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有哪些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03 15:58: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秋节有哪些古诗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秋节有哪些古诗

篇1

1、嫦娥奔月: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吴刚伐桂: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 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 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 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3、玉兔捣药: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1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品尝月饼、观赏月亮、学习和欣赏歌曲、制作水果拼盘等活动来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3、通过活动,促进亲子交流,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体验节日的快乐。

4、体验分享与同伴老师一起合作过节的快乐。

活动形式:班级集体活动

活动内容:介绍中秋节、故事、儿歌、各类游戏等。

活动时间:20__年_月_日

环境创设:

1、和幼儿一起布置中秋的大型壁画,其中有月亮的变化、宫灯。

2、悬挂灯笼,水果图案营造热闹的节日气氛。

3、展示幼儿在节前观察月亮、绘制出的“月亮变化册”。

(事先发放记录单)。

区域活动:

1、绘画:提供水果图片,供幼儿绘画——好吃的水果。

2、泥工:橡皮泥,供幼儿制作月饼。

3、美工:提供各色彩纸、胶水、绘画笔供装饰节日的灯笼。

4、制作灯笼:运用空瓶子、彩色胶带、色纸、粘贴素材,做一个灯笼。

家园共育:

1、家长晚上带着孩子一起观赏中秋的月亮,并讲讲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幼儿有关月亮、中秋的古诗。

2、与幼儿一起准备灯笼,是共同制作的。

3、督促幼儿节前节后连续观察月亮,并记录月亮的变化。

介绍中秋节: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送走了炎炎夏日,我们迎来了硕果累累的秋天,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小朋友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农历八月十五)古时人们将一年分四个季节,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个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叫中秋节。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丰收节。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圆最美,月色最皎洁,人们看到圆月就会联想到一家人的团聚,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过节吃的月饼也做成圆形的,象月亮一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水果丰收,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在中秋之夜,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饼等食物,摆在院中的桌上,一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啊。

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

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象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象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

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象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

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有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游戏1:《水果拼盘》比赛

游戏玩法:

每个家庭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名称,基本特性。举行制作水果拼盘大赛的活动。

游戏规则:

1、以三个家庭为一小组,发放号牌。

2、在规定时间内,不但要比造型还要比桌面整理。

3、幼儿参与性将作为优先评奖标准。

4、奖项有:配合默契大奖和造型奖。

游戏2:猜谜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请你猜猜是什么?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2设计意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着许多洋溢着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传统节日。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民俗节日,无不大力弘扬着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民族精神。

时值中秋节的来临,让我们的孩子了解这一传统节日,学到科学小知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把礼仪渗透到各个细节处。

总体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并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2.丰富幼儿的科普知识,了解“月食”现象,与影像知识。

3.了解中秋节的风俗,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食物再一同分享,同时体会到劳动与分享的乐趣。

活动时间:

中秋节当天下午14:30——17:30

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园所室外与教室能凸显中秋节日氛围的环境布置。

有些简单,再具体些,都可以准备哪些具体的材料,列举出来,有图片也可以附上

道具准备:绘画工具;灯泡、皮球(大、小各一个);手电筒、白墙/屏幕;月饼、水果、盘子、水果刀。

其它准备:凳子、大桌子、家长签到本、话筒、条幅等。

活动过程:

全园孩子参加,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选择自己活动的项目。

活动一.美丽图,我来画

时间:14:30——15:30

活动一、二、三、四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就行,活动五的时间可以另加的,但要结合实际定时间

活动准备:教师事先准备一些中秋相关的图片贴、挂在教室。

让孩子在作画期间寻找灵感,以及准备绘画工具。

活动目标:让孩子用绘画的手法表达自己认识的中秋节,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与想象能力。

活动过程:形式不限,画风不限,工具不限,作画出与中秋相关的美丽图画。

作画期间,其它幼儿以及家长可以保持秩序的观看。

作画后(15:50)教师帮助幼儿一起把画粘贴在教师四周墙壁上。

过程太简单,形式、画风、工具虽不限,但是也要给老师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否则老师会觉得很空,例如:水粉画、水墨画、黏贴画、添画、手工折纸、剪贴、拓印、砂纸、陶艺、装饰瓶子(将瓶子外层图上水粉。

等晾干后,在水粉上作画,也可在瓶口处系上丝带作为装饰)等等,都可以,每种后边说明玩法,具体需要准备的材料,是否需要老师参与指导,都需要配合哪些环境布置,供老师参考,不一定都用,但是老师可以选用,这样老师就觉得简单多了。

活动二.小故事,大家讲

时间:15:00——15:50

准备:提前两天教师给讲故事的孩子布置任务,和家长一起寻找、准备中秋节的小故事。

目标:准备期亲子互动,提高家长的认识。

通过孩子讲故事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

1、先由一名教师生动的给大家讲中秋故事。

再每位幼儿轮流上台讲故事,幼儿独立讲,其他人做观众,要有观看的礼仪。

要求:家长、教师、幼儿都保持安静状态听故事,并对讲者用以掌声鼓励。

第一组作画的幼儿边听故事,边作画。

可以再丰富些,比如,小讲台可以怎样布置,观众席怎么摆椅子,上台讲故事的幼儿可以穿上有魔力的魔法衣、魔法帽(也可以换成其他的名字,要对幼儿有吸引力)并附上咱们能搜集到的所有故事,供老师选择

2、可以将故事改编成剧本,幼儿排演成情景剧,情景剧的表演和讲故事可以穿插着进行,提前准备好道具和服装,小演员要画好妆,舞台可以跟讲故事的是同一个舞台

活动三.学科学,懂知识

时间:16:00——16:40

道具准备:投影仪/手电筒,白墙/幕布,月亮图片,抠画出嫦娥形态的纸板;灯泡,气球(大、小各一个);整间教室都要遮光

知识准备:熟悉一些物体、动物的轮廓形状。

注意:

