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禽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7: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养禽实训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养禽实训总结

篇1

职业能力是指从业人员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按照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的理论,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指劳动者所具有的从事该职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属于外在显性能力。方法能力是职业者对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掌握和理解。社会能力是指如何为人处事,特别是如何与人共事的能力,后两者是内在隐性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挥学生、老师双主体作用,让学生、教师共同成长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从职业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作为教学的内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问题的要求,收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共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

我校畜牧专业实践了项目教学法,培养了学生职业能力。实现了从课堂上理论教学到养殖场的实践的技能的目标。通过多年的项目教学实践活动,我发现了项目教学法显著的特点:以项目为主线,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培养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对学生通过改变学习方式,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老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校建立全新课程理念、提升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探索教学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革新,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学校课堂体系。项目教学法通常在一个短期内进行,较有限空间范围内进行。且教学效果可测评性好,有利用学生集中精力练习技能,要完成一个项目必然涉及如何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从理论入手结合实践教学项目、制定计划,而实践所得结果又考问学生是否这样?是否与书上一致,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项目教学活动准备工作:

1、项目教学实践工厂建设,按照专业建设企业化要求,我校在离校20公里外的黄家牧场建立规模化养殖厂,创造紧贴实践教学需求又具有创新气氛的生产环境。学校从左家特产专科学校引进五种珍禽安放在黄家牧厂养殖。同时购买养禽用的鸡笼、饲料槽、饮水器等设备。学生可随时到牧厂实习。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奠定了物质基础。

2、项目课程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培养。

项目教学法是完全结合生产实践来进行的教学实训方法。需要教师不仅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实践操作技能,学校选派多名教师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培训。同时利用节假日进行校本培训。另一方面学校从企业聘请专家来我校实践指导,基本提高了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3、项目课程建设与项目教材准备。

为适应项目教学活动需要,首先对畜牧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深度改革。畜牧专业覆盖了多个职业岗位。中职生可从事主要岗位有,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牛与牛病防治、养猪与猪病防治等。核心课程有:养禽、养羊、养牛、养猪。辅助课程有:牧经、环卫、饲料生产、病理、寄生虫等。我重点选取《养禽与禽病防治》中的孵化项目教学内容进行说明。

4、项目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

来自项目教学一线的教学实例

项目内容:孵化鸡雏

种蛋:800枚

地点:校内孵化室

时间:5月20日―6月10日

学生分组:六个小组,每组五人,其中一人为组长。

阶段一:制定孵化计划,在孵化前,根据孵化与出雏能力、种蛋数量以及雏鸡销售具体情况,订出孵化计划、步骤、方法。这样学生由被动听转变为主动学。表现极大兴趣。每组学生都制了项目实施计划。

阶段二:项目实施

1、孵化机试机操作

(1)孵化机外型观察:由教师带领学生对孵化机外型进行初步认识,然后对各部分分别进行观察。

(2)孵化机内部观察:打开机门,察看蛋架或蛋架车,示范推入与拉出。用手扳动风扇皮带轮,检查轴承滚动情况和叶片是否与其他部件相碰撞或摩擦。检查皮带松紧度。

2、入孵:将选择好的合格种蛋码到孵化盘上,装入孵化机进行孵化的一项工作。

3、孵化日常管理

(1)温度观察:每0.5-1h检查一次孵化机内温度,同时注意孵化室内气温对孵化机内温度的影响。

(2)湿度观察:自动控湿的孵化机,要经常检查各控制装置是否正常。无自动控湿的孵化机,要定时加水和调整水盘数量。

(3)通风观察:定期检查进出气口的开闭程度,根据胚龄决定开启大小,随时观察风扇电机的皮带传动情况。

(4)翻蛋观察:自动翻蛋的孵化机,应对其传动机构定时器、限位开关用翻蛋指示等定时检查,注意每次翻蛋时间和角度,对不按时翻蛋和翻角度过大或过小的现象要用时处理解决。手动翻蛋时要按时操作。

(5)日常记录:及时认真填写好孵化记录。

4、验蛋:通过照蛋器检查胚胎的发育情况

移盘:将要出雏的胚蛋由孵化器移到出雏器的过程

拣雏:待雏禽大部分出齐,有5%―10%初生雏颈背部仍潮湿即可

阶段三: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不仅注重项目作品评估也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及参与度等,并对其评价。建立学习记录卡,由小组学生和教师分别评价各占40%和60%。每次评价汇总在一起就是该生实训成绩。

阶段四: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对整个项目过程进行反思,将制定项目计划、实施项目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书面总结。小组内交流,班级内交流。上交实习笔记,实习报告。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有以下优势:

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模糊了课堂概念。将学生放在工作情景中,学生组织单位是项目小组。将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转变为以完成项目综合能力为目标。恰当选取题目。项目的选取要有典型性、可操作性和知识寄存性。原则为(1)充分考虑学生智力与心理发展水平(2)知识点难易适中,以学生能当堂理解消化为宜。(3)学习过程有序连贯(4)各项目避免简单重复,由易到难。(5)强调项目实用性和培养动手能力,注意项目与未来职业对应关系,突出趣味性、艺术性、明确项目质量标准和能力培养目标,重视师生互动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深入分析项目中的问题,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做好分析工作,提高分析质量,教师要准备相关引导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困难应尽量让其独立解决,必要时可使用一些资料以提高其获取信息、授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

总之: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体验到了创新的艰辛与乐趣,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团队精神及合作能力都得到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篇2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应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素质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与实践为主要课程形 式,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新理念。

根据畜牧兽医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惠州农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打破了传统的知识教学方法,采用“模块化教学”讲授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每个模块实施“项目教学法”,将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动物生长过程”教学模式进行逐步讲解,从而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岗位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题,与职业相衔接”的职业体系。

