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手绘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06 15:57: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工业设计手绘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业设计手绘教学

篇1

二、手绘技法教学中的“摹”的作用与不足

工业设计专业产品手绘是通过手绘技术手段,直观而形象地表达设计师的构思意图、设计目标的表现性绘画。随着手绘表现技法的不断变革,计算机辅助设计基本取代手绘,用于制作精细的视觉效果,手绘表达以说明性画法为主,辅助线、爆炸图、结构分析、场景辅助说明等都出现在手绘图中。设计师记录突发性创意思维,形象地传达工程图样、加工工艺流程等。在手绘作品中,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一目了然,更有助于系统设计思维的建立。因此,“摹”通常是针对现有优秀产品的,这样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表现手段,而且比单纯的技术训练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这里的“摹”除了对优秀手绘作品的临摹,也包括对现有产品的实际写生。

1.“摹”在手绘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一,有利于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学习优秀的表现技巧和优秀作品的风格及语汇。特别对于绘画基础薄弱的工科类学生来说,这是一种迅速见效的方法。产品内部结构的分析是学生的学习难点,临摹作品中已提取出准确的内结构线,可直观地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复杂曲面的转折及表现方法。如图1中,产品表面分析出的内结构线直观地表达了产品的形体走向,并且丰富了画面效果。手绘产品初学者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如用硫酸纸拷贝优秀手绘作品,最直观地学习其构图、外轮廓线、内结构线和色彩及整体绘画感觉。第二,有利于学生理解三维空间中深度空间转化为二维空间的方法。工科类学生因缺乏对素描课程长时间的深入训练,对深度空间的理解受到观念印象的限制。教学中教师提供优秀临摹作品时可有针对性地强调这方面的练习。如,教师提供30度角观察产品的范例,强化训练学生理解深度空间中物体实际长度在转化到二维平面中时产生了缩短效果。如图2立方体手绘表现中,立方体ab点间的距离随着角度的不同,发生缩短变化。第三,有利于培养练习者的观察能力和手绘转化能力。学生面对优秀的产品写生,就创意而言仍停留在“摹”的层面上。学生通过写生学习优秀产品的设计创意,在平面临摹的基础上自主提高观察能力,练习三维空间的转化、实际产品结构转换、手绘线条表达及材质色彩的转换,如图3为优秀学生作业。

2.“摹”的不足第一,平面作品的临摹过程是由平面到平面再到关系,缺少了三维空间转化分析的练习。第二,实际的产品写生可以加强三维空间的转化训练,但仍是以“摹”为目的的练习,缺失了创意设计的训练,导致工科类学生存在创意阶段手绘能力相对较弱的现象。

三、“摹”与“创”的结合教学

篇2

[作者简介]宁芳(1981- ),女,江苏沛县人,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研究与开发。(江苏 徐州 22100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139-02

手绘表现是设计师设计思维的外壳,不仅是设计师与人交流的有效途径,更是设计师自身设计创意过程中的有效载体。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解决了许多仿真设计表现的问题,但手绘表现仍以其快速性、灵活性、启发性等特点,成为设计师的基本技能之一。现在设计界对手绘表现的重要性逐渐达成了共识,但在手绘表现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工科工业设计专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研究和解决。

一、工科工业设计专业手绘表现课程教学的现状

1.学生方面。首先,工科学生绘画基础差,有的甚至是零基础,发散思维和图形创意与表达能力差。很多学生学习有畏难情绪,误以为只要学好计算机软件,手绘学好学不好无所谓。其次,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存在会画几个产品,别的产品不会画;临摹会画,自己画不会;一个角度会画,换个角度不会等现象。更不要说形成自己的表现风格了。最后,工科学生往往不能将基础课,如素描、色彩等课程中学到的关于构图、透视、色彩归纳等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表现出知识和能力上的脱节。而在手绘表现课程中学到的新知识,在后期设计课程中又不会使用。

