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6: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本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如今的社会都讲究合作共赢,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学生在自己思索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体会课文、体会作者、品读人生,人生是多样性的,那么对于课文,对于人生的解读也就一样是多种形式的。只有将所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感受全拿出来和别人交流讨论,才能创造出一节高效而缤纷的课堂。
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交流,享受课堂、享受学习成果呢?我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一、选题合理
首先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在众多的知识层面上找到适合学生交流的题目,这题目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个体是无法全面正确完成的,只有需要几个人共同探讨,合理分配任务,才能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总结出最完美的答案。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问题设计我们的课堂
1.矛盾型问题。
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2.假设型问题。
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置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
3.发散型问题。
既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多种方法解答。由于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二、适当引导
孩子们的思想是十分活跃的,可能一个问题有若干古怪的答案,难以捉摸,但是孩子的思想又是最容易被引导的,教师合理而适时的引导,对于孩子抓住主题交流讨论而不偏离是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
三、有流可交
交流是指个人将自己的观点拿出来与他人分享,从而实现更深更高层次的获取,那么在交流之前就必须人人有”流”,而对于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这个想法和感受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形成,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充实、完善与组织。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记住一点:交流之前一定要自主思考,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形成自己的认识,否则,便会在小组学习中出现”旁听者”。
教育的本体是什么?生本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这件事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终端,因而教育的本体应该是学生的发展。
2.教学转向的核心是教学本质的转向
具体而言:(1)教学观念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知能并重”;(2)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方法为主”;(3)教学方法从“单纯的授、受”转向“合作参与”;(4)教学特点从“生为教而学”转向“师为生而教”;(5)教学方式从“单、双向交流”转向“群体、多向交流”。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
传统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生本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生本教育的实施
1.精讲多练
首先把精力放在备课上,然后围绕教学目标,找出重点,精心确定教师要“讲”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制订“讲”的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2.优化练习
改革传统教学设计,努力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用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设计基础性练习、提升性练习、能力性练习,分层达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生命课堂
分学科、分年级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制订出教学计划、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目标与培养措施等。如语文课堂上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多维评价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而传统教育多根据学生特点,以教师的主观性和经验分析学生学情,然后设计教学。一旦这种模式设定好了,课程就得按照这一思路进行,即使学生死活不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也要拽着学生回到设定好的思路上来。生本教育则不强调教学过程的“章法”,课堂灵活性强,学生学习内容是根据他们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的真实发挥。
从开学到期中考试半学期的时间里,我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同时融入一些生本的理念,即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有时候想讲授的知识很多,什么精华都想给学生,结果发现在教学中自己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教师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学生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一旦开始唱独角戏,部分学生就开始表现出没有激情,课堂气氛很难调动起来。但是,一旦有学生活动,比如,对某个物理上的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就能热闹起来。当然,有时候他们并不是出于对知识感兴趣的目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学生勇于参与活动,渴望表现的内在动力和生本教育的生命力。坦白地讲,反思这段时间的教学,如果一堂课学生没有太多自由的空间,课堂的内容知识、情感等全权被限制在教师设定好的空间内,虽然教师目的是出于好心,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本教育”理念下开展教学活动。郭思乐教授提出了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由教师提供一个最根本的、最简单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的成果)、班级内交流学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熟悉学习(巩固学习内容)四步教学模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引领着学生,既能让学生够得着,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教师的设计要把握知识的要点,又要把握整体,注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激励者。郭教授指出,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才能走出师本,走向生本。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先学要注意: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多做、深思、高出。
因此,生本教育中很多观点和理念,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和借鉴的。
生本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小组合作学习,而小组合作探究也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学习方式之一(自主探究也算是生本了吧)。小组探究学习时,每一个学生都在一个小组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分工、有合作地互助。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培养能力,优势更不用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有教师讲,物理有时候是讲不明白的,是悟出来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很多情况下,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讲,还是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想不明白。这时候生本的潜力就能尽情发挥了,学生自己去感悟,通过自己真实的听觉、视觉、触觉、生活常识等第一手的认识,去思考,去领悟,去理解,那么,他得到的才最真、最透彻。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实验课,究其原因也不过是实验课教师的主动性弱,引导性强,而学生的自主活动和亲身感受占据了主要的课堂部分,或者说,课堂是他们的,他们是相对自由的。教师不应该剥夺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感受物理过程中的快乐,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教师的引导要尽可能少),学生体会到了学物理的快乐,物理中的奥妙,学习动力是内在的、强烈的、持久的。所以说,实验课本身就是融合了生本理念的。
在一次测验之后,我试着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我把题目较难同时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分析评讲后,留下很多因为学生粗心或者理解不透彻而做错的题不讲,布置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分析和订正试卷,并用红笔修改在试卷上,写出自己出错的原因,剖析题目中涉及的所有知识点,越详细越好。
令我想不到的是,大部分学生做得非常仔细,选择题的每个小题,每个选项,考的什么知识点都标出来了,有的还用图来描述(例如影子的形成);有的不懂,就画了个问号;有些题即使做对了,也详细做了分析。这给我很大启示,备课评讲试卷,我们确实要做到充分,有重点、有难点地去讲,但是凭自己讲出来的东西学生的记忆不一定最深,我们好心帮他做了,他可能记忆不深刻,很快忘却了,岂不是费力不讨好?这时候利用生本的理念去讲课,必定获得良好的效果。我想如果再给上面的学生点讨论时间,他们肯定会讲出很多东西,因为他们主动分析了、消化了。
当然,在物理课程中开展生本教育,我认为也有些需要探讨的问题。首先,物理是一门科学,一部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属于科普类的层面。还有正在探索的,有的很深奥,从常识到未知的科学世界,知识的跨度非常大,当我们放开了让学生探究,让学生探索,他们发现了用初中知识不能解释的时候,要不要继续深究呢?深究下去有没有止境?要知道科学探索是无止境的。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空白的,如果放开手学生能不能自主地完成探究?这都是物理开展生本教育的问题。
其次,物理教学中有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的探究实验,还有实践性作业。探究实验和实践性作业既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又符合生本教育中的依靠学生的理念。那么,教师演示实验怎么体现生本?演示实验所展现的不可能仅仅是要说明的问题或者现象,还可能有些其他物理知识,这时候如果学生来做,发现其他问题,正如上面所说,教师是继续引导课下探究还是课上解决,对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有没有影响?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开展或者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问题总会有的,面对的困难也会重重,但有句老话讲,方法总比困难多。
践行生本物理,我个人有以下的看法:
一、新课讲授
初中物理中感性的认识较多,教材设置了很多演示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那么,物理的学习就可以从演示实验开始。
前置作业;(预习,如果有条件可以布置周末的实践性作业)
展示与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发言,联系生活中的例子)
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助手的位置)
讨论与交流;(组内到组间交流:发现了什么现象)
想想、做做、试试;(尽可能地设计学生实验)
练习与讨论;(问答题为主,题目要少而精,开放性要强)
小结并布置前置作业。
二、探究实验课
探究实验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教师讲授实验课之前会逐步强调实验要点,不希望学生犯错误,希望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过程,实际上这种探究是不彻底、不完善的。教师教清楚了实验室应该注意的问题,学生即使很快领悟到了,顺利地完成探究实验,但学生对那些要注意的问题认识并不深。没有让学生暴露问题恰恰是个问题,这样的探究过程是教师引导的思路,当学生自由思考的时候很自然地回到自己的思路上来,这时候很容易犯错误。错误对于每个学生来讲,既是一次失败,又是一笔财富。所以,在学生人身安全及实验室安全允许的情况下,学生犯错误也是一个自身发展的财富。探究课教学就应该少讲,少限制,让学生自由发挥。
三、复习课及试卷讲评课
复习课是对一段教学内容的总结,和试卷讲评课一样是相对枯燥的课程。教师可以从作业角度和试卷出错情况得知学生的薄弱环节,对此作为重点来讲。但是有一点教师是很难把握的,就是学生做这个题目出错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归为没有理解,而要想,为什么不理解?他们究竟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那么,如果让学生去讲,不管对错,学生相互之间讨论交流,既暴露了错误的思路,也得到了正确的结果,还会给教师很多启示。在生本培训中,很多示范课的模式都可以拿来借鉴。
前置作业;(复习时,学生自己复习相应知识,并准备一个知识点,并针对这一知识点选一道习题来讲;考试后学生独立修改试卷并选讲一道自己出错了但是通过自己分析理解了的题)
展示;(哪些知识点是比较重要的,习题中经常出现的?对同一出错率比较高的题目出错原因有哪些?)
