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6: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竞争力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竞争力

篇1

2010年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很快,上半年大家还在担心通胀、资产泡沫和经济风险,现在关注的重点则是经济会不会二次探底。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逆转,主要是因为第一季度经济增长11.9%,第二个季度为10.3%,市场上很多机构因此对经济未来走势表示担忧。事实上,上半年的经济增长趋缓,是2009年以来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那么应该如何解读这一状况,我个人的观点是,只要宏观调控的方向是对的,就应该坚持这个方向,根据外部环境及接下来第三四季度可能仍不好看的经济数据,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变化,在坚持宏观调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为确保经济稳定增长而注意调控的力度和节奏。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与节奏?2010年由于存在三大政策变量(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产能和耗能限制),加上中国银监会在年初出台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变得比较复杂,各种政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较深,从银行方面看则感觉宏观调控政策变数较大。事实上,上述的每一项政策方向都没有错。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除了本身有助于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外,对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也起到了辅助作用。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整顿也是在客观肯定其在2009年帮助中国在世界经济率先复苏中起到很大作用的同时,对于其客观存在的金融风险予以排查和防范。对于房地产政策,在坚持调控方向的同时重点是调控路径的选择问题。

以房地产为例,目前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上至总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都十分关心房价。在此背景下,对房价的过快上涨应予以调控,抑制部分房价过快上涨,以及增加保障房的供应量。回顾过去十几年来的房地产问题,我认为仍应将住房作为消费品确定成房地产的主要发展方向,为此我们需要加快社会保障房的建设,这一方面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另外一个方面则能通过保障性住房的投资使得整体投资水平下降不要过快,从而保障经济稳定增长。如何打击房地产过度投机,我的建议很简单,就是尽快出台房地产交易所得税,根据交易的套数、频率、收益,征收高额交易所得税。可能有人认为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因为缺乏吸纳社会流动性的投资产品,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社会流动性多,或者说资金多,而去制造一个不应该鼓励的充满投机性的资产市场。至于解决投资品不足的问题,是另外一个讨论的范畴。

以上我们讨论的都是短期政策,从长期政策看,则涉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扩大内需应该如何扩大,目前的经济增长及财政收入如何支撑未来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想办法。比如针对民间资本无处可投的问题,今年出台的新“国36条”社会普遍反应很好,但未来还涉及落实的问题。所以要求有关部门、地方政府拿出实施细则,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民生、社会保障、扩大消费等长期看资金匮乏的领域,在一些领域倡导国退民进,以此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举一个例子,目前政府持有大量的工商企业和金融企业股份,到底有没有必要?我们知道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监管部门为了尽快解决这些社会金融机构资不抵债的问题,加上融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大量的国有企业持股银行、信托、基金类金融机构。但这是否是中国金融业长期发展的方向?我认为不是。一方面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扩大民生支持财政收入增长有限;另外一方面,政府持有的大量国有资产不停扩张,资金过剩还参与房地产炒作,这完全是一种矛盾现象。因此我个人认为应该在考虑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国家对有关行业的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原则基础之上,研究好不同阶段政府对有关行业的持股比例。这个原则到底是什么,还需要研究,并根据这个原则将持有的多余的股份有计划地向市场卖出,吸引更多社资本参与投资。政府则将卖出股份所得的资金,集中用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通过救穷人、扩消费、促增长来保证真正中国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度过经济结构调整的这样一个痛苦期,这才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政策。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吴念鲁: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要点

《银行家》杂志关于银行竞争力排名的活动,进行了七年的评选,六年的,本人对此评估和排名活动做三点简要评价。

第一,首创性。七年之前,《银行家》即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衡量商业银行的经营的业绩,这是具有首创性的工作。目前国际上对银行业的排名普遍以定量分析财务指标为基础,比如说从一级资本、资产、利润等来衡量银行的经营水平。但是《银行家》杂志对商业银行的评价并不局限于财务指标,而将一些定性的指标结合在一起综合评价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总体竞争力的情况。

第二,权威性。《银行家》杂志成立专门的研究中心和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课题组,建立了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框架,通过对商业银行公开披露的材料进行综合的对比和实地调研,并结合商业银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评价目前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所得出的结论公正客观地反映了中国银行业的现状,《银行家》杂志的排名活动已获得了业内的认可,其影响力日益扩大。

第三,外部性。《银行家》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银行的反馈,排名活动本身也在不断改进,从而使这项活动正成为一个媒体与银行机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平台。

当前商业银行如何在后危机时代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我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思考和努力。一是提高研究能力。花旗银行研究团队的规模多达上千人,而国内商业银行以往却并不重视研究工作,尽管近些年部分商业银行的研究团队有所加强,但总体看,研究部门在行内的地位、研究部门所应发挥的作用仍需加强。二是加强和提高客户关系管理的能力,这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三是加强创新能力的建设。四是加强网点渠道能力的建设。五是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六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来说,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加复杂,市场环境也格外严峻。因此对城市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建议包括:一是明确发展的战略,以自身的优势切合实际来进行市场定位。二是加强体制和机制的建设,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三是根据市场定位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四是加强信息技术的建设,大型银行经过多年的探索才形成了统一、规范、高效、安全的IT系统,城市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身业务的需要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并以信息技术支撑本行业务不断发展。五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包括品牌文化、风险文化,服务文化等。

(作者系国际金融专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生导师)

焦瑾璞:当前商业银行应当注意的三个问题

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正在逐步向着国际化、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但与此同时,还有存在三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从内部看,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想法和可探讨的问题。比如说商业银行的资本该如何计量,这涉及到国际会计准则的问题。中国金融会计顺周期的特点导致我们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到底有多少,家底如何,事实上是不清楚的。目前我所担心的是,是不是我们的商业银行真的如账面上公布的那么好,计提拨备是否能覆盖风险。此外我国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薪酬制度,以及一些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风险制度、会计计算制度都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研究。因此,从内部看,公司治理以及我们的会计准则的完善,恐怕是我们下一步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第二,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政策环境。未来商业银行应当研究当前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叠加效应。我们看到,单个的宏观政策也许针对某一个问题是有利的,但是把所有的宏观经济政策叠加起来,政策效果又将如何?宏观政策的叠加效应这是一个新的名词,目前商业银行有必要对各项政策单独的影响、相互的影响以及叠加起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应当提高对宏观政策风险的认识。

第三,是商业银行的前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国际银行业和国内银行业目前都面临着发展中的转折点,下一步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在哪里?我们看到,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直接融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大型企业及项目未来将更倾向于到资本市场上融资。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未来势必成为商业银行主要的客户群体,为此商业银行应当面向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多开发一些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树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体制或者商业银行体系。未来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方向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国际化,商业银行必须跨出国门、走向国际,开拓新的市场;另一项是金融机构的微型化,也就是大力发展微型金融。这两者放在一起,一个面向高端、一个面向低端,只有这二者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中国金融才能在全球金融业占一席之地。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

贺力平:商业银行应重视研究工作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平稳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内银行业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从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这十多年来,我们都感觉到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对中国经济是多么重要。今天我们可以为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庆贺,在未来若干年我们还会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靠齐,这都肯定离不开我们银行机构的支撑。

《银行家》杂志每年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排名,实际上旨在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前进,实现银行业与国内经济共同发展。

前面有专家提到,商业银行要注重研究工作。事实上我们有些银行,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一直很重视研究工作,并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我们所说的银行研究,不是要银行去做学术研究,而是要根据变化频繁的内外部环境,对银行面临的宏观环境、政策导向、同业竞争、市场开拓等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对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实现银行长远稳定发展。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主任)

赵彦云:创新是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支点

《银行家》杂志的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工作是根据中国金融业现状,通过搭建一个竞争力研究平台,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服务。完成此项工作,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用竞争力做竞争力,即借助竞争力排名活动本身来促进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二是不断创新,结合中国金融业的新情况,发展的新趋势,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使排名工作更具客观性和权威性。

