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员学习体会范文

时间:2022-03-15 08:19: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质检员学习体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质检员学习体会

篇1

一、对“学习型组织”的认识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更符合人性的组织模式,它是一个学习团体,是一种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愿情的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具有层次扁平化、组织咨询化、系统开放化的特征。

我们要想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了解“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和真谛,必须带领全科进行“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同时注意克服“局限思考、归罪于外、缺乏整体思考的主动性,专注于个别事件,对于缓缓向来的致命威胁习而不察,经验学习的错觉,管理团队的故障”七种学习智障。

“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强调组织由个体及组织本质的团体学习能力,针对自己加强学习,不断自我加层,自我完善。

“学习型组织”永远不是一个终结的概念,而是一个进行着的概念,是永远处在“形成中的组织”,从根本上说是人类智力进化的工具,作为“学习型组织”的领导者应该是“学习的设计师”,领导者的修炼就是不断设计和参与(来源:文秘站 )学习,领导者的工作基本上是设计的过程,使组织中的所有人都能有效处理他们所面对的重要课题,并不断他们的学习修炼。“修炼”应从基础做起,逐步深入,如果遇到某些阻力时,应认真分析形成阻力的来源,摸清底数,是领导者设计的原因还是团队中个体对修炼漠不关心,害怕失败,抑或怀有害怕改变现状的心态等。因此,在修炼的早期阶段,作为组织的领导者还应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共同愿景,以系统思考方式了解本组织的心智模式并加以改善,致力培养个体和组织的整体的自我超越意识,把组织学习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创建“学习型科室”的几点做法

创建“学习型检察院”、“学习型科室”活动的开展,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要使一个院、一个科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必须充分发挥其内涵,结合实际创造适合自身的模式。实践中为“创建学习型科室”,我科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良好的争创氛围。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潜能,实现自我突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工作中也是如此,如何才能促使其实现追求和目标,那么我认为,作为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应当做到尊重人,不能把个人的思想强加于人,抛开领导与被领导的观念,由彼此间的顺从转变为伙伴关系,也就是学习型组织内涵中提到的要实现层次扁平化,这样才能使彼此间克服角色障碍,共同为组织的发展负责,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我们科受条件限制,人员少,仅有2人,科员是书记员,没有办案权,但也不能每起案件都由主诉检察官办,有些案件书记员也完全可以胜任,这种情况下,就应当将案件交由其办理,既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又能使其在办案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我们科的案件每年都有几起交由科员周福新独立办理,主诉检察官或检委会把关,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其积极性,树立了良好的争先创优意识,个人主动要求办案,并且能够严把案件质量关。上半年全科办理提请抗诉案件6件,仅差一件完成全年工作任务,提请的案件市院审查后全部采纳了我院的提抗理由,依法提出抗诉。

篇2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7-0112-03

现代高职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掌握现代职业技能,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习得适应现在和未来生活的能力。学校社会工作将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学校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来协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进而实现学校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可以看出,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领域之一,学校社会工作契合了现代高职教育的目标导向。基于此,以学校社会工作在高职院校工作体系中的定位入手,尝试从服务内容、服务程序、路径选择和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构建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框架体系。

一、学校社会工作在高职院校工作体系中的定位

和其他院校一样,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形成了一定的工作体系,主要有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和后勤管理工作等等。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传统的工作体系绝大多数只能对学生进行一般化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要,这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社会工作以其不同的价值、理论和方法可以提供一种新型的学校社会服务,为解决现今日益复杂化、多元化的学生问题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

从本质上来讲,学校社会工作即学校中的社会服务,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学校领域所实施的一种专业助人服务。与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等学生工作相比,学校社会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就理论基础而言,学校社会工作以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和行为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形成了一套自身的理论、方法体系及工作原则;就价值取向和伦理原则而言,学校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价值取向,以个别化、控制的感情投入、民主自决、保密等为伦理原则,强调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和平等;就工作对象而言,学校社会工作以全体学生尤其是学习和“社会—情绪—文化”适应困难的学生为基本对象,并且把围绕学生成长的相关个人和组织如学生家长、学校的教师和社区也纳入进来,以此形成合力为学生提供全面成长的服务;就工作方法而言,学校社会工作运用自己特殊的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专业工作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实现自我成长;就社会工作者专业资格而言,学校社会工作者首先是一个有着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人,及掌握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方法、技巧和价值观,应具有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人文关怀的职业态度以及学生为本的职业道德等。

二、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

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全体学生尤其是学习和“社会—情绪—文化”适应困难的学生,以及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家长、教职工等重要他人和学校、家庭、社区等社会环境。据此,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具体服务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针对具有一般性需求的全体学生提供的服务。所谓全体学生的一般性需求,是指学生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基本需要或正常需要,包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内部的学习动力系统、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人际关系的处理、完善自我意识、调解情绪问题及积极应对压力等。相应地,学校社会工作针对全体学生的一般性需求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生活辅导、学业与职业生涯辅导、人际关系辅导、自我认知和自我探索的辅导、情绪觉察和情绪管理的辅导。