教学实施总体构架

为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实际教学过程和教学安排进行整体的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构架体系,对整体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具体包括:专业分析——课程分析——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安排——实施过程——效果评价。

专业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传统的养殖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当前我国畜牧业生产正由“零星散养、畜禽混养、人畜混处”的传统方式向高度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生产方式迈进。随着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从近几年的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国内畜牧兽医人才市场出现了“供需两旺”和“供需两荒”并存现象,主要原因是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要求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更加专业化,能力更加综合化,而传统的以课题教学为主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社会的需求出现脱节现象。

根据我国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特点,未来的畜牧兽医行业从业人员分工会更精细,职业能力更高超,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将加以改变。而传统的课程体系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培养,忽略了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不能适应现代畜牧业生产的要求,更体现不出“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观。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对畜牧兽医人才的岗位需求状况和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研结合道路的中职教育办学理念。本着“适度基础理论知识,较强技术应用能力,较宽知识面,高素质”的原则,结合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总结以往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

课程分析 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体系不成熟、课程内容分散、教学安排不合理,具体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不当。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大部分沿袭了传统教育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逻辑设计思路。课程体系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没有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设置,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不利于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容落后与重复交叉。以往的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编排出现了课程之间知识重复,每门课程自成一体,企业岗位的新技术、新技能往往无法及时进入课程。

3.教学安排无职业特色。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安排大部分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了实践教学,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当前行业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不能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职教育特色。

中职教育的发展为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中职教育要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已被普遍认同,也越来越受到各中职院校的重视。学生的高技能只通过课堂讲授是无法培养的,必须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通过生产劳动实践,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在生产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加以培养。这就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有师资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校内外教学生产实训实践基地作保障。

课程体系 根据广东省畜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对应人力市场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畜牧兽医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构架,该专业进行模块化教学,将核心课程分成三大模块,即家禽养护学模块、家畜养护学模块、宠物养护学模块。而每个模块又分成三个方向,即养护、兽医和销售。三个方向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个方向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个方向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每个方向核心课程的设置和讲解内容的选择都是按照动物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同时结合企业岗位人才需求进行的。实际核心专业课程《养禽学》、《养猪学》、《宠物养护学》与基础课不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说,这门课的教学质量应包括三个方面,即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当地畜牧业产业的发展,设定对应的岗位人员要求,从而实现对应岗位人才的培养,进行岗位教学。

课程内容 由于所用教材的编写大多都落后于实际生产技术的发展速度,教学内容往往与现场技术有脱节,或已落后于当前的技术应用,因此降低了学生所学技术的有效性。实训课多是随堂进行,单独为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往往只注重实训结果,不注重实训过程,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改变此现象,就必须设立一个具有现场性、综合性和对学生具有全面能力培养的教学项目,而且需要得到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它的具体要求是:实施的项目应有一定的技能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实训的项目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并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项目与企业实际岗位或现实活动紧密联系。在模块化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丰富的实践项目、技术资源来实现本门课程项目的设立。故在《家禽养护学》、《家畜养护学》、《宠物养护学》的课程中,我们选定与后续课程连接紧密或与岗位结合的内容为讲授内容,强调了讲授内容的真实性。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和校内外教学与实训条件,同时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就业情况,设置专业模块化培养,并根据企业不同模块当中人员需求的岗位不同,将核心课程与实训项目进行合理的选择与重组,自主设置课程。针对不同的训练项目,选择对应的技能点,进行技能培训。

教学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0.5+0.5+0.5+0.5+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三、五学期分别为《家禽养护学》、《家畜养护学》、《宠物养护学》的理论学习;二、四、六学期分别到养鸡场、养猪场、宠物医院进行实践学习。具体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见下页表1。

教学安排的说明及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本方案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既适合“0.5+0.5+0.5+0.5+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也适合学分制教学管理。

2.根据人培养规格要求和本专业教学特点,第一、三、五学期分别开设养禽学、养猪学、宠物养护学;二、四、六学期分布到养鸡场、养猪场和宠物医院进行实践教学。公共基础课中,语文、体育安排在第一学期,数学、化学安排在第二学期,德育安排在一、三、五学期,计算机安排在第五学期。

3.本专业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把本课程中的专业理论与实训教学结合起来,集中教学和操作训练,以提高教学效果。

4.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生就业情况,设置专业专门化方向,学生可选择本校设置的专业模块,学校可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自主设置课程。

5.技能训练与考证,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完成首选模块化课程训练的基础上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

(二)实施过程

在学习开始就告诉学生学习本领域的典型工作,使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这些课程与职业岗位有哪些联系,使之起到职业导向的作用。要学会综合技能还需要单项技能支撑,所以必须围绕不同的课程划分出相应的能力项目,这些项目的选择充分考虑其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使学习任务对应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并包含整个工作过程。

(三)效果评价

1.该专业通过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采用“动物生长过程”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讲述,不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通过深度的校企合作,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解决了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过“动物生长过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该模式不仅适用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教学,更适用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自控能力比较薄弱、课程的应用性比较强的教学。

篇3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和生源的不断减少,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尤其是涉农专业招生数量也在减少。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跳农门”而有所出息。另一方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从事一线生产工作,相对比较苦,脏和累,与家长的期望存在一定的距离。而从就业来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畜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畜牧业的发展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在人才的需求上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就渭南市来讲,政府始终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突破口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每年投入上千万元扶持畜牧业的发展。因此培养大量的实用型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才仍然具有广阔的前景。如何培养出同行业更高素质、更高技能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使我院畜牧兽医专业办的晓有特色,使我院的毕业生更具优势,能够真正成为服务畜牧业的技术骨干佼佼者,从而也吸引生源,让我院畜牧兽医专业办学进入良性循环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进一步完善产学结合机制并进行创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

