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6: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

篇1

实践的第一天,河南科技大学探源红旗渠文化暑假社会实践团来到了位于林州市的“人工天河”——红旗渠。队员们在景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游览了景区着名景点青年洞,通过聆听工作人员的讲解和对红旗渠的认知队员们深刻的认识到:时代在前进,而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永不褪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勇敢,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给我们上的第一节课,使我们在构建中国梦的道路上走的更加坚实有力。第二天队员们来到了红旗渠纪念馆,在工作人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中,队员们满怀缅怀之心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纪念馆之行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饮水不忘修渠人,幸福不忘奠基人。”最后的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一一探访了老一辈修渠人,十年一战,红旗渠穿山而过,正是这样的一群人用双手缔造了不朽的奇迹。时空流转,穿越千年,林县人民把愚公移山的神话永远定格在太行上,更把中国道路、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镌刻在了这座太行丰碑之上。激励着后人要敢于拥有梦想,更要为梦想矢志不渝,艰苦奋斗。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暑期实践活动即将结束。回头看来,感觉这些天自己的收获良多。虽然实践也吃了不少的苦,但自己却甘之如饴。最后,我想向每个同学说“重新了解自己的家乡,你会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你会发现它的不凡之处,你会感到自豪”。

从7月15日起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展开,为期一周左右。在这一周我们体验了以前没有体验过的生活。我们一行六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出谋划策,共同完成我们的任务,共同面对我们遇到的问题。相互帮助、相互扶持让我们学会了合作与分工,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是让我们学到了坚持与忍耐。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晒过太阳,也淋过暴雨。但无论何时队员们感受到的总是收获的喜悦。我们在烈日下沐浴,在暴雨中奔跑欢笑。我们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这是学业上成功所无法带来的感觉。顶着烈日走在山路中,即使走不动了也咬牙坚持,只因要按照计划完成既定的目标。数小时的山路,甚至使队员们的脚都磨出了大泡。但第二天依然坚持绝不掉队,不拖后腿。这种不认输的精神在我们中间传递,一周时间但我们没有一个队员因为环境或者劳累而放弃的。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因为我曾一度想放弃,是他们的坚持感动了我。

在学习寻访红旗渠文化的时候,队员们也在不断地提升对“中国梦”这一指导思想的认识程度,并在心里暗下决心,要将中华民族那艰苦奋斗的顽强品格以及林县人的自力更生的精神发扬光大,将这种决心和做事情的态度保持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我们的活动也有不足的地方,我过分的轻视了任务的难度,结果让队员白白多受了许多苦,并且也没有达到既定目标。特别是后三天的宣传活动花了很大的力气但是却没有取得很大的反响。这次的组织活动没有计划合理,让后期活动的开展变得异常艰难。对于宣传活动的场地和时间选择不合理是最大的失误。

在这个漫长而又有趣的暑假中,我接受我院学生会的倡议,积极参加学校内外组织的的探源红旗渠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名未来要迈入社会的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锻炼是一门必经的功课。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只有了解社会,你才能真正做到融入社会。

正如前文所说,点亮红旗渠,照亮中国梦。中国梦是中华儿女普遍的坚定的思想意识和目标追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华儿女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每个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的时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一步步被全中华儿女实现的时候。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中华儿女的不懈努力与奋斗。

篇2

一、培养大学生的吃苦精神

1.现在的大学生,无论家庭背景的好坏,基本上都没有怎么受过苦,尤其在校期间,吃住行的问题都没有困扰着他们,“三下乡”社会实践生活比较艰苦,七月份正值夏季较热的时候,当别人都回家吹着风扇或享受着空调的时候,一批“三下乡”实践的大学生则离开学校前往乡下山村。实践期间在乡下交通不便,购物不便,但要忍着;晚上热没有风扇要忍着,没有水洗澡要忍着……通过这样苦的生活,能够让现在大学生明白生活不容易,珍惜现在的大学时光!

2. 让大学生到田地里工作,黄淮学院的“党员先锋队”到瓜地里帮助瓜农摘瓜,即能帮助瓜农完成农活,又能帮助大学生能够体验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体会农民的不容易,珍惜粮食,餐桌上杜绝浪费。

3.大学生下乡要有组织,有纪律,每天都有任务,就算累了,也要坚持完成,将来踏入社会也是这样,这个能够锻炼大学生责任心,肯吃苦的的精神。

4.由于信息化的发展,现在很多学生“沉迷”在电脑,手机旁,缺少了锻炼,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在“三下乡”社会实践中,有不同的活动,以吃苦的形式同时也锻炼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也是无形中的受益。

二、锻炼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良好的团队及团队精神是完成一项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团队来自各个不同的系院和班级,通过“三下乡”活动可以给大学生们带来更多朋友,提高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在不认识、不熟悉的团队里,快速的融入团队才能齐心协力,互相配合,各尽所长,互相礼让,共同完成任务。在团队里,团队精神很重要,人各不同,性格差异大,尤其在一个刚成立的团队组织里,如何去团结,如何去合作,是很考验大学生的,有些学生在校很优秀,什么事情都想抢着做,有些学生呢?比较内敛,不爱出风头,在工作分配上很容易出现问题,这个工作不想做,那个工作也不愿意干,只有每个人都有团队意识,工作才能顺利完成,即使这个任务不适合自己,或者领导作出的决策不合适,通过沟通也能够很容易解决。一个团队是否优秀,主要看每个人的团队意识,团队的凝聚力。下乡调研,有时候天气原因,会出现一些问题,在一个团结的组织里这些都不是问题,出现问题,每个人能够积极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逃避,这种情况会很大程度的给团队带来最大的受益。在校支教,不能够只想着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利益,自己能够出风头,时时刻刻要为自己的团队着想,不能够因那两个学生与自己不同系院而排斥他们。

作为一个大学生,即将就要进入社会工作,在工作中很多情况都要要求团队合作,团队的力量要比孤军奋战强的多,“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给大学生锻炼团队意识的机会,是对大学生踏入社会前的一个锻炼。

三、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扬长补短,完善自己

1.不踏入社会不知道社会的复杂,不离校实践,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三下乡”社会实践给大学生一个了解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平时在校学的都是理论,只限制在书本上,文字描绘的再详细,也不如自己体验一下真正的生活。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都知道生活不容易,这句话很容易说出来,可是做起来是如何的不容易,大学生怎么能够体会出来?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则能帮助大学生体验真正的生活。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认识自己,以了解、发现自己将来发展的方向,只有真实体验才能明确自己将来的需求。

2.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当然也不是什么都会的,在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中能够在和别人合作中学到自己不会的技能,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分配有相应的工作,一般的这些工作也是领导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分配的,基本上也都是每个人比较擅长的。这样每个人都会很尽力的完成上面分配的任务,这是因为在某一方面特长表现出来的自豪感。这个时候,大家又可以互相学习,“三下乡”社会实践,又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这种学习要比课堂上理论化的灌输要好的多,这种学习是他们自发自愿的学习。

四、锻炼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三下乡”社会实践,绝对缺少不了的是交流。无论是下乡调研,还是在校支教,都需要交流。

1.下乡调研说话是最多的了,要想得到调研的真实数据,就要向村民咨询,而且还都是陌生人。在学校里能说会道的,踏入社会中也要能这样,在陌生人面前,还是在熟悉人面前,都能够应付过来,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学生,或不敢面向大家说话的学生,在下乡调研过程中都能得到锻炼,锻炼说话的技巧,锻炼说话的逻辑,锻炼说话的语气。沟通能力的锻炼对大学生踏入社会是一个很有帮助的技能。这是一种生存的技能。