1、在幼儿进入此活动教室前,老师要跟前来的家长和幼儿沟通好,活动时的注意事项:要尽量保持安静;由于活动室内很黑,请幼儿不要乱跑以免磕伤;

2、如果空间不够,可以选择大一点的教师或分批进入。

目标:开发幼儿的创造力与艺术想象力,培养手指精细动作,和动手能力,模仿能力;丰富幼儿科学小知识。

活动:

(一).奇妙的手影

教师引导幼儿用小手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激发幼儿对手影游戏的兴趣。

教师通过一个小故事(如果有要附上)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根据故事做出相应手影。

(二).“嫦娥奔月”

用“小孔成像”法,展示嫦娥奔月

前期教师与幼儿共同抠画出嫦娥奔月形态的纸板,用纸板遮挡在屏幕与投影仪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

在幕布左上角粘贴上月亮图片。

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方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通过此方法,既让幼儿更生动的看到了嫦娥奔月的情形,并且让幼儿增加了小孔成像的科普知识。

(三).神奇的月亮

1.导入:展出各种形状的月亮图片。

2.模拟月食全过程:使用灯泡代替太阳,一个孩子举起大皮球代替地球,另一名还在举起小皮球代替月球。

打开灯泡,大皮球围绕太阳转,小皮球围绕大皮球转,观察大皮球、小皮球各自被对方的黑影遮挡的情况。

第二个和第三个活动,是否尝试过,是否在操作时能完成?

活动四.齐动手,共劳动

时间:16:40---17:15

准备:各种水果与食品、水果刀、盘子

目标:培养幼儿帮助父母做家务的良好行为习惯。

活动:幼儿、教师、家长齐动手制作美味的食物,教师与家长帮助切食物,例如水果、月饼等。

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空间制作水果拼盘以及食物作画等。

此活动都要准备什么(除了水果、还有哪些图片)?准备多少?

水果有一部分可以做成拼盘,另一部分直接清洗好并分类

什么人负责切水果?什么人洗?什么人拼摆?

制作月饼都需要准备什么?制作过程是怎样的?

画鸡蛋要准备哪些图片供幼儿参考?

活动五.吃月饼,同分享。

时间:17:15——17:30

准备:若干名教师做为引导员,个人小餐具,音响,乐曲。

活动:用自助餐的形式,把每组小朋友做的食物都摆放在大桌子上,然后全园共同品尝。同时欣赏歌曲《春江花月夜》、《爷爷为我打月饼》等。

备注:

1、前四个活动的方式想有个小调整,原计划是幼儿报名,然后一下午都在一个教室活动,这样可能幼儿会觉得没意思,所以,在这里做一下改动,先报名做活动,然后自己报名的活动完成后,可以再到其他的教室参加或参观其他的活动。

家长陪同,然后整个活动中老师、幼儿、家长都要有礼仪行为,比如:不影响他人、学会排队、等候、老师在指引家长时的手势语,迎宾时要注意的礼仪等等,这些环节都要体现出来。

2、一共四个活动,四个教室,如果幼儿园班级较多,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班级搞同意个活动,幼儿园可以自己按实际情况安排。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3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知道为什么要过中秋节,什么时候开始过中秋节。

2、幼儿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来收集资料,并学会分享交流资料。

活动准备

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以及一些中秋节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导入。

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那些节日吗?

2、向幼儿介绍中秋节,包括时间,来历。

(1)教师请幼儿介绍,并请其他幼儿倾听从中知道了哪些,与别人有哪些不同。

(2)教师介绍自己的材料,使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3、扩展幼儿经验,并介绍中秋节的习俗,让幼儿了解更多。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中秋要吃什么吗?师:除了吃月饼,我们还干什么呢?

4、教师向幼儿介绍获取资料的方法。

师:“呀,小朋友了解那么多知识,那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1)幼儿交流自己获取知识的渠道。

(2)教师帮助幼儿总结从哪获取知识:方法及渠道。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4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让幼儿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让幼儿通过品尝月饼、观赏月亮、学习和欣赏歌曲、制作水果拼盘等活动来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3、通过活动,促进亲子交流,增进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体验节日的快乐。

4、体验分享与同伴老师一起合作过节的快乐。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

主要涉及领域:语言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有关风俗习惯。

2.能在调查、访问、欣赏等活动中获得中秋节的相关经验,并大胆地进行表达与交流。

3.能安静的倾听同伴的表述。

〔活动准备〕

1.家长协助幼儿收集各种资料和丰富相关经验。

2.幼儿每人一本《嫦娥奔月》的图书。

〔活动过程〕

1.交流相关经验,知道中秋节的时间和有关风俗习惯。

(1)幼儿自由结伴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

(2)集体交流,丰富相关经验。(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调查表的内容进行交流,提醒幼儿能安静地倾听同伴的表述)。

(3)拓展有关经验。

指导语: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中秋节的事情或问题?

2.通过欣赏图书《嫦娥奔月》,了解中秋节的有关传说。

(1)欣赏图书,了解《嫦娥奔月》的主要故事内容。

(2)交流自己对图书内容的理解。

指导语:你从这本书上看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边看图书边完整地倾听老师讲述故事。

(4)交流自己听过的其他传说。

活动二:为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伴奏

主要涉及领域:艺术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尝试选用铃鼓、小铃、舞板等乐器为歌曲伴奏。

2.在看指挥演奏的过程中,能与集体的演奏保持和谐。

3.体验集体合作演奏的快乐。

〔活动准备〕

乐曲磁带、乐器(小铃、舞板、铃鼓等)。

〔活动过程〕

1.欣赏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欢快的风格。

指导语:你们还记得这首歌吗?名字叫什么?听了有什么感觉?