产学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产学合作教学模式就是学校与生产第一线的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以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主线,按照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岗位实践工作相结合,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满足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1]。

深入推进产学发展,进一步从制度上和考核机制上完善产学结合,探讨新的方式方法,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新的课题。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开展产学合作教学模式已经有了一些新的成绩,同时具有以下优势:(1)畜牧兽医系拥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尤其有多名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有与社会广泛接触的双师型专业人才,他们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和相关企业接触、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2)该专业的实践条件较为丰富,拥有校外养猪场、养鸡场、孵化场、养羊场、兽医院等多处实践场所,便于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利于专业思想、专业技能的培养。(3)学院领导十分重视专业的发展,明确要把畜牧兽医专业办成学院的特色专业,在资金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但以往产学结合中在机制建设和实施过程中都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也缺乏改革与创新。笔者以为真正落实好产学结合应做好以下几点:

1.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为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应该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模块,精心进行课程优化组合。尤其要构建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逐步从“学科型”课程体系转化为“模块式”综合课程体系,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当前很多的高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结构和“模块式”体系的改革。禹华芳提出把文化课、专业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定为2:3:5,在此基础上构建由养殖、疾病防治、孵化、饲料配制、饲料营销等为基本模块有机融合的教学课程体系[2]。每个模块中职业能力又包括若干“具体”能力,每项具体能力又都包括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毕玉霞提出了,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模块、职业技术基础必修模块、职业方向限选模块、任意选修四大教学模块,分设专业方向,以适应专业人才市场的动态变化。理论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注重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基础教育课程以实用为原则,突出职业技术基础知识培养,职业方向限选课程突出专业能力培养,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3]。肖尚修通过对本专业毕业生分析、调研,确定三个职业岗位,即畜禽生产、畜禽疫病防治、动物防疫与检疫,依据职业岗位确定建设《动物生物化学》、《家畜繁殖》、《畜禽生产技术》、《动物传染病》、《动物营养》5门优质核心课程[4]。张宏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与产学研实践教学相关的l1个专业模块(每个专业模块又分一级单元、二级单元和三级单元若干个)。并且从中筛选出实践性强、技术难度大、凸显本专业特点的养牛与牛病防治,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3个教学模块作为产学研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将这3大模块的教学场所搬到企业中去[5]。

由此可见不同的学校,不同地域所选定的模块是不同的,如何彰显自己的特色,制定适合自己办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模块,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因地制宜,在选定模块时要考虑以将来学生服务的区域性为前提条件,还要对选定模块的现实性做出正确评估,不能盲目选定。其次要考虑选定内容的序列结构与工作体系结构是否吻合,以及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包”,这些内容应有逻辑性和系统性,有明确的开始和结尾,教师和学生都要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模块学习,什么时候达到某一要求,什么时候完成一个特定的模块。

在教学方法上,要善于思考总结,就像打仗一样要讲求更好的“兵法”才能取得成功。比如笔者在学习动物解剖中的“心脏”时运用了总结提炼法,针对学生总是分辨不清心瓣膜的类型,总结了口诀“左二,右三,肺主半”,意思是说, 左房室口上的瓣膜是二尖瓣,右房室口上的瓣膜是三尖瓣,肺动脉和主动脉口上的瓣膜是半月瓣。只要记住这句口诀,学生不但记忆长久,而且只要遇到此类知识,都不会弄错、弄混;又如在解剖课的复习课中运用了竞赛法,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或多个小组,令其中一个小组做出提问并指定另外一个小组回答问题,或者老师提出问题,各小组进行抢答,最后对优胜者给予口头或其他奖励。这种方法使学生对复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教学手段上曹贤庆还提出了数字教学,即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教学质量、效率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6]。其他学习方法如卡片强化记忆法、问题双方辩论法、师生授课换位法和课后成绩评估法等如果和教学内容相结合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材使用上要大胆进行改革,脱离传统教材相对“过时”的旧知识点,依据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特点和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和自己的特色,鼓励教师在教育部大纲指导下自编部分教材,使教材做到灵活化、现代化、实用化,技能化。只有教材的创新才能带来知识点的创新,才能培养出紧跟时代步伐的学生。另外还可以针对本区的一些养殖特点,适当拓宽一些专业知识面,比如开设养兔、养狐狸、养蝎子等特种或经济动物类饲养的专业知识,以满足现代养殖的需要,让学生多些知识内容,多些技能,也就多些就业创业的渠道。

2.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开展企业技术合作,为教师自身技能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

促进产学工作的开展,关键是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教师是产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懂教学、善钻研、会管理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此学校应该多渠道、多方式培养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提高生产技能,要求相关专业教师定点挂靠企业,进行现场锻炼,培养其专业实践能力,并及时跟踪学习现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教学更好地贴近生产现场。另一方面鼓励坚持面向行业,依托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以满足技能培训、实践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在核算教师的劳动报酬时要对教师承担的生产管理、实习指导和科研工作的工作量进行课时量化,同岗位津贴直接挂钩,真正做到劳有所得,从而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体现对知识的尊重。这样才能保证产学结合的良性建设循环。

3.培养专业兴趣,寻找学生学习畜牧兽医专业的动力源。

兴趣的培养是关系到学生专业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兴趣的“机械式”“强迫式”的学习是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习结果的。在培养学生兴趣建设上可以多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比如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把一个真实、典型、具体的实例运用到教学中,将抽象的知识予以具体化、形象化,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取得良好的学习结果。再如开展一些实训工作,如给动物打针、输液和外科手术的操作等的技能训练,在这些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操作技术,熟悉各种动物的生理结构以及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规范操作规程。这样对动物的组织解剖结构是一次重新学习的机会,对理论知识也是一个很好的验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另外开展像专家讲座,技能大赛等各种形式也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的一些好的方法。总之,教师要经常给学生灌输一些专业的最新动态,加大实验和实训教学的力度,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欲望,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专业中,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开展日常技能实训,加强职业技能特长生的培养力度,培养一支品质特优良,技能特专业毕业学生队伍。

