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3 15:59: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所谓“应试教育”,其含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在我国现行学校教育中,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基本的检验方式是通过考试,主要是限定时间的闭卷笔试。因此,所有学生年复一年,孜孜苦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能够过关或者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是“应试教育”的含义之一。
(2)我国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后,学生把学习的主要目标就对准考取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所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周而复始,愈演愈烈。许多屡战屡败的考生,不得不舍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挤占必要的休息、娱乐活动时间,集中精力向“宏伟”目标冲刺。而且成功与否,对一个学生将来的发展前途及切身利益至观重要。因此,高考的内容、方式实际上变成了中学教育的“指挥棒”。这是“应试教育”的含义之二。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学教育的任务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升学”和“就业”,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亦有多次的规定。1954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教育会议上 正式确定中学教育的“双重任务”是“不仅供应高等学校以足够合格新生,并且还要供应国家建设以足够的具有一定的政治觉悟、文化教养和健康体质的新生力量。”1963年公布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新生;1978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十年中学计划草案》中,对中学任务的规定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有关文件中,就高中“培养目标”的表述仍然是“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双重任务”的规定虽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但应该看到以下一些现象:一是一些普通高中为了完成向高校输送新生的任务,竭力学术化,随意增删课程内容,提高难度,加大作业量,把普通高中变成大学预备教育,应试教育;二是为了落实已成定论的双重任务,普通高中,家庭和社会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搞重复教育,为高校落榜生办就业培训班和复习班;三是双重任务在实际贯彻执行中被为数不少的普通高中学校将向高校输送合格学生简化成自己的全部任务,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强调端正普通高中的教育思想,然而全国性的“片追”现象愈演愈烈。从根本上说,普通高中与“任务”相关的种种现象有两个主要根源:一是“升学”和“就业”都是围绕着社会发展这一轴心而很少甚至几乎没有真正考虑人的发展这一面;二是混淆了社会对教育的选择功能和教育的育人(本质)功能。高中毕业生在走向上不是升学就是就业,的确是一种自然的走向,也是一种社会选择功能作用的结果,而不高中教育本质功能的体现。虽然高中办学质量的好坏,水平的高低,影响其毕业生升学人数的多寡或就业适应性的强弱,但是一所高中有多少学生升学及升入何种高校,有多少学生就业及从事何种职业,这些在更大程度上是由多种社会因素所决定的,而并非一所高中所能决定的。社会对教育的选择功能与高中的育人功能虽密切相关,但并不是一回事。一方面应该承认高中毕业生毕业后的这两种去向,更应该看到作为育人的普通高中教育阶段,有着与社会相应的更广泛的使命和任务。如果把普通高中办成“升学教育”或“应试教育”,那么必然急功近利,也就必然不能解决升学与就业的矛盾,反而会使它们更加复杂,尖锐或激化。素质教育当然是旨在推广和普及现代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科技及人文意识,科技应用和操作能力及敬业精神,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
2. 相当一部分教育者认为,在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我们应该把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让大部分学生通过素质教育后自觉地服务于社会各行各业,而不光争先恐后地挤上高考这座“独木桥” 这种把教育体制区分为“应试”和“素质”教育两种模式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1)所谓应试教育,归根到底必然要以素质教育为内容和归宿,要以一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标准为实际内容,考试仅仅是对所培养的人才达到这种规格、标准的程度进行衡量的方法之一。所以,“素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应试”只是对本质属性进行检测的方式。把二者割裂开来,做为不同教育模式的观点,是有悖于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的。
(2)对教育对象基本素质的衡量是一项非常细致、缜密而又复杂的工作,应试的内容、方式如有疏漏、欠周密、科学性不强,必然会使这种检测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其后果不仅仅是造成了一次人才选拔的失误,而且对整个人才选拔的标准要求会产生误导作用,长此以往所造成的实际损失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承受的。所以,“应试”和“素质”是教育自身规律内部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配合的系统工程,它提倡学生走向社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素质教育还强调体育、美术、音乐的教育作用,因为体育是一个人的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音乐能将人的道德素养、情感素养和美感素养连接在一起,绘画能在年轻的心灵中树立人的美感。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的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异化现象:教育本来是要以文化滋润人的精神,培养人的独立生存、自由创造的能力。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已经成了一种外部强势力量,异化教育就是通过知识灌输,把凝固的文明秩序和规范,从外部传授给受教育者。
二、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
(一)素质教育是长远目标,应试教育是短期目标教育是有目的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会解决各种问题的,这需要学习。学习的途径很多,集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已经被历史证明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对于学校教育,其目的主要是教书育人,在培养孩子智能、体能的同时,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不准为了考试而补课,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培训班等等。这样的尝试又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招生制度主要看的还是学生的成绩,学生有除了考试成绩之外再多的能力,也很难被发现和衡量,也就无法成为升学的凭证。因此,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似乎对立起来了。其实,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关系。前面已经提到了,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但是现实告诉我们,最终目的的实现又离不开应试教育。在中国现有的状况下,成功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结合起来。素质教育是长远目标,应试教育是短期目标。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所受到的教育,应该是这个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的,不断交替、融合的过程。也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围绕这两个目标齐力合作的过程。
那么,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呢?
