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6: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路文化建设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公路文化建设论文

篇1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公路文化健康发展。

公路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公路文化的重要保证和必要措施,而建设公路文化又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基础和必不可少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搞好公路文化建设,才能为公路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完成标准定位,提升单位软实力。

在公路文化建设中,必须准确地完成单位与社会关系的定位和单位内部职工与单位关系的定位,使职工明确认识到个人价值是不可能离开单位单独去实现的,只有融入到单位之中,在实现单位整体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在解决好两者关系定位的基础上,强调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的引导,从而使单位职工的凝聚力在公路文化的建设上得到提升和加强。

三、以人为本,提高职工素质。

单位根据自己的发展要求,实施文化型管理,培养学习型职工。从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给职工提供充分发挥自身水平、展现自我的舞台,充分挖掘职工潜力,把职工个人成长与单位发展结合起来,制订提升职工素质的规划,提高职工对单位的归属感,促进职工思想政治文化和专业技术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工作。

以机制建设为保障,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和规范职工的行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职工教育,调动公路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公路文化。

五、培养职工职业道德,增强敬业爱岗爱路意识。

通过进行行业责任教育、传统教育和对公路行业先进模范的学习,继承和发扬公路人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营造良好的“学、比、赶、帮、超”氛围,增强每个职工爱路、爱岗、敬业和顾全大局的责任意识,凝聚职工道德,使每个职工认识公路文化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六、加强学习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以创建学习型单位为载体,采取会议、座谈会、培训、举办学习班、技能比武等各种方式开展文化、技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职业道德、普法知识等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有技术的适用型人才,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增强干部队伍的反腐倡廉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

篇2

二、完善企业文化的发展对策

(一)创造良好的企业风气

企业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作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者和倡导者,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管理才能。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自觉地以身作则,才会真正的关心、信任、尊重员工;这样才会得到员工的尊重和支持,员工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领导;你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员工一般都会全力支持;这样便会逐步形成管理者所预期的企业文化,员工上下团结一致,同心合力,目标统一,企业才有希望,员工才有盼头,企业良好之风才能逐步形成,员工精神面貌才会焕然一新。

(二)给员工以归属感

这是激发员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要给员工有归属感,最重要的是给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里不是指诸如上班夏天有冷气等舒适的工作环境,而是指员工对工作环境的感情)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许多企业却未能做好。许多高速公路收费所的员工都是实行招聘的合同工,这虽然能给员工一些压力和动力,但实际上也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短期行为相当严重。所以企业在用工制度,工资待遇等,应慎重考虑这一点,尽量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样员工才能对企业有信心,树立他们一心一意对公司服务的思想。另外,高速公路许多收费站场都分布在没有人烟的田野上或山岭旁边,工作又比较乏味,特别是许多驻勤式高速公路,适当设置一些娱乐设施,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这能增强员工之间的团结和友谊,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而公司的管理者应不时到一线收费所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和员工谈心,关心员工生活。所有这些,会使员工逐步对企业产生如“家”的感觉,并油然而生眷恋之情,形成工作的动力。

(三)确立企业最高目标,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篇3

(1)投资估算除按已有的估算指标编制外,还应根据实际及时修正,使之能充分体现指标的综合性、概括性。

(2)编制投资估算时还应充分考虑、估计到项目建成中及建成后的收益和风险,防止过分高估,尽量做到全面、准确、合理。

(3)加强政府部门对投资项目的监督力度,严格做好可行性研究和投资估算。

2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是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阶段,应对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工程量与概预算定额等各方面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但必须重点突出。很显然,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在于施工期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就在于设计。据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占75%以上。由此可见,设计质量对整个工程建设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初步设计阶段项目的概算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估算出入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就要按规定重新开展可行性研究,重新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如果问题发现在施工阶段,就会在资金、工期等方面造成极大的被动和损失。

对工程造价的控制,要贯彻在工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设计施工图的时候就要有所体现,这时候预算人员要监督施工图的制定,给出合理的造价范围,预算尽量不要超出这一范围,这是对工程造价初始阶段的控制。这时候预算人员和设计人员要保持好配合,始终进行交流和沟通,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的时候对工程的预算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随时询问预算人员,不要在不明白的状态下自做决定,否则如果预算不合格,还要进行返工,这样不仅浪费时间,降低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成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走资源节约型交通发展之路,是实现我国公路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降低公路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是时代对公路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公路建设者追求的目标。

精雕细琢地处理好每一个工程细节,精打细算地用好每一分钱,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保证造价人员的整体实力,造价人员要有长时间做这个行业的工作经验,对材料的价格市场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有能力应对将来的工作;造价人员要经常接受统一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市场意识和专业技能,保证能胜任接下来的工作。要加强基本建设经济管理工作,配备和充实公路工程造价人员,要做好对人员的造价管理。人员方面的造价管理对整个设计项目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一切的工程都是通过人来完成的,没有人的参与,工程就不能完成,人如果不高质量地参与,工程就不能高质量地完成。加强人员的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加强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平时的交流和活动,加强造价人员之间的互动,形成一种融洽的氛围,并将这种氛围带到工作中去。(2)做好对造价人员的考核,对于工作中的每项任务都建立一定的标准,按照标准进行工作。

3施工阶段

公路工程的施工是为了发展当地交通,在公路工程的施工中,工程造价是项目决策的依据,同时它对工程的成本控制和进程控制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施工之前,施工单位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在充分考虑好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再进行施工,做好造价管理。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是工程实体形成阶段,是人力、物力、财力消耗的主要阶段,应加强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的造价控制。公路工程的实施阶段是整个造价管理的核心阶段,要从各个方面做好对它的控制,不管是人员的管理还是材料的管理或是工程进度的价格控制,只有每一样工作都能够做到位,才能够出现优质的施工。首先要做好各个阶段的价格安排。报价对施工单位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竞争优势,所以工程的承包企业想要赢得竞争,必须要在控制价格上做文章,有针对性地做好项目各阶段的资金安排。因为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所以制定出合理的资金安排计划,首先要对市场进行充分的研究。其次要做好对工程材料的造价管理。对于工程安装现场的材料管理也是工程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加强对材料的管理可以提高对材料的利用率,避免浪费,节约资金,提高工程的效益。

4竣工阶段

竣工阶段是成本控制工作的最后阶段,应做到每项审核的费用都有据可依。结算在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工程竣工中的关键环节,要加强对结算的关注。在工程竣工时期,审计人员要对所有花费进行结算,每个施工阶段的成本都要进行验收,每项支出都要有明确的源头,有正规的发票,把施工的成本和预算的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做好工程竣工阶段的审核工作,保证审核后的结算时工程成本的真实体现,不要有多余的不符合实情的工程成本。