2.教学方面。首先,教学内容杂乱,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手绘表现方法种类繁多,如水粉技法、喷绘技法、钢笔淡彩技法、马克笔技法、色粉技法、有色卡纸技法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技法有的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有的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这就造成了教学内容的混乱,缺乏系统的总结分析,未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适合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手绘表现知识体系。其次,教学方法守旧。多年来,手绘表现课程大多沿袭类似绘画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理论讲述后进行课堂示范,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课堂临摹为主的练习。由于教育扩招等原因,现在每个教学班级的人数都在三十人左右,甚至更多,而且种种原因使得我们的教学学时数不断减少,教学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效果差。最后,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欠缺整体宏观性思考。另外,教学没能认识到图解思考和图示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不是单单靠一门设计表现课程就可以到达的,而是需要从基础的素描、色彩到后期设计初步、快题设计、专题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中,从不同层面和高度进行系统、整体地训练与培养。

二、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1.调整教学内容。现在的设计条件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设计师无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复杂的产品效果图精细表现,在方案展开的过程中可以部分借助计算机进行设计表现。加上设计周期的缩短,设计任务繁多,许多传统的以湿性媒介为主的设计表现技法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现在主流的手绘表现技法是以马克笔、彩铅、色粉等工具为主的快速表现技法,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应适时进行调整,帮助学生与市场接轨。

2.突出程式化教学,加强逻辑分析,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图解思考和图示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教授绘画基础和图形表现能力差的工科学生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程式化教学,加强逻辑分析性内容的比例,使学生尽快掌握设计表现的方法,真正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实践应用能力。所谓程式化教学就是根据手绘表现技法概括性、程序化、可学性的特点,帮助学生将产品的表现技法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类归纳,如按照产品形态、材质、色彩以及光源位置等因素,进行表现技法的分类归纳与总结。用程式化概括的手法,使复杂的技法学习变得条理清晰、简单易学,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启发和激发学生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如课堂上我们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不锈钢保温杯在不同光源环境下的光影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对亮金属器物的表现方法。

3.遵循由简到繁、由慢到快、由少到多的教学规律。学习的过程应该遵循从简单、容易到复杂、综合的规律。应该按照产品类型从基本的简单几何形体开始训练,到由基本形体组合型的产品,再到复杂自由形态的产品,最后到成组放置的产品;从一般简单材质的产品,到特殊材质的产品;从一般光源环境下的产品,到特殊光源环境下的产品。开始阶段放慢速度,提高形体透视的准确性和构图的合理性,随着学习的深入,要求学生逐渐加快绘制速度,在保证形体透视准确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线条流畅自如,富有对比和变化。

4.产品写生、临摹、默写、创意表现相结合。为真正提高学生图解思考和图示表达交流的能力,在教学环节中设置学习初级阶段、巩固阶段、强化阶段、提高阶段四个层阶,将产品写生、临摹、默写、创意表现有机结合在一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般每种表现技法学习初期都会以产品写生的形式,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帮助他们归纳总结表现技巧;然后在技法巩固阶段,选择优秀的图例供学生临摹学习;为强化学习效果,在技法强化阶段,要求学生对典型产品效果表现技法案例和经典产品进行默写;为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技法提高阶段,鼓励学生针对身边日用产品存在的设计缺陷,展开改良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表现技法进行设计表现和交流。这样缩短了单纯的技法训练课程和后期专业课程之间的差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较为成熟的设计成果,还要积极帮助学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收获颇丰。

5.强调学生整体艺术性的培养。工科学生整体艺术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构图比例、位置,线条流畅性,作业整洁度,色彩搭配,作业完整性,装饰元素等问题的粗枝大叶。因此,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方面,要求学生无论何时,必须注意以上因素,同时还要经常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借鉴,养成良好的自律性,培养与提高整体艺术性。