素质,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而且有多维的审视角度和思路。一般说来,所谓“素质”,通常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第一种涵义是生理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人们天生的感知器官、神经系统,又称遗传因素或天赋;第二种涵义是教育学实质也是社会学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后天社会性的一面,认为素质是在先天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换句话说,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发展总水平,是人的诸种属性的综合,是由各种品质构成的整体结构。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个先天的聋哑人,当然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假如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再好,却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 名学生先天获得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
国家教委朱开轩主任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往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明确提出:“应试教育”不是对以前和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
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大体可以从以下10点表现出来:
①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②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③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④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⑤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
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⑦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⑧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⑨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 ,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
⑩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
从以上10点基本可以着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应该树立哪些教育新观念呢?
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观
基础教育多年来都是为构建教育“金字塔”服务的,单纯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要统考分数和升学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哼一声都是经验”。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必须改变,而应培养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二、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一提到“人才”,人们马上想到专家、教授、工程师、学者等等。这些“拔尖人才”是人才,合格的劳动者也是人才。我们一 定要转变升学者是人才、唯升学者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长、多规格育才的人才观。要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不仅需要自然科学人才,也需要社会科学人才;不仅需要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更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社会管理人才,而且更需要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不仅要知识丰富、学有专长,而且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反复证明:具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没有高学历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完全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成为某一方面的优秀人才。
三、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其主要的含义,就是要彻底抛弃以考分高低、升学率高低论成败的陈腐观念,树立以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我们常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要求和衡量学生,从过去仅仅看分数转变到全面地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要彻底抛弃单纯重视。“尖子”学生,忽视一 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传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堂轻课外,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以及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现代教学观。
可以说,以上四个带有根本性质的观念转变了、更新了,就为基础教育的转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贵州教育》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P56页。
2、《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
3、《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的到来,我国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缺陷也很快凸显出来,我们的人才最大的不足就是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较差,特别是原创性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差。这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决定性因素的今天,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极为不利。为此,几乎全社会都为之心感不安,可“病急”不能“乱投医”。虽然导致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应试教育,但根本原因是教育选拔制度,当然也有其他原因,如某些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等。另外,现在还找不到更好的选拔制度和方法,只靠现在的素质教育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改革的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1基本概念简述
1.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顾名思义,是以全面提高个体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它包括对创造性能力、自学能力、社会公德、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劳动观念与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审美观念与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尊重个人并且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基础之上,实现对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健全的人格的培养,并且能够良好适应和正确处理所处环境及问题的根本目标。
1.2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即应付考试的教育,是指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最终目标而采用机械化教学方式实施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只关注对受教育智育的培养,忽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例如根据一次《北京青年报》对北京市中学生的调查显示:中学生每天的平均学习时间是9.7个小时,但是48.8%的中学生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大部分学生都承受着很重的学业负担。由此看来应试教育唯学业是图是一种普遍想现象,但也是一种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2.1二者的联系:
如前所述,素质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是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综合方面的能力。而作为只培养受教者智育的应试教育,就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素质教育包含了应试教育,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2.2二者的区别:
2.2.1教育目的不同。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旨在培养受教育者健全的人格、全面适应和应对社会环境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相反,应试教育把分数作为中心,作为目标,教学始终围绕提升分数,提升升学率开展。严重忽视了个体其他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2.2.2教育内容不同。
素质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方面,它包括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有对人格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而应试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着眼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以此来培养受教育者在进入社会后能够不被不科学的现象或者事物蒙蔽,实现对社会环境的科学认知。
2.3教育方法不同:
素质教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基于受教育者的兴趣、个性化需求来实现的。在了解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之后,因材施教的培养其综合素质,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应试教育来说,其教育方法则是统一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同时也是一种让受教育者被动学习的教育模式。
2.4教育对象不同:
素质教育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旨在平等但有差别的实施针对性教育,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的目的。而在应试教育方面,却忽视了大部分的受教育者,在我国,高考和中考,甚至大部分地区的小升初考试都是一味的强调学生考试分数,以一条分数线这样一条分水岭这种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方式来隔绝了本应平等的受教育者,实现对少数人的教育,对多数人的淘汰。
2.5评价标准不同:
素质教育实行的是受教育者的个性化教育,淡化了应试教育中对分数的追求,对升学率的强调,旨在提升个体完善和发展。例如现在部分地区的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对有艺体特长、但文化课成绩不是特别优秀的考生设置一些绿色通道;而应试教育实行的“一刀切”教育模式,以分数为评判标准,难免有失公允。综上分析,其实对于教育与应试教育来说,二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3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必要性。
3.1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
如前所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对于应试教育只强调分数这一弊病,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十分必要。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少数人的淘汰和对全体受教育者的整体教育的有效结合,让受教育者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此更能良好的适应和应对社会环境。
3.2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整个教学水平的提升:
目前在我国,应试教育模式仍然大面积存在。虽然部分省份和城市早已施行素质教育试点,但是很难摆脱应试教育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强调分数和排名,对于施行素质教育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然而,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能在我国找到一个中庸的位置,这对于我国整个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发展,以及整个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动作用。
4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途径
4.1家庭树立对受教育者科学的教育观念:
众所周知,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方式对于每个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分数、排名,甚至现在出现的“学区房”这一概念都在极大程度上的表现出来应试教育在我国社会环境中留下的极强的负面影响,以及造成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畸形心理,不得不承认,家长这种不理性的教育观念忽视了孩子身心的平衡与健康发展;另外有些家长对孩子基础知识的学习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总觉得不能像上一辈人那样逼孩子学习,不能视高考为唯一出路,以致于任由孩子自由发展,但是这又极容易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孩子在基础文化知识上的缺失,以致于长大进入社会后缺乏对社会环境的正确认知。所以家庭科学的教育观念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十分必要,家长应该在督促其学好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基于孩子的兴趣和自主有效的选择,有针对的实施引导和教育。
4.2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教材和考试的改革与建设:
之所以现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我国比重失衡,就是因为在人口基础如此庞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大,教育部门指定的教育政策大多倾向于精英淘汰式教育。另外,现在大多数地区的中考或者高考中,虽然会将体育等一些科目作为考试内容,以此强化对所谓的“副科”的重视,但仍然存在集中训练后应付考试,并且考评系统不严格,以致学生考试虽然合格但是根本没有以正确的动机去学习,更谈不上培养综合素质能力了。所以教育部门应该从根本上加强对教材内容和考试要求的改革,在教材中丰富知识内容讲解和社会实践指导,激发孩子动手积极性,加强孩子合作意识,一定程度上弱化学生、家长、老师对于文化课分数和排名的重视,在考察笔试成绩基础上增添日常表现,并且将把“副科”转变为“主科”,附以同等学习要求等等,建设一套不具明显倾向性的教育政策体系,为下级教育部门和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提供依据和具体指导。
4.3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在平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严格对教师职业能力素质的考核,提升教师自我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其能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通过教学情景设置,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等多种形式能够对受教育的个体差异进行准确的把握,并以此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和引导方案,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同时重视学生基础文化知识掌握,实现对整体的受教育者的有效教育。
4.4新闻媒介加大对能力优秀青少年的事迹传播:
由于我国一千多年科举制度的影响,应试教育对现有我国教育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所以应该借助新闻媒介的力量,加强对综合能力优秀者、在个别领域能力卓越的青少年的事迹宣传,深化社会大众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认识,让广大群众理解在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对于受教育者在适应和应对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一、 重视自主学习
物理学科需要记的知识很少,如果死记硬背的话,一节科的内容,要不了几分钟就记住了。但是,如果不能深刻理解,仍然不会运用,等于什么也没学到。所以,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认真自主阅读课本,思考、实验、探究,合作,交流讨论等,运用多种手段,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这样获得的知识就变成自己的知识,就能灵活运用。就能够只需做较少的练习题,就能达到加深对课本的理解,记忆,灵活运用。也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机械训练的枯燥无味。
