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历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6: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学科历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科历史论文

篇1

二、夯实基础,不断提升———能力的提升

著名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史学即是史料学。”西方兰克学派认同“: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曾讲过:研究历史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新课改以来,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在选择题的命制上多以各类历史图片、文物、学者观点、漫画、表格、社会生活场景等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20道选择题都是采用材料来创设新情境。如选择题第6题社会生活场景、第11题历史图片、第15题表格题、第17题是学者观点等,几乎没有一题不是通过新情境来创设新问题考查学生。学生对此类选择题既感觉有新鲜感,但又有感觉到有难度。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解答此类题目的准确率呢?笔者认为需要在历史课堂上增加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增大对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力度。

篇2

冯•盖尔德针对80年代以后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范式所产生的困难,提出他的动力学假说(DynamicistHypothesis)。对于认知科学中的时间、构架、计算和表征等概念都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冯•盖尔德把纽厄尔(Newell)西蒙(Simon)的计算主义假说或说物理符号系统假说:

“的认知系统在物理符号系统的意义上是智能的。”

相关的,期望用动态眼光理解认知的还有丘奇兰德(Churchland)和谢诺沃斯基(Sejnowski),他们(1992)把所拥护的联结主义假说表述为“突现性是以系统的某种方式依赖于低层现象的高层结果”。他们承诺“通过构架的低层神经的作用能达到复杂的认知效果”

“直觉过程是一种亚概念的(subconceptual)联结主义动力系统,它不接受完全的、形式化的、精确的概念层次的描述”。

“用亚概念网络把自然认知系统看作是动力神经系统是最好的理解。”

有一种假设认为,人意向性意识涌现于集群系统动力学,并由环境激发。

动力系统类包括任何随时间变化的系统,广泛用于对自然界的描述。动力论者期望勾画一类特殊的能恰当描述认知的动力系统。于是1995年冯•盖尔德给出他的动力学假说(DynamicistHypothesis):

“自然的认知系统是某种动力系统,而且从动力学眼光理解认知系统是最好的理解。”

动力学假说是以数学的动力系统理论为基础描述认知的,用数学中的状态空间(statespace)、吸引子(attractor)、轨迹(trajectory)、确定性混沌(deterministicchaos)等概念来解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认知主体(智能体)的内在认知过程。用微分方程组来表达处在状态空间的认知主体(智能体)的认知轨迹。换句话说,认知是作为认知主体所有可能的思想和行为构成的多维空间被描述的,特别是通过在一定环境下和一定的内部压力下的认知主体的思想轨迹来详尽考察认知的。认知主体(智能体)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微分方程的支配。系统中的变量是不断进化的,系统服从于非线性微分方程,一般来讲是复杂的,是确定的。

二.认知科学的几个动力系统模型

这些模型虽然不仅仅是动力学假设的实例,但被动力论的倡导者看作他们的范式的担当者。

1.循环原动力行为模型(CyclicalMotorBehaviorModel)

罗伯特森(1990)曾用动力学进路对CM(新生婴儿的自发的原动力行为中的循环)做了大致勾画。罗伯特森采集了大量的关于新生婴儿呈现的自发的原动力行为的数据。由于这些经验数据的有效性,这个动力系统模型CM是少有的几个能够充当动力系统模型的。而且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可定量化的生行为的一种非隐喻的动力描述,恐怕较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更能让人欣然接受。

罗伯特森后来过滤了观察状态空间,获得了带有少数自由度的一个理想的动力模型,似乎能够模拟CM的随机过程。但基于后来的研究,罗伯特森只能得出结论说是“我对CM的生物学基质清楚地知道的很少”。结果,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动力系统模型。

因此罗伯特森说:“我们距离建立一种使状态变量和参数与生理学和环境因素有清楚对应的关于CM的动力系统模型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2.嗅觉球状模型(OlfactoryBulbModel)

斯卡德(Skarde)和弗里曼(Freeman)1987年的论文“为了了解世界大脑是如何制造混沌的”大致勾勒了这个模型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验,这是一个基于嗅的神经过程的考察,借助复杂动力系统理论描述感受器官的神经系统的各种复杂状态、包括描述混沌神经元活动及其有的轨迹而提出的精致模型。盖尔德和格罗布斯、巴顿(Bardon)纽曼(Newman)等都承认它可以作为动力系统模型。