6.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和组织形式。长期以来,手绘表现课程大多是教师在理论讲述后进行课堂示范,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练习。现在学时减少,学生数量大大增多,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试着将教师示范过程用录像剪辑的方式,配以说明性文字和声音讲解,这样有利于突出程式化教学的特点,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可以将学生的作业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供师生相互交流、借鉴、学习。此外,在临摹训练过程中,利用复印初稿、大量反复练习等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7.加强教学阶段性控制与把握。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个不同表现技法间的学习看似相互平行、独立,但其中却包含着学生综合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为更好地控制教学进度和效果,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正确合理的构图、形体透视准确表达、线条准确流畅等内容;中级阶段要求学生精益求精,注意作业整体性的体现,如虚实对比、主次对比、详略对比、大关系的把握、整体完整性等;高级阶段鼓励学生实验发掘各种绘画工具的表现特质,总结并发展各类表现技法,逐渐形成个人绘画风格,和设计创意紧密结合。

三、结语

新形势下,只有充分研究学科自身发展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才能实现教学与设计实践工作的接轨。

篇3

在初期的专业学习中,产品的形态设计占了极大比重。如何认识、分析、表达和创造各种形态,国内大专院校主要采用了相关的手绘类表现课程来奠定基础。本文致力于探讨工科背景出身的学生,在学习传统手绘的相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进行手绘类表现课程体系调整的建议及措施。

一、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手绘表现方面的学习难点之分析

第一,从根本上说,在认识层面上,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和认同这些起步学习阶段的手绘表现课程,进而产生消极情绪。常有学生提出疑问:“我是理工类学生,为什么要学画画?”

第二,从现实角度而言,艺术类学生已经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绘画训练,理工类学生在进校后一两年内就要达到和艺术类学生差不多的绘画水平,颇具难度。绘画技能的质变需要时间积累。时间短暂的教学,很难让工科学生快速掌握表现秘籍。在绘画技能培训的课程上,工科学生到底要锻炼到何种程度,才算达到表现基准?是否一定要像许多教材上的范例那样,明暗得当,色彩合宜,线条流畅呢?

第三,从教学导向上看,无论何种手绘表现课程,教学内容多以临摹为主。许多学生在临摹时,临摹对象多来源于教材上的素描、速写和手绘草图。但许多临摹对象只追求极具个性的艺术表现方式,其作者也多为艺术类背景的专业人才。这些图画往往看上去更像艺术杰作,而非谨慎、清晰、准确表达产品对象的作品。工业设计的产品表现需要强调追求理性分析,而非一味地追求艺术表达。总是叫学生去临摹和关注这些“技法”,而不是通过对于形态的认知和表达这个角度去学习,去分析,去准确清晰的表达,这就违背了工业设计理性严谨的教学要求。学生会产生疑惑:“我能画得这么好吗?画得怎么好有什么用吗?以后还不都是电脑画图!”

第四,从学习方式上看,无论是素描、速写还是专业绘画,基本都是一味临摹,美其名曰熟悉笔法、培养美感。但让学生在没有临摹对象的条件下,凭空创造几种形态并表现之,学生就开始一筹莫展,或者歪歪扭扭表现出不准确、不清晰的产品形态。有对象进行临摹,和没有对象,自己凭空表现几种设想出来的形态,这两种情况截然不同。临摹得好不代表表现自己构思的产品也能出色。我们是否忽视了这两者之间的中间过渡过程?让学生想一步登天,临摹多遍之后就能手绘草图挥洒自如,这或许高估了学生的抽象与提升能力。过度临摹,就怕依葫芦画瓢画到呆。从教学方法上,我们需要做些调整,增加临摹、默写、创造表现等环节之间的过渡过程,避免学生一离开临摹对象就茫然四顾,无法有效跃进。只有临摹,没有创造,何来形态的自我塑造,何来产品的设计创新?