2.通过身体的动作,感受歌曲的节奏。

(1)边听歌曲边拍手,初步表现歌曲的节奏。

(2)共同设计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节奏。

(3)看指挥分声部进行身体动作。

3.尝试用铃鼓、小铃、舞板等乐器为歌曲伴奏。

(1)模仿乐器演奏的动作表现歌曲节奏。

(2)尝试看指挥,用铃鼓、小铃、舞板等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提醒幼儿在演奏过程中,注意有节奏地敲击乐器。)

(3)交换乐器进行演奏。

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5活动目标与准备:

本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观察月亮的变化,知道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风俗,体验节日的快乐;初步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开展前,进行墙饰布置,墙饰的主要内容包括花灯、嫦娥奔月图等;给幼儿讲述关于月亮的故事、中秋节与月饼的传说;美工课上,幼儿学会了用橡皮泥捏月饼,会沿着扎有小孔的月亮图形纸撕月亮(提供用缝纫机扎出小孔的月亮图形纸;制作投影片或挂图:一幅中秋节夜景图,四张月亮逐渐变圆的投影片或图片;录像带:中秋赏月;音乐磁带《飞月夜》、《月光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教室墙饰的变化,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中秋节夜景图,引导幼儿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月亮,教师根据幼儿的描述分别出示四张不同形状的月亮投影片或图片,启发幼儿想象,月亮像什么?(如:像弯弯的小船、像一块西瓜、像咬了一口的月饼、像圆镜子等。

)

3、放录像:“中秋赏月”,向幼儿介绍中秋节。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晚上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我们中国人有个习惯,中秋节这一天,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一家人一边看月亮,一边吃月饼,也可以玩花灯、放焰火,一家人团团圆圆,真快乐,所以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又香又甜的月饼也被人们做成圆圆的,像月亮一样,“月饼”古代也被人们叫做“团圆饼”,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了,水果丰收了,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

4、教师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播放录音:《月光曲》或《月夜》二胡曲)。

5、师生一边欣赏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放录音),一边品尝月饼和秋天的水果,共享节日的快乐。

6、操作活动:幼儿用橡皮泥捏月饼、撕月亮(用缝纫机扎出小孔,变成月亮的形状,让幼儿撕下来。

)

活动区域设置与日常活动组织:

1、组织幼儿参观大班的游戏“乐乐月饼超市”;

观看大班小朋友的幻想画《到月亮上去做客》。

2、在美工区,提供月饼盒子、橡皮泥、吹塑纸、蜡光纸等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材料创造性地表现月亮和月饼。

3、在图书区提供嫦娥奔月,吴刚砍伐桂花树等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

在语言区幼儿看月亮图片说月亮的诗歌。

4、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将自己熟悉的有关月亮、中秋的古诗或儿歌讲给同伴听。

5、学习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与家长沟通计划:

1、活动前,请家长给孩子讲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幼儿一首有关月亮、月饼的歌曲或诗歌。

2、请家长在八月初十至八月十五晚上带幼儿观察月亮的变化,并将观察到的月亮画在纸上,装订成观察月亮变化的记录簿。

3、请家长带幼儿到食品超市,观看各式各样的月饼。

4、活动在中秋节前一天进行,中秋节晚上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赏月活动,创编幻想故事――《到月亮上去做客》。

附故事一:嫦娥奔月

羿是神话传说中远古时最著名的射手,曾经为人间除了许多凶禽猛兽,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射神。

在一个明月当空的晚上,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羿从王母娘娘那里要来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吃下药以后,身子突然轻飘飘地飞了起来。她身不由己地飞出了窗口,越飞越高,升上了夜空。飞啊飞啊,一直向月亮飞去。到了月宫,嫦娥又日夜思念人间。她叫玉兔为她捣药,想吃些能降落人间的灵药,回到羿的身边。可是玉兔没有捣成灵药,于是嫦娥便成了月宫中的主人――月中仙子。

这个故事经过世世代代的流传、补充,嫦娥成了月神和古时候人们中秋拜月的对象。

故事二: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像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

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像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做一件,重新量子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像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篇3

活动背景: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幼儿所熟悉、感兴趣的,又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大班幼儿已经有多次中秋节庆祝的体验,对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有一定的了解。此次开展中秋节庆祝活动,更注重的是让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以及感受现代中秋节所特有的艺术性。

活动时间:20xx年9月29日(星期六)下午3点整

活动目标:

1.通过中秋知识竞答的形式,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基本的文化习俗。

2.通过一起过中秋,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体验。

3.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

活动准备:

1.视频《月亮姑娘做衣裳》、爷爷为我打月饼、中秋月儿圆

2.请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起收集关于中秋节的知识,(中秋节的来历或者古时候的人怎样过中秋节的知识,月亮的大小变化、月亮的故事、月亮的古诗等等)

3.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小问答

4.盘子若干

活动流程:

各位家长好,感谢大家能来参加今天的活动,明天就是中秋节了,今天我们邀请了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陪我们一起欢度中秋,之前也让家长和孩子们了解了相关中秋节的知识,知道了月亮在中秋节这天是最圆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个故事感受月亮形状的变化。

流程一:欣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看完故事老师总结: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月亮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月亮姑娘的衣服总是穿不上。

流程二:中秋知识问答小比拼

有关中秋节和月亮的知识有很多,下面就来考考我们家长和小朋友,来个“中秋知识问答小比拼”

1.八月十五又称什么节?(B)

A月饼节 B团圆节 C故乡节 D诗人节

2.中秋节又可以称为什么?

(A) A仲秋 B月夕 C秋节 D追月节

3.在哪个朝代中秋节才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

(A) A唐 B宋 C元 D明

4.月饼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A)

A祭奉月神的祭品 B馈赠亲友的礼物 C节日食品 D地方小吃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谁的佳作?

