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5:58: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学习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学习论文

篇1

1职业学校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及分析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和其他专业课相比,没有优势。少数职高生在母语学习上三心二意,成天抱着“靠天收”的心理,因此造成职高语文学习方面存在窘迫局面。概括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学生学习的被动性。课堂上教师无视学生的学习现状,高估学生的接受能力,满足于滔滔不绝的讲析,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违背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无法达成语文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终极目标,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失去兴趣,令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板滞没有生气没有活力;其次,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表现为“不会听”,上课不知道哪些是重、难点,不注意接收重要信息;““不会写”,作业、作文无从下手。“不会读”,不知道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不知道怎么去读,怎样汲取其中的精华;第三,专业课学习与语文学习的联系不够紧密。与普高生不同,职高生以专业课学习为主。有的学生认为:学不学语文对其他专业课学习毫无影响,过两年走上社会,现有的语文知识足够“应付”。因此,要解决职高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广大教师从观念上,从实践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大胆必要的教学变革。

2加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具体措施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它们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而且在不同情境中,它们需要被重新建构。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对职高生而言,强化知识的情境教育尤为重要。

2•1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探究精神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受很多因素影响,除外部动机外,学生自身的内部动机———兴趣,对推动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兴趣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得比较顺利,并富有成效。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效阅读的前提。而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可以促使学生自由畅谈,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要使学生“好知”、“乐知”,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讲究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1)增强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布鲁纳主张“通过发现来学习”,就是鼓励学生心智上的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心智上的参与,才是更高程度上的参与。语文课是一门对学生全面实施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进入高中或中专阶段的学生,思维活动正逐步摆脱直接经验的限制,已能独立地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所以无论从事哪种技能的学习,总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如果我们能根据这一特点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就会显著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例如在《天山景物记》、《长江三峡》等游记的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导游小组,让他们迅速熟悉课文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领大家去领略天山或三峡的迷人风光。由于有了这新奇的参与,学生们便表现得格外认真和专注,课文内容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2)创造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从文本语言出发,引领着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因为课本上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情感的结晶,蕴含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语文教学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个人情感。在整个教学的历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心愉悦地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与教师在认知、情感方面的双向沟通。备课时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分别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启示,激发学生去“思”,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会学生去发现真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处在消极地接受“奉送”的地位,就谈不上“参与”!这就是说,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相信学生的参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去发现。实质上追求的就是教学方法的普遍适应性,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途径和方法,克服教学中的单调感与模式化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以适应学生心理发展与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对阅读内容的感受、积累和运用的能力。努力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如从评论、辨析、质疑、引申、发挥等角度研读,提高其创造意识。从更多的层面上理解和把握作品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直觉的对“美”的顿悟。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例如把《三戒》上成寓言故事改编,由学生以说故事的形式把这篇古文弄懂;把《雷雨》上成了表演课,先让学生在对白的处理中理解人物,进一步把握文章;把《林黛玉进大观园》上成欣赏课,先让学生欣赏电视剧片断,再回到文章中了解人物的语言特点,然后进行表演……。愉快、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心猿意马的学生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语文课堂中去,而且不再把上语文课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喜爱上了语文课。

(4)教学中要合理控制教学进度。教师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减少难度,降低坡度,循序渐进地教学。职高语文教学以实用为基础,教学中应指明职高语文学习特殊而具体的目标,会写一些常用应用文如请假条、留言条、通知等,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激励,产生学习和实际运用的兴趣。(5)充分提供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人天生最大的需要就是别人的肯定。职高生学习任务不重,他们想以各种形式表现自我。教师理应为他们提供机会,几乎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表现自己,不论他的表现如何,教师应该给予理解和赞许。例如每周两节课的“美文推荐及感想”,有计划的安排每一位学生担任主角,逐渐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职高生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靠“压”容易造成逆反心理,要以各种方式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以“吸引”的方式引导他们自始至终参与知识的积累过程,增强意志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问题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的。指导的特点,就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遇到了困难,产生了问题,甚至可能迷失了方向,教师这时就要进行引正确的引导,指点出解决困难、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尤为关键。

(1)课前预习的习惯。长期以来,职高的语文教学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例如学完《项脊轩志》有学生问“项脊轩志是谁?”;在《促织》课后问“促织是个什么东西,织布的吗?”这类笑话却很难让语文教师笑出来。因此在讲课前,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易和学生的水平精心设计预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为听课做好准备。同时要求学生给不明确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把问题记下来,以便听课时做到有的放矢。

(2)听课记笔记的习惯。这是语文笔记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语文课上,学生要边听课边记笔记。要在听懂理解的基础上,边听边思维,总结出要点,概括成重点句子或重点词语,然后再写到语文笔记上。要记关键词、生僻字、同音词和易混淆、易错的字。

(3)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职高生的作业独立完成率非常低,因此要求学生及时、独立完成巩固知识的必要练习题,就需要老师的监督,家长的配合,并且对不同作业作合理安排。

(4)课外阅读的习惯。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大多得益于课外阅读。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等于找到了寻求知识的金钥匙,作者曾在语文课堂上适当介绍、引进名家名作,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不少同学纷纷借书阅读,写作论文这增加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