第二,针对具有特殊性需求的特定学生提供的服务。所谓具有特殊性需求的特定学生,是指具有特殊行为如厌学、逃学行为、身心障碍、网络成瘾、越轨与犯罪行为难等的学生,以及属于特殊群体如残疾人家庭、服刑人员家庭、单亲家庭等的学生。相应的,学校社会工作针对具有特殊行为学生的专业服务应通过整合的方法来开展,包括开展深入细致的个案工作、建立小组及形成正向的影响、聚集家庭的力量和开发社会资源等;针对属于特殊群体学生的专业服务主要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发展支持系统、挖掘社会资源和开发学生潜能等方式开展。

第三,针对家长、教职工等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他人提供的服务。高职院校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强调把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如家长、教师、学校的管理者纳入服务范围,这样,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与家长、教师、管理者一起,在服务工作中形成合力,提高服务效率。学校社会工作针对家长、教职工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围绕解决学生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来开展的,包括与家长和教职工沟通,及时介入问题家庭,为教职工提供关于学生情况和学生问题的咨询等。

第四,针对协调学校、家庭、社区关系,优化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提供的服务。学校、家庭、社区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空间,是影响学生心理、行为与学习成绩的三大要素,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社会化人格的三大基本力量,三者在不同的渠道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这三种教育力量常常是孤立的、分散的,甚至在许多情况下还存在着相背离、相抵消的状况。高职院校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中可以把社会工作原则、方法和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优化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

三、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程序

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程序主要包括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和方法。

(一)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凯雷和安德森就分别提出和总结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四种模式,即传统临床模式、学校变迁模式、社区学校模式和社会互动模式。传统临床模式又称为传统治疗模式,是针对“问题学生”失常的心理行为而直接提供服务和治疗的一种工作模式,其工作目标是使“问题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学校变迁模式又称为机构变迁模式、社会变迁模式,是针对学校环境本身促使学校随着社会变迁的需要而做出适当的改变,其工作目标是改善功能失调的学校规范和情况;社区学校模式是针对社区组织“阻挡”或“不利于”学校发展的状况而开展的一种工作模式,其工作目标是协调“学校—社区”之间的关系,增进社区对学校的了解和与支持,以此协助学生减少困扰和增加学习效果;社会互动模式,是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关注学生与家庭、学校、社区之间互惠互动的障碍,其工作目标发展互动系统,形成学生教育的合力。以上四种模式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对于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具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不妨采纳以上工作模式,结合高职院校实际赋予新的内容。对适应学校生活和受社会性问题困扰的个别高职学生,采用传统临床模式;对影响学生成长的学校规范、制度和设施,可以采用学校变革模式;对校园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问题,可以采用社区学校模式;对需要从综合、全面的视角来改善学生与身边环境的交互关系的,可以采用社会互动模式。

(二)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

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秉承了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工作方法和间接工作方法。直接工作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学校个案工作主要是针对适应不良或遭遇重大挫折而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学生,从发展辅导的视角为学生提供个别的、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服务;学校小组工作主要是运用治疗小组、发展小组、互助小组等形式,通过小组活动和小组动力使小组中的个人获得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学校社区工作主要是通过争取社区的支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促进学生成长环境的改善。除了三大直接工作方法外学校社会工作也可以采用个案管理、社会工作行政和社会工作研究等间接工作方法,来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可以采取直接方法为主、间接工作方法为辅和重视综合服务的方式。三大直接方法为主是强调学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在运用;间接工作方法为辅是强调在三大传统的直接方法之外,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选取个案管理、学校管理等间接工作方法;重视综合服务方式是强调根据社会工作方法发展的综合性趋势,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过程中注重两种或多种工作方法的结合使用,以达到学校社会工作的理想效果。

四、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路径选择

关于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路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体制内发展和体制外促进相结合的方式:一种是在当前的高校体制内不断促进内在变革因素的增长,不断创造有利于学校社会工作存在的条件;另一种则是借助于强有力的外部干预力量直接进行学校社会工作的制度安排,以达到该体系新的均衡。

(一)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体制内发展

首先,以社会工作协会为依托,发挥在校学生的力量,在学校内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一般来讲,高职院校的社会工作协会是隶属于校团委的社团组织,由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及其他专业在校大学生组建而成。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协会的力量来开展针对本校高职学生的学校社会工作,增强社会工作专业在学校的影响。

其次,成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纳入学生工作体系。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应注意搭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这一平台,比如可以在学生工作体系中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平行于心理咨询中心),以实现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规范化和经常化。此外,还应设立学校社会工作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的执行主任应由专职社会工作者担任,社会工作专业的师生、学生工作人员和其他部门行政工作人员是其组成人员。

再次,开发校内社会工作岗位,注重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现有的学生工作系统中没有专职的学校社会工作者,那些本该由社会工作承担的服务一直由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等工作人员承担。因此,高职院校在取得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党政部门认可的情况下可以开发和设置校内社会工作岗位,配备专职人员从事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但这种方式会受到编制和工资薪酬的影响,在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会面临较大阻力。所以,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初期,高职院校可以考虑培养内部社会工作者,即对目前的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等学生工作人员开展社会工作培训,采取自愿和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筛选一定数额的学生工作人员向学校社会工作者转化。

(二)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体制外促进

首先,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推进。2004年,社会工作者正式编入我国职业目录,即作为一种新的职业被确立;2006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2008年开始举行每年一次的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标志着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认证制度的建立。2010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被列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作为主要任务之一。随着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推进,政府在逐渐加大力度支持建立专门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我国针对中小学的学校社会工作都是通过聘任政府或社会第三部门专门机构的社会工作者来开展的。从长远来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会在高校(包括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引导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