那么如何实现创新,我认为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要深刻理解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内涵,特别是目标内涵。要对银行的整体竞争格局进行分类,并通过分类明确商业银行各个领域里的竞争目标,并且随着商业银行不同阶段的成长,使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成为主要的解释变量。二是要重视信息化在竞争力排名工作中的作用,信息化是竞争力研究的必由之路,要将此项工作尽早融入信息化、融入信息网络,在信息网络中开拓有效的信息。在这方面国外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创新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工作至关重要,对商业银行本身也一样。中国经济目前仍出于转型阶段。2009年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其中在国家竞争力里面金融系统的竞争力占据重要的位置。通过对比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印度的金融系统竞争力要高于中国,可能有人会对此不解。但是通过调研以及相关数据我们发现,印度金融业在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与印度的对比,中国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利用信息话技术进行创新方面还有很开阔的空间。

篇2

通用汽车1994年到中国和上汽集团携手。他们积累了哪些经验?并在未来有怎样的规划?在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主办的“2011(第九届)跨国公司中国论坛”期间,《汽车观察》专访了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副总裁陈实。

A=Automotive ObserverC=Chen Shi 陈实

A:《汽车观察》看来,大众的车给人留下的是皮实、耐用的印象,日系车的宣传重点放在节油,但是通用的产品一直以来却没有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尽管它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您是如何看待通用在中国的竞争力?

C:产品成功与否,市场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通用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230万辆,这个数字证明通用汽车得到了市场和客户的认同。当然,优势不突出同样让我们稍感遗憾,但有些优势是隐性的,就如Apple公司,它的产品很强,拥有很多的用户,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技术。

具体到产品,美国车以往给人的印象是“油老虎”,但这种不利的印象随着通用汽车的与时俱进,正在得到根本的改观。科鲁兹、君威、君越、英朗、新赛欧这几款车的油耗都低于竞争对手。应该说,在中国发展的16年里,通用汽车的观念也在随着中国消费者的变化而改变。把握市场脉搏,真正了解客户需求,造老百姓喜欢的车是任何企业成功的关键。

如果说竞争力,通用在中国的最大竞争力就是我们的合作伙伴。通用在中国无论从资金还是技术方面不见得比对手有更大优势,但无论是在乘用车领域的合作伙伴上汽、五菱,还是卡车领域的合作伙伴一汽,都是帮助通用在此之前和未来成功的保证,是我们在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篇3

与传统的竞争力相比,绿色竞争力具有以下特点:(1)是消费者识别品牌价值的重要手段。绿色竞争力能够创造顾客可以识别的和看重的且在顾客价值创造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价值。(2)塑造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超越的壁垒。企业独特的绿色竞争力与众不同,具有不易被其他企业轻易模仿和掌握的独到之处,使本企业形成比竞争对手较长时期的战略优势。(3)可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标准。全球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的环保认证标准即绿色认证,表明绿色产品将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而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将逐渐被淘汰出国际市场。

二、企业打造绿色竞争力的缘由

欧盟已经施行的WEEE和ROHS两个环保指令已经开始考验中国企业,“绿色大棒”向“中国制造”发起了新的挑战,对我国企业来说,构筑绿色竞争力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1.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必然要求。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人们向自然界无节制地索取自然资源,同时还向环境排放过多的有害物质,远远超过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引发了一系列环境灾难,现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承受着这些苦果。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环境污染的源头,必须肩负起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责任,随着政府和公众对待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没有“绿色”的企业将难有市场。实施绿色战略,打造绿色竞争力,是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2.适应现代消费观念的必经之路。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从仅仅考虑生存问题、发展问题到开始追求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绿色意识日益增强,绿色观念日渐普及。人们出于对生存环境和自身将康的考虑,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于是,以适度地禁止消费,避免或减少环境破坏为特征的绿色消费在各地兴起。消费观念的“绿色”趋向,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企业不得不转变观念,打造绿色竞争力,开展绿色战略规划,以适应市场要求。

3.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客观趋势。自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以来,全球绿色意识不断高涨,世界经济发展朝着更加绿色的方向前进。经济发展的绿色化趋势必然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市场竞争,企业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构建自己的绿色竞争力。中国企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显得极不协调,因为从长远看来,这必将损害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构造自己的绿色竞争力。

4.培育绿色竞争力才能使“中国制造”具有国际竞争力。WEEE和ROHS的施行已经对我国电气设备出口企业造成了影响。据中国机电商会预测,我国至少有300多亿美元产品将受两指令直接影响,占对欧洲出口机电产品的70%。2007年欧盟能效指令(EUP)又将逼向中国企业。指令要求欧盟各成员国最迟在2007年8月11目前制定对相关产品的具体化要求并转化为本国法规,以确保EUP生态化设计指令得以有效运作。事实上,类似于WEEE和ROHS这样的“绿色壁垒”并不只在欧盟存在,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有相应的法规要求,只不过欧盟的标准更为严格罢了。这样的“绿色壁垒”对于现阶段利润微薄的中国企业来说可能就是“贸易壁垒”。如果不突破绿色壁垒,则中国很多企业极有可能面临出口无门的窘境,绿色壁垒会一票否决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构建绿色竞争力的五步法

如何应对“绿色壁垒”提升我国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本文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公众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虽然现在我们也倡导绿色消费,但内容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大众对于绿色消费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食品等行业,停留在安全、健康等低级层面上。事实上,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既有益于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又有益于自然生态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到个人、家庭的实践。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凡是推行绿色消费的国家和地区,都是以社会公众参与为主,以政府为辅。因此,要改变社会公众传统的消费观念,引导公众主动参与绿色消费,参与到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创造绿色生活之中,只有这样,绿色产品才有市场,企业绿色竞争力提升才有动力源泉。

2.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政府决策思路的转变。我国政府在推动绿色生产提高绿色竞争力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推出绿色GDP试算、施行绿色采购等,但政府对于绿色竞争力的重视还远远不够。鉴于此,必须实现政府决策思路的转变:将绿色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上升到战略层面,上升到与可持续发展同等的高度,成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绿色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决策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绿色竞争力不足不仅会影响未来经济的发展,而且其已经影响到了目前的经济发展;彻底改变传统的“唯速度论”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可预见的未来,没有绿色竞争力就没有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这已经成为不容置辩的道理。

3.完善绿色管理体系。绿色管理体系主要是指国际通行的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产品生命周期环境评估、环境意识培养、机构和职责制定、环境指标计划等内容。目前在国内,家电和电子消费类企业推行较早。如联想已经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制定绿色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计划、绿色商务管理计划等,推动国内PC行业环保标准的提升。

4.开展绿色营销。这是企业获得绿色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环节,要通过相关营销活动,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引导消费者重新识别品牌价值,并促进绿色产品的推广和销售。这样,企业可以巩固其绿色产品市场地位,开拓绿色市场容量。

篇4

一个不快乐的人,是缺乏激情和创造力的人。一个弥漫着不快乐气氛的企业,是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当今,有专家甚至表示:“快乐指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衡量一个国家成功与否的最佳指标应该是快乐,而不是GDP。

2005年度CCTV中国年度雇主调查上榜企业,如联想、海尔、爱立信、万科、STARBUCKS、百度和阿里巴巴等,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一个快乐的企业是员工有成就感和归宿感的企业,是老板和员工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的企业,是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人尽其才、公平竞争的企业,是重视业绩表现、重视员工个人发展的企业。从这些企业良好的发展中得到的另一个启示是,一个快乐的企业也是有竞争力和发展力的企业。

很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记得一次宴请几个重要客户的糟糕经历。那是一个很重要的谈判,谈得很艰苦但谢天谢地最后谈成了。谈判结束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我们公司所在的写字楼就在一家酒店上面,自然地我们就到酒店的中餐厅去就餐,顺便好好庆祝一下。但酒楼的工作人员萎靡不振、懒懒散散,服务不热情令我们很不愉快。我好奇地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好好工作,他们的回答是老板从来不给他们加班工资,干多干少一个样。总之,他们在这里很不愉快。不知这家酒店的老板是否知道,正是他让他的员工不快乐,服务质量低,导致我们消费得很不快乐,从此再也没有在这家酒店消费过!

