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6: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桃花心木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篇1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教师应让学生在富有层次的读书活动中自己走进文本,以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展开有效对话;应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情境,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补充介绍。

3、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设计意图:生活在江南的孩子,对桃花心木这种树知之甚少,师生共同搜集资料,把丰富、厚实的信息引进课堂,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走入课文,初观其貌,提纲挈领,与文本的初次对话为下面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由生疑而质疑,自质疑至解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自主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使学生的心与文中的种树人贴得更近。)

四、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篇2

描绘教育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访牡丹江市教育局局长、党委副书记关强

为实现林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伊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兆君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讲话摘要

全省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摘要)

新闻纵横

小小的冰场 大大的梦想——记七台河市新建小学校长李苏华

边疆教育的“领头雁”——记绥滨县忠仁镇中心校校长张尧运

汗水化甘霖 爱心织彩霞——记七台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张晓霞

因为爱——记七台河市第一小学教师丹

幽兰飞香远 浓情润心田——记七台河市茄子河区新富小学教师王立丽

阳光下的微笑——记鹤岗市南山小学音乐教师刘亚茹

教育无小事——记青冈县人民小学教师蔺英兰

24年,爱润无声——记双鸭山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师宋其兰

用爱心与智慧耕耘——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局直小学教师李燕

不急开药方

我们教语文,我们在教什么?

刍议阅读教学中的“多”与“少”

“重叠问题”教学纪实与反思

作业也是一道风景

真正的成长,始于真正的反思

教育部“七彩语文杯”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赛程介绍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纪实与评析

痴恋 历练 锤炼——参加“七彩语文杯”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感悟

躬行修省自觉浅 重剑无锋斯有真——南京参赛话修宝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整理复习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如何定位三角形稳定性”教学的网络研讨——黑龙江省小学数学第二届网络教研合作体说课大赛网络研讨片段撷取

系列活动 深入研究 有效推进——鹤岗市小学语文学科“典型课例”课题研究活动

开放课堂 激活思维——北师大版“简单分数比大小”教学中的亮点与反思

《锡林郭勒草原》教学设计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四法

激活数学课的前3分钟

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植根于学生心灵的生命与感情教育

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有效策略

转化“差班”的几点措施

高质量的教育与名优教师团队

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校

凝心聚力 任个性张扬——哈尔滨市经纬小学语文团队成长侧记

执著、快乐、幸福——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数学团队成长侧记

情动辞发 文以入情——《一夜的工作》教学纪实与评析

轻轻松松地教 快快乐乐地学——《美丽的丹顶鹤》教学纪实与评析

创设开放的课堂 闪现思维的灵动——《桃花心木》教学纪实与评析

《生命 生命》教学纪实与评析

品语言 悟情感 促体验——《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教学纪实与评析

训练扎实 有机延伸——《小壁虎借尾巴》教学纪实与评析

让生命绽放光彩——《军神》教学纪实与评析

设疑激思 逐层深入 促进学生“数学化”的过程——“数学广角——解决问题”教学纪实与评析

动中感知 乐中体验——“找规律”教学纪实与评析

活动中思考 操作中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教学纪实与评析

把握算法优化的时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纪实与评析

运用多种感官 促进学生数学化学习——“克和千克”教学纪实与评析

激发自主学习 融入生活实际——《I Like Spring》教学纪实与评析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86-01

语文课堂教学要避免出现表面热闹而收获不大的现象,教师要抓住语言文字训练这个根本,突出语文学习的本质,采用简洁的教学手段,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高效。

一、学生的阅读感悟不能偏离文本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提倡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来学习,自主交流学习感受,以为这样做便是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是,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个性感悟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有一次,笔者正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有一句话是“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当时笔者请学生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个学生说:“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能永远和奶奶在一起了。”听了学生的发言,笔者顺势说:“是的,对于小女孩来说,死了还好,死是一件好事。”此言一出,学生疑惑地看着笔者。于是笔者接着说:“文中提到小女孩说‘奶奶,请把我带走吧’。那么,是什么让一个鲜活的生命渴望死亡呢?”另一个学生回答:“因为小女孩活着太痛苦了。”“难道小女孩死了就真的幸福了吗?”笔者继续提问。有的学生马上回答:“死了还怎么体会幸福呢,小女孩实在是太可怜了。”此时,笔者的教学达到了预设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情感。于是笔者趁机引导学生讨论:这看似“幸福”的背后,你看到了什么?这样的正话反说,看似顺水推舟,其实也是模拟课文中的表达,对于学生理解“幸福”背后的深层含义有着重要的意义。假如学生也像安徒生笔下的路人那样冷漠、无情,这些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的个性感悟,就会被教师所忽略,语文教学也就没有真正触及文本的内涵。