其次,配套政策的有力支持。高职院校要在现有的学生工作体制下开发和设置专门的社会工作岗位,组织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成立社会工作事务所,鼓励学校社会工作协会、校办事务所承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都必须寻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配套政策的支持。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讲,可以参照社会工作职业制度体系来指导高职院校学校社会工作的制度建设。比如,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文件明确学校社会工作的宗旨、目标以及开展工作的要求等,制定相应的学校社会工作岗位职责、工作守则、工作待遇等文件,提高高职院校及其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的积极性。此外,从社会、媒体层面要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学校社会工作,提高其社会认同度。

五、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评价激励机制

在不同的机制体制管理下,同一行为主体能够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保证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成效,必须建立科学的、公正的、可测量的、能够提供有效借鉴的学校社会工作评价激励机制。

(一)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评价机制

首先,要明确评价对象,对学校社会工作者和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分开评估。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评价要着重于服务工作的质和量方面,对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评估着重于制度建设和管理方面。

其次,要确定评价主体,施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策略。学校社会工作的评价主体应采取多元化策略,主要应包括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及其家庭、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专业督导等。服务对象和上级主管部门主要从工作绩效、职业操守、制度合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专业督导主要从专业知识、能力和技巧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全面反映被考核对象的工作情况,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再次,要合理设置评价内容,建立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评价内容应以其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对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遵循情况和一定周期内的结案数量和服务质量情况为主,形成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岗位评价指标体系。对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评价内容应以其人事管理制度、经费使用规定和服务程序设计等为主,形成由基础建设、制度建设、专业建设等要素构成的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二)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激励机制

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激励因素大体包括工作本身、人际关系、机制使用、机构条件、职业认可、薪酬福利等方面。高职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应以这些激励因素为基础,设计合理的激励形式,激发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潜能。

首先,应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主要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基本待遇;精神激励主要包括信任关怀、榜样激励、荣誉激励、兴趣激励等。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上,一方面,应注意以物质激励为基础,为学校社会工作者提供与其岗位和贡献相符的薪酬和福利。另一方面,要营造有归属感的工作氛围。学校领导要关心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成长,同时,要设立多种表彰方式,让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工作业绩获得荣誉奖励。

其次,应把工作激励和目标激励相结合。根据激励理论,对人最有效的激励因素来自工作本身,即满意于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激励。工作激励和目标激励相结合主要表现为给学校社会工作者设定具体的、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以目标为诱因驱使其去努力工作,让其在工作中能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能,发挥自身潜能,提升自我效能。

再次,协助学校社会工作者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对学校社会工作者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是充分实现学校社会工作者自身价值的激励途径,也是高职院校吸引社工人才、持续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有效手段。协助学校社会工作者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包括帮助其明确自身的发展机会和方向,并为其提供成长发展的空间,通过职务晋升来施展其才能。此外,还要根据学校社会工作的目标,结合学校社会工作者的教育背景和发展需要设计科学的培训计划,即将培训作为一种奖励来帮助学校社会工作者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并进而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篇3

一般资料:2010年1~12月安徽省天长市人民医院其2977例进行体检,对其中的血糖、血脂进行收集,年龄18~85岁,并按年龄、性别进行分层统计,年龄按10年为一个层级进行分层,取得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体检人员的血糖、血脂水平。在2977例中,由于431例的数据不完整,而不能收入统计。这部分人员各年龄、性别均有。最终实际有效数据为2536例。血糖为晨间空腹血糖;血脂为晨间空腹血脂,项目内容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方法:设备为威图XL-生化分析仪;开放试剂,科华试剂;光电比色法。

观察项目:空腹血糖,血脂;血脂的内容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共计5项指标。其正常值为血糖3.89~6.11mmol/L,甘油三酯0.7~1.7mmol/L,总胆固醇3.29~5.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5~2.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65~3.12mmol/L。

结果

2010年1~12月安徽省天长市人民医院一年体检人员有效数据2536例,其按性别、年龄分层。从数据可以看到30~49年龄的人群61.4%,占大部分,其中的性别差异不大。在5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比例较高。统计数据中男、女20岁以下,男80岁,女70岁以上由于人数中。从体检中有血糖、血脂降低的,同样由于数据较少,同时数据偏较少,无统计学意义,故未列入统计表移较小,未作进一步分析、处理。结果见图1。

本研究可以发现血糖升高的人员比例随年龄而升高,血脂升高的人员在青壮年中比例明显升高,较血糖升高的比例更

加明显;男女情况相似。但是60岁以后血脂升高比例出现下降。血脂异常中,尤其是甘油三酯的升高在30~59岁这三个年龄段比较明显,男、女情况相似。只是男、女程度又一定的差别,均值男高于女,尤其是血甘油三酯检验值高值者以男性为主。这可能与男性的社会生活状况有关。60岁以后血脂水平有一定的回落。血脂异常的绝对值也有明显的回落,符合饮食及社会生活状况的特点。但是血糖的升高相对于血脂来说60岁以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回落,而形成一个稳态的水平。在这一点上男、女没有较大的性别差异。结果见图2、3。

