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6: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乌兰察布与博物馆——课题的产生
笔者参加了乌兰察布博物馆的驻场设计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乌兰察布博物馆终于开馆。笔者对该地文化产生巨大兴趣,并且希望设计出精致的文化产品来体现自己对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的观点。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乌兰察布自战国至汉末都是匈奴的领地;北魏前夕,鲜卑设立北都;隋唐时,突厥又建大利城进行管辖;以后的宋元明清,这里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相继生息之地。乌兰察布博物馆以历史为线索,展厅以“走上乌兰察布”为主题,创造出萧索神秘悠远的游牧风情。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设计使笔者在视觉传达和博物馆展陈设计这两个专业中找到了交汇点。乌兰察布博物也使笔者的很多设计想法有了实际意义。明信片便于承载文化,成本偏低,成为笔者设计的选择。
三、设计特殊性——民族融合的大背景
乌兰察布对民族问题尤为重视,街上的店铺无一不要求汉蒙双语,足见国家对于民族平等的重视。民族的共存、融合、发展,是乌兰察布的一大主题。同时,乌兰察布博物馆也体现出了一点,即这不仅仅是汉民族的博物馆,或仅仅是少数民族的博物馆,而是讲述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从古至今交流弥合,最终融为一体、共同促进发展的博物馆。在这个前提下,明信片在人物选择上就有了依据:契丹神秘悠远,拓跋珪与檀石槐恢宏壮阔,这都是乌兰察布历史上少数民族游牧风情的特征体现;冯太后和拓跋宏推行“孝文改革”,在北魏中后期全面推进汉化,体现出我国的民族融合。
四、设计目标——现代的通史类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
乌兰察布博物馆是当地历史的承载,对当地的历史传承影响巨大。对于参与历史类博物馆设计的人员来说,讲述并传承历史是一种责任。乌兰察布的历史厚重深沉。相对于秦皇汉武,檀石槐、拓跋珪显得并不那么如雷贯耳;相对于唐宋元明,鲜卑、北魏在大家心中只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但听到这些名词,我们可能联想到北地的朔风劲草、古老的战马嘶鸣、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豪放、神秘而宏阔,使得这个博物馆有着独特的魅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视觉语言把这些魅力讲述出来,但这种讲述不是枯燥的背书,我们要让观者易于接受这些知识,这就需要用现代的视觉语言来表述这些知识。比如,真正阅读过《三国志》的人并不多,然而明代有《三国演义》,使这段历史家喻户晓;《百家讲坛》里品三国的出现掀起了风潮,即使不同时代、不同语言,却同样引人入胜、同样成功地推广文化。这也是我们在为博物馆设计相关礼品时应注意的。历史是有趣的,但不是所有人都会迅速产生兴趣,陌生也会产生抵触,历史类博物馆礼品设计应该努力把这种历史的趣味性外化,与观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设计形式可以轻松现代,但内容必须严谨。许多文化产品在历史内容上错误百出,而博物馆是以文化传播为目的的,正确性是第一位的。在乌兰察布博物馆明信片设计中,笔者参考了《二十四史》的相关段落,在人物绘制中对服饰等元素进行了考据,避免纰漏。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密切合作,共同推进和实践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是承载和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骨干精英。现阶段博物馆日益重视对大学生的特色文化服务工作,逐步构建起科学文化素质共建文化教育合作平台,引导和开展大学生志愿活动,承担起多元化服务的使命。
一、构建和完善馆校共建教育合作平台是基础
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向公众开发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宝库。博物馆融入公众,成为现代教育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教育体系的特殊资源和阵地。现代博物馆既凝聚了先人智慧之精华,又展示着人类现阶段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它能让受教育者益智励志、借古博今,也可以激发受教育者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及公众的责任心与自豪感。它作为非正式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极大地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并提供了不同的学习、交流及职业素养养成方式,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作为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日益受到文博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还日益成为校外教育、职后教育的开放式教育场所。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与博物馆的共建文化教育合作成效显著,以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为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以为:现代博物馆应加快建立和完善馆校合作平台,尤其针对大学生群体,应秉持“立足本馆实际、突出鲜明特色、创造优质品牌”的先进理念,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文化教育与服务。
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传授知识、注重实践、培养能力和提高修养融为一体,有效推动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拓、团结合作精神的加强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除了课堂,博物馆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青睐,已成为普及推广科学文化知识、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建设阵地。
