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6: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微电影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微电影的类型
由于制作团体的不同,赋予微电影的属性也不同。人们对于传统电影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这些方法都可以对微电影进行分类。像按照题材分类、拍摄方式分类、行业特点分类等。本文主要依据行业特点,把微电影分为艺术微电影、商业微电影、商业艺术微电影。艺术微电影有较强的原创色彩,主要体现拍摄者的情感,没有商业性质。例如,《天堂午餐》《红领巾》《李献计历险记》等都是优秀的艺术微电影作品。商业微电影具有营销性、广告性。它主要用于商品促销,和企业品牌理念的塑造,带动消费者消费。例如,《把乐带回家2013》《66号公路》《18岁的勇气》等都是典型的商业微电影。商业艺术微电影,它以表现艺术为主,在电影中适当引入商业元素。在原创的前提下,少量展现商业诉求。如《老男孩》《父亲》《指甲刀人魔》等微电影,在故事情节设计上并没有加入商业元素,充分展现原创性,只是在片头或片尾引入赞助商或冠名者。
三、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美学特征
(一)审美主体
在新媒体环境下,观众既是微电影的审美主体,也是微电影的消费主体。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观众的审美心理与诉求直接影响着微电影的创作内容,这使得观众在审美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微电影传播的途径较多,尤其是网络传播方式被观众广泛采用。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微电影使观众摆脱了传统荧幕观看作品的被动状态。在互联网上,观众拥有观看时间和空间的选择权,主体能动性被充分体现。新媒体平台突破了传统的观影模式,观众可以自主选片、自主定时、自主排序,甚至观众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通过自己拍摄微电影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
(二)镜像美学
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自由性和平民化特征明显。当前,许多微电影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某个名导电影或者主流新闻媒体的调侃和搞怪。创作者通过用诙谐、幽默、直观的表现方式来反映社会现实和国民思想。通常来说,微电影的创作者往往用微电影来表明自己某个立场或者观点,且该立场和观点能和大众产生共鸣,否则其将淹没在新媒体的丰富内容中。譬如,《画皮》恶搞版微电影,故事情节改为对毒奶粉凶手的抓捕,恶搞内容风趣幽默,在舒缓观众时候压力的同时,也反映当前社会食品安全堪忧的现实。如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已经被当作反映社会现状的镜子,且其站在大众的视角评论时事,因而能与大众共鸣,使大众能接受微电影、认同微电影、发展微电影。
(三)梦幻美学
微电影较之传统电影播放时间短,很多微电影只是创作者的灵感片段。创作者在微电影中加入数字技术,会带给观众梦幻感,使观众产生错觉印象。例如,郭思文导演的动画微电影《溶》,全片采用喷墨式的方法,结合音乐进行构建画面,体现水墨画的中国气质,全片短而精,梦幻色彩浓郁。再如《裂变》采用多重复手法,阐释人与世界的裂变,视角单一,但画面内容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变化。便携式高科技产品进入大众生活,使观众从微电影的接受者变为参与者、创作者。与此同时,网络平台也给观众提供了便利条件,观众在看完微电影后还可以进行直接评论或用转发等形式和他人交流,进而也为微电影的创新和发展创造机遇。
二、微电影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探析
其一,营销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传统意义的电影传播模式基本都是靠大量的广告宣传作为营销手段,而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则更加的多元化,不仅仅采用传统电影制作的传播模式来进行传播营销,还在网络、音乐、广告、文学等不同的领域开展新的路径来进行传播宣传,不断地探索与开发周边衍生产品。特别是在植入性广告方面,是微电影发展与盈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将品牌以及品牌内涵故事以巧妙的构思融合在短短的影片内,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其二,与传播受众之间的互动。微电影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电影传播与受众之间清晰的界限,其高效便捷的互动性是传统电影传播模式所不具备的。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传统电影依靠银幕与固定场所带来的限制,使得传播受众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另外,微电影在传播手段上的多元化,利用自由点播、自由评论等手段,也在无形之中加快了微电影传播的效率。这使得传播受众在电影的传播过程中不再是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甚至使得微电影的制作与传播成为一种传播受众都可以参加的事情。其三,传播受众的定位。微电影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迎合了传播受众的心理,80、90后作为网络受众的主体,微电影在题材的选择上更加地贴近这一受众的生活与心理,从而使得传播受众更加关注微电影题材所传播的信息。其四,以“大众文化”作为切入点。微电影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网络以及影视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的前提下,在整体的网络社会背景下,微电影得到长足发展的切入点则是更加贴合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向。如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传播受众的精神文化也逐渐地转变为大众文化,同传统意义的电影传播相比较,微电影更加注重对于大众文化的贴合,更加注重对于个体生活的叙述及表达。多元化发展模式,个性化表达方式,这正是微电影能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得到迅速传播的重要途径。其五,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传播“碎片化”。随着网络传播技术及模式的不断发展更新,微电影的传播模式也在随之不断地发生改变。新媒体时代下,传统传播模式变得不断的微小化、碎片化,个性化诉求的呼声在新的网络社会背景下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更加倾向于快捷方便的传播模式。微电影的出现恰恰在这一方面契合了传播受众的心理诉求,使得人们可以利用各种“碎片化”的时间段来观看微电影。
三、微电影传播发展的优势
其一,微电影在传播发展上具有门槛低、周期短、发行简单的优势。一是微电影在制作方面投入资金较低,相比较与传统电影制作模式,微电影在这一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二是微电影对于拍摄器材及拍摄周期方面要求较低,可以更快地速度制作出成品影片。三是借助网络媒体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微电影在传播发行方面更具有竞争力。其二,微电影更具有互动性、娱乐性。传统意义的电影制作,在场地、剧本、演员、资金等方面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微电影则具有更大互动性,利用网络传播平台,传播受众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兴趣,甚至自己可以参与进来,参与剧本的写作、影片拍摄等过程中。此外,微电影由于小成本制作,更加贴合大众文化,符合大多数传播受众的口味。其三,微电影的创作更加自由,空间更大。微电影的传播渠道主要是基于网络传播平台,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网络传播平台使得微电影在创作与传播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与空间性。传播模式的简单化也使得传播受众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与独特的风格。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必然能够推动传统电影制作的传播与发展。
四、微电影传播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其一,概念问题。微电影作为新媒体网络传播时代的新兴产物,与传统电影制作与传播模式不同。传统电影在制作与传播方面更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其不会因为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而变得简易化与平民化,而从意义上来讲微电影其实就是短片,这在根本上决定了微电影的简易特性。从概念上来看,微电影究竟是属于传统电影还是网络视频,又或者是商业广告?其二,表达问题。微电影受到播放时间的限制非常大,虽然短时长播放在传播上能够更好地推动微电影的发展,但是受于时间的限制,微电影在表达方面也成了作品叙事的一个很大的障碍。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微电影的内容与创意才是其传播的核心所在,一部优秀的微电影作品,不仅要在叙事上做到圆满,更要能够贴合传播受众的心理,满足传播受众对于文化的需求。这样才能使得微电影在传播叙事及内容上更具有新颖性与审美性。其三,模式问题。微电影的传播与发展主要依靠的还是网络传播渠道,然而随着网络的不断开放与多元化发展,传播受众如何能在缤纷繁复的网络媒体爆炸化时代背景下更好地接收微电影所要表述的内容及含义,这也是每一个微电影人所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其四,版权问题。网络渠道的传播使得微电影在盈利方面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如果商业传播模式下,微电影不能走出免费观看的圈子,那么其必将走入传统电影的发展模式与体系之下,随之而来的就是关于版权方面的审查问题。传统电影在制作与传播方面,国家对于版权的审查已经有了一套完整且成熟的审核体系,然而作为新兴的微电影传播模式,国家相关部门对此并没有完整健全的体系来对此进行审核,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微电影如何能够保持健康的发展,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微电影在我国的发展还不算长久,另外由于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缓慢,所以微电影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空间。2010年以吴彦祖的《一触即发》正式上映,标志着我国微电影发展真正的实现了高度的发展。微电影的最佳时间应该为30分钟左右,从9分钟到90分钟之间没有明确界定,都可以从属为微电影的范畴。所以微电影实际上在我国有着相对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我国电影行业日益进步的今天,通过一种全新的方式,有了一定的特色发展方向。
