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6: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园艺专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护理人员基本数据来源于医院历年人事统计报表。护理人员发表的论文数据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应用CHKD《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输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检索,将2006-2013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统计对象;二是医院科研办公室统计的2006-2013年登记发表的论文数和期刊影响因子数。两方面的数据汇总后,筛除非医学专业期刊(含增刊),选择第一作者为护理人员的论文作为统计对象。
二)方法
以自然年为节点,将人员的基本信息与、影响因子、职称、学历等应用excel表进行分类统计。
二、结果
一)学历
截至2013年底,护理人员中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员占护理人员总数的44.34%,比2006年增加10.7倍。
二)职称比例
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及2008年实行岗位等级设置后,护理人员高级职称的数量有了一定变化,2013年护理人员高级职称占全院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总数已接近6%,高级职称的人数较2006年增加了近1倍。
三)用工结构
2006年起,医院使用派遣制护士逐年增加。2006-2013年派遣制护士人数及其占在编护理人员的比例依次为24人、5.4%,34人、7.7%,39人、8.8%,41人、9.5%,84人、20.0%,118人、27.1%,189人、51.2%,217人、55.4%。
四)情况
2006-2013年护理人员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由于儿科专业的特殊性,亚专业分科细致,培养一名合格的儿科医师往往需要比成人临床医学更多的时间。从目前儿科医师的主要来源来看,由于取消了儿科全日制本科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的学生由于在学习阶段的儿科学教学和实习时间安排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临床需要,毕业后还要到儿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专业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面对目前如此高的社会需求,在儿童专科医院工作的儿科医师,长期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医疗风险高,加上与之不相适应的劳动报酬等原因,流失现象日渐严重。此外,临床工作压力大,势必影响教学时间和质量,给儿科的实习医师带教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带来负面影响,缺乏稳定的补给源,最终导致儿科医师队伍的不稳定。
1.2医学教育的高要求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成为儿科医师培养的重要阶段,但是目前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基本都设立在儿童专科医院内部,这就要求儿童专科医院提供直接的临床轮转教育,开发新颖的课程和教学方式来满足新的教育环境要求,尝试新的考核制度来满足规范化培训要求等。传统的儿科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发展迅速的临床知识和技能需求,加上儿科病人的特殊性,某些疾病发病有季节性,导致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的临床病例见识少,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严重影响儿科学的教学质量。此外教育效果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教师专业素质、教材等的限制,教学中的个人经验和书本知识难免会落后于时代,甚至还可能存在一些错误。在现代医学模式中,不掌握一定程度的循证医学知识,将影响自我探索的主动观念、解决问题的后备支撑力量等,这样很难使医疗技术有所突破和创新,医学教育效果也不会得到大幅的提升。
2优化资源,改革医学教育
2.1充分利用医院病源资源
儿童医院亚专业分科细,专科特色突出,在医教研各方面发展迅速,与综合医院儿科发展困境相比,专科化诊治是儿童医院巨大的优势,也成为医院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这一巨大的优势不仅吸引了大部分患儿和家长,成为儿童就医的主力军,也成为儿科医师成长的心中殿堂,儿科医学的发展必将从这一殿堂起航。从目前的医疗体制来讲,专科化医院是医疗模式发展的趋势,儿童专科医院模式可以适应人民群众对儿童健康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病源资源丰富,这是医学教育,特别是毕业后临床教育的重要优势之一。病种多样化,疑难和危重病例的临床教学将会使儿科医师的培养大大加速。另一方面,社会经验和临床经验缺乏是年轻医师培养面临的普遍问题,充分利用病源资源,进行医患交流技巧和素质的培养,这不仅能使刚进入临床的儿科医师充分了解患儿及家长的需求,学会在交流中发现临床问题,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临床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能帮助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有效杜绝医疗纠纷的产生,这将对一生的职业生涯带来益处。
2.2稳定教师队伍,加强人才建设
教师队伍人才是医学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目前儿科医师匮乏的局面下,如何稳定教育队伍人才是医院开展医学教育的前提。首先应加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认识和理解儿科现状的前提下制订改善资源配置政策,合理配置儿科专业技术人员力量,保证儿科医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医学教育。另外应加大医学教育培养的投入,提高教学能力。此外,还应在医院内部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建立教学激励机制,提高儿科医生待遇。由于高医疗风险、高负荷工作和低报酬,长期工作和收入不匹配必将导致儿科医师的心理发生改变,影响儿科专业的择业,导致人才流失。儿童专科医院应争取政府投入,在医院内部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在保障经济待遇的情况下,让儿科医师在医学教育的征途上同时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避免儿科临床人才的分流和转行,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吸引和培养一支优秀的儿科医师队伍充实儿科医疗资源,从而保证医学教育的后备力量。
2.3改革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以课堂教学的方式逐一学习临床各学科知识,各学科之间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临床和基础不能有效联系,有研究显示,传统教学的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华西医院临床医学院于2012年已开始对八年制学生进行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将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形成系统整合模块,这样的教学体系将临床和基础有效结合,能提高八年制学生的学习技能。目前儿科专业还未形成系统整合模块,这将需要医院组织教师队伍进行教材编写,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此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视频反馈教学法、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法(casebasedlearning,CBL)、标准化病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课程-内容-方法-评价的综合改革等都是近几年研究较多的教学改革尝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2012年5月和2013年3月我院各科室实施岗位管理前后收住的患者各300例进行调查,其中男336例,女264例;年龄19~86(43.0±22.5)岁。学历:文盲10例,小学80例,中学342例,大专及以上168例。入选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上,意识清楚,能用中文交流,住院7d以上。