篇4

1.1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

无论是一个企业,亦或是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文化作为经济“软实力”的象征,往往会以自身深刻的内涵影响着整个行业的运营机制,也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优秀的企业文化会加速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提升服务质量、保证经济效益。目前,公路建设企业正在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该行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以优秀的、先进的、科学的企业文化作为后盾,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企业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可以最大程度的将企业员工团结起来,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在对世界五百强企业的“海尔公司”的主要负责人进行采访时,该企业的部门经理这样阐述:我们公司之所以能够进军世界五百强,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有着过硬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与同行业相比较,我们更注重对员工企业文化的培养,可以说企业文化是贯穿于公司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这段简短却极富内涵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永葆生命力具有重大意义,公路建设单位也应该吸取该经验总结,不断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3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相关的专家学者阐述,优秀的企业文化中包含着企业的发展理念、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而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作为公路建设单位,相关的领导者和决策者一定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为公路建设企业的整体发展融入新的活力,最大程度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有可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发展的潮流中站稳脚跟。

二、公路建设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

2.1形成独特的企业理念

前文笔者已经阐述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作为公路建设单位,在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区别与其它行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富有内涵的、科学的企业理念,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企业理念文化”。具体来说,企业理念文化主要指的是公路建设单位的核心价值理念,其中包含了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勇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等。另外还要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价值理念,树立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根据时展的需要,并且有机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现状,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系。从而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2.2坚持正确的发展原则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独树一帜,就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发展原则,否则所有的理论与实践都是空谈。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这样阐述:即使你有天才的智慧,还有永不放弃的精神,但是如果坚持了错误的方向,最好的结果也只是差强人意。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坚持正确的发展原则,对于公路建设单位而言更是如此。首先,公路建设单位一定要将“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到底。始终保持企业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断的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定期对员工的思想状态进行考察,确保每个人都有着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另外还要不断加强企业队伍建设,保证每个工作人员都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最大程度的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以优秀的企业理念增强员工的整体凝聚力,从而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其次,公路单位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创新”的发展原则。随着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一个企业要想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体系,就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所谓的创新需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和企业最终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规划,将创新意识融入到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最后,公路建设单位还需要坚持“统筹规划”的原则,要合理权衡发展方向中的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将文化“软实力”和技术“硬实力”合二为一,立足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同时发展,做到统筹规划,彰显企业魅力。

2.3注重精神文化建设,树立企业形象

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当下的公路单位的员工越来越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大部分的员工都是八零后,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该年龄段的青年们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文化的影响,思想意识容易出现波动,情绪浮动较大。因此公路建设单位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精神文化建设。可以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并且以轻松愉悦的氛围让每一个人都充分参与进来,组织员工进行一定的文化竞赛活动。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对员工的精神文化建设。

篇5

1前言

高速公路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就高速公路发展的历程而言,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和取得的成绩是不可否认的。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高速公路的规模不断加大,促使了当前我国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方面出现了新的格局,高速公路作为社会流动的主要动脉,关乎着群众的出行安全,所以在管理上一定要采用最新、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只有如此才能在减缓高速公路交通压力的基础上,提高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进而从根本上促进高速公路的健康发展,有效地强化我国经济化水平建设。然而,就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来说,高速公路管理的制度落后于建设的速度,这种不协调的影响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速公路管理水平的加强。所以,如何有效地应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来实现高速公路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是当前高速公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信息化建设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中的必要性

2.1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不断建设以及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高速公路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动力。由于我国高速公路在建设上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以及建设资金的来源上也各不相同,使得不同地区的高速公路的管理模式也完全不同,这就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高速公路在建设的速度上快于其发展管理体制。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的最初阶段,高速公路在管理上主要是凭借公路的机电系统,如监控系统、收费系统以及网络通信系统等等。

2.2高速公路运营管理落后于发展的需求

就目前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来说,管理的体制依然落后于发展的需求,所以在管理上也出现了许多有待提高的问题。首先是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其具体表现是运营管理信息化有待加强,由于高速公路在建设初步阶段缺乏相应的整体规划,从而导致了运营管理设施陈旧阻碍了高速公路的进一步发展。其次是高速公路虽然在运行管理技术上运用了如监控、通信以及收费系统等信息化管理手段,但是运营管理服务水平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提升。最后从高速公路的建设方面分析,我国高速公路在建设上多半是采用分段、分线的建设模式,这就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各个路段的管理体制完全不同,造成了高速公路的整体效益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同时,各个路段的信息化系统分散独立运行、自成体系,没有从整体上加以整合,造成运营管理和协调方面出现问题,从而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速公路的进一步发展。

2.3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

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角度分析,当前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虽然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和改善,很多地区的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如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公安交通管理相结合,建立区域监控信息等,这些信息的整合在整体上提高了高速公路的信息化管理。但是,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在管理上过分注重行业和部门内部的管理,缺少高速公路大众化信息服务,如电子商务、物流系统等相关的信息服务。所以,今后需要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进行必要的信息化建设。

3高速公路运营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与方案

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应该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以高速公路各级管理机构和操作业务部门为服务对象,从而实现高速公路信息管理的有效整合、资源共享以及不同职责部门的综合办公。因此,建立相应的高速公路运营体制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要求。

3.1接口层模块

接口层模块是基于我国当前高速公路的特点所提出来的,我国高速公路分布线路广,不同的路段处于不同的环境,从而造成了路段信息难以被计算机信息技术所采集,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探讨在高速公路运营信息管理的结构上,设置相应的接口软件,如监控视频接口、收费接口、检测监控设备接口等,同时还应该设置相应的信息接口模式,实现高速公路网上各种硬件设备的无缝连接,实现统一的有效管理。

3.2信息处理模块

当公路运营管理系统下达相应的命令以后,最先响应的是接口层相关的转换,然后促进信息的有效处理。通过信息处理模块,不但可以满足现代化网络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帮助相关的管理部门及职能部门掌握高速公路的最新动态信息,实现对高速公路的有效管理。一是服务和指挥交通。信息处理模块能够依据电子地图,将高速公路的相关路段信息有效地展现出来,帮助管理部门更加清晰地掌握路况问题。一旦路段发生了相关的突发状况,能够及时地做出反应处理,避免问题进一步扩大。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把握路面车辆的准确信息,对其做出限速和报警提示,保障行车安全。二是能够更好地实现收费以及财务的管理。信息处理模块,能够准确地采集高速不同路段的收费站的信息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分析,确保收费站收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系统还能够对收费票据进行必要的录入和审核,保证了票据的准确性。三是强化高速公路的维护和保养。信息处理模块系统能够准确地监控路段的相关信息,掌握路段的使用情况。依据路面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关的路面维修和保养措施,从而保证高速公路运行的有效性。

