作领导组织,明确了领导分管,设有档案工作人员,各部门也有专(兼)职档案人员。但还有些民营企业没有开展档案工作,即使开展了档案工作,管理人员多为兼职,没有参加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缺乏基本的档案专业知识,也没有做到持证上岗。

2.2从档案管理模式上看:有部分民营企业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绝大多数还有分散管理的形式。具体表现为办公室、生产、设计和营销等业务部门的档案资料各自保管。企业领导档案意识淡薄,认为档案工作只是简单的收集、整理、装订,并不能创造社会价值,不需规范的管理模式。

2.3从档案工作制度上看:部分民营企业建有单独的档案管理制度,企业在相关管理制度中涉及档案资料管理的内容,普遍存在着档案规章制度不健全的情况,多数只有档案员责任制一项,还不能坚持严格考核。

2.4从档案内容种类上看:科技档案构成了民营企业档案的主体,也存在特殊载体的档案。民营企业是自主经营,将形成的材料,尤其是涉及到生产工艺流程、产品制作秘方等核心材料,往往分散在家族“少数”人手中,实行“封闭”管理。档案管理处于分散、无序状态,各项档案业务建设薄弱,收、管、用三个环节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2.5从档案基础设施上看:有的民营企业建有档案室,并且配有档案柜等档案装具和装订机、复印机、灭火器、空调等必要设备。但多数企业没有专用的档案库房和必要的设备。

3.民营企业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必备条件

3.1确定民营企业档案的管理模式原则

不同类型民营企业应该选择不同的档案管理模式。各种管理模式各有所长,关键是哪种更适合本企业当前的要求。在确定具体管理模式时建议考虑以下原则:首先,档案管理层次要与企业规模形态相适应。一般而言,中小型民营企业可以实行单极管理,大型企业集团可以实行以法人为基础的多级管理。例如上海新黄浦(集团)公司属混合型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总公司档案部门对总部形成的档案实行综合管理,对各子公司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全资与控股公司由总公司档案部门与之签订“档案管理协议书”,明确规定档案所有权归总公司,日常则 尤其代管。其次,档案管理形态要与企业管理形态相适应。企业档案管理按形态划分有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管理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从整体上看企业档案管理形态具有共存性与渐进性,至于某一企业采取哪种管理形态应与企业管理形态相适应,不宜盲目追求档案信息化管理。民营企业中有不少高新技术产业,这种企业可实行档案信息化管理。最后,档案管理手段要与企业技术形态相适应。档案管理中的手工管理、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是档案管理运用现代技术的不同阶段,企业档案管理手段应紧跟企业信息化的步伐,但不能脱离企业技术管理形态盲目追求档案管理手段的更新。在建有办公自动系统或内部局域网的企业,大量电子文件的生成会促进企业文档一体化管理;而尚未实现网络管理的民营企业可采取手工管理或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方式。

3.2配备档案管理人才,制定科学的归档范围和管理制度

目前,民营企业大多重经营、轻管理,一味追求眼前的利益,对于档案工作这种短期内很难见到效益的工作不太重视。很多企业没有专人负责档案工作,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档案管理随意性大。因此配备相应的电子档案管理人才是民营企业电子档案建设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作为应用性很强的档案工作、为了培养档案管理人才,我们必须加强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他们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满足时代的需要。民营企业自身也要加快档案信息化管理规范的制定和使用,包括电子文件归档,计算机管理和检索,以及库房的管理等。民营企业要将规章制度建设置于企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重新审查、整理和进一步完善原有规章制度,使规章制度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3.3全面提升企业档案实体与企业信息整体管理水平

首先要强化档案综合管理。要按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由综合档案机构对企业档案实行统一整理和开发利用。对企业档案实行综合管理是当前国有企业转制而成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模式的主流,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有差异。可以实行集中统一式的综合管理,也可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式的综合管理,该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档案工作的全面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档案的整体功能。其次要强化文档一体化管理。指在企业内对文件、档案实行统一管理,一般多见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档案部门除管理档案外,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对企业网上文件与纸质文件同时予以管理,对网上传递的电子文件实行逻辑归档,相应纸质文件适应另行归档。该管理模式能使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信息化进程同步进行,有利于推动档案现代化管理。