(A) A王安石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6.在典故中,吴刚伐的是什么树? BA槐树 B桂树 C柳树 D杨树

7.以下哪个不是中秋节传说? D

A嫦娥奔月 B吴刚伐桂 C玉兔捣药 D迎涛神说

8.中秋节在亚洲其他国家也很盛行,在( B ),中秋节也叫感恩节。

A 日本 B 韩国 C 新加坡 D 马来西亚

9.在古代月圆和月缺一般形容什么?(A)

A悲欢离合 B天气的好坏 C凶吉的象征 D身体是否健康

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描写中秋节的千古名句,它出自( A )

A 苏轼《水调歌头》 B 苏轼《中秋月》

C 王建《十五夜望月》 D 辛弃疾《太常引》

游戏三 《猜灯谜》

1. 老师提前将若干灯谜藏在教室的各个角落

2. 请宝宝们站在教室中间,告诉宝宝们在教室内去寻找灯谜(并拿一个写有灯谜的卡片,让宝宝进行观察,知道去找什么样子的卡片)

(1)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圆盘,有时像镰刀---月亮

(2)中秋归来---八归

(3)嫦娥下凡---月季

(4)中秋菊开---花好月圆

(5)明月照我还---归有光

(6)举杯邀明月---赏光

(7)举头望明月---当归(药名)

3. 找到后,交到自己的爸爸妈妈的手中,请爸爸妈妈去猜灯谜,用时最短的家庭获胜。

流程四:合唱歌曲《中秋月儿圆》、亲子表演

为了庆祝中秋节,我们小朋友学了一首新歌,一起来唱给爸爸妈妈听。

老师还知道小朋友在家和爸爸妈妈也学习了新的儿歌和歌曲,欢迎大家到前面来表演。 流程四:亲子制作月饼我们中秋节必吃的一样食品就是月饼,下面老师带来了许多颜色形状都很特别很漂亮的月饼,请大家一起欣赏,看到自己喜欢的可以用橡皮泥模仿着做出来,当然也可以发挥想象做出自己想吃的月饼。

流程五:月饼展示

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来了,细细的,弯弯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凉风吹得她有点冷,她就撕了一块云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还是找一位裁缝师傅做件衣裳吧。

裁缝师傅给她量了尺寸让她五天以后来取。

过了五天,月亮姑娘长胖了一点儿好象弯弯的镰刀她来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连扣子也扣不上。

裁缝师傅决定给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让她再过五天来取。五天又过去了,月亮姑娘又长胖了一点,弯弯的象只小船。她来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连套也套不上。

裁缝师傅涨红了脸,说:“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过去了,月亮姑娘来取衣裳,裁缝师傅看到月亮姑娘变得圆圆的,象一只圆盘那样,吃了一惊:“啊,你又长胖了!”裁缝师傅叹了一口气,对月亮姑娘说:“唉!你的身材量不准,我没法给你做衣裳了。”

原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她到现在还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看,白天太阳公公出来了,她不好意思出来,只是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小问题:

1.月亮姑娘为什么要做衣裳?

2.月亮姑娘为什么三次都没做成衣裳?

3.月亮姑娘她是怎么变的呢? 故事里把月亮姑娘比作什么?

2019幼儿园年中秋节活动方案二

设计意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着许多洋溢着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节日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民俗节日,无不大力弘扬着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民族精神。时值中秋节的来临,让我们的孩子了解这一传统节日,学到科学小知识,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把礼仪渗透到各个细节处。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团圆节。

2、体验与同伴老师一起过节的快乐。 活动准备:

活动形式:班级集体活动 环境布置

1. 展示幼儿在节前观察月亮、绘制出的“月亮变化册”。

2. 在语言去投放相关月亮知识的图书。

3. 悬挂灯笼,水果图案营造热闹的节日气氛。

家长工作

1. 家长帮助搜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并提供给大家分享。

2. 为这次主题活动准备一些月饼盒。并与幼儿一起做一个灯笼,最好是共同制作的。

3. 督促幼儿节前节后连续观察月亮,并记录月亮的变化。

4. 关注主题活动的进展,及时协助主题活动的展开。

5. 有时间带幼儿在有月亮的夜晚赏月。

主题活动一 :中秋的来历 活动形式 集体 活动目标

1、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知道为什么要过中秋节,

什么时候开始过中秋节。

2、幼儿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来收集资料,并学会分享交流资料。

活动准备:请家长帮助幼儿收集关于中秋节的资料,以及一些中秋节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那些节日吗?

二、向幼儿介绍中秋节,包括时间,来历。

1、教师请幼儿介绍,并请其他幼儿倾听从中知道

了哪些,与别人有哪些不同。

2、教师介绍自己的材料,使幼儿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三、扩展幼儿经验,并介绍中秋节的习俗,让幼儿了解更多。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中秋要吃什么吗? 师:除了吃月饼,我们还干什么呢?

四、教师像幼儿介绍获取资料的方法。

师: “呀,小朋友了解那么多知识,那你是从哪里了

解到的?”

1、幼儿交流自己获取知识的渠道。

2 、教师帮助幼儿总结从哪获取知识:方法及渠道。

主题活动二:制作月饼

1、 活动要求:

(1)在活动中,家长放手让孩子去做,家长只是起帮助指导的作用。

(2)进入活动室,要小声说话,以不影响他人为原则。

(3)、活动结束后,整理好所有的东西,物归原处。

(4)、准备好制作月饼的材料(擀面杖、面板、模子、月饼馅),油面和水面统一准备。

活动过程:

(1)、孩子和家长一起制作月饼。

(2)、 将做好的月饼放入烤箱中。

篇4

2.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文化娱乐活动,从不同途径收集节目的信息,了解民族风情和节日特色,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汇报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

3.调动各种感官,回忆、交流自己和家人及亲朋好友过中秋的情景,在快乐的体验活动中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

二、资源利用

1.学生:

A.向长辈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并从日历上去翻阅这个日子,找到中秋节这一天;回忆去年和家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了解各地中秋节的习俗和传说。

B.背一背关于月亮的古诗。

2.教师:

A.课件;

B.心愿卡、球、手鼓、小镜子、手电筒;

C.布置教室,悬挂小灯笼。

三、教学过程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仔细听歌中唱的是什么节日?