最近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访者中有61.8%的人明确表示自己工作并不快乐。一个士气低落、人心涣散的企业,能够在竞争中保持基业常青吗?

在此,我们有必要提及在管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霍桑实验”。

霍桑是一家专门制造电话机的工厂,设备完善、福利优越,具有良好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生产效率一直不理想。1929年,哈佛大学教授梅奥率领一个研究小组到霍桑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与研究,结果发现:原来假定对工厂生产效率起影响作用的照明条件、休息时间以及薪资待遇与工作效率的相关性很弱,工厂内的群体气氛和工人的工作情绪、责任感与工作效率的相关程度反而较高。换言之,职工士气、生产效率主要决定于职工与管理人员以及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等心理环境,而非工作条件等物理环境。

这一结论具有相当的震撼力。1933年,梅奥撰写《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一书,并提出了与古典管理大相径庭的理论:不能忽视员工的心理尤其是快乐状况,不能简单地把他们看成是理性和逻辑化的“经济人”,而应将其看做“社会人”。

“当机器越来越像人的时候,人不能越来越像机器。管理是任务,管理是原则,但管理本身也是人。”

那些只关注销售额、利润率,但从不关心雇员的士气、人际关系与职业发展的雇主们应该深思除了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外,还须在创新企业文化和营造组织氛围方面下一番功夫。我们的经验表明,同一家公司,在相同的薪酬体系下,仅仅因管理层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员工之间的绩效便有惊人的差异。毕竟,所有的员工都希望受到尊重,希望在社会认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上得到满足,而不仅仅是获得优厚的物质待遇。“霍桑实验”提醒我们,高明的雇主方能造就快乐的雇员,快乐的雇员才能造就企业的未来;要想创造更好的绩效,我们的雇主们都要努力成为营造宽松工作环境的专家,使雇员们“工作并快乐着”。

2005年7月,微软前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转投Googde,担任其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这一举动不仅引来微软的大动干戈,也让业界人士深感震惊。当被问及跳槽原因时,李开复如是说:“很多人说是Google花了钱让猎头公司来找我,其实没有这回事,是我自己找Google的。因为我想回中国,而且我听说很多朋友到了Google都非常快乐。”

篇5

在质量管理阶段,企业管理的重心是产品(服务),竞争的手段主要是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市场遵循的是价廉物美的竞争规则,获得ISO9000认证是获得顾客和消费者信任的重要手段;在环境管理阶段,除了保持产品质量要求和关心顾客的需求外,还要顾及环境的要求;第三阶段在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基础上,又提出了对社会责任管理的要求,企业要从更广泛的公众利益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自觉接受社会和公众对自己的监督、检验和认可。企业要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平衡发展,对顾客、环境、社会等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负责。

篇6

乍一看,数据似乎倾向于那些悲观的预言者。如此巨大的价格差距,怎能不影响竞争力呢?但是,如果说能源价格高企导致出口下降,那拥有部分世界上最激进气候政策的德国,为何从2000年起出口量增加了一倍?

经验证据表明,许多情况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开发这一潜能可以带来很多机遇,不仅能应对气候变化,同时也促进欧洲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欧盟自2005年引入排放交易系统以来,尽管能源价格的上涨速度远超美国和其他地方,但德国工业依然大幅提升了其市场份额。根据经合组织的统计,从2005年到2013年,德国出口量相对增加了10%,而美国的出口量仅比世界其他地区的需求增长快了1.2%。2013年,德国和美国的出口量相对而言略有下降。这就表明,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能源驱动竞争力的差异会导致出口发展差距。

甚至是化学工业这样的能源密集型行业,上述理论同样适用。尽管能源价格不断上涨,但自1995年至今,欧洲化学工业仍然跟其他地区几乎同步增长。今天,欧盟化学品公司专门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欧洲化学品的出口量要比进口量多得多。

原因很简单:竞争力比能源价格重要得多——而且是非常多。德国的统计数据表明,大多数工业基地的能源成本只占总附加值的1.6%左右。因此,即使能源价格迅速上涨,企业额外成本负担的增加也相当有限。

当然,对化学工业来说这种负担会更高。但能源密集型行业通常受益于碳排放费用豁免。而且在这些领域,竞争力取决于更广泛的因素而非简单的成本数据对比。例如,高素质的劳动力,或者整合运行良好的产业集群带来的好处,都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些并不能保证欧洲竞争力不受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事实上,欧洲化工厂的新投资增长已经放缓多年了。

虽然,必须认真对待这种放缓风险,但历史表明,没必要撤销气候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能源价格的上涨不仅伴随着相对强劲的竞争力,而且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减少。相比1990年,欧洲化工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一半,同时产量增加了20%。这表明,迅速减少排放,有时甚至可以帮助公司保持竞争力。

在欧洲气候基金会对特定化学产品的试点研究中,来自麦肯锡的专家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会减少50%-75%的企业潜力。此外,在减排约60%-70%的情况下,探索更多的减排机会将不会影响甚至能增强行业的竞争力。例如,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减少排放量,会促进企业采用新的生产手段,如驱动跨部门的创新。

篇7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company competition and urban competition

Abstract: It’s company competition that promotes urban competition. Being the main competitors in the market, company all grow up in a particular urban, at the very beginning when it was formed. As the company growing stronger or even being a global-wide one, it will eventual become the instrumentalist of the capital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that circulate in the global marke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in a particular urban or the entrance of a global-wide one will increase the capital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level, so it's greatly a development to the city.

Key words: Company competitivenessUrban competitiveness theory of competitivenessEngine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新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兴起,世界各国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有关竞争力的问题已上升为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所表现出的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样,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在相互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目前,国内外学者就竞争力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国家竞争力的宏观层面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微观层面上,对介于中观层面的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城市间的竞争过程中,企业在其中所表现的作用是否如同其在国家竞争过程中所表现的作用一致呢?为此,本文试图就企业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间的关系作一探讨。为城市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时就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提供一些借鉴。为了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要了解企业竞争力的内涵、特征以及城市竞争力的内涵。

1企业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对于企业和产业而言,城市以其特有的资源、区位、技术、知识、文化等条件和环境

为企业和产业提供了地方化的基础;对于城市而言,以企业为核心的区域经济是整个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郝寿义,2000)。城市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区域内企业的发展和扩张,而企业的发展和扩张必须以企业的竞争力为基础(李显君,2002)。

1.1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竞争力的表现可以是多个方面的。如更优的产品质量、更低的产品价格、更高的企业运行效率等等,因此对企业竞争力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着手进行研究(如表1)。

1.2企业竞争力的特征

相对于国家或城市竞争力而言,由于在竞争主体、作用范围、运转机制等多方面的差别,企业竞争力有其自己的特征(如表2)。

企业竞争力特征: 作用范围及强度: 特征说明:

系统性 市场中的所有企业;

各种企业强度相同; 企业竞争力的要素,是一个庞大的簇,各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有机结合为一个系统。总起来说,企业竞争力包括资产竞争力与过程竞争力两个分系统[3]。(注1)

1.3小结

上述已有概念中就企业竞争力的定义较多,但多未对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客观环境因素(如企业所在地区的产业政策、文化背景、教育体系、市场结构等)作出论述。可是,现今的企业间竞争更多的是跨地区甚至是跨国家的企业间竞争,企业间所具有的客观环境因素往往不同。而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更为优越、更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客观环境因素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本文就企业竞争力定义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功地占有资源并成功地将现有资产用于转换过程,比其竞争对手创造更多财富,实现更多价值的能力;同时还包括该企业所拥有的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的更为优越、更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客观环境因素。

