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5:57: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59-01
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身体锻炼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今后很大的可能性是成为一名体育教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专业技术能力与专业素养应相辅相成,不仅仅是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一、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由教师个体专业化和教师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的共同体。经过文献研究综合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和对专业体育教师素质的认识,笔者认为,所谓体育教师专业化是这样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首先,体育教师个人在正式从事体育教育之前,应该具有较好专业的知识,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其次,作为正式体育教师进入体育教育事业后,在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能坚持学习,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
二、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基本现状
1、体育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体制与实践脱节。近几年来,虽然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得到了较大发展,但仍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的要求。原有的教育体制存在着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从而使专业学生毕业从教时“所需的没有”、“所学的没用”,产生学用脱节的现象。
(2)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全国普通高等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以培养师资为主,这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出新的挑战。
2、体育教师职后培训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学校体育的地位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反差,严重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即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2)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的局限和“一次性教育终身受益”的观念致使体育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层次和质量也有待提高。
(3)培训制度不完善。虽然继续教育的问题已引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制度还未建立健全,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制度不够完善。
3、体育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脱节的问题
首先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承担,他们很少沟通。其次这是由于长期以来负责职后培训的体育教师进修机构,主要任务仍是学历补偿教育。
三、体育教师专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
通过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任务比较严峻。改革体育教师教育,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根据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作者从中选出几点进行逻辑分析,如下:
1、贯彻终身教育思想,以教师专业化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坚持连续性原则,打破职前、入职、在职教育分离、割裂的局面,实现师资培养、培训的一体化。
2、延长教师的受教育年限,提高教师的学历标准,使师范教育逐步实现由现存的三级层次到新的三级层次的转移。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相结合,实现学科专业水平与教育专业水平的同步提升。
以系统科学的规划为起点,以对的方式做正确的事,可以减少执行中的盲目性,节省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可以赢在筹划上,赢在起点上。为了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高校应在“师德高层次、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目标专业化”的思想指导下,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明确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工作思路、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搭建起“三个平台”,即使青年教师迅速进入“合格”教师,使合格教师进入“骨干教师”,使骨干教师成为“优秀教师”和名师。从而,让学校的教师培养和教师教育进入缜密设计和精心操作的过程。学校负责组织交流,切实把教师专业发展纳入科学轨道。同时,应要求全校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经过认真思考,明确自己的长远发展方向和近期发展目标,在师德、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和为学生服务等方面提出实事求是的可评、可测、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的完成情况,学校要做到有人管、有人评和定期总结交流,使每位教师自觉地进入专业发展的状态。
二、继续教育是提高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经
高等教育近年来招生不断扩大,现有的体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校在引进体育教师过程中把关不严,队伍以本科学历为主,高学历者无几,或者引进的高学历者往往只注重理论研究、实践课的教学能力不突出。体育的本身应给人一种美感,如果教师作示范动作的质量不高,甚至失败会严重影响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形象,更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青年体育教师再教育能够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吸取新的知识,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指导学生时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使青年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得到培养。
1.建立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应根据培训单位的条件,培训对象所在学校的需要,灵活地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方法。这既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教师做好本职工作。
2.建立和健全与继续教育相适应的奖励机制。各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把参加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挂钩,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形成招聘人才、培训人才、交流人才、吸纳人才的一套完整制度。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民族体质的强壮,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因此,各级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和本校特点,认真制定出一套完备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确保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3.建立以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为依托,以远程教育为主体的开放型教师培训网络。应依托政府行为,面向国内外知名大学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新型学科,建立远程培训网络,逐步形成网上培训机制,做到网上培训,咨询和网上招生,并逐渐增加网上信息流量。重点加强青年体育教师的培养以及与国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使青年体育教师能够在职吸取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通过现代化手段,完成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形成以教师促交流,以学术促发展的国内外高校交流模式。
三、打破学科界限,拓宽青年体育教师知识的认知领域
体育院系的招生,要同时考虑考生体育成绩和文化成绩两个因素,这就导致了体育生源文化素质基础远远落后于同学历层次的其他专业。而以往的培训模式使此差距进一步加大,新的培训模式应确立综合教育观,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力求范围宽广,增加与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课程设计要加强那些概括性强,适用面广、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理论、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强化与“运动”、“心理”、“生活方式与行为”的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使青年体育教师掌握尽可能多的学科知识。
四、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经济地位,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目前许多高校实行课时系数来计算工作量。体育课工作量系数排名很低,教师上完一堂课所得的工作量只有70%,甚至更少,远远低于同学校的其他专业的教师。这种做法严重地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高校应该给予体育教师应有的经济地位,以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
体育学科长期以来重术科、轻学科、重实践、轻理论,导致了多数体育教师素质偏低重视训练,教学,轻视科学研究。体育教师工作的学术性较低,学校体育工作有一定的盲目性,大学体育教师以基础课教学为主,工作量大且繁杂。多数青年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有很大的偏差,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忽视提高自身素质,科研能力偏低。这又反过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进程,得不到学校的认同。
在教育创新改革的今天,高校应引进激励竞争机制,而激励竞争机制应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人才竞争中,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高校发展,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使用,所以高校要允许教师合理流动,用招聘、选课,选教师的方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奖励机制要作到:开阔思路,克服困难,把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起来,奖励及时,形式多样化。晋职激励机制要作到:专业技术评聘,要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观念,给予青年教师晋级。对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体育教师实行“低职高聘”,评聘分开,鼓励冒尖,使部分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帮助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使他们全身心扑在事业上。同时学校要加强与青年教师的沟通,激发青年教师的成长意识,保护青年教师的热情,相信青年教师的能力,教给其成长的策略和方法。这样,使青年教师感到学校是他们展示才华,成就事业的舞台。
