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6: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就业工作思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xx年主要工作目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8000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15500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4500人,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内;创业培训20xx人,再就业培训1000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6000 人,其中新增扩面 10000人,全年征收失业保险费4000万元。
一、贯彻《就业促进法》,取得三大进步
(一)宣传《就业促进法》,依法促就业取得进步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介和培训、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抓好《就业促进法》的宣传。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积极推进充实和完善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职能,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促进就业的责任,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有效发挥齐抓共管促进就业机制的作用。
(二)实施《就业促进法》,就业目标责任制推进明显进步
全力实施就业促进工程,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搞好就业服务,抓好再就业培训,切实增强劳动者就业及创业能力。进一步完善就业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增加就业目标考核内容,增加目标管理分值,实行就业目标管理进度通报制度、实行就业目标管理专项督察制度、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落实《就业促进法》,基础工作全面进步
以落实就业促进法为契机,以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为中心内容,整合资源,夯实就业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调查、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制度。推动就业备案制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失业预警制度等为内容的公共就业服务基础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二、施统筹城乡就业,凸显三个成效
(四)实施统筹城乡就业,凸显平等就业成效
积极实施劳务输出“品牌”战略,做大做强我市劳务品牌。加强驻外劳务机构管理,加强输入、输出地合作,探索“四位一体”(培训—转移就业—农民合同制工人失业保险—维权)的工作模式。贴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开展“20xx家乡温暖活动”,为外出务工人员建卡立档,实施动态管理,帮助增强维权意识。实施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对“校村联合”、“校企联合,订单培训”、“输出输入地联合,定向培训”等工作模式的总结和推广,大力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积极扶持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农民自主创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切实实行城乡平等的免费就业服务制度。
(五)实施统筹城乡就业,凸显市场建设成效
建立面向城乡劳动者服务的人力资源市场。探索构建有形的人力资源市场,实施以开发就业、平等就业、素质就业、稳定就业为目标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建设。
(六)实施统筹城乡就业,凸显体系构建成效
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成“三级组织机构”、“四级服务网络”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格局。推进就业服务功能多元化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大力发展输出派遣产业,建立劳动力储备基地与用工基地的有效连接机制,实行有序输出,变输出人员为固定资源,加快劳动力资源向劳动力资本转变的步伐。
三、建设五个项目,狠抓三个创新
(七)建设五个项目,改善公共就业服务条件
一是公共实训基地二期项目建设
准确定位,理清思路,审慎而着力地推进公共实训基地二期工程建设。完善一期工程建设硬件条件和运行机制的同时,加快二期工程建设调研、评估、论证,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把××市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成全省一流的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
二是川南就业培训基地项目建设
整合培训资源,面向川南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在市就业训练中心建立川南就业培训基地。探索建立就业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的整体功能发挥的机制,探索
市就业局就业再就业工作思路第2页
建立区域培训基地城市培训资源共享机制。
三是就业和培训标准体系建设项目
职业培训是政府帮助城乡劳动者就业最根本的措施。要建立以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为系统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率先实现素质就业,争取加大财政资金对职业培训的投入力度,完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加快建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引导支持相结合,调动各类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城乡劳动者多层次需求的培训制度,开展城乡"两后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和对企业农民工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四是“1000人创业计划”项目建设
以加强后续服务工作为重点,构建以创业培训为基础,将创业扶持政策与创业服务有机结合的工作体系。选择创业人员,建立创业项目指导机构和专家指导组织,确定创业项目推荐目录,匹配创业扶持政策。启动“1000人创业计划”,年内扶持1000人创业,促进创业城市建设。
五是“能力结构发展计划”项目建设
结合实施统筹城乡就业“能力结构发展计划”,积极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项目。重点推动就业培训发展项目,大力实施转移培训工程、推动创业培训计划、劳务品牌培训计划。
(八)狠抓三个创新,提升公共就业服务形象
一是创新灵活就业管理方式,组建灵活就业人员就业互助会
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开展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实行灵活就业人员申报制度。建立社区灵活就业者互助会,通过互助会开展对灵活就业者的管理、培训、就业互助等相关的就业服务。
二是创新创业促进形式,建立创业者协会
以现有的创业典型为骨干,建立行业为支撑的创业者协会。对以创业者提供培训、沟通、政策支持等帮助,挖掘创业成功者帮助有创业意愿的人员开展创业活动。
三是创新就业管理手段,建立个人就业与失业代码
以推动就业实名制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对进行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参加培训、实现就业、进行创业等的区域内城乡劳动者实行统一的、跨部门共同使用的个人就业代码制度。确保就业与失业管理规范,享受政策无遗漏。
四、突出三个重点,推进八项工作
(九)突出三个重点,实现工作转变
一是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实现团队面貌的转变
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管理组织体系,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加强就业局班子建设,使之形成高效、廉政、团结、务实,具有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建立干部职工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开展对基层就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努力打造职业指导、职业分析、劳动保障协理和创业培训“四支队伍”,提高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 有效地推进自身免疫系统、内部制约机制建设,继续完善《××市就业工作规则》,全方位提升管理科技含量,明确责任,杜绝违规行为,以保证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稳健发展,推动就业服务系统队伍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
建设和谐团队,加强内部沟通,增强互信,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开展以关心职工政治、工作、生活为内容的和谐构建活动,全面实现团队的面貌转变。
二是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实现就业服务手段转变
进就业服务信息化网络建设,力争年内覆盖到全市重点乡镇(街道)和示范社区(村)。不断完善和延伸劳动力市场信息管理系统,不断优化和增强就业服务网站的页面和功能。
三是以就业和失业管理为重点,实现就业成效评估的转变
探索城乡一体的就业失业登记办法,完善全市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季度分析和制度,积极开展城镇劳动力就业、失业状况抽样调查活动,完善多渠道信息采集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和作用,推进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的进程。
(十)推进八项工作,突破工作现状
一是小额担保贷款有突破
创新小额贷款机制,强化区县管理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扩大贷款对象、扩大贷款规模,积极推动创建信用社区建设工作。以小额贷款为创业资金支撑,建立信用社区、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的联动机制。
二是基层平台建设有突破
强化乡镇劳动保障平台建设,90%的乡镇建立劳动保障所;50%的社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35%的村建立村级就业服务平台。
三是“新三化”建设有突破
认真实施《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逐步统一就业服务制度和标准,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按照就业服务“新三化”建设标准,全面开展评估活动。
四是培训机制建设有突破
加快我市公共实训基地二期项目的建设,为更多的城乡劳动者提供免费技能实训服务,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和本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城乡统筹就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建成川南就业培训基地,积极引导各类培训力量,吸引市内外培训机构参与,构建以××本地需求为主,面向区域人力资源市场的职业培训基地。
五是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有突破
把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做成服务民众的品牌,分时间段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针对不同群体,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送补贴,确保困难群体实现就业、稳定就业。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开发和储备一批适合困难群体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全年创建充分就业社区20个。建立“零就业”家庭申报认定制度,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对新产生零就业家庭,做到“产生一户,消除一户”。
六是积极就业政策实施突破
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免费服务的就业政策,完善职业介绍补贴办法,落实免费服务资金;同时,积极促进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发放等政策落实。
加强《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管理,建立和完善持证人员的再就业与跟踪服务制度。加强劳服企业管理工作。全面落实企业吸纳就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加大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及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认定力度,鼓励和引导其吸纳安置失业人员和其他劳动者就业再就业。
抓好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确保全市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确保就业困难对象得到有效的就业援助,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对象受理援助申请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等。
七是失业保险促就业有突破
深入开展失保扩面行动,重点推进非公有制单位参保,积极探索农民合同制工人与城镇职工同等履行缴费义务、享受同等待遇的办法,进一步推进失地无业农民工参保工作。完善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建立失业保险预警机制,增强基金统筹调剂能力,确保失业金的发放。加强基金管理,加强内部监控机制,继续完善失业保险基础工作,将征收、清欠、扩面、审批、发放等工作逐步纳入微机管理,提高失业保险服务水平。加大失业保险促就业工作力度,积极参与和支持企业改制工作。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多措并举,全力以赴为规模企业用工服务。
一是加大招聘频率,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今年,我们根据市重大项目的用工需求,先后举办 “保障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大丰” 服务企业用工招聘会、“三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庆八一、拥军情”退役士兵专场招聘会、“迎国庆、惠民生金秋服务企业招聘会”等大中型综合招聘会10场,服务企业近400家,提供就业岗位8000多个,到场求职人员近万人次。另外,我们每月组织“周五劳务集市”,为经济开发区和常州高新区、港区企业等举办专场招聘会近40场次,10月份,组织近60家规模企业到盐城参加“盐城市举行中国国际人才市场江苏沿海市场揭牌仪式暨盐城市人力资源市场群大型招聘活动”,基本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全年共协助企业招工???人。博汇纸业、剑豪传动、天生药业、联鑫钢铁等重大项目企业一期工程用工已全部到位。我们还进一步完善了“就业110”服务功能,建立应急服务机制,实行即时服务,对缺工40人以上企业,及时派专人上门详细了解情况,并实行跟踪服务,直到解决问题。
三是畅通渠道,构建立体信息网络。为了让企业和求职者及时和掌握就业信息,引导返乡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今年我们加大投入在全市构建立体用工信息网络。第一与市移动公司联手,搭建了就业信息短信平台,目前已通过此平台就业信息短信35万条。第二在局网站上增加了就业招聘信息功能,让企业、求职者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全市企业用工情况。第三在市人力资源市场外新建50米就业信息长廊,一次可供35家企业同时展示企业形象,用工信息,目前已全部布展到位。第四利用四有村平台,将企业用工信息实时在村,构成市、镇、村三级就业信息网络、缩短农村与市区信息时间差。市万通纺织、海锋风电、联鑫钢铁、纽威、兄弟公司、金维卡通纤维公司、民进机械等46家企业通过信息平台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
四是内外并举,搭建劳务交流对接平台。在市内,积极开展“三百”活动,并以此完善村级平台建设,畅通用工和人力资源信息渠道,目前已实现市、镇、村(社区)用工信息联网,解决了原来用工信息不对称和村级就业服务平台空白的问题。在大丰港经济区,市经济开发区和常州高新区建立专门服务于企业用工的联系点,牵头负责辖区内企业用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市外,建立窗口和劳务基地。2月份,在南京全国劳务人员集聚地安德门劳务市场设立“大丰企业招工窗口”,聘请专人从事接待报名、人员输送等工作。4月,组织专人赴河北省成安县、广丰县、临漳县、成县、平乡县、魏县与当地就业管理部门联系,在省外建立8个劳务基地,将外地劳动力引入本市就业,全力保障企业用工。目前省外基地已有近百人在我市企业就业。
学生社团组织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众化”教育时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在不断探索就业指导工作新途径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社团组织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如何尽可能让大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实现就业目标,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于是,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大学生就业有了一条新的纽带—学生就业服务社团。这样一个学生社团组织,连接单位、学校与学生,传达双方的理念,促成双方的共识。这样一个学生社团组织,具有学生本身的所有热情、职业趋向和就业理念。
