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6: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免修申请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前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道路交通运输量大幅度增长,行车密度及车辆载重越来越大,尤其是推行拖挂运输后,重型车日益增多,路面的负荷越来越沉重,路面损坏也越来越严重。从我省已建成通车的公路使用情况看,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有相当部分破坏,如开裂、断板、破碎、沉陷、错台等。因此,如何及时、快速、有效地修补损坏路面,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与服务绩效,已成为公路养护部门的很重要课题之一。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采用传统技术维护后,路面的缺失无法有效解决,甚至产生二次施工缝,裂缝越来越多,脱落更多碎石,并导致相同部位反复修补,以及基层、底基层持续进水,缩短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
近年来,国道324线福清段水泥混凝土路面破损相当严重,如图1所示,原来均采用传统技术进行维修,维护费时、费工、造价高、影响交通。二八年八月福清公路分局会同台湾奉伸开发有限公司采用“510合成沥青熔渗剂”维修技术对国道324线路面中度以下的裂缝进行维修,该技术和材料可及时、快速、有效地修补损坏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改进传统技术的缺点,使水泥混凝土路面发挥其应有的服务绩效,达到公路交通正常动作,以及节省资金的目的。
2、水泥路面传统维修技术的特点及缺点
2.1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生命周期
水泥混凝土路面从铺筑到损坏存在如图2 所示的生命周期。
我们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从路面的裂缝、纵横缝等渗入到混凝土板与基层土之间的水,会顺着路面横坡在混凝土板下面流向两侧,受到路肩土的阻挡,无法流向边沟,大量的水滞留裂缝处板块下。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使得聚水变成了有压水,有压水不断侵蚀基层土,并同基层冲刷出来的细料搅成悬液,在外在条件下沿着混凝土板之间的缝隙喷溅出来,形成唧泥病害。唧出的泥浆带走大量的基层材料,导致混凝土板形成脱空,周而复始,破坏了混凝土面板与基层密贴的设计机理,最终导致混凝土板过早地发生断裂和严重破碎。
不少县、乡级公路两侧排水不畅,导致辅道以外的排水沟形同虚设,雨水、雪水无法顺畅地排放到沟里,积水只能一点点浸到混凝土路面的缝隙里,潮湿的路基长期受到浸泡发生变形,甚至沉陷,从而引起路面发生断板、破碎板、沉陷等病害。
2.2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填缝料仅黏着于槽缝壁面上,由于两者材料的膨胀系数差异大,在热胀冷缩作用下,填缝料即会自然与缝壁面剥离,形成进水细缝,丧失防水功能,水从裂缝流入,再进入到路面基层、底基层中,经持续进水使裂缝行续扩大,造成部分细骨料流失产生空洞,或侵蚀土基使基底变松软,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产生路面下陷断裂、车辙变形及脱落碎石等现象。
2.3在维修路面裂缝、坑洞、下陷面等病害时,同样因为填补的路面与原路面的膨胀系数差异,经热胀冷缩作用下,维修裂缝后新、旧路面间自然产生二次施工缝或原裂缝部位会持续产生向上内应力形成反射裂缝,导致进水恶化路面及路面破损脱落碎石,且填补路面底部与原路面中间产生空隙,经车辆碾压后面层易碎裂,致使脱落更多碎石,在相同部位必须重复修补。
2.4水泥混凝土路面下陷、裂缝,使用多种材料维修,修补材料与旧路面板剥离,降低板块强度经碾压后产生碎裂、剥离脱落碎石现象。
2.5水泥混凝土面板用传统维修技术,因破坏面大,封闭施工、养护时间长,势必影响道路正常动作及交通阻塞,造成车辆行驶速度降低、增加行车时间、加大空气污染等。
3、“510合成沥青熔渗剂”施工技术特点
3.1“510合成沥青熔渗剂”以“热胀冷缩”原理为基础,建立起抗剥离的防水面与连接面,解决水分侵蚀基层而损坏水泥混凝土面板,以及修补材料剥离或产生裂缝的问题;
3.2施工时,在施工面上加热脱水及扩大(热涨)毛细孔,再灌填涂抹适量专用材料“510熔渗剂”,再加热使其溶渗入面板及其裂缝的毛细孔内,降温(冷缩)时紧密结合形成“软质面层”封闭缝口,防止因“热胀冷缩”后面板产生龟裂、剥离及膨胀等现象;
3.3在各种裂缝部位软质面层上,粘贴适当厚度的防水胶带,用用高温合成沥青填缝剂涂抹使其与施工面紧密结合,加强防止进水,且能将贯穿裂缝所产生的垂直向上内应力吸收并转换成水平方向的作用力,进而有效地分散该窜升的内应力,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
3.4施工面填补其它沥青质材料,经加热使其连接面熔接合成为一体,防止接合部位因“热胀冷缩”而使面层产生二次施工缝,与底面产生空隙。
4、施工步骤
4.1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 “510合成沥青熔渗剂”修复技术对裂缝、缺角、坑洞、面板下陷等病害进行修复,其施工工艺详见图3所示施工工艺框图。
4.2施工步骤
4.2.1顺着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裂缝方向凿除3~5cm左右宽、1~2cm深的施工面,并将松散、脱落部分碴石清除干净;
4.2.2用加热器对裂缝施工面槽进行加热,脱水、干燥以张开毛细孔;
4.2.3用“510合成沥青熔渗剂”封闭槽底裂缝及建立连接面,如图4所示;
4.2.4在槽底裂缝上粘贴适宽防水胶带(可用塑料保鲜膜代替),如图5所示;
4.2.5在槽缝部位直接灌填填缝料至适当高度,用夯压机压实平整,填缝料采用“510合成沥青熔渗剂”加热后拌和中粗砂拌制而成,如图6所示;
4.2.6待填缝冷却坚固后,用打磨机进行磨平处理,完工后即可开放交通,如图7、8所示。
4.2.7对于板面坑洞修补、板面下陷加铺薄层修补等施工步骤同上。
5、经济比较
采用“510合成沥青熔渗剂”维修技术修补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后,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降低养护成本,2008年福清公路分局在国道324线路面裂缝修补中,全面应用该技术,经综合计算裂缝修补平均成本为86元/m,即18元/m2;如果使用挖补维修,成本最低需130元/ m2左右。两者对比,节约成本100元/ m2左右,大大降低了工程维修成本。在社会效益方面,充分利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面板,保护了生态自然环境,有利于确保道路快速恢复通车。
6、结束语
5.1“510合成沥青熔渗剂”维修技术可用于公路、桥梁等公共设施的刚、柔性面板的病害处理和修复,维修施工时对交通运输影响小,可大幅减少道路封闭时间,将维修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降到最低,以节省庞大社会成本;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Key words: computer fundament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design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262-01
1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内容与学生特点、社会需求脱节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由计算机概论、Windows基本操作、Office办公软件三大部分组成。