2•3加大语文教学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情境性学习是以情境性认知理论为基础的,这种理论主张,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效果应在情境中评估,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无疑是“应用”,这是由职高生毕业后的去向所决定的。作者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1)网上寻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资料。网上查询到的课程教法学法的资料比较新,甚至是最新的。无疑,这样的寻找对学生来说有新意,有吸引力。例如,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先分配给学生网上查询任务(提供给学生几个参考网址),了解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及评价,并拷贝下来。正式上课了,各个小组把自己有代表性的意见整理在一个磁盘上交给我,那真是一个信息宝库!当我们一起在课堂上相互分享集体“搜索”来的智慧时,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泼!学生们睁大双眼看屏幕上滚动着的文字,那些文字仿佛有了生命!接踵而至的是:对本组“独家新闻”成果的沾沾自喜,对别组同学的佩服,或者不以为然。最为重要的是,学生们相互提供了信息的来源,为下一次的寻找指明了新的方向。这样一堂语文课,本来枯燥无味,但因为有了这些信息,特别是发动学生去寻找这些信息,它的局面完全变了。超级秘书网

(2)网络寻找“话题作文”素材。“话题作文”是近年来作文考试的新宠。作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事,如向学生推荐《对话》、《实话实说》、《百家讲坛》等谈话类电视节目,要求学生关注报刊杂志上的焦点人物或事件,现在,我们又多了一条“话题”信息的来源渠道。在网上,不仅可以找到这些话题节目,而且可以看到场外人们的继续讨论,也可以参与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的获得,也可以主动的参与,这对他们来说,是展示自己见解的好时机,与他人的讨论也会令学生调动起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勇气,这是另外一个课堂!在这个课堂里,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在各抒己见时,无疑少了许多“看得见”的障碍———来自同学的、老师的、自身的。经过这样的参与过程,再回到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见解时,显然已经“成竹在胸”了。再如一些社会现象联系我们职校学生的实际,“网络带给大家的是什么?”、“游戏给了我们怎样的世界?”

这样的话题讨论,带给学生的已不仅仅是作文信息了。话题讨论带给学生的启迪,在他认知世界的里程碑上,也一定是可以书写的一笔。(3)在微机室里上语文课。讲述古文《春江花月夜》时,我把授课地点安排在微机房。由“月亮”的主题开始,大家先是展示自己下载的关于“月亮”的音乐。然后我用主机控制将画面切换到重点学习的课文《春江花月夜》,同学们通过提供给他们的一些资料去利用INTERNET自学后面的文章。大家在BBS上自由发言,互相交流。我通过主机了解学生们的情况,再把其中精彩的部分调出来与全班一起学习。最后让学生回去做一个网页,以“月亮”为题,表达自己对月亮的理解并体会古人为月亮赋予的意境。从学生方面的信息反馈来看,这些做法为学生学习“生活语文”、“大语文”打开了一扇“看得见风景”的窗口,这个阶段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锻炼了他们的鉴别能力、综合能力,也体验了创造的喜悦。从教师方面看,将电脑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引进了语文课堂,不仅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直接,而且在语文学习中应用了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的帮助下学好语文。

总之,教学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而创造性的灵感便来源于那些生动活泼、对世界充满强烈新奇感和求知欲的学生们。只要真正深入到他们中间去,把如何教和让学生如何学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就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老师受到学生的欢迎,而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又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这种境界自然是很难达到的,却又是职中语文教师所必须追求的。

参考文献

[1]王一军•课程意识与教学觉醒[J]•山西教育•2003

[2]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2

能否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影响到学习的效果,甚至也会影响到一生的事业与成就。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潜移默化性,使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小就养成的良好的听说读写和广泛涉猎的习惯。这些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依靠家庭的熏陶和学校的培养。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某些欠缺,使得大多数学生都有未能在学习的行为习惯上养成良好的品格,这在语文学习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不良的习惯品格严重滞碍着语文学习的质量,其主要表征是:

(一)轻视咬文嚼字。对似懂非懂的字词轻易放过是比较普遍的坏习惯。学习外语尚且知道记单词是关键,一旦到母语语文课上就把这个道理抛到九霄去了。其实,字词的功底不扎实已经成了语文学习尤其是阅读理解中的最主要障碍。阅读水平低下与不能真正品味出阅读材料中的关键字句有很大关系。例如,学生常把“月光朦胧”写成“月光méng@①lóng@②”;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与“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山石”两句中“峥嵘”的含义分辨不清;把“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中的“淋漓”与“酣畅淋漓”中的“淋漓”混为一谈。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一个字一般就是一个形音义的统一体,注意对一个字进行触类旁通式的辨认,往往能带起一大串。可惜这个道理没有引起多数学生的重视。他们平时很少有意识地去积累字词,对平常遇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字词不去及时查阅工具书,认真深究,求得细致了解,久而久之在字词这一环节上拉下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障碍。

