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心得范文

时间:2023-03-03 16:07: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三国演义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1

三国演义心得体会1《三国演义》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里面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比如说:张飞、关羽、刘备、赵云、诸葛亮等等。

在里面,大家也许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他精通天文地理,能够知道别人心里想着什么,非常厉害。

但我不喜欢诸葛亮,因为他那些理论都是靠观看天气气象而得来的,不是真本事。我喜欢关羽。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还有水淹七军。这些都是关羽最精彩的故事。他不仅有智慧,还有很强的武力。他在找刘备的时候,得向曹操告辞,但是他不知道要有通行证才能过去,所以他过了五个关口,杀了六个将领。这令我很震惊。

关于他也很讲义气。在华容小道上,曹操本来是要败在他手里的,但是因为曹操以前对他很好,他又是一个很讲义气的人,所以关羽就没有杀了他。你说谁会这个样子,放弃了一个好的机会不去捉敌人,反而因为“义气”这两个字而放弃了一个好机会,正因为关羽很讲义气,我才喜欢他。

我最不喜欢的人是刘备的大儿子刘禅。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他竟然听信奸臣的话,不管国家大事,只饮酒取乐,等敌军兵临城下的时候竟然投降了。投降了也罢,没想到他在魏国看蜀国的歌舞表演的时候竟然还很高兴,其他蜀国大臣的眼泪都哗啦啦地流了出来,他竟然还没有一丝伤心难过的神情!果真是个乐不思蜀的!蜀国有他这种人真是悲惨啊!

《三国演义》这本书展现了一幅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里面有很多故事让我百看不厌,这本书还让我学到了许多道理,真是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心得体会2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200左右个人物,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刘备.五虎将.曹操……《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

我觉得给我最深印象的是诸葛亮,他是蜀国的军师,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走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书中描写诸葛亮的外貌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第二印象的是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关羽的外貌却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还有刘备,他是蜀国主公,为人仁德,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寨县尉。密诛曹操不成,潜逃。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后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之所以精彩,如三国开书所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多少英雄,多少故事,都已灰飞烟灭,可是那些经典的道理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我要把这些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来。

三国演义心得体会3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心得体会4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内容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临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三国逐鹿,造就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才善任的孙权,文韬武略、为人奸诈的枭雄曹操??

其中我最敬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什么我最佩服他呢?因为他十分机智,就拿《草船借箭》那个>故事来说吧

那个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担心。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接二十条船给他。,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

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

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

诸葛亮用他的才智取得了心胸狭窄的周瑜的信任。这就是我最敬佩诸葛亮的原因了

三国演义心得体会5最近,我们班轰轰烈烈开展了“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我也看了不少,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还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令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唐代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了近200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忠勇双全的关羽、宽厚仁义的刘备等人性格尤为突出。《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小说和历史文化小说,它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事,构思宏伟,手法多样,读来使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体验。

“红脸大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风度不凡,波有英雄气概。”这句话描写的是忠勇双全的关羽。小说多处描写了他英勇无畏的英雄事迹,“刮骨疗毒”就是其中一则:

关羽率军向樊城进攻,不料被曹军毒箭射中右臂。关平拔出臂上的弩箭,发现毒性已经入骨,关羽的右臂很快变得青肿,不能正常活动了。但关羽决心攻下樊城,不肯退军,众人只好四处求医。忽然有一天,一个人从江东驾着小船,径直来到寨前,自报姓华,名佗,字元化,要求面见关羽,来给他医治。关平一听,大喜过望。来人竟是天下闻名的神医华佗!关羽请华佗坐下,命人献茶,然后问华佗怎么治?华佗说:“我自有医治办法,只是担心君侯害怕。”关羽大笑道:“我视死如归,没什么好怕的。”华佗说:“立一根标柱,柱上钉一个大铁环。把手臂穿在铁环里,用绳子捆住右臂。我用刀子割开皮肉,刮去骨头上的箭毒,再敷上药缝合就没事了。”关羽称不用标注铁环,饮了几杯酒,人在与马良下棋。华佗取出尖刀,叫人在下面接污血,割开皮肉,用刀刮骨,发出了细细碎碎的声音。关羽脸上也没有痛苦的表情。伤好后,关羽设宴答谢华佗。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内心被关羽的镇定和顽强深深地震撼了。大家假设一下,如果自己是关羽,也会在刮骨疗毒时饮酒吃肉、谈笑下棋吗?我想,所有的回答几乎都应该是“不可能会”。

篇2

什么“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以及“粗中有细勇猛善战”的张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谋”的忠臣诸葛亮;还有心胸狭隘的周逾,长厚的鲁肃等人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如草船借箭,连环计,空城计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看过之余,掩卷沉思,“草船借箭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要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对当时的周逾和现在我们看来,真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瞒“过了多疑的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到了十万支箭,令周逾刮目相看。试想,诸葛亮不讲究“策略”能行吗?