1.2方法
1.2.1护士岗位管理实施方案和细则
1.2.1.1合理设置岗位
我院是一所三级传染病专科医院,为了适应医院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20多年前就开始向综合医院发展。目前医院开放床位1000张,在职注册护士435人,临床护理单元21个,临床一线护理人员355人,门诊护士80人(包括供应室、院感科、预保科、体检中心和社区等非一线临床科室),在2011年底清理了非护理岗位人员。首先根据我院岗位风险、工作强度和工作量,通过征求意见和多次讨论后,设置了A、B、C三类岗位,即A类科室有ICU、传染科、神经内科,床护比为≥1∶0.4;B类科室有手术室、急诊科、内分泌科、骨科、普外科、妇产科、心内科、消化科、呼吸内科,床护比为1∶(0.3~0.4);C类科室有眼科、五官科、肝科、泌尿外科,床护比为。其次,根据现有岗位和护士数量,以各科室开展正常工作需求为参考,给予各岗位适当的人力配制,全院按照统一的床位数计算,A类岗位床护比较高,B类次之,C类最低,A、B类岗位中的内、外科人力配置也不同。再次,根据省厅对护士分层要求,结合护士能力,参考学历、年限、职称等将一线护士(不包括护士长管理岗位)分为4个层级。在不同的岗位和层级之间设置一定的奖金级差。
1.2.1.2开展绩效考核
制定质量考核细则、晋级标准和岗位说明书。在制定质量考核细则时,主要分加分项和扣分项,加分主要依据省、市表彰,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三基成绩,工作表现突出等方面,扣分细则主要把日常工作质量要求,重点、难点问题列入考核内容,按总分20分计算,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表现,计算奖金考核分,得出每个人的绩效考核奖。
1.2.1.3设置调节基金
护士岗位管理实施细则中设置了调节基金。主要指标为床位使用率和周转率,设置超过或降低一定的比例,给予增减相应的人力,保证工作质量。另外,对在不同岗位上中夜班的护士给予不同的奖励,在C类上一轮中夜班奖励0.5个奖金考核分,B类在C类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差额,A类在B类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差额,提高了上中夜班护士的积极性。
1.2.2评价方法
发放《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采用问卷调查法。其中502份问卷有患者亲自填写,98份问卷由资料收集者进行问卷式调查,将患者的回答记录在问卷上,问卷当场收回。满意度测量包括21个条目,涵盖7个方面:①入院介绍;②健康教育;③服务礼仪;④基础护理;⑤工作能力;⑥技术操作熟练;⑦工作安排有序。满意者记为1分,反之不得分。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我院自实施岗位管理以来,充分发挥岗位管理的激励作用,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护理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注重身心护理相结合,极大满足了不同背景患者的各种需求。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对我院护理服务满意度较前提高,其中患者满意度分值提高较多的是健康教育和服务礼仪。这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文化层次的提高,健康意识逐步加强,患者对护士能够给予的护理有更高的要求。从护理管理的角度,应该制订相关满足患者需求的措施和规范,明确各层级的任务和能力要求,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详细制定提前晋级和降级的条件,激发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保证护理质量推进优质护理,主动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针对护士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实行量化,打破了原有的护理管理考核模式,让护士感受到多劳多得的好处,体现了评价的公平、公正,实现了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再到感动服务的巨大变化。遇到科室工作繁忙,护士主动加班,缓解了人员紧张的难题,护士个人收入也同步增长。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利用生物学和医学知识探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既涵盖体育科学中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保健和康复、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也包含生物科学和医学等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1998年教育部将运动人体科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的体育学类。2004年普通医学院校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但因该专业招收的对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再加上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办学经验,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上,基本上套用体育专业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难以体现“以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导致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上产生了偏差。为了更好地促进运动人体科
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笔者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谈以下几点心得。
一、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目前状况
1.培养方案。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国拥有该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7所,其中,已招生的医学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和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探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练习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修业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因该专业缘起于体育院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方面,招收的是普通理科生,并且他们的体育技能素质又较差,再加上大部分体育院校缺乏临床医学专业作支撑,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偏多,而医学知识过于简单,非凡是“在神经系统、骨关节、心血管、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康复方法和手段,以及心理学方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就更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偏少,不能很好地适应运动康复的要求。