(二)片面追求所谓理解,忽视朗读、涵泳、背诵和记忆。语文学习的材料多为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不乏优美的辞章,警策的名句,生动、隽永,充满无限的审美情趣,常令人陶醉不已。古往今来大凡造诣深厚的文人名士无不饱读诗书,博闻强志,有的甚至能背诵成篇的名著,至于辞采优美的诗词就更是能出口成诵了。事实上,语文学习单纯靠理解、思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涵泳、体悟、熟读、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是读与背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读书切戒不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讲的是读与背是理解的基础和途径。可见,读与背同语文学习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了。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掀起了一股所谓反对死记硬背之风,把语文学习中的上些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一扫殆尽,贻害极大。语文课上朗读背诵的机会少了,详尽细致的讲解分析多了;学生朗读背书的兴致淡了,琅琅读书的声音消失了。早读课上学生一心想着读外语,甚至读政治、历史,至于背书那就更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理解固然重要,但理解若不以扎实的记忆为基础,很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况且“理解并非是一次完成的。语言这东西,在不十分理解的情况下先吞进去,以后随着语言吸收和积累的增多,随着生活体验的丰富,随着知识面的扩大,通过不断反刍,可以不断加深理解。只有吞进去了,才可能化为自己的营养;一味地分析、研究而不吞进去,则永远不能化为自己的营养。”不养成多读多背的习惯,而能把语文学好的例子是不多见的。(三)不作笔记,不勤写作。读与写的关系极为密切,是语文学习的两个支点。韩愈在谈到怎样做学问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口不绝吟”“手不停披”就是多读多写。大学问家们无不爱写爱记。许多名著佳篇都诚是一张张卡片,一本本札记的基础上撰写出来的。学语文不光要写作文,还要养成勤于写笔记、札记、日记的习惯。阅读时也要动笔圈点、批注。前人有不动笔则不读书的好习惯,今天的许多学生却根本没有意识到动笔写的重要性,更没有养成爱记爱写的好习惯,能够坚持写日记,写读书札记,作读书卡片的学生寥寥无几。有些人甚至连两周一次的作文也当成了负担。他们总是乐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所谓理解、分析,搞题海战术训练,这样的学法岂能真正地提高语文水平?

(四)不爱课外阅读。语文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而课本的容量有限,仅靠课堂、课本显然是不够的,但这一点从家长到学生似乎都认识不足。家长一味地反对孩子看“杂书”,动辄没收处罚,从而遏制了阅读的视野。由于急功近利,学生也不认为花时间精力去阅读那些看起来与提高应试成绩关联不大的“杂书”有什么价值。有些人虽看些课外书籍,但品味太低,至于报纸、新闻则更是无人问津了。实际上,这些课外因素对语文学习恰好能构成内外互补,它可以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不仅不会影响语文学习,反而会活跃思维,增加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二、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进步与提高是缓慢的潜移默化的。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积累是最重要的,战国时期的荀子就曾论及积累的重要意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量的积累终能导致质的飞跃,但积累的过程毕竟是长期的、艰辛的,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恒心,这就要“虚一而静”力戒浮躁。在语文学习上追求短平快是绝对行不通的。许多同学不懂得这一道理,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之后,就干脆弃之不顾,转而去抓那些能够立竿见影的科目去了。

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另一种障碍是缺少学习的主体意识。当代的学生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过分依赖学校和老师,而学校和老师也急功近利,一味地搞所谓强化训练,几乎完全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空间。其实,古代一直沿用下来的传统中许多经验都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反思的,如《论语·侍坐》里孔子成功的教学范例、宋代以后的书院式教学模式就给我们许多启迪。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提倡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向老师质疑问难,老师则重视让学生躬行实践,注重个别启发指导,甚至令弟子次相传授。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推广这种学习方法是不是比填鸭式更好些呢?

三、学习心理上的障碍

所谓心理上的障碍是指对学习语文认识上存在着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滋生轻慢之心。在母语环境里学习母语语文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因为已经会认字会说母语了,便对学语文失去了新鲜感,错误地以为自己才不过粗通文字的语文功夫就已经是语文的全部了,于是语文在他们眼里便魅力尽失,黯然无光。二是认为语文成绩很难提高,即使花大力气去学也未必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相反,以全力去对付那些短平快的科目收效会更大些,于是也对语文漠然视之。

篇3

一、学生角色:从被动到主动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传授知识,学生始终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一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性。语文研究性学习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研究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研究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学生是否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衡量语文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在学生自主研究活动上下功夫。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思路是:

1.从抓语言问题开始

爱因斯但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上句,按常规,教师说一说“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了,但我们多问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的呢”,多查。阅一下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与学生一道研究,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单一那么简单,有政治原因,有经济原因,有文化原因,有家庭原因,也许还有信仰问题。这种研究就不是一般性的提问,而是一个研究小课题。发现了问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写成小论文。

2.强化自我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和家长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具体要求:课题研究前自找资料、自我准备、自我设计方案;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3.创设一种情境

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氮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语文研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也讲求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创设情境应该是重点思考的一个内容。

二、教师角色:从传授到指导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呢?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把握研究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的成败得失。这种指导作用贯穿于学生研究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将提高学生研究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是在教师“导演”和指导下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需要运用语文学科中的大量基础知识,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了解,而且要熟悉多种研究方法,还需要对当前语文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比较深透的了解,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方案,进而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扎实的研究活动。,可以说,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呢?