篇9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纲要》精神,以打造高效课堂为重点,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向科学管理要质量,向高效课堂要成绩,向教育科研要效益,向教师素质要水平。大力加强教师研修,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重点工作

(一)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树立以生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2.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加强课程与教学评估。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进一步提高校本课程实施水平。杜绝“满堂灌”、布置超量作业等不良教学行为。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志趣和积极的心态。

3.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实行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和教学责任事故追究制。落实校干包级、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科、包学生、包质量,教研员包学科、包学段、包质量。建立教学质量抽测、监测制度,完善教学质量阶段性推进机制,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单元清、月月清”。完善“定期监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及时矫正”的“查摆改”教学诊断机制,及时召开阶段性质量分析总结会,扎实搞好区、校、班、组各层面的“查摆改”工作,确保新课程教学质量目标的全面落实。

4.深化教学评价改革。坚持“从起点看提高,从入口看出口,从基础看发展”的原则,科学评价教学工作,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的共同发展。从德能勤绩诸方面全面考评教师,突出对教师教学实绩的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举办教学质量管理论坛。召开教学质量管理经验交流会,召开全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质量管理研讨会。

6.优化高中教学区域管理,加强高中教学视导和高考备考工作。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备考的研究与指导。小学要完善校内学业水平评价和监控机制。

(二)扎实落实教学常规,规范教学管理

7.落实教学“六认真”,做到理念“新”,备课“深”,上课“实”,作业“精”,批改“细”,辅导“准”,检测“严”,分析“透”,教研“活”,负担“轻”,质量“高”。

8.规范各层面的教学档案管理,使教学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三)深化课堂教学创新,向高效课堂要质量

9.以课堂教学改革年为主题,树立“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评教,推进生本教育实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为主体,落实“三讲三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以讲代练、以讲代学、以教师“会”代学生“会”、只管进度不管效果等低效教学行为。

10.树立学科、学校、全区各层面的课堂教学先进典型,开展各学科公开课活动和课堂观摩研讨活动。

11.优化课堂评价,按照“有备而听、先测后评、以学评教”的原则评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2.加强作业管理。做到教师先做,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

(四)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升教师教学素质

13.加强教师业务培训,规范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管理。对新教师进行岗位培训,组织教师业务考试。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14.开展片区联研,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研精细化水平。

15.加强全区学科集体备课,开展说整册教材或全册教材活动,促进教师整体把握课标、考纲和教材水平的提高。

16.继续实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十百千工程”,加强区级教学骨干队伍建设。定期评选区级教学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明星教师,开展全区第十二届教学能手评选活动。

17.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加强校本研修,创新教研方式,加强网络教研,提高教研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开展“学赶超”活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8.深入开展“学赶超”活动,充分发挥省市区三级教学示范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定期开展教学管理经验交流活动。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及时学习、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扬长克短,不断提高全区教学管理水平。

(六)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学效益

19.完善教科研管理体系,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发挥科研先导作用,加强课题研究,提高科研水平,解决教学难题。重点进行教师评价研究与实验、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新课程单元达标、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等课题的研究与实验。

篇10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纲要》精神,以打造高效课堂为重点,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向科学管理要质量,向高效课堂要成绩,向教育科研要效益,向教师素质要水平。大力加强教师研修,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重点工作

(一)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树立以生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2.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加强课程与教学评估。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进一步提高校本课程实施水平。杜绝“满堂灌”、布置超量作业等不良教学行为。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志趣和积极的心态。

3.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实行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和教学责任事故追究制。落实校干包级、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科、包学生、包质量,教研员包学科、包学段、包质量。建立教学质量抽测、监测制度,完善教学质量阶段性推进机制,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单元清、月月清”。完善“定期监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及时矫正”的“查摆改”教学诊断机制,及时召开阶段性质量分析总结会,扎实搞好区、校、班、组各层面的“查摆改”工作,确保新课程教学质量目标的全面落实。