二、语言文字训练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读与写宜并重,教师应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以读促写”,写不仅仅是为了写,而是要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为例,文中第5自然段写了商人、妇女、孩子、老人乘坐小艇的场景,寥寥数语,但是人物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很到位、很有趣。笔者让学生以“我看到了乘小艇”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并在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描写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在口语表达训练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仿照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展开想象,写一写不同职业的人的个性特点,同时要求学生使用“我还看到了乘小艇,他们”的句式写一些。这是学生语言内化后的应用,是领会情意后的表达。有的学生写道:“我还看到了老奶奶乘小艇去卖菜,她满脸笑容地招呼客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写的,如何运用语言和技巧来表情达意,只有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才能真正地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

三、语文教学流程要简约

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说:“万物莫与朴素争美。”有的教师在教学语文时,喜欢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插入图片、呈现学习资料,但是有时“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太多,占据了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力求简约、朴素、有效。

篇4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通常篇幅都较为短小,语言很精炼,有的课文只是部分节选,这就导致学生对全篇的理解有时衔接不上。课文表达有“留白”,给了课堂更多的设计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果老师能针对这里的“断层”处精心设计,定会让你的课堂有不一样的精彩。《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的重点段是第三自然段,体会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如何痛不欲生,是学生后面更好地理解其“发愤”的必要铺垫。文中以“悲愤交加”“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简单概括,显然学生对司马迁受宫刑之后的心理感受达不到老师的预设。让学生抓住不同人物在司马迁受刑之后是如何对待他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司马迁此时备受煎熬的心理。老师在这里安排学生讨论、练习说话,从不同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谈谈司马迁身边的人都会怎样奚落他,就是让学生在自己描绘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场景中一次次感受司马迁所受的羞辱与折磨。身之痛,心已碎,最后被逼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里的描写能激起学生共鸣,更好地与司马迁感同身受。课文留白处的想象说话,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了文本,帮助学生在理解与体验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的有效手段。

二、文字概括点的发散说话

课文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有时还会出现不少在上文提示下用“照此”“因为这般”“即使这样”的概括点。有时老师适当地将它们“点化”开来,作追打猛敲,可以帮助学生在老师的强调中更深一步的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第三自然段,“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是怎样的死呢?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将自己置于司马迁当时的处境中:心中的千丝万缕慢慢被厘清,变得清晰,父亲的遗愿尚未完成,以戴罪之身死去,在别人的嘲笑声中死去,在他人的冷眼中死去,没得到世人认可即死去,自己在从小热爱的史学上还没有任何建树就死去,作为史官还没留下任何成绩就死去……学生道出的是蒙受巨大耻辱后的那种种不堪与不甘,感受到的是司马迁立志有所作为,渴望名垂青史的抱负。由受辱到不甘到发愤再到最后的成功,学生的情感随着司马迁的思想在起伏跌宕。只有这样,他们才真正地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才真正读懂了书中这个故事。

到这里为止,学生由文本引发出的思考是有深度的。我们认为,如果没有对文本的发散与补充,学生就只能停留在对文字表面意思的了解上,对文章所含深意也体悟不到。学生借助想象、发散思维、深入体会,方能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

三、结尾总结时的有效提升

喜欢王崧舟老师的那堂《桃花心木》,不但是因为王老师在课堂上环环相扣,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入浅出,更因为其解读文本的透彻与延展。王老师的课总能引发老师的许多感想。《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老师试着从“了解一部书”“认识一个人”着手,重点放在理解司马迁为何要“发愤”以及如何“发愤”上。但是,能否如王崧舟老师的课一样,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一个提升?《上下五千年》中记录下此文,除了要了解这个故事,定是希望后人还能从司马迁的精神上获得启迪,而这样的精神感染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也具有普遍意义。像三年级时学生学过的“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课外阅读中了解的“韩信忍胯下之辱”的故事等。将这些故事引入到课堂中,学生定能总结出他们的共性,知道在司马迁身上我们还该学习的东西是什么。于是,在课的结尾处,老师板书了儒家的一句话:“知耻而后勇”。由耻到勇,这样的顽强在以上这类人身上表现得如此鲜明。老师用这句话,将故事内涵包容其中,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人物性格中的那种刚毅与韧性。