1.引导学生选择课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最难的可能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开展研究的课题。教师要导,就应导在关键问题上。选择课题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实际需要的原则。研究性学习不二定要像专家那样,一定要解决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我们学习的关键是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因此高中生的)‘课题”与专家的“课题”的实际需要存在着差距,高中课题研究重在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二是可行性研究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研究的,这就需要对问题的价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从课题本身的价值看,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主要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符不符合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学生一般不宜选择一个规模大、涉及因素多。周期性长的复杂课题,而适宜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比如选《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研究》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就超出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

2.引导学生设计方案

课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确保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推进。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A。课题的提出。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研究预期的目的。B。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C.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节课具体做什么。D。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设计方案重点要考虑的是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总是服务于特定的研究目的的”。教师要告诉学生,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科学事实,且对象又是活动形态,就应该选择观察、调查、实验等类方法;如果研究对象是文献形态的,就应该选择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如果说研究目的是要形成新科学理论,就应该选择归纳演绎等理论研究方法。从我们语文研究课题看,绝大多数是文献研究对象,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3.导在学生研究疑难处在学生活动难以深入进行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活动开导,这种开导主要是思维方法上的,而主要不是内容和答案上的,重在导疑、导难、导法。

三、学习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由于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的社会化语文活动将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语言交流等。学生可以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可以到网上去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将会有重大的变化。

四、学习形式:从单一到多样研究性学习形式多种多样且具有深度。

1.查阅资料

语文研究性学习,收集、整理、研究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意在通过对文献的查阅鉴别。整理、分析,从而找出研究的问题,明确:我到底要研究什么——术语的内涵、外延;我要解决什么问题——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我从哪里开始研究起——前人留下了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鉴;通过研究文献对课题的内涵、外延、研究起点作出准确判断,就能判断课题的实用价值,选择较恰当的研究方法。

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各类文献资料中找到对特定研究课题有价值的文献,首先必须明确界定自己研究课题的范围和性质,确定搜寻的方向,其次要了解国内外主要期刊的分布及各类期刊的特色。其三要熟悉主要的文献资料索引和目录分类的方法,掌握检索的基本技能。高中语文课文《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就重点介绍了这一方面的知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寻自己所需的文献。二般说来,学生起步阶段,还不知道怎样来搜索资料,查阅文献,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查阅资料,有时要给学生开出比较详细的查阅书目,以便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就找到开展研究的感觉,如我们常听到播音员报道我国又与哪国建交,实现了“邦交正常化”,如果提出一个问题,“邦交”为何不说“国交”呢?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就只能是研究文献,查阅资料,找出例证,说明观点。

2.合作学习

现代社会的创新成果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疑难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多个个体的协作,建立研究性合作学习形式,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舞台,研究学习中,既可以是两个互助组,也可以是四个合作组,各研究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调动学生合作解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4

中专学生主要面对的是就业压力而非应试,目标不同,导致学习的方式方法就有所不同。下面就中专生语文学习方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增强语文学习的动力

中专生由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桎梏,因此就要将他们的思想观念从原有的重知识学习向重能力锻炼进行转变。相对于普教的学生,中专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他们兴趣点广泛、动手能力较强、争强好胜等。他们普遍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对应试教育失去信心和兴趣,如果用以往的以知识为主体的方法,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乃至厌学。尤其是在初中教学中因为要应对中考,总是被灌输知识,在题海中疲于奔命,机械地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背诵,更多的是不加以理解就进行背诵,这样学生在中专一开始就是怀着以往失败的印象进行学习的,这时,要积极地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观念的转变能够极大地促进他们进行语文学习。

将文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向这个方面思考。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分数,更重要的是为了锻炼能力,而这个能力直接与就业相关联。在认识上重视起来。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语文课本内容,打下文字基础。

二、培养自觉寻找兴趣点的习惯

1.要将现在所学知识与以后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让课本“活”起来。由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进行研读,在掌握基础目标的前提下,再从文本中寻找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触发点。比如在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讲到《鸿门宴》时,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自行研发设计以“鸿门宴”为主题的饮宴,并要求让文本走进菜名,设置几道与本文有关的菜肴,学生讨论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壮士彘肩”、“玉斗雪峰”、“白璧鳕鱼”等几道菜肴的名称,并将这些菜名报给烹饪课的教师,由烹饪教师寻找适当时间带着学生进行烹饪,既打通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接,又让学生“学以致用”,让菜品加以文学的解读,使得食客不仅享用美食,而且品评文学经典。

2.巩固知识,持之以恒

让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再到课外自由阅读时,有意识地将所读作品和烹饪专业相联系,不仅学到文化知识,而且还助自己在本专业的发展上以一臂之力。

将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的普遍经验在之上进行教学,再不断设置学生能够跨越的障碍,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通过与他人沟通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语文承担着人类信息交流的任务。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是以就业为目标的,而与人沟通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中专学生在这项能力的锻炼力度上要加大。

其一,要积极地与老师沟通。

在知识和阅历上,老师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高于学生的,看问题的角度也比学生要更为全面,了解的信息也是更为广泛,因此,当学生有疑惑而自己无法解决之时,可向老师寻求帮助;没有疑惑时也可积极与老师沟通,在沟通之中,老师会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或者给予以正确的引导,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可以避免浪费时间或走一些弯路。超级秘书网

其二,要善于和其他同学沟通。

在与同窗进行沟通之时,可以发现有很多共鸣之处,互相之间取长补短。

其三,要练习与陌生人沟通。

善于推销自己是中专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具备了知识和技能之后,还要善于展示自我,在陌生人面前推销自己。

其四,要与招聘者沟通。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尝试与招聘者进行沟通,可以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侧重点。帮助自己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培养课外探索的习惯

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学生主要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环境当中,其中,一切可以服务于自身能力锻炼的资源,都可利用。