生:中秋节。

师:(点击:中秋节)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中秋节还有哪些名字?

生: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师:你知道这么叫的原因吗?

师:同学们,去年的中秋节你们是怎么过的?

生:我和爸爸妈妈去乡下看爷爷奶奶,我们包饺子,做圆子,还吃月饼。

生:爸爸妈妈带我到东洲公园赏月。

生:我们一家人到文化馆猜灯谜。

师:月圆人圆,和父母家人一起过节确实令人高兴。今天老师把这一轮中秋的圆月请到了课堂上,我们全班来过一次集体的中秋节,好不好?(补充课题)

师:说到中秋节,我们就会想到月饼。瞧,善解人意的嫦娥姐姐就给我们送来四个大月饼,(点击:嫦娥)每个月饼后面还藏着秘密呢!谁想第一个揭开月饼后面的秘密?

生:(点击秘密一: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吗?)

师:(点击图片)吃月饼、赏明月、挂灯笼、猜灯谜是中秋节里最普遍的习俗。就说这月饼吧,小小的月饼里就有大大的学问。你知道月饼是怎么来的吗?

生:工人把面粉柔软,加入各种各样的馅料,再烘烤,就变成月饼了。

师:你吃过哪些品种的月饼?(师运用图片相机补充资料)

生:我吃过豆沙月饼、火腿月饼和冬荟月饼。

生:我吃过又香又咸的蛋黄月饼。

生:有一种飘着茶香,叫绿茶月饼,很特别。

生:元祖月饼中的雪月饼最诱人,薄薄的透明的皮儿里是甜甜的冰淇淋,实在太好吃了。

师:一个圆圆的月饼就是一份圆圆的祝福,也体现了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其实我国各地各族都过中秋节,中秋活动可丰富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点击:一组各地过中秋的图片)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闹月”、“追月”、“行月”、“跳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的祖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同一个节日就有不同的习俗,非常有意思。

生:(点击秘密二:你知道关于月亮的故事吗?)

生:(讲《月亮姐姐做衣裳》)

师:是呀,月亮有时弯弯,有时圆圆,经常变化。瞧,这是老师记录下的去年农历八月份月亮的变化,(点击课件)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月亮先弯弯的,像眉毛。渐渐地,“眉毛”变粗,越来越粗,变成半圆,

再大一点,大一点,直到变得圆圆的。后来,月亮又渐渐变小,最后又变成眉毛了。

师:月亮的不同变化还有好听的名字呢!(介绍“上弦月”、“下弦月”等名称。)

生:(点击秘密三:你会背一首关于月亮的诗词吗?)

(很多人举手)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名字就叫“击鼓传球”。怎么个玩法呢?鼓声响起,球迅速在同学间横向传递,鼓声一停,球在谁手中,谁就获得一次朗诵月亮古诗的机会。谁愿意上台当鼓手?

(进行游戏。学生随机背诵有关月亮的诗词。)

师:是啊,皎洁的月光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那月亮真会发光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请大家看老师手中的小镜子,想象一下,假如这里一片漆黑,小镜子会发光吗?现在我用手电筒照一照小镜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小镜子一开始是没有光的。老师用手电筒照小镜子的时候,小镜子闪闪发光。

师:这小镜子就代表月亮,手电筒好比太阳。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当太阳照射到月亮上时,月亮就反射太阳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月光。

生:(点击秘密四:猜灯谜)

生:猜灯谜是中秋节的一个民间习俗,每年它都吸引许多人参加。(师摘下一个小灯笼,示范展开灯谜纸)今天让我们小组合作,也来猜一猜吧!你们是第几组的就猜哪一条灯谜,看哪组同学脑筋转得快。猜对的可以摘下谜语纸条回座位。(放音乐,小组下台活动,猜中的可以把谜面摘下来回座位。)

小组汇报成果(猜对的奖励各种不同的月亮造型)

师:看,猜灯谜的确很有意思,它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还能增加节日的气氛,难怪它能成为中秋节的保留节目呢!

师:“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有人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组圆月图,放音乐)瞧,天上的月亮照着你,照着我,在这月光如水的中秋夜,你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什么?

生:在这如水的月光里,我想起了在北京工作的爸爸,我想对爸爸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我们共同拥有一轮圆月。

生:在静悄悄的月夜,我想起了四川灾区的小朋友。伙伴们,你们有月饼吃吗?在中秋团圆之夜,也许你们没有丰盛的晚餐;也许你们没有香甜的月饼;也许你们不能在漂亮的大厅里猜灯谜……但是,你们有坚强的性格,有打不垮的意志,还有千千万万为你们祝福的同胞。遥祝你们中秋快乐!

生:我刚刚从上海转来。中秋之夜,我不禁想起了曾经和我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我深深地为他们祝福,祝他们合家团圆,永远幸福。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传递你对他的思念呢?

生:我想打电话。

生:我可以上网发邮件。

生:我想写信。

……

师:电话诉衷情,鸿雁传心声,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都表达了你的思念之情。今天老师就为你们准备了漂亮的心愿卡,这样吧,把你们最想对亲人朋友说的话写在心愿卡上(播放音乐)。

生:亲爱的外公,今夜的月儿是如此美丽。月亮高高挂在空中,像一个大银盘。我坐在如水的月光里,不禁想起了您。您常年不在家。我和爸爸妈妈是多么想念您啊!多么希望您能回家和我们一起吃团圆饭。

生:在这皎洁的月光里,我最思念的就是爷爷。爷爷呀,我有好多好多话要对您说。您一直在外地辛勤工作,平时很少有时间回来团圆。我真的好想您。爷爷,我真希望您早点退休。我每天晚上能偎依在您的怀里,在月光下听您讲故事。

……

师:中秋节,团圆节,可是有很多叔叔阿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让我们把崇敬的目光投向他们。(点击课件)

师:看着这感人的一幕幕,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交警叔叔,你们真是太辛苦了。在大家团圆的时刻,你们仍然坚守在岗位上维持交通秩序。如果没有你们的付出,交通状况一定不理想,我代表少先队员向你们敬礼!