细细思量,我们的学习不也一样吗?也应讲究方法,注意适当休息,劳逸结合,让大了大脑得到调节,为下一节课积蓄精力,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篇3

书,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他,尽情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书,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书,是人生道路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中的阴霾。而我最忘不了的还是那本《三国演义》。

无论孤独,悲伤还是开心时,它总是形影不离的陪伴着我,它就像我最真挚的朋友,永远都不离不弃。

夜很静,孤零零的月亮落寞地挂在天边,知了凄凉的鸣叫越发刺耳。荷花那骄傲的势头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怅然若失地坐在阳台上,时光在这如水的月色中悄然流逝,无聊的我正不知如何打发时间时,眼角的余光不经意间发现了书柜下那本《三国演义》,轻轻地把它从书架上抽了出来,拍了拍灰,翻开尘封的书页,书里插画中的那些英雄豪杰依然那么威武,充满活力。我不禁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吕布粗心大意,失了徐州,让我为他惋惜,也警醒着我,一定要把学习中粗心的毛病改掉;董卓的阴险狡诈,让我义愤填膺;刘备的仗义凛然,让我佩服不已。眨眼间,孤独无聊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每当我失意时,它就像我最亲的朋友,安慰开导着我。

跳长绳,一次无心之过——绊绳,让我们班与冠军擦肩而过。同学们的嘲笑,责怪不停萦绕在我耳边,就连最要好的朋友也用鄙视的目光看着我。我伤心极了,冲出人群,躲在教室的角落里抽泣着,泪水湿透了臂下的那本《三国演义》。这时,我突然想起,书中的刘备以前不也和我一样,仅仅是个小小的匹夫,被旁人嘲笑,辱骂。可他没有萎靡不振,而是用自己的智慧,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最终成了一代明君。不知不觉的我又被书中的精彩情节感染了,刹那间,同学们的责怪全都变成了耳边风。

每当我得意时,它就像我是一位淳淳的智者,将我从万丈深渊中拉出来。

篇4

三国演义深刻阅读心得体会1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想要我给你推荐一本书,那么我会告诉你:《三国演义》。我向你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的故事中那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这种团结讲义气精神打动了我。现在,我给大家说说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其中一章吧:

我最喜欢的那章是《草船借箭》,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有一次,周瑜故意向诸葛亮提出要在十天之内赶制十万支箭,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计谋,就说:“曹军很快就到,十天必定会误了大事,我只要三天时间即可完成。”于是和周瑜立下“生死军令状”。半夜,周瑜把诸葛亮用来造箭的竹子和木头全部都烧光了。他认为,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三日内造完十万支箭,到时必死无疑。没想到在第三天,大雾蒙蒙的时候,借着曹操的多疑心,诸葛亮派人开出十条边上有二十多个稻草人的船,曹军以为敌方进攻,于是万箭齐发,箭全部插在稻草人上。等约有五六万支箭后调转船头。让箭射在稻草人的另一边。就这样,一下子收集了十万支箭。等曹军到的时候,插满箭的船早就满载而归。

开始大战时候,周瑜想乘机刺杀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早已开着船找了个借口逃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这种既机智为自己摆脱困难又顾全大局的优点。这本书里,每一张都非常精彩,无论是刘、关、张还是周瑜和诸葛亮的故事,都非常引人入胜。你又看过什么好书呢?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三国演义深刻阅读心得体会2三国,一个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年代;三国,一个扑朔迷离、疑问重重的年代;三国,一个令人神往、轰动几世的年代。三国,它是一段言不尽,说不明的奇幻历史。

第一次接触《三国演义》时,我还只是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虽说能看懂许多字,但却不知其意。就这样,一直到了四年级,我再次观赏了这本名着。从前笼罩在心间的浓雾变稀了,文章大意也悟出了许多。如今,我又翻开了这本陈旧的书,打开尘封的记忆,畅谈今之感言。

每每回想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段诗句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三国。或许,这正是三国的一个写照吧。说到《三国演义》,也许有人佩服诸葛孔明的足智多谋,感动关云长的忠心耿耿,感慨桃园三结义的情切。而我却对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_雄”的曹操情有独衷。也许有人不解,认为曹操不过是个_雄、枭雄。而你们却忽视了曹操的不凡才能。曹操门客众多,这无不是表明了他任人为贤、知人善任么?曹操的军队如此之雄大,这难道也不是表明了曹操超人的领导能力么?曹操取冀州,夺荆襄,灭刘表,拥军百万,上将数千,兵精粮足,横扫中原。意气洋洋,踌躇满志,旌麾南指。三国时期,“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然大多旋起旋灭,而后天下三分。三分之中,曹操实力,据天下三分之二,天下最终一统的基础由此而奠定。这怎么不说明曹操的政治手腕与军事能力超乎寻常呢?曹操上任济南相后,罢免了八名依附权贵,贪赃枉法的县级官吏,又下令拆毁祠堂,禁绝祭祀。一时使济南的社会风气改变不少。迁都许昌后,曹操立即招募农民,利用荒地屯田,后来又让军士屯田。曹操还大修水利,推广种稻,使中原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不正是体现了曹操的治世本领么?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正是曹操的人格风范。这种人格风范,气势恢宏,君临天下,是他成为三国时期最有成就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内在决定力量。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纵然是稀世伟才,但他也有不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见其“_”。他曾狂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见其“恶”。

有道是,大丈夫侠肝义胆,应擒日月,斩星斗,做一番轰轰烈烈、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只有这种人才是真的英雄,才会有号召力,才会席卷英豪天下来。这般,曹操不正是英雄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他是才华横溢的文人,他是凌云壮志的政客,他是用兵如神的宰相。他是个善恶共存的奇幻伟才。

品淡茶,依坐窗前,手捧一名着,笑谈风云人物,纵观三国之变幻。悠哉!悠哉!