2城市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

2.1城市竞争力概念的定义

城市竞争力的概念非常复杂,涉及到城市发展所有的重要因素,具有隐含性、专业型和复杂性等特点。但从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的不同定义来看,不同学者、不同研究人员对城市竞争力概念的认识往往使用以下的一些标准:

2.3小结

城市竞争力的定义和内涵很丰富,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把握、理解。我们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在一定环境中,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财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我们在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时,必须要具有针对性。如进行以城市产业结构为主要对象的城市竞争力研究时,我们可以选择以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作研究的理论基础;若是以城市综合实力为主要对象的城市竞争力研究,则可以选择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理论体系作研究理论基础。

3企业竞争力对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是城市竞争力发展的主要动力源。企业作为竞争市场上的主体首先是在某一区域或某一城市发展起来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扩大甚至于跨出国门成为跨国公司,企业也就成为了资金、信息、技术及企业发展资源在大区域范围甚至全球范围内流动的载体或媒介(郝寿义,2002)。城市中企业的不断发展扩大或城市成功地吸引某一跨国企业的进入,必将使该城市的竞争资金、竞争技术和竞争信息大大充实,从而极大地促进城市经济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

3.1 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城市竞争资本的积累

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首先是企业内在能力的提高,即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市场供求变化的反应加快等。其直接表现是企业运营成本的下降和对市场机会的更有效把握;而最终表现是企业前台竞争力的提高,即企业总能适时适量地向市场提供质量优、价格低、售后服务完善的产品。而产品的质量、价格及售后服务是企业与消费者直接联系的桥梁。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总是希望能花费最少的金钱而获得最大的产品效用。因此,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是企业能否占领更大的市场、获取更多利润的关键。

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意味着企业单位资源效用的上升和企业可支配生产资本的增加,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则说明企业在保持原有的产品利润率或获得一个更高的产品利润率的情况下,可获得比原来更多的利润。而连续不断的利润积累在达到一定数量并进入地区资本市场时,可供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本也就增加了。另外,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往往在资本市场上也具有强大的资本吸引能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城市对区外资本的引用。

3.2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城市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

所谓人力资本是跟自然人力相对应的概念。自然人力是指未经任何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则是对劳动力进行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的支出和为受教育而放弃的工作收入等价值在劳动力身上的凝固(蔡孝箴.《城市经济学》)[21]。我们一般讲的劳动力都是一定的人力资本和自然人力的复合体。企业对地区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企业为地区中能达到某种特定职业要求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其次是企业中某些特定的岗位需要企业从地区外的人力资源市场输入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竞争的加剧,企业对在岗劳动力的技术、职能等的要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不断地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并能根据市场要求设计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而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质量提升都要靠高素质的人来完成。因此,在企业不断的竞争发展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各项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也就在这个竞争发展的过程的同时地区的人力资本质量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3.3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地区产业的优化

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使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求城市的产业部门,特别是城市的三次产业部门按市场需求结构形成恰当、协调的比例关系;第二是在城市产业结构协调合理的基础上,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城市产业结构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比例协调,即由一个平衡状态上升为更高级的平衡状态的调整演进过程(蔡孝箴.《城市经济学》)[21]。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宏观方面可以由政府制订和实施合理的产业政策对其进行主动的调整,但若要在微观上实现地区产业结构的动态平衡,则要要求在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下,通过加强企业竞争实现——首先我们要知道,一地区可供企业支配使用的经济资源是相对稀缺的。区域中竞争实力最强大的企业往往会实现对生产资源最强有力的争夺,并以较高的利用效率将之用于生产,最终获取相对其他企业而言更多的利润。而企业竞争力较弱的一些企业虽然也有能力实现对经济资源支配,但若是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于一般市场均衡水平时,企业无法实现利润,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其原有的经济资源将会由竞争力更为强大的企业所接收。这样经济资源实现了在区域产业间的自发流动并达到了最优;地区产业得到了演进和更新,并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向最优结构发展;另外,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同时往往会实现产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而新生产技术首先会应用于传统产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扩大产出和市场;其次是技术创新使得具有竞争力和巨大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产生,这些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决定着供给结构的产业结构相应变化。

3.4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

所谓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满足城市物质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向城市居民和各单位提供基本服务的公共物质设施以及相关的产业部门,是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基础设施在城市地区内的延伸,是城市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载体(蔡孝箴.《城市经济学》)[21] 。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受多个因素的影响。而城市中企业竞争力水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竞争力发展水平对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企业竞争力的发展水平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综合服务能力的有效检验。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综合形成的,其服务能力是各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子系统的大小比例恰当、子系统间有效的相互协作都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而企业竞争力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系统这一物质载体,因此竞争中的企业对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功能变化最为敏感,功能完善并具有较大潜在服务能力的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往往能在一段时间里有力地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发展。第二是随着地区企业竞争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会对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提出新的要求并不断地促进其发展。企业的发展壮大首先对城市中的能源、供水、通信和运输等系统提出新的功能要求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企业间竞争的进一步激化,企业对所在地的城市文化、教育、卫生、福利、环保等基础设施系统提出更高的功能要求。只有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不断改善并满足企业发展的各种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企业才能实现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并在竞争中获胜。第三是企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建设资金来源的保障。企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往往意味着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利润率的上升,最终结果是企业获得的利润的增加。而随着企业获得的利润的增加,政府通过税收形式获得的建设资金也随之增长。另一方面,在上海、广州等城市企业已实现了作为投资主体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4总结

城市内以及区域内城市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有利于城市的资本积累、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进一步优化和整合产业结构以及推动城市基础实施的建设而且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同时这也是对城市竞争力概念的三个要素:“资源”、“能力”、“环境”提高的体现。

(注1)沈西林认为:企业竞争力包含企业核心竟争力和前台竞争力两个层次。核心竟争力由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建设,营销方法与促销手段等要素构成;前台竞争力则由产品的质量,产品价格,售后服务等要素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根本、是基础,是决定性因素;企业的前台竞争力是表现形式,是联系企业与消费者的桥梁。

(注2)李显君指出内部来源、直接来源和外部来源是企业竞争力的三个来源。而其中的外部来源主要是指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外部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制度环境、政府政策、市场结构、技术、文化及教育体系、行业因素和外部联系。

(注3)张寿荣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源于企业特有的资源和能力,而竞争对手很难模仿或购得它们。并指出为了实现企业竞争力必须做到利用开发机遇和抵御威胁而增加价值;具备获得具有价值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

[1]郝寿义.2002年.有关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几个问题.开发导报,2002(3).

[2]李显君.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3]詹继生.企业竞争力新探.江西社会科学,2002(9).

[4]沈西林.企业竞争力的层次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2(3).

[5]张寿荣.企业竞争力与创建型学习组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12).

[6]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蓝皮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7]宁越敏,唐礼智.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指标体系.现代城市研究,2001(3).

[8]李怀健,刘鸿君.2003年.城市竞争力的结构和内涵.城市问题,2003(2).

[9]郝寿义,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以若干城市为例.经济科学,1998(2).

[10]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基础设施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5).

[11]徐康宁.论城市竞争与城市竞争力.南京社会科学,2002(5).

[1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12).

[13]李晓.经济发展与政府质量.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1).

[14]安增军.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职能的定位.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1).

[15]王君.知识经济中的政府角色:国家竞争优势创造.经济问题,2000(5).

[16]仇保兴.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规划,2002(7).

[17]周家雷,顾广玲.论新加坡竞争力的源泉.东南亚研究,1999(3).

篇8

东道主是一位企业家,喜欢刨根问底,他一定要追问。国外的月亮到底比我们圆在哪?