生:超市里的叔叔阿姨,你们为了给大家提供方便,坚持工作,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我们从心底里感谢你。

生:医生们,你们好!你们节日里坚守岗位,为患者服务。如果没有你们的付出,患者就麻烦了。谢谢你们!

师:是呀,千言万语早已汇成一句话――

生:(齐说)叔叔阿姨,你们幸苦了!

师:今天我们全班同学提前过了一个中秋节,一起赏月、讲故事、背古诗、猜灯谜,还了解了祖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过得可真有意义。最后,老师祝愿我们的每个家庭都能――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下课以后,别忘了把这张心愿卡带上我们的祝福送给那个你最思念的人。

四、教学反思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种各样的传统佳节以她们动人的传说故事、丰富的民俗习惯,成为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如今,这颗明珠的光芒日益被各种各样的洋人节所掩盖,而被人们渐渐淡忘。为了传承中华文化,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材第二单元就专门设计了《中秋与重阳》这样的课。这两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两个传统节日。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两个节日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常识,了解民风民俗,了解习俗中的科学道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节日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同时懂得要尊老敬长。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我决定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将本该在一课中的两个节日分开来,作为独立的两个课时。并在两节课前分别开展“家乡的中秋节”和“家乡的重阳节”的小采访活动,收集当地有关的各种喜庆活动,了解市场的供应情况,组织学生通过书籍、杂志、画报、网络等途径搜集各种有关“月亮的传说”、“月饼的传说”、“月球的小知识”等信息和资料,组织慰问、“请爷爷奶奶进课堂”等活动。并在课前组织学生布置好教室,营造节日的气氛。

通过《中秋佳节话中秋》这一课的教学,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课堂要吸引学生,必须充满活力;课堂要充满活力,就应该活用资源,综合开发,让课程和生活走得更近。而新课程实验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创造空间,就看我们如何去把握、挖掘与运用。那么,如何让“品德”真正走进“生活”?我通过不断的尝试,得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突破传统的课堂模式

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课堂模式已不再存在,让同学们在教室里听故事、猜灯谜、写心愿卡,打破了课堂里单一、呆板的师生相对立的空间关系,使师生双向互动,彼此融合,课堂充满活力,并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情感体验,觉得学的知识多,朋友多,快乐多。这样的活动既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体现新课程中活动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二)再现真实的教学情景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他提出“做中学”,主张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真经验促进发展。因此,品德课应该创设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真实可感的教学情境,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如本课中七嘴八舌话中秋、你言我语讲传说、感恩知报诉真情、诵读吟背颂月亮及辨辨做做识月球等活动,就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而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的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让孩子们说一说、写一写、比一比、唱一唱、做一做等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通过《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不仅学生有所收获,作为老师的我也有很多收获,相信这样一节课后,孩子能真正理解“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情感。我也理解了“月圆人团圆”的真谛。

五、教学评价

篇5

爷爷见我这么感兴趣,就让我坐在他身边,竹筒倒豆子般把他知道的一五一十地说了起来。

篇6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上“√”。(6分)

三、读一读,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6分)

四、变一变,再组词。(3分)

五、找出句子中的反义词。(3分)

1.失败乃成功之母。

2.春天气候温暖,冬天气候寒冷。

3.在小林眼里,“花伞”渐渐模糊,眼前清晰地出现了一件件下摆张开的雨衣。

六、把下面的词语按一定的顺序排列。(6分)

1.梅花 荷花 桃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哥哥 父亲 伯父 爷爷 叔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秋节 端午节 春节 重阳节 元宵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默写古诗《草》。(5分)

八、老鹰会抓到哪只小鸡呢?(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4分)

1.在儿童用品展览会上,小林发明的充气雨衣受到大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舞台上演员优美的舞姿使观众__________不已。

3.大雨过后,天空______________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4.在森林里,我们_____________了几种从来没有见过的植物。

九、用“\”划去不是同一类的词语。(4分)

1.西瓜 南瓜 冬瓜 苦瓜 丝瓜

2.天安门 长城 故宫 景点 天坛

3.萝卜 蔬菜 白菜 豆角 辣椒

4.称呼 老师 伯父 哥哥 爷爷

十、句子加工厂。(8分)

1.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比喻句)

2.终于 自己 卡罗尔 一只 的 小猫 有了 她 (整理成通顺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改成“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雪花飘落下来。(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我是小判官。(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5分)

1.古诗《草》是南宋杰出的诗人杨万里写的。 ( )

2.雷锋叔叔时时处处都想着别人,他把爱心洒遍了祖国各地。 ( )

3.日月潭是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 ( )

4.《难忘的泼水节》一课讲的是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 )

5.邮票打孔机是爱因斯坦发明的。 ( )

十二、把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4分)

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

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

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华岛。

十三、阅读城堡。(12分)

月亮姐姐的新伙伴

月亮姐姐跟着地球妈妈,日日夜夜不停地转。

一天,她发现身边来了一个新伙伴。月亮姐姐问:“你是谁?为什么飞上天?”