4.深化教学评价改革。坚持“从起点看提高,从入口看出口,从基础看发展”的原则,科学评价教学工作,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的共同发展。从德能勤绩诸方面全面考评教师,突出对教师教学实绩的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举办教学质量管理论坛。召开教学质量管理经验交流会,召开全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质量管理研讨会。

6.优化高中教学区域管理,加强高中教学视导和高考备考工作。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备考的研究与指导。小学要完善校内学业水平评价和监控机制。

(二)扎实落实教学常规,规范教学管理

7.落实教学“六认真”,做到理念“新”,备课“深”,上课“实”,作业“精”,批改“细”,辅导“准”,检测“严”,分析“透”,教研“活”,负担“轻”,质量“高”。

8.规范各层面的教学档案管理,使教学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三)深化课堂教学创新,向高效课堂要质量

9.以课堂教学改革年为主题,树立“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学评教,推进生本教育实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为主体,落实“三讲三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以讲代练、以讲代学、以教师“会”代学生“会”、只管进度不管效果等低效教学行为。

10.树立学科、学校、全区各层面的课堂教学先进典型,开展各学科公开课活动和课堂观摩研讨活动。

11.优化课堂评价,按照“有备而听、先测后评、以学评教”的原则评课,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2.加强作业管理。做到教师先做,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

(四)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升教师教学素质

13.加强教师业务培训,规范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管理。对新教师进行岗位培训,组织教师业务考试。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教学论文评选活动。

14.开展片区联研,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研精细化水平。

15.加强全区学科集体备课,开展说整册教材或全册教材活动,促进教师整体把握课标、考纲和教材水平的提高。

16.继续实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十百千工程”,加强区级教学骨干队伍建设。定期评选区级教学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明星教师,开展全区第十二届教学能手评选活动。

17.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加强校本研修,创新教研方式,加强网络教研,提高教研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开展“学赶超”活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8.深入开展“学赶超”活动,充分发挥省市区三级教学示范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定期开展教学管理经验交流活动。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及时学习、推广先进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扬长克短,不断提高全区教学管理水平。

(六)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学效益

19.完善教科研管理体系,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发挥科研先导作用,加强课题研究,提高科研水平,解决教学难题。重点进行教师评价研究与实验、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新课程单元达标、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等课题的研究与实验。

篇11

一、高校师资培训项目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财务管理在高校师资培训项目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效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培训项目顺利运行的保障,能够有力推进项目的完成,保证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保证教学过程的实施,又能高效利用项目资金,将经费的使用效益最大化。加强项目财务管理,使其适应项目实施的需求,对财务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对培训项目的推动和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项目财务管理制度,有助于决策者进行有效的协调和控制。项目负责人根据财务管理信息来做出正确的决策,对项目进行统筹规划。这对项目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项目负责人根据财务评价反馈机制,对项目实施的硬件和软件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控制,对于资金的使用,要合理、合法、透明,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对于资金过度增长的方面,要及时的控制比例,压缩开支。采取有效的措施,将资金用对地方,提高教学投入,保证培训的质量。

这样会有助于高校师资培训项目管理的精细化。科学的财务预算以及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严格资金的有效使用,有助于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对薄弱的环节进行加强和改善,将资金使用到每个需要的项目上。对项目的各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理顺各种财务关系和每项资金使用,促进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高校师资培训项目财务管理。

(一)加强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建设。

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在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训项目财务管理是对整个培训过程所作的综合性管理。重视财务管理是对培训工作的有力保障。只有从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才能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改进。

否则会造成专款不能专用、资金浪费等不良情况。因此,只有强化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效率和财务管理水平。

1.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严格按照财务法规定履行职责,客观公正地搞好服务,并抵制不正当的违法行为和财务纠纷。

2.财务人员要具备处理复杂经济财务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同时,要具备较强的团结协作意识,正确融洽地处理好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单位内外的关系,树立财务人员良好的社会形象。

3.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税务、法律、审计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法律规定以及发达国家财务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充实业务,更新理念,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科学预算,严格资金的使用和控制。