篇5

二、当前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我在平时教学中对大量学生进行了观察、了解和分析,并了解了班主任的反映和评价。现在,我以我所任教的初一1、2班为例,简要说明学生在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存在的问题。一是课堂表现不尽如人意。学生普遍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缺乏动脑思考的习惯。半数以上的学生听讲注意力只能持续25分钟左右;上课坚持不做小动作的学生仅有30%;提问时不认真思考、随意性发言答问的学生占1/3。二是课后作业质量较低。初中语文课后作业大致包括作文、日记、书面作业、练习册等。我曾对一次作业进行了检查比对,结果全班45人中,只有12人全对,其他或多或少都有错误。其中,有18人在题目抄写中就出现了错误,有5人没能按规定的时间完成,甚至有的学生还要教师连连催促才能勉强完成,且正确率较低。三是学习效果难以实现。不良的学习习惯必然会造成不良的学习效果。从几次单元检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字、词、句、段、篇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掌握有欠缺,学生成绩提高的难度较大。以这学期期中考试成绩为例,90分以上的学生只占5%,60分—90分的占50%,其余45%的学生为不及格。

(二)产生的原因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活环境教育有缺失。初一1、2班的学生85%以上来自农村,社会群体的文化相对落后,学生周围的学习氛围,特别是能够引导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外部环境,相对县城明显不足。二是个人家庭教育有缺失。很多学生的父母不是外出务工就业就是工作繁重,使得这些学生与祖辈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在学习上的帮助和指导。三是既往小学教育有缺失。学生所在小学有些教师在观念上存在偏差,应试教育多于素质教育,分数高于一切,只重视成绩,不重视习惯培养。

三、强化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和途径

(一)分阶段确定目标

我们应按照语文教学过程分阶段设定目标。如在“课前”阶段: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和思考练习,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预习,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思考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段,体会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在“课内”阶段:训练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做好笔记,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在“课后”阶段:要求学生作业整洁、无差错,按时完成,书写工整。在“课外”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每周组织“名作品读课”,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心理、性格、认知结构的健康有益的读物,培养他们健康阅读、不断积累的习惯。

(二)分类别严格训练

一是训练养成持续注意的习惯。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我们在讲课时要用手势、眼神等肢体语言进行指挥,反复训练,提高他们的有意注意力。二是训练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我们应采取突击提问的办法,请学生重复刚才教师或是同学的话,也可以请学生对刚才的发言做简单的点评,或归纳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三是训练养成口语表达的习惯。我们应引导学生克服当众说话时的怯懦心理,做到声音响亮,表达清晰。平时,我们要在班级内利用班会、课外活动、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多提供机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是训练养成良好书写的习惯。我们应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书面作业,做到一丝不苟,书写认真,字迹清楚,整洁大方,组词、造句、答题、作文等准确、符合要求,句子通顺,叙述清楚。五是训练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我们应经常性地开展作业展评,成立学习“兴趣小组”,让学生相互检查问题,逐步使学生养成主动检查、善于分析、自觉订正的良好习惯。

(三)采取激发兴趣的教法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方法,以获得事倍功半的效果。一方面,教法要突出新颖性、趣味性。对于每一堂课中的导入、板书、讲解、作业,我们都要深入思考,认真设计,力争形式新颖别致,内容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另一方面,我们要广泛组织课外活动。例如,定期开展一些课外读写、主题社会调查、手抄报展览、经典篇目诵读等活动,可有效消除疲劳,以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学生兴趣,巩固教学效果。

篇6

二、“鱼儿争上游”评价园地的操作与使用方法:

我们与成长袋(五个学习习惯方面的小图标)、“我们的小金库”银行存折紧密结合。想要让“小飞鱼”上升一格,有三种途径:一是在课堂上获得15个小图标;二是在班级各项活动中获得小奖状;三是学期有进步者。而“每周一星”则贴上每周小飞鱼游得最快的小朋友的照片。学期末,颁给奖状。

篇7

一、心灵对话,师生互动

在意大利北部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镇——瑞吉欧,这个小城镇的学前教育成果曾风靡世界各国,被称为“全世界最好的学前教育班”。瑞吉欧有这么一句名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它告诉我们,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伙伴,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全身心地关注、倾听孩子们的心声,随时参与他们的讨论,做好向导,引导孩子们深入、细致地研究学习。请看课例:

未曾预约的精彩

在教学《爱迪生》一文时,当讨论完文章写了爱迪生的几件事后,我本想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即通过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没想到素有调皮大王之称的李凯忽然喊了起来:“老师,车长把爱迪生的耳朵打聋了,爱迪生为什么不告他?法院应该把那个车长关起来!”“是啊!是啊!”这话竟引起了好多同学的共鸣,大家激动不已,连声嚷着:“把那个可恶的车长告到法庭去!”

看到这义愤填膺的场面,我想起曾有报刊评论说,中国孩子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逆来顺受,不会抗议。可眼前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已具有了法律观念。我真为这“节”外生“枝”而欣喜。看来,这次我又得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了。我沉思了一会儿,把原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搁置一旁,不动声色地反问到:“你们认为爱迪生会去告车长吗?”我故意加重了“会”字的语调。这一下,教室真象炸开的油锅……经过一番生与生、生与师之间激烈的争论,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太天真,对爱迪生太不了解了。有的说:“爱迪生一心放在做实验上,没有闲心去告车长。”有的说:“爱迪生家很穷,他把卖报的钱都花在买实验器具上,哪来钱打官司?”有的说:“爱迪生做实验遇到生命危险都不怕,打聋了耳朵他是不放在心上的。”还有的说:“那时爱迪生除了做实验,什么都顾不上。正因为如此,他后来才能成为大发明家。”……学生的说法未必全对,但通过讨论,不难看出,他们思想感情已完全进入了课文之中,并且深深地被爱迪生那顽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