二、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手绘表现课程体系之调整

第一,从根源上让学生能够接受和认同手绘表现类课程的学习目的。工业设计专业的手绘课程,是为了表现产品的特质,包括形态、结构及使用方式等。这些特质当然可以用文字展示,但图像的表现更直观有效。毕竟,产品是有感性形态的,而非由一堆演算公式堆砌而成。所以,要让学生从本质上能够接受一个观点:工程师画工程制图是为了清晰表达结构,市场分析员绘制图表是为了生动表达某种过去趋势或未来动态,产品设计师绘图也是为了要采取最快捷、最直观的方式来表达产品基本特质,包括整体或局部形态、结构与使用方法等。这些职业的从业人员都不是出自于艺术背景,但都可以采取绘图的方式来表现他们的专业对象。表现技能的锻炼不是为了要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你对于无论抽象或具象的对象,都要有效观察、提取特征、提炼重点,进而分割重组、不断变化,直至最后快速、直观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无论何种专业,都是共通的必备素质。与其说我们在画画,毋宁说我们在利用绘画的手段直观、清晰的表现。工科背景的学生需要知道学习速写的来龙去脉,不对他们进行学习原因的剖析,他们将无法理解学习的意义。

第二,降低手绘表现技能的高要求。既然已经明确了绘画是一种表达手段,且我们训练绘画不是为了成为画家,而是单纯用来表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那么需要明确:理工类学生的绘画表现方式,到底画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手绘只有两个目的,一是令对方看懂你画的是什么形态,包括整体和局部细节形态,这是物与物关系的体现。二是令对方看懂你画的这个产品形态,大概是怎么使用的,这是人与物关系的体现。关键就在于,什么叫“看懂”呢?透视准确,立体感到位,产品形态各部件清晰,增加细节放大图、背面图或其他视角的图来补充表现,这些是满足第一个目的的要求。在产品整体或细节形态旁配上操作时的人手、脚或整体人身,人机尺度比例合理,这些是满足第二个目的的进一步要求。线条精简,笔触干净。只要这两个目的达到,是否有明暗,是否有流畅个性化的笔触,都不必做过多要求。

根据以上要求,笔者建议将素描和精细效果图两门课程从手绘表现课程中剔除,转而强调结构素描的训练。结构素描注重形态的准确表达和结构的清晰展现,从工业设计角度而言,它更符合理性、严谨的表达要求。我们随时以手绘表现的方式来记录设计构思,相对而言,明暗、色彩等不是我们要表现的重点。同样的时间,与其用来针对造型、色彩、明暗、光线、色调来进行全方位的素描训练,不如用来训练结构素描、速写和快速草图以专攻形态的准确表现和清晰表达,以提升学生的形态观。

第三,不要一味地以艺术化、个性化的手绘图画为临摹样本,避免学生走入过度“技术化”的表现途径。建议教师务必亲自示范,来进行清晰、准确的表现过程及步骤。学生时常受困于如何步步造就最终表现效果的程序,就是因为临摹样本缺乏步骤与成型原因的讲解。教师一旦吝于形态分析、表现之步骤讲解,而只限于将临摹范本交给学生自行“抄写”,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那么,应该怎样设置临摹内容?

临摹对象分为实物和作品两类。实物临摹从多以石膏体为主的抽象几何体块,逐步进阶到简单的产品,如各类生活用品和家具,再到较为复杂的产品,如各类电子产品。在临摹前,最好由老师亲自示范如何架构整体、明确尺度、细化局部和强调轮廓等。其中,如何处理细节形态是重点,因为多数学生在速写时,不容易有清晰、准确表达按键、滑块、手柄、防滑纹等细节形态的意识和能力。作品临摹则以不刻意追求个人风格、能清晰准确勾勒形态的速写为主。

第四,在教学内容上,无论何种手绘课程,都需减少临摹时间,进而大幅加强基于构思的手绘训练力度。理工类学生无法直接凭借构思画出准确的产品形态,那么我们就需要从简单形态入手进行“默写”,不断增加难度,由简入繁式的重复加强训练。