一位朋友说,咱们酒店的硬件宽敞明亮,却缺乏品位,而且建材粗糙,说不定还是豆腐渣工程;至于软件,也就是服务,人家英国都是40岁以上才做侍者,哪像咱们,都是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才当服务员。说到这,这位朋友还特意站起来,分别模仿洋人和国人端盘子走路的样子,逗得大家笑个不停。

东道主继续追问,国外的酒店到底比我们好在哪?

有人说,国外的服务生都是靠小费生存,有了小费的现场激励,他们做什么都特别卖力。有人说,国外的服务非常标准化,即便是刷盘子的留学生也都做得有模有样,不至于像这家酒店,服务员不少,却显得乱糟糟。

服务生的眼神

正说到这,一位服务生走过来倒茶,我们就趁机威胁他,如果再不上菜我们就结账走人了。

这位服务生爽快地回答:“好的,我帮你们催催。”

这句话把大家逗乐了。谁都知道,这是一句标准的客套话,把你搪塞过去而已。

笑后,我提醒朋友们:“你们刚才有谁观察过这位服务生的眼神吗?”

大家摇摇头。

我说,他的眼神中没有殷勤,也没有歉意,甚至没有专注,他只是把水倒进壶中,完成这份公事而已;他的眼神中也没有热情,甚至没有光,因为他不喜欢这份工作,讨厌我们这些嘻嘻哈哈的顾客。

酒店可以花钱盖大楼、建规章、立纪律;训练服务生的行姿、站姿、坐姿;调教他们的语声、笑声、叫声。据说,服务生微笑时露几颗牙齿都有规定。除了手脚麻利,服务生还要学会动脑,能够针对各种情况,拿出聪明的应对方案。但是,要创造流连忘返的客户体验,除了用手和用脑,必须要用心。

而衡量其用心程度的惟一指标,就是眼神。

作为顾客,你走进一家酒店的时候,用不着在意服务生的姿态、语言、微笑时露出的几颗牙齿,你只需留意他们面对你的眼神,你就能判断这家酒店的服务质量。

比如,我多次有机会观察国美促销员的眼神。当你走向他们的地盘时,你看到的是一副殷勤和期盼的双眼,而你转身到隔壁去的时候,相送的往往是一束冰冷的目光。他会想,难道你去买其他厂家的电器,还要我热烈欢送啊?在国美,你得到的就是这样一种忽冷忽热的待遇。

于是,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香格里拉饭店的服务生。在他们的眼神中,总有那么一份热情与专注,一份因服务而快乐的淡淡光彩。即便你偶尔穿得寒酸一些在酒店逗留一会,你也可以断定,在你转身离开的时候,身后仍然是温暖的注视。

眼神就是竞争力

一句话,眼神就是竞争力。

无论你负责的是酒店,还是学校、医院、培训机构、咨询公司,甚至是政府部门,你的员工行为就是你口碑的全部。而员工的行为中,最有杀伤力的就是他或她的眼神。有的顾客拒绝再次光顾,他们给出的理由可能五花八门,但我确信,他们一定是在与你员工对视的某一瞬间感到了冰冷或不屑。想想我们自己吧。有谁没有遭遇别人白眼的经历?

如果不是经过摩萨德特工那样的专门训练,我们没人可以掩饰自己的眼神。天然地,眼睛就是心灵的窗口;同样,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具备与生俱来的感受他人的能力。

所以,你无须去训练员工“操纵”眼神,只需要从“心”开始就行。

卡耐基说,人的心灵之门是从内部反锁着的,除非他自己愿意打开,别人没有任何办法。你不能强迫你员工的眼神,就像你无法强迫一个人爱你一样,你也无法强迫你的员工善待顾客,除非他受到了及时的正向激励。而能够鼓舞一颗心的,只有另外一颗同样真诚的心。作为老板,如果你服务客户的心灵之门是锁着的,就不要指望你的员工自动打开。

篇9

当纯粹的物质福利无法解决企业留住员工的本质问题时,解决问题的通道在哪里?

面对中国国内人才市场激烈的竞争,GE(通用电气公司)给出的回答是:回到自己的内心,与“我”个人趋同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往往是强大雇主品牌的真正核心竞争力。

2012年9月,GE还提出了“GE&ME”。“同道,同行”既是“GE&ME”的口号,也是GE对当下激烈人才竞争最真实的回应,是GE公司对雇主品牌的价值诠释。

幸福就是竞争力

“对于GE来说,过去吸引人的可能是产品品牌。因为人们一听到GE,就会想到‘这是一家能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它是一家好公司,我想去那里工作’,但现在单靠这样的印象已不足以吸引到人才了。” GE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程静谈到当前人才招聘情况时对《小康》说。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为了在与国企或其他外企的人才争夺中抢占先机,GE开始推陈出新。

程静认为,如果企业吸引不到人才那将是很可怕的事情,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很多企业储备资源、土地,而GE最看重的是储备人才,“在人才吸引方面,我们和国企之间的优势在不断缩小,面对当前国企的竞争,我们必须改变,强化我们的优势。”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崛起,当代人面临更多职业机会的选择。无论国企、外企、民企或是私营企业,每一类型的企业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职业发展前景,薪酬福利、工作环境、发展前景都是人才竞争的平台。我们对员工和外部市场的许多调查表明,真正能留住人心的是被认同的企业文化,和一群价值观趋同的人一起工作。我们在做大企业规模,提高员工整体福利的同时,也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打造,形成充满活力的双向传播渠道。”程静说。

而这样的幸福也成为了GE的竞争力。

“GE&ME”:雇主价值新主张

作为全球最大的多元化企业,GE众多业务部门为员工职业再塑造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发展平台。GE倡导员工建立积极良好的工作体验,认可员工贡献,帮助员工在GE得到职业成长。为了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人才,并使这段工作经历为其职业生涯带来最大价值,GE的管理层以及人力资源部门面向每位GE员工,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来关注GE员工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这就是雇主综合价值系列活动,简称EVP(Employment Value Proposition)。

GE&ME是对GE雇主综合价值(EVP,Employment Value Proposition)的全新阐述,涵盖了人才、公司和职业发展三个维度。

GE中国组织发展经理沈鹰说,此主张旨在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在GE工作的价值,通过分享员工在GE的故事和经验来激励他人,使GE成为成就员工梦想的最佳场所。“同道,同行”,即与最优秀的人才同行,与最伟大的公司同行,成就卓越的职业梦想。

2010年GE员工满意度调查显示,员工之间、员工与公司之间共享价值信念,是员工选择并留在GE的首要原因。“GE&ME”首次将“道”作为口号明确提出,倡导员工在共同的信念下,自发地投身工作、服务社会、改变世界。“在GE,员工身处多元化业务平台,公开和自愿地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接受世界级的培训,以业绩作为评估和发展的主要标准,拥有无限的成长空间。”程静说。

雇你,就给你最广阔的天空

采访中,GE中国研发中心的一名员工说:“GE是一个多元化的公司,加入了GE就如同同时加入了数个公司。不同领域的同事们在一起,经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灵感与火花。对个人职业发展来说,GE给了你更大的平台,更多的刺激与挑战。与这么多有着相同理念的优秀同事在一起,大家都很兴奋,互相鞭策,每个人都希望成长得更快。”

这在GE有一员工项目——“职场之路(GE Career Path)”,该项目的突出特点是将公司众多业务部门、不同职能的职业发展路径及资源分享给员工,让员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所处业务部门、所在职能上的职业发展前景,知晓公司能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哪些资源和机遇;另一方面,也方便员工了解其他业务部门或其它职能的职业发展之路,进行参考借鉴,或是寻找合适的发展路径,帮助员工更加明确自身的职业定位,进而制订更清晰的职业规划。

作为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的程静,在GE的18年先后换过7个岗位,经历横跨三个不同领域的公司业务集团。