瞧,正是由于我乐意地接受了学生抛过来的“球”,使得这未曾预约的精彩和我原先的设计异曲同工!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确实还学生以课堂主角的身份,而我自己也融入到学生的争论之中,成为了其中的一分子,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孩子们获取了知识,同时也享受了担当学习主人的快乐。

二、张扬个性,尊重体验

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更是一种鲜活的生命状态。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本人深知: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学生的个性是晶体,各具有自身美丽的晶型,按照教师的主观欲望随意塑造是没有结果的。因此,课堂上,我尊重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请看课例: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记得在教四年级《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曾出现这样一个很有意义的教学片段:

师:“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朗读这句话时,怎样读最能体现铁罐的傲慢?(学生活跃起来,都在轻声试读。)

生:我把“敢”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是没有胆量碰我的。这表现了铁罐的傲慢。

生:我把“碰”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只能巴结我,讨好我,碰我是不行的。这表现了铁罐的傲慢。

生:我觉得“我”字重读更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我是十分结实的、了不起的铁罐子,你算什么东西!

生:我觉得“陶”字重读更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表现了铁罐对陶罐的轻蔑,也就突出了铁罐的傲慢……

我细心地倾听着,孩子们各有各的理解,课堂也因此而生动起来!成功的喜悦,把被动地学习语文,变为自主而快乐地享受语文。

三、回归生活,实践探索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请再看下面教例: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1、重视拓展延伸。如:教完《落花生》一课,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苹果”和“花生”两方,展开辩论:“做‘花生’(‘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好”。在辩论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自由辩论的气氛热烈。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到:人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对社会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在不同的场合,“苹果”、“花生”两种人都需要。从而使语文的人文性与思想性得到了统一。

篇8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的语文课程改革十分重视课堂效果的提高,而融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有利因素。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过程,所以,教师和学生要相互尊重,这对于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的建立是非常有帮助的。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主人翁精神和意识,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能够积极踊跃地提出疑问。语文教师要勇于创新,做好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做好学生的合作者,尊重学生,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努力创造条件。实践证明,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变革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过分关注知识、关注教材,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要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要转换角色,要作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让学生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的不同和学生学习程度的不同,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发展,可采取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语文教师要逐步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激情、有个性。

篇9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我设疑:“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这是谁说的话?为什么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如:在教学《凡卡》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走进教室,我就挥着手中的一封信说:“同学们,这是一个9岁的俄国男孩写给他爷爷的信,这封信中写了些什么?他爷爷究竟有没有收到这封信呢?你们想了解这些情况吗?”学生们的眼睛一下子盯住了我手中的信。在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后,我就从这封信入手开始进行教学,结果整堂课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效果良好。

2.情境引趣对于一些写景写物或抒情的课文,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如《长城》、《我爱故乡的杨梅》、《桂林山水》等文章,要么意境深远,要么感情强烈。在教学时,呈现出来的形式,通过播放配乐课文、录音或图片展示,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再如:在教学作文课《春天》

时,我首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色记述下来。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的真理,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给方法,强化学生自觉学习的技能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

例如: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时,首先抓住作者为什么爱故乡的杨梅,其次品读杨梅的形状、颜色,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还可拓展思维,让学生按此方法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事物,学生积极性高,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且学会了应用。看图学文《长城》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民间传说,查寻长城的历史发展资料,搜集不同角度反映长城的图片,颂扬长城的诗词文章,让学生在自学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感受长城建筑的雄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之后再指导学生看图,弄清观察点,理解照片的主体和背景,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图。

学生学习课文,一边阅读一边想象古代人民的劳动场面,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注重质疑,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问题。

在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我采用的是以图质疑(文中的插图以简笔画的形式出示),学生看到刚从洞中钻出的狡猾的狐狸和嘴里叼肉的乌鸦,兴趣盎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狐狸对乌鸦说了什么?乌鸦会怎样想?狐狸吃到肉了吗?如果狐狸吃到肉,乌鸦失去肉,那它们各自又会怎么想?由于学生抓住了课文内容,我就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去寻求答案,很快就弄清了课文主要内容,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关注差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指引下的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意识、积极态度、合作方式、探究精神。例如:在教学古诗《春夜喜雨》时,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意境这一环节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喜欢朗诵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喜欢音乐的同学,自己给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后朗读,也可以自己拿乐器伴奏朗读,让他们在音乐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喜欢画画的同学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把古诗的内容画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学生就能在不同的区域中发挥自己的智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轻松愉快地理解古诗的意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增强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篇10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为了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我市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已近四年,回顾四年中各校开展综合性学习情况,尤其是农村学校相对滞后的教学观念,简陋的教学设施,年龄结构偏大和学历层次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现状,经过认真调查分析,我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观念更新不到位。多数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语文学习只是拼音、识字、阅读、作文,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补充,是附属,可学可不学,淡化和削弱了综合性学习应该作为“必修”的地位。受功利思想影响,认为上级、学校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无从考查,担心设计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而影响语文教学成绩,因此不够重视,也有学科教师间的相互不配合,缺乏沟通,协作精神差。