二、 重视学生实验。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对于有条件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一定让学生到实验室去进行实验探究。去亲身经历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探究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这样对于重要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就会有一个深刻的领会与理解。有利于更好、更快的掌握所学知识。对于实验探究性的题目学生回答得也更加得心应手,实验探究的细节、注意事项等也掌握得更加牢固,不容易忘记。
三、重视学生小实验。
学生小实验,往往取材简单方便,不受时间、地点地等的限制,使学习变得轻松、灵活、有趣。物理课本中的很多知识的学习,往往都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来帮助理解与掌握。例如学习长度的测量的知识时,学生自己测量课本的长和宽,一页书纸的厚度,身高,臂长,一步的距离,教室的长、宽、高,操场的周长等;学习时间的测量的知识时,他们测量了自己心跳一次的时间,呼吸一次的时间,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等;学习速度的知识时,他们测量了自己正常步行的速度,百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等;学习声学知识时,自己利用橡皮筋、细钢丝、笔帽、尺子等研究了音调、响度的决定因素,用吃饭的小铁盆、碎纸屑研究了振动产生声音等。总之,只要我们引导到位,学生身边的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被他们用来进行实验,几乎所有物理知识都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来学习。我们很容易想象到,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一定会很有兴趣,知识会学习得很轻松,很牢固,也不需要做大量的习题,学习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同时也能应付应试性的评价。
四、重视小制作。
小制作,既是所学物理知识的应用,同时也是对物理知识的再学习。学生在认识到知识是有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习声学知识时,利用竹竿筒筷子等制作了哨子、笛子等,用竹板制作了快板等。在学习光学知识时,利用硬纸板、废旧镜子制作了潜望镜,利用硬纸板制作了针孔照相机,利用中间凸起的玻璃瓶底制作了放大镜、简易照相机,利用玻璃片万能胶等制作了水三棱镜。在学习重力的知识时,利用重心的知识制作了不倒翁,利用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知识制作了水平测试仪。在学习浮力的知识时,学生利用清热解毒口服液小瓶、吸管、自行车气门芯、橡皮筋、注射器等制作了潜水艇;利用小胶瓶、碎铁、广口瓶等制作了悬浮瓶;利用白油光纸、竹篾等制作了孔明灯等。我们不难看到,只要学生开动脑筋,他们学习的很多知识都可以用来制作一些小仪器、小玩具。
五、 重视小论文。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在实验探究中,在小制作中,总会有一些心得体会,有一些创意,有一些灵感。如果不及时写下来,过一段时间可能就淡忘了。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心得及时地写下来,并进行总结拔高,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材料,进行推广的话,会对更多的同学产生影响与帮助。这不仅会对写小论文的同学是一个提高,而且对他也是一种鼓励,会激发他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能带动其他同学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
六、 重视新科技。
新科技,往往都会或多或少地与物理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在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新科技时,会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甚至会激发他们树立现身科技的远大理想。这对学习初中物理知识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例如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神舟飞船,神龙号深水潜艇,北斗导航卫星,预警机,辽宁号航母等,学生在了解后往往都会激动不已,兴奋异常。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那怎么可能。像你们每日跑跑跳跳,能学到什么东西。现在你还知道孔夫子是谁吗?”
"你怎么这么执迷不悟。应试教育统治已经把你们折磨得不成人样了。成为像范进一样的人,为考试而浪费一生大好时光快乐吗?过着像鸵鸟一般的生活满足吗?你算算你现在除学习外兴趣有多少?除了学习你还会什么?小提琴?钢琴?不,你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晚上熬夜后留下的痛苦。”
“你也别自以为是。你们素质教育的势力在现在的中国还不及我们。说到底,还是我们好。现在找工作那样我不需要文凭。没文凭是过不上幸福生活的。现在中国的农村那么多,哪个孩子不想脱贫,而社会上,穷人孩子没势力,唯一的出路是读书。你说,没了我们应试教育,农村孩子怎么办!”
“你错了,现在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看成绩,而其兴趣也是择才的标准。”
“是吗?你错了。社会始终是看成绩的,除非中国进步了,不然永远摆脱不了这种状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今,素质教育更是教育界的焦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素质教育到底要不要考试?对教师和学生有些什么特殊要求呢?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浮浅的见解,希望能与同行商榷。
一、当前推行素质教育中的误区
自从推行素质教育以来,一些学校相继加强了音乐、美术、体育等教育,许多家长也不顾孩子的爱好和个体差异,盲目地给孩子请音乐或美术家庭教师,致使许多孩子美好的童年几乎都在“抽象”的琴声和“单调”的画布前度过,因此产生的悲剧也屡见不鲜。那么促使这些家长这样做的原因到底何在呢?笔者经过多次的走访之后发现,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家长对素质教育不甚了解,他们认为提高孩子的素质就是强化音、美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和美术特长。实际上,音乐和美术教育只是培养人艺术素质的主要途径,而艺术素质只是素质教育中的一小部分。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工业时代的标准化思维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多样化的思维方式。这个高度多元化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特长”的复合型人才。
二、素质教育下的考试
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从一开始提出素质教育就一直困惑着许多教育者。长期以来,不少人对这一问题在认识上都存在一些误区,总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把素质教育与考试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搞素质教育就要否定考
试,考试就是应试教育;二是口头上大喊素质教育而行动上依然进行着应试教育。其实素质教育和考试并不矛盾,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而言的,而考试只是一种对教与学结果的评价方式。显而易见素质教育依然需要考试,只是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在其内容和方式上与应试教育下的考试大有不同。下面是素质教育下的几道考试题:
《语文试题》: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的原句回答)
2.李登辉接受“美国之音”记者采访,抛出“两国论”之后,遭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及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民族和人民的强烈反对,甚至内部一些主张统一的人士也对他大加斥责,这正验证了中国一句古语:_______。
3.前不久,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参拜靖国神社,这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中国有句古语叫_______,我们希望日本政府能尊重历史,不要重蹈军国主义的覆辙。
《物理试题》:
物理之美,无处不在。下面一首诗是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通过这首诗可以联系到我们学过的一些物理概念、现象或规律,请你写出其中的一个。诗句:______________,
跟这句诗相联系的物理知识:______________。
通过这几道试题,我们不难看出,未来素质教育依然需要考试,只不过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更加灵活,考试的重心逐渐地转移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上,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了,教学任务并非只有教师板着脸站在讲台上才能完成。相反有许多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完成。这一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特长,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信息社会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当然,教师的思维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地改变我们的考试方式,以考试来引导教师不断地更新观念,让他们意识到用以往的教育方式教出来的学生确实不能适应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和人才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完善地推行素质教育。