3.动力振动理论模型(MotivationalOscillatoryTheory)

动力振动理论(MOT)是一个关于循环的动力系统的模型。是冯•盖尔德(1995)推荐作为动力论假说范例的一个简化的动力系统模型,它是由……提出的。

但是这个系统最大的就是如何正确选择系统的参数。因为对于动力系统而言,是对初值敏感的,“改变动力系统的一个参数就改变了它的整个动力学”(vanGelder,1995,p.357)。

4.语言认知的动力学模型

5.关于意识的动力学模型

……

三.动力学认知范式对表征的理解

表征是认知科学最核心的概念之一。表征包括对象表征、问题表征和知识表征等,还有内隐表征和外显表征,人的表征和机器表征,总之,表征被认为是人类对自身和对外部世界表达式的媒介,特别是,知识表征是推理的前提。在计算主义框架下,知识表征是有效计算的媒介,是使计算机世界的信息沟通以及与人的世界的信息沟通成为可能的媒介。在我们今天普遍流行的认知科学范式中最重要的就是表征与计算问题,无论是作为“一种替代物”,“一组本体论承诺”,还是“一种媒介”(韦格曼(M.Wageman,1996)),抑或一种“被构造出来的作为另一对象的替代物而存在的符号”(刘西瑞,2004),大家都默认着一个假定,“没有表征就没有人类认知”。

动力论的认知范式与其他范式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对表征的不同理解。符号主义模型是以符号表征为基础的。联结主义的表征是以网络中的并行式表征或局部符号表征(Globus1992,ThelenandSmith1994;vanGelder1993,1995)为基础的。但动力论的认知范式则宣称,一个动力模型应当是“无表征的”。

在对联结主义范式的批判中,格洛布斯指出,“表征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简化网络中的(符号的)计算过程。”在真实的网络中是无表征的,它们是变化的;是借助化学变化的自组织过程,因此谈论表征是没有意义的(Globus1992,p.302),类似的,vanGelder认为“表征概念对于理解认知是不充分的一种诡辩式的东西(sophisticated)(vanGelder,1993,p.6).ThelenandSmith宣称“我们根本不去建立什么表征”(ThelenandSmith1994,p.338)!动力主义者认为,对于恰当解释认知,表征是完全不必要的。

实际上,布鲁克斯(R.Brooks)就宣称,将建造一种完全自动的、能动的行为者(创造物),它们与人类共存于世界上,并被人类认可是有自己权利的智能存在。创造物在它的动力环境中必须以随机应变的方式恰当处理问题。它们应有多种目标,能适应环境,也能利用偶发环境。布鲁克斯的方案是把复杂系统分解为部分来建造,再连接到复杂系统中。他所设计的机器人,是靠控制不同的层次直接与环境作用,因此他宣称“根本不需要表征”(1991)。

因此,也有人攻击动力论范式,拒斥表征无非是对行为主义规划的不成功表达的一种强烈暗示。说它是“无表征的”,不如说它是“在某种类型的非计算的动力系统中存在状态空间演化的”。

四.对认知科学的动力学范式的批判性考察

动力系统理论对认知行为的连续性提供了随时间变化的自然主义的说明。这是其他范式不能说明的,其他范式一般来讲是忽略时间概念的。但人类大脑与环境之间是随时有信息交流的,而且是处在不断变化的,暂态的连续的认知是随时间变化的。

动力系统理论的优势是对认知的描述是多元的,是一种经验可检验的理论,可以对描述认知系统的微分方程进行修正,也可以用已知的技术去解这些方程,比起其他理论,它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是理解认知的一种确定性的观点。另一优势是动力系统的描述可以展示人类行为复杂的,混沌的特性。动力论者认为,如此对认知的分析描述,应当是已经找到了替代认知科学中的符号主义、联结主义的新范式。果真如此吗

但是前面讨论的一些模型外,至今有多少是成功的模型?

对于表征的理解受到质疑.

如何保证动力系统的各变量和参数的恰当选择?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

认知的动力系统虽然不是一种隐喻性的,而是一种定量的分析,但对于定量性描述的因素的选择基于什么原则?

动力学理论是否构成同符合主义、联结主义具有同样竞争力的第三种范式?

它是对于认知的最有潜力和生命力的新范式?