——融水县中学
一、改革的背景:我们为什么选择生本?
1.高中新课改背景下的要求:
高中新课改理念下,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发挥其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当今众多的教学改革模式中,都做了有益的探索。然而在对考试分数追求的左右下,大部分学校教育很难摆脱师本教育的束缚,在贯彻高中新课改理念上也就大打折扣。
2.生本教育的理念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其所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高度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学生观和“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教师观,强调学生学习、讨论、感悟的“读”和“做”过程、教师“缓说破”的点拨作用,这就彰显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与教师“教”的主导作用。从大部分实验学校的经验来看,生本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最有效的途径。
3.我校教育的现状的呼唤:
我校是县域一级学校,生源来县城学校和边远山区乡镇,接受九义教育效果参差不一,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学生未养良好的成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个人规划能力欠缺等等。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开发民族地区学生的潜能,是我校高中教育不容回避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生本教育是改变我校教育现状的最有效的途径。
二、改革的实施:我们走在生本的路上
2.宣传理念,营造氛围:为了把生本教育的理念、实施的必要性、操作的流程、结果的预设等问题让广大师生及家长了解,我们利用班会、班主任例会、师生集会、家长会等平台,积极宣传、阐释生本教育的理念;同时对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学生对生本教育的认可度,并有针对性进行引导。从上述途径的宣传,师、生、家长对生本教育的认可度达85%,为全校推广生本教育营造了浓厚氛围。
5.行政推动,制度保航:在生本实验取得初步成效之后,为了促使生本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全面铺开,我们建立了学校生本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和教科、教务、政教等部门组成,便于在生本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学、德育管理双管齐下,有效协调工作。2014年秋季学期,学校以文件形式把《融水中学全面推进生本教育教学改革管理办法(试行)》下发到各教研组、备课组等基层教研部门,规定了生本教育实施的教研、评价、奖励等一系列措施,为生本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6.专家引领,助推提升:在我校生本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得到了生本教育专家的指导和引领。从2014年伊始,广州生本教育研究中心先后3次组织全国各地生本教育专家、教师到我校指导工作。郭思乐教授亲自深入课堂,走进师生当中,了解生本教育开展给学校、给师生带了的变化,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来自广东、四川、河南、云南等地的一线专家老师莅临我校授课,与我校教师共同探讨生本课堂驾驭技巧;柳州市教科所、区内各兄弟学校也多次派出专家、教师来校考察、指导我校生本教育开展工作。专家们从理论上、实践操作上的引领,使我校生本教育一步步在提高。
7.生本教育初见成效:从2013年秋季学期后半期起,我校的生本教育从实验起步到全面推广,至今将近一年时间。在这一年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师生各方面呈现的变化:(一)学生方面: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规划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团队合作与竞争意识明显提高;学习主动性、创新性增强;校园社团文化、民族特色浓厚;学生课程意识、民主意识、参与学校管理意识显著提高;道德品质、思想境界有了质的飞跃;高考成绩(尤其是一本上线和高校录取)较历年有显著提高。(二)教师方面:教师的课改意识、教研意识增强;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真正变化,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对新课改的研究、教学问题的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高考的研究、班级管理的研究等各方面的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以上师生各方面的变化来看,我们对生本教育充满着信心与期待。
三、改革的疑难:如何面对生本教育实施中的问题?
1.关于师生理念的转变:客观地说,目前在校的师生中,仍有一部分师生在传统的师本教育的理念上徘徊,对于生本教育仍持怀疑态度。对于这样的群体,我们认为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教育改革需要有一个过程,只有生本教育成效显著了,才能使人信服,使生本教育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愿景。我们目前需要做的是,踏踏实实、求真务实地把生本教育做好了,静待花开。
2.关于班级生本文化建设与学科教学推进:在生本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班级生本文化建设与学科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班级生本文化建设诸如班规、组规、激励评价机制的制定与执行力、学生各职能岗位的培训是否常态化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科教学生本化;反之,学科教学生本化又推动班级生本文化建设。如何处理好班级生本文化建设与学科教学生本化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需要班主任与科任达成共识,形成工作合力。
3.关于校园文化建设与生本课堂教学的关系:校园文化是基于师生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在校内开展的系列活动的总和,而生本课堂教学则侧重在学科知识的学与教,如果把二者对立起来,学校就难以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也使学生在人文精神教育上的缺失。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这需要教师超越狭隘的教育观,引导学生参与——如此,打造统领师生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学校文化是我们的亟待。
4.关于学生公平参与与优生质量保证:生本教育倡导学生公平参与,机会均等,但往往会使一部分成绩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瓶颈?我们认同相关专家提出的建议:课堂教学中让中等生“讲”,让优等生“评”,在前置、后置作业上区别对待,在目标设定上合理定位——当然,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予以重视和集思广益。
5.关于激励评价机制与自我发展愿景:在生本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强调注重对师生的精神层面上的激励评价,在财力允许的基础上予以合理的物质奖励,使生本教育成为师生共同追求发展的愿景,避免生本教育成为“用钱砸出来的教育”.