计算机概论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和软硬件组成,Windows基本操作主要介绍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Office主要介绍Word、Excel和Powper Point等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然而,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已经掌握这些内容,有些学生连打字都是问题,这就造成内容与学生特点不相符的问题。另外,目前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然而所开课程教学内容缺乏比较实用性的操作,导致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后操作系统不会安装,电脑故障不会处理,常用的硬件和软件不能熟练操作,造成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1.2 学生学习热情度不高由于课程内容枯燥,脱离实际应用,同时很多学生或多或少都有部分计算机操作知识,因此很多学生对所开课程热情度不是很高,也不是很重视,上课和上机积极性低,对于布置的作业缺乏自主性和独立完成性。造成的结果是,教师不容易进行教学,学生对很多知识的不熟练,大部分知识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地步。
1.3 教学方式单一化目前大部分《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采取“老师课堂讲授+学生上机操作”模式,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往往学生上机大部分时间都在完成教师上课的内容,没有阶段性的课程设计,没有真正做过较为完整的具体性项目。另外,由于实验设备有限,很多学生没有亲自动手组装维护过电脑,也没有亲自动手安装过系统,没有真正做过比较实用性的项目。
1.4 考核方式死板目前该课程的考核形式主要有两种,要么以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内容为主要的考核方式,要么是简单的让学生做一些小作业或纯粹的笔试考试。完全脱离了实际应用和等级考试,这些考核形式较为死板,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不符合课程开设的初衷。
2对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该课程存在的以上问题,作者根据自己六年来的教学实际经验,对该课程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同时将部分设想已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改革建议如下:
2.1 使课程内容设置更加具有实用性使课程的内容设置结合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保证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可增加一些计算机硬件维护和计算机软件维护,增加一些比较实用性的具体项目的制作。同时要重视办公软件Office实际应用的练习,可以设计比较实用的课题,比如学生就业简历设计、申请书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书籍排版、企划书设计、课件设计和演讲稿设计等完整的实例。同时要加强考核力度,让学生真正动手进行认真操作。
2.2 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因材施教取消原来所有学生一刀切的策略,根据不同水平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入学前,对所有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行综合测试,根据不同的水平进行分班教学,基础较差的同学要从最基本的操作开始扎实学习,保证不掉队;对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免修,或者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拔高教学。
2.3 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基础上扩充学科内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国家认定一个计算机能力测试,原则上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学生可以达到一级水平,但是大部分师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一些误区。要么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为大纲,要么与等级考试完全脱离。
应该这样说,《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和一级考试是紧密相连的,它是一级考试的基础,但内容比一级考试更广泛、更系统、更实用。因此,教师在教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时,必须按该课程的大纲进行教授,保证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可以适当穿插一些一级考试的内容。在课程的结束时,可以拿出部分课时,让学生再针对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相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操作。
2.4 改善教学环境,真正加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大部分地方高校只能保证学生上机时有一台微机,并且有的微机性能也比较差,几乎没有其他相关环节的实验设备。这就要求高校增加相关实验设备的投入,比如建立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实验室、视频图形实验室等基础实验室,让学生真正完成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软硬件操作能力的培养、软硬件设备维护能力的培养、基本软件操作和使用能力的培养。
2.5 考核方式灵活化,分阶段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对大学计算机考核方式应该比较灵活,平时要分阶段的布置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设计,比如包括: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Windows注册表的维护、个人简历的制作、本科毕业论文排版、学生成绩表的制作和个人先进事迹汇报幻灯片制作等课程设计,每一次课程作为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次计入总成绩,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和完成。期末考试可以再布置一个比较大的操作练习,让学生系统掌握这门课程。
3总结
本文首先对地方高校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之后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革建议,希望为决策者进行课程设置和高校教师进行教学提供一个较好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曾静.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5,32:40-43.