3.3办公业务系统

办公系统是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化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有效地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对管理部门所发出的指令进行快速传达,以保证上级管理部门与下级各职能部门实现远程的信息交流和共享。通过信息处理模块系统,实现各个部门联合办公,沟通信息,这样不但能够随时掌握高速公路路段的突发信息,对相关路段所发生的突发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也能保证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

3.4管理部门更好地做出决策

当数据信息系统采集路况的相关信息以后,再由信息处理层进行相关的处理,最终将处理的有效信息存储在相应的数据库中。从而保证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对高速公路的管理或者是进行相关操作时,能够通过数据库调取相关的有效数据和信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分析,最终实现对所做出决策提供必要支持。

4结语

从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的历程可以知道,只有不断地对公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相应的建设和完善,才能构建出科学有效的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网络信息系统,继而在高速公路管理信息化建设上取得应有的管理效果。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系统不但能够确保高速公路在管理上更加科学、更加智能、更加规范,同时还能够帮助高速公路建设管理部门获得有效的、准确的以及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从而保证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充分的提升。所以,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者在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一定要依据路段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研究制订出可靠安全的管理信息化方案,对一些特殊的功能进行针对性的建设,以此来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信息资源整合、为高速公路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贠宏汉 单位:陕西宝汉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宝鸡分公司凤翔管理所

参考文献

[1]贾元华,康彦民,王志强,等.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及方案探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2,26(2):51-54.

篇6

一、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

在国家“十一五”建设期间,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超过3.4万公里,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位置。虽然绝对数量不小,但是按照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0.43公里/万人,而美国为6869.3和253.59,德国为14680.4和65.94,印度为5403.9和21.6,巴西为1885.8和118.4。由此可见,我国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就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改变目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滞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状况,必须加快建设速度,加大建设力度。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数量巨大,建设周期长,在建设中面临资金投入需求大而实际投入不足的矛盾,这单靠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自身积累和国家投资,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在对公路交通运输设施的融资政策上,必须进行改革,以增加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投入水平。

二、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几种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2.1目前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几种主要模式目前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主要有政府直接投资、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政府控制下的投资运用影子受益来吸引民间资本、完全由私人投资、以资产为支持的证券化融资和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项目融资方式等六种。

2.2各种融资模式的特点在我国加入WTO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内部形势下,运输基础设施融资政策的转变必须适应内部和外部的现实条件与要求。建立起政府投资主体和其他投资主体并存的综合投资体制,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投资决策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但必须看到,在各种投资中国家投资仍是交通运输建设投资主渠道,其他多种投融资方式则起着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管理与加大收益的作用,以适应交通运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目前试行或可选择的融资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类,应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加以规范并综合应用:

2.2.1政府直接投资这是传统的政府投资建设政策,对于较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此种政策仍有一定的必要性。其主要优点是社会效益好,消费不受限制,国家的控制力度高。其问题则是普遍存在投资主体的目标模糊不清、责权不明确、激励动力不足。同时,政府直接投资生产的品种单一、供给质量低,而且使用中缺乏维修保养,损耗较为严重。在21世纪前的公路建设基本都采用这种投资方式。

2.2.2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对于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且投资盈利较低或风险较大的基础设施,可以采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投资方式——政府与私人共同投资,政府起着引导私人投资的作用。比如,可以采取投资参股、提供优惠借款、提供借款担保、无偿或减免税收等方式。日本在1987年由地方政府和私人团体共同投资的公共企业中,运输和道路投资企业126家。07年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中,民间资本所占股份达52.25%,被誉为民资进入大型基建行业的破冰之旅。

2.2.3政府控制下的投资运用影子受益来吸引民间资本对于一些公益性的城市道路建设,投资方不能从项目本身的盈利而获得受益,政府就可采用因此公益性项目的建设所带来的经济发展而使各方面的收入的提高作为对投资方的利润分配,或可以由政府授予企业特许投资权,从而吸引民间资本的介入。通过特许方式限制一些行业的经营者数目;通过规定利润标准来控制企业的盈利水平。

2.2.4私人投资在政府允许的条件和范围内,完全由私人投资,这种投资方式仅限于不存在直接收费困难而且具有竞争性的基础设施。因为此类设施便于私人投资,所以政府可以不予直接投资或进行经济资助,收费标准由市场供求关系和竞争情况调节,私人投资完全受市场调节。比如采用BOT方式发展公路、电站及地铁等。

总之,公路建设资本的来源要从单渠道转变为多渠道,既可来自国家投资又可来自资本市场;既来源于政府又来源于民间;既来源于国内,又来源于国外,各种有效的新的融资方式都可以经过充分论证和研究后用于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融资多元化是现阶段公路建设事业发展的方向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资金来源的渠道基本是单一的国家拨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和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急剧增长,成为基本建设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的情况下,资金的筹集和管理日益成为项目建设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经济发展速度较块使资金来源从单一的国家拨款走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成为可行,原因有:

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稳定和持续期长的收益,较为适合吸引国家以外的资本,通过金融制度的创新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既有利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缓解,也有利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字,截至2009年12月,我国储蓄率接近50%,企业存款10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26万亿元。

国际上的一些著名工程如英法海底隧道、澳大利亚悉尼港湾隧道、马来西亚南北高速公路等工程采用的都是BOT融资方式。通过TOT模式引进外资或者私人资本,盘活了基础设施存量资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这种模式可以更多地用于桥梁、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中。

四、多元化融资政策中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积极开放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吸引各种投资进行开发建设,可以缓解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但多元化融资,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以保障投融资各方的合法权益,引导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融资政策的制定,如不能很好解决政府投资与各类私人投资之间的关系问题,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每一次失败都会给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高速公路建设总投资大,回收期长,众多不确定的因素,再加之大多数民营企业对高速公路建设程序、有关国家政策的不熟悉,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大量民营资本游离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之外,不敢贸然介入。:

篇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2-0081-04

由于诸多原因,理工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学生和学校的全面发展,也影响到了理工科院校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因此,探索新时期理工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是提升理工科院校办学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一、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大学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信念目标、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是办好大学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从社会互动和文化内涵的视角来看,大学文化至少具有如下三大特征:独立性、互动性和引导性。

(一)大学文化具有独立性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理念为核心的。大学理念是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孕育形成并始终恪守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是引领和感召全体师生奋发向上、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由此,大学文化的主要特征必然包括以独立性、承载民族精神和培育大师等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理念的核心内涵。