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协会(以下简称职协)是在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指导下,由学生成立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集学术性、指导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公益性学生社团组织。职协围绕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展了许多活动,被校方看作是“延伸的手臂”,成为广大学生“成长的参谋”。
一、职协的宗旨及其开展的就业指导服务活动
职协以“启蒙职业规划意识,促进职业生涯发展”为宗旨,以帮助在校大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目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帮助大学生更好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社会需要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实现理想就业。
1、大型活动—校“职业生涯规划节”系列活动。职协组织策划了以“规划人生,成就未来”为主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节系列活动。规划节历时两个月,开展了简历设计大赛、模拟招聘会、职业生涯规划作品大赛、职业测评、播放系列视频讲座、问卷调查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旨在引导全校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合理规划职业生涯,从容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技能。
2、常规活动。职协的常规活动包括协助就业指导中心组织日常招聘会、毕业生校园供需见面会、就业讲座及培训等。职协拥有一批招聘助理,实行轮流值班的制度,在职协办公室的统一安排下,利用课余时间协助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接待用人单位来校进行专场招聘。他们在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所提供的热情而周到的招聘服务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沟通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好评。此外,职协还积极主动联系企业人士、就业指导专家来校进行就业指导讲座和培训,并负责校内的宣传、场地的安排与现场的组织工作。
3、定期学习交流。职协成员在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指导下,定期进行学习交流和工作总结,分享工作经验,分享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
4、构建协会网站与维护学校就业信息网。协会开通了“职协在线”,使协会工作网络化,通过网络向在校学生传达职业规划与发展理念的同时,也宣传着协会的服务理念。他们把“职协在线”作为校就业信息网的辅助渠道,校内就业新闻,人才市场的最新趋势和就业政策的最新动向,开展就业信息调查,负责开展和管理网上职业测评项目等等;同时,职协的信息部也协助就业指导中心对校园就业信息网进行维护与管理。
二、职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影响力小。该协会于2006年成立,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社团规模不够大,在校内的影响力还不够,当然更谈不上社会上的认知度。
2、社团的管理制度不规范。这是许多学生社团的通病,在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中,存在管理主体多元化、管理手段简单化等问题。
3、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场地有限,社会资源比较薄弱。社团的各项活动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学校对社团活动的专项拨款是十分有限的。而目前该社团的社会影响力有限,加上学生的经验与精力也有限,因而得到的社会资源也很有限,拉到的赞助经费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费的不足,使社团活动的强度有限,活动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这是制约社团发展的一个瓶颈。其次,社团活动的场地也很有限,再加上目前我校存在多校区管理的问题,也给社团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社团的社会资源比较薄弱还表现在目前社团的指导力量薄弱,仅仅依靠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还无法联系到社会相关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社团的顾问。
4、社团干部的后备力量不足。一个学生社团的完善发展需要一支很强的干部队伍。目前,职协拥有一批优秀的社团干部,他们曾在系里担任过学生干部,在社团活动的开展中起到了很好的领导作用。但社团对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不够,使得社团干部的后备力量略显不足,再加上目前社团成员的专业训练还比较缺乏,社团建设中的人才储备问题比较严重。
5、社团工作网络化建设不足。尽管协会建立了“职协在线”的网站,但是由于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网站的功能不够完善,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新颖,因此无法吸引更多的在校生浏览该网站。
三、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就业服务社团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校学生就业服务社团组织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将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及实际情况,在坚持学生社团“五个一”模式的基础上,加强我校学生就业服务社团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工作。
1、积极扩大社团的规模与影响力,努力实现社团资源的“社会化”。社团可以利用每年纳新的机会及社团开展的活动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可以在每年新生人学的时候,组织社团中高年级的学生深人大一新生班级和宿舍,主动服务于新生,帮助新生度过适应期,指导大一新生规划大学生活、明确目标。这样在向新生宣传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理念的同时,也可以吸引新生加人到社团中来,在学习为他人提供就业指导的同时,树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立自身的职业目标,并朝这个目标努力奋进。另外,社团活动的精品化,也是扩大社团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在原有“职业规划节”这一品牌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新的品牌活动项目,以提高社团的影响力与认知度。
该社团在逐渐扩大规模与影响力的同时,要努力实现社团资源的“社会化”,为自身的发展寻求外部“动力”。具体做法如下:(1)与企业、公司、行业、协会、人才市场等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社会投人来充实社团资源;(2)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就业指导专家、学者作为社团的顾问和指导老师,以增强学生就业社团组织的指导力量;(3)与兄弟院校相关社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社团工作的思路,通过实践逐步形成自身工作的特色。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进一步丰富社团文化内涵,增添发展“势能”,最终达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当然,在实现这一“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积极利用其自身的社会资源,促成各方的合作,帮助学生就业社团组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2、建立健全社团的规章制度,使社团建设规范化。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要建立健全社团的各项管理制度,使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社团纳新、干部产生、活动开展、工作考核、财务管理、队伍建设等重点环节,明确管理内容和目标。规章制度的健全可以杜绝社团在管理及运行中的无序混乱状态。
3、加强社团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完善评价体系,构建社团活动的激励机制,使社团发展可持续化。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与社团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有重要的联系。在选拔与培养社团干部的过程中,要对其及时指导,经常组织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还要总结检查,定期考核。完善评价体系,构建社团活动的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完善社团的奖惩制度,进一步完善对社团骨干的评价奖惩机制,健全优秀学生社团干部的评定措施,努力将优秀社团骨干列为党团组织的“推优”对象,并和学生会干部一样,在评定奖学金时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另一方面还要完善社团成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机制,把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外部需要和内部需要相结合,逐步将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与学校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教育联系起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一)就业增长趋缓
2008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人员、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等指标虽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较乐观,但从绝对量看,较去年同期呈现下滑态势,分别下降5%、7.4%、23%,城镇登记失业率也较去年略有增加,达3.16%。
(二)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深化
第一,劳动力市场供求比继续攀高,技能型人才紧缺难以缓解。2008年上半年,全市劳动力市场供求比为1.39,比上年同期高0.13,其中中级技能及高级技师求人倍率分别高达2.14和4.59。
第二,低素质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大,无技术等级或职称的求职者占求职者总数的52.9%,而求人倍率仅有0.5左右,远远低于前两年同期水平。总体来看,目前劳动力市场既有技能型劳动力紧缺的老问题,又凸显低素质劳动力就业难度增加的新问题,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深化。
(三)新劳动合同法影响逐步显现
第一,劳资纠纷案件快速增加。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市劳动争议仲裁数达到4947件,同比增长74%,由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明显增加。
第二,企业用工成本有所增加。据测算,规范劳动合同关系后,企业用工成本将上升15%左右,原来用工不够规范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劳动力成本压力大大增加。
第三,企业用工灵活性受限。由于裁员的条件规定比较严格,企业担心增加新员工后万一不满意时裁员受限。因此,招工比以往更加谨慎。
(四)第三产业拉动就业增长的效果尚未体现
2001年以来,宁波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大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但第二产业仍是拉动就业的重要力量。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显示,第二产业的用工需求占比与前两年基本持平,各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仍然集中在制造业,用人需求占比达到39.46%。第三产业中,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虽然劳动力需求也较为旺盛,占比分别为13.42%、13.22%和11.26%,但比例较往年相比没有增加,第三产业拉动就业增长的效果还未能体现。
(五)大中专毕业生持续增加
由于宁波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及薪资条件相对有吸引力,近几年外地生源毕业生流入数明显大于本地生源毕业生流出数,构成了“人才洼地”效应。2008年,宁波市实际接收毕业生数量将进一步增长,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很大。
二、影响当前就业的几个突出因素
第一,宏观环境变化影响就业总需求。宏观经营环境的严峻对企业家的信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2008年二季度宁波市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9.57,比上年同期降低30.96个点。国际国内总需求下降、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经营压力加大以及对未来的担心,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开工率以及扩大再生产的意愿,导致用工总需求难以出现大幅度的增加。
第二,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影响就业需求结构。宁波市产业以出口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利润空间小,议价能力弱。在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产业受冲击较大。传导到就业领域,劳动密集型产业低素质劳动力的用工需求受影响较大。另外,由于宁波市产业组织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虽然抗风险能力较弱,但转型也相对容易,产业升级与转换较快,自我调整能力较强。如可通过加大技术设备投入、扩大临时用工规模、企业内部挖潜甚至裁员等方式进行自我调整。这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的总量矛盾以及高素质劳动力紧缺、低素质劳动力过剩的结构性矛盾。
第三,劳动力供给的总量过剩与结构不合理。从户籍人口看,目前宁波市农村劳动力正加快向城市转移,且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保持较高水平。2007年全市非农户籍人口为19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逐年增加,农村户籍人口中绝大部分也已经转移从事二、三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从外来人口看,由于宁波市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就业机会多,外来人口继续快速增长,年龄结构呈年轻型。在劳动力增长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外来低素质打工劳动力占绝大多数,远远超过人才引进与大中专毕业生数量。宁波市劳动力供给的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
三、下一步促进就业工作的思路
我市将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就业促进法》,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充分利用“人口红利”这一契机,通过宏观调控、产业调整、自主创业、政府托底、市场服务和预测预警六大措施全方位促进就业,不断优化就业结构,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一)宏观调控“保”就业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政策制定中要着眼于是不是有利于促进就业,使宏观调控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把促进就业纳入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推动经济与就业协调发展,为实现各项就业目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产业调整“优”就业
通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结构优化,增强两者之间的协调性。进一步推进宁波市“十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强职业学校“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和“现代化专业”建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强化在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以教学、科研和创业等方式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实习实训中心;研究推进“双证书”教育模式,围绕我市产业升级和人才需求结构的特点,加强与先进地区、先进双证书机构的合作,争取在5年时间内使双证书人才的培养数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深化城乡统筹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市场需求比较旺盛的社会培训,鼓励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和更多的培训机构参与,形成良性竞争的培训市场;对于政府补贴或购买的培训,要参照政府采购的模式确定培训机构,培训内容要坚持“多层次、多形式”,同时将求职技巧纳入劳动者教育和培训的范围,提高劳动者求职能力。