2、教学资源不丰富。过分依赖语文课本,认为教材中的内容是学习开展的唯一,缺乏课程开发意识,不去或不愿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区和学校的实际来开发学习资源,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3、活动指导不得法。把教室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唯一场所,放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进行,一支粉笔一张嘴,学生或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或嬉戏玩耍悠闲逍遥;教师或包办代替津津乐道,或放任自流不加引导。对综合性学习的策略不得而知。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综合性学习,旨在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单纯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要改变农村学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笔者认为,教师起决定性的因素。要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多方开拓课程资源;探索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校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改革评价机制,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一、要把教师的理论更新放在首位,调动和发掘教师投身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不断实践创新,提高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

首先,各学校应借助校本教研这一平台语文教学论文,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相关资料,调整思路,更新观念,重新审视和反思学校开展这一语文活动的问题与不足,直对突出问题,面向全体教师,共同研讨,力图有所感悟;校长是学校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更要带头学习,到第一线指导教学的开展,亲手打造学校的研究生活。

其次,要正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综合性。2、实践性。3、文化性。4、主体性。5、全体性。6、开放性。7、生成性。8、有序性。通过学习、领悟,做到心中有底,前瞻设计。

另外、要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创设展示自我的平台,促进教师思想的转变。对照兄弟学校学习取经,明确目标,寻找差距,拓展比较,在理性学习与感性实践中提升认识;通过“三课”活动,交流观摩,参观学习,自我展示,研讨提升,逐步把教师的教学思想引向正规,趋于完善。

同时,还要注意发挥教师间协作,互助的优势,使教师知道教师团队需要合作,教学活动需要合作,语文综合性学习更需要教师、学科间交流与合作;明确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流畅地读、主动地说、大胆地唱、活泼地跳、自由地画……鼓励他们勇敢地发展自我、认识自我、发掘自我,实现良好个性的自主发展。

二、贴近生活,充分发掘课程资源

首先要善于发掘教师资源。农村教师来自农村,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尤其是目前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虽是劣势,但也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他们生活的阅历,经验,也要恰当地转化为课程资源免费论文下载。如三年级语文上册,搜集《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可通过展示会,让教师讲如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组织学生看教师带来的剪纸、老虎头、布娃娃等一系列来自农村,充满泥土芳香的活生生的材料,更大激发教师投身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热情。

其次,要充分发掘农村社会生活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教育名言,揭示了母语和生活的深层联系,只有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让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整合,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提高素养,增长才干。这样才能落实小学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田园”这一活动,可以想一想家乡值得自豪的景物是什么?自己或身边的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观察田园风光,了解不同季节里庄稼、瓜果蔬菜的成长,调查当地人生活的变化,回忆和小伙伴之间的趣事。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上去,学到更多的知识。当然,农村自然风景,旧址遗貌,民风民俗,田间劳作,劳动模范,致富能手,都将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发利用的最佳资源。

最后,要善于挖掘学生资源,根据学生年龄、实际、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进行适度开发,从不同的侧面,让学生自己说话,为教学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四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大自然的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个人条件等方面分若干组。如“金龟子组”去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状况,看看有什么发现;“天线宝宝组”可以查阅图书,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了解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的启发;“爱迪生组”可以自己动手,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最后,把收集到的信息、成果汇总展示,用学生慧眼去发现、获取来自各个层面的知识,每个学生都是小小播报员,都有来自自己获取、加工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首先,加强课堂教学中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充分利用母语环境,采用贴近儿童生活的语言和生活情节,在具体的情境中识字,如标签识字法、找好朋友识字法等。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力求探索几种课型:感悟式、讨论式、实践式、探究式、专题式课型。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研究,不管是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首要是激起学生兴趣,后发展学生写作能力,同时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努力改变课堂教学重技能传授的现状,努力使作文教学生活化、情境化。也可以在口语交际过程中,采取演讲、朗诵、资料展示、相声小品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学习能力。

其次,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横向联系,促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使学生在不同

摘要的语文实践。可以和舞蹈、音乐、绘画、诗朗诵等形式有机结合。三年级“走进春天”这一活动,可设计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美术教师作画,音乐教师伴奏、科学教师做气象分析预报、语文教师写下水文,信息技术教师做网络支持的全方位展示,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语文教学论文,教师的协作、互助精神得到体现。

另外,要走出教室,利用生活大舞台,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尽可能多创造机会,多留出时间,放手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农村生活中体验、学习、积累。创设能激起学生探究兴趣,综合运用知识的主题,通过学生走访调查、听老爷爷讲故事、进图书馆及上网搜索、写调查报告、办专题小报、创作童话和漫画、布置专题会场等活动,获取更多知识,锻炼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工具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重整合,多形式展示成果。相信学生是最棒的,让他们自己动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他们尽情展示。农村学生有来来自自身的实践感受,有旁听道闻的奇闻轶事,也有父母熏陶、怀抱中的回忆,教师做好引导,把展示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管较为粗糙,但重在表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四、改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方式

篇11

诚然,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它的运用应注意适度,切不可逐本求末,为了形式而抛弃了语文学习的根本。否则,那将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如何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实现情境教学。

3、通过网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习的信息量和阅读量,使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

4、如何共享语文学习资源。

5、发挥自己的特长,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使学生自身的各方面素质得到提升。如平时在现实生活中不爱说话的学生,提供网络情境进行创作、交流,这可能让他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弥补现实缺陷,让自己找到自足感,树立自信。

(二)、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法。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认真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