(二)微电影的发展
微电影的发展在未来还有很多的方向,由于它只是占用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因此这样比较符合当前的社会形势,也比较符合人们对于快餐文化的需求。微电影之所以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潮流,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认可,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和特点,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并不富足的闲暇时光,要求人们不得不选择这种相对简短的叙事表现方式形成的影视作品,而另一个方面则是美学价值在微电影发展中的意义就是不可忽略的,这其中也包括了微电影独特的一种叙事方式。因此对微电影的叙事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有利于更好的明确微电影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从而有效的实现微电影在我国的更好发展。
二、传播视野下的微电影
传播视野下的微电影,非常具有代表性。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微电影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微电影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亟待解决。利用传播学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微电影,可以很好的实现对为电影叙事功能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针对微电影的叙事流行原因进行分析,最主要的是微电影用时短、情节紧凑的叙事方式可以更好的提升微电影在未来的发展空间。
三、传播视野下微电影的叙事
(一)叙事语言分析
微电影与传统的电影有所区别,主要就是叙事语言简明扼要,不像传统电影讲求一定的表现感以及语言的完整性。大多数的微电影,都是非常朴实的对话,讲述的内容也都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影片当中主人公之间的交流也都是日常生活当中的语言,所以这些语言都很平实,没有太多的色彩添加,却给人一种亲切之感。
(二)叙事特征分析
微电影由于时间比较短,所以叙事都相对紧凑。对于一些事物的展现也比较直接,很少会有传统电影当中一些略带隐喻的方式出现。同时作为微电影,也比较注重故事情节的安排,不会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主要是通过一些紧凑的故事安排,完成基本的叙事。另外在微电影的叙事方法选择上,也没有太多的花样,主要就是传统的正叙,倒叙和插叙,基本上正叙选择的机会比较多,也比较普遍,是一种比较常见也比较符合微电影叙述要求的叙述方式,对于影片内容的呈现和把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叙事主题分析
微电影的选材以及叙事的主题不难看出,主要都是一些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或者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所以在微电影当中,很少会看到一些比较大的主题,比如爱国,民族,战争,和平等,主要都是和人们切身相关的,也都是一些相对范围较小的话题。比如说微电影《老男孩》在国内就曾掀起了一种热潮,这部电影并没有多么宏大的主体更没有多么宏伟的场景,只是叙述了一种成长中的情怀,这样的主题并不会让人们厌恶,相反看多了院线电影的宏大,更需要这样一种贴心的主题来迎合自己的内心,让每个人都可以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二、创作目标的异同
影视剧植入广告与微电影广告都是借助于影视剧这一媒介来传达产品信息的,二者的创作目标有一个共同点,即:产品信息及品牌理念必须与影视剧剧情相契合。就影视剧植入广告而言,只有在植入的过程中使产品信息与剧情恰当地融合才有可能将受众的排异反应降到最低,产生正面的宣传效果,最终才有可能达到营销目的。而对微电影广告来说,虽然整部电影都是围绕着所要宣传的产品及理念来创作的,但是如果二者契合度不够,不但不能创作出优秀的微电影作品,而且很难达到应有的广告效果。因此,只有二者完美地结合,才能算是成功的微电影广告作品。然而,二者的创作目标虽具有一致性,但其实现途径却存在着诸多不同。影视剧植入广告是将所要宣传的产品信息植入到已经创作好的影视剧本或影视作品之中。因此,植入哪些信息、选择何种方式植入、植入多少可以说是植入广告的主要创作任务。其中的每一步都需要经过谨慎的设计和论证。植入不当不但会影响广告效果,而且会伤害到影视剧本身的艺术质量。
首先,植入信息的选择。产品信息在植入一部影视剧之前,应该对这部影视剧的剧情有充分的了解,选择适合的影视剧本或影视故事,甚至在编剧阶段就要进行策划设计,要充分考虑产品信息如何与影视剧进行有机的结合。选择好剧本之后,要对产品信息的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评估,寻找产品信息与剧情之间的结合点。
其次,植入方式的选择。广告植入影视剧的方式多种多样,每种植入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如:台词植入是一种较为敏感的植入方式。运用得好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效果,而运用不当,会产生负效果。因此,植入方式本身无好坏之分,其运用得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它是否与广告信息及影视剧情相契合,只有三者完美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广告效果。
第三,植入数量的选择。影视剧中植入广告的数量同样要考虑剧情发展的需要,不能为了展示产品信息而使广告凌驾于影视剧之上,否则便会产生过度商品化的倾向,使受众产生强烈的反感,甚至可能会导致影视作品本身也遭受唾弃,影响影视剧的整体艺术性。如:电影《非常完美》、电视剧《丑女无敌》等都因植入广告过多而引起了受众非议。可见,影视剧植入广告不是简单地将所要宣传的产品信息置于影视剧中,而需要进行精心策划,并融入独到的创意。而微电影广告与植入广告不同,微电影广告是围绕准备宣传的产品和品牌去创作电影作品。因此,它不需要像植入广告那样,努力去迎合影视剧剧情,避免了植入广告本身所存在的诸多不足。但这并不意味着微电影广告的创作就易于植入广告。它同样有着自己的创作重点和难点。
首先,选材问题。目前,微电影广告存在着题材重复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应使其与普通电影一样,实现选材多样化。既可以取材于与百姓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家长里短、情感纠葛,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也可以选择与百姓生活较远的神话、科幻等题材,描述受众内心所渴望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微电影广告只有广泛取材,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同时,由于微电影广告是需要受众主动观看的。因此,所选题材还应考虑到是否与该产品的多数目标受众的兴趣与关注点相契合。只有所选题材是目标受众所喜欢的,才会具有较高的点击率与收视率,从而具有较高的到达率。
其次,故事情节的设置问题。由于微电影广告的片长较短,一般只有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为了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的注意,它应具有紧凑完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如:美加净投拍的《回忆爱情》就采用了渲染情感的方式。整部广告以美加净护手霜作为纽带,展现了婚后夫妻普遍存在的情感危机。而护手霜被赋予了幸福与爱的光环。它虽然没有多华贵,但却饱含着丈夫对妻子浓浓的爱,易于引起受众的共鸣。
第三,如何凸显产品信息的问题。微电影广告最终的目的是营销。无论其剧情有多么跌宕起伏、感人肺腑,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让受众关注剧情本身,而是记住产品信息。因此,所要宣传的产品是微电影广告的核心。如何凸显产品信息可以说是微电影广告创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凸显产品信息并不意味产品信息的上镜率有多高,产品的镜头过多反而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因为每一次的产品镜头都在提示受众所看的是广告,而不是电影。这对于最终的广告效果是有害无益的。
微电影的发展势头依旧强劲,在年轻人群中传播广泛。借此契机,教师吸取微电影发展趋势中的特征,将其中适宜教学的特色运用在课程实践中,更新教学方式及思路,进而形成影视教学的新特色。本文总结了微电影发展趋势中的六个重要的特征,借此分析了趋势引导下学生创作的三个重要方面,以促进影视专业教学思路的转变。
关键词:
微电影;趋势;教学引导;教学思路
目前国内对微电影的关注度颇高,微电影的创作群体也呈增长趋势,其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微电影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各种微电影网站建立,形成微电影的平台,集中了相对优势的微电影资源;诸多的微电影节成立并相继持续举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短片电影的评选盛典,亦是专业或非专业创作群体的作品得到认可的有效途径。针对现今微电影发展的热度,在尾随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冷静思考的是微电影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微电影已然呈现出的某些特征,极有可能持续呈现或强化呈现,未受关注的特征,也有可能被微电影平台吸收并成为完善其发展的一个部分。
从教学的角度思考,总结微电影现阶段的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及时抓住微电影平台中的前沿脉搏,是训练并指引学生短片创作的优势路径。目前,微电影已经呈现出的明显特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运作,即微电影和广告的结合形成的以宣传产品或品牌理念为导向的短片作品;二是自由创作,即自由群体为主导的不受商业驱动的短片创作,在主题选择和影片风格上较为多样化。这两类都得到了网络传播和电影节评选的双方关注,形成微电影平台上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在这个框架之下,微电影的发展趋势得以从微电影创作本身及社会认可两方面探查。其自身形态的变化和市场、受众产生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微电影发展趋势中的众多特征都从以上因素中展开。
一、微电影的发展趋势
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诸多优势,从自身角度来讲,其更注重对传统电影的优质因素进行吸收。传统电影的制作讲究画面、声音、特技等,因此制作周期较长,视听感受效果较好,适宜在大屏幕放映。微电影的制作改变了以往拍摄电影短片的方式,及时吸收新科技的元素,采取了制作大片的架势,声画效果精良。从某些品牌商拍摄的微电影,如康师傅、诺基亚等,可以看出,由于有着充足的经费支撑,这类微电影的视听效果良好。即使是学生制作的微电影,也往往采用高清设备,追求声画效果。随着学习电影制作的人越来越多,对国外相关书籍的翻译增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电影作品的品质得以提升。所以,精良的声画效果是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得以强化的一个特征。