三国演义深刻阅读心得体会3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早就久仰大名。放假这几天,我兴致勃勃地看了这本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了许多人物,主要有曹操、刘备、孙权、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三位:诸葛亮、曹操和关羽。先说说诸葛亮,他是智慧的化身。他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早在隐居隆中时,就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辅佐刘备三分天下,对蜀汉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卓越功勋。再说说曹操。曹操是一个政治家,又是一个军事家,既凶残_诈,又有雄才伟略。小说通过曹操杀吕伯奢全家、逼迫汉献帝、借扰乱军心之罪名杀死杨修等情节表现了曹操复杂的性格。关羽是一位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英雄。他忠于蜀汉、知恩图报、英勇善战、智勇双全。

我最崇拜的还是鼎鼎大名的诸葛亮。他足智多谋总能找到打败敌人的方法,这些都归功于他学识渊博、善于思考。他的空城计就曾经帮我智退小偷。一天,爸爸妈妈去上班了,只剩我一人在家里看书。

这时传来几下敲门声,我连忙跑过去,用门上的猫眼观察了一下,发现是一个长的贼头贼脑的陌生人。心想:“难道是小偷?”这时,我想起了《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把他吓跑。我就大声叫道:“爸爸快起床,有个不认识的人来敲门,是不是来找你的呀?”接着我模仿大人的脚步声走向大门。这时门外的楼梯传来一阵脚步声,我在猫眼里往外看,原来小偷已经溜走了。看来空城计还真是挺管用的!我还要向诸葛亮学习,做一个爱学习,勤思考的好孩子,和学习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完了《三国演义》,我懂得了不光学习和生活需要知识和智慧,连军事和政治都要知识和智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国演义深刻阅读心得体会4阅读如同饮食,在这些“食物”中,有着如甜点一样的娱乐书籍,也有回味无穷的古典名著,但这些名著中,对我来说最耐人寻味的就要属《三国演义》了。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读书之乐”

初次“食”这本《三国演义》时,看到刘关张结为异姓兄弟,并且讨伐黄巾军时,那场面,仿佛身临其境,浴血奋杀的情境让我义愤填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读书之乐”这种诱惑让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让我被这些英雄豪气深深渲染,看到赵云救阿斗的时候,那威武雄壮的身姿无可匹敌,一人抵挡千军万马,那舞着枪,挥着剑的形象,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直至做梦也能梦见他。

英雄当然也不只他一个,还有众人皆知的传奇人物——关羽。

水淹七军,刮骨疗伤等等事迹,都能体现了他的勇猛,斩杀华雄时,曹操本来想给关羽一杯壮胆酒,但关羽说等他回来时再喝,他打开城门,挥舞着青龙偃月刀,不几回合,就将华雄斩杀,等到拿酒时,酒竟然还是温的!看的我又惊讶佩服,又高兴地手舞足蹈,每当别人说起这故事是,我总是自豪地抢着说,好像是自己亲身经历一样。

说关羽是说不完的,所以只好放下,说起另一位智者——诸葛亮。

诸葛亮七擒孟获,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他的故事,七擒,当我看到了才知道,原来是其次抓住了蛮王孟获,每次看到孟获被捕,我就乐得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这也上我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宽厚大度,使我更加佩服他。

至于“_雄”曹操吗,我并不怎么喜欢他,但他的一件事却让我记得很清楚,就是——割须弃袍。平时高傲的不可一世的曹操,今天怎么割须弃袍了?原来他是为了保命而割须弃袍的。当时曹操自己单枪匹马被马超追杀,马超对士兵们喊:“前面有胡须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话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己心爱的胡须。马超见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黄袍的是曹操,杀了他,赏金万两!”曹操接着又弃了自己心爱的袍子。看这段是看得我“咯咯”直笑。

读书给了我很多快乐,也增长了我不少知识,我相信,我时刻都会记着,“食”书的感觉是多么美妙!

三国演义深刻阅读心得体会5每天阅读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不知不觉,看了三遍《三国演义》,记得有人说,儿童不适合看《三国演义》,太暴力,太血腥。我想,这要看读者,我看到的就不是这些。

描写了公元三世纪以刘备曹操,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战争。书中描写了很多有名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讲的是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周瑜利用北军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曹操轻信,登上用铁索连在一起的战船,诸葛亮借来东风,黄盖顺风直扑曹军水寨,曹操大败北还。从这次战役中我明白了,敌人不一定是绝对的敌人,也可以变成朋友。就像我们平常学习,小组之间的成员虽然存在着竞争,但我们可以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以达到的状态,打造小组团队,一起合作打败其他小组成为优胜小组。

书中人物众多,但各个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我印象深刻的有“智绝”——诸葛亮,“_绝”——曹操,“义绝”——关羽。我最佩服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机智勇敢,临危不乱,神机妙算……优点多得数不清。

篇5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74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平庸的,没有智慧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肯定是一个呆板的、沉滞的、只会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7-9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到底如何呢?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全国50个城市的初中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何况这里的课外书还包括一些品味低下的卡通漫画、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书籍。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确实太少,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近年来,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了如下尝试:

一、课内课外超链接,一石激起千层浪

1. 巧借课文,以点带面

叶老曾说过,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笔者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就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2. 名著导读课,抛砖为引玉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亟需教师的正确引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笔者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笔者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二、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笔者每接手一个班级,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 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环球时报》《重庆日报》《读者》《意林》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

2. 创建班级图书库

班级图书库分为纸质书库和电子书库两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学生家中都有一定的藏书。因此,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其具体作法是:班级注册一个公共邮箱,在网络上下载纸质书库中缺少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目,放入邮箱网盘中,供学生查阅。

三、开展系列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竞赛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 开展箴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同时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箴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箴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毕,由全班学生打分。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要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品质。此外,全班学生每天都能摘抄一条箴言,日积月累,这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2. 举办故事演讲比赛