2.平时站在书桌前面对的只是老师一人,而“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支教中,志愿者们要站在讲台上面对几十位小朋友们,这也是锻炼平时不自信的学生,让他们能够站在讲台上大胆的给小朋友们讲课。也让他们能够自然地和陌生人,领导接触交谈。

五、了解国家政策,树立人生价值观

1.“三下乡“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了解国家的发展政策,是一个很好参与政治学习的途径。比如黄淮学院“党员先锋队“对老军人的采访了解近代历史,看望老党员,听老党员讲解党的故事,参观了确山革命根据地等活动。

2.了解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村等一些问题,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报效国家。

“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们值得参加的活动,活动中大学生们得到不同的锻炼,这种锻炼将是他们青春岁月中不可忘记的经历。“三下乡”社会实践也不简单是一个活动,是一个真真正正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活动。在工作实践中也增强了我们大家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一、活动主题

立身践行中国梦 青春建功新陇原

二、活动原则

在巩固以往成果的基础上,以实施《本科生课外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为契机,全面推进实践活动课程化建设,继续致力于提高同学们的参与面和活动的覆盖面,力求在实现社会实践与实践教学,就业见习的有机结合上有新突破。坚持“学生普遍参与、学分制考核,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以2010级学生为骨干,2011、2012级学生为主体,以师范类学生的义务支教、科技支农以及非师范类学生的骨干挂职为重点。在活动的设计上,坚持点面结合,在点上抓队伍、出精品、建基地,在面上抓动员、重参与、求扩大,重实效,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三、活动内容

今年我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素质提升为主线,突出“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结合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根据自身实际和实践地需求,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学校,重点开展教育帮扶、文化惠民、科技支农、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就业创业、挂职锻炼等10个方面的实践活动:

1.大学生科技支农服务活动。以农学专业学生为带动,根据定点联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组织大学生通过举办农业知识培训、网络信息服务、现场指导等方式,传播推广现代农业实用技术,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形式为学院组队。

2.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支教服务活动。以全力提升师范类学生实践技能为目标,以学生实践实习基地为依托,在巩固以往关爱留守儿童专项行动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关爱留守儿童专项行动。同时依托大学生骨干在生源地组建关爱农民工子女实践服务团。结合留守的农民工子女的现实需求,利用乡镇活动场地、村镇学校等,跨院系、跨专业组建义务支教小分队重点开展学业辅导、自护教育、文体活动、爱心捐赠等志愿服务。

3.大学生骨干挂职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集中组织城镇学生在家庭所在地的城市社区(或街道办事处)、机关单位、乡镇,完成为期15天的以社区、机关行政事务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服务挂职单位,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活动形式为学院组队。

4.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活动。以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为依托,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开展有关就业创业的调研工作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参观交流和就业见习等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技能,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为青年学生就业和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大学生课题调研实践服务活动。各专业、团支部可依据本专业特点和教学科研课题,开展各类社会调研活动,依托实践基地,深入农村、社区,对群众现实生活、生产情况、生活环境作出真实的反映。同时委派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社会实践开展课题调研,将社会实践与科技立项、挑战杯竞赛相结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竞赛所需支撑材料进行广泛调研,力争形成一批优秀的调研报告和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相关调研课题:

(1) 中小学对师范类教育的要求

(2)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调查

6.大学生勤工助学实践活动。通过与中国移动张掖分公司、中国联通张掖分公司等企业联合,为我院家庭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实践让大学生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也为他们提升自我、展示才华创建平台。

四、团队的申报

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由校学生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由主管校领导主持,团委牵头,联合党委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科技处、保卫处、思政教学部统一安排部署,做好对各学院重点实践团队的立项审核、项目支持、检查指导和考核工作。

团队活动要有明确的活动项目,有详细的活动内容,有预见性的实践成果,有清晰的活动日志,有确实的安全保障。条件成熟的要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对重点团队给予立项支持。要求2010 、2011、2012级同学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根据全院组队情况参加不同层次的实践服务活动。

1.团队组建

参加 2013年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学生必须是我校在校学生,鼓励学生跨学院跨年级跨专业组队,学院重点团队组队的学生数须10人以上,必须由1名指导老师带队,全程参与,精心指导。学生个人组团人数原则上控制在15人以下、5人以上。

2.项目申报

根据我院暑期实践工作安排,各专业、团支部至少组建团队1个。各班须于2013年6月23日前将重点团队申报表、候选项目活动计划及经费预算上报团总支,团总支将组织评审会,确定立项团队和项目,并从中选拔推荐申报校级和省级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和项目。

3.活动开展

立项团队将填写《2013年河西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申报书》,并与校团委签订《河西学院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安全协议书》与《河西学院2013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受助目标责任书》;团队成员将与我院签订《河西学院2013年暑期个人社会实践安全责任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期间,立项团队需设立联络员1名,每天与团委联系一次,上报活动信息通讯稿(宣传工作相关要求附后)。我院团总支会及时对本学院团队的活动情况进行指导,确保实践团队安全顺利完成实践活动。

4.经费支持

鼓励各团队积极申报“圆梦中国,公益我先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公益团队招募行动,校级团队学校将根据申报项目等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五、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相关要求

根据《本科生课外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相关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要求参加一次集中社会实践活动,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学院学生骨干组织的集体社会实践,也可自己组织实践团队进行社会实践,充分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各团支部应按照《本科生课外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相关要求,广泛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单位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并注意总结经验,以便逐步完善。具体要求如下:

1.团队成员必须5人以上。

2.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5天。

3.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义务支教、企事业单位见习、顶岗实习、专业实践、公益服务等。

4.实践活动结束时提交活动照片5张,3000字调查报告,用于学院进行鉴定审核。

六、时间安排

1.6月10日-6月23日 实践活动的宣传和申报立项阶段。(各专业、团支部填写、上交申报立项书,纸质版上交至辅导员办公室,电子版发送至.)

2.6月25日-7月6日 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学生骨干的培训及安全教育阶段。

3.7月15日--8月 实践活动全面实施阶段。

4.9月 社会实践的总结和成果交流阶段。

七、总结表彰

1.各实践团队要注意总结经验,开学后2周内,通过组织“实践归来话感想”、实践活动图片展、实践活动报告会、“优秀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选”等活动,组织广大学生交流体会、汇报成果,深化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并做好优秀调研报告、优秀团队和先进个人的推荐上报工作。

篇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Effective Evaluation Model

WU Jiaquan, ZHU Guofeng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By summing up,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practice combing college evaluation problems and then create targeted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 college practice, so the parties involved can get in close contact to prevent falsifications and carefully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index system of individual students team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effectiveness to b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in order to build an effective model of social practice from a college student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lleg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practice has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ode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推动其向纵深发展。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已初步形成了运行机制,每年都在广大地区、众多领域有序开展,产生了较好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实效性日益增强。然而,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考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仍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中的一个软肋。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有效评价模式,对调动相关各方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开展,显著增强其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高校内部对参与实践的团队和个人予以评价;二是省级党团机构对高校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总体效果予以评价,党团机构虽然也对参与实践的团体和个人予以评价,但主要是在各高校推荐的优秀团队和个人中进行评选,以确定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和个人,属于间接评价。目前,虽然各高校和有关党团机构每年都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对其实效性进行考评,评选出优秀大学生社会实践单位、优秀实践团队及优秀实践个人,然后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优秀等次获得者予以嘉奖,但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充分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鲜有高校依据指标体系进行规范评价。多数高校在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时,往往由班主任或辅导员根据实践者个人或团队提供的成果申报表、接收单位意见和社会实践报告等,简单地评定一个等次,鲜有高校依据精心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全面、深入评价,对弄虚作假、敷衍了事、抄袭拼凑等现象置若罔闻,真假莫辨,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对学生个体参加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评价不够重视。因缺乏人手,多数高校并没有建立评价社会实践实效性的专门机构,且视之为一项临时性的工作,往往把评价的重点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分队上,而对学生个人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不够重视,没有建立学生社会实践档案,没有将社会实践与奖学金评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选、推荐就业等挂钩,缺乏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①