第二个趋势可以总结为电影姿态。一方面基于视听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基于业界对微电影认可的模式。现今流行的较具有权威性的审视方式即通过微电影节的举办评定作品的成绩。以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为例,从结构上看,该项目基本遵循了常规电影节的模式,其各种奖项的设置呈现出电影姿态。所以,业界对微电影的认知,并不局限于短片和学生这样的关键词,而是把微电影当成电影进行的赏评。
有的微电影节在奖项设定中增加了“创意奖”“传播奖”“人气奖”等不同于传统电影短片评审的奖项,此类奖项有助于体现出微电影某些方面的特质。不过现今人们对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认知观念会在主观感受上产生不同的倾向,因此在电影短片的荣誉认证中往往不设立此类奖项。但“电影姿态”的这个趋势在微电影发展过程中会有持续呈现,其变化有待于人们对微电影认知观念的转变。这里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观影习惯,更是受众对电影短片概念的更迭。
过往对电影短片的认知,往往界定在未能够正式走向电影拍摄岗位的电影从业人员的习作,以此证明自身拍摄电影的能力,并借助这样的短片作品,敲开电影生涯的大门。所以,过往的大学生创作的短片,尤其在技术设备的限制下而形成的质朴的声画效果,会比较容易得到观看者的谅解和接受。微电影的兴起和繁荣将这种局面逐渐打破,最重要的改变是认知和习惯。微电影的创作已不仅局限在专业人士的范畴,门槛的拓宽使得微电影的创作走向了自娱自乐的媒体环境。也就是说,对于微电影作品的赏析和认可,一方面可以有着权威的途径,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创作群体的自我欣赏。而随着平板客户端的普及,微电影的传播路径又增加了一个更显自由的层面。
诸多APP如魔力视频,都会设有微电影频道,形成一个类似传统的电视频道的平台,观众可以在这个平台里自由点播。这对刺激微电影的平民化创作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在这个平台里,准入门槛依旧很低,但传播力量却很强大。所以,媒体环境的宽松包容了这种自娱自乐的精神,也成为微电影在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重要趋势。
而微电影节的系统化、常态化将会成为微电影发展的第四个趋势。目前的微电影节很多,各地、各高校以占据半壁江山的姿态纷纷举办微电影节,所以微电影节的权威性荡然无存。但随着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以及主办方是否能坚持在微电影节评比的路程中克服各种困难以维持电影节的运作,将会形成部分微电影节的常态化发展,进而系统地、有序地循环,将微电影节提升到一个高度,使之更具有权威性,甚至面向国际。与此相悖论的是微电影究竟能够生存多久的问题。作为时代潮流中的一分子,微电影的兴盛实则和微博等此类新兴事物密不可分。
微电影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随着潮流演变而调整自身状态,还要结合电影及电影短片的特质。现今最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微电影的“微”性究竟如何定义。除去动画微电影、广告微电影这两种因传统收视习惯形成的长度限制,其余类型的微电影创作都会出现30分钟以上的作品,所以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区分度不明显,“微”特征和电影短片交融混杂。从目前的状态来看,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关系更像是同一事物的外形和内涵,微电影是该事物的外在形态,以适应时代潮流的包装存在,而电影短片则是沿袭了传统电影创作技法的实质内容。这个问题值得思考的一面就是,微电影的发展趋势之五———回归电影短片的本体,微时代的终结。
当人们对各种“微”事物失去兴趣之后,微电影的市场活力悄然下降,这个时候会有一个新的名词取代微电影,但微电影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除非微电影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形成不同于电影短片的独特气质,从而在电影的范畴内稳步扎根,形成独特的风格,进而延续生存。鉴于和电影短片的密切关系,微电影作品中剧情片占据了主导优势。以宣传某产品为主的微电影、或以动画形式表现的微电影等,都倾向于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唤起受众对作品的情感认同。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微电影节在作品类型的引导上,并没完全照搬传统电影短片的评审模式,对作品类型加以强调。
所以,纪录片和实验片在微电影创作中较不受关注,尤以实验片最为突出。实验片的创作实际上是有难度的,这需要对电影的学习和认知达到较深的程度。但是,实验片对电影风格的开发,对固有形态的突破是有先锋作用的。而微电影的传播平台实际上给实验片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互联网的掩护使得实验性的微电影能够得到相对自由的表达,甚至可以有大胆的尝试。以实验片为主导的、在电影风格、形式、题材等多方面产生突破性发展的微电影极有可能成为微电影的独特气质,进而逐渐形成微电影不同于电影短片的发展空间,形成微电影发展的第六个趋势。
二、趋势引导下的学生创作
在目前的影视教学过程中,微电影创作被诸多专业老师认可。结合课程设计和微电影的特征,在较短的教学周期内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影视创作且产生成就感,微电影实则较为适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引导起到关键性作用。应和微电影发展趋势的教师引导会对学生创作作品的收效产生事半功倍的意义,这完成的不仅是一门课的教学工作,更是用教师的眼光和见识对学生创作的思路、学生认知影视作品的观念、甚至是学生把握时代信息的方向起到的影响。介于本文整理出的微电影发展的六个趋势,教学引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精良的视听效果。
影视专业的专业优势不仅体现在先进且专业的设备使用,更关乎最终呈现在影视屏幕上的视听效果。学生的创作一般都能够完成较工整的构图、光线、色彩等传统视觉效果的配搭,也能够实现符合录播标准的声音效果的拾取,但不够精致。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作业的拍摄往往强调影视创作某一环节的学习,有侧重的方向;二是思维导向。对于课程学习,较常见的认知是:完成课程作业即可。后者对学生作品效果的欠缺起到更深层次的影响。实际上,每一次的课程创作都可视为微电影创作练习,这里容许存在课程的侧重点,但无论侧重于影视创作的哪一个环节,最终都会指向银幕呈现。所以,教师首先需要转变思路,让学生有意识地追求精良的视听效果,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设备中先进的硬件资源,亦能够树立更高的标准,不断进步。
第二是以情节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讲故事是做剧情的基础,一个好的故事才具有成为好电影的前提。从目前的几个较有影响力的微电影节的举办可以看出,各种大赛对学生创作微电影的导向,即:偏重剧情类微电影创作,并常常辅以某一家广告商的形象宣传。这就结合出两种意识:一是讲故事,二是重经济。故事讲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作品是不是够好看,有一个好的故事基础,才有可能创作出有意思的情节。实验片不太适合学生创作。实验片在电影认知、创作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实际上是较高的。学生创作应仍以剧情片为主,因此需要讲好故事。
经济意识的欠缺,直接决定了学生创作时自我意识的淡泊,这并不是不提倡导演为中心,而是更强调对市场的尊重。一部微电影作品,即使再短小,也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创作,没有观众,就等于是没有完成该作品的生命历程。作者电影理论对学习中的学生创作是很有影响的,加之早些年互联网并没有如今发达,电影的传播载体以影院为主,短片创作及推广仅限于学院环境,所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中国学生的作品往往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作品题材较偏门,内容较为晦涩难懂。微电影的宣传、引导给现今中国学生短片创作提供一个很好的思路,这就是市场意识。
所以,“以市场为导向”不单单是指作品的传播、放映形成的买卖市场,还包括学生头脑意识中对市场的认同感。真正的艺术作品是雅俗共赏的。因此,既要把自己看成作者,又要把自己看成导演,既不能在作品中失去自己,又不能过于沉浸在自我中,从而培养起注重市场需求的学生创作,这也就不太可能为了市场而创作,流于低俗。目前较为普及的开发学生作品市场潜力的行为往往是将创作出来的作品上传至互联网,形成展映平台,从而告别孤芳自赏。
但其实,学生作品中出现的服饰、学习用品等道具,以及拍摄环境等,都具有市场价值。对于此种市场价值的挖掘,也应纳入学生市场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持续多年的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一直采取和企业合作的办法,以命题、半命题的形式向大学生征集作品,其中包括视频创作。这种方法其实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予以实施,但有所欠缺。
这也关乎市场意识的培养,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市场因素,只注重作品拍摄。因此,命题的范围狭隘,思路容易受到局限。大赛中的半命题、命题形式给予影视教学的优异启示在于拓宽命题的范围,将触角伸及更广阔的领域。以某广告命题实则就是市场意识的强化,不仅在于创作中某品牌产品的出现,还在于拍摄经费的提取及后期宣传的制作。因此而形成的产业链的意识培养,可以帮助学生走出自我沉浸的怪状,形成更全面的创作姿态。
第三是简浅入手,倡导积极的价值观念。学生的创作容易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会受到韩剧、台湾剧、独立电影等影响,在故事讲述尤其是情感表达上过分纠葛。刚开始创作的学生,一方面是不知从何下手,找不到适于创作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是眼高手低,倾向于剧情复杂晦涩的创作。
从广告型微电影和公益型微电影作品中得到的启发能够较好地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注意选择简单而又浅显的主题,以命题或半命题的方式带动创作,这样可以有效抑制不知所措的境况,避免复杂的情节创作,又可以很好地牵引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习好讲故事的本领。高年级的学生更需如此。