3.教材建设。教材是规范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大多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相关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难免造成不连贯性,影响教学质量。教材和培养目标不相匹配,就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所学课程大多为体育方面的知识,而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又是想成为康复治疗师,再加上目前社会上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了解和熟悉不足,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练习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就业前景不尽如人意。
总之,随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发展,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不改变招生对象以及学位授予方式,不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则在医学院校的发展道路将举步维艰。
二、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由此而带来的老年人身体锻炼和病后康复等新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学校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培养社会所需的既懂医、又懂锻炼的复合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而努力。
1.培养目标应和市场需求相统一。在现代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核心新问题的背景下,体育运动在这类疾病防治上的重要功能已初显端倪,作为主要培养专门从事“体疗”人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已成为社会紧缺专业。为此,医学院校应根据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既不能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混同于体育教育学专业,也不能将它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探索体育和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如何运用体育的方法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这一主线,制订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业务培养重点应是摘要:把握体育、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各项基本的体育练习方法以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运动处方解决人类健康新问题,即在把握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形式来促进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一系列积极变化,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2.凸显医学院校特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始建于体育院校,“落户”于医学院校,为了和体育院校互补,凸显医学院校运动康复的特色,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较好地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要求,采取前期公共教学模块和后期专业分流的方式,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具体来说摘要:第一,要将招生对象由“普通理科生”调整为“体育生”,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或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在大一和大二期间,采取公共教学模块,让学生把握体育学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干课程除大学公共课外,应有系统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基础医学概论、中医骨伤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处方原理等课程。第三,在大三开始进行专业分流。一为“体育保健和康复”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主干课程为医用物理、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影像学、康复评定等,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二为“休闲体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休闲体育发展所需的学术探究、技术指导以及教育、组织管理和策划的能力,主干课程为教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技能实践系列课,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三为“体育教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懂得康复保健知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主干课程和师范院校的类同,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
3.合理布置毕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即将工作前的一个培训阶段,为学生向职场转变做预备,非常重要。专业分流为“体育保健和康复”方向的学生,主要布置在医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6~8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休闲体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布置在健身俱乐部或中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体育教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布置在中小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所有分流方向的学生在第8学期返校后,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知识和技能空白,有所侧重地进行补课。
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规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深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组织专家编写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在招生对象方面,应将普通理科生改为体育生,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普通理科生体育技能稍差,对体育运动的喜好不浓。
同时,要瞄准人才市场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