在高密度脂蛋白的检查中发现,其水平的波动不是很明显,降低的很少,没有统计学处理的意义。但是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则是随总胆固醇的变化而变化,与甘油三酯的变化也是密切相关的。作为心、脑血管粥样硬化的独立指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非常明显,同时与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有高度的相关性。也是我们在临床医疗或者预防、干预的重要依据。结果见图4、5。

从血糖异常的情况来看,血糖异常者合并甘油三酯异常的比例非常高,也就是说血糖异常者常常合并有甘油三酯的异常,但是甘油三酯异常的人群中血糖异常的比例相对于前者要低很多。甘油三酯异常的比例较血糖异常的比例也要大,以及甘油三酯异常出现的时期较血糖异常的年龄也早许多。可不可以认为血糖、甘油三酯异常,是以甘油三酯异常为先导,随着甘油三酯的异常,而出现了血糖的异常。也可以认为是因为脂肪的中毒而出现糖的中毒现象(高脂肪致高能量,高能量致代谢异常)。就是所谓的代谢综合征。当然这是一个时间的断面,而不是这一部分人群的长期的追踪,也就是在甘油三酯升高的人群中观察他们的血糖升高的趋势。那样或许可以能够得到相关的结论。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长期随访、跟踪血糖、甘油三酯升高的人群,了解血糖、甘油三酯的变化,并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及干预。结果见图6,图7、8、9。

篇4

学风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也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就其存在而言,学风弥漫于无形,却可观察与有形;就其作用而言,学风不仅影响到当前的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现状

1.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进取心不强

学习作为人的一项复杂活动是应该有较强的动机的。所谓动机就是使个体引起行为的一种动力,并且具有维持行为和指引方向的作用。独立学院的学生,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尤其是大学一年级学生,还处于“心理断乳期”,面临新旧角色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从依赖到独立的困惑,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显得比较突出,缺乏学习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

在整个社会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思想道德范畴和精神文明方面的一些不良倾向也有所抬头,如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客观存在的部分社会分配、用人制度等方面不正之风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对远大理想学习目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倾向比较严重。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部分学生进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文凭、谋求理想职业、提高社会地位。他们对学习抱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忽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积累。

2.学生纪律观念淡薄,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必然有一定的目的。学习也是如此。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知识,满足学习者的认知需要,所以知识本身就是学习的目的。每一个清醒的学习者都会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他的学习活动均围绕学习目的来运转,学习目的是第一位的。由于独立学院高收费的影响,学生中部分人认为花钱就可以什么都能买到,我花钱你服务,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受教育的对象,因而读书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习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在独立学院学生中,上课迟到、早退人数较多,无故旷课现象严重。许多学生不会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由于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不严,大量的学习时间被虚度在玩乐之中。这种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补考、重修、留级、退学的比例较高。

3.自信心不强,不能灵活地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独立学院的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都表现出较强的意识和潜力。但由于高考成绩的不理想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的感觉;同时,因为是降分录取到独立学院,更使他们“底气不足”,对自己毕业文凭的含“金”量、毕业后待遇等都表示质疑,因而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心,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当今社会,许多高校的学生都表现出行为上缺乏自我约束力,独立学院发达地区生源居多,且多为独生子女,这些学生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征,在日常人际交往中缺少大局意识、缺乏与人积极配合的沟通意识,增加了学生学风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独立学院学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明确的主导性,它为引领独立学院学风建设提供了理论视野和方法论指导。

1.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巩固的指导地位

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坚持指导思想,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科学化。当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倾向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冲击和影响。因此,在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学术研究的同时,必须要坚持和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用科学的理论占领主阵地。从而发挥对青年大学生的正确理论导向作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特别是在“两课”教学中,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采取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能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

2.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切实开展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当代大学生适逢新时代,国家为大学生提供大量施展才华的空间与平台,大学生应努力树立远大理想,自觉强化理想信念。以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根本,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师生,切实为独立学院学风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要着眼于广大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体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原则,切实增强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组织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深入学习、研究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最终的落脚点是转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可持续性。

3.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彰显大学精神,加强学风建设

篇5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14-02

实习生晨交班制度是参与值班的实习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值班期间新入院及原有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处理效果进行概括、综合,并重点突出地进行陈述的过程。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晨交班是临床各级医师必须严格遵守的医疗核心制度[1,2]和培养医学生临床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实习生临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临床思维能力、沟通交流技巧及医疗文件规范性书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现状与困境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传统的晨交班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和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程简单重复,形式单调死板。在传统晨交班环节中,实习生交班的次序通常在值班护士之后,陈述的内容基本上和护士交班内容重复,缺乏临床医生关心的从诊治视角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细节和关节点;交班本上的内容除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一般项目外,基本上都是主诉、现病史、查体、辅助检查以及初步诊断等“老五样”的再次陈述,缺乏对病情和处理措施的深入分析。在这种交班模式下,学生的主要任务弱化成了念交班本上的文字,教师的角色成了被动的听众,师生互动与交流反馈不足,难以引起实习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形成“学生照本宣科念一念,教师从头到尾听两遍”的现象。