……

一.第三种竞争范式的提出

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兴起以后,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成为认知的两大基本范式,由于两大范式建立在功能主义假设和联结主义假设之上,受到一系列质疑。随着最近十年一些有关动力系统的问世,一种新的关于认知科学的基础理论似乎在逐步形成,例如,格罗布斯(Globus1992),罗伯特森(Robertson1993),西伦(len)和斯密斯(Smith1994)的文章和著作希望一种对认知更好的动态的理解进路。特别是冯•盖尔德(vanGelder)和波特(R.Port)(1995)年出版了一本关于认知科学的动力理论的书:提出认知科学的动力学进路(It’sabouttime:Anoverviewofthedynamicalapproachtocognition,Mindasmotion:Explorationsinthedynamicsofcognition,Cambridge,MA,MIT),被作为认知科学第三种竞争范式的宣言。此书引起了较大凡响,如华盛顿大学伊莱斯密斯(C.Eliasmith)1996年发表了《第三种竞争范式:对认知的动力理论的批判性考察》,其后也有其他人的热烈讨论。

冯•盖尔德针对80年代以后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范式所产生的困难,提出他的动力学假说(DynamicistHypothesis)。对于认知科学中的时间、构架、计算和表征等概念都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冯•盖尔德把纽厄尔(Newell)西蒙(Simon)的计算主义假说或说物理符号系统假说:

“的认知系统在物理符号系统的意义上是智能的。”

相关的,期望用动态眼光理解认知的还有丘奇兰德(Churchland)和谢诺沃斯基(Sejnowski),他们(1992)把所拥护的联结主义假说表述为“突现性是以系统的某种方式依赖于低层现象的高层结果”。他们承诺“通过构架的低层神经的作用能达到复杂的认知效果”

“直觉过程是一种亚概念的(subconceptual)联结主义动力系统,它不接受完全的、形式化的、精确的概念层次的描述”。

“用亚概念网络把自然认知系统看作是动力神经系统是最好的理解。”

有一种假设认为,人意向性意识涌现于集群系统动力学,并由环境激发。

动力系统类包括任何随时间变化的系统,广泛用于对自然界的描述。动力论者期望勾画一类特殊的能恰当描述认知的动力系统。于是1995年冯•盖尔德给出他的动力学假说(DynamicistHypothesis):

“自然的认知系统是某种动力系统,而且从动力学眼光理解认知系统是最好的理解。”

动力学假说是以数学的动力系统理论为基础描述认知的,用数学中的状态空间(statespace)、吸引子(attractor)、轨迹(trajectory)、确定性混沌(deterministicchaos)等概念来解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认知主体(智能体)的内在认知过程。用微分方程组来表达处在状态空间的认知主体(智能体)的认知轨迹。换句话说,认知是作为认知主体所有可能的思想和行为构成的多维空间被描述的,特别是通过在一定环境下和一定的内部压力下的认知主体的思想轨迹来详尽考察认知的。认知主体(智能体)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微分方程的支配。系统中的变量是不断进化的,系统服从于非线性微分方程,一般来讲是复杂的,是确定的。

二.认知科学的几个动力系统模型

这些模型虽然不仅仅是动力学假设的实例,但被动力论的倡导者看作他们的范式的担当者。

1.循环原动力行为模型(CyclicalMotorBehaviorModel)

罗伯特森(1990)曾用动力学进路对CM(新生婴儿的自发的原动力行为中的循环)做了大致勾画。罗伯特森采集了大量的关于新生婴儿呈现的自发的原动力行为的数据。由于这些经验数据的有效性,这个动力系统模型CM是少有的几个能够充当动力系统模型的。而且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可定量化的生行为的一种非隐喻的动力描述,恐怕较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更能让人欣然接受。

罗伯特森后来过滤了观察状态空间,获得了带有少数自由度的一个理想的动力模型,似乎能够模拟CM的随机过程。但基于后来的研究,罗伯特森只能得出结论说是“我对CM的生物学基质清楚地知道的很少”。结果,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动力系统模型。

因此罗伯特森说:“我们距离建立一种使状态变量和参数与生理学和环境因素有清楚对应的关于CM的动力系统模型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2.嗅觉球状模型(OlfactoryBulbModel)