开展高校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建立和维护馆校共建合作平台应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博物馆与各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举行挂牌仪式仅从形式上初步明确馆校双方各自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今后双方仍须在交流合作中加以具体细化和贯彻落实。馆校双方合作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博物馆通过招聘大学实习生、定向培养其专业技能等途径推动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人才储备库;各大高校可以举办“校园文化周”、“博学大讲堂”、“艺术沙龙”、“文艺汇演”等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积极引进博物馆文化资源,通过校园传媒宣传、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最终实现当代博物馆与高校广大学生之间的“零距离”,最终让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充分感知和领略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深切感受博物馆的魅力与奥妙,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最终提升其道德品质、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
构建和完善博物馆与高校紧密合作的文化教育事业,应加强双方合作、深化工学结合,进一步调动博物馆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双方各种资源由外延式利用深入到内涵式整合优化与提升,馆校双方深度融合,全程合作重点培养,既能着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益和质量,又可为当代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智力支持。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18-01
一、文化惠民的渊源
文化惠民是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政策,是由政府出面为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买单,是保障群众的基文章化权益的惠民举措。文化惠民要求文化工作者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尚,构建出一种人人都能参与、能受益、积极向上的百姓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将健康的、雅俗共赏的文化种子散播到各个角落。
二、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给博物馆和民众带来的影响
2008年初,国内博物馆开始步入免费开放的时代后,我国政府在资金上给于大力支持,每年都下拨“中央补助地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这是国家主动地将公益性文化事业纳入财政支持、纳入全民共享轨道的重举。
博物馆在国家文化教育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对于构建用先进文化和科学发展观为引导的、文明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建设含括城乡、惠及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多办展览,办好展览,在搬掉博物馆收费的大门槛后,努力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才能更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博物馆大多是在办好基本陈列展览的同时,引进临时展览作为补充,使展览与时俱进、常换常新,进而增加博物馆的活力与吸引力。随着观众数量的增多,放大了社会辐射面,也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百姓的文化品位与鉴赏力,使走进博物馆成为大众接受文化洗涤、陶冶情操的过程。
三、文化惠民与博物馆免费开放异曲同工、相辅相成
一个真正的强国也是文化的强国,不仅经济上,而且文化上更具有影响力和渗透力。博物馆具有传承文明、弘扬文化、传播知识的功能与使命,是国家综合国力强盛和文化兴盛的象征之一。博物馆免费开放有文化惠民的政策指导和支持,为其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对博物馆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对文博工作者是一种挑战。海南省博物馆为营造高雅、和谐、温馨并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从多方面入手,努力做到软件硬件全面的提升,真正使文化惠民政策的花朵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平台尽情绽放。
(一)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投入,文博设施硬件得到不断的完善
海南省自1984年就开始筹备建设博物馆,到1990年才正式挂牌。直至2005年12月,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海南省博物馆作为省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动工。这期间的二十多年里,海南省博物馆一直处于“有馆无舍”的尴尬状态,工作人员都挤在临时搭建简陋的铁皮房内办公,文物存放在临时的地下库房里,有的甚至堆放在露天的小棚子日晒雨淋。2008年11月15日,博物馆正式开馆,开馆后,各项工作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为满足我省文博事业的发展,政府计划再投入4.1亿元,建设海南省博物馆二期工程,届时新修建的省博物馆二期将重点展出“华光礁Ⅰ号”沉船的保护修复及船中发掘的大批器物。