(三)自主创业“带”就业
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实行自主创业带动就业战略。要推进实施鼓励自主创业的各项政策。
一是要培育和扶持创业带头人,在小额贷款担保、创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资助,为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二是要鼓励就业困难群体积极创业,在继续推进小额贷款的同时,面向广大就业困难群体,尝试开辟小本创业政府项目,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再就业人员可以优先申请。
三是要调动毕业生创业活力,尝试在各类学校开设创业政策解读课程,配合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设立创业档案,加强对毕业生创业的跟踪服务。
(四)政府买单“托”就业
重点针对各类弱势群体,政府要在就业服务上发挥托底作用,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继续开展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帮扶工作,通过出台政策、提供岗位、加强培训等方式帮助其就业,做到城镇“零就业家庭”“发现一户、帮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确保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较大程度上实现就业,自食其力。加大就业困难人员扶持力度,鼓励各县(市、区)政府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力度,积极开发保洁、保绿、保安、社区食堂、幼儿接送、老人陪护、垃圾分类和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优先扶持各类就业困难人员。
(五)市场服务“统”就业
第一,统一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服务。将建设整合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功能的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为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建立硬件基础,同时整合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职能,提高公共资源利用率和就业服务水平,改善就业服务环境。下一步将研究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职能合并的可行方案,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分割的局面,由统一的部门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做到政策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搭建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平台,促进就业。
第二,搭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服务。建立市、县(市、区)两级人力资源市场并向基层不断延伸,共享信息,建立面向城乡劳动者平等开放的服务网络。
第三,加强外来劳动力就业服务。支持外来务工人员成立同乡会等社团组织,增强社团在岗位推荐等方面的作用,尝试吸纳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居委会等居民自治组织,扩大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关系网络,切实提升求职效率。
第四,免费为农村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等基本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第五,加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强化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和毕业生就业网的资源优势,通过信息互通、工作联动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继续开展未就业毕业生就业见习、就业推荐、技能培训等工作,努力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贯彻执行困难家庭毕业生临时生活补助政策,保证其求职期间的基本生活,尝试为毕业生提供临时居住房屋等措施,让毕业生顺利求职、安心工作。
一、要确定后勤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后勤部门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在于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哪几方面展开,需要提高后勤职工哪些方面的素质。
(一)后勤部门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角色意识的培养
一个人不管从事哪方面的工作,角色意识都非常重要。如果不明白自己的角色和定位,那么对本职工作的认识就难以提高,工作中会存在认识不到位、不能尽善尽美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缺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角色定位上教育职工,要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工作的职责,以便把后勤工作做好。要让后勤职工意识到,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工资虽然不再由企业发放,但是企业还是要负责他们退休之后的医疗和养老问题的。目前,很多企业提供比较稳定的服务市场,这都为后勤职工的收费服务提供了条件。此外,企业存在的根本目标是企业的发展、利润的增长,后勤人员是和企业主营业务不相关的工作人员,但是企业职工提供良好的服务,促进企业职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也是后勤人员的本职工作内涵之所在。
(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后勤职工职业道德培养
后勤职工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应有的工资和报酬,他们和企业的其他职工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他们也在为企业的发展而服务,他们的工作同样是有价值的工作。同时,后勤工作关系到企业职工的衣食住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后勤部门的责任是很重大的。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后勤部门在经营转型的过程中,后勤职工渐渐产生了没有理想、钞票胜过一切、权利操纵一切的不良思想。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后勤职工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明白后勤工作的重要性,领会后勤部门每一个岗位的职责和义务。后勤职工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后勤部门的形象才能树立起来,后勤事业的发展才能壮大起来。
(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给后勤职工灌输市场经济的观念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非常深远,后勤职工都有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陈旧观念,他们不能适应后倾部门工作逐渐社会化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在后勤部门工作中引入竞争、风险、效益、法律意识,后勤部门的工作才能走向高效、精简的道路。
二、后勤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探析
总体来说,后勤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摆脱过去那种说教式的、脱离实际的教育方式。后勤部门社会化改革的现实背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创新自己的工作方法,才能让后勤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
首先,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硬件载体上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才能保证后勤职工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平时要组织广大的职工和干部进行政治学习、开展各种会议、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除此之外,后勤职工还应该走出企业,到其他的企业中去学习改革的经验,扩展自己的工作思路,增强自己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现代传媒手段的应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和广播对后勤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感染到职工、提高职工的思想水平。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要关注特殊群体,让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职工实处。特殊群体是那些心理上有困难、生活中有困境的职工。后勤职工的员工组成和就业的层次上来说,他们在企业的发展中是比较特殊的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者摸排后要建立后勤职工的特殊群体信息库,组织企业其他职工对他们提供帮助、施以援手。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消除工作中的心理压力,对于基本生活有困难的职工,应该筹集资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后勤部门实现人性化管理,后勤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具有感染力。
另外,要加强后勤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整体队伍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的保障力量,建设一只素质高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于后勤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一是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伴随着企业不断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和企业设施的增加,后勤队伍走向多工种方向发展的道路,后勤职工分工协作的程度在不断增高。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增前后勤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职工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此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及时把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以及重要性文件向后勤职工传达下去。抓住工作中心,掌握工作方法,让思想政治工作在细微处展示作用。二是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进行岗位培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业务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岗位培训,例如在岗培训、行业交流、到其他企业参观等等。在培训中要注重后勤职工文化知识的提高、业务技术的提升等工作中的重要因素。
最后,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上。人的思想是具体的、复杂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教育人的工作,一定要有针对性才能取得实效。目前,企业后勤部门正处于变革期,管理体制的变迁涉及到后勤员工的切实利益,同时也决定着后勤改革的成败。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职工对变革的适应能力,协调好后勤职工和企业其他职工之间的关系,平复好后勤职工的情绪。让后勤职工意识到自身的工作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他们要在工作中履行好职责和义务,顺利度过后勤工作变革期。
【参考文献】
[1]李冀东.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社科论坛,2011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职责。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长,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不少新情况,通过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提高认识,掌握可行的求职方法,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正视就业现实,克服好高鹜远、急功近利的思想,实现顺利就业。
做好中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率,有利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有利于带动中职招生,促进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也有利于促进政治、经济的和谐发展。
二、解决的思路
从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来说,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为就业率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因此,各个学校除了狠抓教育质量外,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一)建立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限于在“毕业前进行指导”,而要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要建立从低年级到毕业班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详细制定各年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对各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应有侧重。低年级侧重就业宣传教育,重点是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设计,可以采用组织听取就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
(二)加强就业观念转变教育,引导学生为就业做准备
在当前毕业生剧增,而就业岗位较少的情况下,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减轻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切实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已是当务之急。毕业生只想“是否是正式工,到大城市去,到大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那么职业学校毕业生将会很难找到工作。因此,学校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新的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引导毕业生树立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帮助毕业生树立创业意识,鼓励毕业生到社会中去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就业指导机构可以通过组织就业形势报告会、上就业指导课等形式,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为就业做准备,让毕业生掌握就业的技能和方法。
(三)对中职生进行择业心理指导
这是就业指导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仅会遇到种种外部障碍,还会遇到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因此,可以以课堂群体教学和专题讲座及个别咨询为主,从培育良好的择业心态着手,引导中职生客观公正地分析就业形势和择业倾向、正确对待就业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和用人单位等。
同时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走出“焦虑”的心理误区,克服“依赖”、走出“盲从”的心理误区,克服保守思想、走出“从一而终”的心理误区,正视挫折、走出“自卑”的心理误区,正视现实、走出“过分追求完美”的心理误区,保持平常、走出“学而优则仕”的自负心理误区等等。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克服不良的择业心态,排除心理障碍,树立健康的择业心理,实现顺利就业。
(四)对毕业生进行择业技巧和方法的指导
求职择业实际上是一门艺术,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是择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求职择业资料准备、信息收集和处理、信息联络,以及面试的方法和技巧等。
归纳起来,主要有电话求职的方法技巧、举荐求职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中介求职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广告求职的方法和技巧、网上求职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自荐求职的方法和技巧。尽管各种求职的方法和技巧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如:精心准备、主动出击,充满信心、不卑不亢,机智灵活、随机应变,诚信为上、务实为本,等等。因此,就业指导者应在引导学生根据各种求职择业的具体方式方法灵活应对,提高求职成功率。求职择业技巧的方法以模拟招聘和现场参观、范例演示为主,辅之必要的课堂理论讲授。