五、学院领导的引领楷模作用,推动青年体育教师队伍发展
学院领导要帮助教师确立专业理想,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中扮演关键角色。学校领导不仅是行政领导,而且应是专业领导,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支持者,甚至是教师教育者,学院领导不仅要通过学校发展规划,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政策的制定,资源的集聚与开发来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以自身的专业表现为青年教师树立楷模,推动体育教师队伍的发展。
二、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体育教师培养和在职培训课程两阶段分工不够明确、重点也不突出、衔接不很自然,两阶段课程呈现条块分割的现状,尤其是入职培训课程缺失。
(一)我国体育教师培养阶段课程体系分析
我国体育教师是由高等院校设置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我国改革开放后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五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前三套为教学计划)。2003年颁布的第五套方案在课程体系方面有很大的创新发展,课程设置整体上与国外发达国家体育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的取向一致,基本上与国际接轨,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我国教育学科类课程比重低、门类少。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学科类课程占总学时的6%~10%,开设的教育学科类课程仅有5~8门,而国外发达国家体育教师培养教育学科类课程占总学时的16%~33%,大多在20%~25%。如德国教育学科类课程占总学时的25%、英国占25%、法国占20%。发达国家教育学科类课程开设范围广、门类多,涉及教育理论、原理、方法、技术和教育史等方面。在课程开设上灵活多样,重视小型化和专题化课程,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教育学科类课程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提高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必须增加教育学科类课程的比重,增设教育学科类课程的门类。2.我国教育实践课程学时少、形式单一。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为8~10周,多采用集中一次实习,内容只有见习和实习。国外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教育实践课程,德国教育实习分3次共12个月。美国、英国一般为15周左右,而且实习的形式多样,如现场观摩、微格教学体验、教学助手等;多采用分段实习,如德国、韩国等;还有采用贯穿于学生大学全过程的实习,如芬兰、日本等国家。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国应该增加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时间和改革教育实习的模式。3.我国术科课程学时比重过大。2003年颁布的第五套方案术科课程比重34.3%,学科与术科比例是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老大难问题,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学校是在术科教师的批评和学生的反对声中减少术科学时的,有些学校至今减的不多,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程学时在40%~50%。国外发达国家多数学校术科比例约30%,美国最少,多数院校术科比例在20%左右。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学会教学是教师职业不可替代的保证,教师培养必须增加教育类、教育实践类课程的学时等,术科学时必然下降。
(二)我国体育教师入职阶段课程体系分析
我国体育教师任用制度中有“见习期”的设置,但现实中新任体育教师的入职教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基层学校只进行短期的培训,通常是介绍学校情况、新教师座谈和老教师介绍经验,还存在部分基层体育教师没有接受过入职教育的现象。国外发达国家均有完备的体育教师教育入职培训课程体系。入职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新教师入职教育是沟通教师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需要,是加速新教师成长,促使其专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应尽快建立体育教师教育入职培训课程体系。
(三)我国体育教师在职阶段课程体系分析
目前,我国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已得到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师范司1998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规定。课程结构方面,《指南》把课程分为必修、限选和选修三种。课程内容体系方面,《指南》将教师在职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必修与选修和专业必修与选修两大类。公共必修课为国家规定课程,其他均为推荐课程,供各地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我国体育教师在职培训课程体系是依据《指南》已相对稳定,形成了“3+x”型特征。“3”为课程类型,即公共课类、学科专业类和实践活动类,“x”为课程构成模块,根据不同层次教师培训需求设定。我国体育教师在职教育课程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学科专业课程比例过大,教育专业学科比例低,教育实践课程比例小,选修课比例低。二是部分在职培训课程与教师培养课程重复设置,这造成了培训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在职培训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基层体育教师的实际工作指导作用不大,也就难以引起基层体育教师对在职培训的兴趣。
三、构建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体系的设想
(一)确立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思想
要构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体系,要从宏观上确立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思想。我国学者研究提出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思想:“体现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观念,反映人类优秀科学文化成就,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逐步建成结构合理、内容充实、教材完备、面向未来、综合性的、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这符合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可以作为构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指导思想。
(二)明确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目标
依据我国教师教育的目标,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结合体育教师的特点,将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目标确定为:培养政治思想合格、师德高尚、关爱学生和爱岗敬业,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专业技术和全面的能力,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心理素质,具有现代体育教育思想和理念,熟练掌握和运用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同时具有较强的专业发展能力的教师。
(三)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内容的构建
1.教师教育方案的一体化。教师教育方案的一体化是实现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的前提。教师教育分为职前、入职和在职三个不同阶段,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颁布入职教育方案,弥补这一缺失,并与已经颁布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方案整合,制订出各阶段重点突出,互相衔接,互相补充,不断深化,不断提高的一体化教育方案。
2.体育教师培养培训课程设置的一体化。教师培养培训课程设置的一体化是使三个阶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相互衔接,形成既有教育的阶段性,又体现整体性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
第一,体育教师职前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应侧重理论课程,力求理论课程的实践化,与基层教育实践紧密结合。优化课程结构,降低术科类课程的比重,重视教育学科类课程,增加教育学科类课程的比重,增设教育学科类课程的门类,重视教育实践,延长教育实习时间,采用系统教育实习模式。系统教育实习是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循序渐进,全方位进行实习并贯穿学生整个大学过程的教育实习模式。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理论学习、应用、理论反省、实践总结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培养相应的能力。职前课程设置应关注基础教育,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增加小型化、专题化、案例化等课程。大学与基层学校亲密合作,与中小学建立友伴学校,大学教师要到基层学校,深入了解基层教师的实际需求,教学理论联系基层实际,邀请基层优秀体育教师走上大学讲台,把基层教育改革的实践成果引入职前培养课程。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Establish PE Teachers' Prestige in Harmonious Society
ZHANG Yanhong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 Law, Chongqing 401122)
AbstractIn the harmonious society, how to establish the presti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what basic qualities shoul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have to get the respect of students, how to make students pleased to face every classroom are the new challenges ou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fac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had a survey research of "how to establish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restige" in Chongqing area, understand and summarize the impact factors for high school student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establish the prestige,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peers.