海南的文物资源比起其它文物大省来说是非常匮乏的。为扶持全国最后一个省级博物馆开馆,建馆之初省委省政府就整合全省博物馆资源,将有限的文物集中到海南省博物馆;在省博物馆没有珍贵文物的情况下,省领导极其重视,出面请求国家文物局支持,经过多方努力协调,国家文物局同意将“越王亓北古剑”等三件珍贵文物入藏海南省博物馆。这些入藏的文物对提升博物馆文物品级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几经波折调拨回《明邓廷宣绘琼黎风俗图》,2012年国家文物局又调拨1200多件陶瓷文物入藏博物馆等,至此海南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在质和量上都得到较好的补充。
(二)优秀展览推陈出新,软实力不断提升
一、博物馆文化意识的建立
传统意义的博物馆文化是以实物为基础的博物馆藏品通过陈列展示而构筑的历史记忆。“现代博物馆在传统博物馆三大基本功能(收藏、研究、教育)的基础上日益发展为一种以传播、交往、审美为中心,特别是以陈列展示为中心的现代文化形态。这不仅标志着现代博物馆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的博物馆理念的酝酿和构建,意味着传统博物馆思维范式和行为模式的转换。”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博物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它向人们展示了进步是和文化遗产紧密相连的;博物馆保护和弘扬文化遗产,同时还为民族与社区的文化特性提供了保证;作为信息和交流的中心,博物馆是非正式教育的理想场所。
一般来说,博物馆是征集、保藏、陈列和研究文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展览的文化教育机构,是收藏和展出国家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存的宝库。更本质地看,博物馆体现的乃是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基础上的文化共享与文化参与。一个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其能有效地将藏品及研究成果与社会公众联系起来。收藏、研究、教育是现代博物馆所共有的三项传统功能。近代的有识之士早就有此认识,许多发达国家也早已把博物馆看做现今文化意识的建立者之一。同时在博物馆的建立开始,这个特殊的机构带给人们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需求,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实物性文化的集聚, 就是博物馆文化财富的充实。这些文化财富是人类认识自身和客观世界的一种特珠手段, 也是人类文化积累。
二、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指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文化遗产在博物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 使其充分展现教育优势; 文化基础是指千头万绪的工作中, 能体现博物馆职能特征的, 最能反映传统文化发生、变迁、传播和发展的系统工程口加强博物馆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基础是提高博物馆文化艺术品位的关键存在。
不增强文化意识, 就游离于博物馆千方百计为观众服务的根本宗旨, 不坚实文化基础, 就难以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作用。文化观念渗透于文化基础上, 文化基础体现文化观念的成果。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文化基础的内容, 文化基础系统化科学化又促进了文化积累和提高, 三者互为因果。
正确解决文化意识与文化基础的关系, 是促进博物馆进步的有效途经。
三、文化意识建立的意义
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事物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以共文化功能服务于社会, 文化发展与博物馆共同地前进着。长期以来, 过分强化和突出博物馆的社会政治功能, 而对博物馆文化本质的重视和研究有所忽略, 致使博物馆的文化意识和观念淡薄,文化积累和建设乏力, 这不能不影响博物馆质量和作用。本文主要叙述建立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文化因素是博物馆物质和意识的基础, 构成博物馆内部深刻的, 一贯的和稳定的有机联系, 形成博物馆文化。博物馆文化最明显的本质特征, 是它的实物性, 亦称物化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 都是博物馆文化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收藏是博物馆文化的积累和发展,从古代和中世纪有据可考的收藏动机和目的来分析, 收藏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文化行为。不论是出于宗教迷信的收藏还是经济积累需要的收藏, 也有是对自然奥秘进行探索和满足好奇心的收藏, 还有为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望的收藏者。这些收藏本身客观上都起到对群体的文化忠诚和引导人们对美的追求的目的。收藏积淀着人类文明,是启迪人们智慧的古老的世界性文化活动, 为博物馆起源和发展奠定实物性文化。保存文化恰是为给当代或后代一种对民族、祖国、故土、文化传统等的认同, 意识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和渊深, 了解祖的毅力、耐力和创造性。
总结
博物馆文化意识的建立和发展是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因素制约的。所以, 博物馆只有不断调整工作目标, 改进内部运营机制, 逐步扩大各项服务职能, 才能跟上时代的前进步伐,更好地作用于社会。
面于这种形势, 我们要撩开神秘面纱, 摒弃传统观念, 闯出一条适应博物馆发展的新途径,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尖锐的挑哉。坚持博物馆宣传的指导思想:“保存文化给当代或后代一种对民族、祖国、故土、文化传统等的认同, 意识到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和渊深, 了解祖的毅力、耐力和创造性。”不能动摇。
参考文献
[1] 杨国杰.论现代博物馆职能演化的进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8: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