(3)对实践组织者高校的评价流于形式。目前,多数省份由团省委依据新闻媒体的报道情况评定高校组织社会实践的效果,造成不少高校高度重视媒体的报道却忽视对社会实践过程的组织,功利性现象较为普遍。而且,团省委对考评结果的处置相对草率,往往只对获得优秀等次的高校予以嘉奖,对考核结果并没有严格分成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考核措施不力,不能充分调动高校组织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4)缺乏有效的评价模式。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造假行为已是“公开的秘密”,为了应付学校检查,不少大学生虚报材料,拼凑实践报告。调查数据显示,有近六成的大学生实习经历注水。②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个多方主体参与的系统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各方都拥有发言权。然而,因为缺乏一个有效的评价模式,参与各方单向联系,不能共享信息,为造假者大开方便之门。另一方面,又缺乏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申诉环节,实践参与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考评等次。

2 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指标具有导向功能,对从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及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具有指引作用,也是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主要衡量标准。因此,精心构建指标体系,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目前,个别高校在实践中已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探索和运用,研究者已初步构建了指标体系,笔者对此进行总结、梳理,以在探索评价模式中予以运用。

(1)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实践者,培养其品德修养和实践能力,是开展社会实践根本目的之所在。因此,所设置的评价指标要紧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素养,完善个人品质;拓展大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保持良好心态,健康社会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③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社会实践任务的履行情况,即社会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应扮演的角色、应尽的责任和应该承担的任务是否很好的完成;质量达标情况,即社会实践结束后上交的材料是否符合事先学校要求的质量标准;价值实现情况,即是否给实践接受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④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加以具体化。

(2)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关键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环节,山东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山东大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组织实施、考核办法都作了规定,其关键点在考核上,包括考核程序、等级、实践活动时间的计算、实践报告的基本要求、登记表的写实性填写甚至抽查回访等都有详尽要求。严惩社会实践中的造假行为,是山东大学为了提高社会实践实效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凡实践报告弄虚作假或抄袭均按考试作弊处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如优秀学生评选奖学金,如果社会实践考核达不到良好以上,将一票否决。山东大学还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与学分管理,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改革,更名为“形势政策与社会实践”课程,作为一至三年级全日制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记录3个学分。其中社会实践占50%,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的一个“必修课程”。对社会实践考核达到合格以上等次的,山东大学还颁发实践经历证书,调动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端正了实践的态度。此外,山东大学还设立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资助被评为优秀的社会实践项目团队和个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⑤山东大学的措施有效地避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化倾向。

3 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模式

效果评价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有力保障。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过程中,各方主体单向联系,不能共享信息,不仅影响了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而且为部分人虚报信息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开发一个参与各方主体能够共享的网络平台,显得尤为必要。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以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参与各方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过程中各负其责,则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而且评价方能够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被评价方对评价结果不满的可以申诉,具体模式见图1:

图1 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模式

(1)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类似于目前多数省份使用的大学生就业网络系统,该系统由省级党团机关的职能部门创建并负责维护。各高校校级党团组织的职能部门、实践基地、相关媒体在自己的网页上设置链接,相关工作人员可通过输入分配的密码进入系统,各高校二级院系的党团工作人员、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输入密码进入系统。

(2)对实践者个体或团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予以评价。高等院校的相关责任人事前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上公布实践者个体或团队评价指标体系,并通知拟参加实践的大学生上网浏览,以便在社会实践中按指标体系的导向行事。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个体或团队在社会实践结束后,按照指标体系的标准通过网络平台填写个人自评材料。填写自评材料的界面需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包括实践者个人或团队基本情况介绍,实践单位联系人和联系电话、电子邮箱、QQ号,实践报告等几个模块,其中实践报告要精心设计几个栏目,如实践时间、内容、主要成果、心得体会等,最好像课题申报表一样,以便于评价。接纳大学生的实践基地根据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对照评价指标,通过网络平台给予实践者个体或团队相应的评价并及时保存数据,同时,还负责对学生提交的自评材料予以审核,发现弄虚作假等不实行为的,要在评价中予以指出。高校派出的实践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也负有考评的责任,审核学生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并通过网络平台给予相应的评价。最后,学校党团组织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综合上述三方评价,确定实践者个体或团队的实践等次,并及时予以公布,受理学生的申诉,对申诉要认真对待,给申诉学生一个能使其信服的答复。

(3)对高等院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进行评价。省级党团机关的职能部门事先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上公布实践组织者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等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者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依据指标体系,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填写自评材料,及时保存数据。为了便于评审,填写自评材料的界面需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可依据指标体系划分成指导思想、保障体系、实践的组织实施情况、实践效果等数个栏目。实践基地和有关新闻媒体根据指标体系,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的相应界面填写对高校组织大学(下转第181页)(上接第179页)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同时审核实践组织者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并及时保存数据。省级党团组织或教育主管单位的职能部门综合高校自评、实践基地评价以及媒体评价,评定高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绩效的等次。考评结束后,应及时反馈结果,实践组织者对评价结果不满的,可以提起申诉。在最终确定考评结果前,还需在考评组织者官方网站、新闻媒体上对考评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考评的公正性。

注释

① 王武宁等.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体制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6).

② 孙毅.社会实践造假应付检查,六成大学生实习经历注水[N].中国新闻网,2011.9.27.

篇5

心系祖国献青春躬身实践长才干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纪念建党90周年、100周年为契机,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目标,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途径,广泛发动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引导青年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得出正确的社会观察结论,明确坚定的政治方向,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奉献社会、增长才干。

三、时间安排

1、日,宣传动员、组建社会实践团队、确定具体实践时间地点、完善实践计划,并填写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年学生组团社会实践项目申报书(以下简称项目申报书);

2、日,上交项目申报书;

3、日校团委对各系部申报的实践项目进行项目答辩、审核、确定,并将结果通知各个系部;

4、日,各实践团队根据审核通过的项目申报书赴实践地开展活动;

5、月份,各系部上报实践材料,校团委组织开展评先表彰总结等工作。

四、活动内容

1.大学生建党九十周年成就宣讲团。以了解我党历程,感受我党九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宣传党建典型为主线,组织大学生开展参观建党九十周年成果展、观看宣传片、考察重点工程、体验新农村建设、访谈典型人物、撰写心得体会等活动。组织大学生深入到城乡基层广大干部群众中,宣讲建党九十周年成就、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营造共建和谐社会良好社会氛围。