Key wordsestablish; PE teacher; prestige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重庆八中、重庆渝北中学、重庆十一中、重庆巴蜀中学的高二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整理建立体育教师的威信以及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重庆八中、重庆渝北中学、重庆十一中、重庆巴蜀中学的高二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1115份,回收率为92.9%,有效率问卷1050份,有效回收率为94.2%。
(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问卷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对建立威信的影响
表1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对建立威信影响调查表(N=1050)
动作示范是课上不可缺少的,这是在学生面前展示才华的机会,学生是最佳的评委,学生根据教师动作技术的水平来确定其在自己心中的位置,这也是教师建立威信的最佳时机。
表2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建立威信调查表(N=1050)
教师的讲解生动形象、示范优美正确、口令宏亮清晰、教法灵活独特、教学情境富有创意、即能营造引人入胜的课堂气氛。教师对突发事件能迅速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理,始终驽驭着教学的进程,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师教授的内容,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使教师的威信得到提高。
2.2 和睦的师学生的关系能促进教师威信的建立
表3体育教师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必要程度调查表(N=1050)
调查结果表明:经常与学生沟通可以使体育教师获得更多的信息,只有对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及组织方法,从而有利于课堂的教学组织及管理。
表4体育课教师体罚学生影响威信统计表(N=1050)
有些教师对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信任的意识淡薄,造成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对学生的心理更是巨大的伤害。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是否对学生有体罚现象,也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影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体育教师威信的建立。
2.3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对建立教师威信的影响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高中学生对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的期望呈多样性,内容涉及体育学科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学习掌握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生物科学知识,并能把握所学的生物科学知识运用与体育实践相联,从而解决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具体问题。此外,体育教师丰富的知识结构也能提高教学效果,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崇拜,从而有利于建立教师的威信。
2.4 体育教师的自身修养对建立教师威信的影响
表5体育教师的自身修养对建立教师威信调查表(N=1050)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修订;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2.000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重新修订,再次重申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与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发展、多元的教材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多维的教学评价等内容。同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教师以创新的思维,创造性的劳动和全新的理念达成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的修订再一次呼唤每位教师的再学习,呼唤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实践、发展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操作者,课程目标的达成与课程质量好坏关键在教师,因此,以促进教师不断探究学习、专业素养发展、教学能力提高为目的的评价模式,需在课程实施中构建。使之促进体育教师以更新的观念,更好的敬业精神,更优的教学方法,更全面的专业技能,更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去支撑实施过程,达成课程目标。
一、新课程标准修订呼唤教者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新课程标准修订后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考核方法等方面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都要重新学习新教育理论,都必须经历观念的更新与变革、教法的重组与创新以及课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的更新。
(一)新课程标准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师德为基础
师德的最好体现是敬业,敬业的最终表现是教师以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实施课程、设计教学。没有敬业精神,就不可能有创造性的课堂状态和创新的教学内容、方法,敬业的具体体现是关爱和尊重每位学生,和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教者,他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健康第一为首要目标,一切为了全体学生健康发展,为了全体学生学习提高为归宿。
(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新课程标准没有统一的教材内容和考核评价手段。它给予教者是“标准”而不是“纲要”,是“领域目标”而不是“教学目的任务”。同时,新课程明确健康第一为宗旨,以更宽的领域目标为实施方向,通过多元的教材、多维的评价让每位学习者受益,在感受运动乐趣的同时,掌握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但具有设定普遍的共同学习目标的能力,还要求教师具有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设计不同的层次目标,并能通过教与学达成目标,使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和谐(师与生、生与生)、主动(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自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合作(师与生、生与生)。
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有更系统的专业理论和全面的专项素质水平。教学实践中可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归纳为易(让每位学生易练、易懂、一步就跨入门槛);简(简单、实效、有锻炼价值,便于提高);精(精确技术、准确的技术基础);多(多样化、适合多层次的练习组合)的能力。良好的专业素质支撑教者实施课程,提升教者驾驶新课程标准课堂的能力。
(三)新课程实践,需要教师有更强的科研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向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不断学习中提高,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素质,深入探讨优化实施课程的过程,创设实现课程目标的最优途径及达成目标,同时,要善于将科研成果及时总结出来(如:课例个案、教材编写、科研论文等),以飱同行,启迪来者。
二、科学评价,促进教师发展
实施新课程与达成目标要求,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探索、提高。需要教师有更高尚的师德水平,更强的敬业精神和更全面的专业素质。构建激励教师提高、发展,又具有甄别,选拔功能的评价模式,无疑将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能力的重新构建,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教师评价取向,应以促进教师自我素质提升、促进教师提高发展、促进教师探索新课程、达成课程目标为基础,以有利于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的变革,有利于教师改革创新课程实践,以全新的姿态健步走进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出发点。评价内容以让教师明瞭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的实施途径,使教师在自我学习、检查中不断修正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使之与现代体育教育思想相吻合,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目标达成同步。
科学的评价,应为体育教师的再学习、提高和发展方向提供依据和目标。评价内容应涵盖师德要求、专业素质、科研能力要求。具体分叙如下:
(一)宏观评师德,主要是看教师对课程实施及对专业的态度
具体可细化为:(1)对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体育教育理论的学习态度;(2)对新课程标准和实施学习的积极性;(3)看教师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的能力;(4)看教师敬业精神;(5)看教学过程的创新精神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微观评能力,主要看教师的专业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和科研水平
评价应贯穿于教师所有的教学过程。具体可细化为:
1、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
即:(1)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2)要充分展开分层教学,个案辅导;(3)要激励学生个性展示、启迪创新;(4)要营造、创设各种环境(学练、安全、竞争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要给学生点拨提示完成学习任务的不同途径,实践体现运动乐趣;(6)要用公平眼光看待学生,及时点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感到教者的关心。
2、对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评价