初中生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笔者每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比赛。七年级举办讲故事比赛,八、九年级举办演讲比赛。全班学生既是参赛选手,又是比赛评委,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篇6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增加知识,提高修颜,陶冶情操,培养良好心态,形成健全人格。《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到底如何呢?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全国50个城市的初中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何况这里的课外书还包括一些品味低下的卡通漫画、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书籍,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确实太少,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近年来,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了如下尝试。

一、课内课外紧密衔接,一石激起千层浪

1、巧用课文,以点带面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2、名著导读课,抛砖为引玉

课外读物五花八门,好坏难辨,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亟需老师的正确引导。我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二、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会感染激发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接手一个班级,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智慧背囊》《读者》《意林》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间休息,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时间一长,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

2、提供班级文化建设展台

针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下来的心得体会,我每两周组织一次评比,并将有真切体会,看法独到的放在专用的班级文化建设"越读越快乐"这一板块中展示,既给优秀作品本人以鼓励,也能激发其他同学的兴趣,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的课外阅读中。

三、开展系列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竞赛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开展箴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同时,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箴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箴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毕,由全班学生打分,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要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品质。此外,全班学生每天都能摘抄一条箴言,日积月累,这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2、举办故事演讲比赛

初中生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和演讲赛。全班学生既是参赛选手,又是比赛评委,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篇7

一、转变理念,重视阅读

在不少老师眼中,能掌握书本里的知识就很不错了,何必去耽误那么多时间去搞课外阅读?这直接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无暇去读课外书。但我认为:进行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反而还有利于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和掌握各学科的知识。有一位语文专家对此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课堂教学的改革如在游泳池里游泳,水虽浅,但安全可靠,偶有险情,也救生有方;进行课外阅读的探索如到大海里去击水,虽随时可能葬身鱼腹,但也能训练出弄潮好手,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因此只有转变教学理念,高度重视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才会从根本上出现转机。而且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阅读。我们应该把语文的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去阅读,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开始了。

二、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如在教学《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为了组织好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1)组织图书角。图书角可以设在教室后的一角,教师可动员学生将个人的图书暂时放在班里,这样,可弥补学生书源不足。同学们课间课余也能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还应开展一些辅导性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语文课外知识阅读竞赛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四、扫除障碍,帮助阅读

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赏析精彩章节。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同时要对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第一,精读、泛读相结合。精读是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遇到难度较大的读物,应鼓励学生精读努力学会课内学过的读、划、查等方法,“熟读深思”,必见效果。对于一般的课外读物,较快地浏览过去,可以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知识的目的。鲁迅先生说,在“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大可以看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第二,作读书笔记。古人说“读书得间”,读书要有自己的心得见地,并且运用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随读随记。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每天将阅读过程中精彩的词句、优美的景物描写、精彩片断、名言佳句以及对自己日后的学习有借鉴作用的内容记录在本子上。第三、在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写读书心得,谈谈自己对文章理解和感悟。

五、开展活动,训练阅读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有计划地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加以促进。

①课内组织学生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还要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片段。

②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篇目,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谁读的快、多、准,最后以答题的方式考查。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更能有效地训练学生阅读的能力,同时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发展。

篇8

一、四大名着阅读状况分析

(一)名着“寂寞”

在四大名着中,对其一无所知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是:《三国演义》7.4%;《水浒传》7.4%;《西游记》7.6%;《红楼梦》竟达16.7%。

虽然大部分同学知道四大名着,但“知梗概”的远多于“知全文”:《三国演义》“知梗概”占72.9%,“知全文”19.4%;《水浒传》“知梗概”占73.1%,“知全文”19.5%;《西游记》“知梗概”占30.6%,“知全文”61.8%;《红楼梦》“知梗概”60.7%,“知全文”22.6%。

“知道四部小说”的信息来源,“听来的”和“来自影视媒介”的占了绝大部分:《三国演义》86.8%,《水浒传》84.1%,《西游记》86.7%,《红楼梦》74.8%。

不少同学阅读名着方式是“看连环画”:《三国演义》7.1%,《水浒传》7.2%,《西游记》13.3%,《红楼梦》3.4%。阅读原着的同学却少得可怜:《三国演义》13.29%,《水浒传》7.4%,《西游记》5.8%,《红楼梦》4.5%。

不知名着,已经令人遗憾;知名着却知“梗概”,就难免有些尴尬了;而 “知梗概”,却是绝大部分来自 “快餐”式的图文加工品,这就让语文教师感到无奈了。 “知识爆炸”时代,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过阅读名着夯实文化“底子”的意义,却被人们忽略了。于是,名着寂寞了!

(二)看热闹

知道四大名着的学生中,喜欢故事情节的占绝大部分:《三国演义》50.9%,《水浒传》49.7%,《西游记》67.9%,《红楼梦》38.8%。喜欢艺术技巧的很少:《三国演义》6.4%,《水浒传》5.9%,《西游记》6.3%,《红楼梦》13.9%。

这一组数据表明,高中生欣赏名着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故事”的浅层次上。情节曲折、生动固然吸引人,但四大名着可看的东西远远不只这些!高中学生对名着的欣赏只是 “看热闹”,水准明显偏低。在这个问题上,为师者应该负很大一部分责任。毕竟,“知道名着”的学生中,喜欢名着的人数占了大多数。这是值得欣慰的“大多数”,说明名着对学生还有一定的“亲和力”。老师是否充分利用、发挥了这种“亲和力”呢?