“我是一棵人造卫星,人们把我送上天。我会转播电视新闻,我会贞察飞机、军舰,我会报告天气变化,我会寻找地下的石油、煤炭。”

听了人造卫星的话,月亮姐姐露出了笑脸,说:“欢迎你!地球上来的新伙伴。”

1.短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2分)

2.第三自然段是( )说的话。(2分)

3.月亮姐姐的新伙伴是( )。(2分)

4.请用“ ”找出短文中的2个错别字,并更正在下面的括号里。(2分)

( )

5.在括号中填上搭配恰当的词语。(4分)

( )飞机、军舰 ( )石油、煤炭

篇7

为了更好的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我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下的尝试: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文化内涵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每册书中,都安排了不少于七篇的优秀经典文言文,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在教学这些文章的时候,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充分挖掘其思想内涵,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二、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教室布置:在班内建设文化长廊,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亲近,学习传统文化

(2)精心设计导入情节: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荔枝图序》时,我为学生展示了苏轼的《惠州一绝》里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学生追问苏轼为什么会如此喜爱荔枝的兴趣下,抓住契机自然地导入新课,在好奇心的驱使学生有进一步领略了古文的魅力。

三、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活动中

(1) 诵读积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七年级学生主要背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三字经》和《国学经典诵读》,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走进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自主趣味解读《三字经》,搜集成语故事,古代名人轶事……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趣味训练 ,钟情传统文化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针对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组织学生寻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了解了汉字的发展过程,讲述了关于汉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杨修巧解字》《欧阳修追字》《神奇的“打”字》《“马虎”的由来》等,同时透过汉字还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学生感觉汉字很神奇,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写字不再随随便便,而是用心写字,错字逐渐在减少。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了中国文化,掌握了字词。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运用一些有趣味的训练内容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语言训练的趣味性以及诗与词之间的区别。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些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4)节日熏陶 ,追寻中国传统文化

篇8

1.利用好课本资源

在教学时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运用。当然,大量地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比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首先得让学生知道本文的作者及其时代,然后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在重阳节时因为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所写,最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探究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好奇不已。课下,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他节日的民俗风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

2.拓展延伸

和传统文化相比,课文内容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比较系统地介绍诗词艺术的基本知识,有关诗词欣赏的理论书籍供学生研究,对于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指导自编诗集或进行诗词创作,课内与课外共同创设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环境氛围,调动学生潜在的情感体验,达到自觉内化之功。

二、接近古诗词,体悟文化意蕴

诗词是传统文化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的特点,我推荐《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供学生背诵。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背诵之初,我采取了古诗文接龙、配对、对诗等方式,让学生在竞赛中加深对古诗文的记忆,激发对古诗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中积累了古诗文。为了培养学生诵读古诗文的习惯,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琅琅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在平时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在语文教学中,要学好这部分内容,着重在于朗诵,在朗诵中感知古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课后,采取各种形式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如,我们学校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让学生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课余还可以到图书馆借阅有关传统文化内容的书籍,学生也有征订自己喜爱的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

三、结合传统节日,在实践中感受

一切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只有融入生活中,以生活为载体,才能呈现其耀眼的光芒。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结合各种节日的习俗、在班级中开展主题班队活动是最受学生喜爱的。如,开学之际的“闹元宵”,学生组织了知识互动、展花灯、猜灯谜、包汤圆、吃汤圆等精彩活动,还邀请了部分学生的家长,与学生一起包汤圆、下汤圆、品汤圆,在欢乐融融的元宵节氛围中,展开新的学习生活。孩子们也在这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展开新学期的灿烂篇章!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四、书法训练

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从最初的文字形成到书法艺术日臻完善,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体现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名中国人,在学好汉语的同时,更应学好汉字。

篇9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文化悠久,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源远流长。那么,何谓传统文化呢?通俗的说就是包括有“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教养;有风、骚、赋、文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有“文死谏,武死战”,“不、不屈、不移”的民族骨气和浩然正气;有“修身治平”的人生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济世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与中华文明同步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值得自豪的精神资源,是区别其它国家、民族的重要标志。应该把它输入血液,融入生命中。如果把这些优秀的文化精髓抛弃掉,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为此,曾经令国人如此自豪的传统文化必需得到很好的传承。

在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教师能真正的把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起来?这都值得打个问号?因此,近几年笔者刻意的把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在探究实践结果表明:师生从中受益匪浅,既受到美的熏陶,感受中国古文化的美,又提升了情操,丰富了人历史文素养和内涵。那么,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历史课堂教学呢?

1以诵读手段为契机,培养学生的语感、美感及人文素养内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确是这样的,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但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历史教师有计划、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组织和引导。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每一年段的诵读内容。笔者常年进行的历史教学,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虽然识字量不少,但对一些古诗词的理解却不到位,语感也很欠缺。因此教学中,笔者刻意的把书中涉及到的内容让学生背诵,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对学生的背诵进行检查,督促孩子养成背诵的好习惯。此外,根据课标要求,利用业余时间开设古诗诵读比赛,让学生在诵读比赛的过程中,培养了语感、积累了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留下来古诗文的美妙,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2以创设情境氛围为突破口,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熏陶学生民族情感

传统文化中的有些东西,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似乎是脱节或许在学生看来是格格不入的,而事实上又并非如此。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真正走进当时的那种情境中,学生才会体验或理解前人的所作所为。例如在教学这些课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石沉江中以及项羽江边自刎等行为,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他们甚至会认为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是呆子,为什么要死呢?不是有句话叫:留得青山在,还怕没柴烧吗?为此,老师的情境创设就显得太有必要了。另外在教学《的危害》一课时,可先制作了(一些人吸食鸦片后的恐怖图片)课件,然后再设计了一段台词,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细心体会当今对人类危害的无奈和心酸。这样,学生很快地置身于此情此境之中,接下来教学便如涓涓细流,水到渠成。此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时代的变迁要求我们在对诵读内容稍稍讲解、粗粗梳理的基础上,要选择部分精彩片断内容进行一些解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等精髓就自然地熏陶了学生,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3以故事为载体,将知识的诠释化难为易,使学生领会传统文化之妙,绽放传统文化之魅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66-01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诗文

1、诵读积累

我们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主要背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三字经》和《重庆市国学经典诵读》,以及唐诗宋词中的经典篇目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朝读课的时间为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节日熏陶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时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能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的激情。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魂归汨罗江的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可谓一箭双雕。