微电影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作品要在短时间范围内完成完整的情节刻画。因此,集中某一个点展开情节设置,从简浅的主题入手,不用担心题材是否庸俗,也不用担心故事是否平淡,只要抓住主题的灵魂,同样能够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目前国内有影响力的微电影节在作品征集上明确给出微电影创作的有益启示,即价值观念的导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画片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其中主要的传播类型有影院动画片、电视动画片和试验动画片。现今国际有影响的大制作都有数不尽的动画形象参与到了现代电影艺术实践中,从这一角度来看,动画形象事实上已成为21世纪电影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主要角色之一。
一、动画技术在电影创作中的应用
最早把二维动画形象和真人表演结合到一起的近代电影应该是1971年出品的《奇妙飞床》。但是比较著名的影片却是1988年公映的《谁陷害了兔子罗杰》、1996年的《空中大灌篮》和2003年的《华纳巨星总动员》。随后,二维动画形象与真人表演的真人动画片接踵而至。连绵不断。
在数字特技技术介入电影之后,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完成的非现实的形象与真人的表演更是数不胜数,例如《极速赛车手》作为一部向经典动漫致敬的影片,沃卓斯基兄弟极力将其打造为一部尽显原著视觉精髓的真人动画。沃卓斯基兄弟运用了一种被称为“21/2维立体技术”的视觉逐行压层技术来处理片中上万的视觉镜头。这些景所处的位面因为各自的移动而产生立体效果,这就象我们从小就看过的最简单的动画原理,就好比创造会动的拼贴画一样。
对于二维动画片来说,《蒸汽男孩》的画面效果更加引人注意。令人目不暇接的华丽视觉,炫丽的画面会带给你强烈的心灵震撼,优美的音乐于精彩的故事中就如诗中画画中诗,在音乐中你的面前是美丽的画面,从精美的画面中你会更加感受到音乐的优美,两者相得益彰。《蒸汽男孩》为我们展现了超乎想象的绚烂画面,丰富立体的画面层次和完美的动静结合,高科技下精彩绝伦的武打设计更是给你强烈的临场感,加上精心设计的人物形象和手绘、CG的紧密结合,出色的发挥了动画片的优势和力量,在日本动画片中可谓登峰造极之作。
二、计算机动画
动画所指的是由许多帧静止的画面,以一定的速度连续播放时,肉眼因视觉残象产生错觉,而误以为画面活动的作品。使用动画可以清楚的表现出一个事件的过程,或是展现一个活灵活现的画面。
计算机动画是指采用图形与图像的处理技术,借助于编程或动画制作软件生成一系列的景物画面,其中当前帧是前一帧的部分修改。计算机动画是采用连续播放静止图像的方法产生物体运动的效果。
计算机动画的关键技术体现在计算机动画制作软件及硬件上。
计算机动画制作软件目前很多,不同的动画效果,取决于不同的计算机动画软、硬件的功能。虽然制作的复杂程度不同,但动画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计算机动画由于制作手段上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类: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我们来看一下常用二维动画软件:
AnimatorStudio——基于Windows系统下的一种集动画制作,图像处理,音乐编辑,音乐合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二维动画制作软件。自从1989年以后,全世界的动画制作工作室和各家影视公司电视台都采用AnimationStand二维卡通动画软件,包括全球最大卡通动画公司皆采用,比如沃尔特、华纳兄弟、迪斯尼和等,广泛为娱乐业所采用。
Flash——交互动画制作工具,在网页制作及多媒体课程中应用,通过它,可以让你在互联网上看动画。
三、二维动画的特点
首先,要对真实的表现对象进行长时间的临摹。对角色的形象、结构,乃至习性和习惯动作都要有一个系统的观察临摹,再进行艺术夸张,把一张对角色形象性格塑造有帮助的要素夸张出来,这时的角色动作创作要经过上述的艺术夸张之后,再进行提炼,画出关键的特点动作,再在这些关键张之间按照角色的性格不同所需要的不同节奏画出数量不等的中间张,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关键桢的办法。这种动画角色动态的创作办法,科学地从生活出发,提炼并塑造出动态鲜明的性格,使角色动作实现手段更科学有效,这种基于关键张的创作方法在动画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潮流下一直使用至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维动画。
用这种方法创作的影片,剧情发展节奏感强,角色动作流畅且个性鲜明。使观众更易于从动画片中感受到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后,动画工作者想要传达的精神境界。但这种办法也有其表现力的弱点,就是很难表现出角色的微妙真实的细节动态,这也就使之对角色内心活动的表现。产生了一定的障碍。
二维动画角色是一种有意味艺术形式的视觉符号,它折射了角色的性格,民族的审美文化。科技的发展,以其独特的形式与审美价值被更多的人认知。离奇的动画角色视觉形象和动画意象,表现夸张、变形的视觉审美张九明亮的色彩,卡通化的造型以及强烈的动感。凸现感官强烈的视觉幽默虚拟的形象,满足了人们欢愉和体验的激情。
(二)什么是微信营销。微信营销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伴随着微信的发展而发展。是商家利用微信平台通过文字、图片等对产品进行描述,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及销售的过程。
二、如何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微信营销
(一)利用微信特色功能
1、朋友圈。朋友圈是微信上的一个互动平台,微信加入好友后,在朋友圈的消息均可被朋友获取,朋友圈是互动与增进感情的极好平台。所以,微信营销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与自己产品有关的图片及文字信息,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宣传,同时可附上自家店铺的链接,如果有消费者想购买或者多了解产品的信息可以直接点击链接进入商店,方便且节省时间,不用再另找店铺网址。利用朋友圈进行营销还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口碑宣传。在营销中,口碑是营销过程中很重要的部分,朋友圈内一般都是常联络常互动的好友,因此朋友圈可以充分发挥用户稳定性这一优势增加人气,扩大对产品的宣传范围及影响力。
2、摇一摇和扫一扫。微信与其他交际软件相比,多了摇一摇和扫一扫功能。摇一摇是指在同一时间摇手机便可有机会加为好友,不局限于认识的人和地点的约束,扩大了交际圈,有助于扩大产品宣传范围。扫一扫主要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商家通过网店等将线下商品信息到网上,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得到商家的商品信息,再进行商品交易。扫一扫的O2O模式让用户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而且可以对多加商品进行反复比较,避免在实体店反复比较的尴尬。并且使商家的信息在网上可以范围更广、时间更快地传播。
3、附近的人。微信的“查看附近的人”主要是指微信用户可根据自己所在地域位置,查找其方圆两公里范围内的开启同样功能的用户。商家可以利用这一独特的功能通过建立自己的微信账号,并且用独特的语言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简洁的描述,就可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只要商家24小时登录微信并且开启“查找附近的人”这一功能,就可以使自己的微信账号随时被用户查找到。因为微信是基于移动通信的,只要商家有可移动上网设备,就能随时随地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使自己成为活体广告牌。同时,这种营销方式特别适合刚到新地方的外来人员,最高效便捷的满足自己的需求。
4、公众账号。由于微信具有高质量性和高度活跃性的特质,因此微信的公众账户功能可以实现与用户的点对点营销,增加营销的准确性,提高营销的效率。微信用户通过添加商家的公众账户关注该商家,商家获得关注后,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基本信息,有目标地进行产品营销。另外,商家要特殊注意消息发送的频率,发送消息过少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发送消息过多会使用户产生抵触情绪,对商品的推广不利。因此推送消息发送频率很重要,一般是一天一条推送消息即可。商家还可以设计一些特色环节,随时随地的与用户互动,随着发送信息的增加,用户的习惯也会随之有些变化,这些变化是随时间的增长才会显现出来。
(二)注重产品的选择和质量。无论是否进行微信营销,产品的选择都是很重要的。首先,要先选择一个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产品,如果选择产品很大众化,那么竞争势必很激烈,造成一部分客户的流失。其次,要注重产品的质量。一个产品想要有长期稳定的发展,就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产品质量,口碑对一个品牌发展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当一位顾客认可了产品的质量,才会再次购买和主动向朋友推荐,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建立一个好的口碑。
(三)诚信。因为微信是基于网络存在的,在网络中会有一些虚假信息来影响消费者。因此,诚信是营销的前提。诚信包含很多方面,例如商品的介绍、商家组织的产品促销活动信息,商家的信息以及与客户交流时的态度,等等。微信营销只限于网络,客户见不到实物,对产品的感觉完全靠商家的描述,如果商家在介绍商品时夸大了其优点,当客户看到实物与网上不符时势必会引起纠纷。商家为了扩大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会采取一定的宣传方式,如促销时也要注意符合产品事实,不能欺骗消费者。客户与商家交流主要通过文字、图片,有时可能会有语音交流,但始终不如面对面真实,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商家要用最真诚的态度去解决客户的需求,不能只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一味地介绍产品而忽略了客户的反馈。
三、微信营销的优势
(一)群众基础庞大。微信自从被推出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截至2013年7月25日,在国内,已有超过四亿的用户注册了微信账号;2013年11月突破了6亿,成为亚洲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的用户组。之所以用户这么多,主要基于腾讯公司的庞大用户基础,微信好友可以来自于QQ好友,手机通讯录以及摇一摇、查看附近的人等等多渠道,不局限于时间地点和交际圈,也不局限于认识与否,因此微信的好友具有稳定性和广泛性。微信中的人大多是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力,自我认知与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比较强。对于新事物往往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强烈的购买欲望,并且也有一定的购买能力。商家要有一定的洞察力,洞察到背后的巨大商机,利用微信进行产品推销。