2.思想不够重视,学习缺乏主动。部分实习生对晨交班环节不够重视,没有把交班环节看成是展示自己临床思维能力、增强临床专业知识以及锻炼语言表述能力的珍贵机会和重要舞台,而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思想准备交班内容,用于交班的素材常常“依葫芦画瓢”,甚至原封不动地抄袭住院医师的交班记录本或者住院病历资料,交班成了描述“别人如何做”,缺乏“自己怎么想”。一些实习生对重点患者的病情变化缺乏观察,对安排的诊治流程缺乏思考,认为教师讲的都是对的,养成了“爱听教师讲,不肯动脑想”的惰性学习习惯,不符合参与式教学[3]的要求。

3.内容本末倒置,重点含糊不清。晨交班的主要目的是使全科医护人员对一些新入院的疑难危重患者和原有病情不稳定患者的病情变化特点、诊断措施的执行情况或治疗方案实施的实际效果在短时间内有清晰的了解,以便于进一步开展病情观察、临床护理和诊疗措施等工作。而很多实习生缺乏归纳和概括的意识与能力,在面对新入院患者及疑难危重患儿较多时常陷入苦恼之中:新入几个住院患者就交接几个,连入院的先后次序都不变;不管病种是否相同,不考虑病情是否轻重,都一股脑、主次不分地逐一“点名”;有时要求英文交班,交班却成了几种简单病种的“汉译英”作业,听交班成了学习英语,而不是了解病情;交班的重点没有突显出“患者病情是否危重?诊断是否明确?处理是否得当?”等重要信息,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患者主诉、症状、体征以及既往诊治过程的简单叙述,导致交班内容本末倒置,叙述重点含糊不清。

二、质询式晨交班模式的构建

以学生为中心因地制宜地构建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实习生晨交班模式,我们的构建思路主要如下。

1.总体目标。强化“双基”训练,促进“多能”发展。“双基”指临床基础知识和临床基本技能;“多能”包括临床思维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其核心是临床思维能力。

2.单元组成与开展方式。以学为主,教、学互动。该模式的人员组成包括医学实习生和各级带教教师两个部分;该模式的单元包括自主性学习与质询式带教两个过程。在该模式下,实习生的自主性学习处于中心和首要地位;而各级教师处于从属和辅助地位,质询式互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自主性学习的良性发展。工作开展方式采用“人人质询,实习医师现场解答”的方式,可以事半功倍地解决患儿临床问题,扩展实习生临床知识,实现教学良性互动。

3.实施步骤。实施步骤为“自写―点修―众评”三环节式。“自写”环节是指实习医师独立撰写晨交班记录。实习医师独立完成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病情变化观察等过程并书写交班记录。“点修”环节是指由值班上级医师及住院总医师对实习医师所撰写的交班记录进行初步评价和重点性修改。“众评”环节是指所有参与交班的医护人员对交班内容以及交班人的现场表现进行现场询问与评价。交班内容是评估的重点部分,侧重于病情演进的动态观察、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的综合性分析以及诊治思路与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可以看出,在该模式下,“自写”环节是基础,“点修”环节是突破,“众评”环节是升华。实习医师质询式晨交班模式实施中要注意几个方面:“自写”环节强调由学生独立完成,但难度较大的查体部分可由带教教师协助进行;疑难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须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入院病人较多时,应选择性的对重点病人进行交班,不可过分加重实习生的压力和负担。

三、质询式晨交班模式对临床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质询式晨交班模式对于保障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临床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锻炼临床思维能力。针对不同患者的诊治活动是临床医师的核心工作。准确诊断及规范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由于临床知识和经验有限,实习生做出的初步诊断不要求准确完备,只要体现出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即可。医学实习生在该模式下,利用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形成初步诊断,提出自己的诊治意见,对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2.强化“双基”训练过程。在传统模式下,医学实习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容易养成惰性学习习惯,“四不”现象(不愿意问病史,不仔细观察病情演变,不亲自动手进行体格检查,不主动思考诊治方案)比较常见。而独立学习和思考后获得的“劳动成果”会激励实习生的主动性学习,满足了学习的成就感,由“要我学”的被动接受转变为“我要学”的主动行为[4]。另外,为了较为出色地完成现场质询,实习生会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从客观上会“倒逼”他们必须亲自问、看、动手和思考。因此,在质询式晨交班模式下,实习医师的临床“双基”能力得到了稳步而迅速的提高。

3.培养“循证医学”理念。儿科学是临床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儿科病房收住罹患各个系统疾病的患者,相当于各个内科学的综合,包含的临床专业领域较为广泛。儿科学各个专业的发展不仅日新月异,而且不断横向扩展。在质询式晨交班模式下,临床实习生已经不再拘泥于课本上的基础临床知识和教学大纲要求的疾病种类。面对不断变化的儿童疾病谱和迅速发展的儿科亚专业领域,临床实习生能够熟练应用学术期刊、专业文献、网络信息等多种资源,在主动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同时,较早地培养起了“循证医学”[5]的理念,为临床正确诊断、合理用药以及进一步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在质询式晨交班模式下,实习医师为了掌握详细的病史,会以热情的态度、平和的语气及亲切的语言与紧张、焦虑的患儿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了获得准确的疾病体征,实习生会主动以玩具、故事、图片等方式安抚、引逗患儿,以便顺利进行体格检查而获得有临床意义的体征。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医学实习生沟通技巧、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6,7],患儿家长对临床教学工作的理解力和配合度明显提高,医患关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四、结语

总之,以临床上的晨交班环节为突破点,结合儿科学临床教学特点和实习医生学习规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地位的“质询式”交班模式,对提高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双基”训练质量以及沟通交流技巧等综合素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推进,及时发现和改进各个环节中的不足,进一步观察和动态评估该模式对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凤玲,邢沫,,等.建立医疗核心制度督导长效机制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3):41-42.