即:(1)要求做到不断学习,主动关注最新的教育教学动态;(2)要求善于发现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研究总结提升为有价值的成果;(3)要求做到及时总结、反馈、反思、修正教学过程,并善于理出教学规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达成课程目标;(4)要求做到不断研究新课程实施中,学生身体状况,体能状况,学习态度发生和变化的规律,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5)要求积极承担教改试验课、公开课、研究课。
(三)听课评价,提升教师的教学层次
具体可细化为:(1)所订目标符合各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看教学设计目标、要求);(2)围绕目标而选择的教学内容、方法与目标的达成是否一致(看教学过程对照);(3)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保持良好的兴趣(看学生的学习状态);(4)诱导合作,探究与创新得当,教学语言精确,术语规范(听教师的讲解与教学组织语言);(5)学练过程紧揍,量与密度的控制合理(观察,测定课的密度与量的指数);(6)体现不同层次的不同学练组织与学练引导(看不同层次的练习手段的区别);(7 )及时点拨调动心理素质的提高(听教师的教学语言);(8)安全措施与器材场地布置运用得当,对学生如何安全锻炼有所点拨(观察听讲,分析)。
(四)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建立反馈机制
评价内容可参考各教学环节过程(如达成目标、学练环节、运动量、收获、体会等),学生不定时参与评价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三、教师评价的方法及操作
教师的教学评价方法及操作,要紧紧围绕着有利于教师发展、提高而进行,应该评出积极性;评出努力方向;评出良性的竞争氛围。具体可细化为:
1、围绕教师对新课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以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为目的的教师评价,应贴近教师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以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为主要依据。(专家评价和学校行政评价,应被列入甄别评价和选拔性评价范围)
2、根据各校实际及校本要求,提出评价要求,并在实践中根据新课程实施的发展和要求,不断完善和修改。
3、给教师工作设定业务、业绩档案,档案的内容涵盖所有教学活动的内容。(见表1)
4、根据各校实际,制订恰当的权重及评分细则,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有利于良性竞争氛围。
5、每年度评两次为宜,第一学期为初评,第二学期结合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价一并进行,依据各项要求,教师自我检查评定,结合同行的评价,任课班学生问卷评价,教师的业绩档案等,评定教师年度教学工作的优、良、中、及、差。(注:学生的问卷应该制订出正面的要求,让学生评价。)
6、逐步构建可量化的评价体系。如:辅导学生运动获奖,按等级加分;论文成果按等级加分;公开课、评优课、试验课获奖按等级加分;按工作量及实际效果加分等。(注:实际效果,不应以所教班级学生学习成绩作唯一评价依据,应以多维的评价为宜。)
四、结语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力军,是达成课程目标的关键;新课程标准修订与实施呼唤教师全面素质的提升,进而适应新课程标准修订后的理念要求。构建有利于教师发展提高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最优达成课程目标的评价方法,无疑将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们应在不断的实践中以完善、提高操作的科学性,以促进教师以更好的敬业精神、更新的教学理念、更全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 中专学校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机构不健全,分工不明确
由于学校总体人数不多的原因,造成体育教师人数稀少,几百人的学校往往只有2―3人的体育教师,建立完善的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对于只有2―3名体育教师的学校来说显得师资力量非常的薄弱,体育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更不能合理分工,各负其责。
1.2 体育学科得不到重视,成为边缘学科
由于现行中专体育基础设施不健全,体育课所需的硬件设施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体育课正常开展收到很大的影响,体育课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收到重视,久而久之体育课逐渐被贴上小是三门儿的标签,无法得到重视。
1.3学生多兴趣需要与体育教师专业资源稀少不匹配
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和观看一些体育项目,甚至会对这些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学校体育设施的缺少,以及体育教书数量少、体育教师技能、专业技术单一,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实现,只能逐渐被扼杀,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和信心。
1.4 体育课枯燥无味缺乏活力
体育教师不能够跟上新课改的步伐,依然停留在原始的体育课状态,体育课缺乏必要的活力和动力,学生尽管喜欢体育运动,但是不喜欢体育课,体育老师不愿主动的去学习新的技术技能,不能及时更新自己固有的知识与技能,原有的技术技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继续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显得滞后、陈旧、老化。
2 中专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构建的研究
2.1 中专学校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
321.1 以体育教师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
学校体育管理是指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学校体育这一块进行的控制行为,学校体育管理从人、财、物三个方面进行,包括体育行政管理、体育教学管理、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育活动管理、体育科研管理、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及经费管理、体育档案资料管理。[2]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价值和作用,在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中,体育管理工作具有其特殊性,需要针对学校体育的现状开展管理工作[3]。
2.1.2 校、班、生评价机制的建立
学校体育工作的评价机制是关乎学校体育工作能否正常开展,能否有效实施学校体育工作计划最重要的一环,完善的评价机制不仅可以调动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激情,也可以更好的发挥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评价机制要具有公平性、实效性以及很强的可操作性。学校体育工作需对体育教研处、体育竞训处、学生体质健康处的工作给予评价,同时体育竞训处和学生体质健康处更要对学生体育锻炼请进行及时的评价。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建立学生体育锻炼成长档案,主要包括体育课上课的态度、积极性、认真程度、纪律性,还包括学校体育运动会的参加情况、课间操、阳光体育运动1小时锻炼情况等进行评价。具体的来说,正常体育课的内容要进行单独的考核,体育课的评价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体育教师根据上课情况,每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ABC三个级别的评价,严格考勤制度,缺勤的同学一律给予当节课C级的评定,,连续请假或见习的同学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B级的评定,因重大疾病不能参加体育课的同学应给予免考或平均值的评价。第2个部分是把全班学生分成5―6小组,小组之间相互pk进行评价,简称小组互评。第3个部分为考试部分,就是把每学期中所学的技术动作作为考试的内容进行考试,把考试结果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不超过50%。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一定的比例把3部分考核结果进行汇总,作为学生体育课评价的最终结果。体育教研处应定期组织学生对体育教师上课情况进行评价,做到以学促教。把学生的年终体育考核成绩与文化课成绩一并纳入评优评先的评比条件。
2.2 学生管理评价机制的统筹运作控制
2.2.1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评价机制的建立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锻炼的负荷与强度,进而达到增强体质的最终目的。所以,以上的评价机制应该根据不同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而进行调整各部分评价所占的比重,要有所侧重点。体育意识的提高往往比身体素质的快速提高更重要,要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兴趣抓起,就好比建大楼一样需要牢固的根基,不能本末倒置。学校要积极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把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加强体育锻炼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利用校园展板做好体育宣传,张贴体育新闻报纸,使同学们及时了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体育重要比赛及新闻。
2.2.2 积极开发新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下载和检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体育健身素材,并加以加工,使之变成新型的体育教材内容,给体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血液。尤其是对于体育器材缺少、师资力量、专业技术薄弱的学校,更需要开发网络多媒体体育课程资源,弥补自身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
2.2.3 建立良好的医务监督团队
及时对班主任、体育教师、学生等进行科学健康体育锻炼知识的培训,以及出现意外伤害、休克等情况时的处理方法,保证体育运动在科学合理的医务监督下安全运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小结
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应因地制宜,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各学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跟踪,有总结,有奖惩,有反馈,反馈的结果作用与计划的修改。如此反复,必将逐步推向学校体育工作的不断前进。总之,各种计划、制度的实施,都要着眼于学生体育兴趣的提高,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方可以把学校体育工作做的更扎实,更具成效。
参考文献:
(1)体育教学评价考核制度不完善。目前许多中小学对体育教师的工作评价存在歧视和不公平的现象。首先,工作量的计算,存在严重的学科不公平待遇;有些学校的体育教师还承担早操、大课间活动、运动队的训练、课外活动的组织等工作,这些工作要么不计算在工作量内,要么折合课时计入工作量。其次,在评优评先、职务聘任、岗位考核、教育教学成果奖等方面不能与其他考试科目享受同等待遇。
(2)教师的自主意识不高。在学校体育得不到重视的大环境下,无法做到克服困难,自主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学校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文化学习还是学校主旋律,学校体育在学校得不到重视。专业体育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机会少,致使体育观落后。
(3)体育教师自身原因。部分青年教师以及中年教师,由于自身的惰性、不良的工作习惯、价值观的影响,缺乏对体育理论的学习和体育教学的研究,导致重难点把握不准确、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法设计与教学评价不合理等。个人因素:唯经验论,沉寂在固有的经验和原有理论之中,失去了追求先进教育理念的动力,享受主义,认为一个人改变不了整个教育,得过且过混日子,热情减退,大工作量下,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的内容,对教育的热情有所减退。外部环境:理论与实践脱离,班级学生人数太多,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人数太多纪律太差,很多训练不能实施,教师缺失很多实践的机会,场地有限只能站着上,器材太少,很多教学内容没法教授。
(4)存在学校管理原因。有的学校对体育教学管理规范、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合理,体育教师的教案、各种计划、体育教学过程管理到位,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技能操作规范,再加上举办各种教学比赛活动和教科研活动引领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体育教师的劳动与价值充分尊重与认可,这样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技能不断提升。然而有的学校对体育教师的管理松松垮垮甚至还有不公正的待遇,体育课随意挤占、体育课放羊、体育教案随意、体育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这些都对体育教师教学技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学校也是影响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5)体育教学安全因素。近年来,课间操、体育课、体育活动课偶尔发生学生猝死的事件,当然涉及的原因有很多,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是在教师的课堂上出现的,教师都是安全第一人,对教师以后的职业生涯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影响,严重的会产生心理障碍,影响正常的教学。因此,在所有的学校课程中,体育课无疑是危险系数最高的一门必修课程。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的教授者和组织者,在上课、训练期间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加上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安全的苛求,使得“杜绝任何伤害”成为体育教师的“铁律”。最后导致体育教师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内容,忽略一些有安全隐患的项目或教学内容,如投掷类的项目、体操类单双杠的教学等,长此以往,教师在这些方面的教学技能将会减退,不仅是自己本身的技术由于缺乏锻炼而减退,而且自己的教学能力也会逐渐减退。
二、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对策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2)从转变教师的思想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入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转变思想,树立自信,把教书当着事业来对待,不把它当饭碗,调整心态,通过努力体现自身价值,不做金钱的奴隶。加强教师专业切磋、交流,通过教学实践,促使自己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建立激励优效的有效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引导体育教师努力工作,做出成绩,迅速成长。
(3)体育老师应多进行符合需求的培训,可以是网络的,因为这样便于参与。严格要求自己,形成独特的风格。体育教师的一声口令,一个示范、一个眼神,无不显示教师的魄力和风采,而这一点一滴无不是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形成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特点,加以强化,改进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在进行优质课时展示自己的风格。
(4)体育教师要有控制课堂,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前要设计有效的方法;课上要把他们有序地组织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应安排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他们学会思维,要有明确的要求、清晰的指令。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要有准确的评价和总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控制课堂也包括保证课堂良好秩序以及对课上出现突发事件时机智灵活的处理。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课程改革既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又向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中学体育教师所遇到的机遇
1.体育课程地位提升,也会提升体育教师的形象
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可以不上计算机课,可以没有思想教育课,但体育课却是各国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国内的体育课一直不受重视,遇到问题,舆论又会把责任归咎于体育教育,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把“健康第一”作为体育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虽然体育不能包办人体的健康,但是作为促进人类健康的一种手段,也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2.体育课内容标准的改变,将会给体育教师更多的选择权利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为了满足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课程标准》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设置了水平五和水平六两个学习水平,共七个系列。必修内容是对全体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共同要求,选修内容则是为了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置的。
3.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将给体育教师教学工作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更好地体现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综合评价主要采用学校领导、教师本人和同行评价的形式。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三方面来评价。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主要采用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学生成绩分析等多种评价形式进行。这些对于教师来说就更为客观和公正,他们的能力和智慧可以在新的评价中更好地体现出来。
二、中学体育教师所遇到的挑战
1.教学领域的拓宽
课改的实施需要综合型教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壁垒之中,不能仅仅限于提高体育专业技术,而要更多地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这也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不断地学习、掌握大量新的知识,不断吸取新观念、新见解,才能更好地为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服务,才能更好地为体育事业服务。
2.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化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在基层教学中尤为突出,教师是绝对的领导和权威。在课堂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课程改革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3.创新能力的挑战
体育教师要强化自我的科学观、世界观,强化独立思考与独立决断的意识,要对新的体育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学习、实践的热情;要善于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去“发现”,去“超越”,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出现在课堂内外的问题。体育教师应该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受益。
三、总结
就体育教师而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已经列出了必须执行的一系列详细指令,而前者则卸除了束缚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种种桎梏,这些未知边界的课程空间正等待着教师最大限度地去展现独特的、不可为他人所取代的教育智慧。从这层意义上说,新课程无疑是对体育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一次真正解放。因此,面对新课改,体育教师应该抓住机遇和挑战,为体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21~150.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一)实施拓展训练时存在的弊端