进行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让学生基本了解和掌握就业形势和政策、求职择业的技巧和方法、处理日常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措施和手段等,引导学生调整择业心态,走出择业误区,形成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择业观。专题讲座主要是邀请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结合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和引导。也可邀请就业指导教育专家、用人单位代表及校友等结合社会发展和单位建设实际,以及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情况开展讲座,这些讲座往往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学生的教育更具有说服力、感召力、影响力,效果比学校教师单纯的理论教育更为显著。
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咨询和指导工作,在宣传就业政策、传递就业信息、指导择业技巧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个性化的咨询与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志趣的差异,帮助学生对所选择的工作进行适应程度分析,提高学生的择业水平。要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及时传递就业信息既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前提,也是正确引导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关键。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进行网上信息、就业咨询、职业测评等功能、使就业指导、咨询、服务工作及时、准确、高效、快捷传递给广大学生,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要强化市场意识,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招生结构,对于就业不好或就业前景甚忧的专业停止或减少招生计划。要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走访用人单位,征求他们的意见,培育并建立广泛而稳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这是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和核心。
(五)生涯辅导
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展开生涯辅导,随着全人发展和终身发展理论在西方被广泛地接受,人们对职业选择的态度不再停留在“人职匹配”的阶段。对于指导学生就业来说,应该要有其前瞻性和系统性,尤其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积极有效地开展生涯发展教育,对于促进中职毕业生充分就业大有益处。
萨帕的生涯发展性理论认为:在个体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着职业发展的内容和任务,职业选择并非仅仅是大学毕业时才面临的挑战。中职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职业成熟度较低,而职业成熟度较高的人比职业成熟度低的人更容易成功。有效的教育和生涯辅导不但有利于学生当前的职业选择,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各级学校中应该针对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开展职业教育和辅导来促进学生的职业成熟是非常必要的。
生涯辅导的学习理论是以社会学习理论为依据,为大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开发职业发展方案。它能使大学生获得更准确的自我观察和环境观察,有利于扩大中职生的能力和兴趣,而不仅是现有专业所需的能力和兴趣。必须鼓励学生探究新活动,发展新兴趣,培养新能力。就业辅导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帮助学生系统确认新机会和新经历,并帮助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毕业生准备应对的工作任务是有变化的,因此,就业指导者应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技能评价,如何确立新的需要和学习技能。还应帮助学生发展为日益变化的工作领域制定战略的能力。对毕业生而言,实际从事一个职业要比做一个职业选择更具挑战性,因此不仅要帮助学生择业,还要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作为院校就业指导者,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就业指导者的身份,而且更应靠近职业咨询者的身份,因为他们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能力,了解环境,了解工作性质,解决所有职业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不仅帮助选择,而且强调技能的养成和培训,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东太,王竹芹.高校就业指导的反思和创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2]丁振国,等.就业指导教程[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2005年公布的《中国优秀贫困生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在校贫困生一般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困生为5%-10%左右。”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30万人,按贫困生20%的比例计算,全国约有130万贫困毕业生进入社会,面临就业。然而,随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有着特殊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贫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将会遇到更大的阻力与困难。贫困毕业生的就业事关高校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因此,如何帮助贫困毕业生认清就业现状、端正就业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做好职业规划、找到适宜工作,提升贫困毕业生就业的数量与质量是各高校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特殊问题分析
贫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除了会遭遇到就业市场中所有毕业生无不面对的竞争压力、择业劣势外,还存在着因其群体特性而带来的系列问题。
(一)经济问题
经济困难是摆在贫困毕业生面前的首要问题。面对越来越高昂的求职成本,贫困毕业生承受了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考虑到费用支出,有些贫困生只能坐失良机,望职兴叹。另外,当出国、考研深造正成为一种趋势,成为毕业生延缓就业或更高层次就业的一种选择时,许多优秀的贫困毕业生却因“读书无钱难,无钱难读书”的窘境,不得不在叹息中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经济困难减少了贫困毕业生求职的机会,缩小了就业的渠道,降低了就业的几率。
(二)观念问题
贫困作为一种生存状态,已经给了贫困生深深的印记,而祖辈们赋予的光宗耀祖的使命使得他们毕业时不愿意回到家乡,不愿意到基层,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许多贫困毕业生将择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的绝好机会,希望一锤定音,找到好工作彻底“跳出农门”,因此出现有业不就,挑三拣四的现象。除此之外,四年的大学生活已经给家庭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是负债,以致贫困毕业生在就业时不得不把高薪、高待遇等作为就业的首要考虑因素,从而加剧了他们就业的难度。
(三)心理问题
贫困毕业生往往自尊、敏感同时又自我封闭。当处于学习、经济、情感及就业等多重压力下,一些贫困毕业生因缺乏应对各种压力的心理准备和社会适应能力,一旦遭遇挫折,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诱发心理问题。这种相对较差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利于他们就业,使求职道路雪上加霜。
(四)社会资源问题
与普通毕业生相比,贫困生的父母社会地位一般都不高,社会关系少或者过于简单,因此毕业生无法得到来自家庭的就业信息支持,从而减少了就业的途径。加之,由于性格原因和经济条件的制约,贫困毕业生在校期间无法很好地利用“地缘、学缘、血缘”关系为自己争取人脉支持,社会资本的贫乏,使贫困毕业生处于就业的劣势、弱势地位,加剧了就业的难度。
二、贫困毕业生就业对策探析
贫困毕业生作为高校毕业生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就业弱势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就业靠一己之力的私立救济十分困难,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贫困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贫困毕业生就业的公力救济。要在“以毕业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指导下,制定措施得当、指导有力的公力救助对策,既要有针对全体贫困生的宏观帮扶政策,又要有面向不同类别的“分类”微观指导方针,切实为贫困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保证贫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一)宏观帮扶政策
1.齐抓共管,促进贫困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高校内部应发动各方力量,由各学院学科带头人牵头,有侧重地加强对贫困生的专业技术培训,促使其掌握应用现代技术的本领;由学工部、团委牵头,发动更多贫困生加入学生社团,通过举办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模拟招聘等活动,提升贫困生的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由学生辅导员引领贫困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就业见习等与社会、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活动,达到全方位锻炼能力,完善素质,储备职业能力,以实现对市场需求的有效应对。多个抓手共同使力,促使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三级体系,保证贫困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
高校应高度重视贫困生活经历给贫困生成长成才带来的负面作用,建立起“校、系、班”三级心理保健体系,对贫困生群体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辅导、教育和监控。同时,采取群体辅导与个别辅导、障碍性心理咨询与发展性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及时纠正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认知偏差,帮助其调整择业心态,以健全的心理素质承接下一轮的职场考验。
3.完善制度、提升服务,做好贫困毕业生就业物质保障
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奖贷助勤等制度,帮助贫困毕业生改善生活环境,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从资金上解决贫困毕业生因经济紧张而造成求职困难的局面。同时,进一步稳定和完善针对贫困毕业生的各种优惠制度,如积极邀请用人单位“走进来”,免费为贫困毕业生提供使用就业网信息查询、简历、网上远程面试等服务,免费为贫困生发放大型招聘会门票等。切实降低其择业成本,做好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其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择业环境。
4.上下总动员,拓宽贫困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
高校应积极开发和完善以就业信息网为核心的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为贫困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同时,在全校上下,广泛发动教职工参与就业工作,利用各自人脉关系为贫困毕业生广开就业渠道。除此之外,密切联系校友,同校友创办的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其变为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帮助贫困生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抢占市场先机。
5.深化就业指导,引导贫困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从就业政策讲解、就业技巧传授、个性倾向和内在潜质分析等途径来帮助贫困毕业生准确认知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以及现实的职业需求,从而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和科学的职业规划,摆脱求职中的盲目性,在合理的期望值下,以健康的择业理念做出职业取舍。
除上述宏观政策的积极实施外,高校还应充分发挥微观“分类指导”方针的作用,即根据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性别、个性倾向等将其进行分类,并制定详细的就业指导方针。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分类微观指导方针
1.基层就业
贫困毕业生由于自身具有肯吃苦、好钻研、熟悉艰苦环境的特征,如能到基层发展,一定能很快适应并且可以大有作为。因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及时引导有基层就业意愿的贫困毕业生参加“选调生”、“西部计划”、“村官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等活动。通过校刊、广播、网络、海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家出台的有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邀请先进基层工作者来校进行报告,加深毕业生对基层工作内容的了解,激发基层就业的热情,增强基层工作的信心;同时建立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定期联系制度,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及时给予他们各方面的指导。
2.农村教师特岗计划
对于学习成绩优异,有考研愿望,却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放弃继续深造机会的基础学科贫困毕业生,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向他们详细介绍“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的政策内容和具体安排,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同时联合学院、系部为他们提供学习上的帮助,这样既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又为贫困毕业生今后重新就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3.报考研究生
对于有浓厚科研精神、学校成绩优异和强烈考研愿望的贫困毕业生,高校应通过减、免学费等措施,积极鼓励他们报考研究生,帮助毕业生重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就业形势好的专业继续深造,通过升学分流以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号召研究生导师带领这些毕业生尽早进入项目组,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和学费减免。
4.创业
对于有自主创业意愿的贫困毕业生,高校应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贫困生创业扶持,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另外,在创业项目的选定上,高校相关科研部门或学生创新团队应提供可行性分析报告供创业者参考。同时,由高校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指导,积极关注和解决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切实为贫困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实在的保障与支持,排除他们创业的实际困难。
5.应征入伍
在贫困男性毕业生中加大对应征入伍政策的宣传力度,免费为这些毕业生发放《入伍预征政策公告》、《政策解答》等手册。同时,主动联系当地兵役部门,深入院系,举办入伍政策专场宣传会,让毕业生熟悉国家在学费返还、优先提干、升学优待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动员优秀贫困毕业生积极报名应征,解决他们的实际就业问题和经济难题。
6.“点对点”帮扶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做好贫困女生的专项就业指导,使她们及早了解就业面临的问题,调整心态,做好准备。同时,应花大力气专门联系各行业中一些工作强度和流动性较小的单位或部门,如后勤、文秘、行政等,作为解决贫困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对于一些长期合作的单位,还应进行重点推荐贫困女生的工作,以“点对点”的形式,切实提升贫困女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
三、结束语