项目管理机构财务部门收到上级下达的文件后,根据要求,及时做好项目实施之前的预算,合理分配资金。同时,根据培训任务、费用支出、概算和有关财务标准等,编制项目管理费支出预算表,上报上级领导审批。开支预算批准后,项目组要严格执行。确实需调整的预算,再次按照原报批程序上报审批。管理费用支出预算总额不能超过文件规定的项目管理费用总额。财务部门可进一步量化、细化和优化经费开支,编制各分项经费明细预算,报上级行政部门审批后执行。

1.坚持科学预算。在培训项目实施之前,根据培训时间的长短、培训方案的设计等材料,按照各项费用支出门类、支出数额等,科学编制项目资金需求及分配预算。做好培训前的资金筹划工作,明确资金用途,提供清晰的思路。

做好预算工作,我们要做到:一是要做好预算审查。预算是培训经费管理的核心,也是项目管理机构财务活动的指示牌,调节和控制经费运行的目录表。在项目启动之前,培训实施单位将财务预算上报上级行政部门审核。审批经费预算时要看是否按照要求安排经费,各个类别的经费是否合理。二是把好借款控制关。借款即开支,为避免开支超额,要严格控制开支,必须严格控制借款。要按预算借款,这样才能保证经费预算的合理实施。要结合培训任务和进展情况,制订出科学合理的阶段用款计划,经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批准后,项目承办机构才可向上级财务部门借款。要做到既保证完成培训任务的资金需求,又不造成资金闲置。

2.严格资金控制。财务管理中的资金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有利于财务部门及时做好资金使用的调控,确保预算的合理支出。一是要做好审核报销。审核报销是控制费用使用和确保资金使用的重要环节,通过严格审核,来确保培训项目资金流动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这就要求财务人员要明确工作职责,要有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不能因为人情的关系,而迁就对方,更不能以权谋私,造成资金流失。在审核过程中,要严格报销单的审核,不符合条件的不报销。建立请示制度和联签制度,根据支出金额的数量,申请上级领导资格审批。这样,形成层层审批的情况,防止一人武断造成决策失误给培训项目带来损失。二是做好检查考评。科学合理的预算考评制度是指导项目做好各项预算考评工作的行动指南。衡量预算执行情况如何,主要的评价标准是,每一项的花费是否超过预算,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收支是否平衡,执行预算的监督机制是否完善等。一方面,财务部门要做好阶段性的财务分析报告,先从自查做起;另一方面,上级财务部门要督查有力,不定期地进行分支部门的财务运转情况,看是否保证专款专用,是否各个类别的经费未超过预算。我们也可以将信息管理系统先进技术把项目预算考评纳入进来,这样便于我们统筹经费使用,而且有利于我们在制度上将流程和控制环节加以优化,将预算考评数据建立专门的数据库,整合所在单位考评指标和标准体系,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评价与反馈。

评价和反馈机制是高校师资培训财务管理制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财务报告资料和信息确保准确完整,而且要公正、公开、透明。建立严格科学的评价制度,对年度预算考核和项目绩效评估进行分析和评价,将分析的结果和绩效相结合,进而对培训项目绩效目标进行反馈和修正,使得财务制度不断地完善。健全监督机制,运行合法资产,对资产的使用进行严格控制。审计部门要不定时对项目财务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将其加以改进和完善。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四)加强财务档案信息化建设。

财务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表现形式,是社会信息化发展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档案的传统基础管理朝着档案信息化方向迈进,提高档案的信息化现代化程度。首先,利用网络平台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建立档案信息化资源数据库,实现资源电子档案资源共享,提高财务办公效率。其次,加强档案数据库建设,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档案数据库是档案储备的有效途径,将传统档案电子化,加快信息流通,提高效率。三是搞好档案业务数据建设,加强档案网站建设通过档案管理系统加强管理,推动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方便各部门从网上查档和了解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为财务管理和高校培训项目服务。

结束语。

伴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师资培训项目财务管理须不断强化模式,加大改革力度,坚持专款专用、科学预算,建立公正透明的绩效评价反馈制机制,合理使用资金,将资金利用最大化,以保证培训质量,提升高校师资教育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181-02