(三)雾里看花

同学们对名着的“主要体会”是怎样的呢?体会深刻:《三国演义》18.4%,《水浒传》16.6%,《西游记》43.0%,《红楼梦》19.6%。体会一般:《三国演义》57.2%,《水浒传》61.6%,《西游记》42.4%,《红楼梦》41.4%。没有体会:《三国演义》17.5%,《水浒传》14.4%,《西游记》7.0%,《红楼梦》23.4%。

不难看出,名着在学生面前实际上是“无名”的。四大名着是古典文学的四朵奇葩,但在中学生审美世界里,只是四朵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的“无名花”!尽管有些同学也读了原着,却体会一般,甚至没有体会,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交流心得体会时吱吱唔唔,哼哼哈哈,说不出所以然来。尽管大部分中学生能列举小说中5位人物姓名,但分析人物形象,绝大多数学生不能胜任,分析的结果有的只是“贴标签”,甚至有些人物形象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

(四)“动力”不足

阅读名着是否能提高语文成绩?对这个问题,44.1%的同学说不清(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24.5%,“与成绩无关”的占21.9%)。阅读名着与成绩关系真的微妙难说吗?这表明学生阅读名着的动力不足。实际上,那些语文成绩能保持稳定良好的同学大多读过原着,且都有较广泛的阅读面。应当想办法使学生阅读名着变得“有效”,增加学生阅读名着的动力。在中、高考的试卷中设置适量的名着类试题,也不失为一个较现实的办法。当然,可喜是今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中已经很好的关注这个问题,话题作文中两组人物中“曹操”“宋江”“薛宝钗”等均是四大名着中人物。这个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学无疑起推动作用。

二、古典诗歌阅读状况分析

(一)读过篇数和背诵篇数

读过篇目不少于16篇的学生为38.6%,不少于80篇的为39.9%,不少于160篇的有21.4%。能背诵篇目不少于24篇的为69.6%,不少于120篇的有25.1%,不少于240篇的仅5.3%。

【简评】仅5.3%的人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可见学生阅读量和记忆量之低。

(二)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兴趣状况:(1)喜欢39.3%;(2)不喜欢6.5%;(3)谈不上喜欢与否54.2%;对古典诗歌的体会:(1)体会深刻22.7%;(2)体会一般68.8%;(3)没有体会8.4%。

对唐诗宋词元曲的了解:(1)很熟悉8.9%;(2)了解一些79.6%;(3)不熟悉11.5%。

对李白、杜甫的了解:(1)很熟悉26.2%;(2)了解一些66.9%;(3)不熟悉6.54%。

【简评】许多同学在古典诗歌面前,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茫然不知所云,或胡乱曲解诗意……甚至有6.54%的学生连李白、杜甫都不知道。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是没有形成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得不到美感,当然就不会乐在其中了。

(三)与语文成绩关系

(1)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67.1%;(2)认为与成绩无关的,为9.4%;(3)请不清楚的,占23.5%。

简评:中学语文教师几乎没有不重视古典诗歌教学的,原因是中、高考那分值不低的试题。于是普遍存在只“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治标者的拿手戏就是模仿中、高考题型,编选大量标准化试题将学生捺入题海泡浸。这对于培养真正意义的审美素质毫无裨益,反而降低了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兴趣。新编高中语文课本有多个诗歌单元,我们应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品味古典诗词的能力,提升素质,才能真正应对考试。

三、问题与建议

结合座谈和访问的印象,本人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狭隘的学习功利主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习辅导书”就成了学生课外书的代名词,家长、学生、学校都不约而同地“爱”上了一本又一本的辅导资料书。不少家长推崇“非辅导不看,非习题不做,非英语不听”的三不规则。毕业班学生为攀登升学的金字塔,一头扎进题山题海,更与经典无缘。尽管高二学生大多数都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着是什么,但真正读过的没有几个。为什么不读?回答很简单:“因为我们还在分数的压力下苦苦挣扎,哪里还有时间去看这些与考试无多大关系的书呢?”

(二)图视 “驱逐”文字

图视类传媒高速发展:各类影碟铺天盖地,互联网与数码影像接踵而至,再接着是摄影图片类书籍及卡通画异军突起……校园周围小书店及市区几家书店这两年最热销的是文娱和足球类画报、绘画本中外名着、卡通等等,而文学名着销量一直不太好。图视传媒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也要警惕“读图时代的阅读危机”。今天的学生大多通过影视录像了解古典名着的原因很简单:读文学作品吃力。然而学生一旦养成阅读图视作品的习惯,今后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后也很难改变。

(三)敬畏“经典”与否认“经典”

在繁重的学习负担下,长篇的语言和结构因素成了学生“亲近名着”的又一个障碍。许多学生表示,有时也翻翻名着,只觉眼花缭乱,没看出什么又放下了。一些学生说,现在大部分名着已拍成电视剧或电影,看过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有耐心再去看原着。有的学生说自己也知道母语作品重要,但不如影视、数码影像的虚拟世界吸引人。言语之间,他们对名着不敢亵慢,只是“敬而远之”。

另一方面,对名着“不喜欢”的同学也大有人在(《三国演义》6.4%,《水浒传》5.3%,《西游记》5.6%,《红楼梦》14.6%)。这些学生否认“经典”,认为名着部头巨大,情节冗长,描写拖沓,节奏缓慢,书中所写时代距今遥远,时代背景、人物关系难理解,不如读现代武侠、言情、侦探推理小说以及卡通连环画来得轻松。他们对名着了解的微乎其微,却对一个个大碗明星的生肖、爱好甚至婚变的次数能娓娓而谈,如数家珍。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应该自问:怎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殿堂,领略其中的奥妙,使他们读古典文学也会产生像读流行书、畅销书一样的审美愉悦?