三、素质教育下的教
素质教育不是为应试教育擦脂抹粉,而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这表现在不但教育形式有所变化,而且要求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方式。新的教育体制赋予教师更加神圣的职责和艰巨的任务。上课进教室,下课批作业,灯下勤备课的工作思维和方式再也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了,教师必须具备集辅导者、促进者和管理者于一体的能力。
素质教育要取得较好的成效,教师必须首先充实自己。一直以来,各个学科和教研室都是分离的,基本上很少有跨学科和教研室进行教学研讨。事实上各个学科本身并无必然的界限,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师可以以“隔行如隔山”来为自己狭隘的知识面开脱,但在处于信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中,隔山早已不再是交通障碍,它要求每个教师不但要精通所教学科,而且要具备各学科相互整合的能力,因而信息时代对教师这一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必须熟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思想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行动指南。置身于素质教育的教师必须了解现代教育思想,尤其要深刻理解现代教育思想中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学校观、人才观和现代素质观,这六种观念明确地规定了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不同。譬如:现代人才观强调,新时期需要的是创造型人才,是“全面+个性”、“人脑+电脑”和“智商+情商”融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现代素质观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明确提出要全体发展“人人成才”,这与贯彻在应试教育中的“适者生存”、“着重培养”的观点也截然不同。因此,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对教师正确执教至关重要。
此外,素质教育下的教师还必须了解基本的教育理论,包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只有熟悉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规律,才能做到按需分配,做到适应学生个体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征,培养学有所长的人才,进而达到“人人成才”的目的。
2. 必须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精通教学设计。
由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组织的教育技术专家组在1997年提出的报告中,就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做了强调:重视师资培训,使教师们懂得如何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建议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教师培训。对于教育技术学的了解,普通教师没有必要达到专业研究的地步,但必须了解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精通多媒体教学设计,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不了解现代教育媒体的优缺点和教学设计,就不能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合理选择教育媒体,到达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目的。
素质教育下的教师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而是信息的加工者和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合作者和助手。教师的权威不再单一地体现在对知识的拥有量上,更多的是要通过获得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体现出来。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但要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轻松地传播给学生,而且要把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组织信息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呈现知识,组织活动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想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必须不断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握学生的初始能力,充分发挥教学设计的优势,灵活应对学生的各种反应。
3. 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产生教育的信息化,信息素养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作为站在教育最前线的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日常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另外信息素养对身处技术飞速发展、信息资源日益丰富的社会的教师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素质。
四、素质教育下的学
素质教育下的学生既不是学习的机器,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个体。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帮助者或引导者。尤其是处于处于信息环境中的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比较广泛,方式比较灵活,因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确保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不能再以“课堂的主宰”自居,必须虚心地听取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见解,耐心地引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高级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信息化时代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比如要求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变为主动,这需要从小培养。有些学生多年来习惯了老师不给自己不要的学习方式,面对突如其来的信息化浪潮可能会表现得不知所措。对这些不会学习的学生教师需要长期地进行个别培养,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以确保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育 体制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自古以来,教育乃是事关国家兴亡的关键。因此无论哪个国度,无论哪个时代都对教育投以最大的关注。今天,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就更是可见一斑。从科举制度到应试制度;从应试制度到素质教育,孰是孰非,就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去审视分析。下面,我仅对时下人们比较关心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以人为本,推行素质教育
许多人认为要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对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全盘否定,让素质教育建立一片新的天地,让教育体制脱胎换骨,这是极端错误的。所谓强调的素质教育不是对现行中小学教育的否定;应试教育也不是现行中小学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产生的各种弊端的概括。应试教育是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分不开的,是时展的产物。和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才真正适合时代的发展,更能突显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性特征的教育。