四、改革中的反思:在生本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
1.师生要达成共同的愿景:生本教育在我校教学改革刚刚起步,需要学生在“学”中感悟知识,体验快乐,激发潜能;同样需要教师在“教”中提高技能,拓宽知识,幸福从教。只有教学相长,才能使生本教育成为师生双方共同追求的愿景,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宗旨。
2.各职能部门之间协同工作:生本教育包括生本管理、生本教学,学校应在统一的思想引领下,既充分发挥教务、教科、政教各部门的优势,又要团结协作,齐抓共管,方能取得丰硕成果。
3.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的生命线:在高考竞争的大背景下,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的立校之基,强校之本,不能把生本教育与高考对立起来,恰恰需要生本教育为提高高考质量服务,把生本教育作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4.生本教育理念引领下有效课堂的追求: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至于每节课教学是否都必须具备完整的“前置—小组合作讨论—展示—评价”这四个环节,应根据教学内容、班级学情、课型的不同而酌情而异,即生本课堂追求的是理念而不是形式。
5.社会各界的支持是生本教育的持久动力:作为任何一项教育改革,其终极目的都要惠及民众,生本教育也不能例外。生本教育是为了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主体始终是学生;生本教育操作过程中,教师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为。取得广大师生、家长、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生本教育才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跨上生本千里马,芦笙伴我走天下
——融水县民族中学
2013年末,融水县教育局赵彬局长率全县中小学校长到广州进行生本教育培训。培训结束后,首迎东校长感触颇深,回到学校后即亲自试水,主持开展了生本教育的实践工作。学校领导提出了“认认真真做生本,实实在在做生本,明明白白做生本”的指导思想,并全面推动生本教育的落地开花。“认认真真做生本”即真信生本、真做生本,把生本教育置于学校内涵发展的最重要地位;“实实在在做生本”即搞好学校生本规划、教师生本培训、生本教育过程评研;“明明白白做生本”即围绕核心理念、研究多种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指导思想明确后,学校轰轰烈烈开展了生本实验工作,南北校区科研处作为全校指导中心,全面布置具体的实验方案,48位骨干老师奔赴广州接受生本培训,其余所有教师都都参加了县级培训,然后高质量进行了生本实践。在生本教育课堂上,教师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构成积极、欢乐、高效的课堂,达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生本的课堂上所见到的学生,个个都处于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他们可以发挥想象,积极思维,对事物都有着执着的探索精神。课堂处处呈现出精彩,学生活起来了,快乐起来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
践行生本教育,静待生本花开
——融水镇中学
一、学校基本情况。
二、学校生本教育开展情况。
学校要发展,改革是必然,在自治县教育局领导教育思想的引领及教育改革项目的引进下,我校选择了生本教育为改革方向,全体教师积极参加生本教育培训,努力学习生本理论,大胆践行生本教学,深抓生本德育管理,创新开展生本活动,推动学校教育改革不断向前。
2.课型引导生本教学。生本课堂教学是生本教育工作最重要最主要的环节,是展现教师智慧,提高学生能力,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自信,实现幸福教育的关键时刻。我校的生本教学分为“课型推进”和“环节研究”两个方面工作来开展。在“课型推进”上,学校提出了“常态课型保障、优质课型引导、交流课型提高”的授课要求。常态课型要求教师平常必须坚持根本简单开放的生本教学理念上课,要求科学设置前置,提前布置学习,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课堂展示,要求学生质疑,设法形成学生思维碰撞,突出知识形成过程。在教师教学监测方面学校实行了前置设计检查、学生调查问卷、教师常态课型汇报等方面进行监测,保证教师生本教学的常态化。常态课型监测结果纳入常规工作考核。“优质课型”工作开展方面,学校科研团队非常注重优质课型工作的开展,认为生本优质课是生本课堂教学的导向,是引领教师开展生本教学成功的课堂标志。为此优质课型必须实行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备课结果必须上报教科团队审核批准方可上课。优质课型要求各个检验组及教师个人定时定量推出,纳入考核评价。交流课型是指学校对外校际教学交流活动而推出的课型,是学校生本课堂的代表。学校对交流课型的推出非常慎重,从授课人的确定到集体备课的要求,从生本教学理论的掌握到生本教学实践的经历都要慎重考虑,做到治学严谨,对外负责,树立形象,耀我镇中的要求。课题研究方面,在生本教育教学的总框架内,首先学校设立各教学环节中的子课题,要求各备课组选择子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其次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心得,形成体会,进行教师教学研讨交流。
3.行政推动生本管理。学校要改革管理是关键,学校把开展生本教育定位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其他工作都围绕着生本教育工作来开展,生本教育工作成为考核班子工作能力,检验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内容。为了抓好生本教育工作,达到学校的改革目标,学校提出了“行政推动,评价跟进,典型引导,氛围营造”的工作四大方针。“行政推动”工作方面,学校定性改革是学校主要领导的工程,生本教育工作由学校主要领导来抓。学校领导班子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全体教师提高改革意识,明确改革是学校现状的需要,发展的需要。生本教育是学校发展的方向,是学校改革的航标。为抓好工作,学校行政方面提供人力支持,资金支持,制度支持,并将工作过程纳入管理,实行考核,突出学校改革的行政推动。“评价跟进”方面,在生本管理中学校实行了“硬评价”和“软评价”相结合,即采分评比奖励和赞许质疑反对。在评价制度体系中学校制定了教师生本工作的采分制度、生本教学培训制度、生本教学过关制度、生本教育帮扶制度等并努力实施。在班级管理中,利用生本管理理念,学生自主交流讨论,形成了班级公约、小组公约、学习制度、卫生制度等。学校评价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保证了生本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形成了工作开展的长效机制。“典型引导”工作方面,学校应用尊重、信任、激励、提升的人文管理理念,搭建工作平台,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有改革意识有工作能力的优秀教师积极践行生本教育。学校有意识培养优秀教师,在全体教师中学树立典型,用他们的行动体现学校的改革意志,展现自己的教学风采,从而以点带面引领全体教师参与生本教育教学改革。梁雪玉老师的四川之行,广元授课,钱凤莲老师的红水送教,生本下乡,王爱珉老师的生本课型接待交流,龙柳珍老师的遵守交通安全第一生本主题班会等很多例子都是我校生本教学和生本管理的典型代表,并且学校还利用他们的智慧对新教师进行结对帮扶,共同进步。他们的工作对学校全体教师具有引领作用,他们的成绩功不可没。“氛围营造”工作方面,氛围是促使人尽快进入某种活动角色的重要因素。营造生本教育氛围对于促使教师进入生本教育工作角色非常重要。学校利用会议宣传、文化上墙、活动开展,媒体报导等方式努力营造生本教育氛围。市、县电视台先后三次对我校的生本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报导。媒体的报导,社会的关注,上级的支持,专家的指导,学校对生本教育改革充满了信心。
4. 结伴开展生本活动。有活动就有生命,开展生本教育活动可以看见生本教育生命的存在。生本教学强调合作学习,生本活动应该强调结伴活动。结伴开展生本活动体现着生本教育的开放理念和合作要求。按照这样的工作理念,学校提出了“校际交流、社团活动、团体竞赛、总结提升”的活动开展方案。校际交流方面,我校与其他四个兄弟学校联谊开展生本交流活动,形成了融水县生本教育“五校联动”工作机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五校联动”已经进驻四所学校开展活动,活动的开展营造了生本教育的氛围,加强了生本管理和生本教学的交流,进行了生本教育工作探讨,促进了各校生本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提高。我校还与杆洞中学、红水中学等四所学校结对交流,形成了生本教育结对帮扶的活动格局。近一年来,我校接待外校到我校交流活动的有11所学校,我校派出到校外交流的有10人次。社团活动方面,学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让学生结伴组建学生社团,让学生在社团中发挥个性和特长,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升旗队、护校队、美丽镇中小小突击队、图音组、运动队、军姿方块队等是学生自愿组队而形成的学生社团。社团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爱好和个性。在活动竞赛方面,学校淡化个人单打独斗意识,提倡团体竞赛。体育竞技上开展了班级团体跳绳比赛,生活上开展了文明就餐光盘行动评比,开展班级量化星级评比活动,让学生形成团体意识,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工作总结提升方面,学校开展了生本教育阶段总结会,旨在总结生本教学工作,展现学生特长,发展学生能力,活跃学生校园生活气氛,激扬学生生命。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其中,我们班的韩子健、韩世纪同学的变化就很明显,原来的时候他们俩在课堂上属于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但自从我们开始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并走向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之后,他们俩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积极性特别高,课下还动不动就问我问题,看到他们的变化,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甚至都不敢相信。通过看他们两个的变化使我更加坚信“生本教育”能拯救每个孩子解放每个老师。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以前的时候在课堂上总是像一个老大妈一样,唠唠叨叨,生怕孩子们听不懂,总是反反复复的讲个不停,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样的老师太强势,而且我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了,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生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通过看教学视频,发现生本课上的孩子们都是自信的、快乐的,现在我有时候体会到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意外和喜悦。但是,更多的时候是憋着一股气,每次都在想:孩子们怎么这么不会合作?语言表达能力怎么这么欠缺?每次做总结时怎么总是说不在点子上,还那么啰嗦?实际上,他们的现状其实很正常,因为在前期,我们并没有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去培养孩子的这些方面的好习惯,现在,我们刚刚开始接触生本教育,作为老师都是新手,很多地方做的都不够,又何况是孩子们呢?但是,通过看他们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很强,慢慢的有了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我深切的意识到,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将生本教育深入开展下去。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
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也要学着做一个魅力老师,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有魅力!