二、亲近古诗文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匆匆》时,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导入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流逝的时间我们不能碌碌无为,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茅塞顿开。

2、创设知识课堂教学情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大量的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小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孟郊的《游子吟》,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三、走进传统民俗

篇11

2.咬文嚼字,品味文章语言的韵味和情致。

3.引文入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民俗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难点。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趣味,咀嚼生命的美好。

教学方法:自主品读、研讨赏析、质疑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长廊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当地过除夕时,有什么风俗呢?(学生纷纷发言)看不出,我们的风俗还真多!今天,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是如何过端午的。作者有情有味地写高邮的鸭蛋,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呢?(板书《端午的鸭蛋》)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除夕风俗谈起,激发学生对家乡风俗习惯的回望与兴趣,让学生带着一丝的亲切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咂摸、拧成小绳、苋菜、络子、大襟、车胤、囊萤映雪。

2.了解作者信息。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小说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汪曾祺散文注重表现“凡人小事”,能做到“以小见大”。

3.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写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端午习俗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对家乡咸鸭蛋难以忘怀,实际上是作者难以割舍的怀乡情愫,因为眷恋,所以难忘。同时,鸭蛋也成了作者追忆儿时光阴、缅怀童年生活的载体,故而会经久难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关注文本,从文中搜集相关信息,形成对文本初步的阅读体验。

三、精读课文,赏鸭蛋,忆童年

1.精读文中描写鸭蛋的语段,从用词特点、情感揣摩等角度作好批注。

2.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这样的句式来体会。

3.高邮鸭蛋是这样的让人垂涎、心动,那有鸭蛋相伴的童年又有哪些情趣呢?请勾画文章中表现童年情趣的文字,品味之。

【设计意图】让学生咬文嚼字,在细细的品味中体会作者蕴藏在文字间的情感。

四、细读文章,赏语言,知情感

1.高邮鸭蛋之所以令我们心驰神往,就在于作者写得好,情深意切。那么本文的语言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下面请同学们采用美读——通过恰当的语气、语速、重音,读出语句的意蕴和情味。

提示:①“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汪曾祺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这种绘声绘色,这种动感以及,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问题探究:“——”的作用是什么?“一……就……”表明了什么,能否去掉?(不能。表明了油多,冒得快,令人欣喜)将“冒”改为“挤”、“流”可以吗?(“冒”能更好地表现鸭蛋被扎后红油溢出的情态)请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出来。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以他乡比故乡,褒贬之情十分突出。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浓浓的深情,对家乡鸭蛋的偏爱凸显。

2.学生体会完语言蕴含的情感,再采用与同伴合作的方式,探究本文语言其他方面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文中多处有代表性的语句,通过细读、赏析等方式,探究汪曾祺闲适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在鉴赏语言的同时,教师顺势引导,体会、揣摩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知风俗,做积累

篇12

要想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教师起关键性的作用。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没有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也就不可能有新课程的真正落实。在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应有哪些转变呢?笔者认为,应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课堂提问,师生关系三方面实施转变。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用的转变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边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应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1.由单纯“引入”到激情谈话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上课就复习,复习后讲新课,而应最大限度地用激情谈话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新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了如下引人的谈话情景: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思乡念亲的浓厚情感。在古诗中曾留下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许是为了给亲人多提供一次团圆相聚的机会,我国古代就把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是一个亲人团圆的节日。书中这幅图描绘的就是一家人在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边吃月饼边赏月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观察图中哪些事物的形状是圆形的(月亮、圆桌、圆凳、月饼、盘子等)?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的?从而引入新课,板书课题。这样,学生激情高涨,兴趣盎然,急于想知道圆的知识,课堂也活跃起来了。

2.由传统知识讲解到创设情境的转变

新课程理论下的数学教学不再是干枯、无味、机械的了,它应该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有无限乐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上有很大的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传授者和灌输者,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活动、去主动学习。创设情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具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和重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谈话,游戏,多媒体等各种手段创设情境。比如,笔者在教乘加、乘减时制作一个动画:创设了一个森林里小动物们去小熊的商店购物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小猴子、狐狸、老虎去买东西。在买东西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知识。买东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把数学课设计成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快就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有着神奇而独特的作用。它把教学内容制成动画,学生喜闻乐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功能大,可以运用图像、声音、颜色、特技等多种方式把知识展现给学生,既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又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并能留下深刻印象。

3.由教师讲学生听到合作交流的转变

新课程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在教学中要多采用谈话交流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形式,以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好的互动。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感到无拘无束,可以畅所欲言,思维就会被激活,创造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同时,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创新,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数学教师要真正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不能停留在形式上,以利于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二、教师在课堂提问中的转变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课堂提问”,在数学课堂上有着新的特色和功能,同时也成为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窗口”之一。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反馈教学信息,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以前,有的教师把课堂提问当成活跃气氛的手段,为提问而提问,流于形式,漫无目的,信口滥问。目标不明确,充斥耳闻的是“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之类的问题,内容空洞无实,未达到教学效果,长此以往,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首当其冲的是提问。只有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真正做到勤思善问,目的明确,面向全体,灵活多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启迪学生的心智。

三、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转变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重要的是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可以结合课堂的具体情景和学生的兴趣急性发挥;指示的学习不必遵循固定不变的程序,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不必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旧的师生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老师与学生决非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就会少了理解,少了引导,多了批评,多了抱怨。实质上,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多种关系的集合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应该是严父,及时纠正;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就是医生,及时“对症下药”,开出一副副鼓励的药方;学生高兴或痛苦时,教师应该是他们的知心朋友,与他们分享喜悦或悲伤。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教师最主要的就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只有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才能转变。

总之,在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不断地转变。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手段,主动地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使之贯穿于教学始终。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转变行为,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课堂的改革,教育的创新。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