二、与时俱进,开展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将要代替应试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素质教育提了近20年了,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素质教育似乎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实际操作也刚刚是个起步阶段,而且在前进中阻力重重,举步维艰,面对这种情形,所以教改中每前进一步都不得不慎之又慎。当前正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阶段,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者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分析原因,找问题切入点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应试教育与其支持它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概括如下:
(一)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极其残酷的淘汰机制使考试成了鉴别人才优劣的方法;学历成了度量员工工资的关键;文凭成了评定人员职称的门槛。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的观点——分数越高学历越高;学历越高工资越高;工资越高社会地位越高等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无形中就给予了应试教育的认可,给予了应试教育发展的温床。正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我们的教育成为一种“精英教育”,是一种为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教育。
(二)应试教育目标明确,学习知识就是要应对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就是现在,一部分人还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惯性作用下刹不住车,用各种方式方法盲目的追求高分。
(三)应试教育的考试公平简便,是大家公认的最合理的方法,即使是在当今条件下,其他的评价措施也难确保公平公正。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是没有能力,只是它过于重视少数人的发展,而忽略了大多数;同时对于这少数人的培养,也没有充分重视到其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至于现在青年人有知识却不会创新,智商高而情商太低。
综上,分析原因,观其后果,无不表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开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四、排除万难,共建素质教育
现在大多数中小学领导和教师都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我们青少年各方面健康成长的大事,知道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都想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落实到各年级的具体的教育内容是什么?适合各年龄段的具体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算是高素质,什么样算是低素质?
到目前为止,这些“具体”都因为没有具体的教育内容、具体的教育方法、具体的考核方法,使教育工作者们感到无法操作;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便不能约束人们的任意性。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不重视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因无约束力,自然不会去进行素质教育;想抓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因茫无头绪而无法进行素质教育。
五、结论
中国的教育,因为直接涉及千百万家庭,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备受瞩目,几乎承揽了社会应该承揽的所有责任,包括学生的做人、学生的成才、学校的发展、教育
的走向,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对教育寄予这么多的期望和要求,导致教育已经在承担它不能承担之重。换个角度,如果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支持;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不仅仅想教育为我们做了什么,还多想想我们为教育做了什么。这样,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转变传统观念,承担自己的责任,为教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从沉重压力下解放的教育,让教育仅仅只承担好教育该承担的责任,教育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 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译,2001
[2] 陈志尙 《人学原理 》北京出版社,2005
自古以来,教育乃是事关国家兴亡的关键。因此无论哪个国度,无论哪个时代都对教育投以最大的关注。今天,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就更是可见一斑。从科举制度到应试制度;从应试制度到素质教育,孰是孰非,就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去审视分析。下面,我仅对时下人们比较关心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以人为本,推行素质教育
许多人认为要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对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全盘否定,让素质教育建立一片新的天地,让教育体制脱胎换骨,这是极端错误的。所谓强调的素质教育不是对现行中小学教育的否定;应试教育也不是现行中小学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产生的各种弊端的概括。应试教育是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分不开的,是时展的产物。和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才真正适合时代的发展,更能突显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性特征的教育。
二、与时俱进,开展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将要代替应试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素质教育提了近20年了,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素质教育似乎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实际操作也刚刚是个起步阶段,而且在前进中阻力重重,举步维艰,面对这种情形,所以教改中每前进一步都不得不慎之又慎。当前正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阶段,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者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分析原因,找问题切入点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应试教育与其支持它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概括如下:
(一)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极其残酷的淘汰机制使考试成了鉴别人才优劣的方法;学历成了度量员工工资的关键;文凭成了评定人员职称的门槛。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的观点——分数越高学历越高;学历越高工资越高;工资越高社会地位越高等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无形中就给予了应试教育的认可,给予了应试教育发展的温床。正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我们的教育成为一种“精英教育”,是一种为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教育。
(二)应试教育目标明确,学习知识就是要应对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就是现在,一部分人还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惯性作用下刹不住车,用各种方式方法盲目的追求高分。
(三)应试教育的考试公平简便,是大家公认的最合理的方法,即使是在当今条件下,其他的评价措施也难确保公平公正。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是没有能力,只是它过于重视少数人的发展,而忽略了大多数;同时对于这少数人的培养,也没有充分重视到其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至于现在青年人有知识却不会创新,智商高而情商太低。
综上,分析原因,观其后果,无不表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开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四、排除万难,共建素质教育
现在大多数中小学领导和教师都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我们青少年各方面健康成长的大事,知道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都想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落实到各年级的具体的教育内容是什么?适合各年龄段的具体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算是高素质,什么样算是低素质?