生本教育心得(2):
假期在我校领导的部署下,我们在网上学习了好多教育教学理论及心理学等知识,不但拓展了我本身的视野,而且更有意义的是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其中的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来源等。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知道的非常重要的基石,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以实现了如指掌的境界。有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内向,在家里却活泼外向,老师就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在学校也走向活泼开朗。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他们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也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因此,我们教师,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我觉得在一天上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快乐度过这一天就觉得是很有效的一天!
今年7月份,刚刚参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学习培训,感受颇多,对我们今后的日常教学从理念到操作都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一、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方式,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二、生本从理念到实践的操作
(一)做一个教育的“牧者”
在中国古代就有“牧”的官职。例如刘备就当过益州牧。牧者不是去包办羊群的食物,而是把羊群带到水草丰盈之处,让他们自由的吃草,这意味着既管理羊群,又尊重着羊群独立的生命活动。我们教师何不做一名教育的“牧者”,却要做费力拉舟的“船夫”呢?况且我们的学生和没有意识动力需要被牵拉的船有本质的区别。那么如何以生为本,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教学设计―考虑学情,贴近生活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力求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使学生可以走入教材(尊重教材,理解教材)走出教材(最终做到学以致用)。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我力图做到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课堂当中代之以简单重复枯燥的被灌输。案例选取上,本着生本理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以例导学”,当然如若让学生自己根据兴趣选择身边关注的题材热点进行分析总结实为更好。
2.前置学习―“三不讲”原则
既然以生为本,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坚持三不讲原则:学生一听就会的不讲,学生想想后就能会的不讲,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后就会的不讲。让“他律”变为“自律”,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获得学习动力。
3.问题抛出―教师引领,学生探究,层层递进
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设问方面需要精心编排,根据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特点层层推进,引导启发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中提出层层设问让学生探究知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把握概念与原理,思维在这里的过渡、深入 ,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注重体验与感受,形成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高效活力课堂。
(二)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教学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融合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生本教育中坚持的这种开放性,更要求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课堂的高效性。而这里我们的理想课程就是要基于课程标准而展开,而不是一种基于教师个人经验的教学和基于教科书的教学,毕竟经验是主观的东西,而教科书也是基于课标基础上的知识而展开的。所以这里我们我们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每一节课都应有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都是为了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掌握知识到什么程度。
在生本教育开放的环境中,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不要求教学标准化,也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思考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并在自己的专业权力范围内作出正确的课程决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应用都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这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否则跟课程目标无关的资源都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紧跟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以及教材的改动之处,开展基于课程标准下的高效生本课堂。
(三)完善检测评价机制
当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判断一节课是否高效的标准,我们需要相关检测活动检测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效果。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采用形成性评价,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深入和全面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所提问题给予先肯定再启发补充以及纠错。而在这个过程中,适时抓住教学时机,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去自己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就显得尤为珍贵了。当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超出教师的预设,思维的交流碰撞就更能成就一节精彩的课。政治学科的时效性和生活化的特点更是有利于学生们在思维深处形成共鸣。评价形式可以多元化,无论是有针对点的课堂练习、高考真题、考试卷纸、启发探究都可以为我们所用,以达到知识固化,检测评价。不用拘泥于某一形式,但要保证我们制定的每一条教学目标一定是可操作、可评价、可检测的。
三、生本教育操作中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课前:
1.提前落实批改前置探究作业的完成情况,发现学生存在问题
2.选择承担研究任务并主讲的学生小组,必要时可提前培训主讲学生,发挥好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
(二)课中:
1.预设学生本节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新的生成性问题及时点评解决。
2.对于学生错讲、漏讲、讲解不透,概念模糊的地方,及时引导学生组织讨论,同学互评,教师评价,解难答疑。
3.教师课堂中的点评,应以鼓励为主,充分尊重学生,要评得实在,评得生动,评得精准恰到好处,评出孩子的自信。
4.课堂中组织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会发言,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合作。
(三)课后
1.及时反思,总结。
2.准备相应的练习专题训练,关注学生本课掌握程度,强化巩固。
四、生本教育的未来发展
生本教育从一个新的理念到具体的操作实施,路还很长。新事物在发展之初还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其配套的考试制度也应做出相应的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生本教育的实施。
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愿与各位同仁一同探索,共同推进生本教育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生命的牧者》郭思乐.
[2]《道德经》二十五章 老子.
[3]《人的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郭思乐.
东洲国际学校 朱金燕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2015年第四期《人民教育》,这一期的主题是"生本教育:课程与教学再造"专辑。以"生本教育"切入,众多教育专家从课程组织、教学形式、前置研究、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等不同角度阐释了课程改革的思路,强调了"课程与教学再造"的必要性。
读了这些精彩的文章,我深受触动。迄今为止,课程改革伴随教育发展有十几年了,一路走来,每一步无不浸透着探索者的思想智慧,无不浸透着教育工作者的辛勤汗水。改革给学校带来了新气象、新面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演绎着生命的活力与风采。只是,我们有多少老师舍得以生为本呢?
从词源学上看,不同语言的"教育"一词,都与儿童的培养相关,我们的教育本质上是要塑造人,要发展人,说到底,是一种遵从人性的教育。所以我们的课堂就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塑造孩子的个性,让他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孩子的天性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富有灵性的,任何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天性上的东西,教师要去了解孩子的天性,就应该和孩子站在同一地平线上进行交流,也就是降低课堂重心,少些说教,多些智慧的引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对孩子的教育落到实处。
在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时,我就从孩子的天性出发,设计了"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样的题来打开孩子的思维,展开孩子的联想,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发挥。学完文章后,接着我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鸡为什么要过马路呢?"这下可好,鸡为了去对面找东西、找朋友、家就在对面等,学生跃跃欲试抢着回答。"能不能个性化一点呢?"我又提高了些难度,结果正如魔术师刘谦所说:"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
"绿灯亮了,鸡想不走也浪费了一个绿灯,为何不走呢?"
"鸡说别人都过马路,我也就跟着过马路吧!也许那边有热闹看"
"别人都在减肥,鸡也赶着减肥呢,所以过马路,多走些路呗!"
"鸡过马路也是无奈啊,周扒皮让他提前上班呢!否则要扣工资啊"
"刚上完数学课,鸡想证明,两点之间是不是直线最短!"
……
就这样,学生的个性解读一直到下课都没有结束。试想,如果教师只知道完成课时任务,不断地传授知识,一层一层束缚孩子的天性,缺失对孩子情感价值、意志价值、团结价值、合作价值、创新价值等价值的关注,那么孩子就会丧失灵性、个性甚至是天性,只能成为一个个教育流水线上来的产品,又何谈悟性和创新呢?