(二)发挥空间大。2011年微信推出了1.0测试版本,到2014年1月28日,微信升级为5.2版本,微信三年来经历了多次升级。目前,微信不单单支持文字功能,还包括图片、视频、位置、名片、表情、实时对讲、视频聊天、语音输入等多功能。这就为微信营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商家可以用图片、表情对产品进行形象的描述,避免造成对单一文字描述的阅读疲劳,消除商家与顾客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的距离。另外,视频聊天和实时对讲功能更能表现出产品的性质和功能,增加立体感。只要策划人员有足够的想象力,就能将微信的功能发挥到最大,达到最佳的营销效果。
(三)灵活性增强。微信的另一大特色就是灵活性强。在智能手机推出之前,台式电脑是人们上网的唯一工具,智能手机微信手机客户端的出现,使微信有了发挥的平台,只要有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无论你在哪,只要在信号覆盖的范围内,就能发送和接收信息。商家可以随时随地的发送商品信息,用户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到商品信息,不用担心地域和时间问题。与传统的营销方式,例如电视等相比,具有时间的优势。当然,商家要特别注意消息推送的时间和频率,避免引起用户的反感情绪。
(四)用户积极性高。随着微信的不断发展,版本的不断更新,微信所具备的功能不仅仅是跟朋友沟通联络感情工具,还是集阅读、音乐、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微信功能的不断增加和完善,微信的用户也随之急剧增长,使用频率也不断增高,活跃度增加,积极性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对于电商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一个电商企业想要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要有较高的用户活跃度来支撑,有活跃度才能获得更多关注,获得更多的收益。有一些电商企业利用商品打折促销的方式昙花一现,活动结束不久就没有了音讯,就是因为他没有持续的用户活跃度。一个企业不可能一直用打折促销来维持用户的关注,还应该采取一些其他方式,例如折扣优惠、增值服务等。在2014年3月,微信推出手机支付功能后,使整个购物过程都能在微信中完成,更加促进电商企业的发展。
四、微信营销的不足及其解决方法
(一)微信营销现状
1、微信本身存在的问题。微信现处于刚发展阶段,由于发展速度较快,其功能有一些跟不上其发展,因此微信软件本身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发送表情闪退问题、部分通讯录好友查找不到等问题。随着微信的不断更新与改进,这些问题已经解决。但还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2、安全问题。微信基于互联网而存在,而网络又存在一定的虚拟性。首先,无法确定微信信息是否真实,用户身份和买家身份都无法保证真实,身份认证方面存在一定漏洞,用户在社交过程中个人信息可能在不经意间泄漏出去,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其次,用户无法确定商家的信息是否真实,存在商家夸大其商品优点的可能性,造成用户上当受骗;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支付的安全性。目前,微信还没有完整的支付安全平台和法律保障体系,虽然在微信上可以实现交易的封闭性,但支付安全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支付的安全性有保障,才能更好地进行微信营销。
3、二维码形式单一。目前,商家利用微信营销主要依赖于O2O模式,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关注商家公众账号,再通过商家描述和推送的消息了解商品信息。这种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对于商家来说过于被动,形式太过单一,不具有普遍性,如果用户不扫描该商家的二维码,那么就算该商家的策划做得再好、再有特色,用户也看不到,也就没有了意义。
4、信息传播单方向。微信营销现在局限于商家单方向的向用户发送商品信息,而忽略了用户向商家的反馈信息,商家与客户之间没有及时的沟通。商家不知道客户想要什么,一味地根据自己的判断推送信息,与此同时客户也不知道商家到底有怎样的商品。虽然有些商家会在自己的微信平台上设置自动回复等,但如果真的是用户提出一些建议,不是自动回复中涉及的内容,就无法得到回答,自动回复也就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5、得不到商家的重视。微信在2011年推出,虽然发展速度较快,用户量增加也迅速,但作为营销方式来说,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相比微信营销还是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许多商家对此还不太了解,他们大多持观望态度。有些商家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宁愿采用传统营销方式,其实他们不是不想重视,只是他们还不了解微信营销能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收益,有怎样的好处,对微信营销方式还在摸索之中。
6、品牌推广效果不明显。让消费者与商家达到共赢效果的营销形式才是成功的营销方式。显然,以现在微信发展的水平来说,还达不到这种效果。现在的微信公众账号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类,不是一个成熟的系统,用户想关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公众账号,要自己检索查找,相对于成熟的微博营销来说比较麻烦,除非商家的二维码出现在明显的位置,扫一下就可以。这就造成一部分客户流失,降低了推广的效果。
(二)应对对策
1、完善微信平台。现阶段的微信平台主要解决以下这几个问题:一是微信系统的操作方便性,微信平台操作繁琐是影响用户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将商家分门别类,使用户可以轻松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商家,避免用户像大海捞针一样;二是解决支付安全问题,支付安全问题一直是让用户望而却步的原因。支付安全问题不解决,微信营销不可能持久发展,可以采用第三方支付方式或直接与银行建立关系,降低支付存在的风险,解决支付安全问题;三是提供用户想要的信息,商家不能只凭着自己的意愿,毫无调查地发送信息。应该足够了解用户的需求,知道各类用户需要什么产品,有根据、有目标的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产品信息。
2.电子商务课程
电子商务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专业,主要是以电子信息的相关技术为工作手段,对其进行商务上的应用,同时还将管理学、营销学、现代物流以及计算机技术等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其能够对网络的建设维修、产品的营销策划等进行工作,甚至是与客户进行工作的交流。但是,由于高校学生在电子商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学习,也就导致学生的技术水准较低,因此也就需要提高相关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微课”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使用特征
3.1课程时间短“微课”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视频,而电子商务课程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视频对知识内容进行了解。“微课”的上课时长最长的不会超过10分钟,这样就能够保证电子商务课程的学生能够保持兴趣,不会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效率往往会比40分钟的课程高的多。
3.2课程内容少和传统的电子商务课堂相比,“微课”所涉及的问题较为集中,能够将课堂的主题更好的表达出来。使用“微课”进行电子商务的教学,能够使教学的内容显得更加精简,避免复杂的内容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3.3课程资源容量小“微课”所涉及到的电子商务的视频与资料等,它的资源容量不过几十兆,而且视频也都是通过相关的网络媒体进行播放的,这就保证相关的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师与学生能够及时地进行课例、教案以及课件的观看,同时还能够将其存储到手机或者是笔记本电脑上,使学生、老师能够对其进行反复的研究思考。
3.4课程资源使用方便在“微课”中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主题明确完整的,都是将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视频作为教学的主线,对其进行教案的设计,搜集课堂上所能使用的课件与素材,同时还能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进行反思改进,考虑学生的意见,然后形成相应的电子商务资源包,构造完整的教学资源环境。
4.如何让“微课”在电子商务课程上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4.1构建出更容易操作的“微课”学习平台根据相关的脑科学家的研究,人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工作的时间为10分钟左右,超过这个时间,人类的大脑就不能再次进行有效的工作,因此电子商务课程的“微课”设计时长一般都不会超过10分钟,最好的是3至5分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实证明,视频时间超过10分钟的话,就会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产生厌烦的态度。不仅如此,如果相关的“微课”学习平台的造作过于复杂的话,就有可能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因此也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构建出更容易操作的学习平台,使其能够进行更好的操作与学习。
4.2将“微课”学习进行更深层次上的开放由于“微课”属于开放性的学习资料,再加上电子商务课程自身的开放性,这就要求相关平台的开放程度足够大,才能支撑起电子商务课程的学习。如果开放性的程度较低的话,就无法保证相关课程软件的升级,导致电子商务课程在“微课”上的知识不能得到有效传播。因此,要想保证“微课”得到学生们的支持,就必须将“微课”学习进行更深层次上的开放,使更多的教师能够应用“微课”进行电子商业课程的教授。然而,如果只是将“微课”进行表层的开放也是远远不够的,要能够将课程视频的代码直接嵌入并开放,要能够将“微课”平台分享到空间、“博客”或者是“微博”上面,使更多的人能够看到相关的教学课程。
4.3扩大“微课”引导的吸引力相关的任课教师要能够将“微课”引导的吸引力进行扩大,使高校的学生在学习电子商务课程的时候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扩大“微课”的吸引力主要指的是扩大其引导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平台本身的能力。仅仅依靠“微课”平台,也许能够短时间内吸引更多的学生,但是他们的关注点也仅仅是“微课”这一平台,一旦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其失去兴趣,这样对电子商务的课程学习没有多大好处。因此,要不断地提高“微课”在娱乐方面的能力,创造一些与电子商业课程相关的小游戏,将游戏对高校学生进行开放,而且还要能够方便学生的操作,这样就能够提高电子商务课程的有趣性。不仅如此,还要能够不断地吸引更多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进行“微课”的学习,不能将相关的课程当作私有,要和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使不同学生、教师之间能够进行电子商务课程的学习交流,使其能够投入更大的学习热情。