(四)家庭普遍缺少浓厚的文化气氛

父母的文化层次较低,是农村家庭文化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学生档案资料统计,父母务农的占45%,职工13.3%,半农半商的11.67%,个体经营的占12.52%,其余有少量的干部、教师。父母是文盲初小、高小文化的占多数,少数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因此在营造家庭文化氛围方面几乎无能为力。多数父母虽然重视儿女的读书,但仅限于关心学习成绩,看重分数,因此反对儿女看课外书,认为这些“闲书”会影响学习,有的父母则忙于生计而放任不管。

多数学生家庭中最有文化气息的活动仅限于看电视。调查中,回答“经常看影视片”的学生占了大多数。近半数的学生是在没有任何一本课外书和报刊杂志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们从小学到高中唯一的“文学读物”就是一本语文书。

语文素质是要从小培养熏陶的,在这样缺乏文化氛围中读到高中的学生,要在高三一年中突然提高语文素质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高中三年中要大踏步提高也是要付出相当艰辛劳动的。

课外阅读历来被不少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君不见父母谈“课外书”色变,不少班主任(非语文老师)明确规定“不准把课外书带回课室,一经发现,全部没收,还要在班上检讨……”

一个人在中学阶段没有阅读十本八本中外名着,背诵200首以上的古典诗词,那实在是整个人生的一大憾事!学生对古典文学的“远离”,必然导致精神“钙质”的缺少和欣赏层次的低下,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浅薄。这种“后天不足”对一生的成长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这是有识之士的共同的看法,也是实际生活业已证明了的事实。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中学生课外阅读近乎空白的情况呢?本人认为:

篇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外阅读的建议,很多专家甚至列出阅读书目,语文教师普遍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再者,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农村学校已经建立起了图书室,能基本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此外,家长的认识程度提高,支持学生课外阅读意识得以强化。但是,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网络走入千家万户,不少学生一回家就守候在电视前或电脑旁,节假日几乎沉溺其中,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家庭和学校只注重考试分数,学生承担繁重的课业负担,忽视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高分低能,低分无能”现象极为严重。因此,语文老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是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

从现实情况来看,教师的推进力度大;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阅读量增加。以笔者为例,仅一个学期从校图书室集中借书八次,以此推算,完成“课标”要求的三年完成“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的任务是不成问题的。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阅读多是“浅阅读”,多是泛读,即多喜欢阅读故事性强的书籍,但对内容却是囫囵吞枣,甚至浏览而过,以致一谈到就容易张冠李戴,对内容、情节表现出生疏,更谈不上理解,从相当一个层面来看,为了考试而阅读,为了完成任务而阅读情况普遍存在。从整体阅读效果来看,阅读心态浮躁,不肯细读文本,慢慢品味其中的妙处。

二、把握课文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心灵交汇,产生共鸣。为了描写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思想,课文表达中往往有一些重点词或句子,这些词、句大多具有概括性或总结性,把这些词、句整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量有明确规定,对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很高。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历来是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一些四大名著的精彩片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杨修之死》、《美猴王》等,历史课本中也有相关介绍,通过教师的剧情介绍,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学生对这些名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有一些了解,产生一定的阅读兴趣。为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师应以开展讲故事等读书活动为载体,用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等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读,快乐地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老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大力宣讲读书的好处,更重要的是时时处处做出榜样,抓紧业余时间博览群书,以便在课堂上经典名著随口道来,时常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展示给学生看。这样老师在学生眼里才是博学多才、有本领让学生崇拜的好老师,学生才能积极配合教学,共同突破难点,共同奋进。

三、具体阅读指导

1.通读文本。通读作品是名著细读的基础阶段,只能认真地通读作品,才能为下一步深入阅读提供保障。这些重点词或句子让学生在自读过程中自主发现、自我感悟,在读中探索,在全文中捕捉。让学生明白读名著要掌握的基本方法:理清全书结构,确定重点精读的章节(如以某一人物为脉络确定重点研读内容);在阅读中学会圈、点、勾、划和批注法;学会做摘抄和写读书体会。

2.限定提出时间要求。给出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阅读作品,熟悉小说情节,理清故事脉络,了解重要人物。列出每天的阅读任务进度,小组长督促课外时间完成阅读任务。

3.经典故事情节演讲。教师制作了一些小卡片,写了诸如“温酒斩华雄”、“火烧赤壁”、“空城计”等故事名,让学生抽签,并讲述这个故事,以检验学生对作品的熟悉程度;对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成语故事进行演讲,老师和学生一起找出这些成语、俗语,如“三顾茅庐”、“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等,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个(与其他人不重合)对这些成语、俗语在书中的相关意义概括地介绍,并解释其含义。通过演讲,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逐步深入到作品深处,由掌握情节到理解内容,形成体验,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篇10

寒假读书心得1今天我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阅读了范仲淹的《渔家傲》,我的心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打动着,使我感到十分悲痛:宋代战火纷飞,战士们在荒漠打战,久戍边陲的将士心情沉重,边喝酒解闷,边思念遥远家乡,可是敌人还没打败,不能归去,在夜晚,将士们都不能入睡,将军因战事劳苦而白发满头,战士们因怀念家乡而流泪。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灾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麻烦。无论远古还是现代。远古的秦皇扫六合中,就给人民、军人带来灾难,只要被秦王捉到的人,无论老少,都会被活埋,就这样人死伤无数。到了现代,美伊之战,这是一场刚刚结束不久的战争,美国在这次战争中出动了先进武器,把伊拉克整个城市都踏平了,使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一听到报警声,就马上跑,军人奋战在前线,可武器不够美国先进,军人死的人数不计其数。