斯卡德(Skarde)和弗里曼(Freeman)1987年的论文“为了了解世界大脑是如何制造混沌的”大致勾勒了这个模型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验,这是一个基于嗅的神经过程的考察,借助复杂动力系统理论描述感受器官的神经系统的各种复杂状态、包括描述混沌神经元活动及其有的轨迹而提出的精致模型。盖尔德和格罗布斯、巴顿(Bardon)纽曼(Newman)等都承认它可以作为动力系统模型。

3.动力振动理论模型(MotivationalOscillatoryTheory)

动力振动理论(MOT)是一个关于循环的动力系统的模型。是冯•盖尔德(1995)推荐作为动力论假说范例的一个简化的动力系统模型,它是由……提出的。

但是这个系统最大的就是如何正确选择系统的参数。因为对于动力系统而言,是对初值敏感的,“改变动力系统的一个参数就改变了它的整个动力学”(vanGelder,1995,p.357)。

4.语言认知的动力学模型

5.关于意识的动力学模型

……

三.动力学认知范式对表征的理解

表征是认知科学最核心的概念之一。表征包括对象表征、问题表征和知识表征等,还有内隐表征和外显表征,人的表征和机器表征,总之,表征被认为是人类对自身和对外部世界表达式的媒介,特别是,知识表征是推理的前提。在计算主义框架下,知识表征是有效计算的媒介,是使计算机世界的信息沟通以及与人的世界的信息沟通成为可能的媒介。在我们今天普遍流行的认知科学范式中最重要的就是表征与计算问题,无论是作为“一种替代物”,“一组本体论承诺”,还是“一种媒介”(韦格曼(M.Wageman,1996)),抑或一种“被构造出来的作为另一对象的替代物而存在的符号”(刘西瑞,2004),大家都默认着一个假定,“没有表征就没有人类认知”。

动力论的认知范式与其他范式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对表征的不同理解。符号主义模型是以符号表征为基础的。联结主义的表征是以网络中的并行式表征或局部符号表征(Globus1992,ThelenandSmith1994;vanGelder1993,1995)为基础的。但动力论的认知范式则宣称,一个动力模型应当是“无表征的”。

在对联结主义范式的批判中,格洛布斯指出,“表征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简化网络中的(符号的)计算过程。”在真实的网络中是无表征的,它们是变化的;是借助化学变化的自组织过程,因此谈论表征是没有意义的(Globus1992,p.302),类似的,vanGelder认为“表征概念对于理解认知是不充分的一种诡辩式的东西(sophisticated)(vanGelder,1993,p.6).ThelenandSmith宣称“我们根本不去建立什么表征”(ThelenandSmith1994,p.338)!动力主义者认为,对于恰当解释认知,表征是完全不必要的。

实际上,布鲁克斯(R.Brooks)就宣称,将建造一种完全自动的、能动的行为者(创造物),它们与人类共存于世界上,并被人类认可是有自己权利的智能存在。创造物在它的动力环境中必须以随机应变的方式恰当处理问题。它们应有多种目标,能适应环境,也能利用偶发环境。布鲁克斯的方案是把复杂系统分解为部分来建造,再连接到复杂系统中。他所设计的机器人,是靠控制不同的层次直接与环境作用,因此他宣称“根本不需要表征”(1991)。

因此,也有人攻击动力论范式,拒斥表征无非是对行为主义规划的不成功表达的一种强烈暗示。说它是“无表征的”,不如说它是“在某种类型的非计算的动力系统中存在状态空间演化的”。

四.对认知科学的动力学范式的批判性考察

动力系统理论对认知行为的连续性提供了随时间变化的自然主义的说明。这是其他范式不能说明的,其他范式一般来讲是忽略时间概念的。但人类大脑与环境之间是随时有信息交流的,而且是处在不断变化的,暂态的连续的认知是随时间变化的。

动力系统理论的优势是对认知的描述是多元的,是一种经验可检验的理论,可以对描述认知系统的微分方程进行修正,也可以用已知的技术去解这些方程,比起其他理论,它是一种定量的分析,是理解认知的一种确定性的观点。另一优势是动力系统的描述可以展示人类行为复杂的,混沌的特性。动力论者认为,如此对认知的分析描述,应当是已经找到了替代认知科学中的符号主义、联结主义的新范式。果真如此吗

但是前面讨论的一些模型外,至今有多少是成功的模型?

对于表征的理解受到质疑.