(二)影片《为了霍洛维茨》选曲广泛
影片选取了大量经典的钢琴曲,内容浪漫绚丽,带给观众丰富的听觉享受。首先,电影《为了霍洛维茨》中的钢琴曲的表现风格姿态万千。有充满宣泄情绪的《革命练习曲》,表达了金智秀对社会的反感;有《梦幻曲》,温暖了尹京民和金智秀;有令尹京民感到十分乏味的慢板《第二部创意曲》《C大调奏鸣曲》,也有另他感到有趣、生动的《土耳其进行曲》《野蜂飞舞》;最后还有证实尹京民的确是个钢琴天才的《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其次,影片钢琴曲的选曲时间、空间范围跨度大。在24首钢琴音乐中,有多个时期的作品。如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巴赫的《小步舞曲》《创意曲》;古典派时期代表人物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乐圣莫扎特的《小星星》;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舒曼的《梦幻曲》、钢琴诗人肖邦的《革命》;印象派时期德彪西的《阿拉伯风》等。最后,多种体裁与难易结合也体现了选曲的跨度大。在《为了霍洛维茨》中的钢琴曲不仅有练习曲,也有复调曲目,还有一些小型的乐曲,更出现了多首奏鸣曲大型乐曲。在这二十多首曲目中,从简单到复杂,不同技术程度的转换赋予了这部电影多种层次的艺术效果。
(三)影片《为了霍洛维茨》选曲具有合情性
影片《为了霍洛维茨》可以说是同时具备通俗、优美,可以为多层次文化水平的观众所欣赏。因为这部影片被归类于生活片,不同于以往一些钢琴题材是为部分群体喜爱的如战争、伦理等类型,它面向更为广泛的大众,尤其是关注钢琴音乐的儿童与家庭观众,所以在这部影片中多为大众所熟悉的钢琴曲。金智秀对社会充满了反感与不满的场景中弹奏的是《革命练习曲》,不过这首曲目是肖邦为了表达祖国革命没有取得成功后悲伤愤怒的心情,与她当时的反感与不满并不能完全契合,假若单考虑与情节完美的契合度,那么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是再好不过了。不过《革命练习曲》也有着爆发式愤恨感慨、气愤不平的表达,而且重要的一点是这首曲子更被人们所了解、耳熟能详,所以在影片中发挥了极大的感染作用。同样,在尹京民学成后的音乐会中,演奏了具有很大难度的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而实际上《第三钢琴协奏曲》要比《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难度高,如果单从需要表现京民的技艺的话,那么《第三钢琴协奏曲》会更贴切一些,但是从大众的角度出发,影片选择了观众更为熟悉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增加了影片的欣赏性。另外影片中还有很多被大众所能理解的曲目,同时为影片平添了几份亲和力。
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12月将《火车到站》搬上银幕时,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现实事件的复制品;7年之后,美国人埃德温·波特拍摄了《一个消防队员的生活》,出现了一组活动影像,一个影像中出现了“救火会”前的门铃,门铃下面是一张“有火警请拉铃”的告示,接下来的一幅影像是一只正在拉铃的手。这样影像间出现了意义传输,出现了叙事。这一简单的现象引起了关于“电影是什么”的讨论:从电影是杂耍还是艺术,到电影是语言还是符号,再到电影是精神症候还是意识形态;关于电影的隐喻也从画框到窗户,再到镜子。整个电影理论的发展史再现了20世纪哲学与审美的发展史,电影成为了20世纪几乎所有的哲学、美学思想和方法论的演武场,电影理论由此而成为“显学”,但所有这些讨论都围绕着一个最基本的命题展开的:电影是什么?
这些讨论事实都维系着各自的理论立场和出发点,如果将这些理论放在同一个出发点的平台上进行讨论,其结果只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因此.将这些理论各自的出发点弄清楚是电影研究的基本功。
一、从“电影是什么”到“电影研究是什么”
当安德列·巴赞将他的论文集题名为《电影是什么》时,显然是一个关于电影本体论的设问,但当这一设问成为电影理论研究的基本命题时,我们实际要面临的是两个问题:作为电影的最基本要素是什么?电影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
通常有两种电影:一种是现象复制品的“电影术”,另一种是“复杂叙述体系”的艺术作品。在此基础上电影又有“片种”的分类,克莉斯汀·汤普森和大卫·波德维尔的《世界电影史》就将电影研究对象限定在故事片、纪录片和动画片,这也几乎是大部分电影史写作方法。麦茨认为:“考察故事片也就直接抓住了问题的核心”,“由于电影遇到了叙事问题,它才逋过后来的各种探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意手段”。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所谓“电影术”的影片与后来的故事片之间是何种关系?它们的共同性在哪里?麦茨回答说:“但是在电影总体的要素之中,有一个特殊的与其他要素极为不同的、在其他艺术中并非单独存在的核心要素,那就是影像的论说。”(2)影像既然成为电影的最基本要素,那么也就回答了电影研究的出发点,即“本位”问题。
“本位”问题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概念。汉语语法研究是在沿用西方语法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西比较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我国学者提出“本位”问题以应对长期存在着的以西语结构硬套汉语语法结构的误读,以此区别汉语与西语在语法结构上的基本单位。所谓“本位”,如我国学者所说:“对于什么叫‘本位’,各家的理解并不相同。可以指最重要、最根本的单位,作为语法研究的出发点的单位;可以指语法研究的基本单位,这种单位还可以不止一个;可以指语言基本结构单位,语法研究的‘基本粒子’。”将“本位”概念应用于电影研究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位问题的价值在于尊重语言的独特性,将本位概念运用到电影研究中,同样是为了要强调尊重电影以影像为基础这一特殊性。作为传播的媒介,电影影像作为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是完全不同的。麦茨说:“就语言来看,有口头语言和文学的分别,两者泾渭分明,但电影只有一种,电影就是‘电影’而已。”正是电影的这种语言和艺术双位共存的特性,使得电影很自然地与文学结亲,麦茨说早期的电影家们都是从文学的角度来思考电影的,原因就在此。也正因为此,影像所包含的确定因素与不确定因素的混杂,必然给电影研究带来本体论的困惑,影响了电影研究的对话基础,因此,提出影像本位,正是为了解决电影研究的共同基础,即出发点问题。
而这一命题所涉及到的电影本体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认知理论等更关乎人类发展的核心意义:世界已经进入到图像时代或景观世界的阶段,视觉文化已经成为文化的核心形态。电影所体现的影像视野,作为图像时代的表现形态,实际上已经不再囿于艺术领域,而更广泛地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认知的基本出发点。因此“电影的独特性”的命题使得“电影是什么”这样一个设问成为跨越历史空间的常命题,并非是“音乐是什么”、“文学是什么”这类问题的翻版或延伸。
二、电影研究史中本位问题的历史回顾
电影导演说:“其实电影和小说在阅读上是不一样的……所以用镜头去思考与用文字去思考一样,是独立的。”电影理论家说:“整体来看,电影首先是一桩事实,它牵涉到的问题包括了美学、社会学、符号学,以及理解和领悟的心理学。一部电影不管好或坏,首先,它是一部电影。”人们接触电影的方式有许多种,不可能只有一种,不同的理论与批评出发点与归结点并不相同,但事实上都在回答“电影是什么”这一设问,但它们的结论同它们所持的理论本位是一致的。
德国心理学家明斯特伯格作为最早的电影心理学的研究者,是从完形心理学原理角度人手对电影进行研究的。他实际上讨论的是观影经验与心理感知机制的过程,他将电影的运动看作是一种“幻觉”:“这里运动的经验显然是由观察者的心理造成的,而不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爱因汉姆作为明斯特伯格的理论继承者,则从影像与视像的差异入手,提出电影作为艺术的根据。这里,他将视点从观众转向了影像,但仍然是以影像为基础,以观众为归结点。在方法论上,他并没有将这两者区分开来:“大脑为了把握外部世界,必须完成两次工作:一,必须获得有关它的信息;二,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我们发现,心理学派的理论出发点是影像/客体与观众/主体双位共存的。巴拉兹·贝拉是从唯物辨证法的角度提出电影的文化意义的:“这并不是说,人类将要掌握代替说话的聋哑人的手语,而是要掌握对正在直接用人体表现精神的视觉表现能力。于是,人再一次变得可见了。”巴拉兹提出来了电影的叙述、表达问题,至少在功能上将电影看作是一门语言。持相近观点的是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苏联蒙太奇学派:“善于以电影形象去进行思考,想象出一个事件日后由若干片断组接起来而有顺序地出现在银幕上的样子;把真实事件只作为素材,从中选取一些富于特征的要素,然后用这些要素创造出一个新的电影现实——这就是电影导演工作的特点。”爱森斯坦同样是从叙事、表意的功能出发,将蒙太奇看作是一个表达思想的手段。本质上,蒙太奇学派也是一种电影语言学派,镜头及其组合只是电影的词法与句法。蒙太奇学派试图找到意义表达的最基本单位,但是他们将意义建立在画面的联系与冲突中,忽略了、甚至贬低了影像画面自身独立意义的认定。
安德列·巴赞从本体论和心理学机制两方面考察影像:“影像本体论和影像心理学构成了巴赞的电影生产元机制理论,这是他的美学体系的支点,也是他对电影的基本认识。”在申明影像的本体论意义的同时,巴赞仍然沿续的是传统的心理学解释,将理论视点转向影像的后段程序:观众心理的意义;而克拉考尔则是将视点引向影像的前段程序:物质现实。克拉考尔似乎肯定了影像的客观性,却在无意中成为了“具体现实的”被动纪录与展示,影像的作用反而被淡化了。
米特里同样将电影看作是一种语言,他的成就是分析了影像在意义产生过程中的特殊性:“从未有人认为电影是完全意义上的认识,电影主要还是更完整的、更纯粹的、与某种意义或某种审美价值相联系的‘感悟’。这是一种直觉认识,……它与理性认识很少相似。”他第一次肯定了影像的能指与所指的同一性是电影的最重要的特性:“影像的第一层意义便是被再现物的意义。……作为‘再现体’的影像并不表示任何附加的东西。它仅仅是展示。”他同时又指出:“影像可以超越它所映现的这个事实:再现形式成为它所再现的事物的某种具体符号(信号),同时,又是‘凝聚了’被再现的现实的一切潜在特征和‘一切存在潜能’的相似体。”在肯定影像的意义的同时,他同样引进了心理学因素:“……因为这种‘蕴涵’是以一组心理的自动性为依据的,而心理的自动性又是以涉及感知和判断的心理反应为依据的。”
麦茨吸收了米特里关于影像意义的研究成果,认为影像是无编码的信息,他首先在影像中确立意义要素:“在电影中,意义上的单位元素——或者说要素——呈现在影像中的,不但繁多,而且连续不断,即使最聪明的观众也无法全然掌握。大致而言,只要大约了解主要的要素,大约掌握其中的主要的意义,再笨的观众都是能够粗略理解一部影片的。”但就影像的性质而言,他指出了由于视觉景观所带来的能指与所指的同一性,影像没有双重分节,但从叙述的角度他提出了影像符号具有直接意指与间接意指两个层面:所谓直接意指(外延)是指影像或声轨重现的景观与声音,而间接意指(内涵),则指由附着在影像符号外延涵义上的纯美学的安排,如“风格”、“样式”、“象征”、“诗意”等。意大利符号学家艾柯将影像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从本位的角度提出了影像符码三层分节说。他将影像分为静态的三层分节与动态的三层分节。影像作为一个符码自身是不具有意义的,在影像中能指与所指是同一体,那么在作为符码时,影像只是一个能指,它的所指是潜在的,沉睡着的,因此,影像在符码阶段是没有所指的能指。而影像进入电影创作,符码进入重建阶段,它的所指才会被激活,这个激活过程是由导演、观众、社会群体、文化形态共同参与完成的。因此,影像的双重性不是双位共存的问题,而是前后两个阶段的关系问题。这样不仅解决了影像意义的传送问题,而且为影像本位提供了理论根据。