在学习马信德的《蓝蓝的威尼斯》这篇文章时,我也从尊重孩子天性的角度呈现了这样一个思考题,"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色彩,火红的北京,洁白的哈尔滨,文章说威尼斯是蓝蓝的,学习文章后你能说说你认为的威尼斯的色彩吗?"学生开始回答了:"威尼斯是红色的,因为那里的人热情";"威尼斯是绿色的,因为那里很和谐",这难道就是我想要的答案?没有打开学生的求知欲,我有些不满足,转念一想,有了!我打开了班得瑞的轻音乐《莱茵河的波影》,说:"这样吧!我们听一首轻音乐,在音乐的感召下我们把对威尼斯的感觉倾泻于笔端,勾勒一种你感觉中的美妙色彩,好吗?"于是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四处蔓延,一曲终了,4分29秒,精彩竟然诞生了。
威尼斯是透明的,水波中释出忧郁与空灵,船橹搅动,清澈的水面漾起一串串笑窝;船橹搅动,搅碎了炫目的灯影,如同一片片玻璃棱片,回旋出透明的水纹;船橹搅动,混入偶尔飘过的絮语,威尼斯是一个梦,一个透明的梦。
(张誓育)
威尼斯是紫色的,因为古朴的宫殿,大片的水域有着淡淡的神秘,像是蒙了一层紫色面纱的花季少女。也似天朦亮时天边的第一缕紫光,那种神秘感让人的一颗心变得宁静。傍晚时,城中的第一盏紫灯,渗透着华灯初上的浪漫。
(施天歌)
威尼斯是古铜色的,建筑中沉淀着岁月的目光,亦如碑文的颜色,一段不朽的记忆,一个城市,不变的历史,根基于心,在复兴时代,纷纷片片耀眼中不褪变的古铜,酝酿地深沉恒久。 (黄铭敏)
纯白的威尼斯
很少敢用纯白来勾勒一个城市的色彩。
不论它的压抑与否,亦或它的环境依旧,
而,威尼斯,虽是我未曾到过的地方,
也未曾在梦中游过,再撒泡尿写上到此一游,我心中的纯白却给了它。
人是纯的,水是纯的,连带着花香的风都不显得腻,反而是白的淌汁。
它是如此素洁,素得像个新生婴儿的第一次啼哭,
素的像白纸上用铅笔点下的第一缕阳光,像一只老去信鸽的回眸。
不必多说,只须走过。
但凡心的路过,神志也漂白了,一句话
哥看的不是威尼斯的水,
是意境啊!
一、对生命的皈依,生本教育的灵魂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在“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及教育均衡研究”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中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经过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生本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教育界所推崇。生本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小学新课改的成功探索,其内涵十分丰富。有论者认为:“生本教育实验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辑、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长吕达先生将生本教育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以学生为本”,即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差异发展、主动发展、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二是“以生命为本”,即考虑到教育主体学生是一个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自我完善、自我调节的完整的、生命有机统一体;三是“以生动为本”,即“学生所学的内容、所参与的学习活动要具有生动性”,也就是说“学习内容和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四是“以生长为本”,即“承认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周期,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时间”,肯定学生基于自身生命物理、心理基础、生命特征的成长。应该说,吕达先生把握住了生本教育的灵魂――生本教育的基本原则。
在生本教育提出后,许多教师、教育研究者对其要义及其实施进行了论述,如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尚雅双语实验学校雷泽怀的《我对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淄博师专教育科学系的孙霜的《关于生本教育的几点思考》,对生本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探讨;青海市西宁十三中学的薛生祥的《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广东省肇庆中学的w德强的《生本教育理念下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探索》、山东淄博市高青一中的田海霞的《新课程背景下生本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则探讨了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及生本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新课改之间的对接问题。我认为,要真正实施生本教育,还必须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评价。故此我拟通过导师制的实施来探讨生本教育的评价机制问题,以与同仁们一道推动生本教育的深化发展。
二、导师制基本做法
导师制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教育管理制度,它主要用于研究生层面的教育管理,在研究生层面,导师的主要职责仍是学业指导。之所以用“指导”,是因为进入研究生层面的学生已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导师的作用是指点方向,而不是具体教学生学习。目前一些高校对本科生、专科生也开始实施导师制,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包括学业、思想、生活化在内的指导性。我提出的中小学层面的导师制,与研究生层面的导师制,既有许多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主要强调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生活情感方面的了解与指导。中小学导师制的具体做法是:担任班级教学的教师,同时充当学生的导师,可按照班级人数不同,每个导师带10个左右的学生。作为学生的导师,教师除以班级形式完成日常的课堂教学外,还要经常和自己指导的学生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成绩、思想品德、情感生活、身心状况,并在必要时进行学习指导、情感疏导和道德教导,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同时,担任导师的教师,也是学生的评价者,即导师从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态度、思想状态、情感品质等方面进行评价,作为学校对学生阶段性综合评价及毕业评价的重要参考。为了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班主任要召开导师会议,导师要介绍自己所带学生的情况,通过纵向、横向比较,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可以是等第性,也可以是不分等第的描述性的)。
导师制的实施还需要学校层面的制度支持。在通常情况下,学校主要从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教科研工作等方面评价教师的“能”,在某些学校,教学工作被畸形凸显,有时甚至以成绩作为评价教师能力的唯一标准。实施导师制后,在评价教师的能力时,不再单纯以每个教师所教授班级、担任学科的成绩来进行评价(在通常情况下,对于那些不担任班主任的教师的“能”,是如此评价的),还要看他担任导师的情况,甚至重点转移到导师职责的履行情况和业绩。另外,学校还应该给予导师评价学生的权力,尊重导师评价学生的权力,让他们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
三、导师制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
评价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须面对评价的问题,这是因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我们必须对它是否实现预设目的、目标进行检验,另外,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也是学习者的重要学习动力。因此,无论采用任何形式的教育,评价都是必须的。关于教育评价,我以为,还有三个问题必须考虑。其一是评价具有主观性,尽管我们尽量追求客观性,但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是具有主体性的动物,我们不可能完全脱离这一主体性去谈评价,现实生活中涉及的评价无不如此,因此在教育评价上我们想完全摈弃主观性是不可能的,也是脱离生活实践的,不现实的。其二是相对性,正因为评价具有主体性,总是从评价主体(个人和机构)的角度进行评价,就难免具有相对性,也就是任何主体做出的评价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相对性。其三是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存在,也就是说每一个个体都存在差异性――虽然也存在相同性,故此,我们在对教育进行评价时,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包含不同的价值标准和不同内涵的评价。
评价同样是生本教育的一个环节,要实现“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动为本”、“以生长为本”,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就必须在评价机制上实现突破。我以为,导师制是考虑到评价的相对性,实现教育评价的主体性、多元性的一种评价机制,有利于生本教育的真正实施。
1.导师制下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关注学生生命的整体性。导师制的优点在于它能调动教师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热情,从而从生命的完整性出发,评价学生,避免不担任班主任的科任教师主要甚至单以学生的成绩评价一个学生。在中小学担任班主任的教师的人数只占教师人数的1/3,也就是说有2/3的教师不担任班主任。通常,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思想品德教育、道德品行评定都是由班主任来履行的,这也意味着大多数教师无需也很少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情感生活问题。而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学习成绩只是他(她)的一部分,知道学生的成绩,仅是知道他整个人的一小部分,而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情感生活、综合能力才是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教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一些平常在课堂上令自己“感冒”、头疼甚至讨厌的学生,换一个场合,可能会变得十分可爱。例如,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随班主任带学生出去秋游,发现英语成绩很差的一个学生,和其他同学说说笑笑,倒是颇风趣,十分可爱。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于平常,我只是、总是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他,而不是把他当作一个生命整体来把握、评价。
2.导师制下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关注学生生命的生长性。由于导师制把评价教师的重点由教师所教学科、所教班级考试成绩转移到所带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情况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郭思乐教授写到:“大量的事实证明了一个道理:我们的儿童,我们的学生,是人类亿万年发展的成果,承接了人类生命的全部精彩。而人格和智慧的提升都是生命自身的生长过程。绝对需要而且可能通过人的自身的活动而实现。”这意味着生长/成长是人的本质,每一个个体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成长。在导师制下,由于将评价的重点由共同性转移到差异性,教师也从个体出发,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的职责在于看到、指出这种成长,让学生体会到成长(成就)的快乐,和学生一同分享成长的快乐。由于导师制中的导师长期关注一定数量的学生的成长情况,因此对他们在智力、情商、道德品质上的点滴进步都比较了解,从而便于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同时也便于综合评价所带的学生。
3.导师制下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关注学生生命的差异性。我们常说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作为世界上最高等生物的人更是如此。问题的关键不是我们有没有看到个体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而是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去看待这种差异。有了对学生的全面、整体和历史性的了解之后,导师也就能更公正、客观地看待学生的差异性,从历史与现实、纵向与横向的角度全面地评价学生,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看到他与别人某一方面的差距,从而丧失成就感,甚至产生自卑。比如,我们在进行阶段性的考试和学业测试时,可以在同一题型出难度不同的题目让学生去选作,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这样水平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拿到相同的分数,期间的差别只有教师才知道。如果某学生没有做对相应层次的题目,教师可以课后与学生交流,从而避免用简单的分数对比,来看学生的高低。当然导师对学生的能力是清楚的,还需要从其他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这样,学生的差异性,可以得到较为公正和公平的对待,避免以成绩衡量学生的高低、好坏。
参考文献:
[1]生本教育简介.生本教育课程组.人民教育,2009,(15-16).