虽然现在战争少了,可我听一位老人家说他以前在越南战争中前线,他说我们打战时吃的是压缩饼干,到了晚上听到鸟叫声和水流声他就倍感思念家乡,可是有家也不能归,因为战争还未结束,每当他想到这,泪水就会夺眶而出。

读着,读着,我想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呢?如果没有战争,人民不是就不会这样了吗?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战士们,看到了战士们在哭泣,哭喊着“我们要回家”,并告诉我要阻止战争发生,这样人民才会生活的更幸福,祖国的建设才会更好。

《渔家傲》一文,像丰碑,像明灯:告诉我们要阻止战争的爆发,战争一旦爆发,奋战在前线的军人会思念亲人;人民生活会提心吊胆,

祖国建设会遭受到严重破坏。

寒假读书心得2那天去书店,我从一大堆世界名着中挑了一本很薄的书,名字叫《麦田里的守望者》,在我拿起这本书时,我没有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

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象。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向往平庸。

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应该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美好!

寒假读书心得3寒假里,我把四大名着里的《三国演义》看了一遍,至今,故事里的那些情节还在我脑海里回荡。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故事。里面的很多故事都非常精彩,把人物的形象描述的惟妙惟肖。其中我最喜欢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三顾茅庐、空城计等等这几个故事。

《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很多的厉害人物,有被称为奸雄的曹操,东吴的主公孙权,还有以仁德得民心的刘备,也有小气妒忌的周瑜,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赤胆忠心的赵云,义薄云天的关羽等等都是一些大人物。其中我最敬佩和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和赵云。关于他们的事迹,我读得最多了。也很清楚,诸葛亮的“空城计”“草船借箭”赵云的“单骑救主”现在我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

《三国演义》讲的是军事策略,讲的是如何统治自己的国家,一个国家,最需要的就是忠臣,一个臣民,就算有多大的本事,只要他不忠,也不会有利于自己的国家。就像人们所说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一个能为自己主公、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就算不一定会给国家带来繁荣强盛。但也不会对自己国家不利。

读了这本名着,我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受到了很大的启迪。我要学习诸葛亮的“机智冷静”学习刘备的“谦虚”学习鲁肃的“忠厚”我今后一定会做得更好。

寒假读书心得4妈妈出差回来,递给了我一本大文豪马克“吐温的名着——《汤姆索亚历险记》,仔细阅读后,使我受益非浅。

书中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的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大笑的趣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替他干,还主动送他礼物。后来和夏克逃去荒岛,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着乐。这些顽皮的举动,虽然有点不象榜样的样子,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挺身出来作证,拯救了无辜的“罪犯”—波特。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敬佩的小英雄。整篇文章讲的就是汤姆的童年,惊险又不平凡。看着这本书,汤姆总能给我一种具有正义,勇敢的精神,大家想想看,如果,你是一个和汤姆一样大的孩子,亲眼目睹了整个凶杀案的经过,你是否会恐惧之余,去指证真正的凶手呢?可见,汤姆的勇气可嘉,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孩子。我们的童年是充满欢声笑语的,而汤姆的童年则是充满冒险经历的,其实,在生活中,不难看到同样有这样的孩子:可以在学校的走廊上,看见几个嘻嘻哈哈的男孩打成一团,经常成为老师和家长们心里的一块石头。但是他们也有着与常人一样的情感,汤姆虽然调皮捣蛋,但面对自己亲人对自己的思念,他也忍不住哽咽了。而且,我从汤姆身上获得的最大的就是:我明白了拥有快乐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笑对生活!这样,生活才有意思!

篇11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平庸的,没有智慧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肯定是一个呆板的沉滞的只会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7-9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1]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到底如何呢?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全国50个城市的初中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何况这里的课外书还包括一些品味低下的卡通漫画、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书籍,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确实太少,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近年来,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材与课外链接,一石激起千层浪

1.巧借课文,激发兴趣

课外阅读不能孤立进行,最有效途径就是结合教材。[2]《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2.适用媒体信息,抛砖为引玉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亟需老师的正确引导。我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二.积极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我每接手一个班级,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完善教室图书角建设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环球时报》《福州日报》《读者》《意林》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3]

2.创建班级图书库

班级图书库分为纸质书库和电子书库两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郊中学,学生家中不一定都有藏书。因此,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资源共享”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其具体作法是:班级注册一个公共邮箱,在网络上下载纸质书库中缺少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目,放入邮箱网盘中,供学生查阅(因为学生家中都有电脑)。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隔锅的饭香。”书非借不爱读,很多的学生往往对家中藏书束之高阁,而对在班级书库中所借之书看得津津有味。经过一段时间,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蔚然成风,学生的读书热情倍增。

3.适用网络建立读书沙龙

班级网络读书沙龙是一个课外阅读发烧友的协会。鉴于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上QQ,我班在网络上建立一个阅读QQ群,推选出群主,负责日常事务。课余时间,班上热衷课外阅读的发烧友们都可利用这一平台进行课外阅读交流:畅谈读书的收获与感受,提出读书的疑问与困惑,相互推荐好书。班级网络读书沙龙的组建,为班上学生提供了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精神动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中打网络游戏者锐减,课外阅读之风盛行。