[2]刘牧,张海员.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1):22-24.

[3]张季红,刘玉,常忠生.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儿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7):955-957.

[4]周戬平,肖延风,黄绍平,等.丰富教学形式对增强儿科见习医师实践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1044-1046.

篇6

二、学会尊重幼儿要让孩子喜欢你,首先就要尊重孩子,以幼儿为本。你尊重了孩子,孩子自然就尊重和喜爱你。要关注到每个孩子,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孩子。这句话虽然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未必会真的一碗水端平。但是当你静下心去面对每个孩子时,也许你就会做得更好。

篇7

0 引言

遵循国际一流医院发展的规律,顺应建设研究型智慧医院的发展趋势,本着为医院临床和管理提供一流的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的任务和使命,为在创新中追求卓越,在保障中追求精益,以精确、及时、到位、合格的保障能力,使现代医学保障模式成为创建研究型智慧医院的重要支撑和保证。现就医学保障体系建设论述如下:

1 适应竞争环境,打造转化医学大平台

医学保障部打破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各自独立运行系统,解决“两层皮”问题。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快速推进临床医学的发展。积极搭建基础科研平台,促进了学科和科研机构间的交叉融合。

1.1 打造公用性基础研究共享平台 发挥综合优势整合内部资源,开展外部协作,建立科研共享平台,发挥我院动物手术服务的优势和临床营养学支持技术,对于具有基础性、公用性的实验室加大了管理和开放力度,建立了实验室24开放和为临床服务的具体措施,使临床实验仪器大平台成为科研中心,为临床科研提供技术支持。

1.2 加强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建设 打破科室界限,实行项目与课题组负责制,形成含有基础研究人员、医生、信息处理人员与专职统计学人员的团队。以基础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信息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并存的特色和优势,重点开展药品质量及安全性评价、新型药物释放系统、临床组织工程、植入式电子医学、临床影像医学、生物医学信息学、中医工程等研究项目,建设成一批有特色的新兴学科和研究方向。

1.3 形成以转化医学为牵引的生命科学研究平台 围绕预防、诊断和治疗,开展基础研究及其向临床转化的创新性研究。依托生命科学院,建立转化医学构架体系,形成基础研究发现结构板块,临床前研究结构体系和GLP体系;同时依托国家级重点课题,建设以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干细胞应用、战创伤救治、老年医学、肿瘤发病机制为优势科研平台,形成了跨学科、跨部门科研攻关与成果共享机制。

2 适应药学服务转型,建立全方位一体化保障模式

医学保障在保障模式上迈开了“两个转变”的步伐,即药品供应由以病区为单元到以病人为单元的转变、药学服务由单纯的物质保障向技术服务的转变。实现了临床用药“供应保障型”向“归口管理、主动服务”的技术服务型转变,个性化和自动化保障模式正在形成。

2.1 建立专职临床药师制度 形成了专职临床药师团队,被纳入每周80%的时间用于临床工作,对所在科室住院患者医嘱监测与评价达100%。

2.2 建立了以经济高效为目标的物流模式 依托ERP信息化手段,建立起与HIS进行实时信息交换的药品供应物流保障信息系统,以单品种为单位,实现随用随补。形成了物流、信息流一体化的网络供应链,达到了药品全程精细化管理。减少了药品库存,提升资金和人员的使用效率。确保医院药品采购、供应、管理更高效。

2.3 建立闭环式药学保障系统 实现全品种单剂量自动化调剂、GMP标准静脉配置中心、常规药品下送到科室、临时用药气道传输的全方位一体化住院患者用药保障系统,既实现了药房面积和人力资源的最优化,又确保了药品供应管理的精细准确。同时全方位提供药品、制剂的相关检验,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开展军队医院多中心用药安全监测与合理用药综合评价工作,实施军特药和重点品种监测的评价实践,强化我院在全军药物安全性再评价工作中的带头作用。

3 适应保障核心要求,实现医疗设备综合保障技术型转变

建立了以管理为核心的,“基于台帐的医疗技术平台管理”模式的创新转变。

3.1 以标准控制为基点做到保障专业化 建立数字化医学工程保障体系,实现工作流程规范化、制度化,将保障任务精细化、数字化,通过信息反馈实现。

3.2 以满足需求为核心做到保障个性化 根据临床科室对设备的临床需求,制定单台设备保障方案,最大限度提高自修率,降低维修成本如:单机,并跟踪统计设备的质量状况,实施缺陷考评。

3.3 以缩短响应时间为目标做到保障快捷化 建立急救设备供应管理机制,实行365×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保障的信息系统,全面下修下送。对每台设备实行双人负责制,保证及时跟踪响应。建立医用气体视频监控系统,对供气源、主管线、供气终端三级流量、压力进行了监控和检测,确保医用气体动态、可视监控。