[2]吕达.解读生本教育的基本内涵.人民教育,2009,(15-16).
一、当今中职语文教育急需生本教育的“活水”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中职学校的语文课堂经常出现“学生不乐意学、老师不乐意教”的现象,导致教与学的恶性循环。学生不乐学,上课思维不活跃,回答问题应者廖廖;老师不乐教,上课照本宣科,毫无激隋,让学生听起来乏味、无趣。中职语文教育目前的教学状况如一滩死水,教师片面注重教授一些应用文的写作,往往会说:“他们基础太差,学不懂。”再说,中职学生只要学好技术就好,知道孔子,明白《论语》也是多余。”这样的教学思想抹杀了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价值。老师们也对昏昏欲睡的学生丧失了信心,中职语文教学成了典型的“满堂灌。”另外,教师们对参差偏低或参差偏大的学生群,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纲要,对教材的处理力度不够,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和学生的真正需求。中职语文教学需与专业结合,需突出专业特色,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力度要大,且对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要求要高,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要加大口语交际和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而老师们对此类问题视而不见,知而不行,备课和授课都是“青一色”。老师在恐慌中埋怨学生,学生在迷茫中浪费时光。老师的眼中只有教,而没有学生。忽略了学习的主体者——学生,教师的职业倦怠日益加重,教育只剩下一个空壳,改革势在必行。语文课既是一门技能课,它担负着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教育,同时语文课也是一门德育课,它还承担着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培养,对中职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作为担负教书育人使命的中职语文老师应认真对待语文课。生本教育是对教育的重大改革。改革,首先应改观念;再改方式方法,这对中职语文教师不仅是一项重大挑战,也是一次改进自我的好机会,而且是救活中职业语文课堂的关键。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将课堂变“活”。生本教育是全新的优质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教育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释放学生,成就学生。当今中职语文课堂如一潭死水,急待注入生本理念的“活水”。
二、中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需要汲取“生本教育”的甘露
中职学生是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群体,一般年龄在15岁至22岁左右。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和以往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O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而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初中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是他们的一个显著特点。中职生有着有口皆碑的“十差”: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差、学习习惯差、学习态度差(厌学)、学习兴趣差、学习自主性差、学习自信心差、学习意志力差、学习氛围差、学习效果差。还有,中职生“二强一高”:动手能力强、可塑性强,对新鲜事物兴趣高。他们既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高中学生,又不同于专业化的大学生。中职生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也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特别是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阅读赏析等方面尤为重要,还要在思想教育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所以,学生需要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来学好语文课。另外,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格尚未完全定型,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中职生具有自我意识正在形成、逆反心理强、内心矛盾激烈等心理特点,而且他们德商低、修养差,不懂得如何做人。作为新时代的学子,欠缺应有的人文素养。中职学生往往是在家长和老师的责骂声中长大,缺少自信,缺少关爱。正确的引导和指导教育必不可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是关键,而且,生本教育的语文课堂将探究延伸学习提到高处,将情感教育突显出来,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多了悟、感、论、做。生本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会有成就感,也能增强自信心,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会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会更加有兴趣。生本教育目的还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为主,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问题的设计和知识的传授不可过于有难度和强度,否则适得其反。使学生时时课课有成就感,来带动学习的积极性。原来在课堂上不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那类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可与小组长协调,给他们比较可行的问题来回答,老师多鼓励,并上讲台当小老师为大家讲题,来增加他们的胆识和自信,课下还可以加强与他们谈心交流,给予充分的信任和鼓励。如此教学,生本教育能释放每个孩子,也能成就每个孩子。学生要自己去学习,学会与同学的合作和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发现学习的快乐。在课堂上学生开口说、讲、答、论。这样的语文生本课堂,才能让中职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中职学生的教育以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是核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关键。由此可见,中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需要汲取“生本教育”的甘露。总之,语文课程的学习在中职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展示其超群的魅力,要想改善当今中职语文课堂的尴尬败局,要想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要大力推行生本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08-03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课堂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南宁市高新小学从2013年开始实施生本教育,在全体教师领会生本教育基本理念和熟悉生本教育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在部分年级和班级进行生本教育实验。生本教育实验立足于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优化教学过程,打造高效、和谐的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成长。
一、生本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郭思乐教授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历经15年实验,取得了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被认为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的标志性理论之一”。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核心理念,主张把“为教师好(hǎo)教而设计的教育”转为“为学生好(hǎo)学而设计的教育”,实施生本教育必须由“教师为本”转为以“学生为本”,强调把“控制生命”转为“激扬生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主动、积极、健康、活泼地成长。
生本课堂有4个突出特点:一是充分相信学生;二是舍得给学生机会和时间;三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四是关注弱势学生。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学生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甚至不教而教。教学形式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在生本教育中,教师要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校实施生本教育的意义
(一)学生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高考全面转向测试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能力,高考的变化推动教育教学回归到追求人的素养的发展上,从短期应试的追求向人的发展的追求转变。生本课堂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拥有较强的学习和应变能力。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什么和该怎么教,最终指向人的积极性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能力。评价一位教师是否优秀不只是看学生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绩,还要看教师能否让学生体验教育带来的快乐,能否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提供帮助。近几年,南宁市高新小学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增多,为了让这部分教师尽快地成长起来,在师生交往中学会尊重和赏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帮助和引领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学会反思和总结,在与同事的协作中学会合作和共进,担当起教育的重担,学校急需搭建一个平台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生本教育真正地释放教师,让教师善于教、乐于教,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进行“生本教育”实验能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专业成长平台。
(三)打造学校幸福教育的需要
南宁市高新小学提出“幸福才是硬道理”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安・康・乐・勤・和”的核心价值追求,即“安全最重要,平安就是福;身心需修养,健康享幸福;不学必无术,乐学才有福;劳动最光荣,勤劳能积福;谨记和为贵,和谐同幸福”。学校把幸福作为学校的文化灵魂与师生共同追求的梦想,并努力构建全面、立体的“幸福文化”体系,使学校形成强大的“幸福文化场”,成就师生幸福的人生。生本教育理念契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打造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快乐学习、素质发展、成绩优异”“幸福地做教师”是生本教育的理想,郭思乐教授曾说:“(生本教育)要使几乎是我们的全部教育理想的,似乎难以调和的生态构想、素质期望、考试追求,全都一体地实现。”实施生本教育有助于唤醒、激扬学生生命,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学得快乐、精彩;能帮助教师悟到教育的真谛,获得教书育人的乐趣,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有助于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走出学校特色,促进学校的长足发展。
三、生本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一)酝酿实施课程改革
早在2010年初,南宁市高新小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们对郭思乐教授及其生本教育实验就有所了解,对“有困难找学生,要幸福地做教师”的教育理念深感认同,并曾在学校进行了生本课堂教学的试点实验,但由于教师岗位的频繁变动,课程改革研究一度止步不前。