到目前为止,这些“具体”都因为没有具体的教育内容、具体的教育方法、具体的考核方法,使教育工作者们感到无法操作;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便不能约束人们的任意性。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不重视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因无约束力,自然不会去进行素质教育;想抓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因茫无头绪而无法进行素质教育。
五、结论
中国的教育,因为直接涉及千百万家庭,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备受瞩目,几乎承揽了社会应该承揽的所有责任,包括学生的做人、学生的成才、学校的发展、教育的走向,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对教育寄予这么多的期望和要求,导致教育已经在承担它不能承担之重。换个角度,如果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支持;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不仅仅想教育为我们做了什么,还多想想我们为教育做了什么。这样,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转变传统观念,承担自己的责任,为教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从沉重压力下解放的教育,让教育仅仅只承担好教育该承担的责任,教育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 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译,2001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实施过程中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2001年,时任教育部长陈至立也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迄今为止,基层类似于“素质教育溃不成军”、“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落实”的民间评估多多;“素质教育执行难”也逐渐成为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对落实素质教育的几近一致的认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来,教育部门是非常强调素质教育的。但是,为什么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起来还是如此困难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呢?就农村小学而言,现状更令人堪忧。下面我将分别论述目前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面临的困境以及针对此种困境提出的解决设想。
一、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现状
1.师资缺乏。农村小学基本上是在进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环节较为薄弱。农村一个老师教多门课程的现象较为严重。专业师资“师慌”现象存在多年。近年来虽有改观但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2.生源问题。这似乎是个看似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无关的问题,实则是影响农村小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与日俱增,学龄阶段儿童很多跟随父母在打工的城市就近上学。没有跟随父母进城的学龄儿童大都有年龄偏大的爷爷奶奶监护抚养,家庭教育的松散和放任自流状态使得学校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这种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的“放羊”状态其实已经成为存在于全国的普遍性问题,是需要关注和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3.农村“小升初”考试的应试性。就我任教的地区来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存在的农村村办小学已经不再存在,小学中心校是目前农村小学教育主要或者说唯一模式。撤销农村中学由原有的中学教学设施和中学师资以及各村办小学师资共同构成新办小学中心校的教学力量。中学教学该有镇里中学负担。这带来的一个问题便是农村小学生升初中(即“小升初”)成为农村小学教学至为关健的一环。升入重点中学的学生数量成为农村小学办学潜在的绩效考核标准,也是同一级别的农村小学之间竞争的重要标尺。由此,便带来农村小学奔着“小升初”考试的“集训”教学。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更难以开展。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的应试教育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显现出单向甚至极端发展的面貌,而素质教育在很多时候出于自发状态。单向的应试教育挤压素质教育成为农村小学教学中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基于自己的教学活动对目前农村小学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状况作出的综合观察。
二、针对此种状况,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从宏观的认识层面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考试”的存在不会必然导致应试教育。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具体方式,其主要功能是促进教学,即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甄别与选拔充其量只是它的附属功能。“应试教育”则以选拔为宗旨,即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为唯一目的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由于实践中人们模糊了教学评价的质的规定性,片面地把它直接异化成选拔意义上的概念。”[1]因此切忌将“应试教育”视为是考试的必然结果。农村小学的“小升初”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梗阻,打通这一关节,增加农村小学生进入中学的选择,改变城镇重点中学选拔学生的考试制度,不再一考定终身。
2.素质教育并非是非考试的教育。有人认为,搞素质教育,就得减轻学生负担;减轻学生负担,就得取消考试,将素质教育看作是非考试的教育。这种错误观点就是把素质教育与考试给对立起来了,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诚然,素质教育提出了对现有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等进行变革的要求。但并不是说,素质教育不要考试,而是要使考试充分发挥对教学的诊断和促进发展的功能。
3.素质教育有利于升学率的提高。有些人认为素质教育将会挤压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空间,减少学生知识的汲取,当然就必不可免的影响升学率。
但是,素质教育真的就是升学的障碍吗?事实上并非这样。虽然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它的终极关怀是“人”而不是“分数”,更不把追求高升学率作为目标。然而,正是由于人本身的发展与全面素质的提高推动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依托于这种教育背景而产生的较高的高考升学率,是一种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自然的结果,是以“无为”的方式实现了“有为”。所以,高升学率不是素质教育的刻意追求,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二)除了宏观的认识层面需解决的问题外,回到农村小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中来看,应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拟可从下面几个具体、微观的解决方案着手:
1.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增加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了大量空间。农村幼儿园办学的不成规模、不成系统和村办小学的撤销使得农村学龄儿童从进校门的那天起便成为寄宿生。这是近年来农村小学的新现象。除日常的教学活动外,小学生在其它的课外时间也留在学校。这其实为农村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各种文娱活动的开展,多样的业余兴趣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充实了学生的童年生活。素质教育的实施将成为寄宿学生童年生活中最为灿烂的一笔。