在GE有很多的培训机会,每个人都有参与领导潜能培训的机会,很多参与项目的人都成了独当一面的负责人。以程静为例,1994年刚加入GE就入选参加HRLP(人力资源领导力培训计划),该计划是为公司全球范围内有领导潜能的人力资源经理设计的,每届受训周期是2年,包括授课和轮岗。

当然,中国的崛起,也给了GE中国员工们更多的幸福理由。据程静介绍,当时参加HRLP项目时,中国一共3人入选,全球有六七十人,90%都是美国人,4次培训都在美国。如今一半受训学员来自美国以外地区,其中很多是中国人,4次授课一半在美国以外的地方,中国往往是首选。而课上来自中国的员工总是被来自各国的同事邀请做情况介绍。和十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数据显示,GE建立完整的领导力培训项目体系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 GE在华的中高级领导者中,70%由内部提拔。GE全球每年在培训上的投资超过10亿美元,仅在GE中国培训与发展中心,每年接受培训的员工就超过5000人次。GE仍在不断改进其培训内容,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导师制——外企的“传、帮、带”

GE打造的幸福,对于刚入职的员工来说会有很深的体会,那就是被称作GE自己的“传帮带”做法——导师计划。导师计划是旨在鼓励一个内部成熟经理人与普通员工分享、传授成功经验的员工发展培育项目。GE人力资源部通过公司网站,向所有员工开放由GE各业务部门成熟经理人组成的职业导师队伍,供员工自发选择配对。导师与被辅导者会定期进行职业辅导,就各自的职业规划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赵薇薇刚入职GE航空集团后,通过公司网站选择了GE航空集团中国区工程部总经理王鹏作为自己的导师。

刚刚入职GE的赵薇薇第一次见导师只有几分钟时间。她拿出准备好的问题:“工程师和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导师答:“思维。”问:“啥是工程师的思维?”导师答:“给你出个题目吧。一副扑克牌怎样才能在最短时间分成三份,使得它们的和分别是121、121、122?送你一副牌,拿回去慢慢想吧。”说着导师随手拿出一副扑克牌送给了赵薇薇。

赵薇薇想了一个周末,动用了Matlab(矩阵实验室,一种数学软件),提出了7种算法,然后发了一封邮件给她的导师王鹏。没想到得到的回复却是:“我不想否定你的任何方案,只是我看出来你还是用科学家在实验室的思路或者是写论文的思路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工程师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快、准确、稳定、可复制、方便。如果你考虑这些,约束条件不同,答案会有所变化或者更全面。记住这不是数学问题而是工程问题。”

第二次与导师见面之前,二人在茶水间碰面,导师先发制人:“今天的topic是什么?”答:“我有6个问题。”问:“这些问题你都想过答案吗?”答:“没有。”短暂的沉默后,导师语重心长地说:“你必须先想好问题的答案。在公司和学校很大的区别就在于,在学校你只需要发问即可,但是在公司,你不仅需要问,还要事先想好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你能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法。如果你只是一味发问,那么你将无法成长。”

赵薇薇只是众多收益于导师计划的GE员工之一,今年,GE中国启动了面向全体员工的导师计划,在内部网站上公开200多位导师的资料,包括专长、爱好等,让员工自由选择导师,受到了员工的极大欢迎。

GE为何开始“办社会”?

“0、5、10、25”,在GE,几乎所有的员工都了解这几个数字的含义,即0吸烟、每天至少5种蔬菜水果、每天走路1万步和体重指数小于25。实际上,这属于GE公司健康管理中的宣教部分,在GE,对数字更加敏感的工程师居多,因此公司用适合他们的方式告诉大家怎样可以更健康。

宣传是一方面,GE有一整套涉及员工健康方方面面的管理体系,公司在硬件上同样为员工提供了支持,比如公司特意设立了健身房,并聘请了专门的健身教练在里面指导员工健身。对那些超重的人,健身教练会为他们制定锻炼计划和目标,公司还会给出标准和鼓励机制,为的就是让大家真正把这样的行动变成GE的健康文化,长时间坚持下去。

有近4000名员工的GE中国总部还在园区内建立了诊所,保证员工一些基本的医疗需求都能在公司内部解决。由于健康管理和诊所管理的完善性,保险的理赔费用明显下降,员工身心健康也得到了改善。

在GE,员工的健康管理有着很高的公司地位。GE也成为为数不多的专门设立医疗总监职位的在华跨国企业,他们坚信“健康就是生产力,健康高效的员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围绕GE&ME工作价值新主张,GE还推出了系列活动:“领导力连线”计划是每月都开设咖啡访谈会,让高管请跨业务部门的员工喝咖啡,分享工作体验和职业经历;2006年以来,22000多名GE员工获得了来自经理和同事的褒奖,四百七十多万美元被GE中国用于员工嘉奖,“全面薪酬”允许员工根据家庭所需,为自己制订福利计划。

除了关注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工作生活外,公司将关爱延伸到员工家人。GE中国定期开展针对员工家庭及子女的亲子教育咨询。GE是中国花样滑冰队的官方合作伙伴,作为合作的一部分,GE和花滑队为6~12岁的员工子女提供为期半年的专业花滑课程培训。“职场起航”计划则是面向读高中和大学的员工子女,邀请公司资深HR和有过留学经历的员工分享择业和深造的经历,帮助员工子女理性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在很多国内企业放弃“办社会”的背景下,GE却做了很多看似企业办社会的行为。GE人力资源部门认为,这些做法,都可以让员工在心理上有更高的“福利感知”,凝聚员工的向心力。

篇10

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经营哲学,精练出来就是四个字:自利利他。或者说,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自利的意思好懂,早就有人说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关于利他,事情就复杂了。我们都是吃过社会主义大锅饭的人,在那个斗私批修的时代,共同富裕的愿望导致了共同贫穷的结局。如果不是,我们至今还摘不掉贫困的帽子,而改革开放不正是利用了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吗?

自利和利他,哪个是人的本性,两者是矛盾的吗?还是一体两面?

稻盛和夫说,自利是人的本性,自利则生;没有自利,人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驱动力。同时,利他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利他则久;没有利他,人生和事业就会失去平衡并最终导致失败。

这听起来有道理,却又有点像说教。然而,人财物各种经营资源齐备、被认为必定成功的企业消失了,而只把“为社会为世人”这种纯粹的动机作为最大经营资源的KDDI却幸存下来,并且依然继续成长发展。这里就存在着指引企业持续繁荣的经营“秘笈”。

利他之心是稻盛哲学的“秘笈”。

为了员工、客户及社会的福祉,稻盛和夫可以舍弃自己及自己企业的利益。根据商业社会的一般游戏规则,利他往往是以自损为代价的。可是,我们都看到了,在过去50年中,稻盛和夫亲手培植了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级企业,而且尽管历经经济危机,这两家公司始终没有出现过一个亏损的年份。原因何在?