1.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亟需改革创新。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大潮推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项目训练不在是单一的模式,而是提倡拓展训练教学模式来推广普及高校体育教學模式的创新,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2.体育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运用拓展训练内容仅在初期阶段,并没有走向正规模式,学生们根本就体会不到拓展训练的新奇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很多学生感觉体育课上的拓展训练太过于小儿科,达不到大学生的时代需求标准,一直惯用以往的两人三足、抱球接力等趣味游戏训练,反复都是那几样,逐渐失去了兴趣。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课下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深度挖掘当前高校大学生喜爱的、健康的、安全的多元化拓展训练模式,引进到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以达到普及全民体育运动的水平。
3.高校体育教师专业水平还需提高。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师就是简单的完成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周而复始的重复着传统教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关注体育运动,从而对体育教学产生了抵触的厌学现象。不仅影响了体育拓展训练教学优势的发挥,间接地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种种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通病,建议高校体育专业的教师应定期到兄弟院校培训观摩学习,掌握最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和引进创新的拓展训练形式,以促进体育教育发展的改革创新,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二)促进拓展训练的实施对策
1.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新理念。我国高校体育拓展训练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教学理念陈旧,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预教学生先教师者!”。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亟需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体育教师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兼顾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采用因人设定训练计划的手段普及体育知识及体育运动技能,定期培训高校体育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以及业务继续教育,引领最前沿的体育领域普及到高校体育教学之中。转变体育教学体系的教学理念,真正把体育意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自发地愿意参加体育运动训练,喜欢上体育课。
2.提高教师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应打造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团队。首先高校应高度重视体育教学以及体育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通过定期参加培训或是观摩学习,尽快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及手段,通过体育教师之间的互动学习探讨,总结创新出更新的教学新理念、新模式、新形式,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师教学经验,从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3.做好拓展训练课前、课中、课下的准备工作。高校体育教师在设计拓展训练项目计划之前,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查找当前的体育拓展训练趋势行情,查找相关训练方法的资料进行考证、探讨,研究分析出结合体育教学内容相符的体育拓展训练模式。初步拟定一个拓展训练计划,兼顾到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避开学生的短处为其考虑的周全一些。因人设定不同的拓展训练计划,在把同等情况的学生归类进行分组,使同一种情况的学生公平的进行拓展训练体育技能,这样就避免参差不齐的锻炼后果出现;在课堂期间,需要体育教师充分考虑到教学设施以及场地的教学课程设计的方面,期间一定要多留意个别差异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如何应急处理并纠正错误动作要领;课程结束前总结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将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补课的方式拉近大部队的训练程度。促使学生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4.强化体育教学监管机制。首先要提倡高校领导高度重视体育发展情况,在体育教学体系完整的情况下,制定体育教学管理机制,从管理机构、安全监管、改善教学设施及条件、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全面着手管理体育教学模式,从全方位监管模式下整合体育教学资源、引进投资赞助、校企合作联合办赛、提供经费改善训练器材以及教学环境,在稳中求发展,务实领会高校体育教学的新理念,认真执行贯彻落实在拓展训练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完善,使高校体育事业在严格的监管之下,突飞猛进的发展起来。
5.不断更新创新拓展训练内涵。高校体育教学在逐渐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今的体育教学拓展训练教学模式也随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专业的体育任课教师设计科学合理的“私人定制”训练计划,使学生对体育教学以及体育拓展训练的认识态度也有了质的转变,以前是学生为了达标而上满体育课,现在学生课下自觉组织参加体育竞技比赛活动,学生们爱上体育课了。通过拓展训练过程,学生可以放松紧张的学习心情,既强身健体又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团体合作意识。在师生相互学习过程中,解决了很多学生心理上的问题,使学生走出困窘实现自我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养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充满阳光般迎接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挑战自我战胜自己,健全了学生的正能量人格。真正使学生领会到高校体育育人的精神内涵。
(三)拓展训练强调以人为本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来,设计种样繁多的拓展训练是根据高校现有的教学环境或当地的自然条件而定的,本着“以人为本、因人而教”的理念,时刻倡导以人为本,提倡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兼顾个别学生的个性化,进行人性化的针对处理教育,使学生在体育教学拓展训练中体会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轻松、减压等精神满足。实施拓展训练过程中结合科学合理的设计训练计划,遵循科学趣味性的思维创新模式逐步实施训练计划内容,使高校体育教师在拓展训练中积累了丰富的课外体能训练经验,培养了学生勇于挑战自身意志、培养学生具有团队意识、积极的面对问题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大大的提升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发展与实施。
(四)发挥现有条件拓展大学生体育训练项目
高校体育拓展训练实施中,需要体育教师利用现有的的环境条件,深度挖掘身边的可持续优势教学资源,根据环境条件实施拓展训练的项目。例如:大学生阳光长跑、自行车赛慢、抱篮球接力、体能闯关等趣味式多人合作比赛的体育拓展训练项目等等,都是适合在学校周边实施的拓展性训练项目。通过拓展性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挑战自我、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解决了很多大学生的自闭等心理问题,从而为更好的开展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做出贡献。推行拓展训练的实施,让学生养成坚忍不拔和永不放弃的探索精神。本文深度挖掘了高校体育实施拓展训练的多元化教育方式,为高校发展体育竞技比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体育比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成长
高校体育竞技比赛一般有两种:常规校级春秋季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开展拓展训练比赛)。为了提升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比赛的积极性和使学生热爱体育运动而设立的竞技比赛形式来检验体育运动技能的标尺。
(一)營造公平公正的体育竞技比赛氛围
承办了十年的春秋季运动会,在按部就班的秩序下开展高校体育竞技比赛,可以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飞快发展,更能踊跃出尖端的体育健儿。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体育竞技比赛也需要在管理方面以及裁判制度上进行创新改革,在高校里形成一种隐形的高校体育正能量文化,使它长期驻扎在体育教学实践当中和学生心中,在体育教学检验效果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二)带动学生参与体育、培养学生全面成长
为了营造体育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带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及竞技比赛,以达到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营建一种高尚的体育精神和校园体育文化。在此概念中,体现了体育运动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裁判制度文化,通过竞技比赛呈现出了学生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体育风貌,同时也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体现。高校体育文化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体育文化项目,而竞技比赛则是考验体育技能的标尺,通过学生体育竞赛与表演,潜移默化的将体育精神集中健、力、美于一体的形式,塑造大学生全面成长的体育精神气质,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三、结论
体育比赛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通过举办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团队意识、协作意识,通过体育比赛激烈的竞争,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得体育精神。通过参加体育拓展训练活动及组织校园体育比赛,从内涵上提升了学生的体育拼搏精神,既促进了体育教学改革,又促使学生全方面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志明.拓展训练与医专体育教学课程模式整合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1):191-192.