如何保证动力系统的各变量和参数的恰当选择?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

认知的动力系统虽然不是一种隐喻性的,而是一种定量的分析,但对于定量性描述的因素的选择基于什么原则?

篇3

随机选取本院系2012年9月-2013年6月的144名护生,其中有20名男性,124名女性,年龄在20-23岁,平均年龄为(21.7±1.2)。144名护生有三个年级,毕业生组,有48名护生已经完成高等护理专业的全部学习课程,结束临床实习,即将毕业;临床实习组,有48名护生,已经完成高等护理专业的全部学习课程,即将进行临床实习;课程学习组,有48名护生,已经完成了2/3的高等护理课程学习,正在继续学习。

1.2调查方法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以年级、班级为单位分批进行。护生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答题,问卷需要当场作答并收回。调查人员是护理实验课的教师,护生应明确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和填写要求,认真作答。本次共发放问卷144份,回收144份,回收率为100%。

1.3调查标准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共对五方面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环境、专业、实验室条件、教师经验和学生自身因素,共设有28个题目,收集问卷后,请专家进行指导和查阅,由此增加本次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和真实性。通过因子分析,调查的五方面内容的结构效度与量表的设计一致。

1.4统计学意义收集问卷后整理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对资料进行X2检验。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144名护生认为实验课学习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分布依次为实验室条件、教师经验和学生自身因素,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环境和专业前景对护理实验课学习影响不大,经过问卷调查发现,不同年级的护生对实验课学习影响因素的认识存在差异。三个年级组对28个题目中的专科设置(实验室条件)、护理实验教师的临床经验(教师因素)、教师教学管理能力(教师因素)、学生个性特点和家庭条件(学生自身因素)的认识存在差异(P<0.05)。

3讨论

经过问卷调查,实验室条件是影响基础护理学实验课学习的主要因素,教师的临床经验和学生自身的条件是影响实验课学习的重要和次要因素。实验室教学课程成立的时间较短,正在逐渐发展阶段,实验室的各项功能正逐步被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实验课教师的相对年资较低。护生的来源较广,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将护理专业当作第一志愿,所以其护理专业思想不全面,这些情况都影响了护生进行实验课学习的积极性。

3.1实验课条件影响

护生实验课学习从三个年级护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不同年级对实验室条件的认识有一定差异,毕业生组在进行基础护理学实验课学习时,实验室处于建设阶段,其教学功能和条件还不够完善,并通过在其他医院的临床实习,对专科设置的重要性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所以有37.5%的护生认为这是影响实验课学习的主要因素;临床实习组正处于刚刚学完专业知识,对护理学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的阶段,但这种认识并不深入,所以不重视实验室条件;课程学习组的护生还没有进行临床实习,没有充分理解实验室的功能,对教师的临床经验的认识还停留在课程教学方面。

3.2教师综合素质影响

实验课学习教师的知识水平、临床经验和职业道德是影响护生实验课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优秀的教学管理能力,是一名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在本次问卷调查中,不同年级护生对教师素质方面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毕业生组认为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实验课教学的影响较大,而其他两组护生认为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是影响实验室学习的重点。

篇4

(一)课堂气氛“严”与“活”的关系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好历史的关键,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和在严肃、紧张的气氛中学习,其效果是不同的。历史教师要有驾驭课堂气氛的能力,既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又必须有张有弛,拿捏自如,做到有“严”有“活”。具体来讲,历史课堂的“活”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在讨论历史问题的时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严”指的是历史课堂上要有严格的纪律,在教师讲解问题时,学生要认真听讲;在参与小组讨论时,学生不能无拘无束,信口开河,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回答问题。

(二)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要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在这一理念下,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教给学生历史知识,让学生懂得历史,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判断、比较、归纳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注重课堂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情境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

(三)准确把握“疑”与“释”的关系学习过程就是不断突破疑问的过程,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要注重“设疑”,更要注重“释疑”。这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渴望中。例如,在讲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时,教师可先不说出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材料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通读材料后去思考,教师只需给予适当点拨即可。当然,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保证学生能够在讨论和充分的探究以后找出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这种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学手段必定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优美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任何课程的教学,对教师语言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珂所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可见,教学语言的成功与否对于课堂效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历史教师要注意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让历史课堂的语言充满趣味性,这样学生就会对历史课堂充满期待,喜欢上历史课。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历史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积累,提高知识储备量,并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此便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画龙点睛的小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好奇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