2.大学生环保志愿服务团。围绕传播生态文化、感知生态体验、宣传节能减排、服务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我校大学生环保社团成员和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区、工地、村镇,集中开展生态文化宣传、节能环保知识宣讲、保护母亲河、建设绿色家园等活动,引导社会公众珍惜资源,爱护环境,植绿护绿,树立环保意识,改善生态环境。

3.大学生工业技术推广团。走高校与企业相结合的路子,重点结合我校实习、见习基地,选拔一批专业技术好、思想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青年志愿者学生参加暑期大学生工业技术推广队。鼓励同学们把从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企业、服务于社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加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通过具体工作岗位的锻炼,增强自身的就业意识。

4.大学生下乡家电维修服务团。依托我校的专业优势,组建一支农村家电维修服务团队。通过公开招募、集中培训、严格考核等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选拔一批思想觉悟高、业务技术强的学生,深入农村开展义务家电维修。提高同学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为农村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5.大学生“三下乡”文艺演出服务团。发挥我校艺术社团及文艺社团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利用文艺演出这个平台,展现青春风采。组织他们进入定点联系的企业、乡镇等,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艺活动。

6.大学生支教服务团。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作用,组织他们进入定点联系村,对中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少年儿童进行学业辅导,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度过一个愉快、充实的暑假;协助做好“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达标的相关服务工作。

7.大学生骨干挂职服务团。集中组织大学生骨干到城市社区、厂矿、农村进行挂职锻炼、调查研究,在参与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国情,经受磨练,增长才干。把组织大学生骨干挂职锻炼作为实施“青年者培养工程”的重要环节,使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和谐社会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五、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系部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内容,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按照“就近就便、安全第一、统一保险”的原则,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万无一失。各团总支要起草一份暑期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并以校团委文件下发给各团支部。

2.突出重点,讲求实效。认真落实“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工作要求,加强调研,掌握基层需求,根据需求进行活动立项。

3.扩大覆盖,注重建设。力争使每一名学生在暑假期间至少参加一次(5-15天)社会实践活动。要不断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力争每个系都建立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推动社会实践的长期化、常态化、长效化。

4.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系要在做好暑期实践工作的同时,成立宣传报道小组,重点做好本系团队的宣传报道工作,通过校内报栏、广播、横幅和工作简报,交流工作经验,推动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深入。

5.及时总结,着重加大媒体报道力度。在具体实施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各系部应及时总结,并及时联系媒体,把实践团队所取得的成效宣传报道出去,保证每个团队至少在市级以上媒体报道一次。同时,做好积极申报省、国家级先进社会实践团队的相关工作。

六、校级重点团队的申报和资助

1.团队组建

参加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的学生必须是我校在校学生,学生可跨年级组队,每个重点团队组队的学生数10人左右,必须由1-2名老师带队。

2.项目申报

各系部至少应联系两个挂牌的,能够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每个系部组建1-2个团队。请各系部于年6月17日前将重点团队申报表、候选项目活动计划及经费预算上报校团委,校团委将组织评审会,确定立项团队和项目,并从中选拔推荐申报省级和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和项目。

3.活动开展

立项团队将填写《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年学生组团社会实践项目申报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期间,立项团队需设立联络员1名,每两天与团委联系一次,上报活动信息通讯稿。各系团总支要及时对本系团队的活动情况进行指导,确保实践团队安全顺利完成实践活动。

4.经费来源

此次社会实践经费的主要来源包括:学校专项经费、系部支持、学生本人、实习见习基地赞助等。

七、学生个人参与暑期社会实践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各系团总支应广泛动员全校学生自行寻找适合自己的单位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5-15天。

2.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是企事业单位见习、顶岗实习、专业实践、公益服务等。

3.实践单位根据学生的实践表现在团委统一制定的《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表》上给予表现评定。该表一式二份,一份由系(部)存入学生个人档案,另一份学生自行保存,可用于今后就业时的自荐材料。

篇6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大学生活中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大学生提升自我素养,锻炼自我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增长自身才干的重要课堂。近几十年来,社会实践内容逐渐丰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同时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正是越备受关注,出现的问题越是明显。大学生社会实践价值的提升成为多方诉求,有关各方联动作用的发挥备受关注[2]。笔者根据四年的“扶贫支教,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经验,得出社会实践缺乏的不是形式的多元性,内容的多样性,而是实践质量的高低,而社会实践质量提升关键在于做好实践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前期准备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内容与实践地不匹配。实践地点对于社会实践而言就相当于它的大脑,只有实践内容与所选择的地点匹配了,才能进入你想要研究的大脑中,去探索它的奥妙。有些暑期实践队借由准备时间短暂,或为了方便,就近选择实践地,没有认真考虑该实践地是否和实践内容匹配,是否可以更好地完成此次实践目标。例如,当调研留守儿童问题时,实践队因交通便利等因素会选择去县城或城乡结合地区,而未注意到偏远村庄留守儿童的问题才是最主要的研究点,以致研究不深入。当然也存在有些实践队只是形式上的实践队,实践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是将实践作为一种旅游,这样就偏离了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

(二)缺乏对实践地人文环境的了解和尊重。人文环境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在中国这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各地在人文和经济方面各有千秋,每个地方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特有的民俗文化,每个地方都会接纳尊重自己习俗的外来客,若破坏当地习俗,不仅会受到当地居民的不欢迎甚至可能会发生不必要的争执,这样导致实践无法顺利进行下去。有些实践队在实践出发前对实践目的地人文习俗缺乏了解,到达目的地后对当地的各种东西好奇,强大的好奇心和探索心让大学生们的无心之举、无心之语都可能成为与当地村民矛盾的导火索。也存在不少实践队不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大学生们普遍精力旺盛,又是团体活动,加之社会实践多数是在暑假,学生们精神放松,误将实践和休闲结合,出现晚上聚会聊天,而居民们结束一天的劳作后会早早休息,从而影响到居民生活。

(三)实践前期准备资料不当。当确认实践目标和落实实践基地后即准备资料阶段。调研类,即认真研究准备好调查问卷;科普类,即准备好当地人们容易接受的知识信息;支教类,即准备好授课教案、教学资料工具等。有些实践队实践前不准备资料,只等去了后自由发挥,让它自然进行,等出现问题时各个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例如很多学生去支教不准备教案,认为自己什么都会,教低年级的毫无问题,等支教开始时,面对孩子们时却头脑空白,只能想起什么教什么,实行散乱式无目的教学,导致孩子们最后不知道自己在实践队支教期间到底学到了什么。准备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时,在准备问题上不深思熟虑,可能导致孩子们心灵再一次受到创伤,或准备问题与调查目的相关性低,以致调查结果不严谨。有些实践队伍只准备一个实践方案,当出现特殊情况时便无以应对,手足无措,更有甚者因此放弃实践机会。社会实践是一项有目的性有目标的活动,准备资料不足及不当,凭借自由发挥是不能完成实践的真正目的。当然准备的过于繁琐,也会给整个行程增添很多莫须有的麻烦。所以资料准备要做到充分、充足。

(四)学生功利取向,心态不平衡。这里的功利取向指的是大学生自身完成社会实践的目的有偏差[3]。很多学生在实践前,并没有了解过任何信息,觉得参加社会实践可以加学分评奖或者因为没体验过有新鲜感想试试,而且看到别人去社会实践还挺轻松容易,反正团队一起,肯定不会太艰苦,就当是去旅游一趟,秉着“少付出,多回报”的心态投机取巧参加实践。实践时遇到环境恶劣等不如个人原期待时各种抱怨,内心不满,托团队后腿,影响整个团队。社会实践是留给想要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想从中学到学校里学不到知识的学生们,并不是给充满虚荣心、肤浅的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会与各种环境相遇,会遇到各种情况,所以在思想心态不端正,没有充分准备的时候就前去参加社会实践,只会给团队徒增烦恼。