上世纪60年代以后,视觉文化成为电影理论研究的重心,在这一过程中,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为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来源。拉康是从主体确认的角度探讨人的认知问题的,拉康说:“主体就是我在世界之中的在场模式,只要把它唯一地还原为存在一个主体这样一种确定性,它就变成了能动的歼灭力量。事实上,哲学沉思的过程把主体推向了变革历史的行动,并且围绕这一点,通过能动的自我意识在历史中的变形来规范这一自我意识的构型范式。”拉康主体还原设定为意识优先原则,由此提出其人手的途径为“凝视”,“在视觉关系中,依赖于幻觉且使得主体在一种实质的摇摆不定中被悬置的对象就是凝视。它的优先性——主体一直以来也是因此而被误解为依赖于它的存在——就源于它的结构本身”。正是基于凝视的特性,拉康提出了“镜像阶段”的理论:“我将镜像阶段的功能视做‘心象’功能的一个特例。这个功能就是要在有机体与现实之间——或者,如他们所言,在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建立起某种关系。”显然,拉康的意识理论是建立在视觉的基础之上,由此影响到阿尔杜塞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理论和随后的鲍德里的“洞穴”与“梦境”理论与齐泽克为代表的后现代电影研究。
但是,艾柯与在拉康基础上做出独特贡献的德勒兹关于影像研究的成果更值得重视。吉尔·德勒兹的两部著作:《电影1:运动-影像》、《电影2:时间-影像》重新诠释了柏格森的感知理论,他从影像与思维关系的角度展开对影像的研究,既包含了艾柯关于影像的确定性原则,也融合了拉康关于影像的认知因素。德勒兹的研究确认了影像作为思维模式的独特性,将影像从观看对象中解放出来。这样,影像作为研究的本位,它的“节奏”、“调性”这些确定性因素就成为影像自身“创造力”而被肯定了。
从本位原则出发,我们大致可以将电影研究史上主要的研究理论分为六类:
第一类,以明斯特伯格与爱因汉姆为代表的心理学派。他们的研究是从影像的心理基础人手的,是一种影像本位,但他们的影像观是与心理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类,苏联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等人同样重视影像自身的重要性,但他们更强调影像之间的联系、组合、冲突对意义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他们实质上是一种组合本位论。第三类,巴赞与克拉考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派。也同样是从影像入手的,特别是巴赞强调了影像的本体论原则,但巴赞是从本体引申到了原始心理情结;而克拉考尔则将影像与自然联系了起来。
第四类,米特里的语言学派。米特里明确提出了影像的双层性。
第五类,符号学派,麦茨提出了影像的重要性,但他在面临影像分析困惑时,转而将重点放在组合段理论上了。而真正直面影像本位的是艾柯和德勒兹。
第六类,受拉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影响的后现代电影的代表。他们在实际上是一种视觉本位论。
如果将这六类进一步归纳的话,大致是三类:一是影像本位;二是组合本位,三是视觉本位。如果说,后两类“组合本位”与“视觉本位”的分歧不大的话,那么第一类“影像本位”即对影像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歧义。
我们看到,多数理论家们在对影像的把握时,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影像画面的双位共存性,这种双位共存,或者将影像与观众联系在一起,或者与被摄物联系在一起,影像并不具有独立性。将影像与视像(表征)混淆在一起,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从视觉本位出发的表征原则。因此,他们的影像观,其实与艾柯的影像理论是有重大区别的。艾柯的影像符码三层分节说的价值正在于揭示了影像的确定性关系。与艾柯一样,真正坚持影像本位的还有从影像创造力人手研究的德勒兹。而视觉本位则是建立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上的。.视觉是人类五种感觉(视、嗅、听、触、味)中最为高级的感觉,它的感知行为远离身体的物质性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无意识行为,视觉本质上则表现出一种权力关系。因此,视觉本位具有个人行为的不确定性。电影研究从视觉本位出发,则自然地包含了影像的确定性与视觉的不确定性共存的困惑。
三、影像与表征问题
电影研究的不同本位是基于不同的理论目的的。从表面上看,无论是影像本位还是视觉本位都是建立在电影叙述功能上的。电影的表情达意的功能,促使人们考虑导演与观众在电影意义生产与传播中的作用。但我们看到,如果将电影看作是一门艺术品,就要关注影像的审美作用;如果将电影看作是一种语言,就会关注影像的联结与结构;如果看作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机制,影像必然会社会化;如果是一种文化,影像则是它的表征……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当将影像活动看作是一种正在日益成为我们社会认知的主要形态的话,影像本位不仅是电影研究的本位,同时也是认知的本位。这一本位的核心要求就是影像的确定性。尽管在上文已经涉及到了影像的双位共存问题,在这里我们还要进一步将影像与表征作深入地区分。
一、企业财务危机运营的含义和特点
(一)企业财务危机运营的含义
企业财务危机是指企业财务状况恶化,长期出现亏损,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现象。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时,如果无力履行合同,无法按时支付债权人利息和偿还本息时,该企业就面临着财务危机。企业财务危机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财务危机,并且具有客观积累性、多样性、灾难性和预见性等特点。企业财务危机的最严重后果是企业失败。
财务危机运营又称为财务危机运作,它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手段,以化解财务危机为目的,为实现企业度过危机重新恢复正常生产经营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和活动。财务危机运营的核心是运营方式和运营方法。
(二)企业财务危机运营的特点
1.全局性
财务危机虽然是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但是它却有很大的爆发力,企业一般的经营人员对危机不了解或没有管理知识,就很难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财务危机的应对和运营。因此,运营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企业管理知识、风险管理知识、企业运作知识和较强的实践经验以及对企业的整个生产流程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正确的财务危机应对措施和运营方法。
2.决定性
财务危机对企业是一项重创,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到期又不能偿还负债,在目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论对企业自身还是对企业的员工都是一项不小的债务负担和压力,因为运营结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途,决定着员工们的命运。所以财务危机的运营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3.双面性
财务危机的运营效果有两种,一种是运营成功,企业摆脱财务危机,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另一种是运营失败,负债继续无法偿还,生产经营情况继续恶化,会使企业无法摆脱财务困境,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因此财务危机的运营是一把双韧剑,使用起来一定要深思熟虑,在进行运营时一定要考虑细致、全面,仔细分析、认真论证,有针对性的进行运营。
4.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财务危机的运营必须及时有效,因为财务危机的爆发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危害,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及时根据财务危机爆发的原因,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时拿出解决方案,提出运营方案和对策,抓住解决危机的时间和机会,错过了时机,企业就无法翻身。
二、企业财务危机运营环境
企业财务危机运营环境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指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对企业管理活动造成市场机会和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具体是指当前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人口、自然环境以及当地收入水平等一系列不可控制的因素。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宏观经济环境是全球金融危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日益收紧银根,对企业进行贷款的信用度要求比以往要高。企业生产成本日益上升,经营效益普遍下滑,大型跨国企业裁人并缩减产量,以减少企业的成本,使企业能顺利渡过金融危机的寒冬。因此,对面临财务危机的企业来说,采用外部融资解决企业财务危机或通过外援的方式运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企业必须更多地依靠自身的力量,拿出最快最好的财务危机运营方案。微观环境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直接制约和影响企业管理活动的力量和因素。微观环境主要是企业内部或者外部那些通过沟通或者一系列措施相对好控制些的环境。如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配置、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财务危机运营必须考虑企业的微观环境,企业应该想方设法改善所处的微观环境。因为企业微观环境是不良的,否则企业不会处于财务危机,企业应该明确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和改善微观环境的渠道。
三、企业财务危机运营程序
(一)企业财务危机运营组织结构的建立