3.4 开展全寿命周期质控做到保障创新化 对7类急救医疗设备和5类大型设备开展了质量控制,对手术室和各监护病房设备实行周期检测制度化,实施预防性维护和巡检,修订了《呼吸机、麻醉机、高频电刀、除颤器、监护仪质量检测技术规范》,使设备质量检测和性能评估制度化、常规化,质控做法在全军范围推广使用。

4 适应信息化要求,搭建了网络及环境支撑下的综合技术平台

篇8

1. 做好施工准备,优化施工部署,缩短工期工程项目开工时,做好技术准备,尽量将技术图纸问题解决在施工之前,建设单位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与设计单位人员共同进行施工图图纸交底,认真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在图纸会审时对于结构复杂,施工难度高的项目,要认真仔细看透图纸。认真熟悉和审查图纸,检查图纸是否完整和齐全,各图间的尺寸对应是否一致,有无矛盾,熟悉各部做法,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和杜绝施工差错。在领会设计意图、明确各部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前制定出各分部工程详细的施工技术组织方案,对原编的施工组织设计做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以确保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详细编制施工预算,工料大表,为施工管理提供依据。

做好物资准备,为连续高强度施工创造条件。建筑材料准备,要根据施工预算的材料分析和施工进度计划的要求编制建筑材料需要量计划,为施工备料、确定仓库和堆场以及组织运输提供依据。构配件和制品的加工准备,要根据施工预算所提供的构配件和制品加工要求,编制相应计划,为组织运输和堆场提供依据以保证不误现场需要。建筑机具准备,要根据施工方案和进度要求,编制机具需要量计划,按期或提早调配、租赁、购买到场,保证施工需要。

劳动组织准备,中标后立即按工程的要求,成立工程指挥部和项目部,按既定的指挥部、项目部人员名单调配到位,开展工作。尽快组织施工力量、机具进场。对进场的职工及时做好入场教育,为落实施工计划和技术责任,应按管理系统逐级进行交底。把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和月、旬作业计划、各项安全技术措施、除低成本措施和质量保证措施、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要求以及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事项都应详细交底,同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遵纪守法教育,使职工思想明确。

做好施工现场准备,创造较好的施工条件,使工程能顺利施工。及早进行施工现场测量控制网的验收复验,设置场区永久性,测量标点为开工放线做准备。做好四通一平,确保施工现场的水通、电通、道路畅通、通讯畅通和场地平整,所有主要干道有料场均作简易砼地面,采取硬地坪施工。快速建造施工设施,按照施工平面图和施工设施需要量计划,建造各项施工设施,为正式开工和开工后的顺利施工创造条件。

搞好施工场外协助,争取社会支持。根据各项资料需要量计划,积极同建材加工和设备制造单位取得联系,签订供货合同,保证按时供应。做发了分包劳务安排签订劳务协议,保证劳力供应,主要有土方开挖、回填及运输、材料的供应、各土建专业工种如木工、钢筋工、泥工、电工,混凝土工等队伍的协议。

2. 加强现场材料、机械管理工作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材料成本和机械设备使用占整个工程成本的 60%左右,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要靠材料的节约来弥补。因此,建立完善的采购和收发料制度十分必要,一般在不影响正常施工的前提下,减少材料储存量,以加速资金周转。材料采购应通过市场调查,论质比价;对于耗量大,价款总额较大的材料应采取招标方式,公开竞价,择优选定。对主材、地材、辅材、其它材料费进行逐项分析,重新核定材料的供应地点、购买价、运输方式及装卸费,分析定额中规定的材料规格与实际采用的材料规格的不同,对比实际采用配合比的水泥用量与定额用量的差异,汇总分析预算中的其它材料费,在混凝土实际操作中要掺一定量的外加剂等。这样做,既有利于保证质量,又有利于杜绝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同时,要加强现场管理,合理堆放材料,减少二次搬运和摊销损耗。并严格收发料制度,进场要认真点验、保质保量,发料要严格按照计划发放,做到帐物相符,台帐清楚,特别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对周转材料,如:钢管、钢模板、扣件、方木、九夹板等应包死基数、实行限额领料。对余料坚持回收、废物再利用,这也是材料成本不可忽视的最终环节。设备管理部门要根据工程质量、进度和设备能力的要求,合理地配备机械,外租机械设备,如:塔机、吊机、挖掘机等,分别采取按台班,按工作量或包月等不同的租赁形式进行租用。施工时对租赁机械要按油料消耗定额进行抽查。并合理安排机械设备的进、退场时间,合理调度和充分利用,提高利用率。自备小型机具,也要合理使用,减少机具闲置。对于机械设备应建立日常定期保养和检修制度,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杜绝机械事故的发生,努力降低机械使用成本。

分包单位的选定可进行招标方式,对分包项目结算,严格按分包合同执行;经常检查对外经济合同的履约情况,为顺利施工提供物质保证。如遇拖期或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应根据合同规定向对方索赔;对缺乏履约能力的单位,要采取断然措施,即中止合同,并另找可靠的合作单位,以免影响施工,造成经济损失。分包成本本着“量入为出”的原则,各专业分项工程都需经过各责任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结算。对于包清工,工程项目应选择实力强、技术精、工人素质高的队伍。其中低值易耗材料、零星材料等采取一次包死的办法。无论是专业分包还是包清工,合同的签订都应详细、严谨、奖罚严明。同时,为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开展技术比武,加强劳动纪律,改善劳动组织,把施工人员的劳动成果与经济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智能与潜力,节约劳动消耗。