目前,大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仍然采用以往的每学期设立专门实习周进行为期一到两周的实习或实训,殊不知畜牧兽医一些理论要求浅而熟练程度要求高的实训项目比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非短时间就能熟练掌握的,必须依靠技能的强化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学校从学期的开始就要对这些基本的技能实训进行开展,每个周末可以安排半天时间专门进行技能强化训练,这样才能熟能生巧,学生将来进入企业才能独当一面。所以针对现在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共同的“弊病”――只是技能的会而不熟练,必须要创新以往的实训制度。另一方面,要制定职业特长生培养方案。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由教研室组织选拔理论基础较好、吃苦敬业、对专业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由教研室指定教师进行专门培养,并送到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在职业岗位上进行单项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特长,如猪生产技术、奶牛生产技术、禽养殖技术、宠物疾病诊治、宠物护理保健等。采用这种途径进行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也能彰显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

5.加强顶岗实习前岗前培训,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

当前,很多学校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往往对实习的本质、地位、作用认识不到位,存在着主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他们很难在实习中形成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机械的去应付甚至采取逃避的方式。所以这样的顶岗实习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王星提出了在顶岗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企业因考虑自身的利益,提供给学生的岗位技能不高且工作重复性强;评价体系不完善等[7]。这些也都制约着顶岗实习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学校要组建专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由专人负责顶岗实习的事宜,经常与企业进行沟通对话;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做好顶岗实习评价工作。针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越来越分散的实际情况,学校除保证每个实习学生有企业指导教师指导外,还要安排校内专门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管理,要求学院指导教师定期进行现场指导。此外,要积极运用网络教学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及时收集企业、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要经常总结经验,形成持续改进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机制,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走向良性循环。

6.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拓宽产学工作的渠道

高职院校应配备专业的校内外实训场所以及精良的仪器设备,这是进行产学结合最基本的保障。以此为依托,在技术转移、技术扩散等环节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好科研和生产的接口工作,把校企双方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为“产学”结合创造更牢固的基础和条件,把“产学”结合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为此,学校应该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进一步加大力度,以基地为平台,和企业进行交流。

刘小明提出可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产学基地[8]。方法就是在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中,如果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意识,那么学校可以出面与企业进行进一步协商沟通,以此为基础拟建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直至挂牌成立。另外学校也可以依托政府成立专业委员会,由委员会负责与企业进行联系,这也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产学结合的良好途径。

7.重视技术辐射服务,发挥产学工作的社会作用。

服务三农是产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学校要以产学基地为窗口开展丰富多彩的对外技术服务工作。比如进行良种猪的推广,肉食羊品种的选育、奶牛胚胎移植的开展等工作,这样在给当地的农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宣传了学校,有利于以后的招生办学,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总之,畜牧兽医专业推行产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对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对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移,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推进产学一体化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当然在实践过程中,由于近年来的扩招,师资短缺严重,基地建设的薄弱,教师工作量的考核认定及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探索,需要学校和全体教师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罗永华,等.产学合作教学模式使畜牧兽医专业办学步人良性循环[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3(11):341-345.

[2]禹华芳.高职畜牧兽医专业“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39-40.

[3]毕玉霞,梁学勇.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模式[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6):96-97.

[4]肖尚修,等.畜牧兽医专业示范性建设的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8):95-95.

[5]张宏伟.畜牧兽医专业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9(6):115-117.

[6]曹贤庆.畜牧兽医专业的数字教学[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4):132-133.

[7]王星.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完善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09(5):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7-0087-04

收稿日期:2014-06-27

作者简介:王荣林(1957-),男,江苏泰州人,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解剖教学与推广应用研究。

畜禽解剖课程是现代高职农牧院校动物医学类专业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特点是课程内容多,枯燥而难学,动物标本有强烈的刺激味,脏、臭、累,许多学生怕接触,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由于该课程是学生入学以来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所以畜禽解剖实训教学不仅是学生了解掌握动物体形态结构的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临床专业知识奠定基础,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过程。对后期专业课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更加喜欢本专业,做好解剖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意义尤为深远重要。

1 加强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1 畜禽解剖实训教学内容的改进

(1)教师制作实物模型标本、实体标本、浸渍标本、录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采用启发引导、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转换、现场教学、集中教学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任务[1,2]。在实验实习教学中,集中一周时间对常见动物进行大体解剖,要求学生对动物有机体实际解剖、观察、认知,让学生综合运用系统解剖与生理学知识,理解掌握动物有机体局部与全身的关系,解剖结构与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认知动物标本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近年来,教师先后制作动物解剖标本一百多件,制作了《畜禽解剖》实训课程网站,包括该门课程的标准、多媒体课件、部分章节课堂教学录像、实践教学录像、教案、讲义、习题集、试题库和相应的考核标准、学习指南。教学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和教学工作需要,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为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实行资源共享奠定了良好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力争做到讲课内容的生动性、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结合,改进注入式或抱着走的教学方法,进行动物解剖课程[3]建设的研究,根据解剖教学的特点,探索出一套适合于解剖教学的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具体作法有:①讲解形态学概念同实物标本相结合,并配合教学模型、幻灯、多媒体光盘播放作为直观教具,增强学生形象化记忆,启迪思维,提高教学效果。②分散离体标本和整体标本相结合,使学生把单个器官结构系统化和整体化。③)活体动物和标本相结合,在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活体触摸,将所学解剖知识运用到活体上。④宏观和微观相结合。⑤观察实物、讲解概念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联想,以课堂得到的感性知识,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以及对日常生产、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深入认识,强调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联想能力是决定学生科研素质的关键。⑥强调各种家畜的内脏器官位置关系,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或兽医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⑦坚持让学生动手,进行系统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开拓精神。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识学活,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⑧使学生坚持多次反复,牢固掌握形态学知识。