文件控制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拥有最新、有效的版本。作为一个多部门、多人员、多设施等组成的有机体,食品实验室在样品受理、样品检测、出具报告书整个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管理体系文件从事每一项实验活动。它是实验室开展检测业务、实施质量活动和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依据。如何做好文件控制工作,以保证管理体系文件现行有效,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为此,食品实验室应当充分识别质量体系的所有过程,分析每个过程的输入、输出、所需资源及相关活动,以文件化的形式进行管理,推动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就食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问题做一点初浅的探讨。

1 食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概述

1.1 体系文件的分类与层次

食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分类:食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文件按性质可分为:质量文件、技术文件和行政法规文件。按文件内容可分为:形成文件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质量手册、按标准要求形成的程序文件、为确保检测工作顺利进行所需的管理性文件、作业指导书及外来文件。按受控状态可分为:受控文件和非受控文件。受控文件由文件管理部门提出,实验室主任批准。受控文件应注明文件编号和分发号。而非受控文件只有文件编号。

食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层次:食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可分为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四个层次。其中,质量手册规定了质量方针、目标、描述组织机构,体系要素要求和职责、职能分配的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程序文件是质量的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是质量手册原则性要求的展开与细化。作业指导书是某个具体作业的指导文件。记录是阐明所取得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证据的文件。

1.2 体系文件控制的内容及要求

食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的内容包括:文件的起草、审核、批准和,确保其充分性;文件的发放控制;文件的使用控制,确保清晰和易于识别;文件的评审、修订、更改、再评审、更换控制;作废文件的回收、存档;外来文件的识别和分发。其控制的要求包括:(1)清晰、易于标识和检索。有效文件的标识应且有唯一性,即文件编号、版次号、修改码应齐全。同时,根据需要还可加“作废”、“临时”、“外来”等印记。(2)文件应加盖受控章和编制受控号,受控号是文件的唯一性编号。为了便于检索,应进行文件分类并编制索引,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和控制,防止误用过期失效或作废的标准。(3)文件的识别确认、编审、印制、发放、使用、变更、回收、作废、销毁均应严格按文件控制要求进行,防止误用和未经授权的使用的。

2 食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

2.1 文件的编写规则

食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手册应由实验室主管根据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准则和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组织质量手册等重要体系文件的编写,程序文件由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编写,作业指导书和记录由熟悉试验项目的工作人员编写。编写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培训。同时,所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必须有实验室名称、文件标题、文件编号、生效日期、起草人、审批人的描述。质量手册、质量程序文件及部分支持性文件必须有版本号或编制年号。

2.2 文件的审核和批准

众所周知,文件正式开始运行前,应得到食品实验室主管或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首先,质量负责人根据审核和评审结果、法律法规变更,以及实验室内外部环境改变的需要,适时提出质量手册的相关内容修订,以保证手册的适用和现行有效。其次,质量负责人组织技术、业务、检测人员对质量手册进行审核,报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实施。最后,根据实验室工作的需要组织起草实验室对外行文,经实验室主任审核批准,综合业务室按照规定的范围和要求发送并将原件存档。

2.3 文件的发放和使用

食品实验室要根据工作需要确定文件的发放范围、数量进行发放,并填写文件发放与回收记录。要确保在相应场所,都应有现行的、经过授权的文件版本。每份文件的批准页面加盖“受控”印章后发行。(1)实验室内使用的各受控文件在发放时由综合业务室在封面编制分发号和加盖“受控”印章。实验室内部不得使用非受控文件。(2)需使用文件的人员未领到文件时,不得随意用他人的文件复印,应填写《文件发放/领用审批表》,经本部门负责人同意,质量负责人批准,在文件管理员处办理领用手续。

2.4 文件的评审与修改

食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有效性的评审:(1)文件应定期进行评审。一般情况在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时进行,评审的内容为文件的适宜性和充分性,是否需要更新。(2)特殊情况可随时进行评审与修改。在文件实施过程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如组织结构、工作流程、法律法规等发生改变时,需对原文件进行评审。(3)质量负责人应定期组织文件的有效性评审,各部门借阅和平时使用情况提出意见,必要时按规定实施修改。