3. 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

“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施工企业要想从工程项目的建设中获得利润,必须在保证安全、质量和工期的前提下,严格实行成本控制。加强质量管理,控制返工率,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工程质量关,始终贯彻以“科学管理,精心施工;持续提高,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各级质量自检人员定点、定岗、定责、加强施工工序的质量自检和管理工作真正贯彻到整个过程中,采取防范措施,消除质理通病,做到工程一次成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的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产品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企业业务量的多少占很大的比重,但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呈几何级上升,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管理者要找到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在保证施工质量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又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达不到质量要求将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影响企业的信誉,但也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提 高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信誉度,出现“质量过剩”现象,这将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安全是职工的生命,项目的生产,首先要加强防患意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保证参加工程建设的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安全伤亡事故所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定期检查各责任部门和责任者的成本控制情况,检查成本控制责、权、利的落情况(一般为每月一次)。发现成本差异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应会同责任部门或责任者分产生差异的原因,并督促他们采取相应的对策来纠正差异;如有因责、权、利不到位而影响成本控制工作的情况,应针对责、权、利不到位的原因,调整有关各方的关系,落实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使成本控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项目自开工开始,就明确项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落实责任,分层落实,遵循“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的管理工作方针,制定“工序样板制”“施工挂牌制”“质量三检制”等施工管理制度,对每一个工作过程从管理人员到工人都清楚如何从严要求,都有人严格把好工作质量关。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教育,不断提高过程质量管理水平。项目部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学习有关本公司、兄弟单位的经验和教训,并要求各学习人员写出自己的学习体会,由项目部汇编,下发到各相关部门人员手中,使得主要人员从感性认识上加深了解本工程质量控制要求和力度。

施工过程中,如发现质量缺陷,出现不合格品,要及时进行标识,记录及隔离,并严格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出具《不合格品通知单》、《不合格报告》,认真组织评审,及时依据《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制定合理有效的纠正及预防措施,限期整改,整改后由质量检验部门复验认定。

项目部每半月进行一次由项目工程师组织、各专业质检员参加的质量大检查,公司质监科每月对项目进行一次质量大检查。对检查出的质量问题要及时整改,检查要有详细的检查记录。

4. 加强合同管理

依据施工图,承包合同为依据,根据合同要求的工程项目、质量、进度等指标,详细地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以此作为制定计划成本的基础。对合同中的暂定项目和存在变更的分项工程,及时申报。尽可能的增加工程收入。用合同赋予的权利合理的增加收入,减少支出。

项目经理在收到合同后,集项目经理部人员学习合同,了解并取得在投标阶段合同评审的全部报告文件,组织项目经理部主要人员,根据投票文件和施工图纸,清楚地了解合同要求及确保项目部有足够资料源按时、保质地完成合同。当发觉有问题时,应按授权范围与业主讲座和磋商,澄清问题,签订备忘录或补充合同。备忘录及补充合同是对原合同的又一次评审,应就其过程进行记录并交由项目资料员保管,重要的备忘录及补充合同报公司评审。有关资源、工期的条款应另报生产科,有关资金的应报财务科。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强化经济观念,树立全员经济意识,狠抓思想作风,注重廉政建设是十分必要的。节约现场管理费用,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强化索赔意识,抓好索赔工作,找准索赔的切入点,抓住在规定时间限度内提高索赔的详细额外费用计算清单和资料,据理力争,提高索赔效果。因此,索赔也是相对降低成本的措施之一。

施工单位会对有利于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降低资源消耗,增加工程造价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积极提出修改意见。而建设单位会对保证工程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积极提出一些减低工程造价的意见,要求设计单位及时调整和优化设计方案,要求施工单位调整和优化施工组织设计,也是工程成本有效控制的途径,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细化优化,选择适合的施工机具,满足施工的同时又具经济性;合理调度周转材料,精心布置施工场地;合理分配工作面,既能加快工程进度,又能确保工程质量。

工期管理也是合同管理的环节之一,寻求最佳工期点成本,如何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又一重要课题,为了保证工期而采取技术措施,必然增加工期成本,但由于延误工期而导致违约,必然被索赔。一般来说,工期短,成本小,但当工期缩短到一定限度时,再要缩短工期,所采取措施的成本则会急剧上升。因此,在确保工期达到合同要求时,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切不可为了追求市场竞争力而盲目赶抢工期,否则,不但增加技术措施费用,导致工期成本超支,还会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项目部严格按照合同条款抓质量、安全、进度,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人员责任到人。按合同约定按时编制进度计划和进度款报表。对于工程变更,应及时出具工程变更联系单,并请监理、业主签证工程量及相应的单价。由于不可抗力影响,导致工程停工应及时进行工期签证。由于建设单位原因造成工期延误及损失,应及时办理书面签证手续。

5. 结束语

成本计划执行中的控制在整个项目目标管理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合理实施成本控制,对降低工程成本,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劳动积极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等方面也有深远的意义。加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是向科学管理要效益的具体举措,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自我完善,增强企业的生命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05

[2]《建设项目管理》,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02

[3]《工程造价案例分析》,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03

友情链接