三.开展系列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竞赛是激发青少年学生主动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在班上或年级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开展箴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同时,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箴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箴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毕,由全班学生打分。期末汇编成一精选小册,并给被选多的同学一定纪念品。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要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品质。此外,全班学生每天都能摘抄一条箴言,日积月累,这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2.在不同阶段举办故事或演讲比赛

初中生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赛。七年级举办讲故事比赛,八、九年级举办演讲比赛。全班学生既是参赛选手,又是比赛评委,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3.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学以致用,读写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能很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每年暑假,我班都会开展各种读书征文比赛。既可以是老师根据教材推荐书目的读书征文竞赛,如“《名人传》读书征文比赛”、“《三国演义》读书征文竞赛”等,也可以根据上级要求的读书征文比赛,如“《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文赛”、“‘经典浸润人生’读书征文大赛”等。学生在比赛中获奖,获得了课外阅读的成就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便更为浓厚。

以上是我对如何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举措,也是我对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现状,让经典浸润学生的人生的殷殷期盼。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身体力行,勇于创新,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措施,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使之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文化品位,弘扬汉语文学优质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8-0062-02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7FGS~FG9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名著。”

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到底如何呢?2012年秋季学期,我校语文教研组对本校三个年级的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出乎我们的预料。被抽查的800名学生中,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只有150名,占总人数的18.7%;不阅读课外书的有258名,占总人数的32.3%;无聊时阅读课外书的有312名,占总人数的39%;阅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只有48人,占总人数的6%。真正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很少,加上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很重,我校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呈下降趋势。这种现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及能力呢?笔者在实践中做出以下几点尝试:

一、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

语文课除了按照教学大纲把课本中的课文完成之外,还要以作业的形式安排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任务。这些任务必须与课文息息相关,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去阅读这些课外的文学作品。如教学《观沧海》一文,讲到曹操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时,就有学生问:“电影《赤壁》中的曹操是个大奸臣,文章中的曹操为什么不一样呢?”我马上向学生提出:“曹操到底是个小人、诗人,还是一代枭雄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寻找答案吧!”我成功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阅读之后,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里面的人物、情节。这节课,成功激发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

二、多角度打造阅读氛围

桂林阳朔街上的老太太都懂英语,这是为什么?因为到阳朔旅游的外国人多了,交流多了,氛围浓了,自然使老太太们的英语水平迅速提高。阅读课外书籍也一样,需要有氛围。于是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多角度地打造阅读氛围。

一带领学生去阅览室阅读

对于好动一些的学生,一个人安静地阅读坚持不了多少时间。于是我利用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带领我教的班级的学生去学校阅览室博览群书。在我长期不懈的努力之下,我所教班级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去阅览室看书的习惯。特别到了周末,阅览室成为了人气最旺的地方。

二推荐使用电子书库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县城的中学,大部分学生家中都有电脑。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我把学校电子书库里的优秀作品拷贝出来,让学生用U盘拷回去,在家里自行阅读。电子书库里面的书籍可以用多种形式去阅读。如它可以用播放器播放,让学生只要用耳朵去专心聆听就行,不需要看着屏幕,拖动鼠标。电子书库还配有一些精美的照片以及一些经典的电影,学生可以看电影、读书、看照片,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更浓了。学生自己家的书籍不看,对拷贝回去的电子书库反倒认真阅读了。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隔锅的饭香。”

三利用QQ群平台进行课外阅读交流

鉴于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上QQ,我班学生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QQ群,由群主负责日常事务。学生加入QQ群的目的就是为了聊天,由一个小圈子组成一个大圈子。我则充分利用这个班级QQ群,让学生在群上发表读书心得或者推荐好书。如有读书的疑问与困惑,可以在线上与我交流,或者把读书心得发到我的QQ邮箱里,我会及时点评。班级网络QQ群的作用扩展了,不仅可以聊天,还为班上的学生和老师提供了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精神动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三、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邀请学生作家开讲座,开展读书征文活动

为了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我结合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一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社团,发挥明星的作用

在我们县的文化战线上,活跃着一些文化名人,他们经常开展文学活动,并组建有文学社。我鼓励班上爱好文学的同学申请加入文学社,其中一个学生还成为了该文学社的成员。他经常在刊物上发表作品,引起我班学生的轰动。我抓住时机,邀请了我校毕业生叶可可来我校开讲座。叶可可是广西作协会员、广西朝霞工程少年文艺人才,出版发行了《我的梦》《风铃草》《彼得青蛙历险记》《阿贝的学习时代》《守林人散记》等五部书。在她的讲座上,我们请她谈了课外阅读对她写作的作用,阅读什么样的作品,以及怎么写作。讲座结束后,我及时把叶可可的作品发给班上的学生阅读,又一次激发了我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二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读写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能很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每个学期,我结合教育系统开展的各种读书征文比赛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这个活动每个学期都有,有的语文老师通常是让几个写作能力好的学生写几篇文章应付了事,这种做法会打击班上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开展课外阅读这项活动。如我校开展的“《感念亲情,点亮心灯》读书征文赛”“‘国学进万家’读书征文大赛”等,我都会把不同层次学生的优秀作品选送上去当这些学生在比赛中获奖时,就会获得课外阅读的成就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便更为浓厚。这会使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上这些只是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并针对当前语文课教学的现状做出的一点点尝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正如著名作家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说:“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重要的途径。”我愿为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竭尽全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