现代意义的大学理念的发源地,是兴建于公元1810年的柏林大学。在柏林大学的创建人洪堡和费希特等人的倡导之下,柏林大学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理念:第一,大学的教学和研究是独立和自主的;第二,大学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和传承者;第三,大学是大师的云集之地,同时,又是培育大师的摇篮。正是在现代意义的大学理念的引领之下,柏林大学相继涌现出了如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尼采、赫兹、韦伯、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等思想界和理论界的学术巨擘,几乎撑起了人类知识殿堂的半边天。

在大学理念的三大内涵当中,大学的独立性是大学理念三大内涵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大学的独立性,不仅是指作为高等学府办学和教育的自主和独立性,还特指大学的独立人格这一基本内涵。而这恰是大学自其诞生之日起,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也是大学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大学文化具有互动性

中国古代“四书”之一的《大学》开篇明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治学的最终目标,一方面,在于彰显高尚的品德,另一方面,在于刷新民众思想,追求人生的至善境界。虽然中国先秦时期并没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但是在这里提到的“大学之道”,意指治学和研究的最终诉求和追求。也就说,“大学之道”与“大学理念”具有相融之处。

不难发现,“亲(新)民”,即刷新民众思想,拓殖人类知识宝库,刚好是“大学之道”与“大学理念”的共通之处。刷新民智,不可能在高高在上的象牙塔内完成,否则,就会因为缺乏社会互动而曲高和寡,脱离实际。大学文化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大学对于校园以外的社会的良好态度和关系,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影响力,更有利于促成理论与实践的互生共荣。因此,互动性也是大学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

(三)大学文化具有引导性

所谓引导,是指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去带动某事物的发展。大学文化的引导性,不仅指大学教育和学术研究对大学师生乃至社会其他群体的启示和引领的过程及作用,还指大学在思想和道德层面上对社会其他群体的示范和楷模作用。

以前很多人习惯把大学比喻为“象牙塔”,实际上,这种比喻具有多重内涵:一方面,显示出了大学教育和学术研究的独立程度,另一方面,从侧面佐证了大学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高度。大学理念的核心内涵之一—大学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和传承者正是对大学文化具有引导性的高度凝练和总结。

当然,大学文化的引导性,不仅表现在理论和知识的传播中,更体现在思想文化的传承中,这是大学确立自身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而这恰是很多理工科院校的弱项甚或软肋,因而,新时期理工科院校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新时期理工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文化建设是理工科院校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方式

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工轻理”和“重理轻文”的倾向。这种倾向使得专业教育过窄,文化陶冶较弱,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面对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学科发展的综合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等变化,理工科院校必须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即在全面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的思维能力等智力素质的同时,大力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思维模式、文化素养等非智力素质[1]。

而推进旨在提升理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文化建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形式之一。

(二)大学文化建设是理工科院校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发展是大学永恒的主题,高校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确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只有确立、并且不断巩固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进而巩固自身的地位,并确保自己的优势。与综合性院校相比,理工科院校在人文关怀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先天不足。因此,理工科院校要想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除了要建设理工科院校特色专业和加强学科建设之外,还要明确树立自己的目标,培育学校的人文气息和学习气息,努力创造出真正可以教育出人才的大学,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增强高校的学习力和影响力。大学文化建设是理工科院校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三)大学文化建设是抵御理工科院校学生信仰危机的关键环节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激进派后现代思潮的涌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呈现出一个显著的趋势,即人们经济社会地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日益多元化,社会整合的难度明显增加。

对于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社会整合职能的缺失,将导致社会失范效应的蔓延,而社会失范效应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信仰危机的泛滥和蔓延[2]。一方面,青年学生大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刚刚成形或尚未成形的阶段,最容易受到外界流行风尚和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如前所述,由于学科结构和长期以来的“重理轻文”教育理念的影响,理工科院校在对青年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方面先天不足。因此,在理工科院校的青年学生们中间,影响社会整合的信仰危机问题尤为严重。

由此可见,以提升大学生道德自律和人文素质为宗旨的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抵御理工科院校学生信仰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是抵御理工科高校学生信仰危机的关键环节之一。

三、新时期理工科院校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要在实质意义上推进理工科院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就需要在下述“三化”上下工夫:其一,实现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系化;其二,促成理工科高校社会良性互动的实体化;其三,推进理工科高校师生道德评价标准的制度化。

(一)实现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系化

实现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系化,不仅是加强理工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也是提升理工科院校吸引力的前提条件之一。

如前所述,大学的独立性是大学理念三大内涵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的独立性,既是指高等学府办学和教育的自主和独立性,还特指大学的独立人格。而实践和体现大学文化的这一内涵,不仅需要大学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勇攀高峰,还要在思想和文化领域有所建树。如果理工科院校因循守旧,固守理科和工科的科研及教育旧有阵地,不深入甚或不涉足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系化建设,那么,就违背了教育以“育人”为先的基本教育理念。我们知道,任何理论和技术的载体都是人,但是,人不仅有利益需求,更应该有思想、有信仰,在缺乏人文素质培育的环境下,掌握了先进科技的人的行为结果,将具有更多的不可预测性。令人担忧的是,在多数理工科院校,虽然口头上说重视和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但在思想上还是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文化给学校建设发展带来的巨大价值和持久作用。他们还是认为大学应以教学科研为主,注意力应主要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争取科研项目上,仅仅把大学文化建设看作是对学生业余生活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是课堂知识传授之外的一些添加剂和文化调料,大学文化建设与专业教学和科技活动相脱离,目标不明、思路不清、方式单一,文化建设层次普遍较低[1]。而要扭转这种局面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大学文化建设同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系化。

具体做法,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人才培养方面,定期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为理工科院校师生做人文学科方面的高端讲座,并以此为契机,建立理工院校常态的人文素质高端论坛;第二,在科学研究方面,结合理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各自的学科优势,建立理工科院校常态的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第三,在社会服务方面,在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知信行”模式(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practice)的基础上,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组织、鼓励和引导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3] 。

(二)促成理工科院校社会良性互动的实体化

促成理工科院校社会良性互动的实体化,不仅是加强理工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理工科院校影响力的有益方式。

促成理工科高校社会良性互动的实体化,除了要结合理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建立健全理工院校常态的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外,还要建立健全理工科院校尖端科技的“产、学、研”耦合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企业和社会团体合作的新模式,并将其常态化和实体化。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提高科技的生产力转化能力,进而提升理工科院校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总结社会实践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将其精神实质融入到理工科院校人文讲坛之中,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内在信念和品格。

(三)推进理工科院校师生道德评价标准的制度化

推进理工科院校师生道德评价标准的制度化,不仅是加强理工科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理工科院校竞争力的必要保障。