经过思考我发现,原来,利他与自利是可以协调统一的:

1 利他使视野开阔。利他可以让我们摆脱自私自利的束缚,给我们“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开阔感,因而发现复杂事物背后的本质问题。

2 利他让激情燃烧。人性的光辉从来没有熄灭过,只是偶尔被私利和困顿所遮盖;利他的动机能够焕发员工的激情和创造力,同时,也让经营者具有前所未有的决断力和正义感。

3 利他让智慧绽放。作为企业,只要努力钻研创新,并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总会有发展的机会。但是,经营者不能只顾自己个人的私利,必须考虑员工、客户、交易对象、企业所在社区等等,必须与企业相关的一切利害关系者和谐相处。稻盛和夫个人的经历就是这样。当他处于忘我的状态,为员工、为客户,一心不乱、全神贯注地投入研究开发的时候,当他为世人为社会开拓新事业的时候,他就无意中触及那宝库中睿智的一端,于是开发出划时代的新产品,并且使事业获得意想不到的进展。

“也就是说,利他之心,是打开‘智慧的宝库’大门的钥匙。”――这是迄今为止我听到的最震撼人心的对成功的诠释。

自利则生,利他则久。改革开放使无数的中国企业快速做大;为了使之做得更久,该是植入利他之心的时候了。

篇11

一、产业规模优势

京津冀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其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74.10%,其中前4个产业占51.49%。

1.北京市

北京市制造业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29.86%。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北京市制造业增加值的78.73%,其中前4个产业占53.68%。

2.天津市

天津市制造业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27.39%。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塑料制品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天津市制造业增加值的78.58%,其中前4个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55.99%。

3.河北省

河北省制造业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的42.75%。制造业30个产业按增加值大小排列,前10个产业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10个产业的增加值占河北省制造业增加值的74.39%,其中前4个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占53.67%。

二、产业市场优势

在京津冀地区制造业30个产业中,市场占有率较高的10个产业依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15%),医药制造业(14.04%),食品制造业(12.4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1.70%),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0.7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0.71%),金属制品业(10.68%),专用设备制造业(10.28%),饮料制造业(10.20%),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9.94%)。前9个产业市场占有率均在10%以上。

1.北京市

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前10个产业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81%),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5.7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6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46%),专用设备制造业(4.15%),食品制造业(3.91%),医药制造业(3.79%),饮料制造业(3.53%),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3.1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95%)。其中,前4个产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市场占有率均在5%以上。

2.天津市

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前10个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8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62%),医药制造业(4.28%),金属制品业(3.9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0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04%),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2.98%),橡胶制品业(2.9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82%),家具制造业(2.80%)。只有一个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市场占有率超过5%。

3.河北省

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前10个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15%),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6.66%),食品制造业(6.19%),医药制造业(5.9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5.92%),农副食品加工业(5.22%),饮料制造业(4.67%),造纸及纸制品业(4.64%),金属制品业(4.45%),橡胶制品业(4.15%)。其中,前6个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见图1)。

三、产业竞争优势

1.北京市

竞争优势系数(单位投入所获得的市场份额,以全国同行业为1)较高的产业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824,全国第二),烟草制品业(1.3962,全国第五),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223,全国第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2849,全国第八),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460,全国第九)。

2.天津市

竞争优势系数较高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2791,全国第一),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4470,全国第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787,全国第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3768,全国第四),农副食品加工业(1.1875,全国第四),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3389,全国第六),金属制品业(1.0844,全国第六),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705,全国第六),医药制造业(1.0349,全国第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3123,全国第七),通用设备制造业(1.1367,全国第七),饮料制造业(1.0362,全国第十)。

3.河北省

竞争优势系数较高的产业是: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9880,全国第一),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5902,全国第二),食品制造业(1.3282,全国第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305,全国第二),橡胶制品业(1.1308,全国第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010,全国第六),农副食品加工业(1.1662,全国第七),通用设备制造业(1.0204,全国第八),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082,全国第八),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0428,全国第九),家具制造业(1.0188,全国第九),烟草制品业(1.1708,全国第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157,全国第十)(见图2)。

四、综合分析及结论

1.总体来看,对京津冀地区制造业贡献最大的是河北(总产值占京津冀地区41.14%,增加值占42.75%),京津的贡献不相上下(总产值,北京占29.01%,天津占29.85%;增加值,北京占29.86%,天津占27.39%)。分产业来看,对京津冀地区制造业贡献较大的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4个产业创造了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产出的一半(总产值的53.30%,增加值的51.49%)。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河北贡献最大(增加值占京津冀地区65.14%),北京次之(20.31%),天津最小(14.55);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天津贡献最大(59.28%),北京次之(37.21%),河北最小(3.5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北京贡献最大(40.13%),河北次之(30.75),天津最小(29.1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北京贡献最大(46.93%),天津次之(31.15%),河北最小(21.92%)(见表1)。

2.京津冀三地比较,制造业30个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之差异,天津市最小,河北省最大,北京市居中。在制造业30个产业中,北京市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产业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81%),最小的产业是化学纤维制造业(0.14%),极差为5.67%,标准差为1.72%;天津市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82%),最小的产业是化学纤维制造业(0.31%),极差为5.51%,标准差为1.25%;河北省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15%),最小的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25%)(见表2)。以上表明,京津冀制造业30个产业市场占有率之分布特征:天津市较为集中,河北省较为分散,北京市介于天津市与河北省之间表明天津的制造3.京津冀制造业整体竞争力(=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河北最高,天津次之,北京最低。京津冀制造业中,北京和天津以机电制造业最具竞争力;而河北则以资源加工业最具竞争力,其次是轻纺制造业(见图3);京津冀机电制造业中,北京和天津均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最具竞争力,其次是北京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京津冀资源加工业中,河北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最具竞争力,其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而天津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京津冀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均有一定竞争力。京津冀轻纺制造业中,河北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及纺织业具有较强竞争力(见图4)。

[参考文献]

篇12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区域复活是社会财富组织和管理的主要轨迹,区域竞争力的增强是区域再生的表现形式之一。自从迈克尔·波特的着作《国家竞争优势》(1990)出版以来,区域竞争力不仅引起了学术界的兴趣和争论,还在不同层次政府部门的经济政策文件中被不断提及,日益成为政策制定的主要议题,评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并创造条件来增强竞争力已成为国家政府机构的重要任务。

当然,对竞争力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它是一种宏观经济现象,它在不同的地域层面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确定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子并创造环境促进这些因子,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绩效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区域的掌权者注重构建地区竞争力指标来衡量在与其他区域比较时自身的相对位置,并试图通过制定有效的策略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提升本区域的竞争力。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加速,区域面临日益强烈的竞争压力,促使人们在区域的层面上思考制定怎样的政策应对这种挑战,决策层也把增强区域的竞争力作为主要目标,并倾向于把贸易业绩和企业(或产业)生产力合并为竞争力这个单一的实体。

1.区域竞争力相关研究

现在关于竞争力的许多研究,尤其是对国家竞争优势的研究,大部分分析的主要出发点是波特的“钻石模型”,它包含四个基本要素:生产要素状况、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还涉及两个辅助要素,即政府和机遇,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就是在研究上述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考虑到采用GDP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来定义竞争力存在许多问题,这个模型超越了用人均GDP和失业率作为衡量工具的局限性,在运用到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研究时十分有用。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倾向于全盘接受,而非批判性地理解“钻石模型”仅为国家层面上竞争优势的一个分析框架。

鉴于不同的地域层次,地理集聚效应使人们在研究竞争力时质疑国家是否为最佳的划分单位。在国家尤其是国际层面上,区域竞争力可理解为某区域在与其他区域的竞争中获胜的能力,包括占有大部分的出口市场份额,或者吸引了大部分的资本和劳动力。但在次国家层面上,区域和城市在国内竞争下的特色会浮现,进而强化国家的竞争优势。

2.建立区域竞争力框架的可行性分析

建立区域竞争力的分析框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的地域层面。企业在价格和非价格上的竞争以它们的产出为特征,因此,在产业层面上的竞争力很容易被人理解。价格和非价格因素受区位尤其是成本的影响,这些成本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成本包括租金、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等,一个企业专业化水平越低,这些成本的付出就可能越大。间接成本对企业而言是外部的,因此存在外部效应的出现,外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企业在区位上利用它们的程度将决定处在特殊区位上的企业的竞争力。可以认为产业层面上的竞争力的集合和间接成本上的优势一起构成了城市竞争力,正是这两类因素在空间上的集聚和统一才决定了城市竞争力内在的一致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与区域竞争力的含义相比,城市竞争力概念能应对人们在区域尺度上提出的各种质疑。