2013年2月,南宁市高新小学刘英吉校长再次明确了学校一定要进行课程改革的发展思路,派出了以教学副校长为首的学习团队,组织教师到广州、深圳等地学习生本教育。学习团队回校后就着手进行生本课堂教学改革。2014年3月7日,学校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做了生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总动员,会后学校就有54位教师积极主动地参加了生本教育课程改革活动,占全体教师的77%,教师们认真学习和领会生本教育的思想,边实践边摸索,共同探讨教学方法,经过探索实践,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已经深入学校教师的心中。
(二)教育理论学习
教育理论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批定用书,教师自学。南宁市高新小学在确定实施生本教育后,立即挑选了两本具有指导意义的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和荆志强教师的《幸福地做教师》,发给每一位参加生本教育实验的教师进行自学,并公布了“生本教育研究网”网址,以便于教师们自主学习。
2.专家引领,外出培训。2010年12月至今,南宁市高新小学派出了以教学副校长为首的学习团队共计五批次约70人次,先后到广州、深圳、贵港等地进行学习。教师们积极主动地参加了生本教育课程改革活动,目前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学科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的局面。
3.组内研讨,加深认识。南宁市高新小学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提高教师对生本教育的认识和兴趣,教科研行政领导经常到年级备课组与教师们进行交流沟通,并在校园网上传外出学习教师的心得体会,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教师共同发展进步。
4.讲座汇报,操作实施。南宁市高新小学对外出学习的教师都布置了学习任务,教师们学习归来,或上交学习心得或在校内上研讨课或进行专题讲座,促使大家互相学习,在实践中反思,在教学中提高。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最终全校实验教师思想基本达成一致,确定了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须遵循“三个突出”和“四个基本程序”。“三个突出”是:(1)突出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2)突出合作:根据全班总人数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探究还是课中的交流合作与展示,每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作用。(3)突出探究: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和发展能力。“四个基本程序”是:(1)前置性学习;(2)小组交流讨论;(3)班级汇报;(4)总结巩固(延伸拓展)。
(三)寻求家长支持
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三驾马车”,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悉心教导和帮助,家校携手是使课程改革实验成功的保障。生本教育课程改革更重视学习过程,需安排很多观察、调查、查阅资料、实验等课外学习任务,很多学习任务尤其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家长要安排时间,利用自身资源,给孩子实践活动以支持,参与到孩子的研究性学习中。为了使更多的家长从观望、怀疑、误解生本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转变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中来,南宁市高新小学多次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生本教育理念,争取家长支持。例如,2013年5月9日晚,学校召开了全校学生家长会,引导学生家长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成为孩子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成为家庭温馨学习氛围的营造者。会上还指出了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要求家长引导孩子学会质疑、探究和发现;引导孩子走出课本,走进社会;指导孩子多实践多探究,培养创新意识;帮助孩子学会合作,提高孩子的素质水平。
(四)扎实研究推进
1.校际互动。南宁市高新小学与深圳市育才二小、贵港市港北区新世纪学校、贵港市港北区石羊塘学校等结成友好学校,曾派出8名教师到深圳市育才二小实地学习一周,派出27人到贵港市港北区新世纪学校进行学习,另外,两次接待友好学校来校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2.校内研讨。实施生本教育以来,南宁市高新小学将每学期一次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主题确定为“生本教育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观摩,课后组织教师以对话互动的形式进行研讨分析,教师们在研究中加深了认识,提高了实际操作水平。通过生本课堂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教师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学生具有很大的创造潜力。课堂中学生的精彩表现让教师们感慨不已:“放手,学生就拥有了展示空间;信任,学生就拥有了创造平台。”南宁市高新小学的教师们在新理念的吸纳和实践中,感受到了生本课堂带来的惊喜和变化。
3.科研助推。南宁市高新小学还定期进行生本教育优秀个案评比活动,要求每一位实验教师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思考总结,提炼出成功的、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以随笔或论文的形式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及措施。与此同时,学校还把在生本教育实践研究中生成的校级研究课题与学校原有的南宁市B类课题《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和C类课题《生本课堂理论背景下的多元化前置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力争使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成为高新区乃至全市有影响力的办学特色,为特色学校、品牌学校建设积淀丰厚的底蕴。
四、实施生本教育实验的成果
实施生本教育以来,南宁市高新小学探索出了一条既符合本校实际情况又切合学生需求的科研兴校之路,并以此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使学校成为激扬生命的学园、共同追梦的乐园。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学生有了随时质疑和发表意见的权利。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交流合作、展示成果,在探究、质疑中主动获取知识,获得了成就感与自信心。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了。其次,学生有了自我评价和师生互评的权利,在教师面前、同伴之间可以随时进行评价,增强了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风景线。最后,学生有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安排学习活动的权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选择与生成。正因如此,学生在学习中变得快乐了,有学生这样对教师说:“老师,这样上课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自己探究问题、讲解习题,记得特别牢。”在生本教育实验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学校参加生本教育实验的四年级5班为例,2014年春季学期,在南宁市教科所抽检中,该班54名学生取得了数学优秀率100%、平均分96.9分的好成绩。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音乐课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最终提高音乐审美、创造等各种能力。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在此理念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成四个音乐集块,即演唱、演奏、听赏、活动。其中“活动”设置了“歌表演”、“律动”、“音乐游戏”、“集体舞”、“我的创造”、“露一手”、“小小音乐剧”、“采集与分享”、“精彩回放”等栏目,各种活动设计突出体验,重视实践,鼓励创造。在音乐教学中实施活动教育内容达成音乐教育目标,本人认为关键是推行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强调对学生生命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提倡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知识的互动过程,是心灵沟通的过程,是生命体验的过程。音乐活动教学中运用“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能让学生在丰富的、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中,主动体验、探究、合作完成音乐审美提高过程。
一、确立正确的生本观
“生本教育”的教师是音乐活动课的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最终完成发展人、造就人的教育目的。在课堂中教师首先应有明确的定位,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为此,教师应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习的空间和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支持下主动学习,逐步让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如在苏教版小学音乐二年级创编活动“我的创造”的“森林音乐会”中,教师可让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创造各种节奏型的声响。课堂上我先模仿布谷鸟等叫声创设森林意境,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教室当作大森林,创编大自然的各种声响进行小组音乐会比赛,进入情景的学生创作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纷纷各抒己见主动的参与创编活动,创作了小鸟“喳喳 喳喳”的八分音符节奏、知了“知・了”的附点节奏、雷声“轰 隆隆”的八分和十六分音符结合的节奏、老鼠“吱吱吱吱”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小猫“喵- - - 呜”中“喵”的三拍节奏、钟声“滴答滴答”的四分音符节奏等各种节奏型声响,课堂变成了真正的森林音乐会赛场,当然课堂效率也是比较高的。可见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不是教师被动教学的课堂,只有真正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形成新型育人观念,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建生本的教学环节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是一个好演员,更是一个好导演。在音乐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努力构建以生为本、充满生命律动的课堂模式。做到全面依靠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聪明才智。教学环节设计要回归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权真正交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在三年级“采集与分享”的“傣家知识”展示中,我创设了生本的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或其它方式搜集资料,而后让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展示。当然,在学习和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导好各个环节,让各环节顺畅进行,为此,我为学生提供了校园网络,对学生的展示方案提供参考性意见,为学生的排练提供场地和辅助材料。课堂展示中我又为学生提供媒体和舞台,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示傣族与相关音乐知识的介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最终结果是令人振奋的,展示中有的小组用傣族音乐为伴奏进行语文课文《难忘的泼水节》的朗诵;有的以多媒体方式展示傣族风俗的内容;有的采用领唱与合唱形式进行歌唱;还有把器乐伴奏与舞蹈结合表演,可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整个音乐学习环节中,人人都成为传播信息的渠道,学生从自主课外搜集信息到课堂交流,知识信息的获取不再限于教材和教师对教材的注解。这种生本学习,使学习方式变成多样化、开放性的学习通道,学生的经验不再单一和封闭。学生在“先学”的基础的交往、交流环节也成为知识信息传输、拓展的宽带网。在这条知识信息的宽带网上,学生的经验由以前的扁平变为现在的立体,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少教多学”这一人们期盼的教学目标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成为了现实。