[2]兀晓琦.分析医专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的作用[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5(1):25-2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仍然沿袭传统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不能反映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职业教育呈现出发展壮大的良好势头很不协调。
现阶段,中职体育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体育教学目标、任务: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和承担的社会责任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学校,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中等技术劳动者为目标,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比,在培养的对象和具体目标上有一定不同,反映在体育教学上的要求和节奏也必然有所区别。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难以反映职校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2.体育教材、内容:当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没有形成与职业特点相结合的教材体系,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健身性、实效性,不适应学生的需要与发展。理论课的课时量少,教学内容也主要以运动项目介绍、竞赛规则、自我保健等内容为主,缺乏针对性。学校体育的任务,短期而言,是提高学生的体质;长期来讲,要着眼于学生终生体育的发展,而传统的教材内容却是以竞技为主,不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很好的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教材内容也必须同步发展,这就要求学校体育的教材体系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3、体育教学方法简单。目前在体育教学中主要还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课堂上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与职业学校专业特点之间的联系不多,而且学生从体育课中学习体育方面知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较差。在体育课中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运动量过大的练习,或出工不出力,这样就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学生在运动技能和组织能力上也得不到提高。
4、体育教学评价单一。目前体育成绩评价主要是以学生的身体素质考核项目为主,结合平时表现综合评分。评价方法单一,不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偏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二、加强中职体育教学的主要对策:
1、根据中职教学特点调整教学目标和任务。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的出路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就业,二是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和相应水平的专业技术。二是组织管理能力;三是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2、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职能,增强体育兴趣平台
无论学校领导还是体育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重视体育教学,把体育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体育经费上,学校应该设有专项的活动经费,为不断完善体育教学设施提供保障。同时,在体育课程设置时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执行,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不同上课时间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开课。最后,学校还要加强体育教师专业化、理论化水平的提高,不定期的派遣体育教师去进修、培训,也可引进一些高水平教师,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利用校园团体传递体育文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学校要有意识通过广播电台、学生团体等平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也可通过版报、教室、墙壁标语等进行体育知识、精神方面的宣传,营造浓厚的体育学习和生活环境。每学年初,更要通过开展"新生杯"的各种比赛、体育知识竞赛、观看体育题材影片、开展体育方面主题班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可以促进学校的和谐文化建设。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①在教学模式上由过去的注入式教学转为启发式、学导式。传统的教学步骤一般是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动作、巩固与提高。新的教学应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请学生进行讨论,提出建议。如在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时,教师可以不讲解先做示范,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该技术的动作要领,然后学生进行练习,在练习中发现问题,教师再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练习中的问题印象深刻,更容易掌握新技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②改变教学分组的形式。通过学习小组的重新组合来满足学习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采用自由组合的分组形式、分层次教学的分组形式等。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分组形式,可以较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③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自编游戏和体操,并由学生在本小组内组织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促进学生掌握开展体育活动的方法,达到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4、体育成绩评价的多元化。
1.1特殊学校体育教育课程开设现状
黔南地区特殊学校体育课程开设情况良好,所有学校均已开设体育课,但各学校在课时数量的安排上并不相同,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学校体育课每周只有1个课时,大约45分钟,开展较好的学校每周可达3课时,而60%的学校每周2课时。特殊学校没有统一的体育课程标准和教材。在调查中发现整个黔南地区的特殊学校中只有一所特校拥有自编校本教材,20%的学校使用专门针对特殊学生的教学标准和体育教材,另有20%的学校使用的是普通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和教材,而60%的学校没有使用任何标准和教材作为体育教学依据和参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较为单一,几乎全部以田径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客观教学条件的限制,但也说明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的缺乏。
1.2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基本情况
通过对黔南地区5所特殊学校体育教师调查了解,5所学校共有体育教师12人,其中男性教师11人,女性教师1人。调查期间发现12名教师中在岗从事教学工作的为9人,另3人因个人原因暂离教学岗位。在岗体育教师学历情况普遍不高,具有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6人,中专学历1人;其中专职体育教师仅2人,其余皆为兼任体育教师,他们或是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或是其他学科专任教师,因教学需要长期兼职担任体育课教师。35岁以下教师4人,35岁以上未退休5人;具有十年以上教龄1人,超过半数教师教龄不过5年。以上数据表明,黔南地区特殊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非专业性等严重问题。特殊学校体育教师严重匮乏,这是限制特殊体育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因素。实地调查中发现,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师生比严重失调,以黔南州特殊学校为例,全校一百多名学生,而体育教师仅2人,师生比超过1:50。其次,没有专业的专任教师则是影响特殊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绝大部分进行特殊体育教学的教师没有学习过专业的体育教学理论,仅因个人喜欢参与体育活动便被安排承担体育课的“光荣”任务。
1.3特殊体育教育教师培育方式
目前黔南乃至整个贵州省都没有专门培育特殊体育教育人才的专门机构。全省有四所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主要培养能在各级各类特殊学校、特殊教育科研机构、残障人士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管理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以特殊教育的理论及手语盲文等作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虽然通晓特殊教育理论,掌握特殊教育的规律和实际教学技能,熟悉特殊学生的心理特点,但由于他们缺乏对体育知识的专业学习,在从事特殊体育管理、特殊体育教学、特殊体育活动等学校体育方面的工作时就会产生许多问题甚至存在安全隐患。而单纯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直接进入特殊学校从事特殊体育教学工作又会因为不了解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及相应的特别要求而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
2特殊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2.1促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保障身体健康。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促进身体发展,增强体质。由于自身生理缺陷的原因,造成特殊学校的残疾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残疾儿童的身体普遍长期缺乏锻炼,使他们存在较大的隐患健康。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开展特殊体育活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可以促进残疾儿童的身体健康。同时由于残疾儿童的特殊性,通过参加特殊体育活动,可以有效的促进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改善,提高机体的补偿性,使身体最大限度的发挥代偿功能[5]。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身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机能的重新组合或部分替代,特殊体育活动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康复训练方式。比如有视力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盲人乒乓球或者盲人足球等活动,提高听力功能。因此,残疾儿童经常系统的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肢体活动能力,以及其他感官系统的感知能力,平衡身体各能力的发展,使各器官和系统以及身体运动能力得到统一协调的发展。2.2丰富残疾儿童的娱乐生活活动。残疾儿童有更多的娱乐时间,但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缺陷,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参与常规性的休闲娱乐活动。但并不能因此就忽视残疾儿童休闲娱乐的需求及权利。在联合国公布的《残疾人权利宣言》中明确规定,残疾人有权参与一切社会活动、创造性活动和娱乐活动。特殊体育活动本质上属于体育活动,具有休闲娱乐的功能。残疾儿童通过接受特殊体育教育既能体验体育的趣味性以丰富生活,又能掌握体育方法将体育作为健康的娱乐方式。同时,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可以在极大程度上调节残疾儿童的情绪和心理活动,使他们学会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3提高残疾儿童社会化的程度体育除了健身娱乐还能促进人际交往、增进情感交流。残疾儿童由于残障的客观存在,对外交流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普遍存在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特殊儿童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封闭、孤僻、消极、甚至仇视的不良心理,成为他们融入社会的限制因素。因此,引导鼓励残疾儿童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增加他们的沟通能力和情感互动,促进人际交往,提高他们的社会化程度。
3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增设特殊体育教育方向需解决的问题
3.1培养目标的精准化。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培养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在中等学校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师。特殊体育教育方向的培养目标除了使学生具备普通体育教育的知识能力外还要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了解针对特殊学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相关活动的组织和操作方法,能够满足在特殊教育或相关机构、部门从事特殊体育教育实践、研究和管理需求的复合型人才。3.2课程体系的全面化。特殊教育是一门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在以培养普通中小学教师为主的体育教育专业拓展特殊体育教育方向就需要在保持体育教育主干的基础上调整课程体系增设或修订相关的教学内容。学生可在前三年体育专业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在第三年下半年或第四年选择特殊体育教育方向,同时选修相应的以特殊教育及特殊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知识。这就亟需在借鉴特殊教育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同时,结合体育教学的特征及要求创新思维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并编写适用的特殊体育教育教材。3.3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师资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核心,一个专业的成败与否在于能否建设一支优秀师资队伍。因此,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专业或者方向发展的关键。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特殊体育教育方向对专业师资队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教学团队须掌握完备的体育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教学团队还要拥有积极的学习能力,能够不断补充学习特殊体育教育方向需要的各种知识。再次,教学团队必须有极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特殊教育的学校体育研究,是一个涉及体育、教育、心理、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综合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水平。3.4实训平台的可操作化无论是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师还是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在其工作实践中并不能直接将理论知识转化形成实际掌握的工作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通过一定的实地训练才能习得。这就需要建立适应特殊体育教育方向学生需求的“课内实践—课外实训—校外实习”一条龙式实践平台。课堂上通过课件制作、专题研讨,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校内进行教学实习、总结经验、交流反思、名师讲座、观摩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最后借助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水平,增强特殊体育专业素质。
4结语
目前我国能够培育特殊体育专业人才的机构仅限于天津体院、广州体院等5所专业院校。从培养数量和影响范围来看都远不能满足我国特殊教育快速发展带来的需求增长。而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正面对应用转型的要求,因此探索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展方向性教学成为一举两得的最佳方案。但这并不意味这各高校就可以盲目调整,专业改革需要漫长而充分的准备,而当下仅只是特殊体育教育的起步。
作者:凌媛 代向伟 张娟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永馨.特殊教育学(第3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0.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S].1985-05-04.