2.师资运用优化。由于农村中心校由之前的中学改编而成,乡村中学的师资结构相对来说较为合理。这对农村小学的素质教育的推行来说是一种难得的资源。由之前的理科教师来指导小学生的课外实验活动,由之前的音乐、美术教师来专职承担小学生的艺术教育,这对于提高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质量是极有裨益的。在这个师资运用过程中,师资优化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3.改革评价机制。这是解决农村小学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矛盾冲突的必不可少的步骤。“评价机制不变,二者之间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改观”[2]。对于农村小学而言,又增添了更多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家长大都还停留在上学是为了识字的思想认识阶段,并且家长们普遍存在传统的“严师出高徒”的心理,鼓励老师教师体罚成为农村小学一个格外耀眼的问题。所以改革评价机制对于农村小学而言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思想认识误区,这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第一步。除了学生家长之外就是和城镇中学的评价机制问题,教育部门应避免唯城镇小学、中学马首是瞻的弊端。如何实事求是地改变教育评价问题是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瓶颈。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较为严重,既有历史原因,也和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关系密切,对于占中国绝大部分的农村地区而言,教育至关重要,而小学又是起始阶段更不容忽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农村地区可以完成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优化人才培养实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赢是绕不过去的问题。
注释:
①张宝云:《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厄创造力》,《山东教育科研》1999年第12期。
②任梦:《小学素质教育:梗阻与弥解》,《文教资料》2007年8月号上旬刊。
参考文献:
一、应试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违背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成绩为目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存在弊端的一种集中表现。它单一的以升学率高低来检验中小学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的学业水平。受到这种教育的孩子,一般表现为被迫、盲目的学习,为的是考出好分数,以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表扬与羡慕。因此,在思想上,逐步形成一种错误的学习意识,同时也会出现“死学”状态,将学习与现实生活即“实践”完全脱离。整个学习过程并无快乐而言,缺乏情感体验。主要的压力,来源于家庭与学校。一方面,家长之间的盲目攀比;另一方面,学校以成绩分班或考试后排榜等,都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也会产生厌学、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等不良反应。由此可见,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与考试方法完全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是一种完全被动地学习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会导致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忽视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
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而提出的。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极力推进教育的改革与提高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关键所在。
从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走在最前列的算是教学的第一线——课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学校的生命力就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实施可以直接体现出素质教育是否深入到学校中来,而掌控课堂的莫过于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与岗位培训》中,明确了新型教师的角色定位、角色转变、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方式等,为教师指引了一条前行之路。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丰富教育改革的理论知识,还要扎实自己的专业技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特别是在每节课的教学上,依据各学科特点,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创造性的提出质疑,灵活运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环节,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开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等,都要在教师完全理解素质教育下整个教育形式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教育目标。其次,教师除了理解素质教育的涵义外,还要加强课堂教学技能,在情感上表现出与学生的亲和力,只有学生喜欢的教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才能以此为起点,有效实施自己的教育教学。
当然,真正的教育是要培养适应新型社会的人才,更多的要提升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不仅是从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还应当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诸多方面都要有所体现。
三、创新教育
20世纪初期,有人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一词的内涵也在不断的扩展和深化。从广义上讲,创新就是创立或创造新事物。而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来实现新事物的教育,就是创新教育。
在内容上,创新教育包括了推崇创新、追求、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勇气、创新意志、创新美感、创新个性以及创新道德的培养;在原则上,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创新教育内容和途径。也就是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应性的创新教育。也要求教育者要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同时,创新教育的开放性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与国际接轨,学习和借签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和教育,树立国际创新意识。而创新教育的民主性强调教育过程中要形成有利创新的民主氛围,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教育,在本质上与素质教育是达成共识的,创新的含义,本身与“应试教育、守成教育”相对立,不但体现在形式上,还体现在对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的突破与超越上,目的是遵循创造性教育人、培养人的规律,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等。
从当下的教育形式看,由于地域及诸多方面的差异,各地区还是呈现出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转型期。相信,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国的教育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与时俱进,会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为社会服务,为人类造福。
参与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