(五)经费分配不合理。合理的经费是实践实行的基础。大多数高校往往分配经费的根据是团队提交的策划书是否完整,清晰及美观。策划做的好,学校会多分点经费,当然也有很多团队可以凭借个人人际关系拿到高额经费,而其他团队拿到极少的经费,这样就出现两极分化。合理分配经费,保障每个团队在实践过程中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很多团队在拿到经费后,不能将经费用到该用到地方,甚至为己所用,在实践过程中偷工减料,这样已经偏离实践的真正意义了,而这样的问题出现在于团队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及使命感。

二、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前期准备问题的对策

(一)高校加强实践地审核。在实践队提交申报书时,对各实践队选择实践地进行审核,成立专项小组对实践团队实践地的选择进行评估,关联性较高则允许实行,关联度较低的立即改正,换实践地。保障实践有意义且效果大。

(二)实践前组织团队人文培训。在出发前,由指导教师组织团队进行一次人文培训,对实践进行充分的了解,偏远地区的人文信息可能在网上很难搜集到,这时可以在实践的第一天派所有队员出发去搜集信息,晚上做整体汇报,再大家对村庄以及与实践相关的对象有了一定基础了解后全面进行实践。

(三)加强队内团体合作,明确任务分配。在准备阶段,环节较多,团队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提醒,互相督促。在计划方案时采用A+B两个方案,准备资料的时候分工合作,确保资料的完整度。在前期实地考察了解后,学生们应积极发表个人意见,整合后根据所有人的意见对此次实践的准备做应有的调整。学生大多数经验少,此时指导教师应积极发挥作用,在实践前多组织团体互动交流,增强团队默契感,确定团队精神,并就此实践进行相关的前期培训指导。其中准备材料时,可以用经济学“奥卡姆剃刀定律”,即“简单有效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多距离远,运用这个原理,在携带物品及行动过程中化繁为简,对整个团队成员而言更为方便,同时又可以提高实践的效率。

(四)学校建立健全管理保障制度,提高实践队员选拔标准要求。在组织实践开始时,加强实践管理,对一开始申报的实践队进行严格筛选,严格把控好每一个环节,杜绝出现形式队伍及低质量队伍。并在进行实践前聘请相关指导教师对所有参加实践的教师、学生进行该有的教育培训,指导帮助。在选择实践队员时,严格按照标准要求选择,这是实践质量高低的基础保障,不能为凑数量而选择人员,在选择前告诉所有参选学生们实践可能面临的环境、生活等问题,帮助学生们正确认识实践所遇到的所有可能发生的困难及一些不可抗因素。心理素质差,心态不平,好吃懒做,无团队意识的不予考虑,做到严进严出。(五)建立经费审核管理。对实践队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标准,以及实践队对每一项所需的经费支出进行精准预算分配经费,做到“严审严出”即严格审核,严格控制经费分配,增加惩罚制度,如发现经费使用严重不合理的情况,可以准许追回经费,撤销实践评优资格。

三、结语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可以提高自身素养,增强实践能力,但多数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所以在实践前一定要留有充足的准备时间。不论是以“关爱留守儿童”为目的还是以“重走路”等其他特定方向的社会实践,准备阶段都不容忽视,它是整个实践过程的基础。在准备阶段,一定要用心思考,准备阶段做的好,实践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本着一颗学习研究的心去实践,才会在实践中成长、受益。

【参考文献】

篇7

1.社会实践的过程策划(P)。“过程策划”是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首要环节,决定了实践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以及目标能否实现。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策划,主要包括:实践方案设计,主题确定的依据、原则、方法,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社会实践的地点、时间和日程安排,参加人员及经费预算等。在“过程策划”中,尤其要注重选题,在选题过程中,要注重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和合适性,一个好的选题直接决定了实践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社会实践的过程实施(D)。“过程实施”是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第二个环节,也是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具体体现。实施环节应包括前期宣传、动员与培训;临行准备,涉及思想、知识技能、物资、身体承受力、经费等方面;资料收集;结束事项;返校总结;成果交流等。在“过程实施”环节,首先要顺利进入实践“场域”并取得队友信任和建立友善关系;其次要结合实际情况选取研究方法,如参与观察法、结构化访谈或非结构化访谈等方式,将自己“先融进去”“再跳出来”,处理好角色转化,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3.社会实践的过程监测(C)。作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第三个环节的“过程监测”,由于调研范围广泛、调研地区分散、团队独立性强等特点,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此,学校可以根据地区划片或者团队性质分类,进行垂直管理,对社会实践团队进行指导、帮助。作为实践团队,则应及时、主动、有效地与学校的垂直管理团队沟通,以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实践团队的负责人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提前建立相关预案,首先要保障团队成员的安全,规避实践过程中由于气候、风俗、语言等因素带来的各种风险;其次要及时与团队导师沟通并向学校管理者汇报实践进程,保证实践研究符合相关要求和规定。

4.社会实践的过程总结和评估(A)。“过程总结和评估”是社会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学校应及时总结有益且先进的经验,并根据具体的开展状况与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强化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形评价。在考核和评价中,尤其要区分实践研究的类型,针对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学术型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评价考核方案,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实践教育水平,使社会实践能够长期高质量地开展下去。

二、加强社会实践过程管理的启思

1.尊重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过程管理强调重视人的因素,人是实践的主体,也是管理的主要对象。重视个人的因素,就是要注重学生个人的社会性,对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需求予以研究和探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可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以保证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地为完成团队目标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自觉为研究做出贡献。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和优势,实现成员间的优势互补,为实现实践任务目标而发挥积极作用。

2.充分重视实践团队“非正式组织”作用。社会实践团队是学生围绕一定的实践任务而组成的临时性的非正式组织,会随着社会实践任务的完成自动消失。这种非正式组织中的实践团成员是以任务和感情为基础临时聚集在一起的。大家有共同的任务目标,彼此之间有合作意愿与开展合作行动的基础。因此,要围绕实践团的总体任务目标,认真分解子目标,通过任务分解,使每个成员明确自身在组织中的角色和作用,重视彼此间的协作关系;同时,要制定团队行动准则,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规范,确保团队成员能够围绕统一的任务目标做出一致努力并提高实践效率。

3.加强实践过程的信息动态监测。加强社会实践的信息动态监控对于及时把握实践进展、矫正实践团队偏离目标的行为、处置紧急突发事件等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信息化管理社会强调通信设备和控制系统在管理中的作用,对信息的采集、分析、反馈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信息的及时和准确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社会实践信息动态监控也应强调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信息系统,以便有效、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同时,学校需要及时和全过程地实现对所有实践团队的信息反馈,实践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应保持24小时信息渠道的畅通,以实现对所有实践团队和实践个人信息监测的全覆盖。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19-02

曾经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1]实践锻炼成才规律已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规律。[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中坚力量。社会实践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许多高校特别是综合性大学出现了少数民族学生实践机会缺失的现象。我们对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1000余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35人,调查结果显示,汉族学生有54.3%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少数民族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仅22.7%,其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少数民族学生,土家族、苗族学生居多,藏族和维族学生比较少。因此,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缺失的原因并研究对策,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迅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十分重要。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缺失的客观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看,由于学校的实习制度和国家的就业政策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很少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情况,使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对社会实践持消极态度。