总之,为实现贫困毕业生的高数量、高质量就业,各高校要积极思考,力争形成政策到位、机制健全、措施得当、指导有力的贫困毕业生就业新局面,确保毕业生能通过绿色通道“进得来”,“不退学”,并且“不失业”。
参考文献:
[1] 曹晓媛.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
二、以企业发展为目标,围绕企业文化打造服务型工会
企业工会要充分发挥组织作用,将职工素质提升到一定的水平。职工是企业的主人,直接承担着企业的生产责任与文明建设的责任,而工会,是职工素质提高的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四有”职工的“沃土”,只有将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目标,将企业的工会文化根植于企业,才能够帮助企业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企业的工会要坚持理论引导,组织好活动内容,服务于企业。从理论上讲,在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的前提下,以“工人”作为载体,创建学习型、探索型的工会,每个员工都争做知识型的员工,深入学习各种有关劳动与生产的法律法规,并且定期举行调查问卷、知识竞赛等活动帮助其提升自身素养。只有企业工会的职工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够更好的组织群众文艺汇演活动,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与社会。广大职工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只有职工将心与心连在一起,共同为企业谋发展,才能够使得企业文化蓬勃发展,通过提升职工素质,打造企业的文化竞争力。企业工会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更多优秀职工,让这些职工终身学习,适应企业文化的不断发展,鼓励职工为企业献计献策,并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创新思路,加强组织,依靠广大职工的指挥,组织群众性的活动,包括竞赛、文艺汇演等等,通过这些文化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同时也能够为企业增加发展动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氛围更加贴近群众
要组织好群众文艺活动就要坚持以人为本,首要要从企业内部着手,通过各种方法关爱员工,信任并依靠员工,倡导人文关怀,营造温暖的“家庭气氛”,企业工会应该发挥导向与激励的作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企业中工作得更有尊严,更加体面。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企业工会可以经常组织退休与离休职工一起召开座谈会议,让这些退休与离休职工发表意见吐露心声,维护其应得的利益。工会的文化建设需要从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组织好群众文艺汇演等活动的同时,应该不断的充实文化建设的内容,企业可以在内部的基层抽调文艺骨干,并且组成小的团体,自我创作自行演出,创作的内容要贴近百姓生活,可以定期出去巡演,同时也可以组织摄影爱好者协会、美术协会、书法协会等等,这些对于企业的文化建设更是大有裨益。企业工会要做好组织群众文艺汇演的活动,更应该注重榜样的作用。企业工会可以定期评选出具有典型性的、优秀的榜样激发职工热爱文化的情绪,可以给与适当的物质奖励,表扬先进,树立典范,在今后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范,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四、结语
总之,企业工会要做好群众文艺汇演的辅导与组织工作,首先要做好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提高职工建设企业文化的积极性,并且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组织适合企业发展的群众文化活动。
作者:余胜群 单位:巨化集团公司工会
参考文献:
[1]袁路敬.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创新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25(3):29-30.
为了解职业学院学生择业就业前的准备情况、就业意愿及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教学工作提供依据,2007年9月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文就此次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二年级学生为对象。面对三年级的顶岗实习,他们急需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了解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因此,了解他们在就业选择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很有必要。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书面问卷形式,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针对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就业意愿、确定工作单位的首选因素等问题,共设计了13道选择题和一道开放题。另外,还采取了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收集有关有效信息。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2份,回收450份,有效回收率99.6%,较好地保证了问卷质量。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普遍认为就业形势严峻,但对就业前景持有乐观态度
在“您认为目前高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怎样?”的选择中,48.9%的同学认为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34.2%的同学认为“有点严峻”,这两者的比例高达83.1%,这表明大多数学生都能清楚地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学生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了解甚多,能准确地预测到自己的就业前景,具有忧患意识,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很有帮助。当问到“你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时,选择乐观的同学占53.6%,一般的占27.7%,不乐观的占12.7%,不清楚的占6%。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就业充满信心,对就业前景基本持乐观态度。但仍有近1/5的学生心理压力较大,面对就业,有些不知所措。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分析利弊,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
从专业来看,工商管理专业对就业前景的乐观程度较高,会计电算化专业则相对较低。这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不同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不同境遇,提醒我们要对某些专业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要采取措施引导他们增强适应性,拓宽就业面。同时,也应引起我们在专业设置上的深刻思考,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基点,加速专业结构的调整,脱离市场的专业必然导致就业不畅。
(二)学生渴望专门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学生非常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9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开设得十分必要。学生希望从就业指导中获得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尤其集中在“求职指导”和“反馈就业信息”上。因此今后的就业指导要特别重视“求职指导”和“反馈就业信息”两项工作。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斐然,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已成为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学生就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问到“你准备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你的就业单位”时,选择“学校招聘会”和“学校推荐”的学生分别为77.1%和34.9%,这足以说明学院的就业工作卓有成效。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很少通过社会、家庭、朋友等其他渠道,对学校推荐存在很大的依赖心理,存在着“等、靠”的现象,主动就业、积极参与就业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缺乏择业的主动性。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而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主动地搜集就业信息,为就业广开门路。
(三)学生不再苛求专业对口,更加注重自身长远发展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现象较为普遍。本次调查显示,对于专业与工作的不对口现象,有63.1%的同学认为会给就业造成一定困难,但可以克服。12%的同学认为这种现象很普遍,很容易适应。而选择专业与工作不对口,根本无法就业的只有1人。这说明我院学生在择业方面正在淡化专业观念,能够正视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现象,对于不对口造成的困难,也有信心克服。事实上,高职教育只是基础教育的延伸,学生所掌握的只是本专业最基本的内容。大学生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拓宽自己的就业领域,确立“宽口径”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也必须及时跟进,应教育学生在求职时寻求兴趣与职业的最佳结合点。
为了调查对就业的影响因素的认识,设计了问题“你认为找工作中哪些因素最重要(多选)”,有76.4%的同学认为是所学专业,这说明他们虽然不求专业对口,但所学专业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另有66.2%的同学选择各类等级证书,56.7%的同学选择交往能力,52.4%的同学选择求职面试的方法技巧。这表明学生很看重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也是企业所重视的,美国通用电气塑料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单伟航说,他们在招聘人才时最看重的是综合能力而不完全是专业知识。
当问到“你确定工作单位时对下列因素的重视程度如何”时,学生重视程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个人成长与发展,同事关系与友爱程度,晋升的机会。最不重视的选项依次为:招聘广告的吸引力,招聘会的规模和声势,工作能否与个性相配。多数学生择业时比较看重个人的发展机会,并不是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是看重职业所能提供的发展环境和机会,学生的就业观念更加成熟。
(四)就业期望值偏高
任何一个大学生都会有一个择业期望。择业期望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及求职态度。学生的择业观念也通过其就业期望值体现出来。国有单位相对稳定,待遇好,它们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而集体、民营和三资企业则成为学生就业的第二选择。这一方面表明学生的就业观念在单位性质的选择上相对陈旧,还未完全与市场和高职高专教育接轨,期望值偏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在专业对口的问题上适应了时代变化,但在就业单位性质上又观念落后,深刻揭示了他们在就业问题上的矛盾心理。而由于受被调查学生专业所限,69.8%的学生选择了工商企业,表明择业目标相对单一保守。
另外,多数学生期望的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地市级城市,比例达78.2%,这些城市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给个人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这充分表明了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外部环境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县级城市提供的待遇和发展空间都与省会城市和地市级城市有相当大的差距,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450人中仅2人愿到乡镇就业,而恰恰是内地中小城市及边远地区急需大量高素质建设人才,学生不愿下基层,出现有业不就现象,继续上演着就业工作的结构性矛盾。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学生对专业、职业、就业问题上的认知与需求,结合时代、社会发展要求,对高职学院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效机制
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就业教育应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应以就业指导理论、就业制度与政策、就业形势与市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渠道、择业技能技巧、职业适应、职业发展方向等为内容,把它作为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来抓。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分年级逐步实施,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若只在学生即将离校前才开始进行就业指导,会导致很多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在选择单位时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盲从心理,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所选择的工作岗位。
(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择业观是指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基本观点,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目前高职学院大学生择业观的积极方面是主要的,但同时也表现出很多消极的方面,需要我们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慎重对待。
1.调整就业期望值。大部分学生选择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为自己的理想就业地区,在理想就业单位性质上选择国有企事业单位,这表明他们都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个人发展,但同时也忽视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希望得到一个收益好且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并有利于自身发展需要的工作是可以理解的,但较少考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过分追求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这不但缩小了择业的选择余地,而且导致择业价值观的扭曲,反而不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2.树立多元化就业观念。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大学生的就业模式更趋多元化。因此,应教育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时,要树立灵活就业的思想,淡化捧“铁饭碗”的观念,不断拓宽就业视野,拓展就业渠道,实现多形式多方式的就业。在就业的途径和方式上,要教育学生摆脱“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培养主动择业的竞争意识,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就业。
(三)重视创业精神的传承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quantity increased year by year, our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graduates in the severe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shown signs, it is urgent need we look for a kin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mployment of new ideas.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demand as the guidance, form business education is given priority to, training, entrepreneurship,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USES the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directional training, various evaluation system to promote graduates and unit of choose and employ persons the seamless docking approach to developing new to mee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s discuss.