篇8

 

加强公路文化建设,必须积极推进公路文化创新,一方面要注重开发干部职工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育行业精神、行业价值观、荣辱观、职业道德。通过文化的力量和精神作用,为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行业深化改革,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培育“四有”职工队伍,增强行业活力;另一方面,要在用人标准和观念上进行创新,体现以人为本,惟才是用,激发职工在公路文化建设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逐步建立一套适应公路行业的公路文化建设新机制。具体讲,就是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在文化观念上创新。文化观念创新是文化创新的前提。能否推进公路文化创新,关键在于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更新。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各地交通公路管理部门对公路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各种形式的公路文化建设活动层出不穷,公路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加快我省公路建、养、管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由于公路管理部门受现行体制的制约,对公路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就其认识上来讲,显得复杂而又混乱,局限于对其表象的认识,公路职工及其管理单位创建公路文化的工作积极性完全靠道德的自觉性和工作责任感、单位的荣辱感而自发形成。由于各级公路管理部门单位与单位之间所管养路段等级不同,路况质量差距较大,职工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经济状况有好有坏,公路文化创建的物质形态与知识形态基础千差万别,进而使公路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将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推进公路文化创新,只有从传统的公路文化观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现有公路文化特色进行归类分析,科学界定,多角度的探索和挖掘,才能够在传承现有行业精神及表现形式的同时对其公路交通的物化形态(公路、桥梁、隧道、构造物等)建设过程中潜意识和创造性形成的知识形态的劳动成果进行提炼和升华,探求公路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公路文化事业才能够健康发展。

在文化理念上创新。公路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突出行业核心价值理念的塑造;就是要在公路各项工作中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工作中要教育他们爱国、爱路、爱岗,具有无私奉献精神,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高质量的水平完成生产任务。。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要在全体职工中讨论和明确公路行业所追求的理念和精神,使行业理念与精神成为全体公路人的共识和行动指南。要寻找和挖掘好的创新文化理念,定期整理好的文化创新理念、经验、成果,促进共同提高。

在文化内涵上创新。公路行业作为一个公益性、服务性行业,奉献精神在任何时期都是其主旋律。。公路行业长期以来一直大力提倡弘扬的“铺路石”精神正是这一精神的集中表现。“铺路石”精神曾经,也必将成为今后培养 “四有”职工,培养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引导职工树立“八荣八耻”的思想观念提供精神动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对这一精神实质与内涵的拓展 与创新方面还远远不够。往往以“吃苦耐劳、艰苦朴素、任劳任怨、老黄牛”等文字宣传与倡导这一精神。广义地讲公路文化建设的成果,其本身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智慧和辛勤劳动成果的历史积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路文化建设过程更是一个对新管理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发明与广泛应用的过程,甚至很多代表着当今世界的先进水平,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公路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根据公路行业所处的内外形势的变化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要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公路文化价值核心更能体现时代特征。

在方式上创新。要把公路文化建设与创建文明单位结合起来。第一,要结合行业实际。要根据创建公路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精心设计具有时代精神、体现行业特色、便于组织操作、乐于参与接受的活动载体,把教育内容、管理手段、争创目标、奖罚机制融合到活动载体之中,实现行业管理与文化创新的有机结合,从而使文化创新有最佳的表现形式:第二,要突出行业特点。要按照国家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要突出公路管理行业的特点,充分利用有效载体,把文化建设和创新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努力塑造文明行业的形象,积累公路文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并在面上逐步推广。第三,要体现行业优势;要通过公路建设塑造文明、通过公路养护展示文明、通过路政管理规范文明、通过改革创新发展文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公路文化建设体系,推进行业文明创建取得新成果。

在制度上创新。文化创新一定要有制度保证,要不断完善和推出适应新的竞争形式的管理制度,例如人本管理的模式、创建学习型组织等。公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公路交通行业现行的管理制度和价值观念进行更新和拓展,使之更加符合文化建设和职工精神需求。一是从完善和创新工作制度入手,不断健全法规。公路法规作为制度文化的法律形式,为公路交通行业确定了明确的行为规范,是依法管理公路交通工作的重要依据和保障。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

在形式创新。文化建设的形式是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文化建设的内容则是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精神面貌的总和。要建立富有行业特色的公路文化,必须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如果只讲内容,不注意形式的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就无法激发广大职工的参与热情和兴趣,公路文化建设就不可能取得初次。随着公路行业广大职工文化素质的提高,他们的文化需求正在躲避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开展一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技术型、思想型文化活动,如知识竞赛、书法绘画、美术摄影、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陶冶职工情操,提高精神境界,满足多层次的需求,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互相学习、互相激励,追求一流竞争氛围,使广大职工掌握先进的专业和管理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

在机制上创新。公路文化建设目标任务的实现,最关键的就是要健全完善制度,强化落实机制,促进公路文化建设与单位管理融合。在机制上创新,一是要强化教育机制。充分利用分局局域网络教育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加强干部职工文化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公路文化创新意识,使公路文化创新活动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富有特色,讲求实效。二是规范运行机制。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公路建养管实际的公路文化建设规划,使"创新"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内容、有措施、有检查、有落实,并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规范的公路文化创新机制。三是形成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竞争上岗、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作用,真正实现优胜劣汰,职务能上能下,使干部职工切身体会到建设公路文化带来的实惠。四是建立考核机制。把公路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设置机构,专人负责,加强日常管理与考核,促进干部职工将公路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

在文化载体上创新。公路文化建设,从本质上看,就是通过追求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一致,实现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流程无障碍,各思其职,各负其责,实现和谐相处的人性化文化管理。推进公路文化创新,必须要创新载体,深化创建活动。第一,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系列创建活动,深化公路文化建设内容,形成强大的创建声势。第二,要全面推进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公路行业精神,进一步加大职业道德建设的力度,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公路文化建设创新中来,紧密联系干部职工的本职工作和思想实际,将公路文化建设与职业道德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加强荣辱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公路文化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第三,要推进公路文化班站建设。突出重点,选准载体,将养护生产班站作为公路文化建设创新的重点来抓,实施激励机制,重奖管理严、技术精、工作好、效率高的典型,推动公路文化班站建设,带动职工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从而为公路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力和人才保障。