学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未给予高度重视,导致学校实习地点的选择不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意愿。我们对中南大学、湖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20位藏族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很多少数民族学生的择业志向是毕业后回到家乡,大部分学生的理想是当老师或者考公务员,希望学校能够在实践环节上考虑到他们的志向,时间岗位和内容由学生自选,最好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回到家乡实习。但是,目前很多学校都把实践岗位规定好了,很少有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实践给予额外的照顾,没有给予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

同时,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担心就业而无暇考虑实践。国家实行的就业政策是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少数民族大学生绝大多数希望回到家乡就业,认为自身比汉族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要少,竞争也非常激烈。不少学生对就业表现出了过多的忧虑,特别到了高年级整天关心的是将来的工作去向,而对待社会实践却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心不在焉,态度消极,认为实践活动对毕业影响不大,不能主动寻求锻炼机会,出现纪律松散的自由主义倾向,错过了许多实践机会。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缺失的主观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缺失还有其自身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少数民族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实践机会减少。一是他们对社会实践认识不够。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社会”的思想,认为课堂知识是最重要的,学习社会知识以后还有机会,或是课堂知识都学不过来,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搞社会实践。二是对自身特点认识不够。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家境不富裕、与来自大中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同学交往中自感见识大不如人,导致对自己的认识存在偏差,往往自卑心理严重,看不到自身的长处,也不敢与其他同学竞争,因而丧失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三是对社会环境认识不够。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于少数民族聚集地,上了大学以后,往往认为自身是少数群体,担心被他人和社会拒绝,没有勇气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交往圈子狭窄导致社会实践机会减少。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需要和相关方面的人打交道,得到相关人员的配合,例如进行访谈、发放问卷、进行实地锻炼等。如果没有学校老师的带领,需要得到相关人士的帮助,就要求学生自身交往广泛。而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产生心理上的恐惧,不愿意与其他民族人员交往,交往圈子非常狭窄,从而也失去了很多实践机会。

第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习惯不适应导致社会实践机会减少。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到内地上学要花很长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生活习惯。环境的不适应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生活和学习,导致他们没有心思去参加实践活动,接受实践教育。此外,我国维吾尔族、回族等10个民族有清真饮食习惯,而参加社会实践要深入农村、厂矿,那些地方很可能没有清真食堂或清真灶。因此,这些民族的大学生因为饮食不方便,也会错过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

第四,少数民族大学生科研能力弱也导致社会实践机会减少。由于民族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比较落后,教育水平相对低下,实践教育环节缺失更加严重。少数民族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学习基础较差,高考成绩往往要比同班同学低很多。上大学以后,不少学生不仅学习基础差,而且在学习中有一个把汉语译成本民族语言的过程,学习外语时,还有一个将外语译成汉语再译成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从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此学习成绩和科研动手能力往往要比其他同学差。他们往往不敢报名参加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报名后在竞争中被淘汰,从而失去了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策

第一,学校领导切实提高认识,给少数民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以适当的政策倾斜。目前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许多高校成立了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制订了年度大学生社会实践总体计划,并下发文件明确当年社会实践的主题、组队方案、创新点及应注意事项等,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很少专门考虑。高校应把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提高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高度,从思想上提高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在制定计划、选择实践地点、组建团队、经费支持和指导教师选配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学生适当的政策倾斜。

第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认识。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我国各边远民族地区。这些地区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沿阵地,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稳定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各民族的精英分子,肩负着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担,2009年8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国家民委下发了《关于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等都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应该把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载体,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提高他们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激发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调动他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自信心。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引导,加强他们与汉族学生的互动。注意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吃苦和创业精神。除了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以外,还要邀请专家为少数民族学生做相关讲座,组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倡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品格和意识。[4]鼓励他们勇于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第四,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拓宽实践教育途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各方面的原因,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来说要少,因此,高校应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积极拓宽途径,为他们提供更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有不同的教育功效,如与服务社会有关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与勤工助学有关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增强他们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与择业就业有关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3]因此,高校应该从多方面来拓宽少数民族学生的实践教育途径,如: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科技创新、自强助学实践活动、暑期“三下乡”等,具体可以从主题教育、技术支持、扶贫接力、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环保宣传、政策宣讲、城市文明、服务西部、理论研究等方面来拓展和开发。

第五,注重项目团队选择,吸引少数民族大学生踊跃参与社会实践。要吸引少数民族大学生踊跃参与社会实践,还应在实践项目选择和实践团队组建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一是在实践项目的选择上,首先要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倾向相结合,学校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组建团队回家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次要与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特点相结合,学校可以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来组建一些实践团队,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水平。二是在实践团队的组建上给予照顾。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组建专门的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也可以在汉族学生组建的社会实践团队中增加少数民族学生,这样既可以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还可以促进民族团结。

第六,加强实践团队指导,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除了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的指导,具体可分为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三个环节。活动前,学校要加强学生如何选择紧扣时代主旋律、结合个人专业情况、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实践项目的指导,并指导学生做好前期的资料收集、物资准备等工作。活动中,指导老师应该在学生取得成绩时加以鼓励、遇到困难时共同面对、出现偏差时及时指出,并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活动后,学校要有老师指导学生召开讨论会总结经验教训,撰写调研报告形成理论成果。只有全过程、全环节的加强指导,才能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做出实效。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篇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230-01

当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外经济不断变化,在机会越来越多的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有了更多更艰巨的挑战,这也就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仅要学好课本里的知识,还要主动走进社会,积极在实践中学习其他的东西,不断增加自己的经验,全方面武装自己,才能在这个社会有立足之地甚至拥有不败之地。大学是一个教育我们、培养我们、磨练我们的圣地,我们应当为我们能在这里成长而倍感荣幸。能将学校学的知识联系于社会,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

1 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不重视,组织保障体系不健全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同学思维比较固定,只知道一味的学习理论知识,产生惯性思维,一些学校只注重学生的理论教学,偏重于学生的学习,虽然能从认识上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但是出于学生的安全和经费等方面的考虑,让学生普遍存在着很大难度,操作起来也不是那么的容易。有的高校对社会实践也不重视,学生的创新培养机制也不健全,学校的技能培养机制也没有建立。就整个社会环境来看,没有安全的社会环境,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很难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社会中学生的安全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学生的维权意识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1.2 实践组织形式太死

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应该和社会的需要、自己的成长、专业技能相结合,采用多彩的方式,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普遍存在组织形式都比较单一,思想观念太死,没有闪光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及创新意识。很多的实践活动还是停留在初级的阶段,缺乏组织形式的创新形式,难以让活动继续的发展。大学生实践活动内容很死板,没有一定新意。由于实践活动的选择目的性不强,实践性的活动往往和自己的专业相脱离,没有一定的技术培养,不能学以致用,更好地服务学校,服务社会。

1.3 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搞形式的想象

目前,很多的高校把社会实践活动归为“第二课堂”,依旧用“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来安排和组织实施。简单的把活动理解为这是学校团委的事情,时间应该放到暑假来安排。每到暑假,学校的团委组织就开始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由于具有的力量是有限的,只能让学生的社会实践到自己的家乡去实践,团委自身也用游击式的组织活动,象征性支持几个实践团队,也用短短的几天时间来结束,也没有一定的老师带队,关于调查也就是随意的参观一下便草草收场。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调查,与实践活动的宗旨背道而驰,内容肤浅,缺乏一定的深度,给人一种形式主义的感觉。