1.2 畜禽解剖实训教学方法的改进

1.2.1 采用解剖实训课启发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明确教学方法, 坚持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和学生培养能力强的教学思想,随着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进程的深入,解剖课程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一是授课时数逐渐缩小,但授课内容由在早期以大动物、特别是马属动物的解剖为主,演变为现在的家畜与宠物解剖并重,教学内容更为繁多;二是人才培养对解剖学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为了使动物解剖学的教学适应我国当前高校确立的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解剖课程理论性、抽象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我们重新制定教学计划,修改教学大纲,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对教学工作的意见,确立了当前人才培养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坚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这种教学理念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解剖知识的课程核心要求,又能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放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建设中,实验课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重要,实验教学中主要讲述解剖标本、组织标本的形态结构,通过实物标本或模型,直接将理论课上所学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让学生的操作动手制作标本,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1.2.2 提高教师队伍教学能力,为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建设服务 只有畜禽解剖实训课程组教师的教育及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才能得到学生的充分肯定,在学生教学评价中,课程组教师就会获得学生的优秀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相应提高,使教与学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进一步建设完善了解剖实训课程建设。综上所述《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具有 3 个基本特点: ①拥有一批以教坛新秀和教学名师为基础的,具有较好教学水平的专业教师,在课程建设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坚持实践教学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最终目的,培养具有较好畜禽解剖实训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建设《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建设; ③改革教学内容及实验教学模式,适应“应用型”高职示范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即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同时又具备较好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服务,推动专业的建设与发展[5]。

1.2.3 教师引导穿插畜禽解剖实训课堂提问 在特定的实践地点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用系统论的观点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加强观察,由开始初步综合到最后全面综合,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独立思维方式,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及时指导和帮助,对于一些具有科学性错误的结论要进行矫正,对于一些具有独创性的结论和发散性的思维要加以肯定性的评价。整个实践过程中,教师在各组之间巡回指导,作为“讨论班”的一员参加讨论,启发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当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予以否定,而要与学生共同探讨,以求得正确结论。利用数码互动实验室的师生交流平台和学生示教功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问,检验学生的学习进度,促进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概括能力的提高。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2 加强畜禽解剖实训教材建设,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2.1 努力进行教材建设,提高实训课程教学质量

好的教材是教好课程的必备条件之一,以前的教材多以马、牛、猪等大家畜解剖为主,缺少犬、猫、禽类等宠物的解剖,而且内容繁杂,不便学生掌握。根据该学科的发展及社会需求,以弥补以前教材不足,多年来积极承担和进行各类教材的编写,主编和参编了面向新世纪教材,如畜禽解剖、动物局部解剖、实验指导、家畜解剖及组织胚胎,主编和参编了教学参考书如,鸭解剖、犬体解剖、猪针灸穴位解剖等这些教材为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课程组教师积极研讨,自己编订了应用型高职教育适用的《动物解剖》和《畜禽解剖》实验指导书教材,目前高职教育《畜禽解剖实训》课程改革已经形成了完整教材选用方案,教师如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剖标本制作的实践能力[6]。

2.2 重新修订畜禽解剖实训课程教学大纲

教师经过大量的调研、集体讨论之后重新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更侧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根据高职解剖课程改革的建设需要,该门课程实践及实验内容达到了总教学课时的三分之二[7]。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趋向、养禽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宠物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增加了家禽解剖的教学课时和部分宠物解剖的教学,删减了部分家畜,如马属动物的系统解剖学内容,以培养学生较好的动手能力,提高其动物解剖标本制作技术的应用能力。

3 更新畜禽解剖实训课程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1 充分利用畜禽解剖实训课程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坚持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例如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相关技术,我们制作了电子教案,把讲授内容中的文字、图像及相关多媒体信息资源输入电脑,通过多功能投影仪进行投影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而且形象生动,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可以在休息时间利用电脑自觉预习和复习,有利于交流,提高了学习效率。

3.2 规范畜禽解剖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进行教具素材库建设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克服困难,采取假期突击和经常性工作相结合,任课教师和实验室人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了大量优质教学用标本218件,幻灯片100余张,绘图200余幅,初步建成了动物解剖教学用多媒体,制作了多媒体电子教案,建立了教学标本展室,改善了教学条件,满足了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严格实验室的管理措施,建立较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措施的实行都严格落实到人。在每学期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规范化实验室管理的教育,结合解剖实验室自身的特点,强调爱护标本的重要性和实验室纪律及操作规程,保证学生有良好的教学环境。

3.3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通过学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制定的 “进企业、进基地,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参与基层学生及教务管理”的计划,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方案,通过这种方式,目前,课程组教师中已经有 5 人取得了学校规定的“双能型”教师的任职资格,这部分教师,即具有扎实的理论教学基础,同时又具备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为《畜禽解剖》实训课程的教学、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4 建立解剖实训课程开放性实验室,扩大实践范围

学校不仅要适当增加实验课时,而且还要对学生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学习的场地和机会。常见动物的骨骼、肌肉等标本及各系统挂图等生动地呈现了知识内容,学生可以边看边记忆边思考,有利地延伸了课堂教学。实验室管理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生的认知标本过程中也可以全程的给予指导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4 规范畜禽解剖实训课考核办法,健全考试评定制度