首先加强“二维”的线面练习。多数教材里对于线条练习都已有相当的讲述,笔者只补充两点:第一,画线不难,画定位的线条则需加大练习力度。刻画产品形态时,每根线条都非天马行空,而是由此及彼到达的。所以,练习线条的顺畅外,多加以点点之间连线的练习,在一张A4复写纸上,定位多个点,在任意点和点之间加以连线,连满纸张。连到后期,加入速度和准确度的要求。第二,画线时,每人都可以发现某种线条的方向、角度,自己画起来是最舒服的。抓住这画起来最舒服、最顺畅的方向和角度的线条,多加练习。在后期画草图时,你可以旋转纸张以寻求最佳的绘线方向。此外,面的练习要和线的练习有机融合,多想一些结合练习的方式,例如可以训练四线闭合成面,加以内框,辅以定位排线训练等。

由二维进阶到三维,内容开始增多。但无论何种训练,都要将各种产品剖析为最基本的几何元素。由最基本的几何形态开始训练,手绘各种高矮胖瘦不等的直棱体(矩形体、棱锥与棱台等)和曲面体(球体、椭球体、圆柱、圆锥、圆台和环等),直到画熟、画快、画准,进而开始对几何体块进行各种切割、挖削与组合的形态速写训练[1]。随后,加入面片和线材,结合之前的直棱体和曲面体,对于这四种形态元素进行任意自由组合及切割的速写训练。由此,绝大多数产品的原始形态胚胎已得到大量的速写训练,而组合切割的自由发挥也能让学生开始领会形态创造的概念。其后,针对这些开始复杂变化的形态,加入倒角、嵌入按钮或滑块、开槽画线或增加提手使之更具形象化,不仅有利于增强速写技能,也能培养形态的设计意识。最后,结合各种教具如齿轮、铰链等,开始进行各种运动机构与人机操作的手绘训练。将以上内容不断加以强化训练,尤其强调自我创造形态式的速写训练,由直到曲,由简入繁,由单一到组合,由抽象到具象,直到学生能快速、准确、清晰的手绘各类产品形态为止。

由此,我们在针对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手绘表现课程体系设置时,着重强调表现技能与形态意识的有机融合。表现技能的培训要尽早摆脱过度临摹带来的依赖感,就必须和形态意识的训练有机结合,将自我构思、主动创制、利用加法减法原理造就的各类形态多加表现,加强准确性和清晰度,同时也加强对于各类形态的认识与掌握能力。包括速写在内的各类表现课程的目的,不是让理工类学生变成艺术家,而是教导他们更好的观察、分析、创造和表现,这是任何学科都需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1 建筑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的地位和重要性

在工科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通常在美术基础类(如:结构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课程完成后安排与设计课程相对应的建筑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2、3年级),如建筑钢笔画、建筑表现技法、快速表达等课程。

1.1 积累和丰富设计素材,提高学生对建筑设计的认知能力

通过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查阅大量的书籍、文献、建筑图片和照片而且要进行记录、作品临摹训练、再创作训练等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会形成自己庞大的素材库,做设计时就能学习借鉴、拓展思路,让建筑设计过程变得得心应手。可以全方位的提高观察能力、感受能力、造型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1]。

1.2 设计方案构思与创意准确表达的有效手段

使用铅笔、钢笔、水彩笔、彩色铅笔、马克笔等常见的绘画工具进行徒手绘制,是一种广泛寻求未来设计方案可行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对学生在建筑造型设计中的思维过程的再现[2]。构思是为表现图的表现目的服务的,是在表现设计的意图,构思使创作有了主题和灵魂,构图则在技术上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3]。

1.3 设计从业人员交流的“语言”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的整体功能布局、框架结构以及美学与人体工程学方面的可行性等,往往需要与决策层和机械、电器、结构设计工程师等相关的各部门人员进行反复的交流和沟通,以达成初步的设计意图,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设计表现方法是建筑设计的语言,也是设计师传达设计创意的必备技能,是设计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4]。