在文化平台上创新。创新文化平台,就是要打破行业封锁的旧理念,建立公路系统文化资料共享,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公路行业发展中所积累下来的好的经验、作法,分门别类,加上对当前存在问题的探索与分析,构成一个相对齐全的共享文化平台。要抓好图书馆、文化馆、阅览室、多功能厅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各级公路部门要建立公路文化研究机构,成立各种文化性和艺术性协会,内部文化建设学会、研究小组,经常文学创作座谈会、公路文化座谈会等,互相交流、共同提高。行业的报刊杂志,也应尽可能地扩大公路文化的版面和内容,以满足广大职工学习欣赏的需要。要成立专门的文体活动队伍、每年举办职工论文、书画、摄影比赛,形成浓厚的文化建设氛围。另外,还要重视利用网络等现代媒体丰富公路文化的形式,扩展公路文化的途径。

总之,公路文化创新要结合公路建养管工作和发展的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管理严谨,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观念和思想,建立培育公路文化建设发展的通道,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广大职工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创新公路文化建设的最佳位置,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使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亚娟. 浅谈公路文化创新[J]. 南方论刊,2004(09)

[2] 屈结元. 浅议公路文化创新[EB/OI]zf.zhangye.gov.cn/zfgb/zyfanzhang/fourQi/disiqi/shehuijianshe/200708/49195.html

篇9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不久,参加一个公路行业文化建设座谈会,有人提及,大家都在讨论文化建设,就我们公路行业而言,公路文化与公路行业文化到底哪一个表述更加贴切。仔细一想,觉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查阅诸多文章,两个表述都有,而文章所及的内容大多叙述的是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中人们对文化建设在公路行业内的功能定位、内涵特征、产生的作用、实践应用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化就两个概念的不同应用和差异性试辩。

简单理论,公路文化与公路行业文化的表述没有什么不同,似乎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且大家都这样认同和应用。但细加推敲,两个概念在实际使用中还是有差异的。

首先,词面层义上的差异性。公路就是公路,它不能代表一个行业、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它只是保障车辆、行人通行的一个交通载体。如果人们在建设、养护公路的过程中赋予更多的文化元素,如保证车辆通行中的路面平整、耐压,路况使用寿命更长,运用了许多新的科技手段;保障驾驶员驾车中视野良好、舒适,公路两边美观绿化,布局了许多园林化工艺;保障驾驶员安全、正确行车,路口、接点安装了智能化的标志标识、交通信号等,那么,它的文化元素在公路上得到显现,公路文化就有了它的实际意义。反之,就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公路。公路行业文化的内涵就要丰富得多,它不仅体现在物的文化上,还涉及到从事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中人的文化和整个行业的文化。如江苏公路提出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服务公众;行业使命——路畅天下,车行无疆;行业追求——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管理风格——和合力行,积键为雄;行为规范——修己安人,厚德载物,修路修心,养路养性,它就是江苏公路行业文化的主导元素。

其二、表现形态上的差异性。有人把文化分为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有形文化是可视听,可识别,可接触,体现在视触觉感受上的硬体文化;无形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体现在意识领悟上的软体文化。公路文化是有形文化,人们能在视觉和触觉上感知得到。如人们看到公路两旁错落有致、四季有景的花草树木,蕴含地方特色的文化廊宇、一石一亭,智能化的指路体系等,确确实实能让驾车人和座车人怡情悦目、舒适安全,直观反映出公路文化建设的成果。公路行业文化既含有形文化,又有无形文化,如行业标识、标志标识、文体活动、信息设备、科技应用等,都属有形文化;行业精神、价值观念、知识程度、道德规范等,都属无形文化,两者相互依托,相互渗透,自然形成一个行业文化的核心体系。

其三、构成要素上的差异性。社会学家普遍从广义上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定义为文化,而构成文化要素分成四类:即物质要素——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精神要素——哲学、科学、宗教、艺术及各种思想观念等;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语言、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形、标志等;规范体系要素——法规、制度、道德等。公路是人类创造出的物质产品,公路的文化所涉及的文化内容比较单一,不能够全面反映整个行业的文化内涵,人们对公路文化的理解仅能从直观的、表面的文化元素中去体会。公路行业文化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全面,可以是物质层面,可以是精神层面,可以是制度层面,能够确切反映行业内文化建设活动的全过程。

其四、导向功能上的差异性。公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产品,对地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导向功能上,公路文化属于广义文化,它的认知面是社会公众,人们对公路行业的认识评判,并不是认知整个公路行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什么样的行业精神,什么样的行为准则,而是评判你的路容路貌,路的等级标准,日常路的管理水平,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公路行业文化则属于狭义文化,更多的是指有别于其它行业而主要针对自身行业需求所进行的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比如说提出的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目的在于激发职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职工的团队精神,增强职工对行业的向心力。又如我们倡导的公路精神,行业价值观、服务理念,其根本是让行业职工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目标要求和文化观念,同为公路人,同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业绩取信于社会。

篇10

公路行业多数单位是事业编制,然而事业单位无论是称谓还是机构性质在西方国家都是没有的,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作为机关的附属物存在。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段加快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日益深入,事业单位市场化运作势在必行,而公路文化建设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也将日益凸显。

与国外文化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的公路文化研究显得滞后而薄弱,而对即将面临市场化改制的公路行业来讲,事业文化将是以个新的课题。公路行业文化,亦可称之为公路文化,是指行业内为维护生产,生活,学习持续而共同遵守的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和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忠于职守的价值观念。

一、公路企业文化的内涵

(一)流动性文化

公路文化是流动性文化由公路所具有的连接四通八达的地域空间和公路的发展史所决定。近年来公路的大量新建,特别是2009年以来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扩内需,公路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期,增强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科技流的流动性,充分发挥了公路传播动态文化的作用。

(二)环境文化

环境性是由公路沿线景观设计、生态状况决定的。现阶段的公路建设,在提供高质量的公路实物和服务质量的同时,在公路的建、管、养中要有强烈的环境意识;在创造一道风景线的同时,要尽量做到不对周边自然环境造成损坏。

(三)服务文化

公路行业目前正处在向“以人为本,打造和谐交通”的服务型时代转变,保证行人和车辆的“安全”和“畅通”是公路行业向服务型转变的首要任务。公路行业要在建、管、养、执法等每个环节都建立起安全服务的意识,以向社会提供“安全、畅通”的公路服务为宗旨,建立“以人为本”的特色文化。

(四)社会公益文化

社会公益性是由公路的社会公共产品属性决定的。公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之一,理应由政府无偿提供。虽然目前国家财力不足,公路建设实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但公路从本质上讲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属性不变。

二、公路文化的作用

公路事业作为我国的事业单位组成部分,公路文化同样在公路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激发公路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公路事业的竞争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其他单位文化不同,公路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还担负着实现社会效益的使命。因此,在构建公路文化时,必须根据公路的特点,塑造富有时代特征、凸显公路特色,能为员工理解和接受、能容纳全体员工利益和要求的全新价值观。