4.1 改革解剖实训考试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对学生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更加全面而科学地考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去钻研问题,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获取知识,开阔思路,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三基教育和学生能力培养的目的。加大试题库建设的力度,坚持对学生的全面考核,笔试与口试、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基本概念与辨认实物标本等相结合。例如,平时成绩占40%,包括课堂对基本知识的提问、对实物标本的辨认和作业完成情况,期末笔试成绩占60%。这种考核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赞同,不仅减轻了期末复习的压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考核方式和结果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4.2 解剖实训考核采取教师打分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根据各组操作的规范性、实训结果的准确性和动手操作情况进行打分,组内成员根据实训任务讨论和操作时的参与情况及合作分工的情况进行互评打分。这样的考核办法更加注重实训过程的评价与考核,并且能够根据学生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点评,找到操作的错误和不当之处,有助于学生改正和借鉴。

4.3 解剖实训考核采取多元化考核与过程化考核相结合方式

对于基础性实验内容,主要从学生的实验态度(出勤、纪律)、操作技能、规范程度、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结果交流等多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探索综合评定[8]。对于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内容,主要从方案设计的合理性、 可行性、创新性;计划实施的时效性;实验操作的熟练性、标准性;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实验逻辑的严谨性;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实验记录的真实性、规范性、详尽性等方面综合评定。

4.4 解剖实训课程实验技能评定

该部分成绩占实验成绩的 40%。该部分考核内容主要评价学生对畜禽解剖实训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单项技能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打分。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核是全程性的,即贯穿于整个实验课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实验的目的与要求,督促每一个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环节及结果判定方法, 熟知本技能的应用范围。评价标准:操作的规范性、熟练性;实验结果判断的准确性、正确性;实验内容完成的时效性。

4.5 解剖实训课程实验报告评定

该成绩占实验成绩的 40%。实验报告能反映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归纳能力和综分析能力。因此,特别注意从实验报告书写入手,严格规范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如实验目的、原理、试剂与设备、方法与步骤、结果与分析、结论等。 教师在批阅实验报告时,不仅需修正其报告中格式的规范性, 更应注意报告中逻辑思维的严谨性,还应引导学生整理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果、对比实验现象、理解实验相关理论,并作出合理释疑。使学生养成在实验报告中注重总结和分析的习惯,从而能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6 解剖实训课程实验结果评定

占实验成绩的 30%。要求学生按照科技论文的书写格式撰写实验报告 (15%),并进行实验答辩(15%)。实验报告内容包括课题的背景综述、实验设备与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与讨论、参考文献等方面。这样的实验报告方式,能使学生在查阅文献、实验设计、实验完成、论文写作等多方面都受到科学训练。实验答辩是操作者针对实验指导老师及同学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环节及结果提出问题的释疑,该内容既体现了学生对本项目的研究背景(创新性实验)、研究意义和方法、结果的深入程度。

5 加强畜禽解剖实训教学环节建设,培养学生学风专研意识

5.1 培养学生良好学风,自觉遵守科研规范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教书育人工作,寓德育教育于日常教学的细小环节中,又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具体的做法是:①严格课堂纪律。教师提前到教室,按时上课,认真点名或抽查点名,严肃对待出现的迟到、旷课现象,对极个别屡犯纪律的学生,通过个别谈心,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保证了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②教师身体力行,影响学生。动物解剖是一门枯燥的课程,标本有强烈的尸臭、粪臭和刺鼻的福尔马林气味,后者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教师要带动学生积极动手,由怕接触到喜欢,认真观摩标本,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风,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③利用课堂针对学生中有不爱护标本的实例,对学生进行爱护标本、教具,尊重别人劳动,爱护公物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④关心和爱护学生,通过小考、批改作业和课堂教学过程等方式,注意发现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通过个别谈话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和自觉学习的积极性。⑤教师能以身作则,做到参加平凡劳动,如课前认真准备实验,课后和学生一起收标本,在解剖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进行观摩教学和检查性听课,组织教学法的研讨,集体备课等,从而保证了解剖教学质量。

5.2 安排畜禽解剖实训教学程序,实现实训课“学练一体”

改变以往实训课上老师演示,学生操作练习的传统程序,而是在实训前布置实训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制定实训操作过程,组内分工共同合作完成实训内容.讨论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操作的过程是反复练习的过程,学生边学边练,学练一体。在这样安排的实训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意识,大家齐心合力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讨论和分工,可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实训课的操作,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实训操作的步骤和操作环节;第三,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组内讨论或者与教师探讨进行解决,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邢邦圣,谢明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6(2):71-73.

[2] 韩培庆.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 职教论坛,2006(6): 34-36.

[3] 吴海峰.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J]. 济宁学院学报, 2008,29(3):56-57

[4] 潘玉清. 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1):128.

[5] 李培英,周 杰,李福宝,等. 动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 安徽科技院学报,2010,24(5) : 55-58.

篇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06-03

实施“双带工程”(“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新型农民是农业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发挥农业职业学校服务职能的创举,也是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一种担当。十堰市《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和《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构建科技推广体系,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建立完善多元化的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开展短、中期为主的技能培训,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0万人,新增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3万人以上;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3万人,力争每户平均有一个“明白人”;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1 000人,力争每组平均有一个科技致富“带头人”。

十堰市科技学校是十堰市唯一一所涉农职业学校,服务“三农”,为十堰市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振兴培养实用人才是学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何高质量地完成这项历史使命,保障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农民培养工作顺利推进,就成为“双带工程”的核心工作。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农村人才教育工作处”、“农科教研室”,深入十堰五县、两区、一市广大农村进行专题调研,在学习借鉴其他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先行先试,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初步形成了适应区域实际的农村职教模式。