企业财务危机运营组织主要由财务管理中心、行政部和审计部共同组成,他们首先要制定好相应的财务危机计划,对各种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提出相应的配套方案和解决对策,平时应进行一定的财务危机应对方案模拟测试。用这种组织结构的原因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中心和审计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比较了解,能从日常的业务操作中发现企业财务危机,企业应当在财务管理中心、审计部和行政部指定专人负责,设立财务危机运营职责和权利,当有财务危机警情出现时,财务管理中心和审计部负责人应及时把财务危机预警相关情况通过企业的内部网发送给行政部负责人员,并接受指令,当有不严重的财务危机警情时,行政部相关负责人员应通知财务管理中心和审计部的预警负责人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当有重大财务危机警情时,行政部相关负责人员应把相关情况汇报给企业的董事长,由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干部一起决定危机的处理决策。运用此种组织结构,企业能有效地加强财务危机的防范和处理能力。
(二)企业财务危机信息的搜集
企业财务危机信息搜集主要是财务管理中心和审计部,财务管理中心和审计部除了进行日常的财务业务操作以外,也负责企业财务危机信息的搜集工作,但不是说其他部门没有进行搜集信息的义务,最好是全员搜集,包括生产部、营销部和研发部都可以参与。这些信息包括对企业的供需商供求情况、企业的竞争对手情况、企业的内部活动以及客户需求信息和企业相关的外部环境等。企业财务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平均收账期延长,销售的非预期下降,企业的财务状况出现恶化,自有资金不足、财务结构恶化和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管理混乱包括很多方面,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企业应该分析财务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要对财务危机涉及的相关人员、相关业务以及危机给企业造成的严重后果有正确的分析和定量化的掌控。
(三)企业财务危机运营的方法
企业应根据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要对相关的客户进行清查,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调动,必要时对企业进行换血。如果是产品质量引起的危机,要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有良好的质量才能有客户和市场,产品才能有销路,才能树立起客户对企业产品的信心,保持或恢复顾客对产品的购买欲望,使企业摆脱困境;如果是产品销售不畅,可以进行资产剥离或资产出租。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引起企业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是销售不畅。企业可以通过资产剥离将非经营性闲置资产、无利可图资产以及已经达到预定目的资产从企业资产中分离出来。资产剥离的方法有资产置换、减资、资产出售等形式。发生财务危机的企业可以通过资产剥离的方法换取现金的流入,这种方法如果运作成功,不仅可以植入优质资产,而且可以将企业原有的不良资产置换出去,实现企业资产的双向优化。另外可以通过及时缩减企业规模,通过债转股、业务重组、资产出租等形式减少企业的债务负担。如果是财务管理不善造成的,可以向供应商寻求帮助,请求推迟付款,给予供应商企业好转后长期合作的承诺;还可以向客户争取预付款以帮助渡过难关,达到风险投资,渡过财务危机时期。随着价格环境慢慢好转,高水准管理人将会处于有利地位,能够以比过去几年更具吸引力的估值购买到优质业务。有能力使企业起死回生的高水准管理人选择性地投资于企业,也会在中期获得较高回报。
(四)企业财务危机运营的监控
企业财务危机运营不当的最终后果就是企业失败,所以对于企业财务危机的运营必须有监控系统,对财务危机运营人员能力的监控、运营过程、运营中阶段性效果等都应该有相应的监控方法和手段、要用定量化的指标来分析,以便领导者时时刻刻都把财务危机运营调整在正确的轨道上。在进行财务危机运营人员能力的监控时,要及时考察运营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是否能达到正确运营危机的目的,一旦不适用就及时调整;进行运营过程监控时要注重运营的方法是否合法、合理,是否可行,操作是否得当;对运营中阶段性效果的监控重点考虑是否达到预计的运行效果,监控中要对定量化的数据指标进行分析,如果没有达到要及时采取其他措施进行补救。
【参考文献】
[1]韩臻聪.我国上市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浅探[J].财会月刊,2006,(1):16.
[2]王克敏,姬美光.宏观经济环境、企业治理与财务困境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5):18.
[3]刘静,程涛.中外企业财务困境成因之比较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4):168.
[4]阎达五.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所谓电力营销自动化,是指使用相关技术手段,加工并处理电力营销信息,使之在一定高度层次得到高效利用,同时为电力企业经营决策提供辅助参考的自动化系统。就实际应用情况来说,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出了具有自动控制、协调电力客户电力设备,使之保持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和较为理想的经济效益水平外,还具有当前开展电子商务所必须各类功能。实行电力营销自动化,其根本目的是在当前用电负荷不断增加,电力资源紧张的形势下确保供电质量,并在最大程度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开展电力营销自动化,是电力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提高盈利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1.2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
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包括系统硬件设施维护和软件程序维护两个方面。而通常所说的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运维主要指的是对信息方面的运行维护。通过各种维护措施,保证系统运行环境稳定、运行状态正常、运行效率处于较高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促进了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工作规模的增加和水平的提高。和传统相对狭窄的运维范围相比,当前运维工作处了信息运维之外,还囊括了系统日常管理、电力营销业务管理运维等方面的内容。运维单位工作人员也从原来IT业务人员逐渐扩展到企业管理者和相关职能部门,运维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显著提高。
2电力营销自动化运行维护工作的主要内容
2.1对系统设备进行运维管理
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由许多种功能设备组成,通过对计算机、电脑服务器以及网络设备等重要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采集实时数据,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是维护系统安全的重要途径。
2.2对系统软件进行运维管理
除了硬件设备外,电力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大量专业软件予以支持。不同工作对应的软件也不相同,庞大的软件数量和复杂繁琐的软件运行情况给软件运维提出了较高要求,只有运维工作跟上去了,软件的正常运行才有保障。具体来说,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软件运维对象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浏览器以及其它通用软件等等。
2.3对系统数据进行管理
电力营销系统在工作状态下会产生大量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存储、管理以及必要时的恢复也是电力营销系统运维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2.4对电力系统业务管理进行信息
在这部分运维工作中,系统对电力营销日常工作涉及到的各类事件、进展变化、业务程序及相关数据信息等内容进行按照既定程序和标准进行维护和管理,使各项业务得以正常推进,工作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
2.5对系统安全进行管理
电力系统运行安全影响重大。在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中,系统的安全管理也是运维工作的一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企业针对自身具体情况、系统安全水平、营销工作环境等方面内容制定安全管理标准,并贯彻落实到日常运维工作中。
3电力营销自动化运维工作的主要方法
3.1优化营销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是电力营销工作开展的基础规则。通过对营销业务流程、操作规范的持续优化和改进,消除结构性缺陷,使各项业务更加易于开展,工作效率更高,是运维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为实现这个目的,电力企业要在吸收外部先进技术和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客观实际、满足企业长远发展需求的电力营销管理服务流程,并予以不管完善和持续改进。通过对业务流程的优化,工作人员对自身职责和自己在系统中的定位更加明确,工作目的性更加突出,工作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为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的持续改进和工作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3.2建立、健全电力营销技术支持平台
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运维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资源。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技术支持的方式体现的。电力企业要在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运行和发展的技术支持平台,帮助企业更加高效快捷地开展各项运维工作,提高运维工作的规范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3.3坚持执行电力系统运维巡查制度
巡查制度是人们在长期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有力保障。由于系统运行产生的信息量过于巨大,单纯依靠系统自行监控难以确保安全。因此,通过开展定期或不定期人工巡查,可在异常情况发生初期就予以发现并及时处理,从而将其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保证系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