深入文本,最终又从文本中走出来,我们认为,语文课堂上学生除了接受语言与文字的训练,思想认识上提升到怎样的程度,是对老师的极大考验。同样的文本,不同老师的处理能将学生带入不同的境地,领略不同的“风景”。你解读得深刻、全面,学生收获颇丰;你解读得零敲碎打,学生也只会是浮光掠影。这也启示我们语文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夯实文学根基,在课堂上精准地找好设计点,为学生理解推波助澜。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在老师适当又看似随意的提点之下,自主徜徉的过程。

篇5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多重的身份,既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各角色聚集一身的策划者,就要求教师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聚趣味、创新、享受、发展等多型教师于一身,呈现出活泼、多彩、有效、生花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多能型;趣味型;创新型;享受型;发展型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认为: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最根本的是对角色的挑战,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必须对新型教师的角色进行认真思考和重新定位。我认为新课标下的教师应具有多重的身份,既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各角色聚集一身的策划者。如何把教学组织得活泼、多彩、有效、生花是每位老师的追求之一。

1“多能型”教师,让教学独具天地

现在都提倡素质教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硬教给学生知识,课堂要有活力、有乐趣、有和谐。课堂上多讲笑话,把文本知识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讲故事,开展语文活动等方式有助于促进教学。如在进行外国名著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应的影片:《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课堂上我适时播放一些电影片段,鲜明的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对于“中华民风民俗”同学们接触的内容相对片面,课前让他们搜集最喜欢的国家民族和特色节日,从兴趣入手,用多渠道收集民俗风情材料,教学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感受各自独特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学生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学会沟通,要尽量与他们交流的,做游戏。聊聊天,亲近亲近,既加强了联系,又增添了生活的趣味,何乐而不为呢?

2“趣味型”教师,让教学彰显魅力

知识面广、一手好字、能歌善舞、再加上你的好口才,这样的老师会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丰富,就有了丰厚的底蕴,课堂上妙语连珠、随性而发的即兴演讲、脱口而出的文章会让你的学生羡慕不已。例如在教学《灯光》时我结合当地烈士亭傍晚璀璨的的灯光景观,把革命战士英雄事迹穿插于教学中,孩子们更深刻的体会出流血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更有力地说服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教师,字也是你无声的语言,他们下意识模仿老师的字体,尤其是钢笔速写出圆润方整的正楷字,毛笔挥洒出龙飞凤舞的大字,学生惟有称奇。教师的语言具有魔力,有煽动力,它能扣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高能型的教师让你的教学独具广阔天地。

3“创新型”教师,让教学突显个性

创新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这种创造性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创造出新的教育学知识”。教师是以研究者的身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过程。也是新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大胆创新,把自己的经验、探索和思考融合到教学设计中去,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桃花心木》就是属于此类的文章,在不确定中寻找水源,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生活在不确定中是对自身的一种历练。试想未来的不确定你将如何对待。从“学”出发,为“学”而“教”,突显学生的个性。实践证明有创新的教师更能激起学习的动机。因此,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要摒弃单纯重视“教”,把视点转向“学”,具备设计意识、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

4“享受型”教师,让教学享受其中

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我们的教学可以焕发无穷的活力,无论对教者还是学者来说这都是种享受。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教学《难忘的小学生活时》当我把近几年班内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展示出来时,他们的情绪激动不已、忽悲忽喜的表情、踊跃的类似于演讲的发言,每件每次都享受着一路走过的喜怒哀乐;在“依依惜别”环节中同学们的交流感人肺腑,还有那些自编的纪念册,每时每刻都享受着最幸福的感觉!教学时营造那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广泛的互动,可以启发开拓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的实践,以此激发探索未知领域。教师是教学活动“平等中的带路人”,与学生共同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相互协作,交流情感的其间,教师不仅享受教学,就连学生也在享受中学习。

5“发展型”教师,让教学改进更新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