研究培养对象,明确

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

将具有初中以上学历,年龄不超过45周岁,已经或准备从事农业生产、加工及经营、创业的青年农民、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相关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纳入“双带工程”教育范畴,通过系统培养使之成为十堰市新农村建设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头人。所以,学校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知法规、讲文明、会生活”的新型农民确定为“双带工程”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培养对象多数是家庭生产经营的主力和骨干,长时间脱产学习有困难的实际,全面推行“送教上门、工学结合、模块教学、弹性学制、学分制管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学员分阶段完成学业、学习成绩多元化评价”的教学模式。即结合生产实际分阶段由学校选派教师在学员所在乡镇或单位组织教学,进行集中授课、现场教学与巡回指导,经过三到五年的培养,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经考试考核合格、达到相应的学分要求,由教育部门核准颁发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

创新教学管理方法,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突出本地产业特点,设置“双带工程”特色专业

十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面积2.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350万。“十二五”期间,十堰将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工作重点,全力实施“一城两带”战略①,加快推进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着力打造“三国两区一基地”②,实现十堰跨越式发展。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即将完工,水源地生态建设随即展开;“十二五”期间,十堰市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进行4个100万、2个50万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茶叶100万亩、中药材100万亩、马头山羊100万只、核桃100万亩、蔬菜和柑桔各50万亩),2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国家生态经济改革试验区和生态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创建。同时,湖北省全面恢复建设乡镇农技站,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以及南水北调生态环保水源区水土保持建设、移民后期扶持、特色农业发展等,都急需大量的带头人。

我校依托“十堰市农业教育集团”,成立了由十堰市农业产业化建设委员会成员、市委组织部有关领导、市农业战线专家、市县农业部门领导、农业行业协会和农业龙头企业有关负责人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围绕十堰市农业发展实际展开研讨,设置了培养“双带头人”的四个专业大类: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类专业、养殖类专业(淡水养殖、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种植类专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柑橘方向、果蔬花卉生产技术蔬菜方向、茶叶生产与加工、现代林业技术经济林方向、烟草生产与加工)、农村管理类专业(农村经济管理方向、农村社会管理方向、农产品物流管理方向、生态旅游管理方向等)。

(二)制定“模块教学计划”,兼顾各教学点生产实际组织实施

“模块学分制教学计划”按专业大类拟定,全学程计划2 910学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按4∶6安排,其中理论教学包括集中授课、自学与讨论;实践教学包括现场教学、巡回指导和生产实习。其中,集中讲授、现场教学和巡回指导共160天,预计1 120学时;生产实习安排250天,预计1 750学时;毕业创业设计40学时。计划基本学制3年,根据农民特点安排用3~5年的时间完成全部课程教学任务,学员只要累计达到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各教学点的具体实施性教学计划在“模块教学计划”的框架下根据不同教学点产业实际制定,充分体现各自特色,如八仙观村教学点位于道教圣地武当山风景区,就突出道茶文化、旅游礼仪特色。

(三)构建服务“三农”的课程体系,开发特色校本教材

课程体系体现农业、农村实际 根据“双带头人”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突出实践性、应用性的模块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按照“提高素质、开拓视野、掌握技术,学会经营”的原则设计内容,将“双带”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拓展技能模块。各教学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力求做到紧贴生产实际、满足市场需要、突出地方产业特点、服务农民致富和新农村建设。

1.基本素质模块。包括农村实用文体写作、计算机使用、文字录入处理、互联网应用及网络营销、公民权益、合同法、农村法律法规与政策、新农村文化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环境建设、农村合作组织建设、农民创业与就业指导等内容,重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通过基本素质模块的学习,让农民学员全面理解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规、政策,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具有一般农业数据的统计和计算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信息获取和网络营销的能力,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社会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农村创业理念和途径以及农村新民居建设基本知识与技能,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专业技能模块。围绕核心技能培养相关岗位能力,分专业设计。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类专业主要掌握农产品保鲜加工、农产品品质分析、卫生检验检测等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农产品保鲜加工、农产品品质分析、卫生检验检测能力。具有农产品保鲜加工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淡水养殖技术专业主要掌握淡水养殖、加工、营销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渔业水质常规指标分析、水产动物常见疾病防治、淡水鱼养殖生产及经营的能力。具有在饲料、鱼药营销及小型养殖企业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畜禽养殖专业主要掌握生猪营养与饲养的基础,生猪繁殖、养殖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生猪繁殖、养殖生产经营和疾病防控能力;具有在饲料、兽药营销及小型养殖企业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应用、推广的能力。种植技术类专业主要掌握农作物、果树(核桃、柑桔为主)、茶叶、蔬菜、食用菌、花卉、烟草和中草药生产及保鲜加工、营销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种植生产、保鲜加工及经营的能力。具有在种植领域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农村管理类专业重点掌握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分配与农民增收、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农村家庭经营、农副产品市场营销、农业企业经营与管理、农村社会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农村经济综合管理能力等。生态旅游管理专业重点掌握乡村旅游的基本知识技能;具有较强的旅游景区(点)服务经营的能力。具有乡村旅游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

3.拓展技能模块。依不同专业重在培养学员适应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学员掌握农作物、食用菌、蔬菜、果树种植和畜禽养殖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开展畜禽养殖、蔬菜、果树、食用菌生产经营。淡水养殖技术专业掌握当地淡水名特优品种养殖、水产动物饵料配置及果蔬种植、畜禽养殖基本知识技能以及水产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开展淡水名特优品种养殖、水产动物饵料配置及生产经营。畜禽养殖专业掌握生态养殖基本知识、猪场循环养殖的模式和猪粪尿的综合利用技术,具有青饲料、牧草种植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开展皮毛动物、药用动物、特禽类等养殖项目的生产经营。种植技术类专业掌握循环农业、畜禽养殖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利用沼气能源,具有畜禽养殖生产经营能力。农村管理类专业掌握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生产经营和种植业生产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具有在农产品营销、小型农业企业进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从业能力和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生态旅游管理专业掌握畜禽养殖,柑橘、茶叶、木瓜、食用菌种植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能够开展畜禽养殖和柑橘、茶叶、木瓜、食用菌生产经营能力。