三、建设公路文化的主要途径

(一)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文化的推广,通过宣传被人们所认知和接受。公路文化的建立在初始阶段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同时更要讲究宣传、教育的方式,使之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达到使员工乐于接受的目的。使公路文化从实践中来,推广应用于实践中,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领导作则全员参与

单位领导者在真正深刻理解公路文化的功能和意义的基础上,还必须有坚决施行和培育文化的决心和手段,必须身体力行,做一名名副其实的事业文化建设带头人。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发挥每位员工的力量,形成联系群众、深入群众、团结群众、全员参与、全员进取的良好局面,使员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为实现单位的目标竭尽全力。

(三)树立榜样典型引导

榜样人物使公路文化的价值观“人格化”,使舆论引导具体化,使广大干部、职工的行为规范化。榜样的行为被员工仿效的过程中,在过程中就形成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在选树过程中,只有将真正先进人物、具有群众威信的人物选出来作为榜样,选树榜样工作才能与公路文化建设、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选树榜样的目的是要学习榜样。

(四)完善机制制度引导

公路制度文化所包括的法规、经营制度、管理制度等是不同员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操守。制度的落实过程,也就是文化建设的过程。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按照文化的精神,建立、健全、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促使不同文化朝着个陛化的方向发展,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

四、建设科学合理的公路新文化

(一)建设“人文”的公路文化

文化的宗旨就是为社会服务,为员工创造和谐的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在建设公路文化时应按照“人文”思想,尊重人、关心人,做到以人为本,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一方面,公路单位要对自己的员工做到以人为本;另一方面,公路单位要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做到以人为本。

(二)建设具有“独特个性”的公路文化

文化虽然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核心,但它在各个单位所采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单位从创立、生存到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采用的推动经营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也不同。所以,在建设公路文化时,都必须以自身的特点为立足点,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培育富有时代特征、凸显公路特色、具有鲜明个性的公路文化。有选择地学习有益的理论、方法和经验,避免盲目追赶或照搬,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建立和发展具有本单位特色的企业文化。

(三)建设体现“公路人”特点的文化

事业单位精神是单位价值观的核心,是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用以指导实践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因此,公路要注意培养和提炼具有时代特色又符合实际的“公路人”精神。一方面,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追求,上下一致的共同目标;另一方面,要有人人自律的行为规范,同甘共苦的和谐氛围。

(四)建设鲜明的公路“服务”文化

篇11

 

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科学、理性、人道等人文精神,关注民众生存状态,注重民众生活需求,倡导以人为本,创造优良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时代的主旋律。而要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全社会得到根本性深入和发展,切实使全人类共同努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升社会民众的个体素质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人们的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是根本。同样,具体到一个单位或群体,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行业文明,构建和谐群体,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是行业健康和谐发展之基本。

纵观东营公路的整体发展,多年来始终走在全省公路系统行业文明建设的前沿,在全省公路系统开展的争创“公路杯”竞赛活动中,曾创下了“十连冠”的辉煌业绩。论文参考网。东营公路,在全市、全省公路系统成为了典范,成为了亮点。作为东营市委市政府也曾多次号召全市各行业向东营公路学习。回顾历史,东营公路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无容置疑,令东营公路人自豪。然而,换一个角度看,其实,这对我们公路行业来说,无疑是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高处不胜寒,东营公路成了大家的聚焦点,人们的目光更多的看向了东营公路和东营公路人,特别是在人们越来越讲究事务发展过程的细节的今天,人们衡量公路行业的标准和要求在潜意识中更加挑剔和严格。典范自然要有典范的特别要求。因此,我们要想始终树立和保持东营公路在全市各行业、全省公路系统的先进形象,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倍加努力,不断提升公路行业的新形象,不断创新创建文明公路行业工作的新构架,多渠道,广内涵的探讨和加快东营公路全方位的发展思路,使之真正成为大家的典范。在当今时代,不进则退。而要真正使东营公路稳步健康的向前发展,成为时代的亮点,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努力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加强公路干部职工人文文化的培养教育,不断提高个体和群体的人文修养与人文素质,全面提升公路行业的整体形象。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

1.创新行业文化构架,拓展行业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传统习惯和惯性思维,当我们提到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提高问题,便会马上联想到政治教育,科技与业务学习,学历再教育等等这些在人们思想中已经长期形成的一种固有的基本框架和内容,作为这些内容和形式,长期以来在各个行业和群体中已经转化为机械的运用或者互相套用着而沿袭下去,内容相近,循环往复,方式方法陈旧单调,几乎是一成不变,缺乏改进和创新,并逐渐开始失去了对人们的吸引力。当然,还有就是被认为很重要而且被普遍运用的另一重要形式,那就是职工文化生活,或者叫职工文体活动,但不论怎样称呼,就目前从各个行业和团体对职工文化或行业文化的理解与运用来看,形式的运用和内容却依然是简单单一的,而且,多是一种流于形式或“急用急救”、“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活动需要而存在着,趋于表面化的东西多,缺乏深度、广度和内涵的东西,同时,由于各自情况的不同、行业特点或受于某种条件的制约,可以说是多于作表面文章而不注重其内涵的丰富性的简单实用主义,只能说是一种内涵单一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冠以“职工文化”的美誉而已,根本谈不上“文化”,以致形成了职工与参与者均处于一种麻木与应付心态和拿来主义以及见效慢、效果缓、作用甚微的现象,似乎是很难从本质上达到预期的目的,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

我们不妨回忆或展望一下周围行业和团体,在目前的职工文化生活活动中,其占主体形式的无疑就是体育类的项目活动、歌咏会、知识竞赛、舞会、读报栏等等几种形式主体,而缺乏的不仅仅是形式和内涵的丰富,而是作为对人们进行意识化教育、真正起到对思想触动性的内容和形式较为匮乏。论文参考网。在这里并非是说这些教育不重要或者已经落后,他们依然是队伍建设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一个时期以来的主体。但是,形式的运用和内涵却需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需要而改变,不断改革创新,使之永葆推动行业发展的时代活力。尤其是作为在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时代主题的现实社会背景中,这些是无法全面适应和满足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的提高的需要。论文参考网。而要切实加强和注重人文教育,提高人文修养与人文素质,就要不断扩展教育内容与内涵,实行行业文化内容的不断创意创新,推进职工教育和行业文化建设形势与内容的不断前进与更新,把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大幅度的融入进来,加大能够促进人们的意识改变的意识类的精神文化形式和人文文化作为新时期队伍素质教育与培养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倡导一种精神容易,但真正培养和使大家从精神意识中切实进入这种精神,处处体现,是需要人文教育来完成的,是要靠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来体现的,一种精神意识的教育和体现。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就要从创新行业文化构架上下功夫,从丰富行业文化内涵上深切入和创新改革,从而实施人文精神的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