2 工科建筑设计专业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工科院校建筑设计专业招考不加试美术绘画类科目,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在入校前都没有经过系统绘画方面的训练,缺乏表现的造型能力和艺术理论素养,所以需在入校后经过设计素描、色彩、构成学等艺术基础类课程学习来弥补学生艺术绘画方面的能力欠缺。但这些课程设置往往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是过于分散、就是过于集中,课程间的知识延续无法保障,而且每门课程的学时量都相对较短,造成对学生的训练不够长效、系统,学生进步缓慢。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这些艺术绘画基础课程学习不够重视和激发不起学习兴趣,练习和作业往往应付了事,最终直接导致了对后续开设的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学习同样漠然处之,毫不用心。

大多数工科院校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技法能力训练,多以作品临摹为主,写生和创作为辅,学生在学习中都很机械性地按照教师的步骤要求去完成相应地作业,教师忽视甚至压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构建。另外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一直沿用旧的考核方式,以建筑手绘表现效果图的临摹绘制作为本类课程的结课作业,也作为该课程的最终目标,成为唯一的评价与考核办法。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相关绘图软件的发展、完善,在当前的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体系设置中也都安排有门类齐全、较大学时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随着计算机绘图技术重视程度高涨的同时也就更加削弱了手绘表现技术的发展。于是,越来越普遍的出现传统手绘表现是繁琐的、耗费时间的、无法修改的和不够精确的错误认识。因此,手绘表现技法类的课程,却愈来愈得不到学生的重视,所以如何让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适应现有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并促进建筑设计专业发展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3 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为了适应本院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结合本院建筑设计专业表现技法类课程教学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3.1 积极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以适应当前专业发展需要

之前我院建筑专业的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仍然保持着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技法能力训练和临摹范图的重要性,课堂练习和作业基本以作品临摹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建筑钢笔画是以建筑设计造型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形式,决定了它区别于传统风景钢笔画的教育模式,应减少临摹所占比例,充分进行写生训练与创作表达,并在训练中更加强调和突出建筑透视、空间、造型的分析和表达的重要性。引导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作为课程学习的目的,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与训练方法上必须完全针对建筑设计专业的特点及学生的状况而进行设置。同时要处理好手绘表现类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之间的关系,在适应专业教学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的同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手绘表现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形式。两者可以兼得并取长补短,向传统设计中注入新的艺术设计表现手法和新的艺术语言形式。

3.2 注重表现技法类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内容上,需加大“写生手绘”的份量,变课堂临摹为写生创作。同时加强学生在透视、构图、空间关系和造型方面的训练,变重线条、明暗、色彩为重建筑空间表现能力。训练中要适当减弱大图幅、耗时间的建筑效果图的分量,加大方案设计性草图的权重,目标定位于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体会设计草图的可修改性与效果图的严谨性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把设计企业的设计项目带到教学中去,无论是“真题真做”还是“真题假作”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状况来设置,既搭建了专业交流平台,更检验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潜能,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实践的距离。

3.3 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应提倡以学生综合能力作为考核标准和依据

表现技法类课程是理论联系实践,并以实践为主通过实践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意识为最终目的课程。因此要改变陈旧落后的仅以最终手绘表现作品成果展现的好坏作为唯一考核标准手段,应提倡对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设计能力及其表达作为考核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每一次布置的作业、学生写生作品及方案设计性草图进行公开展示,让每位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构思、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运用等方面进行讲解并总结,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张贴在专业教室内,起到鼓励、示范交流学习的作用。通过利用 “以展代评、以评代考、综合评价”的教学手段和考核依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竞争意识,打破传统单一的评价与考核办法,全面培养了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

4 结束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设计创新能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工科建筑设计专业,尤其是适合本院建筑手绘表现技法类课程改革之路是迫在眉睫的。笔者通过教学采取的改革实践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继续实践求得行之有效之法。

参考文献:

[1]林伟.设计表现技法[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