编写的教材突出本地生产需要 针对本土实际编写了“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系列教材”:《种植实用技术》、《养殖实用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农村经济管理》、《农村政策法规》、《应用文写作与电脑应用》、《农民创业与就业指导》等,针对不同教学模块编写了专项技术(课题)讲义(资料),并制作相应课件,制作习题库和试题库,建立了教学模块资料库。在课程建设中积极推行职业资格鉴定与课程考核相融通,以适应培养新型农民的需要。

开发的课程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开发建设《蔬菜育苗技术》、《柑桔花果管理技术》、《农产品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武当有机道茶生产加工技术》、《十堰市山地核桃丰产栽培技术》、《生猪养殖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牛与牛病防治》、《马头羊有机生产技术》等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形成包括课程标准、特色教材、实训指导、教学模块设计在内的课程包,同时进行教学包的研发,逐步建成精品课程上网运行,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四)教育教学手段灵活,“双带工程”扎实有效

建立由本校骨干教师、当地知名农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等组成的师资库,承担理论教学、实践指导,集中授课、现场教学、参观考察和分散巡回指导相结合,并安排相应的自学讨论,结合学员产业实际安排生产实训。集中授课、现场教学、参观考察在乡镇(企业)或村组实施,巡回指导根据各乡(镇)、村生产实际和学员家庭具体情况进行小组或个别指导,自学讨论由学员按要求自主完成,生产实训由学校责任教师按实训方案指导学员完成。充分利用网络、电话、电视等手段加强与学员的联系,形成对学员跟踪服务指导的制度。

对学员采取从基地到学校“四个一”的线性管理模式(即一名基地联系领导和一名基地班主任,一名校内辅导员加一个专家服务团队),每个教学班成立班委会和学习小组,随时沟通,掌握学员动态;授课时实行学员签到制,作业通过学习小组、班委会及时上交给任课教师批阅。建立了畜牧养殖、核桃种植、茶叶生产制作、蔬菜栽培、农产品商品化、市场营销、创业指导等专家组,联系教学点、联系学员,跟踪服务。这一系列措施的落实,不仅保证了“双带头人”培养的教学工作需要,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更为下一步开展更广泛的农业科技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全面推行学分制管理,着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全学程总学分为120学分,其中理论课学分50学分,实践课学分70学分。学员修完所开课程,经考试考核合格,取得相应学分,在3~5年内累计达到计划规定学分准予毕业。

对学员的学习成绩实行多元化评价记分。从勤绩、作业、理论考试、技能考核、生产成果等方面对学员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每次课后布置一套作业,每学期对主要模块进行考试、考核,学员出勤及作业完成情况合并计算作为平时成绩,每个模块完成后进行一次综合考试、考核,作为该门课程结业成绩,将学员生产实效纳入成绩评价范围。生产经营成果主要指“规模有扩大、产量有提高、品质有提升、收入有增加、创业有成果”,予以综合评价作为实践成绩,毕业前组织一次毕业考试(含理论与实践操作),计入毕业成绩。按2∶3∶4∶1的比例以平时成绩、结业考试成绩、实践成绩、奖励成绩合并计算毕业总成绩,折算相应学分,学员毕业前每人完成一份创业设计方案评定相应实践学分。

依托农教集团,整合教育资源,

抓好师资与基地建设,确保工作落实

建立师资库 通过农教集团,将十堰市内200多名农业专家、农业科研骨干、农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等建立档案、颁发聘书,纳入集团师资库。

打造核心教师团队 以师资库为基础,通过邀请他们到学校参加教育教学活动,进课堂、到现场,遴选建立了一支能做会讲的核心师资团队,保障了“双带工程”教学需要。

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 选择规模较大、实训条件良好、辐射作用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协会,如农夫山泉、雨润集团、武当道茶产业协会、丹江口市阿里山农业高科技开发公司、石鼓核桃基地、太极峡风景区、桃花岛等,建立了十多个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实训基地。

结语

十堰市科技学校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双带工程”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会反响强烈。湖北省教育厅对此给予了极大关怀、鼓励和肯定,拨付专项经费支持学校先行先试;十堰市人大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认为这是一项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的造血工程和关注民生的德政工程;十堰市政府2012年从教育附加费中拿出100万专项经费支持学校推进这项工作。

回顾三年多的工作,对照“双带工程”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笔者觉得还需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一要提高农民学历教育的针对性。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适应农民朋友的实际,切实帮助农民朋友获得创业致富本领,提高农民朋友学习的积极性。二要体现农民教育的引导性和地域性。进一步密切与地方的联系,深入农村实际,了解农村、了解农民,既要体现学历教育特点,提升农民素质,适应农业发展需要,也要凸显地方农业发展特色,服务地方经济。三要在教学规范化、常态化上下功夫,找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农民教育的结合点,探索一条新型农民培养之路。

注释:

①“一城两带”是指十堰城区、竹房城镇带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

②“三国两区一基地”:十堰要建设成国际商用车之都、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十堰要建设成区域通中心、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十堰要打造成重要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参考文献:

[1]王静宇,冯炳强.中职学校服务三农模式的研究[J].教苑荟萃,2010(21).

[2]白春梅,白建娟.农村中职学校为“三农”服务模式的探索[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14).

[3]阳耀芳,夏春波.我国农村中职学校招生问题的破解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24).

[4]刘洪银.新时期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4).

[5]王妮,崔益丹.浅析农民就业培训专业设置[J].安徽农业科学,2007(7).

[6]唐喜政.关于发展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