三、营造和谐的生本课堂
“生本教育”的课堂气氛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尊重和发展的,营造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是实施“生本教育”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程参与适时并举的“引”、“导”、“启”、“发”,既让学生感受到生本课堂的欢乐,又不偏离教学目标。如在“小小音乐剧”《大鹿》活动中,在学生对歌曲内容理解、歌唱后,我创设了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演一演故事,过程中学生别提有多高兴、多积极。根据歌曲内容他们觉得先得选出表演、歌唱、伴奏、背景等角色,而后进行了分组操练。在执行完角色分组后,学生在平等参与和小组讨论中自然的出现参谋者、决策者和操练者等分工,每组也能在和谐的环境中交流具体怎样表演、演唱、伴奏等。音乐课堂一下子进入了排练现场,特别是角色分配与表演,形象的展示了音乐故事的场景。歌唱组在歌唱小兔内容时情不自禁的加快了速度,准确到位的表现了小兔被狼追赶时的害怕,和急切希望大鹿开门救它的心情。在这过程中我明白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拓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创设多元的生本评价
生本教育的评价标准,不以一堂课的成功来衡量教师和课堂,而是看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态度。如今音乐活动生本教学完全转入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对学生的评价如果停留在原来的方法上,必然落后于教育改革。为此,音乐活动评价既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又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既关注评价的结果,又需关注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结果与过程相结合,达到生本教育的评价观。作为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及时的评价。如在展示傣家知识的过程中,我们的评价就不能只以学生的展示成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对学生收集材料、组织等也要进行恰当的评价。同时还可让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进行评价。当然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成为持续学习发展的动力,生本教育强调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既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又注重学生的实践效果。
生本教育是活的教育,生本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音乐活动学习的兴趣,更好地理解和展示音乐作品,进而发挥音乐作品的能动作用,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自我表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提倡“以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上给学生足够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郭思乐教授创立的“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校开展了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以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垫。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主要特征是“导学单”,课前利用“导学单”,唤醒学生已有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自主开展学习活动;课上“导学单”,发挥学习小组的能量,深入探索数学的奥秘。“导学案”的主要形式是“以学定教”,即教师在分析学生课前“导学单”的基础上调整原有教学计划,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盲点上。“导学案”的另一种形式是“以教导学”,即将课堂还于学生,利用“导学单”,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学。本文截取了我校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的若干教学片段,例谈“生本”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若干转变。
一、从“教案”到“学案”,彰显生本。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幕:教师在预备教案的引导下,教师不敢放手,学生学得很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自学的天赋和潜能,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掌握很多知识和技能,并能在自我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与快乐。何不将适合教师教的教案转变为适合学生学的“导学单”,为学生提出更为广阔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案例一: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整万数》部分课堂实录
师:在计数器上一千一千地拨,10个一千是多少?
生:10个一千是一万。
师:比万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根据导学单,也拿出计数器来拨一拨,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导学单:
1.拨一拨、说一说:
一万一万地拨,10个一万是( )。继续拨下去,你还能
知道什么?
2.想一想、写一写:
比万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请你在计数器上写一写。
(学生同桌合作、自主探索)
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一万一万地拨,10个一万是十万。
生2:十万十万地拨,10个十万是一百万。
生3:一百万一百万地拨,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
在认识新的数位、计数单位时,教师没有沿用常用的“带着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的形式,而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设计适合自主探索的“导学单”,让学生在“导学单”的引导下自主发现新知,从而为学生学习更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铺垫。
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换为学。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试图让“教案”转变为“学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足够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中获取新知。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言:“如果教师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创造,那学生就犹如那些分得土地,可以自由耕种的农民一样,获得了真正的解放,潜能就释放出来了。”
二、从“静态”走向“动态”,诠释生本。
生本的儿童观是起点非零。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被画上了许多圈圈点点(不同知识经验、不同生活积累、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若在教学中教师总认为学生对教授内容一无所知,就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何不利用课前“导学单”,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已有经验和学生的自学成果,适时调整原有设计思路,将一堂课的教学重点调整到学生学习的盲点上?
案例二:苏教版二年级上册《9的乘法口诀》部分课堂实录
课前导学单:
(通过课前“导学单”了解到学生学习的普遍困难是怎么记9的乘法口诀。)
课堂反馈与延伸:
师:谁能介绍你编的9的乘法口诀?
生: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九九八十一
师:记住这些口诀了吗?勇敢地背一背!
生:……
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口诀的?
生:我发现9的乘法口诀很有规律:第一个数是1、2、3……第二个数都是9。
师: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请小朋友们仔细读读这些口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我发现几个9相加就比几十少几。
师:是的,像7个9相加就比70少7是63。请小朋友们自己选择一句乘法口诀,算一算、想一想他说得有没有道理。
(学生通过算一算、想一想,认同了这个规律。)
生2:我发现积十位上的数总是比第一个乘数少1,积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相加的和都是9。
师:真是个了不起的发现。请小朋友像刚才那样再选一句口诀,想一想他的发现是否正确。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同了这个规律。)
师:用上你发现的规律,再来记记9的乘法口诀。
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经经历了5次口诀的类似编写过程,对于乘法口诀是怎么来的了然于心,如果这第6次编写乘法口诀的过程只是之前5次的简单重复,新知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得到有效激发。设计“课前导学单”,将口诀的编写过程前移,充分挖掘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将课堂教学的重点“编口诀”调整为学生学习的盲点“记口诀”,为学生高效地“学”铺路。
生本教育理念引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要求每堂课的设计都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试图通过“导学单”将“静态”教学转变为“动态”学习,让教师不再“照本宣科”,而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从学生思维的碰撞点出发,根据学情“因地制宜”,设计符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堂。
三、“单一”到“多元”,演绎生本。
回想以前的数学课堂:教师口若悬河、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学生大部分时间只是观众;即使有了小组合作、合作探究,也只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我们需要改变这样的课堂模式。何不在一节课中充分发挥“导学单”的独特魅力,设计多元化的“导学单”,为学生的学助力?
案例三: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小数》部分教学设计
课前导学单:
生本教育的理想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学习小数乘小数时,学生已经形成了小数乘整数的学习经验,对“积的变化规律”也有了充分的了解。通过两次导学,“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变成了现实:“课前导学单”,通过学生个体的自主探索,知晓小数乘小数的算理;“课中导学单”,通过学生群体的交流互动、思维碰撞,辨析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这样的课堂,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成为了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我们试图将导学形式由“单一”转变为“多元”,为学生设计适合“单兵作战”的“课前导学”,设计适合“团体作战”的“课中导学”,两者有机结合,营造学的乐园,还课堂于学生。
郭思乐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用生本教育理念去认真审视小学数学“导学案”研究,可喜地看到我们的数学课堂的转变:从“教案”走向“学案”、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单一”走向“多元”,而这些转变也真正助推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可见,“导学案”是生本课堂的一种有效的创新诠释。随着研究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将逐渐从“师本”走向“生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