一、研究意义和价值
职业教育在我国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行新的教育改革尝试,以探索更加合理的教育教学模式。沿用传统高等教育以老带新观念在职业教育工作中仍然适用,以老带新是抓住学校的根本。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教学的终极培养目标为强化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就业能力,即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同时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不仅传授课堂上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及道德素养,这就要求高职教师的综合授课能力要高,且自身所掌握的知识面要宽。青年教师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既缺乏教学经验又缺乏实践技能、基本社会阅历及人际交往能力。怎样综合提高年轻高职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以老带新的传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以老带新的教研模式,不仅将老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传递下去,同时也将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传递下去,使年轻教师避免了长期的教育实践探索,尽快获得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中的教法教态和应急处理能力,从而获得了更多教学经验,从而提高职业教育授课综合能力,完善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2010―2015年间,我院制订完善的“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机制,包括实质性实施的详细内容和成文制订、传帮带的对象和时间、达到的目标等,使高职教育改革内容体系更全面、更系统,强化了职业教育的特殊地位,对整体提高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水平起到良好作用。这样才能使高职教育的青年教师充分发挥接班人的作用,并在教育行业中得心应手地扮演重要角色。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深入实践探索,直接提高青年教师职业授课能力,掌握教学必备的专业技能、知识技能和授课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道德,使青年教师短期内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工作激情和创造力,成为学院职业教育深入发展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相互学习,更新思想理念,达到互利互补的目的。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制定出动态的“以老带新”机制,并在今后的职业教育中不断完善。
(2)尽快培养青年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包括知识、专业操作技能、职业操守等方面完全达到职业教育的要求。
(3)青年教师除具有独立教学能力外,应注重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主要包括论文撰写、从事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教材编著等。
2.研究内容
(1)“以老带新”方案的制订,制订“以老带新协议书”,包括帮带对象;帮带时间期限;培养的专业知识、教学课程、实践技能;教育教学手段;职业道德;论文撰写与科研能力。
(2)日常工作中如何实施执行“以老带新”的制度
①双方签定帮带协议书,通过上级领导的印证,即可进入帮带活动。
②双方明确责任和义务以及培养目标。
③通过教研活动时间补充巩固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带领年轻教师从事专业技术操作。
④进行帮带授课前应从教案撰写、课程设计、讲课步骤与环节、讲授中的注意事项、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内容深浅度和传授方式、如何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等方面着手。
⑤定期进行听课和意见反馈。
⑥指导青年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立项、撰写高质量论文、进行教材著作拟定,鼓励青年教师参加专业研讨会议。
⑦关爱青年教师的日常生活,以正能量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教师思想、规范其行为。
3.“以老带新”结果的检验和评定
通过一定时期的“以老带新”活动,进行定期总结和评定:通过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学生对青年教师的反馈、青年教师取得的业务成绩、完成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指出不足,鼓励肯定成绩,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教育工作者。
三、研究方案实施结果
1.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制定“以老带新协议书”经过学科领导印证,确定传帮带对象双方签定协议、明确责任义务通过对青年教师主要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汇总。确定“以老带新”项目实施的内容和实施方法。进一步讨论,确定培养青年教师的内容、实施细则、测评方式等,按预定研讨方案进行科研项目实践试验,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修正各项方案。进行以老带新具体内容实施和定期总结检验和评定青年教师培养结果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人才培养机制。
2.方案实施及结果
2010―2015年间,辽宁职业学院教师进行教师结对子帮带活动,下发文件,共结专业的教师以老带新42对,42名青年教师被确定为被帮带对象,按照文件要求严格执行,取得一定的成果,具体汇总如下。
(1)被帮带教师专业水平明显提升,完全可以独立撰写教案设计教学过程和授课,23人成为专业骨干教师,其中36人具备双师资格。
(2)被帮带教师中25人具有一定的本专业行业企业兼职经历,能够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
(3)5年中,被帮带青年教师共公开116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8篇,主持完成省级以上科学技术研究和教育教学科研项目13项,主持完成发明专利1项,参与科研项目85项。累积主编规划教材6部,副主编规划教材10部,参编规划教材24部。15人获省级以上教学综合奖项。
(4)部分被帮带教师能够完成对他人的培训,累积参加研讨会63次,参与校外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累积76次。
(5)初步按照上述评定内容进行加权赋分,所帮带教师全部成为合格教师,其中25人为评定优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老教师也得到了提高,转变了教育理念,激发了活力。
在职业教育工作者热衷于对学生的教学改革背景下,提出“以老带新”模式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以老带新模式是学校教育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是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拓展以老带新内涵,增加了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强化了职业教育改革新内涵。
将具有丰富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这一宝贵财富传承下去。提高青年教师职业授课能力和职业素养,掌握教学必备的专业技能、知识技能和授课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道德,使青年教师短期内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教育工作者,达到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祖全.高职院校师资建设“以老带新”和“以新带老”哲学新思维[J].网络财富,2008(03).
[2]吕吉存,于俊福,王红.以老带新”是青年体育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J].体育师友,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