Keywords: graduate obtain employment;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 New ideas; explore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我院各级领导部门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拓宽就业思路,多方面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复合型号人材,取得较好效果。特别是在近几年,学院面向全国20多个省(区)招生,生源质量和招生规模连年提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9%以上,连续多年在广西高校排名中名列榜首。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今年多达610万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招聘单位因此在挑选人才时不仅提高了学历要求,更把目光主要投向那些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这愈发增加了大学生求职的困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我院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本文针对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结合就业主导教育向职业主导教育转变进行探讨。
通过连续两年的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研究总结,笔者深刻地感觉到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存在问题:我院毕业生在面临实习就业以及由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转变时普遍存在自我定位不准确、期望值过高、就业竞争力不足、家庭意见不统一、就业技能技巧欠缺等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自我定位不准确。
求职时,毕业生没有把自己放在整个就业市场中考虑,对市场不太了解,对自己又估计过高,没有准确地自我定位。“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的思想观念的偏差导致的期望值过高、自我定位不准确,也正是绝大部分学生未能成功就业的原因所在。其实,职业发展是渐进式的,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只要有好的表现,用人单位都会给予学生一个空间,满足学生对于职业目标的追求。
(二)职场啃老族,依赖性突出,独立能力差。
由于近几年我院的毕业生主要为“80后”和“90后”的职场新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承受来自家庭的宠爱,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到了求职的关口上,家长们习惯性地为孩子“包办”一切,从而使这些即将走入职场的新人也对父母有着很深的依赖,才造就了“80后”职场新人求职也“啃老”的现象。调查显示,有40%的毕业生认为,通过家庭社会关系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为此,有少部分毕业生就理所当然地产生“家长、老师、学校就应当为他的就业牵线搭桥、铺平道路的依赖心理。一但达不到要求便对家长、老师、学校产生抱怨,而从未对自身原因进行过思考,自艾自怨的同时也错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
(三)表达能力、基础办公软件应用能力欠缺。
我院的高职教育采用的是:“2+1”的培养模式,即两年的校内理论基础学习和一年的校外实践实习工作。许多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来的新人能够直接上岗,无须经过专门的职业培训。社会实践为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搭建了桥梁,它使大学生真正参与到用人单位的实际运作中,既为用人单位提前培训了员工,又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过着单一的校园生活,缺乏胜任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例如专业技能、基本办公软件应用能力等缺乏也是我院毕业生就业的一道门槛。好不容易得到了面试机会,却因为不善言辞等原因与工作岗位失之交臂的学生不在少数。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毕业生的表达能力和面试技巧,也是就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专业多而不精,过分注重工作与专业对口。
作为专业的建筑类高职院校,我院在现有的办学基础上对专业进行细分,从而产生了七个教学系和一个公共基础部,以及28个专业,成为一所集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及各类建筑专业技术培训、岗位技能鉴定为一体的高职院校。专业的细分也造成了我院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产生了知识不均衡现象,只涉足本专业的知识而忽略其它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在毕业生产生过分注重工作与专业对口的心理,就业面进一步狭隘,增加就业难度。
(五)“宁要南宁一张床,不要外地一栋房”的错误就业观念 。
在实习就业推荐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宁要南宁一张床,不要外地一栋房” 。很多毕业生更倾向于在大中城市发展,甚至有的认定一个城市,只关注该城市的相关招聘信息,即使其他地方有待遇更好的岗位也根本不予考虑,错失许多良好就业机会,也浪费了很多的就业资源。这也是毕业生在求职时对自我能力定位和对当前就业形势认识不清的一种表现。
二、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与服务有待进一步改进。
自2002年8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成立于1958年的全国重点中专广西建筑工程学校与创立于1985年的广西建筑职工大学合并改制而成立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来,一直采用的是以学院领导班子为中心,招生与就业工作处为指导,各系开展具体工作,全院教职员工积极投身毕业生实习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将毕业生就业当做头等工作落实到各系,再细分到每个具体教师的做法使得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连续荣获自治区 “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但在近两年的实践中,这些措施逐渐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
(一)实习指导教师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过分注重毕业生实习就业推荐,导致科研教学水平有所下降。
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而在近几年的轰轰烈烈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我院专业老师除了要上好大一、大二的课程之外,还要承担起大三毕业班学生的实习就业推荐工作,无形中增加了科任教师的工作强度,从而分散了教师的精力,无瑕顾及教学及科研,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的毕业生的质量较前几年有了较大幅度的下滑,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工作能力明显欠缺,从而凸显了教学水平的整体下降。
(二)毕业生人数成倍增长,用人单位难以消化。
就业率的名列前茅带来的是学院办学规模的空前增长,毕业生也呈逐年增升的趋势,从最初的几百人,到现在的几千人,就业压力显而易见。用人单位主要来源于招生就业处的引进与各就业指导教师的社会关系,而这些用人单位的发展以及用人需求往往跟不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从而造成了难以消化的现象,更无法提供就业岗位,导致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所事事,一无所获,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三)相关配套资源滞后,进一步加强服务理念。
毕业生规模的扩大,也反映出了学院人力资源、硬件设施的不足。例如,办公自动化相对落后,就业信息不能及时传达;住宿条件的紧张,造成毕业生的实习生活的不便等,都能产生一些对实习就业工作的负面影响。从而更需要学院到实习指导老师的服务理念要进一步提升,加强工作的预见性,才能保证毕业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由此可见,就业结果的成功并不代表教育成果的成功。存在以上的问题很大程度是来源于整个学院工作主要以就业工作为主导的原因。不否认该模式在初期取得的成功,但长此以住必将是弊大于利。在不断发展的国内外形势下,已显现出疲态,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就业工作新思路。应当职业需求为导向,形成以创业教育为主,培养创业型人才,整合教学资源,采用工学结合,定向培训的方法培养新型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建设人才。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技能并重的就业指导,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
首先,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应当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从求职意向、就业规划、就业渠道、就业展望等方面都做到有充分认识,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以科学的择业观、就业观来指导就业工作的展开,拓宽就业思路,提高就业能力,平和就业心态,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其次,加强务实的就业技能技巧的培训,使毕业生不但能接受面试核心技能突破等主题培训,还可以就投递简历环节、面试环节以及整个求职环节遇到的问题向专业咨询师、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力资源负责人等就业专家进行咨询,充分做好就业的各项准备工作。
最后,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和创业是高水平就业的观念,培育并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创业促就业,拓展就业渠道,培养创业型人才。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就业观念陈旧、特别是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问题,大胆创新,全面推广SYB创业培训项目,开展创业教育。并针对不同对象,扎实开展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实践。对于有创业需求毕业生给予全方位的指导,从而分流出一部分毕业生,也为其他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岗位做好准备。
(二)转变思想,采用工学结合,有针对性、目的性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企业所需人才。
“对一家现代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仔细聆听客户的需求,设计并研发出真正受客户欢迎的产品。在今天这个机遇稍纵即逝,环境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不懂得聆听客户需求,不能快速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企业是永远也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的。…… 对一所以培养21世纪人才为己任的大学来说,聆听“客户”需求同样重要。我认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现代化企业是大学最为重要的“客户”,因为这些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最为迫切也最为强烈。……创办大学的目的或价值不在于获得了多少名和利,而在于是否培养出了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否获得了真正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科研成果。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能否通过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让自己的“客户”满意,这是大学能否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转变自身观念,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与用人企业形成无缝对接,采取订单式培养学生,更是做好具有本专业技能特色尖端人才的培养,以区分大众教育,从而更好的抢占就业市场。
(三)建立健全毕业生实习就业管理机构。
“世界在变,产业在变,观念在变,技术也在变。在IT、互联网、通信、生物、纳米技术等新兴领域,每5年内的技术变革都有可能改写过去50年乃至100年的技术历程。在这些领域,企业往往会走在高校前面。高校不但应该依靠开放的思想和充沛的活力尽快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更应该在科研领域成为引导技术发展方向的先驱者。”由此可见,高校职业教育应当回到其科研优势的位置上来,以科研促进教研,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质量。为此,建议各系在教学、学管两条线的基础上增加专门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全面负责本系的就业工作,将科任教师从繁忙地就业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全身心投入到科研教学工作中,才能达到利学院,利教师,利学生的三赢局面。
(四)建立健全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估体系,优化就业资源。
毕业生质量的评估,用人单位的全面审核对于优化就业资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毕业生在三年的在校学习中,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取得一个什么样的成绩,应当在评估体系中有所体现。因此,建议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毕业生评估体系,从专业水平、就业心理素质、基本能力测试、技能技巧、价值取向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分数值,从而由好到差筛选出A、B、C、D四个等级,A为优秀毕业,B为良好毕业生,C为合格毕业生,D为就业困难生。同样的对于用人单位的资质、办公软硬件设施、岗位薪资、发展前景、已就业学生满意度调查等等进行评估,也分为相应的等级制度。就业岗位与学生质量对接,优质的岗位可以录用到优秀的毕业生,一般岗位录用到适用的毕业生,从而达到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效果。进而采用升降级制度,对于三次推荐优质岗位后仍未就业的优秀毕业生降入下一级;对未能达到相应要求的用人单位也给予降级,反之,信誉逐步良好,毕业生满意度高的用人单位给予相应提升,甚至奖励。此举实施,必然能产生积极的意义:1、“有岗无人”、“盲目应聘,一拥而上”、“应聘上了又不去”、“达不到岗位能力要求而就业失败”等等,这些都是在就业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不仅增加了就业工作难度,也增加了用人单位的人力成本。评估体系的建立,能力相符才能达到全面优化就业资源,减少就业岗位的不必要浪费的效果。2、毕业生对于优质岗位的强烈要求必将努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努力学习,促进我院学风、教风的良性发展。3、用人单位为自身发展之需要优秀人材,也必将努力美化企业的形象,为毕业生提供全面的提升的空间,以人才的发展促进企业的发展,达到人才与企业的共赢。4、及时发现就业困难学生,进而进行妥善的安排,做好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其择业上岗,以确保对学生负责,也是就业率居高不下的保证。