2 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中改进的措施

2.1 活动内容丰富,覆盖范围全面

从“探访红色足迹―― 冯玉祥故居调研”、到“转型时期”探索中国环境公益诉讼之路、再到“赤子心”团队调研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再到关于“徽商群体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调研,各个高校的实践代表团队都通过不同的主题来展现当代大学生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探索。从合肥、芜湖、巢湖、黄山、宁国、霍山、蚌埠、铜陵……,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通过高校院系的组织,向大家展示了现代大学生学子们在短短的两个月里在祖国留下的足迹。除此之外,也有调研团队在广州、内蒙古、天津、浙江等省市进行系列活动。在对煤矿矿场、食品加工企业、徽墨制造厂、机器制造企业等工厂和企业进行调研时,实践团队也陆续和他们建立了实践合作平台,加深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

2.2 新旧媒体联动,扩大舆论影响

在全国各个高校中,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各家媒体对社会实践团队的关注和报道。从中国青年报、安徽日报、安徽商报等纸质媒体,到腾讯网、网易、搜狐网、凤凰网等网络媒体;从新华网、人民网、中青网等中央级媒体到中安在线、六安新闻网、黄山新闻网等地市级媒体,再到安大新闻网、安青在线、真知网等校园媒体,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媒体报道网络。安徽日报就在其C1版社会周刊用正版大标题来刊登某大学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另外,微博转发、评论,BBS论坛讨论,贴吧跟帖留言等多种形式,也扩大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

2.3 创建实习基地

为高校内部有创新意识、实习意向的优秀团体或个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共享高校的一些创新实习指导老师以及企业资源,共同搜集、关注学校里以及社会上的有意义的创新实践比赛。通过与公司的合作,定期到一些合作公司参观、实习,扩大组织成员的视野,培养自己的能力。通过参加一些高校之间比较有影响力的创新性比赛,充分展现大学生的魅力,并且筛选出久经磨练、比较优秀的创新实践团队,进行重点培养。在这里,实习基地为你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充足的工作资源,更有力的硬件支持。而大学生,只需要拥有创新思想,只需要拿出你们的激情,和许多同你们一样富有创造力的同学一起,将一个个新鲜的点子付诸于实践,为你们自己的梦想插上翅膀!

3 结语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暑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篇10

一、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概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要完成的一门实践课程,是高等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学习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的总称,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的重要环节,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社科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为目标,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重要教育途径。它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社会调查以及其他的社会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可使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项目化管理是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目标,通过特殊形式的临时性组织运行机制,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充分利用既定有限资源的一种系统管理办法。项目化管理是在长期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论与方法,是一种公认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项目化管理用结构化的程序和过程来解决非结构化问题,这套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被很多组织用于日常运营中,将组织日常运营的很多方面看作项目,并按照项目方式进行管理。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就是将项目化管理的理念引入到社会实践的具体操作中,将社会实践工作形成管理模式,在通过不同群体有计划的组织、领导、实施来更加有序高效的完成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更好的实现实践育人效果。

二、当前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社会实践活动大多由辅导员组织,专业课教师很少参与,这就导致专业知识不能应用于实践,也不能指导实践。

(二)指导与监管相对薄弱。大多数的社会实践还处在学校下发的一纸文件,之后学生组队自行去实践,而对于实践的过程则基本无人监管。

(三)体系不够健全。社会实践工作长期由团委监管,团委下发辅导员,辅导员进行组队,学校没有形成专门的组织机构。

(四)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大多数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自筹经费,学校的投入和重视十分有限,限制了社会实践的开展。

三、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式

根据以往社会实践开展的情况以及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的内在要求,形成了“七阶段”的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式。

(一)筹划组队阶段,关键是要做好前期的宣传,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通过校园网建立社会实践网络平台,在校园内张贴海报,制作宣传板,开展社会实践相关讲座等多种渠道和途径普及社会实践相关知识。形成三级实践团队,一级为以校为单位,以地域为范围的中心团队,二级为以院系为单位,以主题为引导的分支团队,三级为以班级为单位,以班团为组织的末梢团队。三种级别的团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要求下可以自由组队。并在这一阶段确定指导教师。

(二)酝酿选题阶段,是项目化管理的关键阶段。包括社会实践目的前期调查,相关信息的收集,社会需求的分析、社会实践方向的选择。此阶段包括确定社会实践项目的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关键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等。所选主题要结合时代主旋律及当前国家、社会及学校关注的热点,选择具有创新意义的项目。

(三)设计方案阶段是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包括项目的目标计划,进度安排,经费管理,人员分工、风险因素,可利用资源等。

(四)评审答辩阶段由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团队评审申报的社会实践项目,对于通过初次评审的项目进行现场答辩,根据组队,选题,方案等方面的要求,评选出合格的项目化团队。

(五)实施控制阶段,是项目化管理的核心。包括对项目的质量、成本、时间、进度、人员、风险等进行控制。这一阶段项目化团队要具体实施社会实践项目,要完全按照前期项目书的计划进行实施,并在其中嵌入组织部门的监管,发现问题随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六)验收总结阶段主要是对社会实践报告、照片、视频等相关材料进行汇总整理,并对材料进行分析,形成论文成果,上交评审专家组进行验收。这一阶段是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的收获期,做好总结验收可以更好的促进成果转化。

(七)交流表彰阶段是经过专家组验收,相关职能部门召开交流表彰大会,对具有较高价值的社会实践成果进行交流和表奖。做好交流表彰,可以促进团队间相互学习和相互提高,更好的促进社会实践项目化的发展。

四、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在实践育人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能够规范和系统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的深入更加可以从思想深处激发大学生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愿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二)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能够更好的解决理论教学中解决不了的难题,将很多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实践,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能够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强化就业意识,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

(四)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能够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可以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育人功能,真正实现实践育人。

参考文献:

[1]胡丹. 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型构建与关键因素控制. 前沿,2012,4

[2]王务均. 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的运行机制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

篇11

一、基本概念阐述

项目化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组织(项目小组)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实施、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项目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以具体的项目带动人力、物力的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员合作。社会实践即通常意义上的假期实习,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由于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开展的时间较短,因此理论界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主要研究方向在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制、内容、形式等方面。

二、项目化管理方式的优势

首先,项目化管理方式能合理安排项目进度,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项目化管理中的工作分解结构图(WBS)、关键路径PDM、资源平衡等方式,合理统筹各项任务的先后顺序,特别是其中的关键资源和重点资源,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其次,项目化管理方式能加强项目的团队合作,提高项目团队的战斗力。通过项目管理中融合的人力资源激励理论、团队合作方法等,增强团队成员的配合度和集体主义感受,使他们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能更好的发挥整体的力量。再次,项目化管理方式能降低项目风险,有效控制项目范围,提高项目实施的成功率和可控性。在社会实践准备阶段就予以立项,通过项目化管理的内部评估体系进行详细的可行性测评,对项目整体的成功率有明显的保障作用。最后,项目化管理方式能有效的进行项目知识积累,为社会实践的长效模式探索提供基础。引用项目化管理方式是对社会实践模式的补充和拓展,有助于在实施中不断丰富和积累其科学性、时效性及独创性,真正实现制度化的良性循环。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现有模式的局限性