2、行动研究法。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建立自己的课题博客专栏。尽可能多地与同行们交流探讨。必须下大力气,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并经常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自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3、实践法。通过实践课,实践研究效果。

4、自主体验法。利用网络、电子信箱来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

三、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09.9-2009.10):

(1)学生现状调查分析。针对学生开展调查研究,精心设计调查问卷,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总结。

(2)学习课题方案,明确研究内容。

(3)制定个人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2009.11-2009、12):

(1)建立学生个人跟踪档案。

(2)在电脑室或利用信息技术上课,并积极在语文课题组内听课。

(3)做好问卷反馈总结,和学生代表座谈,及时调整上课思路。

第三阶段:(2010.3—2010、4):

(1)阅读相关著作、观看教学录像、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做好读书笔记和摘抄。

(2)积极参与课题组开展的听评课等校本教研活动。

(3)注意及时收集、整理、上传资料。

(4)加强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第四阶段(2010、5-6月):

(1)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对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方法的实验性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2)认真撰写教学反思,与同伴交流,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经验与教训。

(3)进行课题研讨课实践教学。

篇12

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结合,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高职生的专业特点,符合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内容的取舍、重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体现出专业特色,使学生的学习更有趣味,教学更有效果。从理论上说,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的结合是可能的。

首先,语文文本极强的包容性使这种结合成为可能。中国的语言文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与政治、哲学、经济、文化等许多门类的学科结合在一起的,文本中许多作品其内容本身就蕴涵着人类相关生命的种种体验与思考,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各方面,具有无限丰富性与复杂性。“文史不分家”、“诗中有画”,前人的记载里也早已说明了这一点。如大家熟悉的《史记》,就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历史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徐霞客游记》中用文学的笔触记下了大量地理学知识;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成了世人百读不厌的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语文不是一条风干的丝瓜,它是万花筒,它无限丰富,包罗万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这也就为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的结合提供了先决条件,使其成为可能。

其次,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学习理论的阐释也表明高职语文与学生的结合是可行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曾有一个美术专业的学生跟我说:“画画我三天三夜不累,一上文化课我三分钟就困。”《大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会引发强烈的求知欲,使学习变成一种内心的满足,而不是一种负担。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来说,高职生的学习主要是围绕着专业方向来组织的,学习兴趣与专业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的兴趣是其知识、素养等方面因素在其外在选择上的综合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也往往是符合学生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师有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但也同样有适应学生兴趣爱好的必要。如前所述,那位美院教师对语文课内容的调整并非出于无奈,而是一种符合教育心理学的举措,他注意并很好地利用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同样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本质是“由个人构建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符合主体需要的,“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学习才是成功的。由此看来,大学语文教师利用高职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而主动对教学内容、重点等做相应的调整,使其更贴近学生的专业,突出其专业特色,是符合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学习理论的,这也势必使我们的高职语文更富于魅力,也就势必会激起学生更高、更浓的兴趣。因此,教育心理学为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的结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保证,为这种结合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第三,高职语文教学自身的不断深化也要求走与专业结合的道路。中国人学自己的母语,并且是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足有十余年,本该学得最好,可遗憾的是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却分明地感觉到语文学得最糟。先不说种种客观的因素,笔者以为,从语文教学本身看,深化不够、流于表面是很重要的原因。在中学,各级各类的比赛以及中考、高考的压力,使大家疲于奔命,无暇旁顾,致使语文教学弊端重重。到了高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理解力、文学素养都大大增强,而且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此时,正是深化语文教学并还语文教学以激情澎湃、意趣盎然之面目的有利时机。

著名语言学家申小龙教授在他的《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中就多次谈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和获得的必由之路”,通过语言可以解读当时当地的文化现象。因而,笔者以为深化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透过文本不仅要解读文本的思想性、艺术性,还要解读当时的文化现象:音乐、美术、建筑、服饰、经济、政治等等,学生跟文本的对话也就包含了与作者及当时社会文化的对话。这种深化也就势必将高职语文教学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了起来,使其互相渗透、融合,进而互相促进。因此,从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角度看,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的结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然的。那么,如何才能使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体现这种结合。

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体现在目前还没有一种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职语文教材的情况下,教师要想突出专业特色,对现行教材内容的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教材只是一个范本,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教学的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课文内容。如果教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等,并可补充一些古代有关音乐的评论等内容,而可减少那些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理性思维的较为抽象的文章;如果面对的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那些画面感强、色彩明快、具有诗情画意的文章。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词等,还可补充一些古代文人(同时常常又是画家、书法家)的书论、画论;如果面对的是园林、建筑专业的学生,则可多选像剧作家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农林营造等方面的文章……这样一来,高职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从内容上渐渐凸现出来,相信这样的取舍一定会令学生兴趣大增。

在对同一内容讲授重点的不同上体现一些经典美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较强的感染力,不论哪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学,对这些文章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如同是苏轼的《前赤壁赋》,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侧重在对语言节奏感、音乐美的把握以及“呜呜然萧声”的赏析与想象;而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则重在对“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及主客们“相与枕藉乎舟中”等意境的赏析与画面的描绘。同是《琵琶行》,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可把重点放在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千百年来不绝于耳的琵琶曲的“聆听”与感悟上;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别时茫茫江浸月”那一种离别情境的理解与构想则又成了他们的重点;而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可引导他们由青衫进而对古代官服加以识别与再绘……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兴趣与热爱,定能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富有创造精神的新天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