2.提高人文修养,实现人文知识的意识性内化

人文修养,是人的行为、品质等方面具有人文色彩的修养,包括政治修养、伦理道德修养、知识文化修养、文明礼仪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是人文知识内化的较高层次,是一种总的人的意识和精神的内涵体现,只有这些修养的总聚和体现,才可以说是真正较高意义上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升华。他们是内在的,是由内向外的一种透射,而并非表面的。而这些又并非是上一两堂课,读几本书,学几门知识,达到什么学历就可以具备的,是靠一种综合的吸收与文化知识的综合积淀来形成的。它对人们的仪容外表、举止言谈、处世哲学、办事能力、自身形象起着本质上的支配作用,是一种内在涵养的总表现。特别是在现在人们越来越讲究细节与过程的新思维要求当中,人文修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表现了一个人的综合素养问题,一个人的自身魅力,是一个人从内到外闪射出的人格亮点。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和提高自身人文修养,扩大和丰富知识内涵,把所学到的知识和人文知识进行充分的意识性内化,用内敛和积淀把人文知识通过感悟和实践,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生命之中,形成为自身人格、气质、修养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也可以说是自觉意识的表现。从总体上来看,在目前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当中,为了生存,为了在某一业务领域占有优势或立足之地,人们多是学习型的,把拿高学历作为了一种生存和竞争资本。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环境、特定目的性和思维意识的存在,以及急于求成的心态,很多人学了不少的知识,读了不少的书,各种本本拿了也不少,而在某种程度上,却就是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为什么呢,其中之一就是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而是一味的为达到某一目标而读书,急功近利。虽然拥有了比较强的业务知识,办事、处事能力却未必上的去,个人修养未必同时得到提高。同样,有些人人文知识学了不少,但在如何使知识内化为人文修养上与意识的自觉表现上却未达到一定意义上的效果。为什么呢,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达到意识与精神上的内化吸纳,没有从根本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转化和接受人文知识中蕴涵的精神特质。人文文化表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生活和人生意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业观、为政观、社会道德等等,体现了反思、委婉与向善的精神因素。因此,我们不但要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学习和活动,靠集体的教育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更要改变单纯读书、埋头钻书、死读书、读死书和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学习目的和思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实践观,积极地把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在实践当中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向提高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的转化。

3.培养人文思维,促进人文素养的升华

人文思维,是在深厚人文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内隐的或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开放性的形象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源泉,是人文知识、人文修养、人文情感的最高升华。因此,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和人文素质,培养大家建立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探求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的创新提高。同样,这与一个单位和行业开展的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要开展拓宽人们思维类的活动来引动大家的思维,要寓活动内容于广阔的拓展空间和深厚丰富的内涵,通过活动让大家从中展开思考,激活各种意识和理念的产生,从中获取各种思想,吸取更多的内涵和意识精神方面的知识。通过活动,使大家形成各种知识的积淀,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人文素养的升华。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深内涵的文化活动的引导,让大家养成一种善思考,勤思考,多思考的习惯,形成潜意识的总体素质的提高。而这些地完成,应该说就是靠先进的、发展的行业文化来进行,是行业文化的重要使命和新的时展要求。

篇12

 

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青海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和交通部《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等公路交通法律法规相续颁布实施,使路政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但是,路政管理工作仍有不少地方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没有引起社会有关方面足够的重视,给路政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公路两侧建筑尚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有不少地方任意在公路两侧红线内兴建餐馆、商店、旅社、停车场等。公路两侧尤其是城乡结合部路段违章建筑林立,呈现公路街道化态势;二是不少道路路面被任意占用,当作晒场、堆场、垃圾场、修理场、停车场、市场等;三是由于超限超载运输,给公路造成了极大的损坏,直接威胁着公路的畅通和安全。为扎实有效地开展路政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公路路政管理水平,构建和谐交通,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公路路政管理工作。

1 进一步增强路政工作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我省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发展,公路里程不断增加。随着高速公路网规划和“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的实施和完成,公路管理和养护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搞好以维护公路路产路权为核心的路政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路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公路行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和任务,增强做好路政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建设是发展,管理也是发展”的思想,明确管理责任,确立管理地位,强化管理意识,履行管理责任,确立管理地位,强化管理意识,履行管理义务,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用,扎实做好路政管理工作。

2 遵循“三个服务”的要求,切实抓好路政管理工作

2.1 加强路政执法队伍建设,树立文明执法新形象

路政管理工作既是一项行政执法工作,又是一项系统管理工程。加强路政执法队伍自身建设,提高路政执法队伍综合素质,是搞好路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对执法部门的权威性和执法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培养并建立一支“纪律严明、执法规范、服务到位、形象良好”的路政执法队伍是当务之急。一是要规范队伍管理,加强队伍思想作风建设;二是进行岗位培训,改善队伍文化知识结构。注意吸纳一批懂技术、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的专业人才充实路政队伍;三是注重文化建设,培育新型路政价值观,创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路政行业特色的路政文化。

2.2 规范执法行为,切实提高路政管理水平。

首先要建章立制,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路政管理工作效益。其次要落实执法责任,实施执法责任追究制。严格实行执法评议和年度综合考核制度,对群众反映大的执法人员,要坚决按照规定进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纯洁路政队伍。再次要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严格按照《公路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认真履行好职责,做到既不越权,又不缺位。加大宣传力度,使路政管理法律、法规在公路沿线家喻户晓,教育群众自觉爱路、护路,为路政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公路赔、补偿费的管理,严格遵守规定,搞好检查督察,使路产赔补偿费真正收取有据。。加强路政管理应急保障、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横向联系,主动地向当地政府宣传汇报路政管理工作情况,使路政管理工作从单纯的部门业务工作,变成政府和全社会的工作。

2.3 协调好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寻求对路政工作的支持。。

路政管理工作涉及各个部门,牵涉多方利益,执法难度大。因此,我们要遵循“以人为本,以车为本”的理念,积极主动地与国土、城建、工商、交警等有关部门联系,齐抓共管,形成执法合力。建立与人民法院的联络制度。定期召开联络会议,通报执法情况。逐步建立和规范与当地政府及公路沿线村镇的联络制度。路政管理涉及千家万户,公路沿线村镇是路政管理的重点,向公路沿线乡村群众宣传公路法规,定期向沿线乡镇、村领导汇报路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要求,取得沿线乡村领导和群众的支持和配合。

2.4 继续稳步推进“治超”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