(1)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实践基地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各院系之间普遍习惯于各自规划、各行其事,不能实现齐抓共管,也不能有效整合活动资源。在组织活动过程中,经济上尚未独立的学生缺乏成本意识,往往投入和活动效果不成正比,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使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的主阵地,然而目前很多学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尚在探索的过程中,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基地建设运作不规范。虽然学校各专业都有各自的实践基地,但是相当一部分基地的建立是完成任务式的,一旦基地建立以后,并未进行很好的维护。(2)计划性、指派性强,受众范围小。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由相关部门指定主题,指定学生负责人带领普通学生实施。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风险评估体系,活动不能按照学生需求和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活动方式和内容。另外,由于学生活动的责任人大部分均为指派,有些学生甚至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被指定成为了活动的负责人,因此在活动中缺乏责任意识。社会实践活动基本是学生工作者带领着一群学生干部在完成任务,但是对于普通同学和专业课教师来说却触动不大,缺乏一体联动的效应,无法充分调动高校的人员优势。(3)创新内容不足。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具体工作在观念、体制及工作方式上创新性不足,存在应付现象。学校往往把社会实践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文艺表演、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大部分学生不得不完成任务,甚至还是被迫参加的。而这类活动实质上没有很好地同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起来,与择业就业、与创新创业联系起来,没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四、引入项目化管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探究

1.项目化管理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可衔接点。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式,项目化管理在管理目标、模式、组织及活动内容上都与社会实践存在可衔接点,正是由于这些共同特性的存在才使得其可以被引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一是二者均以实现目标为最高原则。项目团队成员在各自任务及目标下分工负责、协调合作;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也是围绕一个总体目标,通过前期准备、实施操作、集体总结等阶段完成最后的成果。二是二者在管理方式上均注重系统性。项目化管理将任务分解后明确分工和责任,进而协调与合作,强调对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效果、时间、费用等方面关系密不可分,且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成员的活动具有相互依赖性和高度协调性。三是二者均在组织上具有高度柔性。项目化管理的组织性质由项目性质决定,通常具有临时性、高柔度性,以便及时配合项目的需要。四是二者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项目化管理在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费用、进度和质量的控制有所侧重,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评价和控制;大学生社会实践通常要经历筹备、实施和收尾等阶段,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2.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将各个实践主题作为招标项目,师生以团队的形式申请竞标,通过立项申报、答辩、审批、项目执行、中期检查、项目验收和评价等程序,力求将校内外的人力、物力、信息、资金等多方面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1)项目申报。根据团委下发的社会实践主题,由各院系学生团体等各级各类组织自行组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经过讨论制定项目计划,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申报。团队提交的申报书内容应包括活动内容、日程安排、参与人员、具体分工、项目预算等,便于对实践的每个环节进行控制。团委可将收到的申报书进行归类整理,建立基础档案库。(2)项目答辩。申报的团队需准备详细的策划方案、展示PPT以及现场回答评审的提问,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本项目的要义和组织流程作充分的说明。(3)项目审批。评审根据学校相关规定和团委的具体要求,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其中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可控性的项目予以通过立项。在通过立项的项目中,根据其可行性及准备程度区分出各级重点团队和普通团队,按照一定标准予以经费支持,并对其实践成果作出相应要求。(4)项目实施。应明确项目负责人,实行项目责任制,由其带领团队完成工作分解结构图(WBS)、项目任务矩阵图(LRC)等材料,并按计划完成每项任务。团委需成立监督小组,与实践团队保持沟通,监督其运行过程,积累第一手资料,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5)项目总结。社会实践结束后,要及时进行项目的总结工作。每个项目的团队成员要通过讨论完成完整的社会实践报告,将有关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上交,以项目评优标准对每个层面进行量化打分,最终得到排名,评选出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等。最后,团委应组织召开相应层面的总结表彰大会,对优秀项目参与成员进行表彰,并将其经验和成果汇编成册,予以广泛宣传,进一步扩大良性效应。

综上,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引入项目化管理模式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学校也能从这一良性循环中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引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规范化、科学化,不仅应体现在立项和总结的材料上,更应深入到整个实施过程,形成信息的畅通传播,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完善能力的机会。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案例

一、引言

2015年12月,笔者初次担任高校兼职辅导员的第一个学期末,在一次班会上按照本系部的要求给同学们布置了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刚刚上任并且毫无经验的兼职辅导员,我对本次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是比较陌生的,所以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完完全全是靠学生们凭自己的本事来做,笔者只好鼓励同学们,给同学们加油:你们是最棒的,最优秀的。但笔者对此活动还是很担心的,生怕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什么问题。班会过后,班级的团支书和团支委成员向我咨询了一些问题,看得出来团支部对这次的实践活动很上心,笔者耐心地回答了她们的疑问。2016年3月,新学期开始,系部举行了颁奖仪式,本班团支部荣获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奖,此外,本班刘同学荣获优秀社会实践个人一等奖,李同学荣获优秀社会实践个人二等奖,听到获奖的那一瞬间我倍感幸福,同学们给了笔者很大的惊喜,没想到孩子们这么优秀,这在平时是看不出来的。但这些荣誉是她们自己努力的结果,笔者真的为她们高兴、自豪!

二、案例效果

在整个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没有辅导老师的参与,同学们完全发挥了自己的主体作用。自己思考,自己做计划,自己实施,自己解决问题,凭自身的努力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且在所有新生班级中,本班是获奖最多、最高的班级,在社会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案例分析

第一,学生自身思想进步,有团队意识。团队意识,即团队合作,是指一个团体中,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和谐相处,共同努力,进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我校15级学生大部分是95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多数学生是比较自私的,缺乏团队意识。然而本班团支部的的几名成员均为非独生子女,她们从小就懂得互帮互助,生活中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团队意识强,乐于奉献,集体荣誉感强,富有责任心,有担当,懂得为他人着想。并且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这种可贵的团队意识得以充分的表现,尤其是这次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整个团队在团支书的的带领下,不畏艰难,在寒冷的冬天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1]。第二,长期以来系部规范的学生管理模式。笔者校药学系在学生管理方面工作较规范,学生管理模式独特,别具一格,使我系学生在同行业内受到广泛好评。我系本着“塑本草师魂,厚专业内涵”的教育工作理念来培养学生,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合格人才。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是内在的,需要挖掘和探索才能被发现。我系严格按照学校的学生管理条例来管理学生,并且合理的制定出适合本系学生的管理条例,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在课余时间举办了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文体活动,比如成长小组活动、医道大讲堂、模拟面试大赛、诗歌朗诵比赛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而且还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本班在这次的寒假社会实践中,不仅团支部获得优秀团体奖,而且还涌现出两名优秀同学,分别获得了优秀社会实践一等奖和二等奖。正是由于我系平日开展的一系列文体活动,才充分发挥了我系同学们的特长,调动了同学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才有了这次实践活动的成功[2]。第三,辅导员的不断鼓励。我作为一名专任教师,并且初次担任兼职辅导员工作,对学生工作毫无经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课业负担较重时期,笔者与学生的相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把优点放大,不断的鼓励每一位学生,你们是最优秀的。学生们听到鼓励的话,心情非常愉悦,做起事来会更加充满自信,会向着成功的方向而努力。因此,辅导员的不断鼓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良好的效果[3]。

四、结束语

案例总结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把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当代的大学生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习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日后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总之,笔者系通过开展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使笔者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切实把文化知识学习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帅,马春晓,赵望锋.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商业经济,2013(01):113-1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