综上所述,在就业导向已成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就成为衡量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生命线。而就业主导教育模式向职业需求主导教育模式转变,形成教学、学管、就业相辅相成、平等发展、三位一体,并最终形成从高端的科研攻关到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的完整高等教育布局。才能让学生在就业的天地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就业质量,创造人生辉煌!也走出我校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的成功道路。
参考资料:
1、《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创新项目总结报告》 省略
2、《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请培养21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上、下 李开复 2006-11-14
作者简介: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
自1999年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攀升。从1999年以来为了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也日显突出。自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长。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2001年为115万,到2008年则达到559万,不到10年足足增长了近5倍,预计2009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610万,就业人数达到历史高峰。然而受从去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社会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再加上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相关帮扶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以及大学教育和市场需求部分脱节等问题,当前的就业形势可以说非常严峻。如何应对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顺利就业无疑成了当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尽管政府和高校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各方的努力可以部分缓解矛盾,却难以在短时间内予以根本解决。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迫切需要得到及时有效地就业指导,以参与到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去。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毕业生增幅超过职场岗位增幅
相关资料显示,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加速高等教育发展,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均保持每年20-30%、50万人的增幅增长,一定程度超过职场可提供岗位的增幅,成为促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吃紧的主要原因。其中,由于近几年不少学校逐渐控制本科扩招规模,而加大研究生扩招规模,因此,毕业研究生的增幅最为明显,平均达30%以上。
拿2009届毕业生“双选”市场来说,2009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增长比例超过22%,但是可供就业的岗位却只有小幅增长。毕业生落实就业单位的难度越来越大。
2.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销对路,人才市场是惟一的检验标准。但是,由于高校培养人才需要一个过程,当时社会上所需要的专业,一个培养周期后就可能发生变化。在就产生了人才培养的“超前性”和社会需求的“滞后性”的矛盾。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调节手段的。因此,高校的专业设置以及对人才的培养也应该围绕市场。根据市场的要求设置专业、改造专业、培养人才。但是,近几年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3.职场“经验准入”门槛过高
当前,职场普遍的“经验准入”门槛过高,大部分公司招聘人员更注重阅历而非学历,动辄要求求职者具有一定(往往是2-3年)的工作经验。而这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无疑是不具备的。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就业途径多元化成效有限,毕业生对就业“薪情”期望过高,人力资本含量低于职场期望,影响就业因素呈现结构性失衡(例如性别,学校,专业的差异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依然明显)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
二、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启示
国际上就业指导模式成熟的国家有很多经验可供借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认证经验。我国高校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广泛借鉴他国的经验,为我所用,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实施提供捷径。
(一)就业信息指导
信息指导是指高校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传递有关就业方面的消息和情况,是毕业生择业的基础。因此,各国的高校都通过多种方式为毕业生及时提供全面、丰富的就业信息,这是高校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将编辑的就业信息刊物发放给毕业生,如日本许多私立大学通过印制这样的刊物向学生提供有关职业的最新信息,同时也刊载一些校友的忠告和建议以及企业方面的要求、专家的意见等,以便毕业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信息。举办各种活动,向学生介绍招聘部门的概况和招聘要求,同时也向招聘单位介绍学生的有关情况,为学生提供职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二)就业培训指导
各国通过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和就职技巧训练,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就业心理和就职技巧在大学生求职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各国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特别注意从心理、气质、形象、口头表达、人际关系等多个角度训练学生,尽力按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去塑造学生,促进学生就业的成功。
(三)就业咨询指导
国际很重视对大学生的咨询指导,很多国家把对大学生的指导贯穿在学生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中,咨询指导的内容包括专业的就业状况、就业前景、从业人员的要求,同时还包括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心理素质、职业兴趣等提供咨询服务,从而使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和调整专业,为更好地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
借鉴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其一,心理层内容指导,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其二,精神层内容指导,培养大学毕业生就业后的整体势能,其三,知识层内容指导,培养大学毕业生就业后的整体势能,其四,行为层内容指导,培养大学生适应各种就业环境变动的能力,以使形成职业意识、职业理念,帮助其在长远的生涯发展中保持的长效就业力,获得成功的生涯发展。
(一)心理层内容指导,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
心理层内容指导是消除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出现焦虑、迷悯、困惑、急躁、自卑、嫉妒、自负、怯场等心理障碍的教育指导。近年来,多数高校已经建立起了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网站,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心理咨询活动,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前的心理指导。实践表明,心理层内容指导能够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克服各种心理障碍,积极参与社会竞争,正确对待求职挫折。(1)认识自己。通过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性格、道德品质、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及生理特征。(2)敢于竞争、善于竞争。(3)正确对待挫折。
(二)精神层内容指导,培养大学毕业生就业后的整体势能
精神层内容是指大学毕业生经过长期的就业教育所形成的职业认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等。精神层既是大学毕业生职业形象的意义标识,也是大学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建构支撑,没有精神层的内驱助推,大学毕业生就业后的整体势能就很难得到有效聚焦与最佳发挥。
(1)职业认知。职业认知是大学毕业生在教育、就业实践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职业行业认知、职业发展认知和个体成长认知。职业认知在精神层内容的就业指导中居于先导地位,忽视了职业认知,就业和职业基本规律的掌握就无从谈起,符合职业发展规律行为的产生,就业岗位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2)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精神层内容的重要要件,是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基础和前提,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起着支配和调控作用。概括而言,敬业乐业的奉献意识和满腔热诚的服务意识是大学毕业生职业意识的核心,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是大学毕业生职业意识的内涵,坚守岗位的工作意识和热爱工作的敬业意识是大学毕业生职业意识的基础,和谐相容的协作意识和耳聪目明的信息意识是大学毕业生职业意识的综合表现。
(3)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大学毕业生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集合。作为由就业实践蕴育而成的特殊品德,大学毕业生职业道德是大学生“对自己从事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实践所达到的自觉程度”,是调整大学毕业生与工作、领导、同事、家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知识层内容指导,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竞争优势
知识层内容是指大学毕业生从事就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知识体系和知识层次。实际上,任何一种工作岗位的开展常常会调动到大学毕业生的整个知识库存,尤其是在时代特征日趋信息化、职业素质要求逐渐综合化的今天,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愈发离不开就业者丰富的知识内容、健全的知识结构、完备的知识体系以及合理的知识层次。知识层内容指导是通过对与就业、职业相关知识的悉心指导、学习吸收、内化整合和有机把握,来实现大学生知识储量的弥补、知识结构的优化、知识层次的更新和竞争优势的增强。然而,大学生知识层内容指导需要经历一个较为长期过程,这是由旧知识系统消亡的过程性与新知识体系生成的渐进性共同作用决定的。
(1)知识内容。大学生知识层力的发挥是知识内容扩充“并由此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和新体系的过程。”如果没有足够量的知识内容,大学毕业生知识层力作用的发挥就会受到影响。
(2)知识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纵深发展,学科间细分化、交叉化与渗透化的态势日渐明显,单一而偏执的知识结构对于大学毕业生工作能力整体优势提高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新时期,多数就业岗位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大学毕业生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和渊博深厚的知识结构。
(3)知识体系。与就业相关的知识通过一定方式有机地组织、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知识体系。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知识范围涵盖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背景知识是体现大学毕业生综合化文化素养的知识群,包括文化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专业知识是以将来所从事职业岗位为核心的相关专业知识群。
(4)知识层次。就业环境的多变性与复杂性决定了大学毕业生知识层次的完备性与合理性,要求现代大学生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某一具体问题能够进行产生原因、具体内容、问题所在和解决路径的全方位分析,进行理论层面、知识层面、技术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多维度综合;进行新视角、新思维、新方式和新途径等的立体化前瞻。
(5)就业制度、政策。及时宣传国家就业制度、政策,有利于大学毕业生正确把握现行就业制度、政策的发展脉搏,主动调整就业观念,避免“择业”误区和“择业”困惑的产生。
(四)行为层内容指导,培养大学生适应各种就业环境变动的能力
行为层内容指导是培养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实际过程中形成的就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和交际能力、就业应急能力。同其他构成要素一样,行为层内容指导也是就业指导内容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为层内容是否合理,是否与大学毕业生已形成的精神层力、知识层力和心理层力相适应,是制约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过多注意了就业指导的静态维度内容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决定性影响,忽视了动态维度内容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践过程开展、就业竞争优势提高以及静态维度内容转化的推动作用。事实上,大学毕业生根据精神层内容、知识层内容和心理层内容的实际建构合理的行为层内容,能够实现静态维度内容与动态维度内容的最佳配置,充分发挥静态维度内容的内部效能,有力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的培育生成,达到顺利就业的目标。
(1)就业实践能力。包括就业程序了解能力、招聘应聘方式方法掌握能力、就业材料准备能力、就业考试方法利用能力等。
(2)知识创新能力。大学毕业生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从内外两个方面切入:对内通过理论知识学习、专业知识积累,形成庞大的知识库,使知识创新能力在学习中“入心”,在积累中“落地”;对外通过就业实践活动的广泛参与,促进知识创新能力在融入中“定格”,在实践中“升华”。
(3)环境适应能力。外部就业环境变化的日趋复杂化使得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也逐渐趋向多样化,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适应各种就业环境变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詹一虹,丁冬. 发展以高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J]. 北 京社会科学, 2005,(04) .