1.1997-2004 年计算机普及阶段。1997 年,教育部教高司颁布了 155 号文件《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是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导性文件,它确立了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地位,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各高校在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实验室的建设上都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投入,“计算机文化基础”进入各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成为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各高校基本是按照计算机基础三个层次开展教学,重点是技能的培养。
2.2004 年,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教育部高教司 2006 年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提出了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 11 条建议,确定了“4个领域×3 个层次”的知识结构总体构架以及“1+X 的课程设置方案”,考虑到不同办学层次的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基本要求分为“一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并且给出了 6 门典型核心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以及网络技术与应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逐步取代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2009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继承了“白皮书”中“4 个领域×3 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1+X”的课程设置方案等。同时在三个方面做了重要发展:一是充实了上述知识结构的内容,形成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二是提出和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三是基于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科学地描述各专业大类核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3.2012 年教育部启动了第三轮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批准了“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等 22 个项目。旨在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推动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计算思维教学,并不是颠覆原有的课程内容,而是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梳理、提升和优化,将原有课程中无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变为主动的、积极的、有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
作为占全国高校 95%以上的地方高校,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迫切需要根据地方高校的特点探索出合适的改革方案。
2 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内容与学生特点、社会需求脱节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由计算机概论、Windows 基本操作、Office 办公软件三大部分组成。
计算机概论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史和软硬件组成,Windows基本操作主要介绍Windows XP 的基本操作,Office 主要介绍Word、Excel 和Powper Point 等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然而,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已经掌握这些内容,有些学生连打字都是问题,这就造成内容与学生特点不相符的问题。另外,目前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然而所开课程教学内容缺乏比较实用性的操作,导致很多学生大学毕业后操作系统不会安装,电脑故障不会处理,常用的硬件和软件不能熟练操作,造成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2、学生学习热情度不高由于课程内容枯燥,脱离实际应用,同时很多学生或多或少都有部分计算机操作知识,因此很多学生对所开课程热情度不是很高,也不是很重视,上课和上机积极性低,对于布置的作业缺乏自主性和独立完成性。造成的结果是,教师不容易进行教学,学生对很多知识的不熟练,大部分知识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地步。
3、教学方式单一化目前大部分《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采取“老师课堂讲授+学生上机操作”模式,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往往学生上机大部分时间都在完成教师上课的内容,没有阶段性的课程设计,没有真正做过较为完整的具体性项目。另外,由于实验设备有限,很多学生没有亲自动手组装维护过电脑,也没有亲自动手安装过系统,没有真正做过比较实用性的项目。
4、考核方式死板目前该课程的考核形式主要有两种,要么以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内容为主要的考核方式,要么是简单的让学生做一些小作业或纯粹的笔试考试。完全脱离了实际应用和等级考试,这些考核形式较为死板,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不符合课程开设的初衷。
3 对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该课程存在的以上问题,作者根据自己六年来的教学实际经验,对该课程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同时将部分设想已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改革建议如下:
1、使课程内容设置更加具有实用性使课程的内容设置结合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保证内容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可增加一些计算机硬件维护和计算机软件维护,增加一些比较实用性的具体项目的制作。同时要重视办公软件Office 实际应用的练习,可以设计比较实用的课题,比如学生就业简历设计、申请书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书籍排版、企划书设计、课件设计和演讲稿设计等完整的实例。同时要加强考核力度,让学生真正动手进行认真操作。
2、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因材施教取消原来所有学生一刀切的策略,根据不同水平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入学前,对所有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行综合测试,根据不同的水平进行分班教学,基础较差的同学要从最基本的操作开始扎实学习,保证不掉队;对计算机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免修,或者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拔高教学。
3、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基础上扩充学科内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国家认定一个计算机能力测试,原则上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学生可以达到一级水平,但是大部分师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操作上存在一些误区。要么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试为大纲,要么与等级考试完全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