区域竞争力既不是所有企业实力的简单集合,也不是国家经济的权重分解,它可看作是一系列因素累积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和运输成本等传统因素,也涉及企业规模和创新的能力等。那么区域是以何种方式展开竞争?区域竞争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情况:(1)区域通过吸引国外资金、私人资产和公共资本的能力获得投资;(2)区域为了获得劳动力资源而吸引技能型雇员、企业家和具有创造力的工人,并在本地劳动力市场塑造创新的环境;(3)区域通过吸引知识和创新活动获得新技术。以上设想也可以从新古典理论、收益递增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三个理论的观点中得到阐释。

关于国家竞争力的争论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即汇率和收支平衡的作用。区域层面上的收支平衡对区域竞争力十分重要,区域之间的非价格竞争对理解贸易流向同等重要。如果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在国家层面上确定或处于不完全竞争的环境下,区域间相对价格的改变并不会带来国家利益的增加,试图通过降低利率、贬值货币、补贴和贸易壁垒等手段来改变相对价格以期使衰退区域重新获得竞争力的努力只是白费。竞争力的增强由本地化优势决定,主要依赖于非价格和非贸易因素,如制度根植性、权力结构、文化融合程度和示范效益等等。这些优势可以作为外部经济的一部分为区域所攫取,并以建立本地优势为目标,建立起影响区域潜在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产业或部门。波特指出了产业集簇和贸易性集簇及其溢出效应在区域经济绩效上的重要性,认为产业集簇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是其竞争优势来源的基础。实际上,贸易性集簇的相对生产力可以取代产业的相对生产力而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标准之一。

3.区域竞争力框架的构建及其内部关系的分析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日益体现在国家的次一级层面上,把区域作为基本的划分单位有其时代的必然性。笔者认为可用比较优势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思想和潜在效益的释放来透视不同层面的竞争力,区域可通过集聚经济的间接传递机制把产业层面上的竞争优势与国家层面上的比较优势联系起来,并将之置于一个框架,全面理解区域竞争力内在涵义。

3.1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奠定了逻辑基础。在经济学领域,比较优势概念很早被人提及(归根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与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而对竞争力或竞争优势的研究相对迟一些。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通过专业化生产可以从贸易中获益,即使它不具有绝对优势,贸易也可看作是一场正和博弈。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贸易条件反映了各个国家在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各国可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商品,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竞争优势,而区域或城市内的初始要素禀赋条件和技术知识等是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可以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在国家层面上的指导作用十分明显。

3.2波特认为,一个产业创造新的和改进的竞争方式并将其运用到市场就形成了创新。在国际竞争中,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改善、创新和升级。Beise也认为一个国家获得竞争优势是由于它比其他国家更早采用独特的创新设计,它使本地企业在生产以及收集市场信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可以确保获得全球创新中的所有权。因此,可以认为创新活动是竞争优势的一个主要来源,它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竞争优势是通过本地化过程创造和持续的,在本地化过程中,次区域层面产生的外部效应也是一个重要的因子。本地竞争成功的关键在于机会成本的差别及其与外部性相结合的方式所引起的生产力改善。在产业层面上,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强调成本领先和差异化。而根据竞争优势理论在资源上的观点,稀有资源是一个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可依靠稀有资源的累积及其利用能力的不断提高从而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异质性资源禀赋可提供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虽然目前异质性资源的可获得性和流动性使其不再具有独特性和专有性特征,但是,一旦资源的范围和质量发生了扩大和升级,各种关键性资源相互链接成为一个环环相扣的要素禀赋体系,则能够使竞争优势得到维持,并且很难被其它企业模仿或复制。

3.3潜在效益的释放在不完全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在绝对成本下的收益得不到维持,生产要素的组合不能使企业的生产达到它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潜在效益得不到释放,就存在帕累托改善的机会。企业在最小化投入的同时最大化产出,将潜在效益转化为实际收益的实质是把隐性竞争优势转化为显性竞争优势。在不完全市场,非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吸引正外部效应(受益效应)的能力对企业的竞争力同样至关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地产业可为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提供支持。(2)本地化的创新网络和环境有利于技术的创新和升级。(3)在本地化的产业集聚区,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密度更强,还可以产生技术和知识的溢出。(4)本地区位上专业化劳动力的集聚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创造重要的本地需求。我们可以区分以上三种集聚经济,区域内本地化经济对一个产业或部门是内在的,对一个企业却是外在的,它与外部规模经济有关;城市化经济对一个区域是内在的,对一个产业或部门是外在的,它与内部范围经济有关;范围经济产生于一系列具有共同投入的多样化产品的生产,是多样化经济的客观产物。

3.4区域空间结构体现在全球、国家和地方三个地理层面上,由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因素长期共同作用而形成并随之发生改变。在以往对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中,区域空间结构的作用往往为人忽略。在很大程度上,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子是空间效应而不是依靠生产要素的额外投入或附加,空间结构的作用不可低估。在一些情况下,空间结构可以限制或增强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尤其在短时期内可影响主要生产要素的区域供给功能。具有相同要素禀赋的两个区域,如果在空间结构上存在细微的差别,则在产出、收入和就业等方面就会有所不同。可以认为经济活动的集中和集聚等空间结构的优化可弥补区域在经济发展上的劣势。

在不同层面可分析如下,(1)国家层面上,在本地要素禀赋条件下,可以采用赫克歇尔——俄林的研究方法,并可放宽他们对新古典模型的假设条件。基于要素禀赋上的生产力的提升可使区域的收入和就业水平得到提高,一个区域的资本育网密集型产业所占份额越大,则该区域在国际贸易份额中所占比重就越大。区域比较优势来自于利用生产要素的能力以及产出与贸易的潜能(即经济效益的提升)。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时代,世界遍在性和地域关联性促使要素的流动性增强,要素禀赋体系的形成变得日益重要,它可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2)在产业层面上,区域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取决于企业的生产力和进一步创新的能力。企业定位的核心就是“竞争优势”,长期而言,成功的企业通常比竞争者更有持久的竞争力。一个企业可利用稀有的异质性资源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竞争力就是在整合并组织这些策略的过程中展现的。(3)在区域层面上,内部集聚经济、范围经济及其利用它们获取价格优势的能力共同构成了一个区域的资本,区域资本的规模和范围对维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显得至关重要。在这个层面上,可以把本地要素禀赋的规模和范围与潜在效益的释放联系起来,而三种形式的集聚经济起了间接传递机制的作用,把产业层面上的竞争优势和国家层面上的比较优势连接成一体。

以上分析可得出,竞争优势的改善是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文献认为非经济因素对知识创造、学习和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这些因素通过本地活动者间的内在影响在空间上被界定、划分和重塑。因此,不同地域层面的竞争力的增强可总结为与以下因素有关:(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它主要来自技术知识的外溢和研发活动(R&D)等。研究表明:信任、默契和意会性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2)干中学、用中学和相互学习的机制,它来自知识溢出、相互学习基地、集体学习和隐性知识等。(3)内部密切的联系网络,包括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交流联系、社会网络和技术创新网络等。(4)区间联系网络,包括贸易联系和区间技术交易网络等。(5)组织结构,包括企业结构、人事编制和企业的管理方式等。(6)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由人们有意识建立的法律规范规定而成,非正式制度则由社会默认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和习俗等组成,它们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促进竞争力的提高。

4.结语

区域已成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区间竞争的载体,在区域的实际活动中,竞争力的强弱决定其采取的竞争方式。目前对竞争力的研究往往是从不同的层面展开,不同的机构、组织和决策者对竞争力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鉴于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因素密切相关,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十分复杂,对区域竞争力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因此,在制定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区域政策时,应对本区域不同层面竞争力的强弱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也不能简单地将其他区域的经济政策移植到本区域内。只有先了解如何创造和维持区域竞争力,才能明白区域政策在竞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才能通过果断的决策达到塑造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德]曼弗里德·诺伊曼.竞争政策—历史、理论及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