食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修改:(1)文件需要更改时,应由文件的使用或原编制部门提出,并填写《文件修订申报审批表》,说明更改原因和更改内容,经主管领导审核后进行修改。(2)文件的修改由综合业务室负责通知文件的使用部门。使用部门接到修改文件的通知后,应将修改前的文件交文件管理员进行换页或手写修改。(3)文件修改过多或文件不适合体系要求,应对体系文件进行更换。如果体系文件,已不适应实验室管理要求,应考虑对文件进行换版。对换版后的新文件必须重新发放登记。

2.5 文件的作废与销毁

食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作废与销毁:(1)文件破损、模糊影响使用时,使用人可到资料管理员处办理更换手续。新文件的分发号沿用原文件分发号,原件由资料管理员负责销毁。(2)对要销毁的作废文件,由相关部门填写《文件修订/复制/丢失/销毁申报审批表》,编制人核准后报最高管理者或其授权人批准销毁。(3)实验室从法律或知识出发要保留已作废的文件,需经主管批准,并加以明确标识,除加注“作废”标识外,还应加盖“保留参考”或“历史档案”标识作为档案适当保管。

3 食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的方法

3.1 文件目录

在文件目录控制方面,食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应建立一个文件控制清,用于标识文件现行版本的状态,并可随时得到它。文件清单就是指各类文件目录,这个目录应标明现行有效版本的版次、修改码。用某个文件与目录加以比较,就可鉴别出是否有效版本。如果没有文件清单,则应建立一个相应的文件控制程序。

3.2 文件发放

在文件发放控制方面,对食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起重要作用的各个场所,均应得到相关文件的有效版本。这就要求制定一个各类文件的发放规定,以明确哪些部门应该得到此类文件。然后,应按规定发放,并留下发放记录。同时,应当注意文件不宜滥发,只发给“需要使用者”,而不发给“想要得到者”,这样做不仅可节约纸张,而且能使效版本的跟踪管理工作量最小化。

3.3 文件回收

在文件回收控制方面,食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应从所有发放和使用文件的场所,及时撤出作废文件。最稳妥的办法是将全部作废文件收回。但这有时有些困难,工作量很大。因此,允许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控制,只要能确保不发生识用即可。同时,有的食品实验室分布在国内各地,实难做到全部文件收回,但是要确保文件修改通知单或换版的新文件能送达,在异地按到换版文件或通知单后能及时加以修订即可。

3.4 作废文件标识

在文件作废控制方面,为了适应法律要求和积累知识所保留的任何已作废的文件,均应加以标识。无论文件是保留在档案室、职能部门或使用者个人手中,都应标识,加上诸如“作废”或“参考”等标志。所有发给实验室人员的质量体系文件,在之前均需由授权人员审核并批准使用。需建立总目录或相应的文件控制程序,以标明现行修改状态和质量体系内的文件情况,并应随时可得,以避免使用失效或作废文件。

3.5 外来文件的控制

在外来文件控制方面,食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外来文件包括各种标准、顾客提供的资料由文件管理员收集登记,实验室主任批准后按发放程序控制发放。外来文件由资料管理员适时向有关部门查询版本的有效性,及时更换有效版本。同时,实验室技术主管负责定期检查实验室使用的有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外来文件是否为有效版本,版本变更时应及时通知使用部门并重新发放,同时收回失效文件。

4 结语

总之,食品实验室是以质量管理、卫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为目的,进行检测、鉴定或描述食品安全的实验室。食品实验室可以提供其检查范围内的咨询性和技术,包括结果解释和为进一步适当检查提供建议以及相应的措施。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进程的加速发展,食品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工作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化的质量管理理念,方法正逐渐渗透到食品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此外,当文件较复杂、涉及部门多以及企业规模较大时,宜将审核和批准的职责分离开来,由不同的责任者完成,这样做有利于保证文件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