[2] 罗志雄.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探讨―― 以福建农林大学海外学院中加合作项目为例[J]. 福建农林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
[3] 黄林楠,魏有兴,蒋菊. 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调查与分析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05) .
[4] 黄林楠,蒋菊,魏有兴.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分析研究与对策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02) .
[5] 代花,陈世庆. 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探析[J]. 高等农业 教育, 2007,(10) .
[6] 赵烨. 香港大学生就业模式对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启示[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4,(01) .
[7] 罗建河,叶忠. 论我国大学生就业责任的分担[J]. 国家教育 行政学院学报, 2009,(07) .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电力企业的群众工作,是组织群众生产、动员群众积极性,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任务。新时期,电力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构建和谐企业。企业要建立健全群众组织和群众队伍,明确组织和队伍中的工作责任,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群众组织和队伍工作,不断关注员工动态,探索新时期出现的新的情况,研究群众的政治思想和心理思想,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为企业目标做出努力。
一、电力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1、思想政治工作是电力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一体化格局的日趋明显,竞争力更加激烈。为了使电力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取得胜利,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将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起到增强职工责任感、事业心的作用,保证了企业的有序管理。在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职工的责任意识,提高企业职工的工作效率,推动电力企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思想政治工作是电力企业发展的理论依据。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的理论指导,企业要想寻求发展,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能为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服务,是企业在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的轨道上运转,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3、思想政治工作是电力企业职工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在电力企业发展道路上,企业职工队伍的建设直接进关系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服务水平的优化,关系到职工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加强电力企业的职工队伍建设,首相应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职工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为提高
二、新时期电力企业群众工作的特点
电力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职工群众工作也因为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发生了新的变化。
1、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很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受市场经济规律干扰大。
2、是职工和企业的关系从归附型向契约型转变,职工选择权利更大。
3、是职工群众的类别多样化,就业形势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4、网络计算、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职工的思维呈现发散性发展。
5、人们权利、法制意识增强,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6、经济全球化发展,群众意识与国际接轨,新思想、新理念较为丰富。面对新时期新的形式,电力企业群众工作要从国际环境、市场环境、法律法规、职工思想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保证群众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新时期电力企业如何开展群众工作
开展新时期电力企业职工工作需要讲究工作技巧和工作方法。这是由于在现代社会的新时期,电力企业职工群众的思想观念较为进步、个体的生活需求较高、生活方式较为先进,原有的管理体制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也不能利于企业的发展进步。所以,新时期电力企业应该在工作观念、工作技巧和工作方法上进行创新。
1、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
要想开展有效的群众工作,就要树立科学的电力企业职工群众工作的工作观念,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本的工作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想贯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就要求电力企业的群众工作者树立正确的职工群众观,并以此约束个人行为,自觉接受上级的监督。要做到“今天我以企业为荣,明天企业以我为荣”,要增进与其他职工群众的感情,搞好团结;要强化工作价值体现在职工自身的思想,时刻听从上级的安排,努力让领导满意,努力为企业创造更高效益,努力促进个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企业工作者要听从群众的工作意见和工作建议,并结合群众的意见改进工作发展新方向。建立健全电力企业的工作机制,做好电力企业的政务公开工作,健全电力企业的监督工作体系,另外要保证电力企业职工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等民主决策权利的实现。
2、根据法律法规建立起相应的工会组织
工会组织是能够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教育、引导职工群众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工会组织需要企业领导阶层的重视和支持,要求企业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重视群众工作,扎根人民群众。要明确工会组织的任务,根据企业现状和群众现状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3、深入群众
电力企业要改变传统的作风,不能忽视群众的力量和工会的作用。在以前很多领导阶层都不愿意做群众工作,致使群众和企业的矛盾日益尖锐。在新时期下,为了缓解矛盾,领导阶层必须改变作风,改变现有体制,以职工群众利益出发,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并且和群众形成良好的沟通、互动方式,站在群众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关心一些工作难度高、生活较困难的一线操作人员,解决他们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打造高素质群众队伍
提高群众队伍的素质能够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打造:
(1)提高群众队伍的学习能力,要想提高群众队伍整体素质必须提高其自我学习能力,促进其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企业可以组织各种学习活动,比如读书活动、技能学习活动、知识竞赛、知识讲座等,激励职工奋发向上的精神。利用各种学习组织渠道为各级职工群众提高技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激励职工自我学习。
(2)企业为群众素质的提高提供各种岗位培训、技能培训等。首先,通过培训提高实际工作技能,比如开办培训班、学习班,海外学习等。其次,加强培训的方式和手段,比如利用网络培训等保障培训的便捷性。最后,培训还要具有连续性,持之以恒对群众进行培养和教育。
(3)强化群众团结观念。企业领导要起到带头作用,重视组织成员合作,把广大群众集结起来形成一个高效行动的有机统一整体,使群众能够从团体利益出发,为企业目标不断奋斗。强化大局意识,使群众的思想和行动和企业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4)做好职工思想工作。思想决定于行动,要提高群众整体素质还需要从群众思想出发。新时期,职工群众的价值和目标都呈现多元化发展,统一思想工作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思想工作也要呈多元化形式开展。首先,制定相应的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来为了解群众思想,为其排忧解难。其次,针对性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企业职工队伍发挥其主体作用。最后,群众组织管理人员要提高心理辅导和人工关怀的技能和技巧,多方面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开动脑筋、细致入微,从心理学角度去剖析他们的思想。建立起人文关怀体制,帮困扶难,凝聚职工队伍的思想。弘扬中国“雪中送炭”的精神,发动的爱心,积极举办群众送温暖、送爱心的活动,保障群众体系的稳定和谐发展。建立组织保障机制、资金保障制度。
5、把人们群众的意愿、要求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做决策的时候坚持以围绕人民群众利益、服务大局的方向出发,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缩短领导阶层和职工群众之间的距离,打造群众、反馈方式多样、反馈渠道快速,反馈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的反馈机制。为了保证群众的反馈途径畅通,可以利用邮件、电话、网络等多种渠道了和领导阶层进行沟通。领导干部的决策要及时、准确无误传达到职工群众,相关部门也要进行及时处理,并公布处理结果。
6、注重创办群众活动
对群众工作有突出贡献的职工进行奖励,促进群众工作向上发展。比如“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五型班组”和“标准化车间”创建活动等。设立各种先进标兵、模范标兵的评比活动。总结在职工群众工作生活中好的经验、好方法、好思想,在职工大会上进行演讲活动,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调动职工群众对工作对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职工群众工作有新的特点,企业管理者需要强化群众观念,从群众思想上、需求上做好工作,把职工群众的满意度、希望值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职工群众的领导阶级要转变观念,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不断学习新的技能,齐心协力不断推动电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